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练习题

2024-07-22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练习题(精选10篇)

1.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练习题 篇一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检测质量分析

一、本单元主要是对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读写、比较小数的大小及小数的加减法等相关知识的检测。从学生答题的总体情况看,“小数的读写”、“比较小数的大小”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三个内容学生掌握较好。这些内容只有少数个别学生存在错误。在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计算中,像3.6-2.88这样的计算还要加强练习,有部分学生失分。

二、本次检测 发现不足之处。

1、本次检测学生掌握不好的则是“小数的意义”这一部分。如:大于0.5而小于0.6的两位小数有()个。从看,多。

2、还有一题绝大多数学生没有仔细审题导致失分较多。如:7/10-4/10=()-()=()1元-6角=()-()=()(都用小数表示)学生没有发现后面的要求,直接按自己的想法解答。

三、今后改进措施。

针对本次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在后面的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对学困生的帮助,同时还要增加对小数意义理解方面的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知识。

2.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练习题 篇二

《2011版义务教育阶英语课程标准》一级目标要求学生们能说出简单的英语歌谣;能在图片和动作的帮助下听懂和读懂简单的小故事;能做简单的角色表演;能看懂语言简单的英语动画,在学习中乐于模仿,敢于表达,对英语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并使学生对接触的外国文化习俗感兴趣。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为PEP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C 部分的Story time,整体教学思路设计如下图: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动物为话题,重点是描述动物的体貌特征,通过设计的教学任务来训练Look at the… Its … It has…句型的使用。 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与三年级上册Unit 4 We love animals.认识小动物有紧密的联系,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动物的词汇。这个话题贴近学生生活,他们对描述小动物的体态特征比较熟悉且感兴趣,教学活动比较容易开展,可以在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拓展,以丰富学生知识。本课是第三单元的故事课,通过听说使学生掌握并运用与动物有关的目标词汇及介绍动物的常用句型。

Part C部分是故事课教学,是在学习完AB 部分关于描述小动物体态特征的形容词thin, fat, tall, short…以及语句Look at the… Its … It has…的语言基础上而进行的文本阅读。本故事通过两个主要人物Zoom和Zip比赛认识动物,重现了已学的部分动物单词和形容词,并拓展了新的动物单词lion, fox, wolf, zebra, gorilla and horse.以及句型: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目的是想通过这样一个较为有意义的语篇,增加学生们语言的输入,使得学生逐步适应文本的阅读,培养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学生的情况:自然情况及学生的已知起点。

1.自然情况

本班学生总数40人,年龄在9-10岁左右。

约75%的学生当堂能接受新授课的内容,15%的学生需要课下向同伴请教才能理解新知识,还有10%的学生需要老师亲自指导才能理解新知识。英语学习习惯较好,能坚持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可以达到约60%。根据以上情况,将全班学生分为A,B两层,A层水平的学生理解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强,课堂积极参与,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B层水平的学生理解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差,学过的知识不能灵活运用,没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2. 已知起点

(1)话题方面:

本单元谈论的话题是动物。这个话题贴近学生生活,他们对动物介绍比较熟悉且感兴趣,教学活动比较容易开展,可以在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拓展,以丰富学生知识。

(2)知识方面:

学生此前已经学过Look at the… Its … It has…的句型,具有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前提。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行引导。

(3)技能方面:

多数学生能够熟练介绍自己身边的小动物,能在视听时抓住细节信息。

(4)态度方面:

多数学生喜爱并重视英语。

三、教学目标分析

经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认真分析,按照《2011版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制定的本单元的教学总体目标为:

(一)语言技能目标

全体学生能够用本单元所学目标词汇及句型熟练并正确地用英语描述小动物的体貌特征。B级的学生能够介绍动物的名称。A级学生能够通过动物的体貌特征用英语进行描述与交流。

(二)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交流中,注意倾听,认真思考,积极运用所学英语进行表达和交流。遇到问题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通过主动认知与动物相关的语言知识和合作学习,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关爱,更加珍惜身边的动物,培养学生们的内省智能和逻辑表达能力。

在以上的总体教学目标指导下,可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细化为以下几方面:

1.语言知识目标

(1) 能够在图片、实物或动作的帮助下,听说、认读动物类单词lion, tiger, fox, wolf, zebra, horse, gorilla, monkey.

(2) 学生能在图片、动作、老师的帮助下读懂故事的大意。

(3) 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境与同伴之间运用语句: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 A tiger and a lion.进行交流。

(4)能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使用功能性语言:Yes! Right! Good! 肯定他人的回答。

2. 语言技能目标

(1) 听:能听懂故事大意。

(2) 说:能利用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与同伴进行交流,介绍小动物。能使用功能性语言:Yes! Right! Good! 肯定他人的回答。

(3) 读:能读懂故事,并从故事中快速找到相关信息。

(4) 演:能为故事配音。

3.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热爱动物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4. 文化意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象征性动物。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有关动物的词汇;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以及使用Yes! Right! Good! 肯定他人的回答。

(二)教学难点

根据图片或动画复述故事,给故事配音。

五、教学过程设计

Step 1. Warming up and leading in

1. Free talk

设计意图:师生间的日常会话交流,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做好课前预热。

2. Lets chant(播放三年级上册第39页的歌谣)

文本如下:

Look at the cat, it is fat.

Look at the pig, it is big.

Look at the dog, its on the log.

Look at the duck, its in the truck.

Look at the bear, its on the pear.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三年级上册以动物为主题的歌谣导入,为学生复习部分动物的名称以及本单元学习的形容词fat, big和语句Look at…,歌谣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简单易懂,节奏感强,琅琅上口,迎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将已学知识进行复习。

3. Puzzle

为学生们讲述“懒羊羊”寻找食物的故事,从而引出单词apple, nine, ice, milk, arm, leg,并让学生们根据图片所代表单词的首字母,组成核心词:animal。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的“懒羊羊寻找食物”的故事,使这些单词能具备故事间的相互联系。故事情境的创设,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们猜谜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将其六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新单词”animal。 核心词的引出,使师生之间拥有交际的话题: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Step 2. Revision and presentation

1. 目标词汇的引入

引导学生说出动物类名称。笔者预设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能够说出已学的动物类单词,如:cat, dog, duck, monkey等,不能说出本课的目标词汇,如:gorilla, lion, zebra等。学生可通过观看动画,进行有意义的语言输入,使学生逐步适应文本阅读,在语篇中学习新词汇。第二种情况是,B类学生能够说出已学的动物类单词,A类学生通过自主预习能够说出故事中部分动物名称,此时要抓住学生自己所构建的文本信息,对新单词先行输入。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说出所认知的动物名称,和学生共同建构本课的文本信息,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直接呈现新知,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积极思考的能力。在必要时予以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学生们回答完自己所知道的所有小动物的名称之后,老师用自己的肢体语言为学生们表演其它动物来补充学生们的答案。根据师生的“合作”,数一数所知的所有小动物的种类,在具体情境中使用语句:I know all the animals.

设计意图:将小动物的名称呈现于黑板上,并带领学生一同数小动物的种类。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出故事中的目标语句:I know all the animals!

2.真实情境的创设,对已知语言进行有效复习

为学生们创设了真实的情境:The animals live in a zoo.并用神奇的魔法,将其动物园的大门打开,出现了小动物panda, elephant和bear.并要求学生们用本单元所学语言知识Look at the… Its … It has…对动物们进行描述。

设计意图:通过描述小动物的体态特征,帮助学生们复习第三单元已学的语言知识,并为”故事中”的学习做好铺垫。

3. 故事主要人物的巧妙引入

巧妙利用最后一只bear的出现,将“动物”转变成了故事中的人物“Zoom”,开始“故事中”的教学。

设计意图:由动物bear引出Zoom,再由Zoom引出Story time,这样的设计很轻松的由“故事前”过渡到了“故事中”。而此时,词汇输入还未完成,还有待于学生自己在文本中发现。

4. 故事文本的呈现

接下来与故事文本进行链接,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观看故事的动画,使学生们从视、听、想等多角度对故事的内容进行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第三个问题的呈现:Do you know the names of these animals?使词汇的输入基本完成。

(1)问题的呈现

Question: How many animals can you see in the story? (Except Zoom and Zip)

(2)观看动画,初步感知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次观看动画,使学生们初步了解故事内容。先提出问题,能使学生们更积极的熟悉故事内容,进行思考。

(3)问题的升华

Does Zoom know all the animals?

Do you know the names of these animals?

(4)再观动画,完成目标词汇的输入

让学生们带着第二个问题,再次观看故事动画,并由此问题的呈现,使词汇的输入基本完成。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给学生们功能性语言的使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使用功能性语言:Yes! Right! Good!肯定他人的回答。

帮助学生熟悉小动物的名称,并在适当时运用句型:Its … It has …来帮助学生熟悉动物的体态特征,在形貌相似的动物之间还可以让学生模仿做动作,如:Act like a gorilla. /Act like a monkey…

设计意图:此部分的设计突出了英语课堂的特色,让学生们愿说、敢说、并有内容可说。给学生足够语言可发展的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Step3. Practice

1. 认读单词比赛

设计意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为了提高他们的词汇认读能力,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开展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想象力并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或游戏,帮助学生提高单词的认读能力。于是笔者运用TPR全身反应法,设计了“认读单词”比赛的环节,此环节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孩子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加深对故事中出现的八种动物单词的记忆。激烈的音乐,从听觉上调动了学生们积极回答问题的热情;快速出现的动物图片,在视觉上激发孩子们积极思考和迅速认读单词的兴趣。通过比赛的形式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2. 跟读、模仿

设计意图:在故事文本的处理上,笔者进行了听说、模仿的训练,对学生进行听力输入,和语言的输出,并巧妙地发挥了点读笔的作用,方便了学生的跟读、模仿,并及时强化了学生的语音、语调。使我的课堂改变了传统课堂中“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实现了“人机交流”的操练,提高学生们的兴趣。

3. 复述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对故事文本的三次听说、模仿,实现让学生对照板书进行语言的输出,复述故事的内容。在看文字进行语言的输出后, 对学生们的能力进行了强化性的训练,看图片复述故事,和看无声的动画进行配音。这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使用语言的真实环境,使学生在听说训练后,将所学知识直接运用于交际活动中。

Step 4. Production

Group Work

学生对故事文本内容进行了几次输入与输出之后,为了使学生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目标语言,与同伴进行交流,笔者设计了Group work的小组活动环节。活动中,主要以六人一小组为单位,运用老师给提供的动物玩具,和所提示的本单元和故事中的主要目标语言进行组内交流,活动时间大约为4—5分钟。活动中,采用轮流扮演B同学的角色,与组内的其他成员进行介绍并描述小动物。

设计意图:希望通过此环节的设计,能够给予学生们充分发挥语言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们与同伴进行合作的能力,体现出学生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Step 5. Extension

Good to know & Homework

设计意图:学生们已经了解并简单运用了所学的目标词汇和句型,接着通过我对教材的整合,将第一单元所要介绍的一个文化背景,kangaroo, eagle, beaver, panda等动物所属的国家放置Good to know部分,使其在动物教学单元更能拓宽学生们的眼界,培养学生们爱护并保护小动物的情感。最后,通过作业的布置,培养了学生们用英语表演小故事和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设计

(一)评价内容

1. 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整个教学设计以完成不同任务为导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活动的设计者和知识的引导者,在真实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整节课活动设计层次清晰,语言讲解重难点突出。

2.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根据所预设的教学目标,所检验到的学生学习效果是:通过练习,95%的学生能够在图片、实物或动作的帮助下,听说、认读故事中的动物类单词;80%的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境与同伴之间运用语句How many animals do you know? I know all the animals. A tiger and a lion.进行交流。100%的学生能会使用功能性语言:Yes! Right! Good!肯定他人的回答。75%的学生能够根据图片或动画复述故事,给故事配音。

(二)评价方法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1. 口头表扬

课堂上教师不应吝啬言语和时间给学生以口头表扬。在口头表扬时要注意语言的丰富性:Cool! Great! Super! Wonderful! So brave……这些简单的语句无不鼓励着学生树立自信。

2. 体态语言

评价并非一定要通过语言。通过老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安抚的动作就可以传达对学生的赞赏和认可,给他们以成就感和愉悦感。

3. 奖励制度

在教学中设立一些奖励制度作为评价的方式,把表现出色的学生名字写到圣诞树上;给合作默契的小组贴上小星星;给进步飞快的学生敲上一个笑脸……以丰富的评价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主动参与的欲望。

4. 小组评价

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练习题 篇三

设计理念:

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和单元专题相联系的,在导语中提前做了布置。教师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听广播看电视、阅读书报杂志,要提醒学生搜集有关世界各国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做好交际的准备。话题可大可小,资料可多可少,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决定,同时注意同其他学科的联系。

由于教材的话题比较宽,教师要防止小组交流出现“自说自话”的情况。为了让交际活动更深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兴趣分小组针对某一个方面搜集资料,如可以按风俗习惯、生活习惯、人种特点、文化特点等角度分组;可以让学生搜集世界各地的趣闻逸事。总之,方法、角度可以多样,但目的都是引导学生关心世界大事,增加对其他国家的了解。

习作 本次习作是自由作文,目的是给学生一次更为自由表达的机会,把自己最近特别想写的内容写下来。作文内容范围、体裁不限,写景、记事、写物、写人都可以。自由作文的含义应该包括五个方面:自由选材、自由立意、自由拟题、自由表达和自由修改。

我的发现

本组“我的发现”编排的是AABC式的成语。

在四字成语中,常把同一的字或单音词重叠起来使用。成语的叠音有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种,前两字叠用,其公式为AABC,如“比比皆是”“斤斤计较”“心心相印”“欣欣向荣”“咄咄怪事”。第二种,前后两字均叠用,其公式为AABB,如“日日夜夜”“形形色色”“战战兢兢”“鬼鬼祟祟”“层层叠叠”“熙熙攘攘”。第三种,后两字叠用,其公式为ABCC,如“神采奕奕”“温情脉脉”“虎视眈眈”“喜气洋洋”“逃之夭夭”。诵读上述成语,不难发现,不管是以何种形式重叠的成语,都念两拍,如“扬扬/得意”“兢兢/业业”等,其节拍形式为XX/XX。整个成语读起来节奏鲜明,琅琅上口,韵味无穷,富有音乐美。同时,成语的叠字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使成语的表现力大大加强。教师在教学时重在让学生积累这些成语,多读几遍,感受成语的音韵美。同时让学生用这些成语试着说句子,检查学生是否了解成语的意思,教师可不做统一要求。

日积月累

第一项是“读读认认”,让学生通过熟字增加偏旁认识生字。生字的读音多数和熟字不同,要纠正学生读错音的情况。如,“郎、廊、厅”读后鼻音,“置、岔”读翘舌音。由于教材在低年级主张自主识字,估计有许多字学生已经认识了,这时教师可以让认识了的学生说一说是采用什么方法记住的,和其他同学交流识记的方法。

学习目标:

1.口语交际:通过读课外书、报刊、看电视、听广播,了解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友好的情况,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并注意听听同学的发现,互相交流。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较充实。

2.习作练习:写一写自己最感兴趣、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做到内容具体句子通顺。

3.能主动发现成语的构词特点,引导学生识记十二条成语。

4.读读认认通过生字加偏旁组字连词,认识八个生字词语。读读背背优美的古诗名句,培养学生对古诗句的欣赏能力。

学习准备

搜集自己准备讲的反映世界奇妙的文字、图片和实物。

课时安排:

3课时(其中口语交际、习作各1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由于教材的话题比较宽,教师要防止小组交流出现“自说自话”的情况。为了让交际活动更深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兴趣分小组针对某一个方面搜集资料,如可以按风俗习惯、生活习惯、人种特点、文化特点等角度分组;可以让学生搜集世界各地的趣闻逸事。总之,方法、角度可以多样,但目的都是引导学生关心世界大事,增加对其他国家的了解。)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每天都发生着数不尽的事情,从国际时事动态,到国内新闻,让人目不暇接;每天都会产生道不完的科学成果,从航天飞机一次又一次的宇宙探素,到生物工程的突飞猛进,使人眼花缭乱。大自然中,植物奇闻,动物轶趣,有太多的知识等待我们去了解。在我们人世间,真善美、假丑恶,有太多的故事值得我们去交流„„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讲述一下大家了解的奇妙的世界。

二、小组交流

1.交代讲述、倾听要求。

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

2.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内容。

3.组内成员以“新闻发言人”的形式交流自己的信息,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目的是引导学生关心世界大事,增加对其他国家的了解。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动说话,互动评价,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让学生逐步学会倾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学会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让人听明白,从而培养学生随机应答的口语交际能力和生活实践能力。

三、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出的“最佳发言人”。

2.挑选几名“最佳发言人”,全班交流,共同评议讲述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 学生在说中思,说中议、说中练、说中悟,说中品,说中评;在说中领悟到词句表达的精妙, 体会到诗中浓浓的秋情,想象到秋天景象的美好;在说中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

四、激发兴趣,拓展练习

1.世界真奇妙,不说不知道!这节课同学们交流了大量自己搜集的资料。你们每个人介绍的内容,就像打开大千世界的一扇窗口,通过这扇窗口,我们了解到的是色彩缤纷的世界。这么多的信息,你们是从哪里搜集到的,请同学们谈谈。

2.学生交流。

3.同学们这么喜欢交流信息,那我们办一个“世界真奇妙”小小电台,利用课前时间发布信息。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准备。

4、教师根据交际情况进行小结。

第二课时

习作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也许你到过祖国的秀美山川旅游,那令人心旷神怡的景物让你至今记忆犹新;也许生活中有些事你一想起来就会不由自主地发笑,而另外一些事可能让你现在仍然后悔不迭;也许你一直埋藏在心里的愿望还没有向人倾诉;也许压抑已久的委屈让你时刻苦恼不已;也许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有你喜欢的有不喜欢的,有让你觉得愉快舒服的,有让你觉得别扭难受的;也许你想象力很丰富,经常遨游在想象的天空,有许多的奇思妙想让你不吐不快„„这次习作就是一次自由习作,大家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现在请大家读读习作提示,看看给你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本次习作是自由作文,目的是给学生一次更为自由表达的机会,把自己最近特别想写的内容写下来。作文内容范围、体裁不限,写景、记事、写物、写人都可以。自由作文的含义应该包括五个方面:自由选材、自由立意、自由拟题、自由表达和自由修改。

二、开启思路

1.播放“电影”。

请大家闭上眼睛,像放电影一样把你生活中经历的事、看到的景物、周围接触的人、你的各种瑰丽的想象播放一遍,注意想想哪个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最想写什么。

2.定格放大。

请大家睁开眼睛,同学们一定都看到了丰富多样的画面,那么你最想写什么呢?请再闭上眼睛把这组画面定格,并把它放大,仔细“看”好每一个细节。

3.慢放重现。

习作提示中有一条要求:把内容写具体,如何写具体呢?请大家把刚才定格放大的画面在脑子里慢放重现,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看”仔细。(如写事情的要仔细看清楚事情的经过和前因后果;如写景物的,要理清顺序;如写人物的,要想想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他(她)?……)

【设计意图】习作的设计,既与当代儿童的生活和思想紧密联系,但又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重复,给孩子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对孩子富有挑战性。既便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又便于提高认识水平,以及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在交流中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发展认知,丰富想象。

三、小组交流

1.跟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你最想写什么?初步打算怎样写?如何把它写具体?互相帮助提提建议。

2.全班交流,说说写什么,打算怎样写,互相启发,鼓励其他同学,想他人所未想,写别人所未写的内容。

【设计意图】依据学情,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积极营造贴近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以此调动学生的生活感知,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产生交流的欲望,无拘无束快乐地参与交际。

四、试写初稿

(学生试写,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指出。)

评议初稿

1.小组内轮流读读自己的习作,共同进行评议。教师巡视,了解有代表性的习作。

2.请一两位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师生共同评议。)

五、赏析优秀片段

每个小组推选一两个优秀片段,请同学们进行赏析。

修改习作

1.针对已发现的问题修改自己的习作。

2.誊写习作。注意书写工整。

第三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本组“我的发现”编排的是AABC式的成语。)

读一读

1.请同学们各自轻读词语,读不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向同桌请教。

2.开火车轮读词语。

想一想

读了这些词语之后,你有什么发现?

1.自主发现。

2.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比一比

1.根据这些词语的规律,你还能想出这样的词语吗?现在比一比谁积累的词语多。请学生写在黑板上。(如事事如意、官官相护、夸夸其谈、窃窃私语、念念不忘、闷闷不乐等)

2.比赛速记:一分钟时间读记,看你能记住多少词语。

说一说

任意说一句话或一段话,用上一个或几个词语。

二、日积月累

读读认认

1.轻声读每组词语,要求读正确。

2.投影打出词语,请学生轮读。

3.题中每一组字有什么共同之处?

(每组中左边是已学过的熟字,右边的字是熟字加偏旁组成的)

4.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条中的12个生字。

5.朗读巩固。

6.说一说你还有哪些学习汉字的方法。

三、读读背背

1.我们读了不少的古诗,很多古诗的内容是反映纯真的友情、浓浓的乡情和永恒的亲情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些。

2.各自轻声读书上提供的诗句,把其中的生字拼读正确,把诗句读通顺。

3.指名读──小组齐读──大声自由读。

4.品味这些诗句的意思,并且试着读出感情。

5.指名再读诗句,师生评议。

6.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7.鼓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诗句。(如,收集描写春天的诗句,描写边塞战争的诗句,反映送别的诗句等。)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不能仅局限于教材之内,而应凌驾于教材之上,超越文本,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这样进行练说不仅开阔学生思维,还进行了语言训练,真可谓一举两得。

四、趣味语文

故事引入

有一对夫妇,丈夫嗜烟成癖,妻子屡劝丈夫戒烟,总不见效。一天,妻子灵机一动,吟

了一副叠字联劝他:“根根支支抽抽扔扔张张人民币;丝丝缕缕吸吸吐吐口口尼古丁。”丈夫听到这副对联,沉思良久,发誓戒烟。他拟了一副拆字联自勉:“信是人言,本与取信于人,必然言而有信;烟乃火因,常见抽烟起火,应该因此戒烟。”故事中的那位妻子以叠字联进一句忠言,丈夫以拆字联立一句誓言。这一个忠言、一个誓言,可谓妙趣横生。说到“言”还有很多有趣的不同的说法。(出示主题──说“言”)

说“言”激趣

1.猜一猜:表示吉祥的话叫──“吉言”

名人说过的话叫──?

精炼著名的话叫──?

宣誓所说的话叫──?

临走写下的话叫──?

2.读一读。

a.自主轻声读课本中的内容。

b.指名读。

3.想一想。

类似的话,你还能说出一些来吗?如毕业之际,送给同学的话叫“赠言”。

a.小组说。

b.全班交流。

五、拓展活动

1.说“笔”。

与写作有关的“笔”,也有很多有趣的说法。如,替别人写文章、写信或其他文件,叫“代笔”;文章里前段为后段所埋伏的线索叫“伏笔”;临死前最后写的文字或字画,叫“绝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字画不好,叫“拙笔”等等。

2.课后积累关于语言文字方面的有趣的话题,收集在成长记录袋里。

附:

1、PPT课件

2、检测题

1、你还能举出像AABC这样的词语来吗?小组合作照样子写词语,看哪一组写得多

2、比一比,再组词。

端()瑞()

拨()拔()

织()识()

幅()副()

壁()璧()

3、辨一辨,选词填空。

陆续 继续 连续

(1).参观的人们()地走出了大厅。

(2).抗洪的战士们在大堤上()奋战了三天三夜。

(3).小明身体好了以后,又()去少年宫练习打乒乓球。

珍贵 名贵 宝贵

(1).小芳家里有一块非常()的手表。

(2).为了抢救国家财产,他献出了()的生命。

4.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练习题 篇四

第七单元第二课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同步练习

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一定进步不少吧,今天就让我们来检验一下!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2分)

9.8+0.2=()

A

.10

B

.5

C

.1

D

.0.2

2.(2分)

如果一个加数增加2.5,另一个加数不变,那么它们的和()。

A

.增加2.5

B

.减少2.5

C

.扩大2.5

D

.不变

3.(2分)

(2018三下·云南月考)

张华有10元钱,买了一个文具盒用去3.5元,还剩()元。

A

.7.5

B

.13.5

C

.6.5

4.(2分)

(2020三上·龙华期末)

小明有7.5元钱,买了一个布娃娃用去了5.8元,还剩()元。

A

.1.7

B

.1.3

C

.13.3

二、填空题。

(共4题;共7分)

5.(1分)

英语考试成绩出来了,小刚考了98.7分,但他想请其他同学猜一猜,请你找出谁猜得最接近.

________

6.(1分)

(2018四下·云南月考)

把2.6的小数点去掉,得到的新数比原来多________。

7.(1分)

比2.8多0.5的数是________。

8.(4分)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三、计算题。

(共4题;共25分)

9.(5分)

(2019三下·镇江期末)

直接写得数.

35×10=

20×50=      900÷3=        0.6+0.9=

0.8-0.7=

+

=

=

+

=

10.(5分)

(2019四下·营山期末)

直接写出计算结果。

72+89+28=    0÷16+5×8=   100-54-36=   0.06×10=

42.5÷100=     2.3+0.8=       6-1.6=      4+1.7+0.3=

11.(10分)

用竖式计算。

(1)

2.5元+17.7元=

(2)

8.3元-2.7元=

12.(5分)

直接写出得数.

3.2+2.1=

0.21+1.2=

7.2+3.9=

5.9-2.8=

1.5-0.8=

8.1-7.6=

四、解答题。

(共3题;共15分)

13.(5分)

一桶色拉油,连桶重5.1千克,桶重0.2千克,油重多少千克?

14.(5分)

有两根钢筋,第一根钢筋比第二根长0.4米,第二根钢筋长2.4米,第一根钢筋有多长?

15.(5分)

小华去人人乐超市买篮球花了125.9元,还剩下12.3元,小华买东西共带了多少钱?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1、2-1、3-1、4-1、二、填空题。

(共4题;共7分)

5-1、6-1、7-1、8-1、三、计算题。

(共4题;共25分)

9-1、10-1、11-1、11-2、12-1、四、解答题。

(共3题;共15分)

5.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练习题 篇五

1、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1分米是

()

()

米,还可以写成()米。

3分米是()

()

米,还可以写成()米。

2、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个份是1厘米。1厘米是

()

()

米,还可以写成()米。

4厘米是

()

()

米,还可以写成()米。

19厘米是()

()米,还可以写成()米。

3、王茜身高1米20厘米,写成小数是()米。4、1元是10角,6角是

()

()

元,还可以写成()元。

5、1元是100分,5分是()

()

元,还可以写成()元。

6、5.87元=()元()角()分8厘米=()分米5角2元=()元0.9米=()分米2米4厘米=()米3分=()元7、7角=()()元=()元6分=()

()元=()元

510 米=()米=()分米15厘米=()米=()()

小数的意义练习题

1、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1分米是

()

()

米,还可以写成()米。

3分米是

()

()

米,还可以写成()米。

2、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个份是1厘米。1厘米是

()

()

米,还可以写成()米。

4厘米是

()

()

米,还可以写成()米。

19厘米是()

()米,还可以写成()米。

3、王茜身高1米20厘米,写成小数是()米。4、1元是10角,6角是

()

()

元,还可以写成()元。

5、1元是100分,5分是

()

()

元,还可以写成()元。

6、5.87元=()元()角()分8厘米=()分米

5角2元=()元0.9米=()分米2米4厘米=()米3分=()元7、7角=()()元=()元6分=()

()元=()元

510米=()米=()分米15厘米=()米=()()

6.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题 篇六

1、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三 )位数,也可能是( 四 )位数。

2、验算: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例如:26×53= 的验算是 53×26= 3、

3、口算:15×200= ?( 方法:把 0 前面的数相乘,再在乘积的末尾添 0,注意添几个 0。)

4 、估算:18×32,可以先把因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再去计算。(18 看做 20,32 看做 30 去估 算) →(可以把一个因数看成近似数,也可以把两个因数都同时看成近似数。)

5、有大约字样的一般要估算。

6、凡是问 “够不够”“能不能” 等的题,都要三大步:①计算、②比较、(比大小)③答题。别忘了比较这一步。

知识点四 面积

1、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 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 长方形的周长= (长+宽)×2 长方形的面积 = 长×宽

长 = 周长÷2-宽 长 = 面积÷宽 宽 = 周长÷2-长

宽 = 面积 ÷长 (周长-长×2)÷2= 宽 (周长-宽×2)÷2=长

正方形的周长 = 边长×4 正方形的面积 = 边长×边长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1)边长(1 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

(反过来也要会说。面积是 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 1 厘米。 )

(2)边长 (1 分米)的正方形, 面积是(1平方分米) 。

7.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练习题 篇七

魏田丽

这部分的学习内容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因此在计算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本课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和体验上要达到以下几点:

1、在实际情景里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正确熟练地计算。

2、在探究算法中,让学生与他人交流,享受独立思考后发表自己见解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

3、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树立应用数学意识。

4、让学生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课的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关键:在于学生能掌握好乘的顺序以及两个积的数位。新课程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计算的教学,首先要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于是我根据学生特点,在导入部分主要借鉴了孙老师的做法:我在课堂开始就从学校购新书入手,再现了学生熟悉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把计算设置在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之中,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愿意去主动探索知识。

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学校的图书馆要为大家添置一批新书,要求我们老师先去书店看看,选些同学们都比较喜欢的图书。老师在上个周末就去了一趟书店,选了一些书目。现在想请我们三1班的同学来帮老师一起来选一选,好吗?出示3套书《脑筋急转弯》(一套24本,每本12元)《唐诗宋词》(一套12本,每本13元

《上下五千年》(一套11本,每本22元),由学生选出最受欢迎的书,从而引出本堂课的数学问题24×12,让学生以探究、活跃、高昂的精神状态参与学习过程。从课堂反馈来看,效果较好。当然,在课堂中也有不足之处,由于我在此环节中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说说喜欢的理由,影响了后面的教学进度,需要以后改进。此外,我在创设此情境时如果出示的是直观的书或把书面拍出做在课件上,这样更直观、形象,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

8.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练习题 篇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正确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解答,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增强能力。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4.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重点难点】

1.理解面积的含义,建立正确的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单位的推导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教学建议: 【教学指导】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周长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包括以下内容:

1.面积与面积单位。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直观的图形,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正确的表象。教材还特别安排了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比较,以免混淆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部分内容很重要,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从而总结出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里教材内容包括面积单位间进率和简单的换算,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每个面积单位大小的印象,而且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7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1)1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2)1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1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2)1课时 练习课 1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1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2)1课时

第1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1)

教学内容: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材第61~62页例

1、例2及“做一做”,第64页练习十四的第1~4题)。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3.在实践操作和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获得合作学习的经历,了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4.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在学会与人分享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重点难点: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并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教学准备:

挂图、口算卡片、电教媒体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师:(出示多媒体:射靶)这个游戏同学们喜欢玩吗?今天咱们来比比赛。老师选择大靶,你们选小靶,同意我的安排吗?为什么?

师:你们说的大小指的是靶的什么?

师:是指面积。它就是我们这节所要学习的新知识。板书课题:面积和面积单位(1)【新课讲授】

1、面积。(1)面积概念。

物体的表面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老师现在摸的是课本的什么?你能摸一摸你周围物体的表面吗?你们发现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不同?(大小)

师:(出示多媒体)你能比较一下这些物体的表面大小吗? 师: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物体的表面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的表面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黑板的表面比较大,我们就说黑板的面积比较大,国旗面比较小。我们就说国旗面的面积比较小。(2)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

师:仔细观察,你能把这些物体的表面用图形表示出来吗?(动态演示把物体抽象成平面图形),我们还学过哪些平面图形?我们把这样的图形都称作封闭图形,它们有什么不同?(大小)

师:这些封闭图形也有大有小,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封闭图形)(3)概括面积的意义。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什么是面积?指名回答。

(师总结,出示多媒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面积。(4)下面老师考考大家,课本封面的面积和周长各是指哪里?你能指一指吗?(电脑演示)

师:面积和周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请同学们注意区分。

2、感受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1)说说谁的面积大。(出示多媒体)

师:妈妈的手、宝宝的手,谁的手掌的面积大?你们怎么知道的呢?(观察法)

师:这两个长方形面积大小看不出来呀,有别的方法吗?(重叠法)师:这两个长方形观察和重叠都比较不出大小,这下可怎么办?(方格法:经历方格法的优化选择)

(2)猜猜看。师:你认为谁的面积大?(课件出示不同大小的正方形、长方形)(3)统一面积单位。教学教材第61页例2。

问题:下面两个图形哪个的面积大?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汇报:选择一种图形来比较。

(4)应该用哪种单位表示图形的面积更合适呢?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统一意见:用正方形表示更合适,因为正方形表示最标准。师:看来,比较面积我们要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衡量面积的标准就叫做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62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注意:第二、三个图形有的不够一个正方形可以用三角形来拼成一个正方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给自己打个分吧!(自己给自己一个评价,学会反思)【课后作业】

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的第1~4题。教学板书:

第1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1)

面积: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

比较面积我们要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衡量面积的标准就叫做面积单位。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2)

教学内容: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材第63页例3及“做一做”,第65页练习十四的第5~8题)。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2、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概念。通过观察、比较,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3、学会合作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重点难点:

1、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2、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含义。

3、明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教学准备:

常用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模型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知识回顾。

什么叫面积?什么叫面积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学生回顾、交流。

(表示物体的长度用长度单位,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厘米、分米、米、千米)

2、导入。

我们这节课来学习面积单位。

板书课题:面积和面积单位(2)【新课讲授】

教学教材第63页例3:面积单位的探究认识。(1)1平方厘米。

① 在白纸上剪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这个小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

(板书:1平方厘米)

② 用手比画大小,闭上眼睛想一想。③ 说一说1平方厘米的大小。④ 举例。

⑤ 请你们用这个1平方厘米去量桌面的面积,怎么样?

说一说:要测量笔盒的一条边有多长,应该用什么为单位?要测量笔盒的上面有多大,应该用什么为单位?(2)1平方分米。

① 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板书:1平方分米)

② 大家猜一猜它的边长。③ 动手量一量,验证。④ 说一说1平方分米的大小。⑤ 举例。

⑥请你们用这个1平方分米去量地面的面积,怎么样?(3)1平方米。

① 你们还能想到什么面积单位?

② 同桌讨论1平方米的大小。(板书:1平方米)③ 黑板上的正方形就是1平方米,请四人围一围。④ 说一说1平方米的大小。⑤ 举例。

⑥估计1平方米的地面可以站多少学生?(多媒体影像展示)(4)巩固。

判断大小,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还是1平方米?(5)表示物体的面积用什么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学生相互讨论后交流,然后集体订正。【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课后作业】

教材第65页“练习十四”的第5~8题。教学板书:

第2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2)

面积单位:

平方厘米: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平方分米: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平方米: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

教学内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材第66~67页中的例4及“做一做”)。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使学生能利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进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3.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难点:

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模型(符合例题要求)等。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1、提问:上节课,同学们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什么叫做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生: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出示下图,并提问: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比较大,大多少?你们有什么办法比较吗?

(生: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

教师肯定同学们爱动脑,积极想办法,解决了问题的做法。

(1)提问:要想知道操场面积有多大,你们怎么测量呢?(生:用1平方米的单位面积去测量)要想知道中国土地的面积有多大,你们怎么测量呢? 使学生感到:用单位面积一个一个去摆、去测量的方法太麻烦,也不实际。(2)教师在学生产生疑问的同时,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

用单位面积去量的方法太不现实了,那么有没有一种简便的计算方法可以求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新课讲授】

1.猜想: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与长和宽有怎样的关系呢? 2.发现规律。

(1)分组活动,出示活动要求。

①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按组分别发给每个同学一个长方形纸板,要求学生先用直尺量出长方形的长与宽,并做好记录。

②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长方形的面积,并记录。

③出示教材第66页例4(1)学生摆小正方形的图,得出面积是15cm2。④思考讨论:

a.你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沿长方形的长边摆,一排可以摆()个1平方厘米,摆一排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b.沿着长方形的宽边可以摆()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说可以摆()排。

c.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什么关系?(2)活动反馈。

四个小组测量操作完毕,反馈活动情况。结合反馈结果,师总结: 每排摆的个数×排数=面积

(3)抽象概括。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得出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师生共同抽象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验证与拓展。

(1)验证: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出示简单的图形面积计算。让学生快速说出答案。(2)观察讨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师:这是什么图形?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学生解答。思考:正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

反馈:对呀!正方形本身就是特殊的长方形嘛!只是长和宽相等的长方形,我们习惯上把正方形的长和宽叫边长,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板书)。【课堂作业】 1.选择题。

(1)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分米,宽是4分米,面积是()A.32平方分米 B.32分米 C.24平方分米

(2)一块正方形手帕的边长10厘米,面积是()A.100厘米 B.40平方分米 C.100平方厘米(3)长方形长1米,宽3分米,面积是()A.30平方分米 B.3平方米 C.3平方分米 2.计算操场的面积。操场长50米,宽30米,面积是多少?

3.我们探究学习了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方法,在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长方形存在着,这些长方形的面积都是可以运用今天探究得到的方法来计算的,想不想试一试啊?

要求:计算数学书本封面的面积。同桌合作量一量、算一算。(取整厘米数)

师问:你首先做了什么?(要求长方形面积必须先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数学书本长约()厘米,宽约()厘米,面积约是()平方厘米。

【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的感受是什么?(发现的感受、失败的感受、成功的感受、探究的感受)

【课后作业】

完成教材第67页“做一做”。

教学板书:

第3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2)

教学内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材第67页例5,第68页练习十五第1~5题)。教学目标:

1.能正确使用公式求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2.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重点难点:

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用红色涂下面图形的面积。

长方形面积= ; 正方形面积=。

2.给第1题的长方形、正方形各边标出长度,让学生计算面积。【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67页例5。

让学生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道题给了什么条件,求什么?(给了长方形的长和宽,也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求长方形的面积,也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1)学生尝试完成。(2)交流方法。

你从题里发现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求这本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是多少其实就是求什么?(3)教师板书:

长×宽=长方形的面积 26×18=468(平方厘米)答:这本数学书封面面积应该是468平方厘米。老师提示学生单位名称不要写错。

2.练习。

(1)摸摸课桌面的表面,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面积是多少?(2)请测量并计算它的面积。【课堂作业】

1.完成第67页“做一做”,估计教室的面积。2.教材第68页练习十五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3.教材第68页练习十五第3题。

(1)小组议一议:要求面积先做什么?怎样求面积?(2)学生先测量,再计算交流。

(3)说一说:通过计算,你知道了什么?

使学生明白要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再利用公式长×宽求解。【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教材第68页“练习十五”第2、3、5题。教学板书:

第4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26×18=468(平方厘米)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应该是468平方厘米。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课(教材第69页练习十五第6~10题)。教学目标:

1、能正确利用公式求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利用割补法求解剩余部分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操作的实用性。重点难点:

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锻炼学生利用割补法求解剩余部分的面积。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复习。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 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2、导入。

那我们这节课来继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练习课 【练习讲授】

1、出示教材第69页第6题。锻炼学生估算能力。(1)让学生读题。

(2)学生先估算,然后测量计算。(3)交流评价。

2.完成教材第69页第7题。出示第7题。

一个长方形花坛,长50米,宽25米。(1)求这个花坛的占地面积。

(2)在花坛的四周围一圈围栏,求围栏的长度。

①学生读题,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②怎样求花坛的占地面积?围栏的长度指的是什么?怎么求呢? ③学生思考、讨论。④交流、汇报。

解析:花坛的占地面积就是指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根据“长方形面积=长×宽”可知,花坛的占地面积:50×25=1250(平方米);

围栏的长度指的是围栏的周长,就是长方形的周长,(50+25)×2=150(米)。答:花坛的占地面积是1250平方米,围栏的长度是150米。

a)完成教材第69页第8题。出示第8题情景图。

李小林要从右边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部分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学生读题,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2)这个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最大是多少?学生讨论后交流、汇报。这个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最大只能是长方形的宽,最大为6厘米。(3)剩下部分是什么形状?怎样求剩下部分的面积?(4)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实际操作,讨论、交流。

(5)通过剪下一个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后,剩下的图形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10-6=4(厘米)宽还是6厘米,所以根据“长方形面积=长×宽”可知,剩余的面积:4×6=24(平方厘米)。(6)引导归纳小结: 在一个长方形中剪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最大为长方形的最小边,剩余的部分依旧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它的面积=(长-宽)×宽。4.完成教材第69页第10题。(1)出示第10题情景图。

在一张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纸中,剪去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小明想到了三种方法(如下图)。剩下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剩下部分的周长呢?

(2)学生读题,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3)学生按照图示剪下相应的长方形。

(4)思考讨论:正方形原来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现在又是多少?学生讨论后交流、汇报。

(5)引导分析:这个正方形原来的面积都是10×10=100(平方厘米),剪下一个长方形后面积就减少长方形的面积:6×4=24(平方厘米),所以剩下部分的面积就是正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100-24=76(平方厘米)。正方形原来的周长是10×4=40(厘米)

按图示1剪下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后,它现在的周长与原来相同还是10厘米;图2增加了长方形的两条宽,也就是4×2=8(厘米),那么就是40+8=48(厘米);图3增加长方形的两条长,也就是6×2=12(厘米),即为40+12=52(厘米)。归纳小结:

比较三种不同剪法,发现问题:剩下部分的面积相同,周长不等。第一种情况周长与原正方形周长相等,后两种情况的周长都比原正方形长,增加了相应的长或宽。教学板书: 图一:

剩下部分的面积:10×10-6×4=76(平方厘米)周长:10×4=40(厘米)图二:

剩下部分的面积:10×10-6×4=76(平方厘米)周长:10×4+4×2=48(厘米)图三:

剩下部分的面积:10×10-6×4=76(平方厘米)周长:10×4+6×2=52(厘米)【课堂作业】

有两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长都是20厘米,宽都是10厘米。(1)拼成一个正方形,它的面积和周长各是多少?

(2)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和周长各是多少?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订正。【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教材第69页“练习十五”第9题。教学反思:

第6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

教学内容: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材第70~71页例

6、例

7、“做一做”及第73页练习十六第1~3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难点:

1、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2、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面积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白纸一张,一面画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小格;学生每组准备一个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和若干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学生回答,同时依次在屏幕上出现表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

猜一猜: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请同学们猜测一下。(分四人小组,猜测,然后反馈:我们认为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我们认为是100„„)

看来各小组讨论,得出意见难以一致,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动脑,探究一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请同学们把学具袋拿出来。【新课讲授】

1、引导探究,发现新知。教学教材第70页例6。

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请同学们拿出红色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1分米,谁来说一说它的面积是多少?(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1=1(平方分米))。

投影出示:

(2)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四人小组合作的力量,动手做一做实验。①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②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

方法

(一):用摆的方法。我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红色的正方形上,横排每排摆10个,竖排每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10=100(个),所以这个红色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

师:你们是用推导长方形面积公式时用的“摆”的方法,主意不错!还有别的想法吗?

方法

(二):用直尺量后再求。我们用直尺量红色正方形的边,边长正好是10厘米,所以它的面积就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师:果然方便了不少,你们真聪明,大家同意他们的意见吗? 方法

(三):推导法。

老师告诉了我们这个红色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这个红色正方形面积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师:这种方法真妙!大家想的方法都很好,有的用摆,有的用量,还有的直接将分米换算成厘米来计算。同学们真聪明。但不管用什么方法,这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如果用平方厘米做单位都是100平方厘米。

师:同一个正方形,我们用平方分米作单位是1平方分米,用平方厘米作单位是100平方厘米,那么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

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知识迁移。

(1)启发:从上面的实验过程中,我们知道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那么同学们再想一想:边长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以分米作单位,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分米?教师出示边长1米的正方形,并提出两个问题:

①边长1米的正方形纸,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②如果把它划分成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划分多少个?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你们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讨论,自行解决,进行汇报。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③那么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2)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一步强化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长度单位:两个相邻长度单位间进率是10。面积单位:两个相邻面积单位间进率是100。

3、教学教材第71页例7。

出示例7情景图。

(1)下图是一块正方形的交通标志牌,标志牌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含多少平方分米?

(2)思考:这个面积是多少呢?(3)学生讨论、交流。

根据“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可知,这个标志牌的面积是:80×80=6400(平方厘米)。

平方厘米与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那么6400平方厘米换算成平方分米是多少? 学生交流。

6400平方厘米=64平方分米 【课堂作业】

1、练习填空:(出示投影片)

1分米=()厘米 1米=()分米

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教材第71页“做一做”。

8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5平方米=()平方分米

3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评价时请学生说出想法。

3、改错。

7平方分米=70平方厘米 1800平方米=18平方分米

4、完成教材第71页“做一做”第2题。【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第73页“练习十六”第1~3题。教学板书:

第6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教学反思:

第7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2)

教学内容: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材第72页例

8、“做一做”及第73~75页练习十六第4~11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能力。

3.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填空。

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4平方米=()平方分米 12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00平方分米=()平方米 5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情景引入】

小明家装修,要贴地面砖,你会根据这个情景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新课讲授】

教学教材第72页例8。

1、出示例8情景图。

一共要用多少块地砖?

2、阅读与理解。

(1)学生读题,获取信息。

思考: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已知客厅是一个长方形及长6米和宽3米,而地砖是一个正方形,边长是3分米。要求用多少块地砖?

3、分析与解答。(1)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2)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方法一:

先求出客厅的面积,列式为:6×3=18(平方米),18平方米=1800平方分米;

再求出每块地砖的面积,列式为:3×3=9(平方分米); 最后求出要用地砖的块数:1800÷9=200(块)。

答:要用200块地砖。方法二:

先分别求出长和宽可以铺多少地砖:

长6米=60分米,铺地砖块数:60÷3=20(块)宽3米=30分米,铺地砖块数:30÷3=10(块)

再求一共铺的地砖数:20×10=200(块)

答:要用200块地砖。

4、回顾与反思。

(1)通过以上的分析、解答,思考:如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呢?(2)学生讨论、交流。(3)引导学生汇报、归纳。

验算:9×200=1800(平方分米)=18(平方米),结果与客厅面积相等,解答正确。

小结:要求数量,可以用总面积除以每一块的面积。在计算时,注意要将单位统一。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7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用两种方法解答,并说出你的解题思路,进行验算。

点两名学生上台板演,然后集体讲评。

2、完成教材第73页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用两种方法解答,并说出你的解题思路,进行验算。点两名学生上台板演,然后集体讲评。【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教材第74~75页“练习十六”第5~11题。

9.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练习题 篇九

教学目标:

1、能按照不同的标准,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分析、描述,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2、学习表示数据的方法,尝试用直观明了的方式表示数据,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有关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体验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学会对数据简单的统计整理,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教 法:

创设情境与引导学习相结合。学 法:

动手操作进行自主学习。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小黑板。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穿的鞋是多大号的呢?今天淘气班的同学们想开一个模拟的鞋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1。(1)分析统计表。

这就是淘气班所有同学的鞋号,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自由发言,然后全班汇报)(2)绘制统计图。

为了更直观的看出全班同学鞋号的情况,还有什么好办法?引导学生回答出绘制统计图。

(3)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学会了制作统计图,(课件出示几个以前学过的统计图),这些你们还记得吗?(4)(课件出示80页的统计图)瞧.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吗?先小组商量商量,然后再独立解决在书上!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商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后,独立完成在书上.教师巡视全班,对个别又困难的小组或个人予以及时的帮助,大部分学生完成后,教师组织全班订正。(5)简单的分析。

A:从统计图上你知道了什么?自己说说!B:学生在自己说的基础上,教师请人说给大家听。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教师组织学生汇报。

三、当堂训练.1、练一练第2题。(课件出示2题的统计图。)要求:(1)学生独立审题,独立完成。

(2)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3)教师组织个别学生汇报自己的答案。

四、课后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感受?

五、布置作业:

回家从报刊、书籍、杂志、或网络中找一些有关统计图表的资料,明天课堂上交流.板书设计:

小小鞋店

10.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练习题 篇十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应用周长的含义。

(2)探索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生活中的数感。

(2)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大胆尝试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同学间协作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测量实践活动中感悟和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特殊性。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合作探究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每个小组都有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帮老师测量出它们的边长好吗?

3.提出问题(总任务):有线条把它们围一圈,你知道要用多长的线条吗?(引导学生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4.揭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二、实践探索,学习新知:

(一)长方形的周长:

.师: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要知道什么?(小组讨论回答,引导学生说出要测量出它的四条边的长度,也可能有学生说出只要最两条边,可给予鼓励。)

2.(目标任务1:试一试)

(1)显示,让学生寻找自己的方法计算出它的周长。(教师巡视辅导,发现用不同方法的同学)

(2)小组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的?结果一样吗?哪种方法比较好?

(3)同学汇报(教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方法的同学说)。

(4)同时演示:测量结果在上输入,学生说到哪种计算方法就出现相应的计算方法。

3.师引导学生归纳(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长×2+宽×2=(长+宽)×2

4.巩固任务:算一算:

显示围着山羊的木砸栏的图片:

木砸栏的长是8米,宽是7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学生在练习本计算,让两个用不同方法的学生上黑板计算,渗透热爱自然的品德教育)。

5.巩固提升:小组协作开展测量和计算活动

(1)每小组发一张长方形和正方形,要求学生测量并算出它的周长,以厘米为单位,不足1厘米的部分按4舍5入估算。

(2)引导学生先分好工(测量师、记录员、计算师、汇报员),并确定用哪种方法计算(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视辅导,发现应用不同方法的小组。)

(3)小组汇报。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根据自己的喜爱填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二)正方形的周长

师:现在谁来说说正方形的周长怎样求?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只要知道长和宽就能求出周长,正方形只要知道边长就能求出周长。现在我们来做几个练习。

(得出:正方形的周长等于边长的四倍)

三、扩展实践,巩固应用:

①一个长方形的宽是4分米,长是宽的5倍,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②计算左面两个图形的周长,并说说它们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

③有两个同样的长方形,长都是6厘米,宽都是3厘米。

(1)把它们拼成一个正方形,计算这个正方形的周长;

(2)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上一篇:简爱 作者简介下一篇: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