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计划(共13篇)
1.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计划 篇一
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计划
孔丽芳
我国当代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有可能获得成功。
课题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专心听讲,不懂就问的习惯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的习惯。一方面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给学生思维方法,使学生不仅愿意思考,而且善于思考。
3.培养学生独立作业,自我评价的习惯
4.培养学生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的习惯
5.培养学生做好笔记的习惯
课题研究内容
(一)课前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常规要求
1.临上课准备好必要的学习用品
2.在思想上做好准备上课,调整好情绪,准备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课中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常规要求
1.学会倾听别人发言,边听边想,分清重点、非重点
2.独立思考问题,敢于质疑问难
3.能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问题要大胆并能口述解题思路。
4.积极动手进行实验,参与小组合作交流
5.做好课堂笔记
(三)课后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常规要求
1.先复习在做作业
2.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书写规范、美观。
3.通过复习,小结归纳,丰富联想,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题研究的实施措施
1.倡导学生亲历体验,勤于实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形成评价的良好习惯
2.研讨如何分层次,分班级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探索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
3.通过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了解学生的情况以及评价情况
4.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5.积累有关研究数据和具体资料,包括个人计划,教学反思,总结材料等,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
2.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计划 篇二
一、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预习时可指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在课内阅读中,还可以让学生预习后自己设置作业题,自己分析思考,并要求做出答案,看看谁的作业题能难倒其他同学或者教师。强烈的兴趣让学生挖空心思去寻找问题,让他们对课文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这种自觉、主动的预习习惯需要教师的及时督促、引导,要由扶到放,切不可有急功近利的思想,也不能因噎废食。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学生对新知识记得快,但遗忘也快,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课后复习的习惯,只有及时复习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平日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
二、勤于思考和积极参与的习惯
爱因斯坦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发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勤思善问,才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包括与教师所需要的答案持有不完全相同甚至相反的见解,教师要做到不轻易否定,应引导学生深入讨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真切地品尝到独立思考的甜头。在教学中,创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筛选和讨论,通过合作自行解决问题。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为了改变教师越俎代庖的状况,改变过于周到繁琐的指导与规范,教师可采取“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较多的机会参与学习活动,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自主质疑问难、自主发表见解,在教师的帮助下独立地感知、学习、理解、提高,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技能,通过主观努力,实现主体对外在世界与自我的超越。如《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前三节行文结构都按“送别———回忆———抒情”的思路来写,于是在执教这一课时,要求学生精读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利用梳理顺序→抓住往事→体会感情的方法,学习第二、三自然段,教师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使学生对课文有深入理解。这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享受到参与课堂活动的乐趣,从而逐渐使学生养成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习惯。
三、独立完成作业和认真检查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培养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特别重要,这种习惯的养成要持之以恒且严格要求。在平时作业时,要求学生先复习当天的功课或复习与作业有关的内容,然后再认真地独立完成作业。教师要对写字、答题格式严格要求,逐渐训练学生良好的答题习惯。要求学生做完作业后,先检查,发现问题后再看书、查字典,看例题对照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更正,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四、自觉读书和阅读积累的习惯
宋人理学家朱熹曾说过:“读书三到法———心到、眼到、口到。”教育实践证明,读书是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运用多种感官读书则是提高阅读效率的科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还要要求学生读书逐渐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如教给学生运用自学符号在书上作批注,在读书过程中找出难点,深入思考,将阅读带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它可以提高学生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加深对文章意义的深刻理解。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可适时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引导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摘抄与语文学习密切相关的课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积累知识、积累材料的习惯,作文需要时才能够随手拈来,为我所用,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要学好语文,仅靠课内是不够的,必须阅读课外读物。课外阅读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都大有裨益。如结合语文读本中《赤壁之战》的阅读,让学生进行研究性比较阅读,对史书《三国志》、小说《三国演义》、文献《赤壁咏怀》中的战争记录和描写进行比较异同,分析理解,加深对作品形式、内容、特色的认识,实现“阅读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拓展和补充,从而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成为有机整体,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从而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五、勤于动笔和多写多练的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三
中学生要养成的语文学习习惯有很多,其中包括使用工具书解疑的习惯,清清楚楚表达、工工整整书写的习惯,认真预习复习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做笔记(包括读书笔记)的习惯,思考与质疑的习惯,观察事物的习惯,背诵名篇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的养成来源于实践的磨炼,而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主要途径也在于学生主体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可以这样说,习惯在使学生获得技能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克服各种内部和外部干扰,通过反复的历练,才能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培养意志
习惯是一种随意动作,即人们在实践中养成的,不自觉的行为方式。而意志行动正是由一系列随意动作构成的。人的意志可以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强化对自己意志的培养和锻炼。①严格要求自己。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绝不随便找理由原谅自己,不完成既定任务。这样就会从每次的胜利完成任务中提高信心,养成习惯。②以名人的学习方法及读书故事作为自己行动的借鉴,并以他们的箴言、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此督促自己养成习惯。③经常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及时找出自己的差距,奋力追赶,养成习惯。
二、激发兴趣
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有一定的兴趣来辅助和支撑。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可以通过以下途径:①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当自己意识到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打好基础,将来为四化建设出力时,内心就会产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②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与情感的关系极为密切,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一个学生如果懒于学习,不愿思考,就难以养成好学深思的习惯。③广泛参加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例如读写活动、社会调查等能够不断地满足并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
三、明确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活动的动力。一般来说,学生一旦有了明确的学习动机,学习就有了动力和方向,就能自觉地、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上就能养成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认真记笔记的习惯,课后养成认真做作业、认真预复习的习惯。有了明确的动机,学生就会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从而认真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为发展智力、提高能力服务的,而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关系非常密切,二者是辩证有机的统一。因此,学生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过程中,教师应该坚持渐进性、持久性和严格性的原则,要有一定的目标和计划。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四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英国哲学家绋郎西斯·培根在《随笔集》中指出:“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他能够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就应透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
我国现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教育名著“爱弥儿”一书中指出:“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想的习惯,将使他从此以后一生都没有思想的潜力。”
可见,习惯对于一个人性格的构成、潜力的发展等都具有个性的作用。学习,为什么?回答是:学惯了,不学习觉得难受。而坏习惯使孩子不知不觉地去拖拉,去懒散,去干扰人。他为什么那样做?回答是:不为什么,就是拖拉惯了,懒散惯了,干扰惯了,不这样做觉得难受。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好的学习习惯总和成绩优秀的同学相伴,而存在“小霸王”,“小懒虫”、“小馋猫”、“小犟牛”、“小磨蹭”、“小马虎”现象的学生成绩总在中下游徘徊。可见,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之大。小学阶段是儿童构成各种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小学生可塑性大,向师性强,容易构成各种良好的习惯,也容易沾染各种不良习惯。因此,从小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矫治他们的不良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我们就应培养学生的哪些学习习惯,又怎样培养呢?下面我想从三个方面来和各位作一个交流。
一、课堂中的学习习惯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习习惯的主战场,课堂中如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掌握知识就会较为简单,教学质量就会明显提升。首先,在课堂中我们要培养好学生课前准备的好习惯。课前准备包括了知识准备和物质准备。知识准备就是要做好预习,这个环节,我们经常想做而做不好,尤其在小学美术中,我们有时布置了预习任务,搜集资料,有的学生回家根本不找,有的家长还说美术课要什么预习呀,上课学就行了。所以,我们改变策略,我们能够利用精彩两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展示和这节课有关的资料,让其他学生也能了解一些知识;或者利用上课后的1-2分钟,让学生浏览本节课资料,使学生心中有数,利用学生明白的展开交流,做好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
所谓物质准备生理准备,就是上课前,要求学生把上课用的东西,如彩笔、胶棒、剪刀学具等放在课桌必须的位置,上课铃声一响,快步走进教室,静坐教室,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等待老师来上课。尽管我每次都提醒同学们带什么工具,但是到上课时还是是否有带工具的学生,低年级的学生我会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让他们明白不带工具找别人借很尴尬,还有就是让同学们学会交流,让学生学会帮忙别人。对几个个性调皮的,每次都不带工具的学生,会安排“小老师”利用下课时间督促他们准备下堂课的用品,并趴在桌上好好静息。半年坚持下来,效果显著,孩子们职责心加强,自由散漫的现象明显不见了,每个孩子都学会了听铃声,做准备。那几个调皮的学生也个性喜欢上美术课,早早的就在教室等着我了。
第二、养成敢于质疑的习惯。师生关系要能真正做到和蔼、平等,学生才不会“怕”老师。学生才敢于质疑,学生会提问,一方面说明学生对于学习的资料有着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把疑难问题放在课堂中解决,不会日积月累,越积越多。教师要注意发现和把握学生中出现的疑点和难点。并及时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对主动质疑问题或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大力表扬。记得去年周老师来校园听课,二年级的学生唐天瑞就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时在后面听课的老师有二十几位,学生胆量个性大,学的个性投入,在课上,就主动给我说:“老师,我还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他敢于向老师挑战,我当时就表扬了他,他很聪明,思路总是和别人不一样,他总能很全面的看问题。课下,周老师就说,那个学生不错,他敢于向老师挑战,当时我们下面听课的老师一下子就别他吸引了,还替你捏一把汗呢,但是,学生说的那个方法确实不错。学生既要学,还要敢问,既要学,又要问。这样我们的课才会精彩。
第三、在课堂中要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课堂中,我们肯定会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可有的学生课堂中就是不认真听讲,这和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够持久有关系,受年龄特征制约,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所以,要想学生认真倾听,还得从我们老师自身做起。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①合理分配教学时间,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形象化的直观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深入浅出,使学生都能听得懂。③注意调动和持续学生学习的用心性,不讲刺激学生的语言,教态和蔼可亲。在我的美术课上,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我讲课时大部分同学都能听得很认真,但是,在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上,就不行了,好多学生开始讨论了,他根本不听别人是怎样回答的,和自己的是不是一样?对于这种状况,我经常采用复述的形式,让孩子说说刚才听到的发言,也能够复述教师的语言,这样能够沟通同学之间的信息,取长补短,学会尊重他人。
二、作业时学习习惯完成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常有这样的现象,一节课或者两节课作业还没画好,下死命令下课务必交。下课交上来的作业一塌糊涂。这时我们就疑惑了:是要质量还是要速度?对于作业的要求,我们能够用“干净整齐、突出主题”、“认真”、“金点子”三个层次来进行衡量。“干净整齐、突出主题”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把主题突出了,作业干净整齐,总是给人很舒服的感觉。。“认真画”,有的学生确实在造型方面有一些欠缺,但是他认真画了,他达不到那些好学生的水平,但是他很认真的对待每一堂课,我觉得他做的很好,我也是以为他是好学生,我会在课下教他一些技法,让他能画出更好的作品。“金点子”是对作业目的的更高层次的要求。这样的学生总是跟人们眼前一亮的感觉,他们的想法个性好,总是能画出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不会提太多的要求,我怕限制他的想象力,我会鼓励他按自己的想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学习习惯的培养就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构成的过程。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状况,结合潜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
第一、习惯训练持之以恒。“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一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这个比喻十分形象、智慧。它把习惯比喻为一根绳索,每次行为的重复,就相当于又为它缠上了一股绳索。很显然,每一天缠,不断缠,缆绳会越来越粗,最后有一天,会粗到牢不可破。美国科学家的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我想这只是一个平均数,养成的习惯不一样,每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刻苦程度不一样,所用时间肯定不一样。在训练的过程中,我们老师们要反复抓、抓反复,对不断出现的坏习惯,不要气馁,而要耐心训导,直至彻底改掉。
第二、整体发展,互相促进。除了学习习惯外,还要养成的良好习惯有很多,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它们都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它们之间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如一个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那就为他构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创造了条件,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粗心大意,要在学习中养成认真细心的习惯是很难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单枪匹马,孤军作战,不仅仅要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结合起来,还要与校园、家庭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第三、杜绝“5+2=0”现象。5天校园的教育成果和养成的习惯还来不及巩固,就可能在周末的两天中因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而不见殆尽。调查发现,存在“5+2=0”现象的孩子占相当比例,尤其在农村,这种现象更为普遍,这当中既有成绩差的学生,也有成绩好的学生,因此,务必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杜绝这种现象,一要不断的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二要寻求家长和社会的帮忙。对于这一点,我想作为家长来谈,因为我的孩子上二年级,平时在校园表现的都不错,但是到了周末,一切规律都打乱了,他完全放松了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也降低了,在这点上,我做的还是不够,我一般是让她到了周五晚上就将进入状态,重新收拾自己的思路,把该记得、改写的都整理一遍,防止周一时什么也不会了。所以,家长必须要配合老师,在校园好不容易改掉的坏毛病,不要让他轻易的丢掉。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就是说习惯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进而“会学习”、“会求知”、“会探索”、“会思考”、“会辨别”,在不知不觉中,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纠正学生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使学生各方面习惯都得到有效培养,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我们每位老师就应承担的职责。只要我们每一位老师对每一位学生“不抛弃、不放弃”,相信我们每位学生都会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5.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五
好习惯就像是我们生命的枝上盛开的一朵美丽的小花,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在这个竞争的时代,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中“成龙”、“成凤”,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教师需高度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我们想到的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人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对他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大有好处。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则是他们顺利进行学习活动的保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会成为他们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古人云:“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能在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上下功夫,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双赢的效果。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呢?我有以下几点看法,提出和大家共同探讨。
第一、要从小节开始,持之以恒。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把这些细节养成好的习惯,《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第二、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 “最佳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自学的积极性就越高。激发兴趣就是要把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第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信心是进取心的支柱,是有无独立工作能力的心理基础。自信心对孩子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视与保护孩子的自尊。多赞许,少责备,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因为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充满信心,而缺乏自尊心的孩子,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认为没人爱他,缺乏自信。平时多创设培养孩子自信心的环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信”起来。平时,遇事常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你一定能行,你肯定做得不错”。因为孩子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的评价,成人以肯定与坚信的态度对待孩子,他就会在幼小的心灵中意识到: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刘永胜教授总结的:“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的行字歌诀,就能帮助学生增强自学的自信心。特别对于学困生,学困生的成因很多,有智力发展的先天不足,有家庭关爱的营养不良,有学校教育的知识断层。作为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利用学习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知识为依托进行针对性的个案研究,并找出能切实有效地改善学生学习行为的办法来。这样的个案研究,既是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也能很好地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第四、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作业的习惯。据有关资料统计:89.6%的同学认为自己作业错误的主要原因是粗心大意。28.05%在做作业时没看清题目要求就开始解答了。还有3.2%的同学常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这些不良的习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能力、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不仅是教育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需要,也是帮助学生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掌握能力的关键措施,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和自主能力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意义。第五、帮助学生养成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勤思好问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基础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习惯的培养应孕育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与学习思维方法,思想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应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本来就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理,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和问”的求知欲。这也是培养学生勤思好问习惯的起点。
2、榜样示范,激发思考。根据中小学生好模仿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发现一些学生可以效仿的事例,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词语触动孩子的心灵。如:“因为你肯思考,所以你的发言很精彩”、“你的想法真是与众不同”、“你的发言思维含量很高”、“你对同学的评价很到位”、“你很善于倾听”、“ 你的作业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你提出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等等。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3、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学生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疑点或难点,而这些疑点和难点往往就是我们教学中的关键。学生大多存在胆怯心理,不少学生往往有了疑难问题不愿提,不敢提,更多的学生由于思维能力的局限对疑难问题并未意识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教学信息的反馈,注意发现和把握学生中出现的疑点和难点。并及时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对主动质疑问题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学生更要大力表扬,调动他们质疑问题的积极性,引发他们解决疑难问题的创造性,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学态度的开端。
6.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六
良好习惯能给一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益处。现在,我们应该强烈意识到一个严重问题,即学生学习的不良习惯正在或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和素养的提升了。
一、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 许多教师,只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却很少关注学生是否会听讲。我们常看到这样的一种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究一个问题时,总能看到部分学生在做一些与学习不相关的事,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们根本没有关注,更谈不上重视,只是在老师让学生齐答时,也就随口地应付一下。因为老师在整个教学中,只关注了教学进度和任务,只关注了一种教学形式。这样的课堂,这一部分学生他们的学习有何收获!这样的情况长此以往,让一部分学生逐步养成不善于听讲的习惯,同时也影响了整个的教学实效。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关注每个学生,应该强调应有的课堂纪律,要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坐姿,有一个好的发言习惯。对那些不注意听讲的学生要有一个适当的提醒,要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比比看,看谁听讲最认真。在教师的指点下,来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 一个学生写好作业,包括作业卷面整洁,字迹工整。尤其是讲究书写的规范。比如说,学生在进行计算时,养成在草稿纸上验算的习惯;解答完一个问题后,养成“答”的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时常赞许一些学生的作业整洁而且正确率高,其实这也是一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事,它是教师们平时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对学生习惯培养的结果。因此,让一个学生写出一本好的作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培养学生仔细思考的习惯 培养学生学会思考的习惯,我认为必须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要让学生学会听清老师问题的习惯。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一种现象,当老师的一个问题还没有说完时,那些喜欢表现的学生就举起了手,要求回答问题。如果问题没有难度,他们会容易回答,如果问题稍为有点难度,他们就无法回答,只能是让课堂纪律混乱。更重要的是,这样下去,很容易让这些想表现自己的学生的思维常处于一种浅层次上,不利用学生的思维发展。二是要培养学生有理有据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能只回答结果,而不表述其思考的过程。三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分析信息、整合信息、取舍信息的能力,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
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1.提高感知和观察能力。可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认识、去思考、去体会,以扩大孩子脑子里的印象范围,使之形成对事物正确的概括,发展思维能力。
2.启发孩子积极思考。要善于给孩子提出一些小问题,让孩子积极运用已有的感知经验去独立思考,一一找出答案来。也可以引导孩子的思路,并用类比的方法去启发孩子找出答案。
3.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孩子好奇心比较强,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见到新鲜的东西就要动一动,问一问,拆一拆,装一装,这些都是孩子喜欢探索和有旺盛求知欲的表现。老师和家长切不可随意禁止甚至恐吓他们,以免挫伤孩子思维的积极性。应当因势利导,鼓励孩子的探索精神,培养从小爱学习、爱科学、勤动手、好钻研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4.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要让孩子多看、多听、多接触具体事物,并要求孩子用语言把这些事物的特征(如名称、颜色、状态、大小等)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孩子的思维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
5.增强孩子的自主能力。孩子的独立性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培养起来的。从孩子刚学会手眼协调要自己用勺子吃饭开始,家长不要怕孩子弄撒、弄脏,要让孩子自己吃,否则,孩子往往产生依赖性、懒于动脑,影响思维能力的提高。
6.让孩子畅所欲言。要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哪怕是错误的也要让孩子说完,适时而又恰当地给予指导。在家长制气氛下成长的孩子,往往显得思维呆板,不敢畅所欲言,提不出新的观点,而是看家长的眼色行事,容易受家长的暗示而改变注意,或者动摇于各种见解之间,或是盲从附和随大流,影响思维独立性的发展。
7.加强分类归纳训练。在孩子认识万事万物的特征和功能的基础上,经常给予孩子分类指导,孩子的归纳、抽象和概括能力就会得到很快的发展。
8.启发孩子“异想天开”。如:传统观念认为,碗是盛饭的,暖水瓶的盛热水的。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就会发现碗还可以当一种乐器使用,暖瓶还可以放冰糕而较长时间不化。这就是“发散思维”或“求异思维”。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发散性的思维模式,孩子在学习时就不会盲目听信,解决问题时就会思路开阔,灵活自如。
9.经常和孩子猜谜语。猜谜不仅有趣、幽默,而且可以激发和满足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是丰富想象、锻炼思维、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
10.开展智力游戏。如摸瞎瞎游戏,有利形成孩子灵活性、推理性、逻辑性的思维品质。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父母为了谋生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却把他们的幼小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导致孩子与父母相伴的时间甚少,成为儿童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呢?
一、了解留守儿童概况和联系方式
作为班主任要认真调查摸清留守儿童的数目、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联系方式。把自己的的电话号码告诉学生及其监护人,以便及时联系。
二、给留守留守儿童更多关爱
班主任要从学习和生活两方面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分类,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和生活概况,制定帮扶计划、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关怀。同时,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做好家访工作
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平时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培养更多帮扶学生家长成为“代理家长”。
四、对留守儿童以包容心
留守儿童因为缺少父母引导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有时会做出一些偏激的事情。这时班主任不能一味责备,应该采用别谈心法与“留守儿童”谈心,说明道理,正确引导他们走出迷区。
五、关注留守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有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开设心理辅导课,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7.刍议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七
那么, 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前提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心理动因。就当代青少年而言, 其学习动机主要由以下几种成分构成: (1) 求知动机。求知动机是为获取知识而直接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一种学习动力; (2) 趋誉动机。趋誉动机是学生为赢得外界赞赏, 获得一定的荣誉和身份, 指向于外来报偿的一种学习动力; (3) 升学动机。升学动机是学生为升入某一级别的学校或年级, 为实现自身或外界的期望而学习的一种动力。
无论是哪一种学习动机, 只要我们正确引导, 充分利用, 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 学习动机强烈、稳定、持久的学生总是会自觉养成许多良好的学习习惯。
“伟大的精力是为了伟大的目的而产生的”, 一个人要想在学业、事业上有所作为, 必须先确立切合实际的、富有感召力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目的。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 任何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莫不如此。我们应当教育学生懂得:国家的繁荣富强, 人民的幸福生活, 个人的价值实现, 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崇高目的和远大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另外, 中学生善于模仿, 做什么人, 走什么路, 常常是从具体的榜样身上体验到的, 所以,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还要向学生介绍身边的同龄人先进榜样, 充分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调节作用和矫正作用,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形成良好习惯的诱因
兴趣是一个人进步的内在驱动力。在教学中, 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可以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思考之中, 有了兴趣的引导, 学习再也不会是一件苦差事, 相反, 它会变成一件充满乐趣的、令人高兴的事情。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试想, 当学生主体意识在兴趣的引导之下开始觉醒、萌发的时候, 当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的时候, 学生对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布置的学习任务就会乐于接受, 我们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就会游刃有余,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成功是兴趣的催化剂”。教师除了在教学中施展“八仙过海”神通, 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外, 还应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有人说:“任何努力都是进步”, 教师要从学生回答的一个问题, 做的一次作业, 背诵的一篇课文这些小事中, 看到学生的进步, 报之以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肯定的评语、一句关心的话语,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努力的价值, 受此激励,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得以不断的巩固和强化。
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有助于良好习惯的培养
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这说的是为政者的行为对其臣民的影响, 师道亦然。教师为人师表, 是学生的楷模, “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当是教师永远遵从的训诫。教师不能固步自封, 自高自大, 而要不停地更新自己的知识, 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用自己得体的衣着、落落大方的举止、优雅风趣的谈吐、严谨治学的态度、渊博的学识、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 博得学生的好感, 甚至是征服学生的心, 做一个学生喜欢、钦佩、爱戴、拥护的老师, 用自己工作、学习、做人的良好态度和行为习惯给学生以暗示, 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家魏巍在其散文名篇《我的老师》中, 是这样回忆他的老师蔡芸之先生的, “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在课外的时候, 她教我们跳舞”“在假日里, 她把我们带到他的家里和女朋友的家里”“她爱诗, 而且爱用唱歌的声调教我们读诗”“我们见了她, 就不由得围上去”, 在作者的印象中, 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 多么公平, 多么伟大的人啊”。由此可见, 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的大。当然, 教师的个性是有差异的, 教师的工作是辛劳而又清苦的, 他也有家庭的拖累, 他也会陷入人际的困境, 换言之, 教师也有忧愁、痛苦、愤怒, 但不论怎样, 当我们面对那些纯洁如水, 灿烂如花, 把我们看作整个世界的学生时, 都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 避免“迁怒”学生, 做到和蔼、理解、平等、友善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消除学生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 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鼓舞。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张扬个性, 敢想、敢说、敢做, 培育出求知的信念、意志, 改造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形成种种优良的学习品质。
四、加强督促检查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有力保证
习惯是一种较长时期内形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或倾向。良好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最古老的官书《尚书》中有这么一句话:“知之非难, 行之惟艰。”意思是说, 懂得道理不难, 要做到可就难了。这句话道出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是啊, 有哪个学生不想考试得到100分, 又有哪个学生不懂得学习对他的重要性呢?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面对各种各样学习品质有缺失的学生时, 面对各种各样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时, 常常语重心长、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地加以劝导, 有时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 并不是学生不懂我们讲的道理, 而是他做不到。这些现象说明, 没有良好的习惯为学生的学习保驾护航, 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都将成为空谈, 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美好愿望也将成为镜中花、水中月。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次问他的学生:“每天甩胳膊一百下, 能做到吗?”睿智的苏格拉底还当堂示范了这个简单的动作, “能!”学生异口同声答说。时隔一年, 当苏格拉底调查谁坚持下来时, 只有一个学生举手, 这个学生就是后来的古希腊大学者柏拉图。这个有名的事例说明, 如果没有老师的督促, 再简单的事情, 学生也很难做到。《礼记》说:“玉不琢, 不成器;人不学, 不知道。”中学生的自主意识还不太明确, 自控能力也不是很强,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提要求不落实, 只有布置没有检查的话, 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是永远形成不了的。教师在工作中要避免大而化之的作风, 对学生严格要求,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听课、作业、复习的习惯, 认真检查和落实布置的各项学习任务, “言必信, 行必果”, 用有效的检查督促机制保证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如建立家校联系本, 作业批阅进行统计记载, 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还应该注重学生干部的培养, 让学科代表和小组长成为老师的“小助手”, 让学生自我管理和约束, 可以更好地促进学风的好转。
五、创设优雅的学习环境, 能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环境是影响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学习环境对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品质,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重视优化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具体包括: (1) 校园环境。学校要不断加强校容校貌的建设和管理, 努力实现校园的净化、美化、绿化、知识化、人文化, 重视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教育性, 让整个校园整洁、文明、优雅, 既赏心悦目, 又给人以启迪和鼓舞。 (2) 班级环境。班级对每个学生来说, 是他们学习和生活的最常态环境。每个成员不仅置身这种环境进行系统学习, 而且互相帮助, 共同切磋, 彼此鼓励, 这都有助于促进他们各种好习惯的形成。 (3) 舆论环境。舆论是构成环境的重要因素。一个学校、一个班级的舆论导向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的影响是直接而明显的, 学校和班级一定要加强常规管理和养成教育, 抓好舆论引导, 什么事情该做, 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光荣, 什么可耻;什么是美, 什么是丑……这些是非观念一定要分辨清楚, 让学生形成比抱负、比学习的良好风气。风气正, 抵御自身不良习惯和外来不良影响的免疫力就会大大提高。 (4) 人际环境。人在孩提时代最听父母的话, 而在少年时期则一般喜欢听朋友的话, 受朋友的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孟母三迁”的故事也正说明了人际环境对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影响。所以, 这一时期的交友一定要慎重, 教师要指导学生交益友, 不交恶友。
8.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八
学完生字,我让学生再次读课文,想一想:秋天来了,我们周围发生了哪些变化?同学们快速地从课文中找出了答案.有的说:秋天来了,天气变凉了,风也变爽了; 有的说: 秋天来了,能吃到肥美的鱼虾、螃蟹,还能吃到很多美味的水果;还有的说:秋天来了,到处都是一片金黄、到处都是一片火红------
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感受秋天景色的美好,气候的宜人和丰收的喜人,我问学生:“八月天凉,太阳不再炎热,风吹在身上很凉爽,这样的天气你感觉怎么样?”学生根据自己切身的体会,回答说很高兴、很舒服、很爽。我便让学生快一些用高兴、轻松的语气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当有的孩子读得还不十分到位时,我便引导他说:看,这样的天气连小蟋蟀都非常高兴,唱起了动听的歌曲。老师想听一听谁的声音比小蟋蟀的歌声还动听!孩子们的眼睛亮了起来,读得更用心了。接着,我让学生们看图,理解什么是“秋收”?“收什么”?虽然孩子们也能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对秋收的景色略知一二,但毕竟是生活在城里的孩子,没有真实的体验,丰富的想象从何而来?特别是“田野翻金浪”一句读不明白。我静下心来想了想,虽然我们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但对于学生反复读仍不明白的地方就应该由教师讲解,该传授的知识不能丢。于是我连说带打手势:田野里的稻子熟了,金黄的稻穗随风一起一伏,多像大海的波浪啊!學生恍然大悟。在读的时候,学生自己就能注意放慢语速,突出鱼虾的肥、瓜果的香。最后我同孩子们词语搭配游戏:金黄的—— 火红的-——“灯笼!”“枫叶”“脸颊!”……学生们意犹未尽地说着。多美的句子啊,越读越爱读,让我们深情地读一读吧!”又一串带着赞美情感的读书声飞出窗外……
这篇课文的处理我是根据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基点去做的。美的文字,美的情景,就要用美的心情去对待,当学生的心情与美的文字形成共鸣的时候,学生的朗读还用指导吗?那种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不是老师范读引出来的,也不是老师强调读出感情逼出来的。而是文本、孩子、情感融为一体时的情不自禁地宣泄。在这个片断的教学中,我收获到了成功。这样的阅读兴趣盎然孩子们能不喜欢吗?时间长了,孩子们自然会爱上阅读。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基于此点,我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孩子们的学习方法。我不会忘记这句话:孩子是一张白纸,就看你在上边画什么图画了,我们要在这张白纸上画出最美的图画。去年教一年级,面对着天真可爱、什么都不懂的孩子们,我时常想起这句话。因此我立志在孩子们的头脑里画出最美的画图。一年级我培养了孩子们预习的习惯,曾有人说,一年级的孩子们不能课下预习,但是我觉得只要不给家长增加负担,教给孩子们方法,他们会做好的。实践证明,我成功了。在学第二册书的时候,我的孩子们都能自己完成预习任务了。他们在课下熟读课文,圈出生字,勾出生词,然后认读生字,不会了,翻开课文找到那个生字读课文,在句子中就能认识这个字,他们还主动地用各种方法去识字,好到课堂上大显身手——告诉同学们我是用什么方法认识这个字的!遇到有的同学没有学会,小老师们可就要发挥作用了,他们教得很认真。由于有了课下预习做基础,我们的课还不算太赶,在课还可以培养孩子们说话、朗读、写字等能力,重要的是,学生们已经把预习当成了必需要进行的一项活动,他们觉得必须要做。这不就是一种好的习惯吗?这个好习惯的养成,不就是学习过程吗?
9.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学习总结 篇九
根据笔者多年来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发现目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大致有以下几点:如一些学生写字歪七扭八,潦草、字迹很难让别人看懂:填字、漏字、错字、漏掉数字或运算符号、点错小数点,也常有发生。有些学生计算粗心大意、经常出错,计算后也不检查验算。有些学生做作业不善于独立思考、爱抄袭别人的。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生对作业中做错的题目,不找其原因,及时纠正,二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
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做题的基础,更是考验学生个人观察能力、理解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运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但是在作业与考试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做错题目的原因不是不会做,而是没有看清题目要求,如在计算中把运算符号看错,抄错题目,乘法口诀背错等,在解决问题中一些关键的词语被忽视或者没看懂,致使学生造成解题差错;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所以,我在学生解答应用题时,首先要让学生仔细读题,初步了解题意。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然后仔细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在这个基础上再列出算式计算;学生容易遗忘,所以隔三差五背呗乘法口诀,时不时来点口算关,这样,既提高了做题的速度,又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的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2、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10.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论文 篇十
所谓习惯就是一个人行为方式的自动化,是不需要思考和意志努力的行为方式,如不依照它行动,就会感到别扭,不舒服;依照它行动,不仅活动效率高,耗费的精力和能量少,而且还觉得顺当、愉快。当然习惯不是天生的,是“小时为天性,习惯成自然”。一个好的习惯养成后,能使人终身受益;反之,则使人受罪,改之吃力。因此,对于英语的学习,一定要晓之以理,让他们懂得在学习中该养成什么样的习惯,作为教师,务必要督促他们养成这些习惯。那么在外语学习中究竟要养成什么样的习惯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尤为重要:
一、每天进行朗读的习惯
语言不是寂静的字符,而是有声的艺术,学习外语就是要进行朗读。朗读背诵是“听说读写”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出了朗读与理解的意义。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手段,通过朗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早晨、英语课上、钻入数理化迷宫的间隙等都是朗读的良好时机。同时朗读时要力求准确、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切不可有口无心。读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是课文、原著或改写的原著,精采句段要熟读成诵。
二、养成勤记的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就充分地道出了勤记的重要性。在外语学习中同样要学会勤记笔记。上课时记下一些语言点、语法点,以便课后复习。复习时若有不懂,可及时询问。课外,记一些谚语、名句,作为朗读的材料,也可记下一些生词,以便自己能常常地背诵。这样,日积月累,就会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扩大自己的词汇量。也可写一些日记或周记,以便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每位学生都应备一本语法书、一本双解词典(如现代牛津双解词典),便于在学习中随时查阅。一定让学生改掉稍有不懂,就问老师或同学的不良习惯;力求通过自己的努力,查证自己的疑惑,并在此基础上,再向老师来请教,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深自己的记忆;改变了饭来张口或只满足于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不良习惯。当然通过查阅工具书,还可以大大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可谓一举两得。
四、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就英语这门工具性基础学科来说,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没有大量的阅读,就不可能有扎实的知识。因此,课外阅读非常重要。在词典、语法书等的帮助下,经常性指导学生阅读适宜的英文版报刊杂志可以使他们开阔视野、丰富想象,了解最新的信息,接受新鲜思想、吸取丰富的词汇、语法、英语特有的表达法、习惯用法、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等,这样大大增加了大脑仓库储备,有了充足的输入,才不会感到知识的贫乏。当然,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英语学习良好的习惯:如书写习惯,勤于思考习惯等,只有全面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另外,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我们知道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动机问题。只是有的是明显的,有的是隐蔽;有的稳定的,有的易变;有的简单,有的多元;有的好,有的坏罢了。人的动机可谓千差万别、各式各样的。而所谓成就动机,就是由成就需要转化过来的一种动机。实际上,生活中的每个人无论是工作或学习总是希望自己成功,避免失败,有所成就。因此,我们对学生要经常性地畅谈理想,列举一些知名人士学习外语的经历,让他们感到学习外语前途无量,除了鼓励还应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实现这些理想。千万不能让这种种色彩斑澜的“理想”只停留在纸上,激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外语学习的成就动机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首先,培养学生的外语学习的成就需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外语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是了解知识,扩大知识的一座桥梁,是我们对外交流必不可少的途径。正确地了解外语学习的需要才会转化成正确的成就动机。
其次,给学生适当的期望值。由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要针对学生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对程度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提出不同的期望值,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一定的努力,达到一定要求,要充分使学生体验胜利的喜悦,形成一定良好的成功心态。如对课文的处理,大致可分:让好的同学复述,让中等的同学进行背诵,让中下的同学进行分段背诵,让成绩滞后的同学进行熟读,当然平时作业上,考试上也有所偏重。
第三,提高学生的抱负水平。研究表明,学生的成就动机不仅跟老师、家长的期望值有关,即与个人的抱负有关。这种抱负也是过高、过低、模糊、适当之分。适当的抱负最有利于成就动机的培养。因此正确地引导学生的抱负水平,让他们沿着自己的要求发展,满足自己的要求,转化为成就动机。
11.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十一
一、影响学习习惯养成的因素
(一)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自身会决定着形成怎样的学习习惯。他们的认知、意志、情感等都有所区别,也都影响着他们习惯的形成。小学生一般都比较活泼好动,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生理还不够成熟,缺乏自我的约束力,很难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调整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时对学生的意志等多方面的训练非常关键。拥有了顽强的意志努力,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则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催化剂,当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产生迫切需求时,就能调动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从而达到培养习惯的目的。
(二)外部因素
1.教师
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学生会在日常的行为中不自觉地模仿老师,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时,也要注意自己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教师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不能只从口头上提出一些要求,更要以身作则,在行动上成为学生的楷模,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2.家庭
家长的行为对孩子有着潜在的影响,在家庭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的言行至关重要。要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家长首先就要做好,如果一边教育孩子认真做作业,一边自己看电视,这样学生怎么会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呢?又怎么可能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呢?
3.同学
同伴群体对学生的价值观、态度、行为习惯等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观察同学的学习习惯,取长补短,督促纠正不良习惯,在过程中对问题进行反思,则更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巩固。
4.社会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对学生的影响日渐加深。电视、电脑的普及所带来的丰富感官刺激,使学生对学习的乐趣日益消退,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兴趣偏向于看动画片、玩游戏。然而,这些主流媒体上也不乏一些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事物,特别是网络上信息资源丰富。有选择性地接触社会媒体对学生的习惯养成也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贪玩、好奇的心理特征,对千姿百态的世界具有很强的探索欲。因此,可抓住学生心理上的阶段性特点,在教学时教师采用形象直观的图片、丰富多彩的游戏来吸引学生,使其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二)培养习惯意识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的不仅是行为,更是一种意识。教师可利用班会课、晨会课,乃至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向学生灌输良好学习习惯对今后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性,渐渐在脑海中形成学习的“规矩”意识,也就是学习的“习惯意识”。
(三)学法的指导
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还没有养成,这就有赖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他们在老师指导下学会阅读、获取知识。“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学生一旦熟练掌握了好方法,就会将这些方法灵活运用,良好的学习习惯便会逐渐养成。
(四)榜样作用
抓住学生爱模仿的特点树立榜样,榜样可以是老师,更可以是同学。学生都对老师有崇拜、仰慕的心理,在平时的行为中就会不自觉地模仿老师,因此教师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学生中的榜样则更为贴近他们的生活,“深情并茂的朗读、干净整洁的作业……”教师要抓住时机,从课内到课外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充分发挥示范作用,让“小标兵”激励学生向好的学习习惯迈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更主动地学习。
(五)家校配合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主要的生活场所,家长要了解相关的习惯要求,督促学生,使学生在家多练习,做到校内校外始终如一。学生易被其他事情所干扰,因此要注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起到带动、指导的作用。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发展极为重要,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自觉化,提高学习能力,小学更是学生习惯培养的“黄金时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为其终身学习提供了可持续的发展空间,使其终身受益。
12.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篇十二
一、传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1. 课前预习的习惯
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提高学习的质量。数学教师要重视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应合理安排预习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预习。对于学优生要鼓励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对于学困生,教师要给予帮助,使他们进步。在预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解答课本例题,指导学生怎样预习,让学生不要读完题后看答案,这样不利于学习能力的发展和习惯的养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能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 倾听的习惯
第一,提出明确的专心听讲的具体要求。我们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上课时,学生的眼睛都要看着教师,教师讲到哪儿,学生的眼睛就要看到哪儿。第二,教师对重要部分、关键问题要提醒学生注意,善于观察学生听课的表情,如果学生对所讲内容反应冷淡,就应及时调整讲课的内容和方法。第三,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边听边想的习惯,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举手询问教师,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及时解决疑难问题。第四,边听边记。教师要求每名学生在书本的第一页贴上一张空白的作业纸,随时把听到的重点内容记在纸上,养成听写同步进行的习惯,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大有益处。
3. 作业的习惯
作业不仅反映学生学习的效果,也能反映学习态度。我们要求学生做到:书写规范,作业的格式、数字、数学符号的书写都要规范;圈注审题,独立完成作业;计算时该用草稿的用草稿算,做后检查;按时完成作业。如果学生已经自查了,就在记分格旁写上“已检查”,并把自查的草稿准备好随时给教师检查。一开始有些学生会搞形式主义,这时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如刚开始时,将每天回家作业分A、B两类,能按教师要求认真执行的学生做A类,这类作业基本上只需用5分钟就能完成,B类作业给学习习惯差的学生做,B类作业是在A类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几题,作业时间是十多分钟。每名学生在家校联系用的“七彩桥”上把A、B两类回家作业清楚写明,还要注明自己是做A类还是B类作业,便于家长及时了解情况。这样双管齐下后,学生自查的习惯明显好转。
4. 改错的习惯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虽然把错题改正了,但是教师重新换一个数据,学生又不会做了。针对这样的情况,首先,我要求学生在改错时做到:(1)写出错误原因,(2)写出解题过程。如订正填空时,有算式的必须写出算式,应用题改正时必须用破折号写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判断题如果做错必须在原位改正。其次,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错题本,把平时在作业、单元测试中出现的错误记录下来,注明出错原因,做到有错必改,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二、创造性学习习惯的培养
第一,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质疑问难是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方面。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可从模仿开始,教师要注意言传身教,教导学生如何、在何处寻找疑点,指导学生学会变换角度提出问题。
第二,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习惯。
三、合作性学习习惯的培养
1.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产生新的想法。但是,这一切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学生长期受“教知识”习惯的影响,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耐心引导,注意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教师应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养成学生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2. 培养学生正确交流的习惯
13.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计划 篇十三
内容摘要:习惯决定一个人的性格,而性格能决定一个人事业的成败。因此,培养良好习惯是多么的重要!要想成为一名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就必须从小学阶段打好扎实的文化基础。而要打好扎实文化基础的前提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在生活学习中逐步养成的,是可以通自身的努力和外界的培养而形成。只要持之以恒、方法得当,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完全可以培养的。本文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上结合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经历,从解释什么是习惯、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应该培养哪些学习习惯以及如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谈谈自己几点粗浅的看法。关键词:习惯 重要性 培养 方法
学习习惯对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乃至今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孩子成绩不好,其实大部分原因并不是其智商水平低下,也不单纯是其努力程度不够,很多时候就是不良学习习惯导致的。比如一个孩子学习习惯好,按时完成作业,字迹工整,上课认真听讲,如果智商不存在问题的话,那么这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一般会很好。习惯是在长期过程中形成且具有稳定性的状态,一个人小学时期养成的各种习惯会在今后的生活中表现出来,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一个人的性格,而性格可以说决定了一个人今后的发展方向。那么习惯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一、习惯的定义
根据字典中的解释,所谓的习惯,是指由重复和不断的强化而长期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更改的行为、倾向,并且能为完成某种工作而巩固下来的一种需要。而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
二、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好习惯受益终生,坏习惯害人一生。对于小学生而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孔子说:“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如果孩子能够在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他便会将追求知识、努力学习当成生活中重要的一件事情来对待,而不需要父母或者他人再三催促。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它通过每天的点滴积累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发展。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那么,怎样的学习习惯才算是良好的?本人以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一个学生的影响应该是积极的、正能量的。在我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见过有的学生的字写的像鸡爬狗抓似的,或者有的学生本来头脑也不笨,但是学习成绩总上不来,究其原因,原来是因为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过程中没有获得兴趣感,成就感,以至于没有信心,没有耐心,没有恒心,没有毅力去学,就不用说刻苦努力了,学习自觉性非常的差,结果导致学习成绩一塌糊涂。所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个好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主要表现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就是一种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每一个学业有成者的必经之路。阅读对一个人心灵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老师和家长共同的责任,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才会有成效。
2、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预习历来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一个首要要求,预习是一种课前自学,只有预习了才能知道问题所在,做到心中有数,听课时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与老师有更多的互动,因而听讲也会更专心,不易开小差。在学生作预习时,可提示学生用一些自己喜欢的符号做标记,把能看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划分出来,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上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学习起来也更加轻松。没有预习,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没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在听课过程中,学生不免就有生吞活剥的感觉。如果教师的讲课不幸又是注入式的,那么学生的脑子就象是一个图书馆,只是装知识而不能理解知识。无论是接受知识的程度还是应用知识的能力,其效率都是很低的。
3、培养学生复习旧课的习惯。复习可以起到把当天学到的知识进行消化、记忆和巩固的作用。经常督促学生按时复习当天课程,是巩固知识的好办法。如果当天所学的知识不巩固,日积月累,在知识衔接上就会产生严重的断层。特别是数学学科,逻辑严谨,衔接性强,断链了就很难跟上了。所以一定要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然后复习、巩固这样一套系统的学习方法的习惯。
还有课后不要急于做作业,一定要先对每一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复习,梳理,归纳知识要点,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网络式的知识结构,知识才会更系统,更完整,更全面。
4、培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知识的习惯。自然学科的知识是不能靠死记硬背得来的。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所学的知识才能内化为学生本人的东西,学到的知识才能牢固。在这一点上,本人认为数学学科与语文的关系比较大,因为如果语文功底不好,理解起来就会很费力。数学学不好对语文的影响较小,语文学不好对数学的影响会更大一些。所以要做到理解记忆,必须先把语文学好。而且,文字书写的功底也间接影响到理解能力,因为如果字都写不好,少撇缺捺的,识字都很吃力,更别谈理解了。
5、培养仔细审题、细心演算、耐心检查、及时纠错的习惯。教师在讲解例题、习题过程中,应作出认真审题的示范,并要求学生学习和养成这种习惯,而学生解题错误往往是由于不仔细审题就急于解题而造成的。这种现象在数学考试时表现得比较明显。学生一方面时间比较紧张,再一个就是似懂非懂,比较激动。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想当然心理,以为眼前的题目和平时做的题目一样要求,根本不去细读,浑然不知题目要求已经改变了。比如题目要求“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结果学生往往只做了计算,验算就漏掉了。所以,做完作业之后,应该让学生养成从头到尾耐心检查是否有错漏的习惯,如看看是否漏题、漏答、漏单位等,这种习惯的形成对考试时卷面成绩的获得特别重要,而好成绩的获得对学生的自信心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
6、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做作业是巩固知识的主要方式。学生的作业情况直接反应了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作为教师,在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各科作业的同时,自己也应该做到适量、科学的布置作业,还可以教会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来完成作业。这样,属于学生的课余时间教师就可以完全交给他们。让学生明白,其实学习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7、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最好的教学办法莫过于教会学习方法。平时,要落实检查好学生的预习、复习,这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习惯的重要环节。在做作业方面,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完成,即使有不会做的题目,也不要急于给学生答案。我们只是给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孩子多思考几种可能性,让学生自己养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8、培养上课认真做笔记的习惯。听十遍,不如读一遍,读十遍不如写一遍,这是我小时候的老师给我们总结的。在专心听讲的同时,要动笔做简单记录或记号。对重点内容、疑难问题、关键语句用自己习惯的符号进行“圈、点、勾、画”,把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记下来。有实验表明:上课光听不记,仅能掌握当堂内容的30%,一字不落的记也只能掌握50%,而上课时在书上勾画重要内容,在书上记有关要点的关键的语句,课下再去整理,则能掌握所学内容的80%。这样做相当于进行了简单的整理,加入了大脑的思考,判断,辨析,从而达到了边听边吸收的效果。
9、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学问,学问,就是不懂就问,学习就要多思、善问、大胆质疑。“多思”就是把知识要点、思路、方法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善问”不仅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还要虚心向老师、同学及他人询问,这样才能提高自己。而且,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要做到决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应该养成向别人请教的习惯。
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需要老师和学生以及家长的共同努力。其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进行思想引导,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并变为自觉的行为。任何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都是靠自己坚强的意志,严格的要求,努力的实践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在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基础上,启动学生坚强的意志去努力实践,自觉的培养。
2、进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常规训练。培养好习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决不能给他们讲一番大道理,然后撒手不管。而要始终如一,日复一日地进行训练,习惯养成的必要步骤要不断的强化,不断地让学生实践。特别是自觉性较差的学生,由于多种原因,他们有时表现看起来还可以,稍加放松,他们又会反复出现不自觉的坏习惯。我们可以在作业内容及作业量上适当调整,区别对待学生,善待学生,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千万不能一出现坏习惯就采取极端的措施去伤害学生。一次又一次地伤害他们,这样会让他们自暴自弃,情况将越来越糟。理智地爱学生,把爱与严结合起来,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要求和耐心地训练,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3、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信心是进取心的支柱,是学习的动力。自信心对孩子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视与保护孩子的自尊,多赞许,少责备,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因为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充满信心,而缺乏自尊心的孩子,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认为没人爱他,缺乏自信。平时多创设培养孩子自信心的环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信”起来。平时,遇事常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你一定能行,你肯定做得不错”。因为孩子对自我的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的评价,成人以肯定与坚信的态度对待孩子,他就会在幼小的心灵中意识到: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还有,老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难易适度,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像摘葡萄一样,让他虽然站起来够不到,但是跳一跳够得到就合适了。这样可以充分调动他学习的积极性,一步步树立信心。
4、激发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小,对五彩缤纷的世界有很强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力求激发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例如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具、丰富多彩的活动、循循善诱的启发、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主动学习。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增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效果。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5、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教师可以在班上开展各种争星评比活动,例如劳动之星、礼貌之星、学习之星、纪律之星、朗读之星 ……这种活动绝不能流于形式,最好在短期内看到成绩。通过各种形式的评比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评比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所有学生要做到一视同仁,引导优秀学生,帮助后进学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只有当学生有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班级的学习气氛才会形成。
6、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形成能力、思想品质、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但是,很多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并没有养成,这就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要培养学生上课记笔记的习惯,就要教给学生怎样抓重点、记难点等记笔记的方法;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好习惯,可把比较科学的读书步骤编成口诀,让学生熟记下来,切实照着做。“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学生一旦熟练掌握了好方法,就会将这些方法灵活运用,良好的学习习惯便会逐渐养成。
7、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大家都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学生的许多学习习惯是受教师行为习惯直接影响形成的。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良好的习惯,做出榜样让学生模仿。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提高业务素质,时时处处都要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感染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经过潜移默化,才能使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老师在上课时板书太随意,没有顺序,字迹潦草,画数学图形时随手一画,这些不良习惯学生都会记在心里,随时“复制粘贴”,对于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我是上数学课的,因为有时上课忘记带画图的工具,只能徒手应付,比如画直线、线段、长方形、正方形,还有圆形、表格等,我都随手画过,后来学生也依样画葫芦,画图时有直尺三角板也不用,就像我一样随手一画,画出来的图形简直不堪入眼,可是我又不好意思去责骂学生,因为你骂学生就等于在骂自己!当我发现这个现象以后,及时纠正,然后同时向学生承认自己的不良习惯,后来学生也慢慢地改掉了这个毛病。
8、老师要经常表扬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自于自信心,来自于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点成功的感觉,来自于老师的每一次鼓励和赞许,来自于家长对孩子的努力的认可。适时的表扬和鼓励有助于激活学生头脑中的每一个思维的细胞,使之处于活跃亢奋状态,进一步使学生头脑变得更加思维敏捷,更加聪明。有人说,老师的一个不经意的表扬,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关心的话语,有可能成就一个名人,创造一个神奇的故事。所以作为老师或家长,都应该注意从正面进行适当的表扬和鼓励,给予正能量,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全面发挥出来。
9、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是班主任老师一个人的事,所有的任课老师、家长、同学都有责任。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密切配合,要同心协力,齐抓共管。只有在老师、家长、学校三方面积极配合,互相沟通,学生才会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五、结论
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磨练学生意志、性格和品质的过程。因此,需要教师、家长和学校共同的努力。特别是教师应不断的探索和努力,更新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通过多种途径持之以恒,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人说,少年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也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些话似乎有些绝对,但良好的习惯对人生的确太重要了。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最重要的是有系统、不间断地严格要求,同时,如果孩子表现出良好学习习惯的苗头,也不能视而不见,要及时给予赞扬,鼓励孩子坚持下去,形成习惯。以上是我对养成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一点个人见解,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计划】推荐阅读: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08-15
培养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良好习惯09-15
如何培养农村中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07-01
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几点思考08-13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中学生怎样进行自学07-16
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08-18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08-22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08-07
小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培养探索与研究09-24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课题研究总结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