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读后感

2024-09-14

《于丹论语》读后感(共10篇)

1.《于丹论语》读后感 篇一

假期读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由此可见,《论语》,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

一直以来,在我的心中,总认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那些孔夫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地记录下来,简单却又蕴含着深刻的内涵。但是,通过数其中阅读《于丹〈论语〉心得》,使我对《论语》有了新的认识。

于丹认为,《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它没有繁荣的文字,而终极传递的十一种态度,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决定我们可以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于丹〈论语〉心得》分为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七个部分,是从人浮于事的各个角度去阐释孔子的观点,解答大家心中的疑问。在这里,我仅针对与心灵之道,谈谈自己的感受。

心灵之道,在于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当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不能够正确地面对人生的遗憾,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那么迎接你的,只能是一倍,两倍,甚至是更多倍的苦痛。如果不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遗憾,那么,我们将永远不会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一种遗憾,有时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就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此星星了”。

在初中的一次学习成果展示会上,我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通知,稍后将会第一个上台,做成果展示。面对台下诸多的领导,老师,我的心突然慌了起来,结结巴巴迪昨晚了发言,逃跑似的败下阵来。就是这么一次失败的登台,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总对当众发言有种莫名的恐惧。即使做了充分的准备,仍然会紧张不已。我想,这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一个遗憾被放大到生命中的一个阴影,影响生命的质量。

缺憾总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要看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这种缺憾。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遗憾。要做到内心强大,就要有开阔的心胸,坦然的心境,只有这样,才会拥有真正的勇敢。

真正的勇敢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我认为,是义字当先的勇敢。

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家有儿女》中,有一集便是讲述什么才是真正的勇敢的。剧中的小雨被同学及其舅舅恶意威胁,哭着向家人诉说。父亲夏东海理性分析,找对方理论,却遭到对方的武力威胁。子女们认为父亲是因为胆小,害怕被打才不敢据理力争的,于是大家对父亲很失望。然而,在几天后,大人的“舅舅”却登门来致歉,原来,是夏东海不惧危险,在恶人打劫时,出手救了他。也使他明白了真正的勇敢不在于欺软怕硬,而在于在面临恶势力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至此,全家人才了解到父亲的勇敢,全部对他充满了敬佩。

“义”到底是什么?应该是一种内心的约制吧,是一种在理性制约下的自信与镇定,是宽广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

有一次,我因为一时大意,丢失了已经完成好的抄写重点的作业。当时心情糟糕极了,因为自己费尽心力的复出,却什么也没有留下。在抱怨、哀叹过后,我又重新拿起笔,翻开书,一点一点地细致总结。终于,在知识点多次被强化后,我在测验中取得了好成绩。

当一个不幸降临后,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

有价值的事情,获得才更有效率。

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一个良好的新台币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重要。良好的心态取决于一个敞亮的心怀。这种心境和胸怀,既可以弥补先天的遗憾,也可以弥补后天的过失;既可以拥有真正的勇敢,也会让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让生命爆满,充盈,让人生充满快乐。

《论语》告诉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告诉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人生的坐标。

2.于丹《论语心得》摭品 篇二

阳光是免费的。芸芸众生,谁人离开阳光能生活?然而人的一生,可有谁为自己享受过的阳光付过钱?

空气是免费的。从古到今,又有谁为这须臾不可缺少的珍品买过单?凡夫走卒、明星政要谁人不是自由地呼吸着充盈天地之气?

亲情是免费的。天地合一,谁人没有受到父母无微不至、不求回报的呵护?这份爱,不因孩子的成年而贬值,更不因为父母年纪的衰老而削弱。

友情是免费的。择友修身,寂寞时默默陪伴、摔倒时向你伸出手臂、伤心时揽你入怀的人,谁人事后让你折现还付过钱?

爱情是免费的。修己安人,那份无法遏制的思念、风雨同舟的恩情、相濡以沫的挚爱,可说这是生命最深切的慰藉、最坚实的依靠,有谁人能用金钱买得来?

信念是免费的。弥遗补憾,无论锦衣玉食,还是衣不遮体,只要有恒心,谁人都可拥有自己的信念,可以是伟大、辉煌,也可以平凡、朴素。

还有目标、希望、意志……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是免费的,谁珍惜,谁就能得到。还有春风、细雨、月华……世间多少滋润心灵的美好风物,可都是免费的啊……

人啊,人,印度诗哲泰戈尔说:“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孔夫子告诫我们:“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于丹心语:“看开暂时的得失,超脱利益的纠缠,定能得到心灵的抚慰,获得精神的栖息地。”

党和政府给我们提供了如此太平盛世之境,身为教育人,感恩我们的职业选择吧,积极教化他人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让自己的人生显现光彩。

3.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篇三

早就在报纸、电视中了解到于丹的《论语心得》如何如何了得,于是一直盼望能读到这本书。拿到书,便迫不及待地读,一口气就将它读完了。

事实上,那天我读于丹的《论语心得》之前,因为种种原因我心里有些不爽,然而于丹的《论语心得》如同一碗心灵的鸡汤,让我迷茫的心渐渐趋于平静„„于丹的心得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和谐,什么是无畏。在于丹对《论语》通俗化的解读中,我聆听孔子,心通孔子,神交孔子,我突然间感悟了生命的意义。无论是“心灵之道”还是“处世之道”,无论是“君子之道”还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种大气的胸怀,独到的眼神,加以审视、领悟,并用轻松自然的口吻娓娓道来。因而,不能不令我叹服——没有有渊博的文化作为基础,没有博大的气度作为支撑,不可能有这样理性、深刻的见解!正如于丹教授说的:境界有大小。

看看于丹关于“小人”的精彩言论吧!

“小人的特点是你很容易取悦他,但是你很难与他相处。生活中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比如说你给他施一点小恩小惠,帮他一个小忙,甚至你请他喝一顿酒,这个人就会很高兴了。即便你取悦他的方式是不合乎道义的,是不正当的,他也还是会很高兴。但这样的人又是很不容易共事的。你千万不要以为取得了他一时的欢心,他以后就会非常忠诚地一路给你开绿灯,虽然你费了很多力气,花了很多钱财,打通了关节,但等到他真要用人的时候,他不会根据你的才干给你安排工作。而是求全责备,觉得你这儿也不够格,那儿也不达标,你以前所做的一切都算白费。他会想法刁难你,让你觉得很尴尬。所以这样的人你很难与他相处。”

当你如此透彻地看清“小人”的嘴脸,还有什么可以多说?还有什么值得计较?——这就是于丹心得的力量,这就是于丹心得带给人的美丽!

当然,书是死的,人是活的,《论语》固然要看,但重在实行。孔子塑造了中国人的特性和行为准则,昭示了礼乐调和的人生境界。人之为人的奥秘皆在于此。用心去读,用力实践,《论语》才有价值,否则就只是滑稽的装饰。

4.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篇四

于丹出的这本书具有很大的争议性,有人说这本书简直就是胡扯,把好端端的中国古典给亵渎了。但我看完后发现,其实于丹写得很好也很简洁,用直白的语言解释经典,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想起以前读初中的时候,《论语》和《春秋》等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很神秘的书籍,虽然在中学应试教育中我熟背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朗朗上口的名句,可扣心自问自己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的,也没好好的感受话中的意境。但是能过于丹,我大脑中再次想起了《论语》,想到通过读《论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并理解了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看完了于丹《论语》心得后,我真正认识到孔夫子的伟大,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原来可以很这样学。前贤人们说的话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于丹教授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我认认真真一字不漏地看完了于丹的这本书,真是大呼过隐,心里也很为于丹教授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

5.《于丹论语感悟》读后感 篇五

《于丹论语感悟》读后感

最近阅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感悟》这本书,读后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作了经典的诠释。全书从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和仁爱之道等七个方面阐述了《论语》中所蕴藏的智慧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这七个方面,立足于今天社会需要的核心价值,大到治世,小到家庭和谐、个人成才,是对传统经典在当代社会的又一次激活。全书语言保持了于丹一贯的风格,具有哲理诗的特点,流畅亲切,感性自然,又多格言警句,深入透彻。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

自古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迷茫和失落,《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还会指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让每一个人活得自在一些。下面结合自身情况从几个方面谈谈体会:

一、用“乐之者”的境界享受工作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于丹教授解释说,对你的职业、行业,你有了解,你能掌握技能,这算“知之者”,这是第一级;你真正热爱它,你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其中,你愿意废寝忘食,把自己连工作之外的休闲时间也都投入进去,这叫“好之者”,这是更高一个层次,处在这个层次的人固然在事业中可以完整地去实现自己,但是这种投入未免太过沉重;最高的境界,叫“乐之者”,就是在这样的事业投入过程之中,你感觉到生命被提升的大欢乐,你不仅创造事业,而且创造自己,你的心是舒展的,是被成全的,你享受这个过程。

我的职业态度就是从“知之者”到“好之者”再到“乐之者”转变。我从事的是财务工作,刚进入这个行业时我具有文凭和资格证,是“知之者”。出于对职业道德的遵守,我对工作兢兢业业、克尽职守,这时的我是“好之者”。处于这个阶段时,我尽自己的所能勤奋努力地完成工作,由于财务工作的特殊性我天天和数字打交道,非常的繁琐、枯燥。每天几乎是一到办公室坐下来就直至下班,如果遇到紧急情况还要加班加点地干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像个陀螺一样旋转不停。并且财务工作属于后勤性质的工种,不像业务部门那么容易出成绩,我内心一度曾感到十分压抑。当在《论语感悟》中读到“乐在其中,生命在这个职业中的穿越是莫大的享受,在终极穿越的过程中不仅是这个行业成全了我,而且由于我自己的心智成全了这个行业,在这种相互成全中,我获得莫大的享受与欢乐。”这些话时,我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热爱这份工作,将快乐充盈于工作的时时刻刻,得到的也许不是一份薪水,不是一个业绩,不是一个表扬,而是一种生命的大欢欣。我转变了思想观念,认识到财务工作虽然属于后勤性工种不容易出大成绩但是却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财务工作虽然琐碎但是正好发挥我细心的优点,财务工作虽然压力大但是“人无压力轻飘飘”,通过锻炼自身能将压力转换成自己能力。此后我变成了一个“乐之者”,用最佳的状态将快乐的心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工作成就了我的品格,我成就了工作的完满,我的心体验到欢欣与鼓舞,这样的我不仅是在做工作,而且还是在享受工作。

二、用“真爱”对待他人

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精髓的东西之一是“仁”,于丹老师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读了“关爱别人,就是仁”。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爱周围的人。那么怎样爱呢? 于丹说得好,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而恒久。学会了宽容,我们就不会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随意动怒;学会了宽容,我们的内心将会有一 种坦荡荡的感受,而不是整天怨天尤人。作为财务工作者的我们,与机关的其他同志接触较多,在处理业务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有的同志对制度、程序不了解,在报销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差错。我们在处理时,要少一些指责和抱怨,要多一些耐心。只有这样,你才能与同志们进行良好的沟通,让财务工作更好地开展。只有这样,同志们之间的关系才会和谐与融洽。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心态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

三、以“内省”规划人生

“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里的这段话,是孔子在讲自己的人生轨迹:十五岁的学习的起点,选择好方向,三十岁能牢固地自立,四十岁对各种问题不疑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 六十岁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就能做到随心所欲而行且所为都能合于规矩的境界了。于丹老师把圣人描述的这个人生坐标放在了今天,在天地悠悠,斗转星移中,面对物欲横流、转瞬即逝,让每一个凡夫俗子去体验,去规划自己的人生。都说现代人活得很累,房子、车子将人的身子压弯,职称、职位使人深夜不得入睡,正是房子、车子、职称、职位这些庸俗的社会价值观扭曲了人们的人生规划,陷入了“小人常戚戚”的状态当中。于丹老师告诉我们“三十而立”,“并不是通过一个外在的社会坐标来衡量你是否成功,而是由内在的心灵标准衡量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四十不惑”,“就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即外部世界给你许多不公正、打击、缺憾,你也能在一个坐标上迅速建立自己应有的位置。”于丹老师用这些娓娓道来的经典将心灵的内在唤醒,让我们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欲世界中找到心灵的归宿地与栖息地。

6.诚信之道——于丹《论语》感悟 篇六

人之生也直

诚信是中国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在整个《论语》中,我们可以看见很多关于诚信的论述,而且是作为一个做人的前提,人生的基础来提出。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说一个人要是没有信誉的话,那真不知道他在这个世界上怎么度过一生?这就好比是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为政》)什么意思呢?这个和就是那种小铆钉。我们看大车小车车上都有横梁,这横梁怎么才能铆住呢?要用木销钉包了铁以后,插在车两边的小孔里。如果车上没有这样的横梁,这车不就散架了吗?它又怎么行走呢?所以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信誉,就好像这个车,有了横梁也是虚架上的,没有这个销钉,那么它一行走就会散掉。所以信誉对人来讲是什么?是你行走于世最最基础的那个保障。靠着信誉,才能把人生这辆车牢牢地铆住,让你颠扑不破,不管穿越什么样的风险、坎坷,或者在坦途上,一路前行都能够保障速度、效率,让你始终是一个整体,可以立得起来。孔子有这样一句话,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他说人的一生,要想坦坦荡荡,规避风险走下去,凭的是为人的正直,这叫人之生也直,有正直安身立命,这个人理所应当一生走得远。也有那些不正直的,不守信的人啊,那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在世界上耍耍小聪明,投机的罔之生不是也活得下来吗?孔子说这叫幸而免,他们是侥幸逃脱了很多本应该遇上的灾难,才磕磕碰碰地活下来的。所以人凭着正直会避掉很多灾难风险。信誉对每一个人来讲是一张无形的通行证。

也许信誉并不写在你的档案里,但是信誉是人的口碑,一个人做事如何,什么人去给你一个更好的前景,这一切其实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心中掂出信誉的分量。

在现代社会中,确实存在着背信弃义,甚至以诈骗的手段谋取个人利益的现象,难道讲求诚信的价值观过时了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信誉?

社会是在不断地更迭着制度,变化着环境,但是人性中一定有一些以不变应万变的核心价值传承下来,它是我们心里真正的火种。诚信,它不光是作为道德经典被提出来,更是一种普遍的民间信仰。

江西德兴县有一个小村子叫宗儒村,一个普通的农民王云林在2007年年初的一场山火中,为帮助别人,救火牺牲了。他曾经借过别人的钱没有还清,怎么办呢? 31岁年轻的遗孀陈美丽,一个普通的农妇,上有年迈的婆婆,还有两个女儿,一个7岁一个才几个月大。丈夫走了,整个家压在了她的肩上。陈美丽从悲痛中撑过来以后,在村子里贴了一张还债告示。她自己有一个淡淡的解释,她说云林生前在村子里口碑一直很好,他为欠债的事情一直心不能安,我不希望他走得心里头不踏实,我要把这个债务还上。但是他欠了谁的债我都不知道,如果他真的欠了你的债,你就来找我要吧。这个还债告示贴出去以后,来找陈美丽的前前后后加起来,一个月之内金额超过5万元,而其中将近4万元没有任何凭据。陈美丽全都认了下来,她就替丈夫一点一点还着这些良心债。这个故事引起很大的轰动,我当时给陈美丽写评语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叫作债务有凭,良知无价。

陈美丽的这个还债告示就是一面镜子,她照出我们每个人心里的债务,我们心中或高尚,或卑微,或者是贪婪,每个人心里其实都是有债务的,只是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完成这种诚信的建立,怎么样去看清自己的内心。这个故事很感动人,一个像追着别人讨债一样去追着还债,况且如此生活境遇的一个农妇,是什么力量让她这么做?按说她丈夫是为了去救别人、救火而牺牲的,就算他欠债,他的这条命已经把他的账还了,但是她一定要去还债,她不愿意让自己良知不安。

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所追求的是自己良心上的安定,但同时也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和认可。其实诚信不仅是儒家伦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于丹感悟:在中国的民间信仰中,诚信被看作是品评人物最基本的出发点。从正史中记载的官员,到民间百姓,诚信一直是一种默契;人品的高下,诚信是一块试金石,而不仅是一种外在的道德礼仪。真正的诚信,其实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做到的,它不仅立于社会,也能安顿自我。

恒常即守信

诚信是健康人格的体现。一个人心有诚意,口则必有信语;口有信语,身则必有慎行。但是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谦谦君子,虽然人与人之间相互承诺,可是谁又能保证你所说的话都能够兑现?那么,衡量一个人是否诚信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孔子曾有过这样的感叹,得见有恒者,斯可矣。(《述而》)我只要能见着持之以恒的人就很不错了。孔子在这里提出了比诚信还要简单的一个标准,就是能够守恒,一个人能够让自己有一个恒常之心,不轻易改变,这是对于自己的诚意,做到了这一点才能保障对别人的信义。

如果做不到这点,人就常常会陷入迷惑,总会这山望着那山高,就会缺乏一种自我估价。有一个故事说得有意思,说一只山羊,它早上起来想去田里吃点白菜,跑到一半看到初升的太阳从地平线把它的影子投得好长好长,山羊一看,说天啊,我原来如此高大,我还吃什么白菜啊!我改去那边大树吃树叶了,转身往回跑。等跑到大树旁边的时候天都到中午了,太阳在头顶上,照下来的山羊影子特别特别小,山羊一看我原来就这么渺小啊?还是回去吃白菜吧。等它跑到白菜地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这时候夕阳西下,影子又拉长了,山羊回头一看说,好像我还是能吃树叶,再往大树那儿跑。一天的时光就在太阳的迷惑下让山羊一口东西没吃着。这不像我们的人生吗?有的时候一种外在的投射,一种虚幻的假象,在某一个瞬间让你比实际要高大很多,也有某些时候让你比自己要渺小不少。一个人的心怎么样能够保持着恒常的判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而做到恒常,孔子说不容易了,别指望见着那么多的圣人、善人,能见到一个君子,能见到有恒常之心的人在这个世上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守信不一定要做到多么高的标准,能从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完成对自己内心的一份诚意的建立就好。

于丹感悟:我们说诚信诚信,诚是信的前提,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生命都不忠诚,没有了一份真切的诚意,那么他又怎么可能对他人守信呢?

魏征是历史上进谏的功臣。唐高祖武德九年,李世民决定在全国征兵,由于征兵数量老不够,他手下有一个人叫封德彝给他提了一个建议,说中男年不足18岁,你看他体格魁梧身强力壮,那也许是他瞒报了年龄,所以不见得非要按照过去说的到18岁才征兵,可以一概征上来。李世民一想国家正缺人,就答应了。一个文件签署下去,到了魏征这儿,魏征坚持不办,给退了回来,退到李世民那儿再下来,他再退回来。往返四次,李世民大怒,急召魏征。说你什么意思啊?国家现在急需兵源,老百姓里面一些人不愿意打仗谎报年龄,你看那些大小伙子身强力壮非说不到18岁,我就是征了他们又怎么样,你为什么要这么固执己见呢?魏征跟李世民说,你这样做的话就会失信于民。你既然向他去征兵,让他们为这个国家去打仗,你总要对他们和他们的家人,有一份起码的信任。你一直觉得这些人谎报年龄,那你逼着他去打仗了,军队的数量虽然多了,但是人心散了。军队有没有战斗力在于人心而不仅在于数量,如果失信于民,出尔反尔,朝令夕改,那么这个军队的战斗力是凝聚不起来的,这个国家的诚信度也是值得怀疑的。李世民听了以后觉得魏征说的是对的,不仅采纳了他的这个建议,要求坚决按照18岁征兵这个条文执行,同时还赐给魏征一个金瓮。

崇德以辨惑

诚信是人与人相互信任的基础。正所谓,自尊者人尊之,自敬者人敬之,自信者人信之。但是,当你面对现代社会急功近利,物欲横流的种种诱惑时,往往内心会产生波动、迷惑,这种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子张问:崇德,辨惑。学生说,老师,怎么才能提升自己的道德,才能去辨明很多的迷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颜渊》)你不是想提升道德吗?我就告诉你两句话,第一叫主忠信。就是以自己的忠诚、守信作为内心的依据,立住这一点;徙义,迁徙的徙,就是人可以有思想的改变,可以改变一些判断,但是必须要合乎义,用合乎道义的标准去改变思想。内心主忠信,合乎道义改变思想,这不就崇德了吗?道德不就提升了吗?而道德提升之后,人才能够去辨惑,不至于像山羊那样一会儿长一会儿短,所以孔子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颜渊》)这情况我们现在都有吧?爱之欲其生,喜欢一个人,喜欢一件事,喜欢一个机遇的时候,觉得好得不得了,希望长长久久千年万世,一直这样下去才好呢,这就叫爱之欲其生。突然之间反目又恨死这个人这件事了,恨不得马上就死就消失,这就叫恶之欲其死。孔子说你既欲其生,又欲其死,这还不迷惑啊?所以一个人不能恒常的话,失去自己内心的判断标准,就会表现出大迷惑,我们现在总在说世象纷纭,说给我一双慧眼吧,让我去看清这些纷纷芸芸的世象。慧眼何在呢?它不仅关乎智慧,还关乎一个人的自我判断和内心恒常的力量,要想对世界守信,对他人守信,先要看看能对自己的生命忠诚守信吗?这是你辨惑的前提,所以孔子从来是把崇德、辨惑连在一起的,提高道德是分辨迷惑另外一种方式,这两个是捆绑相生的。

这里提出的主忠信,是一个理念,但它永远不是孤立的,它一定是跟其他的各种理念相辅相成的。现在经常听到有些朋友问,说《论语》里面我记住哪一句话就够了?或者,对我现在的生活哪一句话能够有直接的引导?其实很多经典需要融会贯通,永远不会只有哪一句话或者一个理念就能够让你终身安身立命。虽然孔子也说过有这么一句话,就是“恕”字,其恕乎,有这么一个字可能可以终身行之,但是你想想,在这种宽恕的背后那是需要多少信仰,需要多少能力,需要多少融会贯通?所以孔子提出来的都是微言大义,有一些话看似简单,但是它都有内在的逻辑关系,道德上都是相辅相成的。

于丹感悟:一个人能不能守住信誉,一定跟他的道德感是相关的。人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社会会不断出现种种的挑战,真正做到诚信确实是不容易的,光有一种道德在心中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社会责任感,有时候甚至需要勇气。

有德必有邻

今天我们看历史,为什么很多历史被叫作信史,是因为历史上有很多史官,他们是用自己的生命保护历史的真相,使之一步一步传承了下来。这是中国历史真正的传统。我们今天得以不迷惑,那是很多人用鲜血保护了史册。

北魏时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司徒崔浩和中书侍郎高允两人奉命撰写北魏的国史《国记》。《国记》写好后被镌刻在碑上。很多鲜卑人看了自己民族的历史,发现把祖先最早发迹的那些事,包括很多巧取豪夺的事情都记载得太详细太清楚了。这些人就觉得祖先有些不堪,应该为尊者讳嘛,怎么能都给写出来呢?一些挑唆的人,就向当时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进谄言,说你看这个史官真不好,怎么把这些事都写出来了?拓跋焘盛怒之下,下令逮捕了崔浩,接下来要逮捕的就是中书侍郎高允。太武帝的儿子,太子拓拔晃曾经跟高允念过书学过经典,他知道这件事情后非常害怕,想保护自己的老师,就把高允请到东宫住了一夜。然后跟他说,明天啊,你随我一起去上朝,如果提到《国记》的事情,你听我怎么说,你就跟着怎么说。太子知道崔浩被捕了,但高允并不知道。见到了拓跋焘,太子拓拔晃对父亲说,《国记》这本书完全是崔浩说怎么写就怎么写的,高允没参与什么意见,高允这次您就给免了罪吧。拓跋焘一看高允也进殿了,就算给他一个台阶也要让他表态,就问,太子说的是真事吗?你确实是不知道吗?这时,高允刚刚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才知道崔浩被捕了。高允说,其实崔浩平时很忙,他政务多,整个这本书也就是审核了一下大纲,书稿的绝大部分都是我自己写的。拓跋焘一听大怒,说你为什么要写出这么多不堪的事情?太子慌了赶紧抢话说,因为您的盛怒把高允给吓坏了,他现在语无伦次,说的都不是真话,请您一定要原谅他!他私底下曾经跟我说过,这书完全都是崔浩写的,真的与他无关。这时候高允说,我已经全明白了,我知道太子曾经跟我学习过经典,他是在拼着命要保护我,但是我不能不说真话,整个书稿就是我们一起写成,而且绝大多数出自我的手笔,如果要问罪的话,那就直接来问我好了。这件事情私底下我从未对太子说起过,太子也从来没有问过我。高允这个话说完以后,拓跋焘一直看着他,看了他半天,最后叹了一口气说,现在我明白了,这就叫作正直。临死不异词,作为一个史官不容易做到,但是高允做到了,就是到死都不改变说法。他说好,那么就免了你的罪作为奖赏。这在北魏历史上是一个很著名的故事。这种勇气何来?它来自于一种内心的忠诚。

于丹感悟:诚信有的时候是需要大勇敢的,它需要一种坦荡,需要自己内心对于一种价值的坚持,这种价值延伸出来,已经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它可以关乎更多人的利益。诚信之所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因为从古至今,从官到民,从来都不缺少这种为坚守某种价值,而坚持诚信的人。

在充满各种诱惑的现代社会,面对诚信的缺失,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有这样一个人,叫陈晓兰,是上海一个地段医院理疗科的大夫。她看到了在10年中,医院进的医疗器材有相当多是伪劣产品,是有害于患者的。看到了这些,她就去一一揭发,10年中,经她揭发的假冒伪劣医疗器械前后多达二十几种,其中有8种国家下条文整个给废止了。但是这10年中这个医生又付出了什么代价呢?因为她触犯了医院的利益,医院强行把她调离原来的岗位,强迫她提前退休。接下来,她为了了解更多的黑幕,深入到医疗器械交易的深层,不惜以身试真,冒着生命的危险,却被很多同行指责为叛徒。但就是因为她的努力,使国家不断地出台相关条文,前后7次。她的这种勇敢我们想一想,其实比北魏史官高允的勇敢,对我们来讲更有价值,这已经不仅仅关乎她个人的诚信,更关乎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关乎他人的利益,她的良知成为整个社会风尚的一道净化剂,也成为更多患者利益的保护屏障。农村妇女陈美丽和陈晓兰,普普通通的两个弱女子,你能说她们内心呈现的力量单薄吗?这种力量坚强而庞大,这样的诚信有它的积极价值。

7.《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篇七

初二九班

庞洪坤

读《于丹〈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一种处理领导关系、同事关系的心态,是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对我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教育教学观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读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教授是这样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我最欣赏的,也就是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说明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于丹教授告诉我们《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这三种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而那三种坏朋友又是什么样的,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该怎样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其实,人这一生中,有什么样的朋友,就能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因此,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的环境中,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的价值取向。那么论语中鼓励交什么样的朋友呢?很简单,孔子说:在这个世界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损者三友,益者三友,它告诉你,人这一辈子,做的所有事情,内心是应该以朋友作为一个坐标的。这种标准,有可能是防微杜渐的,不见得这个朋友作出多么伤大雅的事情来,哪怕就是一个苗头,你就会觉得:这个人做我的朋友,可能是我的危险。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

8.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篇八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作为古代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试图用一种“下里巴人”的表达方式,让观众走进“阳春白雪”的世界。

这本书很薄,读完它只花了2个多小时。但给予人的启发与感触却犹如海宁潮,恢宏而汹涌。光是于丹在飞机上写下的自序,就让我感叹许久。

好久没有看到这么精致的序了。说是精致,并不是因为它短,而是因为这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似乎都经过精雕玉镯。于丹的文学修养和思想境界在这些字里行间不经意流露。大三独揽泰山,她想到的是“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顿悟的`是儒家的践行之道,千里之行,积于跬步,直至天下担当。想到的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开悟的是鲜有碑铭的后山用自然造化完成了对生命的另一种成全,阳光中折射出庄子的微笑。

接受《百家讲坛》的邀请,于丹说是愿意把心中那双翅膀放飞到所有人心的晴空之上。讲将她所谓的一己之得,以庄子之名给她自己一些华丽豪迈的梦想,畅意一回天地遨游。

对于庄子看破功名,不屑利禄,淡对死亡,是了的。但是,如何将这些哲理与生活之道融为一体,确实悟性不够。于丹,为我们大众点亮了一盏灯。

“认识你自己”。这是千古以来一个最难解决的命题。据说,在西方的神话寓言体系里,这被表述为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谜。于丹说:我们每一个人的眼睛都有向外发现和向内观看的两种能力。向外可以发现一个无比辽阔的世界,向内可以发展一个无比深邃的内心。而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地审视自己,有自知之明。

于丹在谈到庄子关于“心态和状态”的观点时,有一个例子令我印象深刻。说的是一个科学家带着10个实验者在不同的环境下过桥。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了他的生活的状态。而就自己而言,我总无法抵消外界的各种恐惧。这两天看斯诺克世锦赛,最爱的奥沙利文就是凭借纯熟的技术和良好的心态第三次问鼎冠军。我想,如果是我在打147最后一杆的时候,一定会全身发抖。但他每次都那么坦然,所以在这次世锦赛他迎来了第8个147。自省一下,高考理综的时候紧张地脑子一片空白,那真是惨不忍睹。可是到底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荣辱不惊呢?有多少人能够像庄子那样豁达,与世无争啊。这个现实的社会,已经是赤裸裸的了。

9.才女于丹:品着咖啡讲《论语》 篇九

——于丹

日前,“美女学者”于丹被《中华读书报》评为2006年度“红人”。去年“十·一”期间,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连续播出于丹主讲的《<论语>心得》,由于她睿智、从容、淡定的演讲风格,在观众与《论语》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好评如潮;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于丹<论语>心得》首发印数就高达60万册……面对“鱼丸”(于丹粉丝的代称)的热捧,于丹淡淡一笑:“我是个很普通的女人,只不过现在学术界老头居多,而我是一个不算太老也不算太丑的女性,所以得到大家的喜欢。我认为,一个‘完满’女人,必须扮演好职业、家庭、社交、心灵这四种角色。”作为一位41岁的女性,一位两岁女儿的妈妈,于丹又是如何演绎“完满”女人的角色呢?

责任女人:上我的课要打扮得漂亮

于丹除了国学研究者、传播者的身份外,她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传媒教师。作为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主任,她给本科生、研究生上电视新闻专业课,还给每一届本科生讲授古典文学课程。她会竭尽所能备好课,讲好课,但是走下荧屏,她更看重自己的传媒教师的角色。于丹一直遵循着“学生是老师永远的责任”这个标准,她不会由于各种原因而耽误授课,哪怕是出国都不能耽误授课。

谈到这点,于丹坦言这是受求学历程中老师的影响。于丹出生于书香门第,从3岁开始就跟姥姥练习毛笔字,4岁读《论语》,5岁半读《红楼梦》。可是,在体验阅读快乐的同时,她又深深地陷进了孤独。于丹是个独生女,由于父母在“文革”期间被下放,所以她没有玩伴,跟着姥姥在一个大院子里长大。随着一天天长大,于丹的内心变得纤细、敏感而压抑,于是,她选择了写日记。

中学时代,于丹感觉最受挫折的就是数学成绩不理想,最害怕听到严谨的数学老师喊她的名字。她甚至有些恨老师,希望老师哪天生病不能来上课。就在一个雨天,大家都欢呼着老师病了不能来上课时,老师却出现在教室门口。于丹从老师额头上渗出的汗珠中知道老师是伟大的,并给自己定下了当老师的目标。可糟糕的数学成绩一直困扰着于丹,直到高中时碰到另一位数学老师才出现转机。那位老师不会硬性“打压”他们,而是在高考前带大家出去玩,以减轻压力。高考那年,全班同学都考上了大学,于丹也考取了中文专业。至今想起那位老师,于丹仍然心怀感激。

成为大学老师后,于丹把教师的职业不只是理解成传道授业的职责。在学生眼里,于丹没有一点学究气,而是一位性格开朗,现代感、时尚感很强的老师。于丹讲的课很受欢迎,本来500人听的课,却要准备能容纳1500人的教室,最后有的同学还是没有抢到座位。于丹对学生的要求极“高”,尤其是对女学生。于丹对她们说:“上我的课都要打扮得漂亮点来,谁要是今天穿的衣服不漂亮,就回去换掉。”于是,校园里都盛传“于丹的学生都是内外兼修者”的说法。

女学生逛街都爱叫上于丹,都说她挑的衣服就是好看,男学生看足球比赛也都爱邀于丹一起看。“传说”中于丹最糗的事莫过于带学生出去玩,玩得兴起,她吆喝着大家都爬到大树上。结果,公园的保安把树团团围住,让他们把老师找来,学生们不由摇摇头,相视一笑:哎,总不至于说“老师也在树上”吧。

对此,于丹呵呵一笑:“大家之所以说我特别爱玩,学生们能知道,其实这是我的一点感悟和体验。我希望读书是生机勃勃的活动,我不希望我的学生都只是一个书生的形象。作为一位传媒教师,把学生带好,是我的第一要务。”

幸福女人:他是我的英雄,我是他的美人

于丹坦言,一个完美的女人,家庭角色一定要丰满,不能有缺失。如果家庭走向离异或为了工作而不要孩子,那么她事业再成功,作为一个女人也是失败的。一个女人应该是个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好儿媳……于丹说自己一样都不缺,家庭生活其乐融融。

如果你到过于丹的家,一定认为自己走错了:眼前俨然就是一个绚丽缤纷的儿童乐园:从地板到天花板,从沙发到茶几,从摆设到挂件……处处都与孩子有关,装扮得简直比幼儿园还幼儿园。客厅里,还挂着一张于丹抱着女儿笑得阳光灿烂的合影。

由于工作繁忙,于丹陪女儿的时间很少。但是,在所有的亲人当中,女儿仍然跟她最亲。因为其他人都在“教育”她,只有于丹带她“疯”。女儿每次看到于丹,就知道那个能带她去玩的人来了。于丹不再让孩子从小听古诗文,而是给她讲故事、说道理,其他时间就让女儿痛痛快快地去玩。于丹常说:“我自己之所以长大后变成了一个话痨,就是对小时候少说话的一种‘变本加厉’的补偿。”

曾经有读者写信问于丹:“你觉得什么是女人最大的幸福?”她思考半天,答案却是——撒娇。

对此,于丹解释说:“一直到很老很老,还有男人愿意你在他面前情不自禁地、柔肠百转地撒娇,那就是最大的幸福。而男人面对撒娇的女人时,会生出保护的欲望,觉得自己是男人。所以,我说无娇可撒的女人是寂寞的。但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人都能使你有撒娇的情致和冲动的,正如没有一朵姣花能在贫瘠的土壤里怒放一样。正因为这样,每个男人都因为自爱而爱煞撒娇的女人。那一刻,他便是我的英雄,我是他的美人。”于丹说,女人要是聪明而装傻起来,任男人铁骨如何铮铮,最后也不过是“绕指柔”。

女儿几个月大时,于丹常一边把她抱在怀里在电脑前飞快地打字,一边还给几个朋友发短信。于丹笑言:“人家都说我跟打了鸡血似的。”被冷落的丈夫可“不乐意”了,当晚召开家庭会议,商议找小阿姨照顾孩子。于丹自知理亏,当即怀抱女儿,伸直双脚表示同意。

有一次,于丹和丈夫为选择出行方式发生了争执,正当都固执己见时,于丹突然扁着嘴巴,粉着眼圈,软了声气……丈夫赶快走过来,抱着于丹说:“亲爱的,这次听我的,下次听你的,OK?”于丹立刻回话:“OK!”丈夫诧异地看着于丹,摇摇头,又用嘴唇在她的额头“吧嗒”一下,然后开心大笑。不消片刻,他们便甜蜜万分了。

熟识的朋友曾打趣于丹在专业面前是“强悍的”,而在丈夫面前是“羞涩的”。一次,某省电视台的实习生到北京录制新节目,编导阿姨对他说:“在录节目之前会开个会,于丹老师要来对选题做些分析和建议。”过了一会,编导阿姨像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说,“她刚生完孩子,四十岁才生小孩,听说她妈妈以前也是到处讲学,四十岁才生她。她十分能说,你肯定会晕……”实习生听着,不时地吐舌头,心想,这个老师应该是个强硬的女性。

令人想不到的是,于丹竟带来了女儿的照片,还不厌其烦地向大家介绍:“这是一百天的,这是满月时的,这是最近的……孩子很乖,我也没怎么操心,平时有月嫂带,我更省事了……”实习生后来才知道这只代表了于丹三分之一的口语表达水平。于丹拿起编导的选题,只是扫上几眼,就开始滔滔不绝。两个小时后,会议结

束,实习生和编导阿姨要送于丹下楼。于丹转身说:“我老公在楼下等我呢!你们别送我啦!”望着于丹幸福跳跃的背影,编导阿姨感慨道:“真是幸福的女人啊!”

自信女人:要从“两点一线”走出来

于丹说,女人必须要有自己的社交圈子,有朋友、有聚会,有喜欢的娱乐项目。于丹先后为中央电视台十多个频道的近50个栏目做过策划;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论语》而一炮走红。她以感性的解读、明朗昂扬的态度,从而缩短了《论语》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完成了一个大社交的角色。“做君子,不要做小人。”于丹遵循着这样的操守与朋友交往,与亲人相处。而在社交角色的转变过程中,于丹也享受这种君子之交的美好。

2006年11月26日的中关村图书大厦,读者从5楼排到楼下的南北广场,形成“之”字形队伍,就是为了等于丹的签名。不知原因的路人见到这阵势赶紧报警:“中关村图书大厦人特多,好像出事了!”

在签了4000多册书后,于丹的手腕开始胀痛。工作人员赶忙用热毛巾替她敷上,但根本不见效,反而妨碍她签名的速度。于丹干脆将毛巾往边上一放,继续飞快地签名。当天《于丹<论语>心得》卖了12600多册,而于丹在7个小时内签名的书超过了1万册。在签名过程中,于丹有两次搁笔长时间和读者握手。一位是80多岁的知识分子,他拉着于丹的手说:“谢谢你啊,给我们找回了孔子。”还有一位是身上还沾着泥浆的农民工,他握着于丹的手什么话也没说。于丹的眼角有些湿润,坦言这些心灵体验不是可以从书本上领悟到的。

于丹接受不少电视节目的访谈时,是自信而从容的,与观众的交流也是诚挚的。在一次访谈中,一个年轻观众突然站起来向于丹要电话号码。旁边的工作人员赶忙上前制止,指出他这样做是不礼貌的。那位年轻观众羞愧地连忙低头坐下。于丹觉得这样十分不妥,节目结束后,她就把一张写了电话的纸条递给了那位年轻人。

于丹给研究生们上课时经常跑到酒吧,点上零食、饮料,一边玩一边讲课。一次,一个学生想考考于丹,就问她:“于老师,参加舞会,该怎么着装啊?”不料于丹略做思考,便娓娓道来:从男士白色领结、大燕尾服到黑领结、小燕尾服,再到穿无袖或无肩裙子女士可以戴长手套,但是开始跳舞或者晚餐开始时应当脱掉……学生们个个竖起大拇指,称赞她是社交礼仪专家。

于丹却简单地总结:“记住,对朋友的态度要永远谦恭,要常常微笑着同别人交谈、交往。当别人给你介绍朋友时,你应集中精力去记住人家的名字。要学会容忍,克服任性,要尽量理解别人,遇事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如果做到这几点,就会让朋友感到亲切、可信、安全。”

纯净女人:当不可救药的“玩乐主义者”

于丹说,女人还应该有心灵角色,用它来调节自己的取舍,去做真正该做的事,让生活变得单纯、朴素、天真,而不要受到太多因素的制约。于丹到现在仍然坚持每天记日记的习惯,从那里寻找到生命或生活最本质的快乐。

于丹从小就向往到沙漠旅行,大三的那年暑假,她与同班的两位男孩踏上了西去敦煌的列车。到达目的地后的一天,两位男同学出去买东西,到了傍晚也没有回来。于丹想趁机单独去玩,于是,她借了手电筒,怀揣尖刀、头裹围巾,毅然向沙漠走去。不仅如此,她还边走边唱。夜幕降临,四周漆黑一片,天寒如冰。于丹的牙齿不停地发颤,就用刀挖来一堆坚硬的蕨类植物,并用围巾引火,燃起一小堆火取暖……两位男同学找到于丹时,见她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十分生气。一个说:“你不怕渴死?”一个说:“你不怕冻死?”一个又说:“你不怕沙漠里的豺狼?”一个又说:“你不怕沙漠会平移?”

于丹把嘴一撇,说:“我不怕,我有手电筒。”手电筒能抵御什么危险?两个男同学都有些糊涂了,但仍被她幼稚的想法逗乐了。于丹说,那时的心灵最纯净,所以可以忘却害怕。

最近,于丹还喜欢上了南拳妈妈的歌,经常下课小憩的时候来上两句:“牡丹江弯了几个弯小鱼儿甭上船咱们不稀罕/捞月亮张网补星光给爷爷下酒喝一碗家乡/牡丹江弯了几个弯小虾米甭靠岸咱们没空装/捞月亮张网补星光给姥姥熬汤喝一碗家乡……”

于丹认为,她熟读《论语》最大的好处,就是真正懂得了人应该有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应该按照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去生活。在她眼里,朴素是一种返璞归真,是一种单纯洗练真实,温暖则和从容相关。于丹说:“我现在虽然很忙,但还是以一种从容的心态去面对。比如,我有时候上课在咖啡厅,和记者见面也约在咖啡厅。点上香熏,听听爵士乐,这是我喜欢的。天真和女人的生命状态一致,要永远有一颗孩子的赤子之心,爱玩,充满活力。希望自己永远像小女孩那样欢欣,玲珑剔透,这样才不会被岁月侵蚀。每个人生阶段都是我最好的时光。”于丹非常欣赏林语堂对苏东坡的评价:“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她觉得自己则是“不可救药的玩乐主义者”。

对于生活,于丹喜欢用一个词概括——“enjoy”,她说十分享受自己现在的生活。她目前只是琐事繁多,但是心灵并不忙乱,因为自己有强大的内心定力,所谓心态不乱,状态不乱。只要分清轻重缓急,合理安排,享受工作和天伦之乐,就不会冲突。她喜欢《菜根谭》里的一句话:“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照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她认为,生活中有些不如意的事情必须要面对,甚至要解决,当然也必须穿越。用心去做,用最短的时间解决,事情过去了,心里还是一片海阔天空。

于丹的每一天就是在这样的四重角色中转换:上午,她在讲课,处于职业角色;下午,她可能处于社交角色,约上几个女朋友去逛街、喝咖啡;晚上,她进入家庭角色,和最牵挂的人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到了深夜写日记的时候,她则进入心灵角色,那时她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就是一场最朴实又美丽的盛宴。

栏目管理/饶虹编辑/李贤平

10.于丹《论语》观后感 篇十

——尊敬的老师,感谢您能抽空看我的观后感,无论您认为我的观后感是网上抄还是修改别人的,这个都是我精心之作——

第一章,处世之道

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人所构成的社会,一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同样社会也不能失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因此,在社会,在人群中,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大学生的必修课,也是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问题。

而于丹教授说给我们大学生的启发是,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把握好度,一个尺度才能保证我们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良好进行,也是我们事业生活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世界上的所有事情并不是只有简单的好坏之分,我们也不能仅仅用好坏来衡量所有的事物。古语有云:以德报怨。而孔子和于丹教授对此产生了疑问和思考:说一个人,如果有他人有负于你,对不起你了,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这件事。但是你要用你的恩德,用你的慈悲,去真正回馈那些也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孔子也是有原则的,孔子不是提倡以德报怨的,他给的分寸,就是以直报怨,用你的正直去面对这一切。孔子和于丹教授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原则的,如果是以德报怨,那么我们将得不到任何的回馈,我们能够包容所有的人,但是无法宽容所有的人。我们不能一味地去以德报怨,因为我们也是有原则的。这个就是度。

人生有限,我们不可能把生命的宝贵光阴浪费在那些不值得的人或者事情上面去。我们不是神明,也不是圣人,我们跟其他人一样,都是众生中的一个。我们没有海量的心胸,我们也是拥有感情和智慧的生物,我们也会有喜怒哀乐,我们的生命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学会包容,学会以直报怨。人的行为一定要有分寸,要有原则,要把握尺度,就是今天也是非常难得的。

对于每一个人,我们都要给予相对应的尊敬,给予适当和相应的空间,让他们能够独立和继续成长。爱,并不是溺爱,而是让所爱的人独立和成长,懂得这个世界,理解身边的人。因此明白距离和独立,是一种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在最亲近人的中间,也应该保有。

在工作上,对于工作,于丹教授告诉留给我们的启迪是,不在其位,不谋其职。意思是,在你的工作岗位上,就应该做好你自己的工作。对于很多的学生干部来说,包括我,这都是相当重要的。你的工作,是你的,就要你来完成,或许要借助别人的帮忙,但是,你必须对你自己的工作负责。此外,不是你的工作,不要随便插手。当然,重要的时候需要雪中送炭,给人锦上添花的确是件好事,但是,始终都要有个度的把握。

即使以后当上领导,也要把握好度,所谓言多必失。所以,孔子告诫我们一定要慎言,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无论事后做多少事情,一切已经在别人的心中留下了印象了。做官的启发是,多听,多做,多想,多看,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一切事情三思而后行,不要轻易做决定,否则到时后悔莫及。做人要果断但不能武断。

第二章,三十而立

孔子给我们人生的概念是:“吾十有五,而治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简简单单的两行字就概括了一个人的一生。

孔子的意思是,我们一出生,什么都不认识,什么都不知道,为了慢慢地了解这个世界,我们在社会和经历和书本中打滚。于丹教授提出的学习是学以致用,把你所学的全部融入你的生命之中,让你自身的灵魂和精神得到提高,而不是一种华而不实的虚假的表面现象。真正的知识,不是用来炫耀的,而是能够实实在在地帮助我们的。

到了三十的时候,就是三十而立的时候。这个三十而立,是中国古代人生转折点的标志。三十岁,应该不会想小的时候那么天真无邪,充满幻想,也不会像二十出头对社会充满失望,三十了,是一个人内在的成熟的标志。这是一个心灵建立自信的年纪。它不在于很多外在事物形成对立,而形成一种融合和提升。到了这个年纪,就是一种重新的自我认识,一种新的自信。

四十而不惑,就是人到四十,对身边的事情有所选择,有所扬弃。这是一个过度的时期,人生中把该

放弃的就应该让它流走,不要那么执着。四十应该从容走过,返璞归真,学会中庸之道。

五十而知天命,一个人经过了那么多年的学习和成长,到了一个境界。就是一个人内心的完善,自我的解读,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在社会上跟对别人的要求、对别人的苛责都要重要的多。

六十而耳顺,就是对任何一件事情,你都会觉得有他存在的道理;听任何一种话,你都会站在他的出发起点上去了解他为什么这样说。其实“耳顺”的境界,用中国文化的一个词表述就是一种悲天悯人,就是一种悲悯之心,也就是说真正可以了解和理解所有人的出发点与利益,这是一种包容,这是一种体会。也就是说当你见到那么多人的时候,每个人以他的生活呈现出现的时候。

孔子所说的这样一个人生历程的描述,也许对我们今天来讲也是不同里程碑上的一面镜子,照一照自己的心灵,是否已经立起来了,是否少了一些凝思,是否已经通了天地大道,是否已经包容悲悯去体谅他人,是否终于做到从心所欲。仅仅有这种关照还不够,因为人生苦短,在这样一个加速度的社会里让我们都等到七十年太晚了。其实人生有生理年龄,有心理年龄,有社会年龄,我们是有着多纬度的年龄,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让我们也许在二十岁,也许在三十岁,能够提前感悟到四十岁、五十岁的境界,也许当我们四十岁的时候已经可以做到随心所欲那样的镇定从容了。今天的社会给大家的压力太大了,但是一个人有效的建立内心价值系统,才能把这种压力变成一种生命反张力。

第三章,我的道路

我现在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大学生,面对的是每天的学习,各式各样的工作,与人的交往,和盘算着以后的出路。或许过去,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将来要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但是,听了于丹教授对孔子论语的新阐释后,我对我的人生有了新的看法。

首先,为人一定要把握分寸,不能太偏激,不能蛮不讲理,要学会聆听,学会观察,学会了解。我们可能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找借口开脱,但是,我们必须勇敢地面对我们曾经做过的一切一切。人,一定要有原则,他才能做到面对任何挑战心中不乱,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人是不可能离开社会而独自存在的,人类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性决定了这。所以,从这一分这一秒开始,掌握好度,把握好身边的人。

另外,人生苦短,一回头,光阴似箭,时光不再。可是,我们现在还年轻,不一定懂得那些烦恼,但不代表我们不会遇到那些烦恼。三十,四十,五十都是一个数字,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在修养。短短数十年在世,春去秋来,我们要做不后悔的事。

上一篇:电竞社活动策划书下一篇: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设计――小兔找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