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形成原因(共9篇)
1.泥石流形成原因 篇一
3、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及其特征
三眼峪沟泥石流的形成机制主要有支沟汇流型和主沟侵蚀型两种类型。
(一)支沟汇流型
三眼峪沟主要由大眼峪沟和小眼峪沟两条泥石流沟汇流而成,而这两条泥石流沟又由多条泥石流沟汇合而成。在暴雨期间,首先在二级支沟形成泥石流,然后汇入两条支沟中,在峪门口大眼峪、小眼峪沟合二为一冲出沟口。
(二)主沟侵蚀型
据勘查,流域内的松散固体物质主要堆积在沟道中,多处特大型、大型天然崩塌体形成的堆石坝已被水流和泥石流切开,沟岸坍塌严重,侧蚀强烈。此外,沟道中停积有多处倒石堆,坡积物和泥石流堆积物,一旦有强降雨或暴雨,产生洪水,它们便纷纷被卷入洪流中形成泥石流。
3.2.2 泥石流规模
受地形陡峻、沟床比降大等因素影响,三眼峪沟泥石流具有汇流快、洪峰大、流速快的特点。据调差,在多条二级支沟内小规模泥石流几乎每年均有发生,较大规模的泥石流自80年代末期以来平均月2—3年爆发一次。自有记载以来,以2010年8月8日泥石流规模最大,其频率约为200年一遇。
3.2.3 泥石流容重与性质
三眼峪沟泥石流经野外采样分析、体积比法、中值粒径法和固体物质储量计算法分别计算,结合野外调查情况,综合取值采用加权平均值,确定了三眼峪沟主沟泥石流容重为2.09t/m3,大眼峪沟泥石流容重1.97t/m3,小眼峪沟泥石流容重为2.13 t/m3。根据容重判断三眼峪沟泥石流属于粘性泥石流。
3.2.4 泥石流灾害
自道光三年至今187年间,三眼峪沟共发生灾害性泥石流11次,其中以1943年7月、1989年5月、1992年4月30日及6月4日、2010年8月8日四次泥石流灾害为大。据统计仅2010年8月7日23时许,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96.3mm/h),8月8日凌晨,县城北面的三眼峪沟、罗家峪沟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直接淤埋面积0.41km2。冲毁农田1417亩,房屋307户、5508间。共有受灾人口4496户、20227人,1481人遇难,284人失踪。由于其冲出物质堵塞白龙江形成的长约3km,宽100m,深9m,蓄水量约150万方的堰塞湖,造成县城大部分被水淹没,形成次生灾害,造成重大损失。
2.泥石流形成原因 篇二
关键词:泥石流,形成机理,软防治,硬防治
泥石流是我国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现象,是一种介于滑坡和水流之间的含泥、沙和石块的固液两相流体,具有爆发突然、运动快速、历时短暂等活动特点,呈层流和紊流的运动状态[1]。大朗河为沟谷性泥石流,河流纵坡降较大,两岸坡度较陡,由于受程海大断裂的影响,河流两岸裸露的岩体破碎,滑坡、崩塌极其发育,大量的松散碎屑物质堆积在河谷或河漫滩上,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物源。遇见暴雨、大暴雨等突发性水源,即激发泥石流。
本文的研究对认识、预防、治理程海流域大朗河石流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以期为类似地区的泥石流的研究和防治提供很好的参考。
1大朗河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1.1大朗河泥石流的影响因素
泥石流的形成是由多种因子互相耦合、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大朗河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因素可归纳为地质条件、地形条件、降水条件、与人为活动四个方面。其中降雨尤其是暴雨,是山区河流冲沟泥石流最主要的诱发因素,是土体失稳滑移的动力,在泥石流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2]。
1.1.1地质条件
(1)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大朗河泥石流流域位于程海断裂中北段,程海断裂为一个区域性活断层,构造线呈北北东向至近南北向。程海断裂是以左旋为主,兼有右旋压扭性的断裂,NW向构造压应力场对断裂两侧岩体施加压力,使岩体挤压破碎明显(图1)。该地区新构造作用强烈,断块不均衡升降运动显著,构造断裂带通过地段是地貌升降运动强烈的区域,相对高度大,有利于形成泥石流。程海流域所处区域地震活动强烈,其中不乏震级超过7级的强烈地震,且多以构造地震为主,说明该流域处于地壳运动活跃期。
(2)岩体及工程地质特性
大朗河泥石流流域地层由侏罗系中统张河组(J2z)、下统冯家河组(J1f)和三叠系上统舍资组(T3s)组成,岩性主要为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砂岩、页岩、泥岩,砂岩多呈中层-厚层状,泥岩、页岩多呈薄-中层状;受褶皱和断层影响,岩体较破碎,节理裂隙发育,风化强烈,差异风化极其显著;砂岩被层理、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分割成大小不一的块体,岩块强度较高,但结合力差,页岩、泥岩风化影响深度明显大于砂岩,常形成厚度达数米的全风化带。该类岩体在斜坡、陡崖地带易发生岩体崩塌和滑坡,在沟谷地带厚度较大的全风化层易形成泥石流固体物源。(图2)
(3)重力地质作用
大朗河流域滑坡较发育,共调查滑坡6个,均发育于泥石流沟内(表1),体积小于10万m3的小型滑坡4个,体积介于10万m3—1 000万m3的大型滑坡2个。滑坡规模以小型为主。小型滑坡基本上由第四纪残坡积物组成,为土质滑坡,大型滑坡由残坡积层全—强风化层组成,为岩土混合质滑坡。在重力和雨水共同作用下,土体在滑动过程中解体造浆形成泥石流。
1.1.2 地形条件
大朗河泥石流沟流域为侵蚀构造地貌中山陡坡地形,山岭高程多在2 200 m—2 650 m间,与程海水位高差为700 m—1 150 m不等,地形总体倾向程海,总体坡度在25°—35°间,由于东西向沟谷发育,地形坡面较破碎。沟谷发育长度均较小,上游支沟较发育,中下游多较为顺直,主沟纵向坡降多介于100‰—300‰,沟谷切深多在50 m—250 m间,横截面多呈“V”形,谷坡坡度多在25°—45°间,局部达45°—60°,总体上谷坡上段相对较平缓而下段普遍较陡峭,谷底狭窄,山脊多较为宽缓;山脊及地形相对较平缓地段残坡积层厚度多介于0.5 m—2.0 m,谷底及较陡峭谷坡地段多出露基岩风化层。这为山体的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地形条件和物质来源。
1.1.3 降水条件
泥石流形成还要有数量充足的水体(径流),水的来源最为普遍的是降雨,其次降雪形成的冰雪水,它是泥石流发生的水源,一方面水体是泥石流物质的组成,泥石流为固液两相流体,液相物质就是水;另一方面汇流过程中水体又是泥石流运动的动力条件,当雨水、冰雪融水形成强大的径流,才能挟带大量的土石运动并融合为泥石流。水源在泥石流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如果没有水源,其它条件尽管很充分也不会形成泥石流[1]。
大朗河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等诸多因素的控制,气候具有冬春晴朗少雨、夏秋湿润多雨,垂直分带明显的气候特点。该区多年平均降水量699.2 mm,干湿季分明,6月—10月为雨季,降雨占全年降水量的91.3%,11月—次年5月为旱季,降水以降雨为主,降雨以点暴雨为特征。雨季日降水量较大及单点暴雨多见等降水特征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
注:以上滑坡成因均为沟水冲蚀坡脚、降雨。
1.1.4 人为活动
人为活动诱发泥石流主要反应在无序地砍伐树木、破坏植被上与开山修路、沿山坡弃倒松散土石两方面[3]。
植被对泥石流的抑制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削减形成泥石流的补给量和减少参与泥石流活动的水量[3]。植被的根系深入土层,层层交织呈网状,相当于锚杆作用,将土体锚固,增强土体的完整性和抗侵蚀能力。由于大量土体得到植被的加固,减少了泥石流形成的松散固体物质来源,而使泥石流得到抑制。暴雨是激发泥石流的主要因素,泥石流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泥石流形成时的洪峰流量,植被的调洪和滞洪作用能起到削减泥石流起动的洪峰流量、延长汇流时间的作用。
沿山坡弃倒的松散土石,由于起空隙多,雨水容易下渗使其饱和。在松散土体与透水性差的密实天然沉积土层间形成软弱夹层,易使已饱和的松散体失稳、沿弱结构面滑动。
由此可见,不当的人为活动造就了大量的松散土层,为山区河流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1.2 大朗河泥石流的形成机理
大朗河泥石流是坡面降雨径流和岸坡坍滑引起的高频稀性沟谷型泥石流,泥砂主要补给途径是坡面冲刷和岸坡崩塌,可以将它的形成机理概括为:当降雨到达地表后,除少部分渗入地下,大部分则在地表进行坡面漫流。坡面漫流受微地形地貌影响或历史雨水流路制约,漫流雨水会选择势能梯度变化方向汇入坡面网状、弯曲向下延伸的细小纹沟。受雨水反复冲刷,细小纹沟发育,在坡面的某个位置犹如树枝一般交汇形成规模较大的冲沟。冲沟的水流均遵循阻力最小、能量损耗最少的原则选择运动路径,沿坡面等高线凹弯顶点的连线上汇入主冲沟进入河槽。
由于坡面雨水的流量和流速都从坡顶向坡脚增加,冲刷力也相应地向坡底增强。冲刷、切割地表土层容易,容易深切地表沟槽、掏蚀岸坡、使土层整体性破坏。被雨水冲刷失去整体性的土块在流水动量作用下丧失了稳定性,在水动力与自身重力作用的共同作用下启动并随水流滑动,土块在沟槽内滑动过程中解体造浆形成泥石流。
2 大朗河泥石流的特征
大朗河流域位于程海东岸,大朗河泥石流沟不象其它泥石流沟那样,明显地划分为物源区、流通区、及堆积区,而是物源区与流通区汇集在一起,全流域补给的泥石流。沟谷深切成“V”字形,两侧坡度达50°—70°沟床纵坡度(100—300)‰,沟谷纵向高差达500 m。该区岩体破碎,裂隙发育,在陡峻的斜坡上,广泛分布着巨大的岩石、土体,块石和碎屑为泥石流提供物源。大朗河泥石流是复合型泥石流是由洪水沿途冲刷并接纳滑坡和崩塌而形成的泥石流。
通过调查,根据泥石流堆积物分析,大朗河泥石流的固体物质以砂、碎砾岩为主,泥质含量较低,粒径大小不一,大于20 cm的粒径越占60%以上,最大粒径约占2.5 m。容重介于1.3 t/m3—1.6 t/m3,属于稀性泥石流。[4]泥石流特征值见表2。
3 大朗河泥石流的防治方法
目前国内外对泥石流的防治多采用:硬防治和软防治两种措施。硬防治即工程防治,软防治即对泥石流的预警、预报[5]。
3.1 软防治
3.1.1 监测措施
程海流域地质灾害的防治应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并根据灾点实际和承灾对象实际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做好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工作,尽量避免因地质灾害出现人员死亡和大的财产损失。就泥石流灾害监测,应根据其危害大小、潜在危害性大小、暴雨频率高低等配置专门的监测预警人员,在泥石流易发、多发的雨季和雨季后一段时间,对流域内泥石流沟进行全天候的值班监测,一旦出现临灾征兆,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避免出现人员死亡和大的财产损失。
3.1.2 搬迁避让措施
程海流域内大朗河泥石流对村庄、学校等造成直接、严重威胁,受威胁人员众多、财产价值高,同时对程海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危害,采取工程措施治理难度较大、投入巨大,且承灾对象——当地群众生存发展条件较差。而且,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活动加剧地质灾害对自身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危害,并对程海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破坏性影响。针对上述情况,应尽快实施整村搬迁异地安置措施,并对泥石流流域实施坡耕地退耕还林、荒山荒坡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等生物措施,对沟谷实施必要的压坡、拦挡等工程措施。
3.2 硬防治
3.2.1 工程措施
泥石流流域综合治理常用的工程措施包括谷坊坝、拦渣坝、排导槽和护堤等,鉴于程海流域泥石流灾害防治既要消除或尽可能减轻泥石流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又要尽可能减轻泥石流对程海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影响,工程措施的实施应尽可能减少入湖泥砂量。因此,程海流域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措施主要采用谷坊坝、拦渣坝和护堤。谷坊坝主要设置于沟谷宽度较小、纵坡降较大、溯源侵蚀较强烈的活动性冲沟和泥石流形成区沟谷。拦渣坝主要设置于泥石流形成流通区和流通堆积区,用以分段拦挡砂石,提高坝后段侵蚀基准面,减低沟床侵蚀强度。护堤主要设置于泥石流切割老洪积扇产生了较深的嶂谷形态沟谷,且沟谷岸坡坍塌较严重,对农田和民房构成较大危害的泥石流沟谷段。
3.2.2 生物措施
实施生物措施是程海流域泥石流灾害(水土流失—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链)防治的重要措施,也是有效改善程海流域山区植被条件,从根本上遏制程海流域地质灾害日趋严重、生态环境逐渐恶化之趋势的主要措施。
生物措施包括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泥石流流域实施生物措施应因地制宜,对流域内森林植被被覆盖率较高的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强度较低、具有一定植被基础,在采取封山措施后能自行恢复植被的区域应实施封山育林措施;对流域内水土流失强度较高、植被条件较差尤其是树林植被较差,在采取封山措施后难以自行恢复植被甚至植被条件有进一步恶化趋势的区域应实施人工造林措施,人工造林应该避免破坏既有树木植被;对流域内地形坡度大于25°坡耕地,原则上应该统一实施退耕还林。实施人工造林和退耕还林应选择适宜当地生长、根系发达、具有一定速生特性的树种,有条件的区段可连片种植适宜的经济林;同时,应加强管理工作,避免出现“造林不见林”、“退耕不还林”的现象,确保造林成效。
4 结论
本文结合云南程海蒲米村遭受的大朗河泥石流灾害,对该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形成机理和特征进行研究,并提出了防治措施建议,主要的结论认识如下:
(1) 通过大朗河泥石流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得知大朗河两岸山坡岩土结构、人为活动与持续降雨或暴雨是山区河流两岸泥石流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2)大朗河流域具有以下特点:由于受程海大断裂影响,岩体破碎,节理裂隙发育,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及斜坡水土流失等不良地质现象较发育,地势起伏大,地形高差悬殊,沟床纵比降大,山坡坡度在35°左右,河谷都属于“V”型河谷,植被不发育,易发程度高,今后有再度暴发大规模泥石流的可能。
(3)大朗河泥石流的固体物质来源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集中式物源,主要是沟床堆积、崩塌堆积、和老洪积物或老泥石流堆积;二是分散式物源,有坡面冲刷产生。
(4)大朗河泥石流严重威胁到下游堆积区蒲米村居民的正常生产活动和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必须采取防治措施。
(5)通过对大朗河泥石流形成条件和特征的分析,本文提出了乡镇泥石流的防治模式,采取拦挡、排导和生物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案。提出了对泥石流沟谷修建拦挡坝,配合谷坊群,以固床压坡稳定沟床物质,减小洪峰流量,下游修建排导槽,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还对建立泥石流预警报系统和保护大朗河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参考文献
[1]康志成,李焯芬,马蔼乃,等.中国泥石流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陈野鹰,王俊杰.山区河流两岸泥石流形成的机理和力学条件.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9;(9):57—60
[3]陈晓庆,崔鹏,韦方强.良好植被区泥石流防治初探.山地学报,2006;(5):333—339
[4]云南地质工程第二勘察院.云南省永胜县程海流域青草湾、大朗河、团山河、王官河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10:34—40
3.泥石流形成原因 篇三
摘要:利用自主设计的小比例尺模型槽,采用粗砂(1~2 mm)和细砂(0.075~0.25 mm)按照不同质量比例制作模型,在人工降雨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的颗粒组分对砂性土泥石流形成形态的影响.模型试验研究发现,随着细砂含量由20%增加至100%,泥石流破坏形态由分级块体滑落向整体流滑型转变.利用GeoDog软件分析位移场,利用孔压计测量孔压变化.研究发现:分级块体滑落破坏过程存在明显的潜在滑动面的发展,孔压随裂缝的产生而耗散、随雨水渗入裂缝而升高,呈波浪式下降;整体流滑型突发性强,破坏前没有明显滑动面出现,孔压呈一次性陡降.通过测定启动过程单位时间启动量发现,流滑型破坏单位时间启动量大于分级块体滑落型.分层块体滑落形成机理为土体渗透系数大,雨水快速渗透破坏坡脚,使上部土体失去支撑而分层坍塌;流滑型破坏机理为土体渗透系数小,后部高度饱和呈流态化推动坡脚土体快速下滑.基于室内模型试验,初步分析了缩尺试验条件下降雨诱发泥石流形成形态机理,为降雨诱发泥石流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泥石流;颗粒组分;降雨
中图分类号:P64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幅员辽阔,山川河流众多,地形地貌复杂,泥石流危害也就较为严重.泥石流能够携带大量泥砂和砾石,水土混合物携带着巨大能量汹涌而下,极具破坏性.特别是云贵川等地,山川众多,泥石流灾害频频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泥石流研究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学者对泥石流进行了许多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Hungr O[1]对泥石流、碎屑崩、流滑3种自然现象进行了区分.陈晓清[2]把泥石流全过程划分为启动过程、流动过程和堆积过程:启动就是准泥石流体转化为泥石流体.Wang G和Sassa K[3]对不同粒径的两种硅砂(D50=0.13 mm和D50=0.05 mm)进行降雨诱发泥石流试验,分析滑动距离与土体内孔压的关系.Yang W M等[4]基于野外调查和室内测试分析,从坡面型泥石流形成的影响因素、运动学特征、动力条件、形成与演化过程等方面,探讨了降雨诱发坡面型泥石流的形成机理.
本文利用自主设计的小比例尺室内模型槽试验,用砂土制作模型,在降雨条件下研究颗粒组分对砂性土泥石流形成形态的影响.利用GeoDog程序分析数码相机拍摄的土体破坏过程图像,分析土体位移场、滑动带形成位置和演化规律.利用孔压计跟踪土体破坏过程孔隙水压力的变化,从水土相互作用角度分析土体不同破坏形态.通过测量启动过程单位时间启动量,分析了颗粒组分对单位时间启动量影响.通过小比例尺室内模型试验,探究了降雨条件下颗粒组分对泥石流形成形态影响机理.
1模型试验
1.1试验土样
模型试验采用1~2 mm和0.075~0.25 mm两种颗粒粒径砂土按不同质量比例配比制作模型.试验降雨量强度4 mL/min.参照高冰[5]等学者的研究,本次试验土体选用初始含水量5%、密实度0.43制作模型,土体自稳能力强、试样松散防止结块.模型试验进行细砂含量20%~100%共8组试验.土样级配曲线以及渗透系数见图1和图2.
1.2试验模型
根据《中国泥石流研究》[6],坡体坡度>45°多发生崩塌型破坏,坡度为25°~45°多发生滑坡型破坏.本文主要研究滑坡型泥石流,因此设定坡度25°.制作试验模型高度H=100 mm,宽度B=250 mm,长度L=300 mm+250 mm=550 mm.加工制作模型槽,尺寸为1 500 mm×400 mm×250 mm,模型槽两侧和后壁均采用光滑钢化玻璃,底部用木板模拟坡体基岩,并用聚氨酯在底部粘结砂土颗粒模拟边界.模型试验装置示意图如图3.降雨器通过空气压缩器加压,由流量计控制出水量,降雨喷头采用雾化喷头,雨滴细小、降雨均匀,减小了雨滴对表层土体的侵蚀.
Lourenco[7]认为在人工降雨作用下,土体破坏模式受到边界条件影响.本文重点研究浅层砂土在降雨条件下发生破坏并产生流动下滑的泥石流形态.为防止降雨直接冲刷坡脚,采用三角斜坡的方式固定上部浅层土体以阻止其下滑,达到简化研究对象的目的.试验中人工降雨只发生在上部土体表面,没有降落至三角斜坡坡面.
由模型试验现象可以发现随着细砂含量由20%增大至100%,模型土体破坏形态由分级块体滑落向整体流滑型破坏转变.分层块体滑落和整体流滑型破坏为泥石流两种典型破坏形态.以下章节将针对这两种典型破坏形态进行深入研究.
3颗粒组分对泥石流破坏形态影响
室内模型试验发现随着颗粒组分变化,泥石流有两种典型破坏形态:分层块体滑落和整体流滑型破坏.以下分别通过细砂30%和70%分析颗粒组分对泥石流典型破坏形态影响.
3.1试验过程土体典型破坏形态
图9细砂70%位移云图表明:土体破坏特征为整体瞬时滑动,后部土体位移大,推动前部土体滑动,与细砂30%位移场明显不同.开启降雨300 s时,试样处于雨水入渗阶段,土体主要发生竖向位移,最大位移达到2.3 mm,如图9(a).降雨350 s时雨水已经达到底部,并开始在水平方向的渗透如图9(b).降雨365 s时中部土体剪切变形不断扩大,最大9 mm,如图9(c).随着降雨继续,坡脚三角区域土体强度降低,后部矩形区域渗透力不断增大,土体产生大变形,呈流态状,推动前部土体快速向下滑动,从而发生流滑现象.整个位移场分析中,未见到明显的滑动面.
根据细砂含量60%~100%土体模型试验结果可知,整体流滑型破坏机理为土体渗透系数小,坡脚上部土体高度饱和、呈流态化,推动下部坡脚土体快速流动形成泥石流.对比两种破坏形态,雨水在土体中的入渗速度对土体破坏影响明显,而入渗速度取决于土体的渗透系数.渗透系数是泥石流形成的关键影响因素.
本次模型试验分析了颗粒组分对泥石流形成形态的影响.模型试验土层厚度薄,还不能完全反映现实情况下泥石流的形成,但是可以定性分析泥石流形成机理,在泥石流破坏形态和破坏机理研究中能够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借鉴.
5结语
通过自主设计研发的小比例尺室内模型槽试验,借助相关测量设备,研究了人工降雨条件下颗粒组分对泥石流形成形态影响,得到以下结论:
1)降雨条件下,细颗粒含量小于30%时,雨水可以较好地从土体排除,从而形成稳定的排水通道,泥石流不再形成;30%~40%发生分级块体滑落;60%~100%土体发生整体流滑型破坏;40%~60%破坏形式复杂,为过渡形式.
2)发生分级块体滑落试验土体试验中有明显的裂缝的出现和发展,裂缝出现伴随着孔压的耗散和减小,雨水渗入裂缝导致孔压再次升高,孔压呈现出波浪起伏减小特点;整体流滑破坏土体试验中没有明显裂缝的发展,孔压变化呈一次性瞬时陡降.
3)流滑型破坏单位时间启动量大于分级块体滑动破坏,并且存在一个最优的颗粒组分,在降雨条件下渗透力相对较大同时基质吸力减小也相对较大,从而使得泥石流最容易发生,灾害规模最大.
4)随着颗粒组分变化,泥石流有两种典型破坏形态:分层块体滑落和整体流滑型破坏.分级块体滑落破坏形成机理是土体渗透系数较大,雨水快速渗透使坡脚发生破坏,上部土体失去坡脚支撑发生坍塌,发生分层块体滑落.整体流滑型破坏形成机理是土体渗透系数小,坡脚干燥而坡脚后部土体高度饱和呈流态化,后部土体推动前部坡脚土体快速流动而形成整体流滑破坏.
参考文献
[1]HUNGR O, EVANS S G, BOVIS M, et al. Review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landslides of the flow type [J].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science, 2001, (Ⅶ) : 221-238.
[2]陈晓清. 滑坡转化泥石流起动机理试验研究[D].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 2006: 21-25.
[3]WAND G, SASSA K. Porepressure generation and movement of rainfallinduced landslides: Effects of grain size and fineparticle content[J]. Eng Geol, 2003,69: 109-125.
[4]YANG W M, WU S R, ZHANG Y S, et al. Research on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debris flow on slope induced by rainfall[J].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2007, 14(6): 197-204.
[5]高 冰, 周 健,张姣. 泥石流启动过程中水土作用机理的宏细观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1,30 (12): 2567-2573.
[6]康志成, 李焯芬. 中国泥石流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41.
[7]LOURENCO D N, SASSA K, FUKUOKA H. Failure process and hydrologic response of a two layer physical model : Implications for rainfallinduced landslides[J].Geomorphology, 2006, 73: 115-130.
[8]SASSA K. The mechanism of debris flows[C]// Proceedings of the X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 SanFrancisco:A. A. Balkema, Rotterdam, 1985:37-55.
5结语
通过自主设计研发的小比例尺室内模型槽试验,借助相关测量设备,研究了人工降雨条件下颗粒组分对泥石流形成形态影响,得到以下结论:
1)降雨条件下,细颗粒含量小于30%时,雨水可以较好地从土体排除,从而形成稳定的排水通道,泥石流不再形成;30%~40%发生分级块体滑落;60%~100%土体发生整体流滑型破坏;40%~60%破坏形式复杂,为过渡形式.
2)发生分级块体滑落试验土体试验中有明显的裂缝的出现和发展,裂缝出现伴随着孔压的耗散和减小,雨水渗入裂缝导致孔压再次升高,孔压呈现出波浪起伏减小特点;整体流滑破坏土体试验中没有明显裂缝的发展,孔压变化呈一次性瞬时陡降.
3)流滑型破坏单位时间启动量大于分级块体滑动破坏,并且存在一个最优的颗粒组分,在降雨条件下渗透力相对较大同时基质吸力减小也相对较大,从而使得泥石流最容易发生,灾害规模最大.
4)随着颗粒组分变化,泥石流有两种典型破坏形态:分层块体滑落和整体流滑型破坏.分级块体滑落破坏形成机理是土体渗透系数较大,雨水快速渗透使坡脚发生破坏,上部土体失去坡脚支撑发生坍塌,发生分层块体滑落.整体流滑型破坏形成机理是土体渗透系数小,坡脚干燥而坡脚后部土体高度饱和呈流态化,后部土体推动前部坡脚土体快速流动而形成整体流滑破坏.
参考文献
[1]HUNGR O, EVANS S G, BOVIS M, et al. Review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landslides of the flow type [J].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science, 2001, (Ⅶ) : 221-238.
[2]陈晓清. 滑坡转化泥石流起动机理试验研究[D].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 2006: 21-25.
[3]WAND G, SASSA K. Porepressure generation and movement of rainfallinduced landslides: Effects of grain size and fineparticle content[J]. Eng Geol, 2003,69: 109-125.
[4]YANG W M, WU S R, ZHANG Y S, et al. Research on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debris flow on slope induced by rainfall[J].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2007, 14(6): 197-204.
[5]高 冰, 周 健,张姣. 泥石流启动过程中水土作用机理的宏细观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1,30 (12): 2567-2573.
[6]康志成, 李焯芬. 中国泥石流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41.
[7]LOURENCO D N, SASSA K, FUKUOKA H. Failure process and hydrologic response of a two layer physical model : Implications for rainfallinduced landslides[J].Geomorphology, 2006, 73: 115-130.
[8]SASSA K. The mechanism of debris flows[C]// Proceedings of the X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 SanFrancisco:A. A. Balkema, Rotterdam, 1985:37-55.
5结语
通过自主设计研发的小比例尺室内模型槽试验,借助相关测量设备,研究了人工降雨条件下颗粒组分对泥石流形成形态影响,得到以下结论:
1)降雨条件下,细颗粒含量小于30%时,雨水可以较好地从土体排除,从而形成稳定的排水通道,泥石流不再形成;30%~40%发生分级块体滑落;60%~100%土体发生整体流滑型破坏;40%~60%破坏形式复杂,为过渡形式.
2)发生分级块体滑落试验土体试验中有明显的裂缝的出现和发展,裂缝出现伴随着孔压的耗散和减小,雨水渗入裂缝导致孔压再次升高,孔压呈现出波浪起伏减小特点;整体流滑破坏土体试验中没有明显裂缝的发展,孔压变化呈一次性瞬时陡降.
3)流滑型破坏单位时间启动量大于分级块体滑动破坏,并且存在一个最优的颗粒组分,在降雨条件下渗透力相对较大同时基质吸力减小也相对较大,从而使得泥石流最容易发生,灾害规模最大.
4)随着颗粒组分变化,泥石流有两种典型破坏形态:分层块体滑落和整体流滑型破坏.分级块体滑落破坏形成机理是土体渗透系数较大,雨水快速渗透使坡脚发生破坏,上部土体失去坡脚支撑发生坍塌,发生分层块体滑落.整体流滑型破坏形成机理是土体渗透系数小,坡脚干燥而坡脚后部土体高度饱和呈流态化,后部土体推动前部坡脚土体快速流动而形成整体流滑破坏.
参考文献
[1]HUNGR O, EVANS S G, BOVIS M, et al. Review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landslides of the flow type [J].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science, 2001, (Ⅶ) : 221-238.
[2]陈晓清. 滑坡转化泥石流起动机理试验研究[D].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 2006: 21-25.
[3]WAND G, SASSA K. Porepressure generation and movement of rainfallinduced landslides: Effects of grain size and fineparticle content[J]. Eng Geol, 2003,69: 109-125.
[4]YANG W M, WU S R, ZHANG Y S, et al. Research on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debris flow on slope induced by rainfall[J].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2007, 14(6): 197-204.
[5]高 冰, 周 健,张姣. 泥石流启动过程中水土作用机理的宏细观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1,30 (12): 2567-2573.
[6]康志成, 李焯芬. 中国泥石流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41.
[7]LOURENCO D N, SASSA K, FUKUOKA H. Failure process and hydrologic response of a two layer physical model : Implications for rainfallinduced landslides[J].Geomorphology, 2006, 73: 115-130.
4.粗心形成原因剖析 篇四
在训练过程中有许多孩子有粗心的问题,这也是许多家长头痛的事。究其原因有7点
一、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力差的孩子在视知觉把收到的信息传达到大脑进行分析时,信息受到干扰,就出现错误遗漏或遗失,从而导致粗心问题的产生.有的家长过于保护孩子,造成身体的协调性差,肌肉能力不足,这样一来妨碍了他们从外部世界获取有用的信息造成计算阅读错误.
二、视知觉能力发展失衡
1.视觉集中度差,造成跳漏字或行,做题时看错或漏.
2.视觉分辨差,影响孩子审题和计算的准确性.
3.视动协调弱的孩子手眼不协调错误多.
4.视觉记忆和理解发展失调,应针对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缺什么就刺激什么.
三、知识点掌握不好造成认知不清
有的孩子由于对事物感知能力差,加上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都很强,这些孩子不能清晰准确掌握数学概念法则.家长和老师要帮助这样的孩子建立认知结构,打开思维,形成系统的认知模式,促进智能发展.
四、思维能力造成的审题不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定式,这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有的孩子思维单一,逆向思维能力弱:有的孩子题目理解,但不按题意要求做而按自己的习惯性理解去完成,结果造成偏差.
五、不同的个性和学习类型造成的粗心倾向
孩子的气质类型和学习类型的不同,那么学习心理也不同.通常黏液质和抑郁质的孩子粗心要比多血质的孩子少,因此对多血质的孩子要多一份理解和宽容.老师和家长要正确判 断孩子的气质类型和学习类型给予理解和帮助.
六、父母不良的心理暗示
俗话说:”心情愉快,动作也快”有的家长对孩子大小事都包办,一心想让他们排除一切干扰专心学习,一旦成绩不如人愿,就给孩子施加压力逼迫学习.孩子在家长和老师的多次批评和误解下,他们自信心会大受打击.家长应做的是找到学习困难的原因,以表扬为主激发他们的兴趣和自信心.
七、不良的学习习惯
1.草稿纸上的验算曾帅他在验算过程中,数字乱写涂改多,列式子时能把减12看成加2,等抄答案时根本找不到,造成不必要的错误.所以应指导他用正确方法验算并减少涂改. 2.估算能力不准确,如加法中肯定结果大于每一个加数,减法中结果肯定小于被减数.而有的孩子不能判断.
1、注意力不集中
2、视知觉能力发展失衡
3、知识掌握不好造成认知不清
4、思维能力造成的审题不明
5、不同的个性和学习类型造成的粗心倾向
6、父母不良的心理暗示
5.城市形成的原因 篇五
早期人类,居无定所,随遇而栖,三五成群,渔猎而食,但是,在对付个体庞大的凶猛的动物时,三五个人的力量显得单薄,只有联合其他群体,才能获得胜利。
随着群体的力量强大,收获也就丰富起来,抓获的猎物不便携带,找地方贮藏起来,久而久之便在那地方定居下来。大凡人类选择定居的地方,都是些水草丰美,动物繁盛的处所。定居下来的先民,为了抵御野兽的侵扰,便在驻地周围扎上篱笆,形成了早期的村落。
随着人口的繁盛,村落规模也不断的扩大,猎杀一只动物,整个村落的人倾巢出动显得有些多了,且不便分配,于是,村落内部便分化出若干个群体,各自为战,猎物在群体内分配。由于群体的划分是随意进行的,那些老弱病残的群体常常抓获不到动物,只好依附在力量强壮的群体周围,获得一些食物。而收获丰盈的群体,不仅消费不完猎物,还可以把多余的猎物拿来,与其他群体换取自己没有的东西,于是,市形成了。
《世本·作篇》记载,颛顼时“祝融作市”。颜师古注曰:“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曰市井。”这便是“市井”的来历。与此同时,在另一些地方,生活着同样的村落,村落之间常常为了一只猎物发生械斗。于是,各村落为了防备其他村落的侵袭,便在篱笆的基础上筑起城墙。 《吴越春秋》一书有这样的记载:“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卫民。”城以墙为界,有内城、外城的区别。内城叫城,外城叫郭。内城里住着皇帝高官,外城里住着平民百姓。这里所说的君,在早期应该是猎物和收获很丰富的群体,而民则是收获贫乏、难以养活自己,依附在收获丰盈的群体周围的群体了。
人类最早的城市其实具有“国”的意味,这恐怕是人类城市的形成及演变的大致过程。学术界关于城市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是防御说,即建城郭的目的是为了不受外敌侵犯;二是集市说,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发展,人们手里有了多余的农产品、畜产品,需要有个集市进行交换。进行交换的地方逐渐固定了,聚集的人多了,就有了市,后来就建起了城;三是社会分工说,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一个民族内部出现了一部分人专门从事手工业、商业,一部分专门从事农业。从事手工业、商业的人需要有个地方集中起来,进行生产、交换。所以,才有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6.学困生形成原因 篇六
目前,很多学校都非常重视升学率,把升学率作为考核的很重要方面。因此,要想提高升学率,作为老师必须重视后进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能够进一步提高数学成绩。同时,如果一个班后进生较多,教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教师对他们重视不够,上课提问找优生,课后谈心找优生,课后对后进生没有很好的辅导,从而后进生觉得老师不喜欢他们,歧视他们,这样更加不会把数学学好。
这些学生往往不能很好的适应数学课堂教学,加上有些从小学开始一直是数学上的困难户,缺陷累积太多,积重难返。有些学生运算能力差,过度依赖计算器,运算速度太慢,粗枝大叶,不会找简便的方法,而运算能力在数学中十分重要,数学中的大多数题目是需要运算的,选择题、填空题中若是运算错误,则前功尽弃。有些学生不善于思考,思维不灵活,题目条件稍作变化就不会做,只习惯于生搬硬套。以及其他的缺乏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
社会生活占学生生存空间的很大一部分,部分学生在其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生活的负面效应,如不良的人际关系、文化环境、高消费的生活方式等,都对其产生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是后进生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一味溺爱、娇惯孩子、满足其物质生活,对思想品德教育重视不够,导致孩子物质消费超前,追求享受,学习缺乏动力,数学成绩下降。
7.古格地貌景观形成原因 篇七
札达盆地位于西藏西南边陲,构造上处于喜马拉雅断块挠起带头部内侧,呈NW-SE走向,长约1000km,宽约70km,总面积约40000km2,海拔约4500m。盆地中地层呈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基底岩石为三叠纪-侏罗纪灰岩,砂岩和板岩,盖层为上新世-早更新世早期沉积的固结和半固结岩石,因受喜马拉雅断块挠起运动的`影响,形成NW,NE和近EW,SN向等多组节理裂隙。
最美古格(国内风景)
它不仅是吐蕃世系的延续,而且使佛教在吐蕃瓦解后重新找到立足点,并由此逐渐达到全盛。因此古格王朝在西藏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古格王朝的崇尚佛教,多次派人到克什米尔学经,翻译佛经108部,得佛教之益,王朝历经数百年不衰。
8.脓包痘痘的形成原因 篇八
患者在使用了一些有毒素,或者是有刺激性效果的药物之后,如果我们的身体无法将这些毒素排出体外,他们就会长期的储存于皮肤组织内,继而造成自己肌肤出现脓包型的青春痘。尤其是在我们使用了一些碘化物的药品之后,痘痘的症状会更加严重。
脓包痘痘来自于皮肤不洁
我们肌肤一旦受到病菌的感染,皮肤角质层的运转速度就会减慢,而当皮脂腺无法正常到排出我们体外时,脓包型的痘痘就会随之产生,同时,脸上的脓包型痘痘也会肆无忌惮的生长。
脓包痘痘来自于睡眠不充足
9.后进生形成原因1 篇九
所谓后进生,即是指在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组织纪律等诸方面或某方面存在着不足的学生,最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差或组织纪律差。他们具备一个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他们又有别于某些遗传的或生理因素造成的智力落后、反应迟钝、神经质等等的学生,但又不是已经走上犯罪道路具有“反社会行为”的问题学生。可见,后进生具有其最显著的“双向性”特点,即虽落后但能进步。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也常常谈到一个令人尴尬的情况,即那些走出校园踏入社会后还记得老师、来看望老师的,甚至许多功成名就的就是当年我们常称之为“差生”的后进学生。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帮助他们,教育他们。
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后.小学升初中已无后顾之忧.但发扬学生因个体差异、教材内容的加深、教学要求的提高、学习方法的改变、外界因素的十扰等冈素.两极分化的现象甚为严重。加之农村家长盲目地送孩子进城读书致使优等乍不断减少,后进生队伍越来越庞大,这种现状令人担忧。所谓的后进生,是指在班上学习较差、进步较慢的学生,表现为:知识基础薄弱、学习方法不当、听讲不专心、接受能力差、缺乏上进心、作业靠抄袭、考试成绩差等。对于后进牛的转化.农村中学数学教师责无旁贷。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后进生的成因和转化等略谈几点认识。
一、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中后进生的成因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后进生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1.家庭的因素。
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农村学校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知识层次较低的家庭,大部分家长的平均文化素质普遍要比城市的低.甚至有的家长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很难做到跟踪辅导孩子。甚至部分家长不配合学校教育,他们认为学生学习是老师的事,家长只管孩子生活,或因客观条件的限制只能一年四季忙于农活或外出打工来养家糊口。无心顾及A已孩子的学习.子女大部分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大都溺爱,无原则地迁就,不注重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对他们的不良行为不制止、不教育,导致孩子教育失衡。另外,农村中(包括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的部分孩子缺乏家庭温暖,心理上造成了伤害.他们对学习和追求上进心方面都失去了信心和勇气.这些孩子知识基础差异大,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常不能认真、按时完成家庭作业.更谈不上及时复习、预习。这给农村中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另一类是父母管教严厉、过于束缚,不从子女的实际出发.期望值过高,一味施加压力,成绩不好便责罚。导致孩子认为学习是一种沉晕的负担,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久而久之孩子对学习不再重视了,学与不学一个样;有的过于强调学习成绩的霞要性。强迫子女时时学习,使学生因缺少自由、课业繁重。逐渐产生厌学情绪而变为后进生。
2.教师的因素。
(1)教师专业水平低,教学状态欠佳。农村中学的部分教师自身素养不高,没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精湛的争业知识.对于数学的学习强调死记硬背,不注莺学生的理解与方法引导:部分教师为进城从教做准备T.作,致使教学积极性不高.在此状态下.学生能有好的成绩吗?虽然教师不希望自己所带班级中出现后进生.但往往因自身的失误使学生感到学习枯燥无味,缺乏兴趣。因此.农村中学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充实自己.才能在三尺讲台上挥洒自如。满足学生的求知欲。(2)教学方法传统。部分教师不能冈材施教,备课、上课不能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缺少对需要帮助的学生的关注.问题讲解不能南浅入深、由易到难,缺少由已知到未知的不断深化的过程。课堂提问没有顾及后进生,提问时带有普遍性或提出要求过高的问题,总是止思维敏捷、发言积极的学生回答.一些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学牛极少有机会发言。后进生的思维未能得到启发,不能及时反馈其学习情况,不能激发其学习兴趣,更未得到及时的辅导,造成恶性循环而沦为后进生。(3)对学生评价欠妥。有些老师面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恨铁不成钢”,但往往适得其反。反而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这些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成绩越来越差。许多教师认为“差生”一无是处,其实在他们身卜也有很多闪光点,如劳动积极、乐与帮助同学等。后进生的自尊心强而脆弱,老师给他们温暖和力量.给他们信心和机会。发现、肯定他们的闪光点.可帮助克服其缺点和不足。古人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只要我们做到不体罚.不辱骂、不大声训斥、不冷落、不羞辱嘲笑、不随意当众批评后进生。在鼓励中.他们的闪光点就会发挥出来。
二、后进生的形成原因
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非正常分化,是初中教学中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也是教师为之操心的“差生”问题。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根本问题在于怎样才能使全体青少年有效地学会应掌握的技能与学科内容。因此,学校教育再也不能满足于少数“优等生”的良好发展,必须尽可能地找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良好发展的办法和途径。转化“后进生”是教师教学达标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师要了解“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掌握转化“后进生”的方法。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积累了一些经验,得出了以下的认识。
一、“后进生”是如何形成的 一 农村小学数学后进生成因分析 1.社会原因
有些社会因素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负面的影响。首先,社会的风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其次,家庭成员的误导和责任感问题,认为读书不如打工,一切向“钱”看,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思想。
2.家庭原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任老师。而对孩子的教育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的父母,在农村却因为家庭经济的需要和社会情况的影响不得不远离家乡,到外地去打工挣钱,这其中尤其严重的是在家庭教育中具有权威作用的父亲不在家,而孩子大多数不怕母亲,爷爷奶奶就更不用说了。
3.学校教育原因
农村小学由于受到教育方面的很多客观因素制约,与城里的学校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而导致农村小学生源的质量要比城里学校差。
4.教师的原因
喜欢好学生是每个人都愿意做的事情,而成绩较差的后进生相对来说很难得到老师的厚爱与器重,造成师生之间的距离拉大。老师与后进生的交流偏少,谈话次数不够,在了解后进生的思想动态及情感需求上做得不够;有时甚至挫伤他们的自尊心。
5.学生自身的原因
以上只是后进生形成的外因,而作为事物发展的内因——学生自身的原因也不容忽视。后进生大多数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应有的学习态度;要么不看课外书,要么上课经常不认真听讲,要么作业态度不端正,有的甚至不做作业。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而升学竞争又越演越烈的今天,有一种现象令人不得不正视:校园中有这样一群学生,他们在“陪太子攻书”,为少数能升学的尖子学生伴读。这群学生,就是所谓的“后进生”(在师生心目中,他们一般就是指或顽皮,让老师头疼;或态度虽好而成绩却糟糕的角色,概而言之,一切与升学无缘的学生),他们事实上已被人在自觉不自觉中忽略,学校已对其不报任何希望,只要他们规矩一点,不影响他人学习,尤其不影响升学苗子的学习,那就谢天谢地了,至于墙上大幅标语“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那毕竟是“校训”是“墙画”,当不得真的!因此,有必要对后进生形成原因及转化策略进行认真的反思和探索。
一、后进生形成原因
以上只是将“后进生”成因作了大致的划分。在家庭、学校、学生自身三者中,我认为,家庭、学校原因是主要的,其中最主要的首推家庭原因。但是,作为教育者,我们在研究“后进生”时,应该也必须将着眼点放在学校教育 初中数学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初中数学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观点,较具代表性的有: 2.1 自然形成
初中数学后进生和优生是初中数学学习的两个极端,从大自然正态分布来讲属于正常现象,不足为奇,也不用改变。这种自然形成的观点,否决了人本教育的作用,是十分有害且可怕的。按照美国布卢姆的观点,大自然正态分布曲线并不是什么神圣不可改变的东西。
2.2 人本教育
人本教育观点夸大了人本教育的作用。这种观点把初中数学后进生形成原因归结为教育的不当或失误; 只承认教育的不当或失误影响个体的成长。其实,任何教育绝不可能是万能的,个体自身的智力、能力等都是有差别的,有些差别是现今人为无法改变的。
2.3 社会差距影响
初中数学后进生问题是当今社会发展问题,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贫富的差距在学校的真实反映。这种观点把初中数学后进生置身于社会大环境下进行探究,不孤立地看待初中数学后进生问题,这是十分有益处的。但这种观点存在严重的片面性,它只注重了后进生形成的一个外因,却忽略了初中数学后进生形成的其它外因及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