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作业及答案

2024-10-02

统计学原理作业及答案(精选7篇)

1.统计学原理作业及答案 篇一

一、 单项选择题

1,回归系数和相关系数的符号是一致的,其符号均可用来判断(B)。

A,线性相关还是非线性相关 B,正相关还是负相关 C,完全相关还是不完全相关 D,单相关还是复相关

2,产品废品率(%)与每一吨产品成本(元)之间计算的回归方程为:Y = 56 + 8X 。这就是说( C )。

A,废品率增加1%,成本每吨增加64元。 B,废品率增加1%,成本每吨增加8% C,废品率增加1%,则成本每吨增加8元。 D,如果废品增加1%,每吨成本为56元。 3,在线性相关的条件下,自变量的均方差为2,因变量的均方差为5,而相关系数为0.8

时,则其回归系数为(B)。 A,8 B,0.32 C,2 D,12.5

4,用来说明回归方程代表性程度的统计分析指标是( B )。

A,因变量标准差 B,估计标准误差 C,剩余误差 D,回归误差

5,销售量指数中同度量因素是( B )。

A,销售量 B,单位产品价格 C,单位产品成本 D,销售额 6,按销售量个体指数和基期销售额计算的销售量总指数是( C )。

A,综合指数 B,平均指标指数 C,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 D,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7,某市居民以相同的人民币在物价上涨后少购商品15%,则物价指数( D )。 A,17.6% B,85% C,115% D,117.6% 8、编制总指数的两种形式是( B )。

A、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B、综合指数与平均指数 C、算术平均数指数与调和平均数指数 D、定基指数与环比指数

二、 填空题

1.按相关的程度分,可以分为( 完全相关 )、不完全相关、( 不相关 )三种。

2.相关系数r为大于0.3、小于0.5的称为(低度)相关;大于0.5、小于0.8的称

为(显著)相关;大于0.8的称为(高度)相关。负数的称为(负)相关。 3.总量指标是按( 实物单位 )、货币单位、( 劳动量单位 )来计算的。 4.正态分布的特点是:两头( 小 )、中间( 大 )。

5.抽样调查的特点是( 经济性 )、时效性、( 准确性 )、( 灵活性 )。

三、 简答题

1.现象的相关关系是如何区分的? 答:按不同的标志加以区分:

对于两种依存关系的标志,当其中一个标志的数量变化由另一个标志的数量变化确定时,则我们称这两种标志间的关系为完全相关;两个标志彼此互不影响,其数量变化各自独立,称为不相关;两个标志之间的关系,介于完全相关和不相关之间称为不完全相关。

2.相关分析主要是分析什么?

答:第一、确定相关关系的存在、相关关系呈现的形态和方向、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

第二、确定相关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第三、确定因变量估计值误差的程度。

3.同度量因素是怎么确定的?

答:一般情况下,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编制时,应以相应的基期的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而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编制时,应以相应的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

4.什么是个体指数?什么是总指数? 答:个体指数是反映个别现象变动的相对数;总指数是综合表明全部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的相对数。

四、 计算题

1.检查6位同学《统计学原理》学习时间与学习成绩问题。发现有如下表所示的情况。请问:A.学习时间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B.建立回归方程;C.如果李斌同学的《统计学原理》学习时间为12次,则其成绩估计为多少?

解:计算所需资料如下: 相关系数:

r =0.994表示学习时间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 设回归方程为

则回归方程是:

;如李斌的学习时间为12次,则他的成绩估计:

2.某城市的人口数量与城市绿地面积之间数据如表。问:A.城市人口数量与城市绿地面积

之间是否相关?怎样相关?B.建立回归方程,并指出每增加1万人,绿地面积怎样变化?C.如果2005年的人口为220万,则2005年绿地面积应为多少?

解:计算所需资料如下: 相关系数:

r =0.959表示城市人口数量与城市绿地面积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 设回归方程为

则回归方程是:

(万

把220数字代入回归方程式,则2005年绿地面积为::

亩)

3.某企业2005年下半年产品产量与单位产品成本资料如下:

要求:

1.计算相关系数,说明两个变量相关的密切程度。

2.配合回归方程,指出产量每增加1000件时,单位成本平均变动多少? 3.假定201月份的产量为6000件时,则单位成本为多少元? 解:计算所需资料如下:

⑴相关系数:

r =-0.9091表示产品产量与单位产品成本之间存在高度负相关关系; ⑵设回归方程为

则回归方程是:

⑶产量每增加1000件时,单位成本平均可能下降1.82元; ⑷如60年1

月产量为6000件时,则单位成本估计:

(元)

4.某工业企业生产A、B二种产品,基期与报告期的产量与价格资料如表。试计算产量总指

数与价格总指数。

解:产量指数

价格总指数

5.价格降低后同样多的人民币可多购商品15%,求物价指数。 解:物价指数=购买额指数÷购买量指数,

即:物价指数=100%÷(1+15%)=86.95%。

6.某工厂有如下资料。求A.生产费用总指数及生产费用增长的绝对额;

B.计算三种产品产量总指数及由产量增长而增加的生产费用。

解:计算所需资料如下:

生产费用总指数则生产费用增长的绝对额

(万元)

产量总指数

由于三种产品产量平均增长23.5%,致使生产费用增加:

(万元)

7

.某企业某产品基期与报告期的销售总额有如下的统计调查资料。请计算价格总指数,及由价格变化而引起的销售总额的变化值。

解:计算所需资料如下:

生产费用总指数 ;

由于价格平均上涨20.61%,引起销售总额增加:

-

=135100-11.22=23084.78

2.统计学原理作业及答案 篇二

一、作业成本法产生的背景

当今世界正步入信息社会的高科技时代, 在这种环境下, 现代成本管理方法, 尤其是间接计入费用的分配问题上, 就有一部分显得不那么完全适应了。原因在于随着竞争在全球范围的拓展, 对一个企业而言, 其成本概念早已超出了生产或制造成本的范畴, 即它不仅包括与产品产量直接相关的那部分制造费用, 而且包括与产品产量相对独立的另一部分服务和后援功能的制造费用。而这些与生产业务量相对独立的间接计入成本大有超过由生产活动所引起的成本的势头。由这种趋势我们可以看出, 如果对所有间接计入成本, 不管导致其产生的因素的性质如何, 而一律用原来的与生产业务量有关的成本动因来分配。势必会歪曲成本信息的真实性。因此, 当非产量相关制造费用比重加大或产品多样性程度提高时, 如果继续使用传统意义上的分配标准, 必然难以使成本信息趋于真实, 因而很容易在决策时丧失信息相关性, 这时就需要将成本分配方法发展到第三阶段——作业成本法。

二、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及特点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产品消耗作业, 作业消耗资源;生产导致作业发生, 作业导致成本发生, 作业是成本管理的重点。即产品消耗作业, 生产费用应根据其产生的原因 (成本动因) 汇集到作业, 计算出作业成本, 再按产品生产所消耗的作业, 将作业成本计入产品成本。按这一思路, 作业成本计算既可计算出产品成本以满足损益计算的要求, 又可计算出作业成本以满足作业管理的要求。它比传统成本计算方式下的成本分解标准更多、更具体, 其计算的产品成本更为准确, 对决策更为有用。

那么什么是作业呢?作业 (activity) 是一个组织在提供产品或服务过程中的工作程序或工作环节。作业过程必然消耗资源, 即作业成本 (activity cost) 。企业的作业种类繁多, 表现出不同的特性, 有些作业使每一单位产品都受益, 与产量成比例关系;有些作业与某种产品的整体或批数相关而与产品总产量无关。

现行成本计算方法都属于以数量为基础的成本计算系统, 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重视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直接成本的计算、控制, 而对间接计入费用则不管各自成本特点都一律采用直接人工或机器小时为基础进行分配。而作业成本法 (ABC) 基于各种作业将生产成本 (人工和制造费用) 分配到各产品中, 这种对产品成本的细分可以明确指出成本控制的关键所在。作业成本法同时采用财务和非财务动因分配成本。

ABC法不是分批成本法与分步成本法之外的另一种独立的方法, 而是用以发现分批成本与分步成本法中的成本数字的一种方法。ABC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以作业 (影响成本的因素) 为中心并视之为基本的成本对象, 会计人员利用作业成本计算系统汇总生产的所有作业活动成本, 进而确定产品成本。因此要实行ABC法, 一般的会计制度满足不了要求。ABC法实行的条件要求具备强有力的计算机环境, 利用光学扫描、条形码和机械化等系统, 故所花费的成本比传统方法要高, 但由于它的成本计算更准确, 能够提供给管理者更有用的成本信息, 能够使工程师利用其提供的资料评价不同的产品设计方案, 因此现在也有很多企业青睐这种方法。

三、作业成本计算过程

作业成本计算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科学信息系统, 贯穿于作业管理的始终。它和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不同在于, 它从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上来, 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 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 改进“增加价值作业”以及提供有用信息, 从而促进有关的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作业成本计算法使产品成本分配有技术依据, 能直接归属于有关产品的成本比重大大增加, 而按照人为的标准间接的分配于有关产品的成本比重缩减到最低限度, 使得产品成本尽可能与产品实际成本接近, 提高了成本计算的相对正确性。作业成本计算的过程具体划分为以下三步:

(一) 确认主要作业, 划分作业中心。一个作业中心即是生产程序的一个部分, 其首先要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主要作业加以确认, 以便按作业中心汇集费用, 批露成本信息, 便于管理当局控制作业, 评估业绩。

(二) 将归集起来的投入成本或资源分配到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库中。成本库是指以某一成本动因解释其成本变动的成本。成本库按作业中心设置, 每个成本库所代表的是它那个作业中心的作业所引发的成本。为简化计算, 可将同质作业的成本库合并为同质成本库。同质成本库是指可以用一项共同的成本动因解释其成本变动的成本。同质作业引发的成本可以合并分配以减少计算工作。这一步骤的计算反映了作业成本计算的一项基本原则, 作业量决定资源的耗费量, 资源的耗费量与作业直接相关, 成本应按作业进行汇集。

(三) 将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出 (产品、劳务或顾客) 。成本计算最终要计算出产品成本, 在作业成本制下, 产品成本由作业成本构成, 汇集的作业成本按各产品消耗的作业量的比例分配, 计算出各产品的作业成本, 确定各产品成本。这一步骤反映了作业成本计算的另一原则, 产品消耗作业, 产品产出量的多少决定着作业的消耗量。

四、作业成本法的作用

作业成本法目前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推广, 许多企业纷纷采纳这一务实技术, 利用作业成本会计提供的“相对准确”的信息, 改进原有成本会计的许多不足。 (1) 改进企业战略决策。可以改进产品定价决策, 并为是否停产老产品、引进新产品和指导销售提供准确的信息, 此外, 还可以对竞争对手价格-产量决策作出适当的反应。 (2) 改进存货估价。能较准确地确定各产品的单位成本和存货成本。 (3) 改进定价决策。对那些产品规格特殊且无明显市价规则、价格弹性也低的产品, 可以提高其价格水平;对产量高、复杂程度低的产品应顺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降低售价, 扩大市场占有率。 (4) 改进预算控制和标准成本控制。 (5) 可以改善业绩评价。可产生大量有助于业绩和考核的数据和信息;通过使用合适的成本动因, 使得成本指标更为可靠。

摘要:本文从作业成本法产生的背景入手, 阐述了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简单介绍了作业成本计算的过程和作业成本法的作用。

3.统计学原理作业及答案 篇三

关键词:煤矿;井下;人员管理

中图分类号:TD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0-0093-03

在近几年发生的多起煤矿重大安全责任事故中,反映出了一个共性问题:即部分煤矿生产企业劳动组织管理混乱,表现为职工考勤制度执行不严,提前升井现象十分普遍,下井登记、检身管理混乱,煤矿井下人员的数量、实时分布情况难于掌控。

1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工作原理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由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组成,其中,软件系统包括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两部分,主要完成信息的采集、识别、加工及其传输,构建不同的应用系统。硬件系统包括地面监控计算机、传输适配器、射频读写器、射频识别卡和天线等组成,见图1。主要完成信息采集和识别,从而实现人员识别、人员定位的功能。

1.1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硬件设备工作原理

1.1.1射频识别卡和读写器工作原理

(1)射频识别卡:每个射频识别卡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其内部储存着特殊信息,用来标识目标对象。识别卡平时处于睡眠状态,当进入系统工作区后,射频卡被激活工作,进行射频数据的收发。识别卡通常随身携带。射频识别卡通常集成有射频前端、逻辑控制、存储器等电路,有的甚至将天线一起集成在同一芯片上。当射频识别卡进入读写器的射频场后,由其天线获得的感应电流通过射频前端电路检得数字信号送入逻辑控制电路进行信息处理;所需回复的信息则从存储器中获取经由逻辑控制电路送回射频前端电路,最后通过天线发回给读写器。

(2)射频读写器:每个监测点安装一个射频读写器,射频读写器将低频的加密数据载波信号经发射天线向外发送,用来激活进入该区域的识别卡;同时把接收天线接收来的识别卡的高频载波信号进行放大、解调。提取有效的数字信号通过RS485等总线传给地面监控计算机。

RHD读写器,读写模块的核心部分包括一个控制用微处理器和一个RFID基站芯片。它能独立完成对符合ISO15693标准卡片的所有操作,它还具有与用户主系统的串行通信能力,可根据用户系统的命令完成对RHD卡的读写操作。并将所得数据返回给用户系统,这个用户系统可以是一个主控板或PC机。

RFID读写模块提供多种通信方式与用户系统进行通信,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连接。RHD读写器,读写模块硬件主要由中央微处理器(89C52)、RFID基站芯片、高频电路、模块天线、RS232通信电路、复位电路、LED状态显示和喇叭驱动电路等组成。其硬件结构见图2。

1.1.2天线设计原理

射频天线含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与井下射频读写器连接,形成监测点,完成与识别卡的通讯。发射天线用于发射天线电信号以激活识别卡,接收天线接收识别卡发出的无线电信号。射频天线固定在巷道顶部,采用同轴电缆与监测点连接,连接距离不大于10m为佳。

RFID的天线主要有线圈型、微带贴片型、偶极子型3种基本形式的天线。其中,小于1m的近距离应用系统的RFID天线一般采用工艺简单、成本低的线圈型天线,它们主要工作在中低频段。而1m以上远距离的应用系统需要采用微带贴片型或偶极子型的RFID天线,它们工作在高频及微波频段。在远距离耦合的RHD应用系统中,最常用的是偶极子天线(又称对称振子天线)。偶极子天线及其演化形式见图3,其中,偶极子天线由两段同样粗细和等长的直导线排成一条直线构成,信号从中间的两个端点馈入,在偶极子的两臂上将产生一定的电流分布,这种电流分布就在天线周围空间激发电磁场,利用麦克斯韦方程就可以求出其辐射场强。

当单个振子臂的长度为λ/4时,输入阻抗的电抗分量为零,天线输入阻抗可视为一个纯电阻。在忽略天线粗细的横向影响下,简单的偶极子天线设计可以取振子的长度为λ/4的整数倍。如工作频率为2.45GHz的半波偶极子天线,其长度约为6cm。当要求偶极子天线有较大的输入阻抗时,可采用图3(b)的折合振子。

1.1.3地面监控计算机

通过对读写器传送来的编码信号进行分析,识别出人员的身份、位置,并将相关信息进行实时显示、存储,可直观动态显示井下人员的分布情况。

1.1.4传输适配器

传输适配器安装在监控计算机旁边,作为数据传输接口,适配器带有RS232/RS485接口,可以连接多个监测点,实现20km以内的远距离信息传输。根据巷道分布图布置监测点,各监测点通过矿用通讯电缆或光缆组网,与传输适配器连接,传输适配器通过RS232与监控计算机连接。

1.2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工作原理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分为嵌入式软件和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主要针对井下硬件设备开发,完成井下实时数据的采集、传输及处理,形成井上数据库;应用软件以数据库为核心完成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员工管理和考核统计等功能。嵌入式软件设计主要包括读写器软件设计和射频识别卡软件设计。

1.2.1读写器软件设计

读写器上电,电源指示灯亮,经初始化后,首先从拨码开关上读取相应的信息,然后确定本机的地址、要采取哪种无线通信协议,采用多大的通信速率进行数据上传。按照确定无线通讯协议接收射频识别卡信息,接收到,同时进行声光提示。如果协议需要校验,则对接收到的射频识别卡进行相应的校验,校验合格后,识别卡信息加上进入标志一起存入上传通信缓存区,同时,也把识别卡信息写入无线接收存储区,该识别卡进入时间计数器开始计数。在一段时间内,若这张标识卡信息再次被接收到,则计数器清零,重新计数;否则,把标识卡加上出去标志一起存人上传通信缓存区,清除该标识卡在无线接收存储区的信息。在此期间,接收到上传数据的命令,经验证命令准确,则按协议上传数据,同时通信指示灯闪烁,待接收到下一帧数据,同时把前一帧数据从上传通信缓存区清除。

1.2.2射频识别卡软件设计

识别卡软件主要有以下3部分组成:主程序模块、电源低电压检测程序模块、组织发送数据程序模块。主程序模块实现对微处理器MCU和发射芯片的初始化配置,然后进入掉电模式,以节省电能;电源低电压检测程序模块负责对电池电压的定时监测,在识别卡上完成欠压指示功能的同时,把欠压信息送人发射缓冲区,作为识别卡发送数据包的一部分进行无线传输;组织发送数据程序模块完成接收地址、识别卡号、校验码及电池状态等有效信息由微处理器到发射模块的低速传递。其中,电源低电压检测程序和组织发送数据程序共同构成识别卡的中断程序。

1.2.3上位机应用软件界面设计

为了达到直观、形象、动态地显示井下巷道布置情况,准确

地实现人员定位的目的,大多数系统会引入第三方图形控件,将井下巷道布置图引入到上位机软件中,可以在图形上实时观察各个站点的人员信息,当发生异常时候还可以监测到实时报警信息。在上位机软件主界面上可实现如下功能:

(1)定位:在图形上标注不同的区域,通过上位机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将各个区域的数据信息显示在图上对应的位置,并可查看当前该区域有哪些人员。

(2)实时显示:可在界面上查看各个区域人员的流动情况。包括进出限制区域、中点区域时间,超员报警、超时报警、工作异常报警等。

(3)报警功能:可通过设定下井时间,对下井超过一定时间的人员提示报警,并给出相关人员的名单等信息;可对进入一些重要位置、危险场合的人员进行报警,从而有效阻止人员违章进入,并将违章人员记录在案。

(4)模拟动画:可对图片进行放大、缩小、漫游等功能。可以监测特定人员的活动路线,可实现指示灯、区域信息分类显示、历史轨迹回放等功能。

2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应用探讨

2.1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针对目前煤矿井下还普遍存在入井人员管理困难,井上管理人员难以及时准确掌握井下人员的分布及作业情况,一旦发生事故,抢险救灾、安全救护的效率低,特别是事故发生后对矿井人员的抢救缺乏可靠的位置信息现状。最近几年。很多厂家在已有监控系统的基础上陆续推出了基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矿井人员跟踪定位及考勤管理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煤矿的这些困难。因此,国家最新颁布了《A06210-2007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和《AQ1048-2007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山西省要求所有煤矿全部安装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然而市面上取得国家允许的煤矿安全生产标志证书的厂商很多,煤矿在对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进行选型时,由于缺乏经验和相关产品的专业知识。在选择产品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致使煤矿上安装的很多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仍表现出稳定性较差,需要长期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检修和维护,煤矿的安全生产仍然受到一定的影响。相当一部分系统不能准确、有效地对入井人员进行实时监控。主要暴露出了以下缺陷:

(1)功能不完善,可靠性不高,不能实现100%的人员识别区域定位,易出现“多卡”、“漏卡”或“一卡同时多位置”等井下人员所在区域与地面控制中心反映的实时情况严重不符的问题。

(2)识别目标的距离较短,识别时间延时长,对快速通过的目标不能及时识别,造成实现系统扩展车辆定位功能瓶颈。

(3)系统无线传输过程中,抗干扰性能不强,校验机制不理想,信号失真或丢失问题严重。

2.2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的缺陷分析及解决方案

事实上,目前煤矿作业人员管理系统出现的上述缺陷归根于无线射频技术中无线信号传递的缺陷,要保证每一次无线信号传递的有效性,就要保证信号的传输强度和读取信号的时间。目前,国内各个厂家开发的矿井人员定位射频卡所使用的频率主要集中在433MHz和2.4GHz两个频点,这两个频点各有特点,在此作一个比较:

在正在制定的《煤矿井下人员位置监测与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中明确说明:无线工作频率宜在433MHz、862MHz~928MHz、2.45GHz、5.8GHz等中选取。

下式为无线信号在空气中传输时的损耗计算公式:

Los=32.44+20lgd(km)+201gf(MHz)

Los是传输损耗,单位为dB;d是距离,单位是km。f是工作频率,单位是MHz。

可见,传输损耗与频率成正比,即频率越高,传输损耗越大;或者说在同样传输损耗情况下,传输距离与频率成反比,即频率越高,传输距离越短。故:

(1)目前的2.4G设备信号传输距离短(一般为10m~30m,可靠通讯距离10m),传输过程信号衰减大,信号穿透、绕射能力弱,易被物体遮挡。

(2)433M信号传输距离长,穿透、绕射能力强,传输过程衰减较小。在矿井人员定位这一特定的射频技术应用中,所需要传输的数据量很少。一个射频卡一般1至几秒才发送一次数据,每次也只需要发送几个字节。因此完全不需要很高的通讯速率。433MHz下的通讯速率已经完全可以满足200个卡的并发识别数量。

影响漏卡率的关键因素是信号质量而不是传输速率,如果信号很弱甚至收不到信号,那么速率再高也没有用。确保收到信号才是根本。目前人员定位系统在实际使用中出现的漏卡现象,其实当时分站附近的人员数量并不多,一般也就20~40人,远远没到200人的并发识别数量极限,所以主要的原因决不是传输速率的问题,而是因为分站信号覆盖范围太小,特别是对于2.4GHz这样的设备,因为遮挡和距离对其信号影响很大,在很多情况下会出现某些卡的信号收不到,进而导致漏卡。

所以解决漏卡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分站信号覆盖范围,确保分站能收到每个射频卡的信号并有足够的读卡时间。

矿井人员定位是非常简单的射频技术应用,目前所采用的射频收发芯片,无论是433MHz,还是2.4GHz,其芯片的结构和技术含量都差不多,很难说谁比谁更先进。2.4GHz技术的先进性实际体现在基于该频点上所开发的带有复杂智能协议的应用,如无线局域网、蓝牙、无线传感器网络ZigBee等,它们的先进性体现在复杂的协议和应用上,如智能网络和自组网技术等,而绝不是体现在射频收发采用了2.4GHz这个频率。在矿井人员定位这个特定的应用中,如果说2.4GHz比433MHz先进,那是偷换了概念。而实际上2.4GHz通讯速度较快的优势在此应用中并不能得到体现,相反它的缺点却明显地表现出来,如信号弱、通讯距离短、信号易被遮挡等,甚至因信号弱接收不到,而出现漏卡。

(3)抗干扰性:由于2.4GHz频段在国际上和国内都是无需许可证的开放频段,因此在此频段开发了许多应用,这一频段已十分拥挤。目前在2.4GHz频段上开发的应用主要有:无线局域网、蓝牙、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部分无绳电话以及其他一些短距离无线通讯设备等。其中无线局域网和蓝牙已经大量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也是方兴未艾。由于射频卡数量大(每个矿少则几百,多则几千),而且很多卡会由相关人员携带在矿区各处行走、移动,如果采用2.4GHz频段,则对其他2.4GHz应用来说,在整个矿区将会增加大量移动的2.4GHz干扰信号源,势必对这些设备和它们的正常使用产生干扰。

从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以太网技术已经开始应用到井下。无线局域网设备也必然逐渐应用到井下,另外ZigBee无线传感器设备也将逐渐应用到井下,如果射频卡也采用2.4GHz,那么这些设备之间将产生严重的相互干扰,使得各种2.4GHz设备都无法正常工作。

因此应当慎重考虑2.4GHz射频卡的使用。而如果采用433MHz势必会使原来系统的多卡、漏卡、不稳定、易受干扰等缺陷轻松得到解决。

3结语

4.统计学原理作业及答案 篇四

⒈银行存款的清查应采取与银行核对帐目的方法进行。()

⒉对于银行已经登账,企业尚未登记入账的未达账项,可以根据“银行存款调节表”登记入企业的银行存款日记账。()

⒊盘点实物时,发现账面数额大于实存数,即为盘盈。()

⒋企业撤消或兼并时,要对企业的部分财产进行重点清查。()

⒌对于库存现金的清查,一般采用实地盘点法。()

二、单项选择题

⒈对各项财产的变化,根据会计凭证连续记载并随时结出余额的制度是()。

A.实地盘存制B.权责发生制C.应收应付制D.永续盘存制 ⒉坏账损失是指()。

A.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B.营业外收入

C.营业外支出D.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

⒊在记账无误的情况下,银行对账单与银行存款日记账账面余额不一致的原因是()。

A.应付账项B.应收账项C.盘盈盘亏账项D.未达账项

⒋对原材料、在产品、库存商品、固定资产等财产物资的盘点结果应登记在()上。

A.实存账存对比表B.盘存单C.余额调节表D.对账单

⒌在清查中发现账外固定资产,经批准后留作自用,账务处理上应作为()处理。

A.营业利润B.营业外收入C.其他应收款D.其他业务收入

三、多项选择题

⒈财产清查按其清查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

A.全面清查B.局部清查C.定期清查D.不定期清查 ⒉下列()属于原始凭证。

A.盘存单B.实存账存对比表C.库存现金盘点报告表D.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⒊关于企业编制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下列()是正确的。

A.应及时据以调节账面余额B.通过对未达账项调整后才能确定双方记账是否一致

C.能确定企业可实际动用的款项D.调节后双方余额相等,说明双方记账相符

⒋流动资产的盘亏和毁损,经批准后,所编的会计分录,可能涉及到的账户有()。

A.“管理费用”的借方B.“营业外支出”的借方

C.“待处理财产损溢”的贷方D.“其他应收款”的借方

⒌关于“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下列()是正确的。

A.借方登记各种财产物资的盘亏和毁损数额

B.批准后的盘盈转销数额记入借方

C.处理前若为贷方余额,则反映企业尚未处理的各种财产的净溢余

D.期末处理后,该账户应没有余额

参考答案: 第十章

判断题:⒈√ ⒉× ⒊× ⒋× ⒌√

单项选择题:⒈D⒉A ⒊D⒋B⒌B

5.统计学原理作业及答案 篇五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随机现象,以推断为特征的方法论科学,“由部分推及全体”的思想贯穿于统计学的始终。具体地说,它是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反映事物总体信息的数字资料,并以此为依据,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的原理和方法。用统计来认识事物的步骤是:研究设计—>抽样调查—>统计推断—>结论。这里,研究设计就是制定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的计划,抽样调查是搜集资料的过程,统计推断是分析资料的过程。显然统计的主要功能是推断,而推断的方法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法,因为是用部分资料来推断总体。

增加定义:是关于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统计数据的科学,是一门认识方法论性质的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统计学是收集、分析、表述和解释数据的科学

1.2解释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

描述统计学(Descriptive Statistics)研究如何取得反映客观现象的数据,并通过图表形式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和显示,进而通过综合概括与分析得出反映客观现象的规律性数量特征。内容包括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数据的加工处理方法、数据的显示方法、数据分布特征的概括与分析方法等。

推断统计学(1nferential Statistics)则是研究如何根据样本数据去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方法,它是在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对统计总体的未知数量特征做出以概率形式表述的推断。

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的划分,一方面反映了统计方法发展的前后两个阶段,同时也反映了应用统计方法探索客观事物数量规律性的不同过程。

统计研究过程的起点是统计数据,终点是探索出客观现象内在的数量规律性。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搜集到的是总体数据(如普查数据),则经过描述统计之后就可以达到认识总体数量规律性的目的了;如果所获得的只是研究总体的一部分数据(样本数据),要找到总体的数量规律性,则必须应用概率论的理论并根据样本信息对总体进行科学的推断。

1.3 统计数据可分为哪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统计数据各有什么特点?

1.分类数据:由定类尺度计量形成,表现为类别,通常用文字表述,但不区分顺序。

2.顺序数据:由定序尺度计量形成,表现为类别,通常用文字表述,但有顺序。

3.数值型数据:由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计量形成,说明的是现象的数量特征,通常用数值来表现。也称为定量数据或数量数据。数据类型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来处理和分析。

1.4解释分类数据、顺序数据和数值型数据的含义。分类数据和顺序数据说明的是事物的品质特征,通常是用文字来表述的,其结果表现为类别,因而也称为定性数据或品质数据。

数值型数据说明的是现象的数量特征,通常是用数值来表现的,因而也可称为定量数据或数量数据.1.5 举例说明总体、样本、参数、统计量、变量这几个概念。总体(population)是包含所研究的全部个体(数据)的集合。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参数是用来描述总体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统计量是用来描述样本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变量是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比如我们欲了解某市的中学教育情况,那么该市的所有中学则构成一个总体,其中的每一所中学都是一个个体。我们若从全市中学中按某种抽样规则抽出了10所中学,则这10所中学就构成了一个样本。在这项调查中我们可能会对升学率感兴趣,那么升学率就是一个变量。我们通常关心的是全市的平均升学率,这里这个平均值就是一个参数。而此时我们只有样本的有关升学率的数据,用此样本计算的平均值就是统计量。

1.6 变量可分为哪几类? 在统计中,把说明某种现象特征的概念称为变量,变量的具体表现为变量值。

1.分类变量:一个变量由分类数据来记录就称为分类变量。

2.顺序变量:一个变量由变量数据来记录就称为顺序变量。

3.数值型变量:一个变量由数值型数据来记录就称为数值型变量。

(1)离散变量:可以取有限个值,而且其取值都以整位数断开,可以一一例举。

(2)连续变量:可以取无穷多个值,其取值是连续不断的,不能一一例举。

在社会经济问题研究中,当离散变量的取值很多时,也可以将离散变量当作连续变量来处理。大多数统计方法所处理的变量是数值型变量,因此有时也把数值型变量称为变量

1.7 举例说明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

(1)离散变量可以取有限个值,而且其取值都以整数位断开,可以一一列举。如企业数、产品数量.(2)连续变量可以取无穷多个值,其取值是连续不断的,不能一一列举。如年龄、温度、零件尺寸

1.8请举出统计应用的几个例子。

统计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三个例子

我们知道真理往往隐藏在各种繁杂的凌乱的表象之中,很多的科学研究就是通过对大量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进而得到其内在的规律。面对各种现象,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数据的获得,这就涉及到统计的知识!结合视频学习下面给出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谈谈几种抽样方法。

(1)分层抽样

如果总体样本是具有明显个性差异的几个部分组成,则在抽样时可将其分为若干部分(具有明显相同特性的放在同一部分),然后按比例在每个部分内利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样。

例:现在要了解某市400个国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决定采取类型随机抽样法抽取20个企业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其具体做法是:首先,将这400个企业按产业分为三类,假定第一产业40个,第二产业200个,第三产业160个。然后,按各类企业在总体中的比重,确定各类企业抽取样本单位的数量。其中,第一产业的企业占总体10%,按比例应抽样本企业2个;按同样方法计算,第二产业中应抽样本企业10个,第三产业中应抽样本企业8个。最后,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等距随机抽样方法,从各类企业中抽出上述数量的样本单位。(2)系统抽样

如果总体和样本容量都很大是时,采用随机抽样会很麻烦,就可以使用系统抽样。先将总体的个体编号,按照随机抽样抽取第一个样本,然后按相同的间隔抽取其他样本。例如:某工厂每天生产机器零件15000个,检验员每天要抽取其中的100个进行检验。首先计算抽样距是:15000÷100=150;其次将一天生产的零件编号,比如第一个是1号,第二个是2号,以此类推;第三步从编号为1˜150中随机抽取一件零件,编号是k,下来只需按顺序抽取编号为k+150,k+150*2,k+150*3…k+150*99。

(3)简单随机抽样

从包含有N个个体的总体中抽取样本量为n个样本,每个样本被抽取的可能性相等。常见的方法有抽签法、随机数法。要考察某公司生产的500克袋装牛奶的质量是否达标,现从800袋牛奶中抽取60袋进行检验。首先,将800袋牛奶编号,001,002,…,800,再在在随机数表中任选一数,例如是7则从7开始往右读(方向随意),得到第一个三位数785<编号800,将对应编号的牛奶取出;继续向右读,得到916>编号800,舍弃;如此继续下去,直至抽出60袋牛奶。

从以上三个方面和实例中来看: 通过实例和学生的实践统计的实用价值,帮助学生理解统计的概念和解决方法,再统计相关性教学重在数学思想。

1.9请举出应用统计的几个领域。

统计是适用于所有学科领域的通用数据分析方法,是一种通用的数据分析语言 主要有几个研究方向:包括国民经济核算与研究,市场调查分析,社会公共事业统计领域,金融市场领域等等。

统计学研究所涉及领域相当广泛,但归结起来三方面。核算、计量、市场调查。

统计学的应用

企业发展战略发展策略是一个企业长远的发展方向。控制发展战略一方面需要及时的了解和把握整个宏观经济的状况及发展变化趋势,另一方面还要对企业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把握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所有这些都需要统计提供可靠的数据,利用统计方法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和预测。产品质量管理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质量管理中离不开统计的应用。在一些知名的跨国公司,准则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管理理念。质量控制应经成为统计学在生产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应用。各种统计质量控制图被广泛应用于监测生产过程。市场研究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首先必须了解市场,要了解市场就需要进行广泛的市场统计调查,取得所需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以便作为生产和营销的依据。财务分析

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是股民投资的重要参考依据。一些投资咨询公司主要是根据上市公司提供的财务和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为股民提供参考。企业自身的投资也离不开对财务数据的分析,其中要用到大量的统计方法。经济预测

企业要对未来市场状况进行预测。比如:对产品的市场潜力进行预测,及时调整生产计划。这就需要利用统计方法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人力资源管理

利用统计方法对企业员工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工资等进行分析,并作为企业制度工资计划、奖惩程度的依据。

6.统计学原理作业及答案 篇六

习题一

习题二

如图所示梁柱连接节点的角焊缝,图示位置作用有剪力

V、轴力N、弯矩M。梁截面尺寸如图。采用直角角焊缝,设焊角尺寸为hf,求焊缝最不利受力点的应力值。

习题三

如图所示柱的牛腿节点处角焊缝,图示位置作用有剪力V、轴力N、弯矩M。采用直角角焊缝,设焊角尺寸为hf,求焊缝最不利受力点的应力值。

习题四

图3-23

习题五

一实腹式轴心受压柱,承受轴压力3500kN(设计值),计算长度 l0x =10m,l0y =5m,截面为焊接组合工字型,尺寸如图所示,翼缘为剪切边,钢材为Q235,容许长细比 。要

(1)验算整体稳定第一文库网性

(2)验算局部稳定性

习题六

如图所示 工字形简支主梁,Q235F 钢,f =215N/mm2 ,fv =125N/mm2 承受两个次梁传来的集中力P =250KN

作用(设计值),次梁作为主梁的侧向支承,不计主梁自重,

要求:

验算主梁的`强度 。

习题七

某焊接工字形截面柱,截面几何尺寸如图4-4所示。柱的上、下端均为铰接,柱高4.2m,承受的轴心压力设计值为1000kN,钢材为Q235,翼缘为火焰切割边,焊条为E43系列,手工焊。试验算该柱是否安全。

7.统计学原理作业及答案 篇七

第一部分

1、何谓食品变质(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解释)? 可以食用消耗食物,引起变质;⑦光照破坏微生物等营养物质;⑧时间时间长短对微生物及酶、虫鼠寄生虫损害都影响;⑨机械损伤食物在运输搬运中的碰撞等机械损伤破坏外部乃至内部。第二部分

答:广义的食品变质是指检测到任何不利于食品质量的变化;狭义上指

1、动物性食品变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变质过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食品从原料开始到使用之前的过程中,由于某些因素(如温度、微生物答:主要原因是酶和微生物的作用;主要矛盾是微生物的侵入与食品抗病性等)的影响,食品营养价值降低,引起色香味营养学的变化,若长期存之间的矛盾。

放,变得完全不能食用的变化。

2、你对食品保质期的含义是怎么理解的?

2、植物性食品变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变质过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答:主要原因,自身的呼吸作用;主要矛盾,呼吸作用与乃藏性的矛盾。答:食品保质期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食品保持质量的最大期限。在保质

3、简述低温导致微生物活力减弱和有些微生物死亡的原因?

期内的食品食用之后,应该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且色香味等外观上及答:减弱原因:低温导致酶的活力减弱,微生物代谢活动中的生化反应速度化学性质保持着较稳定的状态,该期限内食品品质的下降程度仍能被人减慢死亡原因:①破坏了微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的协调一致性;②低温接受。食品保质期长短取决于食品种类、加工方法、包装和贮藏条件。下,蛋白质凝固变性,胶体的分散性降低,使变性不可逆,另外低温冻结时,3、举例说明特殊的食品变质? 随冻结时间长,未被冻结的液体中氢离子浓度升高,使微生物死亡;③机械答:特殊的食品变质是指食品在外观、口感的外部感觉没有变化,但人损伤的破坏④生理干旱,水变成冰后不能被微生物利用;⑤质壁分离,细胞食用之后却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危害。例如三聚氰胺奶粉,其在外观的萎缩,微小结构被破坏,导致微生物细胞死亡。

各个方面品质都和正常奶粉没有差异,却对人体有害,此处“变质”不

4、低氧浓度对植物性食品保鲜贮藏有何生理效应?

是指食品由于自身变化产生质变,而是有一定认为因素。

4、食物与食品的最大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①减低呼吸强度和呼吸底物的消耗;②阻延成熟作用,延缓呼吸高峰的出现;③减缓叶绿素的降解(保绿作用);④减少乙烯的产生;⑤降低抗坏答:食物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天然或基本天然的可使用生物资源,食品血酸损失;⑥降低不溶性化合物及果胶的降解速度,保持硬度。

则是食物经过一系列人为加工改造而形成的产品。其区别表现在:食品

5、植物性食品采前生理和采后生理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是种商品,是有商品一样的流通性,食物则不同;食品在一定程度上失答:采前生理是光能自养,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采后生理主要进行呼吸作去了原汁、原味和营养价值。

5、微生物是怎样引起食物变质的? 用,将化学能转化为生物能

6、适宜的二氧化碳浓度对植物性食品保鲜贮藏有何生理效应?

答:微生物在食品上生长繁殖,降低食物营养;由于微生物的繁殖代谢答:①降低导致成熟的合成效应;②抑制某些酶的活性;③可以干扰有机酸迅速,会分泌较多的代谢产物,产物中有毒性的,还有许多酶类,会加的代谢;④可以减弱果胶物质的分解,保持硬度;⑤可抑制叶绿素的分解;快食物的分解引起变质。

6、怎样才能有效地控制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变质? ⑥改变各种糖的比例。

7、缺氧呼吸是否对植物性食品保藏作用都有害?为什么?

答:首先尽可能保持食物的鲜活状态,依靠自身免疫性制约微生物,死答:否,原因:①正常的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二者偶联进行;②亡之后尽快清洗、包装、冷却;在贮藏运输中可控制温度、食物中水分、缺氧呼吸对有氧呼吸有补充作用;③缺氧呼吸的中间产物也可以彻底氧化,酸度、渗透压、氧气来制约微生物繁殖生长,也可以采用烟熏、添加防也是合成新物质的原料。但是若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则不利于植物性食品的腐剂、辐射来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进而防止食品变质。贮藏,因为a、缺氧呼吸会消耗大量底物;b、长期缺氧呼吸导致中间产物

7、按照食品保藏原理可把食品保藏技术分为哪四大类?简要说明各类大量积累,会使细胞中毒。的保藏原理。

8、乙烯生物合成的底物有哪些?控制乙烯生物合成的途径有哪些? 答:①维持微生物最低生命活动的保藏方法。在保持食品鲜活状态下,答:底物有蛋氨酸或者含有蛋氨酸的蛋白质。

利用其自身的免疫性和协调有致代谢,抵制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达到控制乙烯生物合成的途径有:①控制底物的量;②控制相关酶长时间保藏的目的。②抑制食品中生命活动的保藏方法。利用干燥、冷的活性;③氨基乙氧基、氨基氧乙酸、L-氨基酸可有效抑制有关酶及中间产冻、腌、渍、烟熏等手段,制造不利于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减少微物的合成;④低氧浓度可抑制乙烯的生成。

生物对食品影响。③运用发酵原理的食品保藏方法。根据大多数微生物

9、水分蒸发过多对植物性食品正常的代谢有何影响?

对酸敏感的特点,利用乳酸菌、酵母菌等在食品中通过发酵作用产生对答:水分蒸发过多引起细胞脱水从而导致某些离子浓度增大进而引起细胞中人无害酸性物质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④运用无菌度原理保藏法。通过毒;原生质脱水引起酶和底物的浓度增大,加速植物性食品的衰老。一定技术手段,如商业杀菌、过滤、无菌包装等方法杀灭食物中致病菌,10、钙在调节植物性食品成熟、衰老中有何作用?

仍有部分对人体无害的微生物存在。答:①钙对呼吸作用有影响,达到一定含量可抑制呼吸高峰的出现;②高钙

8、简述食品从原料到食用之前过程中引起食品变质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可抵消高氮的不利影响;③钙对乙烯的形成有抑制作用;④延缓衰老;⑤钙因素? 对采后病害有影响。

答:①微生物微生物在食物上繁殖生长,分泌的代谢产物,污染食

11、名词解释

物,加快食物水解;②酶(食品天然酶)食物自身的酶会加快食物的(1)自然呼吸降氧法:利用水果本身的呼吸作用使密闭贮藏环境中的氧减生化反应,加快变质;③温度适当的温度可能促进微生物及酶的作少,二氧化碳增加。

用,加快质变,因此控制温度也可以控制贬值速度;④水分水是食(2)半自然呼吸降氧法(混合降氧法):为了降低费用,在开始时使用气体物中最重成分,是食物自身反应及微生物生长有很大影响。⑤空气发生器,使气调贮藏库的气体组成迅速达到既定要求,再利用自然降氧法加(氧化)氧化作用是食品变质的一个因素,控制氧气也可以控制变质以运行管理。

速度,此外,氧气对微生物生长繁殖也有影响;⑥虫鼠寄生虫生物(3)快速降氧法:在气体发生器内通过燃烧丙烷来迅速减少氧气,增加二

氧化碳量,燃烧后生成的气体经冷水冷却后再送入库内。

度时,能有效抑制缺氧呼吸作用。

12、简述一般气调和减压气调的异同点。的目的;②抑制水果中乙烯的生成作用 量降低是积累的、不可逆的。

1、名词解释 ①扩散:由于微粒(分子、原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物质迁移现象。②渗透:指当溶液与纯溶剂(或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在半透膜隔开的情况③低渗溶液:微生物细胞内渗透压高于细胞外的渗透压,把这种细胞外溶液(4)巴斯的效应:食品贮藏中,缺氧呼吸消失点之前,当提高氧气浓第三部分 答:相同点:①都是改变食品的贮藏环境的气体成分,达到延长贮藏期下,溶剂通过半透膜向溶液中扩散的现象。不同点:由于在低压条件下通风换气冷藏成本低,因此可以叫低渗溶液。

较频繁地通风换气,及时地将乙烯等气体排出而不会增加费用,减压还④高渗溶液:溶液中的渗透压高于细胞外的渗透压,把这种渗透压的溶液叫能够大大加速果实组织内的乙烯向外扩散,减少果实内部乙烯含量,而高渗溶液。

一般气调无此特点。

13、举例说明冷藏食品的易变性。⑤等渗溶液:溶液中的渗透压等于细胞外的渗透压,把这种渗透压的溶液叫等渗溶液。

答:①冷藏柑橘时若冷藏温度过高,常发生果皮斑点病,冷藏温度过低,2、简述食品腌渍技术的原理。

则发生褐痂病和湿烂病。②香蕉的冷藏温度低于12℃时,果皮会发黑,答:食品腌渍是利用食盐或食糖对食品进行处理,从而达到降低水分活度,果心会变硬。③绿色蔬菜在相对湿度过低时,水分会迅速蒸发导致其萎提高渗透压等目的,而这些改变有利于食品保藏;食盐对微生物具有抑制作缩。

14、简述植物性食品呼吸的保卫学说。用,高糖产生的高渗透压也可以使微生物发生脱水、质壁分离等现象。

3、食盐对微生物细胞有何作用?

答:植物性食品收到机械损伤或病虫害侵染,其细胞氧化系统的活性会答:①脱水作用:低浓度食盐溶液产生高渗透压,导致细胞质壁分离;②离增强,以抑制外来酶的活性,破坏微生物分泌的毒素并且加强愈伤物质子水作用:食盐中钠离子、氯离子表面吸附一层水膜,降低自由水量,降低的合成。这一应激反应的描述便为植物性食品的呼吸保卫学说。

15、有些食品在冻结前为什么要进行漂烫处理?

灭食品表面部分微生物。

16、解释缓冻、速冻的温度曲线及最大冰晶生成带。介质的水分活度;③毒性作用:微生物对钠离子敏感,浓度较小时,可加快微生物的生长,但当浓度增大到一定值时,钠离子对微生物有毒害作用(和解酶失活;⑤缺氧作用:降低好氧微生物量(溶氧量下降)。

4、食糖在食品保藏中的作用? 答:①将食品中的酶的活性钝化,降低酶活性引起的不良变化;②可杀环境pH有关);④对酶活力有影响:NaCl与酶肽键结使微生物代谢产物水

答:曲线分为三部分Ⅰ、温度从初温降至食品冻结点,降温速度快,答:①高糖浓度能产生高渗透压,抑制微生物生长;②高糖浓度降低水分活冻结曲线陡;Ⅱ、温度从冻结点降至-5℃左右,大部分谁结成冰,放出度,使微生物生理干旱;③抗氧化作用,糖浓度增加,溶氧量下降,抑制好大量潜热,因此降温速度慢,曲线平坦;Ⅲ、食品降温至终温,此时热氧菌作用。

量一部分是冰降温,一部分少量水结冰,曲线也比较陡峭。图Ⅱ部分

5、怎样有效控制食品的自然发酵过程?

即最大冰晶生成带,大部分谁冻结为冰的、部分。

17、食品在缓冻和速冻时冰晶体才、大小数量分布有何不同?

形成的冰晶体小,数量小,分布均匀。答:①温度/时间调节发酵温度控制微生物生长速度;②酸度:不论是食品原有的成分,外加的或者发酵后产生的,都能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长;③加氧的供应:适当地提供或切断氧气可以促进或抑制(发酵)菌的生长;⑤加答:缓冻过程中,形成的冰晶体答,数量少,分布不均;速冻过程中,食盐:蔬菜腌制中许多类型的腐败菌都不能忍受2.5%以上的盐液浓度;④

18、引起冻制食品发生重结晶的因素有哪些?重结晶对冻制食品质量有乙醇:防腐败菌。

什么影响?

6、正常的发酵作用包括哪三种类型?举例说明。

答:因素:冷藏室内温度波动,温度波动幅度越大,次数越多,重结晶答:①乳酸发酵a、正型:糖→2乳酸+ATP酸奶的发酵b、现象越严重。影响:重结晶现象会使冰晶体迅速长大,而数量变少,会异性:糖→(50%)乳酸+其他有机酸(醇、二氧化碳、氢)泡菜发严重破坏食品的组织结构。

19、对冻制食品的解冻有何要求?

可能回复水分在食品为冻结前的分布状态。

20、冻结对食品品质有何影响? 酵的中后期大肠杆菌分解糖;②醋酸发酵:生产食醋(利用醋酸杆菌的有氧发酵);③酒精发酵:工业上生产酒精。答:解冻就是使冻制食品内冻结的水分重新变成液态,解冻过程中应尽

7、丁酸发酵对食品的品质和保藏性有何影响? 答:丁酸菌分解糖类物质或乳酸产生酸、二氧化碳、氢气,丁酸使食品易腐败变质,不具保藏作用,且丁酸产生的不愉快气味降低食品品质。答:①冻结形成的冰晶体对细胞造成机械损害后,降低了其原有的持水

8、简述食品在发酵过程中色香味的形成。

能力;②冻结损害了细胞中蛋白质的溶胀力;③冻结使食品的组织结构答:①色泽:a、酶褐变酶促反应引起的褐色变化,b、非酶褐变氨基和介质的pH发生了变化。

21、简述微波解冻的原理。酸 +羧基化合物,c、染色,d、叶绿素;②香味:a、乙醇+有机酸→酯化反应b、烯醛类戊糖→4-羟基戊烯醛→香味物质c、双乙酯(主要答:微波加热时利用电磁波对冻结食品中的高分子和低分子的积极基团香味物质)d、外来香味物质e、芥末类香气;③鲜味:a、各种氨基酸起作用,尤其对水分子起特殊作用,它使积极分子在电场改变双轴分子(腌制食品中的鲜味由protein→AA产生)b、乳酸(微量)。的轴向排列,变化时分子之间相互旋转、振动、碰撞,从食品内部取热。

9、简述烟熏保藏原理。

22、简述T.T.T.理论的内容。答:通过控制烟熏温度,使制品产生特有的香味和滋味,且烟雾中许多成分答:T.T.T.的概念指在一段时间内,冻结食品的课接受性与冻藏温度,冻如乙酸、甲酸、甲醛、丙酮、苯酚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菌防腐作用,熏烟藏时间的关系,即冻藏温度越低,则食品的优秀品质保持的时间越长。中的某些成分(如酚类化合物)还具有抗氧化作用,使食品贮藏期延长。冻结食品的可接受性与冷藏温度、时间关系是确定关系,质

第四部分

1、名词解释

食品中的水分,包括化合水和部分胶体结合水。答:α-粒子电离能力强,射程短,穿透力弱,一张纸就能阻隔其通过;β-粒子具有连续能谱,穿透力比α-粒子强,可以穿透数毫米的铝箔;γ-射线①平衡水分:在温度、湿度一定的条件下,食品中含水量不发生变化时是一种电磁射线,和X-射线相似,不带电,但具有一定的质量和能量,穿透力极强。

②自由水分:能自由流动或加热能脱去的水分,包括游离水和部分胶体

2、解释辐射技术在食品应用中发展缓慢的原因。

结合水。

之比。答:①经过杀菌剂量的照射,一般情况下,酶不能完全被钝化;②经辐射处经高剂量照射的食品可能会发生不愉快的感官性质变化;③有些专家认为,③水分活度:指物料表面水分的蒸汽压与相同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理后,食品发生的化学变化从量上来讲虽然微乎其微,但敏感性强的食品和④水分率:一份干物质所含水的分数,即物质中水分质量与干物质的质辐射会诱发食品产生致突变、致畸性、致癌因子,后来的研究则证明这些是量之比。

m1:鲜物含水量

2、食品中水分以哪三种状态存在?不同状态的水分有何特征?

答: 食品中的水以游离水、胶体结合水、化合水3种状态存在。没有根据的。④辐射这种保藏方法不适用于所有的食品,需有选择地应用;物质,破坏营养物质,有使微生物发生变异的危险。

3、解释:Dm、De、吸收剂量

De值是指酶活性降低90%的辐射剂量值的变化。⑤干燥率:干燥率D=(100-m2)/(100-m1)m2:干制品质量⑤能够致死微生物的剂量对人体也是有害的;⑥辐射可能会使食品产生有毒游离水靠表面附着力、毛细力和水分粘着力而存在于湿物答:Dm值是指能减少90%菌群的辐射剂量。料中,因其结合力最弱,干燥室最易脱去。

胶体结合 水是指溶液和胶体溶液中,被溶质所束缚的水吸收剂量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某点处,单位质量被辐射物质所分。这一作用使溶液表面的蒸汽压降低。溶液的浓度越高,溶质对水的吸收的辐射能的量。

束缚力越强。

4、有些食品在辐射前为什么要进行漂烫处理?

化合水是经过化学反应后,按严格数量比例,牢固地同固答:因为在辐射过程中要使存在于食品中的酶钝化就需要远比杀菌剂量高得体间架结合的水分,化学结合水在物料中含量很少,一般情况下食品物多的剂量。在辐射杀菌后的贮藏过程中,还会因残存酶的作用使食品质量下料干燥不能也不需要除去这部分水分。降。所以辐照前进行热处理,主要目的是破坏酶,还可以减小某些食品的体

3、干燥过程可分为哪两个阶段?各阶段相应受到何种控制?各阶段有积,方便贮运。

何特点

5、中等能量级的射线通过食品时,离子对和游离基是怎样产生的?

答:恒速干燥阶段:干燥速率大小取决于物料表面水分的汽化速度;水答:当中等能量级的电离辐射通过食品时,在电离辐射与分子级和原子级的分从湿物料内部向其表面传递的速率与水分自物料表面汽化的速率平食品粒子之间有撞击现象,当来自撞击的能量足以使电子从原子轨道移去衡。时,即导致产生离子对。当撞击现象提供足够多的能量使原子之间的化学键降速干燥阶段:速率大小取决于物料本身的结构、形状、尺断裂时,即发生分子变化,形成离子基。

寸;水分自物料内部移动,温度也不断上升。

4、干制对酶和微生物的活性有什么影响?

制微生物活动。

6、约束间接作用的三个途径是什么?并解释其原因,约束间接作用对微生答:①在冻结状态下辐射即使在冻结水中也会产生游离基,虽然程度可答:干制主要降低了食品中游离水的含量,从而使水分活度降低进而抑物有何影响?干制对酶的活性影响是先提高后降低,原因是干制初期水分能较轻。但是,冻结状态能阻止游离基的扩散和移动,降低了游离基与食品的减少造成基质浓度、酶浓度提高,当水分进一步减少时,细胞内离子组分的接触几率,可显著地约束简介作用对食品组分的影响。

浓度升高,pH发生明显变化,当达到酶的等电点时,酶失活。

5、空气作为介质时,为什么温度不是影响干燥速度的主要因素?②在真空中或在惰性气体环境中辐射氢基与氧起反应会产生过氧化物基,过氧化物基又可生成过氧化氢。若将氧从系统中除去,此反应答:空气作为介质时,食品的干燥速度主要取决于食品表面水蒸气分压则降低到最小限度,食品成分可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但是,除氧和尽量与空气中水蒸气分压的大小关系,其外在表现为与空气的相对湿度有减少这些反应对食品中的微生物也有同样的保护作用,其辐射效果就会大大关,空气的相对湿度值越小,表示空气偏离饱和程度愈远,可接纳水分降低。

愈多,干燥能力愈大。

6、如何加快食品的干燥速度?

面积④降低介质湿度

7、在食品干燥过程中怎样控制食品的色泽变化?

过高,时间不能太长;③防止食品原料与贮藏或加工器具发生反应。

质和干制品的耐藏性有何影响?③添加游离基的接受体抗坏血酸是一种对游离基有较大亲和力的化合物,将抗血酸和某些其他物料添加到食品中,通过与之反应而导致

7、解释辐射抑制食品发芽的机理。答:电离辐射抑制植物器官发芽的原因是由于植物分生组织被破坏,核酸和答:①提高介质温度 ②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介质流动速度③增大食品表游离基的消耗,从而可保护敏感性色素、香味化合物和食品成分。答:①对食品原料进行热烫处理或硫处理,使酶钝化;②干燥温度不宜植物激素代谢受到干扰,以及核蛋白发生变性。核酸在分生组织中积累是贮藏器官脱离休眠状态的基本条件之线的敏感性很高,且辐射对植物激素的生物合成仅有某种形式的影响。但有

8、干燥品组织中的气体在干燥过程中被排除的程度对干制品的外观品一,而电离辐射对核酸代谢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一般认为植物生长素对放射答:干燥过程中气体被排出程度越高,食品的外观颜色越鲜艳。气体被关激素代谢对抑制植物发芽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排出,相应氧含量降低,增加了食品的耐藏性。

第五部分

1、简述α-、β-、γ-射线的性质。

8、辐射剂量由哪些因素决定? 答:①食品的耐辐射性②微生物的耐辐射性③酶的耐辐射性④辐射费用

9、简述有些食品可进行重复照射的原因及在哪些条件下可进行重复照

射?

12、为什么有些食品有控制性地蒸发部分水分有利于其保藏?

答:原因:①辐射产物的浓度时剂量的线性函数;②辐射后的一些产物答:①降低机械损伤率②使细胞液原生质浓度升高,渗透压降低,降低冰点的辐射浓度大量地迅速地减少;③根据毒理学和其他研究,在总平均剂温度,延长保质期③能够提高植物性食品抗病性(机理不明)

量之内重复辐射不会有害,不产生对营养和工艺性能的显著损害的情况

下,可以进行重复辐照。

过低剂量处理的食品;③要辐照的食品中含有少量辐照过的调味料。

10、影响食品辐照的因素?

答:温度、氧的含量、含水量

11、辐射伤害和辐射味的减少及或防止措施?

13、乙烯的生理作用:①乙烯浓度达到0.001~3.0uL/L时可促进呼吸高峰的呼吸而升高,外源乙烯消失 强度降低;④跃变型植物呼吸高峰后乙烯作用消失;⑤温度高乙烯合成加快,20℃最高;⑥缺氧气时,乙烯合成受抑制。

14、乙烯的作用机理是:①对细胞膜透性有影响(膜透性提高,酶与底物接条件:①是水分含量低的食品;②受辐照加工的食品中有受出现;②随着乙烯浓度升高,呼吸强度升高;③非跃变型受到外源乙烯影响答:①尽可能降低辐射时的环境温度,辐照后也采用低温贮藏;②照射触增多);②对酶活力有影响能增强或抑制细胞释放酶的速度/酶的活时排出辐射源产生的臭氧;③产品在辐照时用不透气薄膜包装,抽出内力;③对蛋白质有影响增强植物性蛋白的合成速度,衰老组织加快蛋白部空气或代之以惰性气体;④应用抗氧化剂等。

第六部分

1、食品的六大属性

答:外观、风味、营养易消化性、卫生安全性、方便性、贮运耐藏性

2、为什么植物采收、动物屠宰后酶的活性提高?

答:植物采收、动物屠宰后酶原来的稳态平衡体系破坏。

3、食品的短期贮藏(暂存)质降解,促成DNA的合成作用;④高度流动性。

15、采后处理:①预冷②愈伤处理③蜡处理(浸涂法、刷涂法、喷涂法、气泡法):a、适当堵塞表面气孔,防止蒸发;b、抑制呼吸作用,减少养分损失;c、可抑制微生物的侵染;d、可减少表面机械损伤;e、增加果面光泽度,提高商品价值。

16、气调贮藏的优缺点: <1>优点:①抑制果蔬中叶绿素的分解,保绿作用明显②抑制果蔬中果胶的分解,保持硬度效果好③抑制果蔬中有机酸的减少,能较好地保持果蔬的酸度④抑制水果中乙烯的生成和作用,从而抑制水果的成熟; <2>缺点:①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果蔬,有一定的局限性。②气调库对气密性二个原则:①尽可能保持食物原料的活鲜状态②对失去生命的食物原料要求很高,又要增加一套调整气体组成的装置,因而建筑和所需设备的费用进行清洗(降低食品表面微生物)、包装(隔绝空气,减缓变质速度)、较高,贮藏成本增加。

冷却(使酶、、钝化)

4、烟熏的作用?

生特殊的风味

5、食品技术原理按照食品保藏方法分类

⑦化学防腐技术

6、影响微生物低温致死的几个因素?

答:①温度的高低②降温速度③结合水分和过冷状态④贮藏期

7、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碳⑤机械损伤⑥涂膜、植物激素

17、干缩度食品采用能透过蒸汽的保护膜包装,或食品无任何包装冰在冷空气中冷却时,食品表面除散发热量外,还有水分向外蒸发,使食品失水干缩,俗称冷却干耗。m。——食品在冷却过程中的水分蒸发量,m——食品的质量(kg)

18、露点温度:随着温度的下降,空气中温度达100%时的温度。优点:①形成的冰晶体颗粒小②细胞内水分转移少③对微生物抑制性和酶的抑制快 终点温度:终点温度须高于冻藏温度 20、冻藏温度{缓冻、速冻},区分的三种方法: 速冻,>30min缓冻 5cm/h 速冻,<5cm/h 缓冻 答:①熏烟中含有防腐性物质②加热能部分杀死表面微生物③失水④产Δg=(Δm。/m)×100%Δg——食品冷却时的干缩度(%),Δ①罐藏技术②干藏技术③冷冻技术④腌渍技术⑤烟熏技术⑥辐射技术

19、速冻的优点及终点温度 A:内因:①植物性食品的种类、品种②与果实的发育年龄、成熟度有①时间区分:食品中心温度从-1℃降至-5℃所需时间划分<30minB:外因:①温度(一般温度系数Q10=2~2.5)②相对湿度③氧④二氧化②距离划分:单位时间内-5℃冰层从食品表面渗向食品内部距离>

8、温度系数:酶的活性因温度而发生变化常用温度系数Q10来衡量③冰晶体:大小、数量、食品内部分布

Q10=K2/K1(K1——温度为t时的酶促反应速率,K2——温度为a、缓冻方法:-23℃~-29℃下3h~3day,空气静止进行冻结动物性t+10℃时的酶促反应速率)

9、机械损伤、病虫害可以导致“伤呼吸”,伤呼吸的原因?

植物性食品贮藏过程中正常的生理功能协调被破坏而表现出来的症状 食品采用缓冻,冰晶体对肉类破坏小 b、速冻方法:①鼓风冻结②直接接触冻结③间接接触冻结 心温差尽可能小④汁液流失小⑤卫生好 答:①与氧的接触面积加大②酶活性提高③愈伤应急反应

10、生理病害:

21、冻制食品解冻的要求:①解冻时间尽可能短②温度尽可能低③表面与中

造成生理病害的原因①呼吸代谢失调②气孔的堵塞或退化③贮藏环境

22、食盐质量与腌渍的关系:①溶解度氯化钙>氯化镁>氯化钠,故食的不适宜

11、哪些情况造成呼吸代谢失调?

答:不适宜的贮藏温度、有机体的衰老、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毒素)

盐质量过差影响NaCl的溶解性;②苦味食盐质量差,含氯化钙、氯化镁多会表现苦味;③质地钙离子、镁离子与食品中纤维素果胶等结合使质地粗糙④环境污染

23.、食品发酵时需控制的因素:温度、酸度、氧的供应、食盐、乙醇、<1>微生物 :①原料污染②耐热芽孢杆菌 发酵剂的使用 <2>化学变化:原料中酸与金属作用产生氢气

低温处→高温处③顶隙度过小

36、原料洁净度对杀菌效果及罐藏的影响

N=N。/e¤(注:¤ 代表kt次方)

——杀菌时间

24、温度对烟熏的影响:①30℃烟熏能显著抑制微生物的生长,60℃烟<3>物理变化:①外界气压变化高气压处→低气压处②温度变化熏能抑制所有微生物的生长;②烟熏温度越高,食品色泽越好

25、干藏主要使食品干燥脱水,分四种方法:(1)自然干燥(风干、晾干、晒干)地加工④能促进未成熟的原料达到成熟的要求

缺点:①干燥速度慢,难以加工品质优良的产品②受气候条件的限制(阴

雨)③需要大面积的晒场,大量劳动力,生产效率低④不卫生,易污染

(2)人工干燥两要求:①干燥后能耐久藏②复水性好(达到最

大可逆性)

26、干制的工艺要求

①对有害病菌进行杀菌处理;②对微生物药进行有效地控制;③干制品

含水量越低越好,但要最大限度保持还原性(复水性)。

27、食品内部水分向外扩散动力

①湿度梯度(表面水分汽化后,中心与表面形成湿度梯度);②温度梯

度(表面水分汽化带走热量,中心与表面形成温度梯度);③压力梯度

(物料内有空气)

28、食品干制中可能出现的硬壳、炸裂、焦化现象

措施:干制时,向外汽化速度应控制与内部水分向外移动速度相等,若

急于提高温度,可能出现上述现象。

29、影响干燥速度的因素

①干燥介质温度②空气流动速度③食品表面积④空气湿度⑤种类

30、表面硬化原因及其避免方法?

答:原因:①食品干燥过程中,物料内部的溶质随水分向物料表面不断

移动,即在表面积累产生结晶硬化现象;②由于干燥初期,食品物料与

介质温差和湿度差过大,致使物料表面温度急骤升高,水分蒸发过于强

烈,而使物料表面迅速达到绝干状态,形成一层干燥的薄膜,造成物料

表面的硬化。

避免方法:调节干燥初期水分的外逸速度,保持水分蒸发的畅通性,一

般是在干燥初期采用高温、含湿较大的介质进行脱水,使物料表层附近的湿度不致变化太快。

31、干制食品如何提高维生素C的保留率?

答:①糖渍(果脯)②降低pH(碱性环境加速Vc分解)③避光隔氧

32、包装及贮存要求:①低湿度 ②温度<10℃ ③光线要暗 ④堆放高

度<2.5m ⑤距墙壁>30cm ⑥中央处留走廊>1.5m33、防腐剂的要求:

①对各种造成食品腐败的微生物都要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②对人体毒害作用低,效果稳定,不发生其他变化;

③无色、无味,使用方便,价格低。

34、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及其作用

①苯甲酸(安息香酸)及其钠盐

可抑制微生物呼吸酶系统的活性,环境pH越低,效果越好。

②山梨酸及其钾盐

作用效果比苯甲酸弱,但在代谢过程中能完全转化为二氧化碳,无毒副

作用。

③二氧化硫

对霉菌的抑制作用>对酵母菌的抑制作用,故在酿造行业中广泛应用二

氧化硫作为防腐剂,但食品行业中不能用二氧化硫防腐,原因是脱硫困

难。

35、灌装食品形成胀罐的原因

上一篇:改革开放40周年学习心得1800字下一篇:坚定理想信念政治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