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论文

2024-08-29

改进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论文(12篇)

1.改进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论文 篇一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播和发扬,是对中华出色文化的传承,通过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小学教学除了使学生达成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之外,还对发展学生的智力、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有直接的指导和实践作用。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也是多年来奋战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一直在研究和探索的问题,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二、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过于单调,教学方法不妥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启蒙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对新事物的认知也在不断加强,因此老师应该采用灵活的方法,“寓教于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钻研精神。如《怀素写字》一课,通过分析,明确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唐代大书法家怀素小时候勤奋练字的故事,激励学生发奋学习,好好练字,苦练语文基本功。

为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帮助学生学习,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查找资料,把教学要求、教材说明、学习方法、生字的音形义笔顺笔画、重点词句和段落的分析、课后练习以及怀素写字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等有关资料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按一定的秩序制作成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课件,由此教师较好地完成从“前台”到“后台” 的活动空间转变,完成从“演员”到 “导演” 的角色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2)重教轻学现状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弱化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教师在讲台上讲述、示范、演示,学生相应地吸收、记忆、存储,课堂上圈划重点,课后反复抄写、背诵。

事实证明,这种以应试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扼杀了儿童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如学习《春天》一文时,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春天,我就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用眼去欣赏,用耳去倾听,用心去感悟春天,并让学生用日记写下来,还在每周一的班会课上举行“日记展示会”。这样一来,既引导学生关注了生活,融入了春天,还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改进措施

解决小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在小学语文中加强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我认为强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要丰富教学手法,实现“教”与“学”的结合

对于课堂教学。我们也进行了长时间的探讨,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小学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很强,我们应该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因材施教,结合实际,采用不同的方法,通过“激趣法”、“情境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可以帮助教师丰富教学方法,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

尽可能的创造听、说、读、写的综合语文学习氛围,寓教于学,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例如,《美丽的小路》一文,重点是让学生知道要保护环境,人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美的行为会破坏美丽的环境。小学生大都没有意识到垃圾来自哪里。于是,我就让学生们作调查,调查的内容是:“我们来学校走的路美丽吗?”“路上的垃圾是从哪里来的?”“你以后会怎么做?”最终学生意识到垃圾来源。

(2)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就语文教育而言,谈人文性离不开教材、教师和学生,而其最终归宿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天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顺应和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人性的需求,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一个“社会人”,学生的健康发展乃人文性最根本、最彻底、最成功的体现。因此,站在学生健康发展的高度,教师应努力搭建民主、科学、平等的平台,为学生而教,为学生的发展而教,依照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为生命个体的发展撑起一片自由、和谐、明朗而多彩的天空。

2.改进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论文 篇二

目前, 我国计算机课程安排是作为阶段性必修课程安排在日常授课当中的, 而学员结构和成绩水平多呈现出基础薄弱、兴趣较低、自制力差等特点。而计算机教育的实践内容也仅仅是在围绕课程设置内容上开展的, 从而使学生养成了依赖性, 缺乏独立性, 不利于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进行研究, 也着实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能够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 促进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 教学设计以常规实践课为基础, 以系统、综合地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的课程设计或小型项目设计为目标, 以各种设计竞赛为突破口, 通过多元化教学方法, 能够在额定教学时间内, 利用有限的教学条件, 在不额外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 逐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体能力水平安排计划, 根据每个学生实际上都是一个有特殊背景的个体的特点, 基于不同水平、不同侧重点、不同教育背景下提出了“3+3+3”的计算机实践课教学模式。

第一个“3”

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分为三个等级班:基础班、提高班和创新班。将层次相当的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学班中组织教学, 并结合学生的客观实际, 协调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使之置于各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 促使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分级教学充分考虑到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大大提升了计算机实践课的教学效果。实践考核制度是保证实践质量和效果的重要环节。

第二个“3”

在实践课的分级教学中针对实践体系中各层次和不同课程对应的实验、实践目标, 根据不同类型的实践项目、实践课程设计内容和实施情况的特点, 注重对学生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全程性、综合性考核。建立相对完善的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采用多元量化考核方式, 主要为三类:基础班、提高班和创新班。

1.基础班的课程, 主要对学生进行基础训练, 重点考核学生知识或技术掌握情况, 采取平时实验成绩与期终考试成绩相结合、笔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2.在提高班的诸多课程中, 学生可以自选难度系数不同的实验项目, 采取专题实验报告和作品演示、现场测试验收等形式进行成绩考核。例如, 计算机课程对所学专业的辅助性综合实验, 在实验项目的需求分析、设计、实现、验证各个阶段进行小组复审、综合评定和反馈效应等环节累计综合评定分数。

3.创新班采取能力综合量化的考核方式。主要针对参加开放实验和创新基地专门项目研发的学生进行考核, 在理论知识学习、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科学研究方法、实际动手能力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中体现整体素质, 采用按比例量化考核的方法。

采用以上三种多元量化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 能客观、准确、科学地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并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起到导向作用。

第三个“3”

三种教学模式指常规实践课、课程设计或小型项目设计、设计竞赛这三种教学模式。

1.在常规实践课中, 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为后期发展打好基础。

2.在课程设计或小型项目设计这种教学模式中, 以学生为主体, 在此过程中, 教师起到引导和推动的作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自学能力。

3.在设计竞赛教学模式中, 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精神。

通过常规实践课、课程设计或小型项目设计、设计竞赛这三种教学模式的实施, 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 利用有限的教学条件, 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建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由浅入深、逐步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有利于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 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摘要:本文根据职业教育阶段的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提出计算机教学“3+3+3”的实践教学模式, 其中第一个“3”即设基础班、提高班、创新班;第二个“3”即对上述班级设计三类课程;第三个“3”为采用三种教学模式:常规实践课课程或小型项目设计课和竞赛设计课。

3.改进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论文 篇三

【关键词】实践能力 教学方法 教学方式

艺术专业教学研讨中,经常会将授课形式与教学方法作為讨论的话题,这也是教学工作中的重点。而当前社会的发展进步,则促使教师应该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和探究一些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从而提高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能力素质。

一、改进授课方式,提高实践能力培养

现今的艺术设计教学方法已经发生转变,单一的课堂教学开始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走出课堂投入到社会实践中是今后艺术专业教学的必然趋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掌握了理论知识后,并不能适应社会各领域的工作岗位。

以提高实践能力为主的教学改进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因为学生在就业时,往往会面对以工作经验为衡量的聘用标准而束手无策,而将实际项目引入到课程中,学生一边学习理论内容一边制作项目,工程项目来源于社会,学生参与了社会工程制作也就积累了工作经验,这样学生就符合了社会市场需求,成功迈开了就业第一步。

在社会市场经济中,人才的衡量标准在趋向于注重实践能力,而能力的培养完全依赖于实践锻炼,这就使得我们在教学方面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不能再将死板的课堂教学继续下去。理论知识是基础,是任何学科的根基,这是不容置疑的,也是我们应该坚持的。但将这些理论传授给学生的方式与方法是多样的,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学生的需求是如何更快地得到专业技能,社会的需求是如何得到有能力的人才。考虑到这些方面,使得我们在教学方法与方式上必须进行改进,应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作为授课的主要目标,将实践能力培养带入到课堂,使学生了解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在我们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将实际的社会工程项目带入到教学环节中,使学生更加深层次地了解到理论是如何在实际项目中应用的,同时增长实际工作经验,锻炼动手制作能力。这种围绕实际项目的授课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践锻炼的热情,也使学生通过项目制作逐渐掌握理论知识,并且通过实际项目的制作可以带动多门课程,使多门专业课程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头脑中零散的设计理念凝结在一起,使之成为必备的实践能力。

二、教与学,主动与被动的扭转

在课堂授课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与学,学是主动行为而有些学生却将其变为被动的。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讲解内容,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态度非常不积极,课堂气氛十分低沉,这是因为学习存在主动性和被动性。学生一旦放弃了主动学习就变得厌学,给教师授课带来极大困难,学生也无法掌握专业知识。

学生本应该是主动地学习,而现在学生的学习情绪变得被动,教师在课堂中一味地主动地授课也是徒劳的。一堂课下来,老师讲的口干舌燥,而学生却毫无收获。老师主动地授课,学生被动地听课,老师付出了劳动而学生没有收获知识,学生之所以在课堂不主动学习是因为缺少学习的目标和需求,而在课堂结束后需要做结课作业时,才想到把以前教师授课的内容用上,但此时,学生已经错过学习的机会,做起作业来十分艰难,最后作业做得不够理想。这种现象一直以来都广泛存在,而针对这种现象则应该调整一下教学方法。

教师与学生、主动与被动,合理地划分是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应该解决的问题。以往的教学是从简单到难,这对于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合理的,但由此产生一种影响,使得学生放松自己,对简单内容失去兴趣,从而导致在打基础的时候就没有学习好,遇到困难问题时再学又理解不了,时间久了逐渐就放弃了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将这一矛盾问题进行调整。首先,在课堂授课前为学生介绍课程的用途,并用实际案例去提高学生的兴趣;其次,在系统地授课前先概括地讲解课程整体内容和涉及的实际项目;然后,布置一项小作业,由本门课程制作完成。作业要涵盖整个课程体系。不要过于简单,要使学生感觉有压力,这样学生在做作业时就会反复查阅和询问。使学生对课程有了新的认识,体会到课程对学生的价值,学生自然地就对此门课程有了学习的动力,进而老师再进行全面授课。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就可以通过认真听课得到解决,从而达到了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学习的效果。

4.改进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论文 篇四

严肃党的纪律、坚决查办违纪案件是纪检监察部门的重要职责。《党章》明确规定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五项经常性工作之一,是“检查和处理党的组织和党员违犯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的比较重要和复杂的案件,决定和取消对这些案件中的党员的处分”。如何贯彻落实《党章》,认真履行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的基本职责,不断创新办案工作思路,改进办案方式方法,提高办案工作水平,切实体现纪检监察工作的有为、有位、有威,贯彻从严治党方针、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是纪检监察部门需长期探索和解决的课题。本文在深入总结和认真分析查办案件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就如何改进办案方式方法,促进查办案件工作水平提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思考。

一、保证工作落实到位,建立和完善领导机制

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落实办案工作力度,提升查办案件工作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保证。面对查处案件难度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提高查办案件水平必须要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办案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1.积极争取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实践证明,没有同级党委的支持,纪委的工作就难以开展。各级纪委应及时向党委和政府反映查办案件工作的情况,多请示、勤汇报;应紧紧围绕党、1 政府、企业的中心工作,开展案件检查,认真查处大案要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还应注意主动将案件检查的形势、动态、工作计划和查处大案要案的情况以及办案的重点、难点和困难等向党委和政府汇报,以争取党委党和政府的理解、重视和支持。

2.强化对办案工作领导指挥协调。纪检监察工作的重心工作要向查办案件工作倾斜。要让纪委领导班子把主要精力或部分精力放在抓案件查办工作上;实行重大案件领导包案制,保证案件顺利突破。要保证办案职能室人员配备,在查办大要案时,突破室与室的界限,统一调度办案力量。要加大对办案专用车、笔记本电脑、打印机、照相及摄像等设备投入,改变办案人员交通、通讯工具落后,侦查能力弱,不能适应办案需要的实际,为查办案件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进一步细化、量化办案人员的“责、权、利”,严格落实案件主办人制度和错案追究制度,有效规范执法办案行为。加大督查力度,及时督促各办案人员严格依照规定程序办案、依法行使职权,对滥用职权、不按程序办案的,按责任划分,逐级严肃追究。

为使办案人员真正树立起案件质量意识,按照办案纪检干部所担负的不同职责,将办案质量责任明确到每个具体执法岗位,分解到各个办案环节和具有不同办案权限的纪检监察干部。在此基础上,逐步健全和完善了案件质量责任机制,从主管领导、调 2 查组组长到科室,普遍实行了办案质量“一把手”负责制,由此在整体机制上,把握好办案质量与办案数量、办案效率等之间的关系,并在法律、法规授予的权限下,按照“谁办案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谁批准谁负责”的原则,落实执法办案人员、案件审理人员、领导审批三级责任制。

3.强化办案工作责任追究。地方各级纪委可以对同级党委及其成员实行党章规定范围内的监督。纪委实行这种监督,是履行它的职责,不能视为“无组织无纪律”。恰恰相反,如果不这样做,那就是失职。针对说情风、关系网的干扰,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占据上风,官官相护仍然猖獗的现状,导致存在立案难、取证难、定性难、处理更难的状况,纪检监察部门必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对查案不积极、不主动、不支持,有案不查、办案不力、瞒案不报以及采取其他方式干扰办案的单位和主要负责人,一经查实,坚决追究有关人员和领导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改变收集管理方式,建立和完善线索机制

案件线索是查办案件的基础,只有有了确切的案件线索,才有可能进行查案工作。当前,群众的信访举报基本上仍是我们获取案件线索的唯一渠道,加上群众信访举报数量下降,举报线索本身质量不高,案源匮乏成了影响和制约查案工作深入发展的瓶颈。因此,能否及时掌握违纪违法案件的线索,有效扩大查案战 3 果,深入研究发案规律,不断积累办案经验,切实抓住其本质特征,是提高查办案件水平的重要基础。

1.拓宽案源,深入挖掘,主动出击寻找线索。针对违纪违法由直接转为间接,作案手段日趋诡秘,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群众信访举报总量减少、线索来源渠道不宽等问题,要在抓线索信息源上拓宽视野、主动出击。紧紧围绕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对象、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积极参与党委、政府重大改革举措的实施工作;认真介入社会公用事业和企业体制改革;密切关注物资采购、工程发包、土地出让、企业转制等活动;注意了解领导干部生活圈、社交圈等有关情况。善于运用审计、纠风、效能监察、专项检查等手段,努力发现和扩大案源;建立和完善网络举报平台,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搜集研究,提炼信访举报线索;采取优先办理、限时回复、有功奖励等综合手段鼓励实名举报;加强与公安、司法、审计及其他行政执法部门沟通交流,做到信息互通、线索互递,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收集案件线索。

2.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努力查细办透案件。当前,违纪违法案件呈现规模化、集团化、团伙化等突出现象,往往能查处一案,牵出一“串”,捉住一个,堵住一窝,涉案人数少则几人,多则十几人、数十人。在查办案件过程中,不是就事论事,而是立足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追根溯源,深入挖掘隐藏其后有审查价 4 值的违法违纪线索,扩大办案成果。坚持由点到面,促使案件纵深发展,从单一违纪问题挖出其多方面的违纪违法问题;坚持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一般的违纪线索中挖出重大问题;坚持由此及彼,推动案件滚动发展,从单一违纪对象挖出窝案串案;坚持由小到大,抓住细微案件线索,从细小线索挖出重大违纪违法问题。同时要积极拓展发现案件线索的领域,加强信息的收集、检索、整理、研判和使用,改变办案人员受理线索的前瞻性不够,对信访信息反映不敏锐,在线索搜集上如同“管中窥豹”,处于被动受理局面的现状,注重开展案件实践和理论研讨活动,总结案件发生的规律和查办案件经验,分析问题,探索运用灵活的办案工作方法,深入挖掘隐藏案件线索的重要信访件,不断提高办案工作的整体水平。

3.深入调研,探寻规律,变接线索为找线索。改变以往只在家里“坐堂”接访的做法,经常派出纪检干部深入到涉及民生热点的机关、学校、单位、部门,主动寻找线索,选派得力干部深入到基层了解民情,针对性地展开调查掌握线索,为查办大要案创造了条件。提高预测判断的能力,要勤于思考、深入研究、善于发现权力运行过程中易发生腐败的部位和环节,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通过认真分析,科学判断,预测走势,超前研究对策,提出有效的防范办法,建立切实可行的预警评价机制;运用战略思维,加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不断总结和 5 探索办案工作特点和规律,使办案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三、讲求办案策略技巧,提高攻坚克难的能力

办案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同样一个案件,有的人查得好,有的人就查不开;同样一个对象,有的人攻得下来,有的人就攻不下来。因此,要做到初核一件,成功一件,就必须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策略手段和方法技巧是突破问题的关键。

1.选准主攻方向,集中力量突破。要低调审慎地进行初查,尽可能选取隐秘的办案途径,力争在被调查人无所察觉的情况下固定可以直接构成处分的要害证据,以求尽快正式立案。要抓住重点,做好深入细致的外围调查,找到最佳突破口。要强化证据意识,丰富证实手段,以间接证据来获取直接证据,以直接证据来验证间接证据,从而揭露和突破案情。要注重运专心理学、博弈论和逻辑学,讲究办案技巧,以智取证,以谋突破,把握主动权,提高办案效率。

2.讲究办案谋略,抓住要害部位。要运用现代高科技技术,增加高科技含量,学习借鉴其他执法机关的办案经验,丰富和发展突破案件的方法和手段。尽管传统的办案方法也使我们成功突破了不少案件,但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办案实践的需要。要借鉴公安、检察等执法机关的经验和做法,加强办案装备建设,努力提高科技含量。要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开展网上举报,建立内部网 6 络系统,最大限度地整合办案资源。要配齐必要的办案工具,健全先进的监控设施,及时把握被调查对象的动向,确保案件质量,加强安全防范。

3.加强组织协调,发挥整体合力。按照中央确定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纪委组织协调”的职能具体到查办案件中,就是要求我们对牵涉面广、问题较为复杂的案件,必须提高组织化程度,将纪检、监察、公安、司法、审计等执法机关的人力、信息、职能、手段等资源组织起来,选派得力纪检监察干部参加联合调查,发挥主导作用,掌握联合办案的主动权。

要加强组织协调,主动协调执法机关联合办案,形成查处案件的整体合力。要充分发挥公安、检察、审计机关的职能作用,联合、交叉运用纪律、行政、司法以及审计、稽查等手段,从不同层面对涉案人员形成攻势,增强办案合力。在查办一些重要而复杂的案件中,对符合“两规”“两指”条件的重要涉案人员,明确由纪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审查;对不符合“两规”“两指”条件,但已有涉嫌违法犯罪事实的重要涉案人员,商请相关执法机关及时采取相应法律强制措施;对需要采取“两规”“两指”措施予以审查或已采取法律强制措施、而又不知去向的重要涉案人员,商请有关执法机关及时予以发现,并依法商请公安机关适时采取限制出境或边控手段,这一系列措施和原则才能确保案件查处工作的有序展开和顺利突破。

四、激发办案工作热情,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办案人员积极性高不高,精神状态好不好,直接决定了查办案件工作的成效。要在激励上多做文章,让尽可能多的纪检监察干部有动力、有压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工作干好,提高查办案件工作水平。

1.建立办案惩罚制度。每查办一个案件都视贡献大小对主案人、重大线索发现人、重要问题突破人分别加记业绩分并进行奖励,激发了执纪办案工作的积极性。建立和推行以考核办案基础理论和办案业务能力、办案年限及绩效为主要内容的选拔晋升机制。对不愿办案、不会办案、办不好案的,可给予批评教育,严重的要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并且要逐步建立淘汰和退出机制,创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氛围。

2.建立办案奖励制度。办案工作辛苦劳累,办案人员在工作中付出的心智和体能往往都是超负荷的,有时还会受到人身攻击甚至是生命安全的威胁。这几年中纪委查了不少大要案,但省级以下,尤其是市县一级纪检干部大部分人不愿干,不会干,不让干的问题相当突出,为此要提高纪检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各纪委要建立完善的奖励制度,这种奖励既要有物质上的,也要有政治上和精神上的,这既是对办案有功人员的肯定,也是一种舆论导向。它会激励、引导广大办案人员认真做事,踏实工作。政治上要关心纪检干部,对表现突出的要提拔重用;要统一纪检干部 8 的津补贴和办案奖励机制,千方百计提高纪检干部的福利待遇;要优化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激发干部队伍活力。

3.建立办案考评制度。要按照有关制度把查办案件工作与评先奖优、干部任免和职级待遇结合起来,保护和培养办案机构、办案人员的责任感、成就感和荣誉感,激励他们始终保持蓬勃向上、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和执著的事业心。为保证办案任务的完成,设立查办案件专项奖,实行办案保证金制度,对完成或超额完成任务的给予重奖;对错案实行责任追究,增强办案人员责任心;把案件查办工作列入目标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对年底没有完成案件查办任务的单位,系统内取消评先树优资格。

五、促进依纪依法办案,建立和完善公开机制

把办案行为置于“阳光”之下,提高办案工作的公开性、公正性和透明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办案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增强执法透明度和公信力,要将依纪依法办案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统一起来,力求将办案效果与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经济效果相统一。

1.增强政策观念,统一规范量纪标准。在适当的时候,对影响面较大,群众较为关心且案件事实清楚,当事人对过错行为有深刻认识的案件,在协作办案中聘请一定数量的案件调查监督员,全程参与案件调查核实、处理工作,提高案件查办工作的透 9 明度。在政策的把握上,应力求做到两个统一,即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案件检查的微观、局部效果和宏观、社会效果的统一。严格按党和国家的法规和程序办案法律、条规,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政,严肃纪律。坚决避免对所查办案件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不能以领导意志代替量纪标准,必须严肃执纪,防止主观随意性。同时,制定和实施了执法过错追究制、重大案件集体研究决定制等责任制度,从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内部执法办案的职责分工与相互监督制约机制,在建章立制上,有效把住了办案质量的第一道关口。

2.增加办案透明度,加强对办案过程监督。完善案件网络审批系统。长期以来,由于受“重实体轻程序”、“重结果轻过程”观念的影响,形成了“秘密办案”、“办案神秘化”的思维定势,导致办案过程透明度不高,缺乏办案全过程监督机制,使现有的内外监督制度也难以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譬如,在内部办案监督方面,办案过程不公开、在办案过程中缺少预警机制,未形成有效的监督评价体系和自我纠错机制;在外部监督方面,也因为办案信息不畅通,社会各界知情渠道少,外部监督止于表面,无法具体到案件的过程和关键环节中。由于缺乏有效监督,使检查权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执纪随意性问题也难以解决。办公自动化、网络化已经成为了今后社会发展的一个方向,我们也应该按照案件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定制合适的办案流程,争取试行 10 办案网上流转,使整个案件从立案到结案的各个过程都按照网上预设的流程运转,这样即有助于提高办案效率,又增加了案件办理的公开度、透明度。

5.改进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论文 篇五

教学目标:

明确新课程理论下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是如何改进的。教学重点、难点:

明确新课程理论下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有怎样的改进。教学内容:

新的课程标准对思想语文课的思想语文教育功能和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实施,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了----传统的思想语文课堂结构是以灌输知识为目的,以教师的讲授为核心来设计和安排的,从教学过程和方法看就是“提问——讲解——巩固——作业”;从教学关系看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这种刻板的模式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素质的培养、能力的提高,是与新课程改革背道而驰的。

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教师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之中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面对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和新课程目标全面启动,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首先要求教师切实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作为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角色作用,才能充分理解新课程,保证新课程的有效事实。而传统的教师角色主要是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中心,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主要目的,体现在教学上以死记硬背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强化起主导作用;导致“题海”战役和“填压式”教学方法,以成绩作为衡量好学生的标准。传统的教师角色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已基本上不适应了,或者说是远远不够了。而新课程的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策略的运用,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目的,而是给学生提供知识平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但,同时要参与学生的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准确地了解学情,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或调整教学计划,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过程中,教师不是统治者或权威者,而是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交流者和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启发学生,与学生一道寻求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最终由学生自己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这体现了新课程体系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倡导合作学习。

二、要转变教学方式,正确而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新课程的标准,强调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过去“往容器内灌水”转变成学生“取水”的帮助者、组织者和引导者。体现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积极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大观园”内主动参与,乐于探索,积极实践。

教师在课堂上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1、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将自己置于“发现者”、“探索者”的位置,通过自己的动脑、动手、动口,去思考、质疑、猜测、探索、实践、评价,提出独创的见解。同时教师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真正把学生当作朋友,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发言,认真地聆听他们的提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敢于奇思异想,质疑问难。

2、激发兴趣,寓教于乐。兴趣是成功的先导。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注意从兴趣出发,让学生在愉悦中获取知识。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道德辨析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

三、小结

6.改进教学方式,优化课堂结构论文 篇六

新的高中地理教学为了达成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的宏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及教学方法进行变革和调整。

新课程改变的启动,继承式教育应转型为创新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必须改变学习方式。改变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目的就是为了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将课堂结构变封闭为开放使之更具生命力。

一、课堂教学培养个体学习的主动性

自主性学习主要强调个性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能够自主解决一些问题的自我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强烈求知欲望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个体自觉地定目标、明计划和评价结果基础上“会学”;建立在强调有意注意,努力探索基础上的“坚持学”。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充分体现预期性、参与性、自控性、创造性和有效性为主要特点的学习方式。比如,地外生命是否存在,太阳活动(黑子爆发)与疾病和灾害的关系,“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大气层上界划定,海平面上升的自然和人为原因,气候变暖的利弊等等在地理教学中都可以得到延伸,都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的宇宙观,以及有理有据的理性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调动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的互动性

合作学习是以心理学和教育学为基础,以师生间和学生间的合作为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方式,以参照标准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针对学习内容多,个人难以解决的学习任务,经个体发散收集资料,最后交流完整,得出正确结论。在合作探究中的教与学的多维互动,形成学习的“共识”,通过引导,设置情境,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对知识自主建构,培养合作能力,交往意识,协调意识和集体团队精神。如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根据课标要求,我把同学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在课前搜集有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有的同学提供了文字材料,如“洛杉矶光学烟雾事件”;有的展示了图片资料,如“被酸雨侵蚀了的狮身人面像”、“被黄沙掩埋的农田和村舍”等;还有的同学交流的资料是科教影片节选的片段,现场交流颇为踊跃。但是,始终有部分同学既不展示自己的成果,也不对其他人的成果发表意见,置身事外。针对这种情况,对小组学习评价进行调整:(1)要求学习小组内部要做好分工,每个成员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在课前进行检查,没有完成任务或任务不明确者不能分享学习小组的成果。以此来限制“漏网”同学,来帮助这些同学逐步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能力。(2)为激励在组内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能继续参与课堂活动,规定在课堂活动中若能对其他组的观点进行评析者,可以获得一定的成果。这样做可以促其学会倾听,学会采纳别人的意见,并且能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3)对每个组员的表现,组内定期进行评价,以明确组员对本组的贡献,评价结果记入最终的学习成果中。这样有助于学生积极承担完成共同的责任,形成荣辱与共的意识。

三、注重课堂教学探究学习的体验性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使学习者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得到发展。

这种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探究是方法,可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历与体验进行教学,强调学习的过程性与体验性;它以学生为主体,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地理信息,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如在“地理3”课程标准中,要求做到“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我以宝坻区城市化问题为例,采用探究学习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1)由于学生长期生活在宝坻,对家乡环境问题的现状一般都屡见不鲜,改变家乡面貌使之走上富裕文明之路与学生个体有切身利益关系,因此学生有兴趣去探究。(2)学生利用所学区域地理知识及其相关知识,就解决家乡环境问题寻找原因并提出几条意见或建议并不是难事,对此,他们有自信心。(3)家乡父老的亲情和由多元区域要素构成的区域空间也能为探究活动提供种种便利。教学过程如下:(1)创设情景,引发问题。课前安排学生调查,把学生分成三个组,组员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以便于它们互相学习和激励,达到人人都积极参与活动的目标。提前两个星期布置任务,以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调查。任务如下:

宝坻区污染状况组别调查地区主要污染污染源污染物污染危害第一组宝坻区城东第二组窝头河第三组学校附近经过两周的准备,在课堂上先请各组派一个代表展示他们调查的结果,每个代表发言时间不超过3分钟。同学们对污染现状有了初步了解,采取怎样的措施改善宝坻区的环境。(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同学们分组讨论、记录,时间6分钟,然后各组派出一个代表发言,看哪个组的措施是最有效可行的。学生参与了社会实践活动,投入了精力和智慧,不仅使观察、分析、合作、交流能力得到培养,也让学生从所见所闻中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对地理的学习建立一种需求感和内驱力。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发言踊跃,各抒己见,甚至出现激烈的争论,纷纷陈述自己的观点。(3)课堂总结,情知共融。师生共同集集体的智慧,总结出最完善的措施。(4)实践作业,拓展延伸。同学们调查分析了宝坻的污染情况,绿化情况怎样呢?教师布置一道作业题:你住宅小区或村的绿化情况如何?那里绿化是以种树为主还是以种草为主?你有什么建议?

通过实地考察活动,改变过去学生对污染问题总是停留在表面了解——大多通过杂志、电视报道的环境问题,而对发生在身边的环境问题,总是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持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通过实地调查,许多学生认识到我们身边的环境问题正在日益严重,对于环境保护,不只是政府和环保部门的问题,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考虑自身的生活习惯是否对环境产生危害,对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要给予制止,并对环保意识薄弱的人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本课采取了合作探究的方式,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更多人际交流的机会和团体合作的机会,调动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心智特别是思维的创造性得到了发展,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不但是政府和环保部门的事,更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支撑。

四、注重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参与学习过程

加强学法指导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教师要注重引领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倡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图表式、问题解决式等现代教学方式。高中地理第三单元,学习“地球上的水资源”之后,结合课后的“活动”内容,利用课余十几分钟,在班上举行小型辩论会,正方以“水资源是有限的”为主题,反方以“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为论题。学生们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数据,且联系自己的实例分析,最终感悟了节约水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道理。

课堂教学就是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大多数学生的认知结构而变化,可以突出

一、两种主要方式,辅以多种方法交替使用,优势互补,从而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不断地发展,成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

五、坚持“教”“学”关系的民主性,为真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供保证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获得成功体验的过程本质上是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充分激发过程,这就必然要求新课程教学的课堂应该成为开放的、和谐的、富有激情的课堂,即民主性的课堂。民主课堂所讲的民主就其具体要求而言,应该包括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即师生关系上的民主和学术探究上的民主。一方面,师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不同角色应该是平等的,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真挚的师生感情能最大限度的释放学生内心的种种不利于教学的心理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之发挥积极作用。当然,学生非智力因素,如健康情感、顽强意志以及兴趣、动机的培养也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的培养是相互促进的。另一方面,课堂教学过程作为“教学相长”的过程,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教”与“学”应该是民主的。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应有更宽阔的胸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赏识的眼光辩证地看待学生的错误,理解和包容学生的错误,真正把学生看成与自己平等的探究者,给学生的思维成果以充分的尊重。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学生观,全面贯彻“教”与“学”关系的平等、民主,惟其如此才可能为学生创设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的纯真天性才能得以释放,个性才能得以张扬,才有利于真正唤醒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民主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重要前提。

作为教育者,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新课程教学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一个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注重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使教学关系达到和谐,使教材内容进行活化,让教学过程最终“生成”,使师生都能找回那丢失已久的“自我”。

参考文献:

7.改进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论文 篇七

教育部2013年《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中对改进评价方式方法提出了明确要求:评价方式要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相结合。如何理解这几种评价方式的结合,以及如何在改革实践中应用这几种评价方式?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理解定量与定性评价方式的性质和目的,两种评价方式优势互补,为被评价者的发展和提高提供多元、综合、客观、精确的信息

人类对事物的认知与理解,一般是基于某种思想或理念,从对事物的量性感知到质性认知,知识、意义和价值建构,再到规则和规律。对事物的评价也因此有三种基本类型:量性评价、质性评价、价值评价。

对事物的量性、质性、价值进行评价,一般主要有两种基本方式方法:定量和定性。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教育评价逐步演变成:同时采用定量和定性两种方式,对评价对象进行量性、质性、价值评价。

定量评价也称量化评价,以科学思想和理论为认识论基础,主要采用心理测量学研究范式,以测量学和数学方法,收集和处理数据资料,对评价对象做出定量结果的事实和价值判断。定量评价强调测量和数量计算,以教育测量为基础。它具有客观化、标准化、精确化、量化、简便化等鲜明特征。如:运用教育测量与统计方法,模糊数学方法等,对评价对象的特征、意义和价值用数值进行描述和判断。

定性评价指向的是质性评价,实质是对事物的质性进行描述和判断而做出事实和价值评价,它以人本思想和理论为认识论基础,主要采用文化人类学的质性研究范式,通过观察、访谈、描述及解释等方法,对学生在真实学习情境中的状态、行为和水平等进行评价,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学生的各种特质,彰显其中隐含的意义来促进理解,使评价者(教师、学生、家长等)与被评价者(学生) 实现其共同心理建构的过程。

质性评价在美国的兴起,是在反对统一的标准化考试的背景下产生的。教育工作者认为,标准化测验完全脱离了知识应用的具体情境,以这种测验为主导的教育无法充分体现师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而学校教育的真正任务应该是要让学生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具体问题, 而不是向社会、委托人提供一些抽象的数字成绩。因此,需要有新的评价方式出现,以弥补标准化测验的不足。由此,以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为代表的质性评价在美国开始逐步兴起。

质性评价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主体性—— 重视评价主体的共同参与;多元性——评价的标准、内容和方法是多元的;过程性——注重评价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情景性——强调评价在真实的情景中展开。

质性评价是对以纸笔测试为主的标准化测验(量化评价)的重要补充,更强调被评价者(学生)的主动参与与构建,更关注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自我认识与反思,更希望看到的是评价对学生的成长与进步的激励、引导的效果。因此,需要认识清楚的是,质性评价虽然是对量化评价的批判和革新,但并不是从本质上排斥量化评价, 而是对量化评价的必要的补充。

从质性评价结果分析与处理来看,质性评价结果要具有可比性和统计性(概率、相关、归因等),也需要对结果进行数学或逻辑学的量化处理,从而使评价结果更为清晰、准确、易比较、易统计处理,并可发现其中的规律或原因等。比如,对学生品德发展水平中行为部分的评定,可以采用教师、家长、同学、学生本人通过日常观察一些特定行为有无的方法来进行,这是质性评价的一种方法。然而要使这些观察结果能对学生行为形成一个总体的认识,则需要将四类观察者的观察结果汇总、计算频次等等,通过量化的结果来发现学生品德行为的特点和规律,同时也可以将这一结果同班内、校内甚至区域内其他学生相比较,进而找出学生的品德行为在哪些方面做得较好,在哪些方面还需进一步改进和提高,从而为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提供更为客观、全面、准确的评价信息。

因此,对评价对象的量性、质性,同时采用量化处理(定量评价)和定性描述(定性评价),为被评价者的发展和提高提供多元、综合、客观、精确的信息,并可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学生的各种特质,彰显其中隐含的意义来促进理解,使评价者(教师、学生、家长等)与被评价者(学生) 达到共同建构心理的过程。

正确认识和理解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相对性,为考查学生进步和学校努力程度选择恰当的评价方式

形成性评价一般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对计划、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动态过程和效果,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调节,使计划、方案不断完善,以便顺利达到预期目的。

终结性评价,一般是指在一个完整的教育教学活动周期结束后,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其目的是为了检验教育教学的成果。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Michael Scriven (1967)提出的。布鲁姆等人在上世纪70年代将这两个概念应用到了教育领域,用以建立其“掌握性学习”概念。在掌握性学习中,学生只有证明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个模块的知识内容后,才能进入下一个模块的学习,直至完成所有的学习目标。在此过程中的评价,即形成性评价,而在所有模块学习结束后,为检验学生掌握所有模块的情况的评价被称为终结性评价。

对过程和形成性评价,在教育评价发展的结果认同时期(建构理论阶段)得到充分重视,在质性评价提出后,随着实质性评价理论(Substantive evaluation theory)的提出,形成性评价得到确立。

形成性评价的大规模发展是在1998年Paul Black 和Dylan Wiliam完成了关于形成性评价的元分析后。该研究成果表明形成性评价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构成部分,而且是提升学生学业成绩最好的方法。

通过形成性评价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所谓形成性评价,目的在于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给学生更为及时、有效的反馈,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调整学习方向、方式和方法;强调的是评价的反馈(诊断、改进)和激励(甄别、提高)的作用。课后作业的批复、课堂小测验、单元考、月考等等可视为形成性评价的代表。

形成性评价主要是面向学生、课程的评价,在评价学校教育质量时并不适用。因此,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应该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只要终结性评价结果不仅仅只是简单地用于对学校的排名,而是用于帮助学校发现问题,改进工作,同时用于肯定学校在某一些方面的进步时,终结性评价也就具有了形成性评价的作用。

无论是形成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重要的是评价结果反馈的及时性、有效性、可靠性,以及如何发挥评价的指导和促进改进的功能。

引入配置性测验,为新学期的教学设定更为明晰的目标提供准确信息

配置性评价是指在各学年、各学期开始时或开始前施行的评价,其作用在于了解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遗忘情况以及认知能力水平,对新学期将学的知识和方法的预备情况。目的在于实现“学生(水平和类型)、教育目标和计划、教学方法和策略”之间的深度匹配,是达成教与学及其结果共识(结果认同)的基础,也是个体化评价的重要方式。

配置性评价,是形成性评价实现的起点,是增值性评价的关键,也是终结性评价的基础;同时,也是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重要方式。

8.改进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三个方法 篇八

[摘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能力,一直是语文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教师可以尝试进行一课一法一训练、名家名作名文、好词好句好文等三方面练习,探求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作文;语文教学;方法

都说高考作文在全卷中占据“半壁江山”,这话一点也不夸张。怎样教学生写作文,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能力,这一直是让很多语文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

一、一课一法一训练,有针对性练习

近年来江西卷对于作文文体的要求非常明确,四不像的文章是考场作文的一大禁忌。语文课本编排中的“表达交流”这一个知识板块,对记叙文和议论文文体的训练指导,针对性很强。充分利用这一板块的知识,真正做到一课一练,一练一得,对于提高学生的考试作文水平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在进行“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这个训练中,可以选择某个话题让学生借助资料和已有的知识罗列论据,同时把他们的论据收集在一起,师生共同讨论评价这些论据是否选取得当,哪些不太好,哪些很恰当,等等。并且要学生讲出自己的理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自主思考,目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注意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突出重点难点,在学生不会的环节强化训练,使其真正掌握和运用。有了一练一得,那么相信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有相应的提高。

二、名家名作名文,借鉴写作技法

在课堂教材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重作文学习训练的渗透。在教科书上有很多都是名家名作名文,是经典优秀文章。这样的文章在笔法上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之处。并且经过对文章的学习和感悟,学生对方法的感悟和理解也更为深刻,这样进行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收到的效果更佳。

比如在《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题目叫“猜猜他(她)是谁”,让学生学习借鉴文中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来写大家身边的同学或老师。而在学习《项脊轩志》时,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文中于细节处见真情的特点,要求学生运用细节来写自己深爱或敬重的一个人。而《六国论》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议论文的写法。

三、好词好句好文,学习好文采

如果说好的题材是作品搏动的心脏的话,那么,优美的语言就该是作品美丽的面庞了。考生依托语言的载体,向阅卷老师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语言是否有亮点,是否有出彩之处,直接影响了印象分的判给。所以如果引导学生平时在习作中有意识地“包装”自己的语句,会使作文生色不少,从而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取得好的成绩。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上下工夫。

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高考作文中有文采的高分、满分作文,让他们体味其语言的优美。让他们意识到注重训练自己的语言,使之有文采的重要性。然后指导他们具体从哪些方面包装自己的语言。比如说善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比如学会引用化用优美的词句,比如学习用整句和对称句,等等。

当然,理论上说很容易,掌握和实践却并非易事。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功底,可以要求每个学生备有一个摘抄本,指导他们将在平时阅读中碰到的好词好句好文摘抄在本子上。空闲时多读读,多看看。同时有意识地进行一些仿写、拟写的训练也是必要的的。比如有同学“仿写”了这样一段话:信任,也是人生一笔弥足珍贵的储蓄。这储蓄,是流言袭来时投向你的善意的目光,是前进道路上给你的坚定的陪伴,是遇到困难时的全力以赴的支持,是遭受诬蔑时驱赶痛苦的一盏心灯。在这个仿写训练中,学生可以练习到排比的句式使用。

经过长期的坚持和训练,班上学生的语言在文采方面有了不小的提高。

有人说过多的指导和规范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和个性而写出千篇一律的“八股文”。但笔者认为,高中作文就是要带着镣铐的舞蹈,如若没有遵照一定的规则就很难写出打动阅卷老师的好文章来。况且如若学生真正将方法学到家了也就能够运用自如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断地阅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是提高写作的水平和能力的关键,与此同时,如果掌握一些方法,并且灵活运用于作文,相信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9.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改进方法 篇九

一、长处与优势

自参加教学工作以来,我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于尖子的辅优和差生的补差也颇有心得。在把握和处理教材上形成了独到的认识与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保护和引导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了积极和谐而不失严谨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乐学、善学,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在文言文教学中,除了注重通过朗读训练来培养语感外,我较为注重让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并通过反复的训练来不断强化。除了课堂教学的课文以外,每周还增加了适量的课外文言文练习,并注意对一些常用实词的意义加以归类整理,使学生的知识得以系统地掌握。

作文训练中,长期以来我十分注重培养学生提炼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重视作文的批改和讲评也是我在作文教学中常抓不懈的常规工作,既鼓励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有的放矢地让学生通过交流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又解决了学生写作中自我的定位、写作素材的提炼、写作技巧的提高等诸多问题。纵观学生写作的全过程,兴趣激发了,思想提高了,技巧圆熟了。

二、不足与缺陷

由于长期浸淫于老教材,或多或少受到应试教育的功利主义影响,在语文教学中难免存在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割裂开来、学生自主体验少被动接受多、情感的培养和内化少概念和技巧的传授多等诸多弊端。

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方面,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不强,偏重方技能传授、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现象仍十分突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的熏陶的意识还有待提高,片面追求大而全的“完美”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三、改进与措施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和发展点,不能将教学目标的三个纬度割裂开来。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根据学生实际随时调整目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力图引导学生感知作品的内容捕捉作者的思想脉搏,把他们已有的知识积累逐步形成理解、感悟、质疑的能力。

加强学生的口语能力的培养。要抓住和创造一切机会来培养学生运用得体语言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强化诸如默读、散读、分角色等朗读训练,坚持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

10.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认识 篇十

如何改进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特别是组织好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位任课教师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环节,这个环节对所有课程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不同类型的课程有不同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作为任课教师只有掌握其所担任课程的特点和规律,才能更好地组织好课堂教学。就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而言,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有如下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读懂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改变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无论你有多么好的教学方法,如果没有能够接受它的学生,这方法都是不成立的。所以我认为对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一般来说,小孩子在小学低年级时是一个爱表现、愿表现的阶段,只要我们给他纸和笔,给他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自己大胆地去尝试去体验,他肯定不需要很多的规矩,不需要很多的约束,不需要很多的技法,他需要的是我们大人对他肯定的微笑,由衷的赞赏。只要我们走近他们的心灵,难道他们还会写不好吗?放手让他们大胆地去写作吧,孩子们只会越来越喜欢写作,有喜欢才会有成功!当然,也有的孩子天生不爱写作,作为教师决不要强人所难,动脑筋去了解、去分析,把不同的学生归类,设计出学生真正需求的学习形式来。

二、为学生营造身心自由的学习环境。

在每节课的新课教学之前,要求学生先试读教材,自由选择学习材料,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创作,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交流自己学习的体会或感受。这样做一是起到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的作用。二是给了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预习的好处,激发了学生预习、自学的兴趣。三是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材料的掌握情况,以便减少不必要的讲解,留出更多时间进行练习、创作或拓展课外知识。创造是人的基本潜能,而身心自由是创新潜能得以开发的基本条件。只有在宽松愉悦的环境里,学生才敢于自由想象、标新立异和创新,使个性获得发展。因此,课堂上需要教师去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利于师生情感交流的比较宽容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启发、激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发现和理解,不要干扰和限制学生个性化的知觉方式和创造方式。

11.高中语文教学改进方法 篇十一

与以前的教科书比较,新教科书的课文篇目有了显著增加。每个专题的内涵或学习方式的整体性、板块之间人文内涵的相关或互补性,需要教师既尊重专题(或板块)的整体性,又创造性地处理文本,进行整合式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立足文本阅读以实现“用教材教”。例如,必修三第二专题第三版块“底层的光芒”,由两篇不同文体的作品组成,它们分别是高尔斯华绥的短篇小说《品质》 和杨绛先生的《老王》。文体虽然不同,但可以抓住它们的共同点进行整合,设计如下教学思路:①明确两篇文章描写的主要对象的身份;②粗读文本,看两篇文章分别描写了格斯拉和老王生活中的哪些片段;③分别概括格斯拉和老王的性格特点;④细读文本,体会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感受两位作者对格斯拉和老王的情感态度;⑤《老王》的结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那么格斯拉和老王是不是“不幸者”?如何理解他们的“幸运”或“不幸”?⑥尝试为格斯拉和老王拟写挽联。这样地整合教学,既落实了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活动中学会研习文本、开展问题探讨、充分展开多重对话,又发展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切实提高了语文素养。

当然,在整合处理几篇文本时,也可以通过其中一篇的重点研习,带动相关文本的学习,实现“用教材教”。例如,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的第一板块“漂泊的旅人”的学习,可以老舍先生的《想北平》为主,整合“现代散文选读”“难以忘怀的故事”专题中先生的《北京的春节》一文,通过“诵读语言?邛分析手法?邛品味情感”,比较两篇文章在不同的语境下的语言情感格调,以多层面地领会作家对家乡北平的挚爱之情,以及作为一个平民作家、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国势危艰时的无奈伤感和深切悲痛。在句式、修辞、虚词、语句等的揣摩中落实“三个维度”的融合,同时迁移阅读《我心归去》、《乡土情结》两文,提升学生的素养和能力。

(二)聚焦语言,训练思维

在全面落实“新课标”的今天,教师帮助学生“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的要义在于引领学生紧扣文本中语言这根主线,指导学生透过语言的形式去发现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由此建构生成新的“言语内容”,提升思维品质。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1.诵读悟情。研习老舍先生的《想北平》一文时,以诵读贯穿品味语言的始终,揣摩字词的深层含义以及蕴涵其中的情感。如诵读

“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时,揣摩后明确读“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时要用平缓语气;“白霜儿”要用带京味的腔调来读,因为它透出了瓜果的新鲜味和作者的几分自豪感;“还不愧杀”句应在“还不”处略作停顿;“愧”字应重音;“杀”字轻短收束。这几句话反映出了深浸于老北平的作者对家乡细微真切的自豪感,淡语情深,那种对和平安宁淳朴恬静的怀念和充溢于家园之思的情愫从文字间细细渗出。很难想象,没有指导诵读这个环节,学生怎能走近老舍,领悟文章的这份刻骨真情?

2.语境揣摩。教学初唐诗歌《春江花月夜》时,课上有学生提出“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生”应为“升”,认为顾名思义,明月伴着潮水的上涨而上升,符合自然客观规律。笔者没有急于回答,而是让学生到诗歌文本中去体会。果然,有学生依据“可怜春半不还家”句中“春半”一词的时间提示和注释中“江海潮涨之时即月相满盈之时”,从地理学角度解释那一轮圆月乃是伴随着海潮一同生长出现的,应该用“生”;也有学生从诗篇主要意象“月”一夜流动运转的角度,认为“月”出生(出现)?邛升起?邛高悬?邛西斜?邛落下,演绎了迷离朦胧的春江美景,寄托了游子思妇缠绵缱绻的离情别绪,应该用“生”;还有学生联系“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两句,从修辞的角度提出“生”字赋予明月和潮水以人的生命和动态,他们共同生长出现,一同嬉戏,潮水走到哪儿,月光就追随到哪里,一个“生”字将诗句变活了。学生能根据语境揣摩词语含义,如此合理建构,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么?

3.增减调换。如在教学《雷雨(节选)》时,笔者尝试了从舞台说明和周鲁两人对话中人称变化的角度推进问题探讨。师生对话时,有学生提出课文结尾处舞台说明(慢慢撕碎支票)中的“慢慢”应改为“立即”更符合侍萍的性格。笔者觉得这个问题很有价值,立即发动学生进行讨论。持“立即”论的学生认为:“在周朴园要拿钱收买侍萍的时候,侍萍彻底看清了周的本质,看透了他的自私和虚伪,愤怒斥责了周朴园的卑鄙,毅然撕毁了支票,维护了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且与前文周朴园“忽然严厉地”责问侍萍时侍萍“悲愤”、“愤怨”的态度一致,反映了侍萍性格中倔强的一面。而持“慢慢”论的学生则认为:“五千块钱对于月钱只有八元的侍萍来说是个天文数字,面对支票,她不能不经历一阵心灵震颤和短暂的琢磨,‘接过支票’的动作和‘谢谢你’的回答便验证了这样的心路历程。最终‘慢慢撕碎支票’则说明善良软弱的鲁侍萍在看透周朴园的面目后的悲苦痛楚和彻底绝望,也借此维护着自己最后的人格和尊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这样富有个性的见解,主动积极的思维不正是他们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提升的结果吗?

(三)注重延伸,合理拓展

新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应用·拓展”能力的发展,提出“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究的范围必然会延伸到文本以外。那么,该如何拓展呢?笔者以为应当立足于文本合理拓展,在书面语言的学习上适当延伸广度、拓展深度,进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l.适当的拓展有助于学生建构对文本内容的认识。回到前面《雷雨(节选)》教学中学生对舞台说明(慢慢撕碎支票)中“慢慢”一词的争执中来,面对学生不一样的理解,笔者在屏幕上打出了原作中的几句台词:①鲁侍萍撕碎支票后,周朴园叫人让周萍下楼并说:“侍萍,你不要太固执。这一点钱你不收下,将来你会后悔的。”②周朴园宣布开除鲁大海后,鲁大海想进一步揭穿周朴园的面目时,鲁侍萍(至大海前)说:“别说了,走吧。”③第三幕戏中鲁侍萍高声阻止鲁大海复仇时说:“你要是伤了周家的人,不管是那里的老爷或者少爷,你只要伤害了他们,我是一辈子也不认你的。”④第三幕戏中鲁侍萍含泪劝导女儿四风:“我太不敢相信世界上的人了。人的心都靠不住,我并不是说人坏,我就是恨人性太软弱,太容易变了。”联系前面鲁侍萍对周朴园的话“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那是你们老太太看着孩子快死了”再让学生思考。有学生说:鲁侍萍恨的是三十年前周朴园的“软弱”,恨的是自己的“命”苦,更恨的是来自“你们老太太”的势力,而对眼前的周朴园则“爱恋依然存在几许?邛宽容?邛失望?邛彻底伤心”,故而“慢慢”一词更符合鲁侍萍人性中幼稚的一面。此说与作者曹禺本人的看法近乎一致。

12.高中数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 篇十二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升听课效率

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对教学方法展开优化创新活动,符合学生数学认知成长诉求。特别是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激活学生学习思维。教师对思考问题展开优化设计时,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设计覆盖面更为宽广的教学问题,以提升学生思维频度。因为问题设计科学到位,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听课质量。学生对数学思考问题展开深入探究,参与度大大提升,学生学习呈现多元化特征,学习感知自然丰富多彩。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设计思考问题,对学生学习思维形成强力刺激,学生好奇心探索欲望促使学生展开主动学习思维。如《柱、锥体的结构特征》学习时,教师利用多种媒体形式展开课例讲解,然后给出思考问题:棱柱、棱锥分别具有什么几何性质?圆柱、圆锥是如何形成的?棱柱与圆柱、棱锥与棱柱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拿到思考问题时,参与积极性大大提升,课堂学习探究气氛渐浓。教师组织学生展开集体讨论,学生展示学习思考。有学生说:两个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和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这样的几何体才是棱柱。圆锥和圆柱的形成:以直角三角形一个直角边为轴,旋转一周,获得的几何体,就是圆锥;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形成的几何体叫圆柱。教师对学生讨论结果展开评价活动,明确学生学习认知的正确性。

二、介入建模意识,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过程中介入建模意识,让学生借助数学建模教法设计,对数学认知展开多重学习感知。所谓数学建模,是指数学概念集合性研究,体现数学认知的内在联系。数学中的几何,化学中的元素周期表、物理上的万有引力定律等,都是数学建模典范成果。在信息技术全面介入课堂教学之后,为建模顺利运用于数学教学创造良好条件。学生对建模有浓厚探索兴趣,教师及时启动数学建模进程,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热情。

建模是一种数学学法运用,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建立数学模型时,需要组织学生集体操作,以提升学习有效性。如这样一道题:现有10瓶啤酒,每三个空瓶可以换一瓶啤酒,问总共能够喝到多少瓶啤酒?教师任务提出后,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将原有啤酒瓶数和实际能喝到的瓶数列出表格,通过观察发现。当原有偶数瓶啤酒时,实际能够喝到原来3/2倍瓶数的啤酒。如果原有奇数瓶啤酒时,则实际喝到原来的3/2倍瓶数取整的饮料。如果换一种思路:每喝两瓶啤酒,可以借用一个空瓶,这样就出现了崭新的分配思路。教师对学生建模情况展开评估,学生参与研究热情很高。建模是一种学法运用,更是一种学习思想,利用建模形式学习数学,给学生带来重要学习思维启动契机。

三、注重实践训练,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课堂训练设计时,教师要注意展开优化设计,在布设课堂训练任务时,要关注其实践性,发动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深度介入课堂训练活动,对数学认知进行横向纵向拓展,真正理解数学的实践运用。在训练设计优化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以提升学生数学认知的主动性。数学逻辑性更突出一些,教师要注意设计更多思维训练内容,在培养学生展开思维学习时,培养良好习惯,为全面塑造学生数学能力做好铺垫。

《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学习时,教师组织学生利用绘制空间图形展开学习训练。如用斜二测画法画长4cm、宽3cm、高2cm的长方体的直观图。学生快速行动起来,首先画出轴,然后画出地面,画出侧棱。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先让学生展开自评活动,然后是互评,对画法正确性进行评价。最后教师给出客观点评,指出学生操作存在的问题。教师设计动手操作性课堂训练内容,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形成感知。在展示阶段,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评价活动,有效完善了学生学习认知体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意识,有益于帮助学生建立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学生数学学力基础不同,数学认知能力呈现差异性,教师展开教法创新活动,现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共识。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适宜教学情境,可以给学生形象直观感知创造条件;启动建模意识,从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入手,促生了课堂教学效率;升级课堂训练,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学习认知。

四、高中数学教学的课堂导入方法

1. 采用回顾复习导入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回顾复习导入法导入新课内容。因为到了高中阶段,学生所学的内容多了,学过的旧知识也比较多,而且新旧知识之间联系比较紧密,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在导入新课题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复习学过的旧知识,再自然而然地进入新知识的讲解。教师运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内容,不但让学生复习和巩固了旧知识点,而且可以也引导学生把新知识点一步一步地进行吸收和理解,能从浅到深、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得到提升,从而促进学生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来启发数学思维,增强对新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 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法。“疑问和惊奇是大家进行有效思维的开始。”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探究问题,并能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正确的解答,是现在高中教师所面临的任务。所以,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导入新课内容时,可以有意创设问题情境,让疑问成为悬念,并提出一些与所导入的新知识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来探索新的学习内容。

上一篇:一年级上新人教版数学教学计划下一篇:学习个人先进事迹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