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文识字的教学设计

2024-07-31

小学课文识字的教学设计(精选13篇)

1.小学课文识字的教学设计 篇一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我对随课文分散识字的看法苏教版

我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一年期采用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方法,现在向大家作一汇报。

一、随课文分散识字的由来

随课文分散识字也叫随课文识字或分散识字。我想,两者合起来称“随课文分散识字”更清楚明确些。80年代我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就是这样提的。作为一种识字教学的流派,它形成于60年代初。

随课文分散识字最大的特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具体的一篇篇课文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现在有些老师对什么是集中识字,什么是分散识字,认识上有些模糊。把一篇课文中的生字提出来先教就以为是集中识字。而提到分散识字,就以为要学生识的每一个字都必须在课文中出现,随课文教学。这是一种误解。随课文分散识字之前,同样要教汉语拼音,要教看图拼音识字,要学若干短语、句子。几十个独体字,是以后学合体字的基础,它们又有独立意义,可以用图画表示,孩子们喜欢学;短语、句子也都是孩子们生活中熟悉的语句,现在用文字表示出来,学起来也很有兴趣。但以后的大量识字任务是分散在一篇篇课文中,通过教学课文使学生掌握汉字的。就像现在三年级以上的语文教材,都是一篇一篇的课文,没有单独的识字教材,只不过是提前开始罢了。至于一篇课文中的生字词,是集中先教,还是部分先教,还是边学边教,那是随课文分散识字中的具体技巧处理问题。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字词的出现、讲解和巩固》,归纳了随课文识字几种不同的字词出现方式:按照课文内容顺次出现生字词,课文中占主要地位的生字词先出现,结合讲读时提出生字词,在理解课文内容以后再提出生字词。这就是说,分散识字注重研究生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地位,也充分考虑学生是否便于学,是否学有兴趣,并且教学生字时要分析笔画、笔顺、字形、结构,相机进行听说读写等各种训练。随课文分散识字运用得好,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读说写紧密结合,的确能有效地提高识字的数量和质量,能有效地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二、随课文分散识字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汉字规律 识字教学的对象是学龄初期的儿童,他们只有6-7岁。心理学研究证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好动、爱玩,不能长时间专注某一事物,喜欢接触形象的具体的有趣的东西,记忆力比较强,但易记也易忘……即便是“神童”,也同样是通过那些与他们心理特征相适应的内容和方法而获得知识,产生兴趣的。教6-7岁儿童识字,切不可忽略这一普遍的规律。

识字教学要从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为儿童接受新知识提供方便。比如,识字教学的内容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教学形式要生动活泼,教学难点要分散,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使儿童喜闻乐见,易于接受,便于记忆。如汉语拼音,是一个个毫无意义可言的表音符号,死记硬背固然也能让儿童掌握,但花时多负担重精神压力大,不可取。为此,教材的编者不断地加以改进,为汉语拼音字母设计了越来越便于教学的图像,现在,教学要求也有所降低,把汉语拼音定位于帮助识字正音学普通话,教师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就可以用较短的教学时间(如两周)使儿童学会声、韵、调及拼音方法,会临写。以后在汉字教学中充分运用,反复重视,学生就能熟练掌握乃至终身受用。但如果在以后的教学中不善于运用汉语拼音去识字,即使初期记得滚瓜烂熟,长期不用也会回生、遗忘。

识字教材同样如此。内容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字形要由简单到复杂,要配上色彩鲜艳的图画,儿童就爱学,乐意学。汉字中几

十、上百的独体字,字形简单,又有独立的意义,便于用图形表达字义,便于书写,有不少独体字还是以后学合体字的组成部分,看图识字便应运而生,经久不衰。我在汉语拼音教学后,安排独体字、短语、句子,就是基于这一点。低年级的课文,句子宜短,篇幅宜小,要有点故事性、趣味性,读起来琅琅上口,再配上插图,图文并茂,就能吸引儿童。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教材正是体现了这些特点:儿童识到十个八个的生字词,立即回到课文中去诵读,凭借课文内容的情节性,语句的连贯性,篇幅又不长,儿童能很快熟读背诵。一篇篇课文学下来,他们就像滚雪球似的一篇连一篇的反复诵读,不待老师布置,大多能背诵了。这当中,阅读能力得到训练,生字词得到巩固,还受到规范语言的熏陶。这就是60年代初教育厅长吴天石同志帮找总结的“以语言学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话三者结合起来”。坚持这么做,儿童的语文能力就能得到全面提高。一篇篇的课文,传递了自然的生活的社会的种种信息,是孩子们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认识真善美、认识假丑恶的极好窗口。及早给他们这种熏染,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发展和健康成长。

随课文分散识字,在起始阶段,我就相机把汉字的一些规律,如汉字的形成、演变,形声字的构成,书写的法则,音形义一体的特点等等,或在教生字词时,或在复习巩固时加以渗透,使得识字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更便于巩固。我—直注重识字教学的“第一印象”,即在学生接触生字词时给予强烈的刺激;也非常注重适时的复习巩固。因为真正“过目不忘”的孩子是极少的。要使所有的孩子都识好字、学好语文,离不开这两个“注重”。

教材内容符合儿童认知规律,只是提供了教学的条件。教材要靠教师去贯彻实施。如果教学中不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仍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儿童学习积极性。如机械地读、抄、写,儿童从生理到心理都会感到疲倦、厌烦,不仅学习效果不好,还影响到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因此,越是在低年级,越是在学龄初期,越要讲究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越要善于组织儿童学习的注意力,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要根据教材和儿童的实际,尽可能地采用实物、标本、模型、图画、幻灯片、录音、动作、表情或语言描绘等手段把生字词的第一印象深深地印在儿童的脑海里;还要引导儿童用眼、耳、鼻、舌、手等感官参与获得新知识的活动,瞧一瞧,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做一做,有时候远远胜过单纯的听、记、背。因为这样做,强化了汉字音形义的联系,符合儿童爱动、好奇、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东西等心理特点,所以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随课文分散识字强调了语言环境,有助于儿童语言和智力的发展 我一直认为,认识规律离不开具体环境,离不开反复接触,反复实践。教儿童识字,同样如此。“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就是强调生字词的教学要和具体语言环境相结合。有了具体语言环境,儿童对生字词的识记就容易得多,省力得多,也便于引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前面说过,一篇篇的课文,传递了各种各样的信息,读起来琅琅上口,很容易吸引儿童注意力。这里说的“语言环境”是特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环境。当然,教识字时都须要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但口头的,瞬间即过,儿童很难再现;而随课文识字,生字词学过后,就在课文中重现,这种语言环境(课文)对孩子的积极作用是其他语言环境所不能替代的。通过诵读课文,生字词及时得到复习,对以后的巩固也极为便利,他可以再读课文。读课文,是接受规范语言的熏陶,是进一步加深对字词的理解,特别是对字(词)义理解得比较清楚,孩子在写话、作文中的错别字就相对要少得多。

有人认为分散识字头绪多:要识字、掌握字的音形义;要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要培养说话能力……其实这许多并不是齐头并进平均使用力量的。比如音形义的掌握,不—定同时要求达到。那些字形简单意义清楚的,可以同时解决;字形稍难的,可放在课堂写字教学时解决,甚至留在以后再解决。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实行了“识写分流”的办法,老师很容易掌握。就一堂课来说,随课文分散识字是识读说写有机地交织在一起。正是这样的交织,使课堂教学生气勃勃,儿童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他们愉快地兴高采烈地去学去记。识字教学中的这些活动,都能推动儿童积极思维,踊跃发言,喷发出智慧的火花。尤其是怎么记住字形,怎么组词造句说话,最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想象力,增强儿童的记忆力。所以,识字时听说读写完全是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的。思想上认识清楚了,教学中就不会产生顾此失彼的毛病。当然,在识字教学的具体步骤、环节上,听说读写的训练也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有主有次,有重有轻,但任何时候都不是“单打一”。

我还强调,识了字就要用。学用结合是熟练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是开启儿童心扉的好办法。识了字就要用。用多了,用熟了,就能“生巧”,这个“巧”,就是智力的一种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识字和听说读写应该是一体,不能人为地把它们分割开来。听说读写就是把识的字付诸使用。可以这样说,谁学用结合得好,结合得早,谁就在发展儿童语言、发展儿童智力上占了优势。在低年级,以语言训练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话结合起来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学用结合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紧扣儿童知识基础、思想水平和生活实际需要。教师要有意识有步骤地示范、引导。如把每天的课表、值日生名字写在黑板上,把要告诉学生的话写在黑板上(识字不多的时侯拼音夹汉字,识字多了,汉字夹拼音),让学生读并按要求去做。如:鼓励学生自己写姓名,辨认同学姓名,识路牌,看商店名称,记班级日志,记种植情况、作物生长情况,给家里的器具贴上自己写的名称,提倡有事给老师写条子……这些措施是充分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让他们和字词反复见面,体会到识了字用处大,进而提高识字、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性自觉性。我教的学生,一年级下学期都会写请假条。有个二年级的学生放学回家后,给哥哥写了这样一张留言条:

哥哥:下雨了,妈妈去看病了,我去送雨伞、雨鞋给妈妈。你回来后就到食堂去打饭。饭票在大抽屉里的一个红夹子里,去的时候,顺便把雨伞、雨鞋交给爸爸。回来后再把铜(壶)灌满水,放在炉子上。妹妹

我在家访时知道了这张字条。这张七八十字的留言条,没有一个错别字,这是—。一个二年级的孩子知道下雨了要给爸妈送雨具,还知道安排家里的活儿,这是二。几句话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在班上充分肯定并表扬了这个学生、这种做法。做老师的,就是要捕捉各种机会,不断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要及时树立一个个通过努力学生达得到的目标;要热情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四、随课文分散识字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减轻负担,提高质量,是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难题。小学识字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同样不能避开这个难题。时至今日,一年级小学生负担重的呼声仍不绝于耳。一上小学,孩子回家就要读呀,背呀,写呀,忙个不停。课业负担重了,影响到身心健康,影响到个性发展,孩子从小觉得读书苦,总不是好现象吧!学生如果能在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岂不更理想?因此,我以为研究识字教学,既要提高质量,又要着眼于减轻负担,要把两者统一起来。1958年我接受学制改革任务时,领导交待很明确:儿童的思想品德要和平时一样抓,学制缩短一年,不能加班加点,不能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我牢牢记住这些要求。通过认真备课,努力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各种方法使儿童爱学、易学。课堂上的“文章”做好了,学多、学快、学好才有了保证,有了基础,避免了加班加点、加重儿童负担的做法。1989年,我带的试点班学生从各地赶回南京,祝贺我80岁诞辰。他们在回忆小学生生活时说:“当年我们学得轻松、很愉快,下午三四点钟就可到操场上打球,进行各种活动,小学阶段是最快乐的时候,可现在,我们的孩子学习负担比我们当年重得多,不知为什么。这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低年级,采用随课文分散识字,孩子学得轻松愉快,负担不重,我实践下来的主要体会是:

l.合理把握教学要求。如汉语拼音教学,我始终把它定位在识字、正音、学普通话上。入学初期,孩子负担就不重。汉字教学,一直有“四会”(读说写用)的要求,我在实践中,根据汉字具体特点和儿童实际情况,实行“四会”分步走。在识字教学中,各种知识、各项训练不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抓主要矛盾。如初学汉字,在方言区,一定要用汉语拼音来正音。字形和书写是儿童学习中的难点,识字教学就要抓住个主要矛盾,从笔画笔顺入手,培养儿童掌握字形的能力。识字多了,掌握字形的能力形成了,重点就转移到对词义的理解——这样安排,旨在分散难点,减轻负担。

2.引导学生掌握识字方法。如拼音汉字,汉字的基本构字方法,各种归类识字,查字典识字,等等。

3.优化教学方法,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化难为易,减轻儿童识记汉字的心理负担。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灭”字,说“火”上加了盖

(一),火就灭了。如“攀”,笔画繁多,我一边说一边板书:山上有很多树,树上有很多枝枝杈杈,所以两个“木”字中间有两个叉;大手一用劲,就攀上去了。形象、直观并非一定要做多少繁难的准备,但要对教学内容、儿童实际深入思考,处处用心,那么,抬头、举手、投足之间,便能产生出许多令学生终身难忘的镜头。

4.发挥语境的整体功能,力求教学的高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课文和识字的关系,充分利用语言环境,可以创造出许多生动活泼的画面,使孩子们识字、阅读、说话、理解等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景中进行,而且印象深刻,他们的负担自然不会重了。

现在课标作了进一步修改,教材也相应降低了要求。这对从事实际教学的老师来说,是一个减轻负担的有利时机。我们再作些努力,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加大改革力度,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有望解快。

最后我要特别说一下我们江苏编的小学语文课本。这套教材有不少创新,试用几年来,获得教学第一线老师的好评。这套教材中的一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的识字情况,我做了统计,第一册,生字234个,安排在课中识的有154个,占汉字总数的66%;第二册,生字396个,安排在课文中识的有302个,占识字总数的76%;第三册,生字431个,安排在课文中识的有344个,占识字总数的80%;第四册,生字445个,安排在课文中识的有355个,占识字总数的80%。由此可见,苏教版的识字教材,在吸取多种识字方法的前提下,较多地采用了随课文分散识字。四五年试用下来,效果是好的,学生的负担也不重。教材还非常重视写字教学。对要求掌握的每个生字的笔画名称、笔顺书写都作了安排,这对加强写字教学极为有利。

2.小学课文识字的教学设计 篇二

《语文》(课标本)第一至四册要求学生认识1600—1800个汉字,其中800—1000个会写。识字任务比较重。而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掌握字形难度最大。为了让孩子们能快乐地、有效的、尽快地记住生字,我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我在教学《荷叶圆圆》一课时,在记“翅”字时,有的孩子说一片羽毛飞到了支的大腿上。在记“篮”字时,林进说,我用熟字换偏旁的“篮”,蓝天的“蓝”草字头换成竹字头。这时,我出示了提前准备的小竹篮,补充说,瞧这篮子,它是用竹子做的。我想通过实物展示,孩子们对“篮”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在记“蹲”字时,丹丹说,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记,“足”字加尊敬的“尊”,就是蹲了,我还会用动作来记,话刚说完,只见她走到课桌旁蹲了下去,其他的孩子一看都明白了。说到用动作来记难字,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记“舞”字,这个字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是难字,可卢雨晨起立说,我会用动作来记“舞”,“舞”就像一个跳舞的人,最长的一横像伸展的手臂,下面的横撇像抬起的右脚,最后的一竖像站立的左脚。此时,哗啦啦的掌声回荡在教室里。

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他们喜欢怎么记就怎么记,肯定不会对识字感到枯燥乏味,反而会其乐无穷,从而大大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这也有助于发展孩子的发散思维。

二、让孩子在游戏中识字

(一)猜字谜

猜字谜是一种文字游戏,对帮助孩子记住字形有很多作用。在识字教学中,如果原原本本把字摆出来让他们认读,学生没有多大兴趣,而采用猜字谜游戏就不一样了。有时我会根据字形的特点,编成谜语或儿歌,在教学中以猜谜语的方法教学生字。如,“三人同日去郊游”(春)、“不低也不矮”(高),学生兴致勃勃,很快就猜出来了。有时我会在当黑板上生字随便打乱顺序巩固后,又让学生进行“猜字游戏”。有时我在教学完生字后,布置孩子们回家编字谜或儿歌,然后在第二天的课前三分钟展示。这样,由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孩子们特别愿意参与,浓厚的参与兴趣中不知不觉掌握了这些生字。此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出谜语让对方猜,有时,当学生搜集字谜、自编字谜,在收集中和读中识字,真正实现乐学。

(二)对口令

学习比较难写的独体字时吗,组织学生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对口令”游戏,既有趣,有有效。游戏方法是:老师说出一个字,学生念出笔画笔顺;或是男生说字,女生说笔画笔顺;也可以在同桌之间、小组之间进行。如“女”字的笔顺很容易搞错,在弄清了它的笔画笔顺之后,我与学生来个“对口令”:师:“女”字怎么写?生:“女”字这样写——撇点、撇、横。学生边说边比划,在简单的说一说,动一动中,对“女”字的笔画、笔顺有了更深的认识,省时而高效。

(三)“过红绿灯”

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让学生养成先学的好习惯,在检查学生的先学情况中,我设置了“过红绿灯”这个游戏。我让每个学生制作工具“红绿灯”:用红色和绿色卡纸贴在一起,剪成手掌大小的圆形,这样就成了一面是红灯,一面是绿灯,再用一支小棍当把手。课中,我请能力较强的同学来担任“交通警察”,他读到的生字中,如果会读的就举绿灯,不会读的就举红灯,老师将出现红灯的字摆在黑板上重点教学。

(四)叫号出征

孩子们在预习课文的时候,我要求他们在课文后面的生字表上给每个字编上号码,我也将我的大字卡编上号码,然后板贴在黑板上。游戏开始了,我们的口号是:“(师)叫号出征——(生)快!快!快!我问:几号几号什么字?孩子们回答几号几号是—。叫对了前进一步,叫错了后退一步,比谁前进的快。在小组里也可以这样玩,学生玩的乐极了。

三、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一)在生活上识字

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是学生识字的“活书”。我来引导学生留心生活的环境,处处把字识。例如,假日和家长一同上街买东西,商店里,超市里,商品琳琅满目,我告诉学生,留心观察商店的招牌,商品的名称,认出自己学过的字,读给家长听。不认识的字,问一问身边的家长。这样既可以巩固所学汉字,认识更多的汉字,又可让家长高兴,一举两得。记得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识字(二)中的《自选商场》,我让孩子们带来了在超市里买东西的小票、事物的包装袋等,在小组的交流汇报中,孩子们收集到的各种各样的小票和包装袋,让我眼前一亮,让孩子们产生了成就感,也从中认识了更多的生字。

(二)在校园中识字

汉字存在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我利用语文活动课。带着学生在校园走走,认识校名,读读学校十字校风,看看名人名言、各类告示牌、大队部黑板报等。学生在快乐的参观活动中,既认识了不少汉字,了解了校园文化,也受到了一次文明礼仪教育,激发了爱校热情。记住班里同学的姓名,也是让学生在校园中识字的可行办法。我让全班五十多个小朋友,把自己的名字制成“名片”,互相交换,互相认识。这几十个姓名都认识了,一两百个字也就认识了。

(三)在家里识字

家庭是孩子学习的一方乐土。学生最喜欢看电视了,如能积极引导,从电视荧屏上也能认识很多字。我告诉学生:看电视时,从字幕上认一认自己见过或学过的字。这样既满足了看电视的欲望,又加深对多学汉字的记忆,一箭双雕;家人看报,你也凑一份热闹,在一旁读一读;逢年过节,亲人发短信了,也请大人让你读一读。

生活处处都是“识字本”。学生有兴趣了,就会做生活的有心人,事事留心,处处留神,使识字与生活同步。

总之,在教学时给孩子营造快乐识字的空间,孩子们在游戏中识字,在快乐中识字。在孩子们的心间——识字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低年级的阶段目标中提到: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然而识字教学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呢?我在低年级识字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番尝试。

3.随课文识字-教学教案 篇三

课文《乌鸦喝水》里有“喝、渴、找、怎、旁、许、办、法、高、升”等生字。我一边讲故事,一边随着故事情节出现生字。课题里的“乌”和“喝”两个生字在出示课题时进行教学。一年级的小学生会把乌鸦认作喜鹊,为些我特意准备了一只乌鸦标本,让学生看清乌鸦的毛全身是黑的,连眼睛也看不出,所以“乌”字与“鸟”不同,“乌”字上半部里面没有一点。乌鸦口渴了想喝水,所以“渴”字是三点水旁;喝水要用口,所以“喝”字是口字旁。学生懂得“渴”和“喝”的字形区别,就能牢固地记住,不易混淆。“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我们找东西,都要用手,所以“找”字是提手旁。“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我事先准备了一个小口高颈的瓶子,里面放了大半瓶水,又怕学生看不清水在瓶子里的高度,便在水里掺了红墨水(或蓝墨水)。这里我拿着乌鸦标本作演示,表示乌鸦喝不着小口高颈瓶子里的水。因为瓶子里的水不多,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出示“怎么”这个生词并进行教学。这时乌鸦开动了脑筋,它看到旁边有许多小石子(小石子是我课前捡来作教具的),它想出办法来了。“旁边”和“办法”这两个生词,意思都容易理解,不需要多加解释,只要对字形稍加指点就可以了。对“办”字我还作了这样的强调:“想办法,要动脑筋,要用力气,用力气就会出汗,所以‘边’字旁边的两点千万不能丢。”讲到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水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

就这样,教师边讲边问,学生边听故事边答问题,边认识生字,兴趣盎然,一点儿也不感到枯燥,更不增加学生的负担。

当然,也可以把一篇课文中的生字集中提出先教,或部分先教,或学了课文后重点教。方法多种多样,视具体课文、具体生字而定。总之,识字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识字的效率。◆[2004-02-11]

4.小学课文识字的教学设计 篇四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课文《画》识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认识“辶、忄”两个偏旁,会写四个生字。

2.背诵课文,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掌握一些识字方法。

教学过程:

1.看图说话能力培养,要说完整、连贯通顺的话,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教师出示课本59页画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图画。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1)大家见过这幅图吗?这是什么物品?

(2)大家睁大你的眼睛,看看画中有什么?(山、水、花、鸟)

(3)这是哪个季节的画?(春天)你怎么看出来的?(有桃花)

(4)从远到近的顺序说一说图画的内容。

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回答问题。如果存在一定困难,可以同桌研究,共同寻找答案。

2、识字教学部分:让学生熟练掌握生字读音。简单欣赏图画的美。

(1)学生试着读文,在文中圈出生字表中的生字。

(2)检查学习情况。(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3)学习偏旁“辶、忄”,识字:远、近、还。(共11个字先识字3个)

这一课中,带有“辶”的生字还有哪些?(远、近、还)

识字“远近”:老师站在一个学生的跟前说:“这位同学离老师很?,后面同学离老师很?告诉学生这是一组反义词(意思相反)。再找一找其它意思相反的字。

(有、无,去、来)

(4)认识“忄”——竖心旁,识字:惊、听(共11个字,识字共5个)

带有“忄”的生字有什么? 惊

你怎么记住它? 忄+京=惊(加一加的方法)

还有哪个字也用加一加的方法? 听=口+斤

(5)换一换,识字:无、来(共11个字,识字共7个)

天与无的区别,米与来的区别(多一笔),让学生去发现。

(6)笔顺识字:识字:人(共11个字,识字共8个)

人最简单,一撇一捺,写人容易做人难。

(7)编字谜:识字:春(共11个字,识字共9个)

观察字形,可以编成 三人一日去春游。

(8)对其余三个字的识字,让学生自己说。识字:声、色(共11个字,识字共11个)

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丰富识字经验,提高识字效率。

3、读书能力培养,熟读成诵。

(1)让生字宝宝回到课文中,不再给注音,试着让学生读,强化识字。

(2)教师示范,学生跟读。

(3)同桌读,男女生混读、开火车读。

(4)学生进行小的PK,学生进行简单评价。

(5)全班齐读。

4、写字训练:写“人”、“火”“文”“六”四个字。

(1)教师先让孩子认真观察字的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在示范,最后学生描红并照样子写一写。

(2)同桌互评,简单评比。

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的很认真,我们认识了11个生字,课后把这首诗读给爸爸妈妈听,让爸爸妈妈检查一下你的背诵情况。好吗?

5.语文课文《识字1》的教后记 篇五

《识字1》教后记一、熟悉的并非了解的课前分析学情时,我知道班里的孩子对“清明、扫墓、踏青”三个词一定不会真正了解。其余三组问题不大。这是基于我们的共同经历来判断的。一年级时专门上过“艾蒲飘香过端午”、讲过嫦娥奔月的故事、春节则是他们才经历过的。果然,清明作为一个农业节气,他们只是在二十节气歌里背诵过,作为一个传统节日更是没有任何印象。至于扫墓是做什么的,就更不知道了。教这课之前,结合前些天对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一点体会,我知道,熟悉的并非都是真正了解的。小时候,我每年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去扫墓,但一直纳闷为什么这么多人只是站在烈士纪念塔前默哀一会儿、再绕行一圈就叫“扫墓”了。细究起来,是不明白“扫”的意思。不明白归不明白,却是从不敢问别人的,总觉得这肯定是个非常弱智的问题,问了怪丢人的。

诸如此类的体验在古诗的学习上也经常有。为了不让孩子们再像我从前那样困惑,一节课花在这三个词上的时间相对较多,从清明时气节的变化引导孩子们理解踏青,又从介子推和重耳的故事讲到扫墓的传统。他们自然都是津津有味。课前还有一个发现,除掉第一列的四个节日,后面八个词语中的“拜年、扫墓、踏青”三个词语的构造方式、词性都一样。“饺子、粽子、龙舟、月饼”四个词词性一样。为了培养一点对词语构造的敏感。我安排一个填动词的练习:年 ()饺子 ()墓 ()青 ()龙舟 ()粽子 ()月饼孩子们填写得很好。然而,语感的培养真的是任重而道远。孩子们在完成《补充习题》最后一题时:过端午时,人们有 、的习俗。有五六个孩子填成:过端午时,人们有龙舟 、粽子 的习俗。我想,如果问题是:清明时,人们有 、的习俗。肯定不会有人出错,尽管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对为什么错。表面上看,出错的孩子如果在填完词语后读一读句子大概就会调整好错误,至少会感觉到不拗口。在我看来,还有深层的原因。他们没有感觉到诸如“扫墓、踏青”这样的动词在构句时比“饺子、月饼”这样的名词要自由得多。当然,并不是要向孩子们讲解这些知识,但至少应该用一些组句的练习来培养这种感觉。

二、我们想的.不一样在我看来,低段语文课一个最核心的任务便是教会学生识写二千个常用汉字,更不用说这种专门的识字课了。词汇匮乏、汉字书写的生疏对中高段文字表达的制约简直就是灾难。也许是我太过关注字的音形义,这课教学中出现了一个很不应该的失败。第一遍朗读词语后,贺鹏、思羽、雪峰、庭灿把“粽”读成“zhong”,“月饼”的轻声读不出。花时间纠正过之后,让孩子们找出文中三个带轻声的词语放在一起单独读。这一放不要紧,我似乎有灵光一现的感觉:饺和饼都是“饣”字旁啊,何不让孩子们这时就比较区分一下呢?比较就比较呗,直说好了啊,我偏偏在这里太过自我,向孩子们提出的要求是: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三个词语中有两个字来自于一个家庭?

6.小学略读课文教学的实践与创新 篇六

那么, 如何开展有效的略读课文教学呢?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索, 有了一些新想法和新突破。

一把握单元教学目标, 让精读课文起好示范作用

教材的每个单元都会有单元导读提示, 导读提示首先让教师明白本单元学习的主题是什么, 其次要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当领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后, 教师就应该在精读课文中做好引领示范。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到感受作家笔下一个个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 并在习作中学会运用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当弄明白本单元教学目标后, 在教学人物描写时, 就应该把握住这一重点、难点。通过老师的示范讲解, 让学生知道要把一个人物写活就要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进行描写。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就教学而言, 精读是主体, 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 精读是准备, 略读才是应用。”这就充分说明了精读是略读的基础, 前面的精读是为了以后的略读做准备。因此, 笔者在教学略读课文《金钱的魔力》时, 就采取了一些新举措。

二依托导语, 提前预习

人教版略读课文在编排上的独特之处, 就是在每一篇略读课文前面都有一段优美流畅的导语, 它把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联系起来, 常常是概括精读课文的内容, 引出略读课文, 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重点, 起到迁移的作用。因此课前预习时, 学生就应带着导读提示里的问题反复阅读课文, 甚至可以利用手里的教参资料辅助学习, 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上网查阅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当然, 老师在备课的基础上, 也要提出问题让学生提前思考, 可见导语不仅指导教师的教, 还辅助学生的学。

三总结学习方法, 为自学略读课文奠定基础

古语说:“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可见, 学习方法的总结对学习略读课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有了学习方法, 学生就像有了航行的指南针, 在略读课文中能找到方向进行自主学习。

在教学《金钱的魔力》时, 可以让学生们回忆, 在本单元前两篇课文里, 学到了哪些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学生说: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 这些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是什么?然后, 引导学生总结出以下三点: (1) 勾画出描写人物特点的相关语句; (2) 品读、理解、感悟; (3) 交流、讨论、汇报。

四学生自学探究, 教师相机指导

有了学习方法来导航, 接下来, 就要靠学生自己去学, 去领悟了。正如林语堂所说:“太阳虽好, 总要诸君亲自去晒, 别人却替你晒不来。”在提前预习的基础上, 留足时间给学生去讨论《金钱的魔力》中托德的人物形象。这时, 他们就会用之前总结的学习方法进行品读、感悟。然后教师参与同学们的讨论, 甚至向他们质疑来引导学生理解难点, 从而使课堂上呈现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双向交流的局面。

五互换角色, 运用“兵教兵”的教学方法

1. 在《金钱的魔力》中托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在全班汇报时, 可以采取“兵教兵”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据前面总结的学习方法, 请一位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来考查大家的学习情况, 结果学生的表现完全出乎意料。以下是一位“老师”和班上同学的对白:

“老师”:在你眼中托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王某:我觉得他是一个尖酸刻薄的人。

“老师”:你从文中哪些句子体会出这样的特点?

王某:同学们请看到第二段, 那个家伙摆出一副非常刻薄的嘴脸, 说道:“啊, 是吗?哼, 当然我也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我看像你这样的阔人是只会带大票子的。”我从“刻薄”、“啊”、“是吗?”、“哼”这些词可以看出托德是一个尖酸刻薄的人。

“老师”:那你能带着你的理解把这句话有感情地读一遍吗?

王某:能。

“老师”:其他学生还有补充吗?

李某:就在这段, 我还可以看出托德是一个虚情假意、很傲慢的人。

“老师”:你从哪里看出的?

李某:托德是第一次见到文中的“我”, 他怎么知道“我”有没有钱呢?他却还说:“我看像你这样的阔人是只会带大票子的。”这里, 托德明明就说了一句反话, 所以, 我认为他是一个虚情假意、很傲慢的人。

“老师”:说的真好, 大家掌声鼓励。好!现在大家带着你们的理解, 一起再把这句话读一读。

这时, 我看见每位学生读得都很投入。

在读的过程中, “老师”把刚才学生回答的“虚情假意、尖酸刻薄”, 用粉笔工工整整地板书在了我早已写好的“托德”二字的后面。“老师”的这一举动, 让我觉得很吃惊, 同时我也在反思:我真是低估了现在孩子们的模仿能力。

当然在这个环节我也没有完全放手让同学们去操作, 因为, 同学们忘了总结写作方法了, 所以, 我站在学生的角度开始有礼貌地举手提问。

(见我举了手) “老师”说:同学, 你还有补充吗?

我:是的。

“老师”:请说!

我:我想考考大家, 这一段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呢?

周某举手说:语言描写。

张某举手说:神态描写。

我:谢谢!那么在以后的写作中, 我要尽量运用这些写作方法。

“老师”:说的真好, 要想把人物刻画写活, 我们就要善于运用这些写作方法。同学们, 你们记住了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记住了。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 我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变成了课堂上的主人, 老师在课堂上只起主导作用, 这样的创新, 不仅可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而且还可以把略读课文学活。

2. 老板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这个教学环节, 先让学生自学, 然后提问来考大家。令人记忆犹新的是, 有位学生就提出:哪两个同学能模拟再现当时的老板和文中的“我”?这个问题, 相当有难度, 因为, 表演者不仅要能理解课文内容, 而且还要对课文内容有印象。没想到真的有学生愿意来表演, 而表演的结果出乎意料, 他们既表演得入情入境, 又善于运用文中两人的经典对话, 夸张的手势, 夸张的眼神把台下其他学生逗得哈哈大笑。笑声之余, 并未就此停住, 于是我就提问了:“这个小小表演, 让我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学生们开始畅所欲言了:有的同学说做人不应该像老板那样唯利是图;有的学生说我们不应该做钱的奴隶, 要做钱的主人;还有的学生说我们应该正确认识金钱, 没钱的时候我们应该靠自己的双手去挣钱养活自己……他们的回答令我很欣慰, 因为本课的教学难点学生们已经掌握了。

通过前边精读课文的引导、总结, 在教学这篇略读课文时, 打破常规, 取代老师冗长乏味的讲授, 而是, 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行完成, 学生成了课堂上的主人, 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去体会, 而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个引导者。

7.小学课文《安塞腰鼓》的教学设计 篇七

初中语文教材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即第一、第二学期,要求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安塞腰鼓》收入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二册第四单元中。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整体领悟,发表见解。

〖文章内容

本单元是反映精神文化生活的,共有两篇讲读课文,三篇阅读课文。《安塞腰鼓》是第二篇讲读课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鼓荡澎湃的活力。

〖文章的作用和地位

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港台流行歌曲充斥校园,学生们追星火热的时候,本文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是巨大的。

【目标制定】

上课前,我先请学生预习文章,提出本文他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并拟定出来,综合学生意见,依据大纲及本单元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研究课文的表达方式,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情感目标(人文目标):通过对文章的综合性学习,开放课堂,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3、能力目标:巩固运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把握文章的方法。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形式美与内在美。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重难点】

通过对文章的揣摩朗读,感悟其中的深意与情感。

【教法设计】

由于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体,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根据本文内容,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创新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读感悟式,注重学生读的优化训练,以读代讲。课堂上提倡自由研讨,允许下位置交流意见。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能力,深化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学法设计】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自主探究学习理论也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根据创新学习的思想,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进行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突出重难点,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学习中的独特体验。不求全,不求面面俱到,这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的。

【教学准备】

为了拓宽课堂,实现生活、语文、课堂的对接,体现大语文观,实现综合学习,在上课之前首先布置两项任务:

1、收集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可以是录相、音乐、文本等等)

2、仔细聆听自己最喜欢的音乐,写一篇感悟文章。

【教具准备】

扫描仪、多媒体课件(1、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击鼓场面;

2、塞腰鼓的大型演出。)

【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由导入新课、学习新课、创造性作业设计三个环节组成。我准备用大约三课时时间完成本文教学,具体课时划分将根据课堂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状态确定。

一、导入新课

传统的新课导入几乎都是老师的表演或导演开始,学生处于一种观看者、参予者的地位,师生位置区分明显,而本课导入,我则从作品欣赏开始,学生一下子便进入了中心地位,我则和同学们坐在一起,共同欣赏、议论学生作文,打破了传统导入的局限,创设了一种民主、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与本文的教学、学习思想符合。

学生在欣赏了自己的作文以后,迫切想知道同样类型的文章,作家刘成章又是怎样写的呢?他在文章中又要表达些什么呢?这种求知的渴望与需要,产生了学习的强大动力,使学生主动、自觉的进入下一环节──新课的学习。

二、学习新课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转变师生角色,真正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在课堂上,我将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予者,深入学生群体,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讨论,相机点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根据本文的教学思想及模式,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板块,在这些板块的学习中,我将大部分学习的时间都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发挥主动探究、勇于创新及小组、班级合作的精神,通过自己反复读书、讨论而领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目标。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播放课件1,创设文章情境。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读文章,解决生字词,提出在读中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下相互交流讨论,实在不能解决的,再留到以后的学习中处理。利用课件的情境,让学生反复揣摩文章的朗读技巧,力求能最大限度的展现文章内容。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式练习,提倡合作交流,从整体与局部的结合中初步把握文章,初步感受文章的形式美以及其中的深情,实现知识目标。学生将被本文深深的震撼,不知不觉实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潜移默化。

在对文章进行初步钻研,有了整体的感知以后,学生们都想更深入的研究,这,就进入了精读阶段。

第二板块:精读文章,感悟探究

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采用课题研究策略,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提出研究课题,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解决文章的重、难点。侧重实现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

教师点拨:对于这篇文章,你们想对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学生与老师的共同确定并板书出以下主要的小课题:(允许学生有别的小课题)

1、对安塞腰鼓的研究

2、对本文语言的研究

3、对本文主题思想的研究

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定研究题目,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合作探究。这些小研究题目,要求学生一定要深入思考,结合全文,参照课后练习,集小组的智慧于一起,才能得到一个较为完美的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应当肯定。同时,用扫描仪代替板书,将学生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评价。激发他们的学习、钻研的热情,培养合作与深入钻研的精神。在这几个课题的研究中,学生已经明了本文的写作特点、对安塞腰鼓也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对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也有了铭心的感受,而且,能够结合文章体味中华民族的历史与将来,增强民族自豪感。现在,同学们最想的,就是将自己心里的更多感受对老师、对同学,说出来,水到渠成的开始了品读、表达。

第三板块:品读文章,赏析表达

这个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再朗读的优化训练,从读中深化对文章的感悟。侧重于实现情感目标:

1、展示课件2,对于学生们的研究成果作必要的补充完善。使大家对安塞腰鼓的认识更深入,体会更深刻。

2、展示课件1,播放课文的朗读伴音:

听了课文的朗读录音之后,借鉴朗读的方法,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处理读法。读书方式不加限定,可自读,可读给别人听,可与同学共同揣摩朗读,可默读等。然后,可配合画面表演读。同学们给以评价。

3、质疑:说说现在你的新感受,或新的发现(问题)。

发现教育法认为:当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后,就可以提出有一定深度、较为典型的问题,而学生对于自己的问题总是有更大的兴趣,又将主动回到文章中去探究答案。古人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新的中国,是思维的火花,是进步的阶梯,更是成功的关键!在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钻研后,请学生自由提问,相互质疑问难。打破思维束缚,让每一个学生自由、充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通过探究性、创造性、多角度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与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受到了情感熏陶,享受到了审美乐趣。我将无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并将给以高度的评价与鼓励。

第四板块:熟读课文,整体深化

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将课内课外结合,将学生作文与课文结合,升华情感,渗透人文精神,实现能力的拔高与迁移:

1、教师点拨:结合自己的作文谈谈学了本文之后,自己有些什么收获?

学生们将畅所欲言,在文章的比较中,学生将明白自己的得与失,提高写作的素养,同时又对本文的学习进行了梳理与巩固,远远胜过教师的讲解。

2、欣赏、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材料。(用扫描仪将学生收集的文本材料进行扫描,直接投影在屏幕上。对于学生的音乐、录相材料运用多媒体进行播放。)

学生们听到了粗犷雄浑的音乐,看到了引人入胜的材料,谈论着自己的收获。这时的语文课已经不仅仅是语文课了,它将欣赏课、音乐课、地理课、社会课等综合在了一起,体现了大语观综合学习的思想,小小的课堂有效的拓宽了、延伸了。对学生的影响和熏陶更深入了。加之先进手段的运用,学生的成就感是非凡的,热情是高涨的。

可是,假如我们满足于以上的成果,那是远远不够的,文章的人文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同样是意犹未尽,按照创新教育思想,我设计了第三个教学环节。

三、创造性作业设计

结合学生的精神生活与接触的社会生活,紧承本文文化内涵,我设计了以下富有创新精神的题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其中一个,允许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另外,学生也可以自行设计作业题目。从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身发展:

1、论文题目:调查一下本地具有特色、具有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写一篇文章。

2、写作提高:选一篇同样写音乐,生命或是黄土高原的文章,与本文比较分析,写出它们的相同、不同的地方。(可先找资料学习写法。)

3、反思:当代中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可以举行辩论会,深入讨论。)

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完成作业之后,在班上举行作品发布会,可邀请老师、学校领导参加,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成果。

最后,《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在磅礴雄浑的音乐声中,在学生们的畅谈中结束。

【教学反思】

8.小学课文《丑小鸭》的教学设计 篇八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同时给课文标上自然段。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相机正音,指导读好长句子。

3、再读课文,读通句子,要求把每一句话读正确,注意停顿,不读破词、读破句。

4、在文中画出生字,多读几遍。教师检查读准字音的情况。

三、自读自悟,领会课文内容

1、看图1,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丑小鸭这个名字的由来。

2、看图2,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丑小鸭为什么会离家出走。

3、看图3,说说此时丑小鸭的样子,思考丑小鸭这时候会想些什么。

四、感情朗读课文,感悟升华

1、读可怜的丑小鸭的段落:

⑴ 第二自然段:读出丑小鸭的丑。

⑵ 第三自然段:读出丑小鸭的孤独。

⑶ 第四自然段:读出丑小鸭的害怕。

⑷ 第五自然段:读出丑小鸭的羡慕。

2、读可喜的丑小鸭的段落:

⑴ 读第六自然段:读出丑小鸭的幸运。

⑵ 读第七自然段:读出丑小鸭的惊喜。

五、识字写字

1、巩固生字读音。

2、交流认字方法。

3、指导书写生字。

六、扩展活动

9.小学语文课文标题教学的现状分析 篇九

关键词:小学语文,标题教学,现状分析

实践证明, 标题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 它不仅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阅读期待, 可以了解内容梗概, 能够感悟文本情感, 可以体察文本价值取向。[1]因此中小学的各科教学都非常重视标题的教学的环节, 并对此进行诸多的研究。

然而, 标题教学的现状如何, 学生的学习行为怎样, 效果如何, 这些问题很少研究。本文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标题教学的现状, 特别是其中的师生行为展开研究。

(一) 研究材料

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每两年举行一次, 该活动云集全国各个省市区的优秀青年教师参赛, 集中体现了各省的语文阅读教学水平与风格,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和整体发展趋势。

2012年全国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历时三天, 全国各地共有4000多名教师参加现场观摩活动, 来自全国31个省的32名选手经过两天半时间激烈角逐, 共评出特等奖10名, 一等奖22名。本研究从这32节录像视频中选取21节课进行分析。

(二) 研究方法

第一步, 将21节课堂录像视频转换成文字, 并详细的纪录课堂活动时间;标题教学的时间、标题引导用语、标题教学的问题设计、标题教学的活动方式、标题教学的呈现形式等角度进行分析。

(一) 标题教学所用的时间

21节课标题教学合计用时2818秒, 平均每节课用时134秒, 最少用时36秒, 最多288秒。用时60秒之内的有5节课, 占24%;用时在60到120秒之内的有7节课, 占33%;用时在120秒到180秒范围内的有6节课, 占28%;用时在180到240秒范围内的有2节课, 占10%;用时在240秒以上的有1节课, 占5%;以上数据表明, 标题教学用时较少, 有57%的标题教学用时是在两分钟以内, 87%的标题教学用时在3分钟以内。因此从数据中可以分析得到, 标题教学多数由教师主导, 教师控制为主, 师生互动时间较少。

(二) 标题教学的切入方法

分析教学视频及文字资料发现: (1) 从质疑标题角度切入, 引导学生对标题质疑, 引导学生学会抓住课题的重点, 提出自己的思考。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又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从利用标题识字角度切入, 识字、写字是低段学习的重点, 它是学习课文的基础, 这样的切入法在低段年级出现最多。 (3) 忽视标题教学, 不关注标题, 直奔正文。有时就忽视了教学的一个有利的切入点。

(三) 标题教学的问题设计

依据问题指向, 21节标题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简单认记的问题、侧重学习内容的问题、关注提出问题并进行解决的问题等。

分析教学录像和文字资料发现, 教师利用标题提问的方式不同, 教学的方法以及学生的反应也不同。 (1) 教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字的积极性, 教师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利用拆字法, 联想法、编故事法让学生变被动的“要我识字”为主动的“我要识字”。 (2) 侧重学习内容的问题是课堂提问的核心, 问题富有启发性, 才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首先, 教师要围绕教材的题眼, 重难点设问。 (3) 互动式提问, 新课标条件下教师可以转变传统提问方式, 传统提问方式一般是教师向学生提问, 而学生很少在课堂上有直接发问的机会, 新课改后可以多一些师生、生生互动式提问。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提问, 有问有答, 双向交流, 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四) 标题教学的活动方式

依据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参与的程度, 32节标题教学的活动方式可以分为教师主宰、教师主导、教师——学生互动、学生主导、学生主宰等倾向。

分析教学视频和文字资料发现, 标题教学的活动方式不同, 学生的参与程度就不同。教师主宰和主导时,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以及填充式的回答教师的问题, 有被教师牵着走的感觉。而师生互动的活动方式, 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师生共同提高, 教学氛围也更为融洽。学生主导的活动方式, 学生积极的参与讨论和交流。

(一) 结论

小学语文教师非常重视标题教学:或利用标题联系识字写字、或引导学生质疑标题激趣, 或解悟文章标题预测文本信息, 或引导学生谈谈对标题的感知等。

然而, 教师在“导入”形式上下足了工夫, 背离了正常的阅读流程。还有的“导入”本身就明确提示了作品的意义, 框定了学生阅读理解的意义范围, 掌控着学生的阅读意志。[2]

(二) 建议

1.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标题教学的问题设计和活动设计。设计的问题应层次分明, 避免空洞、流于形式。标题教学活动应突出探究性、综合性。

2.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标题教学的功能研究。从课文标题入手, 训练学生巧解文章标题, 给学生启发与指导, 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促进语言与思维发展, 并为教材改革提供一定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高万同.充分发挥课文标题的导读功能[J].小学青年教师, 2005 (12) :11.

10.小学课文识字的教学设计 篇十

1、学会生字,会写“至、被、捡”,区分“捡、拣”

2、理解”甚至”,学会用“甚至”说话。

3、感受到小鱼的可怜,能身同感受,伸出援助之手。

教学设计环节:

一、直接板书——浅水洼里的小鱼

师:相信同学们一定预习过了。现在捧起书,再认真把课文读一遍。注意把圈出的生字读正确。读好后做端正。

二、检查读书——此环节要指导学生抓住读书的机会

指名读(其余学生抓住读书的`机会,可以挑战读)

三、交流“识字学习”

1、生自由读生字,对你认为难记的生字做上记号。

2、做小老师提醒同学。

四、教学第一小节。

当孩子交流“甚至”的读音时需要展开以下的教学:

1、写字教学

师板书、生书空“甚”;对于“至”的书写,先书空后闭眼在指名。以达到会书写的要求。

2、让生找到这个句子,做上记号。自己练读后指名读,其余学生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A 当学生交流到“鱼多”时A在理解“甚至”的基础上,拓展成语——成千上万数以万计不计其数

B

理解被困,同时想象——此时这些被困在水里的不计其数的小鱼渴望什么?再想象如果他们回不了大海的怀抱,会怎么样?从而理解吸干、蒸干、。朗读好这句话并能这句话中感受到浅水洼的形成特点。

3、指名读好第一节。再齐读。

4、利用板书中的课题加“甚至”概括第一节内容(多种答案)。可在学生不知如何时提供关键词(被困书空被、)——假如浅水洼里的小鱼不能回到大海的怀抱,的小鱼,可能有几百条,甚至有几千条。

五、以读达成“正确的情感体验”,升华主题。

师引:假如你来到了海边,你会怎么做呢?

生可能:我会把小鱼捡进大海里。

此时,师要追问:水洼里有不计其数的小鱼,你根本捡不完,还捡他干嘛?谁在乎呢?

从而师不断地与学生个体或群体对话,以促成朗读中把握“感性的认识”。

“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在乎,这条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六、再一次利用板书进行“甚至”的说话。

师:是呀,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珍爱生命。老师也欣赏你们这样做。捡起小鱼扔回大海!板书捡起(拣)扔回要求学生再一次利用板书用“甚至”说话,——假如我们都能把浅水洼里的小鱼捡起扔回大海,被救活的小生命也许有几百条,甚至有更多!

11.小学课文鲸的教学反思 篇十一

一、多媒体教学手段突破难点,感悟说明的方法,升华学生的情感。

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起催化剂的作用,既可渲染课堂气氛,优化课堂结构,更主要的是沟通语言文字和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图文互补,增强直观性形象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学第一自然段时,通过非常清晰的图片,将大象与鲸、与人作比较,给学生对鲸很大的特点以更直观印象。第二自然段视频的使用,既使学生对鲸的进化过程有了生动直观的认识,又使学生了解了动物进化的原因和进化过程的漫长,又通过图片紧扣鲸的进化特点,说明鲸不属于鱼类,是哺乳动物,从而解决了教学难点。鲸惊心动魄的捕食过程和鲸在海里与其它动物生活的视频呈现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它们就是精灵,它们就是海的灵魂,从而引发“我”喜欢鲸、喜欢海里动物的情感。

二、引导探究、小组合作,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感受作者语言文字的准确精练。罗杰斯曾说:“自由程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就愈高。”我始终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本节课中,我在学习第一自然时以引导为主,通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让学生明白“写法”对“表达”的重要性,然后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中,通过“片断”与原文比较,使这一认识得到进一步的加深,充分地让学生感受作者面对科学的谨慎态度和表达上的语言文字的准确性。通过授学生以“渔”,在第三至七自然段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自主地“找、议、填、画、论”就能认识不同鲸的生活习性特点,使学生对鲸是哺乳动物得到整体性的认识。

反思这节课,我的教学内容的安排有失妥当,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应该放在第一时课时,这样朗读的交流就不会太过匆忙,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既能体会鲸的特点,又能再次感受语言文字表达的美。而学生最后的写法运用也能得到更好的交流机会,充分地发挥课文在学生写作上指导作用。

12.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策略分析 篇十二

(一)缺乏多样化的教学

现阶段,我国的语文教材多是以看图、分类、拼音的方式存在,但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多是利用集中法,仍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学模式单一,与教材相背离,如若没有一定的教学技巧,会使学生产生抵触的心理,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平平。

(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在讲解文字时,对文字书写、音译等进行详细的讲解,但在讲解的过程中,全面的分析,使之缺乏重点突出,这样的教学方式并没有错,只是缺少对一些文字的凸显。另外,教师在教学时,忽视了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学习压力较大

传统教学中,多是通过书写,以让学生达到记忆的目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样的教学引导是对的,但要注意适当,过分的书写,就显得教学过于机械化,过分的抄写,导致学生压力过大,产生厌烦心理,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写字,造成形式化主义,进而产生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同时,家长的配合也很重要,但在现阶段的教学中,一些家长由于个人原因,对学生学习情况、能力培养无心管理,致使学生在家学习时,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督促

二、提高识字教学的策略

(一)在教学中,融入游戏模式

若是单纯的识字教学,显得教学较为枯燥、无味,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制力较差、学习意识淡薄,因此,在课堂中,若是没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或是话题,使学生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传统的教学方法,就容易产生这样的教学弊端。想要改变这种教学现象,笔者建议,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增加一些游戏环节,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兴趣,同时使教学氛围变得生机勃勃,例如:教师想要巩固上堂课的识字内容,可以通过传递手绢的方式,在学生传递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停止游戏,当教师喊停止时,手绢传递至哪名学生的手中,这名学生就要读出黑板上的汉字。这样的教学方法,既有趣味性,又能够使学生全部参与教学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进步,进而提高教学效率。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对话、猜谜等形式,融入识字教学中。

(二)实现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是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能够运用。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语言情景进行教学。在学习“牛”字时,教师可以对该字进行拓展,如老牛、小牛、奶牛等词语,当词语组成后,要求学生进行造句,这时,学生就会主动思考、讨论,当学生能够造句时,就是对文字应用的体现,进而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小学生学习知识快,但忘的也快,单纯凭借课堂时间是不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延伸。例如,阅读故事书也是一种提高识字能力的途径,同时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但要注意阅读书籍的难易度,最好选择一些有拼音标注和词语解释的书籍阅读。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文字,也可以让学生认读,家长方面,当有陌生的文字时,家长要进行指导。

(三)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标志,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代表,因此,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小学识字中,也是有必要的。利用多媒体丰富的画面和语言表达,增加学生的记忆,丰富学生思维,不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增强对文字的理解。例如,通过多媒体,将一个文字与多个文字分别组合,以动态表达的方式,帮助学生识字,同时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四)结合写字教学

在教学中,若只重视学生的识字能力,就会出现学生认字,却不会写字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学生写字能力,包括每个文字的结构,笔画顺序等,在识字的同时会写字。此外,中国文字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其意义却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文字的区别,避免学生对文字意义混淆。

三、结语

引导学生识字的方法是多样化,关键在于方法的使用。教师在教学中,要总结教学方式,寻找吸引学生学习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注意学生“识”和“写”的能力,全面培养,为今后学生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钟家莲,孙聪,叶新源.“幼小衔接”中识字教学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5,(01).

[2]田小千.快乐识字,识字快乐——低年级识字教学之我见[J].亚太教育,2015,(20).

13.小学课文识字的教学设计 篇十三

【摘 要】低年级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是打好语言基础的关键阶段。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这一阶段,学生的识字兴趣和识字能力如何,将对学生今后的整个语文学习影响很大。因此,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对此,文章探讨了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提高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效率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 识字教学 策略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基础,并且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如果教师对每个生字都详细讲解,不仅浪费时间,也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鉴于此,我在识字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以拓宽学生的识字途径,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一、发挥家长的作用,落实预习效果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说不管做什么事,事先要有充分的准备。学生预习好了就掌握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能够有效地提高听课质量。因此,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效率。

一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小学,对周围环境还不适应。这时,家长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家长要学会辅导学生如何预习。比如家长督促学生把课文读通,生字认好,然后把学生的预习情况录制成语音或视频发到班级QQ群里,然后教师每天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这样不但可以增进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亲子关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从课题开始,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低年级有许多生字都藏在课题中,所以教师要从课题开始教学生认字,激发学生的兴趣,吊起他们的胃口。

三、用比赛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会学生认识了课题中的生字后,教师就要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比如我会设置比读的环节,组织小组、男女生、个人或师生比读,对赢得比赛的小组或个人给予加分。对于比读,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效果很好。初读课文后,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我会组织学生比读句子,遇到不会读的或读得不通顺的,就请同组同学帮忙。读完句子,我再让学生比读带有生字的词语。这一环节的难度不大,我一般会让小组中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来读。通过这一系列环节,可以比较全面地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为了鼓励学生,教师可以在每一环节设置相应的奖励。

四、发挥小组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小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是教师的重要任务,这种合作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学习本身。另外,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听讲者变成主动学习者、研究者、参与者,从而有了“我要学”的强烈愿望。

我在识字教学中是这样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首先由小组长检查每组学生的认字情况,不会读的再由小组长教读一遍。在学生读会了之后,再由小组长组织学生记忆并学会写这些生字,写完之后组内相互检查,看看还有哪些生字掌握得不熟练,再重复训练直到掌握为止。在教学中,只要有一个小组提出问题,教师组织其他小组的学生一起探讨解决。

例如,我在教学《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时,有一组学生觉得“娘”字很难掌握,就把它提出来。于是班级里其他学生想出了很多种记忆方法。比如,张博同学说:“我是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来记的。把‘娘’的女字旁换成三点水就是‘浪’字。”覃雅同学说:“我是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记的,‘良’加上女字旁就成了‘娘’。”刘嘉怡同学说:“我是这样子记的,把‘娘’的女字旁去掉,换成木字旁,再把‘良’上面那一点去掉就变成‘根’。”在刘嘉怡同学的启发下,同学们又提出了“娘”可以变成“跟”“眼”等字。在这种积极互动中,学生学会了合作学习,习得了与人相处的艺术,培养了团体合作精神,也培养了发散思维。

五、在生活中、实践活动中辅助识字,激发学习兴趣

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存在汉字,如电视节目、亲人的名字、商店招牌、商品包装等。因此,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开展识字实践活动。比如,发作业本时,让学生轮流发,从而快速认识同学的名字;节假日,让学生在父母的带领下到大街上去找汉字;让学生学会从物品的包装物上认识汉字。当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读出生活中的字时,他们会感到非常兴奋,并乐此不疲。最后我将学生收集到的生活中的汉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识字读本供学生浏览,并且评出学生中的“识字大王”。这样,学生就会对识字乐在其中。

在识字教学中,对于每个生字我都会让学生多组词,以强化记忆,学会运用,并组织一系列识字活动让学生参加。比如我组织开展“娃娃超市”“动物运动会”“秋天的田野”“我当小导游”“逛商店”等活动,让学生融入其中,感受识字的快乐。

活动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和社会生活相沟通,使儿童尽快从“我”的世界跨入更广阔的周围环境,以吸收各种信息,扩展想象和思维的空间。

六、发挥想象给生字编一个有趣的故事,激?l学生学习兴趣

创新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而创新又离不开想象。给“创造未来”的学生从小插上想象的翅膀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光荣任务。我在识字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根据汉字的部件和读音来编故事。不管学生编的故事合不合理,完不完整,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例如在学习《妈妈的爱》时,学生给“校”字编了这样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群坏人,他们想建房子,但他们又懒,不想自己去砍木头,所以他们就来到村子的学校里,叫校长三天内交出一百根木头,不然就杀掉全校师生。于是校长就带领全校师生上山去砍木头,然后交给这些坏人,这样这些坏人就没有杀学校的师生。为了应付坏人下次再来要木头,校长号召师生在校园里大量种树。所以我们看到今天的学校都种了许多树,就是那时候种的。”又如在教学《校园的画》时,学生给“思”和“救”各编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小明跟农民伯伯学种田,他很用心去学,几天后他思考着:‘原来种田那么辛苦,粮食真是来之不易,我们一定不要浪费粮食啊!’”“小红的家很穷,家里没饭吃了,所以小红的爸爸就去求一家姓文的有钱人,求他们借点钱救救他家,不然的话他们全家就要饿死了。但是姓文的有钱人不但不借,反倒说小红他家去年还欠他们三担粮食,叫小红的爸爸快点还。”

在识字教学中我就是这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让学生在想象中遨游,能为以后的作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指导写字

识字后,我就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字。我着重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执笔姿势,并随堂检查学生的书写情况,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遇到难写的字,我就着重分析,让学生加强练习。对于写得好的学生,我会给予相应的奖励。

八、小结

通过以上各环节的学习,学生感受到识字的快乐,开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但提高了学习能力,还培养了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传承千年汉服文化下一篇:伦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