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学生救助方案

2024-09-14

贫困学生救助方案(精选11篇)

1.贫困学生救助方案 篇一

2009年张侯小学贫困生救助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做好贫困生救助工作,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落实和完善中小学贫困生助学基金制度的通知》,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严格确定资助范围,重点照顾

1、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家庭的直系子女;

2、父母双亡的子女;

3、享受国家优抚的伤残离复军人、烈士子女;

4、其他家庭特别困难,尚未纳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直系子女;

5、城市低保家庭的子女。

二、严格申请资助程序:

1、特困生本人向学校提出申请;

2、村(居委会)或家长所在单位出具家庭经济状况证明,学校初审后填写《张侯小学贫困生助学申请表》,并在校务公开栏内对申请资助的学生情况进行公示,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

3、学校德育处将公示无异的学生《申请表》报学校办公室,由学校研究决定。

4、学校采取先由班主任调查询问的方式取得基本学生情况,在根据学校的救助名额具体确定最终救助的学生名单。

三、助学金用于资助家庭家特殊困难的学生,帮他们提供学习用品,具体资助数额根据省定收费标准确定;抵减项目根据学生家庭困难状况确定。

四、建立特困生助学金发放资料库,对受助学生进行动态管理,跟踪服务,当贫困生毕业后,我校将贫困生的资料推荐给所在中学,争取使特困生完成基本学业。

2.贫困学生救助方案 篇二

1.1 奖学金

目前我国高校奖学金主要有国家奖学金, 励志奖学金及各高校自主设置的校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及国家励志奖学金都是是为了激励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各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 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国家奖学金由中央政府出资设立的奖励特别优秀学生的奖学金, 奖励标准每人每年8000元, 每学年评选一次, 而国家励志奖学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的, 奖励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奖学金, 奖励标准每人每年5000元, 每学年评选一次。各高校设立的奖学金一般分为特等, 一等, 二等, 三等, 各等级按比例评选, 一般评选比例在30%~40%之间。奖学金奖奖励学业优秀的学生, 奖学金评定主要以学生德智体综合排名做为评定的主要依据, 国家奖学金, 励志奖学金名额少, 难以照顾到广大困难学生, 尤其农村地区教育水平较城市低, 师资力量薄弱, 教育设施差, 农村贫困学生学习基础较为薄弱,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 有的难以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导致学习困难, 加上生活困难, 使他们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 有的参加勤工俭学, 影响学习效率, 难以达到奖学金的评比要求。

1.2 助学金

国家助学金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 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 (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 在校学生的助学金。资助标准是全国平均每人每年3000元。用于帮助家庭困难学生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但高校助学金存在认定标准不明晰、认定不规范、工作监督不到位等问题, 难以实现助学金评定的公平与公正。只要学生能提供由生源地民政部门开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 就可以进行经济困难的建档。而在给家庭困难开证明时, 当地政府也没有进行调查, 随意开证明, 造成这些材料的真伪难以辨别。国家也鼓励社会、民间组织设立各种形式的捐资助学, 但相比国家助学金, 覆盖面较窄。

1.3 国家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 金融机构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的信用助学贷款, 帮助解决在校期间学习和生活费用。2014年调整贷款额度, 本科最高额度8000元。截至2013年底, 全国累计发放国家助学贷款1032亿元, 惠及约1000万名学生。目前大部分高校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是减轻经济负担的重要举措。国家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 学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 但需要承诺按期还款, 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但部分学生存在拖延还款日期甚至不还款, 存在个人信用记录不良的现象, 虽然国家出台了助学贷款的一系列政策, 但在实施过程中有些政府部门办理程序冗繁, 或银行出于利益考虑, 不愿与学生订立贷款协议, 导致有些学生申请助学贷款存在一定难度。

1.4 勤工助学

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 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合法报酬, 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勤工助学是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途径。很多高校在校内有提供勤工助学岗位, 但由于报酬低, 任务重, 有学生为了取得更大的收益, 宁愿到校外进行勤工助学, 校外的勤工助学虽然报酬高, 但存在一定的风险。高校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下, 积极拓宽勤工俭学岗位, 完善勤工俭学管理制度。

1.5 学费减免

国家对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中部分确因经济条件所限, 交纳学费有困难的学生, 特别是其中的孤残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及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等, 实行减免学费政策。减免学费额度由各高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实行减免。公办院校学费减免政策较为完善, 覆盖面较广, 而民办高校由于其学校性质, 能申请到减免学费的机会少, 而且额度也少。

1.6 绿色通道

为切实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规定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必须建立“绿色通道”制度, 即对被录取入学、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 学校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 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 分别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为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法入学报到的学生提供了便利。但毕竟这只是缓交学费, 在今后的大学生学习生活中, 农村籍学生还是会遇到无法支付其学习、生活费用的情况。

2 完善农村籍贫困大学生经济救助和精神救助体系

2.1 建立科学、合理的奖助学金评定机制及监督机制

通过建立贫困生家庭困难档案, 明确困难等级标准, 通过贫困证明, 班级民主评议, 跟踪调查, 综合素质等方面全方位考察贫困生, 而不应简单以家庭困难证明材料做为贫困认定的依据。同时对贫困生的贫困信息要实时更新记录, 以便掌握最新的数据情况, 使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更透明, 更规范。建立多种形式的奖学金, 对一些自立自强的大学生可建立特殊的奖励方式, 鼓励他们自立自强。

2.2 完善助学贷款体系

国家应进一步制定完善的助学贷款法律法规, 明确银行, 高校, 学生三者之间的权责, 银行、高校应严格审核贷款者的个人信用, 家庭情况, 并对贷款风险进行评估, 每学年都严格审核贷款者的相关信息材料。可根据需要, 适当延长还贷时间, 使学生贷得起, 还得起。完善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 扩大生源地助学贷款范围, 高校, 银行, 学生及家长签订相关协议, 高校及银行共同督促学生还款。

2.3 拓宽勤工俭学渠道, 完善勤工俭学制度

高校应建立勤工俭学管理制度, 为家庭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岗位需求, 提高报酬, 对表现优秀的同学在每学期结束后, 可适当给予奖励, 同时可根据岗位要求, 增加岗位的技术含量, 录用相应专业的勤工俭学者, 一方面可以解决经济问题, 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技能, 磨练了心志, 为他们今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高校应积极与社会商业组织联系, 订立校企合作协议, 人才合作计划, 学生在校期间可到相应单位勤工俭学, 其毕业之后, 如果表现优秀, 单位考核通过后, 可以直接到企业就职。高校建立勤工俭学岗位信息库, 对申请勤工俭学的学生进行统一登记造册, 统一管理, 对他们的勤工俭学情况进行实时跟踪调查, 同时成立维权组织, 解决用人单位与学生在勤工俭学过程中的权责问题, 保障学生权益。

2.4 加强农村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籍贫困大学生是高校贫困生的主体, 贫困生普遍存在心理障碍, 如人际关系敏感、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 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引导其健康成长。高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形成学校, 院系, 班级三级心理干预机制, 多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给农村贫困大学生提供自我表现, 提高自我能力的平台, 培养他们社交能力, 消除消极心理, 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活动, 引导他们懂得调整自我情绪, 转变思维, 积极悦纳自我, 培养健康人格。有针对性的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等活动, 培养他们的自立自强意识, 增强自信心, 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扩招, 农村籍大学生的绝对数量有所增长, 但过高的教育成本, 城市生活成本, 增加了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秉着“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原则, 探索高校大学生救助体系, 对减轻农村大学生的升学压力、降低教育成本、实现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村,贫困大学生,救助体系

参考文献

[1]束仁龙.高校农村籍贫困生教育救助问题研究—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J].河南社会科学, 2012 (10) .

[2]汪琦.试论高校贫困大学生救助体系—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1 (03) .

[3]郭方.高校贫困大学生救助休系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06) .

3.贫困学生救助方案 篇三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救助;物质救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1-0098-01

一、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大学有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生活上节俭”、“渴望各种打工机会”、“需要各界的经济支持”,这就是中国当代高校贫困生的显著特点。高校内大多数贫困生来自边远和经济落后山区,而目前一个显著趋势是城镇居民下岗家庭成为大学贫困生新的来源。

近年来,国家建立了以“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体系,在解决贫困生问题上收到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欠缺有效的心理疏导。单纯依靠助学贷款或者助学金这种有限的物质资助方式,难以形成有效的心理疏导,贫困学生在心理上仍旧是自卑、敏感、存在一定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二是助学贷款的催贷问题,很多毕业生毕业后迟迟不还款,给高校和银行造成困扰;三是极少获得社会捐助,仅靠国家和各级政府资助,资金总量有限,难以满足解困的需要;四是贫困标准模糊不清,高校确定贫困生程序存在争议等。由此可见,我国的贫困生资助模式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笔者不赞成无条件的无偿资助模式,这种“不讲其他,只论贫困”的资助模式容易助长某些特困生的依赖、懒惰心理。同时物质方面的单一资助,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心理救助和物质救助相结合才能真正帮助高校贫困生走出困境。

二、高校贫困生的心理救助

高校贫困生不愿意被贴上贫困的标签,大部分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的真实家境,也不希望受到别人的特别关注,他们通常会表现出自卑、内向、敏感的一面。在资助贫困生时必须重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把其视为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辅导员处应建立贫困生特殊档案,熟悉了解每一位贫困生的家庭状况。以院系为单位,创建一个贫困生档案数字化动态管理系统,由专人负责录入,并进行日常维护和关注。定期了解谈话,善于观察、及时跟进有无特殊、突发的情况发生。对个别确有因贫困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安排专门的、及时的、长期的心理辅导,使学生有归属感和依靠感。二是把握好几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如:开学缴纳学费时,每年评选奖学金、助学金时,临近毕业时等,贫困生在这些时间节点心理会有一定的压力,及时发现并疏导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活动。首先,可以通过团体咨询解决高校贫困生的“共性问题”,如针对贫困生的自卑和人际交往障碍等,可以通过“自信心团体训练”、“人际交往训练”、“二性成长团体辅导”等个体体验和感悟型的而非灌输和说教型的方式让贫困生得到心理疏导;再次可以通过个别咨询解决“个性”的、深层次的心理问题。一方面咨询人员事先要对求助者的个性、心理健康状态、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有一个了解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一个安全可靠温馨的环境,可以让求助者充分的倾诉,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一对一的有效解决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三、高校贫困生的物质救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设立奖学金,并鼓励高等学校、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立各种形式的奖学金,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国家规定的专业的学生以及到国家规定的地区工作的学生给予奖励。并鼓励高等学校、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设立各种形式的助学金,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目前“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体系在解决贫困生问题上收到了一定成效,但面对高校庞大的贫困生的群体,单一依靠政府或者高校还是杯水车薪,对高校贫困生的物质资助还是要拓宽资助的资金来源。拓宽资助资金的方法和措施,主要包括国家资助、学校帮助、社会资助等三个方面。

一是国家资助。国家应该从制度上进一步完善帮助贫困大学生上学的资助制度,保障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使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建立以中央和地方为主、学校为辅的模式,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拨款,学校制定发放、回收措施。同时,为激励贫困生积极上进,国家可制订免还贷款条件,对品学兼优,毕业后愿意到基层、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建功立业的贷款学生,政府在财政上给予支持,使贫困生享受减还或免还贷款等特惠待遇。

二是学校帮助。 学校可以从三个方面给予帮助:第一,积水成河,点滴之举成大爱。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集小爱成大爱,成立一个以贫困生资助为目的的基金会,集合来自各方的资金来源,公开、透明的管理是基金会模式运行的关键,因此有效的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第二,学校应成立专门的资困助学工作小组,形成党团组织层层负责的管理体系。实行责任到人,确保助学金、奖学金等助学款项的分配程序合理、公正,可以设立意见箱,评选结果接受全体同学的监督。第三,勤工助学岗位的重要性。让贫困生通过自身劳动获取相应的报酬是一种较好的给予资助的方式,学校在这方面应该提供办公室助理、家教、图书管理、后勤服务等勤工俭学性质的工作岗位。

三是社会资助。不可否认,中国政府在大学生资助上面承担着真正的投资主体责任,并起到了较好效果,但在引导社会各界共同资助大学生方面的努力仍存有很大不足。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单一依靠国家资助这种单一方式将很难满足对资金的庞大需求。因此,应积极争取政府和高校之外的社会资金的帮助,拓宽财源,引导资助资金结构多元化。

首先是国家方面,可通过立法和政策激励,保障和引导民间团体、单位企业、个人资助的积极性,给在这方面作出贡献的民间团体、单位企业与个人以精神和物质奖励,让社会慈善捐资助学成为一种精神文明新风尚,在全社会营造资助大学生的良好氛围。政府可以适当干预,如从税收上进行干预,在税收政策上鼓励企业和个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捐助,积极捐助贫困学生的企业公司可以适当减免税收或者有其他有利于企业的政策。提高企业资助贫困生的热情。再次,合理应对社会捐助。鼓励更多的捐款用到教育事业上来。同时,应修税法或制定慈善事业促进法等相应法律法规、规范出一套具体、细致且又简便行的操作程序,确保捐赠者在捐赠后简便易行地得到免税的待遇。

其次是学校方面,应充分利用学校的社会影响,努力争取社会各界捐款,积极与企业、政府建立共同合作的共赢局势,利用自身优势开展社会咨询和培训服务,通过这些渠道缓解政府财政资金压力。各高校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联系,努力争取更多的社会企业、团体和民间组织在高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或者是设立更多勤工俭学的岗位,拓宽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渠道和奖金来源。

贫困生作为高校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必须关注的热点。高校贫困生存在的庞大数量和诸多问题,也说明了贫困生救助问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对这一群体的救助,心理或者物质任何单一层面的救助都是不全面的,必须心理救助与物质救助双管齐下才是改进工作的好办法。

参考文献:

[1]李凤.助金、助心、助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新模式[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6).

[2]刘文伟,张锡钦.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体系刍议[J].学工论苑,2010,(2).

4.贫困学生救助方案 篇四

活动目的:为构建和谐教育,进一步体现教育公平性,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为了充分关爱贫困学生,真正解决家庭贫困学生上学问题,我校特别制定该活动方案。

组织机构:

组长:张万锋

副组长:赵建华

成员:刘万柱、李鹏奇、及各班班主任。

活动开展:

一、保障经费

1、向上级政府申请专项资金。

2、发动师生捐款:教师每个学期捐款不低于50元,每年春季开学和秋季开学发动学生捐款,每人每次不低于一元。

3、开学报名时或重大节日设立捐款箱,争取家长捐款。

4、成立贫困基金管理委员会,开个专户,由赵建华同志具体负责,专款专用。

二、建立贫困生档案

1、先由各班主任推荐名单,详细写清楚贫困生姓名、性别、家庭住址、家庭收入、贫困原因等。

2、学校调查审批后确定帮扶的对象。

3、贫困生填帮扶申请书。

4、学校建立贫困生档案。

三、大力宣传

积极、主动、开拓性地做好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板报、墙报、课堂、公示等在全乡师生及村民中广泛深入地开展“救助贫困生”宣传工作,增强透明度,形成全社会关注贫困学生、支持农村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1、召开教师大会,提出方案,征求教师意见,发动教师捐款。

2、平时利用板报墙报、少先队集会宣传和宣讲相互关爱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强化学生的关爱意识。适当的宣传贫困生的事迹。(这个要在不伤害他们自尊的情况下,征得同意才可以宣传)

四、具体帮扶

对建档贫困学生实行长期帮扶,视其具体情况,可以给他们买学习用品、衣服鞋帽或发放现金。

对于因为自然灾害或则严重疾病引起的贫困,也给予帮助,探望和慰问。

五、做好总结

学初有计划,年末有总结,活动的开展公开、公平、公正,经费的开支要接受监督。

附一:贫困生资格条件。

1、家庭人均年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学生应享受救济。

2、单亲家庭且年人均收入低于500元的学生应享受救济。

3、烈士子女。

4、残疾学生。

5、经民政部门确认的农村低保子女。

6、因受灾、疾病等贫困的子女。

贫困生名单每年上报一次,如果在这一年里,家庭经济有所好转,达不到贫困生条件的予以取消资格,有新的贫困生出现也可以上报。贫困生确定后,2日内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7天,公示地点在校务公开栏。贫困生确定,坚持避亲的原则。决不允许在任何环节优亲厚友,徇私舞弊。

附:二:下列学生不享受贫困救助

1、思想道德败坏,有重大违纪行为的。

2、受到学校处分的,在处分没撤消之前,不享受。

3、损坏公共财物,造成损失达到50元以上的。

4、连续享受过两年以上,家庭不是非常困难的。

5、确定为贫困生,在资金发放之前已辍学的,不享受补助待遇。

中沙墩小学

2011年09月10日

中沙墩小学贫困生救助实施方案

5.初学生贫困救助申请书 篇五

尊敬的校领导:

我叫李听听,今年xx岁,是来自七年级xx班的一个女生。我家住在颜集镇一个贫困农村,家有7口人—爷爷、奶奶、父母,姐姐、我和弟弟。父母在家务农收入微薄,没有经济来源,全家以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为生,姐姐又在上高中,弟弟上小学,且由于爷爷奶奶常年患有哮喘病,母亲要照顾他们,不能外出打工,家里开支几乎由父亲一人承担,这几年来为了姐姐、我和弟弟的学业和给爷爷看病,已经向亲戚朋友借债数万元。看着父母头上日渐爬满的白发,我心里总有一种愧疚。十分渴望自己能够早日长大,为父母分忧解难。然而,毕竟自己现在还在求学,无法给家里增加收入。所以,我只能在学校里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家人。

小学几年我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也时常在课下帮助一些同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广泛好评。回到家,自己也尽量帮父母做些家务,以减轻他们的一些负担,但随着父母年纪的增长,我心中的愧疚感日益增加。我真切地希望能减轻父母的一些负担,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我恳请老师(学校)能够考虑我的家庭情况,给予相应的帮助。望请批准。

此致

敬礼!

6.华严寺中学家庭贫困学生救助措施 篇六

为了贯彻关于贫困生上级文件精神,真正解决家庭贫困学生上学问题,减轻农民负担,客观公正的落实贫困生救助资金的合理发放,特针对贫困家庭学生制定救助措施;:

一、成立组织,强化责任:

领导小组:

组长:董子和

组员:赵江、于明录

职责:

1、组织、管理、审查各个小组的工作;

2、对此项工作进行上传下达。

3、负责此项工作的解释。

4、对出现的矛盾进行调节和处理。

5、拓展社会救助资源,增大社会救助力度和广度,使更多的贫困学生的到救助。贫困生资格审批小组及调查小组:

组长:侯文成组员:各年级主任及班主任

职责:

1、对调查小组上报的贫困生进行审批。

2、对班级上报的贫困生情况进行摸底调查。

3、对群众反映的意见进行深入调查,将结果呈报领导小组。

资金发放小组:

组长:王宗勇

组员:刘高

职责:

1、领取教体局下拨“两免一补”资金;

2、负责制表;

3、发放“两免一补”资金及各种救助资金和物质。

二、确保资金足额发放。

1、资金到位,先入教办账户。

2、贫困救助资金,学校任何开支不可占用。

3、资金到位三天内,必须开始发放,一周内放完。

4、资金发放必须经资金发放组,必须有学生本人签字。

5、家庭非常贫困,人均年收入在800元以下的,可以连续享受。

6、家庭相对较贫困的学生,在资金发放中本着普遍考虑的原则。

7、下发“两免一补”资金,及各种救助资金和物质,对于滞欠应缴费用的同学,予以催缴。

8、已经辍学或者因其他原因资金发放有剩余,存在“贫困生救助基金”上。

7.贫困学生救助方案 篇七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教育救助,经济社会学

一、经济社会学的定义及其研究的重点

(一) 经济社会学的定义

经济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 把经济看作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 研究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社会学分支科学。

(二) 经济社会学研究的重点

斯梅尔瑟认为, 经济社会学研究的重点有两个:

第一个重点是研究经济行为本身, 即这些经济行为如何与不同的角色和集体结合在一起, 何种价值观念使这些经济行为得以合法化, 何种规范和制约手段使这些经济行为得以调节、管理。第二个重点是研究经济背景的社会学变项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会引出更大的经济社会学研究课题, 如公共政策、劳资冲突、经济阶级之间的关系等。

二、中国的贫困大学生教育救助方式

(一) 我国当前贫困大学生教育救助体系概览

(1) 注册入学的教育救助方式:对于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学生, 可以向就读学校申请绿色通道救助, 以解决临时无力支付学费但必须要注册入学的问题。

(2) 关于支付学费的救助方式: (1) 国家助学贷款; (2) 奖学金的救助; (3) 学费减免救助。

(3) 解决基本生活保障问题的救助方式: (1) 助学金救助; (2) 勤工助学救助 (3) 困难补助。

(4) 社会资助方式。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学生可依据各社团组织的规定、教育部关于认真做好2006年高等学校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等有关工作的通知向社团组织申请社会资助。

(二) 我国针对贫困大学生实施教育救助的情况

从近几年的实践看, 各项资助政策和措施对保证考入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贫困大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仍有很多贫困生得不到应有的救助, 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还产生了一些其他的问题:

(1) 贫困学生的认定问题: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标准, 而“标准”又是一个动态概念。在实际的操作中, 学校很难对学生日常的实际消费水平进行累计, 也就很难以此为标准对学生进行贫困的判定。

(2) 受救助的不平等性。 (1) 校际间的差别当前救助资源的配额, 不同的学校间差别很大, 学校综合实力和知名度对于获得救助资源的多少有着巨大影响, 名牌大学拥有绝对优势, 综合实力较弱的学校得到的捐助相比之下较少。 (2) 各项救助偏向成绩好的学生, 成绩差的学生很难得到救助。高校在“困难补助、减免学费、社会资助、勤工俭学”等诸种资助中, 几乎每项都与学业成绩挂钩。成绩不同, 资助程度也就不同。

(3) 重视物质救助, 忽视“精神资助”。高校在部署贫困生救助工作时, 视线主要放在学生的经济困难上, 而对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心理问题和意志薄弱问题考虑较少, 而学生最需要的恰恰是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意志扶持。

(4) 救助主体较为单一。在实施对高校贫困生的救助中, 其发挥主要作用还是政府, 民间救助、社会救助、企业救助都还没有成为主要力量。这样一方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另一方面也减少了被救助的学生数量。

三、经济社会学对于中国贫困大学生的教育救助分析及建议

(一) 建立合理的贫困学生的认定制度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斯, 将制度定义为“制度是为约束在谋求财富或本人效用最大化中个人行为而制定的一组规章、依循程序和伦理道德行为准则”。在贫困大学生建档时, 如果制度不完善或者是本身存有缺憾, 那么就会导致资源的浪费使用。所以要建立的制度包括软制度与硬制度, 一方面要靠法律、各种规章制度来规范贫困生的认定过程, 另一方面要加强道德意识层面上的宣传教育, 软硬兼施。

(二) 明确教育救助真正的价值目标

价值目标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经过艰苦的、长期的探索而形成的一种价值追求, 一经确立就具有相对稳定性。价值取向则是人们围绕如何实现价值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认识和实践活动,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主体牢牢把握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方向, 使之既要从现实的具体情况出发, 把价值目标与现实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 寻找到实现价值目标的最佳途径;又不能使这种“寻找”运用或“结合”离开价值目标或者背离价值目标。对贫困大学生实施教育救助的价值目标本应该是帮助他们顺利的完成学业, 但是对于现在的情况而言, 应该是从本质上帮助他们脱贫, 这种本质是指贫困生获得自我发展、独立的能力, 真正的从心理或是生理上脱贫。

(三) 网络嵌入性:获取丰富社会资源

将嵌入性引入到网络的社会结构中给我们带来一个重要的启示:社会网络的主体之间存在着关系的嵌入, 同时, 网络又是社会资源的载体, 资源嵌入在社会网络结构中, 社会主体之间通过关系的嵌入传递着社会资源。贫困大学生进入学校之后, 处于这样的社会网络之中, 可以向学校申请教育救助, 利用自己所处的社会网络来获得更多的资源, 如可利用学校安排的实习, 或者是由学校提供的消息可以申请校外的教育救助, 当然, 除了学生自己, 校方也可利用自己的社会网络来联系企业、社会团体, 为贫困生的救助联系多方赞助, 以获得更多的资源。

(四) 提高贫困生自我的社会资本

持社会资本能力观的学者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他们更加注重社会资本的拥有者如何利用已经建立的社会资本获取资源。如波茨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人通过他们的成员身份在网络中或者在更宽泛的社会结构中获取资源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个人固有的, 而是个人与他人关系中包含着的一种资产, 社会资本是嵌入的结果。

贫困生进入到大学之后, 应该审时度势, 多参加社会实践, 在实践中不断的扩大自己的社会网络, 在这种宽泛的社会结构中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源, 不断提升自己这种获取资源的能力, 只有把自己的这种社会资本不断提升, 贫困大学生也才能更快更好的脱贫。

参考文献

[1]刘永琴.高校贫困生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策.高教探索, 2001

[2]朱莉安·勒·格兰德, 卡洛尔·普洛佩尔.《社会问题经济学》.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2006

8.贫困学生救助方案 篇八

关键词:成人;成才;就业

一、高校贫困生的现状

高校中的贫困生是比较特殊的群体,家庭的经济困难造成他们生活压力大、思想压力大,并影响着他们的学习、交往、个人成长,他们吃最便宜的饭菜,穿廉价的服装,心理上自卑、不愿与同学交往,缺乏自信心,学习的同时为学费、生活费操心、奔波。课余时间他们当家教、做促销、打零工,他们自己挣钱维持生活,也经历着其他大学生不曾有的大学生活。大学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贫困大学生群体迫切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与关注,尤其是高校应采取积极的救助措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采取正确的教育疏导方法,使他們自立自强、安心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使之毕业后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二、高校贫困生的救助对策

1.多措并举,做好经济上的资助

(1)做好贫困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

贫困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是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每月的勤工助学工资看起来虽然不多,但对一个真正贫困的学生来说却是很重要的。学校有关部门要多设立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让家庭困难的学生都能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如学校内的餐厅、卫生保洁工作、校内超市等场所在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的情况下优先雇用贫困大学生。选择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家庭困难学生做老师的科研和实验助手,增强他们自立自强意识,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做事持之以恒的态度,也促进了学习。高校大学生救助中心更要积极为学生到校外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创造条件,成立“学生家教社”“大学生服务社”等组织,及时收集发布校外用工信息,与有关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勤工助学基地”,组织贫困学生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参加校外有偿服务活动,也使他们在工作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和品质,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2)开展“爱心助学”活动

首先,组织学校教职工和家庭条件富裕的学生开展为贫困大学生献爱心活动,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捐钱、教材、学习用品、衣服等生活用品,让贫困大学生使用免费教材和生活用品,从而解决贫困生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减轻经济压力。其次,学校呼吁社会各界和社会爱心人士积极伸出援助之手爱心捐助,建立“爱心救助基金”“爱心奖学金”来专门资助、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

2.加强教育、引导,促其成人

(1)做好心理疏导,培养健全的人格

家庭经济困难也会给贫困大学生带来心理、思想上的问题。总感觉不如别人,矮人一头的思想困扰着他们,沉重的经济压力使他们困惑、感觉生活无望。因此,高校教师更应该培养这些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活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健全的人格,帮助他们处理好人际交往、交友恋爱、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问题,讲究工作策略,注重心理辅助的方法和技巧,注重隐私的保护,给他们足够的成长空间,让他们有尊严地健康成长。学校通过建立“谈心室”及时个别疏导,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等形式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教育他们生活压力对于个人发展来说,只要努力发掘自身的动力,在国家、社会、学校的帮助下一定会渡过难关,从而使他们充满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另外,高校教育者教育他们一定要振作起来,学会与不同的人沟通,锻炼自己的情感承受力。并对贫困生的不良情绪,采取引导学生学会倾诉,宣泄心中的郁闷,及时疏导缓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2)加强自强自立教育

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因此,高校要注重对贫困大学生的自立自强教育,学校安排由身残志坚的优秀学生进行“现身说法”,开展评选校园“自强之星”活动和“优秀自强贫困生”活动,用身边优秀学生的事迹教育贫困生。组织学习张海迪、洪战辉等自立自强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请白手起家的创业先进个人为贫困生作报告。通过这些激励他们,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教育贫困大学生正确面对贫困,不要因为暂时的贫困而失去了追求理想、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信念。注意引导经济困难的学生树立敢于正确面对困难,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他们走出贫困的阴影,努力增强自信心,自立自强,用自己的不懈努力战胜暂时的困难,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进行感恩和诚信教育

中国有句古语:“知恩图报,善莫大焉。”感恩是一种美德,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和起码的修养,许多贫困大学生受到了国家资助,申请了助学贷款,走了绿色通道不再为交不起学费而发愁,并得到社会、学校、同学的帮助,因此更应教育这些大学生养成感恩的美德,使他们常怀感恩之心,常做感恩之事。开展“懂感恩,见行动”活动,倡导他们献爱心、回报社会,正确、合理使用奖助学金,不挥霍浪费,并且最大限度地帮助比自己更困难的人,积极参加义务劳动、社会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开展科技支农、下乡支教,使他们增强社会责任感,奋发努力,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其次,据报道近年来法院受理助学贷款纠纷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究其原因有的是因就业难、收入低无力还贷,也有些是个人诚信意识差,把还贷一事抛之脑后,老子说:“人无信则不立,国无信则衰。”诚信是一个人必备的道德素质和道德规范,加强诚信教育,倡导贫困大学生诚信做人、诚信处事、诚信立身。坚持开展“诚信伴我成长活动”,力争实现贫困大学生毕业后学费“零欠费”,及时还清助学贷款。

3.进行学业教育促其成才

大学阶段是进行专业学习和为未来职业准备的重要阶段。有些贫困大学生在经济压力下,热衷于校内外打工,大量时间没用在学习上,出现学习成绩差甚至留级、退学的现象。因此,要教育他们认识到大学是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阶段,高校更要提高贫困学生受资助的条件,如规定:“凡是出现考试不及格的贫困生不予资助”。从而用制度来促使贫困学生把学习放在第一位,促使贫困大学生在学习上主动寻求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使他们不因忙于打工挣钱荒废了学业。总之,使他们把贫困导致的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不能荒废了学业,确信只要有知识就能改变命运,只有真才实学才能真正脱贫致富,要把眼光放长远,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把自己培养成某一专业领域的能手,成就自己的学业,也为毕业后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促使他们完成学业,成为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

4.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促其就业

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贫困生由于贫困的制约和影响、社会资源匮乏、综合素质较低,这些因素的困扰,使他们就业会比别人更难。学校要为贫困生就业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首先,高校要教育贫困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其次,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就业理念,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因难而止步。学校要注重培养贫困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关注贫困生的精神需求,针对贫困生就业中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有的放矢地缓解其心理压力,消除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难以承受,易产生悲观情绪,缺乏信心这些不良的思想。帮助贫困生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第三,最大限度地为贫困生提供周到细致的就业服务,如组织贫困生专场招聘会,并根据贫困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一对一”指导,使之掌握就业的知识和技巧,增强就业的信心和勇气,主动、积极寻找途径就业,确保贫困生在毕业后能实现就业。

贫困生的救助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参与、共同关注。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对贫困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还要从学习、心理、就业等多方面对他们进行帮助,不能忽视对他们精神上、心理上的疏导和思想上的教育引导,让他们摆脱经济的困扰,自立自强,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健康成长,乐观自信地生活。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面对挑战的能力、应付困境的能力,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对他们的就业指导。相信在社会各界、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下采取正確的应对措施,一定能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就业,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谢淑芬,李淑环,刘素平.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10.

9.在贫困大学生救助仪式上的演讲 篇九

各位领导、同志们、同学们:

今天市关工委在我们××街道举行以“关爱希望、共建和谐”为主题的2008年大学新生助学金发放仪式,这对于进一步倡导社会各界积极关注和热情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大力营造扶贫济困、助人为乐、奉献爱心、捐资助教的社会氛围,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街道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动员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和辖区社会各界人士,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慷慨解囊、奉献爱心、广施义举、扶贫济困,使慈善救助工作步入了运作规范化、管理动态化、监督社会化的轨道,为构建和谐××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今年的“慈善一日捐”活动中,共收到善款56万余元,在抗震救灾活动中,共收到社会各界捐赠的赈灾款66万余元,在救助范围和捐款数额上均居全市前列。在此,我代表××街道党委、办事处向刘主席和多年来关心支持××街道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各位领导,向资助大学生就学而奉献爱心的各位企业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受到救助的同学表示亲切的慰问!为深入持久地开展好贫困大学生救助活动,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深入开展救助活动,增强社会各界的责任感。青年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是推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和积极因素,我们全社会有责任、有义务为他们创造有利的学习生活环境,帮助广大青年早日成长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才,关心和救助贫困大学生,为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既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街道上下和社会各界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是街道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一方面,一个孩子虽然在社会上仅是一个个体,但就一个家庭而言,孩子就是百分之百的希望。救助一个贫困生,就是拯救一个家庭,保证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是每一个贫困家庭的迫切愿望。做好贫困大学生救助工作,也是检验我们××街道党政一班人是否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标准。另一方面,街道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全民素质的提高。没有所有贫困家庭子女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全民素质的提高。此次捐资助学活动,将使贫困大学生真正体验到全社会对他们学习生活的关注,感受到党和政府、社会大家庭给予他们的温暖。

二、集中全社会力量,努力做好捐资助学工作

扶危济困,扶困助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捐资助学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仅靠政府投入和教育部门自身力量是不够的,这需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依靠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千方百计地筹措资金,才能使捐资助学工作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俗话说的好,“众人拾柴火焰高”,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党委、办事处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因此,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承载着关注弱势群体、奉献社会的责任。在今年的资助贫困大学生工作中,街道党委、办事处将会救助面更广、资助数额更大,资助人数更多,在此次救助活动中街道党委、办事处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充分调动了辖区各企业家扶贫济困、奉献爱心的热情,纷纷伸出最温暖的双手,慷慨解囊、倾力相助,有的企业表示宁可少喝一瓶酒、少吸一盒烟也要多救助一名学生;有的企业表示想同时救助10名贫困生等等,场面催人泪下,真情感人至深,充分体现了他们大爱无私、奉献社会的精神,目前××辖区共有18个企业,筹集资金6.9 万元,对已确定的23名贫困学生进行了救助,近期街道还将以××慈善分会的名义对本辖区的26名贫困大学生进行救助。

三、加大宣传力度,为捐资助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捐资助学不仅仅是简单的救助,更是营造一种社会氛围,净化一种社会风气,呼唤一片社会真情,倡导一种社会文明。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为捐资助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宣传党和政府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关爱,宣传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措施,宣传特困大学生救助活动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捐资助学工作的认识;要广泛宣传贫困大学生克服困难、立志成才的感人事迹,宣传社会各界关心资助贫困学生的感人事例,以此进一步掀起全社会参与捐资助学的热潮;要及时组织宣传在捐资助学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通过示范带动,动员和激励更多的社会各界和有识之士积极参与到捐资助学活动中来;要大力宣传捐资助学的方式和途径,使有助学意愿的同志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助学方式;要不断创新宣传的形式和方式,不断提高宣传的效果,使捐资助学行动深入人心,变为大家的自觉行动。通过宣传,引导社会各界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伸出温暖之手,积极履行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共同营造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努力做祖国的栋梁之才

今天受到救助的同学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你们以坚强的斗志战胜生活中的困难,逆境成才,为全体学生树立了榜样。有这么一句话大家都非常熟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学生讲名牌,讲吃穿,没有体会过贫穷,没有经历过失败,缺乏一种进取精神。在这里,我对受到资助的同学提几点希望:一是希望你们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越是条件艰苦,越要刻苦学习,始终保持优异的成绩和昂扬的斗志。二是希望你们志存高远,自强不息,立志做大事、创大业,在国家建设中展现才智、奉献力量。三是希望你们无论将来走上什么岗位,无论身处何处,都要不忘××,不忘家乡,不要忘记关心、关注你们的家乡父老,更不要忘记在你们最困难的时候曾经伸出援助之手的各位企业慈善家,同时,也希望你们努力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勤奋学习、自强不息,争取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家乡人民对你们的关心和培养,将来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多做贡献。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这是当今社会最富情感,最能打动人的一句话,它向人们道出了“助人者自助”的生活哲理,使我们赢得了行善者与受益者、个人和社会的双赢效果。希望接受资助的同学们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严格要求自己,用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回报救助自己的捐方和企业家们无私的爱心,我们热诚呼吁:为了让贫困青少年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让我们共同架起爱的桥梁,用我们的爱心点燃明天的希望,让所有青少年拥有同一片蓝天!

10.贫困学生救助方案 篇十

城市青年弱势群体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即贫困大学生,和其它青年弱势群体不同的是大学生的贫困是阶段性的,这种贫困现象主要发生在大学生就读期间,随着大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会得到缓解和消除。即便如此,由于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它们在大学时期的受教育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成果,因此受到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维护社会公平,扶助弱势群体是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做好贫困大学生的救助工作是维护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文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大学贫困生救助政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并对完善贫困大学生救助政策及体系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奖学金政策

根据我国现行的奖学金制度,目前国家设立的奖学金包括以下类型:(1)本、专科生奖学金分为三种:优秀学生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和定向奖学金;(2)研究生奖学金分为二种:研究生优秀奖学金、研究生普通奖学金;(3)国家奖学金。

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

我国的学生贷款政策主要包括三种贷款形式:一是学校学生贷款,指高校利用国家财政资金对学生办理的无息贷款;二是国家助学贷款;三是一般性商业助学贷款。由于学校学生贷款政策目前在各学校实施得较少,从未来来看已不带有很强的发展性,在大学中申请商业贷款的同学又比较少,所以实质上对贫困生的救助贷款方式最重要的是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但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实施上也存在有不少问题。

三、勤工助学政策

高等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是高等学校收费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这项活动的目的不仅在于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且可以使学生通过参加劳动取得相应报酬,这是对广大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安心完成在校学业的一种资助办法。勤工助学是“自己养活自己”,它强化了付出就有收获的概念,这样的一种设计,贫困生最乐于接受的。

四、特殊困难补助及减免学费政策

特殊困难补助和减免学费政策是高校资助政策的辅助性措施。这两个政策共同的特点就是无偿性资助。特殊困难补助,是各级政府和高校对经济困难学生遇到一些特殊性、突发性困难给予的临时性、一次性的无偿补助。减免学费政策是国家对部分确因经济条件所限,交纳学费有困难的学生,特别是对孤残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及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等实行减免学费政策。

五、“绿色通道”政策

“绿色通道”是指让经济困难、无法交足学费的新生在不交学费的情况下顺利办理全部入学手续。2003年7月,国家教育部关于切实做好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紧急通知(教电[2003]298号)指出:“今年新学期开学时,各高等学校都要一律设立“绿色通道”制度,确保今年新录取的经济特殊困难学生顺利入学。不允许任何高校以任何理由拒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如发生这类情况,要追究有关高校主要领导责任。对于没有按时报到的新生,学校要查明原因。对由于经济特殊困难原因而不能入学的新生,学校要采取相应措

施,让他们顺利入学。”这是教育部为了实现“保证高校每一个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工作目标”的重要举措。

综合比较,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是最有效的资助方式,虽然他们在现实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然而仍然需要大力发展;困难补助和减免学费的政策需要改革,要进行制度的创新或者改变资助方式;国家奖学金要减少资金,扩大资助对象;国家助学贷款和社会资助的非均衡化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

青年是一个成长中的个体,他们在各方面都处于明显的过渡阶段,当我们在制定和执行青年政策时,一方面是要考虑政策能达到的实际的资助金额等,另一个方面还要考虑政策的过程是否符合青年发展的特点,在救助方式上是否能够促进青年健康成长。在政策设计上,我们需要关注青年的特殊性,他们处在生理、心理的全面发展期,他们有着很强的受尊重、追求平等和个性,追求知识的需要。救助政策应该满足这种需要而不是建立在破坏这些发展的元素之上,因此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在救助资金到位的过程中是否也会产生影响青年健康发展特别是心理健康发展等问题,未来可能会带来什么的问题,而政策的实施是否能够消除这些问题等等。

11.贫困学生救助方案 篇十一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分析;心理救助途径

高校的贫困生可以说是大学生中的一类特殊群体,他们家庭困难,不像班里其他学生那样有着优越的生活条件,而且由于这种贫富差距也给学生的心理上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了解、掌握、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从多方面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及顺利完成学业具有重大意义。

一、高校贫困生受助心理分析

1.积极方面

(1)奋发向上,力争上游

由于贫困学生成长环境和成长背景的不同,致使他们在面对自己家庭条件落后的现实局面时产生的心理也会有所不同。有些学生会将自己家庭贫困的压力化作学习的动力,并且在受到资助以后,学习更加刻苦,他们想靠着自己的努力来回报学校和社会对自己的资助,同时,他们也会积极主动地在学校和学校周围寻找可以勤工俭学的机会,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锻炼自己的生存能力。而且,一般具有这种正面心理的贫困学生在同学相处方面也处理得很好,并且容易受到其他同学的欣赏和肯定。

(2)饮水思源,感恩戴德

尽管学生家庭贫困,但是他们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学习费用和住宿费用都是由自己家庭提供,但是到了大学,一般大学都为四年制,而且学习费用和住宿费用都比小学、中学阶段高出很多,这对许多贫困家庭来说是一项很大的支出费用,所以常常使这些家庭显得力不从心。但是,学生却能从父母方面考虑,他们会觉得父母为了自己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努力,就算支付不起费用也会心存感激。而且,学校和社会方面对贫困学生的资助,使他们更懂得饮水思源,感恩戴德,他们想以更好的成绩作为对父母和社会的报答。

2.消极方面

(1)性格孤僻内向,自卑心理严重

部分高校贫困生在接受到学校和社会的资助后,会产生一种消极的自轻自贱的心理,他们会觉得自己家庭条件不如别人,尽管受到了资助,却感觉在其他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久而久之,导致这些学生的性格变得内向、孤僻、冷淡,而且有着严重的自卑心理,总是觉得自己矮人一头,有了班级活动也不愿意参加,逐渐疏离班里其他学生。甚至,有的同学为了掩饰自己的家庭条件开始说谎话,明明家里经济条件极差,却说自己家庭富裕,因此造成自己心理性格上的扭曲。

(2)紧张敏感,心情焦虑不安

部分贫困生在接受到学校和社会的资助以后,他们会认为这只是解决了临时的燃眉之急,接下来的学费、生活费应该怎么办,他们常常会为这些问题担心,久而久之,这个问题就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进而神经紧张,心情也是焦虑不安。某些贫困生还会想,万一下次考试考不好,争取不上贫困名额怎么办。如果真的成绩不佳,他们就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和内疚之中,会觉得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学校、对不起社会,进而产生更大的焦虑和紧张感,这对他们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

(3)任性自傲,不能正确正视自己

许多高校贫困生在接受到学校和社会的资助以后,觉得这理所当然,因为自己具备领取贫困金额的条件,因此也就产生了任性自傲心理,不能正确对待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帮助,面对班里其他同学的帮助,也心安理得地接受,最终导致自己缺乏自立自强的能力,缺乏作为一名高校生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救助途径

1.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解决贫困生实际问题

贫困生资助体系也要不断发展和完善,如社会部门要与政府部门联合起来,对各高校贫困生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救助;学校妥善落实各项贫困救助政策,拓宽救助渠道,如多向贫困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让贫困生凭借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以缓解生活贫困问题;借助社会各界力量,如社会知名企业家、社会慈善人士等对高校贫困生进行资金救助,以增强帮扶贫困生的力度。

2.加强心理辅导,减轻贫困生心理压力

贫困生与正常学生相比,心理相对复杂和微妙,严重则会造成性格上的扭曲和心理上的畸形,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教育,对他们心理上产生的问题及时疏通引导,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步入正常的生活轨道。以下是我总结的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

首先,我们应该对高校贫困生的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等有具体的了解,尤其是对性格内向、情绪低落的学生给予特殊辅导,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学校、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爱护和帮助;其次,在对贫困生进行资金救助时一定要考虑他们的自尊心,避免因为这些资助措施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阴影和情感上的伤害;最后,高校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如开设心理门诊、建立咨询信箱、设立咨询网站等等,对贫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贫困观,增强他们的心理调试能力,使其在情感、认知上发生变化,并树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心,并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受挫能力,同时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对自身存在的优缺点有清晰、正确的认识,能处理好自己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

以上是我个人对高校贫困生受助心理分析以及心理救助途径的几点看法和感悟,在此将我的观点抛出,望能引起广大读者对高校贫困生受助心理问题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徐晓军.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4(05).

[2]冒巍巍,张伟.高等学校贫困生资助及其经费筹措刍议[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2(09).

作者简介:王永安(1987-),山东聊城人,西藏民族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思想政治辅导员,文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文章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助心理分析。

上一篇:记住这一天记叙文下一篇:搞笑的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