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灯三最初三作文

2024-08-17

花灯三最初三作文(精选10篇)

1.花灯三最初三作文 篇一

一、从积累入手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生面对同一个题目, 往往笔重千金, 无话可说。著名散文家秦牧说:“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装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装间接材料的仓库, 即装书籍和资料得来的材料;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种, 写作起来就比较容易。”吕叔湘先生也曾语重心长地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 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这些真知灼见, 揭示了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学习语言, 就得多读。生活是五彩缤纷的, 同样, 每一个人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也会因人而异。只有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 才是真正的作文;只有在作文教学中说真话、诉真情、并写出真实的感觉, 作文才有生命力。要写好作文, 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只有厚积, 才能博发, 古人云:“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细流, 无以成江河。”积累材料, 写好作文, 主要有两大途径:一是阅读。鲁迅先生早就说过, 要想写好文章, 主要在于“多看”。这就得有个看什么的问题, 也是鲁迅先生说的:“……‘多看大作家的作品’, 这恐怕也不能如文学青年的意, 因为太宽泛, 茫无边际——然而倒是切实的。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 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怎样写’。”学生时间有限, 不妨首先抓住教科书上的大作家的作品, 好好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上推荐的古今中外经典名作。二是从生活中搜集素材。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获得写作所需要的材料, 就应注意阅读与记录、选择图书和刊物, 并把阅读和述、诵、默结合起来, 重视三个方面的关系。学生找到自己想研读的内容后, 反复诵读、在读中自悟, 在读中自得, 记住其中的要点、自己的感受以及好词佳句、古诗名句和名人名言, 分门别类地摘在笔记本上。有一个高考得满分作文的同学, 接受采访时说, 他的阅读方法就是一个字:记。这种记, 不仅包括在头脑中记, 更重要的是在纸上写。他常常在读一篇文章后写一点感想, 长此以往, 写作文时也就妙笔如花, 文采飞扬。学生在选择课外书时, 可以选择中外名著, 也可以选择报刊;也可以涉猎文学政治, 也可以涉猎军事外交;可以是漫画, 也可以是古诗等等。只要内容健康、科学即可。同时, 在积累素材时把复述、熟读成诵、默记消化结合起来, 把万卷书读“破”, 才会“下笔如有神”。

二、以真情感人

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只要作者情感的闸门一打开, 自然情到笔至, 妙笔生花。如朱自清的《背影》写得感人至深,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作者真实地反映了父亲对儿子的真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深情。可见, 真实是作文的生命, 感情是作文的血肉。如今, 新课程标准也对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这应该是明智之举和疗疾之药。唯有“情动于中”, 方能“形之于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能写真景物, 真感情者, 谓之有境界。”一篇文章, 唯有说真话, 方能诉真情。因为情感只能从生活中来, 离开生活就无所谓情感, 所以, 要获得真情感, 根本的经验是体验生活。因为“真情”只能从“实感”中产生, 无生活实感, 就不可能有真情。也就是说, 是否有真情是检验文章高下优劣的重要标准。清代学者钱谦益说过:“真则精金美玉, 伪则瓦砾土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用创新求异

使作文避开俗套的唯一捷径就是创新。创新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文体创新。材料作文有时候不限制文体, 而只是要求根据材料自由发挥。议论文、记叙文、杂文等等都可以采用。二是结构创新。如果巧妙地在结构上创新, 效果或许更好些。有一个考生写了一篇《伴我一辈子》的文章, 共分四节, 每一节讲一个故事, 毫不相干, 第四节概括主题:崇尚诚信, 把三则故事巧妙地串起来, 突出了结构之美。三是语言创新。语言写得好, 有文采, 有风格, 全体文章增色不少。四是题材创新。如故事新编, 可以达到题材创新的目的。在一篇文章《阿Q新传》中, 作者虚构阿Q在未庄开了一个工厂, 生产劣质洗发精, 坑害消费者, 被工商部门查封, 巧妙地扣住了“诚信”的主题。

2.作文素材三则 篇二

2009年11月6日早晨,淮安市淮阴区59岁的居民周翠兰在推自行车卖豆饼途中,捡到1700元现金。几经周折找到失主周继伟后,让她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周继伟坚称丢的是8200元,要求她返还另外的6500元。几天后,周翠兰与一位目击者王长玉一起收到法院传票。原来,周继伟将他俩一起告上了法庭。手拿传票,一字不识的周翠兰除感到冤屈外,心里也直犯嘀咕:我捡钱归还了,怎么还被人家告上法庭?而失主周继伟却说:“现在周围人都知道这件事,有人说我在讹拾金不昧者的钱,为了还自己一个清白,我只能将她和王长玉告上法庭。”

好人难做,世态炎凉——这是大多公众看完新闻后的第一感触。在门户网站,这则新闻留言近万,民意一边倒地将鲜花送给周翠兰,将臭鸡蛋扔向失主。大家要表达的意思总结起来有两层:一是这世道本就良善稀缺,你还将拾金不昧的公民告上法庭,叫我以后怎么敢行善?二是捡了交给你就不错了,不给你又如何?好意思告上法庭,真是白眼狼。

从个人情感来说,我们钦佩周翠兰的善行,也希望这样的善行事实上未掺杂任何瑕疵。但从失主的诉求来看,事实并未分清,结果也不很明朗。一个法治理念成熟的社会,不是用道德冲动分辨是非,而应尊重每个成员的话语表达,遵循事实理性,主张程序正义,不能凡事只靠经验判断。因此,在真相未明时,群体性臆断谁对谁错、进而衍生出道德暴力的倾向,是值得警惕的——之所以这么说,只是因为人性本就多元,况且,谁能保证我们有一天会不会成为那个失主呢?

抛开是非不说,舆论在这件事上的焦虑与感怀值得玩味。大家都说,你失主这样了,以后我们谁还敢拾金不昧?这样的论调,在彭宇案之后,早已喧嚣一时。说来说去,无非是要表达一个意思:不是我本性不善良,而是善良的后果让我不敢表现我的善良。再往下推,就是:这世界的冷漠与残酷,罪不在我,而在于道德良善的危险系数太大了。接下来,我对无助的眼神视而不见是可以理解的,我碰到求援的双手扒拉开继续走路是不应被谴责的……

我们急匆匆在彭宇案之后表态,我们忙不迭在眼下的周翠兰事件中跟帖,大家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彷佛个个是脆弱受伤的道德圣斗士,埋怨这世间容不下善良的种子。这实在是一个天大的阴谋:真正的善良,有那么娇滴滴吗?其实,这世间任何道德行为都是有成本的,是有风险的。比如拾金不昧,即便不被失主冤枉,你还得支付时间成本,以及因此而丧失的比较收益,或者在这过程中遭遇的小概率风险,比如不久前救人溺亡的大学生们,他们为善行支付了生命的代价,难道我们对此事的结论就是:救人易丧命,出手须谨慎?

我们呼唤公德,吁求善行,即便善良偶尔被冤枉、被打击、被损害。行善是不需要理由的,只有规避善良才需要貌似冠冕堂皇的借口。善良之所以值得敬畏与信仰,是因为善良总与宽容、坚忍、无私交织在一起,它让人性温润,减少社会的交易成本。正如修女特蕾莎所言:你如果行善事,人们会说你必定是出于自私的隐秘动机,不管怎样,还是要行善事;人们的确需要帮助,但当你真的帮助他们的时候,他们反而可能会攻击你,不管怎样,还是要帮助他人;将你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会被反咬一口,不管怎样,还是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献给世界。

道德、良心、法律、敬畏、理智、崇高与卑微等。

2

“偷拍”的照片被力挺

2010年春节后,一张题为“感动新年,虎年第一天淮安最可爱的人”的图片在江苏淮安某网站论坛上被众多网友力挺。图片上一位环卫女工身穿橘黄色环卫服,脚旁放着一把扫帚、一只铁质清洁桶,身体半靠在墙壁上,一双手正在更换早已湿透的袜子。这位在“忙里偷闲”更换湿袜子的环卫工,是淮安市清河区环卫处清扫一队42岁的孙美兰,在被网友“偷拍”时,她已经连续4天在辖区内清扫积雪,而当天她已是第三次更换被雪水浸湿的袜子。

央视在新闻联播中说,孙大姐的事迹在网上公布后,赢得公众好评,如今淮安发起了自觉维护环境卫生、为孙大姐们工作减负的新风尚。

自从去年腊月二十六大雪突袭淮安,包括孙美兰在内的环卫工人们,就成为了清理大街小巷积雪冰凌的主力军。那几天,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在“忙年”,街道、商场挤满了人,人们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准备年货。而此时,为了人们出行的方便,淮安的环卫工人们放弃了休息,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除夕夜里,淮安再次飘雪,前次的积雪尚未清理完毕,又是“雪上加雪”。大年初一早上,有心的人们已经发现,大部分道路已经清理干净。人们是否想到:在你和家人团聚共赏文艺节目、共叙团聚天伦的时刻,有这样一群人,还在冰天雪地里工作?他们中有孙美兰,他们是数百个数千个“孙美兰”。

不仅是环卫工人。为了保证我们生活的正常,许多人放弃了节日的休息,放弃了和亲人的团聚,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们都像孙美兰一样,是最普通的劳动者,如电工、通下水道工人、自来水生产工人,甚至是菜场的零售商贩等等。

有人说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不能享受节日、假期,并不是他们有多高尚。是的,用冷漠的思维来看,我们还会说:这是他们的生计,为了生存,他们不想做也得做。这些说法未尝没有道理。但是,我要说,你们精明有余,审美能力不足。

我们赞美劳动,劳动使人猿相揖别,手脚分了工,肢体更灵活。劳动,熔铸了优美的人性。那睿智的思想,宏深的智慧,丰富的情感,崇高的道德,都是在劳动中闪耀光辉。劳动,创造了更深刻更本质的心灵美。

我们赞美劳动,人们在劳动中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事物。辉煌的殿堂庙宇,壮丽的高楼广厦,秀美的园林池湖,宏伟的大埧桥梁,是人按照美的蓝图来建造的;五彩的绫罗绸缎,精致的陶瓷器皿,大方的竹木家具,是人按照美的尺寸来制作;芬芳的稻谷,精美的糕点,香醇的美酒,是人按照美的生活来生产。

在过去的社会里,劳动者曾遭受残酷剥削和压迫,在皮鞭、枷锁、链条和禽兽的生活中进行美的创造,那是劳动的异化。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在新社会的今天,美又回到劳动者的手里,美又和劳动融为一体,劳动才负起它真正的使命,劳动才体现它真正的价值;成为生存的源泉,成为创造热情和愉快的源泉。劳动创造了财富、创造了一切、创造了世界。

长期以来,我们的视角锁定的是那些“干了大事”、“收入高”的“成功人士”,对于普通劳动者,我们忘记或者说淡化了他们的工作的重要意义,忘记了他们的劳动对于我们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的不可或缺。我们的一衣一食,居住行走,网络生存,无不与普通劳动息息相关,无论在什么意义上,我们都不能忽视更不能鄙视普通劳动者。

感谢那些最先把孙美兰当作新闻人物推出的记者,也感谢央视对于普通劳动者的关注,使我们能够返璞归真,以全新的视角看待普通劳动者的付出,审视他们的付出对于我们生活的意义。

劳动美、心灵美、职业与责任、平凡与伟大等。

3

海盗当选风云人物

2009年12月,索马里海盗当选为时代周刊2009年年度风云人物。

亚丁湾位于印度洋与红海之间,是从印度洋通过红海和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及大西洋的海上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这条重要的国际航道,却为索马里海盗提供了大量下手的目标。索马里海盗,是一群专门在海上抢劫其他国船只的犯罪者。1991年索马里内战的爆发,令亚丁湾这一带海盗活动更趋频繁,曾多次发生劫持、暴力伤害船员事件。索马里海盗有四大团伙:邦特兰卫队,他们是索马里海域最早从事有组织海盗活动的团伙;国家海岸志愿护卫者,规模较小,主要劫掠沿岸航行的小型船只;梅尔卡,他们以火力较强的小型渔船为主要作案工具,特点是作案方式比较灵活;势力最大的海盗团伙叫索马里水兵,其活动范围远至距海岸线200海里处。

开名车、住豪宅、花天酒地,用的是最新款式的手机,娶的是最美的女人,这些描述本多用于富豪,但现在同样可以用在索马里海盗的身上,他们正摇身一变,成为贫穷非洲的“新贵”。人人都渴望拥有财富,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我们祖先信奉了千百年的经营之道。现实中有一些想发横财的人,他们崇尚“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的信条,总是寄希望于“意外”而不是“努力”就能够一夜暴富。于是,他们“打家劫寨”,巧取豪夺,无所不为。虽然他们也能如愿以偿,一时成为富翁,但是,他们并不是真正的成功者,充其量只能是歹徒得志而已。

西方有位哲人说过:“财富如果不是通过正当途经而获得,那它就意味着罪恶。”海盗们却不管这些道德说教,目的就是一切,休管手段如何。海盗的逻辑在中国诸多富豪官商的身上也同样存在着。某些领导干部,只知盘算自己的仕途前程,某些商人只顾赢利,不怕害人。 中国经济繁荣了,却也造就了不少贪官,造成道德正义的沦丧。三鹿事件发生后,总理曾声色俱厉地对媒体说:“企业家的血管里应当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其实,“血管里应当流淌着道德的血液”的,不仅是海盗和企业家,还应当包括领导干部、商贩、医生,乃至芸芸众生中的每一个你、我、他。

为追求个人幸福而不择手段损害他人是道德败坏的表现,是人类社会所不能容忍的行为。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或个人,贫困到极点,连生存都面临着巨大压力,你要他遵守文明的规则,有些不切实际。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个人修养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财富的基础之上,一个人解决了温饱问题,才能懂礼貌,知道德。针对索马里海盗铤而走险的行为,国际社会固然加强联合,实行强有力的军事打击,但更应拿出诚心,伸出援手,帮助这个贫困国家摆脱贫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两个文明一起抓,这才是解决人类生存问题的科学态度。

“海盗”是一个可怕的字眼,索马里海盗的猖獗更令人触目惊心。国际社会如何应对索马里海盗,如何消除海盗对他人生命财产造成的威胁?是靠军事大国武力解决,还是通过内外兼治的政治方式解决?索马里海盗背后有没有令人反思的社会根源?海盗有没有值得同情之处?

财富、诱惑、文明、和谐、共同富裕、社会发展等。

3.小学三年级看花灯作文 篇三

一到那里,我们先是看到了无尽的灯笼,然后看到了无数的人。每个人都在看灯笼。

灯笼发出的光非常漂亮。有些灯笼上有一条龙,而有些灯笼上有一条蛇。他们面对面,有种挑衅的感觉。冰面上还有一个《宝莲灯》,一模一样,就像一群盛开在冰面上的莲花。还有一组有两条鱼跳出方形蓝色池面的灯,灯名是《鲤鱼跳龙门》。

我还看了灯笼《我爱利津》,《龙蛇的挑衅》.

4.浅析三年级作文教学 篇四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促使他们自发自觉地经常练笔, 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1. 故事式导入

三年级学生对故事最感兴趣, 一上作文课, 我就告诉学生作文就是把听到的大概内容写下来, 接着由老师讲个小故事, 学生听得专心, 笑得开心, 然后让几个同学复述, 最后再分头写作, 这样大家都感到较顺手。批改时, 只要故事较完整, 错别字不多就批“优”等, 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体会到写作的乐趣。

2. 活动式导入

根据三年级学生精力旺盛、好奇心强的特点, 老师先选大家都能做的小制作、小实验、游戏或课外活动, 让大家参与, 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讨论, 最后有重点地写下来, 这样学生不仅有兴趣而且也有话可写, 效果较好。

3. 情境式导入

就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发挥想象, 从而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在作文前运用录音、录像、投影等手段创设情境, 为学生提供形、声、色的感官和新颖的直观形象, 如:播放一些动画片, 成语故事或活动开展的录像等, 引导学生听、看、说、议、写、想,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讲评时, 可以把一些好词好句好段好文录音下来, 这样不仅对学生作文有很大的帮助, 而且充分调动了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二、鼓励学生自己积累语言

人常说“厚积薄发”, 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 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 只有不断地鼓励和督促, 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 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开学初, 班上成立了“图书角”, 全班选出两名同学担任图书管理员, 学生利用中午、课间、自习时间借阅图书。到后来, 这已不能满足许多学生阅读需求, 各小组成立了自己的图书角, 由组长负责借阅, 学生把自己家的图书拿来, 互相传阅, 可供阅读得书籍一下子多起来了。我又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竞赛、朗读比赛、成语接龙、讲故事比赛和语文知识竞赛等有趣有益的活动, 开展“读书会”, 交流读书的方法及体会。因为学生读的多了, 写作水平无形中得到提高。

1. 引导学生说真话, 写真情

尽量避免让学生去刻意模仿、套用某种格式, 这样做的结果, 将直接导致作文教学陷入死胡同, 到头来学生没有自己的话可说、可写。要相信只有写出真情实感, 才是好作文。

2. 给学生抒发情感的机会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 创造和谐、融洽的氛围, 让学生畅所欲言, 说自己的真实想法, 写自己的真实感受。

3. 引导学生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感受

只有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才会“有事可写, 有话可说”, 才能表达真情实感。刚开始, 可能有许多学生不知写什么, 怎样写。教师在命题和选材上都要尽量贴近小学生熟悉的生活, 要写他们熟识的、易于理解的和他们感兴趣的真人真事, 写他们观察到的实景实物, 才能写得真实、具体、生动, 才能达到“不说假话空话”的要求。另外也不能“老调重弹”, 今天写“一件有意义的事”, 明天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 时间一长, 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 无形中削弱了学生的作文兴趣。

三、指导作文, 切忌泛泛而谈

1. 写前指导要说写结合, 先说后写

每一次作文指导, 教师先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冲动, 当学生看到写作题目及要求后, 或展开想象, 或马上联想自己的生活经验, 或引用别人出色的材料, 有一种急于表达的渴望。这时, 教师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 每一个学生参与讨论的过程, 倾听别人的说法, 发表自己的观点, 从而, 相互之间受到启发, 为动笔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不能对学生进行过多限制, 要留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空间, 如果条条框框限制太多, 学生的畏惧心理就会更加严重, 写出的文章也会内容空洞, 缺乏活力。

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总体特点, 选择合适的题目, 开发学生的写作潜力, 要使学生觉得有话想写, 有话可写。即使学生在选题上稍有出入, 也不能一步封杀, 扼杀学生的仅有的一点写作兴趣。

3. 教师在批改作文时, 要善于发现文中的闪光点, 多鼓励, 多表扬, 以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和兴趣

5.作文三避 篇五

一个长期参与并主持高考作文阅卷的专家慨叹道:“古代文人一到6月7日就忙得不得了:屈原不停地在汨罗江上跳水,项羽一次次地抹脖子,司马迁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宫刑,韩信干脆赖在别人胯下下不起来了……”说的是什么?是作文材料陈旧,话语老套,千人一面,文章弥散腐气——没有自己独特感性的材料,还是挥持那张“旧船票”,如何不让人审美疲劳?

那么,怎样避免那张“旧船票”?

方法1 集中关注一二人物,展现自己的厚实材料。下面是以“高峰”为题的作文片段:

难忘季羡林的微笑。

不追名,不逐利,不恃才傲物,是季老守了一辈子的本分。他最怕别人给他戴“高帽”,他把这些年来外界加在他头上的“四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一一摘去。有记者问他原因,他带着恬淡的微笑回答:“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身,身上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复旦大学教授在央视开讲《我的恩师季羡林》时说:“我最记得的是季老恬淡的微笑,像土地般朴素真诚。”

把生命的痕迹刻成额上的皱纹,把世事的沧桑变成头上的白发,把痛苦的痉挛化成嘴角一抹恬淡的微笑,这就是美丽幸福的人生,这就是登上了境界的高峰——生命的高峰。

如此有自己的独特新鲜的材料,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悟,文章何有老套之嫌?如何不让人阅之怡然?

一个同学写《心灵高峰》,采用香港义工黄福荣的事例,演绎自己对心灵对生命“高峰”的思考:黄福荣十年如一日潜心做义工,为灾民为生活受难者留一份温暖,他用脚步丈量承诺,用大爱诠释生命,登上了心灵的高峰。文章彰显时代气息,令人赞叹。

方法2 关注时事热点,展现文章的时代气息。一同学写《这也是一份尊重》,对前不久离世的青年企业家作自己的思考,诠释自己的观点:

什么是尊重?是对老者以热情地帮助,对弱者以春天的温度?是对事业以兢兢业业的态度,对环境以惺惺相惜的理由?不,这些都是!但,仅仅这些还不够!

尊重是对自己的关注——注意休息,关注身体,这也是一种对事业对家庭对生命的尊重。

一般人谈尊重,都是对他人的:对老者,对长者,对英雄和有德之人——这样写不错,但写对自己,就会别开生面了。这样写,让人感受清新之美。

避叙说平板:我持灵气凌空舞

记叙文平铺直叙,没有波澜或悬念,不见新颖独特;议论文只是起承转合,四平八稳——如此平面叙说,缺少灵气。

方法1 转换角度,不以“我”的角度审视当今。如一篇以临终父亲的身份写给儿子的一封信的文章《这也是一种爱护》这样写道:

孩子,当我即将告别世界、告别我牵挂的你时,我要说的是,我要把身下企业和家财全部捐出。你要知道,财富要自己创造,自己创造才是你真正的财富。这也是一种对你的爱护呀。

人称虽是“我”,但落在实处还是“你”。第二人称不是常用的角度,且题目用代词“这”把“爱”诠释成另一种“风景”。不以“我”的角度,还可以以古人或者动物的角度。

这样写令人眼睛骤然一亮。

方法2 转换形式:不采用常用的记叙议论的形式,而是采用或借用其他形式表达。如一同学以《高中生学习》杂志记者身份采访的形式,展现返乡大学生的不畏农村创业艰辛的生活情景,写成《这也是一种生活》,文章予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阅卷老师说:同样的内容,用新颖的形式表达,就可多得4~5分。

怎样转换形式,我们在平时的作文中主要训练四种出新而没有风险的文体:书信体、日记体、演讲词、辩论。

避立意庸常:让别人写去吧,走自己的路

什么叫立意庸常:(1)文章没有自己的思想,人云亦云,或讲大众话语,或依样(命题背景材料)画瓢;(2)文章立意浮浅,面面俱“道”。如以“改变”为题的作文,一同学生这样写:

李白的改变,为自己找到了诗意张扬的生命,留下了辉煌的诗篇;鲁迅的改变,为自己就找到了医治国人拯救民族的道路,留下了伟岸的背影;史铁生的改变,为自己找到了生命坚强的支点,留下了生命不屈的最佳诠释。

虽用了排偶修辞,文字也不乏美感,但材料陈旧,观点亦是老套。如此最多只能获以平均分。

方法1 彰显自己独特的生活思考。2009年高考福建卷的作文题是“这也是一种 ”。下划线下是要求作者补充的内容。一同学写“有人唠叨,这也是一种幸福”,写有人唠叨,感到亲人还在,期待还在,这就是幸福,这样独特的思考,使人感到新鲜,感到别开生面。一同学写“健康也是一种幸福”:

觉得自己很不幸,因为自己很穷买不起鞋子穿,看到同学买品牌服装和鞋子很羡慕很自卑,当遇到一位没有脚的姐姐时,突然发现自己其实是很幸福的,因为健康也是一种幸福。

通过比较写“幸福”,通过一个“没有脚”的人的种种困窘,把“幸福”诠释成一种更具体的东西,这种独特的思考,让人豁然开朗。如此文章表达自己的独特的体验,立意实在而独特。

方法2 表达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深入思考。“我说90后”是高考天津市的作文题,有的同学就社会上流行的“90后是脆弱的一代”提出反驳;有的同学对“90后个性太张扬,容不得他人的批评”一话提出自己的思考。如此,角度小巧,文章也就有自己独特与深邃的思想。

6.小学命题作文“三点拨” 篇六

点拨——激发记忆的再现

前不久,习作课我布置学生写一写《快乐的中秋》,学生一看题目纷纷撅起小嘴,嘟嘟囔喊不会。我说:“孩子们,今年的中秋节你家举行过什么活动吗?有什么事让你觉得快活呢?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好吗?”

“我爸爸买了好多焰火,放起来好看极了。有一个爸爸放错了,应该向上飞的它却在地上乱窜,差点把我笑死了。”玉莹发言时边说边笑,其他同学似乎受到了她的感染,想像出那可笑的场景也跟着笑。

“老师,这天你布置的作业很少,能算是快乐的事吗? 一向调皮的小李试探着问,“应该算吧,因为你认为快乐呀”我没有否定。

同学们的表达,勾起了每个人对节日景象的回想,作文自然有了目标。

点拨——唤起形象的记述

初学作文者常常会在不自觉中坠入“干瘪”的巢穴,一两句话就好像把事情说好了,使得文章干巴巴没有血肉。于是教师恰当及时的点拨,唤醒孩子掌握形象的记述十分必要。

还以上篇习作辅导为例,等孩子们广泛的表达之后,我选择了玉莹等两三个同学的发言,让他们把故事详细地告诉同学们,在孩子叙述的过程中,我不时地给她们添上关键的词。“我和爸爸抱着各种各样的焰火来到门口的空地上,爸爸点燃了焰火‘砰——啪啪啪’‘哧——哧哧——哧’,真美呀!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最后一个桶状的焰火,可能是被爸爸放倒了,没有上天却在地上拖着火花乱窜,真像一只被逼急了的小老鼠,开始吓了我们一跳,随即它的表演反让我们笑成了一团”……

如此,文章变得丰满起来,旁听的同学也触类旁通,“顿悟”了如何把自己要写的事写具体写形象写生动。

点拨——形成写作的构架

小学中年级记叙文的基本结构是“总分”“分总”或“总分总”。学生虽然学习了不少例文,但不一定会准确地运用,在“水到渠成”之时教师引导学生一起重温学习过的精彩片段,点拨形式、写作的构架同样是不可或缺的程序。

7.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探索 篇七

有同行说:可惜这不是中国小孩,因为中国小孩不说“上帝”。又有人说:忘记了那篇《水很活泼》吗?有仁兄说:我认为低龄教学应以发掘孩子天性为目标,而不是教他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知道大家注意到这个现象没有,即今日文学之文学非昔日之文学。纵观之,“去中心化”可以概括也。种种现象让人不寒而栗,那么,教师应如何上好作文课?

一、教师应该做的

(一)创设情境,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

借助多媒体,利用图像、音响、实物,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视、耳听、鼻闻、舌舔、肤触、心应等六觉功能。如教学写一处景物时,学生年纪小,没去过什么地方游玩,有些记忆也淡忘了。我利用多媒体,把学生带到离大家较近的各个景区。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环境育人越来越显示出它重要的功能,作文教学更是如此。因此,班级环境的设置要特别注意对学生文学的熏陶。优美的句子,精彩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可使学生耳濡目染,写作兴趣定能得到培养。

(二)鼓励学生多观察,勤做笔记多交流。

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接触事物,仔细地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才会真实生动。

(三)多说、多读。

培养学生多说的能力,一定能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可以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我发现,平时不善说的学生,他们的作文往往也不能把要叙的事、要说的理,有条理、有中心地诉诸文字。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作文教学中提倡学生多读,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让他们获得各种知识,加深生活体验,并积累优美的语言文字。

二、教师和家长不应该做的

(一)教师及家长不要揠苗助长。

我们常常是从大人的愿望出发为孩子设计未来的,都是“站着说话”,很少考虑孩子本人的特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人的普遍心态。孩子一出生,我们就为孩子设计了各种未来,期望他们将来干什么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为孩子打算,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不可心太切,期望一餐就吃成个胖子。有些事情得慢慢来,得遵循必然的规律。尤其是人的成长,必须遵循人自身的规律,“揠苗助长”必然适得其反。过度教育是对人的一种摧残。

眼下,不少“神童”在忙着出书,忙着出名,就连他们的父母亲也跟着出了名。有的人,今天忙着这里作报告,明天忙着那里传经验,后天忙着出书,告诉所有的父母亲们:他们是怎样培养“神童”的。使得一些家长在诱惑之下,心里痒痒的。于是巴不得自己的孩子在一夜之间赶上乃至超过“神童”们,对孩子的智力进行过早的开发。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恰恰违背了教育的规律,违背了人的成长规律,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三年级孩子作文刚起步,能说完整的话,能表达清楚意思就是非常棒的,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对作文存在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觉地练笔,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不要妄图一口吃个胖子。对学生过分要求,让学生刚刚起步就对作文失去了兴趣。只要坚持多说、多读、多写、多改、多鼓励,就能使小学三年级学生顺利跨进“作文大门”,就能使学生在日后的作文道路上,任意驰骋、高奏欢歌。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这是一项重要而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创新。

(二)不要斥责孩子模仿。

8.三年级作文教学浅探 篇八

一、重视说的训练

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必将带动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因此由说到写,一直以来都是作文教学的最佳途径。特别是在三年级,学生的作文刚刚要转入书面作文阶段,更应该以“说”为基础,这有三大好处:第一,以说促写:第二,学生先口述作文内容,便于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有利于提高作前指导的针对性;第三,由程度较好的学生口述,还能起示范作用。那么怎么进行说的训练呢?

首先,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过去一言堂的现象,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质疑、释疑、讨论等过程中,既锻炼思维能力,又畅所欲言;既保护他们的口头表达欲望,又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其次,教师要紧扣课文的教学,设计“说”的训练。如:教学完《富饶的西沙群岛》可进行复述课文的训练;教学《小摄影师》可让学生进行续编故事的训练;教学《一定要争气》可让学生进行想象性的说话训练, 说说窒第周接到成绩单之后与校长、父亲见面的情景,说说童第周成功地把青蛙卵的外膜剥下后,瞧不起中国人的外国学生的表现。学生边说,老师和其他学生边评,既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又及时针对学生思维条理较差和语言表达的不足给予帮助。

再次, 教师除了要充分把握基础训练中的说话材料进行训练外,还可通过组织讲故事比赛、“说说我的理想”的演讲比赛等,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空间,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写打下坚实基础。

二、指导观察、体验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但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父母的娇纵,商品楼的住房格局,等等,使一部分学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鸽子式的封闭生活,他们生活经验匮乏,缺少体验,对生活中的事情都以不经意的态度去对待,所以常常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说。针对这一点,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体验,布置一定的观察作业,让学生通过看一看、闻一闻 、试一试、摸 一摸、听一 听等全方 位地感受 生活。如:在教学基础训练2的作文《记一次家务劳动》之前,我预先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选择一种家务劳动,然后观察家里的人是怎么进行这一家务劳动的,最后自己动手做一做,又如,在教学《周 总理的睡 衣》时 ,我布置了 观察并实 践怎样缝 衣服的作业 ,一学生在 经过观察 后 ,是这样描 写“她的奶 奶为爷爷补衣服的情景的”奶奶林针线包中拿出针和线团,她先从线团上 扯下一段 线 ,把线头放 进嘴里 ,用唾液沾 湿 ,接着捏住线头,眯着眼睛,小心地把线穿过针眼在线的尾端打了个结……让学生与生活接近,从生活中汲取营养,积累丰富的生活材料,必将为学生有物可言,写出真实的作文,打下良好基础。

三、重视练笔

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鼓励学生多练笔, 不仅要求有一定的练习次数,还要求每次练习有一定的质量。”学生的作文能力是靠平时的不断训练培养起来的, 可减少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是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练笔除了要抓好课本中的作文训练项目外, 还可结合阅读课文的教学,争取每课一练,让学生切实把说写结合起来。如:教学《晨读》时,我在学生学完第二自然段后,让他们暗中认定一个同学作观察对象,仔细观察他读书时的神态、动作,让他们模仿第二自然段用一段话说给同学听, 在师生共同评议后,再把这段话写成书面作业。

练笔,要让学生放开胆子,无拘无束地写。最好是能让学生设置一本日记本。老师要鼓励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好词佳句摘录下来,把一天之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或事物,用一段话写下来。练笔除了以上方法外,还可鼓励、引导学生在每一次作文训练之后写后记。所谓写后记,就是让学生在作文讲评后,把自己受到的启发、得到的领悟,以及对评改的不同看法、疑问, 或想改写某些段落甚至重新构思作文等写在本子上。后记不拘形式、不限长短,可畅所欲言,鼓励写后记有三大好处:(1)督促学生认真阅读老师的批示;(2)让学生能根据老师的批语有针对性地修改习作, 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3)便于师生之间进行反馈、交流。 如 :有位学生在后记中写道:希望老师能多念一些好作文给我们听:有位学生写道:自己通过读老师的批语,已经知道自己的标点符号用得很不好;更有多数学生针对自己某一句、某一段的不足进行修改,相信学生经过这一点一滴的积累,作文的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对于教师来讲,批改那一次次作文,已是沉重的负担,当然已没有时间批改学生的练笔作业,那么怎么办呢? 我认为有以下方法可用。

1.把学生的练笔作业收上来 ,教师通过浏览 ,把其中的佳作或较有代表性的反应普遍问题的习作,利用合适的时间,拿到班上评点,指出优点与问题,然后让学生互改自改。

2.让 学生把练笔作业拿出来 ,指名到台上诵读 ,然后师生共同评议,再进行互改自改。

3. 让 学生 把 练 笔 作 业 拿 到 小 小 组 中 交 流 、 讨 论 、 且 评 互改,教师通过听取各小组长的汇报,进行评点。

四、重视阅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通过阅读,一方面学生可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另一方面,可让学生接触各种各样的写作模式,开拓自己的写作思路,提高自己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这一点对于三年级学生尤为重要, 他们刚接触作文, 生活经验少,脑中积累的词汇也少。如果在此时未能及时补充营养,让他们觉得作文是一件苦差事, 则必然会从此让他们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针对这一点,首先,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本的功能,要求学生多读多背。教师可通过组织诵读比赛,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其次,教师要时常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读物,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并让学生把读到的妙词佳句或精彩片断,抄到日记本上。再次,教师要抓好每周一节的阅读课的教学。在这节课中,教师既可拿出某篇文章诵读,全班同学就这篇文章进行探讨,说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又可让学生自带材料到班上阅读, 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读了某篇文章的感受,或让学生把以前读到、记下的妙词佳句或精彩片断拿出来互相交流。

五、重视鼓励的作用

三年级是学生作文的起步,水平较低是必然的,此时他们就犹如咿呀学语的幼儿,更需要及时鼓励、肯定、引导,教师一定要处处留心,重视鼓励的作用,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因此,不论是作文训练后的批语,还是对学生口头作业的评点,或是对学生练笔作业的评议,等等,教师都应及时肯定其中的成功之处与闪光点,给予学生热情的鼓励或表扬,让学生的表达欲望与写作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涨。

摘要: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一阶段就犹如打地基。地基打得好,建起的大楼结实耐用;地基打得不好,后果不堪设想。

9.再议“三年级起步作文” 篇九

因此,模糊“起步作文”,控制下落趋势,成为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的追求和主张。

一、写作伴随着“非写作”

新课程的作文教学好像没有要哪一天正式告诉学生“我们开始写作文”。如果说有“开始”,那就是一开始学习就有写作了,但并不告诉学生,也不是正式的写作。读拼音、学字词,就结合着说话训练,也就可以结合着写作,将所学的字词(特别是课堂之外所学的)记下来,将含有词语的句子记下来,将所说的有意思的一句或两三句记下来,或长或短,能写字就写字,不会的字可以用拼音或其他符号代替。其他如口语交际、阅读、综合性学习活动也可以与写作结合。教师贵在有这种意识,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提过高要求。但“提起笔来学习,也就要提起笔来写作”,应该由教师训练而逐步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对此,课程标准对一二年级这个学段的要求非常明确,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二、写作伴随着阅读

千万不要让写作成为一件独立的事。写作一定要紧随着阅读而展开,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我们看来,与读书相关的“动笔墨”是更加泛化的写——“亦读亦说亦写”。所以,我们的做法是从一年级起系统规划、设计学生的阅读——从儿歌开始,到韵语,如:《三字经》、《百家姓》等,再到阅读童话、神话故事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一年级),《海底两万里》、《西游记》、《木偶奇遇纪》等(二年级),再到阅读历史小说或故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成语故事》、《上下五千年》等(三年级)……

这样,在“课前三分钟”和专门的阅读展示课中,学生就会大显身手。学生的读、诵伴随着自评和他评,说的基础上便有了写,写感悟,写想法,或长或短,由短逐渐变长。

三、写作伴随着观察生活

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并从中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如果一个教师就语文而教语文,就不会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将语文置于广阔的生活背景中,包括让学生在其间观察、体验并学习、运用语言文字,才能创造最佳的语文学习成效。因此,课程标准指出,作文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为此,我们从一二年级起就应注重将“非写作”的写作与观察生活结合起来。

首先,要不定期地结合教材学习进行主题观察。

其次,要坚持每日观察,写“每日几句”(三年级后扩展为“每日一记”)。

第三,要拓展孩子们写作的范围,班上可以经常组织各种活动,让孩子们在学校活动中写;家长负责安排丰富的课余生活,让孩子们在快乐生活中写……

四、淡化形式,着重内容

课程标准将一二年级的写作定位于“写话”,三四年级定位于“习作”,不出现“作文”的概念,并强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淡化形式要求,将内容看得比形式重要,“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内容重于形式。我们也可将周记作为学生小练笔的载体。在教学实践中设计一个系列,引领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活动、学习,从而使学生有无限的内容可写。

五、培养写作的兴趣与自信心

新课程的作文教学把激发学生“乐于表达”、喜欢写作看得比一切都重要,这是作文教学成功的标志,也是基础。要使学生乐于写,策略上除了将形成学生有话可写的内容(素材形式)活动化、游戏化或增强其趣味性外,旨在培养与强化学生写作兴趣与自信心,此外激励与评价的使用也显得无比重要。对此,我们的可以这样做:

美文欣赏。注意发现学生的佳作。对于佳作,主要是教师激情澎湃地朗读并竭力予以宣扬,以令小作者无比荣耀,从而增强其奋进的动力,让其他同学顿生羡慕之感,也努力追赶。

激情评语。富有激情和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将使学生激动万分,觉得学习语文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写作是生活中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编作文集。建立班级出版制,定期或不定期地精选学生的优秀习作,打印或誊抄并装订,配以新颖的书名,漂亮的封面,还有目录、编后记、家长赠言等。班上要举行隆重的“出版仪式”。作品一经出版便是对孩子作文的最高奖赏,是学生美好童年生活的永久纪念。

10.浅谈小学三年级起步作文 篇十

一、激发兴趣

1.先观察, 后作文。在学生习作之前,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有目的地观察生活, 引导学生感知具体形象的事物, 进而产生表达欲望。在教学中, 通过带领学生观察图画和实物, 同时指导学生观测方法, 然后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写作, 学生就会有兴趣, 写出的文章就有具体内容, 才有真情实感。此外, 学生要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生活, 用一双灵敏的耳朵去聆听生活, 用一颗敏感的心去体验生活。如三年级“语文园地二”的写人习作, 要让学生明白, 不仅可以写自己熟悉的人、身边的人, 可以写听说的人, 还可以写自己想象中的人物等。

2.先实践, 后作文。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设计有趣的游戏, 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 随后写出实践活动的经过和感受。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生活, 增长其见识, 提高其认识能力, 因而写出的文章就会有条理, 语言生动活泼, 具有生活气息。

二、读写结合

1.多读多写。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 利于学生从读学写, 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这是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除了每周一次的固定习作外, 要让学生多读多练。教师要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发现有趣的、开心的、失望的、沮丧的事, 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讲给小伙伴听, 互相点评, 看谁写得最能打动人。其内容是多种多样的, 一件小事、一位朋友、一点心得、一些感受都可以写进日记, 日记的字数随内容而定, 可长可短, 重点在于写自己最想记下的东西。

2.仿写例文。仿写虽不利于学生创造, 但从训练角度来说对学生很受益。儿童受知识、经验、情感等因素的局限, 又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所以模仿是他们的心理需要, 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之一。仿写能减缓学生写作的难度, 使他们由读到写, 由不会写到会写, 把生活画面转化成个性鲜明的语言文字, 帮助他们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成功地搭起一座桥, 顺利完成从书本到生活的过渡。但仿写不是抄写, 教师要指导学生仿思路、仿方法、仿语言的表达形式。

3.化难为易。写作作为一种技能, 需要长期的训练。教师要让学生打消“作文难”的错误认识, 实现顺利“入门”。在教学中, 首先让学生明白写作格式, 懂得开头、结尾与题目的关系。其次, 要围绕一个中心写。这样从最基本的入手, 就可以逐渐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4.日积月累。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 只有不断地鼓励和督促, 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 提高语言的储备量。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 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 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并学习运用。在班队课上, 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 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 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理解。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 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会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 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 作文也能生动起来。写作源于生活, 让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 掌握丰富的写作素材,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这样, 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得到一步一步的提高。

三、说写结合

新课程标准对中年级习作的要求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 愿意同其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这样的习作要求在教材里体现得比较充分, 特别是三年级上册, 几乎每一单元的习作都要求写完以后要读给他人听,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交流。如语文园地一的习作是写自己的课余生活, 教材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让他们分享我们的快乐。

四、指导修改

三年级是作文起步阶段, 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写作, 还要教会学生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如修改错别字、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让学生写完后先自己读, 尽量自己找出错误, 把它改过来;自己找不出错, 就请别人帮忙看一看、改一改。这样的学习习惯对学生以后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一方面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以后就能自觉修改;另一方面经过及时修改可以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 不断提高作文水平。

五、讲评鼓励

三年级的小学生刚接触作文, 帮助他们树立写作信心很重要, 所以作文的命题范围应比较宽泛, 要留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空间。如果条条框框限制太多, 学生的畏惧心理就会更加严重, 写出的文章会内容空洞, 缺乏活力。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总体特点, 选择合适的题目, 开发学生的写作潜力, 要使学生觉得有话想写, 有话可写。如教师可以设置“我想 ___”“一件小事”等题目, 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范围, 有更多的可选素材, 使他们觉得写作文并不难, 逐步树立写作信心。此外, 在初学作文时, 学生的写作水平有限, 教师在批改作文时, 要善于发现文中的闪光点, 多鼓励, 多表扬, 以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和兴趣。如在作文评语中, 多使用鼓励性和指导性的语句, 学生读后, 既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 同时又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缺点, 从而进行改正。

上一篇:人生哲理:留一只眼睛看自己下一篇:我战胜了恐惧4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