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意见)

2024-06-22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意见)(11篇)

1.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意见) 篇一

太原理工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方案制订指导意见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进一步做好我校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依据教育部教研[2009]1号文“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学校决定制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整体规划、统筹协调、规范管理、分类指导、协同发展,以确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准确把握定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能够较快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各培养单位应充分发挥本单位各专业的优势和特色,积极探索和开展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专业实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规范,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体现特色和差异。

二、培养模式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

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要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共分三个主要环节,即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其中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环节采用学分制进行量化考核,要求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其中课程学习环节不低于27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其中实践环节3学分)。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一般实行“双导师制”,即每名硕士研究生由1名校内导师和1名校外导师共同指导。

三、培养环节

(一)学制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3年.(二)课程分类与学习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分类与结构参照现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执行。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总学分(不含必修环节)最低要求27 学分,分基础理论课、专业课程、公共课程三种:

(1)基础理论课:以数学课程为主,全校设6门课程,由硕士生根据需要选修2门。

(2)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学位”和“专业选修”两类。其中专业学位类设若干门专业基础课程、若干门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专业选修类设置若干门课程,由硕士生根据需要选修。

(3)公共课程:分为“公共必修”和“公共选修”两类。其中:公共必修类课程

包括:政治理论课2门,外语1 门;公共选修类课程设置若干门,由硕士生根据需要选修。

(三)课程设置原则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要有别于我校现行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突出“应用型、实用性”的特点。为方便教学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名称原则上不应相同,名称相同的情况下,应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区别。

(四)教学要求

(1)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教学要有特色,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

(2)教学过程要重视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五)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教学和科研训练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各培养单位和指导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现场实践工作,主动与厂矿企事业单位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或联合培养基地,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为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奠定基础。

(1)专业实践时间

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应届毕业生应不少于一年。专业实践阶段可以在研究生完成全部课程学习计划后方开始,也可与课程学习穿插进行,但累计时间必须达到要求。

(2)专业实践组织方式

专业实践工作要贯彻和体现“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现场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专业实践可采取以下的几种方式灵活进行。

① 由校内导师结合自身所承担的现场科研课题,安排学生的专业实践环节。② 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指导作用,利用现场的科研资源,由校外导师负责安排相应的专业实践环节。

③ 研究生本人结合本人的就业去向,自行联系现场实践单位。

④ 依托于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的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研究生培养基地,由学校统一组织和选派学生去现场进行专业实践。

研究生应于第1学期结束前与导师一起制订并上网提交《太原理工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和选题计划表》(简称“专业实践计划表”)。导师网上审核通过后方能开始实践环节。

(3)专业实践考核方式

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的考核采用学分制,总学分为3学分:实践计划与选题报告(置换选题报告)1学分,技能训练与专业实践(置换成绩单中的“教学实践与科研技能训练”)2学分。

专业实践活动结束后,研究生应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专业实践报告,并填写《太原理工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技能训练与专业实践”环节考核登记表》。

学院应组织由校内外专家、现场实践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专业实践专题报告会,由学生本人汇报本人的专业实践工作,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现场实践工作

量、综合表现及现场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按“百分制”评定并在网上录入成绩。

专业实践环节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特色和重要环节,研究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六)学位论文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字数,可根据不同专业学位特点和选题,灵活确定。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四、其它

(一)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规定的培养环节且满足要求,由学校颁发硕士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

(二)各培养单位应组织本单位导师及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和领会教研

【2009】1号文《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为培养方案的制订奠定基础。

(三)各单位主要负责培养目标的确定、主要专业及研究方向介绍、专业课程的设置等。学制、公共课、论文选题及学位论文工作等由学校统一规定。

(四)时间安排

2011年12月23前,启动布置

2011年12月26日-2012年3月23日,各单位制定

2012年3月26日-3月28日,各单位上报数据

2012年4月1日-4月30日,研究生院汇总数据

(五)本培养方案从2012级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起开始执行。

2011年12月19日

2.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意见) 篇二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了解该专业面向的行业与企业的发展情况, 掌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技术能力和职业能力, 具有较强的识图、识别电路、仪器仪表的操作能力, 具有解决应用电子技术所对应的维修、装配、设计及工艺改进等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电子技术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知识;在电子信息制造业从事电子产品方面的设计生产、检测、维修、管理和销售等工作;有一定的工程方案制作和管理能力, 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技能技术型人才。

二、专业教学模式的建立

1. 推行“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引企入校, 用学校资源换取企业为人才培养服务, 也可以说为学院购买企业服务, 如, 探索为企业提供优惠的实训厂房、为进入学校的企业享受教育用电的优惠政策等, 学院利用这些资源换取企业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实习实训岗位、实习实训项目、兼职教师、勤工俭学岗位等。校企合作不仅能解决学校教学资源不足问题, 而且能获取校企合作更大的主动权。二是与企业合作共建“工作室”“工程研究院”等技术型平台, 再通过项目方式将专业的兴趣班、优生培育方式与工作室、工程研究院融合在一起, 实现实训室、工作室、研发平台三者结合, 也能将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学院专业教师、学生结合起来, 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使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体现和感受现代企业的职业氛围与现代管理的思想理念, 通过通过“6S”管理理念, 明确标准化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培养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了解或掌握电子技术新工艺、新技术和新理论, 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的中的创造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行为能力。

2.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积极探索和践行校企合作的“六个对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 教师角色与师傅角色对接, 思想素质教育与职业文化素养对接, 教学内容与生产项目对接, 能力考核与企业评价对接, 实训环境与企业文化对接。首先是学院和企业实行“互兼互聘、双向交流”的校企合作模式, 这样学校就可以从企业聘请高级管理者和技术能手作为电子产品生产测试、生产、维修等实习实训的现场指导教师, 让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现代智能电子产品中应用到的新技术。

3. 建立“工作室”项目导学的模式。

所谓“工作室”导学模式, 就是为优秀教师、技能能手建立教师工作室, 为教师搭建教研教改和技术研究的个人平台, 工作室建设采取校企共建、学院自建、校校共建三种方式, 分研发型和教改试验型, 为专任教师提升技术服务能力提供实践平台。并通过制订和实施《工作室建设与管理办法》《教师工作室考核办法》等制度, 明确工作室的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任务以及工作室的考核与评价办法引导教师做“立地”的科研, 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改良与创新。以实际产品作为项目, 并以该项目为载体,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创新能力。

三、课程体系构建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 分支比较多, 不同的学校定位, 必需结合服务相关行业与地方经济, 以专业复合方向为突破口, 以工学结合、模块化进行课程体系整合。构建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三个课程体系。

1. 专业基础课模块。

涵盖电子元器件、电路、测量仪器和计算机编程等方面的知识, 如, 电路分析、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电子设计技术、计算机编程技术、测量技术、数据采集技术等, 通过这些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 初步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 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在这个阶段的课程实施过程中, 理论与实践的比例为5:5, 做到理论够用, 而实践课程以实验认证性为主, 辅以简单模块的实训课程, 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循序渐进, 为后续专业模块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2. 专业模块。

该模块突出实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紧跟智能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新动向, 以项目为载体, 项目中要体现现有的电子技术最先进的课程, 如智能卡技术、SOPC编程技术、ARM嵌入技术、DSP应用技术、网络技术等, 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 将项目的引入、过程和考核紧密结合, 做到理实一体化, 达到教学做三合一。

3. 专业方向。

体现专业的前沿性、先进性等特点, 以公开课、专题报告的形式作为专业方向课程的载体, 介绍电子技术新工艺、新技术和新知识。通过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 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 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

四、实践教学方式改革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场所, 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 将校外实训条件向校内转移, 一是引企入校构建校中厂的实践条件建设模式, 二是通过校企合作形式, 共同建立“工作室”“工程研究院”等专业技术平台方式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以任务为中心将实践环节分五个阶段完成:一是认识实习;二是适应性岗位实习;三是职业技能鉴定专业训练;四是生产性岗位实习;五是就业性岗位实习。将学生的职业技能形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叠加递进的方式来训练和培养。

以产品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 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 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 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建立课程教材网络资源库, 实现资源共享, 方便学生在网络中自主学习。

建设专业对口的、工学结合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使实践教学由过去的模拟教学转变为在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下的教学。同时鼓励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以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

在技能训练实践性教学环节当中, 要求组织学生实训过程中, 严格遵守现代企业的“7S”管理要素,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五、强化考核与评价

考核办法对职业教育的质量监控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不同教学模块, 提出一种动态考核办法, 笔试与面试的比例随教学模块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在进行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学习时, 考核以笔试为主, 面试为辅, 总成绩由平时成绩、笔试成绩和面试成绩组成。专业模块则以面试为主, 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笔试;专业方向课以提交论文的形式考核, 面试主要是实践操作考试;平时成绩由过程评价成绩 (25%) +教师与学生互评成绩 (10%) +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考核成绩 (15%) 组成, 做到过程和结果同等重要, 改善学生重结果不重过程, 重理论不重实践的现象。在整个考核过程中, 要坚持教考分离原则, 实现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 提高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质量。

六、结语

明确培养目标, 根据复合化方向整合课程体系, 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式, 加强校企合作, 突出实践环节的教学, 制定合理的考核办法, 不断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更多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

摘要:随着国家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逐渐由制造中国向创造中国迈进, 对技术和人才的需要越来越高, 不论在技术技能层面还是在职业能力方面等都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基于此, 根据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特点和笔者所在学院的实际情况, 从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制度、课程体系构建设、实践条件建设、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探索, 以培养出更切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 从而更好地服务当地社会经济。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模式化,教学课程体系,实训

参考文献

[1]何家梅.关于高职应用电子专业课程设置的探索[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6 (2) .

3.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意见) 篇三

方案的特点

1.方案正确处理了直接就业与继续学习的关系

2012年7月,《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强调“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和民族传统工艺振兴需要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这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多年来,人们为了凸显职业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竭力强调其“职业性”及“能力本位性”,这一做法有一定的片面性,中等职业教育固然要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但更应重视学生继续学习能力、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本方案坚持以育人为根本、就业为导向,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对接行业企业岗位需求,推进中高职课程衔接。统筹安排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合理安排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参照“基础平台+专业方向”课程结构设置专业技能课程,科学开发课程内容、编排专业课程顺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方案正确处理了统一性与灵活性的关系

本方案在实行中等职业教育“2.5+0.5”学制安排、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总学时比为4︰6以及国家和省有关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等统一要求基础上,同时在方案中为职业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二次开发留出一定空间,例如,实训周的安排,任意选修课的安排等方面都让学校有一定自主权。

3.方案正确处理了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关系

本方案遵循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新理念,努力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例如,“中餐烹调师(面点师、营养配餐员)中级工训练与考级”课程的设置。同时,兼顾职业学校的客观条件和实际需求,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要求等方面,保证方案在职业学校能够得到有效落实。

本方案和以前的

人才培养方案的区别

1.本方案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性

以前的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注重“职业性”和“能力本位性”,将中职教育仅仅当成谋职的手段或“敲门砖”,而忽视了学生职业发展后劲的打造。学校提出的培养口号是“够用的文化知识”和“夯实的专业技能”,此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只能实现中低层次的就业,发展缺乏后劲。本方案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性,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进行了科学合理配置,并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延长半年,这些都为学生今后职业可持续发展、跨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本方案更加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区别与普通教育的显著特征是它的复合性,它是一种跨界的教育,“跨越了职业与教育、行业与学校、职业岗位与学习课程的界域”,因此,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复合型”技能人才。

方案更加注重“授人与渔”的培养模式,开设课程的数量、种类均较以前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科学合理,例如,专业技能课程增设了“中餐烹调师(面点师、营养配餐员)中级工训练与考级”课程,为学生今后多岗位就业、跨行业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施本方案的难点突破

1.适当增加教师数量

方案实施后,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增加了1/6,因此,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应适当增加学校教师编制,另一方面学校要挖掘现有教师潜力,让教师满工作量,以确保本方案在学校能不折不扣的实行。

2.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创新教学模式

本方案在教学进程安排中,1-4学期大多安排的是公共基础课及基础平台课程,而技能方向课程基本上安排在第五学期,如果学校仍按以前的教学模式教学,必然会出现一些矛盾,即学生在第五学期学习技能课程时,就会感到门数多,专业基本功不扎实,学习有一定困难,学校教学安排也会出现专业技能课教师不够用,实训室不够用等问题。要解决这些矛盾,学校首先必须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要求专业课教师必须能承当2-3门专业课的教学。

其次,学校要对基础平台课程的一些章节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这样做有两方面好处:首先,师生可在实践中化解理论知识教学难点;其次学生可在实践中夯实专业基本功,为将来学习专业技能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学校要充分利用实训周、专业任选课程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以弥补1-4学期专业实训课程的不足。

3.开设情境教学课,增强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方案实施后,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增加了1/6,相应地在企业实习时间则减少了1/6。因此,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如果不强化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就烹饪专业学生而言,他们很难在半年时间内完成饭店各实习岗位的学习任务,进而会影响学生的就业。要解决此矛盾,学校必须开设情境教学专业课程,以项目课程教学模式,在高仿真厨房中进行专业课程教学,其次,学校可利用实训教学周或节假日,组织学生进行企业调研或见习,通过这些方法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让学生在第六学期(半年时间内)能顺利完成饭店各实习岗位的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总之,“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中餐烹饪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是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重大改革,它必将对提高中职人才培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职教育只有注重学生发展后劲的打造,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成为人民满意的教育。

4.财会专业 培养方案修改意见 篇四

没有说是哪种英语证书,由于前面“知识与技能构成”是 “运用英语与外国客人自由交流”所以应该是英语口语证书,再准确点可以修改为:英语四级或六级口语证(四级口语相对来说简单些,可作为基本达标检测手段)。

修改建议二:在能力结构表里,基础能力要求有“具有英语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由于现在酒店偏重英语口语,所以英语综合能力的听、说应该占更多比重,后面的目标要求是“全国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B级证书”,B级证书考试是侧重书面英语,并且语法简单,听力很短,没有口语检测,可以说B级证持有者,根本无法与外宾正常沟通,无法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英语综合能力。建议提高要求,可以选某个班作为英语口语重点培训试点班,看看效果。

修改建议三:同建议一表格里,在微机运用能力部分,“知识与技能构成”是运用微机处理酒店预订、结算、查询、客史记载、报表等业务,检测手段是:计算机CCT证书

目前,CCT考试分为三个等级:

一级:考察考生对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技能,使用Word进行文字处理、使用Excel进行表格处理和使用PowerPoint进行幻灯片制作的基本能力。

二级:考试科目分为Qbasic、Fortran、Pascal、Foxpro、C语言、Visual Basic和Visual C++共7个语种。主要考察考生对一种编程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三级:考查考生对微机基本原理的认知和了解程度,以及使用汇编语言进行硬件编程的能力。

问题是酒店的预定和查询是专门的录入系统,在POS机上完成,CCT所考察内

容与“知识与技能构成”根本不对口,既然李主任说了要弄POS机,不如检测手段改成实训室实际考察,如果POS机系里无法弄到,最起码也是学生在机房模拟饭店预定系统测验(网上有饭店预定系统,甚至可免费下载)

修改建议四:建议在能力培养中,加入服务人员应该具备,诸如耐力、心理承受力、心智的训练,即情商培养。

5.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意见) 篇五

专业名称应用电子技术(13级适用)专业代码590202

一、招生对象及学制

招收普通高中(理科)、中专、职业高中毕业生,学制三年。

二、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面向电子产品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掌握智能测控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础知识及相关设备的组装、调测、维护等专业技能,并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三、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毕业生具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知识,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才。毕业生具备专科文化水平,掌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取得至少一个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毕业生可从事智能测控系统相关设备的安装、使用、检修等技术岗位以及电子仪器仪表的生产、调试、维修、使用、营销、管理工作岗位。

毕业生应具有一定的体育运动和生理卫生知识,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的习惯,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锻炼标准,身心健康。

四、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一)知识结构

1.具有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文写作等基础知识,具备大学专科学生的文化素养,并为今后完成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具备工程识图及计算机辅助绘图的知识。

3.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的种类、规格、标准、检测方法等基本知识。

4.掌握一般电子电路的分析方法。

5.掌握常用电子仿真软件应用、电子设计自动化知识。

6.掌握常见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7.掌握测控系统的数据采集、分析处理、输出控制的基本原理和常用设备的使用方法。

8.了解相关专业领域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

(二)能力结构

1.具备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

2.掌握安全用电常识,具备简单的强电应用能力。

3.掌握常用元器件的识别、选用、检测、焊接技能。

4.掌握电子产品的仿真、制作、调试、检修和改进的技能。

5.掌握计算机硬件的识别、组装,软件的安装、维护的技能。

6.具备一定的传感器应用技能和简单的计算机编程能力。

7.具备简单控制界面的设计能力。

8.具备工业电气、生产过程控制的基本工作能力。

9.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

(三)素质结构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2.热爱专业,勤奋努力,具有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具有较好组织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

3.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与终生学习的意识。

4.具有一定的体育、卫生和军事理论基本知识。

5.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高职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

(四)岗位资格技能要求

具有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备考能力,学生在毕业前取得如下职业资格证书之一:

1.电子设备装调工。

2.计算机调试员。

3.维修电工(中、高级)。

4.其它国家、部委和省市职业标准机构颁发的电子类职业资格证书。

五、主要课程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人才的培养采取“工学结合”小模块项目教学模式,实施“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模式,教学进程具体分为三个单元,分别为企业单元、专业单元、文化基础单元。

企业单元即为“工学交替”中“工”的部分;

专业单元即为“工学交替”中“学”的部分;

文化基础单元为学生基本素质培养单元,包括思政、体育、外语、体育、数学等基础课程。

(一)专业单元主要课程设置及简要说明

1.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教学模式:项目教学,项目数:3,学时:34学时;

主要训练学生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项目包含:计算机构成、操作系统、工具软件的安装与卸载,OFFICE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环境,计算机病毒防护与维护等。

2.电路基础模块:教学模式:项目教学,项目数:5,学时:110学时;

主要培养学生电工电子技术基本技能,项目中应涵盖的知识点包括:常用线性元件的特性,电路的基本定律、定理及分析方法,简单交直流电路的分析计算方法,三相电路的基本知识,动态电路的基本知识,电工技术的基本知识等。

3.模拟电路分析与设计模块:教学模式:项目教学,项目数:6,学时:84学时; 主要培养学生简单模拟电路的分析与设计能力,项目知识点应包括:二极管、三极管特性,放大电路的分析和应用,集成运放电路的特性和基本工作原理等。

4.数字电路分析与设计模块:教学模式:项目教学,项目数:3,学时:36学时; 主要培养学生简单数字电路的分析与设计能力,项目知识点应包括:数字电路的基本知识、数字电路的特点、工作原理及基本的分析方法等。

5.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块(CAD):教学模式:项目教学,项目数:2,学时:40学时; 培养学生利用电子CAD软件进行简单电路分析、设计、仿真、制板的能力等。

6.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块(EDA):教学模式:项目教学,项目数:1,学时:20学时; 让学生了解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字电路设计的过程,初步了解设计环境,掌握基本程序设计方法等。

7.单片机应用系统开发模块:教学模式:项目教学,项目数:6,学时:112学时; 培养学生利用单片机进行应用系统开发的能力,项目应包括:51单片机硬件系统和指令系统,利用C语言来编写单片机基本子程序和识读一些实用程序,建立程序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思路。利用仿真软件对程序进行仿真,利用编程软件对程序进行编译调试和程序下载软件的使用等。

8.用户控制界面开发模块:教学模式:项目教学,项目数:4,学时:70学时;

培养学生控制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能力,项目应包括:VB可视化事件驱动编程方法,面向对象基本概念,常用控件的使用和设置,图形、数据库、多媒体应用,利用串行通信实现计算机和单片机数据传输与控制。培养学生进行可视化软件的使用能力,进行控制界面的设计的能力,相关软件的自学能力等。

9.现代通信技术模块: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为主,学时:20学时;

让学生了解各种现代通信技术的种类、系统构成、通信特点以及现代通信技术未来发展趋势等,现代通信技术作为电子信息类非通信技术专业必须了解的知识。

10.电气控制与PLC模块:教学模式:项目教学,项目数:6,学时:98学时;

培养学生电气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能力,项目应包括:低压电器器件及常用控制线路,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指令系统、控制线路、梯形图的设计与分析及应用等。

11.智能仪表设计模块:教学模式:项目教学,项目数:5,学时:110学时;

以智能仪表设计为案例,培养学生测控系统设计中数据采集部分、显示部分等的设计能力,项目应包括:常用仪表和测试仪器的基本原理,以单片机为核心实现数据采集、运算、显示,以计算机数据采集卡实现虚拟仪表的测试等。

12.电气工程制图模块(AUTOCAD)教学模式:项目教学,项目数:4,学时:68学时;

培养学生工程制图能力,项目应包括:制图软件使用,工程图绘制规范等。

13.智能测控系统开发模块:教学模式:项目教学,项目数:5,学时:108学时; 重点以综合抢答器和智能电器控制系统工程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完成系统规划设计,组态集成以及软硬件电路的设计、调试、安装、维护等任务。

14.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模块:教学模式:项目教学,项目数:5,学时:110学时; 培养学生计算机系统软硬件维护能力,重点是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能力的培养。

(二)企业单元主要课程设置及简要说明

1.职业认知模块:教学模式:企业生产实践或校内生产实践,周数:2,学时:40学时;

职业认知模块,根据校企合作及企业生产实际,在第2学期安排两周的跟岗实习,让学生在企业一线或校内工厂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培养对职业的感情,为职业素养的提高打下基础。

2.专业认知模块:教学模式:企业生产实践或校内生产实践,周数:2,学时:40学时;

专业认知模块,根据校企合作及企业生产实际,在第3学期安排两周的生产实习,让学生在企业一线或校内工厂对专业所从事的领域及岗位有一定的认识,结合自己所学专业,思考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专业认知模块不仅是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环节,更是学生专业水平提升的重要环节。

3.技能提升模块:教学模式:企业生产实践或校内生产实践,周数:12,学时:240学时;

技能提升模块分两个学期进行,第4学期4周,第5学期8周。学生深入企业或在校内工厂参与研发等更深层次的企业生产实习、顶岗实习,通过实习,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4.就业能力培养模块:教学模式:企业顶岗实习或毕业设计(项目开发),周数:15,学时:300学时;

第6学期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企业顶岗实习或毕业设计(项目开发)综合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毕业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六、其他说明及要求

1.本培养方案是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国家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关于修订高职各专业教学计划的意见》,通过到企业调研企业需求人才的基本专业需求,认真分析学生的文化基础、学习情况,结合学院的师资队伍以及教学条件,总结几年来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所做的改进,借鉴其它相关院校的教学模式制订而成。

2.本专业培养方案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进行学生职业能力的分解,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和专业发展基础,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突出实践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兼顾专业之间的交叉和拓展。

3.本培养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在不影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专业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根据实际教学条件进行调整。

七、教学计划进程表

6.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六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基本的科学素养,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应用、维护、操作等工作;同时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与职业技能综合素质,能够通过职业培训、继续教育、自学成才等继续学习的渠道达到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应用性人才。

二、基本要求

通过理论教学、上机练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微机基本工作原理,具有较强的汉字录入与编辑技术及系统操作与维护能力;并具备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接受从事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训练,强化计算机技术应用实践的训练,以使其具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实践、系统维护、计算机教育的基本能力。

(一)知识结构

(1)具备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必备的外语和文化及其它科技文化知识。

(2)了解电子信息类人才必备计算机软硬基本理论、计算机体系结构。

(3)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知识和图像处理及多媒体信息处理知识;

(4)掌握一般网站的基本概念和创建网站的基本方法和维护使用方法,包括各种常用网页制作工具的使用方法。

(5)掌握信息获取、组织、分析、发布、管理、信息资源建设、更新与维护

(6)了解数据库应用开发环境,熟悉一门计算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库程序设计。

(二)、能力结构

(1)具有一定的自学及跟踪新技术发展的能力。

(2)具有能够阅读本专业英文资料和简单交流的能力。

(3)具有熟练的微机组装、系统安装的能力;较强的计算机操作与维护的能力;(4)具有一定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测试能力;

(5)具有较强的网页设计、网站建设及维护能力;

(6)具有较强的图像处理及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

(7)具有自我学习、知识技能的更新、适应岗位变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拓创新能力。、素质结构要求

(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

(2)具有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精神;

(3)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身体、心理素质;

(4)具有勇于创新、艰苦创业、爱岗敬业的精神。

三、学制:三年

四、时间安排

全学程108周,其中课堂教学99周、教学见实习7周、军训(含国防教育)2周。

7.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意见) 篇七

关键词: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一、前言

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建立应用型、技术型大学是本科院校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需要。2014年2 月李克强总理专门召开关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要推动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技术型转型。许昌学院转型发展的步伐在河南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的地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作为学校的一个重要专业也必然要走转型发展之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如何才能向应用型专业人才转变培养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因此,有必要调查社会体育指导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以及毕业生对就业需求状况,探究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的模式。

二、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现状

1、国家对社体人才的需求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家对健身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对专业体育指导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据统计,为满足未来一段时期内社会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近几年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每年扩招学生上千人,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目前每年招生过万。2002年河南科技学院首次设置社会体育专业,到2012 年9 月,河南省共有21 所高校设置开办了社会体育专业,共计招生人数4776 人。以目前河南省现有的社会体育毕业生数量来计算,平均39421 人才拥有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远低于我国的平均水平,可见河南省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其自身人口数量的需求。

2、社体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有学者通过对河南省10 所高校近两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离校时的初次就业率进行调查发现,近两年河南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有下降趋势,说明目前河南省乃至全国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针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目前符合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领域主要有四类:街道社区、商业性体育及相关服务领域、体育行政部门、教学与科研部门。通过对社会体育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研究发现,体育教师是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去向,其次是健身教练、体育产业管理人员和体育产品销售。从就业去向看,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从事体育教师职业所占的比例最大,另有一部分人选择了从事其他行业,真正从事与社会体育有关行业的人仅占40%左右,没有表现出社会体育专业特征。河南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以下特点:从事社会体育相关领域工作人员比例较低;就业领域横向发展,呈多元化趋势。

3、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的现状

社体专业的课程设置决定着社体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更影响着以后的就业方向与选择。在社会体育专业初设阶段,一度出现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很多院校并未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开设与群众体育有关的专门体育技能课程,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而后随着培养经验的积累,以及校方对课程内容的不断理解,河南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不断完善,大多数高校注重了对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开设了一些群众相对喜欢项目的技能课程,如网球、篮球、游泳、足球、健身健美等实践技能课程。同时也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开设了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体育市场营销、体育心理学方面的课程,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三、社体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原因分析

1、受国内体育大环境影响,社会体育产业发展缓慢

在举国体制的影响下,国家队社会体育的投入远不及竞技体育。此外我国的体育产业只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相当落后,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发展不够成熟,还处在起步阶段,所以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提供的就业岗位十分有限。由于人口众多,河南省经济发展较为缓慢,许昌体育健身行业发展更是比较慢,相对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正处于初步形成发展时期,规模较小,这也是制约许昌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培养目标的设立与社会需求脱节

设立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是个历史性原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原先的培养目标已经难以满足现在社会的需求。大多数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多是陈旧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没有形成长期顺畅的就业渠道,内容早已脱离现实社会的各种要求。据调查,目前需求的健身教练较多,但学校培养的学生却无法胜任健身教练的工作,很多学生到工作岗位之后还需要接受岗前培训,继续学习专业知识以适应社会对健身教练的需求,这也反映出目前学校的培养方案和社会实际的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此外,运动营养、康复保健等职业在许昌的需求小,这也是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3、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首先,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学科建设体系不成熟,基础理论知识与学术研究的缺乏,因而很多教师虽然懂得社会体育领域管理体系问题,却不知道该如何教学,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其次,社会体育专业设置的课程与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发展需求脱节。一些比较受居民欢迎的健身项目,比如柔力球、木兰扇、八段锦、瑜伽、定向越野、素质拓展等在社会体育专业课的课程设置上都被忽视了,目前社会上比较热门的运动营养学、健身教学、运动处方、康复训练、减肥运动等方向的课程,学校也很少开设,但却是社会上比较实用的课程。还有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很难在实践中应用。最后,专业课程设置无特点,方向不准确,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雷同且无特色。

4、实践环节薄弱,专业对口实习难度大

目前社会体育专业部分课程设置强调学科的系统性,侧重于理论,而忽视了实践课程,导致了许多理论课程教授内容重复,既浪费了学时,也不利于学生的培养。从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计划和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措施来看,将学生的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安排,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专业社会实践基地数量较少,缺乏针对性。虽然大多数院校联系了多家实习单位,但相对于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数量来说,这些单位容纳实习生的能力非常有限,缺乏专业实习的针对性。此外学校联系的实习基地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就业趋势的需求。

四、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就业困难的解决对策

1、重新认识社体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人才

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的首先应该更新观念,根据市场需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并对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制定。大量的有关社会需求方面的市场调查预测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表明,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由知识型向应用技能型转变,即培养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开拓能力强的职业型社会体育应用型人才。因此,社会体育人才不仅要掌握健身指导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体育管理、经营、康复等多方面的知识,学校方面可在重点培养的基础上,根据社会需要,开设内容多样的选修课,如运动医学、俱乐部管理、体育产业经济、运动处方、健身教练等,从而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校方也要根据学校转型和社会改革的实际及时作出调整。

2、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增加实践课程学时比例

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时,应该充分考虑科学性、应用性、超前性的统一。社会体育专业的开设是为了满足社会对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因此,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也应该根据市场进行适当调整,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课程设置中要增加特色课程,可将民俗、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或是社区居民常用来健身的项目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开设。学生不仅要对群众性体育项目有所了解,还应该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学院应该制定实践计划,增加实践课程学时比例,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应用于实践,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让毕业生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不再培训就能直接就业。

3、重视教育实习

加强社会体育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应引起管理者的重视。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选择不同的模式,如日常教学模式:可以在居民活动频繁的公园进行科学健身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在健身中心教授健身原理与方法、运动营养学等课程,在医院等地教授运动康复、体育保健学等课程等;定期实习模式:学校应针对寒暑假以及毕业实习等建立与实践单位的合作,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水平以及实践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而且能够为实践教学基地提供必要的科研服务,有助于加快实践基地的建设步伐。

4、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职业培训应为就业而准备,这也是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作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充分利用职业制度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登记制度等已出台的措施,要与职业培训机构联合起来,促进学生考取职业等级证书和从业资格证书,如培训健身教练、运动营养师等资格证书,为学生顺利就业和职业规划打基础。同时要通过一定的培训和教育宣传,促使学生更新就业理念,在现有的就业环境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五、结论与建议

目前社体专业毕业生从事与体育相关专业的人数较少,就业呈现多样化趋势,社会需求与人才供应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学校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没有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开展自身专业特色。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很多社会比较热门课程开设不足。

高校应该结合市场发展的需求和自身所具有的条件来确定培养目标和专业的招生情况,不断改革社会体育培养方案,在社会体育专业中适当增设一些应用性课程,扩大选修课的比例,培养一专多能的通才。加强学校社会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开拓更多实践基地和专业方向课,满足学生不同兴趣需求。进行教学实践环节的改革,多进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8.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意见) 篇八

2016级法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和较强的法律应用能力,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管理知识,适应国家建设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法律人才。

二、基本要求

本科毕业生应达到如下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

(1)具有坚定的法律信仰、崇高的道德品质、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良好的文化修养、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2)较好地掌握法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了解法治建设的基本动态;(3)具备运用法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4)具备应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所需要的自然科学、管理科学以及人文社科知识和外语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授予

学制:本科学制四年,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实行弹性学习年限。授予学位:法学学士学位。

四、基本学分学时

本科培养总学分157学分,其中课程学分136学分,实践环节11学分;综合论文训练10学分。

五、专业核心课程

14门,44学分

宪法学(3学分)、中国法制史(3学分)、法理学(3学分)、民法总论(4学分)、刑法总论(4学分)、经济法总论(2学分)、商法学(4学分)、知识产权法学(3学分)、民事诉讼法学(3学分)、刑事诉讼法学(3学分)、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3学分)、国际法学(3学分)、国际经济法(3学分)、国际私法(3学分)。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公共基础课 26学分

(1)思想政治理论课 14学分 10610183 10610193 10610204 1061022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学分 3学分 4学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4学分

(2)体育 4学分

第1-4学期的体育(1)-(4)为必修,每学期1学分;第5-8学期的体育专项不设学分,其中第5-6学期为限选,第7-8学期为任选。学生大三结束申请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需完成第1-4学期的体育必

清华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

修课程并取得学分。

体育课的选课、退课及境外交换学生的体育课程认定等请详见2016级学生手册《清华大学本科体育课程的有关规定及要求》。

(3)外语(一外英语 必修8+2学分,一外小语种 必修6学分)

一外英语学生大学英语课程要求8学分,英语实践环节2学分(学分计入实践学分)。

英语分级为1、2级的同学需在大二结束前修满8学分的公共英语和英语通识课程(每学期2学分);英语分级为3、4级的同学在大二结束前修满8学分的英语通识课程或外文系英语专业课程(每学期2学分)。选修4门外文系认定、其他院系开设的英文授课课程,可申请4学分大学英语课程免课。外语课程开课目录请参考每学期选课手册。

设清华大学英语水平考试,必修,不设学分,学生进入大三后报名参加。

一外日语、德语、法语、俄语等小语种学生入学后直接进入课程学习,必修6学分。

关于免课、英语水平考试免考、实践环节认定等详细规定详见《清华大学外语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办法(试行)》(教学门户)。

2.文化素质课 34学分

(1)文化素质课 13学分

文化素质课程(文科类)包括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及新生研讨课和一般文化素质教育课。要求在本科学习阶段修满13学分,其中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及新生研讨课为限选,至少8学分,要求其中必须有一门基础理工(STEM)认证课;一般文化素质课程为任选。每学期开设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目录(含基础理工(STEM)认证课)详见当学期选课手册。

其中必修课程

10420844 文科数学 4学分

(2)跨系选修课 21学分

学生可以参考全校选课手册,选修其他院系开设的任何课程,总学分达到要求即可。以下课程仅供参考。

A.经济学类 00510273 00510454 00510643 40510983 00510033 30700052 B.社会学类: 30700113 40700053 40690033

国际经济学 经济学原理 金融学原理 中国经济专题 会计学原理 经济学概论 中国社会 国际关系学概论 伦理学原理

3学分 4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2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40700093 社会心理学

40700123 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 40700173 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 00700242 社会学概论 30700313 心理学概论 C.政治学类 40700223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 40700243 比较政治制度 40700273 政治学概论

40700453 民主与法治的理论与实践 40700612 中国政府与政治 00510612 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 00590043 中国国情与发展 00700102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 00700122 环境伦理 D.历史学类 30690343 史学概论

40690182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 40690462 中国社会史专题

3.专业课程 76学分

(1)必修课 34学分 30660082 法学绪论 40660353 宪法学 40660113 中国法制史学

40660593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 40660644 民法总论 40660033 国际法学 40660293 民事诉讼法学 40660183 刑事诉讼法学 40660744 刑法总论 40661504 商法学 30660112 经济法总论

(2)限选课 27学分 40660764 物权法 40660875 债法

40660193 知识产权法学 40660693 法理学 40661453 劳动法学 40661102 环境资源法总论 40660043 国际私法学 40660583 国际经济法学

清华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2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2学分 2学分 3学分 2学分 2学分 3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4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4学分 4学分 2学分

4学分 5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2学分 3学分 3学分

清华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

40661582 40661043 40660913 40661563 40660863 民事证据法 公司法 海商法 行政法案例研讨 刑法各论(1)

2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40661692 刑事证据法 2学分

(3)双语限选课 4学分(此处本科课程在下面学科组重复出现)40661082 40661073 40661373 40661642 40661632 40661542 80660644 80660654 80660663 80660673 80661042 80661052 比较公司治理(英)国际环境资源法(英)世界贸易组织法(英)著作权法(英)宪法与人权(英)法律英文写作(英)普通法精要(1)(英)普通法精要(2)(英)普通法精要(3)(英)普通法精要(4)(英)

外国法专题讲座-法律文书(英)外国法专题讲座-辩护技巧(英)

2学分 3学分 3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4学分 4学分 3学分 3学分 2学分 2学分 40661723 世界贸易组织法--中国案例研究(英)3学分

(4)选修课 11学分

选修课按照课组进行排列。学生在咨询班主任和相关任课教师的意见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在某些课组中多选择一些课程。

A组(法理学课组)40661613 中国问题:法律、政治与社会 3学分

B组(宪法与行政法课组)40661553 40661632 宪法学文献选读 宪法与人权(英)

3学分 2学分

C组(比较法文化与法史课组)40660532 30660183 30660153 中国法律思想史 西方法律思想史 比较法导论

2学分 3学分 3学分

D组(民法学课组)40661204 40661272 40660642 40660982 40660772 侵权行为法

侵权行为法研讨与案例分析 外国民法 亲属与继承法 民法研讨与案例分析

4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清华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

40661293 德国民法概论

E组(商法学课组)40661262 证券法 40660962 保险法 40661312 票据法 40661422 破产法 40661462 信托法

40661522 银行法

40661082 比较公司治理(英)

F组(经济法学课组)40661213 财税法 40661082 会计法

40660702 经济法研讨与案例分析 40661572 社会保障法

G组(刑法学课组)40660992 刑法各论(2)40661343 外国刑法 40661142 刑事政策学

40661132 刑法研讨与案例分析 40661032 模拟刑事审判

H组(环境资源法课组)

40661073 国际环境资源法(英)

I组(诉讼与仲裁法课组)40661012 外国民事诉讼法 40660732 仲裁法

40660932 非诉讼的纠纷解决制度

40661732 美国宪法性刑事诉讼 240661712 德国民事诉讼法概论 240661702 强制执行法 J组(国际法学课组)40661373 世界贸易组织法

40661723 世界贸易组织法--中国案例研究(英)

K组(知识产权法组)40660722 知识产权法研讨与案例分析 30660102 网络与电子商务法 40661642 著作权法(英)

3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3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3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3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学分 学分 2学分 3学分

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清华大学本科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

L组(实践课组)40660523 40661432 法律实务 法律诊所

3学分 2学分

注:上述课程根据法治和法学发展的最新动态以及师资状况开设;开设时在课程名称后增加的副标题表明具体的课程内容,如“法学前沿讲座2 WTO框架下的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法学前沿讲座5 法治与德治的理论探讨”、“法学前沿讲座4 国际刑事法院的建立与运行对传统国际法的影响”等。

4.实践环节 11学分

12090043 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 40661412 模拟法庭初级训练 40660612 社会调查 40660392 社会实践 40660822 司法实践

5.综合论文训练 10学分

40660620

综合论文训练

3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9.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意见) 篇九

【发布文号】省人事厅赣人字[2000]37号 【发布日期】2000-06-01 【生效日期】2000-06-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江西省人事厅关于印发《江西省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省人事厅赣人字〔2000〕37号)

各地(市)人事局、省直各单位人事(干部)处:

现将《江西省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附件一:《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审批表》(略)

附件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审核表》(略)

江西省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指导意见

为了强化和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规范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充分体现单位用人自主权,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我省职称工作有关规定,现就本省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一、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应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分级管理、逐级聘任的办法,在科学设置专业技术岗位基础上进行。

二、二、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由省人事厅会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根据专业技术工作特点制定并颁布,作为各系列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的宏观指导意见。

三、三、专业技术职务是指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并需要具备专门知识和技术水平才能担负的工作岗位。

各单位应根据省人事厅《关于印发〈江西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实行结构比例管理和岗位设置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赣人字〔2000〕36号)按照本单位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依据岗位性质、工作难易程度、责任轻重和所需资格条件,做好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工作,制订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方案,报经相应级业务主管部门审核,报政府人事部门批准后,方可作为单位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依据。对已超过核定结构比例的,应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或解聘的办法,逐步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尚未达到核定结构比例的,要严格控制聘任数量,保证质量,逐步到位。

四、四、受聘专业技术职务的基本条件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3、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经评审、考试或认定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执业资格,或虽然没有取得相应资格但确有真才实学;

4、具有履行岗位职责的学术、技术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6、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应通过相应的全国职称外语等级考试、省人事厅组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和按规定完成继续教育培训。

7、对需具备执业资格的岗位或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系列和专业,一般不实行低职高聘。从事工程系列建筑锅炉压力容器、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医药保健等专业的技术人员必须取得工程等技术资格,方可聘任相应的技术职务。卫生系列技术职务聘任应取得相应的卫生技术资格,如确属医术高超,业绩突出者,须取得执业资格和中级卫生人员技术考试合格证,方可实行低职高聘。

8、其它必要的条件。

五、五、聘任程序

1、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公布空缺岗位、岗位职责、聘任条件要求及与聘任有关的事项;

2、应聘专业技术人员提出书面申请;

3、由行政领导、专家及人事部门负责人组成考核聘任小组(对实行“只聘不评”的专业和单位,还须组建由同行专家组成的学术、技术或艺术委员会),按照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在专家、群众评议的基础上,结合任期考核情况,对应聘的专业技术人员择优提出推荐意见;

4、低职高聘必须按照客观、公正、竞争、择优原则,参照国家专业技术资格任职条件和我省破格晋升专业技术资格条件,通过竞争上岗,在有真才实学,群众公认,业绩显著的专业技术人员中选聘。低职高聘不得搞越级高聘。

5、单位或部门负责人确定受聘人员,签订聘约。“只聘不评”人员填写《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审批表》(附件一);其他人员填写《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审核表》(附件二)。

6、公布聘任结果,颁发省人事厅统一印制的《江西省专业技术职务聘书》。

六、六、各单位应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能力、业绩综合考核的情况,进行择优聘任。对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专业技术骨干,可以低职高聘;对于不能履行岗位职责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高职低聘;根据岗位需要,可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省级科研、高教、卫生、文化、工程、农业等事业单位必须在本单位最高专业技术职务中拿出一定的岗位,面向全省或全国公开竞争、择优选聘。

七、七、岗位聘约的签订必须坚持平等自愿和协商一致原则,并严格遵守国家和本省的法律法规。聘约包括聘任期限、工作条件、工作报酬、工作纪律、终止聘约的条件、违反聘约的责任以及双方商定的其它条件。聘约为书面形式,一式三份,单位与受聘专业技术人员各执一份,存档一份。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期限应根据各个专业不同的工作性质,由单位确定。一般在一至三年之间,也可根据课题、项目的周期聘任。聘任一般不超过聘用合同的期限。

聘约的变更、终止和解除,应按国家及本省的有关规定执行。

八、八、各单位应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员的聘后考核制度,制定各具特色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聘后考核办法。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可分为平时考核、考核和任期考核。考核要在客观、民主、公正的原则下定性、定量地进行。主要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考核应突出创新项目和工作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考核内容、标准、办法、程序和结果应在单位内公开。

考核结果可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档次。考核和任期考核的结果须记入专业技术人员考核档案。考核优秀者可以续聘或高聘;合格者根据工作需要可以续聘;基本合格的可以短期聘任或高职低聘,但应提出具体要求,限期改进;不合格的应予低聘或解聘。考核结果不合格又不服从单位安排的,应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九、九、本意见适用于事业单位,其它单位除本文第四条必须执行外,其它可参照本意见执行。

10.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意见) 篇十

复试录取工作的指导意见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的通知》(教学〔2014〕3号)的要求,结合我校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的实际情况,现制定201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的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复试工作是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证生源质量的主要环节。在复试录取工作中,采用综合性、多样化的考察方式;依据考生初试和复试的综合成绩,并结合考生思想政治表现、身心健康状况,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宁缺毋滥的原则,确保生源质量。

二、组织机构和工作职责

为加强管理,使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更加规范、科学,我校201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在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按二级硕士点进行组织实施。

1.学校成立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的领导、协调、指导和监督。

2.各二级硕士点导师组长具体负责该点的复试工作,组织并实施好笔试科目的命题、阅卷等工作。各点可根据具体情况成立面试小组,面试小组至少由3名本点导师组成;设面试小组组长1人,原则上由导师组组长或教授担任;面试小组设秘书1人(可由面试小组成员兼任),负责复试阶段的文秘工作。

三、复试时间

各二级硕士点可根据考生(含调剂)生源情况,在国家规定的复试时间内,确定复试时间。

四、复试条件

考生(含调剂)需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须符合招生简章中规定的调入专业的报考条件;

2.初试成绩符合第一志愿报考专业在调入地区的《全国初试成绩基本要求》;

3.调入专业与第一志愿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

4.考试初试科目应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或相近,其中统考科目原则上应相同;

5.报考专业:化学工程与技术(学术)、机械工程(学术)、化学工程领域(专业学位)及相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与技术管理、生态、环境工程等专业。

五、复试的内容、形式及成绩评判

1.复试内容包括笔试(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综合面试两部分。

2.复试成绩总分为100分,其中笔试部分占30分,面试占70分。面试内容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实验技能或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外语口语,具体分值见《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复试评分表》。笔试和面试成绩之和为复试成绩。

3.同等学力考生复试期间除必须参加上述复试内容外,还须参加2门本科阶段该专业主干课程的加试(笔试),加试科目不得与初试和复试考试科目相同,加试每科时间为2小时、总分100分,加试课程成绩不计入综合成绩。

六、拟录取条件

拟录取考生须同时满足下述要求:

1.复试成绩≧60分(复试成绩低于60分,取消录取资格);

2.总成绩≧60分(总成绩=初试成绩/5*50%+复试成绩*50%);

3.需通过政审和教育部批准后才能被正式录取,政审不合格者将取消录取资格。另外对于同等学历考生,任何一门加试科目成绩不得低于60分。

七、注意事项

1.凡属考生直系亲属者,不得参与该考生的复试工作。

2.体检不合格者将取消入学资格。

3.经复试和体检合格的拟录取调剂考生,须在中国研究生信息网上待录取库中确认。

4.面试小组的秘书要对每位考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记录,面试结束后,面试材料由面试小组秘书整理后交研究生部备案。提交材料包括复试试卷和《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1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面试记录》、《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复试评分表》(至少3份)、《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1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评分汇总表》(纸质材料)。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11.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意见) 篇十一

为规范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写作,确保论文符合“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对学位论文的撰写提出以下指导性意见。

一、撰写学位论文的目的

论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调查、观察、实验、设计、分析、文献搜集整理及撰写等工作,进一步掌握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增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技能、中华文化传播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论文工作应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分析问题的科学性、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获得教育反思能力。

二、论文的选题

论文应紧密结合国际汉语教育实践进行选题且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国际汉语教育实践,既包括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还包括中华文化传播、跨文化交际等。

三、论文的形式

为充分体现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实践性,论文可以采用调研报告、教学实验报告、案例分析、教学设计、专题研究等形式。

1.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是对与国际汉语教育相关问题(如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文化传播、跨文化交际以及国际汉语教师、教材等)进行调查、整理、分析后形成的文字材料。调研报告应具备写实性、针对性和逻辑性。调研报告应强调调研题目的实际意义,强调调查方法的科学性及合理性,特别强调调查材料和数据的真实性、全面性、代表性及应用性。

2.教学实验报告

教学实验报告是教学实验之后,对教学实验设计、实施的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客观、概括反映的书面材料。教学实验应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提出实验假设,选择实验对象,分析界定实验变量,设计实验方法并实施实验。研究者根据实验中所得到的数据和材料,经过科学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实验应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并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3.案例分析

国际汉语教育案例是在实践中真实发生的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或能够反映某一国际汉语教育基本原理的典型性事件。案例应该具有现实性、真实性、动态性、启发性和典型性。案例可包括课堂教学案例、跨文化交际案例、文化传播案例、与文化传播和国际汉语教育相关的项目管理案例等。作为学位论文,作者不仅需要提供完整的案例,还要运用相关理论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与阐述。

4.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以语言理论、文化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为基础,运用系统论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国际汉语教学设计可包括课程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活动设计、教学多媒体技术与环境设计、网络化学习设计、教材及其它教学资源的研发、教学材料的组织与设计及与国际汉语教育相关的项目设计等。作为学位论文,教学设计不仅包括设计本身,还应包括对教学设计中所要解决的问题的阐述,对前期各种需求的分析和目标确定、策略制定、媒体选择及方案实施的过程的描述和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

5.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是就某一方面的问题或就问题的某一部分进行深入的研究。专题本身要来自于国际汉语教育实践。研究要求问题集中,有相当的深度,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准确的说明和解释。研究结果须对实际工作具有现实意义。不鼓励仅就语言、文化本体问题展开纯理论的专题研究。

四、论文的写作规范

论文应采用规范的中文写作,做到立意明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文字流畅。论文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15000字。

正式提交的论文内容一般应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论文封面

(2)论文封面的英文翻译

(3)论文原创性声明、授权使用声明(4)论文摘要及关键词(中英文)(5)论文目录(6)论文正文(7)附录(8)参考文献(9)后记

五、论文的要求

学位论文应充分体现专业学位实践型人才培养目标。(一)选题及意义

1.选题应基于国际汉语教育或推广实践的基本问题; 2.选题应力求关注国际汉语教育实践的前沿问题; 3.论文成果应具有明确的社会效益或应用价值; 4.选题应有新意。(二)理论基础与文献

1.论文应建立在一定的相关学科理论基础之上,应反映出作者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2.作者应充分搜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中外文献,了解相关课题研究的国内外发展情况与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与工作量

1.论文应采用适合选题的研究范式,设计合理,方法科学;

2.论文应具有饱满的工作量,鼓励采用调查、实验、观察等深入实际的研究方法。(四)材料与分析

1.论文应包含丰富的材料,材料不能仅仅来源于其他研究资料,而应来源于研究者自己对现实问题的调查;提供的素材要具体、详实,数据要真实、可靠、有效;

2.论文应对研究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描述和分析,结论要言之有据。

(五)科学态度

1.论文中引用他人成果要明确注明出处;

2.论文应由作者本人独立完成,核心部分应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六)写作能力

1.论文体例结构规范,格式符合文体要求; 2.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说明透彻,逻辑性强;

3.文笔流畅,语言、文字、图表规范,表达简洁、准确,文风严谨。

六、论文评分 按照论文要求,论文须从选题及意义、理论基础与文献、研究方法与工作量、材料与分析、科学态度与写作能力五方面进行评审。总分为100分,各部分权重分别为20%。

上海市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评价指标体系

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 二O一二年三月

一、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一)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概述 1.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撰写的内容要求 汉语国际教育硕 业学位论文撰写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 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汉语国际教育硕 具有明确职业指向的 专门培养国际汉语教师的专业学位,学位论文应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 培养的要求。学位论文工作的目的就是通过与论文有关的调查、观察、实验、设计、分析等工作使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 进一步掌握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增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 技能、中华文化传播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及时发现并 在教育 实践过程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是国际汉语教师必备的素质。论文工作 应特别强调提高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要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分析问题的科学 性、处理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获得教育反思能力。2.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撰写的形式要求 论文应采用规范的中文写作,做到立意明确、重点突出、层次分 明、文字流畅。论文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1.5万字。正式提交的论文 内容一般应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l)论文封面(2)论文封面的英文翻译(3)学位论文原创性、授权使用(4)论文摘要及关键词(中英文)(5)论文目录(6)论文(7)参考文献

(8)附录(9)后记

(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内容的基本要求 1.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说明 汉语国际教育硕 业学位论文应充分体现专业学位实践型人 才培养目标,选题应基于国际汉语教育实践的基本问题,关注国际汉 语教育实践的前沿问题。2.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说明 论文应建立在一定的相关学科理论基础之上,应反映出作者具备 系统的专业知识,并能灵活运用;要充分收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中外 文献,作者应了解相关课题研究的国内外发展情况与研究动态。论文 应包含丰富的材料,提供的素材要具体、翔实,数据要真实、可靠、有效;论文应对研究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描述和分析,结论要言之 有据。3.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说明 论文应采用与选题适合的研究范式,研究设计具有合理性,研究 方法具有科学性;论文应具有饱 工作量,鼓励调查、实验、观察 等深入实际的研究方法。4.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说明 论文成果应具有明确的社会意义或应用价值。论文应由作者本人独立完成,核心部分应具有原创性,引用他人 成果要明确注明出处; 在体例上应做到结构规范,格式符合文体要求; 清楚,层次分明,说明透彻,逻辑性强;文笔流畅,语言、文字、图表规范,表达准确,文风严谨。

(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形式的基本要求

为了充分体现汉语国际教育硕 位论文的实践性,论文应采用 调研报告、教学实验报告、案例分析报告、教学设计报告、专题研究 论文等形式。1.调研报告(1)概念界定 调研报告指对与国际汉语教育有关的各类情况(汉语作为第二语 言/外语教学、中华文化传播、跨文化交际以及汉语国际推广等方面)进行调查、整理、分析后形成的符合论文规范的研究论文。(2)内容要求 ①选题:选题须来源于实际需求,应是国际汉语教育中急需了解 的命题。主题要鲜明、具体,避免大而泛、大而空的选题。选题应对 国际汉语教育实际问题有参考、启发或指导作用。究内容:应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既要调研命题有关对象 的背景、现状及发展趋势,又要调研影响该命题的内、外在因素,并 对其进行深入剖析。调研工作要有一定的难度和工作量。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所调研的命题进行 ③研究方法: 分析研究,采取规范、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程序,通过实地考察、问 卷调查等形式,结合资料收集、数据统计与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工作。资料和数据完整、准确,来源可靠。究成果:运用科学理论,通过科学论证,给出明确的调研结 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观点或新见 分 析论证应有系统性和逻辑性,对策和建议应清晰、明确,有针对性。(3)结构与形式要求 调研报告由绪论、调研实施的过程与结果、结论与建议等部分组 成。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1.5万字。具体要求如下:①绪论:说明调查的缘起、研究的问题及调研的意义,介绍实施 调研的理论背景或理论基础,评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与研究成果,交代调查研究的目的及调查研究的方法。②调研过程与结果:介绍调查方法、调查手段及调查的媒介,描 述调查工作展开的环境条件,交代被调查对 来源及构成,叙述调 查工作展开的顺序,报告调查所得数据,陈述调查到的事实情况。为 了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调研结果,提高说服力和可信性,应 减少不必要的文字叙述,可采用统计图、统计表、照片等形式集中反 映数据和关键的情节。③结论与建议:研究、分析事实材料所揭示问题的性质及特点、规律,对调查的过程与结果进行总结。针对调查结论尤其是调查中发 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或建议。需要向读者补充交 一些重要材料,可以作为附录置于文后,通常包括: 调查提纲、调查问卷和观察记录表,被访问人(机构单位)名单,较为复杂的抽样调查技术的说明,一些次关键数据的计算(最 关键数据的计算,如果所占篇幅不大,应该编入),较为复杂的 统计表等。2.教学实验报告(1)概念界定 教学实验报告是指实施教学实验后,对教学实验设计、实施的全 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客观、概括反映并符合论文规范的研究报告。(2)内容要求 ①选题:实验选题应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心理等方面 的具体问题,必须与汉语教学或文化传播密切相关,涉及有关领域的 前沿或重要问题。研究内容:严格按照实验设计实施实验,完整、准确地报告实 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实验中所得数据和材料必须真实、有效。③研究方法:应在有关理论的指导下提出实验假设,选择实验对 象,分析界定实验变量,设计实验方法。实验设计应科学、合理。实 验应有一定的难度和工作量。究成果:应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采用科学方法对 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与评价;应说明实验结论的应用价值、方法 或途径。说明与阐述应明确、系统,具有严密的逻辑性。(3)结构与形式要求 教学实验报告在结构上一般包括绪论、实验过程和结果、结论与 建议等三部分。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1.5万字,组成及具体要求如下: ①绪论:说明教学实验的缘起及教学实验的意义,介绍教学实验 的理论背景或理论基础,评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与研究成果,交代 教学实验的目的及实验所采用的方法。②实验过程与结果:根据问题构建和提出假说,分析界定实验变 量;介绍实验对象的选择、实验的方法、手段和工具,以及实验的具 体过程。实验结果是实验报告的主体部分,包括在实验中所收集的原 始资料和观测资料经过逻辑分析、系统分析、数理统计分析后的结果。实验结果的呈现应以事实、数字、图表为主。③结论与建议: 将实验研究中得到的大量数据和有关材料进行提 炼加工,去粗取精,使结果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揭示其产生和发 展的必然性,并根据实验的客观事实和结论,针对国际汉语教育的实 际问题提出建议。需要向读者补充交 一些重要材料,可以作为附录置于文后。附录一般包括三方面内容:实验研究中收集的重要的原始资料,如能反映典型问题的学生周记、日记、作业及图表资料等;实验研究中所 采用的工具、手段、设备。包括仪器、教材、测验量表、试卷等。3.案例分析报告(1)概念界定 案例分析是指对国际汉语教育实践中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记 录其发生过程,分析其所存在的问题,或疑难情境,或所反映的某一 国际汉语教育基本原理而形成的符合论文规范的研究报告。(2)内容要求 ①选题:选题应突出问题意识,选择汉语教学、文化传播或跨文 化交际中含有问题、疑难或能反映国际汉语教育基本原理的典型事件 进行分析。主题要鲜明、具体,对解决国际汉语教育实际问题有参考 或启发作用。究内容: 应围绕核心问题或主题完整呈现一个或多个有密切 关联的案例,包括事件的背景、人物、过程、结果、影响等的描述和 原始材料。案例呈现要真实、具体,充分展示必要的细节和人物思想 和心理。如案例或原始材料需要书面形式以外的媒体呈现方式,应提 供相应的附件。③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结合观察、问卷、访谈或行动研究等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做出评价。通过案例分析应 表现出作者具有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分析问题的准 和透彻性、解 决问题的主动性和灵活性。究成果:在进行充分反思的基础上,作者应在教学基本原理 的指导下结合实际就案例涉及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处理意见或应对 方案。(3)结构与形式要求教学案例分析一般应包括绪论、案例呈现、分析与结论三个部分。字数一般不少于1.5万字,组成及具体要求如下: ①绪论:说明案例分析的缘起、通过案例所要解决的问题及案例 分析的意义,介绍案例分析的理论背景或理论基础,评述国内外相关 研究状况与研究成果,交代案例分析的目的及案例分析所采用的方 法。②案例呈现:应交待案例的背景、案例的主题与问题,详细描述 案例的过程。背景部分是把分析的对象,放到其原来错综复杂、多因 素的环境中去认识、了 深入研究,包括发生了哪些问题或困扰事 件,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特别的原因或条件;主题是案例的核心理 念,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确定主题;案例问题是围绕着主题 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能够阐述案例的主题,揭示各种困惑,结合有 关理论,启发读者的讨论和反思;案例描述要求环绕主题,对原始材 料进行筛选,剪裁情节,有针对性地描写特定的内容,把关键细节写 清楚,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教学叙事,描写方案实施时所引发的即时效 果,包括案例发展中参与活动的各方的反应、感受、体验与评价等。③分析与结论:这部分要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解决案例所呈现 的问题,如出现多方案的结果,经过自我反思,提出可选择的解决方 案。这一部分要回归到汉语国际教育实践的基本面,运用相应的技术 和策略,多角度地分析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 导思想、过程、结果,以及利弊得失,并在案例事件基础上进行深入 探讨,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4.教学设计报告(1)概念界定 教学设计报告是指以语言理论、文化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为基础,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寻求最佳解决方案并符合论文规范的分析报告。(2)内容要求 ①选题:选题应针对特定的对象和环境开发教学资源(教材、教 学辅助材料、网站等)或设计教学方案(项目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大 纲、教案、教学活动、多媒体课件等),设计内容必须与汉语教学或 文化传播密切相关。究内容:应对教学设计进行需求分析与环境分析,具有明确 的设 标和设计思路。设计工作应有一定的难度和工作量。③研究方法:应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设计思想、设计 方法等进行阐述,同时说明成果应用的价值、范围和途径。说明与阐 述应详细、明确、系统、条理清晰。究成果:应提交能够充分反映设计思想的设计成果。成果应 具有相对的完整性。网站、多媒体课件等在文字、图片等描述之外,应提供相应媒体形式呈现的附件。成果应符合相应的规范,具有一定 的先进性、新颖性。成果必须合理、实用、可行。(3)结构与形式要求 教学设计一般应包括绪论、设计说明、设计方案、评估与反思等 四个部分。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1.5万字,组成及具体要求如下: ①绪论:说明教学设计的缘起、通过教学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及 教学设计的意义,介绍所作教学设 理论背景或理论基础,评述国 内外相关研究状况与研究成果,交代所作教学设 目的及教学设计 所采用的方法。②设计方案:在对教学设计的背景(如设计对 征、任务、重 难点、学习者特征等)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提供教学设计的具体方案,包括设计对 具体内容或设计对 执行流程等。③设计阐述:运用有关理论对设计方案体现的观念、原则、方法 等做出分析与阐述,并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自我评估与理论反思。5.专题研究论文(1)概念界定 专题研究论文是就与国际汉语教育有关的某一方面的问题或就 问题的某一部分进行深入研究后形成的符合论文规范的研究论文。(2)内容要求 ①选题:选题应来源于国际汉语教育实际,必须与汉语教学、中 华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际密切相关,涉及有关领域的前沿问题或亟待 的重要问题。选题必须明 具体,有较强的应用价值。究内容:就研究命题应有系统的理论梳理和阐述。研究资料 丰富、翔实、准确、可靠。论题明确,论证有据,分析深入、细致。在理论或理论的实际应用上能提出一些新的观点或新的做法。③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研究范式,严格遵循有关研究规范,研 究方法科学、严密。研究工作应有一定的难度和工作量。究成果: 应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采用科学方法在分 析、总结与评价的基础上得出研究结论。应明 明研究成果的应用 价值、应用方法或途径。说明与阐述应明确、系统、具有严密的逻辑 性。(3)结构与形式要求 专题研究一般包括绪论、研究与分析、结论与应用三个部分。正 文字数一般不少于1.5万字,组成及具体要求如下: ①绪论:说明所作研究的缘起、研究所针对的问题及该研究的意 义,介绍本研究的理论背景或理论基础,评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与研究成果,交 研究的目的及研究方法。究与分析:这部分为专题研究内容的具体展开,包括事实、材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理论的推导,逻辑的论证。③结论与应用: 综合研究与分析的结果,从理论上提出研究结论,并指出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和应用途径。

上一篇:福建省泉州市政府网下一篇:保险公司座谈会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