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次

2024-06-29

多层次(共8篇)

1.多层次 篇一

企业需要多层次运用绩效考评结果。企业要对企业层面的绩效、高层管理人员的绩效考评结果、中层管理人员的绩效考评结果、基层管理人员的绩效考评结果、员工的绩效考评结果根据其不同特性分别予以应用。

企业绩效主要运用于战略审视、年度工作目标、企业关键能力培育等方面。

高层管理人员的绩效考评结果主要运用于奖金提取、薪酬调整、中长期激励、素质模型、绩效考评指标变动及其任职调整等方面。

中基层管理人员的绩效考评结果主要运用于奖金分配、薪酬调整、中期激励、培训与发展、素质模型、绩效考评指标变动及其职务变动等方面。

员工绩效考评结果主要运用于奖金分配、薪酬调整、培训与开发、素质模型、绩效考评指标变动、岗位调整及劳动关系管理等方面。

2.多层次 篇二

事物的连续性和分层处理

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 很多事物本身是连续的, 用数学函数来描述, 就表现为连续函数, 或者可以用近似连续函数来表达。但是, 我们在具体处理这些事物的规则中, 一般很难用连续函数, 而经常用离散的办法来处理, 表现在数学上就是分成若干区段来处理。举一个大家都比较关心的例子, G20金融稳定理事会 (FSB) 前不久在遴选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SIFIs) 时, 在全球范围内确定了29家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中国银行名列其中, 而工商银行虽然看起来规模更大一些, 但不在此列。这涉及在确定标准的时候, 对“系统重要性”如何划分的问题。国际上主要采用五个指标, 具体是全球活跃性、资产规模、复杂性、关联性, 以及可替代性, 按这五项指标对国际性金融机构进行评估打分, 根据一定权重汇总后排队, 排在最前面的29家纳入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G-SIFIs) , 并根据其分值的不同分为5个组别, 也称为分组法。

对于上述划分方式, 当时争论很大。有人提出, 按这种方式“一刀切”划出29家作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在资本要求、杠杆率、流动性比率等方面按照更高的标准强化监管, 对排在前面的几家机构自然无太多争议, 但对于排在30名前后的金融机构而言, 可能就存在一个大的落差。特别是排在第28家、29家的机构, 很有可能与后面的第30家、31家、32家金融机构在相关指标上差距并不大, 但却要受到一系列更高、更严的外部约束, 这个大幅的落差, 被称为“峭壁效应”。这似乎不尽合理。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中国和美国的参会者提出了“连续法”的划分思路。就是对于一定规模以上的金融机构, 按其指标值对每个机构赋予一介于0-1之间的系统重要性系数, 再用这个系数去乘以额外资本要求等外部监管指标。这样, 对一定规模范围内的所有金融机构而言, 所接受的额外约束就有连续性了, 第28家、29家和第30家、31家、32家所受到的监管约束就可以与它们的系统重要性相匹配, 就不至于出现太大的落差, 可以避免“峭壁效应”。但这种方法也有缺点, 就是计算和处理起来比较复杂, 最后没有被采纳。

在各国考虑国内“大而不能倒”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D-SIFIs) 时, 是否也采用划分G-SIFIs的方法?对此还是有一些争论。各国国情不同, 尤其是大国经济的中等以上规模的金融机构个数较多, 像我国既有工、农、中、建、交这样的若干大型商业银行, 也有十多家像招商银行那样的中等规模商业银行, 其经营范围都遍布全国, 排起队来没有明显的分界点, 不同程度上都具有某种系统重要性。如果采用划分G-SIFIs的上述分组法, “峭壁效应”可能更突出, 会产生更严重的问题。为此, 在实施宏观审慎管理过程中, 我们更多地使用前面所说的“连续法”, 即计算出各机构的系统重要性系数, 再来对它们施加额外约束。

以上是一个与金融相关的例子, 下面举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现代体育运动有各种各样的竞技比赛项目, 种类繁多, 其中有些项目划分为若干级别。比如举重, 首先要分男女, 其次按体重进一步分层, 如分为重量级、次重量级、中量级、轻量级、次轻量级等。这样, 就把具有连续函数特性的体重指标划出了若干个档次、层级, 可以分门别类地组织比赛, 既有利于增强公平性, 更好地衡量参赛者的体能表现, 也有利于增强观赏性。

当然, 并不是所有的体育运动和竞技比赛都有多层次的划分, 有的划分十分复杂, 有的划分则比较简单。比如篮球运动, 除了有男篮和女篮的区分外, 似乎就没有其他更细的划分了。那么, 为什么不管参赛者身高多少, 篮球比赛中篮筐都是3.05米高呢?能不能根据不同的参赛者身高水平设计不同的篮筐高度?设想一下, 如果真的有所区分, 可能也有其优点。排球略有区分, 男排和女排的网高就不一样, 除此以外也没有别的层次了。不过, 现在竞技体育具有很大程度的观赏性, 要体现娱乐性, 因此目的性有所不同, 相比较而言可能对进一步分层的要求就没有那么高了。

还有一些运动, 用举重比赛这种分等级衡量的办法还不行, 需要通过多个裁判员打分来评价和衡量, 比如跳水、体操等。这些靠裁判打分的计分方式更具有连续性特征, 不同参赛者的得分差别有时非常小。理论上甚至完全可以允许连续性计量, 不妨碍进行名次的比较。从数学上讲, 对于举重这样的比赛, 也可以不作具体分层而采取连续函数来评价的方法, 即可以用一个函数来反映参赛者体能表现, 包括性别、身高、体重以及所举起的重量, 纳入这个函数进行计算, 然后排出名次。

现实中不这么做。为什么呢?有很多原因, 其中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原因:第一, 如果这么做, 这个比赛很可能就不好看了, 缺乏观赏性, 举重运动员们各举了多少, 观众很难直观作出判断, 而要耐心等待最后的测算结果。而且会有很多观众数学不那么好, 很难理解计算方法及其合理性, 也会影响比赛规则的公开和透明。第二, 不好实施。按分层的办法来比赛, 举重杠铃边上挂几个重锤, 每个多少公斤是清清楚楚, 很容易操作, 如果要按照连续的办法来设计比赛, 器械不好做, 也不容易进行透明的计量, 所以实际上很难设计比赛规则。

分层的办法在其他领域也有广泛的运用。如在制定法律和条例时, 通常把各种可能的情况按性质、程度分若干类别、档次, 然后根据具体情况来套其符合的类别、档次, 从而来定性。这样, 规则就比较简易, 但也有“峭壁效应”式的缺点。

上面的例子表明, 很多事物本身是模拟量 (Analog) , 具有连续性或近似连续性, 但在管理这些事物的实际规则中, 往往按照分层次的办法来处理。在规则设计中, 如果规则列举的条件很难穷举或涵盖连续化的状态, 往往按照多分层次、多分区段来近似地反映这些状态, 并设计相应的规则。对于金融市场而言, 金融市场及产品的某些特征是连续的, 包含着各种可能的供给和需求, 但在设计和实施金融市场规则时, 就无法完全体现市场运行的这种连续性, 一则技术上可能难以实现, 二则在规则制定中可能也难以操作。因此, 在现实中, 大多数情况下都只能以离散方式、划分台阶进行处理, 并设计相应的规则。

金融产品的层次特性

资本市场的多层次性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衡量, 比较常见的是从供给方和需求方来考察。从融资需求方看, 像中国这样的大国, 企业数量非常多, 企业类型也是各种各样, 其融资需求必然也千变万化, 最后综合起来体现为一个多变量、连续的需求函数, 但操作上往往用多维、分层的方式来分类, 而在每个维度或层次里还可能需要划分更细的子维度、子层次。比如, 行业是个维度, 行业内还可以按传统型、创业型、高科技型等再作区分。这样, 企业的融资需求就会划分出多个层次, 每个层次都体现着不同的特征。从投资者角度看, 投资者对金融市场产品也有各种各样的期望, 这些不同的期望往往体现在风险偏好、投资期限、回报率以及产品本身的复杂程度等多个方面, 不同的投资者对这些指标具有不同的偏好组合。金融市场要满足投资者不同种类的投资偏好, 就需要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及其所覆盖的多样化产品。

公司债券的多层次性

债券市场怎么分层?从发行者的角度来划分, 如国债、公司债、中小企业债、住房抵押债、银行附属资本债等。对于公司类债, 中国又进一步细分, 如上市公司债、企业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有人认为这些产品实际上都是一回事, 只是因为一些制度安排的原因, 市场不得不搞出了这些不同的产品。实际上, 对公司债券市场需要有分层的认识。在多数成熟市场, 公司债 (Corporate Bond) 从清偿的维度来看也是分层次的, 包括有担保高级债 (Secured Senior Bond) 、有担保低级债 (Secured Junior Bond) 和无担保高级债 (Unsecured Senior Bond) 、无担保低级债 (Unsecured Junior Bond) 。此外, 还有多种不同条件的可转换债 (Convertible Bond) , 等等。这些产品之间还可有各种组合。

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层级、不同种类的公司债?原因有很多, 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清偿顺序不一样, 特别是在涉及发生违约或破产清算时, 有抵押品的和没有抵押品的、优先级债和非优先级债、可转换的和不可转换的债券, 在清偿的顺序安排上所处的位置不一样。当然还有其他各种分层的原因, 往往在公司法、破产法里会有相关的规定。还涉及一些SPV (特殊目的公司) 的具体安排, 分层的要求和体现就更加明显, 后面还会进一步谈到这个问题。

此外, 公司债的层次还可以按其信用评级来分层, 这既涉及债券本身的信用评级, 也涉及发行主体的信用评级, 同一公司发行的债券其信用评级也会不同。目前市场上比较常见的各种的信用评级级别在分层 (Notch) 结构上大体是大同小异, 如从AAA到AA、A, 到BBB、BB、B, 还有CCC、CC、C, 以及带上“+”和“-”的相应级别, 形成各种不同的组合, 看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去逼近连续性函数。可见, 不同分布的信用评级也使得公司债体现出各种层次变化, 从而具有多样性。这些情况表明, 对于有些人认为是单一的债券类产品, 如果去深入考察, 就会发现它们也都是分层次的, 甚至还有很多逼近连续的层次。

金融产品设计的分层方法

搞金融工程的人往往用很多复杂的金融工程技术来开展金融产品的设计和创新,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分层。金融工程人员设计了某个层次的金融产品后, 更换一个外部条件, 就可以设计另一层次的金融产品。如是不断更换外部条件, 就可以设计出很多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金融产品, 满足投资者的多层次需求。当然,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表明, 金融工程带来的产品创新也不见得都是好的, 一些金融产品过于复杂, 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基本面, 甚至成为危机的诱因。

担保债务权证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 CDO) 是金融工程分层设计的典型例子。CDO产品本身有现金型CDO、合成型CDO, 以及担保贷款权证、担保债券权证、担保保险权证和结构性金融担保债务权证等种类, 常把担保品分成若干层 (Tranche) 来产生不同的产品。而且, CDO做完了还可以做CDO平方、CDO立方等更多层次的产品。现在来看, CDO作为一种复杂的证券化产品和信用衍生产品, 其评级和定价建立在复杂但未必可靠的数学模型基础上, CDO透明度不够, 投资者对于产品本身知之甚少, 因此被认为是这次危机的罪魁祸首之一。不过, 我们还是要看到这些产品, 特别是那些简单透明的CDO产品有用的方面, 如帮助企业筹资、管理风险等, 至于产品的透明度, 以及相关的监管、投资者教育等问题, 当然也不容忽视。在这方面, 现在已经有很多研究论文作了比较深刻的分析、反思和总结。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 金融工程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设计一些新的不同层次的金融产品。通过更换外部条件, 不断加以发展演化, 形成各种不同层次的产品, 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多层次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在解决欧洲债务危机和开展救助过程中, 可以发现, 在2011年11月份G20戛纳峰会期间, 欧洲方面给峰会推介的方案也是用了分层的做法。欧盟设计并推销一种与欧洲金融稳定基金 (EFSF) 合作的共同投资基金 (CIF) , 近期这个机制将进一步演变成欧洲稳定机制 (ESM) , 成为欧元区的常设金融稳定机制。CIF在风险承担方面, 则体现了典型的分层方法, 具体模式是, 由EFSF对首先出现损失的30%给予担保, 形成这个安排后, 其他国家的投资者可以直接去购买意大利或者西班牙的国债。当出现损失时, EFSF按照预先设计的比例率先承担损失, 这样损失超过30%的概率会明显降低, 如果出现了, 则由投资人自己承担。当然, 中间还可以作一些更具体的分层安排。对于不熟悉情况的人来说, 可能不太理解这种担保的含义, 会提出EFSF既然作为救助机制, 怎么能只管30%呢?一旦出了问题, 绝大部分损失不还是要由自己来承担吗?比较熟悉Tranche的业内人士就能体会到, 这种分层担保的办法实际上是提供一种降低风险的产品, 相当于增加了一层保险, 可以提高投资的安全性, 不管从风险管理还是投资策略上, 都给投资者更多的余地去选择。

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 包括其需求和供给本身都具有复杂性、多样性, 并通常以连续或近似连续的特征表现出来, 只不过从业务安排和规则设计的角度来考虑, 需要进行适当的分层处理。最开始处理得往往比较简单, 分的层次比较少;随着认识的深化和技术的提高, 层次可能分得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当然, 也不是层次越多、越细就越好, 分层的情况往往与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市场条件等因素有关, 后面还将会进一步提及。总之, 适当的分层可能是发展和管理市场、满足供需关系的一个重要基础。

资本市场运行的分层次特性

除了上面讲到的债务资本市场产品的分层特性, 资本市场的分层特性还表现在资本市场运行的多个方面。下面主要从资本市场融资的需求和供给、市场组织、发行与交易机制等几个维度来谈一谈资本市场多层次特性的若干主要方面。

银行业资本工具的多层次性

在我国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早期, 人们一谈到要发展资本市场、搞直接融资, 马上就会想到两种融资工具, 一个是股票, 一个是债券, 其他的就不太清楚了。确实, 从中国刚开始引进资本市场的那个年代看, 能把股票、债券这两种基本的工具搞明白, 把这两件事做好就很不容易了。而且, 如果一开始就搞得很复杂, 可能人们也接受不了。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们逐渐认识到, 资本市场仅有股票和债券就不够用了, 还有不少产品可以发展, 特别是一些介于股票和债券之间的产品会有发展的需要。

其中, 一种产品是优先股。优先股虽然也叫股, 但和普通股票有点不一样, 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债的性质, 在清偿时具有优先权。还有一种产品是可转债, 虽然也称作债, 但和普通债券不一样, 按一定条件可以转换, 转换以后就从债券变成了股票。这次金融危机后, 又出现一个与可转债有点像, 但达到触发条件时必须转换为普通股的产品, 称作应急可转债 (Contingent Convertible Bond, Co Cos) , 在一定条件下强制转换为金融机构的普通股, 从而被称为应急资本, 成为在应急条件下增加金融机构股本、增强吸收损失能力的稳定机制。可见, 股权产品的分层也是随着市场发展的需要不断发展细化的, 市场没有发展到一定阶段时, 很难认识并设计某种类型的产品。

根据媒体报道, 2012年6月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 讨论了新一版商业银行资本要求。可以发现, 新资本要求分了很多层。过去大家都比较熟悉一级资本、二级资本, 具体如普通股、附属资本债等概念。这里顺便提一下, 附属资本债 (Subordinated Debt) 过去有人称之为“次级债”, 后来发现这个词容易和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最初被称为次债危机 (Subprime Crisis, 亦说次贷危机) 的说法相混淆, 所以还是称附属资本债好些。

这次金融危机后, 人们吸取教训, 在银行资本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如要求建立包括资本留存缓冲、逆周期资本缓冲、系统重要性机构的额外资本要求, 以及应急 (可转换) 资本等一系列分层次的资本分类。这些资本层次的具体内容我在不同场合作过介绍, 这里就不再详细展开了。刚才说到应急资本机制, 这个机制主要由应急可转债来实现, 即前面提到的Co Cos。商业银行在发行Co Cos时应向投资者明示其性质和风险:银行一旦进入某种危机情况, 比如因金融市场动荡而导致资产盯市价值出现大幅减记, 或资本充实率低于某个水平, 该Co Cos就要自动转换成普通股, 用来承担损失。这是典型的介于普通股和普通公司债之间的产品, 其价格也是低于同等条件的普通债券。此外, 还有一些金边债、金边股之类的产品。

在我国股权市场, 目前大家呼吁得比较多的, 是我们缺少优先股这个工具。为什么当初没有优先股的设计呢?在改革开放早期制定《公司法》时, 大家认为股份制本来就是一个新事物, 股权结构、股东权益这些概念还没有完全弄清楚, 再搞一个优先股, 会不会更加忙中添乱?所以当时就没有正式提优先股。后来由于法律上没有优先股这一提法, 一直难以突破, 也使资本工具缺少了一个层次。

优先股是有其用处的。在美国处理AIG危机时, 国家需要对AIG开展救助。国家如何介入呢?一些欧洲国家采用国有化、国家注资的办法, 但美国人比较反感国有化, 认为国有化会影响私营企业的积极性, 会影响市场效率, 因此就需要一种安排, 既体现国家投入资金的成本, 又要保持公司的私人治理, 防止国家资本干预企业经营。这种情况下, 优先股是个有用的工具, 在救助AIG时美国政府就采用了这一工具, 实现了上述目标, 体现了优先股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本市场工具层次所能发挥的独特作用。

发行方式的多层次性

对于股权市场的多层次特性, 最普遍的理解可能是区分大、中、小企业, 大企业上大市场, 中企业上中市场, 小企业上小市场。但问题没有那么简单, 企业规模只是一个维度, 还有其他的一些维度需要考虑。首先是市场组织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在我国资本市场, 一说上市公司, 人们就理解为IPO并在交易所挂牌交易的股份制企业。后来发现“上市公司”这个词其实不太准确, 想要纠正也很难, 人们都形成习惯了。实际上, 公众公司有很多类型:有只挂牌不做公开发行的, 也有公开发行后不挂牌交易的。这就是说, 上市这个概念还可以再细化一些。

从发行的角度来说, 企业可以私募筹集股份, 比如在中关村股份代办转让系统发行。当然私募的概念各国规定也不尽相同, 一些国家规定50个人以下属于私募, 超过50人则是公募;美国证监会Regulation D第506条款, 满足特定条件的发行企业可以向任意数量的“合格投资者”和不超过35个非合格投资者进行不受金额限制的私募发行, 豁免向证监会注册登记;我国信托法的规定是200人, 200人以下属于私募, 超过200人就是公募。因此在中关村股份代办转让系统挂牌的公司, 股权投资者就不能超过200人。经过多年的发展, 企业公募的基本要求、条件、手续等已广为人知, 这也是公众上市公司最基本的要求。后来, 在发展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的时候, 这些要求开始进一步细分出更多的层次, 包括在规模、盈利能力、信息披露、外部审计等方面, 不同的板块有不同的层次要求。

近来, 资本市场发行又有了新的层次要求。人们发现仅有公募或私募两类还不够, 还需要有所谓的“次公募”, 或者称为“小公募”。如在美国, 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可以代中小型的发行者进行公募, 这种中小型发行者发行前不必到美国证监会 (SEC) 去注册备案, 其真实性由代发行的证券公司负责。当然, 证券公司要从事这个业务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并向SEC申请。与纽交所、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相比, 发行企业的融资规模必须限于一定的水平以下, 受的约束更低一些, 披露标准也适当简化。另外, 对投资者也有要求, 必须要有一定规模的财富, 对每笔投资规定了下限, 以避免特别小的散户进入。这样, 一个企业通过“小公募”获得融资, 就不用像公募那样须具备很高的条件, 到处去路演, 这样可避免过高的融资成本。可见, 市场根据供给和需求的发展变化, 往往会从既有分层市场间创新出新的层次, 满足市场融资者和投资者的需要。

对于私募而言, 其发行也有层次。在美国, 证券法144A规定了私募和相关交易的基本条件, 这种私募无需在SEC注册, 但必须受美国证券法规对于发行和交易私募证券的一系列要求和限制, 发行规模比较大。是不是还可以有规模更小、规则更简单的私募发行呢?实际上也已出现了。在今年4月份美国宣布生效的《初创期企业推动法案》 (简称“JOBS法案”) 中, 明确了“众募”的合法地位。根据该法案, 美国国内的非报告公司可以通过券商或“融资门户网站”, 向数量不限的投资者销售和推销股份, 但必须满足一定条件, 如:每年募集的资金总额不得超过100万美元;对具有不同年收入或净财产的投资者每年购买金额比例有限制性规定;发行人不得直接进行销售和推销, 而是必须通过符合法定条件的中介机构, 同时向美国证监会、券商、融资门户网站和投资者履行披露义务等。

JOBS法案还有一些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内容, 涉及多方面的对美国现有证券监管规定的改革, 其主要目的是放松美国对创业公司和中小企业的监管规定, 鼓励更多的风险投资者投资初创期企业, 并更为便捷地融资和上市, 从而给美国经济带来更大的活力,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比如, JOBS法案针对年收入低于10亿美元的“新兴成长型公司” (Emerging Growth Company) , 规定了一系列发行和合规便利设计。再如, 针对私募市场及现有融资规定进行诸多改革, 除了刚才提到的“众募”合法化, 还包括:允许以公开劝诱或公开广告形式进行私募, 也就是私募发行可采取公开方式进行;提高小规模融资触发信息披露义务的上限;对“报告公司”进行较大幅度松绑等等。

在我国, 存在类似的需求, 可作进一步研究, 要看一看实际需求怎么样, 有无必要性和可行性。

投资者的分层次性

从投资者角度来看, 投资者也是普遍分层次的。对投资者划分层次往往容易使人感觉存在歧视,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 必要的划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保护。比如对一些财富不太多的, 或者是已经退休的投资者, 可以限制他去投资某些高风险的产品。作为一种投资者保护手段, 很多国家都这么做。比如, 智利的养老金制度, 所有人都有个人账户, 其所有者可以委托某个基金从事某一类投资, 对于较年轻年龄段的个人账户持有者, 投资范围不受限制, 但对于接近退休年龄的个人账户持有者, 就开始限制投资范围, 比如股权的比例不得超过某个规定的限值, 其主要目的是保护投资者。

对投资者分层中, 最常见的就是个人财富规模。现在一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PE) 、对冲基金等都对个人投资者资产规模有要求, 这一方面是要明确参与者有这个投资实力, 另一方面也是要确保参与者有相应的损失承受能力。另外还有地域性的分层, 在中国比较多见的是对投资者户籍的界定。多数国家没有户籍的概念, 但强调市民的概念, 比如某些市政类债, 往往希望主要由本市居民购买, 因为该类项目的受益者一般是本地居民, 如果非本地居民来投资, 从吸引资金的角度而言应该受欢迎, 但容易导致监督不力, 从而危害其他投资人的利益。一些产品对投资者地域、身份有要求会有助于形成合理的定价和风险识别。

这次主权债务危机也反映了这种投资者身份的意义。危机中, 一些国家主权债务过高而出了问题, 即债务余额与GDP的比例过高。单纯就这个比例而言, 应该说日本是最高的, 但在日本百分之九十几的国债都是由国内居民持有, 所以不太会出现跨国风险传递的问题。如果日本要下决心解决国债问题, 那也是日本人内部的事情。相比之下, 某些欧洲国家的债务/GDP比例不仅过高, 而且投资者大量都不是本国人或本国机构, 出了问题以后, 投资者非常关心自己的投资是否安全, 如没有发言权还不如及早撤离。债务国政府也想尽快解决债务问题, 采取了一些财政紧缩政策, 但往往面临本国居民不同意的困境。在债务国的一些居民看来, 反正这些债务持有者大多是外国人, 这就出现了较大的道德风险。基于这些情况, 国际上开始形成一些认识, 其中有一条是, 一国国债最好主要对本国居民发行, 由本国居民持有;如果实在要向外国人发行, 可以考虑由EFSF或者ESM出面发债;还有人建议发行所谓的欧洲共同债券, 但有的国家不同意。

当然, 投资者也是多样化的, 可能不乏有一些对冲基金会有很强的投机兴趣, 这其实也是对投资者的某种分层, 其目的不一样, 所以另当别论。

交易机制的分层次性

从交易机制看, 过去人们强调区分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 或者说场内交易和OTC交易。这实际上是针对交易方式而言的, 场内交易通常以连续报价、自动撮合为特征;场外交易一般更多样化, 可以是非连续交易。而对于断续交易, 其本身含有分层的概念, 一分钟交易一次?一小时交易一次?一天交易两次?还是一星期交易一次?这些都是断续交易, 能分出不同层次。还有是否允许做空的问题, 也涉及到结算方式, 如我们所知的T+0、T+1, 还是T+2等。如果限制交易的间隔, 交易就会慢下来, 短线投资者不来光顾。如果是连续交易、自动撮合, 再加上搞T+0, 即当日可回转交易, 可投机的机会就比较多, 价格波动也会比较大, 但定价和价格发现机制也可能会更好一些。

现在很多人在讨论高频交易, 高频交易主要是靠计算机进行操作, 因为交易频率太高, 人脑已经反应不过来了, 只能靠计算机程序来交易, 这些程序都由专门的软件公司开发销售, 在市场上买了就直接可以用。很多人对高频交易持怀疑态度, 认为高频交易大都是技术派, 很少去关注发行人产品的基本面及其经济特性。而经济基本面本身并非是高频的, 因此高频交易比低频交易更容易脱离经济基本面。很多人认为, 2000年纳斯达克泡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源于程序交易 (Program Trading) , 而程序交易的顺周期性很强, 在科技股高涨的时候, 会更加追捧对科技股的投资, 从而将其股价推得更高, 以至于形成泡沫。

对于交易频率, 不同的市场参与者有不同的要求。有的投资者、市场组织者希望交易频率低一点, 更偏向于断续交易, 这样的长线投资牵扯的精力少一些, 更有利于进行基本面分析和比较, 判断的余地大一些。另外一些市场参与者拥有更先进的计算设备和交易设施, 希望交易频率越高越好, 这样可以凭借高科技手段来对实时交易数据进行快速加工处理, 掌握市场先机。对于交易所而言, 它按交易额收取手续费, 因此自然是希望交易频率高。

卖空作为一种交易机制, 也体现了交易的层次性。但即使是发达的成熟市场, 对卖空机制也有负面评论。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 曾对卖空行为施加了限制。如2008年在美国, 交易所列了一个股票单子, 在什么期限范围内禁止裸卖空;欧债危机以来, 德国等国规定, 对于欧元区国家的国债禁止裸卖空。

关于交易机制的分层除了交易所交易方式, 还有涉及做市商的方式, 这里就不再展开了。另外, 最近还有个现象, 就是除了中关村在搞“新三板”试点以外, 很多地方都有很高的积极性去建立一些区域性的交易市场, 在交易机制选择上跟上交所、深交所选择的方式不一样。总体来看, 中国国家非常大, 需要在规范的前提下发展更多层次的市场, 这方面, 有关部门也正在研究如何通过市场建设和规范管理, 更好地满足各种不同的市场需求。

多层次的产生要靠金融创新

对于具有连续特征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及其交易机制, 出于实际操作和制定规则的需要, 我们在处理中往往分出一些层次。各个层次间可能有比较明显的差别;有的则不太明显, 差别较小。总体而言, 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技术的发展, 层次变得更多、更丰富。这个过程中, 金融创新往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创新就好比在两个层次间打了一个楔子进去, 随后成为一个新的层次。这里面, 典型的例子是证券化。

证券化和SPV

证券化这个课题现在已有很多教材, 这里就不详细说了。而证券化中经常用到特殊目的机构, 即人们常说的SPV (Special Purpose Vehicles) 。在很多非金融专业人士看来, SPV似乎不是个好东西, 因为很多金融乱象好像都涉及SPV, 一些广为人知的金融市场上违规行为、诈骗性产品似乎背后都有SPV的影子, 如2002年美国安然公司出事, 就是利用SPV做了很多表外业务, 次贷危机也很大程度上与SPV有关系。但对于金融专业人士而言, 对SPV恐怕还是要一分为二地看, 既要认识到SPV对于满足市场投融资需求、规避和管理风险、提高资金配置效率的好处, 也要清醒地认识到SPV可能带来的问题。应该说, 很多融资业务创新都是通过SPV实现的, SPV加上资产证券化在各国都有大量成功的实践。因此, SPV有其积极的意义, 特别是在创建多层级金融市场、金融产品和交易机制方面, 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SPV是怎么产生的?大体可以概括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资产隔离。母公司要拿出一块资产, 以此作为一个特殊载体来发行债券。为此, 就要创建一个SPV, 从母公司隔离出一块独立的资产纳入其中。比如对于银行住房抵押贷款业务, 银行可以设立一个SPV, 把这些房产抵押贷款纳入作为一项独立的抵押资产, 凭借未来收取的本金和利息现金流去发放住房抵押证券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MBS) , 形成证券化产品。再如, 银行把符合一定条件的信用卡应收款隔离出来, 形成一个SPV, 凭借其未来的现金流发行资产支持证券 (Asset-backed Securities, ABS) , 同样也形成了新的证券化产品。为什么要这么做?主要是为了管理和隔离风险。一方面, 银行通过SPV和资产证券化将原有表内的信贷业务转移出来, 并将这块资产通过证券化卖给市场投资者, 及时变现为现金资产, 既减小了自身风险资产规模, 从而可以更好地符合资本监管要求, 同时也将原承担的风险分散给了其他投资者。另一方面, SPV和资产证券化还隔离了破产风险, 一般来说是隔离了母公司的破产风险。也就是说, SPV资产在法律上是独立的, 与母公司资产实现了隔离, 母公司如果破产, 一般不影响SPV的证券质量。因此, SPV所发行的债券信用等级仅取决于SPV资产及其回报本身, 与母公司的信用评级无关, 即使母公司有问题, 投资者也可以放心买。当然, 反过来解释也有一定道理, 独立的SPV如果破产, 一般也不至于拖母公司的后腿, 影响母公司的正常经营。

二是税收合理化。为了规避既有的税收规定, 可以设计一个SPV, 使之不属于原有母公司业务的纳税范围, 从而合理避税。有人批评这么做不道德, 但既然有规则, 那么只要不违反规则, 就意味着允许和容忍按规则避税。金融界的人才都非常聪明, 经常能琢磨出一些现有规则的漏洞和合理避税的途径, 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金融创新的重要动力之一。从规则本身或者规则制定者而言, 要么应该查遗补漏, 完善规则, 防止避税行为;要么应进行税收改革, 使其更科学合理, 使得合理避税行为阳光化。

三是创造性地满足市场需求。简单地说, 在资本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上, 有一些过去看来难以实现的投融资做法, 可通过利用SPV成为现实。一些市场需求由于政府管制、客观条件等制约而无法实现, 但在金融市场不断深化、金融工程技术日益发展的条件下, 很多投行的聪明才俊可以通过设计特定的SPV和相关的结构化产品, 来满足过去看来难以实现的个性化需求。这个过程涌现了大量的金融创新, 这些创新产品和交易机制在现有的经济金融环境下依靠现代金融工程技术手段运行, 把很多供求关系联系在一起, 对满足一些领域的风险管理和投融资需求起到了一定作用。当然, 这里面SPV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促进市场的运行和发展;也可能成为风险诱因, 表现出负面影响。例子很多, 这里介绍一个比较典型的正面例子, 即飞机租赁。

飞机租赁一般都是通过SPV实现。对任何一家航运企业来说, 购买飞机的成本都很高, 因此更多地选择以飞机租赁的方式开展经营。据统计, 全球航空运输业大概有2/3的飞机都是通过租赁方式运营的。大多数企业资产负债率一般不超过百分之六七十, 否则杠杆率过高会导致太大的经营风险。但考察航空公司的财务报表则会使我们吃惊:大多数航空公司资产负债率超过90%。普通投资者看到这个数据时往往觉得不可思议, 但如果对这个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就会发现, 这个行业有其特殊性, 新旧程度不同的飞机有极具流动性的转让市场, 加上保险后, 一般都不太需要靠高资本来支撑。

具体怎么操作?航空公司在正常经营并做了充分保险的状况下, 运营飞机可以获得稳定的现金流, 转让市场透明可靠, 这给飞机租赁企业带来了机会, 可选择某个避税地设计一个SPV来经营飞机租赁业务。一方面, 申请贷款或发行债券以获得融资, 用以购买飞机;另一方面, 将飞机租给航空公司, 获取租金的同时, 还可以帮助航空公司合理规避一些税费, 大大降低其资本需求。对于航空公司而言, 如果自己购买飞机要通过进口获得, 这个过程中需要承担进口的各项税费:一则购买飞机本身要求较高的股本, 二则进口环节还要缴纳关税和增值税。而如果通过租赁获得飞机, 在使用上几乎和买的差不多, 但可以用较低的股本来运行, 还节省相关的税费开支。因此, 飞机租赁非常流行, 租赁公司通过设计SPV解决了很多问题, 满足了各方面的需要, 可以说是SPV发挥好作用的范例。

当然, SPV要运行良好, 还涉及到相关的法律和税收制度安排, 要有合理避税的空间, 让那些金融工程的专业人士能够充分体现技能, 创新出好的产品, 满足各方需求。

城镇化融资创新

SPV实际上当前在我国也有运用, 与典型SPV比较类似。但还有不那么准确的一个例子就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对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最初外国人的理解就是SPV, 在语言上也翻译为Local Government SPV, 这是因为地方融资平台的机制符合SPV的基本特征和定义。后来人们在翻译时取了一个更符合中文表达的名字, 即LGFV (Local Government Financial Vehicle) 。但不管怎么翻译, 其实质还是SPV。

在我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 一些地方政府想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需要大量的投入, 但财政资金有限, 怎么办?就考虑是否可以用未来的收入沿时间轴平移而用于现在, 以弥补当前的支出缺口。城镇化发展后, 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不断完善会在未来得到稳定的回报, 会使城市地价和租金提高, 商业活动越来越繁荣, 相应的其他税收也会提高, 如果可以把未来可预期的收入挪到现在来用, 可据此设计一个SPV。对于这个SPV, 在我国现有条件下, 通常通过向银行贷款的方式获得融资, 也有发债获得融资的, 以此来支持当前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在地方融资平台这个SPV里面, 放的主要是城镇土地及其所代表的未来收益, 并以此获得银行贷款。

应该说, 这么做的确有不规范的地方, 存在风险, 有一些批评意见。在成熟市场经济中, 实际上政府也做类似的事情, 但一般不通过这种方式, 而更多地是通过发行项目类市政债来实现, 这些市政债通常也是通过SPV来发行的。城市政府在规划和建设某项市政基础设施或公共设施时, 可合理预期周围土地未来会升值并得到商业开发, 从而可以获得稳定的房地产税或物业税。这样, 可把这一块未来的税收收入专门划出来, 据此发行市政债, 实际上就是用未来的税收收入来源作为当前发行市政债的偿还保证, 从而获得融资, 用于当前的市政建设投入。可见, 市政债的操作在原理上与我们的融资平台差别并不大, 但显然更规范一些, 它依赖于未来合法的税收收入来源, 而不是取决于一片土地的升值和出售。我们现在的地方融资平台更多地寄希望于这块土地未来的价值, 借此偿还当前的贷款, 这固然是一种SPV, 但导致了很多问题。

当然,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 也与我国的相关法律环境有关。地方融资平台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规避现有的一些法律法规。如, 我国《预算法》明确规定, 地方政府不准打赤字, 所以地方政府就想办法搞一个融资平台。在一些分析人士看来, 这种行为实际上就是地方政府的隐性负债。我国《担保法》规定, 地方政府除国务院批准外不得做担保, 而融资平台就让这些界限变得模糊了。在财产税方面, 目前我国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财产税, 现在已经在上海和重庆实施房产税试点, 但还没有上正轨, 需要摸索一个阶段。而且, 即使有了房产税, 能不能据此设计SPV并用以筹资呢?恐怕还不行。这是因为我国现有的税收法规还没有相关规定, 可允许房产税用于特殊目的, 并可以放到SPV里。此外, 目前我国也未允许城市政府发行市政债。

总之, 要实现这样一种创新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也与前面提到的体育运动例子相类似, 即规则还没有发展演变到一定阶段时, 很难开展新的竞技比赛项目, 而只能限于原来的运行层次。规则的演变往往与需求有关, 有时候进度比较慢, 所以就有人想办法创新, 在现有的层次之间提出一些新的办法, 创造出介于中间的层次。回过头来看, 多层次市场需要创新精神和环境, 而创新既可能产生正作用, 也有可能导致风险, 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影响金融创新的因素

前面说到金融创新时, 实际上已经涉及了一些推动创新的基本因素, 如法律上的规定、管制和税收规避等。下面重点从会计准则、资本充足率和金融监管等角度探讨影响金融创新的因素。

会计准则

在衡量金融创新的收益和风险时,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什么样的会计标准。现在全球主要有两个比较通行的会计准则, 一个是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及其一般公认会计原则 (GAAP) , 一个是以欧洲为主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及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IFRS) 。这两个会计准则迄今仍有争吵。G20峰会和金融稳定理事会 (FSB) 要求这两个准则能够尽快合起来, 实现统一, 也有助于全球资本市场发展得更加顺利。

中国过去实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 差距比较大, 以至现在回过头来看早期资本市场发展时, 会觉得过去的一些做法匪夷所思, 在当时那种不能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制度下, 企业上市就这么一路发展起来了。不过, 早期的案子还是非常多, 后来花了很大的功夫来改进。1993年有了新版的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亚洲金融风波之后有了新的认识, 进一步推动了会计准则的修改完善;到2002年、2003年在减记和减值准备计提上有了更大的改变, 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 也表现了与国际准则全面趋同的走势。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后, 我国正在推动会计制度向国际会计准则全面趋同, 这将会使我国和国际上的差距越来越小。

为什么要提及会计准则呢?这关系到鼓励创新的利弊比较, 会计制度好, 创新时干好事多;会计制度差, 创新则干坏事多。这涉及金融机构表内表外资产的会计和财务处理问题, 涉及资产证券化和SPV怎么设计的问题, 是与前面提到的金融工程产品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 这方面的基础工作要跟上。

资本充足率

资本充足率要求可能大家都比较熟悉, 这方面的要求比较明确, 但实际上对于金融市场的不同分层, 资本充足率要求也有比较复杂的方面。对于类似的金融产品、大体相同的金融交易, 比如某个企业在某个市场通过不同的产品进行融资, 其融资性质近似, 但有些产品需要有资本支持, 另外一些产品则基本不需要资本支持。这就是说, 针对相同的融资目的来设计不同的金融产品, 有可能节省资本, 从而还能提高股本回报率。在当前, 尽管金融危机后各国普遍加强了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 但这种基于节省资本的产品创新仍然非常活跃, 是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举个例子来说明。现在商业银行大量从事自营交易和代客交易等业务活动。几个星期前, J.P.摩根发生了20亿美元的交易损失, 举世震惊。之所以发生这样的交易损失, 有很多原因, 这些原因也可以有不同的解读, 但有一条是金融稳定理事会 (FSB) 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 (BCBS) 都特别强调的, 就是过去对交易 (Trading) 部门所需要的资本要求被大大低估了, 所以这次危机的一条重要经验教训是要加大对交易活动的资本要求。过去计算资本充足率的时候, 交易活动很多都不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 因此也不纳入所谓风险加权的资产来计算相应的资本要求。这样, 交易部门可以用很小资本, 开展很大规模的交易活动, 并往往能给商业银行带来很大的利润, 从而得到各种激励。也正因此, 我们可以看到, 华尔街很多大明星、知名CEO都发迹于交易部门。事实表明, 交易部门的确可以给银行赚很多钱, 但在金融产品日趋复杂、杠杆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 一旦发生损失, 也非常可怕, 往往还会导致系统性风险。所以, 要对交易部门及其交易活动提出更高的资本要求。

金融风险及监管

创新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更好地管理风险, 但创新也容易导致新的风险, 这是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教训。这涉及金融监管问题, 需要我们在支持金融创新的同时加强监管, 否则容易出事。从我国的经历看, 金融创新一旦出了大的问题, 往往影响深远, 所谓“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 跌倒以后爬起来很不容易。因此需要处理好金融创新、风险防范和加强监管等方面的关系。

处理好创新、风险和监管的关系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有关。在我国改革早期, 能搞清楚什么是股票、什么是债券已经很不容易了, 那时候根本就不具备创新复杂产品和多层次市场的条件。如果贸然前行, 就会有很大的风险。这方面我们也是有惨痛教训的, 典型的例子就是国债期货。最近有人提出要恢复国债期货, 之所以说要恢复, 是因为这个产品过去曾经搞过, 直到1995年发生“327国债期货”事件导致这个本来应该有用的债券衍生品被关闭了, 到今年已17年。可见, 金融创新要处理好风险问题, 尽量少出事, 需要加强监管。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阶段性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伴随着体制转轨的过程, 转轨总会有一定的摩擦, 有改革的痛苦。要从过去的集中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这个过程初期会缺乏明确、有效的规则。比如刚才说的会计准则, 一度与国际标准相差甚远;税收制度, 还是停留在过去的产品税体系, 1994年才开始施行增值税;银行不良资产分类还是传统的“一逾两呆”, 直到1997年才开始试点五级分类法 (真正实施还是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差不多结束后) , 等等。在这种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的转轨过程中, 跌跟头、出乱子就特别多, 而且金融业出事涉及的金额都很大, 社会震动和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非常大, 所以就容易导致过度反应、压制创新、在金融业实施过分严格的管制。

过去的这个历史过程也有其合理性, 因为我们毕竟是从体制转轨一路发展成为新兴市场这么过来的。但是, 经过这么一个阶段的改革发展, 应该说, 现在我们开始进入新的阶段。这时候人们就会感到现有的制度、规则开始束缚手脚了, 就需要考虑如何推动更多的创新。这时候外部环境也给创新提供更充分的条件, 往往可以创新出更多的产品及其层次, 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 更安全地融入经济全球化。

今天的题目是讨论资本市场的多层次特性, 但并不是要去讨论如何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问题, 而是想通过一些例子说明, 资本市场从产品、市场组织方式、投资者风险偏好、发行与交易方式等各个方面来讲, 本身都具有多层次的特点, 只是我们过去把这种特点简化了。随着经济越来越复杂化, 越来越多样化, 这些多层次特征正在不断自我表现。在这个过程中, 是离不开金融创新的。如果我们的制度能支持金融创新, 资本市场的层次就会比较丰富。如果制度障碍比较多, 就不太敢支持金融创新, 资本市场的多层次特性就不容易发挥出来。不管怎样, 当前我们还是要重视和顺应资本市场多层次发展的要求和潮流, 进一步推进改革, 为金融创新扫除体制、机制上的障碍, 以利于市场创造出更多的资本市场层次, 为国民经济提供更好的服务。

3.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篇三

关键词: 做市商制度;交易制度;证券交易所

作者简介: 王庆忠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金融学专业

一. 做市商的定义,

做市商制度是一种证券市场交易制度,由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的法人充当做市商,不断地向投资者提供买卖价格,双向报价并在该价位上接受投资者的买卖要求,以其自有资金和证券与投资者进行交易,从而为市场提供即时性和流动性,并通过买卖价差实现一定利润。简单说就是:报出价格,并能按这个价格买入或卖出。

二. 做市商制度的价值

1. 提高流动性,增强市场吸引力

做市商承担做市所需的资金,就可以随时应付任何买卖,活跃市场。因此,做市商保证了市场进行不间断的交易活动,即使市场处于低谷也是一样。

2.有效稳定市场,促进市场平衡运行

做市商有责任在股价暴涨暴跌时参与做市,从而有利于遏制过度的投机,起到市场“稳定器”的作用。此外,做市商之间的竞争也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市场的稳定。

3.具有价格发现的功能

做市商所报的价格是在综合分析市场所有参与者的信息以衡量自身风险和收益的基础上形成的,投资者在报价基础上进行决策,并反过来影响做市商的报价,从而促使证券价格逐步靠拢其实际价值。

4.校正买卖指令不均衡现象

在单纯的指令驱动市场上,常常发生买卖指令不均衡现象。在做市商制度下,出现这种情况时,由做市商来履行义务,承接买单或卖单,缓和买卖指令的不均衡,并缓和相应的价格波动。

5.抑制价格操纵

做市商对某种证券做市,一般具有较强的资本实力和后续融资能力,具有较高的价值分析和判断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报价和交易,从而使得操纵者有所顾忌,一方面操纵者不愿意"抬轿",另一方面也担心做市商的行为会抑制市场价格。

三. 做市商的资格认定

一般来说,做市商必须具备下述条件:

1、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这样才能建立足够的标的商品库存以满足投资者的交易需要。

2、具有管理商品库存的能力,以便降低商品库存的风险。

3、要有准确的报价能力,要熟悉自己经营的标的商品,并有较强的分析能力。

做为做市商,其首要的任务是维护市场的稳定和繁荣,所以做市商必须履行“做市”的义务,即在尽可能避免市场价格大起大落的条件下,随时承担所做证券的双向报价任务,只要有买卖盘,就要报价。

另外,根据不同市场对做市商的要求,做市商的资格条件也使不同的。

四.做市商的义务和权力

做市商的权利:

(1) 可以从事自营业务。在每个交易日,做市商做市活动中的买卖数额实际上不可能正好相等,因此为了维持一定数量的证券库存和备用资金必须在证券市场上进行自营交易,以平补库存证券或备用资金的余缺。

(2)信息披露优先权。要求掌握为之做市股票的全部信息及所有交易记录,以便及时了解发生单边市的预兆,使其报价准确反映市场信息。

(3)融资融券优先权。当市场出现大额买卖,做市商现有备用资金或证券库存量不足,难以维持交易的连续性时,做市商必须有一个合法、灵活、便捷、低成本的融资融券渠道,以便能应付大额买卖,进而维持交易的连续性。

(4)提供买空、卖空交易。在适当条件下接受投资人的买空、卖空要求,以此维持交易的连续性和稳定市场价格。

(5)减免交易成本。在市场情况不利时,做市商履行其维持交易连续性的职责需承担比其他券商更大的风险,必须降低他们的交易成本作为履行职责的报酬和承担风险补偿。

做市商应尽的义务:

(1)不间断地给出买卖报价,保证交易的连续性、稳定性。

(2)对做市产品提供报告,予以披露和推介,承诺不联手操纵市场来进行内幕交易。

(3)公开显示其最优报价,并按限价指令保证客户的指令以最优报价成交。

(4)交易完成后数秒内报告交易情况,并向公众发布交易信息。

(5)坚持完整的记录保存和承担相应的财务责任。

(6)提供所做市产品的研究报告,并提供建议寻找投资者。

(7)定期公布业绩,接受监管部门的审核。

(8)开展代理业务,接受更多的买卖空意向,增加做市活动。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等因素,证券市场上传统做市商制度的本质特征趋于异化,即做市商和投资者指令路由、显示和成交的控制权逐步被电子交易系统剥夺,做市义务和权利的不平衡问题凸显,应灵活掌握做市商的义务和权利的关系。

五.做市商机制的交易模式

1.传统的做市商交易模式

2.混合型的交易模式,竞价机制和传统的做市商交易模式同时使用

六.做市商的存货,信息等风险控制

做市商的存货量与存货风险呈正相关关系。存货量大,则风险大;存货量与价格的变动相关性最大,当有价格上升预期时,存货量增加,相反,存货量下降(这种情况适用于股票债券,对于期货则不然)。但当价格真正处于较高水平时,存货量趋于减少,否则,高价位购买的存货将随市价的下降而趋于贬值,存货风险增大。另外,存货量与做市商的自有资本呈正相关关系。

信息成本至少包括两种,一种是搜集信息的费用消耗,一种是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相对成本,这实际上属于一种机会成本。做市商一旦报出价格,意味着这一价位上他可能将与其他公众交易一定量的证券,然而受信息搜寻范围与能力的限制,做市商有可能受到那些掌握更多更新信息的交易商的“欺骗”。

七.做市商在国外的应用

1. 美国Nasdaq市场

1971年2月全美证券商协会开始正式启用Nasdaq报价系统,全美有500多家原柜台市场的报价商登记为Nasdaq市场做市商,Nasdaq市场的建立表明规范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做市商制度已经初步形成

20世纪90年代以后,Nasdaq市场的成交量每年都保持40%左右的高增长率,做市商制度越来越引人关注.

为了从制度上防止人为扩大报价价差,增加交易成本,损害投资者利益的出现,Nasdaq市场于1996年8月采用新的委托处理规则。新规则实际上将具有竞争力的客户委托引入到做市商的报价中,消除了做市商对报价权的垄断,开始具有竞价交易制度的特征.

Nasdaq市场从2000年开始推行自动执行系统改革,排除做市商对报价、委托处理和成交报告等环节的干扰,增强报价的竞争性和市场透明度。所有每笔交易低于9900股的委托必须通过NNMS成交,NNMS将所有做市商报价和数量予以集中显示,并且自动处理所有进入系统的委托,成交90秒后自动完成成交报告。做市商制度还在不断的完善中。

2、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

伦敦证券交易所于1986年引入了做市商制度,推出SEAQ系统。做市商持续报价并垫付资本,使得市场流动性大大提高,交易量在100万股以下的股票交易往往可以立即成交。做市商制度给伦敦证券交易所带来了极大的成功。2003年10月,伦敦证券交易所推出了竞价交易制度与做市商制度混合的交易系统SETSmm,适用所有FTSE250指数成分股中尚未进入SETS系统的股票交易.伦敦证券交易所计划在2005年进一步扩大SETSmm的使用范围,将SEAQ系统中流动性较强的427只股票转入SETSmm系统交易,届时股本市场竞价交易将占据主导地位,做市商制度将退居辅助地位。以大宗交易为主的伦敦证券交易所国际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目前仍沿用做市商制度。

3、日本JASDAQ市场

1998年12月开始,JASDAQ开始尝试引入做市商制度,选出部分股票以做市商报价方式交易。采用做市商交易的证券,切断其竞价交易系统的交易。1998年12月至1999年底,JASDAQ市场实行做市商交易的股票范围逐步扩大,达160余只,占市场总体的18%。从2000年6月的交易量来看,做市商成交数量占市场整体的26.5%,交易额占23.9%。做市商制度逐步在JASDAQ市场的运作中发挥作用。

八. 做市商在国内的应用

目前我国已经应用做市商制度的市场有: 银行间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天津产权交易市场,香港交易所的期权交易,以及其他市场。

1997年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运行后,债券交易不够活跃,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1999年起,中国人民银行鼓励几家实力较强的商业银行试行双边报价。200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了9家金融机构为双边报价商,开展双边报价业务。这标志着在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初步建立起了做市商制度。2004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将双边报价商正式改名为做市商,并将其数量增加至15家,同时引入市场表现活跃的2家证券公司,丰富了做市机构的类型。2007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又颁布了新的《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管理规定》。提高做市商业务开展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促进市场价格发现,并有效强化对做市商的激励约束。

2010年8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税务总局、证监会六部委联合对外公布《关于促进黄金市场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上海黄金交易所要进一步加强交易系统建设,加大创新力度,完善黄金市场体系,其中就有“丰富市场交易模式,引入做市商制度,提高黄金市场流动性”的表述。

外管局印发《银行间外汇市场做市商指引》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规范了外汇市场的做市商机制。

天津产权交易所的股权交易,使用了做市商机制。香港交易所的期权交易,做市商叫做庄家,但明确了庄家和做庄的区别。

九.总结几点启示:

1 完善做市商管理办法, 如建立针对做市商违规特点的做市商报价、交易、成交报告等环节的实时监控系统,制定做市商现场检查制度,及时发现处理做市商的违规行为,并建立相应的做市商考核办法和做市商违规处罚标准。

2. 建立完善做市商制度的监管体系,防范风险。如成立做市商管理机构和协会等监督规范做市商行为等。

3. 培育做市商队伍。加强做市商制度的培育体系,培养人才,壮大做市商队伍。

4. 根据不同的领域,如债权,外汇,黄金,期货期权,股权等选择不同的做市商交易模式,

混合型模式,竞价交易为主,做市商为辅的交易制度,或传统的做市商模式。

5.建立与做市商制度配套的高效的做市商间市场,通过提供做市商间电子议价网络平台或者建

立专门的做市商间经纪人制度,形成一个高效的平衡做市商之间头寸的市场,从而降低做市商整体的头寸风险。

6.根据国外的实践经验,做市商适合应用于大宗交易品种。

参考文献

[1]冯巍.海外做市商制度的实践及其相关理论问题综述

[2]金永军.做市商制度最新的演变趋势及启示

[3]杨辉.国内外做市商制度比较.金融时报.2004-07-12

4.多方位多层次优化课堂结构 篇四

课堂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主要形式,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基本环节。课堂教学具有它的时空性和目的性,每节课都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因此我们要多方位、多层次优化课堂结构,保证教学机制的高速运行。

一、环节优化

环节优化就是从教学程度的组织和安排上保证教学机制的高速运行。

构成课堂教学的要素有教学目的、任务、教师、学生。教学目的和任务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与学的总体目标。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其他各要素都是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发挥作用。每一节课教师要想高质量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就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指导实践去完成认识上的飞跃。学习的过程是艰苦的脑力劳动,思维是在一定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顺序发展的,所以课堂上每一环节的安排都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六环节的教学法就是我在改革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课堂结构,这六环节即:激情引欲——指导探索——讨论尝试——质疑调节——反馈归纳——巩固发展。几年来我积极地深入优化课堂结构的专题研究,例如我按六环节的结构设计了“小数基本性质”这一节课。第一环节激情引欲:老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商品的标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环节指导探索:让学生动手比较长度为0.5米,5分米,50厘米的纸条的长短,观察老师根据小数意义画出的0.1和0.10的图形,及两个图形大小的比较进行探索。老师这时并不急于总结归纳小数的性质,而是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进入第三环节讨论尝试。然后解答老师提出的质疑问题,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地抓住学生在解疑时出现的问题,调节教学内容和进度,这就是第四环节质疑调节。第五环节反馈归纳,教师根据例题推导出规律性的东西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归纳出小数的基本性质。在认识提高的基础上,再一次地巩固练习,然后老师提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什么变了?什么不变?为什么?来完成第六环节巩固发展,这节课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了过去结论式教学的状况。通过对六环节课堂结构的学习和实践我体会到,六环节是对课堂教学所具有的特殊的时空性和目的性的合理化安排,环节优化能够使教学层次清楚,能够组织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全过程,较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全面地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

二、时间优化

一课时只有四十分钟。心理研究表明,小学生在一节课的四十分钟里,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的时间只有12至15分钟,这便是教授新知识的最佳时间,老师就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组建相应的课堂结构,以利于发挥最佳的心理状态和最佳的时间效能,提高四十分钟的教学效益。

首先我们要强化时间观念,备课时要按四十分钟的时间安排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时间、练习题量的大小。上课时师生都要有很强的时间观念,教师对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个大概的时间估算,每个环节都要达到师生默契的配合,才能不浪费一分一秒,教师要环环紧扣,学生要步步有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育学生会听讲,精力要集中,训练学生思维要活跃,反映要灵敏,会思考问题,并能按老师要求组织语言,清楚地表达出来。教师要掌握好时间,精讲多练,讲要讲得恰到好处。学生参与要全面,悟道要悟透,悟法要悟通。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练习要限定时间,我们要求每节数学课都要有讲就要有练习,练习就要检查,检查形式有行间巡视,有重点巡视,有集体订正反馈。

其次掌握好时间减少浪费。例如课始不要过多地讲评作业情况,检查与本节内容无关的知识。课前谈话过长,旧知复习过多,会喧宾夺主。课头松松垮垮,课后拖拖拉拉,铃声响了课还没上完,这时老师的话再精彩也不会唤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心早就随着铃响飞出教室。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在40分钟内的时间进行,对超过一节课的教学要改进。另外,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还要设计好练习的形式。不要单方面的个体练习,如让一个学生板演,其余学生观看。应该有在上面板演的有在本上练习的,有口算的,也有笔算的;复习时有板演应用题的,有回答老师提问的,有口算的;新课中练习,有在小黑板上填空的,有做书上习题的,还有学生回答答题的。这样既能加大课堂密度,又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质疑优化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问题开始,有了问题,就能产生好奇心,就有了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和积极性。科学家牛顿由苹果为什么能从树上掉下来,发现了地球吸引力。教师必须设疑布障,引导学生求解求知,增强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和学习内驱力。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每节课老师都要根据教材内容,知识的重难点,以及每个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好质疑的问题,老师提出的问题指向要明,要有一定的指导性、深刻性,可问可不问的就不问,问就能问得恰到好处。例如,开课质疑 起到激趣的作用,我们就要精心地设计。如在讲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一上课我就拿出3个苹果问学生:“把这3个苹果分给2个小朋友怎么分?把这3个苹果按2:1的比例分给2个小朋友怎么分?”老师在学生一一回答出问题后,讲“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际中象这样按着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的问题,就是按比例分配,那么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又该怎样解答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种方法,看谁掌握得最好。”老师一开课从孩子熟悉的分物开始。问题一步步深化,引出新的课题,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质疑问题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时,在学生观察老师演示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3.75、0.375、375这三个数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这个数的大小为什么不相等?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人又设疑:“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为什么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变化的规律以是什么呢?”这样的设计是有序的,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在研究优化教学过程中,我还提出了“三质疑”的教学方法,即新课引入质疑,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归纳总结后质疑,深化理解知识;结尾质疑,激励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质疑优化还要体现在质疑的时机上,“三质疑”是抓住开课、课中和结尾,质疑的时机也包括知识的衔接点,思维发展点。质疑的问题的优化还要体现在质疑的对象要优化,解疑的学生要好中差优化,群体与个体要优化,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质疑解疑又生疑再解疑中,不断地探索,思维不断地发展和升华。

四、教法优化

教无定法,教又必须有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目的就是要促使教学优质高产。要认真地钻研教材,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法,一般几何形体多用操作法,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比一比、数一数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去发现形体的特点及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计算题多采用尝试发现法,自学发现法等;应用题一般采用以旧引新,变化条件和问题,讨论尝试,总结归纳解题方法等。教学方法的选择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的学习精神。

5.多层次 篇五

技术院校培养的技术专业,覆盖了社会技术的几乎所有范围,然而在技术范围里,会有技术的难易度;会有劳动强度的大小度;更有培养对象的素质程度,这些就给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老师,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

作为一名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老师,培养成功的技术人才,就是给学生和他的家庭一份贡献,技术让他们能够就业,还因为学生有了技术,具有了技术创造财富的理念。培养技术人才,对社会进步发展是一分光荣、一份贡献,又是神圣的使命。

不断追求胜任不同班级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能力,这意味着不断追求进步,不断追求知识,更是不断的总结提高,不断的分析改进,不断的面对各种各样学生的问题,采取不同的科学方法来处理好,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术能力。

初中生生源的中级数控专业,因为学生和家长的多原因,教学难度增加,指导传授技术既要耐心的教书育人,更要精心的培养技能。要真心实意的爱护学生,真诚善意的帮助学生,不断改进提高教学方法,不断把复杂难以掌握的技术进行分解,增强可操作性,寻找趣味性,达到调动学生学习技术的性趣。把安全操作、技能高度、优良品质集合在一起,寻找适应初中生生源的心理目标,营造教育环境,引导学生向上进取的努力和信心,进行调动和经常性的竞赛。把教学工作带来的巨大挑战,成为提高学生技术的教学能力。追求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的攀登能力

职业技术教育的老师在教学的经历里,要面对不同素质的班级和学生,素质好的班级和学生,老师教授课程指导技术,学生认真听,认真记,及时问,操作正确、安全。而差班差生,听不进,记不住,学不会,当然就会出现不安全操作的问题和事故。

2.1追求对差班差生的管理、教学能力

对差的班级不能因为差,就通过各种渠道来躲避,差班对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老师,是非常的辛苦,但也是锻炼机会。锻炼了老师教学工作能力;心里辅导能力;技术教育能力;语言表达准确能力;心情耐性能力。通过提高差班差生的教学效果,会发现那些班级的学生,因为提高了技能,学会了做人而充满感激,会在很远的地方大声的喊您老师,过节日他们不会忘记对老师的短信祝福。尤其是对单亲家庭的学生,老师的理解和关爱更让他们倍感温暖,对学习和生活树立信心。

对差的学生,从头开始都要用心教育,正确管理,真正从心里关心和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提高技能和素质。

2.2追求对学生的心理分析和帮助能力

符合技术要求就是合格的产品和财富,对做错的同学,不能很好的完成课题,老师可能有批评甚至训斥。但对有些学生还不能大声的批评训斥,有些同学被老师训斥会很反感,会反抗,那老师还要先自我批评。一方面,老师要改变教学态度和方法,检讨老师自己态度问题,然后再对学生批评,一定要让学生能够接受批评,真正让学生理解技术的重要性,安全和严格要求的重要性,达到接受的目的。特别是安全操作,安全纪律那是必须严格要求,要做到不能出现万一。遇到学生的态度过激,老师就是耐心抚育的园丁,不是怪学生,而是要感到处理问题的特殊性。不能说错话,不能出现言行有闪失,及时的调整出一个有效的办法,让学生平静心情,理解老师的培育目的和心情,真正从心里和行动来反映老师的尽职精神。否则一旦出现安全事故,给学生和家长带来的损失,那就是无法挽回。

作为老师,要把自己的职业品质和能力,当着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的追求,不断提高。用心分析理解学生心理,用心教育帮助学生。

2.3追求对不同层次班级学生的教学能力

对初中班级的学生,讲解技术与安全操作,必须反复的讲,不但要千叮咛万嘱托,而且还必须来回巡视检查,同时还要有不同的表达。有集中的讲评和纠正,有单个的指导说明,真正是全身心的投入,一点不能大意。带差的班级,老师教学最吃力,而且要用尽一切办法,叫哄好,管好,看好,听好,想好,就是掌握好指导好。

高中毕业的大专高职班,在教学管理,在技术指导上要比初中班好多少倍,那些学生个人很上进,八十几分要九十几分,增加一点分,有一点改进他们就非常高兴。高中班同学,能认真听老师讲课,也很理解老师的心情,大多数同学都把听、记、学的技术当着从事就业的本钱。老师和学生,都把精力放在学的更精,更快,更全面上。学生还会问技术范围内外更多的问题,会同学之间互相探讨。

有些大专班的学生,虽然对学习高的技术动手能力差,尤其女同学向高技能迈进,如车床技术要进行多线梯形螺纹,大模数多线蜗杆车削,对心里,对刀具,对操作技术都有更高的要求。一开车床就害怕,不敢动手做,一做就想不起老师讲的程序要求,急的哭,这时老师还要很好的安慰她(他)们,鼓励她(他)们。高学历学习高技术,开始都是非常的难,只有闯过了开始的技术难关,才会有成熟的技术。要从技术难度的开始,反复耐心的从基础,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逐步的熟悉适应。胆量小、心里差的同学先看,多看,让有一定能力的同学操作,在同学之间进行互相帮助效果更好些。那些胆小心里差的同学,从掉眼泪,从低分到后来得高分,正常完成课题,老师看到学生那种喜悦,心里就感到无比的欣慰。

大专毕业、高职后的同学,他们已经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经历,对老师的用心感到温馨和感激。对大学毕业、高职后的同学,在授课和技术教学指导必须要有严格的针对性,对课题具有的难度、精度,时间要求,测量评分,都必须讲的具体,不能含糊。

对于动手理解能力强的同学,他们就是学习和掌握技术的骨干,他们一学就会,速度快,精度高,喜欢先做、先完成。对于学习和掌握技术快的骨干,还要有调动积极性的鼓励办法,先完成的让他们休息;让他们帮助差的同学;这样他们心里很开心,他们纪律也很好。

技术差的同学会一整天忙碌,尽管技术差些,但这些同学的学习精神是要进行鼓励和肯定,对班级的教学管理能力,其实也决定了班级整体学习的状况。对满身是汗,一天辛苦训练的同学,真的不能再批评,要肯定他的吃苦精神,更要从学生的操作中分析不足,帮助他们总结提高,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更快的掌握技术能力。

对于差的学生要有分析,是掌握技术能力差,还是纪律差、理解不够,还是家庭状况的影响。老师要有职业技术教学的能力,要有严谨的教学态度,丰富的教学知识和技术,严格的教学管理,要有善于关心帮助学生的热情,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严格,是老师培养技术人才的要求严格,体现在老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性。

教学能力是一个神圣殿堂,是热情,是温暖,是愉悦,是严格又趣味,是关心帮助,是教学管理艺术,是让职业技术教育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成为技术人才。

用各种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和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认真学习和掌握技术,从成绩到纪律,安全到技术,最终还是从利益和经济收入,这个职业技术教育和接受教育的根本上体现出来,反映出来。

看到学生们,来时一无所知,能够在不长的教学时间里,学习到技术的难度和精度,安全的走出技术课堂,老师花费的心血,付出的努力是非常值得,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技术人才,这就是职业技术老师追求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6.多层次教学组织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篇六

提要:多层次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化。

正文:

一、多层次教学

(一)多层次教学的含义

所谓多层次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性,区别对待地设计和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在显示其巨大的优越性的同时,也暴露了它的局限性,即对全班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进度,不利于因材施教;而个别教学虽然可以因材施教,但其低效率也为我们所不龋实践证明,无论是个别教学,还是集体教学和分组教学,都有其难以避免的弊端。多层次教学就是要把这三者结合起来,扬其长而避其短,在集体教学的框架里,进行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在教学目标上,多层次教学致力于促进全班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多层次教学综合运用集体、小组和个别教学形式;在教学实际效果上,多层次教学则谋求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多层次教学的理论依据

1.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理论

个别差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行为和个性特征上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主要表现在生理方面及心理方面,后者包括智力、兴趣爱好、动机、能力、气质、性格、情绪状态等的差异。研究表明,个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在独特的自然基础上,受到具体的教育和其它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采取与之适合的教育教学措施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然而,要在当今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中,顺应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施教,是不现实的。事实上,个体与个体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如果能把某些方面相类似的学生归结为一个个“层次”,则既可照顾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性,避免不分对象的“一刀切”的弊病,又可把因材施教提高到可操作水平,大大提高施教效率。多层次教学就是依据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理论而提出的一个崭新的命题。

2.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理解和掌握任何教学内容。只要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速度和动机方面的个别差异将消失,95%的学生将获得较高的学习成绩。而多层次教学正是实现他的“从差异出发达到消灭差异”的理论构想的有效手段。

3.维果茨基关于“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被称为“最近发展区”和“教学最佳区”。教学就是这样一个由潜在水平转化为新的现有水平,并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的过程。根据这种理论,人的个别差异既包括现有水平的差异,也包括潜在水平的差异,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不同层次的差异出发,才能不断地建立新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使教学成为促进发展的真正手段。

4.“教学形式最优化”的理论

巴班斯基关于教学形式最优化的理论认为,当传授容易理解的新教材进行书面练习和实验时,以采用个别教学为最好,这时教师要进行个别指导。当必须采用不同深度的新材料或练习演算时,可进行不同方案的临时分组:差生做易做的题目,教师提供纲要信号、辅导卡片或助手辅导;优生做难题,讨论学习的多种方案。当讲授复杂、份量较多的新教材,而又不能采用个别和分组教学形式时,应采用集体讲授或集体谈话的形式。他主张实行这3种教学形式的最佳结合。

二、多层次教学的组织模式

在当代多层次教学研究中,世界各国的教育革新家创造出各式各样的分层次教学的具体形式,如保留年级界限的按成绩编班;取消年级限制的“连续进度”;按智力分组的“同质班”;专为学习有困难者或骨干设立的“学习辅导中心”等等,其中有许多观点和做法能给我们以启发。我们的改革实验表明: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应与课程结构改革同步进行,并与之相适应。学校要改革传统的教学体制,必须建立起以学科课堂教学为主,学科课堂教学与活动课指导相结合,分层次教学,分类学习指导的教学组织模式。

(一)研究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

研究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主要是分析与学生学习成绩和道德行为的差异有联系的心理特点,以及这些心理特点形成的过程和条件。这是实施多层次教学和学习指导的重要前提。

1.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的分析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分析和了解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主要应考察其性格、兴趣和能力等心理特征。

--学生性格的差异

学生性格的差异表现在他们对现实的态度或表现在他们意志的某一个别特征上,如是否勤勉、诚实、坚定、勇敢、有毅力,以及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情感、批判与自我批判的态度等品质发展的程度如何。

--学生兴趣的差异

兴趣是一个人趋向某种事物所特有的意向,它标志着一个人参加某种活动的积极性。具有不同兴趣倾向的学生往往对学习科目抱有选择态度,表现出对不同的学科的特殊兴趣。

--学生能力的差异

学生能力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一般认识能力的差异。主要是在注意、记忆、观察、感知觉、想象、思维和创造性等认识能力上,不同学生表现出不同特点。②特殊才能的差异。在特殊才能方面,学生的个人特点表现得最为明显,有的学生具有文学艺术的才能,有的学生具有科学或技术方面的才能。对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要在发展其个性的一般良好品质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特殊培养。

2.了解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的方法

了解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需要通过科学的观察、调查和分析,必要时也可以采用实验方法。其内容包括下述几个方面:①一般情况;②学生的主要的个性心理特点;③学生个性心理形成的原因分析;④关于教育指导的措施意见。

(二)分层施教、分类指导的教学组织模式

1.必修课

实施水平区别化教学必修课实施水平区别化教学,是指在同一个班组采用相同的大纲与教材进行教学,学生按其原有的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学习不同水平的材料,达到不同层次的要求。实施这种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学习能力分层实施水平区别化教学,必须在深入研究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学习能力将其大致分为A、B、C3个层次,并将他们平均分布在各学习小组内,这就产生了纵横两个维度。从纵的方面看,全班分成了程度大致均等的若干小组;从横的方面看,每组都包含着程度有异的3个层次。我们的实验结果显示:从编组的形式看,按程度编组效果不好,还是以混合编组为佳,它不但可以减少差生的挫折感,避免多次配置之劳,还可以使学生间取长补短,创造既竞争又合作的良好气氛。

--明确提出多层次的教学要求

必修课实施水平区别化必须有一个基准,即对每一个学习阶段(初中、高中)确定一个最低限度的水平基本要求,这个基本要求既是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具备的文化素养,也是进一步达到更高水平所要求的基础水平区别化教学比传统集体教学只需“划一”的教学要求更高、更具体,一堂课至少要有高、中、低3个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中等层次要求宜紧扣大纲;高层次要求宜在大纲基础上加深拓宽;低层次要求宜在速度和难度上略有降低。

--精心设计多层次练习

根据多层次教学的要求,练习也可设计成高、中、低3个层次。可采用基本题加机动题或附加题的办法予以解决:一般学生都要完成基本练习;对于全部完成基本题有困难的学生,可免做机动题;附加题则是一些综合性、超前性的题目,供有潜力的学生完成。

--进行多层次课堂学习指导

多层次课堂教学应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分层指导:对共同性问题,教师要作集体或小组指导;对个别性问题,教师要作个别指导,后者特别要注意抓两头,通过讲解、揭示、示范,使优生和差生都能按多层次的教学要求达到目标,获得高峰体验。

2.选修课分层次分类施教

选修课不同于其它非正规教学,它是一种正规的课堂教学,只不过在教学对象、要求、教材上比之必修课有较大的弹性。为了有利于不同程度和不同兴趣学生的发展,选修课可分为3类:一类是与必修课对应学科的分层次选修,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并结合学生的志愿分为A、B两个层次。A层以巩固掌握必修课为主,B层则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加深和提高。一类是为介绍各种综合性的基础科学以及最新的文化、科技成就而开设的拓宽类选修课。再一类是不同学科领域的兴趣性选修,以发展学生某一方面的兴趣、特长和才能。

实施选修课分层分类教学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合理规划选修课比例和起始时间分层次选修课应与相应的必修课同步进行,以每周增加1节必选课为宜。拓宽类选修课宜在高年级开设,采用短期课程的办法,每周1节,但不必开满全学期,而是根据具体情况,短则二、三周,长则一、二月。趣味性选修课每期开4至6科,每科10课时左右。让学生每期任选1科,成绩以学分计算。

--精心选择和组织选修课教学内容

为保证选修课的开设,有必要对已有的必修课内容进行精简、调整,把一些属于高深的、拓宽的或趣味性的内容从必修课里调整到选修课里,以选修课教材的形式稳定下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修。

--有针对性地进行选修指导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选修指导,可以防止学生选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具体做法是:公布科目,介绍内容,学生选报,教师平衡。

--加强选修课教学管理

选修课的教学形式仍然是课堂教学,以班级授课为主,因此必须加强选修课的组织管理工作。为此,我们对于每一门选修课建立了教学档案,内容包括:教学计划、教材、习题集、主要参考书目、学生成绩册、教师建议等。

--建立相应的评价考核办法

选修课考核的方式要因科而异,或者笔试,或者口试,也可以撰写有关小论文、实验报告,以及考核学生的操作、制作技能。学生的考核成绩要记入档案,不合格的必须参加下一年该选修课的考核。我们主张实行学分制,以统一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管理。

3.活动课分类指导

活动课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和讨论,这里举例说明:--兴趣小组的学习指导兴趣小组在教学组织上应有较大的自愿性、松散性,在教学内容上应有更多的趣味性、灵活性。教师应指导学生选择活动内容,制定活动计划,引导学生应用、验证、巩固学科知识,并提供适应学生兴趣的补充阅读材料,如《趣味力学》、《有趣的杨辉三角》等。在评价方面,则应重视过程评价,侧重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

--课外超前学习与特长生的指导

特长生的超前学习应以课余自学为主,教师可按如下方式作适当个别辅导:①开设专题讲座。聘请本校教师和大学教授、专家开设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专题讨论班。②组织学科讨论小组,组织具有共同兴趣的特长生,就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研讨。③实行“导师指导制”。确定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中学教师或学术造诣深的专家学者作为特长生的指导教师。特长生在导师的辅导下,可以超前学习中学甚至大学本科的功课,并在导师指导下阅读有关专著,进行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活动。这种以自学为主,自己设计实验并研究课题,向导师质疑问难的教学方式,跟大学培养研究生的方式很类似,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设立“学习咨询辅导中心”

“学习咨询辅导中心”对部分学习确有困难者提供学习咨询,进行个别辅导,以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验,成都七中现已基本形成一个能适应不同类型学生发展的课程结构和多层次的教学组织模式,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有选择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实践证明,这种多层次的教学组织模式对于实施新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7.论文学素材的多层次积累 篇七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文学素材,积累

文学作品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批的学生“粉丝”, 他们也很希望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但事实是, 绝大多数学生为此而“销得人憔悴”, 他们并不知道如何积累文学素材。

心理学研究证明, 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具有一种接纳条件刺激物的总和规律, 这一规律来自条件刺激物的有效信息, 随着刺激信息的不断传入, 信息总量在积累, 表现为算术和式的递增。文学素材的积累无疑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 它蕴含着写作的主体———学生“接纳条件刺激物”, 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并随着情境的变化不断生成新的情感体验等多层次的“高级神经活动”。

一、用眼看世界, 增加生活阅历

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的, 即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 耳闻、目睹、鼻嗅、口尝、体触等直接了解外界情况;一种是间接的, 即通过语言、文字、信号等传递消息而获得信息。写作实际上起源于信息的获得, 表现为信息的输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社会是写作信息的主要的、直接的源泉, 历史则是其间接源泉。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 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根植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和喉舌。”[1]学生写作不一定要达到“伟大”的高度, 但用眼看世界, 观察自然、社会和历史则是其写作的必由之路。

对于学生而言, 用眼看世界的方式有二:一是以校园为起点, 以家庭、社会为延伸点, 以自我为视角, 饱览自然风光, 阅尽社会人情;二是以教材为起点, 以图书馆为延伸点, 以人物传记为重点, 融入沧桑历史。

二、用心悟世界, 丰富生活体验

用眼看世界只是文学素材积累的第一步, 还必须进入第二步:用心悟世界。心理学研究表明, 作为人的生物的与社会阅历的个人的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统称为经验, 用眼看世界也只能停留于经验层面;于经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部分, 这是体验, 用心悟世界无疑属于这个过程。马克思认为:“人的感觉, 感觉的人性, 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 由于人化的自然界, 才产生出来的。”[2]用心悟世界实则上就是“人化自然”, 典型化社会生活和历史的过程。

德国著名学者伽达默尔说:“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 而且它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一种使自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 那么这东西就属于体验, 以这种方式成为体验的东西, 在艺术表现里就完全获得一种新的存在状态。”[3]学生用心悟世界就是要在他们的经历中寻求“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 梳理出激动人心的、久久不能忘怀、令人回味不已的经历。根据经验, 我们可以发现, 这些经历一般不会集中于某一时间或某一个空间, 它们可能瞬间出现, 也很可能在再次回味时出现。因此, 语文教师很有必要教会学生善于体验这些过程, 善于捕捉这些经历。

对于学生而言, 用心悟世界的方式有二:一是及时体验, 在“真”的基础上, 以“善”、“美”为准则, 记录下触动灵魂、富有意义、令人难忘的经历;二是延时回忆, 以时间为过滤器, 体味以往的经历, 记录下令人感动的时刻和事件。

对于文学素材的积累而言, 用眼看世界和用心悟世界只是两个初等层次的行为, 绝大多数学生只能达到这个程度。但是,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 成功的文学创作所运用的素材往往是超出这两个层次的, 是有变异的。这就要求文学素材的积累进入更高的层次:用口说世界和用笔写世界。

三、用口说世界, 提升生活情调

作家吴伯箫说:“惟其是生活才有光, 有热, 有运动, 有发展, 有未来。‘生活’这个词里包含了真实, 完美, 新陈代谢, 四季常青。”[4]青少年学生生活在一个“真实、完美”的世界里, 感受着生活的美丽与丰富多彩, 他们自然会有一种不吐不为快的冲动。体现在文学素材的积累上, 这就是用口说世界。

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语文教师应该把学生置于不同的群体当中, 让他们开口说世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乃至课外活动时, 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 引导他们开口诉说世界存在与发生的形形色色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 说的一方在说世界的同时, 也会再现自我的生活世界, 展现青春的风采, 建立生活的自信, 丰富生活的情调, 从而更加觉得生活的美好、人生的多趣。听的一方会受到濡染, 自觉地加入这个行列, 与其他同学共同歌颂生活, 描画未来, 而且会用他人的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世界, 会给文学素材的积累带来不可言喻的奇效。如果条件允许, 语文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带到不同的社会大舞台上, 让他们以各自积累的素材为基础, 参加作文大赛、朗诵比赛;还可以推荐发表学生的文学素材或作品。这样, 学生文学素材的积累会来得更加主动、积极而且有效。在这个过程中, 语文教师理应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性, 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开展多层次的活动, 并不断根据最近发展区的原理, 引领他们实现跨越式前进, 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投入这项活动。

四、用笔写世界, 积累生活素材

对于学生而言, 借助对自然、社会的描摹, 抒写真实的自我是他们最主要的写作目的。在作品中, 笔下的自然、社会等都是学生往日生活的记忆与再体验。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指出:“在人那里, 我们不能把记忆说成是一个事件的简单再现, 说成是以往印象的微弱映象或摹本。它与其说只是在重复, 不如说是往事的新生;它包含着一个创造性和构造性的过程。”[6]可见, 用笔写世界不是一个机械的过程, 它蕴含着创新, 意味着情感体验的不断生成。以自然界草木虫兽的形态和生活为例, 作者的心境不同, 写出来的形态与生活也就不同。试想, 杜甫在高兴的时候, 他笔下的花也不会流泪吧。正是因为处于一种“国破山河在”的心境中, 花被他赋予了流泪的形态, 于是创造与创新出现了。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 他们的写作能力相对欠缺, 于是帮助他们不断地变换情境, 用不同视角、不同情感态度描写这些原本很“真”的事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青少年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 要想使作品有料、有味, 很有必要进行两个层次的写世界。一是初级层次的写世界, 这个层次以真实记录为主, 是原生态的记录, 这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做到的。二是高级层次的写世界, 经过一定时间后, 由于情感体验的复杂化、丰富化, 那些原生态的东西被赋予了“虚”的元素, 世界异样了;再经历过一段时间后, 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 随着各种素养的具备, 学生对原本的世界及已被初次“虚化”的世界再次“虚化”, 再衍生出异样的世界。如此反复, 学生的文学素材会不断“繁殖”, 越来越丰富, 越来越有诗意。对此, 泰戈尔有着相似的感受, 他说:“我发现, 我一打开门, 生活的记忆不是生活的历史, 而是一个不知名的画家的创作, 到处涂抹的五彩斑斓的颜色, 不是外面光线的反映, 而是出自画家自己的, 来自他心中情感的渲染。”[7]用笔写世界的过程充满了创造性与趣味性,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项活动, 而且应主动参与, 不断丰富自己的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积累文学素材。

用“眼”看世界会让学生对生活有一个初步印象, 用“心”悟世界会让学生对生活产生深刻印象, 用“口”说世界会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用“笔”写世界会让生活不断“繁殖”, 进而使文学素材不断生成。这样, 文学素材必然会得到美化, 而且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别林斯基论文学.新文艺出版社, 1958:2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 .人民出版社, 1979:126.

[3]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上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78.

[4]吴伯箫.文学:回忆与思考.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26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人民出版社, 1995:56.

[6]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65.

8.全方位、多层次考核 篇八

关键词:德育课;成绩;考核模式;综合能力

30年来,我既讲述过《政治经济学》《哲学》,又讲述过《法律基础知识》,而今则讲授新编教材《德育》。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新编教材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培养学生能力上都比原来的教材前进了一步;“通俗易懂,能引起我们的兴趣”,学生普遍这样反映。新编教材不但可以帮学生“坚定人生信念”,而且反映了社会的实际要求,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不仅需求技术精湛的劳动者,更需要思想品德高尚的劳动者。这一切的改革无疑给学校的德育课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伴随着教材的改革,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穿新鞋走老路”的考试方法已经不适应新教材的要求,不管是学校还是教师都迫切需要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考核方法。如何搞好职业技术院校德育课的成绩评定,是摆在所有德育课教师面前的主要问题,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经验,呈现出来以供大家借鉴。

考试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和运用能力,学生的学习成绩应当结合学生的考试结果和平时的学习情况来判定。根据这种精神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我采用平时考查、理论考试和实际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

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教学。中学生好胜心理强,有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争着发言;有时学生因教师没有让他回答问题而沮丧,甚至对教师产生意见。我就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教学中。

1.课堂提问需要竞争

每讲完一个章节后,我都给学生留一定量的思考题,所提问的题尽量能承上启下,温故而知新且富有思考性,下次讲新课前都要复习提问。例如,德育第五章讲完后,我让学生思考:“目前你具备了哪些职业素质?提高职业素质的意义?”这对讲述新课“职业道德的内涵、作用”奠定了基础。检查旧课时,先指定学生回答,同时要求其他学生准备补充。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恰当地利用表扬的方法,坚持当堂记分当场公布并累积到总分中。在实践中我体会到:课堂教学也需要竞争,竞争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便于我们及时检查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情况,训练学生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2.课室讨论发言也需要竞争

新编德育课教材中课堂讨论部分很多,由于我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在讨论中往往控制不了课堂讨论气氛。有时,讨论的结果和讨论的目的相差甚远,课堂讨论成了课堂自由谈。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讨论前让学生事先做好准备,再在课上进行讨论。例如,“职业道德规范”做出的讨论题是:社会主义发展需要职业道然规范吗?试举例分析说明。有的学生从道德的内涵、作用方面说明社会主义发展需要职业道德。而有的学生则认为市场经济用金钱管理社会。两种观点,两种交锋。最后,学生归纳出:社会之所以发展,就是因为有一批无私奉献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学生针对不同的观点,交锋争辩,讨论激烈,达到了预想的结果。而我则对发言者的分析水平和发言次数做了详细记录,且不失时机地做出表扬和打分,将分数记入期末成绩总评中。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加深理解,巩固记忆,而且能使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和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讨论水平。

3.把竞争机制引入检查书面作业中

德育课需要有适当的练习作业,这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书面作业往往既不打分,也不在课堂上进行讲评,因而学生很容易忽视对作业的检查。这学期我坚持把学生完成的书面作业和要求写的讲演稿、小论文、社会调查报告等作业打成分数并记录成绩册,将作业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课堂上讲评。总之,在平时考查时,如果确立平时成绩为30%,那就把30%的总分分为若干部分进行积分。

竞争并不是优胜劣汰,而是“有三分好就鼓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激石成火、激人成才”的目的。通过运用激励的办法,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进取性,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理论考试的方法要解决

期末考试是检查学生半年来对所学基础知识系统掌握和运用情况的体现,也是检查教學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它促使学生将平时学习的知识加以系统巩固。因此,它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1.传统的考试方法亟待解决

传统的考试方法往往注重知识的应答,对运用能力则考查得甚少,形成了重记忆轻理解、重重复轻创新、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觉悟、重第一课堂轻第二课堂的现象。统一的答案和评分标准等,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的发挥。当然,对于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我们要求学生必须牢固掌握。然而,传统考试方法忽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这不能不说是传统考试方法的失败。针对新教材德育课的特点,我相应地提高了分析、说明、理解问题的分数。例如,在社会主义时期要不要提倡大公无私的精神?请简要说明。实践证明,这种试题不但能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既提高了认识,又注意了行为,达到了德育课的教学目的。

2.在考试方法上采取灵活性和统一性相结合的方式

(1)要精心设计试卷

首先,要明确为什么考、考什么内容、怎样考。其次,做到试题不偏不怪,难易适度,由易到难,形成梯度,拉开档次(不超出教学大纲和新编教材的范围)。再次,试题紧扣形势,引导学生思考现实感较强的问题并且做到答案准确、唯一。让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在70~80分之间,而且试题偏重理解,防止死记硬背的现象。

(2)采取学生自命题的方法

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上交一份试题和标准答案。期末试题可以从这些试题中优化而来。这样,学生在搜集试题和整理标准答案的过程中不但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任务,自己也可以得到学习和提高。特别是当学生看到自己整理的试题出现在期末试卷中时,欢喜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因此,这一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充分运用口试的方法

口试在期末考试中应占一定的比例,因为它更能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但由于种种原因,口试一直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因此,我抽出一定时间安排学生口试。在口试中我事先拟定若干题目让学生抽签回答,并结合实际情况刨根问底,从而测试出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这样,既杜绝了闭卷考试中的不真实现象,还能考查学生的真实能力,启发学生思维。

总之,考试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形式一定要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要根据不同的考试目的来选择考试方法。

3.试卷讲评课要有目的、有步骤、有准备地进行

(1)讲评课上坚持以鼓励为主

试卷分析一般包括:试题分析、答卷情况分析和成绩统计。在阅卷进程中,教师必须有选择、有重点地将那些紧扣题意,理论和实际联系紧密,分析深入,甚至有创见的答案记录下来,以备在讲评课上宣读或张贴。对于成绩差的学生,也不要动辄斥责、讽刺、挖苦,要热情地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指明方向,坚定信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鼓励后进生的目的。

(2)在讲评课上要坚持以启发为主

讲评不只是教师單方面的活动,应是师生共同讲评。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方式,启发学生思维,特别是对于考查运用能力的重点题目,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动脑,辨别正误,分析原因。这样,不但提高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方法和认识水平上有所提高。

三、充分体现知、行的统一

1.行为考核是德育课成绩评定的基础

德育课与其他专业课不同,它是融知识、能力、思想觉悟为一体的。这就是说,要寓思想教育于各种教学、各项活动之中。因此,考查学生不仅要看他掌握多少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看他的实际表现。然而,一个学生实际表现的好坏,是考卷不能反映出来的。

2.实践考核是德育课成绩评定的目的

理论离不开实践,实践为理论提供依据,可以使理论更丰富、更完善。而单一式考试方法重理论轻实践。因此,在这学期的德育课成绩考核中,我把实践的分数合并到期末总评成绩中,令每学期一次的实习活动为实践能力的打分提供依据。每次实践结束,我都采取学生自己打分、小组讨论、教师评定的方法,确立学生的实践分数。这样能使学生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以后进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恰当地做出期末成绩评定

学生期末德育课成绩应是平时考核成绩、理论考试成绩、实际水平成绩的综合。平时考核成绩包括: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发言、书面作业(讲演稿、小论文、社会调查报告);理论考试成绩又包括:笔试、口试;实际水平成绩则包括:行为考核成绩和实践考核成绩。如果采取3:4:3,那就把各项所得分累计起来构成学生的德育课成绩,其方法多种多样,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学生的德育课成绩要既能反映学生上德育课的情况,又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杜绝出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

上一篇: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作文下一篇:简约成长手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