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行知文集有感(精选12篇)
1.读陶行知文集有感 篇一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书感想
近期我拜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触颇深,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个人民教育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陶行知用他的一言一行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学校,他爱学生,他把学生和学校称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下面是我读后的一点体会我对 “生活即教育 ”的感悟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先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寻找着教育孩子的活教材,他心里总装着孩子,时时事事注重培养孩子动手动脑能力。陶先生利用生活中的小事,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会技能,学会生存。由此我深受启发,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要把社会和自然作为最好的学校,不要把孩子圈在学校只读圣贤书,我们应有意识地创造各种机会让孩子走进生活,去观察、去思考、去动手、去做事。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先生说: “教育可说是书本的,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甚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致于偏狭,我们要拿好的生活去改造不好的生活,拿整个的生活去解放偏狭的生活。”
我从事的小学低年级教学工作,学生还小,有好多行为的养成都是需要反复训练才能养成的,需要刺激 ——强化 ——再刺激
——再强化的过程。教育一次或教育几次就能养成好习惯的例子不多,少得微乎其微。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天生好动,天生好奇。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教育要具有恒心,要具有信心,要反复抓,要抓反复。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真正具有 “生活即教育 ”的理念,那 “生活即教育 ”的工作就能够做细,做实。在实际教学中,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尽可能的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提供更丰富的源于生活的感性材料,尤其是数学知识的教学,让其在观察、实验、调查、参观等实践活动中,主体参与自主探究。从而,获取新知识,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推理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后续学习作准备,同时让其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2.读陶行知文集有感 篇二
静下心来细细品读陶老的书, 感觉亲切无比。就如同一位长者在跟自己无拘无束地打着比方聊着天。该书通俗易懂, 我们读起来丝毫不费力气。一口气读下去, 就像一股清泉流过心田。虽然近乎平淡, 但平淡的背后是睿智, 是启迪。
在《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一文中, 陶老说:“要想学生学好, 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 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老的谆谆教导让我有所感悟, 教师在教学中不光要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学, 也要不断学习充电, 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让他们自由汲取营养。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 那么学生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 教师应不断研究, 才能时常找到新理, 只有学而不厌, 才能诲人不倦。鲁迅先生曾说过:“教师应像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在《新教育》里, 陶老教会了我许多教育的方法。1.符合目的;2.依据经验;3.共同生活;4.积极设施;5.注重启发;6.鼓励自治;7.全部发育;8.唤起兴趣;9.责成效率。这在今天来讲, 我认为即是因材施教、全面发展、激发兴趣、自主学习等方法。有陶老的教育方法做指导, 何愁教不好学生呢?
同样在《新教育》里, 陶老还教会了我领悟工作的幸福。其实, 看小学生慢慢长大, 从没有知识, 变为有知识, 如同一粒种子由萌芽而生枝叶, 而看它开花, 看它成熟, 这里有极大的乐趣。
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里, 陶老主张: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 不是两个东西。在生活教育的观点来看, 他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 好比一个人的小名与学名, 先生用学名喊他, 妈妈用小名喊他。生活即教育, 是生活便是教育, 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陶老高举着“生活教育”这面大旗, 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让身为语文老师的我深有体会。据此我上了《找春天》这篇课文,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回顾原因:主要是课堂上我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即生活经验, 让春天的小草、小花、柳芽、溪水等一些他们习以为常的事物直观地呈现在眼前, 根本不用老师说, 孩子们就找到春天了。我认为这就是陶老所说的生活即教育。教师说的得再多, 也不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学语文。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 也就是教育法。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教的方法。陶老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 也不是教学生, 而是教学生学。这恰恰符合今天的新课改理念。对于一个问题, 不是要老师把现成的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 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告诉学生, 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 经过类似的经验, 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 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 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 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 成为主动学习者。
《每天四问》里, 陶老教会我“日省吾身”。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如果灵活运用得好, 每个人身体健康有进步, 学问进修有进步, 工作效能上有进步, 道德品格上有进步, 那必将水到渠成。陶老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坏, 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 教师应将其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
陶老在《创造宣言》中希望:“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一切创造都伴随想象。小学生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 无论是创造性想象, 还是再造成想象, 对于培养学生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努力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开启思维之窗, 发挥各自的想象力。例如对教材中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 让学生各自想象作画, 通过想象的画面感悟语言, 理解课文内容。对教材中一篇篇主题鲜明, 富有表现力的课文, 教师可引导学生相互表演, 想象动作、语言、表情、心理活动。通过学生表演扩展, 使学生深入体会了课文内容, 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使学生的心灵深处不断涌起创新的浪花。
在为小学生准备课外书时, 陶老也有自己精辟的见解。让我领悟到其中的内涵。要为孩子们准备那些读了第一节便想第二节, 甚至于从早晨读到夜晚, 从夜晚读到天亮, 要把它一口气读完了才觉得痛快的书。我们不妨让孩子们当当蛀书虫, 因为书中有好吃的东西, 可以吃了又吃。这让我豁然开朗, 原来给孩子们推荐书是大有学问的, 最好是自己先读读, 品一番滋味, 千万不要随便就把书丢给孩子, 让孩子们读书如同嚼蜡, 吃了一回, 再不想吃第二回了, 这样他们丧失了阅读的最初兴趣。
读了陶老的这些精辟的文章, 我受益匪浅。为本书作《序二》的张老师说:“他的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他为一大事来, 做一大事去”。这才是陶公精神的本源, 我们真正要学的也就是这样的精神, “没有这些精神, 所有的教学法都是苍白的”。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惟独从心里发出来, 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 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 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
3.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篇三
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创新能力的保证。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主体,是内因;而老师只是促其转化的外部因素,是主导,是平等中的首席。我以为教师有效的“教”的最终落脚点应是学生有效的“学”,怎样才算是有效的学呢?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学习方法,形成了正确的学习习惯,并对学科保持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在学习中养成了良好的个性品质,都可算得有效,而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就是教师有效的“教”的成果表现。
陶行知先生是“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既反对“老八股”教育,又反对“洋八股”教育,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开辟了一条改造中国教育的新路,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人民大众,积极倡导教育要参与社会生活,教育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立志做一流的人物,“不能舍身实验室,亦当埋骨边疆尘”。他的教育理念直到今天,仍感到很中肯,很有新意,仍具时代价值。
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千百年来中国教育史上的焦点问题。人们往往片面地认为:“教学”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只要教师认真教,学生就能学得好。在这种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其表现行为有三:一是只拿书本让学生读、记、写,把原本活泼的孩子当成了“书架子”,一味地让学生被动的接受,也就是过去所讲的“填鸭式教学法”,真可谓是“教书匠”了。二是“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这种行为是把注意的中心点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了,凡是学生需要的,都拿来给他们。这种办法,虽说好于“教书”,然而学生还是在被动的位置上徘徊。三是“打铁不求本身硬”,教者缺乏自身提高意识,不能做到“边教边学”,自身文化业务水平停止不前,只当是学生与知识间的“传声筒”,根本谈不上“居高临下”。以上三种现象,均忽视了学生“学”的一面。
其实,“教学”这一概念是“教”与“学”的统一,“教”是教师的行为,“学”是学生的权利,只有“教”与“学”互动才是真正的教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是“教学生学会”而是“教学生会学”。
二、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相统一,才是真正的教学之道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是教育工作者屡见不鲜的说法了,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什么“学生的爱好,兴趣”一概不顾,勉强让学生来适应自己的教法,学生苦恼极多,学起来亦步亦趋,可谓“苦学”。如果教法与学法统一了,学生怎样学教师就怎样教,教者也省时省力,学者也自然轻松愉快了,此为“乐学”。让学生从“苦学”中解脱出来,变“苦学”为“乐学”岂不悠哉!
三、边教边学是教学合一的重要内涵
以往,提起“教学”,大都只考虑的是教和学的问題,忽略了教师自身提高的主因。现代教育的通病就是“拿来主义”十分明显。教学资料繁多是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丰富了教学资源,而我们的教师却不能很好地利用,把原本该参阅的东西变成了抄袭,只是“借他山之石”不能“攻我之玉”其结果自身一无所获,这便是“教”、“学”分离的流弊。此类教师是该重温一下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了吧!因为必定要学而不厌,而后才能诲人不倦吧。年年岁岁照样“画葫芦”,岂不万分枯燥,何谈教育英才之快乐呢?
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教学合一”的保证
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双方是平等的,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来看:课堂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小型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之间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应该营造的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氛围,(下转 128页)(上接 79页)创设教学相长、师生和谐发展的境界。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仅限于课堂上有限时间的培养,师生还可以通过作业的方式实现其间的互动交流,增进相互间的了解。这个方法也是老师关注后进生的一个良方,在不伤害学生自尊的情况下,单独与学生沟通和交流是促进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的妙计。
4.读陶行知文集的感想 篇四
有一天,小主人放学回家了。他走进自己得书房,拿出文具盒,从里面拿出一枝铅笔,写起作业来,一不小心,写错了一个字,小主人又拿起橡皮,这下橡皮可高兴了,把那个错字擦了,擦完后,小主人又拿起了铅笔,这时铅笔似乎也很高兴,在作业纸上跳起了优美的舞姿。经过一天又一天,铅笔越来越瞧不起橡皮了。于是,铅笔和橡皮边吵了起来。铅笔带着轻蔑的口气,对橡皮说:“你这个没用的东西,瞧!小主人天天用我做作业,如过没有我,小主人就完不成作业,老师就会批评他的,我的本领是文具里最大的,哈哈。”橡皮听了铅笔的话,立刻把眼睛瞪了起来,气呼呼地说:“如果没有我,小主人如果写错了字,又没有东西擦掉那个错字,即算是把作业做完了,老师还是会批评他的。”“我才是最有的,我才是最有用的。”他们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的争着。最后,他们分开了,橡皮走进了文具盒的底层,上层只留下了铅笔。第二天,小主人做作业的时候,写错了字,没看见橡皮,更正不了错字,只好把错的作业放进了书包。当小主人去上学的时候,受了老师的一顿臭骂。这时,文具盒对铅笔和橡皮说:“看见了吧!你们谁都是不可缺少的。还有铅笔,你只看见了自己的长处,没看见自己的短处„„”铅笔听了文具盒的话,羞愧的低下了头。
从此以后,铅笔和橡皮成为了一对好朋友,密切地合作着,再也没发生过吵架的事„„
5.读陶行知教育文集心得体会 篇五
曾经,我接了一个五年级班,班上有一名女生,个头高,性格开朗,关心集体,乐于助人,但学习上不怎么上心,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作业马马虎虎,第一次单元测验不及格。当时我就想,怎么办?她的亮点很多,但就是不好学,是不是让她担任班长一职?第二天课上,我就推选她担任班长,大家也举手赞成,她自己也很乐意。真是没想到,自从她当了班长,她处处以身作则,带好头,做表率。记得有一次课上,我走进教室,只见她一人站在后面,这是怎么回事?还没来得及等我开口,她就便道:“査老师,上一节数学课,预备铃响了,我不该回头讲话。”她知道,作为一名班长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树立威信。是的,两年的班长,成了我的得力助手,所以这个班无论是班风还是学风都得到校领导和老师们的认可。可喜的是在六年级毕业统考,她获得了三优,并且在班上排名第一。如今,她在祁门一中高二重点班就读,我相信,在明年高考,她一定考取一所属于自己的理想大学。
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真谛,也触动了我的心。我又带了一个五年级班,班上有一名男生,他真的是很奇特,戴着一副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像个书生像,可是,他就是不爱学习,不管是什么课,他总是在桌底做小动作,不管什么作业,他是一个字也不写,所以每次语、英成绩最多也只能考一二十分,数学成绩却相当不错,每次都能考八十分以上,有时还考全班第一,所以,大家都称他为奇才。我带语文,又是班主任,不能坐视不管,课上我多去关注他,多给他一些学习展示自我的机会,渐渐地他也参与学习氛围之中,但他的识字能力特别差,读五年级,也只有一二年级的识字能力,所以,几乎每天中午我都要为他辅导功课。通过一次次鼓励的话语,一天天不厌其烦地辅导,他的语文成绩一步步地提高,学期期末考试竟考了六十五分。我坚信,小学他还有一年学习时间,在我的辛勤耕耘下,他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定能更上一层楼,为以后的人生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6.读《加缪文集》有感 篇六
读《加缪文集》有感800字
往后的事,写的是雅克幼年时与外祖母、母亲,还有玩伴、老师一起的时光。这些时光,在我读来,到处渗透了作者深深的怀念和憧憬,还有一丝淡淡的惋惜。可不么,我觉得雅克活脱脱就是加缪的缩影,这是加缪为自己所作的传记。眼盲的母亲,保持着几乎丧失了微笑能力的木讷,默默隐藏在黑暗的角落,感受着时光和外界的嘈杂,我想她心里该是空明一片的吧。世界的一切,对她来说不过是每天的呆坐、屋里生计的催赶,当然还有雅克那小小的身体,那调皮的笑声,那满身泥灰和不小心擦破的厚底鞋。这里的笔触是多么的动人。可当描写到外祖母那深沉的咆哮,还有几乎有些变态的简省时,作者的感情虽说有些不耐烦,但总体来讲还是充满爱意的。故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就是雅克的老师。当雅克考上重点高中时,就是他专程劝说外祖母不用担心学费的事。而且在雅克备考的那段时间,他每天都为雅克提供专门的单独辅导,这对雅克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我估计作者大概也有一个这样的老师,时常能给予他人生意义上的鼓励与引导。
小说内容就说到这里,下面我想继续说下小说背后所代表的意义。据介绍,这篇小说的手稿是在加缪发生车祸后从其皮包里翻出的,该是他对这个世界最后的宣告了。也对,整个故事就像是对其匆匆一生的一个反思。该感谢的人都感谢了,该送走的人也送走了,剩下的只是孑然一身的孤独。所以标题才会是第一个人吧。因为在雅克之前,没有一个荒诞的人像雅克那样活过,在雅克之后,也不可能再产生出另一个雅克了。在觉出了生命必死的荒诞性的同时也意识到活于人世的不易。被车撞死的感觉该是何等强烈的痛楚啊,虽然一生匆匆而去,可却能在死前体会到那么强烈的痛苦,也算是对于其孤独的一种回报了吧。第一个人,因为死亡而复生;第一个人,也因为死亡而永远存在。
7.读《冰心文集》有感 篇七
“人世间只有同情和爱怜,人世间只有互助和匡扶。”——冰心
这几天,天气阴沉沉的。到处刮着狂风,下着冰刀似的雨。滴滴嗒嗒下个不停,像是剪不断的愁丝,踏不完的悠台。走在夜晚的雨路上,像是失了魂似的难受,上下喘不过气来。
“这可怎么办呀?去年北边天崩地裂,今年南边又鬼哭神豪!”小区边上没上过学的老妇人不停念道着。,忽然,黑漆漆天空上飘来好多很低的云,很厚很厚,像是什么鬼怪般的游走。“走啦,走啦!”妈妈的眼里泛着久违的泪光。我的心也随着云,随着风,随着妈妈的泪光,随着老妇人的话语飞到了千里之外了。
那里很美,有阿里山的沁心,日月潭的朦胧,高山族人的热情。那就是台湾,那就是小林村。这是中国的一部分,只是有点靠南罢了。但也少不了我们的爱与帮助。这是一个岛,一枚珍珠——祖国的宝贝。祖国要过生日了,也少不了她的祝福。当我们知道了她的痛苦,我们没有停下脚步,没有停下双手去给予她温暖。那里的孩子和我们一样也是炎黄的子孙,我们要帮家里人啊!爸爸妈妈不见了,我们就是他们的亲人;家里的房子不见了,我们就用爱心搭一座城堡;村子被埋了,我们就用双手建一个崭新的城市!无法用语言来描述我们内心的伤痛,只能用祈祷来扶平你们的伤口。我们来算一个计算题,当再大的困难除以13亿等于几,当再小的爱乘以13亿等于几!祝福你,我的家人。
我很感谢冰心奶奶,是她让我领略了中国的美丽文化,是她让我懂得了爱人,帮助人。通过她的作品我能看到她那质朴,善良又童真的心,看到那和蔼的目光,触摸到她的香气。
8.读《三毛文集》有感1000字 篇八
宋苗
三毛,一个与众不同的灵魂,因一本地理杂志的吸引,独自走进了撒哈拉沙漠,寻找生命的真善美;三毛,一个真诚可爱的生命,以万水千山皆走遍的豪情,书写了无数传奇故事;三毛,一个风情万种的女子,用美丽的文字,勾画了迷人的大自然,构筑了一个有泪有笑的精彩世界。
就是这样一个灵魂,一生精彩而曲折,让我好奇,这份好奇把我带进了三毛的字海里。
当翻开《三毛文集》的那一刻,心也随之澎湃了,读着《撒哈拉沙漠》、《雨季不再来》、《哭泣的骆驼》……我仿佛置身于了另一个天地,朦胧中,这些文字像一团火一样笼罩着我,三毛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诠释,让我震撼。
以前一直不明白,在那一望无垠的荒漠里,三毛何以能生活的那么多滋多味,何以创造那五彩纷呈的快乐?当读了《撒哈拉沙漠》后,我终于明白,一切只源于爱。撒哈拉沙漠虽然没有鲜花,没有清泉,但是有三毛,三毛爱生活,爱万物,爱追求,只要三毛在的地方,一切都靓丽起来。在三毛的眼里,仙人掌就是鲜花,骆驼骨骼也是一件工艺品。在她灵巧的双手下,破轮胎成了最舒适的沙发,棺材板也变成了一件件精巧的家具,常人眼中的废物,经她改造,全成了宝贝,我觉得,三毛有一种能力,她能化腐朽为神奇,这样的三毛,怎能不吸引人呢?
三毛曾说:“我喜欢把快乐当成一种传染病,每天将它传染给我所接触的社会和人群。”她周围的朋友和亲人以及许许多多读者从她的生活轶事、从她的字里行间感受着生活的乐趣。三毛的生命中一直有那么一缕阳光,来自于她挚爱的丈夫荷西,三毛说,荷西应该叫“和曦”,确实,荷西就是那温暖的阳光,他照亮了三毛的世界,把三毛受过伤的那颗心粘合了起来,并注满幸福。那时候三毛的笔下,处处溢满幸福。确实,荷西陪伴的六年,三毛无疑是最快乐的,而读者也是最幸福的。
一直以为这种幸福可以持续,谁知,荷西走了,去了另一个世界,这时候的三毛那么让人心疼,她写道:“家里失去了荷西,便失去了生命。”可是三毛仍旧为了爱她的父母,为了喜欢她的读者,忍受着失去爱人的孤独伤痛,含泪写下了著名游记《万水千山走遍》及第一步中文剧本《滚滚红尘》,在荷西逝去的岁月里,这个女子将伤痛化作力量,借着文字,把爱给了每一个需要关爱的灵魂。
《三毛文集》就是三毛一生经历的写照,有苦有乐,作品语言通俗易懂,读她的文字,如同听一位久违的朋友娓娓而谈,她的话语字字珠玑,许多文字故事让人感受着“生如夏花”的壮烈,这种对生命的热爱激人奋进;也许读她后期的文字,会让人不由自主地落泪,于字里行间涌出“人生如梦”的悲哀。这样的差异,让我更加珍惜现有的一切,努力从平凡中寻求乐趣,享受这生命的珍贵。
总之,读三毛的作品,就是进行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们跟着三毛走进沙漠,翻阅千山万水,让我们学着爱人、爱生活,学着承受挫折、享受幸福。
9.读《邓小平文集》有感 篇九
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战略家、卓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文集》收集了邓小平同志的文稿,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科技、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反映了邓小平同志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加强党的建设等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对于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研究邓小平理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读《邓小平文集》,深深地感受到邓小平作为国家领导人平易近人的一面。在序言中,他深情地说道,“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的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平凡朴实的文字中流露出对祖国和人民无限的热爱,让人感觉是那么真切与实在。
邓小平同志不仅是一位行动哲学家,更是一位深刻的思想家。他重视行动,重视实践,更重视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立足当代现实,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即借鉴世界经验又不照搬别国模式,形成了一整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他提出制度好不好决定于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搞建设必须适合自己国家的情况,搞社会主义一要群众满意二要发展生产力,极大地解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正确指导了社会主义建设。在党的建设方面,他指出对党的干部要求应该更加严格,紧密联系群众是我党的光荣传统,整风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群众观点群众路线问题,丰富了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
此外,在《邓小平文集》中,关于新疆、西藏工作,关于整风反右,关于纠正大跃进运动的失误,关于国民经济调整和三线建设的战略布局,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关于外交和祖国统一,以及关于司法、邮电、交通、卫生、体育等等方方面面的工作,他都有精辟的见解和指导意见,极大地丰富了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无疑是一位伟人,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祖国。“永怀赤子之心 不断攀登超越”.作为享受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成果的一代,我们应当毫不动摇地坚持小平同志所开创的伟大事业,以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作为不懈前进的动力,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读《邓小平文选》有感
他,个子不高,但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却只能让人高高仰望,他的戎马生涯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改革路上是个先驱者,人生中经历了三起三落,却只能为他的一生增添更富神奇意味的色彩,他便是邓小平,文革期间 拨乱反正的恢复工作主持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灵魂工程师,从英国和葡萄牙手中拿回香港和澳门的巨人。
怀着对他的爱戴和崇敬,我阅读了《邓小平文选》,跟随着邓爷爷的言语追寻新中国的发展足迹。《邓小平文选》分为三卷,第一卷主要讲的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建国时期的党内工作,第二卷主要讲的是对文化大革命的拨乱反正和体制改革,第三卷主要讲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些核心观念。第三卷是内容最多的,同时也是邓小平思想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包括一国两制、和平共处原则、改革开放、计划市场经济等。在这文选里面,表现出了邓小平为国家的发展而不断奋斗的一生,经历了三起三落却能坦然面对,用他独特的洞察力和先进的思想,为我们后代人构建了扎实的经济基础,也为我们指明了未来发展的道路,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是值得我们花费一番时间去好好学习的。
在战争年代,从土地战争、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都能看到邓小平的影子,他先后担任党和军队的许多重要领导职务,也参与了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特别是解放前夕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更为新中国的诞生划下了重重一笔。在这一方面,邓小平很赞同毛泽东说的党要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革命实践、本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制定正确的战略和策略,这也使得他在王明博古左倾主义的时候坚决支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而被批斗,但他仍坚持这种思想,而历史也证明了他才是正确的一方。
邓小平是个重视教育和人才的人,这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中可以看出,他提到要实现国家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能上去,不抓教育不行,必须要有知识要有人才。因此,在文化大革命时,他挺身而出了,粉碎四人帮的阴谋,从端正思想路线入手进行 拨乱反正 ,强调实事求是是 毛泽东思想 的精髓,旗帜鲜明地反对 “两个凡是 ” 的错误观点,支持和领导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改正了对知识分子的错误评论,并同时恢复了高考制度,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人才,提倡提高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广开进贤之路,他预见了未来世界的发展走向,这也是为现代国家人才的储备做了良好的开局。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近年来在几个高科技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特别是航天事业,中国科学家在世界领域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这不能不提到邓小平的过人眼光以及思想的超前。
10.读朱自清文集有感 篇十
这本《朱自清散文集》收录着朱自清先生所创作的34篇精美散文。首先我了解到了朱自清先生的简介,书中说,“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人,同鲁迅先生同籍。”
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朱自清的散文集,感觉有深刻印象的文章是《背影》,其中有一段是这么写的:“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是不是写的很细致?其实还有一些好文章,如《匆匆》、《荷塘月色》、《我所见的叶圣陶》等,还有一个描写细致的文章,叫《春》,里面讲的是春天来临,小草从土里钻出来,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文章会使你身临其境。
11.读朱自清文集有感 篇十一
第一次了解朱先生的作品是在那柔美抒情的《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现在荷塘里。”文章这般清新自然,令我受益匪浅。
《白种人—上帝骄子》等都是鲜明的爱国主义文学作品。“这是袭击,也是侮蔑,大大的侮蔑!”我因为自尊,一面感到空虚,一面却又感到愤怒;于是有了迫切的国家之念。朱先生用笔用心同一切换人进行着斗争,对一切不人道的行为进行斥责。
经过一番反思我终于知道自己的心情是喜,喜中国文学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位杰出的文学家,给我们后代留下了这么多可贵的精神食粮;喜他用笔掀开了这么多丑陋的东西,让人觉醒。
就是这些可喜的地方,让我了解了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十分完美的作家,并让他给我指引了一条光明的道路,一直向前走着……
12.读《冰心文集》有感 篇十二
刘德才
当我在书架上看到《冰心文集2》的时候,我发现从前很想看的《繁星》、《春水》也收录在里面。于是,我怀着与以前一样的热情与喜爱将它读完。看完后我觉得这些由小句子组成的一段段话语,很多都是诗人对一些小事情、小事物有感而发时所写的一两句充满真挚的、感情的、体现生活细节之处的美妙的句子。才发现,原来写东西不一定要长篇累牍,只要作品中有体现作者的真情实感,即使不是什么惊世之作,也是一篇好文章。就像吴文棋先生所说的:人生的要义在于情歌,所以,能充分表现“情感”的作品,才称得上描写“人生的纯粹文艺”。我想冰心的作品,做到的或者说是出彩的就是这个方面吧。
我觉得,自己,是喜欢她的。喜欢她简单、清新、质朴的文风;喜欢她充满感情的、让人心动的文字;喜欢她那一颗女人的心。
《繁星》里的一段段有简单的文字组成的小句子,就像天上的繁星一样闪闪发光,像繁星一样璀璨。但是每个小星星发出的光芒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光是生活里的令人心动的瞬间:“残花缀在繁枝上;鸟儿飞去了,撒的落红满地-——生命也是这般的一瞥么?”“一角的城墙,蔚蓝的天,极目的苍茫无际——即此便是天上——人间”“云彩在天空中,人在地面上——思想被禁锢住,便是一切苦痛的根源”“弱小的草啊!骄傲些罢,只有你曾遍地装点了世界。”“轨道旁的花儿和石子,在这一秒的时间里,我和你们是无限生命中的偶遇,也是无限生命中的永别;再来时,在万千同类中,何处更寻你?”她,便是这般,从那生活中容易令人忽视的一些小事物:残花、云、城墙、小草、轨道旁的小花和石子出发,阐述自己对小事物 的爱恋,借褒扬这些小事物抒发自己的感情:由落花想到我们短暂的生命,从云彩的自由想到人的思想的自由,从与花儿和石子的相遇,想到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和陌生人的一次次插肩而过。
有的光散发的是她对家人、对故乡,诚挚而热烈的情感。你看:“小弟弟呵!我灵魂中三颗光明喜乐的星。温柔的、无可言说的,灵魂深处的孩子呵!”“母亲呵,撇开你的忧愁,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我的朋友!你不要轻信我,贻你以无限的烦恼,我只是受思潮驱使的弱者呵。”“松枝上的蜡烛,依旧照着罢!反复的调儿,更弹一曲罢!等候着远别的弟弟,从夜色里要到门前了。”“儿时的朋友:海波呵,山影呵,灿烂的晚霞呵,悲壮的喇叭呵;我们如今疏远了么?”“母亲啊,我的头发,披在你的膝上,这就是你赋予我的万缕柔丝。”“父亲呵,我愿我的心,象你的佩刀,这般的寒生秋水。”“家是什么,我不知道;但烦闷忧愁,都在此中融化消失。”“小弟弟呵,你恼我么?灯影下,我只管以无稽的故事,来骗取你,绯红的笑颊,凝注的双眸。”还有太多、太多这样动人心弦的句子,如此文采一般的我,又怎能将他们写得清楚、明白?
【读陶行知文集有感】推荐阅读:
读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有感08-21
学习陶行知08-30
陶行知生平简介07-25
关于陶行知的名言06-17
陶行知主要教育思想07-16
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随笔09-02
陶行知主要教育理论09-11
陶行知教育的名人名言09-03
浅谈陶行知与杜威理论的异同09-08
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政治学背景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