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物业管理

2024-09-19

乡村物业管理(8篇)

1.乡村物业管理 篇一

白涛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村医生管理细则 为加强乡村医生一体化管理,明确乡村医生在公共卫生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做到各司其职,齐抓共管,责任到人,增强工作责任心,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依据《乡村医生管理规范》和2011年《涪陵区卫生局、财政局乡村医生绩效考核办法》,特制定本细则。

一、组织管理

1、必须接受白涛社服中心的直接领导和业务指导,因工作能力不足、办事敷衍拖沓、不能履行责任或不服从领导的乡村医生,我社服中心要及时进行调整,并报区卫生局备案;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按要求上墙。

3、按时参加例会、上级培训,参加一天得10分,迟到、早退一次扣10分,无故缺席一次扣50分。

二、居民健康档案

1、做好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宣传工作,及时准确收集建档村民的基本情况,主要健康问题及卫生服务记录及医疗等信息。辖区村民在接受服务时,为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根据复诊信息及时补充和更新健康档案记录。

2、配合社服中心组织辖区居民参加疾病筛查、健康体检等。

3、档案保存良好,按时把完善的档案交社服中心录入存档。

4、建档一个得1分。

5、要求:建档完成率达100%,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扣0.6分。

三、健康教育

1、及时发放印刷资料,包括健康教育折页、处方、手册等,每年不少于12种。查登记本和抽查群众。发放一种得2分,少发放一种扣倒1分。

2、各村设宣传专栏一处,每两月更新内容一次;更新一次5分,缺一次扣5分。

3、每两月举办一次健康知识讲座及咨询活动;举办一次得20分,缺一次扣20分。

4、健康教育资料保存完整备查;包括通知、签到册、照片、讲稿等。缺一种扣5分。

5、要求:群众核心健康教育知晓率达70%,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扣0.3分。

四、计划免疫

1、及时掌握辖区出生人口信息,及时发现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对居住≥3个月的流动儿童进行登记,并报送社服中心完成建证建卡;报送一个得2分,漏报一个扣2分。

2、及时收集、传达预防接种信息资料,及时报告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报告一例得2分,漏报一例扣2分。

3、协助社服中心完成5岁以下儿童死亡调查,通知0-6岁儿童到社服中心接受体检。完成一例得100分,漏报一例扣100分。

4、协助完成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和其他指令性任务。

5、要求:按时发放通知单,通知到位率要求达100%,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扣0.4分。

五、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履行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职责,积极配合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传染病和中毒事件的隔离治疗工作,及时上报事件信息;疫情处置一件得100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一件得200分。

2、熟悉传染病的诊断和报告,发现疑似病例按规定按时上报。

3、按时完成结核病转诊任务,对确诊病例进行督导管理,协助开展病人调查和追踪。完成和管理一例得10分,漏报或漏管一例扣10分。

4、要求:①传染病报告率达100%,查门诊日志、处方、传染病报告本,卡片,少登记一例该项不计分。漏报一例传染病防治项目全项不得分,并在质量考核实得总分中扣10分;②重大卫生事件报告率和卫生非法事件报告率达100%,任务完成率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扣0.2分。

六、妇幼保健

1、掌握本村新婚、孕产妇信息,建立孕产妇登记,做好孕前和孕早期的增补叶酸的政策宣传、使用指导工作;

2、做好孕前随访,积极宣传孕产期保健的基本知识,指导动员孕妇产前检查不少于5次,产后访视不少于2次,动员孕妇住院分娩;动员一例得10分。

3、积极宣传儿童保健知识,协助开展儿童系统管理工作;按时报告出生死亡信息,报告一例得2分,漏报一例扣2分。

4、孕妇登记并报告一例得3分,叶酸补服一例得2分,协助社服中心完成孕产妇死亡监测一例得5分,协助社服中心完成两癌筛查通知、组织一人得3分。

5、要求:①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0%,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扣0.2分;②叶酸补服任务完成率达100%,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扣0.1分;③儿童系统管理率达85%,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扣0.3分。④出生死亡报告率达100%,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扣0.5分。

6、及时收集各种资料,完成归档;

七、慢病管理

1、熟悉和掌握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接受居民咨询;实行35岁以上居民首诊测血压。

2、建立本村慢病患者健康档案,协助社服中心开展慢病患者的登记建档,随访和管理工作,对确诊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并定期随访,询问病情,对患者用药、饮食等进行健康指导;

3、查门诊日志,35岁以上居民免费测血压,糖尿病随访查登记,每人次1分。

4、每年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一次体检,并将体检结果交社服中心录入存档。体检每人次1分。

5、要求:高血压和糖尿病人规范管理率均达90%,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扣0.2分。

八、老年人保健

1、掌握本村老年人信息,对65岁以上老人进行登记;

2、通知辖区65岁以上老人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

3、协助开展老年人健康管理,给予健康咨询指导、随访和疾病干预。

4、每登记一个得1分。

5、要求:老年人保健管理率达100%,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扣0.2分。

九、重性精神疾病管理

1、协助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随访,督导患者治疗。随访一次得5分。

2、及时发现患者,协助危急情况紧急处理和转诊。

3、要求:重症精神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90%,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扣0.4分。

十、基本医疗

1、严格执行国家相关基药政策,实施药品”零利润”销售,实行药品统一采购,统一配送,严禁使用非基药、不滥用抗生素和激素;2012年1月20日之前非基药全部下柜。每月20日前交购药计划。一次未交扣当月补助经费。

2、有完整的门诊日志,相关工作记录,处方书写符合规范要求。

3、严格执行城乡居民医保政策,做好医药费报销工作;

4、做好一次性医疗用品销毁工作,并做好记录。

5、及时转诊危急重症患者,做好护送工作。转诊一例得8分。

6、要求:①门诊抗菌药2联及以上联用处方≤20%,门诊激素使用处方≤7%,每增一个百分点扣1分;②门诊处方书写符合率达90%,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扣0.2分;③门诊日志完整率达100%,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扣0.2分;④基本药物占有比例达100%,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扣0.5分;⑤严格执行医疗服务收费价格,划价符合率达100%,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扣0.5分;⑥常用(无菌)物品消毒、灭菌管理合格率达100%,医疗废弃物管理符合率达100%,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扣0.5分,收集、毁形不规范扣1分。

十一、满意度

1、居民满意度要求达70%,随机调查30人,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扣0.5分。

2、上级机构满意度要求达90%,随机调查村委会、街道办事处有关部门、卫生部门10人,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扣0.5分。

2.乡村物业管理 篇二

关键词:乡村林场,管理,对策

1 乡村林场发展的历史概况

乡村林场是我国农民创建的一种经营农村林业的组织形式。20世纪50年代为我国乡村林场创办初期, 1958年, 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一模式, 从而揭开了我国乡村林场创建的序幕。20世纪60年代初, 林业部提出了林业建设“基地化、林场化、丰产化”的要求, 为集体林区兴办乡村林场提供了新的契机。20世纪70年代, 乡村林场发展达到空前的地步, 期间, 乡村林场虽然也遇到了种种困难与挫折, 但始终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带动林业经营的变更, 大部分社队林场改称为乡村林场。30多年的发展, 使林业经营模式向多种经营形式模式发展, 并朝着林业产业化方向发展。

2 乡村林场发展的必要性

乡村林场的成立不仅能推动各地基地林建设、荒山绿化以及引导群众造林、育林和护林, 而且能解决当时造林资金和投劳的不足。我国是个少林国家, 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森林资源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森林资源的培育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农林业高产稳产, 保证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对各种林副产品的需要, 而乡村林场正是培育森林资源的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乡村林场的巩固和发展关系着一个地方山区、农村经济的兴衰, 它带动和推动着其它村办企业的创建和发展。乡村林场比较集约化经营, 它能吸纳山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从事林业生产经营活动, 并使他们在参与林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同时承担相应责任, 通过努力取得相应报酬, 从而推动山区、农村的经济。

3 乡村林场管理中的问题及原因

3.1 管理体制混乱, 经营机制落后

乡镇林场是由投山者、投劳者和乡镇组织生产者3方组成的联合体, 同时也是单独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 实质上它是一种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而在实际运营中, 乡村林场经营活动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种行政干预, 尚未成为真正独立的经营主体和利益主体, 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 缺乏经营机制和风险机制, 生产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3.2 规章制度不健全, 经营管理不善

大多乡村林场规章制度不健全, 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经济核算制度, 没有明确的场员岗位责任制, 而且管理工作尤其是基础管理工作十分薄弱、场员技术力量差、年老体弱、文化素质偏低。林场技术力量的匮乏, 水平的薄弱使得生产的计划性不强、劳动没有科学合理的定额、成本核算不准、管理费用失控、造林不讲究质量, 从而影响林场的开拓发展和经营管理。

4 乡村林场加快发展的对策

4.1 理顺管理体制, 转换经营机制

针对林场管理体制混乱的问题, 应该采取措施, 切实转换林场的经营机制, 使它由生产型组织尽快实现向生产经营型组织的转变。理顺林场管理体制, 林场的生产、经营和分配等权力应由利益相关的3方而定。山区、农村政府与企办不应越姐代庖, 林场实行3方联合体领导下的场长负责制。抓好林场各项经营自主权的落实, 还给林场在生产经营、产品劳务定价、产品销售、物资采购、投资决策、留用资金支配、资产处置、劳动用工、人事管理、工资奖金分配以及内部机构设置等方面享有的应有的权利。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业精神。积极推行林业股份制改革, 创办联营林场, 推行山场租赁经营, 山林经营权出让, 引进外资、台资、侨资联营或独立办场, 促进林业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转变。

4.2 完善规章制度, 提高人力资源

加强林场各项经营管理工作, 建立有关的责任制度从调整组织机构和健全规章制度入手, 严格整顿各项工作。采用直线职能制的组织机构形式, 应切实推行场长负责制, 实行场长负责制后, 林场场长要保持相对稳定, 不频繁调动。同时挑选一批政治立场坚定、能吃苦耐劳、廉洁奉公、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 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年轻人充实到领导班子中来, 并注意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合理互补, 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狠抓林场各项经营管理工作, 尤其是基础管理工作, 使得林场生产有计划, 活动有组织、劳动有定额、成本有核算、费用有控制, 把各项管理工作纳入正规。

5 结论

乡村林场是我国农民创建的一种经营农村林业的组织形式, 对山区、农村的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通过理顺管理体制, 转换经营机制以及完善规章制度, 提高人力资源才能增强乡村林场的生命力, 从而推动山区、农村的经济。

参考文献

[1]吴静和.发展中的我国南方乡村林业[J].林业经济问题, 1994

3.乡村物业管理 篇三

加强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做好乡镇财政预算指导工作,出台《永兴县2012年乡镇财政预算编制办法》、《永兴县2012年乡镇部门预算编制办法》,明确乡镇财政预算的指导思想、编制原则、编制办法、编制程序和工作要求等内容。指导乡镇据实编制年度财政预算,并依程序审定、通过和批准。对乡镇财政预算和单位部门预算实行信息化管理,建立了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数据库,提高了预算工作质量。积极探索乡镇财政预算标准化,实行预算支出定额标准化。

强化乡村财政专项资金监管。严格实行专项资金目标责任状管理,对乡村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继续实行目标责任状管理,进一步调动乡镇领导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的积极性。县财政局将内部股室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设立5分考核分值,由乡财局负责考核。深入落实乡村财政资金监管制度,乡财局和各乡镇财政所按照制度要求,设计了资金公示表格、记录台账、发放清册等工作资料,理顺了资金监管程序,探索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监管制度落到了实处。各所指定资金监管员,形成了监管机制。严格资金公开公示制度,公示资料全部拍照存档。同时建立资金监管档案资料,以所为单位,按照“一项一档”的原则,收集项目资金相关工作资料。

提高“村账乡代理”工作水平。加强村级财务收支计划管理,全面规范村级财务收支计划的编制原则、方法、预算口径和标准,村级组织按统一的收支计划表格填报,收入支出项目进一步细化,逐步尝试推行公用经费分类定额管理制度。完善村级财务支出管理,进一步完善备用金制度,合理核定备用金额度,督促村级组织及时报账,“三审”程序到位,杜绝坐收坐支行为,白条报账越来越少。强化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管理,督促村支两委主动接受村民民主理财小组的监督,引导村民参与财务管理与监督。村级财务收支每半年至少公示1次,公示榜照像存档。规范了村级财务公开的程序、时间、内容和形式,切实做到程序合法,内容真实详细,时间定期化,形式多样化。

抓好资金安全管理。严格资金安全管理制度,严格资金拨付审批程序,严格印章分管制度,坚持财务状况快报制度等系列行之有效的资金安全管理措施,确保了资金安全。加强资金账户对账工作,除坚持日常对账工作外,积极推行第三方对账制度。加强资金安全检查工作,采取全面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的办法,组织精干力量扎实开展了乡村两级财政财务管理、资金安全管理检查工作。完善乡镇支出监管措施,对乡镇各部门支出实行总指标控制,以年度指标控制分月用款计划,以用款计划控制支出进度。推行财政资金拨付与支出报账相挂钩的办法。对公务购车用车经费、会议费、公务接待费和学习考察费实行“四个零增长”。严格乡镇财政支出审核把关工作,督促各单位及时报账,解决支出发票压账问题。

狠抓乡村债权债务管理。进一步核实债权债务底子,在2011年年终债务数据的基础上,组织乡村两级对债权债务进行再次分类清理核实,充实了债权债务专门档案和数据库。编制乡村债务偿还计划,明确乡村偿还债务的资金来源、偿还比例、编制办法、编制要求和保障措施。经乡村两级认真编制,2012年偿还乡镇债务482.4万元,偿还比例达11.15%;偿还村级债务312.5万元,偿还比例达7.49%。同时,扎实做好乡村干部垫交农业“两税”债务化解工作。由县财政局牵头,县监察局、县审计局、县农经局等部门参加,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工作班子联合办公。选定人口多、上缴农业“两税”任务重、农业“两税”尾欠金额大、村组织债务复杂等有代表性的6个乡镇,每个乡镇两个村为试点,以点带面,在全县25个乡镇和开发区全面推行。严格执行“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农业“两税”债务要垫交人、欠税户、乡村干部证明人三方确认,证据吻合。按照垫付与农户欠缴的等式关系,一并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

扩大财政补贴“一卡通”范围。继续做好补贴发放渠道整合工作,涉农补贴集中发放一卡到户,积极协调各部门各股室,扩大补贴“一卡通”范围。进一步夯实涉农补贴信息化发放工作基础,组织力量对农户基础信息管理平台再次全面清理和核查,及时将农户数据库上报。做好补贴政策宣传工作,利用公开信、宣传栏、宣传标语、宣传小手册等形式向农户宣传补贴政策,使补贴政策农喻户晓。狠抓补贴发放信息公开公示工作,规定补贴发放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公示资料拍照存档。畅通语音信息查询系统,及时解决补贴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为农户及时掌握补贴发放信息提供了便利,全年发放财政补贴58项,金额1.5亿元。

(作者单位:湖南省永兴县财政局)

4.乡村医生管理条试题 篇四

A.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经注册在村医疗卫生机构从事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的B.有执业医师资格的C.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医学专业技术职称和医学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

D.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中的医师

E.军队医师

5.本条例施行后,对于已经在县级卫生行政机关取得了乡村医师证书的人,要注册乡村医生执业资格的条件不包括

A.已经取得中等以上医学专业的学历

B.在村医疗卫生机构连续工作20年以上

C.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培训规划,接受培训取得合格证书的D.偏远地区已取得中等专业执业证书的医疗技术人员

E.在村医疗卫生机构连续工作10年以上

6.在我国农村三级卫生网中承担公共卫生任务最多的是

A.县医院

B.乡镇卫生院

C.村卫生室

D.县卫生局

E.县疾控中心

1、现行的《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实施日期是

A、2003年1月1日B、2003年8月5日

C、2004年1月1日D、2004年8月5日

2、《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适用于

A、执业医师;B、执业助理医师

C、主任医师D、乡村医生

3、乡村医生的注册工作在A、县级卫生行政部门B、市级卫生行政部门

C、省级卫生行政部门D、国家级卫生行政部门

4、不予注册乡村医生的情形是

A、受刑事处罚,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不满3年或者受吊销乡村 医生执业证书行政处罚,自处罚之日起不满2年的。

B.受吊销医师执业证书行政处罚自处罚之日起不满3年的。

C.受刑事处罚、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不满2年或者受吊销乡村医生执业证书行政处罚,自处罚之日起不满3年的。

D.受刑事处罚、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不满2年或者受吊销乡村医生执业证书行政处罚,自处罚之日起不满2年的。

5、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有效期是

A.1年 B.2年C、5年D、3年

6.乡村医生在执业活动中不享有下列权利的是

A.进行一般医学处置,出具相应的医学证明。

B.对病人进行无条件临床试验治疗。

C.参与医学经验交流,参加专业学术团体。

D.在执业活动中,人格尊严、人身安全不受侵犯。

7.根据《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规定,乡村医生经培训如果第一次考核不合格的,可在()内申请再次考核。

A、3个月B、4个月C、6个月D、1年

8、根据《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规定,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乡村医生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范围

A、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工作

B、参加所在村的环境整治工作

C、向村民宣传保健知训,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D、按照规定及时报告传染病疫情和中毒事件,如实上报有关卫生统计报表

9、下面关于乡村医生执业时说法正确的是

A、及时转诊超出一般医疗服务范围或者限于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不能诊治的患者

B、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卫生材料

C、经批准后进行实验性临床医学证明

D、出具超出其执业范围的医学证明

10、根据《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规定,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有效期满需要继续执业的,应当在有效期满前()申请再注册。

A、1个月B、2个月C、3个月D、4个月

11、根据《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乡村医生培训规划,乡村医生每()年至少要接受一次由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

A、2年B、3年C、4年D、5年

12、未经注册在村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医疗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取缔,没收其违法所得以及药品、医疗器械,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的罚款。

A、1倍以上2倍以下;B、1倍以上3倍以下;

C、1倍以上4倍以下;D、1倍以上5倍以下;

13、下列哪一条是乡村医生在执业活动中应当履行的义务

A、参加业务培训和教育;

B、努力钻研业务,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C、进行一般医学处置,出具相应的医学证明;

D、参与医学经验交流,参加专业学术团体。

14、根据《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规定,乡村医生必须在()规定范围内用药。

A、乡村医生基本用药目录B、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

C、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用药目录D、以上都是

15、乡村医生应当()用药。

A、根据患者病情B、根据诊断结果

C、在乡村医生基本用药目录规定的范围内

D、按照规定使用麻醉药品、毒性药品、精神药品和放射性药品

16、乡村医生考核工作,每()年由县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一次。

A、2B、3C、4D、517、乡村医生经考核不合格的,在()个月可以申请进行再次考核。

A、4个月B、5个月C、6个月D、7个月

18.对于《乡村医生管理条例》的适用对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经注册在村医疗卫生机构从事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的B.有执业医师资格的C.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医学专业技术职称和医学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

D.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中的医师

E.军队医师

19.本条例施行后,对于已经在县级卫生行政机关取得了乡村医师证

书的人,要注册乡村医生执业资格的条件不包括

A.已经取得中等以上医学专业的学历

B.在村医疗卫生机构连续工作20年以上

C.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培训规划,接受培训取得合格证书的D.偏远地区已取得中等专业执业证书的医疗技术人员

E.在村医疗卫生机构连续工作10年以上

20.在我国农村三级卫生网中承担公共卫生任务最多的是

A.县医院

B.乡镇卫生院

C.村卫生室

D.县卫生局

E.县疾控中心

1C 2D 3A 4D 5C6B7C 8B 9A 10C 11A12B 13B

16A17C 18 A19 E20 B

5.乡村医生管理考核制度 篇五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乡村医生队伍管理,提高乡村医生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更好地为农村居民健康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乡村医生考核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依法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资格或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经注册在村医疗卫生机构执业的卫生技术人员。经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按一定条件和考试考核批准聘用的村级公共卫生助理员参照执行。

第二章机构设置及人员管理

第三条根据服务范围合理设置村卫生室。原则上一个行政村设立一个村卫生室。村卫生室服务范围以步行30分钟能到达为宜,偏远地区和人口较多的行政村根据当地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群众意愿也可适当增设服务网点,但两个村卫生室之间应不低于步行30分钟的距离。

第四条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县乡村医生的管理工作,受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乡镇(街道)公共卫生管理中心负责本辖区内乡村医生的行政、人事、业务指导与培训。

根据服务人口、服务范围、地理环境合理配置村卫生室人员,村卫生室法人实行择优聘用制。原则上每千农村人口配备一名乡村医生,各地可在辖区内的村卫生室中择优调配乡村医生。偏远地区可适当减少比例。

乡村医生变更执业地点,应当填写《乡村医生注册申请表》,并向注册机关提交下列资料:

(一)《乡村医生执业证书》;

(二)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三)毕业证原件及复印件;

(四)村卫生室《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副本)》。

第五条乡村医生执业注册有效期为5年。乡村医生连续注册时,应当在期满前3个月申请重新注册。逾期未重新注册的,不得继续执业。

第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注册:

(一)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

(二)因受刑事处罚,自处罚执行完毕之日起至申请注册之日止不满2年的;

(三)受注销乡村医生执业证书行政处罚,自处罚决定之日起至申请之日止不满2年的`;

(四)因身体健康等原因不能胜任乡村医生工作的。

第七条乡村医生注册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执业所在地村委会或乡镇(街道)公共卫生管理中心应当在30日内报告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注销注册,书面通知当事人或家属,并收回《乡村医生执业证书》。

(一)死亡或者被宣告失踪的;

(二)受刑事处罚的;

(三)中止执业活动满2年的;

(四)考核不合格,逾期未提出再次考核申请或者再次考核仍不合格的。

第八条对从事公共卫生的乡村医生实行聘用制管理。

(一)聘用的村级公共卫生人员须具备以下条件:

1、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资格或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个别边远村可适当放宽至取得卫生类中专以上学历并经卫生局培训考核合格的,聘为村级公共卫生助理员,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工作;

2、身体健康,能胜任公共卫生工作;

3、上年度县级培训与综合考核均合格;

(二)聘用程序:

1、本人提出书面申请,村委会签署意见后,报乡镇(街道)公共卫生管理中心;

2、乡镇(街道)公共卫生管理中心在辖区内公示5天无异议,审核同意后报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原则上一年一聘,其身份性质不变。

第九条乡村医生在执业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

6.《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 篇六

落实情况工作总结

《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实施以来,我委根据《条例》有关规定,对全市村级医疗机构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对乡村医生的执业资格、执业环境和执业许可进行了规范要求,在村卫生室全面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强化了乡村两级绩效管理,建立了村卫生室稳定的补偿渠道,加大了乡村医生培养和队伍建设力度,有效促进了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农村居民获得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村卫生室及乡村医生基本情况

截止到2013年底,全市共有建制行政村8575个,设置村卫生室11009个,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按设置地点划分,设在村医家中4243个,占38.5%;设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2872个,占26.1%;政府单独修建2191个,占19.9%;租赁(其他)1703个,占15.5%。

《条例》实施以来至2013年底,全市申请乡村医生执业注册的26681人,其中,符合注册条件的25723人,注册并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22434人,被注销执业注册的1587人,通过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乡村医生有3289人,开展签约服务的乡村医生有8625人。全市注册在岗乡村医生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3.24%,中专水平学历占75.28%,在职培训合格者占21.48%。60岁及以上6295人,50-59岁3619人,40-49岁8076人,30-39岁5609人,30岁以下537人。

二、《条例》贯彻落实情况

(一)出台配套文件,规范乡村医生执业管理。

2005年,我市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重庆市贯彻〈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实施意见的通知》(渝卫〔2005〕88号),明确了乡村医生执业注册管理制度,村卫生室(所)的规划设置,加强了村卫生室(所)的规范管理,规范了乡村医生执业行为,加强了乡村医生的培训和考核,依法保护乡村医生的合法权益。

2011年,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在全市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通知》(渝办发〔2011〕170号),全市村卫生室严格执行基本药物制度的各项政策,实行基本药物集中采购、配备使用和零差率销售。2011年12月,市政府办公厅制定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意见》(渝办发〔2011〕319号),进一步明确村医注册条件,将乡村医生的准入管理权下放到各区县,原则上新进入村卫生室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对于偏远地区的村卫生室,具有中专以上医学学历的人员可参加区县卫生局每2年一次组织的考试、考核,合格者允许进入村卫生室执业。

2012年,以重庆市政府的名义出台了《重庆市村卫生室(所)管理办法(试行)》(渝府发〔2012〕93号),成为自新医改实施以来,全国第一个以省级政府名义出台的村卫生室管理规范性文件。该《办法》明确了村卫生室民办公助的承担公益性医疗卫生服务的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的性质,强化了政府在村卫生室规划设置及建设中的责任,加强了村卫生室业务、财务、人员、资产管理,建立了村卫生室政府补助机制、乡村医生队伍发展机制和绩效管理机制,成为我市村卫生室管理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二)落实政府补助,明确乡村医生权利义务。

《关于印发重庆市贯彻〈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实施意见的通知》(渝卫〔2005〕88号)、《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意见》(渝办发〔2011〕319号)明确了乡村医生主要为农村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职责;依法维护乡村医生合法权益,落实乡村医生各项补助政策。

《重庆市村卫生室管理办法(试行)》(渝府发〔2012〕93号)建立健全了村卫生室运行保障机制,明确了村卫生室政府补助的五个渠道:一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原则上用于购买村卫生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经费不低于本行政区域内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总额的20%,并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经费的变动适时调整。二是乡

村医生专项补助。按村卫生室乡村医生每人每月不低于400元的标准给予专项补助,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步调整。三是实施一般诊疗费。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按乡镇卫生院一般诊疗费标准的50%执行(5元每诊次)。四是执行基本药物制度补助。补助标准原则上按村卫生室所在村的户籍人口数给予补助,人口数低于1000人的,补助金额不低于8000元/年;人口数1000–2000人的,补助金额不低于10000元/年;人口数2000–3000人的,补助金额不低于12000元/年;人口数在3000人以上的,补助金额不低于15000元/年。其中,市财政按农村常住服务人口5元/人·年的标准给予补助。五是村卫生室医疗设备、网络维护专项补助。市、区县两级财政安排专项补助经费,主要用于村卫生室设备配置及更新、维护卫生和医保信息化网络的正常运行。市财政按农村常住服务人口不低于1元/人·年的标准给予补助。

按照《办法》要求,经测算,市、区县政府每年补助村卫生室约5.5亿元(含中央资金),其中,村卫生室运行补助每年1400万元,村医每人每年平均补助水平达2.1万元。

(三)强化培训考核,提高乡村医生队伍素质。

全市各区县均制定了村卫生室绩效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对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的数量、质量进行统一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发放政府补助资金。基本实现

了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目标,进一步提高了村卫生室服务效率。

从2005年启动中西部农村卫生人员培训项目,投入中央专项经费7508万元,完成了127304人次的农村卫生人员培训。其中,完成了97886人次的乡村医生业务知识培训,乡村医生按照每年轮训一次的方式,分开展了传染病防治、急诊急救、呼吸内科、中医中药、内儿科、妇产科、公共卫生、合理用药等专业技术知识培训,有效提高了乡村医生整体素质。

(四)加强监督管理,促进乡村医生依法执业。

加强对乡村医生执业的日常监督管理,适时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工作。2013年,市卫生监督局下发了《重庆市卫生局关于印发2013年全市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所)专项监督检查方案》(渝卫监督〔2013〕14号),历时3个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所)专项监督检查工作。此次专项检查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对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设置10312家村卫生室(所)进行了全面检查,全市共出动人员22370人次,出动车辆5622台次,发现违法行为1485件,查处106户(件),警告19户,罚款13.65万元,暂停执业人数3人,暂停执业户数30户,责令改正1421户。通过日常监督管理和专项督导检查,规范了乡村医生执业行为,增强了基层医务人员依法执业的意识。

三、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一)科学规划,合理设置,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重庆市村卫生室(所)管理办法(试行)》对村卫生室的设置进行了科学合理规划,并明确了村卫生室建设标准。近年来,我市利用国债资金5200万元建设完成了1300个村卫生室。2013年争取中央民生项目资金2亿元,县级财政配套资金6138万元,对4000个村卫生室实施了标准化建设。目前,全市共完成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6860个,村卫生室标准化率63.13%,其中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率达到73.15%。

2013年,根据群众意愿,为方便农村居民就近就医,市委、市政府将“撤并村”卫生室建设纳入了22件民生实事内容,规划设置了2606所人口在300户以上的“撤并村”卫生室。目前,全市各区县已完成了新一轮村卫生室的规划设置工作,进一步提高村级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二)完善制度,注重绩效,机构管理日益规范。积极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意见》(渝办发〔2011〕319号)要求在统一村卫生室业务管理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逐步推进财务一体化、资产一体化、人员一体化的紧密型一体化管理模式。目前,推行财务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数为1730个,占15.7%,资产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

数为7036个,占63.9%,人员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为1130个,占10.3%。

探索建立乡村医生量化计分考核办法。我市荣昌县2011年起在村卫生室开展了村医量化记分考核的探索。首先确定村医具体工作项目,并根据劳动量和技术含量,对每一项工作任务赋予一定分值。卫生院每半年组织统计村医服务数量分值,并对村医服务质量进行考核,用考核结果修正,得出村医有效服务分值,再根据政府补助经费总量得出每分值的价值,最后按每名村医有效服务分值分配补助资金,拉开了收入分配差距,调动了村医开展卫生服务的积极性。在总结荣昌县“记工分”制考核办法基础上,我市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政府购买村级卫生服务机制的意见》在全市推广。

村级医疗卫生机构风险防范机制逐步建立。目前,全市有26个区县(自治县)通过引导村医参加商业保险、实施风险金制度等方式建立了村卫生室医疗责任风险防范机制。

(三)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村医执业渠道畅通。探索大学生村医引进机制。为解决农村医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我市永川区积极探索村医官制度。从2012年开始,每年招录50名村医官到村卫生室工作,力争2015年每个行政村卫生室都有1名村医官。村医官凡具有全日制医学类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大学生均可报考,但必须在村卫生室工作一年,经考核合格才能回到所在卫生院工作。

畅通村医执业发展渠道。《重庆市村卫生室(所)管理办法(试行)》第十一条明确规定,乡镇卫生院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时,应当将一定比例的名额用于定向招录在本乡镇内村卫生室中执业的优秀执业(助理)医师。目前,全市有26个区县(自治县)出台了乡镇卫生院在公招时将一定比例名额用于在村卫生室执业(助理)医师的政策。

四、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村卫生室资质及村医执业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市村卫生室和村医执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部分村卫生室未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二是村卫生室《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未按时进行校验;三是部分村卫生室存在超出核准诊疗科目范围行医的现象;四是因城镇化进程“撤村改居”后,仍然还保留其原卫生室和医疗点执业,还存在以已撤消的村卫生室及医疗点的名称在其他街道(镇)注册地址进行执业的现象;五是存在乡村医生在执业地点以外独立从事诊疗活动的现象。

(二)乡村医生缺乏退出机制,养老保障缺失。目前,国家和地方还未建立乡村医生退出和养老保障机制。据统计,全市只有8个区县通过购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方式,解决了在岗乡村医生养老保障问题;仅有2个区县建立

了乡村医生退出机制,通过政府每月给予生活补助的形式,解决了离岗乡村医生老有所养的问题。大部分区县鉴于财力支持、农村相关诉求群众较多难以平衡等因素,在推进乡村医生养老保障制度建设方面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乡村医生老龄化严重,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由于退出和养老保障机制未建立,出现“新人难进入,老人无保障”的现象,也造成了大量上访、集访事件。全市50岁以上乡村医生占35%以上,部分区县达60%以上,乡村医生队伍不稳,整体素质不高,村卫生室后继无人已成为目前制约我市村级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四)村卫生室信息化管理水平和诊疗手段落后。绝大部分乡村医生仍然经验和靠老三件(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为村民诊病,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和信息化管理水平还需要加强。

五、政策建议和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政策建议。一是从国家层面明确乡村医生养老保障制度建设路径,明确乡村医生退出的标准。二是参照全科医生特殊岗位计划,对偏远地区村卫生室引进具有执业(助理)医师给予特殊补助。三是加大对村卫生室人员培训的补助投入。目前的补助标准难以弥补村医误工的损失,村医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四是加大对西部地区村卫生室建设资金支持力度,改善村卫生室就医环境。

7.乡村公共管理运行机制困境与对策 篇七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 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然而, 目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 在体制演进和改革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计划色彩”治理方式虽然在渐进减少, 但合乎“市场色彩”的公共管理机制尚未形成, 制约乡村公共管理机制形成和发展的落后观念、陈旧思想和简单手段依然存在, 乡村公共管理的缺位、越位严重制约了乡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在发展的新时期和改革矛盾的凸显期, 乡村公共管理机制的构建直接关系到基层工作能否有序、有力、有效地开展, 直接关系到“三农”政策能否按质、按量、按时的落实、执行和推广。基于此, 破解乡村治理难题, 构建乡村公共管理机制, 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来探讨和摸索。国内学者针对乡村治理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1) 从经济角度论述乡村债务的结构、地区分布、产生主体、历史过程及用途;后税改时期税费改革对乡镇财政产生的影响及其防范措施, 如黄世界 (2009) 、文宏 (2008) 等; (2) 从政治角度探讨乡村党委及村委会在行政体制、农村基层自治组织运行等方面存在失范性, 如李国友 (2009) 、张滨辉 (2009) 等; (3) 从乡村干部素质、乡村自治与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关系等角度论述乡村治理及其问题, 如范伯乃 (2007) 、张网成 (2009) 等, 这对乡村公共管理机制的构建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则从机制运行的角度探讨乡村公共管理的有效途径。

二、乡村公共管理机制的规制内涵

构建乡村公共管理机制不但需要国家从战略上给予总体布局和安排, 更需要乡村以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的态度积极探索机制的构建模式。在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 要充分认识到乡村公共管理在我国发展大局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必须将构建乡村公共管理机制放在突出位置。

乡村公共管理机制是指以乡村党组织实施宏观领导, 乡级政府组织对农村自治组织实施指导协调为基础, 以推动乡村社会有序发展、保障乡村公共利益实现为目标, 通过法律、制度、政策等约束手段, 来对乡村公共事务进行协调、控制的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方法。好的机制不仅仅在于设计的全面、构造的精密, 更在于实施的有效、运行的有序、监管的有力, 由此以来对机制的规制就尤为关键和重要。乡村公共管理机制的规制是指乡级党委和政府组织为担当起公共管理的职责, 运用法律法规、制度政策等方式, 对乡村这一微观主体的经济性、社会性行为所进行的一系列监督与控制活动。

三、乡村公共管理运行机制的障碍

(一) 乡村社会治理危机凸显。

土地承包纠纷矛盾突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活跃了农村经济, 一些富裕起来的村民为扩大农田规模搞产业化经营, 利用大肆行贿村干部等非法手段低价获取土地承包权, 以及农村嫁娶、农民子女上大学涉及的土地承包问题在现实操作层面上面临挑战, 致使村民以非制度化的方式集体上访。据农业部信访处统计, 2004年1~10月份受理农民群众土地信访6, 937件, 占信访总量的51.2%, 其中土地承包类信访占53%, 土地流转信访类占8% (白呈明, 2006) ;近年来, 国家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民的财政支持力度, 对农民种粮和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实行直接补贴政策,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激发了农民承包土地的热情。但有些村民对土地承包政策缺乏详尽了解, 动用暴力手段争夺土地承包权, 同时用工淡年农民工返乡务农等又带来新一轮的土地承包矛盾。据有关消息称, 2000~2002年全国法院受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13.7万余件, 而2003年1~7月份就受理土地纠纷一审案件3.4万余件 (白呈明, 2006) 。

(二) 农村自治组织功能弱化。

农村基层自治缺乏自主性。村委会一般是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 但乡级政府对村委会的候选人名单时常加以干涉, 从候选人名单的确定到选举结果的批准无一例外的加以控制和操纵, 未经选举就以简单的方式直接确认, 即使是选举也是走走过场而已, 张小华等2006年对甘肃省30个村的抽样调查中发现:有57.41%的村民认为, 村委会换届选举中, 乡政府在候选人提名上违反直接提名原则, 12.96%的村民认为部分村委会不是由村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的;乡级政府是国家政权的最后一级行政组织, 村委会不是一级行政组织, 也不是乡镇政府的派出机关, 而在实际的政治运行中, 乡级政府的各项管理措施都要依托于村委会来实施, 乡镇政府就把村委会作为自己的下属行政组织来发号施令, 把自身的行政职能强加给村委会, 村委会只能无条件的服从乡镇政府的意志。张小华等2006年调查显示, 20.37%的村民认为农村事务乡镇干部说了算, 12.96%的村民认为村干部说了算, 这无疑抑制了村委会自治的积极性。

(三) 乡村财政供给不足。

乡村财政收支不均衡。乡级政府作为一级行政组织, 承担着相应的国家行政职能, 行政职能的履行必然要以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撑;乡镇机关工作人员工资的发放、中小学校教职员工的薪酬及福利补贴以及乡镇机构运行所需的日常费用等支出数额巨大, 致使乡村背负着沉重的债务。据统计, 我国1999年全国乡村两级债务余额为3, 259亿元, 而农村税费改革之后的2006年, 全国乡村债务总规模已经高达5, 355亿元, 乡、村两级公共债务平均每个县高达2.55亿元 (文宏等, 2008) 。在未取消农业税之前, 乡镇根据农村税费制度不规范的漏缺, 通过税外收费、摊派等不规范款项尚不能维持开支, 何况国家取消农业税之后, 在乡级政府开支没有减少并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下, 可用财力减少, 使财政收支更加不均衡, 难以维持乡级政府机关的正常运转以及国家职能的履行。

乡村财政收入来源单一。在税改前乡村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税、个体工商户和乡村集体企业的工商税。据湖南农调队对20个乡镇、20个村的调查, 1999年乡镇财政收入结构为:农民上缴税费占91%, 集体企业收入占5.8%, 来自其他方面的收入占3.2%, 村级财务收入结构为:农民上缴税费占93.4%, 集体企业收入占6.6% (邱运斌, 2001) , 但税费改革使财政预算内的农业税不复存在;乡村集体企业在当前激烈的市场条件下, 自身资金基础薄弱, 市场信息获取不对称, 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生产产品无法达到相应的技术标准、质量标准, 普遍存在经营不善、经济效益下滑的问题, 甚至濒临破产。根据西部某省的统计, 在该省乡村级负债总额中, 村级组织投资兴办企业支出为3.18亿元, 所形成的债务占总负债的26.8%, 乡镇负债中兴办企业投资3.68亿元, 占总负债的23%, 这直接制约了乡村财政收入的增加, 致使税源进一步缩减, 乡镇财政更加拮据。

乡村财政缺乏自身约束。乡村财政困难很大程度上也源自于乡村干部缺乏自身约束, 大部分乡村财政职责不明确, 支出缺乏监督, 并未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财政支出的多少, 同时乡村干部在做决策时随意性强, 决策失误造成大量资金浪费。据甘肃酒泉市调查统计, 该市5个农业县每年用于吃喝招待的费用达92.6万元, 征订报刊的费用村均达到3, 500元, 有的村每年的交通通讯费用超过5, 000元 (庄俊康等, 2005) , 致使大量资金被铺张浪费;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 一些乡村干部利用手中职权巧立名目, 大肆吃喝公款, 甚至贪污专项工程款、专项救济款、专项抗旱救灾款, 2005年江西省各级检察机关共立案查处乡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55件75人, 其中贪污案34件51人, 挪用公款案9件10人 (范柏乃, 2007) 。

四、完善乡村公共管理运行机制的对策

(一) 构筑乡村社会的长效治理机制。

妥善化解土地承包矛盾。乡级政府、村委会应当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协调解决人地危机,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调查研究, 认真分析村民间产生土地纠纷的主要原因, 走访村民倾听他们的心声, 向村民介绍国家土地承包的相关政策, 公布国家土地承包的相关手续和步骤。对村民存在的疑虑和不解, 乡村干部要耐心细致的解答, 从思想上消除村民对承包土地的霸占心理;在满足基本的农田耕种的情况下, 可根据农村中不同的农田耕种情况进行分类, 把新开荒的农田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后, 以不同的承包价格进行公开竞标, 所有的土地分类标准、承包价格、竞标人员公开公布, 按公正的程序进行土地承包竞标, 竞标人员应当由村民代表大会选出, 做到公平公开、公正, 一旦承包方竞标成功, 双方应当签订承包合同, 并由公证人员进行公证, 由双方履行法律义务, 使土地承包正规化、法制化。

推进农村事务实效管理。一是健全选举机制。要充分保障村民应有的选举权, 村民有权罢免素质低、能力差的村干部, 同时要充分尊重村民的个人意愿, 运用适合当地实际的选举方式, 选举出一个“作风正派、能力较强、肯办实事”并受广大村民拥护信赖的村委会领导班子;二是健全决策机制, 对涉及到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 村委不能暗箱操作, 更不能由村支书或村主任独断专行, 应当召开村民代表大会, 倾听村民的意见和建议, 会议内容要公开, 会议程序要公正, 决策理由要充分, 决策结果要透明、公平;三是健全监督机制。在村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下制定符合本村的监督村干部的制度, 每个村民都可以检查、监督村务公开的真实性, 对公开内容不真实、不全面、程序不规范的, 有权向村干部质询, 起到真正约束村干部行为的作用。

(二) 构建农村乡村自治的运行保障机制。

强化村民自治组织的自治功能。乡村在加强村民自治和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实践过程中, 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 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完善村民自治的具体实现形式和方式, 强化其自治功能;乡级政府要正确处理与村民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 要给各村提供政治经济文化的宏观指导, 而不要过多干预各村的具体事务, 可以根据不同村的实际情况, 经过调查研究之后, 提出乡级政府的合理化建议, 以供村委参考;在各村具体落实方针政策方面给以指引, 而对各村具体采用什么方式、通过什么途径等不要强加干涉;在各村管理社会事务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给以监督, 对村民反映的不满意见要协调处理, 而不是利用手中的权力代替村委决策;乡级政府要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 在具体的提供方式上要考虑到各村的实际发展情况, 结合当地群众的接受能力和需求意愿, 让村民自己解决全村的社会事务, 让村民自己选择可以接受的形式方式, 还各村自治权。

(三) 增强乡村财政的拓展与约束机制。

乡村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来抓, 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动向, 集中精力抓乡村经济, 把发展乡村经济建立在“内外结合、工农结合”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 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对农民积极引导, 制定发展规划, 引导发展地区特色产品,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实现规模经济;扬长避短, 趋利避害, 因地制宜, 大力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农产品, 以科技为支撑, 培育和拓展农业产业链;搞好农民工技术培训, 实现劳动力向外输出, 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要利用和挖掘乡村本地的工业资源, 坚持集中精力培育支柱产业,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充分利用民间社会资本, 壮大企业规模, 扩大财源;积极开展招商引资, 制定合理的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建厂。

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在中央取消了农业税以后, 中央和省级财政要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财政支出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 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 合理调节各地区的支出成本差异, 加大对乡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 增加中央对乡级政府的转移支付总量;要扭转中央返还层层集中的做法, 减少乡级财政向中央返还的集中数量, 让乡级财政从税收返还中得到实惠;近年来省直管县的呼声不断高涨, 要着手完善省直管县的财政管理体制, 在此基础上合理划分县乡两级政府的财权, 充分保障乡级政府财权与事权的有机统一, 在事权划分明确的前提下, 适当扩大乡级政府税收管理权限, 增加乡级政府财政收入, 以建立乡级政府机构正常运转的经费保障机制。

加强乡村财政监督。县级政府对乡级政府要强化财政预算约束, 严格财政资金拨付程序, 工程项目建设要采取专家评审与社会听证相结合的办法, 确保拨付资金能扎扎实实地反映工程资金需求;加强对乡级财政的监管力度, 摆脱事后监督的监管方式, 积极将监管方式和手段有效前置, 对财政资金的支出实行全程跟踪监督, 把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有效结合起来;县级政府的纪检、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 实行定期检查与重点整治、专项整治相结合, 不断增强监督工作的协调性和规范性;选用能对农村财政资金起到实质监督作用的会计人员, 放弃会计人员由一人担任的管理模式, 实行会计人员由3名以上村民共同担任, 每个生产组或小队民主选举一名人员共同组成全村的会计人员, 每一项资金的使用必须由会计人员共同决定;严格有效地实行农村财务公开, 村委会要及时定期地公布每一笔资金的动向, 针对村民提出的质疑要公开回应, 切实将资金有效运用到全体村民的公共利益上。

参考文献

[1]白呈明.农村土地纠纷状况及其特征[J].调研世界, 2006.11.

[2]文宏, 朱金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乡村债务分析及化解路径优化[J].社会科学家, 2008.2.

[3]邱运斌.消赤减债刻不容缓:对乡村负债的调查与思考[J].调研世界, 2001.9.

[4]范柏乃等.我国乡村干部的腐败问题及其治理对策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 2007.3.

[5]黄世界.后税改时期的乡镇公共财政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理论月刊, 2009.2.

[6]李国友.村民自治背景下和谐乡村关系之构建[J].学习论坛, 2009.2.

[7]张滨辉.乡村政权与村民自治委员会的建议与思考[J].当代社科视野, 2009.1.

8.一所乡村学校管理案例研究 篇八

【摘要】本案例源于西部四川的一所乡村学校,以问题为核心进行的案例研究。从案例描述,问题抽离并筛选,有针对性地分析探究问题呈现的根本原因,最终达到总结经验教训、寻找教育问题存在的根源为目的。

【关键词】学校管理 问题 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207-02

一、案例描述

学校管理问题出在哪里:

某一九年一贯制农村乡镇小学,拥有教职员工150人,初中学生1200左右,小学学生1500,2000年到2003年该乡镇小学和初中是分开的,各有自己的一套领导班子成员。初中部教职员工有47名,共18个班级,学生人数大概1100,由一名年老校长担任,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水平不高,每年输送重点高中的学生一般10个左右,普通高中10多个。教师之间存在非正式小团体,团体之间缺乏充分沟通与交流。教师上课热情不高,牢骚话多。领导对此放任不管,但重视新任教师的培养培训。

2004老校长退休,新调任一位年轻的校长,年轻校长注重抓教育教学的质量,在外给老师争取资金,在内激励学校教师。每见到老师都微笑着与老师打招呼,因此学校老师给他取名为“笑面虎”,教学质量很快得到很大提升,具体表现为升学率明显提高,升入重点高中的人数迅速增长到30人左右,普通高中升学人数由升至40多,但同时,学校教师之间出现两派竞争力量,他们表面一团和气,暗地里互相竞争。

2005年教育局改制,初中和小学合并,严格禁止周末补课。在此之前,小学与初中各自独立,小学由一所中心校和7所乡村小学点构成。小学和初中合并后,小学领导班子被降职为普通教师。初中领导班子成员成为领导。大量小学老师不满意初中领导的管理。由于学校教职员工增多,教师所得福利相对减少,周末补课被禁止,教师额外加班费没有了。在年底校长考核中,教师投票表决人数不过半,校长被教育局做降职调离处理。

2006年从外地新调任一位校长、教导主任和总务主任。校长对工作不熟悉,管理松散且出现很多疏漏地方,半年时间,学校发生几起安全事件,出现了一名学生将其外公杀死事件。但从升学人数来看,仍保持在原来的水平。学期末,校长和教导主任在年底考核中被教职员工一致否决。

2007年,又调来一位校长和教导主任。新任校长7年前曾是本校的教导主任,对学校的人员情况比较熟悉,属于有魄力的校长。新官上任,完全打破前任领导的格局。首先废除了学校以前的规则,重建新的规章制度。人员安排上也全部更换。领导对学校进行了全面整顿。严肃纪律,规范作息制度,严格考核制度。规定每天早上8点点名并开会布置工作,6点下班,每周一放学后开例会布置一周的工作,开会时每个人必须做笔记,并纳入考核。同时布置下线监控牢骚的老师,并在会上对牢骚话的老师进行严厉批评打击。学校氛围一下子紧张起来,教师群体的两股竞争力量很快解体,出现一些非正式小群体。以前一度很活跃的办公室一下子安静下来。接下来,学校又开始打击并拆散非正式小群体。学校很快结束了混乱状态,但奇怪的是,教学质量却滑坡严重。升入重点中学的学生数量和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数量又回到2003年状态,甚至比2003年还少。

二、问题与思考

问题:1.如何管理好学校非正式教师小团体?2.作为一名新任领导,面对乱学校,如何治理?3.作为一名校长如何处理教师的牢骚抱怨?4.评价一位校长的理论与现实依据是什么?5.评价一所学校好坏的依据是什么?6.教育质量的好坏该如何评价? 7.素质教育应如何与传统教育改革接轨?8.如何利用有限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的积极性?9.如何构建高凝聚力的教师团队?10.教师的需求到底有哪些?11.小学与初中是否应纳入一个学校统一管理?为什么?12.教师眼里,什么样的管理才是好的管理?

三、 选择本案例的原因

乡镇学校对教师管理主要凭经验。学校制度与文化建设相对比较弱,常常是校长搞一言堂,在高压与威吓、罚款管理下的教师有话不敢说,有才能没法施展,无论怎么样情绪都得忍耐,教师普遍苦不堪言,时间一长,学校向心力大大削弱,人际内耗严重。

本案例是我亲历的一所小学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近10年的发展情况。作为一名教师,在其中生活工作了近10年。从开始充满激情与希望的学生入校到带着严重职业倦怠离开学校,并发誓即使找不到工作也不再回到原来学校,过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职业倦怠现象在该校教师身上普遍都可见,就像慢性毒药,侵蚀着学校每一位教师,他们疲惫而无可奈何地工作。除去教师本身诸多因素外,从学校管理层面看教师职业幸福,在管理者视角反思学校管理,我试图探寻一条通往教师职业幸福的管理之道。

四、问题分析

本案例讲述的是一所农村学校近10年学校的管理状况及学校发展变化。作者的初衷是为了从管理者视角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其具体原因有如下方面:学校教育资源匮乏;教师积极性不高,其教育观念仅停留在谋生,养家糊口的低级层面;该校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也还停留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升学率上,其评价方式简单,手段单一,未能体现中国新课程教育改革与学生素质教育;管理方面未能站在教师角度关注教师工作状态,了解教师的需求,面对教师的不满情绪,采用简单粗暴的打压方式;对教师的管理缺乏人性与柔性方面的“文化”管理 ,刚性过重等。问题5,6,7,11主要是解决学校管理理念问题:教育是什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学校将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也就是学校将来发展方向的问题。综合起来,就是该学校的发展理念问题,包括教师教的理念,领导管的理念。问题1,3,8,9,10,12是关于教师管理方面的问题,其分别从教师个体,群体方面,从管理者角度,教师角度提出教师管理问题。问题2,4是从校长角度,如何现实生活中必须面对的难题,及校长的评价问题,此评价包括教师对校长的评价,校长的自我评价及上级领导对校长的评价,社会对校长的评价问题。因为作者的初衷是从学校角度看学校管理,而校长的评价标准与任命则主要是由教育局来确定,故校长评价方面的问题就此舍去。

五、筛选后的三个问题

1.该学校的发展理念是什么?2.该校在教师管理方面做出了哪些方面的举措?这些措施有效吗?为什么?3.新任校长如何治理乱校?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六、对问题的解答

问题1:由于该校是一所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相对比较匮乏。教师作为教育人力资源的关键,从教师数量和教师结构来看,配置都较差。学校领导和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与教学的理念都显得陈旧,这不是教师自身不愿或不能做出努力,而是长期的信息匮乏与资源短缺环境下造成的教育整体落后。他们的生活境遇与未来发展都遭到硬生生的现实围堵。教师培训与继续发展严重脱离他们的教育生活,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多数教师的培训流于走过场,实际能指导教育教学的少。教师们的教仅停留在挣钱养家糊口浅层目的上,新的教育观念未能深入教师内心并使教师内化与提升,教师的教育生活很多处于被动与勉强的无奈状态。教师教育行为动力严重缺失,学校管理方面却没有针对这问题引起重点关注并拿出应有的解除办法,职业倦怠现象的出现成为必然。作为管理层的校长缺乏学校发展理念,更不用说形成学校特色。学校理念和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学校的管理是学校发展的支架,教师管理又是支架中的关键。有一位好的校长就有一所好的学校,虽然这句话说得太绝对,但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校长在学校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为一所学校校长,首先要有自己的思想和办学理念,然后在理念下生成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逐渐构建理念下的学校文化。这样,学校教师在理念与目标的指引下找到了共同努力的方向,形成强劲的文化力,推动学校的发展。

问题2: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关注的核心,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教师一方面承接着学生的学,另一方面承接这学校的管。教师作为学校人力资源的一部分,如何激发教师的教育热情,让其资源最大化,是学校发展成败的关键。学校10年时间经历了4位校长的领导。在教师管理方面,由于教师补课已经明令禁止,增加教师收入遭遇碰壁。面对教师的不满,第一任校长采取不理不睬的办法,存在的问题依旧,没有其他的举措。最后一位校长则采取打压的办法。可是,教师的嘴是管住了,可是,教师敢怒不敢言的高压环境下,人人自危,互相怀疑猜忌,其不满的情绪迁移到工作上,消极怠工的教师状态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就连以传统应试教育这单一标准看,学校的教学质量严重下滑,使问题发展得更严重了,简单打压的管理方式抑制了学校教育的发展,起着负面的效应。然而,面对这样的情况,该如何处理呢?笔者认为,管理者如果站在教师的视角思考学校出现的现象,积极的面对问题并采取恰当的措施,走中庸而不是极端,其实,教师也并不是那么难缠。

问题3:面对一个乱摊子式的学校,作为一名新任领导,我认为首先需要开学前做好该学校各方面的调查,分析学校所处的状态,学校的规章制度及执行情况,及对教职员工工作状态有所了解,摸清学校办学思想及学校文化建设方面情况,然后对其进行整理形成对学校发展的大致思路。再召集领导班子成员开会沟通,说出自己对学校状况与发展方向的看法并对其进行讨论,最后得出比较一致的看法与策略措施。接下来就是召集教师代表大会讨论措施与策略的可行性并进行适当的修正并将精神深入师生员工心中。在教师会上宣布学校目前现状及发展方向讨论情况并收集教师意见与建议,宣布执行暂定措施。然后对学校各方面措施执行情况进行反馈分析并修正。

七、自我评价

上一篇:客服班长轮岗心得体会下一篇:2024年中考思想品德三轮复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