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滨海县发展高效农业的调查与思考(共8篇)
1.关于滨海县发展高效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篇一
关于汝城县农业农村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袁鑫方
为推进农村科学发展,笔者对汝城县近几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进行了一次调查,并总结如下管窥之见供决策参考。
基 本 情 况
汝城县地处湘南边陲,与粤、赣两省交界,是一个“老、少、边、穷、库”山区县。全县辖23个乡镇、309个行政村,总面积2424.96平方公里,总人口37.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3.44万人。近年来,汝城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农村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寻求科学发展途径,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农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经济社会面貌日新月异。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上升
通过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加强农业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上升,农林牧副渔业稳定发展。去年以来投资300余万元,修建排灌水渠1.5万米,农用道路5000米,种子晒坪1500平方米,建起了千亩两系杂交稻父系母种生产基地和5千亩两系制种基地。2008年尽管受冰雪,洪涝灾害以及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全县优质稻、优质水果、商品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依然扩大,全县种植业产业结构仍在优化。今年结合扶贫开发,动工新建通村 公路10条36公里,维修村组公路46公里;新修水渠5700米,维修24500余米,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1930亩;扶持农户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面积19227亩。在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强力支撑下,农业迅速恢复上涨,春夏收粮食产量2449吨,同比增长16.6 %;生猪规模养殖增长42.11%。上半年实现
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现行价)40008万元,同比增长1.36%(可比价)。
二、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一是基地优势日益明显。近年相继建成10万亩小水果基地、4万亩商品蔬菜基地、15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3万亩朝天椒生产基地以及万亩茶叶生产基地和万亩杂交制种基地。今年成功申报为全国绿色食品(朝天椒)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推广无公害标准化技术20万亩,建立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2个、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1个。田庄乡25个高山无公害蔬菜基地种蔬菜11.2万亩,每天逾40吨旺季时鲜蔬菜“下山”,促菜农人均增收340元。二是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先后引进、培植了龙丰生态、三江源公司、双友果菜公司、深圳海运通实业公司等14家蔬菜生产营销龙头企业。目前全县有农业企业14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4家,县级11家;有林业加工企业87家,其中省级3家。繁华、双友、康华等公司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的带动,发展蔬菜面积达2万多亩。龙丰生态公司发展优质稻订单1万余亩,吸收劳动力就业265人,年产“龙丰”牌系列米粉3000多吨、创利税702万元,实现了企业增效、林农增收、财政增税。三是协会带动订单生产。组建了田庄乡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马桥花豆协会、三星大蒜协会、岭秀生姜协会等12个蔬菜协会组织,吸纳农户2万多户。通过“协会+基地+农户”模式瞄准沿海市场,巧打菜市“青黄不接”的时间差,引进订单科学种菜,抢占上市“优先权”,从根本上解决了蔬菜销路和价格问题。在协会带动下,全县23个乡镇100多个村签订“订单蔬菜”7.6万亩,2万多户菜农通过种植高山蔬菜走上了致富路。据统计,今年我县农民从出售农产品中得到的人平收入80.9元,同比增长16.72%。
三、农民收入与消费需求同步增长
2008年我县克服年初严重冰灾的影响,全县农业收入同比增长13.24%,其中第一产业人均收入1234元,比上年增长3.85%,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3.06%;非农产业收入同比增长25.24%。去年下半年以来,通过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安置
或自主创业,县域农村劳务经济稳步发展,较好地弥补了金融危机对我县农民外出劳务收入的影响。上半年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918.46元,同比增加77.23元,增长9.18%;其中二、三产业同比增长11.0%,农民本地劳务收入同比增长33.71%,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2.5%,比例高于全市平均数2个百分点。另据调查统计,08年全县农民人均总支出2010元,比上年增加44元,增长2.24%;其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96元,比上年增加99元,增长7.08%。今年一季度在家电下乡等促进农村消费政策的拉动下,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297万元,同比增长13.3%;农民人均现金支出为644元,同比增长11.7%;其中生产费用支出增长6.5%,生活消费支出增长9.4%。截止今年上半年,全县家庭经营生产费用人平支出198.7元,同比增长0.44%;生活费用人平支出724.35元,同比增长13.29%,高于同期收入增长水平,其中食品消费同比增长4.21%。这些数据说明,农民住宅条件不断改善,生活质量日益提高,家庭经营费用支出增速迅猛,转移性支出快速增长。
四、农村社区环境进一步优化
截止今年5月止,财政对城乡社区事务、医疗卫生、教育、交通运输、工商金融等事务支出分别比2000年增长89.09%、18.27%、41.27%、8.44%、204.68%。整合资源新建了城郊中学(县六中),新建了职业中学实训楼一栋;投资1594.6万元用于农村中小学校15所学校27个建设项目的维修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医疗卫生基本建设全面加强。6所乡镇卫生院建设工程全面动工,建筑面积3229.23平方米,投入资金316万元;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30.563万人,参合率为91.82%。今年9月份,抓住国家“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保民生”的政策机遇,启动了“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年内投资1292万元改造1534户5369间76700M2农村危房,成为全市危改规模最大、启动最早、进度最快的县(市、区)之一。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启动了联江村、宽量村、涧布村等8个示范村的“空心村”改造,完成改厨改厕1260户,入组入户道路硬
化1.02万平方米,墙壁亮化100栋,庭院绿化2400平方米,建立信息服务点11个。农村环境设施日新月异,文、教、卫事业繁荣发展,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一)产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链条短,利益联结机制仍显松散,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依然不强,产业经营活动盲目性依旧较大,组织化程度仍然不高。农业龙头企业从事精深和高附加值加工者少,经营管理水平和层次尚须提高,辐射带动作用仍需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认证等一系列工作没有跟上,产品市场拓展能力不强,规模效益有待提升,品牌尚待进一步打响。
(二)科技兴农力度有待进一步强化。农业产业化发展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少,带头人少。农民掌握市场信息相对封闭和滞后。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设备陈旧落后,职能弱化,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阻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三)乡村集体经济有待进一步发展。乡村集体债务繁重、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突出,不仅影响农村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也成为影响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甚至农村基层政权巩固的一大隐患。
(四)生产设施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农业抗御自然灾害、适应现代产业化发展要求的能力依然相当薄弱,近几年洪灾、冰灾造成农业损失巨大就是印证。
(五)农民增收有待进一步均衡。农作物产量不稳,增收幅度徘徊;农户收入不够均衡,收入差距拉大。偏僻地区农民行路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仍旧比较突出。
(六)农资市场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农资市场不稳,管理欠规范。农资价
格每年约以8%的幅度不断攀升,国家各项支农、利农、惠农政策被抵消不少。
几点思考与对策
(一)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调动运用各种力量解决农业资金短缺的问题,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研、培训、推广、检验检测等公益事业的投入;加快农产品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为农民搞好政策、信息、科技、加工、流通渠道等方面服务,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发展能力。
(二)进一步提升产业化经营程度。把发展名、优、特、新品种和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绿色产品作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扩大优质高效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农业,提高经济作物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林业产业和畜牧养殖业,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型企业,依托企业壮大基地,做强优势产业和品牌农业,增强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
(三)强化科技兴农,提高农民素质。采取村组推荐、政府出资等方式,按计划、分批次,加大力度培养引进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和乡村致富能手。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和农村“两新”组织建设,不断增强科技力量,为农业社会化服务创造有利条件。依靠科技创新、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四)加快劳动力转移,拓宽增收渠道。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增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有计划、有组织地抓好务工技能培训,规范有序输出劳务。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做好农村土地流转的指导和管理工作,保护农民利益,使农村土地向种植能手有序集中,提高
农业规模经营水平和整体效益。
(五)完善公共事业,促农村社会健康发展。继续加大农村社会事业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侧重向教育、卫生、交通、文化和社会保障等基础领域倾斜。抓好农村公路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村级卫生室覆盖率,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创造优良环镜。
(六)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建立健全农补政策法规。根据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水平,逐渐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扩大粮补、良种补贴及农机购置补贴的范围,提高补贴标准,满足山区农民需求出台小型农机具补贴政策,使财政对农业补贴成为一项长期稳定的制度,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切实加强农资市场管理,对农业生产资料实行最高限价政策,控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坑农害农行为,维护农民权益。
2.关于滨海县发展高效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篇二
1 发展循环农业的作用
循环农业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策略, 是针对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农业经济增长新方式, 其核心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循环经济理论与产业链延伸理念, 通过农业技术创新, 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 延长产业链条, 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 最大程度地利用农业生物质能资源。同时实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价值增值和生活环境优美, 使农业生产和生活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 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近年来, 循环农业的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保护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1 通过循环农业发展, 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循环农业有利于农业生产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促进农村的产业升级, 提升农村的生产方式,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1.2 通过循环农业发展, 可以有效保护和利用农业资源, 促进农村环境的改善
我国农业长期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农业化学物和沉淀物对地表、地下水的污染, 生态问题日益严重, 制约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发展循环农业有利于农业资源的保护, 它按照“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环境美”的思路, 统筹规划农业各产业发展, 为农村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1.3 通过循环农业发展, 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农业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农业资源可以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农业经济循环体系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把农业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2 敦化市江南镇循环农业发展现状
敦化市位于吉林省的东部, 江南镇位于敦化市区近郊, 总幅员面积337.6km2, 共有53个村委会, 59个自然屯, 其中有9个少数民族村, 户数9194户, 其中农业户8032户, 农业人口27238人, 劳动力13791人。有耕地7506hm2, 其中水田301hm2, 林地面积13799hm2。江南镇位于市区近郊, 工业、农业、商业等经济发展活跃, 原江南镇大部分是菜田, 到2000年该镇日光温室发展到719栋, 40.85万㎡, 钢架蔬菜大棚397栋, 34.95万㎡, 木架蔬菜大棚753栋, 44.88万㎡。
近年来, 江南镇充分利用地处市郊的区位优势和农业的资源优势, 坚持以“工业兴镇产业富民”为主题,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突出工业主导地位, 合理确定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和发展项目, 不断改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大力发展循环农业。通过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依靠科技兴农,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全镇已建设标准化沼气池300座, 推广和扩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近千公顷、中草药600hm2、甜玉米300hm2;全镇现有420hm2国家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建成标准化日光温室1057栋, 有8个蔬菜品种通过省农副产品检测中心的产品认证;实现规模饲养黄牛1.5万头、生猪25万头;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改善农民居住和生活环境, 完成村村通工程;创造条件对农民进行创业培训、技能培训, 全镇富余劳动力年转移数量发展到3000人以上;大力实施人才兴镇战略, 年举办各类农村科技培训班60次以上, 受训人数达到7000人以上。
江南镇近年来积极开发农村可再生资源, 引导农民实施秸秆养畜和沼气工程, 使全镇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循环农业格局, 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他们通过处理和利用秸秆, 形成了“秸秆———养畜———肥多———粮多———钱多”的良性循环。目前利用这一方法转化秸秆6.5万t, 使秸秆利用率达到80%以上。全镇已有800个秸秆养畜示范户, 靠养殖户均年收入5000多元。通过推广秸秆养畜, 既解决了牲畜饲草问题, 又解决了秸秆焚烧造成的污染。他们以沼气为纽带, 形成了“农业废物———沼气———燃料———沼肥———果菜”的生态农业循环。每个沼气用户去年节省燃料和化肥开支600元, 增加收入1500元。通过推广沼气, 减少了农民煤、电费用支出, 实现人畜粪便、废弃秸草等生产生活废弃物变废为宝, 改善了农村卫生状况, 保护了生态环境, 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获得农业生产的绿色、高效有机肥料。
3 敦化市江南镇在发展循环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地理环境的制约
我国北方地处温带, 部分地区处于寒温带南部。年均温5~14℃, 冻春季有2~4个月冰冻期。这对沼气的正常运行是极大的威胁。因为厌氧发酵沼气发生菌类是一类要求中温 (20~30℃) 乃至高温 (30~50℃) 的微生物。温度低于10℃时就基本停止活动。为此, 确保沼气池在冬、春照常运行成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3.2 沼气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实施沼气推广项目以来, 已建成沼气池的农户用上了清洁干净的沼气专用灶。但是由于使用时间过长以及经验不足, 没有得到定期的清理或者在使用过程中操作不当, 都会引起一些小故障的出现。电石、各种剧毒农药、刚消过毒的禽畜粪便、肥皂水、洗衣粉水等进入沼气池, 使沼气菌群受到破坏。油麸、骨粉、棉籽饼和磷矿粉加入沼气池, 那将会产生严重危害人体的剧毒气体———磷化三氢。这样就大大的减少了沼气灶的使用寿命并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3.3 农业废气物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农村污水排放引起的环境问题
土地地力的下降再加上水资源的污染, 使当地农作物生产得不到保障, 刺激农民加大对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 进而又增加了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最终造成农产品质量的降低。江南镇农业在第一环节的产品质量受到如此之威胁, 必将影响循环农业后续各个环节其他产品的可开发水平和可利用效率。
3.4 龙头企业的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不高
农业龙头企业总量不足, 且缺乏规模大、实力雄厚、辐射带动力强的骨干企业, 这是制约江南镇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现有的大多数龙头企业内功基础差, 自身的水平低。一部分龙头企业的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初加工产品多, 深加工产品少, 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有机食品、名特优产品的比重低, 企业规模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农业进一步向优质、高效和外向型方向发展。
3.5 技术及资金投入缺乏
循环农业与循环工业不同之处在于其主要施行者和受益者都是极度分散、信息较为闭塞、技术相对落后的农户个体, 而且农户自己搞循环农业在前期必须有较大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都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投入。据调查, 有的村屯循环农业刚刚起步, 先行的部分农民尝到了甜头并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 但政府苦于经费有限, 对循环农业的深入发展和吸引更多农户参与到循环农业生产中难以给予资金支持;而在一些需要技术不断支持的项目上, 缺乏长效机制, 往往造成花数十万甚至几百万引进的设备, 用了几年后就因为技术上的难题无法解决而放弃使用。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妨碍了当地循环农业的推广和深入。由于农业项目投资期较长、收益率偏低, 商业银行不愿投资农业领域, 而政策性银行的业务比较窄、职能单一, 不能有效提供服务。
4 加快循环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经过几年的发展建设, 敦化市江南镇的循环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就其现状与循环农业发达地区相比还远远不够。根据对现存问题的分析特提出以下建议。
4.1 尽快制定循环农业的长期发展规划, 大力推广沼气等节能技术
重点在农业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等方面, 政府应该提出未来5~10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途径、目标和模式及相关的工程措施、支持重点领域与保障体系。要编制节水、节地、节肥、节劳、节本与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 要推进农村沼气建设的市场化运作, 产业化发展, 社会化服务。为使沼气池在寒冷季节能够正常运行, 一个可以采取的办法是将沼气池座到地面以下, 以改善保温性能。要正确发酵, 沼气池建成后, 要经试水、试压合格后, 方可投入有机原料生产运行, 主要的沼气原料为人畜粪便、杂草、秸秆、腐烂变质的瓜果蔬菜等。在投料时, 要注意合理搭配。以人、猪、家禽粪便为主的原料, 首次投料数量要充足, 一个8m3的标准池, 首次的投料大约需要人畜粪便60%~70%猪粪、10%~15%人粪、40%~50%青蒿或秸杆、干物质在4m3左右、水在1.5~2m3、浓度在10%~15%即可。首次投料后一般要经过5~7天才能正常产气。
4.2 发展新型农业生产模式
我们应该以科学发展观分析本地区经济发展全局, 从农业产业与农村消费的可持续与整体推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 以“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环境优美”的思路, 统筹规划农业与农村产业、农村生产与生活、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发展, 以推动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的清洁生产、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农村生活清洁消费为切入点, 推动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 构建循环型农村经济体系。要根据本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农业结构的特点, 合理调整, 建构区域循环农业体系。推动农村小城镇建设, 为生活垃圾处理, 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提供良好的基础。根据当前现状应积极发展“四位一体”的农业生产模式:其原理是以庭院为基础, 以简易日光温室为支撑、将设施园艺种植、开发可再生能源 (沼气) 、设施内寒季养猪以及对人畜粪便和菜、果产品下脚料进行质、能多层利用4个要素进行巧妙配置和组合, 所形成的高效能, 高效益的复合生态农业系统。
4.3 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高技术产业扶持力度
鉴于农业高技术企业前期投入较大, 从研发到推广周期较长, 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等因素, 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发展困难较大, 制约了农业高技术的转化利用, 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扶持。建议有关部门制定扶持政策, 设立专项资金, 支持农业高技术企业加快发展。
4.4 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要认真落实好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 在资金、技术、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龙头企业技术改造, 开发新产品, 搞好精深加工。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兼并、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快速膨胀规模。重点突破金融资金对农业的投入机制, 改变当前“农”字企业贷款难、融资难, 发展资金不足等突出问题。
4.5 加快制度创新, 为发展循环农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关于滨海县发展高效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篇三
一、现状及路径
“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是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它是对以村、镇为基本单元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模式的一种表述。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推进,要求经济发展走专业化、规模化的路子,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这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正是适应这一规律逐步发展起来的,并成为世界各国加快农业和农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举措。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泰兴市初步形成了以新街、黄桥、河失、张桥等镇的设施园艺,珊珊镇西芹,宣堡镇经济林果,虹桥镇特水养殖,黄桥镇生猪养殖,古溪镇家禽养殖等为代表的“一镇一业”,以姚王镇桑木村苗木、黄桥镇果园村葡萄、元竹镇沿泰村芦笋、张桥镇西桥村银桑套种等为代表的“一村一品”,对促进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2011年,该市新街镇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黄桥镇被确定为江苏省农业现代化示范镇,黄桥镇祁巷村、姚王镇桑木村被评为江苏省现代农业示范村。全市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0.6万亩、设施农业2.7万亩,畜禽规模养殖比重同比增长6.5%,各类现代农业园区达到16个;实现农业增加值39.2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047元,比上年增长18.3%。
通过调查、分析,泰兴市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条路径:
——科学谋划,规划引领是前提。立足全市实际,研究确定了农业“双五”发展规划(即全市100万亩耕地,其中50万亩发展优质稻麦,50万亩发展高效农业),制订了《高效规模农业发展规划》,合理划分功能区域,落实产业布局安排,实行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生产,引导各乡镇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重点,以区域传统产业为基础,逐村制定发展规划,着力实现差别发展、错位竞争。
——强化载体,园区示范是关键。以新街镇为核心,以设施蔬菜、规模养殖和特色林果为主业,深入宣传,加强农业招商,引导农民参与,做大做强高效农业园区。在其示范带动下,全市每个乡镇都有了一个规划面积5000亩的高效农业园区,其中12个乡镇的建成面积超过3000亩,占乡镇总数的75%。以黄桥生猪产业区及毗邻靖江、如泉、海安的乡镇为主体,建设一批技术规程统一、管理严格规范的畜禽养殖小区,推动和促进全市养殖业由传统养殖方式向现代养殖方式转变,2012年全市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1.5%。经过三年的建设,该市农产品加工园区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雨润食品、湖南九鼎、广西参皇、江苏三零等4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继落户园区。
——科技推广、农民培训是支撑。结合致富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综合开发项目科技推广培训等项目,针对全市农民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现实需求,科学制定培训方案,积极采取“引进来”与“沉下去”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开展“菜单式”培训,探索实施“科研院所+规模基地+农户”的技术推广模式,着力增强培训实效、提高农民科技应用水平。以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为载体,积极采取课堂培训、典型示范等多种方式,重点推广优质高产良种、高产高效种养模式、动植物疫病防治以及抗灾减灾等重大农业技术措施,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提高优势农产品良种覆盖率,加大高效农业关键环节和重大技术的开发引进力度,发挥先进科技对高效农业的支撑作用。大力实施科技人员蹲点进村行动,扎实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及时帮助广大农户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不断强化高效农业的科技支撑。
——有效组织、降低风险是保障。依托现有成熟产业,积极引导广大农民、企业组建各类合作社,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起来,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形成了组织发展与产业规模扩张互动的局面,促进了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推进了特色产业的规模经营。目前,该市已建立各类农民合作组织587个、成员6.5万户。按照运作有序、补偿明确的要求,采取“政府推动+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方式,有序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在江苏省率先推行高效设施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以中央、省加大农业投入为契机,着力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不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泰兴市发展模式的经验总结
通过调查泰兴市加快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做法,可以将泰兴发展模式归纳为“四个紧密结合”:
一是与区域特色产业紧密结合。泰兴市立足当地资源禀赋,综合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等因素,积极培育、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近年来,该市围绕设施蔬菜、经济林果、规模养殖等主导产业,坚持园区带动,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农业招商,高效农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加快发展的条件进一步成熟。
二是与农业现代化工程紧密结合。泰兴市围绕当地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的总体要求,发挥各地优势,一方面,加快农业发展的“五个转变”,即促进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劳动力投入向依靠科技、投资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条件生产向依靠设施的可控生产转变,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二、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另一方面,着力提升农业“五化水平”,即围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提升农业规模化水平,围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围绕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围绕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提升农业集约化水平,围绕提高农业产业层次、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三是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泰兴市创新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合作组织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稳定可靠的产业化原料基地,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健全市场流通体系,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四是与农民就业创业紧密结合。泰兴市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政府引导的办法,突出农民主体地位,调动和发挥返乡农民、种养能手、村组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等群体的积极性。
三、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建议
为了使现代高效农业“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稳步推进,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领导。充分认识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建立健全“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作协调和推进机制,各村镇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细化任务,量化目标,加强考核,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二是政策扶持。认真落实中央和江苏省扶持“一村一品”发展的政策意见,积极主动争取财政、税务、金融等部门支持,用足用好现行优惠政策,引导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地方优势特色产业。设立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整合涉农资金和项目,支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
三是金融助推。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外来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投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鼓励金融机构把支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进一步扩大小额贷款规模,降低门槛,简化手续,创造宽松的金融环境。
四是宣传推广。及时总结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好经验、好做法,对示范村镇进行广泛的宣传推广。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交易会、推介会等形式,推介展示发展成果,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品牌,努力提高影响力,不断增强发展动力,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
4.关于滨海县发展高效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篇四
来源:湖南农业机械网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种植是发展粮食生产的主旋律。如何利用农业机械化的杠杆作用,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种植更是大有文章。因此,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是当今农村的重要课题。发展农业机械化与加快土地流转是相辅相成的,两者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整体。没有农业机械化就不能实现规模种植;没有规模化种植,就不能加快土地流转。加快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种植,必须要有农业机械化的强力支撑。
一、现状
截止2011年底,我县农业机械拥有量14.6万台、80.1万千瓦,其中耕作机械15953台、50984千瓦;排灌机械80932台、441333千瓦;拖拉机3058台、49939千瓦;联合收割机505台,14209千瓦;插秧机179台、706千瓦;其他农业机械40001台、244663千瓦。涌现农机专业合作社30个,农机大户285户,耕插收综合机械化程度为42%。去年,全县完成农机作业服务面积185万亩,实现作业收入5亿元。据不完全统计, 农机合作组织、农机大户和种粮大户通过租赁、转包、代种等形式促成耕地流转21.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6%,涉及农户11万余户,占全县农户43%。全县农机大户中,种植水稻50亩以上的有116户,100亩以上的有35户,200亩以上的有23户,千亩以上的3户,农村土地已经逐步向农机合作组织和机械化种粮大户集中和流转。
农业机械化在加快土地流转和发展规模种植中发挥了五大作用。一是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调查中,农民反应1台乘坐式“久保田”插秧机一天可插秧30亩,是人工的30倍;1台中型拖拉机一天可耕田35亩,是人工、畜力的20倍以上;1台中型水稻联合收割机一天可收割水稻20亩,是人工的40倍以上,不仅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生产效率。二是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生产逐步实现高效、优质和规模种植,农民逐渐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繁重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农民工的合理转移加速了农村土地的流转。据统计,我县有25万多农村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占农村劳动力的40%;他们把土地转包给有实力的种田能手或机械化种粮大户。三是助推农业生产节本增效。调查得知,目前我县农业生产作业的劳动力成本:耕地150元/亩,插秧150元/亩,收割200元/亩,合计成本为500元/亩;采用机械作业的成本:机耕100元/亩,机插80元/亩,机收100元/亩,合计成本为280元/亩,比人工减少220元/亩。规模生产可节约种子、化肥、农药成本10%左右。同时,采用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机械植保、机插和机收等先进的新技术,不但节约了成本,还能提高粮食产量。四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地抛荒。发挥农业机械的节本增效优势,根据农时季节,为农民开展各种农机作业服务,能最限度地减少农村土地抛荒。近几年来,我局组建了机耕服务队,抽调精兵强将,采取统一机械调度,统一作业服务,统一收费标准办法,节假日不休息,年出动技术人员150多人/日,40马力以上新型耕作机械8台套以上,起早摸黑抢耕全县各镇村组的抛荒田10000亩以上,为治理耕地抛荒,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五是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大忠桥镇机械化种粮大户邓东胜,2011年来承包了本镇罗果、江边、星星、黄家桥和韩家洲等6
个村21个组1400亩稻田,投入资金100余万元,添置了各类农业机械20多台套,解决了近350多户稻田抛荒的难题。白水镇新中村机械化种粮大户黄黑生,今年承包稻田1150亩,其中本镇稻田735亩,零陵区稻田415亩。今年机插早稻850亩。浙江老板项兆旺,去年6月在我县三口塘镇承包大片耕地种植水稻和小麦,并注册了“祁阳湘浯种植专业合作社。已与三口塘镇的两江、上马、古木和金凤等16个村的农民签订了稻田租赁承包合同,一定10年不变,承包稻田面积4200余亩,对加快该县农村土地流转、减少耕地抛荒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二、问题
一是小型机具多,高性能机具少。全县目前拥有的农业机械中,80%以上的是小型农机具。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户户种田,家家购机,形成了小而全。近几年来,农机装备结构虽然不断优化,但小型农机具仍然偏多且利用率较低,造成了农机资源的相对闲置浪费,其突出表现是动力机械作业单一,严重制约了农机化向更高、更深层次的发展。全县拥有各种拖拉机、耕整机19000多台,而大中型高效率的耕作机械还不到10%,且机具性能单
一、油耗高。拥有各种收获机械近500多台,高性能的半喂入收割机仅有5台。
二是耕灌机械多,插收机械少。全县机耕、灌溉机械化程度较高,耕作机械上万台,90%的稻田实现了机械化耕作;排灌机械占农机拥有量的55%以上,只要有水源,可以保丰收。而机械化栽插和收割还在进入起步推广阶段,虽然全县拥有插秧机170多台,年完成机插面积3万余亩;拥有水稻联合收割机500多台,年机收面积近20万亩,但机械插、收综合水平还不到20%,插、收机械化已成为发展规模种植的一大瓶颈。我县机插秧技术通过多年的示范实践和推广,现已十分成熟,但还有大部分农民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认为投入成本较大、育秧技术难掌握、机械操作不熟练,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难度仍然较大。
三是种植规模小,基础设施差。全县58万亩稻田有25万农民种植,户平2.3亩,不但规模小,丘块小、而且田块分散。目前农村新建的标准化机耕道为数不多,原有的机耕道质量越来越差,数量越来越少,里程越来越短,再加之很多农户受传统农业的影响,不愿流转土地,农作物插花种植,农机下田作业极为不便,严重影响了农机作业效率。比如,核定每小时可收6亩的联合收割机在我县大部分村组一天(按10小时计)只能收30亩左右,机械化效率不高,难以发展规模种植。
四是经费投入少,农机环境差。一是农机化配套资金及工作经费投入不足;二是农村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三是乡镇农机站体制改革,工作经费不够,场地不够,工作积极性不高;四是购机补贴改革后,实行县级结算,全价购机,农民购买大、中型农机具一时资金困难;五是试验、示范投入少,农机化示范基地少,先进适用的农机具试验示范局限于现场演示会,农机化的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对策
(一)完善农机化发展机制。一是深化认识。要把完善农机化发展机制提高到加快土地流转发展粮食生产的高度上来认识,要列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农业机械是是科学的载体,是农村生产力水平的重要体现,是人体四肢的延伸,也是智力的延伸,可以说,农机化使用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农村土地流转的快慢,没有农业机械化,要实现土地流转和规模种植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业化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完善农机化发展长效机制,以农机化的优势和作用推动和加快农村土地的流转。二是加大投入。发展农
业机械化没有投入是纸上谈兵。在用好用活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基础上,要把推进农机化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逐步加大对农机化的资金投入。县财政要建立农机化发展专项基金,每年安排100-200万元,并根据财政收入增幅比例每年以5%-10%的速度增加投入,用于农机化项目配套资金和推广补贴农机具的累加补贴,逐步改善基层农机推广、服务、培训和安全监理的基础条件,扶持和鼓励发展机械化种粮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三是优化结构。要大力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环保低碳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逐步淘汰和报废一些到期的低效率高能耗的旧机具,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重点抓好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和机械化收获的推广与应用,逐步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积极探索“标准化育秧、机械化插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新路子,做到政策推动与办点示范、大户带动与补贴拉动、强力推广与优化服务相结合,争取水稻机插秧推广面积和机收水平每年都有较大的新突破。
(二)改善农机作业环境。一是修好农村机耕道。要把农村机耕道建设列为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土地整治的重要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做到统筹规划,科学安排。并明确各级农机部门为主管单位,负责抓好规划设置和建设质量标准的落实。同时,做到年初有计划预算,年中有督促检查,年底有考核验收。特别是对土地流转快,农业机械拥有量多,自然条件好,农民积极性高的地方,要优先列入建设项目,切实解决机耕道建设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实际困难,逐步实现机道并进的新局面。二是加强农村田园化建设。在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土地整治中,要切实加强农村田园化建设,在机耕道畅通的前提下,按照“一平二大三方正”的原则,尽量将小田改成大田,弯丘、尖丘改成方丘,以减少农机作业空转的成本浪费,适应大中型机械化作业的需要。特别是种粮大户和专业种植合作社,他们目前承包和稻田多,丘块小,且分散,难已适应机械化作业,各镇村组要出面协调引导,为他们的田园化建设提供方便,以促进土地流转。三是推行连片规划种植。实行联片种植有利于机械化作业,更有利于土地流转和发展规模种植。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因势利导,在规划种植上,要统一安排部署,让农户尽量做到连片种植。这样,一则可以改善农机作业环境,二则可以为土地流转提供条件。同时,要出台更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支持农村土地流转,对从事规模化、机械化、连片种植的个人或组织实行政策倾斜,给予一定的作业补贴、燃油补贴、购机累加补贴,引导土地向农机大户、种粮大户流转,鼓励农民推行种植“三统一”,即统一种植模式、统一种植品种、统一机械作业,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环境。
(三)培植农机服务组织。一是扶持机械化种粮大户。扶植机械化种植大户是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重要途径,要及时为大户提供政策、信息、技术指导服务,帮助解决生产当中遇到的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不断扩大种植规模,逐步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要围绕“镇镇有组织、村村有大户”的目标,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农机大户带头应用新装备新技术,鼓励开展“五统一”的规模化服务作业,做到发展一户,扶持一户,成功一户,带动一片。二是培育专业种植合作社。要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步伐,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加强组织引导和培育,把发展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抓手,通过有效的激励政策和扶持措施,为培育专业种植合作社提供优惠条件,不断壮大农机服务市场主体,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对土地流转200亩以上的要优先保证补贴资金,还可以实施累加补贴。对示范带动效果明显的专业种植合作社和种粮大户,各级政府要予以表彰或机械奖励。三是培训现代新型农民。
5.关于滨海县发展高效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篇五
(2011年10月)
农业产业化是促使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我县是后发展山区农业县,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现有耕地面积()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亩。近期,我们通过专题调研,对中方县农业产业化建设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基本成效
近年来,我县坚持 “重农固本”的工作方针,深入实施强农富民工程,以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发展特色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1、基地建设稳步推进、规模不断扩大,示范带动作用突显。县委、县政府制定《中方县农业产业建设规划纲要》,依托生态资源优势,着力发展壮大“优质超级稻、优质果蔬、优质水产养殖、优质畜禽养殖、油茶、工业原料林、中药材”七大产业基地建设。优质超级稻基地:2011年全县完成优质超级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6.8万亩,平均亩产在650-700公斤,建立“种三产思”丰产项目2个、“千亩水稻示范片”2个,主要分布在花桥、泸阳、下坪、中方、桐木、牌楼、铜 湾、新建等8各乡镇。优质果蔬基地:全县优质果蔬种植面积9.4万亩,其中以桐木、牌楼等乡镇的葡萄基地达2.6万亩,以桐木、泸阳、花桥、牌楼等乡镇为主的柑橘基地达1.8万亩,以活水、蒋家等乡为主的金秋梨基地0.5万亩,以龙场、新路河等乡的杨梅基地0.5万亩、以铜湾、下坪、中方、新建、袁家等乡镇大棚西瓜基地1万亩、其他0.5万亩。优质蔬菜种植面积2.5万亩,其中标准化专业蔬菜基地4200亩,主要集中在新建、袁家、铜湾、铜鼎、中方等乡镇,示范基地建设带动沿线乡镇农户种植蔬菜2000余亩。三是优质畜禽基地:全县畜禽养殖小区达到 12 个,其中生猪养殖小区6 个、家禽 4个、肉牛1个、羊 1 个。以新康牧业、大山禽业等为龙头的规模养殖大户(场)发展到688户。2011年全县猪、牛、羊、家禽饲养量分别达29.9万头、2.96万头、5.1万只、292万羽,同比增长1.2%、46.9%、0.6%。优质水产水产养殖基地:全县养殖水面1.93万亩,已完成水产基地建设资金投入960多万元,指导成立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协会)4个,发展规模养殖大户206户。其中铜湾库区水产健康养殖小区已发展网箱养鱼1450口、养殖面积8500平方米,围栏养鱼2100亩。全年特种水产品产量将达645吨,实现产值1400万元,占渔业总产值的18.4%。油茶基地:全县累 计完成油茶新造6.6万亩。2011年油茶基地建设新造700亩,抚育改造2000亩,完成2010油茶新造补植1.1万亩。工业原料林基地:全县累计完成工业原料林11.5万亩,2011年工业原料林建设完成2.61万亩,其中新造2.01万亩、补植补造0.6万亩。中药材基地建设:我县中药材基地建设主要包括金银花和白术,全县金银花种植面积已达3万亩,其中2011年在活水、铁坡、蒿吉坪等乡镇推广金银花标准化栽培5000亩,同时带动新路河、接龙、石宝等周边乡镇金银花种植,形成以铁坡为中心向四周开花的局面。白术种植面积0.3万亩,主要集中在炉亭坳乡。七大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从分散到集中、从粗放到集约,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镇一产业、一片区一产业的发展格局。
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日益壮大。一是发展态势良好。全县境内共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3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19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10家,县级龙头企业6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大康牧业已于2010年11月在深交所A股市场成功上市,今年9月,大康牧业肉类食品有限公司总投资1.6亿元的40万头生猪屠宰及深加工项目竣工投产。年加工冷却肉及分割肉制品28000吨、猪副产品6014吨、猪皮14万张。建成了10000吨冷库及相关 冷链物流体系,为怀化生猪产品的加工、保鲜、交易、流通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另一家省级龙头企业—湖南五溪米业生产的“五溪硒米”在第四届中国稻米博览会上荣获“优质产品奖”。二是龙头效益显著。县属5家规模企业年产值上亿元4家,五溪米业、雪山食品、喜湘聚食品、欧劲果业、华汉茶叶2010年总产值分别达24779.3万元、11842.6万元、10853.9万元、12525.1万元、7633.9万元,同比增长22.34%、21.30%、213.70%、27.25%、35.08%。三是带动效果凸显。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较快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基地的发展。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推行订单农业,如五溪米业与泸阳兄弟农业合作社的1000亩超级稻基地建设,五丰公司与新建黑禾田村合作建设的1000亩专业蔬菜基地,海联公司与牌楼、铜鼎、桐木1100亩藠头基地建设,大康牧业与我县6大生猪养殖小区基地建设,湘鱼公司与铜湾库区渔业综合开发项目基地建设等。龙头企业与基地、协会的合作共带动生产基地建设6.8万亩,累计带动种、养农户1.2万户,发展订单农业2万多亩,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5000多人,年户均增收1000多元。
3、市场经营和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一是协会组织作用加强,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 展迅速,全县累计发展专业合作社55家,其中今年新增10家,省级示范社3家,市级示范社7家,县级示范社9家。湘珍珠葡萄专业合作社、铜湾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旺旺优质粮果专业合作社为省级示范合作社,共有社员人数1193人。二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成立了农业信息化办公室和县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开通了中方农业农村网,建立和完善了县、乡、村三级农产品流通、加工信息网络。今年累计流转农村土地4.9万亩,其中耕地2.6万亩,流转率达13%。全县已建立了中药材、生猪、肉牛、蔬菜、水产等专业集贸市场5个,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1个。三是是农业品牌意识显著增强。全县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已达28万亩,占基地建设总面积的80%。新创“三品” 6个,全县“三品”认证已达47个。四是宣传营销力度加大。利用各种节会拓展市场,去年春节前,我县举办首届年货展销会,并在怀化电视台、怀黔路公路广告牌等媒体大力宣传我县相关特色农产品;每年组织参展省、市农博会。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产品知名度,而且拓宽了市场销售渠道。
二、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地建设规模不大,带动效应有限。一是布局多但规模小。比如全县虽有专业蔬菜基地4000亩,但仅占蔬菜 播种面积的10%,且相对分散在多个乡镇,每个布点基地规模基本都在500亩以下,不能连片成块;水果基地种葡萄基地除桐木、牌楼、泸阳外其他乡镇规模没有超过500亩,杨梅基地除龙场乡以外都在800亩以下。由于产业基地分散、规模小、扩容能力弱,容易造成有基地无市场、有市场无基地问题同时并存。二是标准程度不高。全县建立标准化超级稻、蔬菜基地基地仅3.5万亩,中药材金银花生产基地100亩以上专业户少,大部分生产基地没有实现“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栽培模式、统一培管技术”的标准化生产。且受市场因素影响波动较大,特别蔬菜、生猪产业价格对基地建设影响较大,严重制约了农业标准化的推广与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服务力量不足,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推广力度不大,农民整体科技素质较低。如油茶生产,部分农户由于缺乏对油茶生长的足够认识,多采用一年生嫁接苗定植,结果种多活少,成活率极低,生长缓慢,补植补造高达50%。三是基础设施落后。受交通水利基础设施落后的制约,我县大部分基地只能建立在地势低平、水源方便的地方,离公路近的地方,有些蔬菜基地因水源问题,只好放弃建设。
2、涉农产业龙头企业不壮。一是自身规模不大。县属规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才5家,省级1家,市级4家,真 正能够带动产业发展的企业少。全县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偏少,并且仍然处于初级加工阶段,深加工、精加工相对薄弱,缺乏市场占有率高、影响力大的名牌产品,难以拉长销售时间、拓宽销售空间和提高附加值,带动力不强,例如金银花产业,铁坡镇有大小加工厂22家,但微波炉全自动杀青烘干加工厂才2家,加工能力大打折扣。二是科技含量不高。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之间还停留在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低层次合作,没有形成“风险和利益均占”的紧密型经济共同体,还没有真正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三是订单农业履约率不高。龙头企业、协会组织和农户之间利益连结不够紧密,合同履约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当市场价格高于合同价时,部分农户为了眼前利益,直接将农产品转向市场,造成企业利益受损;当市场价格低于合同价时,有的龙头企业又任意压价,损害农民利益。
3、经营服务体系不完善。专业市场建设滞后。由于我县离怀化城区较近,目前县城没有专业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农产品销售渠道还未畅通,基地产品主要依赖自产自销、外来客商外运销售。中介组织作用有限。我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总体上还是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组织的经营规模小、带 动农户的数量小、结构松散,缺乏资金和必要的资产,部分组织事实上有名无实,不能有效地把千家万户与千变万化的市场有机地联系起来。土地流转机制不畅。传统自给自足的种养模式导致农户流转土地的积极性不高,而且受国家30年土地承包期限政策的限制,企业不能长期租用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投入热情,制约了生产规模的扩大,难以发挥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抓基地建设,扩大经营规模。抓好产业规划布局,打造特色产业带。立足地域差异性实际,依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农业发展基础科学制定农业发展规划,用规划引导产业发展,加快生产要素向境内三大交通干线集聚和优化,集中打造南线、中线、北线发展轴。南线发展轴的中方片区以发展优质水果、城郊农业、休闲农庄和观光农业为重点,大力推进荆坪村无公害蔬菜基地、桐木葡萄产业、牌楼优质柑橘基地建设。中线发展轴的铁坡片区重点发展金银花产业,着力打造湖南西部金银花之乡;铜湾片区以发展蔬菜产业、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和库区水产业养殖为重点,建设“零排放”生猪养殖示范基地、家禽规模养殖示范小区;东线发展轴泸阳片区重点发展优质超级稻和油茶产业。抓好标准化基地 建设。通过制定大户奖励扶持政策,引导一部分有实力的开发户发展壮大,形成一批“农场主”、“庄园主”式的开发大户,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实现联户开发。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协会组织+专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依托泰格林纸、金珠米业、大康牧业、欧劲果业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围绕七大特色产业的生产、加工和运销等关键环节,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现代产业模式。抓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围绕产业基地重点抓好交通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骨干山塘清淤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尽量向产业基地建设配套,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提高农业产业集约化水平。
2、抓龙头扶植,提高经营水平。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布局的规划和引导,制定统一、规范的龙头企业市场准入门槛,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在项目资金和税收优惠政策上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壮大五溪米业、金珠米业、欧劲果业、大康牧业、华汉茶叶、大山牧业等龙头企业,逐步建立龙头企业集群示范基地。鼓励农业龙头企业推广立体种植、保护地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标准化生产、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生物工程等新技术,全面提高农业科技集成配套水平。鼓励和支持农业科技推广单位与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和 大专院校横向联合,互动发展,形成推广机构与其他组织互为补充的农牧业科技推广新格局。
6.关于滨海县发展高效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篇六
作者:雷小平加入时间:2010-4-19
省委农村工作部、省政府农办课题组
编者按:连续几年,党中央、国务院的1号文件,都是解决“三农”问题的。2月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这充分表明高层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重视。如何结合湖南的实际,把1号文件贯彻好?把总书记的要求落实到位?省委农村工作部、省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就发展现代农业进行了调查,形成了思考。今天,我们将他们的调查报告摘要刊登,以期助力1号文件的落实。
2008年8月以来,我们就加快我省现代农业发展问题,到浙江、江苏、湖北、河南等省和省内各地进行了调研,组织专家、企业和部分市县的负责同志作了专题研讨。总的感到,我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有条件、有优势、有潜力、有必要,需要进一步明确思路,抓住重点,强化措施,加快突破。
前提: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我们认为,目前我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条件成熟,正当其时。因为:
——多年来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夯实了现代农业建设基础。农村改革30年来,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农业基础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水平有较大提升,农业产业基础不断增强,大宗农产品总量稳居全国领先地位,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提高。总体上看,我省已进入现代农业的初级阶段,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本条件。
——省委、省政府已经确立了发展现代农业的科学思路。省委、省政府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科学把握,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到了重要位置,形成了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如在发展理念上,要求“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坚持用工业化发展的理念来发展现代农业,坚定不移地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坚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发展现代农业,以现代农业支持新型工业化”;在发展方式上,提出“发展现代农业要走市场化的路子,走产业化的路子,走科技发展的路子,走能人带动的路子”,等等。省委、省政府领导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系统回答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思路、方法问题,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实施“一化三基”战略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几年来,通过大力实施“一化三基”战略,全省加快了富民强省、科学跨越步伐,经济发展明显提速。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进入“万亿元俱乐部”,人均GDP按当年汇率超过2400美元,表明我省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的早期阶段,增强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撑能力。近四年省级财政支农投入达到300亿元,比前4年增加1倍多。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明显加强,特别是农村交通实现大发展,农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同时,实行重视基层、加强基层、服务基层的政策取向,增加了基层正常运转的经费保障,提高乡村干部待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增强了基层组织引导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这些都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取得的成果,实践证明,“一化三基”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潜力很大。当前,我省农业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却存在巨大潜力。从农民收入看,作为基础较好的农业大省,农民收入理应高于全国水平,但差距却逐年扩大,去年比全国少249元。从农业产出率看,去年平均粮食单产只有397公斤/亩,而超级稻单产早已突破800公斤/亩;茶油亩产一般只有15斤左右,而浏阳、鼎城等少数地方的高产品种已达到60至100斤。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看,目前还不到30%,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只有0.88︰1,低于全国1.2︰1的水平,比发达省份差距更大。这些差距正是我省农业发展的潜力,要充分挖掘这些潜力,就必须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着力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大力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加快农业产业的转化升级,才能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潜力充分释放出来。
抓手:突出重点,力争突破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特别是我省传统农业份额较大,改造提升的任务重,必须突出重点,才能取得突破。应突出抓好以下四个重点:
第一、在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我省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任何时候保供给这根弦都不能松,把粮食生产作为“四条底线”之一来坚守不能动摇。要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通过改善灌溉条件、改造中低产田、选育推广优良品种、推广重大技术措施、提高农机作业水平等途径提高产出水平。主抓三个方面:稳定播种面积;扩大复种指数;提高单产水平。
与此同时,应按照增产增效增收的原则,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加快发展“四种农业”。一是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应加大特色农业的扶持、保护和经营力度,将特色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全省应确定一批特色农业重点县,列入重点扶持范围,打造特色品牌,扩大经营规模,壮大特色产业。对特色农业大县,在粮食生产方面可以适当放宽政策。二是加快发展生态农业。三是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是我省这几年增长最稳定的新型产业。但从目前情况看,我省多数地方的休闲农业发展自发性强,雷同的多,项目单调,乡韵不足,扶持不够。应抓紧制定全省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与现代农业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结合,与精品旅游线路结合,与民俗特色文化结合,加强连片整合,丰富发展内涵,加大信贷、税收的支持力度,打造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品牌。四是加快发展城市农业。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农业展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应当把发展城市农业作为开拓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业效益的一条现实途径,不仅要面向省内大中小城市,还要面向省外交通便捷的大城市,立足城市需求调整品种结构,按照标准化生产要求,创建一批城市农业基地,建设一批城市农业园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精品农业,力争把我省发展成粤港澳、长三角城市群的鲜活农产品供应基地。
第二、在发展农村新型业态的同时,加大传统主导产业改造提升的力度。农村新型业态主要指农业生产服务业、商贸、流通、旅游、劳务等产业形态,是我省农村经济中极富活力的组成部分,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大力培育的关联产业。发展农村新型业态,应特别注重扶持培育多种业态的专业村,如韶山村、张谷英村这样的工业村、运输村、旅游村、建筑村等。劳务经济是我省的一个优势产业,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我省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着力点。目前劳务经济遇到的困难增多,今后应当根据就业需求层次变化,在培养专业劳务人才方面多下功夫,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其转产转岗能力。同时,要创造条件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优化农村要素资源配置,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发展有湖南特色的现代农业,优势和潜力在传统主导产业。就现代农业的产业基础而言,很多发达省份不如我省。今后一个时期,应集中力量重点改造提升稻米、生猪、柑橘、茶叶、油料、棉麻、竹木、水产“八大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要求,与推进新型工业化紧密对接,突出抓产业化、抓关键点、抓大项
目,着力实施“四大计划”、提高“四率”:实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计划”,提高农产品产出率;实施“优质种苗计划”,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实施“农产品加工主导计划”,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实施“农产品主导品牌计划”,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第三、在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同时,加大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力度。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尤其要维护好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益,这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制度基础。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重点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农业发展方式从传统农业的小规模、粗放经营向适度规模和集约化经营转变。实现这一转变,要抓好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努力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者“四个环节”。
第四、在强化农业行政推力的同时,加大生产要素集聚整合的力度。抓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行政推动,必须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坚持强化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不松懈,坚持用“一化三基”统揽农业农村发展不偏向,强化干部责任,加强绩效考核,加大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投入力度、推动力度。与此同时,要加强对科技、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聚合,形成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乘数效应,努力实现科技对接、金融对接、项目对接、信息对接。
保障:超前规划措施有力
我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任务艰巨,为了确保推进有力有效,工作上需要有实际行动和得力措施。
一是从今年起的一段时期内,我省农业农村工作应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中心。制定“十二五”、“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都应突出这一中心,围绕这个中心任务研究政策、制定计划、确定重点、落实措施,在省委文件和省委农村工作会上突出这一主题,进行安排部署,保持工作推动的连续性,一抓数年,必见成效。
二是可着手实施现代农业建设“十百千万工程”。即集中抓好10个现代农业建设示范县(市),突出抓好100家农产品加工重点企业,突出抓好1000个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省树立10000个现代农业建设标兵。
三是可围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重点开展“四大行动”。
1、科技兴村行动。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科技兴村协调机制,重点支持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农民技术员、合作社技术骨干,建立科技进村入户制度,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2、银农对接行动。可借鉴浙江、湖北等省的做法,由农村工作部门与银信部门联手,对农户开展信用评估,农村工作部门对信用评估结果在媒体进行公示,根据农户信用等级确定贷款授信额度,缓解农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
3、清洁家园行动。重点整治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开展镇村环境同治,支持建立农村清洁家园维护机制,突出抓好“三清五改”(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改水、改厨、改厕、改栏、改浴),美化乡村家园。
4、社区便民行动。适应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在农村集中居住地构建农村社区新型服务平台,按照“科学化规划、标准化建设、项目化管理、网络化联动”的要求,建立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加强办证、社保、计生、司法、治安、信访等便民服务和农村信息、土地流转、土地纠纷仲裁等配套服务,解决农民办事难的问题。
四是用三至五年时间集中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三大战役”。
1、水库除险加固“战役”。对所有的病险水库,要按照既定治理规划,落实资金,明确责任,限定时间,按期完成,确保2010年底前完成大中型
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再用三年时间完成所有病险库除险加固任务。
2、灌区渠系配套“战役”。重点加强支渠配套建设,确保灌溉用水到田间。对各大灌区的支渠体系建设,应在争取国家支持的前提下,省市两级为主承担,整合调度部门资金集中投入,农民适当自主投资投劳,分灌区轮番推进,用三至五年时间全部配套改造到位。注重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快建设一批节水灌溉工程。
3、山塘清淤扩容“战役”。应抓紧实施山塘清淤扩容工程,制定五年实施计划,省财政安排专项重点支持抓好10万口骨干山塘的清淤扩容,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等项目集中安排,对其余70余万口山塘普遍进行一次清淤扩容。
五是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工作机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理顺工作机制,强化组织保障。
1、将现有的省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省现代农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发展现代农业各项政策措施的研究出台与统筹协调。
7.关于滨海县发展高效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篇七
1 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现状
1.1 基本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主体产业
我市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开发、基地化建设、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总体要求,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规划为重点, 基地为依托, 科技为支撑, 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优化农业布局, 培植特色产业, 发展高效农业,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 基本形成了特色蔬菜、江鲜水产、速生林木、品牌畜禽4大产业, 建立了各类优质农产品基地20多个, 面积2500多hm2, 成为首家中国江鲜之乡。
1.2 农业产业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农业产业化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主要途径, 通过创新农业经营机制, 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加快了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截至2012年底, 全市建成农业龙头企业16家, 实现销售收入3.85亿元;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5家, 入会 (社) 农户3050户, 采取“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 建有基地360hm2, 累计向会 (社) 员返利440万元。
1.3 农业标准化体系不断健全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我市近年来着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力争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管理的轨道。全市已制定省、市农业地方标准19项, 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4个, 涵盖了园艺、粮食、水产、蔬菜等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努力推行品牌战略, 推动农产品向更高层的发展, 全市共有21件农产品注册了商标, 获江苏名牌产品称号2个。农产品质量论证步伐加快, 5个农产品获国家有机食品认证, 8个农产品获绿色农产品称号。
1.4 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
为了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建立起“政府投入为导向, 镇村投入为主体, 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农业多元化投入机制。全市各级投入资金达4.56亿元, 先后完成沿江大堤防洪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8条骨干河道疏通工程及一批重点农田水利工程。改造中、低产农田652hm2, 加上沿江一带新建各具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20多个, 构建了扬中现代农业的新格局。
2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发展现代农业理念落后
目前我市多数农户习惯于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管理经验, 对高效农业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紧迫性认识不足, 缺乏市场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和品牌意识。满足于自产自销的传统农业生产经济模式, 缺少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系统培训, 应用先进技术成果水平不高,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
2.2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加重
随着农药、化肥的大量施用, 农村生活垃圾、污水不合理排放, 以及饲料添加剂、生长激素、防腐剂等化学合成物质的普遍应用, 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不同程度形成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等各个层面的污染, 农村水源部分地域有害物质残留超标, 农产品质量安全受到挑战, 影响城乡居民的消费和健康水平。
2.3 农产品缺少品牌形象功能效应
农业标准化普遍存在重标准制定, 轻标准实施, 致使已有农业标准推广范围不大, 建设速度不快, 科技含量低, 标准化程度差。目前农产品经营分散, 规模偏小, 大多农产品档次低下, 知名品牌不多, 驰名商标尚未实现零的突破, 制约市场有效竞争力。
2.4 农产品精深加工滞后
近几年的农业生产实施表明,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农业结构的调整。无公害蔬菜是我市地方农业特色产业, 目前仍然以鲜销和粗加工为主, 精深加工比重低, 成为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资源利用率低, 极大地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和附加值提高, 影响了农业增收, 农民致富的步伐。
3 加快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对策
3.1 创新机制, 培育主体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要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 创新农业经营机制, 坚持“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原则, 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扩大生产规模, 提高产品档次。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 提高农民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中的组织化程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 促进农业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 提高高效生态农业规模化水平。
3.2 依靠科技, 提高质量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利用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 必须走“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 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的发展新路子。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 以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应用为重点, 实行产学研相结合, 开展科技攻关, 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科技贡献率和投入产出率。依托我市实施农业部新时期农民培训工程和江苏省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为抓手, 加强对农户的科技培训, 造就一大批具有现代农业素质的新型产业农民。
3.3 改善设施, 营造环境
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方针, 根据我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规划, 大力实施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平原绿化工程、沿江防护林工程, 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继续以重点水利骨干工程为重点, 带动面上农业基础设施改造,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增强发展后劲。以开展农业污染源调查为契机, 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控制力度, 保持生态平衡, 实现生态安全,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路子。
3.4 健全制度, 规范管理
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 制度建设是关键, 规范管理是保证。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 加大农业标准化的制订和推广, 建立“政府推动, 市场拉动, 企业带动, 农民主动”的农业质量标准运行机制。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和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 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档次;建立农产品准入制度和质量可追溯系统, 保证绿色、生态、安全农产品进入市场, 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消费要求。
摘要: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本文总结了我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初步成效, 分析了制约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提出了加快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生态农业,高效,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邓启明, 高效生态农业的理论与区域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2]屈振国, 尤恒, 强化现代农业的六大支撑[J].江苏农村经济, 2009年第11期.
[3]杨戈, 走向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与创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8.关于滨海县发展高效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篇八
一、发展现状和取得的实效
1.发展现状
2004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上简称农机促进法)正式颁布实施。同年,国家对购置农业机械实施补帖政策。县人民政府和农机主管部门,抓住发展的良好机遇,及时制定有关政策,采取多方面措施,努力开创我县农业机械化工作新局面,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了明显实效。截止2004年底,全县拥有农机总动力12.9万千瓦,其中拥有各型拖拉机13248台49423千瓦,农用水泵289台,联合收割机236台7784千瓦,水稻插秧机3台,机动喷雾机4826台1061千瓦,机动脱粒机1862台7075千瓦,农副产品加工动力机械261台2486千瓦,农副产品加工作业机械2629台,农用运输车725辆26307千瓦,饲料粉碎机139台。农机机械拥有量由2000年的11.6万千瓦提高到12.9万千瓦,累计增长13.5%;农业机械原值19256万元,比2000年增中705万元,累计增长3.8%;2004年拥有农机从业人员748人,农机化作业服务专业户54户,农机维修网点82个。2004年完成机耕170.5亩,机耕作业面积242万亩作业亩,机械收获140万亩,农机运输作业8268万吨公里,2004年实现农机经营总收入5781万元,利润达到573万元。
2.农机化发展工作成效显著
(1)宣传发动工作效果明显。县人民政府及农机局在《农机促进法》颁布后,通过召开会议、悬挂标语、印发资料、开展培训、接受咨询、传递信息、落实责任等方式,进行了广泛深入地宣传,其宣传的广度和深度达到预期效果,广大干部群众对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意义有了更深地理解,在认识上普遍有了很大的提高。
(2)农业机械发展迅速,农业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截止2004年底,农业机械拥有量在2000年基础上增长13.5%,农机产值增长3.8%。大、中、小各型农业机械发展较快,门类比较齐全。全县农机从业人员、专业大户增长迅速,年机耕面积、收播面积、秋整地面积、运输总量等增幅较大,耕种、收播和运输等机械化程度达到70.5%,已位于全市中上水平。
(3)农机服务体系比较健全,职责明确,服务到位。全县有7个乡镇农机管理站,有专业管理人才25人,全县农机管理服务工作开展较为正常,服务网点建设,各类服务已深入乡村和农户,农机从业户达到54户、人员达到748人,广大农机用户和农民群众满意度较高。
(4)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认真推广新型农机和新型技术,农村惠民政策得到落实。县农机局自2004年以来先后组织各乡镇农机技术员进行科技赶场和新型农机现场展示、演示会,积极推广、运用新机械和新技术,使我县近些年农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认真落实惠民政策,仅2004年农机购机补贴金额80万元,充分调动农机大户的购机积极性。
二、对今后农机发展的思考
在调查过程中,一方面我们了解到全县农机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发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一部份干部和群众对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认识不高,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机械作为商品,完全由商家和农民自主决定自由发展。
2.全县乡镇农机管理运行情况不容乐观,绝大多数乡镇农机因体制原因导致管理工作无法到位,因为原农机站的撤消,队伍也极不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机械的管理发展和服务。
3.投入资金严重不足,示范推广力度不够。县境内无农机新机具示范演示基地,不能有效地将引进的先进性农机具及时向广大群众示范、演示,影响了新型农业机械的推广进度。
4.农机专业人才缺乏。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机械的科技含量要求越来越高,一批先进的、新型的农业机械须要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来操作和运用,才能发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5.乡村机耕道路建设相对滞后,不能配套农业机械的大面积推广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6.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所履行的安全职责与所承担的安全责任不一致,制约了农机安全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
三、推进我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要更加广泛深入地宣传《农机促进法》,要运用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干部群众对《农机促进法》有更深的理解,知法用法,努力推进我县农业机械化向前发展。
2.切实搞好我县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着力在体制机制上狠下功夫,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科学设置县、乡公益性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将其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保障人员工资和工作运转经费,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确保基层队伍稳定和管理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3.结合我县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快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引导和推广步伐,调整和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大幅度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对设备老化的要进行更新和改造,要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农业机械化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4.抓住新农村建设和惠民政策的契机,继续坚持“村民自筹、投工建设为主,政府以奖代补为辅”的原则,努力争取上级项目,多渠道筹集资金,进一步加快乡村机耕道的建设步伐。
5.大力发展小型和微型农业机械。由单一的粮食作物机械化向农、林、牧、副、渔等全方位转化,由小型农业机械向大中型农业机械集约化转化。在生产环节和规模经营上下功夫,在机械收割等农机运用方面有较大的推进。
【关于滨海县发展高效农业的调查与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赤城县蔬菜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09-02
长海县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综合调研报告09-01
关于休闲农业发展热潮的思考09-13
关于课堂教学改革与高效课堂的思考06-29
关于在外环路外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思考09-19
关于农业的论文农业技术论文: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与思考09-29
关于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调查与思考07-31
关于村级干部队伍建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08-15
关于当前我镇纪检监察工作现状的调查与思考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