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联人才工作计划

2024-07-14

工商联人才工作计划(精选8篇)

1.工商联人才工作计划 篇一

浅析****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优秀企业家与高素质的管理者,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区工商联就如何加强非公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走访调查174家非公企业,访谈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并深入到企业一线同职工进行沟通,切实掌握**非公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一些基本情况,并就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非公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现状

1、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初具规模。**工商联本次调研对象为174家非公企业会员,其中二产32家,三产142家;资产总额100万至500万有65家,资产总额500万至1000万有69家,资产总额1000万至5000万有31家,超过5000万有9家。企业从业人员总计15584人,90%以上为本地人,初中学历以下8009人,高中以上学历7575人,已取得执业资格的约1890人,经营管理人员1100人,占比重为7.05%。

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质量不高。从现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结构分析来看,研究生(含博士、硕士)学历人员16人,占总量的1.5%;大学本科学历人员213人,占19%;大学专科学历人员341人,占31%;中专以下学历人员530人,占48.5%。

3、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年龄结构逐步优化。从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年龄结构看,35岁及其以下人员为386人,占比35.1%;35岁—55岁人员为583人,1

占比为53%;56岁及其以上人员为131人,占比为11.9%。

4、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相对稳定。从调查结果分析看,企业经营管理队伍比较稳定,任职年限在3年以下人员为457人,占比为41%;任职年限在3—7年人员为396人,占比为36%;任职年限在7年以上为247人,占比为23%。

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中突出问题

1、人才总量偏少,协调发展不快。相比2009、2010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总量虽有所增加,但与我区经济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从企业调查情况看,企业人才资源还是比较匮乏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占总数的7.05%,人才总量明显不足。从经济发达地区企业发展经验来看,一般认为经济能够持续协调发展的企业,其经营管理人才占从业人员的比例应在15%以上,目前**实际非公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比例都在6%—10%之间,远远低于15%。从对今后人才的需求情况来看,大多数企业对人才需求都比较强烈,特别是急需兼具专业技术的高级管理人才。

2、管理模式落后,职业高管难求。**非公企业85%以上仍是家族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还停留在家族式管理模式上。60%的高层管理人员(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等)都由家族成员担任,30%的高层管理人员由合伙人担任,只有10%的企业尝试外聘专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即使外聘高层管理人员,在管理权限的分配上,对外来人的掣肘也较多,绝大多数业主本人还是采取“集权制”。即便是有意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的企业,在聘用外来专业高层管理人员时,绝大多数的外来专业高层管理人员都出现了“水土不服”现象――不适应本地、本企业的经营模式、工作氛围、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一方面,企业本身也清醒的认识到急需专业的高层管理人才参与到企业管理中来,一方面,企业又找不到合适的高层管理人才,有些企业根本还不清楚自己的企业需要什么样的高层管理人才。所以,对企业实管层人员认识的提高是引进高层管理人才的第一步,应当有效组织企业实管层人员进行管理专业的培训或进修。同时,企业规模不够大、业主本人素质有限、本地薪水不高等原因,也造成外地高层管理人员中有经验、有资历、有口碑的精英不愿来本地应聘;有意愿来应聘的人员,在能力和素质方面又达不到企业和业主的要求。所以,目前大多企业都采取从老员工中挑选、培养的方法,晋升提拔。这样在人品、能力方面“知根知底”,也能完善人事晋升模式,提高员工工作热情。弊端在于现有员工的能力有限,不能有效推动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3、人才投资缺乏,开发重视不够。

**规模企业较少,本土企业创业艰辛,业主自我意识浓重,企业战略受制于业主本人的素质,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人才观念陈旧,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人力资源开发机构,没有制订人才规划,对内没有就现有员工情况进行盘点,对外不了解当地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对于人才需求处于现缺现找的状态。在管理人才培训方面,投入明显不足,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企业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安排了年培训费用,大部分企业没有培训机构,每年的培训费用支出甚少或没有列支,致使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自我发展、提升空间受到了限制,没有形成职业经理人队伍。

三、进一步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1、减少人的因素。企业自身影响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主因还是在于人的因素,受企业决策层的素质、企业发展规划的制约。要减少人的因素影响,就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引导非公企业业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企

业发展的根本的观念,让企业自身认识到只有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才能带动企业经济的飞速发展;通过树典范、交流学习案例等方式,引导企业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健全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使用、培养、激励、监督约束等机制,努力做到用企业发展造就人才,用人文环境聚集人才,用奖惩制度激励人才,用法律法规保障人才。

2、创造环境条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建设是促进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关键举措,是推进我区新型工业化的迫切需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作为企业的领头军,将成为企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业的社会氛围。按照《“********英才”工程实施方案》,相关部门尽早建立并实施重要人才需要信息和目录的发布制度、高层次人才联络联系机制、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及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政策、经费等保障支持体系。

2.工商联人才工作计划 篇二

一、国内工商管理现状

我国大学实施的是国家计划体制, 从人才评价的角度看, 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 培养过程则按年级、系、专业、班进行组织, 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采取“三段式”教育, 实行统一的专业教学计划, 人才培养整体上处于“大一统”的状态。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教育主要面向政府, 为政府服务, 而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较弱。同时教育实行“严进宽出”, 不但导致“千人一面”的后果, 而且整体素质不高且趋同化严重, 与市场需求错位, 就业困难, 十分不利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未来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

二、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矛盾

从总体上看, 传统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承轻创新、重单一型轻复合型、研究型, 已落后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逐渐显现出众多新的矛盾和问题。

1. 专业与岗位缺少统一性, 人才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

“所学非所用, 所用非所学”是中国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这一现象已有所缓解, 但仍然是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有的财经院校依然沿袭着苏联模式的教学模式, 即在课程设置上采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线形三段式模式, 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 忽视了综合能力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 一些财经院校仍然习惯于课堂讲授式的教学方式, 习惯于“从理论到理论”, 忽视了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

国内大学对培养目标的阐述比较重视, 在培养计划中一般都包括培养目标, 有的还包括培养规格和要求及就业方向, 但是现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近十年没有改变, 整体上培养目标空泛, 而且主要是专业技能目标却缺乏人文内容。各类毕业生共性趋同, 特色优势不足, 人才培养类型单一。

2. 专业价值缺少社会的认同性, 人才培养途径充满单一性

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 学校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价值, 就是培养学生、为学生服务。高校的职能在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 让他们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毕业生在踏人社会之初, 往往缺乏对环境尤其是人际关系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存在不少需要自我调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这集中反映了高校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滞后的问题, 即“育人不足, 服务不够”。

我国高校对工商管理人才传统的培养途径主要为学年制, 近年来部分高校改革采取学分制。但是, 国内各高校之间在学分互认方面却仍然比较落后。此外, 传统工商人才培养模式中网络教学和远程教学应用范围十分有限, 不能充分发挥三者的互补优势。

3. 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 工商管理学习方法缺少创新性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具有强烈的实践导向和应用导向, 但传统工商管理教育的现状是专业课教材长时间不变, 内容陈旧, 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另外,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不合理, 重理论, 轻实践, 并且实践课的比重偏少且效果不佳, 整个课程体系的内在结构僵硬, 最终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丰富”, 却缺乏运用它们的机会和能力, 碰到实际问题, 往往束手无策。

传统培养模式课堂教学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程序化教学过程和“灌输式”教学方法, 忽视了学生的个性, 不能因材施教, 导致学生缺乏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结果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使得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沟通能力、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差, 在人才市场上缺乏综合竞争力。

三、探索新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国内各高校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改革与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创新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1.“协同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协同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借鉴加拿大“以学生为中心,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科学与人文相结合, 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独具特色的工商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 依据“协同论”的思想形成的。“协同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将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以求协同发展, 并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

2.“模块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模块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是将工商管理专业细分为生产与运作管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模块, 学生在学习其它公共课程的基础上, 根据自身兴趣、特长等选择其中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模块进行深入学习。“模块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克服了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不专和专业纵深方向知识钻研不够深入的缺陷, 充分融合了现有“复合型”和“专才型”教育的优势。学生既有较为宽厚的基础和较全面的管理视野, 又具有在工商管理某些领域较为深厚的造诣, 形成以能力型和创新型为主导的知识结构, 从而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先国.分销渠道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徐建忠.营销渠道结构设计.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7 (14)

3.工商管理人才新型培养模式研究 篇三

关键词:工商管理新型培养模式教学体系

当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规模在不断扩大,同时社会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为了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工商管理人才队伍,作为今天高校中最普遍的一门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必须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

1.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所面向的就业市场没有很高的专业壁垒,特别是就业初期,主要从事大量的企业日常操作层管理工作,多是“程序化、操作性的工作”,其他专业的学生完全有可能以自身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背景获得类似的就业机会,并凭借其学科专业优势,形成对工商管理人才就业甚至发展的威胁。在企业获取管理人员的途径中,企业越来越多地从“有经验的企业内部人员小提拔”或“外聘”的人员,占总数的80.2%,而留给“应届毕业生”的只有19.2%,同时,有55.8%的企业认为工商管理的高等教育应“从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选拔进入高校深造,综合学习管理理论知识”,也就足说,更多的企业倾向于内部人才存量的盘活,其效益远远优于大面积地从市场中直接配置资源。这就对高校毕业的“新人”的聘用与发展造成相当大的障碍。

综上所述,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有着长期而稳定的需求,相对来说,企业更需要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沟通能力的基层管理人员;而对高职层次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其工作经历绝大多数需要从只具有娴熟专业知识的操作层的管理人员做起。所以,面对市场的就业和竞争压力.今天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与模式成为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2.当前工商管理高职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当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企业的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强.企业成为了真正的市场主体,同时,对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们现有的工商管理培养体系却暴露出种种的不适应。

第一,从教学体系来看,整个课程教学体系反映为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征表现为:培养出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知识面相对较窄,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精神。由于理论课程中缺少有针对性的实习、实践环节,致使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较低。

第二,从教学内容来看,学校教授的理论知识往往脱离工作实际,这些专业知识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个问题在人才市场需求上体现得十分明显。在人才招聘会上,用人单位对管理岗位人才往往要求很具体,如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然而,在现行的培养模式中,重基础、宽口径、知识结构全面一直是专业培养强调的重点,很容易导致专业学习没有侧重。“专业不专”的问题可以从课程设置反映出来:25门专业必修课,除专业基础课程外,其余11门专业课,涉及了财务、会计、国际贸易、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生产管理、电子商务、采购管理和物流管理等。

这种做法,导致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各个方向都必须等量投入,知识面虽然拓宽了,但是与此同时,必然导致专业纵深方向知识钻研不够深入,只能了解皮毛。最终反映到毕业生就业问题上,突出的就是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没有形成,知识结构和社会需求脱节,就业竞争力不强。

第三,从教学安排来看,实践课程不足,动手应用能力差。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与实践结合紧密的学科。因此必须注重应用,并积极和市场接轨。而事实上现有的培养方案中虽有暑期社会实践、生产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时间短、资源少,难免流于形式,结果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远达不到顶期的目的.导致就业竞争力不强。

在今天就业严峻的形势下,针对上述问题,高等院校应当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根据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服务。

3.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一般地,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会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出于各高校办学层次不同,生源质量不同,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上,学校必须通过对社会需求的科学分析,结合自身办学实力的估价及各种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合理配置,制定出既能适应环境变化,又符合自身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

具体到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而言.根据有关调查显示,54%的企业需要全面型管理人才,而需要专才型和技术型管理人才的企业分别为35%和10%,对其他类型人才有需求的企业为1%。

同时,出于从企业管理的层次和职能来看,对人才的需求分为三个级别:高层管理者——把握战略全局,要求知识和经验技能必须全面;中层管理者——分管某一职能部门或具体项目,要求同时具有专业技能和整体视野;基层管理者——作为中高层的后备,执行具体职能工作,应有扎实过硬的具体专项工作知识和能力。

因此,不难发现,越高层次的管理人才更多地侧重于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培养,而越低层次的管理人才更多地侧重业务技能的培养。近年来,由于研究生教育和MBA教育的迅猛发展,使得企业任选择管理人才时有很大余地.高职毕业生大都只能从基层的管理工作做起。所以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工商企业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已经不再适合,需要作出相应调整,学校应根据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要求,把培养目标定位为“经济管理基层应用型人才”。其具体要求为:培养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管理、企业战略、运作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综合知识,接受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的基本训练,具有适应激烈竞争环境的经营管理能力和进行再学习的能力,适应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专门人才。

4.构建素质拓展体系

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知识始终是每个学生日后职业生涯中赖以生存的根本,学校教育当然应将专业知识教育放在首位。但是,为求得事业进一步发展,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如工作责任心、工作态度、沟通能力、社交能力等将起主导作用。对于学校而言,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率,缩短工作适应期,就一定要在教学中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之间的关系。

因此,在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之外,学校还要构建素质拓展体系。素质拓展的内涵不仅包括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技术创新的专业素养的拓展,还应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精神气质的陶冶和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具体而言,工商管理专业可以开设非专业素质拓展课程.从经理人的观念、风格、知识、方法、能力等方面强化训练,如开展敬业、拼搏、创新精神的训练,人格、毅力、修养等方面的培养,人际沟通、表达能力、创业策划、情商实训、商务礼仪等素质拓展训练。

参考文献:

[1]薛敏. 浅谈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改善的措施[J]. 现代经济信息. 2013(13)。

[2]杨娜曼,曹文献,周启良. 产业转移与地方高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新论[J]. 中国人才. 2013(06)。

[3]徐静. 产业转型升级中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 2013(01) 。

4.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研究 篇四

工商管理学科具有自身的特征,该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也要有适用的教学模式。

针对当前存在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实践形式过于单一、缺乏有效的社会资源对接平台等问题,本文提出分类培养、实战案例沙龙、校内校外双导师、搭建和管理社会资源平台等教学改革措施,为工商管理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

工商管理;创新人才;教学模式;改革

创新是当前理论和实践中的热点问题。

因为创新能够提升个体的发展水平,提高组织的竞争力,推动社会进步发展。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如何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动力的人才是一个有价值和意义的课题。

由于学科属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科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才能有效的培养出创新人才。

另外,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不同学科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也要结合自身特点开发形成相应的培养模式,有效分配资源,发挥最大效用。

本文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创新人才模式进行探讨,首先分析工商管理专业特征,总结工商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中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

一、工商管理学科特征

工商管理学科是管理学的一个一级学科。

工商管理学科又设有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旅游管理、会计学等多个二级专业。

该学科的目标就是培养能够在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管理、教学、科研的专门人才。

据统计,目前我国大约有600所高校开设有工商管理学科,尽管众多高校都开设工商管理学科,但存在以下几点共性特征。

1.涉及领域广

通过对开设工商管理学科高校的资料分析,发现工商管理学科所开设的课程非常相似,而且内容涉及面很广。

该学科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课程。

其中,经济学的课程一般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管理学的课程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管理学、企业战略管理、运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国际贸易原理与实务等课程;其他相关课程包括计算机原理、统计学原理、审计学、资产评估,还有的高校开设了法律相关的课程。

所以,工商管理学科的课程内容具有多而广的特点。

2.学科关联性强

工商管理学科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其课程中的核心内容和原理基本都是来自于其他相关学科。

比如,心理学、统计学、运筹学、人口学、社会学甚至还包括哲学。

所以,工商管理学科与其他学科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会经常使用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但同时也会使学生对该学科产生空泛的感知。

3.与现实联系紧密

在当今的社会中,商业活动收到广泛的关注,而工商管理学科本身就是研究商业活动规律,培养商业人才的专业。

这也使得该学科具有较强的社会属性,尤其是国内外一些著名高校,例如哈佛商学院、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等,更是针对商业事件进行研究,将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又进一步提升工商管理学科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联系。

二、工商管理学科创新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在相应国家的号召下,很多高校开始探索设置创新课程,培养创新人才。

然而所开设的课程多是创新导论、创新管理等基础性和理论性的课程,缺乏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课程。

本文认为可能是创新教育在我国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教育模式,再加上创新本身不可预期,不可能通过课题教育实现,因此也缺乏明确的课程方向。

另外,现有的创新课程多在大三、大四阶段开设,可能主要是考虑到大一、大二阶段是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阶段。

然而创业更多的是要靠兴趣和激情,而大一、大二的学生似乎更加符合这一要求。

还有,创新课程的开设甚至不区分教育对象。

本科、研究生开设一样或相似的课程内容,这一问题也值得商榷。

2.实践形式过于单一

目前,创新教育的成果主要是通过模拟创业进行检验。

学校或相关的教育部门组织进行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模拟竞赛,评选优秀的创新团队或创新项目。

这种方式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激情,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然而值得反思的是评价标准是否合理,是不是能够和现实实际对接。

所以,可以积极探索多种符合实际的创新教育实践形式,以对创新教育进行检验,为进一步提升创新教育水平提供指导。

3.缺乏有效的社会资源

对接平台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理论知识,更需要社会实践。

只有经过实践中历练,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成果的创新人才。

这就需要有社会资源,给予培养对象实践的机会。

如果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只是起到搭建平台,只为创新人才找到社会资源支持的对象,很难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预期。

大学生相对于社会组织来说是弱势群体,再加上社会经验不足,很难保证自身的利益。

如果高校不能有专门的组织或制度与社会资源平台进行对接和管理,很难保证社会实践的效果,甚至会起到反作用,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

三、工商管理学科创新教育策略

1.分类培养

创新不仅需要能力更需要有相应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特质。

创新水平不同,对个体各方面的要求也存在差异,尤其是工商管理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和发展存在一定的风险问题。

所以,创新教育体系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创新培育对象进行分类,实施不同的培养方式。

尤其是对创业导向的创新人才给予特殊的校内、校外资源的支持。

在课程体系上,还可以根据本科和研究生进行分类,对本科层次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初期偏重开设案例性的课程,之后可以开设理论型的课程。

而对研究生层次的创新人才则偏重理论课程,并提供社会实践机会。

2.实战案例沙龙

案例分析对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发生在身边的案例产生的影响会更大。

课堂上的典型案例尽管能够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但是缺乏生动性和可模仿性。

发现和跟踪本土创新案例,尤其是高校培养的创新案例,及时组织案例沙龙,分享创新过程中的经验,不仅能够对创新人才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和教育,而且能够提升创新的成功和成果。

3.校内校外双导师

工商管理学科的创新人才培养既要有理论又要有实践。

在理论方面,仅仅通过课程学习无法满足创新人才对理论的需求深度,应该建立导师制关系,由专业导师负责对创新人才的理论指导。

高校在制度上也要为指导老师一定的激励措施。

在实践方面,聘请和培育对象的发展方向相吻合的创新人才作为实践导师,并且要建立稳定的指导关系,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对校外导师给予激励。

4.搭建和管理社会资源平台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投入资源,而高校的资源有限,并且还存在资源缺失问题,这就需要社会资源弥补缺失。

我国现在经济发展活跃,工商管理学科的创新人才的市场需求很大。

高校应该针对工商管理学科,构建创新培育平台,为创新人才和社会资源对接提供服务,并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避免投机行为,寻找社会资源和工商管理学科创新人才的共同价值点,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平台、机遇和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创新具有不可预期性,但实现创新需要创新能力,并且这种能力是可以培养和发展的。

工商管理学科具有自身的特征,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根据学科特征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在培养方案中既要分类培养,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创新人才培养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社会资源平台。

参考文献:

[1]张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初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68-170

[2]陈佑清,吴琼.为促进学生探究而讲授——大学研究性教学中的课堂讲授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1(10):94-99

[3]马靖忠.借鉴国际经验发展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途径与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5):1-3

[4]温凤媛,白雪飞.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2(10):88-91

5.工商管理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篇五

一、当代工商管理人才的素质对企业的影响

(一)关系到决策正确与否和水平高低企业的发展水平是取决于决策的水平高低,而决策的正确与否将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工商管理人才是企业 决策层的组成人员,其素质不但决定了企业管理者思维高度,也决定了其所做的 决策的正确与否和水平高低。

(二)关系到企业的执行力只有将方针政策、计划方案有效地落实,企业才 能良好地发展。当代工商管理者应认识到企业执行力的好坏与其素质的高低休戚

相关。另外,企业管理不能仅限做计划、做方案,更重要的是具体落实,体现执 行力。

(三)关系到企业经营成果和经济效益工商管理人才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主 导者,其能力和素质均直接影响到管理活动,关系到经营成果以及经营效益的好 坏。

(四)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为两方面:一是本身战略的布局影响,战略布局科学合理与否,将决定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二是人才的培育,工商管 理者的素质关系着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换句话说,一个企业拥有良好的战略和 优秀的人才队伍,它才会有较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当代工商管理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一)基本素质 1.宽广的胸怀工商管理人才在面对来自态度行业、媒体、其他组织的批评与指责,一定要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来对待,以正常 心态处理。对来自内部不同的观点,企业管理者一定要能有海纳百川的气魄,营 造一个广进贤言的良好局面。既要

学习别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又要能够宽容别 人的短处,扬长避短。

2.开放的心态面临不断发展的社会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工商管理者应积极了 解新事物,接纳新事物。

不仅要在企业中建立起吐故纳新的机制,管理者个人也应建立起相应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及时跟上外界的变化,与时俱进。这要求当代工商管理者改变 故步自封和安于现状的守旧心理,不断实现自我的突破和发展。

3.坚韧的毅力和意志力当代工商管理者必须对风险有清醒的认识,在遭遇风 险时,必须有坚韧的毅力去对待,积极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并在经营实践中锤

炼出坚忍不拔的精神,去体会“笑到最后才是胜利者” 境界。

4.敏锐的信息观念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作为一种资源,会不断渗透到社会生 活的各个领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谁能快速、全面掌握经济和科技信息,谁 就能把握经济发展的脉搏。这是一个现代管理者健康心理在信息沟通中的具体表 现。因此现代工商管理者必须懂得,一个企业参与竞争,并占领市场的优势地位,若没有四方通达的信息,是根本不可能的。

5.强烈的竞争意识知识经济时代的工商管理人才必须具有强烈的竞争意 识,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而且是企业发展的外部动力。一个优秀的工商管理者 应该认识到,竞争可以消除“吃大锅饭”的传统心理,摆脱平均主义的桎梏,充分 调动下属工作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竞争可以缓解群体矛盾,改善人 际关系,竞争还可以迫使经营者从战略高度出发,培养人才,使用人才,从而形 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新风尚。

6.创新精神只有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 代的发展,应付未来社会的实践。勇于创新是当代工商管理者树立开拓创新精神 的心理基础、产生创造精神动力的条件和目标条件。管理类人才应具备创造性思 维,即应变性强,能够发挥自身优势,走出新路子,创出自己的特点。

(二)专业素质
1.应掌握企业管理知识要求工商管理者的工作对象就是企业,工作行为就是 管理,那么他的能力必须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基础管 理知识,市场营销、采购、研究开发、服务、生产、质量、财务、人力资源、信 息化建设等业务管理知识,产业和行业知识,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特别是知识日 新月异的今天,当代工商管理人才除了对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了解,更应高度重 视管理职能知识、业务知识、行业产业知识这一领域的学习。

2.应符合企业管理技能要求这主要是指工商管理人才根据企业所处环境、企 业

6.工商管理人才市场调查报告 篇六

题目:工商管理人才市场调查报告 专业:工商管理

年级:10级

班级:三班

姓名:韩星

日期:2010年8月

工商管理人才市场调查报告

一、调查时间:2012.7.25下午3点~6点

二、调查地点:北京市海淀区牡丹园站附近

三、调查人员:韩星

四、调查目的:了解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前景

五、调查方法:访谈法、网上查询法、问卷法

六、调查具体内容:1.人们对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前景的看法

2.工商管理毕业生的工资待遇

3.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途径

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1.人们对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前景的看法

经过我的调查,很多人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和发展前景

怎样这个问题的回答都很消极:“需求虽然大,但是都是倾向找有几年工作经验的,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如果是工商管理的本科生,找工作不容易。因为它没有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的专业性强。很少企业会找工商管理毕业的学生。通常要与理工科和外语科的学生竞争岗位。当然,如果真的很有潜力,企业还是会要的。

其实,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中国加入WTO必将进

一步带动国内市场经济的繁荣,外来资本磨刀霍霍准备拓展中国市场,缺乏现代管理理念指导的中国传统企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然而,现实看来,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找份理想的工作其实不容易。

我也浏览了许多工商管理专业就业问题的网页,也采访

了不少相关人士,大多数人的见解都指出,由于工商管理的专业性不强,在人才市场上没有经验或经验不足的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应聘一般传统管理类岗位将受到有技术背景并有一定管理经验的其他专业毕业生的有力冲击。课堂上讲授的理论一般比较抽象,必须结合工作实际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

企业一般会安排管理专业的新员工下基层接受相应的锻炼,以积累进入管理层所需的经验。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2.工商管理毕业生的工资待遇

刚毕业的工商管理类学生的薪资待遇一般都

很低,民营企业的工资待遇在1200元∕月—2000元∕月之间,外资企业对应届毕业生开出的工资在2500元∕月—3500元∕月之间。这样的现实可能与许多毕业生的职业期望值存在巨大的落差。不少毕业生由于无法接受而选择离开。

当然,如果毕业生能够放低身份,虚心学习,能够从基层做起慢慢积累经验的话,也会有很大的升职空间,一般都会在半年或一年以后做上管理层职位,薪资也会跟着增加,一般都在4000以上,有的甚至月薪一万以上。看个人能力了。

3.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途径

考虑到工商管理专业对知识学习的涵盖面之广,我选择了五种就业途径:

一、倾向于学习人力资源相关内容在读期间可以考下人力资源

管理助理证再逐步进修。近年来国内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

理人员的需求持续走高,他们在企业外部战略和内部建设

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般大中型企业在企业内部都设立

有人力资源部,主管企业招聘,员工培训,绩效考核人事

调度等相关事宜。人力资源岗位的薪酬相对较高,在东部

沿海发达地区规模较大的企业的人力资源部新员工一般每月可以拿到3000以上,资深的人力资源管理经理月收入

大致在1万—2万上浮动。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高级管理

人员更容易成长为职业经理人,步入高职高薪的金领行业。

二、倾向于学习市场营销的相关内容,主要关注于经济、市场

战略管理等课程,为以后进军营销市场打通理论知识道路。市场营销岗位市场需求量大,入行要求低,高端营销岗位收入丰厚使得无数求职者纷纷加入市场营销岗位的角逐。现代商业社会经营与销售的好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兴衰。发展中的中国更需要有专门商品知识的营销人员。

三、倾向于学习物流管理的相关内容,学校现在也可以考物流

管理助理的证,这对于有工作的人来讲或许无关紧要,但是对于我们这些还没毕业而又开始担心就业问题的学生而言,多一把钥匙总是有好处的。物流,继物资资源、人力资源之后,素有“第三个利润源”之称。为此,我采访了一些工商管理毕业生现就职于物流公司的人士,他们称企业对压缩物流成本的诉求转化成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物流管理人才被列为12类紧缺人才之一,市场需求量超过600万。高级物流操作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一般管理岗位年薪可达10到20万之间,换言之,这也是个很有前景的就业方向。

四、广泛学习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并准备考研。根据我的采访了

解,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若想找到与该专业相关的好工作是相当困难的,毕竟这个专业的知识面广而不精,除非继续进修学位拿到更高文凭,先下基层取得工作经验,在之后才会有更光明前景。

五、报考国家公务员。这个选择虽然门槛高却相对稳定。这几

年社会掀起了报考公务员的热潮,可见这个就业途径受到大家的认可和喜欢。当然,公务员考试难度也相当大,在校期间最好将CET-4或CET-6证书、计算机2级并且要通过行政能力测试和申辩,而且党员优先。

7.工商联人才工作计划 篇七

1 相关文献回顾

大学生满意度调查是国内外大学生研究的热点问题。英国大学已普遍开展学生满意度调查, 2005年有了政府组织的英国全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大学生满意度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测评学生对大学各方面经历的看法以及各种预期的满意程度, 以此作为改善学校和学生之间关系、促进学校发展、监测教学质量、指导未来新生选校学习的重要手段。美国高等教育的实践证明:“重点关注学生需求、不断地改进学生教育经历的质量、利用学生满意度调查调整未来方向”是成功院校的3个基本因素。学生满意度调查是获取学生需求信息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实施满意度调查可以引导我国大学更好地面向市场, 面向消费者———学生, 转变教育管理模式, 复归大学管理之真和大学之魂, 将大学的办学决策建立在现代大学组织使命的基础上。因而对大学生开展人才培养满意度调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2 研究方法

问卷是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而编制成的一套问题表格, 是测量个人行为和态度倾向的重要手段。本课题研究的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满意度, 因而用调研问卷的方式进行研究是合适的。该调研问卷围绕课程满意度、教学方法满意度、学业指导满意度、专业特色满意度等4个二级指标设计了12个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事实性问题和态度性问题两个部分。对于态度性问题, 参考5等级式李克特量表进行设计;对于事实性问题则按照单选事项和多选事项进行设计。

问卷设计完毕后, 通过10位学生的先期测试之后, 对问卷再次进行修改和完善, 最终设计完毕。之后以我校工商管理专业2004级全体学生为调查对象, 发放调查问卷164份, 共回收问卷108份, 回收率为66%;删除无效回答的问卷6份, 有效问卷为102份, 问卷有效率为94%。对于回收问卷的处理, 用统计软件SPSS 16.0进行了分析。对于单选的事实性问题, 主要进行了频数分析, 对于多选的事实性问题进行了多重频数分析, 对于态度性问题进行了频数分析和信度分析。

3 结果

专业满意度主要从课程满意度、教学方法满意度、学业指导满意度、专业特色满意度4个方面开展调研。具体结果如下:

3.1 关于课程满意度的调查结果

围绕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12门主要课程, 分别从喜欢的课程、喜欢的原因、不喜欢的原因3个方面来进行调研。具体分析结果如下:关于喜欢的课程, 运用多重反应频数分析, 在给定的102份调查表中选择不同的喜欢课程的共有403次, 其中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选择企业管理学的有77人, 所占比例为75.5% (这里的比例指占总人数的比例, 下同) ;管理学有66人, 比例为64.7%;企业战略管理有49人, 比例为48.0%;国际企业管理有44人, 比例为43.1%。关于喜欢的原因, 进行多重反应频数分析, 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选择“课程内容联系实际”的有64人, 占所有被访人群的62.7%, 选择“师生互动”和“个人兴趣”的各有57人, 所占比例都为55.9%。对于不喜欢的原因, 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有69人选择了“老师上课没有激情”, 占全部人数的68.3%;选“师生缺乏互动”的人数为60人, 比例为59.4%;选“课程理论性太强”的人数为66人, 比例为65.3%;选“课程内容陈旧过时”的人数为54人, 比例为53.5%。

3.2 关于教学方法满意度的调查结果

对于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应用多重反应频数分析, 得出:选择“理论教学”的人数有70人, 所占比例为68.6%;选择“案例教学”的人数有52人, 比例为51.0%;选择“实习教学”的人数有24人, 比例为23.5%;选择“音像教学”的人数有18人, 比例为17.6%;选择“软件模拟教学”的人数有16人, 比例为15.7%。对于以上教学方法满意度的评价是:非常满意的没有, 比较满意的占5.9%, 一般的占52.9%, 不太满意的占34.3%, 很不满意的占6.9%, 在5等级记分方式下5分代表最高分值, 1分代表最低分值, 经加权计算可知:对教学方法满意度的分值为2.578。

3.3 关于学业指导满意度的调查结果

在课堂之外, 专业老师对学生学业指导的形式种类、数量多少、重要性总体评价及各项具体指导形式的评价成为学业指导满意度的主要调查内容。对于指导形式的调查, 运用多重反应频数分析, 得出:“没有指导”的比例最高, 为41.2%, 其次为“课后答疑”为37.3%, 其他形式所占比例按由大到小, 依次为:“单独辅导”比例为15.7%、“指导参与SRT项目”比例为13.7% (SRT指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指导参与创业大赛等”比例为10.8%、“指导参与老师科研项目”比例为5.9%。对于指导的数量, 认为非常少的人数有19人, 比例为18.6%;认为比较少的人数有33人, 比例为32.4%;认为一般的人数有38人, 比例为37.3%;认为比较多的人数有12人, 比例为11.8%;认为非常多的没有。对于指导重要性的总体评价, 认为完全不重要的没有, 认为不太重要的比例为4.9%, 认为无所谓的比例为9.8%, 认为比较重要的比例为54.9%, 认为非常重要的比例为30.4%, 在5等级记分方式下5分代表最高分值, 1分代表最低分值, 经加权计算可知:对学业指导重要性认识的分值为4.108。显然学生觉得课后老师对他们的指导是比较重要的。对于各种具体指导形式的评价, 本课题组设计了五因素态度量表。根据所收集的问卷, 首先进行信度分析:克朗巴哈α信度系数为0.798, 大于0.7, 因而可以认为该调查表内在信度相当好。在最高分为5分、最低分为1分的情况下, 从各个因素的得分均值来看, “课后答疑”得分为3.7, “单独辅导”得分为3.23, “指导参与SRT”得分为3.44, “指导参与老师科研项目”得分为3.50, “指导参与创业方案比赛等”得分为3.59。

3.4 关于专业特色满意度的调查结果

本课题对于专业特色满意度, 共设计了总体特色评价、特色培养目标建议两个问题。首先, 对于专业有无特色的总体评价, 9人认为完全没有特色, 比例为8.8%;32人认为特色不明显, 比例为31.4%;38人认为特色一般, 比例为37.3%;22人认为有一些特色, 比例为21.6%;1人认为有明显特色, 比例为1.0%。如果按照5等级记分, 最高分为4分, 最低分为0分, 计算学生对专业特色的总体评价, 可以计算出该分值为:1.748分。其次, 对于特色培养目标的建议, 运用多重反应频数分析, 学生们的观点是:对于“突出商务沟通和谈判能力培养”, 有67人同意, 占总人数比例为68.4% (下同) ;对于“突出创业素质和能力培养”, 有59人同意, 比例为60.2%;对于“突出国际企业经营技能培养”, 有29人同意, 比例为29.6%;对于“突出生产制造技能培养”, 有11人同意, 比例为11.2%。此外, 有4名同学没有选择。

4 讨论与建议

4.1 讨论

通过以上调研结论可知, 对于课程满意度, 不同课程之间存在着差异, 学生喜欢该门课程的主要原因是:课程内容联系实践和师生互动;而不喜欢的主要原因是:老师上课缺乏激情、师生缺乏互动等。对于教学方法, 学生们认为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主要采取理论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方法, 两者比例均超过50%, 但学生们对目前的教学方法满意度总体得分为2.578, 这是比较低的。对于学业指导满意度, 学生们普遍认为课后老师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但实际上没有被老师指导的比例竟高达40%以上。对于专业特色满意度, 学生们总体评价分值只有1.748分, 大多数学生认为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没有多少特色。从特色培养目标来看, 有超过60%的学生认同未来应该围绕“突出商务沟通和谈判能力”和“突出创业素质和能力”来进行特色培养。这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对未来就业和创业的关注。

4.2 建议

结合以上分析与讨论, 为塑造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特色, 提升学生的专业认知度和满意度,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课程内容与实际相结合, 着力协调好课程内容的理论性和应用性之间的关系, 加强对学生进行就业的相关知识和能力的训练, 不断提升老师的上课水平; (2) 以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为基础, 不断丰富开放式、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方法, 让学生乐于学习; (3) 加强课后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尝试在本科生中引入导师制, 特别是通过引导学生参与SRT、参与老师科研项目和参与创业方案大赛等活动来不断营造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 (4) 以特色课程来体现培养目标的特色化。围绕提升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在修订教学计划时, 加强商务沟通和谈判、创业教育等方面的特色课程, 不断提升学生未来就业和创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坤, 蒋国平.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改革与建设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 2008 (10) .

[2]杨晓明, 等.英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及其启示[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 .

[3]韩玉志.大学生满意度调查应重视的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 2008 (1) .

8.工商联人才工作计划 篇八

关键词:工商管理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特色

一、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从2010年秋季,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越秀)招收第一届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开始到目前已有四届学生,第一届学生也将在2014年毕业。这在三年多时间里,我们不停地在模索和反思越秀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模式。经过近年来我们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实践,我们认为:

第一、目前对学生的关注还不够,不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更多的只是从纪律角度对学生进行约束,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心智成长以及职业目标的确立等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要明确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注重课程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能让更多不同类型的学生受益,真正学到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职业素质,为后续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第二、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还不够明确,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被放到学校总体人才培养目标框架下,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外语人才及相关专门人才”。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来说,其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的相关专门人才”,其中“相关专门人才”的表述还是比较模糊的,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明确。我们建议在学校总体人才培养目标框架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细化为“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以及小微企业的创业者”。

第三、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课堂教学以理论讲解、知识单向灌输为主,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学生主动提出有关专业知识方面的问题的现象非常少见。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大的文化背景使然,但更重要的原因我们认为还是没有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式方法,学生缺少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因此,我们在学习美国商科人才培养过程的主双体性和知识双向沟通之前,应先教会学生如何批判性的思考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相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创造更多让学生提问题的机会,以开放心态与学生进行交流,创建平等的课堂文化。为了提高师生双向沟通互动效果,我们建议一些专业课程实行小班化教学。

第四、目前国内教师编写的教科书相当部分我们使用之后感觉不理想,主要表现为内容没有新意,同类教材内容同质化严重,理论性的条条框框较多,但缺乏理论深度,并且与实际脱节,造成一方面不便于教师教学,另一方面也不便于学生自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建议工商管理专业所使用的教材,可以采取国际上流行的教材,这些教材一般是学术大师或著名教授精心编写、出版社配套丰富的教辅材料和学生学习材料,被世界许多大学采用,并且口碑良好、普遍受欢迎。采用这些教材不仅会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还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对教材中的部分理论和实例需要教师进行本土化改造。有些理论需要在国内环境下进一步验证,这可以成为教师科研选题的一条线索;对于教材中的部分实例,教师需要替换成相应的国内实例,使教学内容接地气。

第五、在目前國内教育体制下,我们要认真准备教育部对工商管理新建本科专业教学评估,根据相应评估指标提前准备相关工作。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认真关注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四年大学教育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自己如何真实地看待和评价在大学期间的收获;毕业之后参加工作,用人单位如何评价我们的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如何评估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这些将是我们需要接受的更加严峻的考验,是否通过所教学生、用人单位、家长以及整个社会的评估,在生源日益紧张的大环境下,将关系到我们民办新建本科院校新设工商管理专业的前途和命运。毫无疑问,我们要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估,使我们有资质进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但我们更要了解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真正意义,即我们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

以上五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人本理念、目标明确、师生互动、教材革新和社会评估”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建议

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特色方面,根据社会新形势,越秀的传统和优势,以及结合国际商学院近几年在这方面的实践探索,我们建议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意识及行动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特色进行建设。

第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工商管理人才。

全球化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经济文化的联系更加密切,先进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最新实践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在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引领世界,美国许多企业的商业模式和创新非常值得国内企业学习。事实上国内许多企业学习了美国成功创新经验之后,在国内取得非常大的成功。因此,对国内企业来说,希望员工具有国际野视,有能力了解和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并转化为自己的创新。这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必要性。

我们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才的可能性在于越秀有传统的外语学科优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外语课程的学时显明超过其他同类院校,并且我们有丰富的外语教育教学经验,以“听说领先、重在应用”为原则构建外语教学平台,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跨越走向国际化必须克服的语言障碍。

因此,选择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工商管理人才一方面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适应,另一方面发挥了越秀的传统和优势,作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之一,是内外部环境分析的结果,兼具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要求。在实践上,我们鼓励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各种方式出国学习和参加国外社会实践活动,切身体验他国经济和文化,对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非常有好处。从2011学年到2012学年越秀国际商学院学生参加的外海学习或社会实践项目类型及人数都迅速增加。在教师的国际视野培养方面,商学院今年派出了两位老师去美国西北理工大学访学,并计划在后续安排更多的教师出国、出境访学或考察。师资国际化水平的提高无疑会促进我们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

第二、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及行动的工商管理人才。

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时下中国的热门话题。一方面,在资源日益枯竭、环境破坏日益严重和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许多传统产业和大量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经济增速放缓加剧了就业压力,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而创新创业正是破解我国上述经济发展问题的有力对策。党和政府也非常强调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到过33次创新和7次创业。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对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做出明确规定,并且要求各高校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这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及行动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必要性。

在可能性方面,我们已经从2010届工商管理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两个本科专业中开设了创业方向,单独设立创业管理班进行创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探索,涌现出许多创业初成的学生。2011届又有一批学生选择了创业方向,这次我们放弃了单独设班,让这批学生留在原来的班级,有助于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从这两届创业方向的学生来看,虽然总体人数不多,所占比率较少,但這已经成为越秀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亮点,对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培育广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及行动起到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虽然现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创新创业特色创建基本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在学校相关部门和各级领导的全力支持下,我们认为还是有可能在创新创业方面创出越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的。

三、讨论与分析

以上有关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特色的建议已提交相关领导,部分研究结果需要领导批准同意后实施,另一些研究结果我们已经进行了初步实践。

第一、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倡导和实现需要领导的认同、宣传和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虽然过去我们曾经不时的提到,但往往只停留在意识中,没有行动的支持,因为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去会非常困难。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校部门、各级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在各项工作和教学活动中,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这种行动的巨大转变很难一步到位,需要从观念到行动再到观念的返复过程。

第二、在课程整合方面,我们已经初步开展。通过成立和召开工商管理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我们学习到了老牌学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建设经验,同时许多来自企业界的委员给我们带来了企业一线的对工商管理人才规格的要求信息,使培养计划(含课程设置)的安排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在学校内部,我们已经开始实施主辅修计划,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学习三个学期的外语(日语、韩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等),增加了外语应用能力;国际商学院也为其他学院的学生开设了经管类辅修专业,增加了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由于学校学科设置的局限性,目前我们只是做到了商科和文科(主要是外国语言学)的融合,但我们认为可以建立起同城校际之间的学科融合,例如越秀的学生可以选修绍兴文理学院的文科、理科或工科课程、绍兴文理学院的学生可以选修越秀的外国语言课程等。

第三、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我们建议我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设定为“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以及小微企业的创业者”。最终这条建议是否被采纳将由上级领导来决定。

第四、在人才培养过程方面,我们提出师生双主体和双向沟通的建议,并且强调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目前,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已经受得相关领导的重视,比如我们前执行校长、现任学校学术委员会主席吴国良教授,曾亲自为全校学生做有关批判性思维的讲座。我们也正在为开设全校性的有关批判性思维的公选课做准备。

第五、有关教材选用方面,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中,《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品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统计学》等主干课程已率先采用了美国教材的中译版或影印版。这些教材都是通过多次再版在全球普遍受欢迎的商科类经典教科书。虽然中国的市场经济环境和美国的市场经济环境存在明显的区别,但是描述社会经济运行基本规律的经济管理理论具有很大的共通性,这些理论成果值得我们学习和吸收。关于教材中可能存在不适合我们国情的理论知识,需要授课教师进行识别,并对学生进行说明。此外,我们建议教师对教材中部分理论在国内背景下是否也成立进行实证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可以邀请学生加入。在教材中出现的例子部分,除了部分例子(如全球知名公司和知名品牌)学生比较熟悉可直接讲解之外,其他不熟悉的例子或案例我们建议教师补充或替换成国内相应的案例,这样使理论学习更加接地气,学生也会更有兴趣。这在方面我们已经进行了初步实践,如我们对品牌管理课程中使用的教材——《战略品牌管理(第三版)》进行了理论梳理和例子(案例)改造,使之更适合使用。

第六、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方面,我们建议进行社会评估,但目前由学生、用人单位、家长或社会对高校教育质量进行评估还是在探索过程中,还没有专门的组织构机来做这件事。但我们可以寻求国际权威认证机构对我们的教学进行认证。我们建议在未来5-10年时间内,能够接受国际主流评估机构对我们的商学院或专业进行认证,虽然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达不到国际权威的AACSB的认证标准,但可以申请ACBSP认证,ACBSP是针对地区级和小型私立学校的,可以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最后,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特色方面,我们的建议是把“国际视野”、“创新创业意识及行动”作为培养特色进行建设。这项建议能否得到实施将由相关上级领导来定夺。我们认为“国际视野”的提出是基于全校总体人才培养的特色,因此,用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应该是没有问题。但把“创新创业意识及行动”作为培养特色,目前不管在校内还是校外都存在不少争议,即应不应该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及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是同意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行为。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也进行了理论总结和相关实践,由于内容较多,我们将在另一篇文章里对此进行论述。

四、结论

基于上述发现,我们提出了针对我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本理念、目标明确、师生互动、教材革新和社会评估”,其中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以及小微企业的创业者”。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特色方面,我们建议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意识及行动的商科人才”作为特色来建设。

参考文献:

[1]周萍.从课程体系建设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育,2008,01:52-53.

[2]王鲁捷.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3,03:90-91.

[3]张玉利,陈忠卫.国外著名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性比较及其借鉴[J].管理评论,2003,04:56-62.

上一篇:什么改变了我作文500字下一篇:快递员回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