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建设基本情况(精选8篇)
1.制度建设基本情况 篇一
基本药物制度运行基本情况调查
一、基本药物采购及销售情况
2010年,配备药品品种个,品规个;药品年销售总额万元,利润万元(其中,中药饮片销售总额万元,利润万元)。
2011年7~10月,开展网上集中采购,平均采购药品品种个,品规个;采购总金额万元,配送到位率%,药品销售总金额万元(其中,中药饮片销售总额万元,利润万元);回款万元,回款方式。
二、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业务量变化情况
2010年7~10月,门诊人次,急诊人次,入院人次,手术人次。
2011年7~10月,门诊人次,急诊人次,入院人次,手术人次。
三、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诊疗费用变化情况
2010年7月~10月,门诊均次费用元(其中,药品费用元,诊疗费用元),急诊均次费用元(其中,药品费用元,诊疗费用元),住院均次费用元(其中,药品费用元,诊疗费用元)。
2011年7月~10月,门诊均次费用元(其中,药品费用元,诊疗费用元),急诊均次费用元(其中,药品费用元,诊疗费用元),住院均次费用元(其中,药品费用元,诊疗费用元)。
注:此表请各单位在11月16日之前上报局办公室 联系电话:***QQ:123349248
2.制度建设基本情况 篇二
一、全社会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
中国由生存型社会进入发展型社会, 一个突出的表现是生存性压力明显减小, 发展性压力全面凸显。从社会层面看, 发展性压力集中反映在人的自身发展上。广大社会成员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 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物质财富快速积累的新阶段, 如何实现公平正义的分配, 让社会成员平等地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1、消费结构变化体现公共需求增长的趋势。
当前广大社会成员的消费结构呈现两个重要变化:一是食品与衣着等基本消费支出的比例不断下降, 从1990年的67.61%下降到2006年的46.15%;二是医疗保健、教育等消费支出比例不断上升, 城镇居民在这方面的支出比例从90年代初的10%左右上升到2006年的30%左右。这一结构性变化表明, 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已成为经济社会生活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趋势。
2、利益关系的变化对加强公共服务提出新要求。
中国面临空前的社会流动和社会变革, 使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相对简单的社会结构逐步演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对复杂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 伴随着利益关系调整、利益主体多元化等深层次的问题。当前的突出问题是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持续扩大, 困难群体增多, 财富总量的增长与民生问题突出并存。新时期利益关系的变化增加了改革发展的复杂性, 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公共服务体制创新提出更为现实的要求。
3、发展理念的转变伴随公共需求的增长。
30年来, 中国的发展理念经历了由“物质本位”到“以人为中心”的转变。进入发展型社会的新阶段, 人们越来越关注发展对自身的促进作用, 从以满足基本生存为主转向以追求自身发展为主。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为人的自身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但人的自身发展更直接地表现为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实际需求。
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在制度建设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是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 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制度安排。新阶段公共需求快速增长的趋势, 对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目前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着水平低、不均衡、体系建设滞后等突出问题, 究其根源, 都与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缺失相关。例如,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严重失衡, 根源是城乡二元的公共服务制度安排不够合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的问题。因此, 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建设尤为重要。
1、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失衡, 已成为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的突出问题。长期以来,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要不是靠公共财政, 而是靠农民自己, 由此造成城乡居民基本权利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 加剧了城乡结构失衡, 使城乡差距制度化。这种差距在1.2亿农民工群体上得到集中体现。由于受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体制的限制, 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 如劳动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劳动收入长期偏低、基本社会保障欠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困难等。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的背景下, 为农民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 已成为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的焦点问题。从某些现实条件来看, 当前改变城乡二元公共服务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 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势在必行。
2、加快建立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
近年来, 关注民生、保障民生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 但由于基本公共服务缺乏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 其在执行中大打折扣。事实上GDP的政绩观还在发挥作用, 一些官员仍然习惯于抓经济总量、抓投资项目, 而缺乏公共服务的概念。必须尽快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 从而约束、引导政府部门和官员的行为, 提高公共部门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效率。具体而言, 应当尽快把基本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中, 并且大幅度提高其权重;建立严格的基本公共服务问责制, 将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与干部选拔、任用和内部激励相联系, 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
3、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的社会参与机制。
与市场力量相比, 大多数社会组织具有非盈利性的基本特征, 其主要业务范围与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具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 而且社会组织还可以利用其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活动具有自发性等优势, 在某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环节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就现实情况看, 中国社会组织的现状远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这次雪灾为例, 社会组织的作用可以说微乎其微, 灾后社会慈善救助力度也十分不足。灾害是对社会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考验。这次雪灾给我们思考有关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组织发育等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案例。
三、基本公共服务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任务十分艰巨, 也带来某些压力。需要强调的是, 基本公共服务除了对于人的发展具有本体性的基础作用之外, 更重要的是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有助于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
一方面, 在健康和教育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有助于促进人力资本积累, 替代物质资源的投入,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降低经济增长对物质资源投入的依赖。另一方面, 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 特别是基本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 有助于增加居民对未来的稳定预期, 减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 促进消费, 扩大内需, 增加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这都是新时期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因素。当前以公共服务为重点的政府消费已成为政府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增加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公共产品供给, 既可以有效降低投资, 减少政府支出对竞争性领域产生的“挤出效应”, 又可以拉动消费, 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
2、是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
当前, 民生问题与基本公共服务直接相关。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公共服务, 有助于缩小初次分配可能造成的不平等;有助于减少绝对贫困, 为贫困人口和有可能陷入贫困的低收入群体提供基础的保障, 有利于形成有效的社会安全网;有助于弱势人群获得基本的经济机会, 防止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为全社会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 是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举措。
3、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就现阶段而言, 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与进一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样, 构成新时期改革的动力来源。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的某些矛盾和问题, 是近年政府主导型经济运行机制、经济建设型政府模式存在问题的集中体现。全社会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 对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提出了迫切要求, 并成为建设良好公共治理结构的重要推动力。
面对新时期的发展性压力, 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快市场化改革, 以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应对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挑战;另一方面要加快社会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的变革和创新, 以加快建立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扩大人们的自由选择权和参与权。为此, 要以人的发展为目标, 使改革及时、主动地从经济领域拓展到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 促进改革的全面深化。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对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来说,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此, 需要进一步深刻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 明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长期实践得出的重要结论, 是根据现阶段我国发展的客观实际提出的战略思想, 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
3.制度建设基本情况 篇三
【关键词】中职学校 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B-0018-03
教育发展实践证明,在教师资格认证工作中,建立独立的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是时代和社会所需,也是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有鉴于此,为了加强教师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提升教师职业道德,课题组成员对相关中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纳、分析,以对建立独立的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起指导和借鉴作用。
一、调查方法及对象
本次调研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以及统计分析等方式进行。课题组成员在查阅相关文献和教师资格认证政策制度的基础上,确定调查对象,并设计调查表(仅在中职学校范围)和调查问卷。选择了南宁市7所中职学校(其中包括3所民办职校)、1所含师范类和非师范类的综合性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作为调查对象,分别设计了中职学校校级领导、中职学校教师、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共三大类问卷。共发放问卷348份,经过整理和筛选,剔除回答不完整以及回答一致的无效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36份,有效率为96.6%。其中大学毕业生176份,收回有效问卷168份,师范类毕业生78份,非师范类毕业生90份,有效率为95.5%;中职学校共发放问卷172份,收回有效问卷168份,中职公办学校领导23份,专业教师75份;民办学校领导9份,专业教师61份,有效率为97.7%。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中职学校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经统计,以上7所中职学校2013年教职工总人数为109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79人,管理人员55人,其他人员160人。为了解中职学校教师基本情况,课题组设计的调查表内容分为八大项,33个小项,主要涉及职工结构、学历构成、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等内容。数据汇总主要情况如表1所示。
从这次调查结果来看,中职学校教职工总数在增加,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在不断增大。从职工结构来看,“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的71.9%,兼职教师占28.2%。从学历构成来看,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全体教职工总数的74.7%,其中研究生学历达到5%。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情况分析,各职校新进教师必须全部上岗培训,开始注重教师专业化培训、企业实践、为企业和周边社区服务,更能体现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是开始重视培训兼职教师的理论知识。从教师资格证来看,拥有教师资格证的总数为900人,占年末教职工总数比例的82.2%。因为南宁市的职校基本上从普通中学转化而来,所以普通中学教师资格证所占比例达48.33%,差不多占了一半。中职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占51.1%,另外拥有高校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占0.5%。从职业资格证来看,公办中职学校比较重视培养“双师型”教师,民办学校因为教师流动性比较大,在职业资格证方面要求不是很严格。但总的来说,获得中级证书的中职教师比例占了61.1%,能获得高级证书的教师占17.5%。如果按教职工总人数来计算,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总数仅占42%,比例有待提高。
(二)中职学校问卷调查情况
1.针对校级领导的调查问卷情况。本次中职学校校级领导问卷调查中,在对现有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进行了解时,77.8%的校级领导认为现有的教师资格终身制缺乏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54.2%的校级领导认为中职学校教师制度建设滞后,缺少对中职学校教师实践能力的具体规定。在怎样发挥中职学校教师在职培训的作用的调查中,87.5%的校级领导强调实行培训制度化,每5年在师资培训中心分别进修一次;加强校企合作,定期去企业进行技术实践,参加企业培训;将教师在职培训与教师资格、职称评定、地位待遇相联系。在询问中职学校教师应有几年以上的实践工作经验时,50%的校级领导认为应有3-4年的企业实践工作经验,45.8%的校级领导认为应有1-2年,4.2%的校级领导认为要有5-6年的实践工作经验。95.8%的校级领导认为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以及实习指导教师都应具备实践教学能力,只有4.2%的校级领导持相反意见。在讨论是否可实行多样化的教师资格证,100%的校级领导赞成设置从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特殊资格证,另有20%-30%的校级领导还希望设置因师资短缺问题的临时教师资格证以及从外国聘请的“外籍教师资格证”。100%的校级领导认为职校专业教师短缺的原因是专业教师福利待遇低宁肯进企业。在询问对教师资格认证标准的看法时,83.3%的校级领导认为教师资格专业标准(专业信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是最重要的。假设在我国中职学校实行独立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只有25%的校级领导认为改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主要途径排在最前面的应是建构多元教师资格评鉴系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完善教师资格评价标准,强调教学的专业性;建立教师资格认证的配套制度与措施。
在征求“作为中职学校校长,您对我国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建设有何具体建议”的问题中,笔者将建议归纳为以下几点:(1)具有高中教师资格证应转为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证(确认),对部分企业工作有丰富经验专业教师适当降低认证标准。(2)希望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中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工作,有专门的机构及人员管理,重视落实该项工作,形成制度,纳入法规管理。(3)应注重教师专业性的因素、实践能力、生产经验。(4)当前中职学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的两个突出的问题:由文化课教师转型的教师实操能力不足或欠缺;从企业行业聘请的人员普遍欠缺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欠缺,所以尽管实际操作能力不错,但表达能力,教学的基本规律、方法的短板导致他们的上课吸引力不够。这两个方面都应引以重视。
2.针对中职教师的调查问卷情况。在所设计的中职教师调查问卷中,20-30岁的教师占18.5%,31-40岁的教师占55.6%,41-50岁的教师占22.2%,51岁以上的占3.7%。参加工作10年以上的教师占33.3%,11-20年的占44.4%,21-30年以上的占20.4%,31年以上的占1.9%。1.9%教师拥有硕士学历,90.7%的教师拥有大学本科学历,7.4%拥有大专学历,学历都达到中专以上的水平。拥有高级教师或高级讲师职称的教师占20.4%,中级或讲师职称占50%,初级职称占22.2%,无职称的教师占7.4%。在问及是否支持在中职学校建立独立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方面,77.8%的教师表示全力支持,1.9%表示不支持,14.8%表示无所谓。“双师型”教师占53.7%,但在“双师型”教师中,只有27.8%具备在企业工作的经历。38.9%认为自己的专业特长得到充分发挥,58.5%认为发挥仅一般,5.6%认为难以充分发挥。88.9%肯定学校经常选派一些专业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近三年参加过三次以上培训的教师达50%,其中31.5%认为效果很大;参加1-2次以上的教师占42.6%,其中13%认为效果很大。中职学校教师认为专业教师短缺的最主要原因是专业教师福利待遇低,他们宁肯进企业;其次是学历资格标准的限制和继续教育培训的缺乏。74.1%的中职学校教师认为资格认证低效具体表现在教师资格认证方式不能有效审核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与能力,24%的中职学校教师认为教师资格认证标准不能有效反映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性,1.9%的中职学校教师认为现有的教师资格证书缺乏有效的预测效果。77.8%的教师同意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应与定期的专业培训、教学考评、修满教育课程的学分以及评职称挂钩,并以此促进教师的成长;同时50%以上的教师认为,当所在单位有着同样资历层次的教师拿到比自己高的工资奖金时,都表示替他们高兴,并表示自己会更加努力。75.9%的教师赞成在中职学校建立兼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其中31.5%的教师说明自己所在学校是通过从企业引进高级技术工人、技师、高级技师,从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吸纳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或能工巧匠等方式引进兼职教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六章“职业教育”中,第十四条提出“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据此征询是否国家采取法律法规等措施实施中职学校教师资格制度,结果显示85.2%的教师赞成,11.1%的教师持不赞成态度,还有3.7%的教师认为无所谓。如果在我国中职学校实行独立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只有37%的教师认为需从教学标准、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和社会交往能力方面考虑,且多数不赞同从社会交往能力去认证教师资格。
在征求“作为中职学校教师,您对我国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建设有何具体建议”的问题中,笔者归纳为以下几点:(1)增加中职教师资格认证考试条件,如专业能力、企业工作经验、专业操作技能能力。(2)明确教师资格有效日期,设置期限为5年,再重新确认教师资格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3)增加教师工资等福利待遇,与教师的职称评定、职位升迁相结合,提高社会对中职教师的认同度。(4)建立中职教师资格认证破例制度,一是针对专业技能高(如持有高工或高级技师)但学历未达标本科或中专高龄的教师;二是针对非师范类专业但中职学校又特别缺乏的专业教师;三是针对从企业行业聘请的专家或高级技师等。
(三)师范类、非师范类大学毕业生调查基本情况
在所设计的师范类、非师范类准大学毕业生调查问卷中,调查对象女生占绝大多数,共计142人,占总人数的84.5%,男生仅占15.5%。经调查,在这些即将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中,近一半的学生没有考取任何教师资格证,获得普通中学教师资格证的学生占30.4%,仅6.6%学生的考取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证。89.8%学生认为校领导重视学生去考教师资格证,因为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认证考试培训时间基本上是1-3个月,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校领导对大四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采取不干预的态度。51.1%的学生报考教师资格证的目的是热爱教师这门职业,38.1%的学生是为了增加就业砝码。以上调查表明,教师资格证对大学生就业影响比较大。
在我国,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基本上是教育学考试、心理学考试以及普通话测试,笔试、普通话测试过关后,再进行一次课堂教学和体检过关即可获得教师资格证,但这种考试方式过于笼统,既没有时间限制,更不利于中职学校选拔专业教师。在这次问卷调查中,64.3%的学生认可现有的教师资格认证方式,只有1%的学生持不支持态度,可见学生对教师资格认证的意义暂时还没有一定深度的认识。教师资格证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起点,51.7%的大学生赞同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更具体化,需涵盖职业道德专业化、学科知识专业化、教育教学知识专业化、教育教学实践这四个方面的内容。针对我国现有的教师资格证终身格局,61.9%的学生希望打破终身格局,赞成逐步推行5年一周期的教师资格定期登记。在涉及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理解这个问题中,根据我国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所给的四个答案都可入选,因此学生仅从字面上即可找出答案,但如真的想成为中职学校的教师,那么“既具有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具有技师(或其他高级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专业教师”则是最佳答案。68.8%的学生认为中职学校有必要设置教师专业标准,并且认为教师专业标准是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基础和依据,能为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项目和课程开发提供依据,能促进职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由此看出,大学生对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认证的认识虽不成熟,但从某些方面反映出大学生对中职学校教师应有的水准还是有着很清晰的概念。
三、调查结论及建议
(一)制定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应以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为基础
从调研可知,中职学校教师应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相应的文凭学历,具备承担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具有较高的普通话水平、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有一定的职业经历或经验和能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专业素质。针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首先,不管教师如何分类,任何教师都应具备职业教育特性,必须掌握所教班级的相关行业专业基本知识和行业专业能力。其次,中职学校缺乏专业教师,在学历方面可以适当降低要求,在专业能力认定方面可以提高要求。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是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认定标准的关键,这样可以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价值取向。另外,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证认证制度强调专业能力固然重要,但还应重视教师师德等基本要求,如加强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常规等方面的培养。
(二)明确中职学校教师的任职资格应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主线
中职学校教师应是集理论、技能、师范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中职学校教师任职资格包括入职资格和专业技术资格。一方面,根据我国中职学校实际情况,入职资格可灵活放宽,可引进中职学校毕业留校、高职院校或者非师范类普通高校毕业的专业教师以及从行业企业聘用的兼职教师,先缓解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短缺的现象,再通过教师资格考证培训、考试和考核去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另一方面,应严格审核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资格。按照高级讲师、讲师、助理讲师以及高级实习指导教师、中级实习指导教师和初级实习指导教师的评定要求,达到合格才能给予中职学校教师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促进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队伍建设。
(三)完善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是教师评聘、绩效实施的前提
1.更新中职学校教师资格。我国部分中职学校是普通高中或者普通初中转化而来,其中大部分教师仍持有当初的普通中学教师的教师资格证书,这既不利于教师在职业教育教学岗位的成功转型,也对成功转型教师今后的职称评定和任职产生影响。另外,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推行5年一周期定期注册,应打破教师终身制。
2.教师资格认证与教师评聘一体化。以往教师评聘一致的做法偏离了择优聘任的目标,不能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终身教育观以及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完善中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如对教师资格证书采取年限政策、按照中职学校生师比增加中职学校教师的人事编制等。笔者建议,建立教师资格认证与教师评聘统一的社会机构,提高教师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和职业教育工作质量。
3.制定“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根据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在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基础上,鼓励教师考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即先实行“双证书”资格标准。“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成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方面的专家,还要成为职业道德的表率,因此“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除要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外,还要有行业企业的从业经历,这样才能提高中职生对教师教学的认可度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建立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有益于培养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益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有益于教师的评聘机制建设。通过中职学校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渠道,中职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一定会有一个质的变化,这样就更易实现中职学校教师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查吉德.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研究[R].北京:教育部、财政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之“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研究”课题组,2009:44
[2]曹茂甲.我国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制度研究评述[J].职教通讯,2012(13)
4.学校基本情况及环境建设 篇四
一、学校基本情况及环境建设
偃师市圣陶学校于2015年9月份挂牌成立,至今已初具规模。学校占地9875m2,建筑面积8044 m2,绿化面积1200余m2。在校生103人,教职工15人,共有五个年级六个教学班。学校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办学条件充分,内部设施齐全。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的需求,现已征地8000 m2筹建操场,又新建学生澡堂180 m2,新的教学楼、宿舍楼已纳入扩建计划;不远的将来我校将成为一所集小学、初中为一体的九年制学校。目前,我校教职工团结奋进,积极向上、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为圣陶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办学思路
我校本着让学生学有所成,全面发展的目标确立了我校的办学思路。思路
(一)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即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首先从学校抓起,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着手;例如:生活上引导学生在校自觉洗手、洗脸、洗脚、梳头、叠被子;学习上引导学生上课端正坐姿,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书写规范字;行为上要求学生讲文明话,做文明事,见人有礼貌,衣服常干净。其次,养成教育渗透到家庭中去,要求学生在周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好习惯。例如:打扫卫生、洗刷碗筷、铺床叠被等;同时,也可做一次孝敬长辈的感恩活动。例如:给长辈洗脚、端饭、捶背等;最后,通过家庭调查表及时掌握学生信息,大力表扬表现好的学生,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思路
(二)让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
我校的做法是:学校开展了“五星评选”活动,健全了评价机制,让学生争做“五星同学”,争上星光大道。通过互相竞争,学生的目标明确,精神倍 增,个个同学都点亮了自己的闪光点,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五星即:进步之星、礼仪之星、体育之星、书法之星和学习之星。
思路
(三)让学生全面发展。为了全面发展学生,活跃学生的在校生活,学校全面开设课程。除了语文、数学、英语文化课外,还聘请了专业教师,开设了书法、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并且开展了相应的各种活动,学生全员参与,丰富校园生活,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情感,提高教育效果,给学生的快乐学习,健康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三、教师队伍。
目前,我校有一支团结向上、责任心强、品德优秀的教师队伍,他们都是原公办学校的一线教师,不但专业知识雄厚,思想素质高尚,而且业务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一年来,教师管理有方,教法得当,对学生是全程跟踪,分层辅导,逐人管理,教学成绩稳步上升。通过期中教学质量检测成绩显著,(共15科次,其中三科名列缑氏全镇第一名,三科进入前五名,七科跨入前十名)全体师生精神无比振奋。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这里的教师是学校及家长信得过而放心的教师”。我们的承诺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四、学校管理模式
(一)制度化管理 学校各项制度健全,各项工作井然有序,有条可循 规范了学生行为,促进了团结和谐、校园稳定及学校的发展,给师生的工作和学习创建了安全而舒适的环境。
(二)母性化管理 我校是一所全封闭的私立学校,学生在校时间远 于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在某些情况下,学生很渴望得到母爱。所以,母性化的管理能使学生自慰、自信富有安全感。全体教师都率先垂范,像关心自己的孩 子一样去关心学生,像教育自己的子女一样去教育学生,让学生接近自己,相信自己,喜欢自己,久而久之就喜欢这所学校。现在,学校氛围融洽,师生关系和谐,到处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新局面。
(三)家校联手管理 家校联手管理是共建和谐,促进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家长及时地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纪律、卫生和食宿的各方面情况,并及时的给学校提出宝贵建议,学校将根据建议及时调整管理方法、教学思路,使每个学生在我校有所进步,有所提高,让家长满意放心。家校联手,我校采取的方法是:利用校讯通、电话、告家长书、开家长会、教师家访等方式,和家长取得联系,进行沟通交流,得到了家长的认可。
五、学校的发展前景乐观
1、生源充足
2、地理位置适中覆盖面积大。圣陶学校位于缑氏镇布村,东面和北面毗邻207国道,南边府李大道擦村而过,交通便利。学校覆盖面大,可辖缑氏、府店、佛光、大口等乡镇。
3、总部实力雄厚,学校后盾坚实,教师没有后顾之忧,可以放心去教,学 生可放心去学。
4、收费低 和周边私立学校相比,圣陶学校收费偏低于其他学校,减轻了家庭负担,而学生在这里享受了优等的待遇,是一所家长放心首选的农村私立学校。
另外,暑假将临,圣陶学校将办暑假培训班,面向社会招生。招收对象是原学前班和原1-5年级学生,开设文化课(语文、数学、英语);特长课(书法、美术、舞蹈),有专任教师实行全程跟踪辅导。为了减轻家长负担,远到学生可提供食宿。其详细情况见“圣陶学校招生条例”。家长同志们:孩子是最宝贵的财富,而圣陶学校是最精彩的教育,我们全体教职工会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朴实的工作作风,积极的工作态度,对学生负责,让他们在这里开心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健康地成长。请各位家长放心。我们相信,成功的喜悦将永远伴随你我他!
5.内部制度建设情况 篇五
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在内部制度建设方面,根据公司业务特点,按照科学、精简、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职能部门和工作岗位,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便于考核、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
在内部管理方面制定了《内部管理制度》,按职责分工,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办理业务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等内容。内部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业务经办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
在财务管理方面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控制财务收支方面的管理,加强财务计划、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各环节的管理,规范财务管理行为,确保财务计划的执行。
在质量管理方面制定了《估价质量管理制度》,在审核批准控制质量方面严格按照规定的授权程序,对相关业务和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以及有关资料的完整性进行复核与审查,通过签署意见对《估价报告》做出是否同意出具报告的决定。
6.全区交通公路建设基本情况汇报 篇六
岱岳区交通运输局
首先,对区人大常委会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莅临检查指导交通公路建设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区人大常委会多年来对交通运输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借此机会,简要汇报一下去年以来的工作。
一、2010年全区交通公路建设基本情况
2010年,在区委区政府和市交通运输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全区交通公路建设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把加快区乡路网改造、提升路网通行水平作为服务“经济文化强区”建设的重要举措,加大投入,强势推进,圆满完成区委区政府确定的“交通两年大提高”发展目标。
(一)强力推动交通创城项目,服务“强市名城”建设。精心实施了一批连接城区出口和重要经济、旅游项目的重点工程。全年完成总投资9760万元,大修改造公路总里程113公里,其中:组织实施重点建设项目7个。夏柱路(夏张至肥城界)、金良路(良庄至房村)、大边路(汶口段)、104国道至旅游路连接线4个重点项目全部当年建成通车;泰城东出口――口山路、东南部出口――送马路(满庄段)全面展开施工,口山路路基建设全部完成,完成路面施工3.1公里,送马 1 路完成路面施工6公里;重点桥梁改建项目――南宋大桥按计划完成旧桥拆除工程。继续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改造完成农村公路千亿元项目98公里,帮扶3个贫困村修建道路6.3公里,全区行政村通油路(水泥路)率达到100%。
(二)坚持建养并举,提升公路养护管理水平。逐步实施以建设为主向建管养协调发展的工作指导转变。全面加强乡镇交管所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职能,区内136公里的区乡重点道路全部纳入交管所日常管理,明确了乡镇交管所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中的工作职责、任务目标和奖惩措施。目前,各乡镇交管所共聘用农村公路养护员69名,对辖区农村公路进行日常养护,保证了有路必养,即建即养。积极开展农村公路养护示范乡镇创建活动,对提报创建的乡镇循环路网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搞建设,至目前,已创建完成满庄、夏张、化马湾等10个农路养护示范乡镇。
(三)加强国省干线路域环境整治,着力改善公路通行环境。按照省、市统一部署,深入开展公路综合整治年活动,成立了区整治活动领导小组,落实了目标责任,交通、公路两局成立局级干部组织成的14个督导组,结对包保有关乡镇,合力推进整治工作。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3000人次,投入专项资金460万元,组建了4个工程施工项目部,先后在济临、莱肥、枣徐、泰商等重点干线新植各类苗木1.3万株,完成水泥路面破碎板处置、坑槽挖补1万余平方,水泥路面灌缝7265 2 米;清除垃圾8000余方,维修、粉刷安保墩185个、警示桩249个,依法清理各类非公路标志2662块、流动摊点102处,国省干线路容路貌和通行能力明显提高。今年5月份,已顺利通过五年一度的全国干线公路养护大检查。
(四)认真办理人大建议,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始终把办理人大建议作为听取群众呼声、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和了解代表意愿,主动接受代表监督的重要途径,高度重视,落实责任,务求实效。去年以来,共收到人大建议12件,我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按规定程序、格式和时限要求逐项进行办理,办结率为100%。其中:建议涉及的三化路、金良路、口山路已全部开工建设。在办理过程中,完善了登记分办、领导审核、督促查办、反馈联系、情况通报等五项制度,形成了一套制度明确、程序规范的工作机制,保证了人大建议工作有序进行。
围绕完成上述工作,重点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把交通建设放在全区发展大局中统筹规划。认真做好上级指示精神和交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文章,以实现“交通两年大提高”为目标,统筹安排全年建设计划,区委成立了创城交通重点项目建设指挥部,保证一条线路一套班子,从立项、前期、开工,全面调度、快速推进各项工程实施,确保了区委、区政府交办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二是坚持“三个责任重于泰山”,促进交通健康稳定发展。始终牢固树立安全、质量、廉 3 政三个责任重于泰山的工作理念,把安全生产、工程质量、廉政建设作为交通发展的永恒主题,大小工程全部依法推行招投标,层层签订安全、廉政双合同,工程合格率全部达到100%,重点工程优良率在90%以上。三是加强行业管理,提高运输服务水平。公路建设是基础,发展运输是目的。在抓好公路建设的同时,把加强运输行业管理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规范交通运输市场秩序,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运输市场活动,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完善运输市场的准入、监管和退出机制,净化了交通运输市场环境。四是加强协调,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政策和资金扶持。积极对接上级主管部门,加强沟通与协调。去年,争取省、市交通公路部门无偿扶持资金达5500万元,近五年累计争取无偿扶持资金4.3亿元,部分重点公路,如姚下路、口山路、南宋大桥全部争取由市里投资建设。同时,加强与有关乡镇的协调,确保在配套资金落实、料场提供、征地拆迁等方面给予支持和配合,为工程建设创造良好环境。五是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交通科学发展能力和水平。始终把加强班子队伍建设作为交通科学发展的坚强保障来抓,深入开展文明行业创建和争先创优活动,着力加强班子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建设,提高了交通干部抓大事、谋全局、促发展的能力。
五年来,我区交通经受了大挑战、大考验,实现了大发展、大突破。“十一五”期间,全区交通建设投资达6.1亿元,大 4 修改造公路总里程921公里,分别是“十五”期间的5.2倍和4.3倍,五年来,先后组织实施了23条区乡重点道路建设,累计改造农村公路740公里,创建市级文明样板路6条,市级农村公路养护示范乡镇10个,全区“交通三年大变样、两年大提高”发展目标圆满完成。至目前,全区公路里程达到2985公里,好路率达87%,分别比“十五”末增加568公里和24个百分点。交通建设成为惠及群众最多、惠及面最广、惠及效果最为直接的重大民生工程。全区交通建设发展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区交通运输局连续近3年获得全市交通运输系统文明行业创优夺杯竞赛金杯,综合名次列六个县市区局第一名;去年,被市委表彰为泰山先锋基层党组织,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
近年来,我区交通发展成效显著,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总量相对不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路建设,特别是养护管理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影响交通发展的制约因素较多,有些体制机制难题急需破解,特别是多元化的筹融资平台还未有效建立,在累计债务较重的情况下,如何筹集到足够资金,确保交通建设养护管理需要,是当前面临的最大难题;交通管理还不够科学规范,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还需提高。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将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交通公路建设目标及2011年建设任务
“十二五”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交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战略部署,结合交通发展阶段性特征,“十二五”交通公路建设主要目标是:计划完成总投资4.5亿元,改建完成重点干道6条,新改建农村公路400公里,至2015年末争取实现自然村通油路率达到80%,同时,实现以建设为主向建养并重,以养为主的转变,新创建文明样板路4条、示范乡镇7个,农村公路养护率达到100%,全面优化路网结构,进一步提高通达能力。
2011年全区交通公路建设主要目标是:计划完成投资1.25亿元,续建重点项目3个(口山路、送马路、南宋大桥),计划新开工项目3个(泰良路、蓖汶路、泰东路),争取新改建农村公路“千亿元项目”100公里。
(一)年内重点建设项目
1、口山路(山口至莱芜界):该路全长17公里,总投资4300万元,已争取市里全部投资。目前,17公里的路基建设全部完成,完成路面硬化3.4公里,全路段争取年内完成路面铺筑。同时,按照市里环山路东延工程规划,自口山路夹河桥与环山路方特相连接,新路全长8.4公里,其中我区境内约6公里,目前,该项目正在进行前期的征地工作。
2、送马路:该项目是市局重点补助项目,总投资800万元,全路起点为天平送家庄,终点为马庄镇,本次改建满庄镇 6 宋庄至黄林段,途经响水河水库、萧大亨墓,全长7.5公里。该工程与去年9月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0%,完成工程投资500万元,该工程计划7底前竣工通车。
3、南宋大桥:计划总投资3000万元,已争取由上级部门全部投资,旧桥已于去年完成拆除,经过前期的积极筹备,新桥于今年5月份正式开工建设,新桥建成后桥面宽度将加宽到12米,全部工程计划于2012年6月底前建成通车。
4、泰良路:我区境内全长19.2公里,按照上级部门建设方案,今年先期改建旧县大桥至涝华路口段,计划总投资3400万元,已争取上级部门全部投资。该工程于5月份完成招投标,近期将组织正式开工建设。
5、蓖汶路:我区汶口段全长8公里,该工程已列入市局计划,目前正在建设汶口镇柏子村至四坡路口段4.6公里,工程概算投资200万元,计划9月中旬完工。
6、泰东路:我区境内全长18.4公里,泰东路拓宽改造项目已列入全市重点项目,区公路局正在积极协调上级部门,加快前期各项工作进度,目前,该项目施工图纸、征地占用图已经设计完成,环评、审计报告已报省厅,力争年内完成有关前期工作。
7、农村公路千亿元项目。前期已上报农村公路千亿元项目计划100公里,正在等待计划下达,计划争取省补资金1000万元。
(二)加快项目建设的措施
1、进一步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切实发挥区创城交通重点项目建设指挥部的作用,实行领导干部包保责任制,分区划片,一条线路一个班子,集中领导和技术力量,实行重点攻坚,统筹协调交通重点项目建设。续建项目继续强化施工组织,加大设备投入,赶超计划进度。新建项目抓好前期筹备,紧盯每个环节,步步跟踪落实。同时,按照文明样板路标准及早做好已竣工路段附属工程建设,确保主路面与附属工程建设同步完成,继续组织开展养护示范乡镇创建工作,年内新培养2个示范乡镇,在抓好公路建设的同时,提高养护管理水平。
2、全方位落实配套资金。继续加大对上争取力度,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进行项目对接,不断补充项目,完善项目各项手续。在争取上级扶持的基础上,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充分调动乡镇积极性,明确区乡两级配套资金落实责任,多渠道筹措交通建设资金。对于工程建设征地拆迁、附属工程建设投资全部由受益乡镇承担。同时,鼓励公路沿线受益单位捐助农村公路建设,鼓励利用冠名权、路边资源开发权、绿化权等方式吸引企业等社会力量投资公路建设。
3、架牢质量、安全、廉政“三条高压线”。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全面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施工廉政“双合同”制等各项工程建设管理规范,从设计入手,层层落实责任,严把各个关口,严格质量标准。狠抓施工安全 8 管理,加强纪检监督,确保把每个项目都建成“精品工程、效益工程和廉政工程”。
4、加强交通队伍自身建设。在全系统深入开展“保畅通、保安全、树品牌、树形象”活动,围绕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完善指标体系和考评机制,促进各项任务目标全面落实。
7.制度建设基本情况 篇七
1 德昌县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现状
1.1 人员组成基本情况
1.1.1人员数量:
全县目前共有137个村, 实有村级防疫人员137名。
1.1.2 年龄结构:
其中61岁以上的6名, 占总数的4.3%, 51~60岁的21名, 占总数的15.3%, 41~50岁的46名, 占总数的33.5%, 31~40岁的43名, 占总数的31.3%, 30岁以下的21名, 占总数的15.3%, 人员结构明显呈现老龄化趋势。
1.1.3 人员学历:
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3名, 占总数的2.1%, 高中学历 (含中专) 26名, 占总数的18.9%, 初中学历59名, 占总数的43%, 小学以下的49人, 占总数的35.7%, 人员文化素质偏低。
1.1.4 从业时间:
其中大于等于20年的4名, 占总数的2.9%, 10~19年的10名, 占总数的7.2%, 5~9年的17名, 占总数的12.4%, 小于5年的106名, 占总数的77.3%, 队伍人员流动性大, 极不稳定。
1.1.5 收入情况:
3 600元/年的57人, 5 400~5 640元/年的80人 (兽医体制改革后继续担任村级动物防疫人员的分流兽医人员14名和民区66名动物防疫员兼草管员) , 村级动物防疫人员的收入还受各乡镇动物防疫工作完成情况的影响, 完成得较好的乡镇, 村级动物防疫人员能够在保证3 600元/年基础工资的情况下得到乡镇200~600元奖励不等, 奖励根据各乡镇财力情况有所差别。
1.1.6 社会福利情况:
大部分乡镇为村级动物防疫人员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 还有少部分乡镇仍然未给村级动物防疫人员购买任何保险。
1.2 人员聘用机制
兽医体制改革后我县村级动物防疫人员执行村聘、村用的聘用机制, 具体工作任务由县畜牧局安排。
1.3 人员分布情况
我县共有民区乡8个, 汉区乡镇13个, 民区乡村级动物防疫人员35名, 汉区乡村级动物防疫人员102人。
2 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人员素质普遍偏低, 缺乏专业人员, 老龄化趋势明显
从队伍学历情况看, 小学文化以下的人员在整个队伍中的比列较重。村级动物防疫工作是一项专业需求较高的工作, 要求我们的村级动物防疫人员必须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村级动物防疫人员不仅要会打针, 同时还要完成好相关防疫表册的填写、疫情上报、疫情观察、妥善按疫苗要求保管和注射疫苗、处理动物免疫副反应等工作, 所以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在村级动物防疫工作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2.2 人员分布不合理, 福利待遇低队伍极不稳定
近期草原生态补奖项目覆盖了所有民区乡镇, 民区动物防疫人员兼任草管员工资待遇得到了提高, 但是大多数汉区乡镇由于未实施草原生态补奖项目, 村级动物防疫人员的工资待遇依然执行3 600元/年。德昌县畜牧业发展和疫病防控的基本情况是:民区养殖户少, 牲畜存栏数量少, 交通不便, 汉区乡镇家畜、家禽存栏量大, 交通便利。民区乡的防疫工作量、防疫难度和防控任务相对来讲要比汉区乡镇轻。同样是村级动物防疫人员, 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和收入就出现了较大的差距。按本县人民群众的人均收入衡量, 村级动物防疫人员的收入普遍过低。
2.3 村级动物防疫员聘用机制和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目前本县村级动物防疫员执行的村聘、村用、村管的聘用和管理制度。在聘用机制上由于村社干部缺乏兽医知识, 难以聘用到适合村级动物防疫工作, 具备专业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的防疫人员。村级动物防疫人员的具体工作任务又由县畜牧局和各乡镇畜牧兽医站统一安排, 村用、村管的具体职能未能正常体现。一旦村级动物防疫人员在执行动物防疫工作中发生安全意外, 责任的合理划分必然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
2.4 免疫副反应补偿机制不健全
每年本县春、秋两防都会出现很少一部分免疫副反应, 处理一般免疫副反应的费用和急性免疫副反应导致牲畜死亡后的农户补偿、无害化处理经费未得到保障, 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纠纷。免疫副反应补偿机制不健全直接导致我们的村级动物防疫人员不敢打针或少数养殖户打不下针的情况, 影响了整体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 给重大动物疫病的传播埋下了安全隐患。
3 建议
建设一支能打仗、打硬仗的村级动物防疫队伍是做好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促进德昌县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 保障我县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点。下面谈几点建议。
3.1 完善村级动物防疫人员管理制度
在兽医体制改革后村级动物防疫员聘用机制是否合理一直是各界讨论的重点, 在未得到较理想和统一的聘用机制前, 我们依然执行村聘、村用、村管的聘用制度。但在管理上应建立健全一套统一的管理制度。一是要建立村级动物防疫人员意外伤害保险制度, 保障村级动物防疫队伍的人员安全。二是要建立职位晋升制度, 县组织和人事部门在县农牧局、乡镇兽医站人员考聘工作中, 优先吸收村级动物防疫队伍中学历高, 工作成绩突出的先进人员, 通过晋升机制的建立吸纳社会上高学历且年青的专业人员加入到村级动物防疫工作中, 从而促进村级动物防疫工作的持续发展。三是要建立村级动物防疫人员的考核制度, 严格制定村级动物防疫工作考核责任书, 将各项防疫工作目标落实到位, 促进村级动物防疫工作的圆满完成。
3.2 提高村级动物防人员待遇
村级动物防疫人员待遇低, 队伍不稳定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于人员分布不合理, 大部分防疫工作任务重的村级动物防疫人员待遇依然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更加剧了矛盾升级, 导致我县村级动物防疫队伍人员流动性大, 队伍极不稳定。村级动物防疫工作需要经验的积累, 人员的稳定有利于村级动物防疫工作质量的提高。人员流动性大, 县农牧局和各乡镇就必然要经常开展对新加入村级动物防疫队伍的人员培训, 浪费了村级动物防疫培训过程中的费用及村级动物防疫物资百害无一利。提高村级动物防疫人员待遇建立合理的防疫人员考核机制、保险机制、职位晋升机制是稳定队伍和建设高素质队伍的必要措施。
3.3 建立健全免疫副反应补偿机制
县财政要把村级动物防疫免疫副反应补偿纳入财政预算, 在发生免疫副反应后, 村级防疫人员能有经费购买处理免疫副反应的药品及时对发生反应的牲畜进行救治, 将人民群众的损失将至最低。在免疫副反应至牲畜死亡后, 受损失的农户能够得到补偿, 彻底解决村级动物防疫人员的后顾之忧, 让村级动物防疫人员敢打针、打好针, 确保全县动物整体免疫密度和免疫水平的提高。
3.4 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工作中先进人员的表彰和宣传工作
县农牧局、各乡镇人民政府、乡镇畜牧兽医站、各村民小组, 要积极发现和报道村级动物防疫工作中责任心强、专业技能熟练、群众口碑好的先进人员, 并给予这些人员鼓励和表彰, 及时报道村级动物防疫工作中的先进事迹, 让社会各界关注村级动物防疫这一脏、累、苦的特殊工作。
8.制度建设基本情况 篇八
一、伊犁州中支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基本状况
(一)离退休干部党组织机构设置情况
人行伊犁州中支下设有8个县(市)支行,均有不同数量的退休人员。截止2011年8月,伊犁州中支辖区共有退休人员102名,其中离退休党员66名,占全辖党员总数的26%。目前中支全辖设有离退休干部党支部1个(中支机关第九党支部),党小组1个(奎屯市支行退休党员党小组),其他支行因离退休党员人数较少,未设立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或党小组,离退休党员平时与在职党员一起参加党组织生活。同时,中支党委在人事科设置了离退休干部管理专岗,具体负责离退休干部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二)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情况
按照党章要求,伊犁中支结合离退休党员队伍实际,设置离退休党支部,成立支委会。选配群众威信高、责任心感、热心为党员服务的离退休党员担任支部书记,为便于开展工作,由老干部管理人员担任支部副书记。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加强离退休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形成便于离退休党员参加组织活动、便于党支部开展工作的组织设置方式,使每个离退休党员都能就近就地参加党组织活动。
二、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活动开展情况
(一)党员教育管理情况
伊犁州中支严格按照《党章》和党建工作有关规定,定期组织召开离退休支部党员大会、支委会议和党小组会议,认真抓好党员教育管理各项工作,不断研究探索和解决党的组织生活、党内监督、党内民主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建立完善了离退休党支部教育管理各项制度。如:党支部工作制度、支委各委员职责、离退休党员学习制度、党支部联系老党员、困难党员等多项制度,形成了加强党支部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党员组织生活情况
伊犁中支坚持为退休党员党支部订阅各种党的报刊杂志和电教片,积极带领广大离退休党员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凡在党的重大政策和决策出台之后,及时组织广大离退休党员学习、召开座谈讨论会,让老同志学有所思、学有所用、学有所讲,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同时结合每年一次民主党员评议活动,在离退休党员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确保了各位老党员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
(三)党员活动开展情况
充分发挥老干部之家阵地优势,抓好离退休党员之家建设,做到“一场两用”。加强活动场所的管理和对离退休党员文体活动的引导,开展积极健康向上、适合老年人的文化体育活动,吸引更多的离退休党员和老同志参与。支持和鼓励中支老年门球队、老年合唱团走出去参加地方上组织的正规比赛,为老干部搭建展示风采的互动平台。通过开展科学、文明、健康的文体活动,老干部之家、离退休党员之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学习科学知识的场所、宣传精神文明的窗口。
三、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管理难度依然存在。目前,离退休老党员已处于“双高期”,随着年龄逐年偏大,诱发疾病较多,同时由于老党员居住不集中,部分老党员居住在异地,给党员的组织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二)少数离退休干部退下来以后,家庭、社会关系都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他们的活动空间变小,接触面变窄,获取信息量逐渐减少,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存在着一定偏差,影响了自身优势的发挥。
四、对策及建议
强化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的建设,是做好老干部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党联系广大老同志的纽带,是加强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为此要把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作为本单位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
(一)重点强化基层党支部的组织功能,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注意选拔组织能力强、民主作风好、有奉献精神、敢于负责、身体较好、有威望、公道正派的同志担任支部书记或支委委员,为党支部发挥作用奠定较好的组织保障基础。支部领导班子要齐心协力,团结合作,对那些已高龄多病、行动不便的老干部党员,支部要指派专人上门传达文件,通报情况,定期家访,电话联系等,使这部分党员与党组织保持经常联系。
(二)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坚持落实好离退休干部各项政治待遇
针对离退休干部的特点和实际,认真制订学习计划,组织引导离退休干部深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定期组织学习的方式,及时向离退休干部通报行内重大事项和中支各项工作开展情况,虚心听取离退休干部对行内工作的意见或建议,不断提高离退休干部参政、议事能力。认真组织离退休干部进行一些参观考察等纪念和庆祝活动,达到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良好效果。继续完善老干部之家阵地建设,为离退休干部营造整洁、安全、舒适的学习室、棋牌室、阅览室、健身活动场地。
(三)进一步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
【制度建设基本情况】推荐阅读:
制度建设情况11-01
制度建设情况汇报08-02
企业内控制度建设情况08-31
校车管理制度建设情况10-09
机关效能建设六项基本制度10-22
三基建设基本功建设07-06
企业品牌建设情况07-30
平安建设自查情况09-15
班风建设情况总结10-01
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本情况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