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毕业生就业调研方案

2024-08-04

2017毕业生就业调研方案(共11篇)

1.2017毕业生就业调研方案 篇一

2017届毕业生就业月历

2月

考研 初试成绩陆续公布,及时查询进行复试准备 求职 利用回家过年,了解家乡就业环境,寻找回乡就业机会

入伍 男兵入伍报名开始,可登录“全国征兵网”进行报名,报名时间一般为2月—8月

公务员 国家机关和省市录用考试开始,关注报考单位相关信息

3月

考研 自主划线和国家线相继发布,未进入复试可考虑调剂

求职 春招进入笔试面试高峰期,关注网申、招聘会和招聘信息

留学 陆续收到Offer,根据情况确定要去的学校 公务员 关注各省市公务员招考报名及考试时间 三支一扶 各省多在3—6月开始报名,关注相关省市招募及报考公告(聘用流程:报名—资格审查—考试考查—体检—公示—聘用—培训上岗)

提醒: 三支一扶等基层项目各省各地区报名时间略有差异,要及时关注,以实际公告为准。

统计毕业生就业信息

4月

考研 确认复试时间及调剂

求职 关注企业招聘信息、招聘会,积极投递简历参与面试

村官 各省市根据本省安排在4—9月进行村官报名及考试工作,详情关注相关省市招录报告

三支一扶 根据招考公告安排,参与考试,关注具体省市考试信息

西部计划 登录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信息系统进行报名

(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报、集中派遣方式)

公务员 地方省市公务员联考省考

建议:考研失利的同学,如有求职打算,可抓住金三银四黄金求职季。

统计毕业生档案去向及就业信息

5月

求职 毕业前抓紧时间投递简历,寻求面试机会,招聘会进入淡季

村官 关注相关省市招录公告安排 三支一扶 关注相关省市报名及考试信息 西部计划 根据公告要求参与笔试、面试 建议:

1.找到工作的毕业生,面临职场过渡的问题,要提前做功课,让自己更快适应职场。

2.还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要以“先就业,后择业”的心态,适当降低求职要求,把握就业机会。

上报毕业生档案去向及就业信息 办理毕业生就业报到证 统计次年毕业生生源信息

6月

考研 陆续收到录取通知书

求职 完成学校就业手续办理,领取报到证

留学 办理护照,申请签证;进行身体健康免疫检查,办理公证文件

村官 关注部分省市报考公告

入伍 登录全国征兵网报名,女兵报名时间一般为6月—8月

公务员 地方省市公务员联考省考 三支一扶 关注相关省市报名及考试信息 西部计划 统一体检、公示、录取 特岗教师 部分省市进行笔试、资格复审 提醒:

1.办理离校手续时,户籍、档案、组织关系、报到证等一个都不能少。

2.企业不能落户时,要记得把户口挂靠在人才市场或迁回原籍。

上报次年毕业生生源信息

7月

留学 进行身体健康免疫检查,办理公证文件 村官 关注相关省市招考公告安排 三支一扶 关注相关省市报名及考试信息 西部计划 集中派遣培训

特岗教师 大部分省份特岗教师招录资格,初审开始 第一批档案寄出,留意档案去向及时报到

8月

特岗教师公布成绩 专升本公布成绩

统计就业信息上报初次就业率(8月20日前)第二批报到证办理及第二批档案寄出 9月

考研 考研公共课、统考专业课大纲发布,应届生网上预报名

求职 校招网申相继开放,关注心仪企业校园宣讲会及招聘信息

留学 制作简历,寄出联系信

公务员关注相关省市报考信息,做好行测申论复** 村官 关注相关省市报名及考试信息

10月

考研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网上报名 求职 校园招聘高峰期,关注企业校园宣讲会、招聘会及网申信息。

通过参与宣讲会了解企业文化和招聘细节;经常访问学校就业网站,搜索、查询和自己专业紧密相关单位的信息。填写名企网申时,注意突出关键词而不是一味堆砌。

留学 准备自荐和推荐材料,开具成绩单、GPA等证明 公务员 国家公务员开始报名,关注招考公告及职位表

11月 考研 现场确认报名,到指定地点确认、缴费、照相 求职 招聘信息最密集时段,各大高校陆续举行现场招聘会,较早开始招聘的企业开始笔试和面试。

参加现场招聘会要做好体力和脑力双重准备,除精心制作简历外,还要准备自我介绍 接到笔试面试后,多查阅“笔经”、“面经”,也可以向师兄师姐请教。

留学 根据意向学校,填写申请表、基础申请材料 公务员 国家公务员笔试考试将在11、12月开始 统计年终就业信息 12月

考研 打印准考证,参加研究生招生初试

求职 笔试、面试高峰期,抓住目标企业,有针对性地参加招聘会;关注学校就业网站,充分利用网络渠道投递电子简历。面试时注意衣着谈吐,少范低级错误;赴外地面试时,注意安全,密切防范求职诈骗。

留学 练习口语,熟悉专业知识,准备电话面试 公务员 国家公务员笔试考试将在11、12月开始 上报年终就业率(12月20日前)

2.2017毕业生就业调研方案 篇二

(一)研究背景

1. 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精英化要求的矛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毕业生人数从1999年的100万人逐年增加到2011年的660万人,与此同时,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都在持续增加,【1】高职教育也随之蓬勃发展,毕业生迅猛增加,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中已占半壁江山,随这带来了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偏低并存的现象。究其原因,一大部分是因为传统的精英就业观念并未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改变,部分大学生还存在着错误的就业观,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清,认为只有当国家干部、进白领阶层、进大城市、大机关、进事业单位、端“铁饭碗”才算就业;只有能留档案、能落户口的与用人单位签约才算就业;只有显性就业才算就业,许多大学生把眼睛盯在大城市、大单位、高收入、高地位的工作岗位,形成了与毕业生人数大幅增长相伴随的是学校就业率和毕业生就业质量降低的现象。

2. 有人没事干与有事没人干的冲突

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每年都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差距。预计未来几年内,我国在劳动力总量上将出现供大于求,劳动力大量闲置现象。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9中国人才报告》显示,尽管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而且缺口还不小:农业缺218万,工业缺1220万,服务业缺口亦达325万。【2】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仅仅是一种表象,对于大学生就业困境,前教育部部长周济用两句话来描述:“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前一句话是说就业岗位不足带来的问题,后一句话则是说有不少的用人单位急需人才,却难以找到合适、胜任的人。大学生的能力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工作初期被辞退和频繁跳槽的情况比比皆是。用人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对于缺乏专业技能、求职动机不纯、责任感缺失、没有工作经验不符合招聘要求的学生是宁缺毋滥。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我们却也能看到另外的一番风景,那就是无论就业形势有多么糟糕,依然有很多学生成功就业,就业情况十分理想也是屡见不鲜。

3. 传统职业生涯信念与新生职业生涯信念的碰撞

近几年,经济全球化、生产能力的扩张及技术进步相互融合,职业的本质随之发生变化。传统职业正在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多变的职业,即无边界的职业,变化无时不在,个体择业的自主性越来越大。基于无边界的职业环境,求职行为将是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就业过程中,家长们传统职业生涯信念与大学生新生代职业生涯信念常常产生碰撞,父母的期望与大学生的期望不一致,让就业变得复杂,评价就业效果也多了很多影响因素。传统的职业生涯信念认为单位应该接受工作稳定的职业生涯模式,重视工作任期,常常需要个人为公司做出牺牲,认为逐级晋升就等于成功,一个人应当在同一家公司长久供职,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父母更希望去事业单位、国企。但是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信念中,组织与员工的关系更应该是合作者,员工在接受新的工作任务时能够不断学习新的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认为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就等于成功,个人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负责,个人可能不一定在同一个公司长久供职。新生职业生涯信念是经济和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日趋激烈的竞争要求企业有更灵活和快速的适应能力,因此组织更愿意采取一种期限更短,双方承诺更少的“交易型”心理契约,在这种契约下,就业的不稳定性、竞争的不确定性会加剧。

(二)研究目的

本次调查主要是掌握高职毕业生毕业一年后、毕业三年后的就业效果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评价,目的在于全面了解我院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影响高职生就业的因素,提出缓解就业问题的措施,疏通毕业生就业渠道,突破目前就业的瓶颈;同时可以掌握企业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评价,预测未来人才市场的需求趋向,为学院确定办学规模、调整专业结构、改革教学课程提供相关依据。

(三)研究设计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以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开展了实证调查。对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07-2010年四届毕业生进行全部毕业生的求职就业情况进行调研,组织召开校企座谈会,走访企业人力资源部长,收集企业对我院毕业生就业效果的评价,对高职学生就业效果的评价指标进行探讨研究。采用问卷调研的方式,了解我院毕业生的就业效果状况,在后期的研究中,运用电话访谈和现场跟踪的方法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效果的纵向跟踪研究。

2. 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以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调查分析,查找高职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二,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效果提升的对策探索。对策包括: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服务工作体系,实时统计和监测毕业生就业水平状况,形成毕业生基本信息库,对毕业生进行三年的跟踪服务。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培育与开拓就业市场,完善市场信息服务。逐步建立经常性的反馈渠道和评价制度,为学院人才培养改革、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提供依据。建设就业困难学生的信息库,提供就业援助服务,提高就业满意度。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高就业率与低就业稳定率、高离职并存

调研数据显示,我院2007届到2009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4%,2010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麦可思公司调研结果也显示,我院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全国高职就业率,但是各专业签订就业协议比例只有24.2%,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的有39.6%,临时用工均超过30%,毕业生离职率达到45%。总体而言,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就业状况好,缺乏行业背景的专业就业状况较差;面向生产一线的专业就业率高,面向管理的专业就业率低;综合性的专业就业面宽、就业率高,专业划分过细的专业就业率低;特色专业就业率高,缺乏特色的大众化专业就业率低。

究其原因,高职生家庭经济状况相对差,社会资源欠缺,在选择第一份工作时会比较盲目,容易不稳定。调查发现离职中有98%是主动离职,主要原因是薪资福利偏低(33%),以及个人发展空间不够(24%)。在高校统计就业率时,协议就业、灵活就业都算就业,高职院校灵活就业比例较大,这也是高职院校就业率普遍虚高的现象。此外,高职学生初次就业单位几乎全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缺乏就业监管,造成临时用工现象严重,这也客观导致了高职毕业生的高离职率。

(二)专业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脱节

现代化生产方式的精细化要求越来越细的岗位分工,也需相应细致的专业设置与之呼应。但现实远非如此,目前交通行业的企业虽然具有足够大的整体规模,但实际生产方式相对规模较小,公路建设的路桥集团企业规模很大,但在实际的生产中是以项目为单位运作;汽车行业的售后服务是以个体4S店的方式运行;大型的运输公司是以解体的分公司方式运作;物流场站缺乏规模经营;计算机行业更是以分散经营为主。这种小规模的企业运行方式需要的是综合性的多面手,与目前划分过细的专业体系不配套。在实际调查中,调查人员得不到针对专业的人才需求信息,也得不到针对专业的岗位能力要求,只能得到一个专业群的信息。在用人单位就业座谈会中,许多企业代表表示,希望学院培养的毕业生不仅要有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要懂得生产过程的运行与管理。这说明企业希望毕业生具备较宽的专业能力,而不是只具有单一技能。

(三)职业能力优势不明显,综合素质两级分化

专业课程与实践应用存在距离。不仅毕业生有明确反馈就业过程中存在专业理论深度不够,技术不新,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用人单位也有同样的反馈。根据学院跟踪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评价为73.9%,对专业知识和潜力评价只有73.6%。在与用人单位座谈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评价是“好中差都有,差的连基本的技能都不具备”,希望学生掌握大型机械的实用技术,考取“建造师”等含金量较高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加“项目管理”课程,减少一些计算机原理类的课程。在学生反馈中,各专业都列出了对专业教学比较集中的意义和建议: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加深专业课程难度、实行原理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使用与生产一致的教材。从用人单位反馈和学生反馈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实际职业能力与企业期望存在较大差距,职业能力优势不明显,专业课程与实践应用存在距离。

由于目前各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仍停留在中专的三段式上,对知识、能力、素质的构建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没有确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素质教育始终停留在选修课、第二课堂、文体活动等层面上,缺乏能真正提高学生意志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行动计划,因此不少毕业生感觉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学习能力等很为欠缺。在与用人单位的座谈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评价是“有个别的很优秀,也有的很差,差的表现在没有责任心、遇到待遇高的单位就跳槽、眼高手低、以自我为中心、沟通与合作能力存在问题”。高职教育的核心是育人,不仅要强化专业技能的训练,也要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

(四)就业期望与实际待遇之间存在落差

毕业生就业期望是毕业生希望获得的就业岗位、就业地区以及薪水标准等的综合体现。调查显示,最能影响毕业生就业选择的五项因素是,薪资福利保障、工作满意度、培训晋升、工作稳定签约、专业对口就业。而用人单位在考虑员工晋升时最为看重的则是具有良好团队精神和人际和谐、综合素质高、工作业绩显著、专业技能突出等。高职生主要是面向中小型企业就业,福利待遇低、培训机会少、晋升空间小、企业管理相对松散、企业文化缺失,这与毕业生高的就业期待存在差距,造成用人单位留不住人,毕业生工作不适应离职跳槽现象。

(五)就业途径单一,就业理念不合理

调查发现,毕业生获得第一份工作的渠道还比较单一,信息闭塞,缺乏求职经验和技巧等因素也使其在求职过程中容易陷于被动,导致成功就业率较低。虽然存在“无业可就”状况,但是“有业不就”现象依然存在,部分高职毕业生眼高手低、拈轻怕重,对自身的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过分追求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轻事业、缺少责任心和坚忍不拔的精神;重“国企”,轻“民企”,存在“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传统就业观念,缺乏“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以及“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受社会消极价值观的影响,过分夸大“走后门”现象,不能正确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这些非理性的就业观念成了学生就业的绊脚石。

(六)企业用工体制影响毕业生稳定就业

调查发现,路桥专业群六个专业的毕业生应全部就业于公路建设一线,但公路一线建设企业却出现了只用实习生不接受毕业生的异常现象。表现为实习生需求旺盛,毕业生签约率却不高;“十二五”公路建设任务繁重,企业用人需求却萎缩;公路建设企业缺乏与毕业生签订长期用工合同的意向。究其原因,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企业考虑到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怕在企业出现危机时增加包袱,很难下定决心正式接受毕业生,而是采取招聘临时工的方式解决燃眉之急。但是被临时用工的毕业生始终处于流动状态,随之产生的问题是毕业生没有生存保障,企业也在逐渐丧失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采取临时用工的方式无异于饮鸩止渴。

(七)学院推荐初次就业稳定率不高

调查显示,学生通过学院介绍就业的比例偏低,学生在反馈意见中希望学院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再就业的信息,更好地指导就业,说明学院在就业服务方面仍有不足之处。在就业渠道中,通过学院就业的毕业生只占就业总数的14.9%,通过家长介绍的占39.0%,依靠自己就业的占46.2%,而且越是就业状况不好的专业,学校的就业推荐工作越是缺乏:信息和运管专业群,通过学院推荐就业的比例不足10%,学生依靠自己就业的占到了64.3%。在希望学校提供的就业帮助的调查中,“提供就业帮助”排第一位。在就业单位座谈会中,用人单位提出“要提高毕业生的求职技巧,学会推销自己”、“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毕业生在“最浪费时间的课程”中提到了就业指导课程。以上调查说明,学院在就业教育、就业指导、就业服务等工作上均需要改进和提高。

三、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在准确市场调研基础上调整专业结构

专业设置是否与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是决定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主要因素【3】,是衡量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高职办学指导思想的关键指标。因此,各大高职培养单位要:一是准确掌握行业信息。各专业群准确掌握行业“十二五”规划,分析行业发展规模对不同类别、层次人才的需求,分析学院在高职类的人才需求中所能争取到的份额;二是到企业一线去了解其现状。站在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角度思考需要何种规格的人才,掌握现实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调整专业设置,建立与行业发展和企业实际相吻合、与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专业体系,逐渐压缩甚至停招市场需求饱和的专业,开辟与本省经济转型发展相适应的、有特色的、具有行业背景、就业目标明确的专业。

(二)改革专业培养模式,建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启动专业行动计划。一是培养更多的专业带头人,让专业带头人全面负责学生三年的成长,跟踪学生的发展状态,真正将人才培养作为一项事业来做。二是改革专业教学计划,让专业带头人参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等有效的国际先进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技能和新技术教学,让学生掌握完整的职业过程,全面规划学生就业所必备的计划决策能力、资源调配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检验评价能力等,实现完整的职业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系统设计具有特色而又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经过用人单位的专家论证后实施;三是充分利用国家精品课程的优质资源,提高课程质量,在学习和借鉴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达到行业领先的职业课程内容,开发与岗位实际一致的实践指导书,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四是逐步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相适应的管理机制改革,实现教学与实验、科研的有机统一,提高设备使用效率,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和科研创造条件。

(三)建立素质培养体系,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构建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在文明和谐宿舍创建、中华经典诵读等养成教育的同时,转变公共课职能,将其拓展为素质教育课,担负起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人文素质、艺术修养、社会交往等综合素质的职责。一是彻底改变思想品德课简单、幼稚、僵化的说教形式,引入高校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课程,提升学生政治理论水平和思辨能力,采用历史反思、专题讨论、论文答辩等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哲学的思考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二是对公共课进行全面改革,结合专业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树立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增加有效知识,提高教学效果,结合专业需要改革英语、数学等基础课程;三是开设提高学生交流沟通能力的训练项目,开设具有大学水平的选修课程,素质拓展训练课程,用更多优秀的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四是利用好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建立导师制指导学生选修国内外大学的优秀的网络精品课程,通过考试计入选修课学分,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的自主性。五是构建校企合作背景下的的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模式,提升职业素养。总之,就是要将“最浪费时间的课程”变为“最有用的课程”,打造学生高综合素质的核心竞争力。

(四)帮助毕业生做好职业规划,使自己职业稳步发展

费得曼(Feldman 1987)教授认为:对新就业大学生来讲,他们将要进入的世界与他们将要离开的世界截然不同,是一个“入职冲击”。因此,需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做好职业规划,度好职业适应期。职业适应期是高职毕业生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也是一个质的转变。本研究显示,对于高职毕业生而言,职业认同低是其不能在企业稳定发展的因素之一。所以高职生要在大学期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入职后做好生涯管理。正如费得曼教授所言:对大学生来说,重要的是把你的职业生涯旅程看作是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4】充分地认识自己、清楚地认识职业,尽快地适应工作,减少从学生身份向工作者身份产生的角色失调,做好自己入职后的生涯管理,这很重要。要从内在找原因:工作的不顺与对工作的不满,可能是自己还没有做好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变,产生的职业认同低,而并非一味从企业方面找寻原因,归因于外部环境,这样就会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对自己、对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评估与认识,从而避免盲目不满,避免不必要的原因产生的离职,使个人的职业稳定发展。

(五)建立就业跟踪服务体系,提供人才培养理论依据

在争取优质生源的基础上,创建毕业生就业跟踪服务体系。一是增强就业指导与跟踪服务工作队伍的力量,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就业服务队伍;二是准确把握企业用人需求,及时掌握就业市场的信息,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三是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指导学生提高自荐能力,不仅要解决好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而且要逐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四是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对学院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支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学院毕业生;五是加强就业指导与跟踪服务的专业性研究,主动研究企业发展走向和市场新形势,探索建立见习期人才市场,为毕业生开辟新的就业方式,建立新型的就业保障机制,帮助学生办理临时就业所需的保险、户口等,与用工企业签订合同,维护学生权益,开拓毕业后的就业服务市场,形成与交通建设企业相适应的人才服务体系,在就业指导工作上实现创新;六是规范顶岗实习工作,避免实习生沦为廉价劳动力,避免提前实习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冲击,保持教学秩序的相对稳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七是尽快启动再就业指导工程。

(六)就业困难学生援助工作长效机制,助推困难毕业

生顺利就业

一是全面摸排,做到信息掌控到位。通过毕业生跟踪摸排,及时了解、掌握未就业毕业生的信息,加强困难毕业生的信息管理和危机预警工作,建立个性化求职档案,实施分类帮扶。二是心理疏导,做到情感沟通到位。针对部分就业困难毕业生容易诱发心理等情感问题,学院层级落实,以系部、班主任为主,加强与毕业生的情感交流互动,通过心情热线,咨询等方式帮助毕业生调整心态、理顺情绪、认清形势、恰当定位、积极就业。三是追踪到底,做到跟踪服务到位。坚持为就业困难学生做好求职服务工作,为未就业学生提供专业对口的就业信息,把收集、整理的招聘活动和招聘信息,第一时间发送给未就业毕业生。

(七)建立大学毕业生职前培训体系,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能

大学生员工的离职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损失。研究表明,工作本身、升迁制度、角色冲突、薪资福利是影响大学生员工离职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企业应稳定这支“高知”员工队伍,减少因离职给企业带来的不必要的费用增加与各种损失。因此,建议用人企业建立职业适应期大学生员工培训体系,增强其工作适应性与职业长久性;构建合理的薪资福利体系,提高工作满意度,减少职业适应期大学生员工离职现象的发生;建立完善畅通的晋升渠道,促进员工职业发展。

四、结语

现代职业教育一是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现代职业教育需要与新时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校企合作、需要通过教学专业课程标准与用人单位岗位职业标准融合,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行业发展对接;二是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换句话说就是社会需要什么学校就能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服务。【5】作为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建设中起到不可取代替代作用的高职教育,需要主动采取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服务就业,以内涵建设推进就业,以高技能人才的品牌实现就业,以校企合作办学的途径促进就业,以就业跟踪服务与就业基地建设为依托保障就业,紧跟经济发展的需求,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稳定持续向上发展。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高职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启动了毕业生就业跟踪与人才需求预测调研工作,选取了四届(2007-2010年)毕业生为调查对象,从高职毕业生就业水平调查入手,通过分析高职生的就业状况,梳理高职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提升毕业生就业水平的对策,以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11-7-6.

[2]关于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EB/OL].百度人才,2011-07-14.

[3]张晓慧.由大学生就业引发的教育质量和高校管理改革问题的思考[J].理论研究,2010(10):38-39.

[4]侯志瑾,伍新春.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9-92.

3.2017毕业生就业调研方案 篇三

近年来,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对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将其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各级政府积极承担促进就业的责任,为就业工作的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我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健康发展,扩大内需和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为就业提供强劲的动力和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的就业政策深入实施,就业政策效力进一步释放,就业和创业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十一五”期间,广西城镇新增就业182.7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9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每年均控制在4.5%以内。2010年以来,广西就业工作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提前4个月完成了全年就业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截至8月底,全区城镇新增就业32.05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06.84%;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8.12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01.55%;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51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25.6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75.54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07.92%;6月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4%,低于年度控制数0.96个百分点。

虽然广西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劳动力供大于求矛盾仍将长期存在,结构性失业问题日益凸显,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持续增加,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形式多样化,均对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依然面临困难。

(一)毕业生充分就业与有限岗位之间的矛盾突出

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吸纳人员有限,同时,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持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使毕业生充分就业与有限岗位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用人单位用人环境差,毕业生能力素质不适应企业需求

一方面,广西大中型企业、高科技企业、中央企业为数不多,95%以上是城镇各类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中能为毕业生提供满意的工作环境和工资福利的不多,一些民营企业在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工休假等方面落实不到位,甚至有一些极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及拖欠工资等情况,因此难以吸引毕业生。另一方面,毕业生综合能力不强,工作经验缺乏,又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到基层就业大学生待遇偏低

目前,广西各地大学生社区就业岗位补贴为10000-12000元/年不等,“三支一扶”大学生生活补贴标准2009年提高到1300元/月,也仅相当于全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50%左右,待遇水平低不利于调动大学生的工作积极性。

(四)部分促进毕业生就业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目前,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出台的各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由于种种原因落实进展情况不一,有的甚至尚未真正启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和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其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可以代偿的政策等,由于缺乏具有操作性的实施细则,难以落实。

(五)毕业生就业指导仍需加强

一是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服务质量有待增强。二是县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由于投入不足,设施落后,多元化、现代化的人才服务体系尚未形成,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不够畅通。另外,有些重点企业与地方政府联系不够紧密,有些企业用人权还在总部,以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向重点企业推荐人才效果不明显,存在一头热的现象。

(六)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经费不足

各级政府投入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的经费太少,不少地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除了每年得到财政支持的全市大中专毕业生双向选择洽谈会专项经费2万-3万元以外,从未得到其他就业服务经费,给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四、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建议

(一)推动经济增长,拓宽就业渠道

当前广西面临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西部大开发、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等多重发展机遇,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要加快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和创业园区建设,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地方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社区服务、家庭服务等新型服务业,积极拓宽就业渠道,以发展促就业。政府部门在落实中央扩大内需重大决策,安排政府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时,要把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作为重要内容统筹考虑,发挥好投资和重大项目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作用;各级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创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科技企业集中区的各类企业要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就业岗位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单位要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

(二)优化环境,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落实劳动力密集型小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达到规定比例在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扶持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落实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考录或招聘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其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可合并计算为工龄等政策;要为到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落户、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等方面的便利服务。劳动监察部门要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加强对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在签订劳动合同、兑现劳动报酬,特别是缴纳社会保险费等方面的监督检查,为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三)加强就业指导,转变就业观念

各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师资力量,系统地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一是要加强价值观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可立业”的思想。二是要针对性地开展形势教育,引导毕业生充分认识就业的难度,正确为自己的就业定位。三是要加强就业心理指导,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四是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率。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要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就业形势报告、就业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能力测评、职业生涯规划等公共就业服务。

(四)建立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

建立有效的调控和激励机制,切实改善基层工作人员待遇偏低、个人发展空间狭小、自我价值难以实现的问题,制定更加优惠并区别于发达地区的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进一步贯彻落实基层就业高校毕业生在国家代偿助学贷款、考录研究生及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岗位补贴、人事代理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继续组织实施“选调生”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服务基层专门项目,并逐年增加参加人数。鼓励全区农村中小学,县、乡农、林、水牧等单位和站、所,城镇街道、社区在正常增人计划内安排一定名额专门用于招聘高校毕业生。适时启动广西“基层急需紧缺专业岗位服务计划”,力争用3 -5 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全区每个村、每个社区至少有1 名大学生的目标。

(五)继续探索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有效途径

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创业教育,增强高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同时强化创业能力培训。各级政府要督促检查现有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以及评估现有政策的社会效益,不断完善和改进政策体系。2010年10月22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0〕84号),将享受自主创业税收优惠政策的人员范围扩大到 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广西应尽快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实施方案,积极推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建议设立公益性的“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和市场化运作的“大学生创业风险投资资金”,拓展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高校要创造条件建立校园创业基地,锻炼大学生创业实战能力,各级政府要加强园区化孵化基地建设,提供集优惠政策、创业指导和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创业平台,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实现成功创业。

nlc202309030917

(六)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

继续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力争在2012年前,在广西建立200个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组织1.5 万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活动,并鼓励见习单位优先录用见习期满高校毕业生。加强高等院校学生的技能培训,在部分专业实施毕业证书和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自治区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高校毕业生需要,提供专场或其他形式的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对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鉴定补贴。

(七)建立健全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制度

加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统计和服务工作。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联合教育部门及高等院校,建设本地生源高校毕业生基础信息数据库、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信息库、困难家庭毕业生信息数据库、残疾毕业生信息数据库等4个基础数据库。对离校后未就业回到原籍的高校毕业生,各地政府所属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人才服务机构要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人事档案托管等服务,并组织他们参加就业见习、职业技能培训等促进就业的活动。对困难家庭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要对其实施重点帮扶,力争在毕业当年年底前使所有返回生源地未就业的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全部实现就业。各级机关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应免收困难家庭毕业生的报名费和体检费。对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要给予最低生活保障或临时救助。对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各地要将他们纳入当地失业人员扶持政策体系。对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和零就业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实施一对一职业指导、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帮扶措施,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就业援助政策。

(八)加强组织领导,改善就业服务

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工协作、部门联动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机制。各政府职能部门和高校要切实加强就业服务,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政府部门每年要积极组织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专项活动,结合每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制定出台积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为高校毕业生免费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发布、职业介绍等服务,组织好校企对接、民营企业专项招聘会、网络招聘等活动。各政府部门和各高校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出台落实有关政策的具体措施和实施细则,切实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考核与督查制度,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才交流机构要与高校密切配合,积极把公共服务向高校延伸,在发挥各自就业信息网络优势的同时,逐步实现资源共享,尽快搭建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要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的管理,严厉打击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套取政策补贴等违法违规活动,切实维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权益。

(课题组成员:于祖毅 侯龙生 李鹏 吴仕瑛尹文钺 朱泓昊)

4.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调研 篇四

第一部分:关于中国大学生英语专业应届毕业生的现状

首先分析一下当代中国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用两个词语来形容,那就是惨淡经营和变身经营。惨淡是指当代中国大学生英语专业毕业生真正从事英语及其相关行业的比例相对较低。正常情况下,某一专业的毕业生应该有一半以上从事相关专业及其近亲专业,而英语专业毕业生从事英语及其近亲专业的比例不超过三分之一。变身是指当代中国大学生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大学学习英语并辅修或者自修某一专业,在本科毕业后调离英语专业而进入另一领域的现象。正常情况下,某一专业的变身率在三分之一左右,而英语专业毕业生变身率接近一半,几乎每两个英语专业毕业生中就有一个脱离英语专业而从事另一领域。接下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会有这种畸形发展的现象?1,国情论。中国当代具体的国情决定了教育具有如此病态的发展模式。经济基础不上去,上层建筑便没有高层次。就业意识与经济收入有直接的联系,而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式的畸形化决定了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惨淡化。2,两力论。中国当代大学教育尤其是英语教育呆板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这是阻力论。另一方面,社会对大学生的诱导超过了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使大学生趋于变身,这是动力论。一方面阻挡大学生从事英语专业,一方面诱使大学生换行业,因此出现了“大学学英语热,毕业从事英语冷”的怪现象。3,体制论。教育体制的固定化严重阻碍了英语专业的活力。英语作为语言,需要的是不断创新与变化,而教育体制的固定化正好与语言的发展背道而驰。4,背债论。只有很少一部分学校英语专业是优势专业,大部分学校的英语专业都是劣势专业,在这一些大部分学校里,英语专业存在的最大价值是为学校和其他优势专业背债,而不是为了英语教育的质量提升。将一些进不了优势专业的学生生生放入英语专业,既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也阻碍了英语教育的前进,如此转移教育资源,浪费教育资源,势必会导致英语入学人数多,毕业人数寥寥无几的丑陋现象。

当然,客观的来讲,英语毕业生就业现象如此不堪入目,客观原因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但是英语毕业生的自身存在的主观原因也是不能够忽视的。究竟英语毕业生自身存在哪些问题?毕竟,认清自我乃是成长的首要问题。1,意识差。不仅自我的意识差,更重要的是差的意识会不断发酵。每个人周围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私人利益或者私人利益小集团,一旦臭味相投,便将各种不良习惯扩大化。一旦集体一致,个人将不能恪守自己的行为规范,那将是毁灭性的打击。有时候是个人生活习惯的差异,可是一旦膨胀,那将是人品有问题。人品有问题了,那将是对就业造成不可弥补的打击。2,蛋壳破。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英语毕业生就业难与自我失真紧密相连。班干部荣誉奖励都拿了,对班级关心日渐减少了。入党了,牛气了,对平常生活不关心了。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反正他们自己的利益已经最大化了,怎么还会花力气关心同学关心班级呢?找到工作了,就整天花天酒地,灯红酒绿,整天在宿舍就是除了好事都不做,影响别人学习,也不让考研的同学安心复习。人心冷漠,整天叫嚣兄弟情义,班级友谊,那情谊和友谊又在哪里?难道会在烟气,酒气亦或是游戏,扑克当中吗?以前道貌岸然,现在原形毕露,小人得志沾沾自喜,能成大事?本身就是一个破蛋壳,还想孵出天鹅来,白日做梦而已3,忘慎独。不能做到自我克制,无人监督便变成撒欢的野马,无拘无束,甚至变本加厉。如此思想和品质何以在社会立足?长此

以往,用人单位便可窥出英语学生烂絮其外,败絮其中,以后又怎么不会多加小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英语毕业生就业如此之难,那是有原有因的。倘若不下大力气,那情况将越来越糟,谈何振兴?

最后分析一下英语教育未来的出路在哪里。1,普及而非强制。所谓强扭的瓜不甜,这个道理很浅显。看一看为了过四六级和考研,有多少学生苦攻英语?而一旦过了或者没有希望过,多少学生有对英语不屑一顾?毕业之后多少学生捡起过英语课本?如此巨大反差难道不发人深省?难道英语的存在纯粹是为了难为学生或是彰显统治力的手段?如果不能恢复英语语言的本质,再大的强制力也不会改变英语毕业生如此不堪入目的就业现象。2,改革而非僵化。教育体制要改革,要与时代接轨,要与时代同步,不能固步自封,更不能舍本追末。教育是公益事业,需要政府引导,学校参与,学生为本,群众监督。教育体制不能一成不变,教育方式也不能一成不变,不能不变,也不能乱变。创新,方可改变英语专业的现状。创新,生;僵化,死。3,爱心而非利益。国家,学校,企事业,学生乃至群众社会,都要把英语及其教育赋予自己的爱心,而不能当成纯粹的谋生工具,获取利益的光环。否则,不止是英语,甚至整个教育都会陷入恶性循环。奉献一份爱心,收获一片教育。4,育人为本,教书为育。教育者,教书育人也。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教书是育人的手段,育人是教书的目的。倘若教育不以培育人的品格为根本,单纯强调教,那么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失败的。在现在阶段,不仅学生个人,甚至整个社会和国家都在强调教,都会不自然的忽略育人。整天叫嚣素质教育,但是一旦进入僵化的模式教育,到头来还是应试教育。减负,只是痴人说呓,画饼充饥的自我安慰而已。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教育存在自己独有的模式,但是这并不是让教育放弃育人。否则,教而不育的教育就是中国人劣根性最鲜明的体现。5,切莫急功近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长期性曲折性的涉及国家社会方方面面的大工程,切不能急功近利,否则将国家基业毁于一旦。而现在,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报喜隐忧等各种不好的思想在全国大地上大行其道。如此缘木求鱼,岂非掩耳盗铃乎?

第二部分:请分析个人的就业目标,并对个人就业做出合理的时间计划安排

英语之于吾,非毕生之所愿也,乃路之辅器也,故余之策划在此不提也。及余,文者修身养性也,非经邦济世所赖也。理者纵横宇内之术也,盖国泰民安之柱也。故学而文则隐,学而理则图。

欲谈之教育与国也。民为邦本,邦保民安。教书育人,善之可兴国,恶之则误国。何为善?育人以优也。何为恶?良莠不齐也。趋善趋恶,盖以一念之差也,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其害不可小觑。

何为?

自古治史皆以春秋之法,诗词曲说,皆有唐宋元明清所属也。头可断,体制不可乱。乱制之害,小可妨民,大可覆国。故曰:体制不可乱变,教育亦然。

然商君言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康有为亦上言祖宗之法不可不变。故先有商鞅变法,方有始皇之一统。秦王扫六合,纵横四海,其功半为商君矣。如旺周八百年之吕望,兴汉四百年之子房,所赖者,非唯才也,亦凭改制更新也。故曰:兴旺,必改革创新也,教育亦然。

改者,不改者,及势所变也。不可不改,不该则无出路;不可乱改,乱改则寻死路。任重而道远,非一朝一夕所能策也。必未雨绸缪,方可图万全之策矣。

英语专业人才市场调研及个人就业规划

班级:英语094

姓名:杨传玺

5.毕业生就业调研报告 篇五

(一)毕业生对人才培养的评价

(二)毕业生对产学合作教育的评价

(三)人才培养改进措施

二、对招生和专业设置的影响

三、对就创业服务工作的影响

(一)对就创业服务工作的评价

(二)就创业服务工作改进措施

报告说明

为全面反映毕业生就业状况,建立就业与人才培养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学校根据教育部学生司《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厅函[20xx] 25号)文件要求,编制和正式发布《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xx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本报告数据来源于两个方面:

1. 上海高校就业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数据统计截止日期为20xx年8月25日。使用数据主要涉及毕业生的规模和结构、就业率、毕业去向、就业流向等。

2.第三方数据调查公司(新锦成)调研数据。毕业生调研数据,面向全校20xx届毕业生,有效问卷回收率为59.39%;使用数据涉及就业相关分析及对教育教学的反馈部分。用人单位调研数据,面向本校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使用数据涉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及能力评价、用人单位对学校就创业服务工作评价等部分。

按照教育部公布的就业率计算公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xx届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为98.86%。其中专科生就业率为98.84%,本科生就业率为98.78%,研究生就业率为99.45%。女生就业率高于男生,为98.94%;上海生源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于非上海生源毕业生,为99.16%。

6.2017毕业生就业调研方案 篇六

东环校区培训现场

柳石校区培训现场 为了做好2017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我校在12月13日下午、16日下午分别在东环校区、柳石校区开展2017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培训会。学校招生就业中心相关人员、各学院(2017年具有毕业生的学院)、系负责就业工作的领导、辅导员、班主任等50余人参加,本次培训讲座由招生就业中心阳海峰老师主讲。

培训讲座会上,阳海峰老师首先从当前的社会供给、需求以及当前社会的就业方面的新特点新问题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做了基本分析,指出了未来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接着从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涵盖的主要内容方面做了阐述,其中对就业统计工作的原则方面做了强调,必须保证数据统计的科学性,要遵循真实、准确、及时、全面的原则,明确严禁触碰就业信息弄虚作假的“高压线”。然后对建档立卡毕业生就业帮扶及统计政策做了重点介绍,指出帮助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不但可以使其贫困家庭获得稳定的经济来源,也是加快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尽快脱贫的重要举措并对精准帮扶毕业生的就业统计做了具体细则的要求。最后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派遣及调整改派做了相关说明。培训内容结束后,参加培训各学院的领导、老师还就在就业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焦点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深入沟通、交流。

7.2017毕业生就业调研方案 篇七

关键词:园林技术专业,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研究

为了更好地掌握毕业生就业后对用人单位及社会的适应程度, 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状况, 进一步探索高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途径, 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更加确实可靠的依据。笔者于2009年6~7月对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农业科学系园林技术和畜牧兽医两专业技术和2004~2008届部分毕业生及其就业单位进行了跟踪调查。

调查的基本情况

2009年6~7月, 笔者赴杭州、上海、广州、深圳等地采取座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对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农业科学系2004~2008届的42名毕业生 (包括园林技术和畜牧兽医两个专业) 和11家用人单位进行了跟踪调查, 听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对自己以及母校教育教学的评价。从类型看, 被调查的用人单位有高校, 也有企事业单位;从单位性质看, 被调查的用人单位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从地域看, 被调查的用人单位有省内的, 也有省外的。被调查的42名毕业生, 男生29人, 占69.1%, 女生13人, 占30.9%;园林技术专业30人, 占71.4%, 畜牧兽医专业12人, 占28.6%;2004届毕业生4人, 占9.5%, 2005届毕业生6人, 占14.3%, 2006届毕业生18人, 占42.9%, 2007届毕业生6人, 占14.3%, 2008届毕业生8人, 占19.1%。调查问卷分两种, 一种是对用人单位的调查, 另一种是对毕业生的调查。毕业生在国有企业就业的占11.9%, 在民营企业就业的占73.8%, 在三资企业就业的占14.3%。

调查结果分析

(一)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表1调查数据显示,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思想表现、道德品质、工作态度总体上是满意的。其中, 认为毕业生思想表现、道德品质优秀的占81.9%、认为良好的占18.1%;认为毕业生工作态度优秀的占90.9%。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也比较满意, 认为良好以上的占90.9%;对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也表示认可, 认为优秀的占50.0%, 认为良好的占33.3%, 认为合格的占16.7%;对毕业生创新能力的评价稍差, 认为良好以上的占66.7%, 还有33.3%认为合格。对毕业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评价很高, 认为良好以上的占91.6%。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较高, 优良率100%。但当问到对我院有何建议时, 54.5%的单位认为在实践教学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27%的单位认为应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9.5%的单位认为要加强学生价值观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积极的心态;9%的单位认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

(二) 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 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占73.8%, 但还有26.2%的毕业生改行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从工作岗位看, 大部分从事技术员、园林施工员、园林景观设计员工作, 少数做得好的毕业生在毕业后短短几年内担任了养殖场场长、部门经理、技术主管、项目经理等职务;从工资水平看, 多数毕业生月收入在1500~3000元范围内, 少数做得好的月收入达到了4000~5000元;绝大多数毕业生 (73.8%) 在民营企业工作, 在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工作的只占26.2%。

(三) 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

表3调查数据显示, 毕业生对学校素质教育对个人能力的提高作用是充分肯定的, 持肯定态度的占97.5%;对就业前培训也表示肯定, 持肯定态度的占94.8%。对校外实习、实训评价不高, 有23.1%的学生认为校外实习、实训不能满足技能培养的要求, 说明校外实习还有待改进和加强。还有20%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不适应工作岗位, 主要是由于这部分毕业生改行从事了其他行业的工作。

(四) 毕业生对母校的建议

在毕业生调查问卷中, 我们设计了一项“你对学校有何建议”, 让毕业生以书面语言的形式进行回答。多数毕业生经过1~4年不等的工作经历, 对母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自己的认识, 他们建议, 学校工作要紧紧围绕学生全面发展, 要以学生未来就业为中心, 更新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加强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培养;根据岗位需要, 合理开设课程;多数毕业生还建议, 学校要加强校风、班风、学风建设, 注意大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学校硬件、软件条件建设等。

结论与对策

对本次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是肯定的, 毕业生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是肯定的。这说明我们的办学方向是正确的, 教学质量是过硬的, 培养的人才是合格的。当然也存在不足。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要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必须要有新的办学思路。

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课程设计上, 一方面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 构建以职业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逐步从“学科型”课程体系转化为“模块式”综合课程体系, 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如园林技术专业, 根据岗位需要, 适当增加园林土建及园林工程预决算方面的内容。另一面, 坚持“能力为主, 需要为准, 够用为度”的原则, 减少理论教学内容, 增加实践技能课的课时数, 突出专业技能训练, 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加强实践性教学,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多数毕业生建议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性教学, 首先, 要提高实践技能课的课时比例, 使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达到1∶1;其次, 对与实践联系紧密的课程, 如植物分类学、树木栽培学、园林CAD、3DMAX、测量学、园林规划设计等, 将理论教学与实训紧密结合, 实现理论、实训教学一体化, 精讲多练, 边讲边练;再次, 对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课程, 如园林工程与施工, 可结合园林工程项目, 合理安排实践性教学内容, 组织学生参与施工实践, 强化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最后, 根据生产需要, 将学生相对集中到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双师型”教师要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就需要一支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毕业生在对母校的建议中希望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培养、引进、聘请”等措施加大对“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或以每年选派一定比例的中青年教师到学校花园或企业单位实习或挂职锻炼, 加强技能培养;安排一些专业基础好、事业心和上进心强的青年教师担任实训指导教师, 让他们和学生一起在实训中锻炼成长, 提高操作能力;学院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提高学历;选送优秀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培训;引进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专家来学院担任客座教授。

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在教学方法上, 改单一的以传授为主的讲授法为培养能力为主的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法。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理论教学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强调应用。在实践教学方面, 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 增加操作性、综合性实验, 利用先进的教学设施、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实践教学。在考试方法方面, 改单一的命题笔试为口试、操作、设计、制图、讨论和撰写论文等多种形式的考试, 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坚持以人为本, 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调查结果显示, 我院四届毕业生大多数能够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走上工作岗位不久即可独当一面, 表现出良好的综合素质。有些学生毕业后2~3年即担当了项目经理、区域经理、部门经理、技术负责人等职务。但也有部分毕业生因专业以外的基本素质欠缺, 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 在未来办学中, 要进一步强化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本的思想,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学生的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心理等诸方面的素质;结合专业开展各种科技活动, 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促进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多开展健康、高雅、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 拓宽学生的视野, 活跃学生的思维, 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学生自我调节、自我约束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加强就业指导, 使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查发现, 有的毕业生因为不了解就业形势, 从而放松了在校期间的学习;有的因为对自己的兴趣、能力把握不准, 从而选错了行业和岗位;有的因为不能正确估价自己, 没有良好的心态, 从而失去了就业机会;有的因为对就业单位、岗位的人际关系特点不了解, 从而很难适应角色要求等。这些均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因此, 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 科学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全面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 实现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王晓华.浅谈高职院校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的建立和完善[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3) .

[2]黄瑾.浅议高校就业指导[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 .

[3]邓玉科, 宋春光, 赵飞.职业学校如何做好毕业生就业安置工作[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4) .

[4]班正昌.影响高职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 2006, (6) .

[5]李飞鸿.由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引发的对策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 2008, (4) .

8.2017毕业生就业调研方案 篇八

摘 要: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反映了一个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建设水平。本文以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为例,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毕业生对学院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满意度进行调研,结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较为真实客观地反映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体现了人才培养的成果,也总结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就业质量 调研 食品

课 题: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14020249。

一、调研概述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是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黑龙江省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黑龙江省食品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单位。学院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条件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情况,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了多年的持续跟踪调研。本文以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为例,客观真实地体现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就业质量。

1.调研目的

了解企业用人需要,明确专业定位,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规格分析,调整优化课程体系,使专业更好地服务企业、对接产业。

2.调研对象

调研对象是2012、2013、2014届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生200人,及毕业生所在的黑龙江地区和垦区的大中型以上食品加工和流通企业。

3.调研方式及手段

调研方式主要有网络调研、问卷调研和深入企业访谈等。

4.调研组织与实施

由分院领导、食品营养与检测教研室全体教师和分院实习就业干事共同组建就业生毕业质量调研小组,通过网络平台联系应、往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研,通过电话、实地访问、发放问卷等形式深入企业调研。

5.调研内容及主要评价体系

(1)调研内容。主要包括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如工作岗位、工资待遇等,毕业生对于母校的意见和建议,就业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的评价,及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议。

(2)主要评价指标体系。

就业评价体系:毕业生主要就业质量监督指标,包括工作岗位类型、岗位与专业的对口率、岗位薪酬、工作稳定性、工作总体满意度等。

对学院教育教学评价指标:根据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以及学院人才培养实际情况,本专业设计了教育教学评价指标,包括教学活动就业影响、学习收获、毕业生知识能力、教学管理、学生素质培养五个指标。

二、调研数据分析与结论

1.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

调研数据表明: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于民营(私营)等企业单位,其次是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虽然自主创业的学生所占比例不高,但呈逐年上升趋势。学生主要从事基层技术、管理或营销岗位的工作,经过两年成长,部分同学升职为部门主管或单位负责人。绝大多数毕业生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比较对口,经过一段时间工作,薪资待遇普遍有较大提升,在校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基本满足工作需要,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晋升机会较多。

2.毕业生对学院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评价

调研数据表明:笔者学院基本教学设施能够满足教学需要,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比较合理,教学方法和手段适合职业教育教学,实践教学活动安排符合职业岗位工作需要,毕业生对于专业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掌握情况良好。学院教风学风端正,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有效,教师与学生交流较密切。学院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正面的影响,社团活动丰富。学生对教学工作满意度、生活服务满意度、学生工作满意度、就业工作满意度都较高。

3.用人单位综合评价

调研数据表明:用人单位认为学院毕业生与其他高校毕业生在综合素质上相比有一定优势,认为学院毕业生从上岗到胜任工作适应较快,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潜力比较大,毕业生在专业知识储备上比较充足。用人单位认为学院毕业生所具备的比较好的素质依次是适应环境能力、敬业精神和职业素质、沟通能力和亲和力,比较欠缺的依次是表现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工作激情。用人单位认为学院毕业生应加强应用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方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拓宽知识面;人际沟通能力及协调能力在未来工作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应加强培养;同时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的写作水平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建议

第一,注重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在广度上和深度上密切与省内外企业的合作。这对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和职业生涯发展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学院知名度的打造也就有深远的影响。

第二,建立机制使学生的在校表现与第三年实习及就业挂钩,使品学兼优的学生更有机会进入更好的企业,也促使学生注重在校期间表现。

9.关于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报告 篇九

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11.0对1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2017年的75份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进行编码分析,发现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发展趋势表现为:编写重点转变,逐渐侧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分析;信息覆盖面广,呈现角度不局限于毕业生一方;报告说明更加严谨,强调数据来源和统计时间的介绍。发现数据信息可比性较差是始终未改善的问题。为此,教育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监督审查和正确引导;高校要落实编制要求,参照国家标准,改进就业质量报告。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编码分析;发展趋势

20,教育部启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工作,旨在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体系,完善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是国家和社会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和质量的重要渠道,是高校回应社会关切、接受社会监督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此为参考,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整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编制发布以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评论,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中。本文运用NVivo11.0对15所部属高校年—2017年的75份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进行编码,探究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发展趋势和始终存在的问题。从教育部门、高校、社会三个角度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完善提供一定借鉴。

10.关于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报告 篇十

浙江大学届毕业生有49.96%通过校内途径落实工作;有19.08%的同学直接在招聘单位网站找到当前工作;有8.39%的同学通过老师亲戚朋友介绍获得工作;5.82%的同学通过在岗实习获得;通过微信等新媒体找到工作的比例为4.77%。本次问卷调查中,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有14人,占0.24%。

二、毕业生暂定年薪

有16.63%的毕业生,因为公司保密和不清楚等原因没有反馈暂定年薪。若去除这部分同学,其余毕业生中有44.65%集中在7-13万之间,32.05%在15万以上。为计算均值,现将3万以下按2万计算,40万以上按45万计算,其他按区间中值计算,浙江大学毕业生的暂定年薪均值是13.34万元,比届毕业生(11.35万元)提升了近20%。13万以上的高薪段,男生的比例较高,而13万以下的低薪段,女生比例较高,男生的总体暂定年薪明显高于女生。

三、工作岗位与专业的相关度

浙江大学有71.31%的毕业生认为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非常相关或比较相关,也有14.43%的同学认为不太相关。

四、毕业生工作满意度

浙江大学有74.15%的毕业生表示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有2.36%的同学不太满意。

五、毕业入职培训情况

新员工入职培训是毕业生适应工作的重要环节。对单位的入职培训情况进行调查发现,98.35%的用人单位都有专门的入职培训。其中入职培训一周左右和五周以上的最多。

六、对毕业生满意度和发展潜力评价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的满意度和发展潜力评价,可以初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对浙江大学毕业生的满意度评价中,“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比例超过99%;在发展潜力评价中,“比较好”和“非常好”的比例也超过99%,说明浙江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和综合素质都很好。

七、对毕业生能力和素质评价

从用人单位对浙江大学毕业生各个方面的评价来看,“好”或“特别好”的总和都在95%以上,处于较高水平。

八、企业青睐的能力与素质

11.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篇十一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就业问题不仅关系的到个人及家庭的幸福和希望,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一直以来,某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人事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把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重大任务,“从完善政策、搭建平台、加强指导、导畅通渠道”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毕业生充分就业。

一、我县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一)某县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某县现有两所高中学校,其中一所职业高中学校,历年从这两所学校考入全国各地的各类大学院校的学生逐年增加,这些考入各类大学院校的某籍学生,通过三、四年的努力学习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专业技术能力,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才。近年来随着全国高校毕业生扩招,就业形势逐年严峻,某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已有部分高校毕业生失业。由于我县地处自治区中南部,属乌兰察布市前山地区,各种资源贫瘠,经济基础薄弱,在全县范围内大中型企业很少,有一些小型企业,但能够为某籍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的机会很少,因此我县面临的就业形势然不容乐观。

(二)某籍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近年来,某县委、政府认真贯彻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大学生

就业的相关政策,以全区开展人才储备工作为契机,结合我县实际,全面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广辟渠道,多途径吸纳安置高校毕业生,为全县经济的发展积极储备人才,使某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得以缓减。2006年以来,我县共接收各类高校毕业生1537名其中研究生18名,本科490名,专科1029名,通过公开招聘办法,为全县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248名。储备人才18名,大学生村官25名,大学生西部志愿者45名,特岗教师57名。

同时,我县为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小额贷款累计达100多万元,这些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为了我县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我县还将加大自主创业大学生贷款,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力争通过自主创业带动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

二、我县促进高校毕业生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形成合力

某县委、政府在总结近年来的发展经验时,认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由于我县经济基础薄弱,长期以来人才流失严重,为吸引人才增强发展后劲,充分抓住大学生就业难得契机,于2004年制定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建立了人才强县战略机制,人事部门更是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作为责无旁贷的任务落实,积极寻求新思路,新举措不断拓展新渠道,解决返乡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同时,呼吁用人单位、社会各界从维护稳定的高度出发,共同为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想办

法、做贡献,引导和鼓励各企事业单位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

(二)完善政策,加强引导,扶持自主创业

为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我县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精神,我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人才战略,加强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人才工作的决定》,制定了《某县大学生自愿者管理办法》和《某县大学生自愿者考核细则》,为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制定了行之有效的人事制度。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能提供的就业岗位非常有限,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却出台了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面向基层就业,从2008年起我县开始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贷款,在政策上给予倾斜。

(三)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保证政策措施落实

为了让高校毕业生安心服务基层,召集各服务单位领导明确大学生工作岗位和职责,工作环境达到同单位在职职工一样的水平。同时,为了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工作情况,加强考核管理,考核内容以德、能、勤、绩为主,重在考核工作实绩,经考核合格的在服务期满后推荐参加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并发给服务期满证书。

三我县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今后的打算

总体来说,我县在加强大学生就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与发达地区和经济基础好的地区相比,仍有不足,我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不容

上一篇:基层就业证明下一篇:十佳技术能手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