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在生物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2024-09-27

注重在生物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共11篇)

1.注重在生物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一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福州市鼓楼实验小学 李皎华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观念都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提出问题,这是“问题解决”的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把数学教学过程组织成为捉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学数学,增长知识,发展能力。

一、培养提问意识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想问与乐问。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可以通过故事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大耳朵图图的故事吧。今天李老师再给同学们讲一个有关他的故事:有一天,大耳朵图图的爸爸正在书房看书,忽然,大耳朵图图哭哭啼啼地跑进来,边泣边说:“爸爸,人家小东每年都过生日,可我今年都12岁了,你才给我过了3个生日,我也要年年过生日嘛。”爸爸听后哈哈大笑:“傻儿子,不是爸爸不给你过生日,而是因为你不是每年都有生日呀。”咦,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一回事吗?

问题情境的设置目的是要促进思维,而《年月日》这部分知识比较通俗易懂,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用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一个高潮,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产生很多问题:为什么大耳朵图图12年才有三个生日?是不是这几年日历上没有这一天?这时学生就会形成想学乐学,同时伴随着的是猜想结果的产生与继续探究的强列欲望。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就能提出许多数学问题。如:在组织学生参加秋游时,先让学生根据这次秋游的具体情况,拟定秋游计划,然后问学生:在这次秋游活动中,你们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因为学生对活动很感兴趣,就会积极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实践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3、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后,让学生提问。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动手操作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的兴奋,而且伴随着手与脑的并用,学生的问题意识特别强,这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会产生很有价值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形成问题意识的习惯。4、教师提供开放题,让学生在异中“问”

课后设置开放题,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层地思考所学的知识,有利于扩大学生思维空间,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开放学生的思路,开放学生的潜能。

二、运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

1、借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学习数学。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认为:“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打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发生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们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运用这一情境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的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因为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的,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而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则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2、依托儿童生活事例,渗透数学思想、数学知识。

教育家刘国正说;“教室的四壁应是多孔的海棉,透过多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因而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社会实际、年龄实际,要以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大众化,生活化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亲切感。

如在教“统计——最喜爱吃的水果”一课时,用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不同颜色积木代替不同的水果,而一块积木代表一位同学最喜欢的水果,在搭积木的实践活动中渗透统计的思想。积木要放在同一桌面上,这样能看得出哪种颜色积木搭得高,同样在统计中也要用横线表示相同的起点。哪种颜色积木搭得最高,表示喜欢那种水果的人数最多。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把统计中深层次的数学思想生活化了。总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知识.此外,在课堂实际教学中还要注意加强小组合作交流,以及学生的实物动手操作,在交流与合作中体验和感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乐趣。

2.注重在生物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二

关键词:数控编程,数控仿真,能力培养,教学,应用

1 目前中职学校培养人才的教学任务

随着机械行业的飞速发展, 数控加工以独有的优势在机械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致使数控人员需求紧缺日益突出。因此, 培养既懂理论又会操作的技能型数控人员是当前职业学校的紧迫任务。在数控的教学过程中, 应从知识与能力的转化人手, 传授数控编程知识的同时,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摸索出一套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经验。

2 优化教学程序, 培养学生确定整体思路的能力

2.1 数控编程技术的基本概念

数控编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分析加工要求并进行工艺设计, 以确定加工方案, 选择合适的机床、刀具、夹具, 确定合理的走刀路线及切削用量等;建立工件的几何模型, 计算加工过程中刀具相对工件的运动轨迹或机床运动轨迹;按照数控系统可接受的程序格式, 生成零件加工程序, 然后对其进行验证和修改, 直到合格的加工程序。

解决一个问题, 处理一件事情, 干好一项工作, 首先需要确定一个整体思路, 并按照这个思路, 设定几个步骤, 然后按部就班, 有条不紊, 把握好每一个细节。

2.2 教学过程中的5个环节和5个步骤

解决一个问题, 处理一件事情, 干好一项工作, 首先需要确定一个整体思路, 并按照这个思路, 设定几个步骤, 然后按部就班, 有条不紊, 把握好每一个细节。在数控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训练学生数控编程和实际加工的综合能力上, 应紧紧把握了5个环节, 和5个步骤。

2.2.1 5个环节

“5个环节”分别是: (1) 看, 看零件图样。 (2) 算, 计算各轨迹点的坐标值。 (3) 编, 编写程序清单。 (4) 输, 程序输入数控机床。 (5) 验, 校验程序和仿真轨迹以及首件试加工, 加工后对工件检测。

2.2.2 5个步骤

(1) 进行工艺分析。在程序编制前, 应先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 根据图样的要求、毛坯及前道工序加工情况, 确定工艺方案及加工路线, 选择刀具、切削用量。 (2) 建立工件坐标系。设定工件原点, 确定3个坐标轴。理论上工件原点的选择是任意的, 但选择原点时应方便编制程序和数值计算。 (3) 确定刀具运动轨迹。按确定好的加工方案, 确定刀具运动轨迹, 并标注各点坐标。 (4) 编写程序清单。按照已确定好的刀具运动轨迹, 根据所用系统, 参考编程手册, 编写加工程序清单。 (5) 校验程序、试切首件。为了避免在实际加工中出现意外, 要求在实际加工前仔细校验程序和调试设备。

按照上述这5个步骤逐一做好, 这样学生整体思路不会乱, 使自己的工作有计划、有目的, 知道干什么、怎么干, 减少盲目性, 防止出现虎头蛇尾、半途而废的现象。

3 优化操作程序, 培养学生处理细节问题的能力

细节问题处理的好与坏经常对一项工作的成败起着决定作用, 细节问题处理得好会起到画龙点睛, 事半功倍的效果;细节问题处理得不好, 往往事倍功半, 甚至导致失败。尤其在数控铣削实际操作课中, 培养学生学会处理好细节问题的能力在数控编程的教学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是很重要的。

3.1 开、关机床时养成良好习惯

一个合格的从业人员, 应具备良好的从业素质, 这体现在他的工作细节上。学生在加工过程中会比较注意操作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而往往在开关机床这样的小事上却容易疏忽一些要领。因此, 培养学生的细节处理问题应贯穿操作程序的始终, 从开机检查电源开始, 一直到关机关闭电源为止, 训练学生养成善始善终的好习惯。

3.2 开机床时应注意的细节

(1) 检查机床是否有漏气现象以及气压是否达到标准。如果无漏气现象, 方可开机操作。 (2) 检查急停按扭是否按下。如果没有按下, 应先安下急停按扭。 (3) 打开启动电源。 (4) 取消急停。 (5) 勿忘机床回零。回零顺序:先Z轴抬高至安全高度, 再回X轴方向, 后回Y方向。 (6) 回零后, 马上将工作平台位移到中心位置, 防止机床长时间过度偏移, 保证机床精度。这里应注意工作平台与主轴的正方向与操作面板以及手轮转动方向的对应一致性, 否则“手动”模式下快速进给, 经常出现反向运行撞车的危险。

3.3 关闭机床时应注意的细节

(1) 先将工作平台和主轴调整到中心适宜的位置。 (2) 按下急停。 (3) 关闭电源。 (4) 清洁机床。 (5) 工具归位。

3.4 注意对刀过程中手轮的安全操作

以铣床为例, 在对刀时, 常用方法有:电子对刀仪法、芯轴—量块法和试切法。在对刀过程中, 手轮的进给方向同样应遵循“先Z轴—再X轴—后Y轴”的顺序;在“X—Y”方向进给时, 手轮挡位应先快后慢, 越近离工件, 进给越慢, 遵循“0.001×100”—“0.001×10”—“0.001×1”的顺序, 否则经常容易发生“扎刀”或打断电子对刀仪的现象 (图1、图2) 。

3.5 输入程序时明确系统和语法区别

不同的数控系统有不同语法要求, 甚至包括小数点的输入都有较大区别。因此学生往往容易因为对系统不熟悉或是因为粗心大意而造成程序不执行的情况。因此, 培养学生的细心和耐心也显得尤为重要。在数控装置内部默认的最小单位通常是以微米为单位的。以铣床为例, 当编写程序的时候, 有些系统在输入数据的时候, 有小数点和无小数点没有差别;而有的系统则默认语法错误, 不能执行程序。所以我们一定要清楚不同系统具体的语法要求。例如下面程序 (图3、图4) :

上面的两个程序段中, 程序一在“华中世纪星”系统中执行的时候, 所有数据后面有无小数点, 不影响程序的执行。如果要输入到FUNAC系统, 则必须在坐标数据后面加小数点 (如程序2所示) , 否则程序不能执行。

3.6 选择起刀点和退刀点的位置

在考虑毛坯尺寸的前提下, 为保证主轴的安全高度和起始点的精度, 起刀点不能选得离工件太近, 否则容易与工作平台发生干涉, 造成危险;但也不能选得太远, 太远会造成主轴限位警报, 并且在具体走道过程中会加长空程时间, 延长工时, 降低效率, 提高成本。退刀时也要留有一定的余量, 以防止刀具与工件发生碰撞。

上述细节问题编程时都应处理好, 就可以防止程序出现问题, 保证工件的自动加工。

4 通过相关数控软件的运用提高学生运用数字化先进技术的能力

4.1 数控防真系统在教学程序中的应用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出现了可以模拟实际机床加工环境及其工作状态的计算机加工系统, 它是一个应用虚拟现实技术于数控加工操作技能培训的仿真软件, 利用计算机的仿真培训系统进行学习和培训, 可以迅速提高被培训人员的理论和实际水平, 非常安全而且费用低。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各种数控加工仿真教学系统, 如北京斐克、上海宇龙、广州超软和南京宇航等不同数控加工仿真软件。通过这些软件可以使学生达到实物操作训练的目的, 又可以大大减少昂贵的设备投入。它具有FANUC、SIEMENS系统功能, 学生通过在PC机上操作该软件, 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操作FANUC、SIEMENS系统数控车、数控铣及加工中心, 可手动或自动编程和加工, 教师通过网络教学, 监看窗口滚动控制, 可随时获得学生信息。该软件兼容性广, 可和国内数控设备配套教学使用。它能够像真正的CNC机床一样进行控制面板操作, 可在虚拟的数控系统里编程移动命令和进行机床动作, 而后传输给虚拟机床加工工件, 并实时显示程序路径和三维工件图形。利用数控防真软件的这些功能, 改善了目前数控技术课程教学中设备投入大、学员人数多、上机时间短、培训效率低的现象, 提高了学生的编程和操作能力, 具体表现为: (1) 通过情境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加强互动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数控防真课程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对编程指令的掌握和真实操作面板的熟悉, 为实际操作打好基础; (3) 提高培训效率, 节约成本。模拟防真可反复进行, 不浪费真实材料, 不怕打刀撞车, 适合初级接触者模拟练习; (4) 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 提高了初期培训质量。由于不计成本, 可反复联系, 因此提高了学生操作的熟练性, 也为实际操作时提高了安全系数。 (5) 及时考核反馈, 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自觉性。

5 结语

总之, 在数控教学环节中, 只要能灵活应用教学资源, 积极利用学生主观能动性, 把握学生心理特征, 尊重学生个性, 坚持原则, 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确定整体思路、处理细节问题、比较分析的能力, 最终一定能达到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曾小惠, 吴明华, 潘铁虹.在线数控加工仿真教学系统的实现, 1998

[2]王晓楠, 王仲海.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应用, 2002

3.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三

一、激发自学的兴趣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才能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上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但更重要的是激发起学生自学和钻研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并反复推敲,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只有带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才能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对《九寨沟》、《田园诗情》等文章,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才能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树立自学的信心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在堂上“你讲我听”的思想束搏,在课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让学生自学解决;对学生自学尚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三、教给自学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如教学《番茄太阳》一文,我设计了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最后归纳出盲童明明活泼开朗、聪慧纯净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归纳出读写人文章时,抓住人物特点的方法——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抓住人物的特点。教学《最佳路径》一文,则让学生围绕最佳路径的设计过程去细读课文,了解事情的经过,读懂课文。凭借这课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读写事的文章时,应抓住事情的经过这一重点去品词品句,精读有关片段,去弄懂课文。

有的课文各段内容的写作方法相似,就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它各段,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一文,先精讲第二段,让学生了解本文所要说明的南沙群岛的特点,接着让学生分析第三段,老师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弄清楚第一个是“蓝色宝库”,资源丰富的特点,最后放手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独立自学以下几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举出实例,来说说事物相互之间的联系,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争着发言,举了不少例子。可见,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

四、培养自学的习惯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看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因此,我常跟学生讲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好处,让他们明确要培养哪些好的自学习惯,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如为了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我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

4.注重在生物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四

内容摘要:在新《音乐课程目标》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均将音乐审美的教育与培养作为核心问题来要求。因此,除了在高师钢琴学段性教学阶段对“基础性、集训性、浏览性、重点掌握性”的钢琴训练外,更要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四个方面的具体阐述,体现了如何在钢琴教学中渗透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提高高师钢琴教学层面的关键所在。

关 键 词:音乐审美 钢琴教学 能力培养

高师钢琴教学,从教学过程和塑造人的音乐弹奏过程来讲是学段性教学阶段,而非钢琴教学与能力培养掌握的最终结果阶段。高师学段性的教学要求、教学手段、教学层面、教学效果、教学审美渗透,将对学生所要达到的钢琴教学总目标的实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新《音乐课程目标》中指出:“音乐课程学段目标是从中观的角度规定某一教育阶段的特定学段音乐教育所要达到的阶段性效果。如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开发音乐感知力,体验音乐美感,培养提高感受与评价鉴赏能力。”而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则更加突出了审美体验价值,特别强调了“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因此,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如何很好地把握、实施、体现、渗透这个教育理念,应是提高高师钢琴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

高师钢琴教学中“基础性”“集训性”“浏览性”“重点掌握性”应是教学的四个基本特点。那么在有限的学段性教学中,如何综合以上特点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审美品位、审美层面的培养与提高呢?

一、准确了解钢琴音乐的特性

在高师钢琴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所用的教育方式不是具有音乐性的,而是具有文学性与说教性的,原因之一是将钢琴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等同,而忽略了钢琴音乐本身的特殊性。钢琴教学首先应挖掘弹奏者内心对音乐的感受、理解、想象、表达、表现,即对钢琴音响的音准、音高、速度、力度、色彩(和声)、织体、结构以及节奏流动变化的体验感悟,寻求与弹奏者的情感表达方式相对应的和谐规律。钢琴音乐特殊性之二,即音乐擅长表达人的情感,而不长于表达描写、叙述与造型。这就是钢琴教学中强调的要“富于表情地弹奏”。钢琴音乐是弹奏者表达心灵、倾诉内心情感与主观表达的艺术。钢琴音符与双手组合出来的音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成为具有各自特色的钢琴音乐文化,也就是其弹奏风格。钢琴音乐的特殊性之三是它的可塑性。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教学时,除了渗透教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处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启发、训练其教学对象自己对所弹作品内涵与外在表现理解、感知、创造的可塑性,即发掘弹奏者自己将音符组合所表达出情感的个体性,从而再谋求与听者情感上的共鸣,摆脱传统钢琴教学中教师理解的说教化、概念化、程式化。

二、对标题与无标题钢琴作品的把握

钢琴作品的标题与无标题性涉及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与文化背景,因此教学中对这两种作品的了解、理解、把握、弹奏的准确性,对于高师钢琴教学的成功与否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钢琴作品的标题与无标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有良好的把握,一是不能把标题与无标题作品概念化、绝对化。要正确理解钢琴作品中标题的文化背景与内涵,不是所有钢琴标题都与内容有关。如《贝多芬G大调奏鸣曲》、莫扎特《A大调奏鸣曲》、罗忠熔《奏鸣曲》等,都与作品内容无直接关系,只是一种曲式结构与体裁。而标题性,则是中国作品的一大特点。“欧洲音乐中的标题总是与具体特性的情况相联系而具有某种定向画面性,中国音乐的标题所预示的不只是画面,也表达人的心理、情感和大自然本身的诗意。”①也就是说,中国的标题作品往往与中国本身的文化内涵紧密相连,中国作品往往很多是旋律性的。如:陕北民歌四首《绣金匾》《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翻身道情》《解放区的天》,这些根据民歌改编创作的钢琴作品都是写实的,在民歌本身旋律上又赋予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表达出特有的标题性与形象性的.完美结合,以浓厚的陕北民俗风情、浓郁的黄土语言、鲜明的五声旋律、粗犷与炽烈的情绪,渲染了一幅特定时间、特定环境、特定的旋律交织的画面,利用钢琴的特殊表现手段,极具感染力地表现出来,引起听者感情的激荡,使人在愉悦中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在中国钢琴作品中还有一类,如:《大八板》《九连环》《长短组合》等等,这类作品其实是有标题的非标题音乐,它的内容往往与中国的戏曲、民歌的体裁有关。“中国的传统艺术对标题的使用常常立足‘似与不似之间’,标题对于欣赏者只是作为一种提示或暗示,它与‘实物’格格不入。它描写存在的形象总是积极捕捉内在的诗意,而所有对存在的典型形象的塑造,目的还是为了体现那存在于标题背后的人的深刻的精神世界。”②那么,在这里重点强调的是,应加强教学中对中国作品的训练与弹奏,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钢琴弹奏“母语”旋律的文化内涵。

因此,在高师学段性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培养学生对弹奏作品基本方式理解的基础上,更应借助于音乐背景材料,加深学生对作品风格、旋律、和声色彩、内容形象造型、情绪的渲染、文化内涵及历史形象的理解与掌握,以达到快速提高学生综合驾驭与表达作品的能力。

三、音乐欣赏对审美意识的培养

在钢琴教学中对学生审美培养的另一重要环节是,引导学生聆听、欣赏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层面、不同版本的钢琴作品,即引导学生以音乐的感知为基础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当今,发达便捷的多媒体、互联网、CD与VCD音响资料为钢琴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教师可针对性地利用以上设备,对学生进行听觉渗透,然后让学生写出听觉感受。众所周知,听觉欣赏的功效是,除了培养学生在聆听作品时对节奏感、音强感、织体感、和声感、音乐感的感知外,更强调的是通过具体作品的欣赏使其审美意识得到培养与升华。

钢琴作品的听觉能力训练同样会使音乐理解力得到提高。音乐审美理解力“是人们在音乐感受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音乐作品进行认识和评价的能力”。“是一种音响语言,一种多层次、多方面同时进行的思维方式”。③首次听辨钢琴作品产生音乐感知,反复听赏作品产生理解力,理解后又产生了音响记忆,记忆还会产生联想、比较,以至产生更高的理解力,在弹奏作品时会自觉与不自觉地将这种理解的意识渗透到自己的弹奏中,大大提高了弹奏水准。因此,对于“听”来讲,科普兰认为:“听兴德米特、辟斯顿的作品,需要有一副懂得复调的耳朵;听维拉洛博斯的作品,需知色彩新之丰沛;听费兰克和汤姆森的作品,需敏锐灵秀;听斯特拉文斯基晚年的作品,需爱其风格;听米约的作品,需喜其嘲弄意味之音响……”④那么,对于我们高师钢琴教学及教学对象,要快速提高或增强音乐理解力,要有重点、有选择地,尽可能地广泛接触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版本的钢琴作品,积累这种音乐感受。教师注重对学生理解力的培养,必然会将审美表象能力快速渗透到教学与学习中,自然会使教师与学生能更好地展示作品的意义、内涵与表现等。

四、努力提高自己的音乐文化修养

在高师钢琴教学中,教师除了对其以上所述各环节注重强调与实施外,还应注重、引导与加强学生自身文化素质与音乐修养的提高。这部分内容非常广泛。在音乐文化的训练方面除了对音阶、调式、主题、旋律、节奏、节拍、音高、音强、色彩、和声等的熟悉外,还要从音乐知识入手,使自己懂得钢琴音乐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段,还要了解不同类型的声乐、器乐、合奏、合唱、歌剧、舞蹈等艺术形式,还要有选择地了解一些中国博大精深的戏曲音乐文化,如对京剧的表演与欣赏和对中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精髓――民歌的了解,这些均渗透在全部的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表现中。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在表现中国钢琴作品时才会更加有神韵。

在文化修养方面,在课余或在假期,应不断学习一些文学名著,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欣赏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以提高自身的欣赏品位。在此同时,应指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艺术实践中去,快速提高钢琴弹奏与表现的心理素质能力。有可能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为一些歌曲配写钢琴伴奏谱或者将一些民歌、小曲编写成钢琴独奏小品,初期创作尽管稚嫩,但对于学生的音乐能力和音乐修养的提高大有裨益。

高师钢琴教学不同于音乐学院钢琴专业的教学。如何在有限的学段性时间内创造出更大的教学效益,应该是高师钢琴教改的重要课题。因此,在钢琴教学中,在音乐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有重点地选择加强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对于高师钢琴教学效益与教学层面的提高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注释:

①②卞萌 著《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华乐出版社 第57页

5.注重在生物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五

小学数学教程具有抽象性、应用广泛、系统逻辑性强、图文并茂、知识体系完整等特点,所以对于培养他们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迁移联想、归纳总结等多方面能力都行之有效,尤其对课堂教学这一环节的实施过程尤为显著。

一、创设情境,感知概括内容

每节课大部分教师都是通过准备题的过渡而切入新课的。而准备这一环节又往往令教师及学生忽视,有的只是把它作为简单的练习来处理。实际上准备题既能对学过的旧知识点加以巩固加深;又能够为新授课扫清道路,缓冲难点;还可以预设伏笔,使教学生动有趣。所以如果不好好地利用它来培养学生的概括水平,太可惜了。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在这一环节上学生充分感知编者意图,为形成能力做好准备。例如:《小数的认识》一课中,准备题中出现4种商品的价格。编者为什么会这样设置呢?这样安排的好处在哪儿呢?不这样设置可以吗?教师只有在设计这块教学时,有意识地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充分感知小数与整数的区别。学生也就顺理成章地读、看懂、领悟到小数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小数的意义做好准备,同时形成一个大体的知识框架。

二、观察比较,培养概括能力

由于编排的特点,很多知识都是通过一些具体实例、直观教具,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再概括出一些数量关系或规律特征、图形特点。教师通过罗列数据、等式、表格等,当然其中也可以是准备题中已经涉及的,只不过需要用对比、着重指出等手段,通过自己的语言初步形成概括。即使说不到位,也得让学生感受跳一跳就可能摘到桃子的滋味。切忌包办代替,把现成的规律、性质直接说给学生。如果长此以往,对学生的能力、智力将大受影响。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这一课,我通过准备题的快速口答,然后再有目的地排列组合,板演结果:

5×(2+8)=5×2+5×8

3×(7+3)=3×7+3×

3(6+8)×10=6×10+8×10

简单的几组等式,使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得出结论:等号左边都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号右边都是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最后还要把相乘的积相加。通过学习这样的处理,不仅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了,同时为教师也提供了大量的活动空间,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有声有色。让学生从数学学习过程中体会有价值的数学比告诉他们数学有价值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样在教学9加几的加法时,可以通过例题的计算概括出“凑10法”;又如看了很多的长方形物体,再让孩子们总结长方形的特征;像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减法、除法的运算性质等这些都可以通过简单的处理,让学生自己概括总结。

三、自学课本,形成概括能力

一提起自学,很多教师就采用放任自流的形式,因对自学的意义没有深刻认识,所以自学大多会流于形式,而无法让学生真正的自学,更不用说让他们通过自学获取知识了。只有教师善于利用自学优势,通过自学的方式让学生想学,而且有信心把这个知识学会,他才能学得进去。所以课堂教学中的自学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检验学生能力的重要法码。通过自学,用简短的语言描述自学收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相互交流,互相倾吐,教师不仅要听学生的结果是什么,还要让学生自己讲出结论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得到的。长此以往,“目标自学”的念头无形中会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善于发现问题才能尽力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形成概括水平

让学生将一节课的内容用几句话简单概括,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自我评价,找出差距,形成竞争机制。同学们你争我赶,争取最大限度地获取学习知识的热情,也可以激励授课的教师,达到师生共勉。这样一来,既可以重温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还可以形成学习高潮,提高学生概括水平。

小学教学中每一个数学名词或概念都很抽象,都需要通过一些实例来概括出来,但深浅不同的数学概念往往是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产物。低年级学生只适合概括一些具体的量。比如:3块糖,3个苹果,从而总结出3这个数。但从具体的数过渡到一些抽象名词,形成规律的东西则需要在中年级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成熟,一旦进入高年级学生就应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了。概括能力一经形成,就将具有一定水平。由此概括水平与孩子的认知规律也息息相关,于是我把这种认知水平划分三个阶段:一是模仿概括阶段(低年级);二是半具体概括阶段(中年级);三是抽象概括,形成能力阶段(高年级)。

6.注重在生物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六

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之一。教学内容应该丰富多彩,形式要灵活多样,要有幽默、有笑声、有争议、有讨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善于营造民主、自由、合作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乐于表达,积极参与,让学生感受到自身价值之所在,体验创造性学习的乐趣。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建立民主自由的氛围,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独立思考。学生的表现只要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教师就要适当地给予表扬,即使有些观点不够成熟,教师也不要急于全盘否定,而要在鼓励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修改和完善。同时,要允许学生有质疑的自由,对他人或老师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自由探讨、自由争论,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探索问题的主动性,为学生的创新发展创造环境。

二、鼓励自信,培养创新品质

首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创新离不开自信,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断力、不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绝不可能有创新的想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努力完成较难的任务,为其坚定信念,相信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例如,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微笑的点头,都可以使学生信心倍增。其次,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坚韧性。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没有坚韧性,任何创新的想法都只是空谈。因此,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经得起困难和失败考验的精神,让学生明白一份艰辛一分收获。

三、打破模式,培养创新思维

思维定势指的是沿着固定的思路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思维定势是创新的最大障碍,老师要巧妙引导学生采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想象思维思考问题,力求求新求异,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首先,要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欣赏,使学生受到感染;通过充分利用教学图片、实物、实验、电教化教学手段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当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表象之后,创造想象能力便会得到逐步发展。其次,在课文已有故事结局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填补可能产生的结局。当然,创造性想象能否产生创新成果,还必须在想象之后引导学生评价自己想象的合理性是否有违客观现实和客观规律。

2、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弥补,是创新的高级思维形式。学生抢答,老师不要认为学生是“出风头”、“爱表现”、“个人主义”,否则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抑制学生的直觉思维。语文课堂还要适当地应用发现法,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让学生独立发现,而不是越俎代庖,这既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体系,又能使学生获得自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态度,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立足“终身教育”,改革教学方法

“终身教育”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一生,定位于使人“学会学习”。当今时代,我们培养的学生一旦投身社会,能否立身行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读写能力(不能排除听、说能力),因而,这对学校的语文读写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学为理论指导的“文学阅读教学法”,一般是从文章结构入手解析“范文”,从积累语文知识入手整理范文所提供的内容要点和零碎的语文知识点。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教材配套用书《教学参考书》的“参考”内容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结构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修辞方法、练习答案等。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照搬“参考”,用“生理解剖学”的方法和以获得“生理解剖”结果为认知目的的教学,违背了阅读的根本目的和阅读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再有,习惯的“文学阅读教学法”是从“读写结合”入手,把对范文的解析同时扩展为模仿范文的写法来进行作文教学。比如,中学语文教科书以体裁编组课文单元,用“单元知识短文”归纳、阐述本单元课文的文体知识,学什么文体的范文就设计什么文体的写作。这种编排模式,实际上是把阅读与写作不同的思维过程和心理活动混为了一谈。许多教师视课文为阅读和写作的共同参照物,因而出现了用文章结构分析来置换、代替读写信息处理的现象,从写作的角度解读文章,使语文读写教学处于尴尬境地。由此,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受到扼制,学生作文出现了千人一面、千腔一调、不使人卒读的现象。

7.注重在生物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七

( 一) 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 学生不够积极主动

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 大多数文化成绩较差, 学习积极性较差, 各学科知识基础都比较薄弱, 特别是英语成绩普遍更差一些, 不少学生的词汇量少, 不能正确地读出来, 掌握的语法知识也少, 在英语学习中缺少自信心, 很少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英语学习活动中去。 虽然大多数中职学生的内心也渴望与人交流, 渴望自己得到锻炼, 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和赞扬, 但是由于英语知识基础较差, 自信心不足, 不敢、也不愿意用英语来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长此以往, 在中职英语课堂上学生更张不开嘴讲英语。

( 二) 中职英语教师的口语水平参差不齐

中职学校英语教师的口语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 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口语能力的提高。目前的中职英语课堂中, 大多数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不少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仍然采用“ 满堂灌”和“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也较为单一, 在课堂上, 英语教师讲授, 学生听讲、做笔记。

( 三) 中职英语教学中学生不重视向教师学习英语口语

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 一提到英语口语训练, 往往只强调学习纯正的英语语音、语调, 而忽视了英语教师学习英语口语的重要作用, 有的中职英语教师发音标准, 当学生与口语能力好的英语教师天天接触时, 学生若注意向英语老师学习, 也是一种比较好的学习英语口语的方法。 当中职学生注意观察英语老师发音时的口型, 慢慢地进行模仿练习口语, 并及时与英语老师进行交流, 听取英语老师的指导, 这样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二、提高中职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方法

( 一) 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是以中职学生的就业为导向的, 其培养目标是学以致用, 注重训练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从而更好地适应职业社会的需求。

( 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要想促进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 就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主动学习, 指导学生总结英语口语学习的方法, 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运用简单的英语日常用语来发展综合语言技能,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促进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不断发展。 因此,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张口讲英语的兴趣。

( 三) 教师要坚持用英语进行中职英语课堂教学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 教师用英语来组织课堂教学, 给学生营造运用英语语言的环境氛围,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讲英语的热情, 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英语听读能力, 促进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的不断提高, 但是, 大多数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 刚开始时, 教师用英语来组织课堂教学, 学生可能不太习惯或不容易听懂, 教师可以尽量运用一些简单的英语口语和学生进行交流, 还可以借助手势、表情等肢体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 当学生慢慢习惯后, 教师可以逐步加深, 训练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在教学中, 不管是朗读课文还是口语表达训练, 学生都喜欢模仿老师,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用英语来和学生交流、沟通, 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 四) 注重培养中职学生的语感, 鼓励学生多背诵经典英语文章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的一种直觉, 英语口语能力的形成首先需要有大量的英语语言材料的有效输入和不断积累。 而英语语言材料的积累储存必须有大量的反复朗读、背诵经典英语文章, 从而加深记忆、理解的过程。 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大量的英语材料, 很好地训练了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让中职学生掌握英语的连读、重读、节奏等种种技巧, 培养了学生连贯流畅地运用英语口语进行表达的能力, 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从而促进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不断提高。 因此,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 鼓励学生朗读和背诵经典英文材料, 是培养学生语感, 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 教师可选择短小精悍的英文文章作为学生朗读和背诵的篇目, 鼓励学生朗读直至能够熟练地背诵, 然后分小组来比赛, 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激发学生朗读和背诵的热情, 训练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总之,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提高自身的素养, 提高自身的英语口语能力, 要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科学合理的英语口语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学英语、张口讲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 彻底改变现阶段中职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 哑巴英语”的现状, 促进中职英语口语教学效果的提高, 促进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8.注重在生物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音乐教学;听觉能力;培养

1.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几个听觉问题

音乐课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处在被学生和家长忽视或轻视的地位,许多学生和家长只是重视语文、数学、英文等主要科目的学习,而认为音乐等课程可有可无,照着学学就行了,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令人忧虑的问题。

学校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许多学校把教学的重点都集中到语文、数学等主科方面了,对音乐教学的重视与投入相对要少些,尤其是对音乐课堂音响的投入偏低,导致音响效果营造的缺陷。当前科学技术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许多家庭都有设施一流的家庭音响,学生随时都能欣赏到高品质的音乐。相比之下,许多学校的音响设施就远远达不到这种品质,造成音响效果的低下,导致学生无法提高兴趣,从而不愿意配合老师的音乐欣赏,尤其是听觉教学。

学生与家长对音乐教学比较轻视,认为只是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的杂科而已,认为音乐成绩不是升学的主要标准。因此,对音乐教学没有足够的重视。

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与掌握参差不齐,增加了音乐教学难度。有的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比较分散,无法自觉安静地倾听欣赏音乐。有的学生对音乐缺乏兴趣,自讽为缺乏音乐细胞,上音乐课是“对牛弹琴”、“鸭子听雷”,不愿意认真配合老师上好音乐课,对音乐、乐曲的听赏缺乏兴趣。

有的音乐老师对音乐教学的理解认识不够深刻、对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没能创新提高,未能有效进行科学的音乐教学,对学生听觉能力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

2.听觉能力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依赖于听觉。例如:音乐欣赏是必须借助听觉而实现的艺术活动。人们在聆听音乐时,有的人会感觉到它的奇妙无比,有的人却会觉得难以捉摸,这就和个人的音乐听觉能力高低有关。如果我们具备比较高的音乐听觉能力,就能较为准确地感知、认识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2.1音乐听力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

但凡成功的音乐家,他们无不具备超群的听音能力。例如:少年时期的聂耳对听过的曲子过耳不忘,瞎子阿炳无疑是靠听力进行创作和演奏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听力训练,是不可忽视的素质教育内容之一。

2.2具有良好的听力,是能否较好学习音乐作品的保障

音乐是听觉艺术,它是依靠乐意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对比、变化,有规律地组织起来,形成音乐形象,通过听觉器官来感受的一种艺术。因此,发展学生的听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是歌曲教学还是欣赏教学,都要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知要素的表现力和音乐形象的差异。在音乐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听力水平差异大的现象,听力较好的学生,会毫不犹豫回答出音乐作品的某些特点或音乐的形象,但听力差的同学,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答案。

2.3培养学生的听力,才能适应新课改的教育教学方向

学生的音乐素质发展表现为感受音乐、鉴赏音乐和创造音乐的能力提高;要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必须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听觉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较强节奏感,做到有节奏地歌唱,就得反复多听音乐作品;要提高学生的较好的音准,做到唱歌不离调,音准好,就得先多听音乐作品;要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开阔音乐视野,就得多听音乐作品;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就得不断听不同的音乐作品。

3.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

3.1从提高音乐老师教学水平方面

切实提高音乐老师的音乐素质和对听觉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深刻理解音乐内涵,掌握音乐教学重点,深入赏析音乐作品,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科学教学、自如解决和应对音乐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有步骤、有目的地科学制订音乐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与体验音乐艺术。对音乐听觉的重点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与启示,例如欣赏音乐时,明确地告诉学生听觉的重点是音乐速度节奏的变化,是音乐情绪意境的不同,还是自身感觉感受的变化等等,让学生清楚对音乐听觉的鉴赏角度是什么,并在倾听鉴赏的过程中有所针对、有所侧重,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2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听觉能力的培养

3.2.1在课堂教学中,长期不懈地进行基本的听力训练

在音乐教学中,钢琴、手风琴等键盘乐器比较常用,因此,通过钢琴、手风琴等乐器对学生进行听琴辨音的训练,是最基本的听觉训练。例如:每次上课前可以利用几分钟时间与学生玩听琴辨音的游戏:

①听音说音名。在每次教唱歌曲之前,都要进行说音名的训练。教师用琴弹出一个或几个音符(音组),让学生试着说出其名称来,以便提高感知音符的能力。

②听音唱音符。教师用琴弹奏音符或音组,让学生听后学唱,增强听音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③听一段旋律进行模仿哼唱,然后说出音乐的情绪,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听力将得到较大的提高,为以后更好地学习音乐奠定坚实的基础。

3.2.2充分利用课前课后的时间,让学生多听优秀的音乐作品

它是增强学生听觉器官感知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有意让学生多听一些著名乐曲,在音乐精品的熏陶下,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能得到较好的提高。好的音乐能带给人们积极奋发的精神力量和好的精神品质,如同一本好书,它不但是人们的精神食粮,而且是人的精神支柱。比如:在聆听某个乐曲后,可以让学生分辨演奏的乐器;在每次欣赏乐曲后,可以让学生讲出乐曲的题目,以利更好地认知乐曲,丰富音乐知识;在听完一段音乐旋律后,请同学猜曲名;在听完录音或学生自己听过歌曲后,可令其评头论足地评议某些歌手的演唱风格及技巧;在每次听音训练之后,都进行相应的评价,相互借鉴和启发,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使听力训练有所发展和升华等。

3.2.3要重视学生的视唱练耳训练

我们知道在音乐学习的课堂中,学生既要唱,又要听。听是为了更好地唱,唱又是听的延续,但听是唱的前提,唱是在听的基础上发挥,听能纠正唱的毛病,所以在音乐课堂中多重视学生的综合训练,不断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在识谱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让学生试着记录曲谱,进行较高层次的听力训练,提高边听边记的能力。当然不能操之过急,应由浅入深,由少到多,逐步量力而行,能记多少是多少,哪怕是象征性的也好。对此,教师进行必要的检验和指导,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记忆,再现曲谱的兴趣,强化听音能力的训练。

参考文献

[1]曹 理,何 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0

[2]艾伦·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M]丁少良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张前.音乐欣赏、表演与创作心理分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9.注重在生物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九

【摘 要】在数学思想表达中,数学语言是非常重要的专门语言,其特点明显。做好数学教学对于聋生数学表达能力、阅读能力以及交流等方面的能力提高作用重大。

【关键词】数学语言的表达;聋生;教学策略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是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通用语言和数学思维的最佳载体。数学语言分为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和图表语言,三类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在数学语言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数学语言与一般语言相比的特点表现在:数学语言既具有抽象性、简约性、精确性。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重要材料和结果,而且还是进行抽象思维的一个重要工具。

聋生在没有初步掌握并形成语言前,其很难形成抽象的思维。其思维一直处于具体形象以及直觉动作思维的阶段,想要进入到逻辑思维中去,存在很大的难度。由于没有语言方面的帮助,在思维的过程中,聋生事物分析全面性和条理性非常差;综合的过程中也有明显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在推理时会经常把事物本身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混淆在一起,在比较的过程中很难确定事物之间的可比因素,过度的重视事物本身的数量,而没有对其质量足够的重视。这也导致了判断的时候没有必要的相关根据。聋生本身的生理缺陷,便给其语言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导致了其认知比较的特殊,所以,应该采取科学和正确的途径,让聋生从认识和语言方面能够得到正常的发展。

斯托利亚尔所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作为语言的一种,数学已经不再仅仅是进行自然科学描述的语言工具,也是管理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等门类语言描述的工具,若是可以掌握好数学语言能力表达,能够说其掌握了进行科学描述以及生产实践活动中问题解决的相关工具,也就是数学化的重要手段。由于生理缺陷导致语言理解表达能力很低的聋生而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与训练其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尤为重要,聋生若能准确灵活地掌握了数学语言能力的表达,对其发展数学思维、培养数学能力和素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对聋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2.1 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引导聋生学习数学语言的表达方式,体会数学语言确、简约、形式化。

对于抽象思维而言,概念是其细胞,一般情况下,概念往往是通过固定的用词字来进行固定和标志的。必须从学生思维发展出发,在学生能够理解字词的情况下,逐步的从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上,将事物本质特征抽象出来,并进一步的形成概念。对数学逻辑而言,数学概念是其起点,也是聋生更好的认知的重要基础,是聋生学习数学思维的核心,在数学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地位非常重要。

聋生在掌握概念方面的一个特点就是概念的“扩大与缩小”易混。如把“平行四边形”当作”正方形”,即为概念的缩小;把“有理数” 当作”实数”,即为概念的扩大。概念总是用词来标志和固定的,如果没有词,概念就不能存在,也就不能巩固下来。之所以犯这种错误,是因为聋生尚未掌握相应的词语,而缺乏对内涵的深刻揭示,随着语言能力的提高,词句的丰富,他们对概念的掌握会逐渐精确化。

例如,在讲解极限的感念引入时,用了割圆术这个例子,中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注》方田章圆田术中创造了割圆术计算圆周率?仔的方法。“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这几句话明确地表明了刘徽的这一思想方法。上课时让聋生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看图形的初步感受,讨论说出它们的特征?有什么规律?说明什么道理?全体聋生人人通过自己说、同桌说、小组说都能得到“说”的机会,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协调发展。长此以往的训练,聋生一定能大胆、主动积极地参加到“说”的教学活动中去,就能为聋生数学语言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聋生清楚了概念的深刻含义后还要能口说或手语背诵数学重要的概念、定理及公式等,如数列和函数的极限定义、导数的定义,不定积分的定义,定积分的定义等,引导聋生学习数学语言的表达叙述方式。

2.2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引导聋生学会使用数学语言,体会数学语言的精确、简约、形式化。

通过一对一的作业面批和课堂上让学生到黑板板书修正聋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把错误的写法和正确的写法放在一起,让聋生通过比对,写出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训练培养他们正确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2.3 在教学内容的总结中,训练聋生会用精确,简练的数学语言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体会数学语言的精确、简约、形式化。

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数学语言具有精确、简约、形式化等特点,能否恰当地运用数学语言及自然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也是评价的重要内容”;要注意“提高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所以,数学教学必须加强对学生数学语言的教学。对于生理缺陷导致语言理解表达障碍的聋生而言,在数学教学中更应加强对聋生数学语言的教学,训练聋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其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0.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十

开展创造教育,关系到我国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关系到把一个什么样的基教育带入21世纪,尤其是关系到以什么样的教育来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问题,所以,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教育一方面要继承、借鉴百年来教育改革中有益的经验,又要摒弃那些陈旧的过时的东西,汲取当代科技尤其是电脑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全面深入地改革传统教育。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明确学习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是否具有成效,首先取决于思想觉悟的高低。所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首先是要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目的。青少年学生如果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就会懂得自己的学习是为社会建设紧密联系。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就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就会时刻鼓舞着自己奋发图强、锲而不舍。

明确学习目的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充分重视解决学生对待分数的认识问题。分数这个东西,过去搞得太神秘。所谓“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学习不是为了应用,而是为了得分。为了分,学生变成了书本的奴隶;而不能发挥创新的精神。是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还是让学生当分数的奴隶,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思想。要想真正培养出有作为、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就得把学生从“分数”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因

激发学习动因,就是要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强烈求 知欲,就会积极主动,甚至不可遏制的进行顽强拼搏,乐此而不疲。

此外,教学形式多样化,可以减少过分单调而带来的厌烦情绪;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第一切入点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教师精神语言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活”起来;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不同意见;要形成民主、平等的氛围,在学生回答问题、解决练习、实验操作过程中,采用和提倡一问多答、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方法、新方案;要培养学生有独立的见解,训练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让他们时刻感受到随时都会有“成功”的机会。

四、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手段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向人们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未来的人不仅能动脑,还得 能动手;不仅善于研究探索,还得勇于实践。

所谓动手能力就是操作能力。动脑和动手是紧密联系的,人要用形象思维在头脑中形成模型,再动手操作才能转化为“产品”。如低年级的教学,可让学生动口,用口说一说,再动笔写一写。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运用,充分体现出脑和手的活动,从而使学生

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来认识。又如物理课中的实验教学,说明只有勇于实践,在反复的实践过程中,经过多次反馈、校正,才能形成认识和技能。

五、改进教学方法是训练创新思维的途径

在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今天,教育者的任务不再是单纯是向人脑的仓库里“装”知识,而是要变“教会”学生知识为“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为此,改进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课堂教学要充分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具有主人的意识,加之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获得新知,进而才有可能进行创新思维。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各门课程的教学,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六、发展个性特长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条件

一个人的个性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个性是一种由全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等最复杂的合金。不了解这一切就谈不上教育。”因此,营造一个使个性得以发展的宽松的氛围,是保证和开发一个人的创造力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在和谐民主的环境里发展特长。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愉悦的,不要一味的讲求整齐划一,不要刻意的追求有板有眼,要给学生一个个性发展空间和自由。压抑个性自由,就是抑制创造欲望,同时也是埋没创造性人才。

七、培养心理素质是锻练创新品质的关键

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当前教育界面临的又一重要课题。一个人没有较好的心理素质,不能面对困难和挫折,摔倒了自己不能重新站起来,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流、沟通,久而久之,变得心胸狭窄。这样的人是无法找到自己生活的空间的。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意志和性格、兴趣和情感等因素对人心理所具有的启动、定白、引导、维持、强化、调节、补偿等重要作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自强、自立,学会做一个有坚强意志的人。只有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做人,才能更好的创新。要帮助学生与人相处,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团结协作精神;要帮助学生学会以正确的态度、顽强的意志、宽广的胸怀对待困难和挫折。只有这样才能锻练他们的创新品质。

八、“模仿”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从模仿到创新是学习道路上的必经之路。模仿是人类的本能,没有这种本能,学习就无法开始。从婴儿呀呀学语到学写字、学唱歌、学打球 „„无一不是从模仿开始。不仅初入学的孩子爱模仿,連中学生、大学生以及成年人,在学习新东西时,也都需要模仿。要想掌握基本技能是不可能的。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模仿──会──熟──创新的过程。因而,没有模仿,就没有创新。没有生而会者,更没有天生的创新家。不凭一定的基础,不掌握一定的技能,就想凭空去创新,非碰壁不可。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开始学习新知识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模仿,并尽可能缩短这种模仿的过程,而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又要培养与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九、养学生学习兴趣也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许多学生有他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在他们最感兴趣的事物上,最容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其创新意识。

在学校有些学生会很喜欢物理,凡是有关物理方面的活动,他都积极参加,为什么?因为他们这门功课有着强烈的兴趣。

人们一但对某门学科、某种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兴趣浓厚,积极性就越高。这是由于兴趣使人感到兴奋和愉快,从而使他们投入高度的注意。并在此同时,发挥自身能力去勇于创新,使知识学以至用。

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可使其自觉产生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培养其创新精神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要培养起来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就会自然地、毫不勉强热衷于学习;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就会更加自觉,并能同时善于发现问题,勇于创新。

学生在学校学习,从一生来说毕竟是短暂的;而不在学校,要在生产和工作岗位上自学,则是终生需要从事的事情。学生不能跟教师一辈子,教师也不能教学生一辈子。路,终归是要由自己去走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就将终生受用无穷。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创新精神的关键是要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加强学习的计划性。

(一)培养自觉性

要使学生具有持久的主动性,必须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所谓自觉性,就是对所从 事的任务有足够的认识,有很大的干劲,能够毫不勉强地、积极愉快地完成。

要想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必须树立永不自满的思想。学习是一个永无休止、无限发展的过程。如果有了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认为“差不多”了,马上就会倒退。所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说的就是这样一条道理。总之,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进而起到培养自身创新能力的作用。

(二)加强计划性

制定合理的计划,一切行动都按照计划行事,学生就容易做到主动与自觉。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这样经常以计划为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从而增强了自觉性,成绩也是在直线的上升,效果极其显著。

当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是脱离学生实际的空口白话。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马列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要根据具体的情境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学也必须坚持结合学生实际的原则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创造性的教师来培养。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具有创新的精神。只有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新的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的个性才能得以弘扬。

11.注重在生物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化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初中的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化学知识体系,在教学实践环节中,通过相应的教学内容渗透当今社会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性,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树立环境保护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行动有效的保护环境,为环境的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利用课堂上的实验,引导学生创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理论的建立大多是通过实验。以实验为载体的探究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化学科学的发展史中,实验教学一直是探究问题、获得知识与创新的重要手段。新世纪的化学教育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应当重视发挥实验教学的探究功能。化学新教材中,除了教师演示实验外,还安排了大量的学生“活动与探究”实验,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素材。在实验教学中应尽量发挥实验的探究本性,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多媒体技术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综合处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与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并使这些信息建立起逻辑连接,以表达更丰富、更复杂的信息。多媒体能够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网络时代的中学教师,首先应学会如何有效利用并开发网上资源,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使他们在信息的海洋里畅游。

在研究分子、原子及化学反应的微观粒子运动时,微观粒子的运动是看不到摸不着的,运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微粒的分开和结合的过程,都能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和接受。例如:初中化学教材中原子的结构、水的分解、钠原子与氯原子之间结合生成氯化钠等用多媒体课件来模拟,这样,既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结构,理解化学变化的原理,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中也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三、通过实验现象及结果分析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思维能力

化学成为一门科学,就是因为化学中隐含着许多思想、规律和方法,从而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的有章可循。如:“实验验证思想”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实验及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既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又可以获得化学知识。如:教学“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中,在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原理过程中,让学生找出有二氧化碳生成的所有学过的反应中,哪些反应可以产生二氧化碳,通过做实验、分组讨论之后得出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方案。此过程中有大量的学生活动:通过动手实验、分析实验现象、讨论、最后通过归纳、演绎、思考,才能得出最佳的反应原理,这种获取知识方式能使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如果许多要通过实验获取的知识不经过实验探究,而是枯燥地去记忆,不仅不能学好,也不会在学习过程中把握化学的学习方法。还要注意在实验中培养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想品质。如: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有的同学提出:木材、油燃烧反应后质量减少,是不是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在过程中让学生敢于提出更多问题,表述自己的观点,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因此,可以通过不断地进行化学实验,逐步形成正确的化学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通过实验现象及结果分析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思维能力

化学成为一门科学,就是因为化学中隐含着许多思想、规律和方法,从而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的有章可循。如:“实验验证思想”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实验及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既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又可以获得化学知识。如:教学“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中,在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原理过程中,让学生找出有二氧化碳生成的所有学过的反应中,哪些反应可以产生二氧化碳,通过做实验、分组讨论之后得出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方案。此过程中有大量的学生活动:通过动手实验、分析实验现象、讨论、最后通过归纳、演绎、思考,才能得出最佳的反应原理,这种获取知识方式能使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如果许多要通过实验获取的知识不经过实验探究,而是枯燥地去记忆,不仅不能学好,也不会在学习过程中把握化学的学习方法。还要注意在实验中培养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想品质。如: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有的同学提出:木材、油燃烧反应后质量减少,是不是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在过程中让学生敢于提出更多问题,表述自己的观点,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因此,可以通过不断地进行化学实验,逐步形成正确的化学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

四、做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生在做家庭小实验时,需要独立思考,去想象、去钻研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这就有助于学生智力与创造才能的发展。如,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家庭小实验,证明蜡烛的成分里含有氢。他们会积极动脑思考,联想过去学得的知识,并认真加工整理,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实验原理,设计优良的实验方案,达到实验成功的目的。又如,根据木炭具有吸附能力和性质,让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家庭小净水器等实验。这些小小的制作,小小的发明,为将来学生成为科学的创造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化学实验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是体现人的认识过程从思维到再创造的最生动典范。化学实验中只要我们努力创设实验设计环境,鼓励学生以积极求实的态度,刻苦钻研的精神,敢于提出问题,大胆假设,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唤起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不是一个实验一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这应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作为化学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创造能力,不怕麻烦、不畏艰苦、乐于奉献、勇于开拓,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上一篇:全国运动会流程下一篇:行政工作内容简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