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词语专版(共9篇)
1.小学语文词语专版 篇一
一、自主式阅读教学中词语教学模式的探究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传统的词语教学是先认字, 再识词, 然后读文章。这种教学方法读文章虽然比较容易, 但存在着字词教学与文章内容割裂开来的弊端。所以, 词语教学应该在语言环境中进行, 即随文识字识词。这样学生记住词语不脱离具体语言环境, 记住的不仅是一个词而是一个句子或一个段落。即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教学中可采用自主式阅读教学模式, 即:
(1) 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形式不限;读题, 释题) (第一课时) 。
(2) 自读课文, 了解课文大意 (预习) (第一课时) 。
自读提示 (课前预习) ———看到题目推想 (阅读期待) 课文主要写些什么———自读课文, 自学生字词 (方法自选) , 读准字音, 初步了解词义 (课前预习) 。
(3) 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课时) 。
再读课文, 回答这篇课文主要写些什么? (学会概括人、事、景……) ———再读课文, 你还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提出问题, 筛选问题) ———研究问题 (方式多样) 并找出依据汇报。课后问题基本在这一环节解决;字词句的解释、用法、写作方法等基本解决;要随文识字词, 做到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注重情感体验———读课文, 你读懂了什么?什么地方不懂?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赞美什么?说明什么?抒发什么?……你是如何体会的?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读一读 (体会写作意图) ———读完课文后, 你有什么看法、想法、感受……说一说或写一写 (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 。
(4) 语言积累 (第二、第三课时) 。
你觉得哪些语段最精彩?读一读, 背一背———你觉得哪些话有特色?读一读, 说一说———你最喜欢哪几个词语?为什么?并用它说一句话———把你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背一背, 写一写。
(5) 能力训练 (听、说、读、写、背……包括识字、写字教学每节课都有) (第二、第三课时) 。
(6) 课后延伸, 作业 (第二三课时) 。
二、词语复习课教学模式探究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 足以说明复习对于学习新知识起着重要铺垫作用。对于语文来说, 句、段、篇都是由若干个词语连接而成的。词语应用的好与坏, 直接影响文章质量的好与坏, 所以正确地掌握词语在语文中起到了不可抹灭的重要作用。掌握词语最好的方法就是大量地积累。而机械枯燥的词语积累又令老师头痛, 令学生厌烦。究其原因, 一是复习内容简单重复, 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二是复习形式单调乏味, 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鉴于上述因素, 每单元一节有趣的词语积累复习课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上好小学语文词语复习课就要改变传统的写了考, 考了写的教学方法, 因此, 在教学中要尝试改变以往的机械重复的记忆方法, 设计词语复习课的新教学模式。
为了提高学生兴趣, 可以把课型设计成词语大比拼的形式。即每节复习课采用似同非同的方式进行词语复习, 逐层递进, 由认到写, 到改错解义, 到用词写句、写段, 来完成每节词语复习内容, 达到让学生基本正确使用所学词语的目的。
每单元的词语复习模式主要分为八个环节, 即:导入———读词语———写词语———改错———解义———造句———写段———收集资料。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用1~2节来完成)
这八个环节即为教学模式的相同之处, 而在教学过程中也表现为每节课每个环节的形式要具有新意。词语复习课教学模式为: (1) 导入:可采用故事导入、口号导入、激情导入等多种方式。 (2) 读词语:采用自由读、开火车读、点名读、小组读、对读、男女生比读等。 (3) 写词语:采用1分钟谁记得多、词语闪身、记词语游戏、你说我写等。 (4) 改错:采用病宝宝排队看病、病宝宝藏身、选字填空等。 (5) 解义:采用出词义猜词、做动作猜词、口述词义词性猜词、收集词义我最多等。 (6) 造句:每人选一词造句、指定词语造句、你说词我造句等。 (7) 写 (说) 段:任选词说或写段、你选词我说段、小组接句成段等。 (8) 收集资料:小组汇报、点名汇报、上交收集资料等。
三、课外阅读词语教学模式探究
2.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策略 篇二
关键词:词语教学 内蕴 体悟 素养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一个词语就是一个精彩的世界。很多文本中看似简单的词语,置于一定故事情境中则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元素,流淌着动人的情韵。学生缺少了对词语内蕴的准确体悟,就无法形成对语言的准确感知。
一、在悉心品味中深入词语意境
(一)设置情境,感受词语精彩
所谓情境唤醒,就是教师通过自身语言、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将词语所在情境开掘出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真正感受词语,借以唤醒学生内在的生命意识,让学生主动体悟意境效果,从而更加全面深入地把握词语的内蕴,提升语言的品析效果。
例如,在《秋天》这首童诗中,作者王宜振以“井井有条”一词形容庄稼成熟时的情景。为了引领学生体悟“井井有条”这一词语的表达效果,教师利用课件呈现一组秋天庄稼和果实成熟时候的图片,让学生细致观察田野绚丽多姿、错落有致的优美画面。很多学生茅塞顿开:庄稼和果实成熟之后的田野层次分明,色彩绚丽,好像被柔美的秋风梳理过一样。所谓“井井有条”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借助联想,体验词语之美
在词语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联想意识,将文字符号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在头脑中形成词语所描述的画面,将僵硬的语言符号转化为灵动活泼的画面。在这样的联想转化过程中,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孤零零的词语,而是一幅活生生的画面,一个令人神往的优美意境了。
著名作家老舍在描写草原景色时,曾经运用了“翠色欲流”“流入云际”来展现草原的绿色。学生在阅读之后提出了疑问:绿色怎么会流动呢?还流到了天边?于是,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如下想象:整个草原都被绿色覆盖,一阵微风吹来,这些草便随风摆动,如同波浪一般,逐层涌向远方,一直到与天际相连接的地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想象着,表达着,“翠色欲流”“流入云际”的美妙动感逐渐浮现在学生的面前,词语表达的意境之美也深深地镌刻在学生的意识之中。
(三)依托揣摩,丰富词语意蕴
词语有着丰富的价值意蕴,如果仅仅凭借理解感知,学生只能获取词语的表层含义,很多极具价值的意蕴则隐藏在文本世界中而不被发掘。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以更为广阔的视角对词语进行全方位揣摩体悟,达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境界。
例如,冯骥才的名篇《珍珠鸟》一文中,以“探”字展现小珍珠鸟天真活泼的特性,是对其动态描写的精彩一笔。但仅从其动作出发,还不足以让学生感知小珍珠鸟的可爱之处。于是教师引领学生琢磨小珍珠“探”时的动作、神态,之后进行角色体验,揣摩小珍珠鸟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感知,丰富学生对“探”字内蕴的体悟,感受到这一简单的文字背后的妙处。
二、从细致斟酌中洞察人文情怀
(一)对比辨析,感受人物魅力
在语文教学中,倘若没有了对比,就没有了涵泳,没有了对语言文字的有效鉴赏。入选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在语言运用方面更是规范、精准,是学生辨析品味、提升语言智慧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抽换、对调等方式,为学生辨析对比词语提供平台,感受文本语言表达的精妙所在。
例如,《鞋匠的儿子》一文中,林肯在赞美自己父亲修鞋时说:“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文中的“艺术”一词可谓别有深意。按照常理来说,不就是修鞋而已么,为什么林肯不用“技术”一词而用“艺术”呢?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辨析对比,让学生意识到“艺术”一词,可以看出在林肯心目中做鞋子并不是低人一等的职业,体现了林肯对自己父亲的爱戴与尊重,更有对父亲职业的敬重。正是选用了“技术”一词作为辨析的参照,学生才能在对比中感受到“艺术”一词的妙处,“艺术”二字使林肯的人格魅力跃然纸上。
(二)解释追问,感受人物品性
学生受自身认知能力和经验储备的限制,在感知词语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障碍,无法对文本语言产生内在的敏感,继而无法进行深入思考。教师可以通过解释追问的方式,为词语的解读搭建思维的桥梁,在拓展学生思维认知角度的基础上,降低理解难度,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品悟词语的效果。
例如,在《钱学森》一文中,钱学森说:“祖国是很穷……我们是应当回去的。”在讲到这一课时,很多学生都会忽略“应当”一词。这个词语看似简朴平淡,其实蕴含深意,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深入体悟。教师可以先引领学生感知“应当”的原本含义,即“必须如此”,之后围绕这个含义追问学生:作为中华儿女,为什么“必须如此”?你从这个词语中感受到什么?正是教师解释词义与相机追问的双重作用,帮助学生于平淡中悟深刻,感受钱学森报效祖国的强烈责任心,以及炎黄子孙的拳拳爱国之心。
(三)拓展补充,走进人物内心
教材中很多文本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知缺乏相应的铺垫,因此难以快速达成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文本语言的核心处、关键处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补充,丰富文本的内涵,强化深切的体验与感受,丰富学生对语言内容的领悟与思考。
例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展现了内心的“孤独”,诗中分别处于三四句中的“孤”“独”两字就是诗眼。要想让小学生真正体悟诗人的这种情感,仅凭诗歌自身短短的20个汉字是很难领悟到的。因此,教师为学生补充了以下的背景资料:柳宗元致力于国家制度的改革,却遭到奸臣的陷害,被贬到永州,内心蓄积了“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的苦闷与悲愤。这些背景资料消除了学生自身的认知与诗歌意境之间的隔阂,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
三、于深度语用中拓展词语外延
(一)广泛链接,补充多维含义
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意蕴,这在人类语言文化体系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因此,掌握词语的多重含义,能够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下甄别其内在意蕴,并能在具体情境中分别加以运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教师可以拓展延伸词语的内在含义,将之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帮助学生感受其表达的内在含义,从而获取较好的感知效果。
例如《水上飞机》,文中出现了“究竟”一词,这个词语具有多重含义,而在这篇课文中学生联系上下文,很快便能理解“问个清楚,问个明白”的含义。解决了文本中的含义,很多教师就认为对于这个词语的教学可以告一段落了。显然,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收获非常有限。笔者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运用“究竟”进行自由造句,渗透“究竟”这个词语的其他含义与用法。整个过程既有基于文本对词语内蕴的感知体悟,也有基于生活运用的其他拓展延伸,使得学生对词语的感知与运用同时进行,一举两得。
(二)重设情境,丰富词语内蕴
如《山谷的谜底》一文中“适当地弯曲”,这个短语是感受文本主题的重要基础。这里的“弯曲”究竟为何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等典型故事,开掘出“弯曲”蕴含着能屈能伸、君子之交不拘小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深度含义,学生对于语句含义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借助收集整合与文本词语相联系的信息资源,重新设置了课堂的认知情境,让学生在类比拓展中丰富了对词语感知的意蕴体系,使文本语言的意蕴更加真实可感。总之,语文教师必须引领学生在文本语言的精华处驻足品鉴,潜心揣摩;在反复体验中熏陶情感,锤炼语言,阅读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删繁就简、柳暗花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李燕.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点滴谈[J].湖南教育,2002(6).
[2]戴益华.字理,让字义理解情趣盎然[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1(6).(作者单位:江苏省灌南县实验小学)
3.提高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有效性 篇三
一、培养学生养成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小学生因为受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的影响, 在实际阅读学习中常常会遇到很多不认识的生字和不懂的词语, 在课外阅读中可以采用跳读的方式, 通过联系上下文猜测这些词语的大意。但在课内阅读中, 就需要学生准确认读和理解。此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教会学生查阅工具书的方法。
例如, 遇到不认识的生字, 可以通过部首查字法, 查找到该字的正确读音。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语, 可以通过音序查字法, 查到该字, 找到该词, 或直接查找词典找到该词。查出以后, 如果这个词语是个多义词, 还需要联系上下文选择词义。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 碰到生僻的词语, 尤其是古典类成语时, 更应该多查阅工具书, 真正弄懂词义, 以免产生误解。为了使学生养成查阅工具书的好习惯, 教师通过试题引起学生对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重视。
如可以这样设置试题:请给句子中加黑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浓: (1) 稠。 (2) 颜色深。 (3) 程度深。1.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 绿得沉郁, 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 显得虎虎有生气。…… () 2.最近, 我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二、通过理解重点字义从而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
有很多词语, 因为其中某一个字义难以理解, 从而影响小学生对整个词语的理解。因此, 只要学生通过查字典弄懂了这个字的意思, 再结合上下文, 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便可以理解这个词的意思了。
例如, “星罗棋布”一词, 学生对“罗”字不懂, 但只要通过查字典, 就能很轻松地知道了“罗”是排列、分布的意思, 那么此时再理解“星罗棋布”就很容易了。
三、用形象解释法理解词义
有些词语概括了某个事物的形象, 或某种场景、某项活动的过程。这类词语最好采用形象解释法, 即通过直观观察、图解示意、描绘情境等多种方式, 将词语所概括的有关内容形象地“还原”出来, 词语也就读懂了。
例如, 在《詹天佑》一课中, 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的居庸关隧道和八达岭隧道分别采用的是“中部凿井法”和“两端推进法”, 对于这两个术语, 如果用语言解释, 小学生很难理解, 也很难通过语言进行解释。但如果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 画出不同的山势, 再绘制出这两种施工示意图, 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到“两端推进法”是因为山势高, 两边同时施工可省时高效。而“中部凿井法”是根据居庸关山脉绵长的特点, 从中间凿井可增加工作面,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正是通过绘画还原场景, 就很快地突破了这两个术语理解的难题。
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小学课文中, 有很多词语在出现时, 它的词语意思已经在课文中形象而具体地进行了解释, 因此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是小学阶段最常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也是最有实效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在教学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 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联。
例如, 在教学《触摸春天》一文时, 有的学生不理解“小女孩走得非常流畅, 从没有磕磕绊绊”一句中“流畅”的意思, 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小女孩从没有磕磕绊绊?联系上下文学生们很容易就能回答出:因为她整天在花间流连。教师在此基础上继续引导:因为她整天在花间流连, 所以她从没有磕磕绊绊, 所以说她走得非常———流畅。至此流畅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运用比较法理解词语
在指导学生理解词语时, 还可以通过找这个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比较近义词之间的细小差别, 从而明确作者用词语的准确性。
例如, 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五光十色”一词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到海水是“五光十色”的, 由此教师引导学生联想到像这样表示颜色多样的词语还有什么?学生纷纷答出“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绚丽多彩、姹紫嫣红”等。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看到的布匹、珠宝等事物,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对比感受到“五光十色”不仅颜色多, 而且十分鲜艳, 再结合想象感受到海水的美, 从而读得入情入境。这样的教学设计, 不但让学生准确地把握了词语的意思, 而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在具体的情境中, 几个词语的微妙差别就得以辨析。
六、通过动作、神态来理解比较抽象的词语
小学生活泼好动, 喜欢模仿和表演。因此, 借助有效的表演, 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来理解比较抽象的词语含义, 往往比借助工具书或教师繁琐的解释深刻得多、灵动得多。
例如, 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 有的学生对“小鹿在溪边散步, 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 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一句中“欣赏”一词不理解, 此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做自己照镜子的动作, 仔细看看自己在镜子中的形象, 那么这一过程, 就是“欣赏”的过程, 从而让一个很抽象的词语就在这一动作的过程体验中得到了诠释。
又如, 在教学《风筝》一课时, 当学到“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 便极快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那风筝越来越小……”一句时, 教师引导学生做出惊慌失色的表情, 摆出呼唤的动作, 喊出呼唤的话语, 这一系列的表演就轻松地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大惊失色”什么是“千呼万唤”。
七、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 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已经接受了大量的信息。有一部分信息已与书面词语建立了对应联系, 学生能很轻松地理解这部分词语。但因学生生活的地域不同, 尤其是一些城里的学生对课文中描写的与农村生活的相关的词语不能很好地理解, 此时, 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或借助图片或借助实物进行理解。
例如, 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 城市中的学生对“井沿”一词不能理解, 此时, 如果教师借助图片, 让学生指一指井沿, 这一词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又如, 在教学《长城》一课时, 对于文中提到的“垛口”“射口”, 没亲身登到长城的学生很容易混淆。因此, 教师可借助图片, 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 指认这两处, 如果学生能正确指认出“垛口”“射口”, 那么这两个词语肯定就理解了。如果指认有误, 相机引导学生互教互学, 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又突破了教学难点, 可谓一举两得。
4.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策略分析 篇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分析
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积极引导学生揣摸词语,领悟词语内涵,这是对小学语文词语教学进行进一步优化的有效途径。
一、深入语境,品读词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对词意进行正确理解,由此,方能对词语进行有效品读。在指导学生学习词义的過程中,教师必须结合语言情景,以丰富词语意思,将词语丰富的意象传达给学生,确保学生能够对词语活学活用。而且在品读词语时,学生说感悟、读文本的过程中,也会不断提升其情感,而这种人文性的高度展现也是在对关键词进行品读,而且紧扣文本的过程中实现的。
二、激活经验,领悟词语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进行激活,从学生新发展区入手,对词语意思进行有效领悟。认知心理学明确指出,人类认知结构决定着人的认知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知识背景或者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教学,能使学生认知结构中已存在的思维组块得以激活,极易将该句子或者该词语的意思推知出来,以此形成一种学习期待心理,为进一步领悟文本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还原表象,探究词语
通常在言语作品中,用最为简洁的语言将丰富的文章内容表达出来,作者通常会根据语境对语言常态表达进行突破,并以此创造新词,同时赋予句子或词语以新含义,此为“语意”。一般情况下,语意都会将其信息隐于语境中,若缺少语境,那么语意就不存在,由此可见,语境为言外之意的根本。
总之,加强句子理解的前提就是理解词语,然而,对词语的理解并非必须脱离语言环境,唯有以语境为依托,才能确保词语土壤肥沃,在词义的理解上才能做到水到渠成。此外,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多阅读,确保词语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姜立波.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策略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2009:123-124.
5.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策略解析 篇五
关键词: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词语教学有着重要的地位。但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对于词语教学并不重视,教学方法太过于枯燥乏味,对于学生根本没有任何吸引力。小学语文教是一环套一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词语的积累量没有达到一定的数值,就难以继续进一步学习。为了以后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对于词语教学不可忽视。下面将对小学语文词语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一、在小学语文词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不重视对于词语的教学
虽然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教师开展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但是却没有明确的实行体系。所以,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对词语有了一定的讲解,却没有高度重视。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将词语作为文章的铺垫。在学习一篇文章时,往往先将陌生的词汇进行简单讲解,然后要求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再对课文进行讲解。对于小学语文词语的教学不够重视,做不到细致讲解。
2.词语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我国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没有明确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做不到将词语的含义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对于不同的词语在不同环境中也做不到充分讲解,词语教学只是单纯地讲解词语在句中、在段中的意思,学生对文中的词语也只是粗略地理解,对于实际应用就显得十分生硬;还有一小部分教师完全忽略对文章中词语的解释,直接进行文字讲读。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觉得词语学习枯燥乏味,产生消极的学习心理。
3.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教学方法
对于词语教学,大部分低年级的教师选择对生字的词语以及陌生词汇进行讲解,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词语的意义的同时还能理解生字。中年级的教师则选择加大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使学生对于事物的特征能有所掌握,体会核心词语在文中起到的作用。而高年级的教师重视的是学生对于词语深层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可以很好地将词语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由此得知,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学方式也存在着差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却做不到循序渐进地教授学生词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根据自己的节奏,没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词语。
二、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策略
1.提高对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重视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词语教学的重要性。对于词语的教学应该联系文章中的上下文,不仅单单对词语进行讲解,对于词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也要进行讲述,让学生对于词语、文章都有更深的理解。如在课文《桥》中描述桥的一句“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在正常的思维中,发抖、痛苦、呻吟都是人才会有的状态,而这里却是描写桥在大水的影响下的晃动以及发出的声音。因为木桥没有生命,但是文中却用描写人的词语描写了桥,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会产生疑惑。所以教师在讲解文字之前,要先将文中学生不懂的词语进行解释,对于陌生的词语也要结合文章去理解其的意思,然后还可以利用字典对于单个词语进行详细的讲解。
2.树立明确的词语教学目标
在小学语文词语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年级对词语的教学目标存在着差异。低年级的教学目的旨在吸引学生对于词语学习的兴趣,积累词汇量,对于词语有着简单的理解,能够准确地读写;中年级的教学目标旨在能充分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在遣词造句时能够准确运用;高年级的教学目标则需要学生对于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进行自主推敲,探究其深层意义。
3.改进词语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配合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词语教学。在讲解课文前,让学生做好预习,对于不懂的词汇或者陌生词语进行标注。在课堂学习中对于文章的核心词语进行重点讲授,并且对学生进行标注的词语进行讲解,消除学生心中的疑惑。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古板,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爱上语文词语。学生在阅读时,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将自己已经了解的词语来理解文章;学生在进行写作时,教师要积极督促学生运用已知的词语进行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对于不同的词语还可以运用表演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印象,也使得学生对于语文课堂更感兴趣,更加理解词语的意义。
总之,词语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更好地进行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也逐渐受到教师的关注。本文针对在词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意见,希望对小学语文词语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冯稚.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0):163.
6.小学语文词语专版 篇六
一、运用比较法, 理解词语
《小学语文课标》中规定词语教学目标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因此, 运用比较法进行词语教学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 近义词比较。就是让学生在比较近义词的异同时, 仔细分辨它们之间的细小差别, 从而明确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体味词语背后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 异词比较。就是不同两个词语之间的比较, 形成强烈的对比, 很好地品味出文本的情感、突出主人公思想境界。
(3) 同词异义。指同时一个词, 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所表示的意义不同。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一句, 其中的“才”是表示战友焦急、痛苦的心情, 而“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一句中的“才”则是表示时间短。教学时, 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比琢磨加以理解, 从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 运用相同的词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这样, 可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对词义的理解升华到对句子的理解、对中心的把握上来。
二、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语
(1) 联系上、下文词句义, 直接感知词语意。一些词语在出现时, 前文、后文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语意, 触手可及。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时, 就应放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 理解词语。
(2) 联系上、下文语句间关系, 理解词语。语句间关系错综复杂, 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虚词, 想通过口头释意, 有板有眼, 唯恐丢字漏字, 挂一漏万, 则会显得吃力不讨好。最实用的方法应是引导学生读懂前、后句子, 挖崛语句间的关系, 从而理解词语。
(3) 联系上、下文语句所述故事情节的发展, 理解词语。这种方法是被理解的词语大多在记事的课文中, 学生往往特别关心故事情节的发展。此时, 学生对维持故事的完整性、延续性有强烈欲望。教师可抓住契机, 利用故事发展情节来理解词语。
三、联系导入, 创设情境
对于同一类文章、同一个知识点、同一种方法都可以作为联系点, 在导课中建立这些联系, 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 联系学过《赠汪伦》一文中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场面。今天, 我们要学新课《送元二使安西》, 它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学生便会运用自己对此类课文的经验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创设情境,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挂图或现代化教学手段, 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情境, 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 产生共鸣, 更好地进入新的教学情境。例如, 教学《瀑布》, 先让学生观察黄果树瀑布的画面 (挂图或幻灯片) , 感受瀑布的雄伟气势, 再学习新课。又如, 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 先播放歌曲, 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 再引入新课等。创设情境的基本要点是“情”与“境”, 通过“境”来表现和感染“情”, 通过“情”来深化“境”。因此, 使用这种方法, 最本质的要求是根据“情”来创设“境”。
四、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 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已经接受了大量的信息。有一部分信息已与书面词语建立了对应联系, 在生活实际中已理解掌握了这些词语。但更多的信息与书面词语并未建立联系。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类词语时, 教师如果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 则可收到最好的效果。例如“乳白、枣红、米黄”这些词语, 可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平日所喝过的牛奶、所吃过的红枣、所见过的小米的颜色而不讲自明。而“山梁、树冠”等词, 我们则可通过引导学生观看相关的幻灯、图片、实物进行理解。
五、分析词语的形体、构成, 理解词语
常言说:“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朗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 它有助于促进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 加深对词语和文意的理解和感悟, 在情感体验上得到一次升华, 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六、演示法, 理解词语
(1) 学生演示。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演员。”的确, 小学生特别喜欢模仿和表演。因此, 借助有效的表演, 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 这较简单的“说教”或借助工具书会有更深刻、灵动的效果。
(2) 教师演示。教师演示包括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肢体语言。例如教学《乌鸦喝水》时, 写水“渐渐地升高”一句中的“渐渐地”, 教师可通过演示使学生理解词义。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往装有半瓶水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当学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渐升高的情景时, 教师稍加点拨, 学生马上就会领悟到“渐渐地”的意思。
(3) 多媒体演示。使用现代化电教媒体, 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意境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 可以起到变静态为动态, 化抽象为形象, 便于他们准确生动地理解。如在教学会意字“笔”时, 屏幕上先出现一支毛笔, 上面是竹竿, 下面是笔毫, 学生很清楚地看到竹竿变成“竹”, 笔毫变成了“毛”字, 他们明白了为什么“笔”是竹字头和毛字组成, 并牢牢记住了“笔”的字形。
7.小学语文词语专版 篇七
一、军事非小众读者有需求
一段时间以来, 一些人认为军事版的读者群并不多, 不是都市报纸的主打内容, 但是从时下报刊市场分析出的读者阅读习惯来看, 这一观点并不准确。
从中国人民解放军书写的辉煌战史, 到外军创造的精彩战例, 古往今来, 军史战例一直是吸引人们的重要阅读点, 在现实的生活中, 在虚拟的网络中, 有相当多的群体在关注军事。
目前, 我国有军事类报纸期刊达四五十种, 主要军事刊物有《兵器》《现代兵器》《舰船知识》《舰载武器》《坦克装甲车》《世界军事》《兵工科技》等, 从数量之多, 到涵盖海陆空多兵种之全, 可以看出当今的军事杂志很火。
去年八月, 大连晚报曾在我市几个主要报纸期刊门市做过调查, 被访问的几个门市负责人都无一例外地表示军事类杂志销售得非常好, 一位女性负责人说, 她的门市仅《兵器知识》这一种杂志一个月就卖了好几十本, 销售量在所有的杂志中排名前茅, 这位女性负责人说:“不八卦的男人看军事。”据了解, 以往的军事类杂志的主要读者群是中小学生、大中专院校学生, 而如今这一读者群已经扩大为中老年人和职业白领等精英群体, 伴随着世界热点时事发生的军事类知识已经不是简单的中小学生课外读物内容, 超越一般成年人的休闲和爱好, 而是成为成熟读者群关注时政的一个重要部分。据一项调查统计, 男性读者中, 喜欢军事, 关注军事动态, 关心国防建设的比例大约占30%以上, 读者群的不断扩大也正说明军事非小众。与此应运而生的大量军事官站、博客等, 据调查, 我国现有500多家大规模的非官方军事网站, 其中不少还是个人网站。
国内知名晚报大多设有军事版。在南方晚报中的翘楚, 当属历史悠久的《新民晚报》, 其在几年前推出了每周两个整版的《军界了望》, 固定在每周四出版。这两个军事版定位在“高端, 权威, 独家”, 由向守志、刘精松等五位上将担任顾问, 作为上海市军民创优的典范, 《军界了望》受到中央军委的重视与肯定。
《今晚报》作为北方晚报界的领先者也在其子报《渤海早报》中开辟了军事版, 取名《军事迷》, 每逢周六出版。
这些在全国晚报界中口碑好, 有率先垂范作用的晚报社纷纷创建军事类版面, 这说明军事版已经成为晚报类报纸中一个新的看点。
二、军事版的主线:宣讲爱国主义和进行国防教育
军事新闻报道和其他新闻报道一样, 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针对性。著名记者、新华社原社长穆青曾说过:“我们的军事宣传不能够离开我们全党和全国的大局, 不能离开政治形势, 必须在党的领导下, 政治上服从党在当前主要的政治任务, 要很好地宣传党的政策、配合全国的政治形势去报道。”所以基于此, 都市报军事专版的主导思想就应该是宣传爱国主义、促进国防教育, 这应该是军事专版永不背离的主题, 这也是它和其它军事网站的一个巨大区别。
大连晚报《军事发烧友》为一周两期, 一期两版, 分别于周一和周五出版。两期军事版侧重点不同, 周一版主要围绕军事时事, 进行阅读延伸, 军事专家加盟解析;周五集中揭秘历史, 定位于军史回眸、经典战例, 力争做到传知识和讲故事并重, 以此增加可读性。军事专版, 以编为主, 这要求编辑在稿件选择中, 中外兼顾, 在知识性、常识性介绍中, 巧妙地宣传报道我军军事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 以壮军威, 鼓舞人心。
以我为主, 不长他人志气《军事发烧友》在介绍外军先进武器装备时, 其中必然要介绍我国相关装备的研发情况以及在世界同类军品中的水平。比如我军的鱼雷和炮兵侦位雷达等军事装备在吸收外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已经自成一派, 形成相当的战力。
在一些我军尚处落后的装备中, 在同外军装备比较中要引用权威资料, 比如我国的航空发动机为何落后, 这也是军迷关心, 我军正在努力赶超外军的地方, 但是报道中要力争实事求是, 片面夸大外军装备是不可取的。例如对时下网络热传的中国第五代战机, 既要突出这一项了不起的航空成就, 也要客观地分析它与世界最先进水平的差距。
发挥本地特色地方都市报又不同于军报、党报, 它的军事宣传是对国家级军报军事报道的再选择和再扩展, 所以它既有专业军事报纸的共性, 又要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比如大连是海港城市, 同时也是海防城市, 挖掘本地军事题材拉近读者, 显得非常有必要, 退役的104舰的前世今生, 军品收藏者等文章都吸引了大量读者的注意, 引起共鸣;另外大连又是多所干休所所在地, 革命功臣多, 军味十足, 每次报道也都会得到他们的积极回应。
严格遵守军事报道纪律不泄密是地方军事专版一个必须把握的原则, 不报道最新武器研制细节, 不泄露部队驻地和番号。以大连为例, 停泊在大连港的某型号航母一直是军事爱好者关注的话题, 有关它的传闻和照片在国内各大军事网站上都有体现, 但是航母作为一种在我国尚在研制, 具有非同一般的战略武器和战术武器平台, 中国航母的发展一举一动引人注目, 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国防机密的大背景下, 任何主流媒体的航母报道, 都会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所以, 《军事发烧友》谨遵上级指示, 没有私自进行文字和图片报道, 让传闻仅限于传闻, 保守了军事机密。
三、紧跟新闻时事热点
新闻是军事专版中提纲挈领的宗和魂, 只有围绕新闻做军事, 才能吸引读者。在内容上, 《军事发烧友》立足于传播国防知识, 弘扬爱国主义这个主线, 在军情和军器介绍中结合时事、热点新闻, 以我为主, 兼顾外军。
通常情况下, 单纯地介绍武器会显得干涩, 突兀, 但是一旦结合现时的军事冲突, 就会激发人们未知欲知的兴趣。在今年2月末, 朝鲜半岛发生韩国军舰“天安”号沉没事件, 本刊及时跟进, 在关注事态发展, 介绍鱼雷、水雷攻击知识的同时, 配以本版顾问张召忠将军的及时分析, 既全面系统, 又有针对性地对“天安”舰沉没事件进行了详细报道, 新鲜、知性, 受到广大读者的赞扬, 又在随后的几期中, 放大双方历次冲突, 把大量相关历史提供给读者。相同的报道, 一些专业的军事杂志在一个多月后才有报道, 先睹为快, 这不能不说是出版周期短的报纸军事版的一个优势。随后, 《军事发烧友》对中国发射“北斗”卫星、中国无人机发展和黄海军演等军事时事都进行了类似报道, 社会效果非常好。
在近期朝韩紧张局势中, 《军事发烧友》又从双方部队及装备进行了拓展性报道, 把“神秘之师”朝鲜军队进行了解读, 神秘的第四军团, 可怖的谷山大炮等文章让读者比较全面了解了冲突双方实力。
四、名家荟萃的互动平台
为了让军事版内容更有权威性, 本报邀请国内一些知名的军事评论家担任顾问或为他们设立专栏, 以此把握世界军界最新动向, 吸引读者。
《军事发烧友》一创刊, 本刊就请百岁将军、原南京军区司令, 将军书法家曾思玉为本刊题写刊名, 为《军事发烧友》打上了一个发场我军光荣传统、关注国防发展、弘扬爱国主义的烙印。
著名的军事专家的文章成为一个军事版能否吸引读者的关键, 本刊特别邀请国防大学教授、海军少将、中央电视台军事评论员张召忠, 并在军事版上设立张召忠专栏, 及时发表张召忠将军的军事时评, 正是由于张召忠在全国军事迷中的超高人气, 为军事版带来极大的阅读号召力。
另外一位国防大学教授、陆军少将徐焰曾就读在大连某中学, 《军事发烧友》创刊以来, 徐少将多次在军史研究方面为本刊策划选题, 为军事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洞悉历史的园地。
8.浅谈小学语文的词语教学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词语教学 教学方法
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而每个词都具有它的声音、意义和语法功能的。说话和写文章都是一句一句地说和写的,这一句一句的话便是由词为基本单位组合而成的。词和词组构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词语。
词语在语文教学中所占的地位是很重要的,所起的作用同样也是很重要的。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个词语都极富有伸张力和想象力的,它们不是死古板地孤立存在的,而是承载着写作者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情感倾向等,有着广阔的空间可以让学生开拓思维,是学生语言发展的良好依托和载体,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巨大宝库。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行之有效的策略,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词语、掌握词语、运用词语和发展词语。词语的种类很多,所包含的意义也很广泛。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做好词语知识教学?笔者对此问题进行浅谈。
一、从生活中学习词语,积累语言
“词是语音、语义的结合体。”一个词语,它代表着一种情感、一种信息、承载着一种文化。它源自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如:人类的祖先他们在长期的与自然搏斗的生存过程中,学会了采集、狩猎、捕捞。这既是一种生产劳动情景的体现,又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采集”就是采收积累。“狩猎”就是围堵捕杀。“捕捞”是用渔网在河中围猎鱼类将其拉上岸。它为我们展示了祖先们劳动生产的画面。同时又将人类的文明历史文化的发展传递给了后世子孙。又如,生活中我们都有不同的情感,“喜、怒、哀、忧”。当遇上好事,会让我们心里舒畅,便有了“喜悦”,摊上不顺意、无奈气恼的事这就有了“愤怒”,经历痛苦和打击自然感到“悲哀”,苦闷不能排解,终酿出“忧愁”。可见词语源于生活,而为反映生活所用。由此对于学生初学词语时,我们为何不能从具体的生活情景入手,来引导学生去感知生活,总结归纳,学习词语,积累词语,增长知识呢?再如,教学“鸟语花香”这一词,可以带学生去到野外、山林里感受一下春天的景象,把自己体验到的用话来说:树上鸟儿在欢快的鸣叫,山坡上、花园里朵朵的花儿在竞相开放,散发着浓浓的香气。词语的意思豁然明朗,既让学生理解了词义,又锻炼了语言,更易于学生接受。
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学习词语,积累语言
词,它本身是语音语义的结合体,反映生活的本质,揭示一种生活的规律。所以词语不能离开生活的源,脱离了生活的实际,词语就显得孤立而失了色彩,它需依借一定的语言环境的支撑,显现出它的独特功用来。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文时,课文里面有许多描写“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特点的优美词语,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让学到的词语“活”起来,上完课文后,我根据家乡的风景,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用上课文中的优美词语或自己平时积累的词语,仿照“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特点的写法,分别写两段话,一段话描写家乡的水或自己看到过的水的特点;另一段话描写家乡的山或自己看到过的山的特点,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三、结合文本,让词语意思清晰化,进行启发式教学
每个词语所生存的环境是所在的课文,对词语的意思,我们不能简单地凭借工具书去理解,而要把词语放到文本当中去理解,引导学生读课文时获得对词语的感悟。常言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悉心推敲、比较、品味文本用词造句与作者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才能让学生滋润在人文精神的知识海洋里,领略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特别是对文章关键词语的品析,足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牵一“词”而动全“篇”的功效。所以,我们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要让学生尽可能地从课文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去揣摩词语的意思,即“联系课文”或“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样的词语教学让学生从功效、感性方面去体会,胜于从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去理解。
在学生阅读、说话、作文的实践中,教师应加强引导,使他们都能正确地运用所学词语,以达到对词语的真正理解、巩固与积累。这里有几点需要学生逐步明确:(1)词语的使用范围;(2)词义的轻重缓急;(3)词语的感情色彩;(4)词语的搭配习惯。要使学生真正能按如上要求来用词,需要教师不断地耐心诱导启发,这是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只有常抓不懈,才可收到实效。
词语的运用有着它独特的意义、情感色彩和使用范围。从词义上,词分为单义词、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要掌握运用词语,必须先学会辨析同义词。可以从这几方面进行辨析:以词的意义(1)词义轻重不同; (2)范围大小不同;(3)从情感色彩上,词的感情不同,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以词的运用范围的不同来区分词语,学习积累词语,运用词语知识发展语言。(1)支配对象如“夸奖”(别人),“夸耀”(自己)。(2)搭配习惯如“冲破”(束缚、阻力、牢笼)“突破”(界限、定额)。因此,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更要通过表达来内化语言。在教学中的字、词、句、段都要训练到位,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要围绕学生语言文字的学习。
总之,小学阶段对词语的教学应顺应小学生的认识思维能力和理解规律,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教学,使词语教学融入对文章的理解之中,在品词析句中使词语与学生的精神领域建立广泛而紧密的联系,这样做,不但有助于小学生对字词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强化,还能促进小学生其他能力与素养的形成,开拓了思维,培养了语感,激发了兴趣。
【参考文献】
[1]黄明珍. 挥洒智慧,润泽词语教学[J]. 考试周刊,2011(47).
9.综合类报纸IT专版风格比较 篇九
>《中国经营报》
曾长期占据财经类报纸首位的《中国经营报》对IT版面的报道力度最大、范围最广。“聚焦主流”是该报IT版面的报道精神, 其一大特色就是以重大新闻事件为核心, 全面展现IT业在一周内发生的重大主题, 并充分利用竖通栏来刊登产业动态、业界传真等信息, 这种安排很好地体现了实用的特点, 但同时也暴露出新闻报道缺乏独家性, 流于平淡的不足之处。
《中国经营报》的IT版面设置在“产经新闻”板块里, 通常为两版, 但也会根据新闻的重要程度进行调整。从内容和版面设置上看, 其有相当比重的版面用于报道最新动态, 并结合国家政策进行深度分析, 进而归纳出IT行业的发展趋势。其报道对象偏向于业内知名企业, 如IBM、微软、华为、神州数码、金山软件等。
比较注重产业调查数据、产业观点以及产业预测等方面的内容, 并力求做到图文并茂是《中国经营报》的另一大特色。该报的宗旨是通过本版为IT企业的管理者提供观察产业发展的窗口, 进而为他们的决策提供帮助。因此该报设置了一些实用性和指导性较强的文章和栏目, 还对研发和生产领域的技术创新、市场销售和服务领域的营销创新进行点评, 刊登业内专家、学者及企业高管的权威观点。这样深度与广度完美结合的报道风格, 读下来颇有一气呵成、淋漓畅快之感, 不但能够让读者获悉新闻事实, 而且还能够让其把握行业未来走势。
>《经济日报》
由国务院主办的《经济日报》的基本定位是替党和政府传递权威的经济政策和反映市场资讯。由于体制原因, 目前该报市场化程度不高, 并逐渐失去之前在业界的影响力。不过《经济日报》的核心读者群是党政机关中从事经济工作的官员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中的高管, 可以说这份报纸对企业开展政府关系的作用不言而喻。据《经济日报》IT版面编辑介绍, 由于政府决策层关注这份报纸, 所以一些中小型企业的发稿要求是十分积极的。
《经济日报》IT报道集中于“信息时空”版面, 主要报道IT领域的重大事件、市场动态等, 包括企业及政府信息化、移动通信、国内外IT新技术和新产品、消费电子、网络、软件、数字生活及相关领域。此外, 还及时报道政府对IT行业的指导方针和政策。其IT报道较多关注国有大中型IT企业, 如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通信类运营商, 同时也会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节能减排”、“中国企业走出去”等主题, 对一些成长中的IT企业进行报道。
“信息时空”版面设置“信息快递”栏目, 每期都会刊发4至6篇关于IT行业的短新闻, 但由于要兼顾办报主旨, 这些新闻的时效性一般不是很强, 但比较注重政策的指导意义。不过, 这个版面经常会就行业发展方向及政策, 邀请国家主管部门, 如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高级官员发表评论, 而这些评论通常被业界认为是对国家产业既有政策的解读。
>《21世纪经济报道》
创办于2001年的《21世纪经济报道》云集了中国许多资深产经、财经记者。2008年改版后, 这份报纸的IT版面通常为两版, 每期发表2—3篇文章, 不过都是十分纯粹的新闻报道, 从版式上看, 颇为简洁、大气, 至于报道内容, 倒是中规中矩。
尽管《21世纪经济报道》将IT版面定位为“从各个角度剖析新世纪中国支柱产业在中国市场的演变进化”, 但专业人士认为其IT版却基本游离于主流话题之外, 热衷于挖掘企业内幕, 不论轻重缓急, 都一视同仁 (半个版一篇) 。但是与错综复杂, 频出内幕的财经领域相比, IT行业显得稍微干净和透明, 所谓的“黑幕”或是独家猛料不容易挖到, 这对于善抓热点的《21世纪经济报道》来说, 显得英雄无用武之地。总而言之, 在缺少能抓住读者眼球的“独家报道”的情况下, 其逐渐将主要报道方向锁定为互联网、新媒体、无线以及风险投资上。
互联网产业涌现出不少知识经济的弄潮儿, 虽然只是一个小行业, 但却经常占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IT版面。从内容上看, 其IT报道侧重于对业内人士或者投资者“创富”的影响, 而较少关注这些新闻对消费者和其他相关人士的影响。
>《北京晚报》
最近通讯产业成为IT行业中的一个新增亮点, 因此各报均把IT版面扩展为IT通信版面。《北京晚报》作为北京地区都市报晚报市场中的龙头老大, 其进军IT新闻报道的历史最为久远。经过不断整合, 《北京晚报》IT类版面基本固定为两个版面, 其报道理念是“新闻+热点+时尚”, 在版面安排上采用符合现代人阅读习惯, 且同国际接轨的拼版方式——浓眉大眼。
由于定位于市民报纸, 文章比较注重实用性, 比较关注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新闻, 如手机安全、计算机防病毒、游戏软件等内容。而报道内容则侧重于数码、通讯等相关领域, 关注的企业也以北京地区的IT类知名企业为主, 比如百度、搜狐等。此外, 在《北京晚报》的IT新闻版面中, 国际科技新闻处于较为重要的位置, 报道国际IT界最新消费产品的内容比较多, 向读者介绍当前国际厂商推出的各种流行数字家用产品。
另外, 《北京晚报》IT版面比较重视对IT知名人物的访谈, 张朝阳、李彦宏等业界名人均接受过其采访, 而在人物报道中, 《北京晚报》的报道风格又与经济类报纸有所不同, 其坚持走市民化报道风格, 关注人物的成长经历。
>传播操作要点
提供针对性强的报道素材。实际上, 新闻有其自身的特点, 企业要对新闻的价值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 能否为IT版面提供有价值的新闻, 是实施企业传播的基础条件。企业新闻包括很多方面, 比如人事变动, 经营方式改变, 管理变革, 新产品上市, 价格变动以及各种公关活动都可能成为IT版面的新闻来源。不过, 在传播的过程中, 工作人员要针对不同媒体IT版面的报道风格, 为其提供相应的报道素材。
重视意见领袖的作用。一般而言, 要确保企业发起的话题能够顺利实施, 除需要准备好切入点以外, 还需要制定一个详尽的执行计划, 引导更多人参与话题的讨论和传播。
【小学语文词语专版】推荐阅读: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词语教学07-24
小学语文知识总结词语类09-28
浅谈小学语文词语教学----解读教材10-12
高考语文广东专版8月参考答案08-05
人教版小学四上语文每课词语注音09-12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生字表组词及词语盘点07-08
小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音字词语解释近义词反义词每课重点归纳07-18
语文词语搭配09-21
八上语文词语06-17
语文词语盘点拼音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