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的作文(精选8篇)
1.启发的作文 篇一
启发的作文
启发
作者: 谈建峰
“生活处处皆作文。”
作文的体裁是无限的,作文的词汇也是无限的。但我老认为找不到内容可写。
那天,赵老师拿来了六(12)班同学写的日记。我翻开手中的.这本许文沁写的日记,一行行端端正正的字出现在我的眼前,句子下面一个个红圈映入眼帘,看见那个鲜红而又醒目的分数――八十五分 。顿时,我震撼了。那么好的字加上那么多的佳句居然只有八十五分,在我们班肯定能打九十分(赵老师,不是说您对我们打分不严格)。再看看题目――《雷雨》,一个多么简单的题目啊,再读读文章的内容,作者从自己的心理活动写出了下雨的沉闷,还能用上各种修辞手法,再想想自己,同样是六年级的学生,而把我的作文与他的相比,真是差了一个级别。我真惭愧啊!
随后,我又往后翻了翻。啊,这位同学的态度是多么的认真啊!每篇日记下总用红笔圈着双圈,一个个字写得清清楚楚,再读读文章,让我心中感到佩服。他能从一件件小事中把文章写得更上一个台阶,把文章写得既细腻又逼真。他能从“雷雨”“流水”“时间”……中领悟出人生哲理。
我以前一写到日记就心烦,因为老是找不到体裁可写。其实在我们身边,只要用心去观察就会发现有许多体裁都可以写。
生活是七彩的,生活是美好的,生活是值得回味的。拿起你手中的笔描绘你的心声,提起你手中的笔记下你岁月的痕迹。
2.启发的作文 篇二
一、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叫, 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 让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 从问题的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 树立新思想, 创立新形象。例如, 我们把“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看作正向思维, 那么,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其他”、“其他=教师”这3种则是逆向思维。
有这样一个故事, 北京的一条街道上, 同时住着3家裁缝, 手艺都不错。可是, 因为住得太近了, 生意上的竞争非常激烈。为了抢生意, 他们都想挂出一块有吸引力的招牌来招揽顾客。一天, 一个裁缝在他的门前挂出一块招牌, 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北京城里最好的裁缝!”另一个裁缝看到了这块招牌, 连忙也写了一块招牌, 第二天也挂了出来, 招牌上写的是:“全中国最好的裁缝!”第三个裁缝眼看着两位同行相继挂出了这么大气的广告招牌, 抢走了大部分的生意, 心里很是着急。这位裁缝为了招牌的事开始茶饭不思, 一个说是北京最好的裁缝, 另一个说是全国最好的裁缝, 他们都大到这份上了, 我能说世界最好的裁缝?这是不是有点儿太虚假了?这时放学的儿子回来了, 问明父亲发愁的原因后, 告诉父亲不妨写上这样几个字。第三天, 第三个裁缝挂出了他的招牌, 果然, 这个裁缝从此生意比另外两家兴隆。招牌上写的是什么呢?原来, 第三块招牌上写的口气与前两者相比显得很小很小———它写的是:“本街最好的裁缝!”“本街最好”, 那就是这三家中最好的。你看, 聪明的第三家裁缝没有再向大处夸自己的小店, 而是运用了逆向思维, 往最小最现实处着笔, 使自己占了上风。
将逆向思维运用于作文教学, 教师可先从作文命题开始训练。例如, 教师出示作文题:《退一步, 海阔天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真人不露相》让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后得出:《进一步, 海阔天空》、《众乐乐不如独乐乐》、《庸人不露相》, 这种以格言新说的形式命题, 只要言之有物, 言之成理, 写起来就别具一番新意了。在议论文中, 我们也常借助逆向思维进行正反论证, 说服力较强。
二、延伸思维
延伸思维是指对原有的思维活动的延长、伸展、扩充或继续。
从一个橡皮泥, 到美丽的公园, 到快乐嬉戏的孩子, 再到悠闲的海滩, 乘风破浪的远洋航行……用“延伸思维”来创作一些带有喜剧色彩的文艺作品。不仅可以深化主题.而且能够达到“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的喜剧效果。就像登山, 一面极力往上攀登, 一路欣赏沿途美景, 到山顶时, 真以为“山穷水尽疑无路”, 极目远眺, 却惊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课堂中, 教师指导小学生用“生命之树”写一段话, 进行延伸式思维训练。先引导学生说出生命之树的三大组成部分:花、果实、核, 然后启发学生说出花的情态, 果与核的实质及这三者的因果关系, 展开延伸性思维想象, 然后得出一句带哲理性的话语:在生活的土壤里, 花儿是生命之树的第一次甜甜的微笑, 果实是生命之树的收获, 核则是新的生命之树的孕育。此外, 还可以引导学生由自然界的生命之树联想到人的生命之树, 要让生命之树四季长青, 经风霜雪雨, 傲然挺立, 就要有一颗热爱生活, 致力于生活的童心。正如居里夫人说的:“希望我们每天都愉快地过着日子, 不要等到日子过去了, 才感觉到它的可爱之处。”
三、辐射思维
辐射思维是指从中心向四周各方面伸展出去的思维活动。它的特点是灵敏、迅速、求异、思路开阔。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因此, 在阅读课文教学中教师注重对学生进行辐射式思维训练, 学生作文时就能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左右逢源。
2008年的上海卷高考作文试题:平时我们关注更多的是我们自己, 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作文。除了诗歌外, 文体不限, 字数800左右。这是一道与我们生活紧密相关的试题, 同时又与2008年中国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抗击暴风雪、抗震救灾等有关, 在写作时, 考生们亮出了自己的绝活, 运用辐射思维, 擅长的文体, 鲜活贴切的语言, 将这些平凡与不平凡的“他们”在这一系列不期而遇的自然灾害面前, 用各自的光芒所贡献着的温暖、坚强、感动描绘得酣畅淋漓, 感人至深。
学完课文《滥竽充数》后, 老师布置学生续写寓言, 大部分学生顺着课文思路, 写了南郭先生“旧病复发”, 换一个地方继续“充数”, 但总好景不长;也有学生写南郭先生灰溜溜出宫后, 因无一技之长, 难于生计, 沦为乞丐;再有的学生反其道而行, 写南郭先生痛改前非, 寻访名师, 苦练成才, 终成一代名家。这样的故事, 既在情理之中, 又在意料之外, 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作文教学中, 对学生多种思维的启迪是靠日积月累, “和风细雨, 润物无声”来实现的。写作离不开思维, 写作又能促使思维的发展, 写作的过程即思维的过程。纽约大学坤思学院的唐纳德·姆奎德和罗卜特·爱德温在《写作中思考》一书中说:“过去大家认为思维是一种内在的准备活动, 而写作是外在的语言表达, 这自然是不错的。但事实上, 我们在思考问题时, 总有一定的语言形式, 这就涉及思维和口头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了。在整个写作过程中, 写作和思考是同时产生的, 写作的过程也说是思考的过程。”
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使笔者有了更深切的感悟:思维于写作是至关重要的, 于世间诸事又何尝不如此?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毋庸置疑, 只要我们平时注重启发学生留心观察生活, 积累素材, 尤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为学生营造一个“天高任鸟飞, 海阔凭鱼游”的自由天地, 让学生“情动而辞发”, 此时我们的学生就能口吐莲花、笔下生花, 清新之作扑面而来。
参考文献
[1]、《课堂内外·创新作文》编辑评说08作文[EB/OL].http://xzn.2000y.net/mb/1/ReadNews.asp?NewsID=146379, 2008-06-12.
3.试论作文教学中的“背景”启发 篇三
【关键词】作文教学 模式化 “背景”启发
当前,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而且波及整个教育领域。这是总结经验,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途径。然而,就中国目前的教育形势而言,对我们过去所取得的教育成果的反思,是呼吁改革的最根本原因。中学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更应该值得我们反思。语文不仅是各科之母,而且承担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而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又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是否成功。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存在诸多误区,其中最突出的是模式化教学。要想打破这种局面,使作文教学不流于形式,从而取得满意的效果,必须重视作文教学中的“背景”启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背景”来习作,使更多的学生写出有个性的好文章。
一、关于“背景”
本文所讨论的“背景”,是指产生优秀文学作品的条件,包括人的条件和环境条件。人的条件指作家,没有作家,就无所谓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先秦时代的大多数文学作品都是集体创作,有的虽是个人创作,但由于时代久远,也难以考定作者,如《诗经》。此时,人的因素对创作的影响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屈原之后,个人创作明显增加,人的因素逐步引起文论家们的重视。到了魏代曹丕的《典论·论文》,对文章作者的论述开始深入,西晋陆机的《文赋》一出,标志着对作家创作构思的专门讨论的开始。环境条件不仅包括自然条件,而且包括社会条件。像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等,不仅描述了复杂的社会环境,而且刻画了丰富的自然景观。
在中国文论史上,对“背景”的重视首推战国时的孟子。孟子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著名观点,对中国的文艺理论界影响深远。然而,由于后人对这个观点理解的角度不同,因而常常产生误解。要准确理解孟子的理论,必须结合句子的“背景”。先秦的礼乐文化,主要是通过《诗经》得以传承的,所以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这是孔子在教育自己的儿子伯鱼时说的话,认为不学习《诗经》就不会说话。可见,《诗经》在当时是何等的重要。然而,问题也就在这里:人们在生活中赋引《诗经》时,往往断章取义,为我所用,忽略了《诗经》的“背景”,使《诗经》失去原本的意思。
针对这一现象,孟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孟子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句话之上还有一段很长的话,主要围绕交朋友这一主题展开论述,所引句子是总结性的话。孟子讲的是要与人交朋友,首先要了解其品性。读古人的作品,是想和古人交朋友,所以要追溯历史,了解其为人,讨论其所处的时代,以便了解其品性。
孟子又曰:“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引文的上下文还有很长的论述,中心主题是要求读者在欣赏作品时,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要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如果把以上两段引文结合起来理解,那么,孟子要表达的意思就非常明确了。他无非要告诉我们,作品的本意是关键,而要透彻理解作品的本意,必须了解作者的品性,而作者的品性又与一定的环境有关,因此,“背景”对正确理解文学作品关系重大。人们之所以对《诗经》有各种不同的理解,甚至大肆附会政治,就是因为在脱离“背景”的情况下进行解读。
然而,要把“背景”意识贯穿到具体作文教学实践中,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当前的作文教学在“背景”启发上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背景”只是一种摆设或敷衍,把大量注意力放在对作品本身的解读上。
二、读文教学与“背景”启发
读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的分量,也是践行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我们把大量精力放在朗读背诵、炼字造句、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段落安排、中心思想等的训练上。这种模式化教学的结果是,好作品还是好作品,而且越好的作品,离学生的自身实际越远。在这里,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没有让学生领悟到“背景”的重要。
因此,在读文教学活动中,要启发学生去领悟,是什么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如此好的作品,为什么?一句话,“背景”启发重在剖析好作品的由来。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首先,在读文教学活动中,“背景”分析要细化。在现行的读文教学过程中,我们都习惯性地对文章的作者和时代背景做简单介绍,然后对文本进行分析。上文已经谈到,这种做法弊病很大,只是把“背景”当作一种摆设或敷衍。因此,在这样的前提下,文本分析就脱离了具体的环境。例如,我们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的时候,往往把注意力放在文本本身:题目如何起得好,开头如何的简洁引人,结尾又如何的照应开头,结构上的四次流泪、四次背影又是如何的安排巧妙等等。这些分析当然很重要,但是应该在具体的“背景”下做分析。如果要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这篇文章的感召力,就应该在“背景”的细化上做文章。例如,朱自清写这篇文章时的生存状态如何,他过去的人生经历怎样,他父亲的人生经历怎样,在家里,父子关系如何,父亲回家奔丧时家庭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等等,这些都是促使作者创作此文的催化剂,至于他的创作天赋,那是另当别论了。经过如此细致地分析,学生对文章的感情基调体味就会更加深刻。如果我们不能如此细致地分析文章的“背景”,那么,同样是朱自清先生,对他的《荷塘月色》的感情基调的反差又难以把握。
4.难忘的启发作文 篇四
打开记忆之门,以往的岁月如流水般向我涌来,翻开记忆的相册,浏览那一张张充满回忆的照片,不觉的使我陷入沉思当中……
那次考试,我考的分数很高,也是在那次,老师让我做了班长,放学回来,我告诉了爸爸,爸爸听了后开心的不得了。
考试来临了,我开心又骄傲,上次考试打了一百九十九分,我对这次的考试根本没放在眼里,考卷发了下来,我用了几十分钟的时间,就把卷子答完了,交了上去,之后高高兴兴的回家了。成绩发表了才打了一百七十一分,我脸顿时红了,大家都在笑我,我的心里酸溜溜的,好想找个地方一头栽进去。
那天,我垂头丧气的走回家,可能连风也瞧不起我,卷着沙尘吹到了我的眼里,到了家,妈妈就开心的问道:“答得怎么样呀!”我不争气的眼泪落了下来,我走进了屋子,趴在床上哭了。
妈妈和爸爸看到我这个样子,就决定让我去大姑家玩几天,我坐上了呼兰——哈尔滨的公共汽车,我望着外面的柳树也是垂头,也为我不开心,这时爸爸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跑上车,爸爸走到了我这里,对我说:“儿子,不要气馁,在我眼里你永远是第一,这个礼物要在开车在打开。”我的泪水在我的眼眶里打转,爸爸把一个礼物送给我,爸爸下车了。我依然看着柳树,当汽车开起,我才想起爸爸对我说的话,我打开礼盒,一看是一个不倒翁,一张笑脸,大肚子,穿着一套花衣服,我轻轻的碰了碰它,它发出欢快的笑声,逗得全车人都哈哈大笑,我也不由的笑了,礼盒里还有一封信,我打开信,其中一段是这样写的:“儿子,这次你没得奖,爸爸能理解,不要懈气,要努力,要像这个不倒翁一样,在哪摔倒在哪爬起,遇到困难一笑而过,我相信你会成功。”我心想:爸爸,我不会让你失望
我从那次考试后,天天早早起来,背课文,读书,写数学,放学后,也要复习,到十点左右,过了一个月,又一次考试来临了,老师把考卷发了下来,我每一道都写的.那么认真,把卷子的所有题写完后,又仔仔细细的检查起来,公布成绩的日子来到了。我心急了,好像有只活泼的小兔子在我的心中乱蹦乱跳,老师说:“宁可两百分,”我开心极了,我的苦没有“牺牲。”
5.话的启发作文 篇五
爸爸曾说过:“只有坚持才能得到成功,才有了水滴石穿的精神”。
有一天,我和爸爸去树木园爬山,那里的山茶花最多了,一朵朵在树上绽放笑开了脸。一条小溪流淌着,发出了悦耳的音乐,仿佛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家在唱歌,还有一片仓翠的草地,在阳光下格外喧闹就如同“世外桃源”。
我一路蹦蹦跳跳地欣赏着一切,各种奇花异草迎着我,一片迷人的景色啊!过了一会儿,我和爸爸发现前面有两条上山的路,一条是环山水泥路,容易走,另一条路是爬台阶,比较难走,“我们走台阶吧”,爸爸看了看云梯般的台阶点点头答应了,我一步跨两个台阶,很兴奋的样子,爸爸说“台阶两边都是树木遮挡着太阳,看来我们是选对路线了”。我得意洋洋的笑着。
没过多久,爬到了半山腰,我出了一身汗,“好渴啊”我说,爸爸这才想起忘带水了。,下去又不行,上去又太累,我们艰难的走着,这时,爸爸鼓励我说“以前爬大尖山更高更难爬,也没带水,都坚持下来了,树木园不高,再坚持一会,身体是可以承受的。”我听着并继续爬,感觉喉咙直冒烟,不时的用舌头舔着嘴唇。
6.小学作文换位的启发 篇六
这次周末放假,班主任给我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要我们和爸爸妈妈换位一天,让我们当一天家长,体会一下当家长的滋味,让我们感到很新奇!
家长的生活开始了。这一天,我大早就起来了,为晚饭和中饭做准备去菜市场买菜,可是买菜是件很头痛的事,一到菜场看见品种繁多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芹菜,豆腐……还有各种肉类,鱼类,看着我就犯晕,真不知道该买什么菜,还好有妈妈在边上当参谋,接下来又遇到了困难——做早饭。这次可是我第一次一个人烧饭,所以,我被逼无赖,只好又向妈妈求助,经过妈妈耐心指导,我终于可以做几个简单的菜了,早饭吃完后,我还得干一些家务活:打扫卫生、叠被子、晒衣服……好不容易干完,我已经筋疲力尽,疲惫至极,连抬一根手指头都没力气了。我本以为学习是最累的,可没想到看起来轻松的家务活原来比学习累多了。此时,我本想放弃不干了,可是爸爸妈妈在旁边鼓励我要坚持,我便又鼓起劲继续做了下去,就这样,经过爸爸妈妈多次的鼓励,我越干越有信心。可一到中午,我已经全身“崩溃”,似乎一闭上眼睛,就呼呼入睡。中饭吃完,我终于可以睡觉了,我一睡就二至三个小时,醒来,我全身精神充足,又去做家务活,可没一会儿,力气就被家务活消耗的的精光……终于熬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暗喜这一天终于结束了,我又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生活了。
7.游戏的启发 篇七
作为教师的我, 不由想到我们从事的职业, 我们从事的是天底下最崇高承担着培养祖国接班人重任的职业。如果我们把学生当作我们QQ农场的一株幼苗, 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他的成长上, 形成全社会都关注的事, 我相信一定会让这株幼苗健康开花结果的。可现实生活中却不尽人意, 人们都认为培养孩子是学校的事。其实一个孩子的成长单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达不到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快乐健康成长、培育出社会主义的优秀接班人的目的的。为了让学生全面发展, 为了让学生健康成长, 必须建立学校、社会、家庭的三结合教育网络。
一、三结合教育的现状
学校教育的孤立, 家庭教育的随意, 社会教育的无力。尤其是我们地处农村的学校, 大部分父母文化素质较低, 对教育孩子缺乏科学的系统的方法, 唯一的办法就是物质奖励或者简单粗暴这一极端的教育方法。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加之为了生活, 年轻夫妇外出打工, 留守儿童的大量涌现, 这直接影响了学校的教育, 直接制约了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三结合教育的责任
学校有责任进一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通过经常召开各种形式的家长会, 班主任进行家访或通过各种联系手段, 及时向家长们通报学校的各项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使家长及时了解学校的教育意图, 协调好教育的步调及要求, 形成教育的合力, 提高教育的效果。班主任每学年要对全班每位学生普遍家访一次, 对留守儿童要重点家访。学校领导要指导好班主任召开好家长会议, 听取家长们的意见建议。
家长们应主动与孩子的学校和班主任加强联系。我们既要求班主任必须做好家访工作, 也希望家长经常到学校访问, 了解子女在校的表现, 以及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意图和要求, 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积极配合学校教育, 才能取得培养孩子的最佳效果。把离校不离教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也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
整个社会要为青少年的快乐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人民服务, 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教育创新, 深化教育改革, 优化教育结构,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全社会都要重视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继续建立和完善各种校外教育基地。
三、三结合教育的办法
为了使“三结合”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收到实效, 必须遵守以学校教育为主导, 以家庭教育为基础, 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原则, 发挥三方面教育的积极性, 互相促进, 共享资源, 共同营造良好的, 全方位的学习成长环境。
1. 学校为主导。
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应高度重视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教育, 抓好学生受教育的最佳时段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才能全面发展自己, 创造自己, 进而塑造好自己。学校应完善德育教育网络, 优化育人环境。让学校每一壁墙, 每一个走廊, 每一个角落, 每一个运动场地, 都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启迪学生的智慧、开阔学生的视野。以各项健康有益的活动为载体,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 给学生搭建成长的平台, 让孩子在各项活动中学会明理, 学会做人,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还应主动搭建家庭与教师联系的桥梁, 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情况, 班主任还应定期家访, 双方共同了解孩子在家在校的情况。有的放矢, 对症下药, 将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 将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良的传统发扬光大。
2. 家庭为基础。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父母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 这是我们全社会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可现实的家庭教育环境不容乐观:有的是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 缺乏科学的系统的方法, 急于求成;有的是言行粗野, 习惯不良;加之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增多。许多孩子缺乏完整的爱。进而养成不良行为。归根结底是家长的素质问题。所以, 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 转变教育观念, 在当今社会显得十分的重要。只有家长的素质提高了, 才能营造出良好的环境进而很好地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学校应努力在办好家长学校, 开好家长会, 家访上多下功夫, 和家长沟通交流育人方法, 激励家长重视家庭教育, 积极引导家庭追求高尚的情调。让每个家庭生活充实, 高雅、文明, 使不同家庭的孩子都能享受到一样洁净的蓝天。
3. 社会为依托。
对孩子的关注和培养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教育问题, 而是全方位的、立体的、多层面的全社会大教育群体。全社会都应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德育教育基地。大家齐抓共管, 一手抓物质文明, 一手抓精神文明。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8.启发的作文 篇八
一、地理教学中启发点的选择
1.在知识的衔接处选择启发点
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就是原有知识同化新知识的过程。中学地理知识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大多数的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延伸和发展的,前面知识的掌握对于后续知识的学习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处,选准学习新知识的切入点,通过启发,间接向学生提供学习新知识的思维支点。
例如,学习“时区与日界线”时,讲清时区与区时的概念后,教师让学生计算:
(1)从东一区向东进入东八区,时间应向前拨快几小时?
(2)有人从纽约到北京出差,他的手表应怎么拨?拨动几小时?
(3)有一艘游轮在太平洋上向西行驶,在某一时刻船上一位怀有双胞胎的孕妇生下来了一个男婴,过半小时后,她又生下一个男婴,可前面出生的男婴却管后面出生的婴儿叫哥哥,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对前两个问题的回答没有什么问题,到第三个问题时,就感觉有点棘手了。此时教师启发学生看地图,观察这艘船有没有经过非常重要的经线。这时学生带着教师的启迪和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看书、查地图,很快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并很快悟出“国际日期变更线”这一重要地理知识点。
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选择启发点,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的固定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新知识的生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2.在知识的难点处选择启发点
教学难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学习障碍的知识点,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存在一定困难的内容。由教材内容本身形成的难点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因为有些知识综合性强,涉及大量的理论知识,需要同时运用多种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二是因为有些知识相对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理论性强、较为抽象或本质属性比较隐蔽;三是因为有些知识相似或相近,学生容易误解、混淆。如果教学中难点不能讲透,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给学生今后的学习造成障碍。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教师要善于准确把握知识内容的难点,通过问题分解、直观演示、反复对比等引导启发,降低知识难度,使学生顺利突破难点。
3.在学生思维的“卡壳处”选择启发点
在课堂中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由于智力或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往往一时难以回答或回答错误,这就是经常所说的思维“卡壳”。当学生回答问题“卡壳”时,他们的心理是很复杂的,一方面,学生会因为一时难以回答或回答错误而感到羞愧;另一方面,他们强烈地希望了解自己错误的原因以及知晓正确的答案。如果教师自己说出答案或请别的学生回答问题,就会使第一个学生可能挨了批评还是不知道正确的答案,或者虽然知道了正确的答案,但是不知道正确答案的由来,自己为什么错了。这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基础,提出一系列比较简单的、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找到正确的答案。
4.在学生认识的偏差处选择启发点
学生认识的偏差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某个事物或现象产生的错误认识。如果在学生的答问、练习中发现了学生认识的偏差,教师最好不要直接指正,一定要询问学生,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答案。经过一系列的启发策略,学生就能够自己意识到自己认识的偏差,并及时进行纠正。
5.在学生观点的相异处选择启发点
对于某个事物或现象,由于看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观点或者见解,有时候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观点。在发表自己观点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会发生争辩,在争辩的过程中,他们会尽力为自己支持的观点寻求支撑,会列举原理、别人的观点或者举例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此时,教师不要轻易地将结论施加给学生,而要先让学生说出自己支持这种观点的原因,然后提出一种与学生的观点相反的事实,让学生自己理解,去思考,最后形成对某一种正确观点的认同,而自主地放弃自己原先所持有的不正确观点[1]。
在学生观点的相异处选择启发点,对于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观点,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看法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积极作用。
二、地理教学中启发形式的设计
1.归纳启发式
归纳启发式是地理启发式教学的最主要形式,是指教学中教师不直接给出知识的结论,而是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和阅读、读图、观察、实验、观测、考察、调查等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和思考,自己得出知识的结论[2]。
2.演绎启发式
演绎启发式是指教师在讲解一些较难的概念、原理时,举一些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实例来进行分析,为学生创造出一个熟悉的环境,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来理解新知识,进而将复杂知识简单化。演绎启发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复杂的知识,又有助于培养学生从新知识到实例,再从实例到新知识的思维方式与习惯。例如,教师在讲解恒星知识时可以举出太阳的实例,讲解卫星知识时可以举出月亮的实例,讲解岩浆岩知识时可以举出花岗岩的实例,讲解沉积岩知识时可以举出石灰岩的实例,讲解变质岩知识时可以举出大理岩的实例。
3.综合启发式
综合启发式是指教师在讲解比较复杂的地理事象时,引导学生对复杂地理事象的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的特征、规律与成因进行综合,进而得出复杂地理事象的特征、规律与成因。
例如,在学习我国气候的特征时,可以先给学生呈现中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中国降水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据此总结、概括、综合出我国气候的特征。因为气候特征的主要内容就是气温、降水的组合关系,由气温、降水的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特点,学生很容易概括出气候的特征。
4.类比启发式
类比启发式是指教师在讲解性质、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几种同类地理事象或同一地理事象的不同方面时,只讲一类地理事象或地理事象的某一个方面的性质、特征等,而通过相似或相反的提示,引导学生推理出另一类地理事象或地理事象的另一方面的性质、特征等。相似类比启发,如南极与北极、西亚与北非、俄罗斯与加拿大、蒙古与老挝、日本与英国、热带季风气候与热带海洋气候等。相反类比启发,如冷锋与暖锋、气旋与反气旋、背斜与向斜、地垒与地堑、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等。
5.比拟启发式
比拟启发式是指在讲解比较复杂的地理事象时,用性质与特征相似但不同类的事物与现象打比方,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地理知识。
例如,在讲时差的计算时,可先让学生回忆数轴上计算两点之间距离的方法,然后把东时区比作数轴的正半轴,把西时区比作数轴的负半轴,则东时区可表示为1、2、……12,零时区可表示为0,西时区可表示为-1、-2、……-12,时差的计算即为数轴上两点之间距离的计算。时差的计算对初中生来说是新知识,比较抽象,直接讲述计算方法,学生一时难以弄懂。让学生从计算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的角度来计算时差,由熟悉的事物到新事物,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掌握。
参考文献
[1] 刘丽群等.课堂教授策略.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赫兴无.中学地理教材课文系统设计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启发的作文】推荐阅读:
人类对大自然的启发07-21
观察中得到的启发10-07
对项目管理的启发09-19
万达集团的商业地产运营模式的启发07-06
惭愧 启发 收获09-25
听课课后心得启发06-17
启发演讲稿09-25
探索启发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06-23
2022《藤野先生》阅读启发07-07
小狗观察启发日记500字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