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法律与人生教学大纲

2024-08-02

道德法律与人生教学大纲(通用10篇)

1.道德法律与人生教学大纲 篇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结合实际,论述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广大医务人员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大家夜以继日、连续奋战,体现了大爱无疆、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不愧是生命的守护神、疫情防控的英雄”。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白衣战士们负重前行,从未放弃。而站在你们身后的则是14亿的人民,我们是你们的后盾,是你们最忠实的支持者。在这个春暖花必开的三月,我们期待着你们“今朝书奏入,明日凯歌归”!

请回答:

一、结合材料,论述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答:

论述:每个青年都想用自己的奋斗书写自己美好的人生,个人价值要用个人的创造来实现,实现人生价值要从如下几方面来实现:

1.通过自己的技能和劳动力,努力的工作,脚踏实地,立足于现实,坚守好自己的岗位,为自己赚到一定的金钱让自己生活得更好,同时也为单位创造更多的效益,更是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2.坚持不懈的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武装自己的体能保护自己,可以更好的工作;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工作的技能,通过不断的学习武装自己头脑;

3.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护好自己的同学、好友圈子,在家里对老人要孝顺,对小孩要照顾,对爱人要尊重和呵护,努力让夫妻恩爱,家庭和谐美满。

4.不断的在困难和挫折中锻炼自己,提高自身的技能和精神修养;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地位,做一个尊重别人,也让别人尊重的人。

5.努力发挥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努力为人民为自己的国家做贡献。

2.道德法律与人生教学大纲 篇二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之一,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此课程有助于中职生掌握必要的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本文就《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两大问题及对策做一些探讨。

1 教师观念没改,教学方法单一

现阶段大多中职学校教材选取上都具有“先进性”、“适用性”,采用的都是最新适合中职学校特色的教材,但是,教师的观念并没有明显改变,大多数教师闭门造车现象严重,一味的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侧重于课堂满堂灌,根本没有把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讲的太多,与学生的互动少至又少甚至没有,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因此枯燥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整节课下来教者口干舌燥,听者麻木不仁,收效甚微。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比较差,从而离《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目的相差甚远。

本人认为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行动导向教学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行动导向教学法由德国最先确立,它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德国职业教育中一切教学方法选择、使用和评价的基本点。与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相比,行动导向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及自我管理式的学习。行为导向教学法主要内容包括: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项目引导法、文本引导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有以下特点:

1.1 注重学生个体的行动性

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动性”,即参与性、实践性和互动性,体现“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思想。通过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行动来理解专业知识。这就在提高自己专业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社会沟通能力。在应用行动导向方法的过程中,学生也学到了方法,从而提高了学习能力。

1.2 注重学习行动的合作性

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由于行动导向的教学面向典型职业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注重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尤其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强调合作式学习,强调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生生关系,有利于构建师生与生生之间新型的互动协调关系,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协作共事的能力。

1.3 注重教学评价的开放性

行动导向教学的评价既有对所学技能与知识的定量分析,也有对学生所获得的能务的定性分析、所有的评价结果是开放性的、特别是在教学评价中,允许学生自己制定评价标准并检查自身的学习效果,这就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评价的“旁观者”成为评价的“主持人”评价标准的制定基础不是对知识的复制、拷贝,评价的宗旨是帮助学生改进自身的学习,帮助教师更好地优化教学过程。

行动导向法是职业教育一个先进的教育观念,一种指导思想,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模式,一种新的思潮,一个改革的代名词。其基本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2 学生成绩考核方式单一

专业课的考核方式倍受学校重视,因此多种多样,这样即能客观、真实地考察和评价一个人的专业技术水平也能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的重视程度,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属于公共课,造成中职学校不重视本学科的考核方式,一些老师认为成绩不必要求太严格,考试时出些题目就可以了,从而也就造成中职学生对此学科不重视。

本人认为如把专业课的考核方式运用到《职业道德与法律》考核方式当中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要客观、真实的考查和评价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需要建立一种多样性、综合性的考核机制。通过对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形式的考察,才可能是一个公正而客观的评价。考核既是检验学生学习成绩的手段也是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途径,所以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各章节的内容布置相应的作业和思考题,组织学生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并围绕讨论题让学生写出讨论题论文,依据学生论文和作业评定评时成绩。这样可以调动学生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同时也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期末考试采取阅卷方式,以选择题、判断题、案例分析题为主,用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让学生真正认识和感受到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的价值和意义,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挖掘自身的潜能,培养适应中高端技能型就业市场的高素质人才,本人认为“以赛代考”的考核方式,同样可以运用到《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考核当中,在学校范围内开展公共科目竞赛,不仅是对各类基础知识的一次综合检验,也是对教学成果的阶段性检测,同时也促使学生逐步养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方式,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基本素质,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以赛代考”的考试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更是学生自信和成功的推动力量。从而彻底告别“纸上谈兵”的老一套。

总之,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不断研究和探索好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职业道德和法律》课程设置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从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做更多探索和有益的尝试,以适应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要求,为国家培养诚实信用、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遵纪守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摘要:《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文针对目前各中职学校在本学科教学中存在的两大问题提出建议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2008.

3.《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水平探析 篇三

【关键词】职业道德与法律 教学水平 教学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经济的发展赖于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有赖于高的经济效益,而高的经济效益源于高的员工素质。员工素质主要包含知识、能力、责任心三个方面,其中责任心是最重要的,而职业道德水平高的从业人员其责任心是极强的,且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高也是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有效保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方面,经济发展使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另一方面,道德缺失、道德伦丧的事情屡见不鲜,一些行业的某些工作人员职业道德令人发指,人们呼唤道德,尤其是职业道德。

众所周知,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学习与行为规范“双困生”,他们大多文化基础差、厌烦学习,缺乏自制能力,迟到、早退、旷课、夜不归宿、不遵守课堂纪律习以为常,甚至有的学生自我标榜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这些无疑都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重重困难,但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培养技能型就业人才的任务,以提高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为己任,学校加强《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责无旁贷。因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的成败,无疑将直接影响到新一代劳动者是否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的需要,并直接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那么,如何上好职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呢?笔者通过实践探索,有如下认识和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导入的针对性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只有学生从内心深处愿意学习,产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够真正的吸收课堂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知识点的时候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有针对性的导入法,这就需要对职校的学生进行心理和行为上的分析,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然后将知识点通过生动的有针对性的讲解法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其中可以用现实中存在的例子进行教学,在塑造形象方面的章节中,可以以学生的现实状态,比如说坐姿、站姿等方面进行阐述,这样学生就会非常容易理解,亲身感受到学习的生活化,并不是生硬的模式化还可以通过对平时的所见所为进行道德上的引导,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良好的道德小仅叫一以帮助他人,同时还可以净化自己的内心,感受到道德教育的美好这样有针对性的导入式教学,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1.教法的灵话性

在教学方法上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要只是照本宣科,千篇一律的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讲授,在形式上要灵话多样,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声文并茂,比较直观,并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兴趣。由于本身这项课程的教材内容就比较枯燥,如果全部按照书上的内容讲解的话,不仅学生在理解上有困难,同时还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说如果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利用一些在视觉上或者是心理上能够使学生产生兴趣的实际案例,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水平

2.内容的现实性

对于这方面的课程往往理论性都比较强,讲授的基本上都是理论层面的知识,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的心里,内容比较枯燥,所以从内心深处形成一种抵触情绪,不愿意接受。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借助现实中的案例,然后结合理论知识向学生进行讲解。案例的选择要具有普遍性,是学生们在实际生话中可以接触到或者是听说过的,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说课堂讨论和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亲自参与其中,从而可以加深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知识点。通过这些现实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在理论上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同时还对学生以后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教师的渗透性

教师的个人素质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首先教师要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都特别大。本身教师就是学生学习的典范,首先要树立自己的形象,在言行举止方面要有教师的风范,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对于教授《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师就更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言传身教,通过自己的良好素质慢慢的向学生渗透。

二、在教学实践上,德育教师应与学校班主任加强联系

利用各种途径巩固学生的学习知识,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绝不仅仅只停留在课堂时间范围内,应该把教育贯穿于学生的一生之中,而在学校期间,也要利用学校的各种话动来巩固。以班会课为重要阵地,班会课是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的重要阵地,利用与否,以及利用得好坏,对班集体的发展,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德育教师可以与班主任合作,组织学生开展有助提高学生德育效果的主题班会话动,使德育主题鲜明、内容充实、形式话泼、富有意义。例如在讲到第十一课保护环境内容时,与班主任合作开展节能减排主题班会话动,让同学们收集有关节能减排的图片和视频,在班会话动中给个班同学展示,让大家讨论节能减排对社会与人们的影响,组织同学辩论并写心得体会,教师给予总结,同学们通过这此环节的参与印象深刻,大大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起到很好的效果这样的班会话动应该贯穿于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中,可以使同学们的知识牢固记住。

总之,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不断研究和探索好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职业道德和法律》课程设置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从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做更多探索和有益的尝试,以适应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要求,为国家培养诚实信用、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遵纪守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 2008.

4.《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总结 篇四

本学期我担任汽修专业14春季班、14秋季班和13升学、就业班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授课教师。日复一日,台上台下,转眼一个学期即将结束,与学校,与专业,与个人,做一个小结,十分必要。总结得失,反思成败,再接再励,为圆满地完成的下个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务而准备着。

一、《职业道德与法律》要紧跟国家的发展步伐,赋予这门课鲜明的时代特征。

怎样让德育课永远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是我一直思索的问题。讲的不温不火、不疼不痒,学生不买账;讲的过于高深、训诫教导,学生又厌烦,不想听你的课。怎样讲?讲什么内容?不能自己说了算。得问问学生喜欢什么话题,再把德育的相关内容穿插其中才行。我说老师就像大厨,得把一种人们不喜欢的食材,变着法儿做出人们喜欢吃的口味来。难不难?的确很难。但我们是老师,我们不能被难倒!

我把职业道德教育水乳交融地“化”职业技能与知识于《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之中,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与此同时,我还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轻松愉快地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从而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朴素真理不只是漂亮的装饰,而真正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二、活跃课堂气氛,实施“读报式”教学

读报教学模式,就是把相关教学内容打包,联系生活实例,司法案例,经典故事,名人轶事,像电视节目中主持人播报新闻一样,用多媒体呈现出来,有文字,有图片,有视频,还有评论。学生想听能听,想看能看,又可以发起讨论和辩论,老师做好了主持人,学生都是嘉宾,让他们畅所欲言就行了,效果不错。这样不仅强调了师生共同活动,克服教师为中心的倾向,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和兴致,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从而使双方真正领略愉快教学的美学价值。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中,我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进行专题讨论;开展社会调查;开辟“时事点评”。

三、把德育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

什么是好的教育?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教育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力量,使学生生动活泼的健康的成长。怎

么做呢?

1、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

尊重学生是教育原则和教育本质的要求。教师把学生当作发展中的人,并创造各种条件引发他们无限的创造力和潜力。在开展各种活动之前,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广泛征求学生意见,这些活动大都由学生们自己策划、组织、总结,收到较好的效果。

2、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素质教育倡导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强调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因此教学必须以学生个性的弘扬,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为目的。各种活动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它要教师通过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个性,通过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素质。对于每一次活动,我都进行动员和总结,甚至组织同学写心得体会,要让学生通过每次活动都有大的收获,真正做到寓德育于活动之中。

当然,在工作中我还有诸多不足之处,具体体现在:在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客观原因是时间少,主观原因是自己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挤出时间来完成好这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对学生的课后作业检查的力度还不够,使得一部分学生没有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在期末考试中就表露出来了。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有了好的教学方法,还要有虚心向学生学习的心态,教学相长!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不断学习我校优秀教师们好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措施,不断提高自已的业务素质,增强自己的管理水平,以别人之长补已之短,让自己的教学水平能上一个新台阶。做一名让学生喜欢的老师,让学生们尊敬的师长。

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篇五

2010-2011学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 学 大 纲

适用班级: 一年级学生

总 课 时: 48学时(理论44学时,实践16学时)授课教师: 张建平张秀英 闫青会

一、课程说明

(一)编制依据

本大纲依据教育部对本门课程要求及我校“各专业教学计划(2010级)”所编制。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和任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公共基础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社会角色和面临的任务。确立科学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法制观,树立崇高远大的人生理想,确立正确的成才观和择业观,掌握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内容,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从而能够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认真履行公民义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当前大学生的特点和现实情况:

1、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2、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把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3、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4、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5、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四)教学内容的设置

本课程教学内容根据“各专业教学计划(2010级)”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来设置的。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采用

学习本门课程,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主要采用“课堂讲授、讲练结合”的方式,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学以致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原则和方法。

(六)教材的选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教出版社 2010年修订版

二、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总学时:58学时 学分:4分

讲授 实践

章 次 各 章 标 题 名 称

学时 学时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六章 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 合计

4 6 6 4 6 4 4 42 2 2 2 2 4 注:本教学时数分配供任课教师根据授课班级的开课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三、教学内容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目的要求】通过帮助学生分析大学生活的特点,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大学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珍惜大学美好时光,知道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他们走好大学之旅的第一步,帮助学生尽快实现角色转换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目标,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知荣辱求发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学生生活特点、大学生如何把握人生的关键时期。教学难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内容】

第一节 适应人生新阶段

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

二、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三、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四、培养优良学风

第二节 肩负历史新使命

一、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二、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三、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第三节 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四节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方法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目的要求】青年大学生应该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充分认识理想实现过程的长期性、曲折性和艰巨性,走出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坚定为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的信念,用实际行动把美好理想化为现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想与信念的科学内涵、将理想化为现实 教学难点: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与信念 【理论内容】

第一节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才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第三节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一、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二、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三、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大学生在正确理解爱国主义内涵的基础上,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统一,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化为效国之行。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教学难点:新时期下弘扬时代精神 【理论内容】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第二节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

二、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三、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四、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第三节 做忠诚的爱国者

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三、增强国防观念

四、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第 三 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目的要求】了解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分析和理解人生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帮助引导学生树立科学、高尚的人生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科学认识人的本质、人生价值评价标准、科学处理人与社会“四种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新时期人生价值取向。【理论内容】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世界观与人生观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第二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一、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三、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四、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第三节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一、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二、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三、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帮助学生认识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自觉继承弘扬优良道德传统,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家庭道德观,知荣辱、求发展,努力按照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完善自我。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道德的本质、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教学难点:市场经济中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理论内容】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第三节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四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二、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三、努力锤炼个人品德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目的要求】明确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增强公德意识,了解公共生活中的主要法律规范,了解课余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遵守公共秩序 【理论内容】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主要法律规范

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第六章 培养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目的要求】明确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培养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职业法律素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与爱情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职业的内涵和本质、爱情的本质、婚姻家庭法律规范。教学难点: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理论内容】

第一节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

一、职业与道德和法律

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三、职业生活中法律的基本要求

四、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职业法律素质的培养 第二节 大学生择业与创业

一、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三、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 第三节 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一、爱情与人生

二、婚姻与家庭

三、家庭美德

四、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培育法治精神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认识到市场经济需要每个公民具有较强的法律素质,而增强法律意识,培育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的途径之一。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法的含义和本质、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学法、知法与护法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维护法律权威。

【理论内容】

第一节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二节 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

二、自由平等观念

三、公平正义观念

四、权利义务观念

第三节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一、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二、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

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第四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一、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

二、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法律制度,充分认识提高法律意识,培养良好的法律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宪法、国家基本制度、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行政机关与公务员;民事主体、民事权利、民事责任、诉讼时效制度;犯罪构成,排除犯罪的事由,故意犯罪形态,刑法制度。

教学难点:正确行使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民事责任主体资格;刑法的原则

【理论内容】

第一节 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一、宪法的特征和原则

二、我国的国家制度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四、我国的国家机构

第二节 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

一、我国的民商法律制度

二、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

三、我国的经济法律制度

四、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 第三节 我国程序法律制度

一、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律制度

二、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律制度

三、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律制度

四、我国的仲裁和调解制度

四、考试、考核方式

期末考试占70%和平时表现、平时成绩占30%,进行综合评定学生成绩。本课程考核主要检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方式有笔试、口试等方式。

五、参考书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论“三个代表”》,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人民日报》2006年4月3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培根论人生》,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

2010年9月

6.浅谈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 篇六

【摘 要】在现阶段的中职教学中,大多数学校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效果并不明显,没有达到国家教委要求的指标。通过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的方法,有利于提高中职校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中职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教学

在法治社会的今天,重视中高职学生的法律教育工作,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素养,已经成为我国中高职教育的重任。必备的法律素养,已成为现代居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立足社会的基本要件,成为实现依法治国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受目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中考的受挫者,文化基础差、学习兴趣低是中职学生的共性。鉴于此,教师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积极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努力创设富有感染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使相对静态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呈现出灵性和美感,以此触动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诚实守信”时,我将“元寂住持与两个徒弟”的故事制作成动画视频,以动感的画面进行讲述:开元寺的住持元寂要在最得意的两个徒弟一寂和二寂中间选一个接班人,他给每人一袋谷种,第二年谁收获的谷子多,谁就是新住持。第二年秋天,一寂挑来的是满满一担谷子,二寂却两手空空。在大家都认为一寂是理所应当的住持时,元寂却宣布二寂为接班人。在人们大惑不解时,元寂给出了谷种都是用开水煮过的,根本不可能有收获的答案。显然,诚实的二寂才是做住持的最佳人选。故事动画创设出的教学情境使抽象枯燥的知识条文变得生动有趣,深化了学生对诚实守信的感性认识,给学生一种强烈的心灵触动,诱使学生以浓厚的兴趣和主动的心理情绪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在兴趣的鼓动下引导学生能自主学习和探究。

二、利用真实案例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现代职业教育理论要求各学科课堂教学都要注重师生间的情感培养和交流,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将教学内容与社会与生产实际紧密相连。情感因素是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教学设计与实施的重要着力点,案例则真实、客观地展示了现实社会中的现象和问题,让学生身临其境、颇有感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投入。为此,教师要通过展示学生喜闻乐见的真实案例,将书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更多深入实践,亲自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机会,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在教学《民法》中“民事权利”这一内容时,我就在课堂上配合讲授内容展示了这样一个案例:不满14岁的小哲,在今年春节时收到了数千元压岁钱,一天,他对一个标价800元的遥控飞机非常喜欢,没有与父母商量就用自己的压岁钱买了下来。小哲的父母知道后非常生气,他们认为尚未成年的小哲不能擅自做主买价格这样贵的物品,超市也不应在监护人不在场的情况下与未成年人进行这样大数额的交易,要求超市退货。小哲认为压岁钱是属于自己的,他有权支配,不想退货。超市认为未成年人是可以独自购买遥控飞机的,也不同意退货。结合这一案例,我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的内容分析:①小哲父母的认识是否有法律依据?②小哲与超市之间的交易是否有法律效力?③小哲父母要求超市退款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真实的案例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得到了有效的启迪与发展,在学生积极主动弄清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是有效的民事行为的过程中,课堂教学得到了切实优化。

三、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引领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鲜明的就业属性决定了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在中职学校学生今后职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中职德育教师要明确推动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方式变革,是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转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应成为优化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教学的突破口。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以能引发共鸣的人生价值、择业就业、道德与法律、理想与现实等热点问题,引领学生就这些问题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操作、交流等系列合作探究活动。使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会独立思考,形成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学习“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时,我没有逐段进行讲读,而是指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就他们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和辨析。问 2

题来自于学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很自然地引起学生的心理认同,学生的思维活跃,据理争辩,不仅更深刻地理解了相关内容,学习方式也在其中潜移默化地由被动向主动转化。

7.道德法律与人生教学大纲 篇七

一、专题式教学提出的背景

虽然国家统编教材内容完整丰富, 但全国高校学生使用同一本教材, 难以兼顾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大学生的学习, 尤其对“三本”学生而言, 教材理论性较强, 可读性较差, 涵盖内容较多, 教材之间内容重复, 条条框框明显, 可谓“骨多肉少”。为贯彻落实中宣部、教育部在《意见》中提出的“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1], 结合武汉传媒学院的学生实际、师资实际和学校实际, 为增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说服力, 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 缓解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基础弱、师资缺口大和理论课时少、教材内容多的现实矛盾, 原思政课部从2011年开始, 就酝酿拿出一门课程进行专题式教学改革。经认真讨论和精心准备, 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以下简称《基础》) 课程作为试点, 进行“模块设计、专题讲授”的改革尝试。

二、专题式教学的基本思路

专题教学法是对传统授课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这种教学方法是指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 摒弃按章节照本宣科授课的传统教学模式, 把某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专题, 然后由对某专题学有专长或者深厚学科背景的教师备课和授课, 若干教师共同完成该门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遵循“精讲、深思”或是“少讲、多学”的理念。实质是变“顺着教师思路教学”为“顺着或高于学生思路导学”。武汉传媒学院公共课部进行专题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如下:

1.通过专题教学重构教材内容和改革教学方法, 把学科知识的理论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与思想性、现实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提高教学质量。即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一方面根据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另一方面根据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重组教学内容。

2.把专题教学与学生的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学期初, 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与教学进度, 经过认真思考和精心设计, 为学生列出一系列的研究课题, 请学生课外多方准备, 独立或自组小组共同完成。例如, 就一个专题, 首先要安排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其次, 围绕专题分析材料;第三是拿出研究的结果;第四, 与同学交流;最后, 完成专题作业。不同的专题, 会有不同的研究过程, 但从“研究”到“交流”再到“成果” (还可以有成果评价) 应当是一个基本的流程。

供同学进行课题研究的参考选题如下: (1) 大学阶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与作用研究; (2) 新闻媒体人的职业道德及其培养研究; (3) 当前我国公民道德状况分析; (4) 当前我国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分析; (5) 当前我国大学生恋爱观、婚姻观评析; (6) 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及培养途径研究; (7) 当前我校校风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分析及对该课教育教学建议。

3.把专题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联系起来。《基础》课的实践性非常强, 其教学目的不是要把道德知识传授给学生, 甚至不是培养学生学习道德知识的能力, 而是培养学生感受道德的意识和实践道德的能力。这就需要指导学生在学习中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到实践中思考、体验、认识。“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2], 真正实现思政课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生活本位, 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开花结果。

三、专题式教学实施的途径

1.研究教学大纲, 确定教学专题。

在落实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研究教学大纲,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计划确定专题。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公共课部采用板块优化组合的原则, 把《基础》教材内容分为大学适应篇、思想修养篇、道德修养篇和法律基础篇四大板块, 将内容具体明确提炼出14个专题, 根据三位教师的相应专业背景分别安排讲授。

《基础》14个专题目录如下: (1) 2013, 我们相约在华传———《基础》课程简介; (2) 致青春:展望大学生活———新起点上自成才计划; (3) 心灵的朝圣———追寻理想的踪迹, 铸就中国梦; (4) 我的中国心———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5) 意义的追寻———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6) 做自己的主人:心灵的修为与成长———大学生生命观与心理健康; (7) 道可道, 非常道:失落的文明———传统美德的研究与探寻; (8) 追寻美德———传统之上的现代性道德构建; (9) 社会人定律———公共生活与虚拟社会; (10) 之道与之术———职业与婚姻家庭生活法则; (11) 社会主义法:人民的法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理解与运用; (12) 正义之门———崇尚法治精神与法律权威; (13) 门内的自由———了解常用实体法律法规之一; (14) 门内的自由———了解常用实体法律法规之二。

2.针对教学专题, 分工协作备课评课。

九月份学生军训期间, 授课教师根据自己所讲的专题, 收集资料, 深入研究, 然后开展集体备课说课活动, 是一个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的过程。教学内容不仅要符合教学专题的主旨, 而且要突出重点。同时, 要选择与各教学主题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并努力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教师的分工及拟定的专题与原教材章节大致对应情况如下表:

3.注重学生信息反馈, 发现不足及时弥补。

专题教学实施过程中, 以学生的兴趣度、参与度、接受度为标准, 衡量授课效果。在授课环节中及时发现主题确定是否恰当, 内容结构是否合理, 授课方式是否合适, 等等。通过课间与学生交流, 了解学生的心声, 对学生的课后反馈进行仔细研究, 不合适的地方及时加以改进、完善。同时, 每周四定期组织教师交流经验、说课等教研活动, 互相取长补短。

四、改革前后教学效果的比较

1.改革前的授课是每学期一个教师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从头讲到尾, 课堂上基本上是采取“满堂灌”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是教师必须全面、系统、透彻地讲解教材每一部分内容, 但实际上可能是教师对于自己爱讲和能讲的部分就加时加量地讲, 自己不擅长的部分就一带而过。或者是教师在每一章节都平均花力气, 力求面面俱到, 结果疲于奔命。既没有时间收集资料, 深入钻研备好课, 又没有精力搞科研。改革后首先由几位教师共同完成这一课程的教学任务, 改变一个教师从头至尾讲到底的形式;其次不按章节授课, 而是“既依据教材又脱离教材”, 对该课程的知识体系重新梳理, 找出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 再归纳整理为各个教学专题, 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选择自己擅长的专题授课。这样既有利于教师对自己负责的专题深入钻研, 精心准备, 充分发挥教师各自的专业优势, 更有利于实现强强联合, 发挥教学资源的整体优势, 进而强化教学效果。例如, 梅书记有法学专业知识背景, 让他讲授实体法就能游刃有余, 学生反响很好;邓老师思政专业毕业, 还进修过心理学, 给学生讲授恋爱婚姻、道德就能驾轻就熟, 深受学生欢迎;李老师酷爱历史, 讲授理想、爱国就能引经据典, 深入浅出。

2.改革前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 国家统编教材内容理论性较强, 可读性较差, 涵盖内容较多, 教材之间内容重复, 与初中、高中等政治课教材也似曾相识, 再加上教师“满堂灌”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学生就认为老师按部就班的章节授课方式是照本宣科式的说教, 从而成为学生以“混”为手段度过的课程, 一切为了“过”, 为了拿到学分, 于是思政课堂上出现“人在心不在”、“睡到一大片”、“背英语单词、做数学作业”等现象, 极大地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实施专题教学改革后, 不再是“一本教材一张嘴, 从头开始讲到尾”, 专题教学可使学生领略到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学历层次和学术背景的教师丰富多彩的教学风格, 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能够得到满足, 从而避免出现审美疲劳, 参与教学活动会更加积极主动。采用专题教学还能使课堂讲授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不简单重复教材, 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参考书及主动思考问题上, 与教材形成一种既统一又区别的关系,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针对性。

3.实施改革前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较大, 学生平时到课差, 但期末考试成绩好照样也能过关。改革后更注重过程, 对学生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如平时考勤和课堂表现占20分、《思政课实践报告书》作业的完成占30分、期末考试只占50分。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 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现《基础》课“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功能。

当然, “万事开头难”。实施专题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项充满挑战的新生事物, 还有许多困难需要教师面对, 如专题设计是否科学, 专题间的逻辑承接是否严谨, 多人轮流授课模式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辅导体系, 易造成上个专题遗留的问题在下一个专题中无法得到解决。另外, 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学校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才能克服, 如大班上课二、三百人, 师生之间互动和交流就很难完成。

总之, 实施《基础》课专题教学模式, 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缓解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贴近学生的思想,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使《基础》课成为大学生愿意上、乐于学、敢发言、善讨论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8.道德法律与人生教学大纲 篇八

关键词:思想道德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艺术

讲好一堂生动的政治理论课,因素很多,归纳起来有妙语连珠地精彩讲课、理论联系实际地启发学生思维等等,这些固然很重要,但妙趣横生的开头与结尾,作用也是丝毫不能低估的,它将给学生留下终身的记忆,并对学生的成长有深远的影响。笔者在湖北职教学会、年会上的公开课,成功地运用了妙趣横生的开头和令人回味无穷的结尾,受到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好评,现将本人多年的教学体会归纳几种不同的开头与结尾,以求教同行。

一、妙趣横生的开头,增添课堂魅力

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开头十分重要,既要注意到承上启下导入新课,又要容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还要紧紧扣住学生的思绪。

第一,用生动的描述开场,引人入胜。描述是情景教学法的一种,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使情景再现,吸引学生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如:讲绪论第二节“有关历史使命”时,我走上讲台,环视四周,当教室安静后,第一句话就说:昨天晚上我看电视里央视名嘴水均益作客艺术人生,他以自身的经历讲做人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讲了一段非常动情的话,他说:“做人首先要孝顺,不孝顺的人,很难在事业上有所作为,不孝顺父母的人,是不可能爱祖国,不爱祖国的人,怎能完成肩头的历史使命?”继而启发学生思考,然后发问,同学们你们在家里孝顺吗?用这种方法开头导入新课,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设问式的开头,发人深省。教师在选择上课内容时,可以不直接按章节入手,而是选择与教材的本章节有直接关联的问题,用设问方式入手,扣住学生心弦。如讲“第三章第一节树立正确人生观”时,我设计一个学生很少思考的问题。——“你为什么活着,你打算怎样活着”。问题一经提出,教室一片寂静,沉寂了一分钟后,我请同学回答,有的同学说:“以前没有想过”,有的说:“为父母而活着”,“还有的说为活着而活着”等想法,千奇百怪,无奇不有。通过学生的回答,加以分析,诱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再导入新课,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第三,用叙述式的开头,激发思考。教师在讲授时可结合教学内容,以叙述故事的方式开头,达到激发学生思考的效果。如:在讲第二节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从古代的爱国者的爱国主义故事入手,继而分析历史人物爱国主义的历史局限性,教育学生将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在讲第二章人生价值观时,讲感动中国人物湖南怀化学院学生洪战辉,带着没有血缘关系小妹妹,靠自己勤工俭学求学的故事,来教育学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讲第六章第二节“大学生择业与创业”时,列举学校校友在外创业的故事,教育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总之,用精彩的绘声绘色的语言叙述故事能更好地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思考人生,思考未来。

二、精彩的课堂小结,令人回味无穷

课堂小结是每位老师上完一堂课后必须进行的内容,是教学重要环节,笔者在“基础”课教学中通常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小结。

第一,悬念式的小结,为下节课埋下了伏笔,能引发学生课后的思考,如:讲第四章第三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时用《楚天都市报》上刊登的四川某大学的一名研究生利用自己高学历、高身材骗婚、骗情、骗财的不道德行为和感动中国人物的崇高道德情操进行对比分析,明确告诉学生,同是一片蓝天下的社会主义大学里的学生,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呢?通过对比,热情欧歌了社会主义道德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明确告诉大家,“有才无德是次品”。要想成才,必须有德有才,德才兼备。最后我说:“既然道德观如此重要,那么,我们青年学生应怎样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呢?这正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请大家课后思考一下。”我的话音一落,下课的铃声就响了。这种方式结束本次课的教学,效果很好,既避免了老师拖堂的尴尬,又激发了学生学习下节课的兴趣和好奇心,引起学生的思考。

第二,演讲式的课堂小结,令人回味无穷。当一堂课内容基本完成后,老师可根据当堂课的内容,用经典的语言、用富有激情演讲的方式进行小结。使课堂生机再现不断,同时也会赢得阵阵掌声。以此方式结束本节课教学效果十分明显。如讲“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时,当教学内容结束时,我用这样的几句话小结,我慷慨激昂地说:“同学们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但阳关总在风雨后。只要我们有不畏艰险的勇气,有不折不挠的精神,我们的理想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事业一定会迎来辉煌灿烂的明天!”我的话音一落,立即引起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如讲第一章第二节课树立科学“理想信念”一节,讲“做忠诚爱国主义者”等,都可以用演讲的方式精炼的语言结束本节课。

总之,课堂上良好的开头与结尾是创新教学方法的要求,是“基础”课课程体系的要求,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只有不断地创新“基础”课教学方法,才能不断地提高使用新教材的能力,才能让学生想学、爱学、乐学,最终达到教与学和谐统一,“基础”课的“规范”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厚刚.让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谈如何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效果[J].成功(教育),2007,(11).

[2]颜廷华.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效果的提高[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周三庆.紧跟时代引领风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谈[J].成功(教育),2007,(12).

9.道德法律与人生教学大纲 篇九

基础教学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Ideology and Morality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类别 公共基础课程

2.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

适应全部专业 是学生必修课程之一 3.课程目的

(1)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有助于大学生领悟人生真谛,鉴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和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4)使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道路的精髓,增进法治意识,养成法治思维,更好地形式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4.学分与学时 学时为48学时 5.建议先修课程 经济与生活、哲学与人生 6.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沈壮海,王易主编.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参考书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李冬坚,彭莉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2016年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汪应明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 7.教学方法与手段(1)理论教授法(2)多媒体教学法(3)互动参与法 8.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考试课(1)平时成绩占40%,形式有: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量

(2)考试成绩占60%。,形式有:闭卷考试 论文写作 9.课外自学要求

至少参加一次课外实践,并写出心得体会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绪论

基本内容:

第一节、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第二节、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

1、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1)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牢记使命,自信自励(2)要有高强的本领才干,勤奋学习,全面发展

(3)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讲求奉献,实干进取

2、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

(1)思想观念、政治立场、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等(2)法律知识、理解法律本质,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 第一章 人生的青春之问 基本内容:

第一节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1、人生与人生观(1)正确认识人的本质(2)人生观的主要内容(3)人生观与世界观

2、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 正确的人生观

1、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1)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2、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1)人生须认真(2)人生当务实(3)人生应乐观(4)人生要进取

3、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1)正确评价人生价值(2)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 第三节 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1、辩证对待人生矛盾(1)树立正确的幸福观(2)树立正确的得失观(3)树立正确的苦乐观(4)树立正确的顺逆观(5)树立正确的生死观(6)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2、反对错误人生观(1)反对拜金主义(2)反对享乐主义(3)反对极端个人主义

3、成就出彩人生(1)与历史同向(2)与祖国同行(3)与人民同在 基本要求:

1、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正确理解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的关系,理解人生观的核心。教学重难点:

1、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2、为什么说人生观的核心是人生目的

3、理解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的关系 第二章 坚定理想信念 基本内容:

第一节 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

1、理想信念的内涵(1)理想的内涵与特征 理想具有超越性 理想具有实践性 理想具有时代性(2)信念的内涵与特征 信念具有执著性 信念具有多样性

2、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1)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2)理想信念提供奋斗动力(3)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 第二节 崇高的理想信念

1、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1)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3)具有持久生命力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

3、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第三节 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1、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1)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2)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3)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2、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1)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指引(2)社会理想是对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

3、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1)立志当高远(2)立志做大事(3)立志须躬行 基本要求:

1、使大学生了解理想、信念、信仰的基本特征及相互关系,懂得人生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并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1.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才成长的重要意义

2.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难点:1.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怎样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第三章 弘扬中国精神 基本内容:

第一节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1、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1)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上(2)中国古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上(3)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视上(4)对理想人格的推崇

2、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伟大创造精神 伟大奋斗精神 伟大团结精神 伟大梦想精神

(2)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3)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

3、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1)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2)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3)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 第二节 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

1、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4)爱自己的国家

2、新时代的爱国主义

(1)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想统一(2)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3)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4)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友面向世界

3、做忠诚爱国者(1)维护和推进祖国统一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推进两岸交流合作 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 反对“台独”分裂图谋(2)促进民族团结(3)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 增强国防意识

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第三节 让革命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1、创新创造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2、改革创新是时代要求

(1)创新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2)创新能力是当今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集中体现(3)改革创新是我国赢得未来的必然要求

3、做改革创新生力军(1)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 增强改革创新的责任感 树立敢于突破陈规的意识 树立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2)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 夯实创新基础 培养创新思维 投身创新实践 基本要求:

1、正确掌握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2、在正确理解爱国主义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的能力;

3、学生在思想上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理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大意义,树立爱国主义的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教学重点及难点:

1、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与时代要求是什么?

2、如何弘扬中国精神?如何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

3、谈谈大学生应如何走在改革创新的时代前列。

第四章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本内容:

第一节 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1)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2)自由平等 公正 法治(3)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2、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

(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2)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3)增进社会团结和谐的最大公约数 第二节 坚定价值观自信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

第三节 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1、扣好人生的扣子

2、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基本要求:

1.帮助大学生认识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2.正确引导大学生应当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使大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增强价值观自信?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在生活中大学生应当如何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五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第一节 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1、什么是道德(1)道德的起源

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人类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2)道德的本质

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 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 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2、道德的功能与作用(1)道德的功能(2)道德的作用

3、道德的变化发展

第二节 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1、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1)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 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 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

(2)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2、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1)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2)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3)中国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

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3、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第三节 遵守公民道德准则

1、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为人民服务是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2)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

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集体主义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2、社会公德

(1)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2)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文明礼貌 助人为乐 爱护公物 保护环境 遵纪守法(3)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加强网络道德自律 积极引导网络舆论

3、职业道德

(1)职业生活与劳动观念(2)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爱岗敬业 诚实守信 办事公道 服务群众 奉献社会

(3)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 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 培养创业的勇气和能力(4)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学习职业道德规范 提高职业道德意识

提高践行职业道德的能力

4、家庭美德

(1)注重家庭、家教、家风 注重家庭 注重家教 注重家风

(2)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3)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与婚姻观 不能误把友情当爱情 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

不能片面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 不能只重过程不顾后果 不能因失恋而迷失人生方向

5、个人品德

(1)个人品德及其作用

个人品德对道德和法律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个人品德是个体人格完善的重要标志

个人品德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主体精神力量(2)掌握道德修养的正确方法 学思并重 省察克治 慎独自律 知行合一 积善成德

(3)锤炼高尚道德品格

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 激发正想的道德认同和道德情感 强化坚定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 第四节 向上向善 知行合一

1、向道德模范学习

2、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3、引领社会风尚(1)知荣辱(2)讲正气(3)作奉献(4)促和谐 基本要求:

1、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基本要求

2、使学生明白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3、使学生明白在生活中如何通过参与道德实践引领社会风尚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

2、明白社会主义道德为什么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3、如何让学生通过参与道德实践引领社会风尚 第六章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基本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1、法律及其历史发展(1)法律的含义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 法律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3)法律的历史发展 奴隶制法律 封建制法律 资本主义法律 社会主义法律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1)法律制定(2)法律执行(3)法律适用(4)法律遵守 第二节 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1)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2)我国宪法的地位

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我国宪法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 我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3)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党的领导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

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民主集中制原则

(4)我国宪法确立的制度 国体和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

2、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1)宪法相关法(2)民法商法(3)行政法(4)经济法(5)社会法(6)刑法

3、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1)诉讼法

(2)非诉讼程序法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意义(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3)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1)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2)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3)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4)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5)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3、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1)科学立法(2)严格执法(3)公正司法(4)全民守法

第四节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1)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2)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3)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4)推动法治和德治的相互促进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第五节 培养法治思维

1、法治思维及其内涵

(1)法治思维的含义及特征(2)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法律至上 权利制约 公平正义 权利保障 正当程序

2、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1)法律权威的含义

(2)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核心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极为重要 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 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

(3)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 信仰法律 遵守法律 服从法律 维护法律

3、怎样培养法治思维(1)学习法律知识(2)掌握法律方法(3)参与法律实践(4)养成守法习惯(5)守住法律底线

第六节 依法行使权力与履行义务

1、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1)法律权利的含义与特征(2)法律义务的含义与特征

(3)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2、依法行使法律体系

(1)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 政治权利 人身权利 财产权利 社会经济权利

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

(2)行使法律权利的界限 权利行使的目的 权利行使的限度 权利行使的方式 权利行使的程序

3、依法履行法律义务

(1)公民应履行的基本法律义务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遵守宪法和法律

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 依法服兵役 依法纳税

(2)违反法定义务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民事责任 行政责任 刑事责任 基本要求:

1、引导大学生明白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是法治的必然要求。

2、使大学生必须养成良好的法治思维和行为方式,提高自身的法治素养。

3、使大学生正确理解相关的民事法律和行使法律。教学重点及难点:

1、如何理解我国宪法的地位和基本原则?

2、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

3、谈一谈大学生如何培养法治思维?

10.道德法律与人生教学大纲 篇十

狭路相逢勇者胜——亮剑精神

-----《亮剑》观后感

黄文嘉

摘要:如果说《亮剑》是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我认为他更是一种人性的升华。凡事争取就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不争取结局就只能为零。无论能做与否,先做了再说。然而这也正应了“狭路相逢勇者胜”当一往直前,成功便会幸运的降临。从此“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亮剑精神将永驻心上。让我们多一些勇气,少一些退缩,成功就在眼前!关键词:亮剑,国家,精神。

引言

《亮剑》是一部英雄传奇,主要描述了革命军人李云龙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炮轰金门、文化大革命等历史时期革命军人革命本色始终不改的故事。《亮剑》是一部英雄传奇,是一个英雄的成长史。它的叙事围绕李云龙展开,它的背景是战火纷飞的**年代。如何调和历史背景的浓淡,怎样处理个人命运和宏大背景在叙述上的矛盾,成了本剧叙事的主要问题。

一、电影的主要内容

《亮剑》是一部战争艺术和传奇色彩融会贯通的主旋律作品。书中,爱国精神与英雄主义、铁血丹心与人世常情、斗智与斗勇、友情与爱情交相辉映。故事内容是讲述我军优秀将领李云龙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从他任八路军某独立团团长率部在晋西北英勇抗击日寇开始,在李云龙独特的战术指挥下,将骄横的日军山崎大队全军覆灭。接着李云龙会同国军358团团长楚云飞闯进日军重兵防守的县城,守备部队的全体军官都在这次袭击中丧生。李云龙和楚云飞在晋西北因此名声大噪,李楚二人惺惺相惜,成了朋友。1941年冬天,弹尽粮绝的独立团在野狼峪伏击日军用冷兵器全歼日军两个中队,此战之惨烈竟惊动了最高统帅部的蒋委员长,也引起了日本华北派遣军司令官极大关注„„

抗战胜利,李楚二人又相逢在淮海战场上,各为其主的博杀使他们险些同归于尽,浑身血迹斑斑的李云龙被抬进手术室,在这里他遇到了将来的真心爱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论文

人„„

金门战役失利后,李云龙率部开进山区,和平生活也许适合所有的人,却不适合李云龙,他和妻子田雨的矛盾也开始滋生了„„

抗美援朝开始了,李云龙又有了久违的冲动,他屡屡向上级打报告,要求带兵赴朝鲜作战,他的请求不但没被批准,反而接到去南京军事学院学习的通知,他带着情绪去南京军事学院报了到,在南京军事学院他由强烈抵触到虚心求学,这是李云龙从野战经验到完成军事理论系统化一个重要的转变。最终成为一位功成名就的将军。

二、《亮剑》的主要人物

《亮剑》打动观众的地方就是,它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豪迈粗犷,这正是今天所缺少、人们所期盼。李云龙是英雄,出身贫寒的平民英雄,所以他的所作所为容易引起观众共鸣。他身为八路军将领,却草莽之气未除。说话做事略带匪气,打仗从不按理出牌。他勇猛、有血性、嫉恶如仇,他满足了人们对英雄的想象和盼望。李云龙又不仅仅是一介武夫。他表面上粗鲁,实际上不乏理智,他是明理的、富于正义感的。他虽然没有文化,可他身上有一种质朴的、农民式的智慧。他用这种智慧在战场上声东击西、以少胜多;在军营中鼓舞士气、统率千军万马;

《亮剑》成功地塑造了李云龙这个角色,把他好战、善战、直率、蛮横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是一个有血有肉、性格多面、打仗勇猛、鬼点子特多、不按照战争游戏常规作战、敢于抗命、尊重战场实际、有点歪邪的主角,也是一个注重生活注重情感的人物,更是一个精忠报国视死如归赤胆忠心的真实的中国军人形象的再现。在李云龙身上是有一股“匪气”和“霸气”,他酗酒、怪脾气,不听指挥等等,但李云龙身上的缺点只是一些瑕疵,并不会暗淡他身上中国军人那种敢爱敢恨,率真坦然的光芒。

全剧以展现李云龙的命运为主,但并不单凭一个李云龙打动观众。给我感动和震撼的也有那些无名英雄。骑兵连的奋勇杀敌,在最后一刻也任然举起自己的剑伸向敌人,纵使只剩他一人,只剩一条胳膊,他任然将剑砍向敌人,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怎样的一种英雄气概!而且那王喜奎的宁死不屈,在最后时刻也不向敌人屈服,这又是他抱着一种怎样的信念,除了为国捐躯还能是什么,他那种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论文

信念让我动容!小分队的自我牺牲又何尝不是如此!为了国家牺牲自己,这种精神让我落泪。这是《亮剑》的魅力,它的魅力在于壮烈,在于军人的胆识和骨气,在于充盈其中的英雄气,也就是剧中所说的“亮剑”精神。

三、《亮剑》的主要精神

李云龙是草莽出身缺少文化涵养,他不知琴棋书画也不知知书达理,但这不是他的错,而是特殊历史环境所造成的。在我们解放军将军行列里,像他这样的将领很多,凭着他们顽强的毅力,凭着他们对国家对民族对党的忠诚,他们通过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战争中学习文化,在战争中升华自己,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亮剑》中最传神的一句台词:“明知不敌也要敢于亮剑,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是中国军人的军魂。”这就是本剧导演所要向观众传达的一种“亮剑”精神!现在的中国,我们的中国,千真万确需要这种精神!何尝不是呢?现阶段的中国虽然如日东升一路凯歌,但是危机伴随着机遇如洪水猛兽般袭来,内在的外来的威胁时刻在考验着中国人。在面对多元话的世界,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各个国家尤其是美国日本,俄罗斯等世界强国对我国的崛起都保持着一定的警戒之心,还有就是世界上的那些发展中国家的觊觎等等,无不都是我们应该小心防范的。面对威胁面对危机我们中国人怎能安步当车?怎能不居安思危枕戈待旦?“敢于亮剑”这就是我们的回答!我们的精神!是的,一个国家可以没有很多的财富,可以没有很强的军事力量,但不能没有那种敢于拼搏的精神,敢于和对手竞争的精神,这种精神关系着这个国家的民族气概,关系着这个国家的未来!所以,亮剑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学习,更值得我们这个民族去好好学习!

四、《亮剑》的主要结论

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但是我们敢于亮剑,我们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人。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亮剑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但是我们敢于亮剑,我们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人。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亮剑精神,是我们国家军队的军魂。剑锋所指,所向披靡。精神,是我们国家军队的军魂。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作者简介

[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论文

姓名:黄文嘉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91年3月10号 籍贯:湖北

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班级:计科一班

上一篇:西学中培训班总结下一篇:出资入股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