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下的小学语文论文(12篇)
1.创新教育下的小学语文论文 篇一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学习心得
巴中市南江县东榆小学 何英
在不断反思,困惑,再实践的同时,有幸学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让我对“课堂”有了新的理解。它如一盏明灯,再次为我们明确方向,把握新课程理念,重构新课堂教学奠定了信心。
这次学习我深刻领会到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来说,创新的教学设计很重要。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的,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要改变语文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活动观念,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为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广泛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校外学习资源,特别强调家庭也是值得重视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4、讲授新课时应从整体上把握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 2 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5、要改变语文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活动的弊端,就必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为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广泛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校外学习资源,特别强调家庭也是值得重视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努力变“教”学为“导”学,使学生具有自主摄取知识的能力,我们教师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人才。
2.创新教育下的小学语文论文 篇二
那么, 在新课程背景下, 语文教师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思考、解决的问题, 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改革如何进行的关键性问题。我认为,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 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 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我们过去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 由于侧重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而忽略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使语文教育陷入“支解分析”和“题海战术”之中。语文教育丧失了对人和人性的关注这一主题, 成为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这是教育观念和教育过程的异化。学生个体的迷失、精神的空虚和感情的贫乏已经成为语文教育异化的结果, 并且日渐蔓延。
因此, 语文教师应该结合语文学科具有极强的人文性的特点, 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 使他们摆脱“机器人”、“空心人”的尴尬境地, 成为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个体, 使其有思想、有感情、有主见, 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 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作为个体的人的非凡创造力。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关怀学生的人生。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 但更是茫茫人海中的个体, 他们的生命、生活更值得教师关注。在人生道路上他们处于蹒跚学步的阶段, 他们对生活的认知、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思考、对价值的追求都处于萌芽期, 需要教师精心呵护、耐心引导。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大多出自名家之手, 他们在文章中渗透的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对生活的态度和思考, 都是学生反观自己生命的镜子, 都是学生学习做人的标本。所以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去发现、去理解、去体会, 把这些感悟和体会、态度和思考作为自己人生道路上的经验和财富。
(2) 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格是人作为生命个体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的资格, 也是人作为生命个体所具有的性格、气质、能力、品质的总和。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能只把学生当学生, 应该首先把他们当人, 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 维护他们的权利, 帮助他们发展和完善自我, 建立平等的师生、同学关系, 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 给予学生表达自己的权利, 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问、敢于创新。 (3) 培养学生的人性。人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 它包括人的情感、修养、素质等, 归结起来就是“求真”、“悟善”、“审美”三个方面, 这是语文学科最具魅力的地方, 也是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的最突出的体现。知识之“真”、道德之“善”、艺术之“美”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相辅相成, 合而为一。所以语文教师在教会学生字、词、句、段、篇、章的基础上, 应该让学生知道语文是陶渊明的菊、李太白的酒、苏东坡的月、曹雪芹的梦, 是鲁迅绝望的呐喊、朱自清凝望的背影、是老舍光临的茶馆、是史铁生沉思的地坛, 是人性渗出的露珠, 是思想闪耀的光芒。
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健全的人格、完善的人性, 学生才能成为独立的个体, 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才能迸发出每个生命都具有的创造力。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开展创造性的课堂教学, 营造创造性的学习环境
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陈腐, 教学方法陈旧, 只知道照本宣科, 教学没有创新意识, 学生就没有创新的动机, 没有创新的精神。作为语文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扮演好三种角色:导演、主持人、裁判员, 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就是要彻底改变“教师中心”的专制型教学机制, 把教师能够扮演的各种角色, 灵活地运用到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去。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转变语文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具有丰富的语言积累, 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良好的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 健康的审美情趣。所以我们进行语文课程教学, 必须以语文素养为核心, 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新课标强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实质上就是要求通过学习语文, 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实现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 学习语文只有将课堂语文学习同社会生活言语实践结合起来, 言语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课标特别提到,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还要有意识地强调在生活中学语文。
(2) 更新语文教学方法。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是注射器, 学生是接收容器, 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毫无关系, 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了。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求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 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 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 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所有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教无定法。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 不是追求课堂新奇、热闹, 而是要求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 要因人而异, 因课而异。创新的课堂形式是多样的, 但特点是共同的:少灌输, 多活动, 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3) 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德国教育家戈特福尔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力, 就必须在他们班倡导一种合作、民主的教学氛围, 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因此,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教师首先必须坚持教学民主, 在课堂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 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教师还要创设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 要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造成“情意共鸣沟通, 信息反馈畅通, 思维活跃流畅, 创造性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 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巨大动力, 它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充满自信, 主动探索, 勇于创新。
三.运用心理学和创造学的基本原理, 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造性思维不同于常规思维, 它有自己的特点, 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指导和培养。语文这门学科应该是创造性思维的苗圃、温床、演练场, 特别是作文教学, 它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对于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所谓发散思维就是在已知事物或已知道理的基础上, 找出或发现与之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或道理的过程。传统的语文教学大都是教学生只寻求一种正确答案, 这并非不对, 问题是大多数人在找到第一个正确答案后, 就不再有寻求其他正确答案的想法了, 而往往第二个, 第三个, 甚至第一百个答案, 才是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比如对一篇课文的结构分析、主题概括、写法总结, 可以让学生有不同答案、不同的理解, 对于一篇作文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写法, 最后写成不同体裁的作品。总之, 就是要让学生拓展思路, 扩大视野, 为创新提供基础和依据。因此, 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于探索, 对未知的东西要乐于施展才智去寻求答案。
(2)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逆向思维是一种最具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对于任何问题、任何答案、包括前人的观点、教师的解答敢于质疑, 从相反的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认识, 而这种见解、这种认识有可能是不正确的, 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这种见解、这种认识也有可能是正确的, 说不定就是真理之所在。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 鼓励同学不轻信现成的结论, 对客观世界抱有科学的怀疑态度,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的许多新发明、新创造最初都是以想象的形式出现的。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习语文不能没有想象, 诗歌的意境、小说的情节都要依靠想象才能够感悟和体味, 语文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培养想象力, 同时, 丰富的想象又是学生进行创作的基础和源泉。作为最具创新能力的写作活动, 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最佳途径。
3.创新教育下的小学语文论文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 创新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担负着素质教育的重任,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将是探索素质教育之路的永久性课题,必须要进一步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夯实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
一、更新教学理念,开阔教学视野
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及模式的影响,有的老师不注重课标的学习和研究,吃不透课标精神和要求,教学观念陈旧,只是简单地延续过去仔细分析教材、钻研教材、重视教材的老做法,重教材轻课标,导致课堂教学内容与课标要求不符,致使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课程标准脱节,不能很好地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有的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满足于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结论,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误认为是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压抑等顽疾一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彻底解决,课堂上唯恐学生听不懂而不厌其烦地将教材内容反反复复地填压给学生,人为地压抑了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与热情。担负着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重任的小学语文教师,关键是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开阔教学视野。我们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开阔教学思路,以学生的成长为终极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找准教师角色定位
教学中,有的教师不能准确进行角色定位,漠视学生主体地位作用的发挥,不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需要、兴趣爱好、情感变化和意志倾向,程序性的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灵感与个性的发展。教师应坚持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的指导思想,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应当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潜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向他们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各种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要求,而对接受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应当放低要求。
三、创新课堂教学结构,发挥课堂主战场作用
以往我们的课堂教学习惯做法,是单向型灌输。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或者是学生问、教师答,是单向型的直线交流。这种模式只是有一部分学生在听,其他学生都是陪衬,很难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创新课堂教学结构,变传统的单向型课堂结构为网络型的结构,使每名学生都成为课堂网络中的一个节点。鼓励学生“学会合作”,培养群体合作精神。在学习中同学互相交流所知的或搜集到的信息、资料,实现资源共享,碰到难题时互相讨论、各抒己见,发挥群体优势,撞出智慧的火花。采用网络型结构把所有的学生组织到课堂教学中来,可以辐射到各个层面,吸引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与互动,教会所有的学生,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教”与“学”的高效互动,可以将所有学生都组织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实现教学相长,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与提高。
四、积极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其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实施。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交流沟通的良好氛围,使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与发挥。要努力创新教学手段,以富于形象、生动、优美的激情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具体形象的画面、实物、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将学生引入到所要学习的情境之中,以激起学生的情思。同时,教师应巧妙、适时地提问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认真思考,踊跃发言,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表扬学生,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保持学生们的思维活跃、情绪丰富、情思绵密。要重视作文前的情感激发,比如可以带孩子们去郊游、踏雪景、观日出,以唤起学生的欢乐心情,使孩子们的情绪高涨,情思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进行语文学习成为一种美的享受与自觉。
参考文献:
4.小学语文创新教育 篇四
语文是一门想象力和创造性都非常丰富的学科,在培养学生个性的教学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前,如何在小学语文中增强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
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语文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同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学生;个性;培养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讨论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之前,我们先来讨论一下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缺乏主观能动性
经调查,现在小学语文教育仍然以老师讲台说教,学生下面被动听课为主要教学模式,这是一种填鸭式教学。
填鸭式教学的最大缺点就是很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都是一味的在接受老师的灌输,更不要谈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了。
2、师生互动较少
在小学语文的授课当中,大多数老师都是始终坚持学生听课,老师授课,师生间的沟通与互动非常少。
这直接导致老师不能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利于及时帮助学生发现长处和改掉不足。
3、教育方法过于单一
据统计,现在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主要有朗读书本和写字,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识字和读文章。
这样的语文教学忽略了对生活中事物的合理联想,从而很大的阻碍了小学生想象力的开发。
4、语文考试不规范
设置语文考试就是为了真实的检测孩子对语文的掌握及实际应用能力。
但是,实践中很多考试却事与愿违。
例如很多考试故意玩文字游戏,有些考试为了害怕学生都会做而没有区分度设置很多偏难怪题。
这类严重失去规范的语文考试对于选拔优秀人才和学生个性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5、语言文字运用不规范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本来应该给当代学生提供更好更快捷的学习方式,可是互联网中到处充斥的网络垃圾却严重的污染视听。
网上的帖子和文字运用严重不规范,甚至错字连篇,语法混乱。
长久如此,小学生不但不能正确掌握文字和语言,反而成为制造垃圾语言的工具。
二、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针对上文我们分析的小学语文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一节我们主要针对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们的个性。
1、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
表现自己和展示自己是大多数小学生的欲望。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特点,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读并领悟课本知识,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个性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又如可以安排学生之间展开交流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使学生乐于交流和探讨,逐渐形成好的个性品质。
2、营造宽松的教学气氛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中,老师的威严往往使得课堂上的氛围非常严肃紧张,很多学生不敢说,不敢想,甚至说一些空话、假话。
这种氛围极大的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对于自主创新非常不利。
因而,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中应该积极鼓励学生,提高学生自信。
老师在课堂上尽量营造随和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大胆放手自己去思考。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最大发挥个人潜能,敢说敢想,充分培养自己的个性。
下面,主要从三点谈一下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的方法:
首先,老师要主动和学生简历一种和谐、平等的关系,是的双方不仅是师生还是朋友,可以相互信任。
老师只有获得了学生的信任,学生才敢在课堂上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其次,老师要对班里的每个学生有大致了解,清楚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的积极帮助他们。
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因材施教能够最大程度的开发学生的长处、优点,更能及时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改掉不足。
最后,老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对于自己遇到的困难不能畅所欲言,而是保持沉默不仅不利于问题解决,也会极大的扼杀学生的天性。
只有学生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看法,畅所欲言,老师才能才能更好的了解学生,从而帮助他们培养好的个性品质。
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让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也是让学生对文章的一个再创造过程。
对同一篇课文有不同生活经历和个性特征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答案,允许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让学生充分的去思考。
创新个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求异。
所以老师一定要抓住求异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在求异中去创新。
传统的教育中总是让学生服从标准答案,不能对标准答案有异议。
这其实是在抹杀学生的个性,不利于个性的形成。
所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想是十分重要的。
4、开展良性竞争
当今社会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竞争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使学生产生奋发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
适当的良性竞争可以培养学生奋发进取、不甘落后的优秀个性品质。
在开展良性竞争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发挥榜样作用。
现在许多小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愿意付出努力,但一旦受到阻挠时,就容易半途而废了。
老师在进行语文教育时应该将书本里的那些人物作为榜样,树立典型,用这些来教育学生,培养他们的个性。
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育不仅我国的基本教育,还肩负着培养学生个性品质、传承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重任。
在今后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善于总结,积极发现问题,与时俱进,不断改变教学方法,正确引导学生,充分培养每个学生的个性品质,为社会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有着良好个性品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田美娥.小学语文教学发展学生个性的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王素华.如何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个性化[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
[3]杨舸.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个性品质的培养[J].江西教育科研,.
5.创新教育下的小学语文论文 篇五
语文教学的一大核心就是阅读教学,只有使学生阅读更多书籍并实施阅读锻炼,才可以增强其自身的语文知识储备和综合运用能力。当前,阅读教学应与时俱进,引入新兴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生本教育即是一种新兴的教学观念。所谓生本教育,即在实施教学期间全方位凸显出学生自身的主导地位、发掘学生自身的潜力、凸显出学生本身的主动性。生本教育对比原本的师本教育尽管有相应的区别,但是没有本质方面的排斥及矛盾,而是师本教育相应的进步及健全。在生本教育这一观念的引领之下,对小学阶段的语文开展阅读教学,教师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1]。
二、借助生本教育理念中的小学阅读教学对策
(一)凸显出小学生的主导地位
由于小学阶段的语文即一类基本型科目,其相应的阅读教学对于增强小学阶段学生自身的语文知识层次而言无可或缺。所以,小学阶段对语文开展阅读教学就变成了小学阶段语文有关教学内的一大根本科目及关键科目。伴随了生本教育这一观念以对小学阶段的语文开展阅读教学,教师应意识到在实施教学期间学生自身的主导地位,并把学生当作开展教学的核心及主导,在开展阅读教学期间也应全方位凸显出这一观念[2]。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期间就应引领学生对部分关键的字词、句式、语段实施深层次剖析。比如,在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诗词开展教授期间,由于即古代诗词这一模式,在诗词内的部分意象内就会涵盖了更为深层次的内涵,小学阶段的学生较难进行全方位的理解及把握。为此,教师就应细心地引领学生开展思索,指引其对诗词内的句子实施深层次的探究,并可以在学生对诗词本身的含义具备相应的把握过后实施示范性的诵读,把这一诗词内所涵盖的对好兄弟的思念、想念一类感情加以体现,以辅助学生可以获得更为深层次的理解。在生本教育这一观念之下对小学阶段的语文实施阅读教学,教师应全方位凸显出自身的辅助功能,大力实施引领,让学生可以体现出其在教学内的主导地位[3]。
(二)构建良好的阅读教学情境
小学时期即学生被教育的初始时期,在学生自幼儿园内迈进小学过后,部分依旧不能很好地紧跟小学阶段教师的教学步调,就体现在学习期间注意力过于分散与开小差等。若班级中出现少数学生过于活泼,则整个教学相应的成效及次序等都会有所降低。因此,在还未开展教学以前,教师就要依据学生自身的状况,构建一个紧贴平时生活的教学情境,让整体的教学气氛更为欢快及放松,这也即增强学生自身的加入欲望与对学习本身兴趣的重中之重。比如,教师在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文章期间,可以寻找一些与西沙群岛有关的旅游简介及小文章以让学生开展阅读,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西沙群岛本身的魅力。在阅读结束过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依据阅读的成果说出自己心中的观念,以锻炼其本身的表述能力。此外,虽然部分教师在实施教学期间借助了引进式这一教学方式,但是其所构建的情境不够合理,不单不会吸引到学生自身的关注,还会使情境相应的教学丧失其根本的功用。为此,为了更好地提升情境相应教学的成效与质量,教师就应自如下几个方面着眼实施改良:其一,对语文有关教学情境实施构建,要将学生自身的兴趣当作根本,能够让学生想要加入,并与学生自身的认识特点相一致。其二,在开展教学期间,为了提升并锻炼学生单独进行思索这一能力,教师应借助疑问型情境与矛盾型情境,进而开启学生自身的革新型思维,同时提升对小学阶段的语文实施阅读教学相应的成效。
(三)纾解阅读过程中的障碍和困难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实施阅读期间无法避免地会碰到部分问题,此时,教师就应增强与学生进行交谈,把握其实施阅读的状况及进展,探究学生自身对某部分内容的理解产生了错误与否。而对部分内涵充实但是对学生而言过于繁杂的内容,教师就应引领学生一同开展阅读,借助多媒体一类辅助方法以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比如,教师在对《荷花》这一文章实施教授期间,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掘文章本身的情感及内涵,就可以借助多媒体一类方法开展教学,教师可以去网络内下载部分与荷花有关的图片及小视频、小文章等给学生进行展现,以让学生更易把握文章本身的情感,并凸显出其中的重难点。而对于某部分语段,还能够裁取各式影视片段,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文章内关键的观点、具备教育价值的理念,或是部分写作方式及技能,教师均能够借助多媒体以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把握其内的关键点,使学生在对文章实施探究期间学会如何更好地表述出自身的想法。如此,不单使学生把握了文章内部的关键点,还增强了其相应的表述技能及阅读技能。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生本教育这一观念应用到对小学阶段的语文实施阅读教学应着眼在将学生当作主导以实施教学,教师不单应给学生予以阅读条件及阅读空间,还应激励学生学会独立思索,勇于表述出自己的观念,对自身所喜爱的作品应尽力达成情感方面的共鸣,以提升阅读成效。同时,对学生自身获得的成就,教师应多予以激励,使学生不单可以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还可以更具自信心,并凭借最优的状态加入至阅读内,逐步增强自身的表述技能,以促使小学阶段的语文有关阅读教学获得更为长远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3-24.
[2]胡洁.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7):123.
6.小学语文有效创新教育的实施 篇六
那么,怎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实施有效创新教育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现浅谈一点浅陋之见。
一、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树立学生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闲暇出智慧”。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把微笑常带入课堂,富有情感教学,语言亲切自然,趣味盎然地启发、感染,能积极捕捉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课堂重鼓励多表扬,放下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的高架子,勇于蹲下身来和学生平等交流,真诚喜欢每一个学生,为学生付出真挚的爱,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真正意义上的良师益友,时刻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
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有三个“欢迎”和一个“允许”,那就是“欢迎质疑”、“欢迎与老师不同的观点”、“欢迎与同学不同的见解”,“允许回答问题出错”。在我的课堂上,学生有完全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记得在一次上课前,当我精神焕发站在六年级教室的门口准备上课时,上课的预备铃声已响起,教室里却仍然是闹哄哄的一片,学生一个个激动异常,议论纷纷,没有半点停歇的意思。原来这个班在文明班评比中,未能评上前三名。我当时没有像往常一样,把脸一沉,大声呵斥:“安静!”,而是微笑着站在门口耐心等待,当学生反应过来,歉意地回到自己的座位等待我发话时,我对他们说:“看你们刚才的样子,一个个都是好样的,懂得与集体荣辱与共,不过,想要在学习上取得胜利吗?我们现在该做什么?”学生齐声响亮回答:“上课!”那节课,学生尤为认真,个个敢于发言,这使我明白,在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能最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浓郁的学习兴趣,创新思维也就有了动力的支持,恰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具有创造潜能的学生一般表现为淘气、顽皮和不受约束,所作所为不符号常规,常表现出玩世不恭的态度,教师就要善于正确引导,不要动辄指责,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不同表现,尊重学生的独特学习感受,使学生不会因错误而尴尬,语文课堂真真做到师生平等、生生平等,在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树立学生创新意识。
二、精心设计语文课堂教学环节,创设创新教育情景。
创新思维不是人天生就具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经常训练而形成的。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无论是生字新词的学习,还是课文的阅读,或是进行写作训练、口语交际,在教学内容上都是丰富多样的,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创设创新教育情景,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从而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
在设计日常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上,我常做到:
1、语文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
陶行知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学贵在疑,思起于疑。牛顿看见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他思考:苹果只往地上掉,为什么不往天上飞?这决不是别人给了他指点了方法的,而是质疑习惯的结果。所以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体,在尊重学生的个性、情感差异的基础上,首先我十分注重鼓励学生发问,诚恳得欢迎每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其次是加强语文多种方式的读书活动。学生在读书时,大都是展开想象的翅膀,浮想联翩,形象迭出,恰如有道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读中,广泛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再次就是给予表现的机会。例如在教学《林海》一文时,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教学环节:在描写兴安岭的段落中挑选自己喜欢的一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给大家听。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因为是自己喜欢的,学习兴趣高涨,由于是学生有权决定讲自己爱讲的、能讲的,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激活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有的画画,有的排演了课本剧,有的把课文中优美的词句填写成歌词来演唱,有的当上了一个小导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把小兴安岭的一年四季的美描绘得如诗如画,使我大开眼界,我不由得赞叹:孩子们的创造力真是无法估量!
2、语文课堂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满足学生创新心理。
创造最危险的敌人就是胆怯。因为胆怯往往会无情地折断学生想象的双翼,磨灭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为了让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造,我在语文课堂上广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的体验中,帮助他们克服胆怯的心理,积极大胆参与创新活动。例如,我在语文课堂上经常开展朗读、背诵、书写、听写、写作、讲故事等比赛,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创造潜能,表现自己的才能。例如我在教《北京亮起来了》这一课时,这一课优美的词语较多,我就举行优美词语说话比赛。我随意让学生运用优美词语来赞美家乡长沙的美,看谁用得多用得好,这富于挑战性的做法,既满足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又使学生创造性地积累了词句。
三、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学习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而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不少的教师不敢放手,引得多,导得细,甚至整个课堂都是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有的甚至只需要学生回答“是”或“不是”便可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样的学习方式,何谈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以后,每个人就有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思想。” 语文课堂要广泛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因为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开放的,多元的。而学生之间存在各种不同的个体差异,学生通过独立的学习活动,面对同样的问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产生各种各样的结果,有的甚至出现出乎人意料之外的。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给学生之间提供了更多交流讨论的机会,在学习互动中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构建知识新的更深层次的不同的理解,学生在互动、互助、讨论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有效激发学生产生创造的火花。
那么
,语文课堂怎样有效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呢?
1、分好组,选配好小组长。
合作探究学习是在小组中完成的互助性学习。在小组的搭建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差异来分组,形成互补型合作团体。小组成员的多少可以学习内容而适当安排,可以是2个人的小型组,可以是3——5个的中型组,也可以是更多人组成的大型组。每一组的成员组成是动态的,不固定,常常交流,这样不仅使学生创作有新鲜感,更重要便于学生接受更多同学的新观点和影响。
2、引导好讨论。
小组讨论是合作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重点、有选择地对一些有深度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避免一些形式、无效的合作探究学习,还要避免少数优秀学生垄断课堂合作探究的局面,多给想说不敢说、想说不会说的学生讨论的机会。
四、要呵护学生的灵性
有人说:创造的灵性,创造的欲望,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不会创造而只会重复,那将是人类向动物的回归。可是在教学实际中,有许多扼杀学生灵性,破坏 宝贵财富 的做法。如有位老师问学生:冰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学生说变成水,有的学生说变成小河。只有一个学生回答变成春天。结果回答成 水 和 小河 的受到表扬,说成 春天 的被老师骂为 胡说八道。这个老师的做法令人悲哀,惟一有些灵性的孩子被他狠狠地打击了一番,其结果,或许这个世界上真的因此少了一位诗人。
国外有位美术教师的做法令人称道。当他讲评学生 画苹果 作业时,发现有一位学生画成方形的苹果,于是询问: 苹果都是圆的,你为什么画成方形的? 学生说 我在家看见爸爸把苹果放在桌子上一不小心,苹果滚到地上摔烂了。我想,如果苹果是方的,就不会掉下来了。老师听了鼓励说: 你真会动脑筋,祝你早日发明出方苹果。苹果本是圆的,画成了方形的,已经脱离了实际。而这位老师却循循善诱,引导学生道出了画方苹果的原因,并且鼓励学生 早日发明出方苹果。这尊重了学生的人格,鼓励了学生创新。我们应该从画方苹果的故事中得到启发,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活跃课堂,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中国的未来所需要的。
7.创新教育下的小学语文论文 篇七
一、我国初中语文创新教育的现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 教育事业更是如此, 教育的质量关系着民族的未来, 教育事业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才能培养出推动祖国发展的人才。近年来, 我国的初中语文创新教育经过探索、创新、改革, 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但是现在初中语文创新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 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改变, 为了追求学习成绩的提高, 部分教师忽视新课改的要求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不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阻碍了初中语文创新教育发展的脚步。
(2) 有的语文教师创新意识薄弱, 在课堂上仅仅是根据教材讲课, 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不够丰富。
(3) 随着科技的进步, 多媒体已经成为比较普遍的教学工具, 与创新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很多学校的初中语文创新教育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二、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育创新的措施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要求学生具有创新、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文素养等。新课程改革的创新内容大致可分为两大方面, 第一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第二是带领学生创新,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主体地位。
(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学规律, 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模式注重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规律, 所以教师要大胆使用新的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改正, 以达到学生学习效率最高为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习惯也要教师监督。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一定的知识储备又是创新的前提。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意志, 学生只有具备坚定的毅力, 才能坚持学习更多的知识。
(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引导学生大胆创新, 让学生主动去探讨问题。学生具有个体的差异, 这就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的个性成长。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塑造出具有个性鲜明、富具魅力的创新性人才及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时代的要求的全面性人才。大胆创设教学情境, 利用社会的发展情况, 开发一些新的教学模式。
创新性的课堂建设要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师生互动, 提高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 为学生创新性学习提供基础。语文教学的一个特点就是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 一定的知识储备是创新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具有“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的意识, 同时还要提高读书的质量。在课堂上可以创设一些情境, 比如, 分组进行辩论赛, 提高学生辩论的能力, 让学生养成辩论的习惯, 遇到问题敢于提出, 并能够给予合理的解释, 针对辩论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该及时地引导, 让学生能够从中展示初中生的魅力。
三、结语
初中语文创新教育要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创新。新课改是初中语文教育发展地契机, 同样也是一个挑战, 只要初中语文教育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 围绕语文创新教育开展教学工作, 就一定能够培养出祖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让我国的初中语文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郭丽丽.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方法探究[J].学苑教育, 2010, (13) .
8.创新教育下的小学语文论文 篇八
关键词:高校教育 教育管理 语文教学
引言
高校管理同语文教学的关系一直较为密切,高校管理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背景和科研论题。成功的管理能够在广泛范畴内影响大学生的培养和发展,同时也对各门学科起到促进作用。语文教学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科目,是培养大学生人格、思维的重要教学环节,同高校教育管理本身有着互相促进的关系。成功的高校教育管理不仅能够协调语文教学与教书育人的感性目标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能够从整体上提升高校语文教学水平,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同样,语文教学的改革也进一步辅助了高校教育管理改革。
一、高校教育管理创新工作
(一)管理观念更新
在当下的高校教育管理中,校方逐渐认识到了高校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其涉及的对象主要是高校学生及其他行政工作,包括对教师的教学、学术活动等等内容的管理。教育管理方面,当下的管理观念在不断更新当中,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较之以往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改革,成为了一种创新型的观念体现。例如,当下不少高校已经开始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教学成绩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估,同时在管理过程中也更注重了解学生的想法,贴近大学生心理特点,新环境就使得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逐渐向前推进。
(二)制度上趋于完善
当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在创新环境下就制度上来说逐渐趋于完善,注重了校方引导、有章可循,避免了传统管理中简单的模仿,同时在管理的方法上是客观的、科学的,从制度的支持上将高校管理创新作为一种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对于较薄弱的教学环节,当下高校在教育管理创新方面也努力改革,将教学同其他个人综合评估结合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结合更多现代技术
当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创新中结合了更多现代技术,较之于传统更依赖人力的高校管理工作,结合更多的现代技术元素有效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不少高校对于新科技的运用不仅限于档案归类和基础数据的分析,同时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扩展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平台。其中包括对学生的日常教学工作、学习等线上管理,也可以通过电子平台进行系统的评估,而学生对老师的教学评价和综合测评等环节也通过教务平台来完成,可以说现代科技的运用也是高校教育管理中创新之处的最大体现,不仅仅通过构建合理的管理平台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形成了更为科学、公平公正的评价方法和客观合理的教学管理。
二、高校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方式传统缺少创新
大部分高校语文的教学现状目前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就教学方式方法来说,通常依靠教师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进行,大部分高校已经开始使用配合教学幻灯片、相关视频短片等等进行课堂教学。总的说来,这些方法还是较为传统的,并没有方式上的创新,尤其是在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新环境下,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方法阻碍了语文教学同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之间的有效结合和链接,暴露了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脱节的弱点。
(二)教学体制僵化呆板
大部分高校的语文教学工作从教学体制上呈现出呆板的教学现状,尤其是大部分高校依靠的大量师资是校内师资进行课堂上的讲解,而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对于学生校外知识的拓展和进一步的吸纳丰富,很容易造成高校语文教学成为一种应试性的教学,而对于真正基于培养文学爱好和丰富的学科思维来说起到的作用则十分微弱。
三、高校教育管理创新下语文教学改革途径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脱离呆板僵化体制的契机。传统的呆板模式下主要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进行语文教学,使得高校语文教学出现应试性的特点。通过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创新的理解,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上,完全能够配合当下的教育管理,更加鼓励学生自主发挥、自我学习,推动学生自我激励机制,在学习的方式方法上有效进行创新,采用研究型的教学模式,配合教育管理创新中对于教学的更灵活的管理、更大的包容性,推动语文教学的改革。研究型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枯燥呆板,为学生提供更充分的表现机会和锻炼机会,从其深层的机制来看,研究型教学从语文学科领域本身出发,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正在学习的语文科目产生更主动的兴趣和期待。
(二)多渠道的师资力量
大部分高校在语文教学的具体执行和实施中主要通过校内教师资源进行,学生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对语文学科的认识逐渐局限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分析等十分浅显的表层认识上,而对于语文教学的真正的人格培养和思维树立缺乏体验和关注。同时这样的单一师资教学也使得高校教育管理中对语文教学的管理限于理论知识的评估和教学安排上,缺乏灵活性和实用性。在新的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环境下,多渠道的师资力量成为了必要的教学创新尝试。虽然语文学科讲求的是以文学史为主要教学主线的作品研究,但同语文学科有关的行业事实上都成为了学生们应当了解的社会实践途径。
(三)紧密联系语文教学与网络平台
绝大部分高校的语文教学目前存在的重要问题是现代多媒体平台运用的欠缺。不少一线的教学者认为语文教育主要应当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介绍文学流派、作家作品等内容,在效果上表现为一种现场讲演的形式,学生一来在课后难有深刻的印象,二来对教学内容的吸收也是极为有限的。在创新型的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模式下,语文教学应当和教学管理中的教学平台紧密联系,更加注重线上同步教学,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尽量辅助网络平台的同步建设。例如,在课后由主讲教师上传课件、文档课件或教学视频等有效的教学回顾资源,同时对于能够为学生拓展知识面的相关专业知识和补充内容也可以通过统一的语文学科教学平台上传到教学网络平台中。其一是学生通过这样的平台可以获取更多课外的优秀资源链接和拓展,完善课堂内容;其二是对于一部分在课堂上接受较慢的学生来讲,同步的网络课堂和线上资源能够帮助这部分学生重温课堂的教学内容并作为一种知识的资源和学校特有的知识储存而存在。对于电子视频的上传或教学资源的拓宽链接能够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甚至可以建立网络讨论专区,对学生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和知识进行问答或区域性的讨论,甚至组织更专业的校内学术研究和竞赛等等。
(四)变革考核形式
考试和学习是不可分割的。传统的教学观念下语文教学更多地偏向应试,当下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环境下,就教学领域来说,更具有灵活性和包容性,对学生的考核也更加多元化,不仅包括对课堂内容的专业知识考核,同时也包括对学生由该专业生发出的综合素质测评等等,并通过辅助网络测评完成最终的更为方便快捷、客观公正的线上测评。变革考核形式,可以将传统的笔试形式变为综合考核,尤其重要的是,在综合考核的方面,可以同语文教学的网上教学相结合,可以通过对网上教学内容的梳理或相关的研究、竞赛等等,甚至线上参与的环节增加学生本人的实践分数和语文学科的综合素质分数,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和创造的兴趣,灵活运用混合式的考核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氛围,推进高校语文教学,逐步完善高校教育管理体系。
结语
高校教育管理创新体系已经成为了当下高校逐步开始尝试和普及的创新管理方式,其通过依托更为科学的机构设置、辅助实用便捷的多媒体网络方式等等形成创新型的高校教育管理体系。语文教学同高校教育管理体系是密不可分的,在新的高校教育管理创新体系下,对语文教学方式方法、考核方法等一系列的创新改革能够在促进高校语文教学进步的同时从总体上推动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使高校语文教学在高校教育管理的创新体系下完成创新性的升华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孙东方.高校教学管理中落实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2]卢秋玲.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与高校教学改革[J].嘉兴学院学报,2005(04).
[3]王红艳,何泰伯.从创新教育看高校教育技术课程改革[J].考试周刊,2009(45).
9.创新教育下的小学语文论文 篇九
摘 要:智慧启迪智慧,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运用的教学技巧,教学手段具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就会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创新意识;语文教学;鼓励;开放教学;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抓住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实施素质教育。江泽民同志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缺乏创新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已经是信息化社会的需求,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必须着眼于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培养和造就具有创造性个性品质的优秀人才。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创新教育呢?笔者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一、环境“活”,激发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闲暇出智慧。”心理学原理也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由此可见,轻松、自由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淋漓尽致地发挥创造力。由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精心营造宽松氛围。
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创新的重要前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自己当做普通一员,与学生平等相处,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自由、平等的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易于知识的创新,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主体教育”,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根本。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尊重他们的人格,信任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真正把学生当做一个自主的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具有巨大潜能的人来对待。因此,学生们有发问的权利,有说“不”的权利,有不同于他人的权利,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并且我经常给学生创造“钻空子”的机会,时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最大限度地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新活动。
教师还要把“微笑教学”带进课堂。一堂课教师柔和的语调、期待的目光、亲切地抚摸、关注地倾听、激励的语言好似一条条情感的纽带,使师生感情更加融洽,沟通更加顺畅;教师的信任、鼓励、欣赏、赞扬,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产生“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的精神环境。事实确实如
此,我在课堂上巧用“微笑艺术”,使学生们在宽松的气氛中,敢想、敢说、敢做、敢创新。
(二)巧妙创设创新情境。
求知欲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驱力,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学生的与生俱来的问题意识、另辟蹊径的本能,紧密结合语文教材本身丰富的感染力,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兴趣和刨根问底的欲望。从而将“教”的愿望转化为“学”的内在需要。
二、技巧“活”,发展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就会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正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关键。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制,根据教学情况,教师适度的引导和巧妙的点拨,既能保证语文课堂顺利的进行,又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和创新性,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不着痕迹地启发学生并由此展开文章的阅读活动,则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创新思维。
(一)相机而动,巧引导。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还要在“善导”
上下功夫。
在教学《最后一片叶子》时,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是由于作者巧妙的运用了铺垫法,使得结尾初看令人意外,因变幻莫测,始料未及而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这种写法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妙笔,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和想象的空间,我在设计这段教学时,有意挖掘这段结尾,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心理过程,由此引发想象:贝尔曼对待乔安西、对待休易的态度及变化,以及他如何冒雨在墙上画了一片叶子的过程等。这样,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积累和经验,补上这段“空白”,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趁热打铁让学生仿写本文的结尾,小组互评。又如《背影》一课,我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质疑,学生根据课题找出题眼,大胆发问:“作者为什么用背影作为题目?背影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背影又代表了什么?”如此一来,教学指向清晰明快。
在引导过程中,我注意时间和分寸的掌握,既不喧宾夺主,又达到开拓创新的目的。
(二)实时而为,妙点拨。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的引导要注意适时和适度,而点拨则讲究巧妙性和启发性。
如《山行》一诗中,学生在赏析“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时,都认为“霜叶”用得好,但好在哪里,一时说不上来。我见此情景,巧妙一点:把霜叶改成枫叶来比较体会?学生通过对比联想:
枫叶,除了颜色上的艳丽,还有怎样的美?有的就学生补充到: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的考验,经霜不凋,遇寒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又如《草地夜行》的最后一段,文字含蓄,余味无穷,是课文的重点、难点。学生提出问题:课文开头写小战士饥饿疲劳,走路只是一步一挨,后来他既没有休息,也没有吃东西,怎么会“迈开大步”向前走呢?这个疑问的产生是由于对课文的前后联系缺乏连贯的思索。我通过点拨,提醒学生注意这种联系,让他们自己找出答案。学生通过思考,疑问便迎刃而解。随后老师一语作结,使学生的认识更深一层,这样的点拨,真可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点拨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路,而且对创新思维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主体“活”,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从哪里来?它来自于学生的探索。来自于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实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究和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是学生“动”起来的具体表现。只有学生积极地多方面地探索,创新方能逐渐成为他自身品质的一部分。
(一)积极鼓励主动探究。
学习是一项以个体参与为主要形式的认识活动,没有学习主体的参与,教学工作很难有所成就。语文课堂要广泛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是开放的、多元的,而学生之间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他们通过独立的学习活动,面对同样的问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产生各种各样的结果,正如“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讨论、交流机会,在互动、互助、沟通的过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创造的火花。
(二)注重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语言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活动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锻炼他们敢想、敢做、敢说的创新精神,我在课堂中开展实践活动几乎到了“见缝插针”的地步:从写一两句话的感想到续说、续写课文;从根据课文绘画到表演课本剧;从提建议到写调查报告;从办壁报到做导游等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和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锻炼技能,从而挖掘潜质,掌握创新的本领。
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培养创新,可以扼杀创新”,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中的精辟论述。它警示我们必须把实施创新教育放到战略的高度,要坚决杜绝压制思想,扼杀创新的行为。我将牢记自己肩负的责任,继续在激活课堂教学,勇于开拓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自觉从整体的教育目标出发,审视和设计每一次课堂教学行为,真正挖掘所有学生的潜能,让所有的“金子”在这里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0.如何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篇十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要求教师首先树立创新的思想和观念,通过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教育环境;采用角色扮演体验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利用记忆规律进行难点字教学;加强学生横向联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注意发散思维训练,鼓励发表不同意见的方式,实现课堂教学创新,达到创新教育的预期目的。关键词:创新 教育 扮演 规律 联系 思维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对教育来说,培养创新能力应成为所有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在创新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确立这样的观念:用创造来教会创造,用创造力来激发创造力。用发展变化来使学生适应并实现发展变化。用人类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来使学生懂得人类已有的一切都只是短暂的、相对的、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的东西,懂得创新和超越已有的东西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只有用这样的观念来设计整个语文课堂教学,才能达到创新教育的预期目的。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改善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的关系真正体现出民主与平等,做到人格平等,互相尊重,让学
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挑剔,使其消除顾虑,获得创新的安全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的角色要从课堂的主宰者转变成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平等的首席,在教学中要做到温馨走进课堂,时常面带微笑;调控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习;获取成功感受,满足心理需求;形象直观展示,唤起学习兴趣;巧问适时点拨,激发创新火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和思维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也为小学语文教学实施创新教育提供广阔实践空间。
二、采用角色扮演体验法,创造性的掌握知识
文学所描绘的色彩、线条、形体、声音,都不能直接诉诸人的感官,人不可能直接看见形象,听见声音。李白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尽流”,常被人们誉为“如画”,但是对于不识字的儿童、不懂汉语的外国人来说,他们只能看到印在纸张上的抽象符号,无法通过语言的中介去感受这两句诗,也毫无“如画”般的形象感可言。然而戏剧、影视艺术却可以通过画面动作、音乐同时诉诸人们的视觉、听觉。这些艺术种类创造的形象,都能以其具体、直接的感性特征,作用于人的感官,所以说它们塑造的艺术形象都具有直接性。在古诗教学中,我经常采用这种把间接形象转换成直接艺术形象的方法,即角色扮演法来理解内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在执教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所见》时是这
顽皮淘气的牧童形象已跃然眼前。教师又何须苦口婆心地逐字逐句讲解诗意呢?
三、运用记忆规律来帮助难点字的教学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斯浩亲自当主试又做被试,对无意义和有意义的材料作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2个有意义音节需要26次才会背,36个无意义音节需要55次才背会,而480个音节的节律诗,只需8次就会背了。所以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用意义记忆法来记住难点字形,如在教“镰”字时,我先出示了一把镰刀,同学们看了以后,便知道了是金属做成的,也就记住了镰字中有个“金字旁”;再让他们观察镰刀的形状,有反应快的同学就指出了像“广”字形;接着说镰刀的用途,同学们说是割麦子、水稻的,剩下的“兼”字便可这样记:“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金子(),一只手()抓住水稻()用镰刀来割。”把无意义的笔画,赋予它有意义的联想,学生就很容易记住 这些难记字形了。
四、加强学科沟通,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形象思维发展优先于抽象逻辑思维,所以他们对以音响、旋律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对以形体、色彩、线条直接诉诸视觉的美术非常感兴趣。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只要有条件,我总是喜欢在语文课揉进音乐和美术,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小蝌蚪找妈妈》时,我先复习了九
11.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创新教育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育
所谓的素质教育,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拿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就是不仅要丰富学生们的数学知识,也要有针对性地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觀与世界观。小学阶段是最基础性的学习阶段,它不仅是知识的起步阶段,也是“做人做事”的起步阶段,因此,必须打好基础。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增强教学语言的规范程度,以学生为核心展开教学,为学生们创造一个极具艺术性和自主性的课堂。
一、要大胆实践,不断推动教学改革,正确认识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首先应该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与学习中要注重学生的个性与自主发展,不要让学生总是被灌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思想,这样不利于学生自身的长足发展。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各个科目当中,对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影响最大的非数学莫属。数学是一门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考方式的科目,通过学习数学,学生可以建立自己的一套思维体系,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为此,学生要发挥自己在数学学习当中的主体性作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吸收学习知识。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创新
形象思维是小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将学生们的身心发展特点作为教学基础和依据,深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铺设道路。例如,在进行“比例尺”教学的时候,笔者以自己班级的图片为案例进行阐释和说明,讲解的时候学生们会不约而同地抬起头观察教室的实体,并不断地对照图片,这样做直接激发了学生们学习这一章节知识的欲望与积极性。
三、强化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一,老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应该以身作则,做好示范,老师应该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思想,让学生加以效仿。第二,教师不要固守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要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发挥指导和组织作用,只有在良好的指导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所以,数学教师不能再像从前一样强制学生学习,而是以辅助者的身份,让学生自己探索与分析,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四、坚持语言表达,促进思维发展
对于学生来讲,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在学习过程之中,都应该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这是学习任何知识的基础。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学生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用语言表达知识的时候,做到有理有据、有条不紊。此外,说到思维的培养,大家会首先想到语言的表达,毕竟说话是一门艺术,把话说好也就同时锻炼了思维,所以,在教学中学生要做的不仅是“做得好”,更重要的是“说得好”。
五、开展创新教育,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要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欲望,进而获得好的学习效果。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思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对数学的正确态度。
六、进行多元评价,树立学生自信,激发学生情感
一句鼓励的话语可以在一节课上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甚至会对其终身学习发挥积极作用。笔者以自己的教学案例来进行说明:当我进行“圆锥”这一章节的教学的时候,我“放开手中的大权”,拿来一个圆锥模型,让学生们自己观察、摸索与发言,在这堂课上几乎所有的同学都站起来说了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其中一个学生说:“把圆锥展开就得到一个扇形。”听到第一个发言同学说出这样深的知识我当场就震惊了,进而不由自主地夸她是数学天才。另一个同学说自己根据圆柱的体积计算方式分析出了圆锥的体积计算方式,经过我的检查果然正确,我再一次为他们的发现而诧异,并夸他具备超强的探索和对比能力。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上过的数学课中同学们发言最积极的一堂课,而且他们都把知识牢牢地记在了心中,我也感到十分欣喜。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下,对小学数学进行创新教育,会使学生掌握并理解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的容易,其综合素质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综合能力也会大大地增强,这符合时代对学生的要求与期待,即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探究性和创新性人才。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增强教学语言的规范程度,以学生为核心展开教学,为学生们创造一个极具艺术性和自主性的课堂。
12.生命教育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篇十二
一、生命教育
(一) 生命教育的缺失
1、环境的缺失。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但精神文明却没能同步得到发展, 尤其是生命意识越来越淡薄, 收到社会消极思想的侵袭, 生命意识淡薄的现象在青少年儿童身上也越发明显, 学生的责任心和包容性较为缺乏, 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足, 当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 容易表现出偏执和极端的行为。
2、资源的缺失。
建国以来, 小学语文教材对生命的关注呈上升趋势, 但重视的程度还远远不够, 作为占据教材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 在为中华民族做出巨大贡献和强调国家意志高于一切的同时, 忽视了学生作为自然生命的一面;随着时代发展, 语文教材受功利化倾向的影响, 更加强调知识性的一面而忽略了人文性的一面;语文教材还存在于脱离于学生生活实际、选择生命教育内容过于高大上、生命教育在学生课余学习中缺失严重等问题。
3、教学的缺失。
语文教学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 在解放人、充实人、教育人、提升人等生命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语文教师要用生命意识去关注学生, 帮助学生确立生命意识, 然而遗憾的是往往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 面对社会、学校、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 老师不得不更关注分数、成绩, 而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意识、意志品质等生命特点。
(二) 生命教育的内涵
1、生命的本质。
生命是作为生物的本质属性而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1], 生命的能动中有受动, 衰败中有新生, 释放中有实现, 一切都在矛盾中、在张力中展开, 这就是生命之“生”, 同时也是生命之“命”[2]。人的生命包括人的基因、躯体和大脑等生理意义的生命, 包括人的自主性、自我意识等心理意义的生命, 包括作为独立的个体区别于社会、作为独立的个体融合于集体的社会意义的生命。
2、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就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 最终使其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 其宗旨是珍惜生命, 注重生命质量, 凸显生命价值[3]。生命教育视域下, 应当更加重视生命的个体性, 应当更加重视生命的完整性, 应当更加重视教育的过程, 应当更加注视教育的人文;生命教育视域下, 应当更加重视自己的生命, 应当更加重视他人的生命, 应当更加重视人类的生命, 应当更加重视所有的生命。
(三) 生命教育的意义
1、满足个体的需求。
学生对生命教育的需求是生命教育的出发点。生命是学校教育存在的前提, 没有生命学校教育就不复存在, 生命教育必须从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出发, 主动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由来、生命的规律, 掌握生命成长的知识;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培养独立生存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与家人相处、与他人相处、与社会相处, 学会人际交往的本领;引导学生关爱生命、爱护周围环境, 遵循生命规律;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意义, 珍惜生命。
2、顺应时代的呼唤。
生命教育已经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大势所在, 时代呼唤人与精神要和谐, 在各种诱惑和挫折之下保持心灵的质朴和精神的纯净, 从而促进人格的健全和内心世界的和谐;时代呼唤人与社会要和谐, 在生活交往中, 要保持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能和平共处, 保持公平正义, 保持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时代呼唤人与自然要和谐, 要尊重一切有生命的物体, 尊重自然界的法则, 尊重一切生物存在和成长的规律。
3、直面教育的回归。
生命教育是生命的需求, 也是教育的需求,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生命的发展, 教育源于生命, 应唤醒人的生命、点化人的生命、润泽人的生命、直面人的生命、陶冶人的情操、激发生命的潜能;教育归于生命, 应尊重生命的独特性, 应尊重生命的创造性, 通过生命教育, 使学生能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维护生命、提高生命。教育离不开生命的教育, 生命离不开教育的生命, 教育应回归生命, 和生命紧紧捆绑在一起, 为了促进人的发展而服务。
二、生命教育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一) 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 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现象和意义,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 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正确区别现实世界和网络虚拟的差异, 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可以培养学生尊重自己、关爱他人、懂得宽容、能够融入集体, 从而找到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 提高生命的质量;可以有效消除语文教师的职业倦怠, 提高语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可以有效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
(二) 生命教育视域下提炼小学语文教材的生命内容
1、从生命的角度看小学语文教材。
生命意识的符号化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 语文教材不仅仅是字、词、句的简单累积, 字里行间还透露出生命的气息, 对于同样的内容, 从不同的视角看, 不同的人看到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含有大量的生命教育资源, 有很大一部分语文课文是作者对生活的积累和对生命的感悟, 挖掘课文中内含的生命元素, 使语文教材成为一幅美丽的画面、一首动听的交响乐, 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感知生命的活力。
2、从小学语文教材的角度看生命。
小学语文教材中含有大量的有关生命的文章, 比较重视生存能力、生死教育、生命价值的教育, 在进行生存能力的教育时比较重视进行爱岗敬业的教育, 在进行关于生死的教育时比较强调英雄主义教育, 在进行关于生命价值的教育时比较注重集体主义精神;比较重视良好生命状态的构建, 对自己能够自信和谦虚, 对家人能够孝顺和亲情, 对同伴能够互助和宽容, 对社会能够诚信和责任, 对自然能够爱护和尊重, 从不同的维度去促进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三) 生命教育视域下强化小学语文教师的生命意识
作为教育的实践者和示范者, 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了榜样, 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和增强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营养, 小学语文教师欲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 必须强化自身的生命意识, 要有大爱之心, 感受儿童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要与学生展开互动合作, 有效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在教学中要发挥主导作用,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要有一颗公平的心, 正视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
(四) 生命教育视域下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
1、健全学生人格。
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要引导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完善, 要引导学生形成乐观向上、善待他人、自尊自信、孝敬父母、感恩社会等良好行为, 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2、激发生命意识。
小学生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在语文教学中, 老师要树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生命教育理念, 要具备一颗对学生真爱的心, 要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要感化学生的每一次错误, 要引导学生的每一次迷失, 学生要善于启蒙学生的潜能, 要善于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
(五) 生命教育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施
1、阅读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在小学语文阅读中, 不应该仅仅通过作者的作品去品味文字, 更应该通过作品的文字去体会作者的思想和生命的意义, 用他们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去影响学生、改变学生;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和多媒体技术为设置阅读氛围和情景, 感染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可以利用角色扮演, 给学生提供体验生命的机会;可以通过设疑、质疑、辨疑、解疑, 加强学生对生命哲学的思考。
2、写作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在写作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题材, 可以引发学生对生命教育的思考, 从而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来适应生命冲动的需要, 自由地抒写自己的生活, 倾诉生命情感, 表达生命意志, 释放生命张力[4]。在写作中, 要引导学生对生命认识的表达, 要引导学生展现对生命的体验过程, 要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思维, 要回应学生对生命的倾诉。
小学语文教学中, 还可以通过口语交际、课外阅读、生命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渗透生命教育, 要注意对教材进行精细化解读, 要注意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有效促进学生的生命意识。
摘要:本文分析了生命教育的缺失、内涵、意义, 从教材、教师、学生的角度探讨生命教育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从阅读和写作方面研究生命教育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施, 为生命教育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命教育,小学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鲁洁.超越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高德胜.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3]钱巨波.生命教育论纲[J].江苏教育研究, 1999, (4) :9.
【创新教育下的小学语文论文】推荐阅读: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创新途径研究论文08-11
高中语文教育创新论文07-22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06-18
信息技术教育创新论文06-19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浅谈10-21
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论文09-25
德国音乐教育对国内音乐教育创新影响论文07-31
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与创新思维的培养的论文07-21
文化创新下的企业文化论文参考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