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反思(通用13篇)
1.月光曲反思 篇一
《月光曲》教学反思
青鸟的天空
再次执教这篇文章,心中还是一如既往泛起阵阵涟漪:惊叹这篇文章的文字美,惊叹《月光曲》的艺术美,更惊叹主人翁的人格美。下面我对本课教学反思如下:
一、感受文字之美
《月光曲》这篇文章中的词句值得反复诵读体会,课中,我一步步引导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这一句话,我先让学生推想这两个“您”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学生明白了两个“您”意思不同,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些。后来她做出了判断,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因此第二个“您”就很肯定。之后学生的朗读就入情入境了。
又如,在指导朗读第九自然段时,我让学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语,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通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品味优美意境的语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的背景音乐。
二、感受艺术之美
《月光曲》是“乐圣”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课文中,美妙的琴声让兄妹俩深深“陶醉”,“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这些都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巨大感染力。教学时,我一遍一遍地播放《月光曲》,让学生配乐诵读,切身体会音乐的旋律。尤其在教学第九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先找出文字中的三个画面——皮鞋匠联想到的三个画面,然后小组讨论这三个画面所蕴含的三段不同曲调,最后我小结这三段曲调为:舒缓、明快和高昂。带着这种感受,学生再次静静地聆听《月光曲》,辨析不同曲调的音乐,学生对《月光曲》就有了深度的感知。
三、感受人格之美
文章中的盲姑娘是美的,她虽然看不见却懂音乐,内心是光明的;她想去听音乐会,可是家里太穷买不起入场券,当她不经意说出这一愿望时发现哥哥内疚,马上又安慰哥哥,叫哥哥别难过,多么善解人意;皮鞋匠是美的,他与妹妹相依为命,照顾妹妹,支持妹妹对音乐的爱好,当他听出妹妹的想法时,感到内疚、遗憾;贝多芬是美的,“音乐只当为穷人造福。“如果做到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是贝多芬说的话。正因为如此,当贝多芬听见穷兄妹俩的谈话时,情不自禁地走了进去为他们弹奏了一曲又一曲。
为了让学生感悟他们三人的人格美,我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品读重点语句谈自己独特的理解。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对这三个人产生了由衷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当然,教学永远都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节课中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我让学生听音乐辨析《月光曲》的不同曲调时,自己却对乐曲的节奏理解不深刻,这让我想起: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2.月光曲反思 篇二
《月光曲》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 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 展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艺术才华, 同时也告诉人们, 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 更要依靠高尚真挚的情感。文章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 集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于一体, 适宜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是阅读训练的好材料。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月光曲》的传说, 体验音乐的魅力, 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2.分析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 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 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3.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九自然段。
(四个教学目标既突出了语言训练, 又兼顾情意因素, 还重视了学习方法的渗透, 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宗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月光曲》的传说, 感受贝多芬的伟大情怀。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心境与乐曲意境”的和谐统一。
【教法】
为了紧扣课标, 突破重点, 解决难点, 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我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利用多媒体课件, 运用“情境教学法”“以读悟语”“以读悟情”“读写结合”等方法进行教学。
【学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 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 更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为此我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 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 同时渗透“读”“悟”“习”等学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月光曲》PPT
学生准备:查找贝多芬资料, 了解课文背景。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上课伊始, 我运用情境教学, 多媒体出示贝多芬画像和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为穷苦人造福, 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 该是多么幸福。”同时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 并随乐声简介贝多芬。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了解贝多芬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 他为人民创作, 为人民演奏。这样创设出浓郁的情境氛围, 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暗示了课文的中心内容, 从而引出课题。)
二、读说结合, 整体感知
1. 概括地说
快速默读课文, 边读边把文章人物、故事起因、主要经过记住, 再把这个传说通过说提炼出来, 关键要做到简洁、准确, 其他同学要仔细听, 要会听, 听出优点和问题。教给提炼的方法:
方法一: (提问式) 谁在什么地方?因为什么而干什么?
方法二:提供人物、地点的关键词:
贝多芬盲姑娘茅屋月光
2. 生动地说
自由地读课文, 要求把生动的情节、人物的细节记住, 再用上下列词语:幽静、断断续续、对话、激动、清幽、陶醉、记录, 通过读再现文章情境。
一开始, 我就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读书时间, 让他们跟文本从容对话。在这个环节中, 我强化了两项语言训练。
一是读:始终把读与语言积累相结合, 但目的不同, 积累的内容也不同。
二是说:概括提炼要简明扼要, 生动描述要抓住“情节”“细节”说, 并恰当使用所给词语;始终将说与运用相结合, 注重培养学生概括、听记、复述的能力, 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还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真可谓一举多得。)
三、品读词句, 深入感悟
1. 指名读, 其他同学一边听, 一边看书, 注意体会关键词句的意思和课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品读以下词句:
(1) “断断续续”:让学生扣住这个词提问。
师:让你用“断断续续”设计几个问题, 你会问什么? (预设:“断断续续”是什么意思?琴声“断断续续”说明了什么?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会想些什么等问题。)
(梳理学生的问题共同质疑, 以学定教, 深入体会当时盲姑娘及贝多芬的真实内心活动。)
(2) “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你认为她是真的“随便说说”吗?贝多芬听出了这话中之话吗?此时贝多芬会想些什么?他内心有什么感受? (同情、感动)
(这个问题的设计, 就是为了突破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到贝多芬由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而产生的同情和感动, 从而感悟到贝多芬的伟大情怀。)
(3)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 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重点:A.品读两个感叹号表达的情感。
B.品读前一个“您”表达的情感, 这个“您”去掉意思是否会改变?为什么要多一个“您”, 并加上一个逗号, 停顿一下呢?不是显得多余吗?
C.反复诵读, 体会盲姑娘当时激动得不知所云的心情。
D.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 内心有什么感情变化?
(这个问题的设计也是为了突破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到贝多芬遇到知音的激动之情而激发创作的灵感和激情, 让学生再次感悟贝多芬的伟大情怀。)
(4) 从“苏醒”这个词你能看出“陶醉”是什么意思吗?
(阅读是老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的实践活动过程, 扣住文章的文眼读出言外之意, 读出弦外之音;读出人物的脉动, 读出作者的心跳。这个文眼可能是一个逗号、感叹号, 可能是一个词, 也可能是一句话。)
2. 教师播放《月光曲》片段, 学生静静地听着, 并在文中找到描写乐曲旋律的课文片段。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第八、九自然段。
出示三个描写海的四字词语, 让学生根据课文描写排序。
风平浪静波涛汹涌微波粼粼
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试着背诵第九自然段。
(在教学中, 我让学生多次听这首曲子, 让他们从感官上理解这首曲子。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到“海上生明月”的奇丽景象, 再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引导他们与文本、乐曲之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感悟到乐曲意境与人物心境的和谐统一, 同时也教会了学生根据事物特点展开联想的方法, 使学生的积累感悟逐渐内化, 这样的教学设计就轻松地突破了课文的难点。)
四、运用迁移, 学会联想
师:一个秋天的月夜, 贝多芬走进简陋的茅屋, 为兄妹俩弹了一首美妙的乐曲, 表达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优美的“月光曲”。这个传说之所以这么动人, 这么富有美感, 从文章的文字中可以感受出来。像这样在事物的描写中恰当地加入联想, 使文章的内容更生动了, 表达的情感更深刻了。请学生听《森林狂想曲》的乐曲, 然后将自己联想到的情景写成一段话。
(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尤其是语文运用能力, 把文本的“语言”最大限度地激活, 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个环节中小练笔的安排, 让学生拓展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我提供素材, 创设情境, 让学生展开联想, 引导学生迁移运用, 在实践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掌握语言, 体现了学法指导中的读写结合。)
【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板书的设计我抓住两条线索:一条故事线 (明线) , 贝多芬在莱茵湖畔散步时听到琴声和谈话进了茅屋, 为穷鞋匠兄妹弹了两首曲子, 并记下了第二首乐曲——《月光曲》;另一条感情线 (暗线) , 贝多芬对穷兄妹俩的手足亲情及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由同情转化为激动, 最后激情涌动, 即兴创作出《月光曲》, 从而也实现了他的愿望:“我的音乐只应为穷苦人造福, 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 该是多么幸福。”)
3.一首清冷的月光曲 篇三
苏轼一生政治上极不得意。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释放后被贬黄州;后又以“元佑党人”一再遭贬,被放逐琼州(今海南岛)。然而他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以凄清寒冷的笔调,寄托了自己寂寞幽楚的情怀。
这篇短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时的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文中记写了在月光皎洁的晚上,作者约好友张怀民在承天寺夜游的情景。说是夜游,其实不过是一次普普通通的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由于作者在黄州的困苦境遇和当时的清冷月色,使本文表现出一种凄楚寂寞,而又急需自我排遣的独特心理感受。在这种情绪支配下,苏轼抒写了一首清冷的月光曲。
这篇短文没写奇景,没绘幽胜,然而却描写了一个玲珑剔透,冰清.玉洁的银辉世界:“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这两句高度传神之笔集中写了夜月的透明。前一句写大片月光泻地,清辉透澈,明净无比;后一句写月色穿透竹柏,星星点点,碎银一般,楚楚动人。这种明月如洗,夜光清幽的美丽画面,真使人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文章最后点出月常有,松柏亦常有,而少两个这样赏月的“闲人”。这一句感叹虽表示得含蓄,但作者惆怅与悲凉之情还是掩饰不住的。
4.《月光曲》教学反思 篇四
这堂课,我重点从两个方面去把握:第一方面,体会《月光曲》的意境美──要真真切切地让学生体会到这首传世佳作所表现的意境,我想文章里情感的体会应该通过朗读来领会,所以前半节课我重点放在了第9自然段的朗读感悟上;第二方面,追寻艺术家的创作灵感──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其实是由两个方面构成的:一是外部的环境──那清幽的月光,而更为关键、更为重要的则是兄妹俩的感情激发着他的创作灵感──善解人意、热爱音乐的盲姑娘,还有虽然穷困却支持妹妹去爱音乐的哥哥……这样的环境,这样的人物,给了贝多芬太多太多的感动,于是,贝多芬用自己的曲子记录了这一场相遇。读懂了这两方面,自然也深入地了解了贝多芬。这是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内容。
当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在这节课中表现出来的不足也不少:时间的把握应适当调整,朗读指导目的不够明确;温柔有余,而激情不足,致使自己班原本活跃的学生今天上课时出现“冷场”的次数较多,而且往往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抛出去,却应者寥寥──课后我问过学生,上课时为什么不敢发言,不敢读课文,基本上的学生都是说今天有那么多的老师听课,害怕自己讲错──我猜可能是我们的学生缺少这方面的锻炼;自己班电脑的破损更是火上浇油──原本放在另一台电脑上的课件无法使用,重新做的课件又出现了一点点小小的失误──虽然对整个课堂没有大的影响,可是自己的心里却是有点底气不足了。
5.《月光曲》教学反思 篇五
《月光曲》这篇课文的内容是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它既是一篇优美的语言作品,又是一则生动的故事,所以我采用让学生讲故事的办法,先给学生一个整体上的感性认识。
这一节课的重点是《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我就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部分,反读,探究读,并在此基础分清课文中的现实事物与联想,重视学生对一些优美词句的积累,如清幽的月光,微弱的烛光等。
当然这堂课也有几个不足的地方:一是课上学生发言的面不够广,我不自觉地过多关注优等生,教师跟中等生的互动有所局限。二是学生的一些见解仍只停留在表面,因此,如何落实“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仍是我以后教学的一个侧重点。
6.月光曲课文教学反思 篇六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不仅有明晰的,可以表述的一面,而且也有迷糊的,难以描摹的一面。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是对这种心理现象的概括。这种心里现象,当出现在作者的写作中时,“言”往往不能尽“意”,留下“心折半始”的遗憾,作者往往无可奈何,只能以一些自认为尚可的词句将这种“意象”加以外化而凝固。当读者在阅读作品进行由“言”到“意”的转换时,必须依靠自己的生活和体验,设身处地去还原去补充。这样一来,往往会造成理解的模糊性。
如我在教《月光曲》第二段中,学生对“幽静”一词的理解就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幽静”在词典中解释为“幽雅寂静何为‘幽雅寂静”?学生读了这个解释对“幽静”一词的内涵还是不甚了了。教学中,我用模糊理解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幽静一词,收到了的效果。首先,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第二节文字,画出“莱因河边”,“小镇上”,“一天夜晚”,“小路上”等词语,同时结合平时的生活体验想像:偏僻的小镇,宁静的夜晚,无人的小路,这是怎样的一种环境?而后,通过朗读体会,切己体察,学生明白了这样的环境可以用“幽静”来形容?学生说了很多:秋天,夜晚的校园;乡村,远离村庄的河边;人迹罕至的森山老林;常年不见阳光的山谷中,等等。这时,学生不仅理解了“幽静”,而且将词的内涵转换成图示储存起来,为今后的阅读和表达做了准备。
7.月光曲反思 篇七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自学指导设计
1 前言
信息技术具有的趣味性强、信息量大、形式多样、趣味性浓等特点, 为小学语文教学增添了新动力。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小学语文课堂突破了传统小学语文课堂的单一模式, 使其在课堂中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且重新定义了语文教学资源、学生、教师等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最大化地发挥了学习者的学习能动性, 做到了自主发现及自主探究等。将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转换成主动学习状态, 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 还能面向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本文以人教版《月光曲》为例, 简单论述了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小学语文自学指导。
2 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开始上课前, 先播放一曲悠扬悦耳的音乐, 以其幽雅轻盈的曲调为学生创设一个美丽迷人的场景, 让其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后, 教师将《月光曲》这一课文引入课堂中。基于网络信息技术这一广阔的平台, 教师能够更生动、形象化地为学生展现课文内容, 这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还能使其更专注于课堂上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把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转换为内部动机, 促使其好奇心理的滋生, 并在此基础上,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 从而间接性地培养其主动学习的习惯。[1]
3 突出文章重点, 生成学习目标
当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了解后, 教师就应适当地引导学生如何掌握文章重点, 例如, 提示《月光曲》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创作的?随后, 让学生带着重点问题快速阅读文章并找出答案, 阅读完全文后, 将自己所质疑的部分提出来, 教师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汇总。这种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或“一起学”的学习模式, 能够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 从而有效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 当学生将自己置于一个探究者的地位上时, 学习才会是一件其乐无穷的事。
4 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相互学习
当问题由学生提出时, 教师理应让其自己解决。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科学、合理地为学生安排充裕的学习时间, 引导学生登录专题网站进行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 围绕之前所提出的问题展开个性化阅读。之后, 小组就之前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分析, 并将答案汇总, 使其更加全面与完善。倘若学生还不能有效解决问题或答案不全面, 教师则应积极引导并进行详细解答或补充。
4.1 拓展阅读范围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 若学生能够将学习置于一种全方位且精神生活丰富的背景下, 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如今, 网络信息技术为此种背景的建设提供了便捷通道。[2]网络犹如一个知识资源的储藏室, 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一个丰富的阅读平台,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有目的性地搜索相关文章主题资料, 并加以阅读, 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例如, 很多学生初次阅读《月光曲》时, 当读到姑娘与自己哥哥的对话时, 会好奇他们所说的曲子叫什么名字, 会对贝多芬的才华产生质疑等, 随后, 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 会下意识地点击教师事先所精心设计的超级链接, 通过对文本资料的浏览, 解决了自己心中的疑惑。
4.2 浏览相关图片
摄影是捕捉、留住精彩瞬间的手段之一, 其作品极其贴近自然, 具有一定真实性。因此, 对于课文中“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霎时间洒满了银光。”等自然景观的描写, 教师可先让学生绘画出自己所能想象得到的画面, 然后引导学生在网上搜索相关实景图片, 感受图片的唯美意境, 最后, 将自己所绘画的场景与实际的自然场景相对比, 这样做不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记忆, 还能适当有效地培养其想象力与动手能力。
4.3 观赏相关视频
对课本基础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及掌握后, 教师可以播放由贝多芬本人所弹奏的《月光曲》及《命运交响曲》等曲子给学生听, 并将其与当今音乐家所弹奏的相同曲子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倾听, 之后, 让学生对其进行音乐方面的赏析和简单描述自己听完音乐后的切身感受。精彩的演奏能让学生陶醉不已, 而身临其境的感受能让其深刻领悟到音乐中所要传达的信息,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 领略到了贝多芬弹奏技巧的高超。
4.4 学会感情朗读
网络信息技术仅仅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 其不能完全代替语文学习中的朗读训练, 更不能完全代替学生与文本间的交流, 因此, 在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 教师应有意识有针对性地组织并引导学习进行适量的朗读训练, 通过朗读, 进一步感悟文章内容。[3]
4.5 延伸课外知识
在学生基本掌握课本内容基础上, 教师应适当深化教学内容, 联系课外知识, 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情感、拓展学生学习的知识面。[4]例如, 简述音乐的发展历史, 介绍贝多芬的生活、学习以及创作;推荐与贝多芬同时代的其他著名音乐家等。如果教学条件允许的话, 还可以将课本的情境搬到实际生活中, 建议学生以课本内容为蓝本, 自编自导自演一场话剧, 同时, 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课堂之外的时间, 学生们也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 针对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深层次的了解, 扩展自己的学习范围。
5 结语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课堂中, 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还能够增强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信息技术下的课堂, 摒弃了传统课堂上的枯燥乏味与单一性, 给学生营造了一个相对宽松、平等、自由且民主的学习环境, 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还能在不知不觉中将其从被动的学习状态转换为主动的学习状态。
参考文献
[1]李冰霖.情境中读书读书中体验体验中感受——人教版课标本一年级《两只鸟蛋》教学设计[J].新课程 (小学版) , 2006 (4) :67—23.
[2]张菁.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课“自主学习”模式初探[J].全球教育展望, 2002 (5) :56—12.
[3]毕辉, 张丽.劳技课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与实践[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07 (2) :45—02.
8.月光曲课堂反思总结 篇八
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一层一层,循序渐进在读书的“读”上面做文章,读的不空洞,不单调,读出质量,读出韵味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整节课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了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读书的过程中,比较注重语言感悟和运用,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还有最后这部分听音乐写话,事先我准备了那首《苗岭的早晨》,我认为这首曲子比较容易听得懂容易想象,原本我想给学生限制一下想象的范围,介绍一下这首曲子的背景,但后来我想既然要听音乐联想就让学生天马行空,自由发挥,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可是可能是缺乏引导,学生的想象还是比较局限于森林动物的联欢上了。
9.文章《月光曲》教后反思 篇九
一、抓住人物的特点,朗读感悟,体会人格魅力。
贝多芬、穷兄妹俩两种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在教学中,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通过朗读品味人物的善良、人物心灵深处的美,让学生受到人格魅力的熏陶。在介绍贝多芬这一人物时我让学生读课文资料袋中对贝多芬的介绍,以及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月光曲》创作过程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贝多芬同情穷人、关心人民的精神,这是他创作的源泉。穷兄妹俩他们生活很穷苦,但对音乐的热爱,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深深地打动了贝多芬,也打动了读者。指导学生充分朗读兄妹俩的对话,深切体会到穷兄妹俩相互关心、相依为命的亲情美。
二、朗读优美的语句感受意境美。
《月光曲》的意境是非常美妙的,文中的句子的描写也是非常优美的。在教学中应强调学生朗读,以引导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应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反复朗读,读出句子所描绘的韵味来,并启发学生想象:这些语句,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乐曲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的变幻。此时,学生虽然没有亲耳聆听《月光曲》,也能通过朗读优美的语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优美的旋律。
四、需要改进的地方:
10.月光曲的反思总结 篇十
在上学期的活动中,我的重任是跟美女老师郝佳宁同讲一堂课,共用一个教案。初接任务,我有过怯懦。理由很充足,《月光曲》这篇文章是小学阶段的描写艺术的精品,不仅有婉转、动人的故事,更有清幽、悠扬的钢琴曲,授课教师既要有引导孩子从字句中品析人物、解析故事的能力,又有保持故事完整性,不破坏乐曲意境的手段。将这两点如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我为之苦恼。
范老师的点拨撩去了我眼前的迷雾。利用过渡语将整个故事连起,让学生自比贝多芬,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情境,从而感受贝多芬迸发的灵感,聆听优美的《月光曲》。按照这一宗旨,我们一同听了佳宁老师的《月光曲》。不得不感叹,美女与这篇课文的气质就是绝搭,佳宁的老师的循循善诱,渐渐使学生走进了曲子。然而,我所思考的是,我与佳宁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如果照着她的风格上课,起到的效果只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改——
课堂伊始,我引导学生思考贝多芬共弹了几曲,此时抛出问题:为何弹了一曲再弹一曲?让学生明确贝多芬弹两首曲子的初衷是有差别的。此时我利用语言,将学生带入情境,感受弹奏第一曲的原因。想象自己此时就是徜徉在莱茵河畔的贝多芬,享受宁静的同时,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会想到什么呢?让学生从文中找到答案,并将揣测到的贝多芬的心理披露在书中。学生通过画句子,品词语,读片段,感受到了弹奏第一首曲子的原因——同情穷兄妹。
11.《月光曲》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十一
(上津镇中心小学六年级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1、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的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继续学习围绕课题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辩事物和联想。教学重点难点:
1、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2、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的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出示课题《月光曲》 曲是多音字.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能说说你是怎么学习的吗? 练习组词(见课件)
《月光曲》这篇课文是讲谁的?
贝多芬是什么人?
你怎么知道他著名?
对了,是他谱写的乐曲很著名,当然他也就著名了。这篇文章说的是他的什么曲子?
大声朗读全文,围绕题目说说课文主要内容。二,阅读课文
国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小镇上为盲姑娘弹琴的事,主要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请同学们仔细朗读课本想想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琴?
1、出示:句子
1、一天夜晚-------弹的正是他的曲子。生读。
师:从“幽静”一词能想像到什么?当时这是怎样的一种环境。(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师: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师: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他的心情又有什么不同。你觉得此时贝多芬心理会怎么想?
(很惊讶,很好奇),这么一个小镇上有人在弹我的曲子,他是谁呀?
这琴声是怎样的,从(断断续续)的琴声中你听出什么?(说明盲姑娘喜欢弹贝多芬的曲,但弹得不熟炼。)你觉得此时贝多芬心理会怎么想? 师:体会得好,所以他就——
过渡:贝多芬走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
2、出示:“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一句是姑娘说的,其实她是“随便说说”。从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她是为了安慰哥哥,不让哥哥内疚而说了“随便”。这说明妹妹很懂事,对家里的处境也很清楚,表现了兄妹互相关心的情感。
贝多芬为什么给盲姑娘弹琴。大家明白了吗?
读读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贝多芬为什么给盲姑娘弹琴。有两点原因:第一是他不嫌贫爱富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他身为一个高级音乐家,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却义务为盲姑娘弹自己写的曲子;第二是贝多芬觉得盲姑娘是自己的知音,她不但爱音乐,还十分懂音乐。所以贝多芬要为她弹曲子。
师: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
师: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她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激动,正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小节。
生读。
3、出示: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师: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过渡:理解得好!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时的心情一定——
师:此时对贝多芬来说,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他只想——
师:是的,他想为姑娘再弹奏一曲,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就在他要再弹一曲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请读课文第八小节。理解格外、清幽
。齐读
过渡:贝多芬面对纯洁、善良、酷爱音乐的盲姑娘,思绪万千,心情激荡,决定再给她弹一首曲子。这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月光照进窗子来,屋里显得格外清幽,这些描写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
看到这些是实在的事物,贝多芬此时弹起的是什么曲子?他弹的《月光曲》内容是什么?
4、出示《月光曲》内容。。。贝多芬此时弹起的《月光曲》,正是从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音乐联想。
板书:联想
请看图,这正是课文中描写的哪句话,5、朗读指导,6、兄妹俩如痴如醉,深深地被美妙的琴声所吸引、感染,课文中哪个词写出来了贝多芬曲终人去,他们居然没有及时发现。此时的贝多芬又怎样?从“飞奔”一词可以看出贝多芬的心情怎样?
三、小结:
本课写的是关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一个传说。它是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也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虚构的。但从这个传说中让我们对贝多芬有了进一步了解,你觉得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音乐家。
练习说话:贝多芬不仅(),而且()不仅是一个著名的音乐家,而且是一个关心热爱劳动人民音乐家.板书:
海面升明月
(轻柔、舒缓)
联想: 海面洒银光
(逐渐增强语气)
海面刮大风
(急促、高昂)
海面卷巨浪
教学反思:
《月光曲》是义教版第十册第六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讲述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盲姑娘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使创作了《月光曲》的传说。重点是《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的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我就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部分,抓住贝多芬音乐创作情感这一条线阅读课文,并在此基础分清课文中的现实事物与联想,我的板书重点突出皮鞋匠的音乐联想,也是月光曲的内容,引领学生通过欣赏音乐、观看图片以及朗读皮鞋匠的联想感受月光曲所赋予的情感。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贝多芬,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的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有许多不足:
1、指导朗读还不到位,学生朗读面太窄、朗读指导太机械。虽然学生欣赏音乐、观看图片后,正处于情境中,本来是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在指导朗读时,我只是机械地问学生:“你认为这部分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学生只会说“平静的、缓慢、激动”等字样。这样机械地指导,只会让学生仅仅停留在朗读的最低层,根本无法达到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程度。现在,我回想起来,觉得当时如果我能范读,也许会更好。因为,有了教师的范读,学生就有了模仿、学习的榜样。
12.课文月光曲的课后反思 篇十二
整个教学过程把读读、议议、体会、想像、说写当作最基本的手段,配以电教媒体的辅助手段,使教学进行的顺畅,主线突出,重点明确。同时使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让更多的学生都获得实践和表述的机会,从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教案教学过程设计了质疑的教学环节,引出学生学习任务,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为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最后归纳成三个问题:
1、贝多芬给盲姑娘弹了一曲后,为什么还要再弹一曲?
2、《月光曲》究竟是首怎样的曲子?
3、他为什么要飞奔回客店?其实这三个问题正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于是教师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学习课文,这样避免教学的盲目忙和随意性。
13.课文月光曲教学反思 篇十三
《月光曲》这篇课文,记叙了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首著名钢琴曲的传说。那天,贝多芬来到一个小镇演出,夜晚“在清幽的小路散步”,来到小茅屋被盲姑娘懂音乐、爱音乐的谈话所感动,即兴为盲姑娘演奏,表现了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执教《月光曲》一课,如果拘泥于“同情劳动人民”这一主题,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围绕老师的意图转,学生就很可能众口一辞说“同情”,落人教师的窠臼,归根结底还是回到了传统教育的轨道上。而追求教育价值的创新教育则要求教师必须敢于打破教参的束缚,树立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的时空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学《月光曲》在确立情感目标的基础上,要着眼于学生发展,建立开放式的目标意识:
1、公德意识:
贝多芬乐意为穷人盲姑娘演奏,这是艺术家良好素质的体现,要引导学生领会其高尚的首先情操。
2、创新意识:
艺术的创新源于生活,艺术的真谛在于为全人类服务,要培养我们“地球村”小村民的艺术追求和创新精神。
3、挫折意识:
盲姑娘又目失明,却酷爱音乐,要引导学生体会盲姑娘对生活的信心和对人生的执著追求。
【月光曲反思】推荐阅读:
月光曲课件二10-12
月光曲人教版语文08-07
《饮一杯月光》的教学反思06-22
26支玉恒《月光曲》教学实录06-17
六年级月光曲常用知识点07-22
北师大月光曲教学设计08-02
月光曲导学案学生版08-20
小学五年级语文《月光曲》 的教学设计07-05
26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