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促就业工作实施方案

2024-10-14

创业促就业工作实施方案(共8篇)

1.创业促就业工作实施方案 篇一

全民参与部门联动吉林延边全民创业工作方案促就业硕果累累

年,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吉林省委、省政府全民创业会议精神,按照省就业工作联席会的总体要求,加大扶持宣传力度,层层发动,扎实推进,不断巩固和完善“党委政府领导、部门广泛参与、创业项目依托、政策资金扶持、典型带动引导”的创业促就业新模式,全民创业促就业工作呈现出良

好的发展态势。

一、领导高度重视,激发全民创业热情

州委、州政府对全民创业工作非常重视,成立了由省委常委、州委书记邓凯,州长金振吉任组长的全民创业领导小组,并下设了办公室。各县市普遍建立健全了领导机构,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指定分管领导和责任部门,制定和下发《延边州全民创业工作方案》、《2006年“创业促就业成功项目”活动实施方案》、《延边州2006“全民创业促就业”系列活动考核评估办法(试行)》、《关于印发〈认真抓好“五个一批”推进全民创业促就业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和《关于开展争当创业明星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为全民创业提供了可操作的政策依据。

州及八个县(市)、乡(镇)层层成立了由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劳动保障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全民创业促就业领导小组,发挥26个相关部门的联动作用,合力推进全民创业促就业工作,形成了富有成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全民创业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为激发和调动全民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全州就业联席会议作用,运用开短会、开小会等简短形式,研究解决全民创业过程中重点、难点问题。州委、州政府每半年召开一次由相关部门参加的就业联席会议,专题研讨如何通过全民创业实现就业的倍增效应。劳动、中小企业、工会、工商等部门发挥在全民创业中的主导作用,举办部门内部的创业促就业座谈会,及时解决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难题。5月30日,全州全民创业现场会在安图县召开,会议调度全民创业促就业工作进展情况的同时,查看安图县创业促就业项目,学习创业典型经验,把全民创业进一步从理论探讨、思想发动推进到具体实施。这次现场会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刊播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下岗失业人员以向相关部门打电话和媒体热线电话咨询的方式,表达自己创业求助的愿望,有效地激发全民创业热情。

二、优化扶持政策,激发全民创业活力

各县市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特点,结合本地实际,从优化创业环境入手,着力解决瓶颈问题,使创业者能够充分享受优惠政策,努力为创业者搭建创业平台。

一是取消限制,全面放开民营经济准入条件。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未明确禁入的领域,全部向民营资本开放,取消对民营企业的限制性和歧视性规定,最大限度地放开对民营经济的管理,使有创业愿望的人员由“无业”到“小业”,变“小业”到“大业”,变“一业”到“多业”,丢开思想包袱,放心大胆地发展创业项目。

二是实施备案制,降低准入门槛。实施项目“备案制”,“放水养鱼”,是我州做大做强创业促就业项目又一有效的途径。安图县对从事农副产品生产、流通的创业者,实行只备案、不审批。对已确认的项目,允许投资者两年内不办手续,零收费运行。此项政策出台仅一年,就为安图县新增产值2.4亿元,新增就业人数1080人,启动民间资金1.15亿元。

三是鼓励机关干部带头创业。和龙市、敦化市、汪清县为鼓励机关干部投身创业,做出了对创业者保留3年编制和岗位的规定。仅汪清县就有乡镇机关干部90多人创办产业,县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25人办理了离岗手续,带头创业发家致富的同时,解决了12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

四是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推动创业。《延边州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出台后,劳动部门工作人员自觉将小额贷款工作重心下移,变被动接收服务为主动上门服务,降低门槛,缩短办理时间,对符合条件的创业人员应贷尽贷。今年全州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到位指标800万元,截止11月30日,实际到位1135.9万元,基金到位率142。担保贷款发放指标2400万元,发放金额3148万元,完成计划的131.2,带动9809人实现就业。

五是出台新政策,为全民创业促就业助力。国家和省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出台后,我州下发了《延边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延州政发[2006]10号)和《关于调整延边州就业工作联席会议组成成员有关问题的通知》(延州就联字[2006]1号)、《关于贯彻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若干问题的通知》(延州劳社就字[2006]3号)、《延边州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延州银发[2006]82号)3个配套文件,这成为我州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再就业工作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三、保障资金,提升

全民创业能力

资金匮乏是限制群众创业增收的瓶颈问题,如何加强资金运作,为广大下岗失业人员提供资金保障,是推动全民创业促就业的关键。我州从实际出发,加强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和改善人民生产生活的创业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绿色投资”,资金来源主要为民间资本和外部资本。为有效解决全民创业过程中融资难的问题,各县(市)、部门都进

行了大胆尝试,珲春市引进域外资金3,000万元,按照股份制形式,成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延吉市成立了由政府参股、民资控股的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着力为民营企业、成功创业者解决发展资金。

州及县(市)政府按照省财政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吉财社[2006]111号)要求,多渠道筹措就业再就业资金,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标准和程序管理使用。1-9月份,就业再就业资金累计支出4584万元。

汪清县为搞好全县创业资源普查,掌握全县创业促就业资源,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拿出17万元,抽调420人,分成近100个组,历时2个月,对全县200个村、8个社区的45533户居民进行了逐户调查,详细全面地了解第一手资料,为更好地指导全民创业促就业工作提供了依据。

州中小企业局充分利用各种渠道,争取资金扶持企业创业项目。今年共争取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42万元,扶持了大地单板公司移地改造、图们市鹏程化工产品公司创业、珲春市春晖实业公司豆制品深加工等5项创业项目,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妇联部门开辟资金运作新渠道,积极为妇女创业提供资金上的服务。详细制定“巾帼创业小额借款”实施方案与实施细则,明确资金管理办法及项目考察、资金担保、资金发放、资金回收等各项制度,确保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行。在确保去年资金100回收的基础上,对今年新申报项目进行细致的考察,共发放周转资金122.5万元,发放对象164名,带动214名妇女就业。截至目前,经全州各级妇联组织协调发放的各种小额信贷(借款)2497.6万元,帮助3161户农村妇女所在家庭解决了脱贫创业资金。

州残联创建残疾人就业基地,建设残疾人就业市场,积极多方筹措创业资金,带动和吸纳更多的残疾人创业和就业。对有发展前景、创造就业岗位较多的残疾人就业市场和延吉市高丽山小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给予资金扶持,使其在原有经营规模上又进一步得到了扩大,同时也使一大批残疾人实现了就业。龙井市残联在安民街为残疾人建“爱心一条街”,市政府无偿提供280平方米土地,投资17万元在“爱心一条街”上建设22间营业房,30余名残疾人开办了自己的营业摊点。

据不完全统计,1-10月,全州投资资金到位177.6亿元,其中自筹资金就达到了102.3亿元。充足的资金保障,严密的资金使用手续,助推了全民创业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措施得力,形成全民创业促就业合力

随着全民创业促就业的不断深入,与之相应的系列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全州县(市)及部门夯基础、重服务,充分激发全民创业新动力,全面落实全民创业新举措,着力打造全民创业新环境

一是实行创业促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年初,州政府与县市政府签订了全年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状,各县(市)政府围绕省里下达的创业促就业项目指标任务,将指标分解到全州八个县市,各部门按照《延边州认真抓好“五个一批”推进全民创业促就业工作的意见》具体实施要求,层层签订责任状,确保任务到位、责任到人,并加强监督考核,把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工作政绩,列入个人档案,作为今后提拔重用的主要依据。

二是部门联动,推动创业项目建设。成立创业项目建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发改委,出台《延边州项目建设工作方案》(延州政办发[2006]18号),实行项目储备制,由州级领导挂帅推动,以加快项目实施进程。劳动部门在全州新闻媒体上播发征集创业项目倡议书,发挥工商联、民委、民营局、个体协会、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的作用,在全州的民营企业、民贸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以及各界有识之士中广泛征集项目。现已征集创业项目1250个,聘请延边大学等院校及州内种养殖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专家创业项目论证组进行论证,经过论证选择部分投资少、见效快、操作性强的创业项目,利用新闻媒体、政务公开栏等途径发布各种创业项目、资金、技术和培训等方面信息。经过专家推介、论证、扶持,目前已有620个创业项目成功启动。

三是加强创业指导,重在扶持。今年5月,州及各县(市)劳动保障部门向社会招募90人组建9个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为有创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及成功创业者,提供创业项目、进行市场预测、可行性分析,创业指导项目涉及质量技术、医药销售、家政服务、社区创业等十余种。通过咨询、指导等方式,使创业者进一步树立创业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决策能力,提高创业成功率。自成立以来,州及县(市)专家志愿团共开设专场“门诊”18场,还以“会诊”、“上门就诊”等方式,累计为有创业意愿的1346名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创业指导,有94人成功创业,带动216人就业。州就业服务局根据每位专家的特长,开通12333创业专家指导热线电话,公布州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10名成员的电话号码及指导项目,目前已接听380个热线电话。

四是突出部门服务意识,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重新调整州就业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把全民创业促就业工作较为突出的组织、财经部门纳入就业联席会,在去年26项创业促就业系列活动基础之上,又落实了30项创业促就业系列活动。各职能部门从大局出发,摆正位置,积极主动地支持全民创业促就业。

州委组织部在全州街道社区组织开展了“社区党员创业工程”。活动以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创业贷款扶持为主要内容,采取印发调查问卷、上门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社区创业党员的数量、结构、技能、创业意向等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建立“社区党员个人创业档案”。目前,已建立“社区党员个人创业档案”2066个。同时,根据调查摸底的情况,集中掌握了一批就业岗位,建立了“用工档案”。一年来,各县市组织部门共举办各种技能培训班882场次,培训25540人次,其中党员6357人次,提供就业信息15604条,党员实现创业再就业1746人。

劳动保障部门按照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要求,在街道、社区和镇、村屯全面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机构,按照统一模式制定服务流程、服务标准和考核办法,统一配备了计算机、电话、网络服务器等办公设备,形成了“全州、县(市)、街道、社区”四级信息网络,为全民创业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结合延边就业工作实际,开展了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1137工程”竞赛活动。按照活动要求,将全民创业、岗位开发、就业安置、政策落实、就业援助等内容列入竞赛活动方案,定期进行考核评比。

全州统一战线在开展“服务振兴延边、加强经济统战、创业促就业活动”中,以就业再就业工作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全方位动手,做到内资外资一起引,项目对接、新农村建设、光彩事业一起抓,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统战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从2005年9月到2006年9月,共引进项目51个,项目总金额4.93亿元,到位资金2.38亿元,安排就业7866人。

州国税局为配合全民创业认真开展了“百名税官下企业”、“百名党员进百企”、“百名党员访百户”的“三百”活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符合条件的纳税人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全年共为地方减免各类税收近60794万元。州工商局研究出台了24条措施,跟踪服务企业857户,走访帮扶对子383次,为企业和帮扶对子办实事282件。

州地税局为28户企业、27户主辅分离经济实体、12867户个体经营户办理了减免税,累计减免税金额7251万元,免收下岗职工税务登记证工本费55万元。

州总工会发挥工会组织的优势,举办全民创业成果展销会,展销会共设92个展位,80余家企业及家庭经济户展出了食品、服装、土特产品、中草药品、工艺品、木制品、石制品等25类的330余种项目,现场销售额10万元,达成协议及意向的项目有10类,价值达103.6万元。

五是举办洽谈会,突出用工对接实效。全州就业系统举办专场及每月一次就业洽谈会,通过“春风行动”、“就业大篷车”等活动形式,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现场对接。全年共举办大中专毕业生、复员军转干部等各类专场就业洽谈会126场,参加招聘的企业2724家,下岗失业人员登记求职8412人,实现现场对接2685人。5月份开展了“全民创业促就业活动月”活动,劳动、妇联、残联等相关部门,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以宣传开路,政策保障,服务跟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活动月期间我州共发放各类宣传单24000份,县挂宣传条幅34条,制作宣传栏30个,发放农民工维权手册900册,制作项目展示板50余个,在全州掀起了新的一轮人人参与全民创业促就业活动的新高潮。

今年9月份州就业服务局代表延边州参加了2006中国东北“创业促就业项目推介暨劳务交流大会”,共带去创业促就业成功项目46个,设计制作展示板14块,发放项目宣传单8000余份。这次交流大会,延边展区的特色展示项目格外引人注目,为推介延边州创业项目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六是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创业能力。全州劳动保障部门利用街道社区两级市民创业学校,派出专门工作人员,对辖区居民开展就业形势、创业技巧、就业政策、维护权益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以延边州职业培训学院为主阵地,联动社会办学单位,按照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已培训2.1万人,其中8624人自谋职业,4439人境外就业,6871人到用人单位就业,1066人自主创业。对国家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工种)及时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已鉴定1.1万人,发放资格证书9120个,提高了从业人员的持证比例;全州共同运用“创办你的企业”(SYB)培训模式,开展免费创业能力培训,结合小额担保贷款,确保创业成功,已培训1960人,60以上自主创业。

由我州各级宣传部牵头组织,由农业、劳动保障、商务、妇联等多个相关部门实施开展的“一推双带”活动,建立了“一推双带”联席会议制度,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结合阳光工程培训工作,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实现了招生、培训、转移一条龙服务的格局,目前全州共培训13000人。

为提高拟赴韩就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州就业服务局编印《赴韩国就业人员须知》手册,由中韩专家、教授,对拟赴韩就业人员进行免费培训,已培训1934人,有效提高了拟赴境外就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州计生委帮助独生子女就业,积极开展“五关爱”活动,把“关爱独生子女成长,强化生育政策导向”的任务落到实处,与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全州城镇独生子女就业培训方案》,通过组织实施独生子女成才就业培训工程,年内共培训独生子女130余名,就业率在90以上。

全州民政部门建立了退役士兵培训基地,一方面加强对退役士兵择业观的教育,深入宣传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因势利导教育他们正确认识市场竞争、自主择业以及政府扶持就业的机制,提高市场就业意识,提高自主择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多方面的技能培训,州及各县市民政局相继开办了电脑、驾驶员、厨师等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参加各类培训578人。通过培训,退役士兵职业技能素质和创业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目前已有433人提出申请自谋职业意向,占应安置人数的43。

“延边青年创业行动”是我州共青团组织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一项系统工程,全州各级团组织突出扶持城乡青年就业创业,依托创业培训基地、青年中心等载体,整合社会资源,初步形成了以“引导—培训—就业—创业—服务”为框架的就业创业体系,先后举办培训班100多次,培训下岗失业青年、农村青年、大学生4500余人次,全州实现创业的青年23106人,实现农村青年转移就业8000余人次。在全州各族团员青年中形成了敢于实践、激情创业的生动局面,有力地推动了全民创业进程,劳动保障部门在上海、北京、大连、青岛、威海等地建立了20个劳务输出基地,在州内及省内外建立了50个就业服务基地和劳务输出联络机构,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劳务输出提供跟踪服务。截至11月末,全州实现劳务输出223876人,其中省外输出76530人,境外就业64102人。

七是开发公益性岗位,促困难群体就业。由劳动保障部门牵头,公安、民政、妇联等部门(单位)配合,采取省统一开发与县(市)自行开发相结合的方式,本着公开招聘、公平竞争、严格审查、择优录用的原则,按照报名、笔试、面试、录用、培训、签订劳动合同、落实社会保险补贴等规范程序,面向社会公开招聘4262名就业困难人员到公益性岗位就业,有效解决了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

八是出台《延边州就业促进条例》。这是延边州第一部有关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地方性法规,已于5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共设四十六条,本着充分体现“平等就业”的原则,把着眼点放在“促进”上,将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统筹城乡就业、创业促就业、扶持弱势群体就业、体现延边特色等内容贯穿于《条例》中,确立“就业优先”地位。

九是培树典型,实现宣传示范效应。大张旗鼓地宣传和推广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引导和辐射作用,形成各方面创业的典型群体。劳动部门在延边电视台经济频道创办了《就业.劳动保障》专题栏目,内设创业明星、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指导区、创业项目推介、政策咨询、职业供求信息等栏目,每星期播发一名创业先进典型,每期播报八次。延吉市创业明星高洪明的家政服务创业经验事迹在专栏播发后,3名对家政服务创业项目有兴趣的下岗失业人员与他建立了联系,经过他的扶持,有2人开办了自己的家政服务公司,今年高洪明获得国家级的民办职介先进单位,而且还在全国民办职介座谈会上介绍了家政服务的创业经验;敦化市召开由全市下岗失业人员、低保困难户、复员转业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及机关干部等1400余人参加的创业促就业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会上表彰奖励“创业促就业十大杰出带头人”和“再就业十大明星”,7名下岗创业明星做事迹报告,营造了浓厚创业氛围;州农委与网通和移动公司联合设立专家服务热线,农民创业者和产业带头人通过电话就可得到专家的技术服务,利用“一站通”网络为农民和企业免费发布了各类供求信息1000多条,通过网络完成的农产品交易额高达1.5亿元。

五、全民创业深得民心,全民创业促就业成效显著

随着各项优惠政策和政府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政府牵动、政策促进、民间互动、个人主动”的全民创业格局基本形成。千家万户自主创业,不拘形式、不拘类型、不拘规模,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据统计,2006年,个体工商户新登记的户数为7390户,与去年同比增长22.7,从业人员为14780人,与去年同比增长32.6。

创业带动了就业,全民创业促就业的贡献份额越来越大,已基本涵盖经济社会各个层面,截至11月末,全州创造城镇就业岗位49361个。新增就业38848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9713人。

2.创业促就业工作实施方案 篇二

据诺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辉介绍, 大学生以加盟方式成为诺奇时装店的股东, 加盟项目的运营资金由基金会提供或在基金会的帮助下向第三方金融机构申请的创业贷款共同组成。诺奇公司作为项目方则为大学生提供全面的创业支持, 除了为大学生提供新店开业、店铺管理、市场开发等各种经营所需的培训和指导外, 还将派驻经验丰富的店长加入创业团队。

据悉, 福建省诺奇大学生创业基金会由福建省公务员局、福建省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主管, 经省民政部门批准正式成立, 是一个从事帮助推动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活动的非营利性、公益性组织。该基金会为大学生创业制定了“355”发展规划, 计划在3年内提供5000万资金, 帮助500名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

福建省公务员局副局长、省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副主任黄正风表示:“帮助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 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并带动就业, 是当今国家政府的有力号召, 更是需要社会各界投入公益热心的伟大事业。福建省诺奇大学生创业基金会的成立, 创业项目的展开, 正是响应号召, 帮助大学生创业的典范。”

福建省诺奇大学生创业基金会秘书长陈全懿说:“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政府、学校、社会、企业、个人汇成合力, 就能产生强大的推动力。我们希望通过‘福建省诺奇大学生创业基金会’的建立, 给予有志创业的大学生更多的信心和帮助, 扶持一部分有潜力、有前景的创业团队, 作出对社会有积极贡献的优秀成绩。”

3.32项政策促大学生就业创业 篇三

江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俞雪花表示:“今年我市普通高校毕业生达1.9万余人,虽然总量与去年基本持平,但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形势较为严峻,而且我市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那就是回来江门就业的本科生较少,目前在人事部门登记的绝大多数是大专生,就业率相对较差,市政府因此专门研究出台政策,目的就在于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

据了解,《意见》从引导基层就业、鼓励吸纳就业、扶持自主创业、能力提升就业、服务促进就业、制度保障就业等6个方面,全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并提出了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加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鼓励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劳动和保障工作平台、实施公益性岗位招聘计划、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扶持机制、实施注册资本“零首期”政策等32项政策,全力促进我市大学生就业创业。

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到基层去

《意见》指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到基层去工作。

2009年,江门市将招募高校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即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服务,选聘300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同时,乡镇卫生院在核定编制缺额人员时将优先招用医学专业毕业生,设立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社区也将优先吸纳高校毕业生。

今年,江门市面向全省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聘农村基层中小学教师,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并到农村中小学从教的非师范类专业高校毕业生,可与师范类专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恩平市将继续实行省对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从教“上岗退费”政策。各市、区在公开选聘乡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机构工作人员时,也将优先录用高校毕业生。另外,政府还将实施公益性岗位招聘计划,资助开发500个公益性岗位(其中市直100个),用于安排本市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设置公益岗位吸纳本市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用人单位,将按实际吸纳人数获得6个月以内的社会保险补贴和一次性的1000元岗位补贴。

6项政策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意见》通过减免税收、放宽小额担保、给予相关的岗位补贴等政策,从6个方面提出了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

对2010年12月31日前登记,设立注册资本10万元以下有限责任公司(一人有限公司除外)的大学生,可以享受注册资本“零首期”优惠,免缴首期注册资本,但要在法定期限2年内缴足。

高校毕业生自主创办企业,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发生的研究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在按规定据实抵扣的基础上,再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创办企业发生年度亏损,可以用以后年度所得弥补,但结转年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

对于毕业2年内从事个体经营的高校毕业生,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其在工商管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行政事业性收费。人才服务机构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要为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2年免费的人事档案挂靠服务。

另外,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还可享受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扶持政策,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5万元。对合伙经营或组织起来就业的,贷款额度不超过8万元。

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招用本省户籍高校毕业生,在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了社会保险费的,将按实际招用人数,在不超过3年的期限内获得政府的社会保险补贴和每年一次的1000元岗位补贴。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本人,可以同等享受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政策,获得个人应缴社会保险费总额的50%的补贴。政府还将一次性给予创业成功的高校毕业生2000元创业资助。

见习生每月可领补贴800元以上

《意见》指出,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各市(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吸纳更多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这些企业当年吸纳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超过上年度,并与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按实际超过人数给予企业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各市(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组织高校毕业生参加岗前培训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可按每人每月200元的标准给予不超过3个月的岗前培训补贴,按每人3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意见》还提到,2009年至2011年,江门市将实施3年3000名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全市将组织认定200家企业、科研机构、专业学会(协会)、研究会作为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五邑大学和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每年将安排不少于1000名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实训,见习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

在见习期间,见习单位为高校毕业生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并给予不低于800元的生活补贴,政府按照每名见习生400元的标准给予见习单位补贴。见习单位如果正式录用高校毕业生,必须及时与其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见习时间可作为工龄计算。

“双证书”制度保障职业技能

为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技能,五邑大学、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将全面落实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等多种培养模式,调整教学和课程内容,并组织有需求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

《意见》还要求,市劳动保障部门要与五邑大学、江门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创建省级创业培训示范基地,组织开展创业培训教育活动。经创业培训合格的高校毕业生,由劳动保障部门核发创业培训合格证书。

江门市还将为大学生创建创业平台。各市、区将依托“双转移”产业园、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特色产业基地、高校实训基地等载体,充分利用闲置厂房和原有的下岗职工创业市场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培训基地,以开展高校毕业生科技发明类竞赛、创业项目大赛等多种形式,征集大学生创业优秀项目,引导和资助高校毕业生带项目和团队到基地创业。到2011年,全市将重点扶持10个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为100名有创业意向的高校毕业生提供系统的创业辅导,五邑大学、江门职业技术学院还将组织1500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

部分未就业者可领临时生活补助

《意见》还提出,江门市要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业登记制度,高校毕业生离校时仍未实现就业的,可到户籍所在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办理失业登记,领取《广东省就业失业手册》,凭该手册享受免费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有就业愿望且办理失业登记6个月以上的本市高校毕业生,可按失业保险金标准按月给予临时生活补助,最长不超过6个月。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自登记失业当月起,即可按月申领临时生活补助。同时,江门市还将加强就业岗位信息发布,每年举办50场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

4.创业培训促就业 篇四

9月26日,开发区第三期创业培训班在天虹社区三楼会议室召开,来自花湖辖区不同层次的100人参加了培训,其中包括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人员以及有一定创业能力的居民。

本次培训为期一个星期,邀请了市创业培训指导中心的杨琳娜同志、市小额担保贷款公司梁力军同志以及市工商税务管理所伍文胜同志为学员们授课。通过对学员们实施心理素质、经营管理、经营素质的培训,帮助下岗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创业的自信心。在创业培训班上,通过老师生动而真实的事例,学员们还学习到了如何运用小额担保贷款筹措资金,如何寻找合作伙伴,如何写计划书策划自己的项目,如何运用工商税务法律知识提升自己企业的竞争力等。这些知识让学员们受益匪浅,更让一些有多年创业经验的学员通过与创业培训中系统知识的碰撞,擦亮了新的创业火花。

5.创业促就业调研报告 篇五

一、基本情况

总结以往创业就业工作基本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加大”、“四个完善”上:

一是加大了就业政策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作用,积极开展“创业带动就业宣传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月”等宣传活动,把各项创业就业的优惠政策在基层进行层层宣讲,进一步激发了全民创业激情。年初,在开展的“春风行动大型现场招聘会”现场,来自县内外的共67家企业,提供了涵盖加工制造、家居装修、餐饮服务等行业共计4172个岗位, 2933人签订了劳动合同,达成就业协议1979人。

二是加大了就业技能培训力度。创新“课堂讲授+模拟实训+政策讲解+后续服务”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全面推行“培训—就业—服务”工作新机制,大力开展我县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等工作。近三年来,共开设了汽车驾驶、蔬菜园艺工、烟叶生产技术等7个专业75期334个个培训班,培训总人数为16226人,各类培训合格率达到98%,培训就业率达到95%以上。

三是加大了困难群体创业就业服务力度。围绕“九补两贷三扶持”政策,积极帮扶“4050”和困难人员就业,重点解决零就业家庭人员的就业援助,做到“出现一户、核实一户、纳入一户、帮扶一户、清零一户”。同时,详细制定就业援助方案,落实援助责任,对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就行了以就业援助、岗位援助、资金援助等方式的援助,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率为100%,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5%;积极探索公益性岗位开发机制,规范公益性岗位管理,自以来,将城市保洁、保绿、保卫、保畅等4688个岗位开发为公益性岗位,累计安置就业困难人员4688人次,为促进城市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稳定和保障民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是完善了劳动力资源信息库。按照夯实基础、整合项目、规范服务、整体推进”的要求,以“一村一册、一乡一柜、一县一库”的标准,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劳动力资源信息采集。截止到20底,全县共录入劳动力资源信息17万人。其中,初中文化及以下学历11.5万人,高中及职高中专学历3.2万人,大专以上学历2.3万人,分别占总数的67.3%、18.9%、13.8%;取得高级、中级、初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分别为4人、44人、7884人。

五是完善了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县、乡镇、社区三级网络平台,将县级劳动力市场的运作和乡(镇)级就业服务相结合,建立了“以人为本、划片包干、各司其职、责任到人”的就业服务机制。建立了“泸溪县离校未就业”和“泸溪县就业信息”QQ群,及时发布最新惠民政策和用工、招工信息。明确一名村主干履行劳务输出台账更新、劳动力资源信息采集、企业用工信息发布等职责,形成了城乡一体、信息贯通、平台到村、联系到户、服务到人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六是完善了创业就业扶持体系。广泛开展就业再就业等援助工作,让更多百姓从日益增多的就业岗位和逐渐便捷的就业服务中得到实惠。近三年,我县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848笔、6160万元,扶持848人成功创业,带动就业1965人,全县城镇新增就业8153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321人;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1416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900人。积极组建创业专家咨询团。聘任30名金融企业专家、讲师教授及成功创业人士等组建创业专家咨询团,为创业就业提供高效的智力支撑和便捷的就业服务。积极征集创业项目,面向社会征集创业项目15个,经专家评估认证后,将纳入我县创业项目资料库搭建创业者和创业项目的对接平台,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和创业选择。

七是完善了失业保险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失业保险“防失业、促就业”和“蓄水池”的作用,加大失业保险征缴力度,采取多种方式扩大失业参保覆盖面。,我县行政事业单位和厂矿企业应纳入失业保险征缴范围人数为21761人,参保人数为12030人,占总人数的55.28%。基金征缴132.5万元,基金支出金额6.3万元。

二、存在问题

我县创业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深入分析来看,也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就业专项资金短缺矛盾突出。截止到2019年,我县破产、改制企业或停产企业共有72家,涉及职工13789人。调查显示,在这部分职工中,困难职工8916户,占职工总数的64.47%;特困职工1809户,占困难职工总数的20%;困难下岗失业人员月均收入仅占全县人平月均收入的35%,下岗家庭不仅就业者收入低,而且就业人口少,家庭就业面为45%,低于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贫困家庭人口户均为4.6人,比平均水平多1.2人,每一个就业者要负担 3.5人,比平均水平多负担 1人。因此,要做好这部分人的创业就业工作,需要大量的就业启动资金,此外,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就业结构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引发的城乡就业、大学生就业难、弱势群体就业等矛盾十分突出,也是导致我县再就业专项资金缺口较大的主要原因。

(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率低。

我县劳务输出量大,劳务输出对象主要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且大多综合素质层次不高,就入库劳动力资源来看,我县目前劳动力为初中文化及以下学历的有11.5万人左右,占总数的67.3%;未参加过任何技能培训的有15.9万余人,占总数的93.4%。民营企业和第三产业是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力量和空间,而我县的技能培训主要以汽车驾驶、蔬菜园艺工、种养养殖业、电子仪表装配工、维修电工、GYB、SYB等专业为主,就业工种单一,因此务工人员在沿海地区和第三产业发达的城市,更容易实现就业。当前,我县劳务输出累计已达7.4万人,且人数每年以1000人左右递增,导致我县在乡创业、返乡创业人员减少。

(三)我县就业创业基础设施薄弱。我县就业创业培训基地功能不强,目前虽有一所职业学校,但是规模小、场地窄、设备少, 而我县每年技能培训人数达1.2万人以上,技能培训的专业与学校所设专业不对口,场地的局限性和种养殖业等师资力量薄弱影响了我县技能培训的实效,另外,学校的设施设备和条件也难以满足当前的培训要求。同时,我县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尚未建立,无法有效解决毕业大学生创业知识匮乏、创业实践和创业能力不强的问题。

(四) 就业困难人员帮扶难度大。“零就业”家庭、“4050”人员、残疾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普遍存在就业能力不高、学习新技能愿望不强、创业意愿淡薄等问题。我县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主要是采取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我县自2019年以来,开发公益性岗位5095个,累计安置就业困难人员5095人,对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群众生活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我县目前还有19535人尚未实现就业托底安置。同时,我县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为506元,按照农村人均纯收入为2300元的贫困标准来算,我县目前已安置的就业困难群体仍无法实现脱贫目标,生活压力很大。

(五)部门联动服务机制不够健全。据统计,我县扶贫办、就业、教育、农牧、林业、移民、科技、团县委等部门都从各自的业务出发,先后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三十余次,累计培训3.2万余人,在一定程度上对劳动力转移就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各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统一、协调和衔接,没有充分整合资源优势,没有形成合力,培训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和利用,目前全县尚有15.9万余人急需开展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

(六)失业保险征缴难度较大。一是企事业单位参保意识不强。我县目前事业单位参加失业保险的单位有114个,参保人数为4333人,参保比例为72.2%,部分事业单位存在错误思想认识,认为其不会失业,参加失业保险意识不强,全县仍有5697人尚未参保;私营企业因为人员流动性大,管理困难,参保率较低,仅为37℅;有的国有企业在改革改制以后,参保人员的流失比较严重,目前参保率为36.2℅;有的参保单位由于经济效益差,无力继续缴纳失业保险费,有欠费情况,基金征缴率较低。二是失业保险覆盖范围依然较窄。我县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尽管比过去有所扩大,但还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农民工、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未完全纳入,全县失业保险覆盖率为55.28℅,其覆盖范围依然过窄。

(七)基层公共就业平台不完善。一是基层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不足。目前,在我县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站除了白沙镇、浦市镇、武溪镇配备3-4名工作人员外,其他乡镇只配备1-2名工作人员,他们不但要处理繁重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业务工作,还要承担乡镇政府分配的其他工作任务,精力容易分散,无法及时高效完成劳动就业工作任务。二是少数基层就业服务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只满足于上级交办的工作,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我县村级劳保联络员年龄大多在40-55岁之间,且大多为初中文化,文化层次较低,无法完成劳动力资源采集电脑输机等工作业务。三是就业服务平台信息网络建设不平衡。我县目前还有浦市、小章等六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尚未建立,制约了我县电子政务和县、乡镇、(村)社区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建设。

三、工作建议

(一)积极帮扶创业,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一是加大专项资金配套力度,协同有关部门落实培训经费,切实保证农民工培训工作正常开展,积极落实“九补两贷三扶持”等各项优惠政策,促进就业与再就业。二是适当增加乡镇、社区劳动保障联络员的工作经费,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加大对创业者的资金支持,让小额贷款进一步催生“创业潮”,为创业带动就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撑。

(二)夯实基层平台,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一是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信息平台。按照机构、场地、人员、制度、经费、工作“六落实”要求,加速推进基层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增加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力量,形成城、乡、村“三位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形成城、乡、村“三位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从而实现信息全覆盖、资源共享,上通下达,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建设的整体效能,为劳动者提供优质、便捷的就业服务。二是进一步提升基层服务队伍素质。进一步加强基层平台工作人员政策和业务培训指导,提高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乡镇、社区(村)工作人员要做到就业优惠政策的“一口清”,逐步实现就业服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公开化、信息化、网络化。三是规范失业人员的信息台账。按照“四清、五库、六台账”的要求,做好失业人员摸底调查工作。建立登记台账,做好对下岗失业人员信息的动态服务和管理,对已就业的人员,及时注销登记,对新增就业困难人员,及时进行登记,纳入管理和服务范围。

(三)壮大创业主体,优化自主创业环境。一是推进以壮大创业主体为重点的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依托我县现有的旅游资源和特色产业,积极发展旅游相关产业,引导城乡失业人员、复退军人、青年大学生自主创业,鼓励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业。二是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政策。重点对有创业意愿和有能力的大学生简化创业项目审查申报手续,让大学生“走进创业、走进梦想”;对已享受创业扶持政策的大学生,搞好后期跟踪服务、确保惠民政策和扶持资金落到实处。三是努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选择一批有科技含量、有发展前景、有市场潜力的创业项目,从资金、技术上给予重点扶持;引入泸溪椪柑、铁骨猪、玻璃椒、茶油、生姜、豆腐、佤乡米、葡萄“八大品牌”特色农业产品和手工绣品、菊花石雕、踏虎凿花、印染工艺品等特色工艺产品,带动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加强政府调控,确保优惠政策落实。一是要进一步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 ,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的配套措施 ,确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落到实处。二是要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对创业就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扩大小额担保贷款审批与发放贷款范围,适当提高就业困难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和进城创业农民个人创业新发放小额担保贷款的额度上限。

(五)关注民生工程,重点帮扶困难群体。一是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积极开发适合弱势群体就业的公益性岗位,拓展岗位设置,集中帮扶“4050”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二是鼓励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创业。加大对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专项资金的资金争取力度,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就业困难人员转变就业观念,进一步提高再就业工作效能。

(六)创新培训机制、加速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就业层次。开展订单培训 、定向培训 、定点培训 ,为服务特色产业及旅游项目建设,深入推进职业能力建设工作。二是积极开展“学联解”活动。大力开展城乡基层党员干部“学一技、联一户、解一难”活动,从而全面带动城乡居民提高整体素质,达到全民创业、创收致富的目的。三是从实效性出发,把各单位的项目培训整合起来,统一规划,科学配置,充分发挥培训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节约培训资源,发挥最大社会效益。四是加速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通过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办一批各具特色、服务完善的创业项目,支持帮扶更多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创业和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6.克拉玛依区创业促就业工作草案 篇六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要求,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自治区推动创业促就业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推动建立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创业型县(市)”的要求,为开展我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就业工作,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深入开展,特制定本草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鼓励支持、积极引导、完善服务、保障权益的方针,着力弘扬创业精神,培育创业主体,扩宽创业空间,加强创业服务,优化创业环境,完善创业政策,鼓励开展各种类型的创业活动,激发全社会的创业活力,实现创业主体多元化、创业形式多样化、创业服务系统化,使各类创业主体各显其能、各展其才,形成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局面。

二、主要目标

到2015年,完成创业政策体系、创业培训体系、服务保障体系、组织领导体系的建立工作,实施创业教育和培训2万人,建立1个创业服务指导中心,1个创业实训基地,2个创业孵化基地,5个创业见习基地,推介25个创业项目。实现创业带动就业人数比例大幅增加,创造1个平等竞争、结构合理、运作科学、充满活力的创业环境,建立1个创业带动就业的主城区。

三、培育创业主体,扩大创业范围

(一)引导社会服务产业企业创业。鼓励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物业管理和社会服务行业企业在本区内创业。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社会服务行业的发展,吸纳带动更多劳动者就业。

(二)鼓励食品加工业企业创业。依托熟食品加工基地的发展,吸引食品加工产业企业入驻食品加工园区,吸纳带动更多劳动者就业。

(三)鼓励科技服务产业创业。依托民营科技园区的发展,吸引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石油服务企业入驻民营科技园区,吸纳带动更多劳动者就业。

(四)鼓励大中专和技校毕业生创业。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大中专和技校毕业生毕业两年内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享受各类优惠政策。通过政策扶持引导大中专毕业生从事创业经营,从而实现就业。

(五)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乡村旅游服务创业。对从事特色种养、乡村旅游、农副产品加工的本地农牧民,在技能培训、技术服务、品牌培育、市场开拓等方面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对依托农家院落创办“农家乐”的,免收地方各项税费。

四、建立政策体系,扩展创业空间

(一)放宽创业准入领域。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行业和领域,一律向各类创业主体开放。平等对待民办非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经营等各类创业主体

(二)放宽注册登记条件。放宽大中专毕业生、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创办小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的注册登记要求,为其申办企业、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提供“绿色通道”。对材料齐全的,及时办理;材料不全的,跟踪服务。

(三)放宽创业经营场所要求。为解决创业者创业场地难以落实等难题,城市非主要街道、家庭住所、庭院、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均可作为创业场所。网上经营者经电信主管部门核发许可证,并依法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后,鼓励在互联网上开办公司从事经营活动。

(四)允许注册资本分期到位。大中专毕业生、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创办有限责任公司,允许3年内分期注入资金,首期注入资本放宽到申请注册资本总额的20%。对共同出资开办注册资本数额在10万元以下的科技型、环保节能型有限责任公司,首期出资额达到1万元即可登记。

(五)实施社会保险补贴。创业人员初次创业成功并与被招用人员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创业人员本人及其招用的人员,可按照劳动合同实际履行期限享受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期限最长为3年。对创业人员吸纳残疾人就业超过规定比例的,可享受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补贴。

(六)扩大免费创业培训范围。本市大中专毕业生、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在本地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认定的定点培训机构参加创业培训,达到规定课时,取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的,给予全额补贴。

(七)实施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创业政策。对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在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示范点从事个体经营的,可申领《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证书》。对领取《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证书》的创业人员,可免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和缴纳各项税收。

(八)实施创业工作奖励制度。对本市大中专毕业生、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微利行业、自主创办企业成功运作1年以上的,根据吸纳本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情况,给予一次性奖励。每吸纳1名本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从就业专项经费中给予一次性奖励4000元。

五、加大创业资金扶持力度,提高创业能力

(一)拓宽融资渠道。吸纳民间资本进入创业领域。财政、税务、银行等相关部门要紧密配合,研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为民间投资者提供市场、项目、科技、政策、法律等全方位服务。积极探索抵押担保方式创新,鼓励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支持。

(二)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区财政部门要调整支出结构和资金使用方向,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促进就业专项资金下设400万元创业引导性资金。“创业引导性资金”是政府用于引导、鼓励和扶持创业活动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开发创业项目、帮助开业登记、加强跟踪扶持等创业推动跟踪项目、相关创业扶持政策资金支出。

(三)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自主创业,已开业并持有工商营业执照的,可发放小额担保贷款,贷款额度控制在10万元以下;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按人均不超过10万元、总额不超过100万元的标准给予小额担保贷款。贷款期限不超过2年,到期确需延长的,可延期1次,展期1年。小额担保贷款由就业专项经费给予全额贴息或减半贴息。

(四)实施创业补贴。对本市大中专毕业生、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2000元;享受“低保”的就业困难人员,保留其最低生活保障待遇2年。从事个体经营的未就业残疾人,给予3000元—10000元的一次性补助。

(五)实施创业孵化基地租金补贴。创业孵化基地须安排本市创业人员进入,对认定的就业困难人员,三年内免交租金;其他大中专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减半收取租金。

(六)实施税费补贴。对本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自 主创业,新创办的服务型和商贸企业,以及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并办理营业执照按时缴纳各项税费的创业人员,按照缴费标注,采取先缴后补的方法补贴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七)实施创业场地房屋租金补贴。对本市大中专毕业生、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并办理营业执照和房屋租赁合同的,按照房屋面积,给予每平米每年100元的补贴,补贴最长不超过36个月。

(八)建立创业启动资金。对自主创业并办理营业执照的本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因缺少创业启动资金无法正常开业的,从事微利行业的给予一次性创业启动资金2万元,从事公司和企业运作的给予一次性创业启动资金5万元。

(九)建立创业补助资金。对当年新创业人员实施创业补助金发放政策,对创业人员自创业之日起,按照最低工资标准的1.5倍,发放创业补助金,发放时间为12个月。

六、完善创业服务,改善行政管理

(一)搭建创业服务平台

建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为创业者提供创业信息、咨询指导、创业申办文件编制、代理登记等服务,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会计(税务)代理、管理咨询、融资指导、政策信息、技术支持等服务。完善覆盖区、街道、社区的三级创业服务平台。建立创业服务信息网络,提供就业服务信息,实现岗位信息、培训信息的资源共享,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二)加强创业培训工作

建立实训基地,开展就业技能、岗位技能和创业培训,完善培训质量监督、检查、考核制度,对培训效果进行定期考核评估。定期举办SYB(创办你的企业)和IYB(改善你的企业)创业培训,探索向EYB(壮大你的企业)创业培训延伸,提升培训层次。开展以地方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人力资源储备式培训服务,面向旅游服务、信息化服务、金融服务等行业的订单式、定向式就业培训服务,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确保就业稳定。

(三)加强创业项目开发推介。

建立创业项目展示和推介机制,依托大学科技管委会、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组建创业项目专家组。开展创业项目宣传活动,定期定点或流动巡回展示创业项目、创业产品、创业服务组织和创业成果,吸纳各类社会评估机构参与论证评估创业项目,并定期向社会推介。

(四)开辟创业服务绿色通道。

健全创业和就业服务体系,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创业培训、项目推介、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政策咨询等一条龙服务,帮助初次创业者办理相关的行政审批事项;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以及熟悉创业政策的政府工作人员,组建创业指导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创业人员提供个性化、精细化和专业化的咨询指导服务。

(五)加强创业基地建设。引导食品加工园区、民营科技园区开辟2个创业孵化基地。充分利用养老服务基地、社区服务基地、物业管理、物流管理园区、体育健身园区现有服务设施场地建立5个见习基地,提供创业指导、创业辅助、创业见习、项目跟踪指导、就业指导、就业援助、技能培训等专业化见习服务。

(六)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各相关部门要通过开设创业政策信息专栏等措施,广泛宣传优化创业环境的好经验、好典型,并积极培育创业典型,表彰先进创业者,发挥创业成功者的示范带动作用,要大力弘扬创业精神,加强创业文化建设,营造尊重创业、崇尚创业、支持创业、竞相创业的和谐创业环境和良好舆论氛围。

七、加强组织领导

1、强化政府责任。各街道办事处、各有关部门要将促进创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摆上就业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落实扶持政策,改善创业环境,推广经验典型,积极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全面开展。各街道办事处要根据本方案的要求,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相关扶持政策,在组织领导、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积极探索,完善创业带动就业的服务体系。

2、完善工作机制。各街道办事处、各相关部门要发挥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的作用,劳动保障、发改、经贸、教育、财政、人事、经贸、税务、工商、金融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共同研究制定和实施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措 施,并充分发挥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共同做好创业带动就业工作。要把优化创业环境、完善落实创业政策以及提高创业培训效果、创业服务质量、创业初始成功率、创业稳定率、创业带动就业率等作为衡量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主要工作指标,列入就业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7.创业促就业工作实施方案 篇七

截至2015年底,拉萨交通产业集团员工由组建前的1362人增加到8400人,增长6.2倍;全口径收入由1.5亿元增长到3.6亿元,增长2.4倍;资产规模由1.7亿元增长到15.6亿元,增长9.2倍;营运车辆由482辆增加到5108辆(公交车485辆,出租车1668辆,旅游车2995辆),增长10.6倍。集团下属10家子公司,经营范围涉及城市公交、出租汽车、旅游客运、站务管理、驾驶培训、物业保洁、广告经营等业务板块,汽车维修公司、汽车检测公司、电召出租汽车公司正在抓紧组建。

2014年初,经过深入细致地讨论和研究,拉萨交通产业集团党委确定企业战略定位为: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成为市委、市政府在道路交通领域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集团公司。明确提出发展思路为:集团现代化、产业集群化、资产资本化、管理科学化、服务精细化,团队思想化。战略定位和发展思路的确定,为集团创业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和任务。

一、拉萨交通产业集团的工作成效

(一)企业资产规模不断壮大,实现了快速跨越发展

按照市委市政府“产业强市”战略的决策部署,拉萨交通产业集团抢抓全区道路运输管理经营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大力实施“围绕车轮子、发动机做专业(道路运输业),围绕车轮子、发动机衍生的无形资产做适度多元化发展”的产业集群发展方向。2010年12月,实施了个体中巴车依法退市的公交改革,579辆老旧的个体中巴车依法全面退出城市客运市场,投放了300余辆国有公交,实现了国家要求的公共服务和公益属性的合理定位;2013年12月,实施了出租汽车行业治理,投资3.5亿元,依法并购7家挂靠经营的出租汽车公司,1160辆出租汽车彻底结束违法挂靠经营的历史,全部交由集团实行规范的公司化经营;从2015年年初至今,完成了新增147辆公交车、308辆出租汽车、整体接收西藏广宇站务公司等工作。同时,投资8亿元,对19家违法挂靠经营的旅游客运公司、近3000辆个体挂靠车辆依法实施并购和收购,从而聚合西藏旅游客运89%的市场份额。

拉萨交通产业集团借改革东风,超饱和性投入,聚资源、拓空间、挖市场,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使集团的资产规模从2014年的10亿元增加到现在的25亿元,增长150%。实现了公交运营、出租汽车、旅游客运在拉萨和全区的资源可控,实现了客运站务、运输广告、县际班线在全市的主导经营,实现了驾驶培训、公共自行车租赁等业务正常开展,完成了汽车维修、汽车检测、网约出租汽车、保洁家政以及加气站等经营产业的前期工作。企业资产规模的不断壮大,在稳固国有经济基础的同时,也优化了企业的产业结构,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影响力、主导力和抗风险能力,也提高了企业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人民群众出行的能力水平。

(二)企业安全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实现了健康稳定发展

成立两年来,拉萨交通产业集团始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理念,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党政同责、失职追责”的工作要求,通过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制定落实制度、进一步强化教育管理、进一步增加投入保障、进一步明确责任义务,确保了全系统不出涉及破坏稳定大局的案件事件、不出重大刑事案件、不出死伤人员的治安灾害事故、不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治安案件的“四个不出”和坚决杜绝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坚决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死伤人数、坚决降低生产安全事故经济损失、坚决防止发生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四个坚决”目标全面实现。在全区2014年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中,集团系统3家客运企业全部创建成功。对公交和出租汽车实行统一经营管理以来,因个体中巴引发的交通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由之前的年均80人降低至年均不到1人;因出租汽车引发的交通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由之前的年均30人降低至年均6人;旅游客运实现全年安全生产死亡事故零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零发生。集团全系统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安全生产工作扎实有效,确保了2015年集团全系统生产经营有序开展,更确保了自治区成立50周年、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国拉萨雪顿节、藏博会等重大节庆活动的交通特勤保障工作万无一失。

(三)企业经营管理不断加强,实现了创新驱动发展

拉萨交通产业集团在承担艰巨的政府行业改革任务且自身面临繁重的创业、创新发展任务,企业规模呈“几何式”增长的态势下,高度重视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化、精准化工作。集团成立两年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116项;通过争取行业协会援助,委托专业机构编制集团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绩效目标考核机制全面实施,薪酬制度改革顺利出台并执行。各子公司经营管理也不断加强,公交运营爱车例保、标兵线路、高平峰配班、成本规制等9个专项改革有序推进;出租汽车公司股权改制项目,新能源车辆示范运营项目,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项目顺利推进;旅游汽车经营分成模式、承包模式、员工化模式同时试点运营;站务管理、驾驶培训、县级班线客运、公共自行车租赁等各领域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成为新常态。同时,通过实施公交车智能信息化的升级改造,实现了智能调度、3G实时监控、GPS藏汉语音自动报站、藏汉双语宣传远程智能管理、调度数据统计、违章捕捉等一体功能。金融IC卡和手机闪付系统、“掌上交通”系统开发有力推进了公共交通“互联网+”新进程。集团已建成西藏首个企业运营车辆调度监管平台和旅游集散服务中心。

(四)企业减排降耗持续改进,实现了节能环保发展

拉萨交通产业集团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环境立市”战略部署,在减排降耗、节能环保工作上,坚持前瞻思路,采取强力措施,保证足够投入,开启了公交节能环保的新局面。一是将147辆新增公交车全部采购纯电动和气电混合动力的新能源公交车,彻底停止了拉萨燃油公交车的采购更新,提前4年完成国家关于2019年城市公交新能源车辆达到30%的要求。二是完成了老旧公交车“油改气”试点工作,节能比例为1:1.13,初步具备了全面推广的技术条件。三是开展了纯电动出租汽车的示范运营,为下一步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同时,公共自行车租赁、办公用车采购以及集团全系统生产、办公、生活各方面都大力提倡减排降耗、节能环保的理念,不仅开启了自身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新境界,也为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高原生态文明城市作出了有益贡献。

(五)企业政治优势全面发力,实现了聚心聚力发展

在各项生产经营工作有力、有效、有序开展的同时,拉萨交通产业集团的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党群团组织建设、人才建设、文化建设均取得了丰硕成果。2015年,集团延续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强劲助推力,继续发力“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活动,通过完成一系列的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全力保证活动成果。集团全系统党的各级基层组织基本健全,党员数量由2013年底的21人增加到153人;51名入党积极分子中,40人已经完成培训;递交入党申请书的人数达到469人。集团和各子公司已完成各级工会组织的规范建设,工会会员总人数超过1300人。通过党风廉政建设的一系列活动,使广大干部职工深切感受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更要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集团深入实施智力援藏,推进与常州公交业务骨干交流的常态化;加大“请进来、走出去”力度,成功举办全国公交工会联委会和第十五届西部公交年会;先后组织团队10余批次赴北京、重庆、天津、深圳、昆明、成都、苏州等地学习考察;立足当前工作需要,着眼长远发展,集团进一步健全和规范用人制度,选拔任用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员工走向各级领导岗位,既充实了管理力量,又增强了人才储备。在文化建设方面,确定了“圣城之动脉,流动的哈达”的企业文化建设总基调,打造“悦于心、乐于途”,“天上西藏、大美于行”的西藏交通运输龙头企业新形象,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凝心聚力,激发出无限的创业创新的动力和激情。

二、拉萨交通产业集团的努力方向

8.专业为基础,创新促创业 篇八

王佐书(全国权威教育专家):

教育的规律有3个:第一,用才规律,即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第二,育才规律,学校如何培养这些人才;第三,社会可持续发展,包括社会对人才的可持续需求,以及学校培养能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人才。

学校对学生德智体美要进行“腌萝卜”式的教育,而不是“刷萝卜”式的教育。这是对学校功能性的要求,是教育规律的要求。但是需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真的能做到“腌萝卜”吗?

校园文化能够起到“腌”的功能,不同的校园文化有不同的发展基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分为4层:第一层,物质文化;第二层,行为文化;第三层,制度文化;第四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基础,在精神文化的指导下,制定制度文化,并用制度文化约束人的行为,约束时间长了,就养成了习惯,形成了学校的风格和风气,提取风格、风气的本真,就形成了学校的校风、校训。

就“因为有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精准帮扶工程的“精准帮扶”来说,学校首先要有相对准确的定位,外界才好精准帮扶,先找到病因,再看下什么药。学校可以从不同方面来定位,首先,三才(材)一化,即人才、教材、器材和校园文化;其次是4个关键,一是定位、目标、特色;二是规章制度,这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和切入点;三是评价系统,这是听诊器、方向盘、指挥棒;四是教学目的,体现着教育理念的中心、教学的改革。

培养不同的人才,有不同的培养路径、方式方法和不同的“三才(材)”要求。培养人才需要一个完善的体系,在体系中找到自身的空白因素、薄弱因素,找到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为精准帮扶中的“精准”二字,找到可靠的落脚点、研究点和着力点。学校应该开出不同的人才培养清单,为精准帮扶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参考。

因此,对于精准帮扶来说,学校首先应该看准社会需要的人才,制定与时俱进的用人标准;其次,应该定准培养学生的类型和规格;第三,针对规格,精准找到并用好针锋相对、与时俱进的“三才(材)”;第四,在贯彻教育方针的基础上,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在精准帮扶中,始终应该“准”字当头,贯彻始终;在“精”字上,始终要求用人精益求精,工作精雕细刻,为国家培养精良的人才。

马陆亭(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研究员):

我想从4个方面谈一下创新创业教育,第一,清晰中的困惑。为何当前创业教育如此热门?一方面,就业压力大,近几年每年毕业生的数量都达到700多万,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则是经济下行的压力,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学生乃至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创业属于高层次的创业,对经济结构的调整是有好处的。当今的教育一定要适应社会发展,虽然我国高等院校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已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二的水平,论文的引用率达到世界第四,科研、教学经费占GDP的比例也逐年上升,但是我们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与社会发展脱节的现象。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重要原因:一是社会在转型,二是教育自身有其规律。

第二,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有报道称高校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很低,我认为这个比例如果能达到1%或2%,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数字了。大学生创业缺乏很多要素,比如资金、经验、人脉,在这种情况下成功率注定不会太高。如果把创业单纯地理解为解决就业问题,那就将创业的价值狭隘化了,创业是社会经济发展活力的源泉,是社会经济形势向前推动的重大动力。

第三,高校的责任。过去的高校被描述为象牙塔,与外界没有往来,但当前的大学必须与社会接轨,必须具有社会性。同时,大学还需要具备制度性、开放性、公益性及专业性,保持自身的规律。

第四,育人模式的构建。“高等教育是培养追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高级专门人才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高等教育培养需要具备3个特征: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上述3个特征均为定语,最后落脚点为高级专门人才,这就是国家赋予高等教育的使命和要求。近些年,我们的人才培养只停留在知识层面,缺乏技能及思维的训练。知识是传授和记忆,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心智训练。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有一定的共同性,二者均首先强调创新意识的培养,有了创新意识我们可以实现“岗位创业”,创造性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就是岗位创新创业。同时我们一定要鼓励学术创业,要善于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及科技技能进行创业,这样的创业才能带动将来社会的发展,才是高等教育创业需要鼓励的方向。育人模式的构建,一方面需要结构化课堂教育,另一方面需要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的熏陶。

赵云山(包头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毫无疑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作为医学院校,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技能型和研究型专门医疗人才,是我们的教育目标,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到医学教育的全过程,是我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为此,包头医学院建立健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组织领导机制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评价激励机制;成立了创新创业导师团,对二级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小组进行全程跟踪指导;成立了就业创业教研室,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已经形成了创新实验、项目科研、竞赛活动和创新创业孵化等四大平台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节、青创节为载体,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创意、创业活动。同时,积极发挥专业技能竞赛获奖者和创新创业典型示范作用,多渠道深度挖掘他们成功经验,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创业氛围。

nlc202309080908

近年来,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是从创新创业作品的质量、涉猎广度来看,与综合类院校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为此我们认为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理念的引导、指导,巩固完善现有平台建设,依托如“因为有你”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对校园现有资源进行整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还可以利用创客空间、实训基地、孵化基地等为创业项目的落地、成果转化等提供有力保障。此外,还要促进创新创业课程质量和效果的提升,促进师生科研成果转化。

陆群(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2014年我们曾经对我院学生做过一次问卷调查,从高中进入到大学,68%的学生对创业一无所知,83%的人之前从没考虑过创业。基于此,我认为首要的任务是营造氛围、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业兴趣。

为了更好地将学生所学应用于实践,我们多渠道帮助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分层次分类型地重点打造校内外两大实践平台,在校内打造创业实训中心、南京市大学生创业园、江苏省互联网众创园、大学科技园;在校外,签署了7家合作园区。截止到2016年1月,在校内平台开展创业实践的项目有26个,公司有32家,在校外平台开展创业实践的公司有26家。

学生有了创业的意识,也具备了创业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真正投身创业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选择创业项目。我们认为一方面要以创新推动创业,将科技创新含量作为重要考量因素。为此,我们构建了“三层次两结合”的创新教育体系,即动员层、基础层、提高层逐层提高,课内授课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大学生实践训练计划与研究性学习平台相结合。另一方面,要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提倡“依托专业开展创业、通过创业促进专业”。学院在创业项目遴选时,也注重扶持以专业技能进行创业的项目,给予场地、经费等方面的更多优惠。2015年入驻创业教育中心的创业项目中,专业创业的项目比例达到93.2%。

与此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导师团队,并聘请“校外创业导师”,并对入驻大学生创业园项目实行“双师制”,一名导师负责创业项目专业技术指导,另一名负责创业项目运营管理指导。

除此之外,我们还设立了项目基金,成立了600万元的南信—紫投学生创业基金,加上市区两级政府配套给学生的资助基金,可撬动资金达1800万元,用于扶持在校生及毕业5年(含5年)内的学生创业。2015年经过3期项目遴选,基金共支持了33个项目,资助总额达780万元。

解廷民(中国政法大学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

教育新常态下,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正由以高校为主的供给驱动转向行业企业主导的需求驱动,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也由单纯强调就业向就业创业并重转型,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大力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在融资、场地、税收等方面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高校也逐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开设“企业家精神”、“风险投资”、“创业管理”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教授学生如何创业,并为学生提供资金资助和技术咨询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创新创业的发展。

但同时,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存在很多不足。一方面,高校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一致,存在工具主义取向,对创业的理解也比较狭隘,奢求培养“速成式的企业家”。部分院校开设的创业课程内容单一、设置不灵活,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脱节的现象。另一方面,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性和实践经验,很多授课教师没有创业经验,很多上课的学生也没有创业想法。

此外,创业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弱、市场经营经验少等因素,也是制约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主观因素,部分创业甚至是迫于压力的被动选择。

王菡(北京邮电大学教务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副主任):

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北京邮电大学形成了“小鱼前游,大鱼护航”的理念,建立了政策保障、课程为基、项目驱动、基地支撑、多元交流的“五位一体”实践教育机制,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政策方面,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必修创新学分,提高实践学分比重;实行课程免修制度和基于创新实践的“提前”毕业设计制度;将创新实践纳入到推荐免试研究生的加分和教师考核、职称评审体系中,实行优秀指导教师奖励制度等。

课程方面,设置了A-B-C三级创新创业课程群体系。A阶段主要面向对创新创意感兴趣的学生,注重通识知识的学习,夯实基础;B阶段面对已经有创意构思或创新产品原型的各年级在校学生,侧重实践,全程引导;C阶段面向已启动创业实践的各年级在校学生,对接资源,定向扶持。

在项目驱动上,学校以创新和创业项目为抓手,首创了“全程引导、分类协同、学生当家”的管理新模式,设置校企、教科、校际、跨专业的协同创新群,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充分发挥学生在项目选题、经费使用、团队组建、技术培训、创新成果展示与交流、成果转化、创业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在基地建设上,率先建立了以“1个北邮WIN创新创业实践基地+14个创新实践特色基地”为支撑的实体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配备专属场地和人员编制;依托重点学科,发挥行业优势,向本科生全面开放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科研基地及校企联合实验室,将实体创新创业基地与科研实验室、校企联合实验室相结合;吸纳校内外优质导师资源,建立如“因为有你”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多元交流,推广应用。将技术提升、成果转化等融入到创新创业实践,连续7年举办“北京邮电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成果展示交流会”,参观人数达7万多人次;举办学生创新论坛、创新沙龙、创新工作坊,承办“互联网+”大赛,参加世界电信日、教育博览会等活动,开展多元交流,形成独特品牌效应和广泛社会影响力。

王滨生(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大学生机械创新与创业实训中心主任):

nlc202309080908

目前,学生创业确实遇到了很多问题,我认为主要有3类:第一,学生所学专业和所在学校的地位不同。很多学校都有地域和经济的限制,很难为学生提供优越的创业环境。第二,过去我们对大学生创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创业起步晚、问题多。第三,家庭观念是导致学生放弃创业的最主要因素,相比创业,很多家长更愿意自己的孩子完成学业后,找一份安稳的工作。所以哈尔滨工业大学每年都会有接近四分之一的学生保送研究生,其余的也大多去考研和找工作。这是社会发展的惯性,需要我们花时间来慢慢转变。

据不完全统计,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创业比例最高不超过3%,但我认为目前在任何高校内谈论创业比例都是不准确的,创业比例大不代表创业效果好,我们要注重的是,如何让学生们的创业不再纸上谈兵,不再昙花一现。

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哈尔滨工业大学设立了七大类创新创业课程,包括创业理论课、基础课、管理课、实践课、法律课、领导力提升课和创新创业通识课。其中,我们的特色在于创新法律课和通识课,组织学生学习专利法,从开始创新就要教导他们保护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是创新创业的一大前提;通识课是每个在校学生都要学习的基础课,我们也会用一些成功创业家的例子来激励大家积极创业。另外,我们的创新实践课也极具特色,分创新研修课和创新实验课。在创新研修课上,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和教师团队优势,用科研反哺教学,同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这个行业最新的发展形势;创新实验课上,我们利用学校已有的创新套件、原理,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站得高,望得远”的效果。

近年来,我一直都在密切关注大学生创业问题,对于院校、正在创业或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我主要有3点建议。就学生而言,成功创业的秘诀在于“新”、“勤”,创业的前提是创新,是靠不断创新积累而成的,大学生需要通过创新项目来反复锻炼自己,培养意识和能力,千万不能眼高手低;创业不急于一时,很多成功者都是二次创业,如果在毕业时还没有思路,不妨先去大企业工作一段时间,找找灵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会看得更远。对学校而言,不要一窝蜂地建设创业园,搞“面子工程”,也不要一味地看重创业比例,这样不仅会使创业园资源荒废,还会打击创业者的信心。

王巍(黑龙江工程学院科技园副总经理):

依托科技创新资源,融合“双创”先进理念,黑龙江工程学院从2014年开始筹建黑龙江工程学院科技园,并实行一园多区的功能布局,即分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园、科技产业园三大区域;依托地铁一号线沿途的高校科技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打造一条富有创新创业活力的科技产业经济带,组建系统化、成规模的哈尔滨科技型企业孵化器联动群落,吸引优秀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科技园在孵科技企业达29家,创新创业团队19支,2家企业年收入达500万元。

目前科技园一期建设以学校特色专业学科为载体,建成黑龙江省内第一个创业大学生心理服务中心,组建企业家、KAB(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教育项目)创业指导教师和科研骨干“三位一体”的创业导师队伍;吸纳科技企业,实行“一带一”特色孵化模式,通过一对一帮扶,为种子企业与初创团队建立起“人才、技术、理念、商务”四通的合作模式。

规划打造黑工程品牌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例如,输入端集群开发演示平台既能为创业团队提供路演空间,也能起到创业教育的示范功能,开发创业者的创新创业思维;多功能电商平台深入实践“互联网+产学研用”,建立融合传统商贸和电子商务于一体的现代商务体系,开展跨境电商合作,实现国内国际、线上线下O2O双轴互动协同发展;金融资本服务平台为初创企业提供筹划项目运作、私人财物服务、资本投资管理等金融服务,通过丰富的金融投融资服务内容帮助孵化企业迅速成长;创客工坊是大学生的造梦空间,为创新团队提供创新示范、产品研发、样本制作、小规模生产。通过这一系列平台的建设,科技园逐步成为一个集资源、服务、信息、孵化为一体的生态化发展平台,为创业者提供全过程全方位服务。(实习记者谭冉对本文亦有贡献。)

上一篇:化学能与热能教案下一篇:通用动人的早安朋友圈问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