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采摘记优秀作文

2024-07-12

葡萄采摘记优秀作文(精选7篇)

1.采摘记600字八年级作文 篇一

一天,我和妈妈去姥姥、姥爷的菜地。到了菜地,要爬墙才能过去,我十分好奇地打量着这一片黄瓜地,黄瓜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热火朝天地聊着家常,有的黄瓜头上顶着一朵黄色的小花,像个爱美的小姑娘。黄瓜身上还有一个个的小刺,好像在防御坏人来“害”它。

“雨婵,今天我们就来摘黄瓜吧!”姥姥笑眯眯地走过来,对我说。

“摘黄果要先戴个手套,防止那些刺扎着你。”姥姥话音刚落,我就戴好了手套,准备把黄瓜一把扯下来。

“别急,我还没说完呢!你不可以这样摘,一定要小心点,不要把黄瓜藤扯坏了,好了,我来给你做个示范。”姥姥说完,动作十分熟练摘下了一个黄瓜,既没有被黄瓜扎着,也没有把黄瓜藤扯坏。

我心想:原来摘黄瓜这么简单啊!

我的双手用力一扯,“啊——”我惨叫一声,“怎么啦?”妈妈跑过来一看,笑着说:“你摘黄果时一定要掐它的瓜蒂,这样不容易被扎着。”

我半信半疑地照着妈妈说的掐着瓜蒂,这样摘黄瓜果然又轻松又不容易把藤弄断!

不一会儿,黄瓜就摘了许多。

2.采葡萄作文 篇二

暑假里,我看到家旁的葡萄成熟了。我就走回家跟奶奶说:“奶奶我们去采葡萄吧。”奶奶说:“好的,我们去吧。”我就和奶奶一起一人提了一个篮子去采葡萄。我们走到葡萄树边,看见树好像要塌下来了。我就跟奶奶说:“奶奶,树好像要倒了。采完葡萄我去叫爷爷来修吧。”奶奶说:“好的,那我们赶紧采,采完了叫爷爷来修树。”说音刚落,我和奶奶就采了起来。那葡萄又大又圆,一串串地挂在树上。可是青葡萄比较多,可能现在地葡萄青的可是甜的吧。我就摘下一颗来尝一尝,一吃青葡萄比紫葡萄都甜呢。我就只采青的,过了十分钟青颜色葡萄都被我采了下来。但是在采的时候有的葡萄老是往下掉,我就拿着篮子去接,可是它东掉一颗西掉一颗,好像在测我的反应力,可是也很有趣。我走过去看奶奶采的葡萄比我还多,而且大多数也都是青的,难道奶奶那边的葡萄比我还多。一开始只知道采,也不先看一下哪里的好在去采,我真是太大意了。比后我可要精一点了,不然就要上当,吃亏的。采了20分钟看看葡萄也没多少了,有的也没熟呢,我就和奶奶一起去井边洗葡萄,因为葡萄多而且也脏,所以我们一共洗了六遍才把葡萄洗干净。采葡萄也是很有趣的,真希望下次葡萄长多一点,让我多开心一会儿。

3.采葡萄作文 篇三

一下车,我就迫不及待的奔向葡萄园,走上那烂泥路,我心里还感觉美滋滋的。走完了那“山路十八弯”,映入我们眼底的是一串串绿油油的葡萄,在阳光的照耀下还闪着光,好像在说:“美女,帅哥,我可甜了,快把我带回家吧!”

这时,农场主刘深根伯伯说:“孩子们,葡萄可不能用手摘,必须用剪刀才剪得下来。”

原来采葡萄是有窍门的,我一手拿着剪刀,一手托着葡萄,对准根部,只听见“咔擦”一声,一剪成功!我开心的拿起一粒就往嘴里塞,那甜津津的汁水立刻充盈了我的口腔,真甜。我开心的边剪边吃,不一会儿就剪好了一袋子。

4.采葡萄作文 篇四

今天,我们是去金仓湖的后面的一块葡萄园里去采葡萄。刚到葡萄园,我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一眼望去,都是各种各样的葡萄,还有一些采葡萄和培养一些小葡萄的人。

在开始采葡萄之前,我们先参观了葡萄园。我突然发现,在葡萄下有几只小鸡仔。这样,小鸡既可以活动,葡萄藤下的一些掉下来的葡萄也可以被吃掉。

开始采葡萄了,我们决定来一场比赛。我和爸爸一组,妈妈和姑妈一组。比赛的规则是这样的:在十分钟内,两组在整个葡萄园采葡萄,十分钟后在起点处集合。采的最多、最重并且回来速度最快的一组就算赢。

我们的战略是这样的:要在力气点最近的地方采。可是残酷的现实和我们事先想好的战略却是相反的。基本上在离起点的周围,都没有了葡萄。没有办法,我们只好再走远一点去采。再看看妈妈那边,跟我们的情况一样,也是跑到远处去采葡萄。不仅前面没有葡萄采,要跑到远处采。还有一个障碍,那就是小鸡。在跑的时候,要小心踩到小鸡,所以这也是一大障碍。

十分钟到了,我们都纷纷跑回了终点。我们赢了,我们以微弱的优势赢了妈妈。

5.五年级暑假作文:采葡萄 篇五

枝头,那一朵朵桂花散发着扑鼻的清香,像一个个可爱的小姑娘依偎在一起,又似一位位少女用叶子挡住脸,好像害羞似的!

橘子树上,那一个个橘子好像一个个小灯笼挂满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那一个个橘子又好像一位位挺着大肚子的国王,在向我们炫耀自己的金衣。

葡萄,一个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水果,今天,就让我带着大家逛一逛葡萄的家葡萄园吧!

走进葡萄园,一阵微风吹过,风中弥漫着葡萄的香气,令人心旷神怡!那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一定会令你垂涎三尺。只见葡萄藤上挂满了五光十色的葡萄叶,有的葡萄藏在葡萄叶下,它们好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娃娃;有的拨开叶子笑嘻嘻地望着我们,好像一个个调皮的小孩儿;还有的几串挨在一起,像几个朋友一样在一起玩耍

我问妈妈:为什么人们常说‘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呢?一个果农听见了,笑着说:那当然了!葡萄皮可有营养了!里面含有等营养成分。我非懂似懂地点了点头。

我用鼻子凑上去嗅了嗅,哇!一股清香立刻传遍全身。现在的葡萄真是种类繁多,看得我眼花缭乱,无从下手。

这时妈妈说:要摘黑色、紫色的葡萄才甜呢!

旁边一个果农说:那可不一定哦!你尝尝这个。说完,她递给我一串青色的葡萄,我尝了一颗,哇!真是甜到了嗓子眼儿!

在果农的帮助下,我拿出自带的剪刀,挑选了一串熟透的葡萄。我把篮子放到这串葡萄正下方,准备用剪刀剪下这串葡萄,可它好像和我作对似的,就是不肯下来,最后,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从家里请了出来。

6.优秀作文摘记欣赏 篇六

--摘记欣赏

一双双穿着草鞋的脚在穿梭。

小镇上,人群熙攘,赣地的各种方言,中国的各地方言,中原的、东北的都能听见。还有不时出现的洋人和他们的生硬中国语,各种声音此起彼伏。码头上,商船、货船挤满了江面,那一双双穿着草鞋的脚走得急速而平稳。

草鞋,材料出自南方金黄色的稻草。稻谷,在为当地百姓倾情奉献了沉甸甸的谷穗之后,依旧出彩,被根根留下,成为制鞋的上等材料。

只是在这个小镇,草鞋不仅仅是一种鞋子,更是一种特定的称谓——对陶瓷工人的称谓。从其貌不扬的泥土,到美丽得令人惊叹的瓷器,制瓷业需经历七十二道工序。而在成型坯房中有数不胜数的从事瓶、缸、钵、罐等琢器生产的打杂工、码头工、装坯工,他们因为由厂主免费提供草鞋,也被称为“草鞋”。

一句“耕且陶焉”,显示了当时这些人的身份变动。既是陶瓷工人,又是种田的农民。是因为陶瓷,他们才走上了城镇的码头,走进了城镇的作坊;因为陶瓷,他们在离开田野之后又穿上了草鞋,一如在田野里奔波。

拉坯、利坯、画坯、施釉、烧窑„„瓷器离不了泥土。这些工人离不了泥土与田野,而草鞋无意中似乎又成了一种与土地相连的依据。

据介绍,一名装坯工(如果还兼做打杂工、码头工),两名利坯工就需要提供一双草鞋;而一个打杂工、一个码头工、一个装坯工、四个利坯工,就是三双草鞋。精明的厂主比谁都会算计。他们在田地里穿草鞋,在这里也同样穿草鞋。

如果想知道陶瓷厂子的规模与生产能力,从这些草鞋数量就可以估计个八九不离十。如生产大件的琢器,或遇到工艺复杂的,则需配备六个利坯工。草鞋还演变成衡量生产能力的单位。

草鞋,在春天江南淅淅沥沥、柔肠寸断的春雨中,走起来轻便快捷,可以防止打滑,脚底稳当。夏天,赣鄱大地赤热如火的烈日下,草鞋轻柔,透气,露风,不打脚,隔绝着暑气;秋天,万物日益萧条,草鞋正与金黄大地色泽吻合,好似走在家乡收获的田野上。而到了冬天,寒冷难耐,这些草鞋里面或套上块麻布,或套上双袜子,紧紧包裹着脚,一样走得踏实。

小镇原有一条草鞋弄,听说元朝时就有了。街的形状就像草鞋,住户多以制草鞋为生。这些陶瓷工人穿的,是否就出自那里呢?

看过精美无比的陶瓷,那么美丽,精致,让人手脚不敢造次。而到了陶瓷生产的车间,另一番生产模样让人吃惊。

拉坯,利坯,吹灰„„听不见任何其他的声响,泥土、瓷坯就像他们的孩子,工人们各自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

一个利坯工,看不出年龄,或许三十,或许四十,因为脸上蒙着一层薄薄的灰尘。他的衣服也看不出颜色,或蓝或绿,显得陈旧,他身前穿着一件长长的黑色围腰,脚上穿着长长的黑套鞋,坐在那儿,头微微向右倾斜,左手捧着瓷坯,眼睛盯着瓷坯,右手拿着利坯刀在修坯。轮车旋转,坯粉飞落,轮车、瓷坯、利刀、手、身体、精神„„他整个的一切都扑到了工作之上,我们这些外来者对他来说,根本不存在。

见过陶瓷工艺美术大师的现场绘画,隆重热闹,人山人海;也见过陶瓷拍卖的场景,差点被拒之门外。几个西装革履的年轻人挡在那里,虽没写衣衫不整者不得入内,但放进去的一看都是非富即贵。而我抱着熟睡的孩子,一看就是家庭妇女。

不是说那最终成形的陶瓷不是艺术,不值得尊重;而是在车间里,在这些工人面前,我突然发现,这些普通的“草鞋”,他们才是陶瓷的精神与灵魂。没有他们就不可能有精美的陶瓷,不可能有举世闻名的青花瓷。陶瓷生产车间和利坯的工人一样,看上去灰尘蒙蒙,没有任何艳丽。瓷坯也是灰头土脸,但一步步看下来,脱胎换骨的变化就在眼前。那利坯工人整个人和精神都随着轮车在旋转,随着利刀放置在了瓷坯上、放置在眼前的工作上,专注、细致,默默无语,本身就像一座成型的雕塑,突然就感觉我的观看,甚至其他人的观看都有惊扰、无聊之嫌。

我们平时看到的都是成型的美丽精致瓷器,谁会知道它后面的工人们呢?

如同草鞋,普通、底层、平淡,陶瓷工人也一样。他们千年前是“草鞋”,千年后也是那么普通、不起眼,不为人知。可是,没有他们,没有这些“草鞋”,这些为陶瓷而做出努力的一个个工人,没有他们的投入根本不可能有陶瓷艺术。陶瓷的七十二个环节,哪一个少得了这些“草鞋”呢?

只是,他们又如草鞋,根本不被人谈起。

据了解,利坯时,坯体湿度已干至七八分,非常不好用力,若掌握不好力度,坯体顷刻间就会化为齑粉,一切前功尽弃。利坯工有两道考验,一是面前的坯体必须修得均匀合适,厚薄有样。二是烧窑后无变形、破损。高明的利坯师傅,不仅会眼看,还会用耳朵听。他们能够通过指弹坯体发出的声音,来决定手下的利刀,真有庖丁解牛的功夫和阵式。利坯工的工钱,要等二次考验后才能结算。

可以说,从泥土到陶瓷,整个生产过程繁杂无比,真是步步惊心、处处谨慎,任何一个小小的环节都不能马虎,一点瑕疵都不能出现,处处都是对陶瓷工人的考验。原来扛坯工行走时,两手五指朝上托着坯板,长约6尺、宽约3寸的坯板上摆满了瓷坯。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大器”,不能有丝毫闪失。因为一旦掉落就无法再用了。

想象扛坯工穿着草鞋行走的情景,一定是走得非常小心、如同走在薄薄的瓷器之上。他们深知肩上的分量。听说,那时路上的人看到掉在地上的瓷坯,也不会去践踏,要等扛坯工回来时再捡回坯房。是不是因为敬重这些工人,敬重这些“草鞋”,爱惜这些瓷坯之故?

那穿草鞋的脚一定与在田野行走不同,走得细心、小心、精巧,脚一定很大,很糙,但又是那么灵活,因为一步不慎,瓷坯性命不保。他们心里心疼,脚下已走出了心中的平衡。

“草鞋”这个称谓,应该指的是所有为陶瓷艺术付出努力的人。

因为对于陶瓷,这些“草鞋”们付出的不仅是精心、细心的劳动,还有自己的生命。“青花瓷”传说中,当美丽的青花姑娘听说自己心爱的人想在瓷坯上直接画画,却苦于找不到颜料时,心急如焚,便找到开矿的舅舅,要求进山。女孩子进山,多有不便。但舅舅面对执拗的青花,不得不答应。在山里青花忍饥受寒,从不放过任何犄角旮旯。几个月后,找到石料之时,窑倒舅舅亡、青花也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青花以生命为代价寻找到的石料,真的可以在瓷坯上直接画画。她的恋人画后用高温焙烧,白中泛青的瓷器上出现了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成就了青花瓷的美丽。自此,一种代表了这个小镇,甚至可以说代表了中国的陶瓷出现了,使“只供迩俗粗用”的景德镇瓷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书中记载,那时小镇的昌江码头“上下纷争中渡口,柴船才拢槎船开”。人头攒动,船只穿梭。“重重水碓夹江开,未雨殷传数里雷”、小镇“争渡者日夜不息”,竟有三百多条小弄堂。当时家家做瓷器,还成立了御器厂,“窑火通明两岸红”。泥、水、火完美结合,“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景德镇瓷器,从昌江汇入大海,从东南沿海直通到了日本和朝鲜;还沿东海、南海经印度洋、阿拉伯海到达了非洲。郑和七次下西洋,每一次都带上了它。

这来自东方、来自小镇的器物,在海外令人称奇。以至于在西班牙,人们坚信瓷器能唤醒亡灵,成为国王、王后去世时必不可少的陪葬品。有些民族还将中国陶瓷作为神物顶礼膜拜„„而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的小写就是瓷器的意思,CHINA的英文发音就源自小镇的历史名称——“昌南”。

现在,这个镇上已看不到穿草鞋的人了,码头也不再使用。幸运的是,有时还能看到扛坯的工人,好像回到了千年前。听说,即使是现代化的陶瓷生产,拉坯、利坯、雕刻与绘画还是离不开手工。

犹如泥土般坚实、沉默,好似水一般柔韧、顽强,更如草鞋一样平凡普通。没有这些普通的陶瓷工人,没有他们幕后的付出,就没有景德镇的陶瓷。

7.采葡萄作文 篇七

一进入葡萄园,只见四面八方都是葡萄,绿绿的藤蔓绕满了架子,远远望去,整整齐齐的,像一条条绿色的长龙。走进细看,那密密麻麻的叶子紧挨在一起,似乎把它那晶莹的珍珠玛瑙般的葡萄宝宝紧紧地搂在怀里,生怕有一点儿的伤害似的,多么可爱呀!

看我急着要去摘葡萄,葡萄园的叔叔说有团体采摘的活动,我们很幸运正好可以搭个顺风车。叔叔边请我们品尝葡萄,边友好地介绍:“这几天正好有‘夏黑’、‘金手指’、‘醉金香’、‘乒乓球’等葡萄成熟了。‘青提’、‘玫瑰香’要过几天才能采摘。”接着,叔叔笑着告诉了我们一些采摘葡萄的要点:“一是要找小串的含糖量高,比较甜。二是剪葡萄的袋子要从下面撕开,即使发现不熟,它可以继续生长。如果撕坏了,就有可能被鸟啄或虫蛀,这样会影响卖相。三是采’醉金香‘时,不但要看阳面,阴面也要看看黄不黄。四是摘葡萄时,可以采摘品尝,但一剪刀下来就必须是你们的了。”哇,采摘还有这么多讲究啊!

我拉着妈妈迫不及待地去采葡萄了。哇,采葡萄的人还真多!走进葡萄地觉得很湿,地上铺着水管,一开,就会像喷泉一样。妈妈告诉我这是给葡萄浇水解渴用的,为了避开水珠,我们便弓着腰靠着葡萄架走。心想:葡萄园叔叔真聪明,这样浇水多省力呀!顺着架子,我找过来找过去,反复找了好几次,终于找到了一串我比较满意的葡萄,先摘了一个尝了一下:“呀,真甜啊!”我一只手轻轻地在下面托着,另一只手拿着剪子小心翼翼地剪,“咔嚓”一声,一串“夏黑”剪了下来,就在这时,妈妈把我的样子拍了下来。“哟!还真不错。”一位陌生的叔叔称赞着说。之后我们又去采了“醉金香”和“金手指”。那位叔叔又帮我拍了几张照片留了影,真带劲!检验成果的时刻到了,大家互相看着对方的篮子,相互讨论着谁摘的葡萄好,又一起谈笑着。但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摘得是最好的,不管怎么样大家都很高兴。

上一篇:边界矛盾纠纷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案下一篇:2011成立结核病项目领导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