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教学反思

2024-09-15

杠杆教学反思(精选12篇)

1.杠杆教学反思 篇一

《杠杆》教学反思

谭国林

杠杆是初中力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它是学习其他简单机械的基础。因此,学生对杠杆相关的知识理解与掌握程度,对学习简单机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教材在杠杆的定义、杠杆的五要素两个内容安排上篇幅较小,重点突出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但结合我校的学生实际,对于力臂的理解、实际作图都需要强化训练,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而杠杆的平衡条件研究是本节课的重点,虽然难度不是很大,但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彻底解决为什么一定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就必须要先弄清力臂的概念和画法。在此基础上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处理数据的基本技能,最终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简单应用。

在把握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方面,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收获和感悟:

1、通过探讨这节课,我再次深刻领悟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心智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要适时点拨、引导、讲授,为学生顺利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帮助,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表扬激励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2、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通过常见的问题“假如有一大石头挡道。我们用手搬不动,手边只有一根木棒,你们有没有办法将它搬走呢?”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大胆猜测、探索的欲望,然后出示课件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工具让学生观察并利用杠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理念;在学习杠杆种类之前,先让学生通过实物、多媒体画面、实验、观察进行大胆的猜想,一改学生以往被动接受的状态,他们大胆猜测,敢于提出自己的验证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认识主体的作用,给学生提出问题、充分思考讨论交流解答问题的时间,尽量在课堂上解决有关问题。我预设到学生对于画杠杆的力臂会犯难。故在这个问题处理上用时较长,学生不仅深入了解了杠杆的五要素,也进行了画力臂的有效训练。

4、存在的不足:

(1)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上较紧张,对于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研究没能在本节课进行,造成了本节课不够完整,这是本节课最大的缺憾。

(2)课堂上我用问题引入,但现在想来,如果能把让学生尝试使用羊角锤、虎口钳和剪刀等工具解决拔木板上的钉子等实际问题放在课前引入,那么问题更为直观,也更能体现“STS”的有效融合,效果也将会更好。

(3)尽管我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有过预设,但是对于学生认知水平预估过高,这是导致本节课时间紧张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扎实抓好备学生这个环节,设置有坡度的练习,逐步推进,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进一步拓展。

2.杠杆教学反思 篇二

一、经营杠杆概念的理解

1. 经营杠杆定义提出。

同一般教科书的切入点一样, 本文对杠杆原理的揭示首先从成本性态分析入手, 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最终归集为固定成本 (a) 和变动成本 (v) 两类, 建立总成本模型:C=a+v Q (式中:C为总成本;Q为业务量水平) 。并令p代表产品销售单价, S代表销售收入总额, 则可得销售收入模型:S=p Q, 进而计算单位边际贡献m=p-v, 边际贡献总额M= (p-v) Q=m Q, 息税前利润EBIT=m Q-a, 并绘制盈亏平衡分析图 (图略) 。

令业务量发生△Q变化, 则息税前利润变动额为:

由a>0、m>0可知, , 即当业务量变动 时, 息税前利润EBIT变动的幅度更大, 其原因在于固定成本a的存在。由此揭示出经营杠杆的定义, 即“由于固定生产成本的存在, 导致业务量发生微小变化时会引起息税前利润以更快的速度变化, 这种现象叫经营杠杆或营业杠杆。”△QQ-a m>△QQ

2. 经营杠杆程度的衡量。

既然经营杠杆反映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而导致业务量变动对息税前利润的影响, 那么这种影响的程度就可以通过经营杠杆系数DOL衡量:

采取上述直观推导的方式揭示经营杠杆的基本概念,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经营杠杆的作用机理及其系数计算公式的由来。让学生明白了基本原理, 对后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就水到渠成了。

二、经营杠杆与经营风险关系的直观揭示

现有教科书对“经营杠杆与经营风险的关系”的揭示是以例题的形式, 概率分析的方法, 再通过标准离差率的比较来揭示这种关系。这种表现方法的一般原理性不强, 不便于学生的直观理解和接受。其实, 二者之间的关系完全可以通过前述盈亏平衡分析图和经营杠杆系数计算公式直观地揭示出来。

令Q2>Q1>Q* (保本点) , 即Q2和Q1两种业务量状态均处于“盈利区” (处于亏损区也不影响结论) 。但在这两种业务量状态下企业潜在的风险水平却是不同的。显然, 若由于市场竞争加剧或相对竞争优势的丧失而导致市场占有率下降, 那么与Q2相比, 在Q1业务量状态下企业最先进入亏损区;而在同等影响程度下, Q2业务量状态下企业销售利润即使下降, 也不会马上陷入亏损区, 即Q1业务量状态下企业的潜在风险水平相对较高。同时, 结合上述经营杠杆系数计算公式可知:

由此可以得出经营杠杆程度与企业经营风险之间的对应关系:“经营杠杆程度越高, 潜在的经营风险越高, 反之亦然。”

三、扩展性教学:如何降低经营风险?

既然经营杠杆效应的存在使企业面临一定的风险, 那么“如何降低和化解经营风险”这一问题就是无法回避的。然而, 现有教科书对经营杠杆的介绍到上述“经营杠杆与风险的关系”的讨论就停止了, 其实完全可以进一步讨论如何降低经营风险。

结合前述分析结论可知, 企业经营风险的降低至少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1. 降低固定成本。

由公式 可知, 当a降低时, DOL值变小, 总成本曲线由C下移至C1, 盈亏平衡点由Q*左移降低至Q1*, 使企业实际业务量Q0远离Q1*, 增大市场占有率的允许变动空间, 潜在经营风险得以降低 (见图2) 。这也正验证了前述“经营杠杆程度越低, 企业潜在经营风险越小”这一结论。这一途径要求企业在挖潜增效、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的基础上, 盘查现有固定资产, 及时出租、出售未使用和不需用的固定资产, 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整体效率, 从而降低经营过程中的固定成本水平, 实现企业“集约”发展。

2.提高业务量水平。

由公式可 知, 当业务量Q增加时, DOL值变小, 此时实际业务规模由Q0右移增至Q1, 同样使企业实际业务量Q1远离Q*, 提高了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 降低了潜在风险水平 (见图3) 。这一途径要求企业加强营销工作, 在维持老客户不流失的前提下, 不断开拓市场空间, 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实际销售规模、摊薄固定生产成本, 在实现销售利润快速增长的同时, 降低风险水平。

3.提高单位边际贡献。

由公式可 知, 当单位边际贡献m提高时, DOL值变小, 企业潜在经营风险得以降低。由m=p-v可知, 此时潜在经营风险的降低又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实现:

(1) 提高产品售价。当产品售价p提高时, 企业收入曲线由S左旋至S1, 此时盈亏平衡点由Q*左移下降至Q1*, 从而使企业实际业务量水平Q0远离Q1*, 增大业务量允许变动区间, 提高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降低了潜在风险水平 (见图4) 。然而,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 简单提高售价显然是行不通的, 除非企业的产品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因此, 这一途径要求企业在产品研发、设计、质量和服务等方面下功夫, 使产品在市场上“特色鲜明”、“脱颖而出”, 即实行“差异化战略”。

(2) 降低产品单位变动成本。当产品单位变动成本v降低时, 总成本曲线由C右旋至C1, 变得更加平缓, 此时盈亏平衡点由Q*左移下降至Q1*, 使企业实际业务量水平Q0远离Q1*, 增强应付不确定性的能力, 降低潜在风险水平 (见图5) 。这一途径要求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技术水平、降低单位产品生产要素消耗、降低甚至消除废品率和浪费现象, 从而降低产品成本水平、增强企业成本竞争力, 即实施“成本领先战略”。同时, 这一举措也有助于“价格跟随”竞争策略的落实。

通过对上述扩展性内容的讨论, 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启发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诸如“盈亏平衡分析”、“竞争战略类型”、“成本核算与管理”等, 使其思考、解释和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 进一步加深对杠杆原理的理解和把握。

参考文献

[1].王满.公司理财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3.教学中的“杠杆点” 篇三

关键词:杠杆点;效益;全面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4-134-01

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过程,根据系统思考,学习型组织中介绍:“系统思考的关键在于看出‘杠杆点’,一旦找到最佳杠杆点,便能以小而专注的行动创造最大的力量。”美国学者彼得•圣吉曾也曾指出:“系统思考的关键在于看出‘杠杆点’,亦即可引起结构要素和持久改善的点。一旦找到最佳的杠杆点,便能以小而专注的行为,创造最大的力量。”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系统中也要纵观全局,寻找最佳“杠杆点”,结合420教学实践,下面谈谈如何寻求最佳“杠杆点”,优化教学效益。

一、师生要素要力求“全面”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交流的过程,是师生相互传递信息的过程。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那就要求师生要素要力求全面。首先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教育理论素养、教学能力、良好的身体状况、崇高的敬业精神和思想道德水平。其次,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思想道德水平、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兴趣、习惯、心理等非智力因素的较好发挥。最后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活动中做到“全面”,必然使师生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和优化使用,形成了系统的良性循环,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有利于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教学手段要力求“多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扩大教学规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因此在教学中要想达到强化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多种感官功能去认识和理解事物,使一些抽象法则与概念变为具体化,就必须力求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并根据课的实情,交互使用。这样可以刺激学生感官,调动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听得生动,突破时空条件限制,多渠道获取信息。也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在传者和受者之间建起一条双向通道,使教师与学生处于积极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状态之中,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方法要力求“灵活”

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但众多的教法是针对不同的内容和对象,由具有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提出的,选择何种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科性质、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以及教学实际条件等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不应有固定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灵活,要富有启发性、实效性,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要有利于知识的传递、接受、反馈、深化、转化、升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运用等各种能力,要有利于形成一种健康、和谐、民主、平等的良好课堂气氛。

四、教学内容要力求“准确”

课堂教学内容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每一节课堂教学都要以一定的知识内容为载体,对学生实施教育,使其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增强觉悟。现代课堂教学要求对教学内容力求做到准确,即要求将知识准确传授给学生,并能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身思想觉悟。要求教师要准确处理好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热点知识和冷点知识、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之间的关系。要求教师能准确地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转化、深化、升華,使课本知识科学化、具体化、生活化,并能挖掘教材内涵,强化教育功能。

五、教学时间要力求“合理”

如何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已成为每个教师潜心研究的课题。几分钟的引言导入,能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激发求知欲望,获取较好的效果。画龙点睛的总结,不仅能起着巩固知识的作用,而且还会促进知识的升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回味无穷。

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合理分配时间、正确处理好重点知识的讲透、难点知识的突破,处理好讲解与练习,设疑与析疑,开头与结尾等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系统内在要素的优化配置,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目标。

4.《杠杆》教学反思 篇四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目标是使学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作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确应用,在杠杆应用的探索这部分,当时有两种方案:一是通过实验,不改变重点到支点距离和物重,只改变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判断拉力的大小,从而判断是否省力,学生也能很容易看出两个距离的大小关系,但是这样学生参与的很少;二是像课本那样不给任何数据,学生自己填,又感觉太难,学生会无从下手。所以我选择了第二种情况,出示多种数据,让学生归纳总结,通过课堂实践,发现还是没有找准学生的位置,致使这里进行缓慢,时间耽误了,草草结束,学生还不是很理解。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给我的最大的感触是上课时教师一定要有时间观念,要随时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改变教学方案,使课堂变的灵活,本节课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我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在应用的探索部分可以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用直尺撬本子先感受一下何为省力何为费力,再进行实验探索,效果会更好,考虑的也不够全面。还有就是在教学过程( )中还忽略了学具的使用,这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自我评价与反思。

5.杠杆教学反思 篇五

例如,学生在分析了钢丝钳的省力原理之后,提出“铁丝放在钳口的哪个位置最省力”这个问题,通过思考解决这个问题来帮助学生正确地利用科学理论指导生活实践;正是由于科学概念与实践体验的紧密结合,学生通过这个应用环节的学习,对于杠杆省力、费力原理的理解大大深化了。

对本节课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根据杠杆原理认识三种类型的杠杆后,部分学生对省力和费力的杠杆有错误的认识,认为用力大的杠杆是费力杠杆,用力小的杠杆是省力杠杆。教师应反复强调动力比阻力小的杠杆是省力杠杆,反之为费力杠杆。

6.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篇六

第一根刺:从撬棍引到杠杆,太急!

本课开头如下:在一根棍子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了。人们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右边是一幅卡通插图,画的就是一个人在用撬棍撬木箱的情景)然后马上就引出来: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作杠杆,并马上介绍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

对学生来说,“撬棍”是个新概念,它有什么特点,它的工具原理是什么,在学生对这些知识还没有明晰的前提下,就轻率引出杠杆,还说“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作杠杆”,学生能知道哪些是像撬棍这样的机械呢?

我觉得,这个内容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教学点,标题为“撬棍的秘密”。让学生看图或者实践,充分讨论撬棍的工作原理,知道它能省力以及省力的原因,再类推出螺丝刀撬东西、开瓶器开啤酒盖,都是和撬棍相似,它们共同点就是有个支点,另外还有用力点和阻力点。这个时候,再提出“杠杆”的标准,就比较恰当了。

撬棍和类似撬棍的机械是由一根杆组成,那剪刀、钳子、筷子这些工具和撬棍形状明显不同,那它们是杠杆吗?学生肯定有争议,那就让他们继续深入讨论吧!当他们在这些工具上也找到了支点、用力点和阻力点,我们就可以总结:这些工具也是杠杆。

第二根刺:概念名词不合理,烦琐!

中学科学老师抱怨,小学科学常常把错误的概念教给学生。这个问题出在哪?除了是因为许多科学老师的专业知识素养不高之后,还有就是教材编写中的问题,在教材中有些编者生造的概念名词,和通用的科学术语不一致。

比如本课中的“用力点”,在初中科学上描述为“动力点”,虽然意思差不多,但是名称不统一肯定会制造麻烦。还有在分析杠杆的时候,有一种情况是不省力也不费力,因为字多,学生常略写成不省力,导致表达不准确,我就纳闷了,为什么这里不用初中的“等臂杠杆”来描述呢?

第三根刺:问题描述不严谨,有歧义!

书本第4面有这样的一个问题:“下面的工具是不是杠杆呢?说说我们的理由”。下面出示了6幅图,分别是:羊角锤拔钉、老虎钳、剪刀、天平、螺丝刀、擀面棍擀面。

粗粗看,好象没问题。仔细分析,有4幅图仅仅出示工具的名称,容易产生歧义。比如螺丝刀,如果用来拧螺丝,那它就是轮轴而不是杠杆,可如果是用来撬盖子呢,那就要归类到杠杆了。再比如老虎钳,用来剪铁丝是杠杆,用来钉铁钉也是杠杆,用来夹拧螺帽就是轮轴。

延伸到我们的作业本和考卷,有些出题人小气的连图都不给,就提供一个工具名称让判断是不是杠杆,真的是很过分。

第四根刺:探究活动难掌控,耗时!

书第5面提出“用撬棍撬起重物一定能省力吗”,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些好笑,难道用撬棍还会故意采用费力的方式吗?然后提出用“杠杆尺”来研究杠杆作用,又说把“杠杆尺”当“撬棍”,我是真的被搞糊涂了,到底是研究杠杆呢,还是研究撬棍?

7.杠杆教学反思 篇七

一、“班班通”在基础知识板块中的杠杆作用

语文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中重要组成部分为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语文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1.“班班通”让识字教学看得见

汉字教学主要是音、形、义的教学。字义教学并不难,相反,拼音及字形成为大多数中老年语文教师最头痛的事情。而在“班班通”中,教师可以选择“聚焦”其生字来展开识字教学,例如,《尊严》一课要求会认的生字有6个,有14个要求会写的生字,教师只需要“聚焦”自己需要的生字教学板块,放大后便可灵活地进行字音、字形的教学了。这样的识字教学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识字兴趣。

2.“班班通”让朗读教学随处可行

我国幅员辽阔,方言区多,有不少地区的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自己对语文教学的规范语言———普通话学习不够,难以正确指导学生朗读。“班班通”给每篇课文的每个句子分别以“热区”的形式出现,并且语速、音量自动调节。以《尊重》课文为例,只需点击“热区”,教师便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还安排了字词测试板块,教师可以根据课堂需要组织朗读测试,情感朗读则在资源库中有现成的朗读视频,只需轻点鼠标即可观看。

3.“班班通”让写字教学润物无声

我们大多数教师最头疼写字教学的指导,因为写字教学不仅枯燥无味,而且又耗时费力。在“班班通”中给每个难写的生字都有Flash动画演示笔画过程,每一个笔画都可以拆开来读、来写、来看。以《尊严》生字中的“捶”字为例,只需要点击其下的Flash动画,就会出示“读音”“笔顺”“部首”“结构”四个选项。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取组织教学,这样不仅正确、规范、节约了教学时间,而且让写字教学变得有声有色、图文并茂。

二、“班班通”在情感体验板块中的杠杆作用

情感体验作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素养的重要目标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并不是很密切,学生也不可能做到“行万里路”。

1.“班班通”给学生的视觉体验

语文知识点多,内容涉猎广泛,加之学生生活经历参差不齐。有一次,我在教学“雪中送炭”一词时,正想详解这个词的含义时,不料一个学生举起手来问:“老师,炭是什么?”这一问,也把我问懵了。这么简单的东西居然不知道?“百闻不如一见”,这时我连忙用““班班通”设备找了炭的图片及资料放映在电子白板上,学生饶有兴趣地看着。这样图片的感知效果就比我口述的效果强多了。像这样的图片在“班班通”课文资源上比比皆是。图片不仅免去了教师过多的口舌,而且在学生理解事物第一印象上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2.“班班通”给学生的听觉体验

语文作为一门综合学科,但主要是以文字的形式出现的。如何培育学生的听觉体验呢?正常情况都是依赖于教师的讲解、范读等。“班班通”弥补了教材与教师的不足:不仅在课文编排上有朗读热区,在有些课文里还安排了音乐及视频等,如,在《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中,就插有《天亮了》这一音乐,在课堂朗读时若配此音乐,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就上来了。再如,在《触摸春天》一文中就安排了视频朗读,只需触动鼠标,学生就可以闭上眼睛感受盲女孩安静的聪明、活泼以及对春天的热爱等。在《生命生命》一文中,可以一边聆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一边感悟生命的真谛!这些听觉体验的获得真实而又轻松,真正凸显了“班班通”的神奇!

三、“班班通”在养成教育板块的杠杆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一个好习惯将决定一个人素质的高低,而好习惯的培养绝非一日之功。功不在“一曝十寒”,而在点滴培养。

1.“班班通”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

首先,教师操作“班班通”本身对于学生就是一种操作习惯的培养。记得有一次,音乐教师来我们班上音乐课,看着前面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却不知怎么弄,班长小聂连忙上去操作演示。还真别说,他居然能准确地找到音乐教材。这不得不说是教师操作的引领作用。另外,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顺序,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书空”练习,“班班通”的有发挥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班班通”培养学生优秀的规范意识

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那么规范意识自然也就跟上来了,也就自然明白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在“班班通”,教师用得最多的工具要算电子笔了,电子笔极其敏感。在电子白板上板书的时候,稍不注意就会“前功尽弃”。有一次,我写个“口”,用笔一圈居然出来个“△”。学生在下面哄堂大笑,这时,我说:“同学们,你们平时写‘口’时不也这样吗?为什么你们可以,而我不行呢?”“因为老师是在电子板上写,我们是在纸上写呀!”学生说。“这就对啦,这说明纸对我们同学的要求太松了,你一笔写个‘口’也毫无怨言。但是这样做对吗?”学生立刻明白了不是电子白板要求严格,而是他们平时对自己对写字规范意识太薄弱了。

正所谓“人强不如物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教育用品的发展,逐渐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让学生的“学”更愉悦、轻松,让教师的“教”更轻松、更有实效。“班班通”正如杠杆一样翘起了沉重的语文教学,让语文教学不仅看得见、听得见,更摸得着。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班班通”工程的实施,优化了传统的语文教学。具体表现在:让识字教学看得见,让朗读教学随处可行,让写字教学润物无声;给学生全新的视觉、听觉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和优秀的规范意识。

8.杠杆教学反思 篇八

一、对低年级学生的认识

低年级学生感知的目的性较弱,带有明显的随意性与情绪性;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还不完善;机械记忆占优势;以形象思维为主。

不难看出,低年级学生课堂学习持续时间较短,持久性较差,学习的积极性难以从探究知识本身产生。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注意用好评价这根“杠杆”,来平衡知识教学与课堂组织之间的关系。

二、对整体评价的认识

在进行低年级课堂教学时,宜多采用整体评价形式。这是因为大班制授课形式,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发展和进步在课堂上很难看准确,把握到位。同时,不恰当地表扬个体会造成学生接受表扬的“心理饱和”,不利于其今后的发展。另外,整体性评价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小组合作意识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让大部分独生子女在思想上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三、在低年级教学中使用整体评价的探索

1.全班性评价

全班性评价,是把整个班集体看做评价对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个评价对象完成教学预设情况做出的综合性评价。例如,课前在黑板上随意画出一个图形,要求孩子们在学习的同时,还要齐心合力完成一幅作品。当孩子在学习中表现不俗时,让他(她)来添画一笔;当某个孩子听课特别认真时,也让他(她)来添画一笔;当某个孩子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语音语调自然得体时,也让他(她)来添画一笔……如果中途有孩子破坏课堂纪律,或者故意违反一些规定,教师就会充当破坏者的角色,在画面上留下一些“败笔”,犯错的孩子就会意识到自己的“不应该”。当教师看到这个孩子改正了错误,又会及时的“修补”好画面,此时,全班同学都会开心起来……

全班性评价能很好地培养孩子的配合意识和合作能力,使他们从中认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从而逐渐从“以自我为中心”的硬壳中解脱出来。

2.分组性评价

将全班分成男女两大组,或者就学生的座位,自然地分成两大组,在课堂上进行一种有对抗性质的评价活动。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其一,两组小朋友一起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活动,教师对两组小朋友的学习活动分别给予评价,然后分别进行奖励(以在黑板上画简笔画为主)。这种评价活动较为常见,应注意评价要恰如其分,奖励形式多样以及合乎情理。

其二,一组在进行活动,另一组则在给他们“找茬”。如一组在进行集体读书活动,另一组则在“找茬”。读书活动结束后,请“找茬”的小组提意见,诸如某同学没有坐端正,某同学斜视了,不专心,等等。再经过教师恰如其分的评价和奖励后,孩子们读书就会更认真了。另外,“找茬”的过程,既是放松的过程,也是提醒自己读书要注意什么。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整体评价是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机制。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才能完成。通过整体评价能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

作为评价的协调者、指导者、促进者,教师要给每个学生以展示的机会,要用心思考、探究、实践,引领学生在平等、融洽、坦诚的氛围中相互交往,在和谐、民主、进取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在快乐、自信的个性中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 江苏省靖江外国语学校

9.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篇九

“区分各种常用工具是否杠杆”的活动。充分利用上节课让学生操作使用过的那些器材,进行分析交流。对于榔头拔钉子,学生比较好理解,支点、用力点、阻力点一下子就找到了,也确认它是杠杆的应用,但对于老虎钳、剪刀,有的学生认为不是杠杆,是因为他没有结合实际使用来体会理解,可以让学生用老虎钳剪段铁丝,用剪刀剪块木片,在这个过程中找找阻力点、用力点和支点,再来分析是不是杠杆,学生就较易理解了。对于螺丝刀,有的学生说它用来撬物体时就是杠杆了,也应予以肯定,但做为扭螺丝钉时的工具,它就不是杠杆的应用了。

本课的教学难点还在于杠杆尺的研究。在教学中,很多小组的探究活动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开展这个活动时,首先要强调教师的指导到位,要求明确。对于这个实验,有这么几点要求:

1、左边所挂钩码当重物,右边的钩码当作我们用的力的大小。

2、每一次操作,两边的钩码都只能挂在同一个位置,这点很重要。

3、当杠杆尺达到平衡状态时,再记录实验情况。

4、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如何区分?

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多加观察、思考,发现规律,但在实际活动中,很少有学生能进行认真思考来发现规律,更多的是随意地、一次又一次地尝试,通过增加钩码个数或移动钩码位置来达到平衡。还有的小组,总是在两边挂相等数量的钩码来实现平衡,探究活动没有深入。这些情况都需要老师在活动巡视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指导。并引导学生结合数学知识来分析数据以发现规律。

10.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篇十

本学期新接手的这5个班级,在经过了两堂课的课前交流后,决定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察习惯入手安排教学。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因为杠杆的发明者是阿基米德,有必要在课堂上简单提一提阿基米德这个人物和他的故事,利用他要撬动地球的“大话”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课教学的重点在于杠杆上的三个位置的教学,分析这三个点的位置关系,结合平时学生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让孩子先自我分析一下,分别将用力点放在杠杆前后不同的几个位置,那我们的用力情况会费力一点还是省力一点。如此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力的体验过程,在这同时也分析一下用力点离支点的距离关系是近了还是远了。这样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那些距离关系。等弄清楚这些关系之后再让学生在杠杆尺上挂一个省力杠杆和一个费力杠杆。把全班同学的省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这样的情况,再把全班同学挂的费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费力杠杆。

最后总结科学概念。这一环节让全班同学共同完成表格,相当于把每位同学自己挂的钩码平衡状态的情况让大家一起来记录并分析,然后让学生自己再体验挂不同省力情况的钩码。这样的操作时间上会比较节约,汇报的时候大家都能看到同类型的情况,有助学生仔细分辨。尝试的发现,第一个班是让学生随意挂一个平衡杠杆,然后分析自己的杠杆是属于费力的还是省力的,这样的教学有阻碍教学概念的混淆,难以达成教学目标。所以Т拥诙个班起我改为让学生先分析省力杠杆的情况和费力杠杆的情况,然后再来挂杠杆尺上的钩码。

11.杠杆教学反思 篇十一

何谓导语?在讲授新课前,有目的、有计划并用一定方法所设计的简练,概括的教学语言,我认为导语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可作如下阐述。

一、开启思维,诱发思考

教师的讲授、引导、指点,只有伴随着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有所得,那么怎样去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全心全意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呢?我认为教师巧设疑点,导语就能起到开启思维,诱发思考的作用。我在讲授《电功率》一节内容时,做了如下操作,将两只小灯泡先串联,然后再并联接入电路,让学生观察先后两次灯泡的亮暗程度,从而提出“为什么同样的两只灯泡,连接方式不同而使亮暗出现如此差别呢?”这样引发思考,开启学生思维,使课堂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突出重点,画龙点睛

任何一节课,都有重点、难点,而重点、难点恰好是这节课的关键环节,设计好导语,对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是很重要的,从而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节内容时,我首先让文艺委员起音合唱一首歌,同时要求学生们在放声歌唱的同时,用手放在喉咙上,在唱完以后,我表扬学生们唱得很好,然后提问:“你们想知道声音是怎樣产生的吗?你们在唱歌时,手有什么样的感觉?”通过这样的方式,使新课直奔主题,也真正体现本节课的重点。

三、引起兴趣,集中注意

一堂新课的开头,开得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注意以及状态等。因此,教师如能在每节课开始前精心设计导语,无疑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就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新鲜感,集中注意力。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主的学科,实验是激起学生的兴趣,精力集中的主要手段。另外我们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现象也是我们物理课导语的来源之一,物理科学家的名人轶事也是导语的方式之一。“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导语是我们物理教师设课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

可以看出,导语在讲授新课时确有精妙的多种功能,真不失为我们物理教师开启新课,训练学生思维,发展智力的一条杠杆。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设置和把握好导语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求准,有严密性

我们物理学科本身就是一门思维要求相当严谨的学科,培养学生有科学的头脑,严密的思维是我们物理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所以导语设计不能模拟两可,含糊其词,导语的语言和形式都应恰当准确,不管使用什么表达方式都要明确,不能使学生产生误解,要使学生的思维顺势进入新课的轨道。

第二、求精,有概括性

导语,只是引语,并不是讲授的主要内容,因此要抓住重点,语言要精炼,不能繁琐,不能在导语上占用过多时间,从而冲淡你所讲授的主要问题,而且也耽搁了时间。根据初中生生理特征来讲,精力集中时间不是太长,如导入所用时间过多,学生上新课时精力就要分散,这样不但完不成教学任务,而且还会影响上新课的效果。

第三、巧妙,有趣味性

导语应是简洁,概括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教师可以从解题着手,单刀直入。也可以从要讲的问题中提出问题,引起悬念,顺势导入。也可以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导入,使学生印象深刻。初中物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老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物理小实验,根据我们身边现成的资源创作,简易的物理器件,应用到物理课堂中,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物理是有趣的,而且也是有用的,使学生体会到从社会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12.杠杆教学反思 篇十二

“微课程” 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 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 微课程教学以其短小精悍、以小见大的优势, 迅速掀起了一场突破资源单一型传统教学的教育革命。 而且, 这一特质也与高职学生乐于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某一特定知识点以提高动手实践能力的学习需求不谋而合。

二、设置层次化的教学目标

微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受众群体的多样性。 由于学生群体认知水平和能力结构存在差异,不同的学习对象可能具有不同的学习欲望。 为了适应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可以制定层次化的教学目标,使不同学习目的的学生都能在微课程的使用中收获自己关注的学习内容。

(一)实施过程

为了提高微课程教学的适应性,可以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设定涵盖知识、 行为和情感在内的层次化教学目标,每一类目标又细分为不同等级,能力要求随等级依次下降, 实施分层梯度推进,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而合适层次和精准梯度的确定则源自对授课对象的充分了解,对未来微课程使用环境的可靠预测以及长期一线教学的经验累积。

(二)应用举例

现以“经营杠杆”为例,展示层次化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教学内容,可将教学目标设定为甲、乙和丙三等。 每等目标又可分解为知识、 行为和情感目标三部分。

1.甲等目标。(1)知识目标。 充分理解经营杠杆的基本内涵; 充分理解经营杠杆产生的原因和作用对象; 熟练掌握经营杠杆定义公式和简化公式, 并能迅速计算; 理解经营杠杆系数的含义;掌握经营杠杆的影响因素,能将所学理论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 (2)行为目标。 能够熟练区分题目中的有效信息,迅速判断选择适当的计算公式; 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提高运用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逻辑和创新思维。

2.乙等目标 。 (1)知识目标 :理解经营杠杆的基本内涵; 理解经营杠杆产生的原因和作用对象; 了解经营杠杆定义公式和简化公式,并能计算;理解经营杠杆系数的含义; 了解经营杠杆的影响因素。 (2)行为目标:能够比较熟练地区分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判断选择适当的计算公式; 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养成运用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丙等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经营杠杆的基本内涵; 了解经营杠杆产生的原因和作用对象; 知道经营杠杆作用效应 的衡量使 用经营杠 杆系数;了解经营杠杆系数的含义。 (2)行为目标: 尝试运用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三、构建雪片化的教学内容

微课程时长一般为15—20分钟左右,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围绕某一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教学活动,以通过该微课程学习, 达到能够解决某一特定问题的目的。 这就要求每节微课程内容的选取, 既要保持内容上的独立性, 内容自身又要保持体系上的完整性。 因而,需要将完整的课程内容如雪片般分解细化。

(一)实施过程

将完整的课程内容按知识体系分解为不同的独立单元,各自形成独立的微课程资源。 每个微课程自身教学内容的构成也需要有效分解,细化为一定逻辑关 系串联的 几个知识 点的集合,每个知识点内部再拆分成几个精心提炼的有代表性的关键词,从而实现从面到线、 从线到点的分解。 而对关键词含 义的精准 掌握奠定 了全面理解每个知识点的底层基础,知识点的逻辑串 联又有效 组合成了 该节微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从而实现点动成线、 线动成面的整合。 就像雪花自上而下飘落,每片雪花独立存在让我们能够看 清楚雪花 内部的细 小结构,而每片雪花落地又共同覆盖成整片雪地,让我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雪的规模和形态。

成功的分解和细化源自平时对各种版本教材和专业资料的广泛阅读和积累, 各种有关该节微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路和想法在头脑中碰撞, 激发出符合授课者逻辑思维的知识体系,从而搭建起该课节的知识架构, 再往框架中添加具体内容, 让教学内容不断立体丰满起来。

(二)应用举例

首先, 经营杠杆在整个财务管理课程中可以作为一个独立单元存在。 “经营杠杆”自身教学内容分解和整合可以类比物理上的杠杆原理, 杠杆原理体现为对力的放大效应, 而该效应能够形成需要以下三个要素:首先,支点(作用点)的存在是引起杠杆放大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杠杆的放大效应作用于杠杆的两端, 即具有两个相互作用的对象;并且,每个作用对象距离支点(作用点)的距离大小决定了力的放大程度。 因此,“经营杠杆”的教学内容按逻辑关系分解为经营杠杆的产生原因、 作用对象和作用程度的衡量, 前两者组合形成了经营杠杆的含义, 最后一个内容形成了一个经营杠杆放大效应的衡量指标———经营杠杆系数(DOL)。 每个知识点再进一步分解,以经营杠杆系数(DOL)的衡量为例,对于数量指标的理解,我们引导学生不但 要学会计 算经营杠 杆系数 (DOL) 的公式 , 而且要明确计算结果所代表的财务含义;不但要明确含义, 还要能够探讨如果该项数量指标传递的财务含义 不够理想 如何改进 调整它。 从而将经营杠杆系数(DOL)的衡量进一步分 解为经营 杠杆系数 的计算、含义和影响因素,从而实现了教学内容到知识点的细化。 以经营杠杆的含义为例, 含义经过分析又分解为了固定成本(原因)、息税前利润和产销变动率(作用对象),实现知识点到关键词的分解。 反过来,对关键词的准确把握支撑了每个知识点, 知识点的逻辑整合又宏观勾勒出了该节微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

四、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一)实施过程

辅助声音、影像、案例和游戏等多种手段, 努力寻求诠释教学内容的最佳方式。 按照学生吸收新知识的思维过程, 通过具体到抽象实现新知识的初步接纳, 通过个别到一般实现新知识的引申迁移, 通过现象到本质实现新知识的理解拓展。

恰当教学手段的运用源自工作、 学习和生活中的多看、多听、多思积累下来的“素材”资源,根据每节教学内容所需在“资源库”中反复检索,挑选出适合的“素材”,而每一个 原始 “素材” 又需要经过精心剪裁成适合本课节的表现形式, 初具雏形再经过前期教学试用,反复调整,最终成型。 当然, 在多元化教学手段的选择中要注意时间上避免过长喧宾夺主, 形式上避免过于花哨本末倒置。

(二)应用举例

在具体到抽象的接纳阶段, 我们通过 “两点间最短距离” 的游戏进行 “经营杠杆”作用点重要性的引入 。 具体过程是: 向学生展开一张印有两个黑点的白纸,请学生思考:两点间最短的距离是多少? 限于固有思维,学生可能回答: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带领学生突破平面思维, 如果将两点用直线相连,取直线中点对折,可以看到两黑点将实现重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找到合适的作用点, 可以将原有平面的最短距离缩减到更小至没有, 从而突出作用点的重要性。

从具体内容入手抽象为新知识中的第一个核心知识点, 带领学生接纳经营杠杆放大效应的存在。 在个别到一般的迁移过程, 学生通常不愿意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 除非真正感受到事实的存在。 在经营杠杆放大效应的展示、 产生原因的分析和相互作用对象的识别中, 通过引入具体公司销售案例, 在数字计算中引导学生从心理上接受经营杠杆放大效应的存在,同时发现引起放大效应的原因———固定性经营成本的存在, 以及相互作用的对象———产销和息税前利润。

从个别企业的产销案例入手过渡到所有企业适用的经营杠杆效应,引导学生将学习经验推广引申。 在现象到本质的拓展阶段, 以经营杠杆系数的影响因素为例,经分析,不但接受销售额与经营 杠杆系数 反向变化 的结论,同时通过案例,分析企业在销售额逐渐递减时 经营杠杆 系数的变 化情况, 不但带领学生观察经营杠杆系数越变越大的一般事实, 还要引导学生观察到当销售额持续减小到盈亏平衡点时, 经营杠杆系数趋近于无穷大的特殊情况, 提示学生尤其关注企业盈亏平衡点时经营杠杆的作用效应,正效应可以实现更大收益, 反效应则导致跌入更深的亏损绝境。 从影响方向的表象引向背后更深的影响实质。

五、形成动态化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学生学习效果反馈的重要形式。 一般的教学评价主要有以课程结束后一次性考核为主的终结性评价和以过程进行中多次成果汇总形成的过程性评价, 当然也包括上述两者的结合评价。 日常课堂教学中,一般理论类课程选用终结性评价居多,实践类课程选用过程性评价居多。 而微课程教学由于突破了课堂的限制,更利于形成多阶段、 多形式的动态化的过程性评价结果。

学习前, 学生可以通过视频微课资源预先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 针对学生初步学习情况形成有针对性的评价成果, 可以简单设问回答和收集学习问题为主, 通过学前评价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基础。 学习中,可以借助学生的深入学习设置更深入的考核成果,可以讨论、分析和总结为主, 通过学中评价了解新知识重难点的消化情况。 学习后,可以借助案例分析和辅助练习了解学生的实际应用情况。 以各阶段动态化的考核成果综合、辩证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摘要:微课程形式的产生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如何实现传统课堂教学向新型课外多元教学形式的转换,需要长期的摸索和实践。本文以高职财务管理课程中“经营杠杆”教学内容为例,结合微课程本身具有的开放、独立、多元和自由的特点,从多方面探索实施适合高职教育的微课程教学方案。

上一篇:乡镇农村文化建设倡议书下一篇:慈利县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