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

2024-10-18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共8篇)

1.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 篇一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

现状及对策研究综述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现状及对策研究综述

【摘要】空巢老人问题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当前国内外对于此问题的研究愈来愈多,对此问题的关注表明,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后,空巢老人的养老服务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乃至政治问题。但纵观已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研究探讨是这一问题的基本取向,依据社会学有关原理对于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子以分析并提出对策,其中“居家养老”模式基本成为学界共识,强调要充分发挥社区养老功能,让老人居住在家中,由家庭、社区以及政府提供服务共同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但是,大多数研究很少涉及到解决空巢老人养老服务过程中的互动机制问题,很少就服务效率以及服务水平等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村 空巢老人 养老 保障 关于老年空巢家庭的研究,国外研究成果相对丰富,相关的文献可以参阅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署人口部2005年报告《世界老年人居住方式》(United Nations, 2005)。国内学者对空巢家庭及空巢老人的研究始于1990年代,主要包括老年空巢家庭或“新空巢家庭”的成因、不分城乡的空巢家庭的现状及养老问题、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与社会支持、农村空巢家庭养老问题等。由于不同研究者的研究目的和视角不同,他们所用的概念在定义上也不尽相同。

一、关于空巢家庭概念研究

长期关注空巢家庭问题的专家徐勤,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了空巢家庭的含义。所谓“空巢”,即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简言之,空巢家庭即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或因各种原因(工作、求学、外出打工等)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家庭。

穆光宗(2002)利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将空巢家庭看作是家庭生命周期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指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家庭。随后按照两种分类方法进一步地对空巢家庭进行了细分,第一种分为纯空巢家庭和类空巢家庭,其中前者包括单身空巢家庭和配偶空巢家庭,后者包括虽然子女不在身边但其他亲属在身边的空巢家庭:另一种分为年老的空巢家庭和年轻的空巢家庭。正在面临挑战的主要是传统的、年老的空巢家庭。

姚引妹(2006)根据2003年浙江大学《浙江城市化进程中老龄问题研究》专题调查资料,把农村空巢老人按老人的意愿分为二类:第一类,被迫型空巢老人。这一类型既包括无子女或亲属的老人,也包括有子女但兄弟之间存在推楼之势,甚至厌恶与嫌弃老人,这类老人无论是物质保障,还是精神慰藉或生活照料都是比较差的:第二类,自愿型空巢老人。他们多数是夫妻健在,身体比较健康,生活能够自理,年龄在60--70岁,他们认为单独居住生活更加自在,能够减少因为生活习惯、饮食偏好、思想代沟以及家庭关系,特别是婆媳关系而带来的矛盾,逢年过节,大家团聚吃饭,比往常更加亲切些。但是,他们不主张距离太远,希一望天天能够看到儿子一家人,更希望能给予各种帮助,如照顾小孩、干些轻便农活和家务:第二类,无奈型空巢老人。老人希望能与子女一起生活,但是子女为生活所迫,必须外出打工、经商离家,把老人留在家中。

二、关于空巢家庭产生原因研究

黄润龙(2005)认为形成空巢老人家庭的原因有:(1)生育率下降:(2)离婚率上升:(3)年轻人独立性意识增强:(4)老年人生活水平提高。

姚引妹(2006)认为,中国农村空巢家庭或空巢老人的出现,除与发达国家相同的原因外,主要有以下二个原因:(1)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为农民走向高效率的就业岗位提供了可能性;(2)农村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身份制”和“户籍制度”松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就业更自由,制度的宽松最终使经济落后地区的青年农民外出打工成为现实。落后地区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从农村流出,农村呈现出比城市更快、更为严重的老龄化趋势,是农村空巢家庭和空巢老人产生的主要因素;(3)计划生育政策使家庭子女数量减少,家庭规模小型化。

龚文君(2007)认为我国农村空巢家庭的形成,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1)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2)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3)农村老龄人口的高龄化。

三、关于空巢老人生活困境研究

黄润龙(2005)认为,在农村“三农”问题未解决的形势下,向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对于子女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农村家庭的供养资源正在减少,供养能力下降,传统的家庭养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空巢家庭也将成为乡村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如下:(1)农村部分空巢老人生活较困难。很多经济薄弱的乡村连低保金都无法保证。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体系十分脆弱,有的老人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未能解决基本温饱问题。(2)大多数空巢老人医疗无保障。农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尚不完善,缺医少药,医药费即使能报销,报销数量极低。少数发达地区虽已实行了大病住院医疗保险,为病患者解决了难题,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村老人口常的看病、吃药费用问题。尤其是慢性病患者,更是贫病交加。(3)空巢老人对生活照料十分忧虑。目前,空巢老人生活能自理的占90%,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占10%,内有0.4%需照料而无人照料。随着人口高龄化,这些数字将迅速上升,但总有一天老人将会失去自我照料能力,老人更忧虑发生意外无人知晓。

龚文君(2007)认为,在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下,空巢家庭老人的养老较之于一般家庭的老人,有着更多具体的困难。主要表现在:(1)在经济供给方面,许多农村空巢老人只要还有劳动能力,就还是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来养活自己;(2)在身体健康状况方面,农村空巢家庭老人的预防保健和患病后的医疗救治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帮助;(3)在心理、精神慰籍方面,农村空巢家庭老人普遍处于缺乏爱和关心的状态,很可能陷入空巢心理危机。

四、关于空巢老人养老研究

黄润龙(2005)在认真分析了我国空巢老人家庭状态之后认为,空巢家庭本身对社会没有任何危害,但针对空巢老人的服务应该跟上:(1)要高度重视空巢家庭发展趋势;(2)要加快完善养老、医疗保障机制;(3)要以人为本,多形式、多层次地发展老年服务事业。空巢老人逐年增多,生活照料问题将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为此要发挥老年人互助作用,对身患疾病、缺乏自理能力的空巢老人开展入户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好老年护理院,以解决病残、空巢老人需要生活照料的实际困难,在社区开办老人口托所、聊天所,建立社区婚姻服务机构,要为空巢、独居老人再婚牵线搭桥,营造欢乐之家,使之过上安详健康的晚年生活。

谢慧娟、李杜平(2006)认为,建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一要有利于应对农村空巢老年化的挑战,二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基于以上一些养老问题,作者认为在目前情况下,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2)要继续提倡家庭养老方式,强化家庭养老功能;(3)要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4)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区(或村庄)。总之,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不仅关系到空巢老人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姚引妹(2006)认为,要真正解决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危机,还必须从我国农村社会的实际出发,走我国养老的乡土特色之路。为此,一是要加强对中国传统“孝”文化宣传,提高民众家庭养老意识;二是要以土地保障为依托,积极探索现行老年人多兀养老保障形式;三是要继续全面贯彻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特困老年人救助体系;四要在农村建立老年活动中心等社会养老保障设施,使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龚文君(2007)认为化解农村空巢老人在养老问题上面临的诸多困难,将会涉及到国家、社会、集体、个人多方面的因素。为此,应当未雨绸缪,将其放在社会保障和社会老龄工作的范围内进行综合考虑和安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实现农村养老的社会化;(2)加强农村社区引导,发挥社区为空巢老人提供口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的作用;(3)大力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增强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扩充他们的社交领域,鼓励老人积极参与户外社会活动。

占杰(2005)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沿着社会支持网的分析思路并借鉴家庭网的概念,运用“家庭支持网”的概念分析了被调查地区农村空巢家庭老人的老年生活,更为客观地反映中国农村乡土社会的实情。随后作者并没有对空巢家庭老人进行纯网络分析,而是借用网络分析的思想,从网络的构成、一般规模以及这种网络状态与空巢家庭老人生活的关系的角度考察了农村空巢家庭老人的养老风险化解方式。最后作者认为农村家庭的空巢化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而目前,我国在应对人口老年化的对策与制度设计多是基于城市的,对于更为严重的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重视不够。因此,在政策上应对农村空巢家庭有所倾斜。针对实地调查走访并参考国际上和国内大城市的一些做法,作者特提出以下五点建议:(1)改善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的生计状况,增加他们的现金收入,使他们对空巢老人的照料获得可持续性和坚实的经济保障;(2)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的实施,保证适龄儿童能接受到最起码的九年义务教育,只有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才能增加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才能使空巢老人获得更多的养老资源;(3)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降低农村空巢老人的看病费用,使他们老有所医;(4)通过重建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动员社区的力量来为空巢老人的口常生活和精神慰藉提供服务;(5)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实现农村养老的社会化。

通过文献回顾,笔者发现,已有的与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相关的研究较多涉及到了社会学、社会保障学、文化人类学、人口学、老年学、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及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这些不同的学科从多角度、多维度地对空巢家庭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积累了大量的宝贵文献资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该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同时,西方治理理论在现代日渐盛行的今天,多中心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问题的研究很少涉及,因此,从治理理论视角研究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将会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五、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治理对策

(一)强化政府责任,发挥政府职能

有的学者认为,提出多中心治理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问题,让社会广泛参与,加强家庭、社区、政府二方面的互动,并不意味着政府职能的削弱。相反,政府在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方面的职能应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历来属于薄弱环节,养老似乎就是家务事,政府管不着也管不好,其实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政府必须介入“家务事”。另外,强调社会各种力量的作用,并不等于减轻政府的责任,相反政府的引导、强制作用在某些方面反而应进一步加强。

(二)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大多数学者认为,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一项治理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

首先,要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建设,强化家庭养老功能。当前农村家庭养老的现状不容乐观,虽然我国政府于1996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文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人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子女要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这是对子女最起码的道德要求。但现实中老年人权益受到侵害的案例屡见不鲜。为此,政府可以考虑出台敬老评估机制,从满足老年人经济、精神等方面的需求评估家庭对老年人的照顾情况,给予奖惩,通过表彰孝子孝女的典型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法律法规,出台更细致的法律法规明确子女、亲属在经济上赡养老人的义务以及对违背者的具体惩罚措施,并目‘在付出照料行动上也子以规定,防止老年人因缺少亲情关怀而晚年生活凄凉。

其次,要改进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医疗保险制度,满足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需求。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和人口老龄化、空巢化的来临,我国农村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方式面临严峻的挑战,与之相对应的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状况的不容乐观,因而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要加快立法,确保养老保险制度有法可依。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与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世界各国开展社会保险工作的通行做法。实践证明,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之所以比较完善,一方面与其较强的经济实力有关,另一方面是靠完善的法制体系强制推行的。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立法相对滞后,《社会保险法》作为一项全国性的法律,仅仅是面向城镇居民,而把广大农民排斥在外。因而,为促进农村养老保险的有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强化养老保险的法制化,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养老保险法律法规势在必行。

再次,要建立和完善“服务储蓄”、“义工”等机制。“服务储蓄”这种代际互助的做法对于像我国这样的“未富先老”的国家来说意义深远:它不仅能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也是帮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的一种方式,对于经济水平较低、劳动力资源又丰富的农村更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在农村开展“服务储蓄”要紧紧依托农村社区这一平台,同时还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制度上根本保证“服务储蓄”的实施。从我国有些地区现在试行的“服务储蓄”效果来看,在很大程度上还只具有社区自助和互助的色彩;“义工”活动很多带有政府行为,远没有像一些发达国家那样丰富、自觉,关键是缺少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保证。因此,在让老人明白该做法对他(她)今后养老的保障意义得到老年人的支持的基础上,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给“服务储蓄”一个合法的“名分”,消除老人对他的疑虑。二是“服务储蓄”的做法要在全社会推广。尊老爱老的宣传不能仅停留于口头,还要让学生、年轻人都有“服务记录”,把自觉的行为和制度化的行为结合起来,让年轻人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志愿者、义工等队伍,到需要照料的老人家中进行各服务,并把这些记录作为升学、就业,甚至升职的考察依据,促使更多年轻人自觉参加到为老服务中去。比如德国政府就规定公民年满18岁之后,利用公体日或年假日义务为老年公寓或老年病康复中心服务,不拿报酬,但参加老年看护的义务工作时间可以累积起来,通过“义务网络管理系统”存入提供服务者的时间储蓄卡或劳务档案中,到公民年老或需要帮助护理时再把这些储存的“时间”提取出来,亨受免费照顾。

(三)加大对老年事业的财政投入力度

学术界普遍认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根本,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所在。农村公共产品是指满足农村公共需要,市场不能提供或不能完全由市场提供,具有一定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胜的社会产品或服务。它包括有形的实物产品和无形的服务,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涉及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公共福利、公共服务等领域。

近年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供需结构失衡、供给效率低下、城乡差距大等矛屑十分突出,已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例如,农村有87%的农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要完全自费负担医疗。另外,公共资源用于农村的比例过小,很不公平。例如,2002年全社会的各项教育投资是5800多亿元,其中用在城市的占77%,占总人数60%以上的农村人口只获得23%的教育投资。同样,农村养老福利方面的公共品的供给也低于城市,因此有必要进行农村公共品制度创新,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不断增加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逐步缩小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别,科学管理和有效使用公共资源,为市民、农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政府应加强农村养老保障的财政投入,把一部分养老保障硬件设施和服务项目(除了社会化的一部分)也应列入公共产品,不断完善农村社区老年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学校等老年人活动场所和设施的建设,使农村老年人和城市老人同样享受公共产品。

当然,除了在福利公共品方面要加大财政投入,同时还要加大对居家老人财政贴补的力度,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避免使农村空巢老年人因经济因素而不能享受国家财政利益。

(四)引导创新养老保障提供方式

市场供给是指政府对于市场运作采取不加干预的态度,完全任由市场的需求及供给自行调节,消费者则自行决定消费对象。部分学者认为养老保障具有准公共物品的竞争性特征,因此,可以考虑养老保障由政府委托市场来提供。但是市场机制也存在着自身的缺陷,“市场失灵”也会导致市场机制在养老保障供给中的缺失。针对市场失灵的现状,政府应该引导创新养老保障形式。其中,政府购买服务就是一种典型的创新服务方式。

“政府购买服务”(Purchase of Service Contracting),一般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的预算中,以服务体系预算为度,向社会各类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非政府组织一一社会服务机构,直接拨款购买或者公开招标购买社会服务。“政府购买服务”实际上是政府为那些有需要的贫困群体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服务。这是在市场经济下社会贫富差别拉大、政府为缓解贫富之间社会矛后的一种基本方式。政府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向社会公布社会福利服务的预算,并公布政府购买的价格、服务的数量和与服务质量要求相关的各项质量指标。那些从事社会公共服务的非营利部门、社会服务组织,将通过投标的方式进行竞标,在中标后拿到政府购买服务的拨款,并按照政府福利部门的要求完成服务。一般说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非营利部门、社会服务组织和社会救助组织等,则按照作为买方一一政府的各项指标,在预算计划中完成或超额完成所规定的各类社会服务。

除此之外,还可以考虑采取经营特许权、免税补助、抵用券等方式提供养老保障。

(五)培育公民社会,发挥社区功能

关于公民社会的定义,学者们众说纷纭,意见不一。20世纪90年代后,以二分法为基础的公民社会定义逐渐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戈登·怀特(Gordon White)的定义颇具代表性。他指出,“当代使用这个术语的大多数人所公认的公民社会的主要思想是:它是国家和家庭之间的一个中介性的社团领域,这一领域由同国家相分离的组织所占据,这些组织在同国家的关系上享有自主权并由社会成员自愿结合而形成以保护或增进他们的利益或价值”。(他主张将企业或经济机构同公民社会分开来看待,前者作为经济社会或经济系统构成了公民社会的基础。以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s, NGO)和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s, NPO)为对象的第二部门(Third Sector)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它起初和公民社会理论的关系并不密切。进入90年代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观,由于双方开始找到理论的契合点,所以二者的研究出现了合流的趋势。一个强大的、活跃的、参与式的公民社会将使国家更加负责任地行动并对公民的需要更快地作出反应,因此公民社会的成长壮大已经成为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动力。

仔细考察我国农村第二部门发展史可以发现,自1978年实行市场经济导向的改革后,我国农村第二部门发展大体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到1992年,在这一阶段中,一些重要的农村民间组织开始恢复或产生,如村民委员会、庙会、计划生育会、治保会等;第二阶段是1992年至今,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农村民间组织的自主性大大增强,特别是诸如村民委员会和!老年协会这些至关重要的村民组织,开始成为村务管理的主体和影响村民生活的主要因素,在这一阶段中,各级政府也相继制定和颁布了新的管理法规,如《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等,第二部门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都明显比以前更加规范。但受到自身以及外部条件的限制,我国农村第二部门发展依然困难重重:首先,我国农村第二部门先天不足,独立自主性不强,自身能力不足,发展规模不足;其次,农村第二部门发展受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政府管理不规范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因素影响。刃

我国口益严峻的老龄化、高龄化趋势,使得家庭和政府的压力越来越大,解决这一问题,社会特别是第二部门广泛参与是必然的趋势。社会广泛参与,体现于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中,就是以农村社区为依托,以村委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为抓手,积极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养老保障,从根本上解决越来越突出的养老供需矛后

(六)优化社区管理体制,提高社区管理水平

学术界普遍认为,农村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发展中发挥着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但在我国,社区管理机构承担了过多的“行政化”职能,更多的是扮演着传达执行上级文件精神的角色,除了要承担社区党建、综治维稳、计划生育、民政优抚等工作外,还要完成消防督查等一系列工作,繁重的工作任务使社区自身工作开展大受影响。因此,应进一步优化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凡属农村社区管理机构承担的工作职能由村委会负责履行,政府部门负责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不得干预;属政府部门承担的职能必须由政府部门独立履行,不得转嫁给社区;需社区协调的事项,在征得社区组织同意的前提下协商办理;对工作量较大、持续时间长的行政事务和临时性工作,应按照“费随事转、权随责走”的原则,给子农村社区相应的工作经费和补贴后,交由社区执行。

结语

空巢老人问题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当前国内外对于此问题的研究愈来愈多,对此问题的关注表明,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后,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乃至政治问题。

但纵观已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研究探讨是这一问题的基本取向,依据社会学有关原理对于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子以分析并提出对策,其中“居家养老”模式基本成为学界共识,强调要充分发挥社区养老功能,让老人居住在家中,由家庭、社区以及政府提供服务共同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但是,大多数研究很少涉及到解决空巢老人养老保障过程中的互动机制问题,很少就服务效率以及服务水平等进行探讨。本文借助于当前流行的治理理论探讨进一步优化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的体制机制,以期能够丰富我国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的理论思维。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使得农村的问题更加引人注目。目前中国农村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城市化进程加快,而与此相应的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问题口益暴露,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城市化进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显然十分重要。

有些地方政府部门已经初步认识到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问题的严峻形势,并加大了这方面的政策探索力度,在很多地区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农村空巢老人因此也从中得到了实惠。但是,地方政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于如何更好地为农村空巢老人服务,采取何种方式、手段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普遍缺乏有效之策。

参考文献

[1]陈文山:《刍议农村“空巢老人”生存现状及养老》,《对策经济师》2011年第10期。

[2]姚宝丽:《谈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

[3]赵枫:《关爱“空巢老人”——社区图书馆亟待关注的社会课题》,《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年第24期。

[4]焦克源:《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现状、问题与出路——基于内蒙古卓资县的调查》,《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第15 期。

[5]梁硕轩:《关于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需求与养老保障问题的思考》,《企业导报》2010年第12 期。

[6]李翔:《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农村空巢老人社区养老服务初探》,《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年第8期。[7]贺睿莹:《北京市空巢老人生活水平调查报告》,《经营管理者》2011年第16 期。

[8]祝坤:《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改善贫困空巢老人精神生活》,《改革与开放》2009年第16期。

[9]谢配云:《湛江市某医院对空巢老人患者的家庭及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现代医院》2008年第7期。

[10]杭荣华:《心理干预对社区空巢老人的抑郁症状、孤独感及幸福感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年第14 期。

[11]陈少君:《 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不容乐观——对武汉市中心城区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调查与思考》,《武汉学刊》2009年第4期。

[12]徐璀骅:《空巢老人,空的不只是“巢” 》,《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5 期。[13]刘鑫:《 空巢老人要为自己找乐》,《百姓生活》2011年第8 期。[14]谢哲会:《 建设“百家农村空巢老人帮扶服务中心”解农村老人居家养老难题》,《中国民政》2008年第8期。

[15]何林霞:《我国城市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及社区服务情况的研究进展》,《全科护理》2011年第21期。

[16]钱小春:《机构养老空巢老人心理分析与护理》,《对策理论导报》2005年第7期。

[17]张丽:《河北省邢台县农村空巢老人高血压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年第8期。

[18]王桂枝:《农村空巢老人的护理问题研究》,《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第7期。

[19]张丽:《河北省邢台县农村空巢老人焦虑情绪调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山西医药杂志》2003年第8期。

[20 ]王宇琳:《空巢老人精神赡养的法律保护》,《当代经济》2011年第13期。[21]刘佳:《联手编织爱心网 共同照护空巢老人》,《钢铁文化》2003年第6期。[22]朱征:《 城镇“空巢老人”养老模式的比较分析》,《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第5期。

[23]张瑞娟:《住院空巢老人孤独情绪调查及心理护理干预的研究》,《山西医药杂志》2011年第7期。

[24]高晓玉:《社区护士对空巢老人的家庭护理》,《青海医药杂志》2011年第5 期。

[25]聂淼:《我国留守和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研究进展》,《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年第12期。

[26]余昌妹:《温州城区空巢老人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及利用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年第12期。

[27]陈柯柯:《温州市空巢老人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和供给调查》,《医学与社会》2002年第6期。

[28]周璇:《“空巢老人”的困境是道德的困境》,《祝你幸福(知心)》2011年第4期。

[29]代安:《空巢老人的另类自救 非洲儿子北京爹》,《东方养生》2011年第3期。

[30]《空巢老人:与寂寞做伴的日子》,《健康生活(下半月)》2011年第5期。[31]肖项:《换位思考,反求诸己——在自我教育中调适农村空巢老人之忧思》,《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0期。

[32]姚国勇:《农村空巢老人有了免费保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年第6期。

[33]广羽:《 空巢老人:当孤独来敲门》,《工友》2011年第5期。[34]彭乾曼:《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研究》,《才智》2002年第14期。

[35]张瑞娟:《 住院空巢老人焦虑情绪调查及心理护理干预》,《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年第6期。

[36]张建凤:《社区护理干预对合肥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11年第6期。

[37]王晶:《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困境与对策研究》,《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38]赵纹纹:《劳动力流动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危机及其化解》,《科技信息》2011第12期。

[39]余冲:《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系统构建的探讨——以南昌市NH社区为例》,《社会工作(实务版)》2003年第2期。

[40]李立志:《一对空巢老人的20载真实生活》,《百姓生活》2011年第5期。[41]唐谭:《与空巢老人相处的10个月》,《大众心理学》2011年第4期。[42]孙清廉:《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应关注》,《健康生活》2002年第3期。[43]汪文奇:《我国城市空巢老人的体育需求与满足研究》,《安徽体育科技》2003年第2期。

[44]张广利:《城市高龄空巢老人特殊需求分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45]曹永钦:《睢县“空巢老人”不再寂寞》,《决策探索(下半月)》2003年第4期。

[46]祝坤:《个案工作与朝鲜族空巢老人精神需求的满足》,《中国老年学杂志》2002第4期。[47]姜娜:《岳阳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健康状况》,《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年第6 期。

[48]刘新霞:《 高校医院为空巢老人提供养和医一体化养老服务新模式探讨》,《中国校医》2003年第4期。

[49]毛成宽:《话园社区为孤寡空巢老人喜过元宵节》,《祝您健康》2011年第4期。

[50]魏静:《甘肃省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制度研究》,《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2.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 篇二

一、目前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现状分析

1.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养老负担加重。

家庭养老依然是现阶段中国养老的基本模式。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农村家庭拥有子女人数减少, 人口流动规模扩大, 增加了家庭赡养的难度。因为赡养老人的主体是青壮年, 他们不仅要完成成家立业的重任, 还要肩负赡养多位老人的义务。这种状况下, 对“空巢老人”来说, 他们的生活主要只能靠自己, 处于自养状态, 必要时还要承担照料下一代和从事农活等体力活动, 他们自我经济收入预期下降, 其额外经济收入主要看儿女的收入状况或道德水准。一旦丧失劳动能力, 因无固定收入, 生活风险和困难程度都是可想而知的。

2. 精神空虚, 缺乏情感上的慰藉。

一方面, 在空巢家庭中, 子女远离父母外出求学、工作、生活, 无法陪伴在父母身边, 加剧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与老人的养老难问题。留守的老人, 长期独处, 生活意义不明确, 和外界接触越来越少, 心里话没处诉说, 有时间没事可打发, 最容易产生孤独感。另一方面, 由于社区公共资源有限, 特别是在农村, 文化娱乐设施非常缺乏, 空巢老人没有活动场所, 也时常无人聊天。精神空虚会使病残率提高, 导致各种生理和心理问题。

3. 健康状况下降, 又缺乏日常生活照料, 患病率较高。

家庭在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 没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照顾自己, 尤其是很多患有慢性病、大病的老人, 更无法照顾自己基本的饮食起居。在农村地区, 医疗卫生水平有限, 儿女又不在身边, 社区资源有限, 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很容易使空巢老人患病, 面临着很大的生存风险。

4. 养老资源不足, 供需矛盾突出。

养老资源不足主要指两方面, 一是养老服务设施和老年活动场所不足, 空巢老人本就独自居住, 对养老设施的需求很大, 但是社会却无法提供其所需的场所;二是由于子女外出务工, 本应有子女赡养的父母无法得到应有的照料, 只能代由社区照顾或者由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与老年需求项目, 其服务供给明显不足。

二、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出现的原因

1. 社会结构转型和变迁改变了家庭的各种关系。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一方面直接带来了经济发展以及个人收人的提高, 客观上有利于增强对老年保障的经济支付能力;另一方面直接改变了农业单一的生产方式, 促使更多的青壮年子女在外寻求发展机会。大量的农村中青年进城务工, 造成许多农村老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 这样就导致了空巢家庭的出现。

2. 思想观念的改变。

传统家庭的观念是养儿防老, 大家庭以血缘为纽带, 共同生活, 一起劳作,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 人们的思想素质不断提高, 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 从注重伦理关系转变为重视经济关系。父母和子女在生活习惯、价值观念、活动方式上差距加大, 因此, 双方都更倾向于分开居住, 由此产生了空巢问题。

3. 人口老龄化和子女出生率的普遍下降。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 农村生育率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优育观念逐步形成, 使农村产生出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家庭规模缩小, 也使得代际重心发生倾斜, “宠幼厌老”的现象有所抬头。目前,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现在已进入青壮年期, 在一般情况下, 他们婚后与父母同居的时间缩短, 结婚时、婚后一二年就与父母分家的情况多起来, 致使农村现代家庭结构以夫妻关系为主导, 婚姻重于血源, 更多的复合家庭则分化为空巢家庭与核心家庭。

4.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缺位,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缺乏保障。

由于受到现实中国经济实力的限制, 相当一部分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仍没有保障, 这些老人尚未被真正纳入农村的养老保障体系之内。同时由于当前中国对人的社会化资源的照料上更偏重于青少年, 农村空巢老人所获得的社会化照料资源少。城市的社会化养老机构、社区便民服务及志愿者的照料资源对农村空巢老人来讲是一种奢望。在中国的农村地区, 绝大部分空巢老人仍处于一种“自我养老”的状态。比较规范的、能够有效付之于实践的、符合农村现实情况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还没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起来。

三、老龄化趋势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基本思路

1.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合理优化配置养老资源。

政府应制定相关的养老、敬老、爱老的法律法规, 从思想上认识到空巢家庭养老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 扩大资金筹集渠道, 发展财政拨款、个人缴费、社会参与、慈善捐赠等多种形式, 建立养老服务机构;贯彻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设立专项基金, 开设资助项目, 比如对一些养老服务机构免征营业税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因地制宜地发展养老服务体系;节约投资成本, 提高服务质量, 整合养老资源, 合理优化配置;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逐步实现农村养老的社会化。

2. 弘扬中国传统美德, 发扬传统“孝文化”, 强化家庭养老功能。

村空巢老人是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 他们的养老同样有物质的需求, 也渴望得到子女亲情的关怀。然而他们的子女很多为了生计常年在外打工。从中国传统的“孝文化”来说, 子女理应赡养年迈的、曾经为自己辛苦付出的父母, 发扬中国优良的家庭养老传统。子女当自己不在父母身边之时, 除了应托人照顾家里的老人之外, 还要经常打电话回家问候老人家, 通过电话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 让空巢老人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3. 加强农村社区的引导, 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

在农村, 邻里交往频繁, 人际关系比较亲密, 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社区具有较强的凝聚力。社区成员能较好地被动员起来实行养老互助, 实现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可以在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上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例如, 为不能出门的老人提供保洁、洗澡等日常生活照顾和生活护理方面的服务;建立社区家政服务站, 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 摆脱空巢综合症的阴影;可以安排人员为不能自食其力的空巢家庭老人干农活, 给他们提供饮食、住宿方面的照料;组织社区卫生保健服务部门, 定期深入空巢家庭内部, 进行健康检查, 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 有针对性地提供医疗保健护理, 定期为老人进行健康指导、护理、上门巡诊、设立家庭病床, 提供预防、诊断、治疗、康复锻炼等服务。

4. 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扩充其社交领域, 鼓励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许多老人没有自己的爱好, 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和公益活动, 这只能增加自己的寂寞和孤独感, 这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没有任何好处。空巢家庭老人闲暇寂寞的时间较多, 可以鼓励他们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社会活动, 增设适合老人的活动场所和设施, 还可以大力组织青年人群体和低龄老人群体为高龄老人群体服务以实现互动, 这对于保持不同年龄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愉快有着积极作用。

四、结语

老年人是社会阶层中的弱势群体, 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 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有巨大影响。解决这个问题, 不仅关系到能否实现老人安享晚年的愿望, 而且影响着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只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努力, 为农村老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养老氛围, 农村空巢老人将不再是一个严重的话题。

参考文献

[1]戴卫东.家庭养老的可持续性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 2010, (2) .

[2]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

[3]郑秉文.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发展与挑战[J].中国人口科学, 2008, (5) .

3.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 篇三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社区养老服务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8-0129-03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速,养老问题逐渐受到关注,其中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但能够缓解老龄化所带来的压力,使老人能够老有所养,促进社会和谐,而且还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我国早日建成小康社会。

一、农村空巢老人的生存现状

农村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农村中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没有与子女共同生活,只剩下自己或老两口独自生活的老人。目前,中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空巢老人约4 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1]。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严峻性。

根据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年轻夫妇外出打工,留下孩子给老人照顾,加重老人们的生活负担;二是老夫妇都健在,低老龄,身体健康,但子女赡养费较少,主要靠自给;三是老人们年事已高,需人照料;四是老伴去世,精神生活颓废[2]。

如今,农村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寻求更好的发展机遇和生存环境而背井离乡,农村将出现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而他们的生活也将面临非常多的困难。首先,在经济方面农村空巢老人经济收入低、缺乏经济保障。农村老人多数以土地为生,收入来源十分有限,对于失能老人更缺少经济来源,生活十分困难。其次,在生活方面农村空巢老人普遍缺乏照顾、疾病照料缺失、缺乏安全保障。由于子女外出务工,使老人独守家中,无所依靠。很多空巢老人在日常生活中被疾病所困扰,而且缺乏照顾,非常容易发生危险。同时很多犯罪分子也会对老人的日常生活构成安全威胁。再者,在情感方面老人的精神空虚、孤独寂寞。儿女长大后都离开了父母,使父母一时难以接受,且与儿女缺乏日常的沟通,缺乏儿女的关心,通常会感到孤独寂寞,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农村空巢老人的生存现状令人担忧,关注并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迫在眉睫。

二、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独自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

我国目前大部分空巢老人都处在活到老干到老的一种状态,子女外出务工,老人就成为了家里的劳动力来从事农业生产,需要独自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空巢老人的劳动强度。此外,很多老人还要照顾孙辈,这也进一步加重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劳动负担。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 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农村空巢老人都要照顾孙辈,生活负担非常沉重。

(二)经济来源较少,生活困难

经济收入是决定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空巢老人大多要靠天吃饭,基本依靠土地供养,对于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来说基本没有收入来源,生活十分困难。子女的经济支持是老人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来源,但目前来说,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水平还比较低,而且很多老人并没有获得子女的经济支持。统计年鉴显示,2010年底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 919.01元,其中农业收入为1 723.49元,占总收入的30%,与此同时,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却达到4 382元[3]。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13年5月31日发布报告称:目前中国22.9%的老人消费水平位于贫困线之下。由此可见,农村老人在经济上的困难,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更是相当严峻。

(三)缺乏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

子女到城市务工,造成了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和疾病缺乏照顾。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完全不能自理的占20%,约948万人;7.5%的老人需要照料,在他们当中,11.3%的老人得不到照料,比非空巢老人高8.4个百分点[4]。由此可见农村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的艰难。

中华传统文化使得“养儿防老”“儿女绕膝”的观念在老人心中根深蒂固,特别是生活在农村的老人。但现实是,儿女的外出给老人带来了精神创伤,降低了老人的幸福感。老人与子女缺少交流机会,使得老人缺乏精神慰藉,感到精神空虚,增强了孤独感,甚至引发身体疾病和精神障碍。据统计,我国目前约有四成老人有较高程度的抑郁症状,生活状况受到严峻的挑战。

(四)抵御风险能力较差

农村空巢老人收入途径单一且有限,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及医疗保障还不够健全的情况下,农村空巢老人缺乏抵抗重大自然灾害和疾病等风险的能力。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一旦老人身患重病需要高昂的医疗费用时,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可能是一种致命的打击。

与此同时,农村空巢老人还缺乏必要的安全保障。由于老年人安全防范意识比较薄弱,对人热情友好,这就给很多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偷盗、行骗、抢劫等不良社会现象时有发生在农村空巢老人身上,严重威胁到农村空巢老人的人身、财产安全。2013年4月,陕西商南十里坪半月内有7位空巢老人被杀害,犯罪分子只是因为手头拮据,就将万恶的屠刀挥向善良单纯的空巢老人。惨痛的教训又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五)精神文化活动贫乏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精神文化生活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农村,由于经济条件差、文化水平低、娱乐设施缺乏等原因,使农村老人严重缺乏精神文化活动,有学者基于五省18个自然村的调查发现,只有12.9%的空巢老人经常参加村里组织的活动,偶尔参加的占33.5%,很少参加的占16.8%,从不参加的空巢老人比例高达36.9%[5]。老人们通常是通过和邻里聊天和守在家中看电视来度过空闲的时间,长此以往会使老人备感孤独,长时间还会引发多种心理疾病。

三、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原因分析

(一)年轻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城务工

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对新一代的农村劳动力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农村大量土地被征用使得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这些年轻人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向城市迁移。农村只剩下了老人和儿童,而其中很大一部分为空巢老人。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充分表明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数量的巨大增长。目前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6亿,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6.741亿,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亿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亿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迁移加剧了农村的空巢化,使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

(二)现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着严重的缺位,一些农村空巢老人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养老保障。据统计:占我国总人口75%的农村居民,整体的社会保障支出仅占全国社会保障总支出的11%;而占全国总人口25%的城镇居民的保障支出却占据了全国社会保障费用的89%[3]。可见农村与城镇养老保障服务所存在的差异。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月55元/人,当前经济条件下,55元很难满足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而且该政策还没能实现全覆盖,由此可见,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的建立健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使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一,在很多农村,医务工作者和医疗设施严重缺乏,无法满足村民的需求。其二,在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农村空巢老人对于报销后剩下的费用仍然是难以承担,而且报销手续复杂,这都给农村的空巢老人带来了困难。

(三)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和现代生活理念的矛盾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和现代的生活理念产生了矛盾。首先,老人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一些老人不愿像过去一样给子女当保姆,独立意识有所增强,想寻求独立的生活。而子女受现代一些价值观的影响,变得人情淡薄,金钱至上,淡化孝道,缺乏对家庭的责任感。其次,老人与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之间也缺少共同语言,容易产生矛盾。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老人喜欢独自居住,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随之不断增多。

(四)农村土地养老保障的功能在不断减弱

由于子女的供给能力有限,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又不是十分健全,农村空巢老人缺乏经济保障,大多数农村空巢老人都需要延续以土地为中心的养老保障模式。但是目前,我国可耕种土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均可耕种土地面积不断下降、失地农民越来越多等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向以土地为中心的养老保障模式提出了挑战。同时,我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依然很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依然很弱,靠天吃饭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之下,农村土地很难给空巢老人提供良好的养老保障。

四、对完善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的建议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低,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所以解决农村的养老保障问题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结合十八大的相关要求,当前农村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通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来发展农业,同时要改善农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这在相当程度上会减少农村空巢老人的劳动负担,同时也能使农村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二)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目前,加强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首先,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明确责任,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时要因地制宜、严格监督。其次,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相关的法律体系。降低缴费标准,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提高养老金数额。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再者,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政府要在财政上给予相关支持,加强调控,努力实现统筹。要逐步提高农村空巢老人住院的报销比例,对于农村空巢老人的门诊费也应该给予适当比例的报销,同时要加强对农村空巢老人日常的体检及慢性病的护理工作。

(三)加快中小城镇建设,使农民离土不离乡

党的十八大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结合十八大的要求,我国目前从城市化的总体布局上应该加快中小城镇建设,使城乡逐渐实现一体化,从而努力实现城乡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这有利于推动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建设,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水平。

同时,小城镇建设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鼓励打工青年回乡就业和创业,可以使其离土不离乡,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可以起到减少农村空巢老人数量的作用。

(四)加快建设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我国农村社区养老具有成本低、负担轻、人性化、因地制宜、能够提高老人的安全保障等优越性,其应该被用于解决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主要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政府大力支持,村委会积极管理,集中养老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对农村空巢老人进行经济上的资助和生活上的帮助。二是以村民之间的关系为纽带,建立养老互助机制,使村民互帮互助,解决老人的日常生活困难。三是积极鼓励志愿者和非政府组织等参与到农村养老服务之中来,充分发挥其奉献精神,对养老保障工作进行鼓舞和帮助。四是政府要积极引导、鼓励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产业。给予其相应的优惠政策,使其在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方面起到作用。

(五)组织开展多种精神文化活动

组织开展精神文化活动,使空巢老人摆脱孤独与寂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其一,地方政府和村委会要意识到精神文化活动对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性。广泛开展爱老、敬老教育,出台相关法规和政策来确保精神文化活动的开展。其二,地方政府及村委会应加强精神文化活动设施建设,设立棋牌室、健身房等,使老人能够拥有娱乐和健身的场所。其三,充分发挥村委会的服务职能,组建一些老年合唱团、老年秧歌队等,丰富老年人的业余文化生活。其四,吸引企业到农村投资兴办文化产业,通过多渠道向社会筹集资金来获得赞助支持,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总之,通过以上措施逐步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这需要个人、家庭、政府、社会和市场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硕雅.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看我国人口问题[J].经济论坛,2012,(1).

[2]陈敏.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学,2009,16(3).

[3]林宣佐.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危机及解决办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6).

[4]袁金霞.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09,(3).

4.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 篇四

笔者的话:

记得《论语》里有一段“子游问孝”的故事。孔子回答子游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就是,现在的人以为孝顺就是能奉养父母。但这是很不够的,因为动物,人也能饲养它,但是如果对父母只有“奉养”而没有“敬”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看多了那一张张枯老沧桑的脸庞,心里总是隐隐痛着,他们该在耄耋之年享受天伦之乐,而非下田劳作、默忍病痛、独守寂寞……

空巢老人中就有你我的父母、长辈,有一天,你我也会老,可能也会成为空巢老人中的一员。尊老爱老,既是为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更是建设和谐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尤其,农村空巢老人是社会中相对脆弱的群体,他们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养老问题,需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才有可能实现他们安享晚年的愿望。笔者认为,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农村老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赡养环境,农村空巢老人将不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请伸出关爱的手,陪他们一起走,在他们老了孤单了的时候,远离困苦和忧愁。

案由: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空巢老人现象日益凸现。空巢家庭是新出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空巢老人”问题已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而是全社会亟待解决的社会命题。

所谓空巢,即“空寂的巢穴”,比喻小鸟离巢后的情景,现在被引申为子女离开后家庭的空虚、寂寞的状态。空巢老人即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独自生活的老年人。生活不便、精神寂寞、病痛折磨……空巢老人冷暖往往只有自己知道。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全国城市地区近一半的老人没有子女陪伴,而农村空巢老人的比重也占到四成左右。由于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空巢化更加严重!相对于城市里的空巢家庭,农村空巢家庭的老人可利用的养老资源更少,养老保障问题更为严重,也更容易被忽视。建立和完善以农民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

当今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它所带来的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就是高龄、失能老人养老问题,尤其是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2009年年初,全国老龄办发布的《农村空巢、类空巢家庭老人状况调查报告》表明,全国农村老年空巢和类空巢家庭共3288万户,占农村老人家庭总户数的48.19%;空巢、类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共4742万人,占全国1108 亿农村老年总人口的43.19%。

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已成为新时期农村老龄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农村社会关注的新焦点。如何化解他们的养老困境,已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By Ivy

一、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

农村空巢老人因身体状况、社会环境的原因,在经济、情感、心理方面处于弱势地位,这使得他们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一)劳动和经济负担较重。

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随着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而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状况日益严重。

2007年12月,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到2006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增加到1149亿,占总人口比例11.13%。城市的纯老户(空巢户)为49.17% ,其中,单身孤老户8.15% ,夫妻户41.14%,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的占50.13%;农村的纯老户38.13% ,其中,单身孤老户9.16% ,夫妻户29.10% ,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的占61.17%。所以,农村空巢老人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经济条件、外部环境方面,其所面临困难远远超过了城市空巢老人。

虽然,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收入高于种地收入,但他们对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往往很有限,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靠劳动来维持生计。特别是那些男性老人,不得不重新承担起繁重的农活和家务,他们参加农业劳动的比例高达80%。同时,外出打工的子女多数也将承包的土地交由父母耕种,这样一来无疑加重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劳作负担。本该颐养天年的他们,真可谓苦不堪言。

(二)农村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

5.农村空巢老人现象 篇五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引起了许多问题。其中“空巢老人”现象尤其引人关注。“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2012年10月29日,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介绍,空巢老人比例很大,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再次引发关注。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空巢老人;养老保障

一. 调查背景 1.问题的提出

社会的变迁改变了家庭的各种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的中青年进城务工,造成许多农村老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这样就导致了空巢家庭的出现。外面的世界使中青年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远、时间越来越长。人口的老龄化和计划生育政策,使过去几代同堂的情况越来越少。目前,同村生育率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少生优生的观念逐步形成。现代价值观念的冲击加剧。在社会现实面前。年轻一代更加看重经济关系。“万事孝为先”等传统文化遭到了冲击。影响了空巢老人所生存的伦理环境,使得空巢老人弱上加弱。最后一点就是一些老年人的长期养成的观念难以改变。进城务工的子女在城市买房子,但老人难以适应城市生活,对于住在人际关系单薄的套房。老人们更倾向于住在农村。2.调查时间

2013年5月1号——2013年5月20号 3.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目前农村空巢老人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并统计调查结果,分析成因,力图寻其根源,以便对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有一定的了解,深化此次调查的目的与宗旨 4.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的主要的方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访问调查法、文献法。5.调查对象

空巢老人、妇女、村干部、养老院。

二、调查过程

(一)运用问卷调查法,发现空巢老人问题的认识

我主要调查了农村留守老人,我的问卷发出200张,收回有效问卷164张,在问卷中设计了如下选题:

1.您之前了解什么是“空巢”老人吗? [1]了解 [2]不了解

[3]一点点了解

2.您现在是否和儿女生活在一起 [1]是 [2]否

3.您家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是 [1]农耕自给自足 [2]

个体经济 [3]劳务输出 [4]其他 4.现在您的生活是否有保障

[1]有 [2]没有 [3]基本保障

5.您现在的健康状况如何 [1] 非常健康 [2]还好 [3]体弱多病

6..生病后会采取什么治疗方式 [1]简单治疗 [2]间歇性治疗 [3]正规治疗[4] 放弃治疗

7.生病了,就医是否方便 [1]方便 [2]比较方便 [3]一般 [4]不太方便

8.看病有无医疗保障或优惠政策 [1]有 [2]没有 [3]很少

9.不能和儿女一起生活的原因是 [1]经济原因 [2]家庭成员的关系处理 [3]生活习惯 [4]其他

10.您现在对儿女最大的心愿是 [1]保证父母小孩的经济来源 [2]与父母多联系,多进行心灵沟通 [3]尽量选择离家近的工作,方便照顾父母 [4]其他

问卷主要涉及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保障措施,健康状况及他们的心愿。老人们对我们的问卷作了非常认真的回答,从对问卷的统计来看,75%的老人没有健康保障制度,87%的老人没有和子女住在一起,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当问到对儿女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时,老人们都说希望子女能多回家看看。他们身体不是很好,因为年纪大了,胃口变得很差,希望能通过一些渠道学习有关健康的知识,最好是针对内分泌的。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一些老人的心愿,在年轻人看来似乎很小、很不可思议,但这却都是老人们眼下最想实现的心愿。

根据以上问卷,分析空巢老人出现的原因:

(一)社会的变迁改变了家庭的各种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的中青年进城务工,造成许多农村老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这样就导致了空巢家庭的出现。外面的世界使中青年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远、时间越来越长。

(二)人口的老龄化和计划生育政策,使过去几代同堂的情况越来越少。目前,填垟村生育率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少生优生的观念逐步形成,使填垟村出现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家庭规模缩小,也使得代际重心发生倾斜,“爱幼厌老”的现象有所抬头。

(三)现代价值观念的冲击加剧。在经济的转型期,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对传统家庭文化的冲击很大,有“万事孝为先”的传统受到了挑战。在社会现实面前,年轻一代更看重经济关系,家庭成员的地位不再是依靠年龄和经验,而是获取经济的能力。而所有这些,正好是填垟村空巢老人相对缺乏或日益减少的资源。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村空巢老人所生存的社会伦理环境。村庄舆论与道德压力日趋减弱,农村家庭中老人的家长地位正在消失甚至已经消失。地位的缺失又更加导致处境的恶化,使这些空巢老人“弱上加弱”。

(四)老人长期养成的生活观念难于改变。一些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在城市里买了房子,也乐意把父母接到身边一起照顾。但是城市生活是一种与乡土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很多农村老人很难适应城市的生活。城市高层的单元套房、相对淡薄的人际关系,使得一部分老人对久居的农村生活充满怀念。为避免共同居住与子女产生冲突而选择返回农村居住。总之,对于大多数农村老人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留在农村。所以,除了那些进城务工尚无多少发展的大量青壮年的父母而外,即便是那些在城里站住了脚的少数青壮年的父母,也一样多半会不得不自守农村的“空巢”。

(二)运用实地调查法,了解空巢老人

农村老人的子女常年外出打工,一般过年时才回来几天。也就是老人们一年到头见不到儿女几次。并且儿女们由于忙于挣钱很少打电话回来。日常生活都由老人亲自打理。而且还要帮忙照顾子女的孩子。这也大大加重了老人们的负担。

许多乡亲长年外出打工,父亲单独外出打工的占有很大的比例,(三)运用访问调查法,和村干部交流 通过调查,发现空巢老人存在的问题如下:

1.过度操劳。大多的青壮年都离开了农村,所以留守老人还要承担经营土地的重任,劳动量过大。尤其是那些男性老人,不得不承担起繁重的农活和家务。

2.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填垟村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随着年龄慢慢变高,老人的身体机能衰退,健康状况明显下降,患病率也随之上升。加上没有体检的意识、钱和机会,很多空巢老人积劳成疾,小病不治托成大病现象极其严重。他们一方面抱怨医院收费太高,每次生病的时候就吃一些廉价的药,他们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给子女找麻烦;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节约,舍不得花钱看病。

3.生活水平低。子女在外务工的收入不高,没有多余的钱给父母。老人主要是靠自己的劳动所得维持生存,收入很低,生活贫苦。

4.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由于没有什么娱乐休闲场所,孤独、抑郁、悲观、痴呆等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常见。

5.照料服务供求矛盾突出。目前,填垟村空巢老人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完全不能自理的占20%,5%的老人需要照料,在留守老人中,无人照料、无配偶照料占了相当高的比重。空巢家庭老人一旦患病,既没有儿女在身边照料起居,也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请保姆。导致缺乏幸福感,造成孤独无助。

三、调查结论

1.中国尊老爱老的优秀传统文化遭到了严重冲击。在经济飞速发展下,农村青年迫于生活压力向城市转移。他们更看重经济关系。年轻一代认为只要保证老人们的物质需求就好而忽略了老人们的精神需求。

2.农村老人缺少一些可供老人专门娱乐的场所。像一些围棋社,老年舞蹈团等等。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了老年人的心理空虚。而子女又远在他乡更加增加了老人的孤独感。

3.农村老人的守旧思想。农村老人一般不喜欢参加许多娱乐活动。不喜欢走动,认为人老了走不动了老老实实呆在家里。所以大多数老人不愿意走出去。

4.养老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当今社会,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不够完善,没能因地制宜使空巢老人存在不安全感。

四、调查建议

(一)加强人文关怀,深入农村社区教育,改善家庭功能。

1、对农村社区“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进行教育,提倡“孝”道,巩固家庭养老的地位。重视家庭赡养,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家庭养老是我国的传统养老模式,今后在农村仍占主要地位。各级政府要大力倡导敬老养老之风,弘扬传统美德,表彰敬老养老先进,谴责不尽孝道行为。让“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的理念深人人心,使子女应承担的赡养和照料老人的义务落到实处。不能简单地将“居家养老”看作是家庭养老,或将“敬老院养老”看作是社会养老。在子女格尽赡养义务的前提下,提倡“分而不离”的家庭养老模式,要教育分住的子女“常回家看看”,帮助父母做点家务,沟通情感,照料生活。

2、积极进行社会养老教育,协助农民转变传统的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的观念,使其了解社会养老,协助其了解通过缴纳社会养老金等方式来防范养老风险、改善老年生活。

3、介入农村家庭,采用个案辅导等工作方法,帮助老年案主了解自身权利,并采取相关措施提高案主的自决能力,采用家庭治疗模式等个案工作方式,来减少“虐老”等不良行为。

(二)加强社会支持网络系统建设,做好老年社会工作。

1、要协助老人进行自我探索,协调好与子女、朋友、邻里的关系,扩展社会支持网络。社区工作人员要在农村社区积极开展老年社会工作,如开展“一帮一小组”“心理辅导小组”“疾病护理”“临终关怀”等,对老人给予身心关怀和精神上的慰藉。

2、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扩充他们的社交领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空巢家庭老人闲暇寂寞的时间较多,可以鼓励他们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社会活动,增设适合老人的活动场所和设施,还可以大力组织青年人群体和低龄老人群体为高龄老人群体服务以实现互动,这对于保持不同年龄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愉快有着积极作用。

(三)完善社会政策,推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减小农民收入差距,在工作方法上应因地制宜,在社会政策影响上推动农村养老保障,可以针对不同的农民群体采取不同的社会政策建议。如在经济较好的村首先推广社会养老保障,逐步扩展;对于失地农民这一群体应鼓励其利用征地补偿安置费来缴纳养老保险等。

(四)开展辅导帮助活动,关注弱势群体中的弱势。对于弱势群体中的弱势即农村空巢老人中的高龄、残疾、特困、五保户等,对其给与更多的辅导和帮助。广泛组织、推动义工和志愿者服务活动,使其能够结合老人的需求和实际生活状况开展活动,从身体和心理等多个层面上帮助老人。

(五)加强农村社区引导,发挥社区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作用。在农村,邻里交往频繁,人际关系比较亲密,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社区具有较强的凝聚力。社区成员能较好地被动员起来实行养老互助,实现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可以在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上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例如,为不能(不愿)出门的老人提供钟点工、保洁、送饭、洗澡等日常生活照顾和生活护理方面的服务;建立社区家政服务站,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维护身心健康,摆脱空巢综合症的阴影;可以安排人员为不能自食其力的、身体患病的空巢家庭老人干农活,给他们提供饮食、住宿方面的照料;组织社区卫生保健服务部门,定期深人空巢家庭内部,进行健康检查,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提供医疗保健护理,定期为老人进行健康指导、护理、上门巡诊、设立家庭病床,提供预防、诊断、治疗、康复锻炼等服务,减少到医院就诊给其生活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可以采取大众传媒手段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或举办娱乐活动等丰富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以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帮助他们建立健康行为。(六)建立各类社区民间组织,为农村空巢老人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对农村空巢老人来说,物质生活的困难是一个方面,而精神空虚和孤独感的问题也是值得重视的另一个方面。

1、要发挥老人协会作用,利用这一平台,组织老人开展邻里互助、互相结对等活动,让一些谈得来、相互信任的老人结成互帮伙伴,彼此交流,增进感情,减少精神空虚和孤独感;同时更应整合社会资源,组织发动青年志愿者,为空巢老人开展联谊帮扶,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难题,减轻他们的孤独感。

2、要充分发挥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利用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可以建立老年聊天茶吧、老年真情关爱热线、老人健康教育基地,对一些社区还未建立老年秧歌队、老年健身公园的应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尽快建立起来,以满足他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空巢老人安度晚年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6.农村空巢老人调查报告 篇六

一、农村空巢老人现状

1、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现状差

这些农村的老人,属于贫困的弱势群体,他们大多依靠家庭的供养,然而由于我们的农业生产落后,使得以农为生的他们收入微薄,他们的家庭通常子女超标,中青年农民供养老人成为他们很大的一大负担,另外,在改革开放以后农村中青年越来越多的流入城市,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地携带妻儿进城谋生。虽然,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收入高于种地收入,但他们对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往往很有限,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靠劳动来维持生计。个性是那些男性老人,不得不重新承担起繁重的农活和家务,他们参加农业劳动的比例高达80%。同时,外出打工的子女多数也将承包的土地交由父母耕种,这样一来无疑加重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劳作负担。本该颐养天年的他们,真可谓苦不堪言。

2、农村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

人老了,病痛自然多。尽管实行了农村医疗合作,空巢老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仍有不少人连补偿起付标准线以下的费用也负担不起。同时,农村老人普遍有“拖”病的心理,他们一方面抱怨医院收费太高,每次病痛发作,吃一些廉价的止痛药,隐瞒自我病情不说,宁愿自我受苦,也不愿给儿女找麻烦;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节俭,舍不得花钱看病,对待小病,他们总是一拖再拖,得了大病就干脆不治了,万一遇上病情突发,家中无人,又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难以治愈的严重后果,有的农户家距村卫生室超过5公里,到镇卫生院、县医院看病就更不方便了。老人们得了急性病常常会耽误治疗,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3、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空巢”最难熬

“空巢老人”外出务工的子女由于忙于生计,有的一年难得回家一次,甚至几年没回过一次家,有的一个月甚至几个月不与老人通一次电话,让老人陷入孤寂之中。万家村1组的郭承全夫妇就是如此,两个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并将小孩也带到打工处上学,几年时光不回家探视老人,老人反而天天为儿孙的生活状况担忧着急。

有些老人的子女并未外出,住得也不太远,但由于“代沟”等问题,共同语言少,也就自然而然相互疏远。老人们只能围着自我的“空巢”打转转,生活在封闭的狭小空间里,情感得不到倾诉和释放,整天郁郁寡欢。

除了天伦之乐的缺失,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交也十分贫乏。受多方面因素限制,全镇部分村、社区活动室只是作为摆设,活动室更没有健身、康复的器材设备。镇合江村共有“空巢老人”50户,其中20户家里连电视机都没有。

有些老人还为教育子孙伤脑筋。教育孩子,这本是年轻父母的事,但是,由于子女大多在外务工维持生活,孙子辈的读书、教育这项任务全部落到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身上。双河村的王世清老人无奈的告诉我:“我两个儿子都出去打工,放下两个孙子在家读小学,要管吃、管住、管监护,教育孙子不但职责大,而且极为操心,这天不是孙子生病,明天就是孙女闹别扭,又是隔代教育,加之性格孤避,不听话,又不争气,时不时还给你惹祸上身,再加上我们没文化,无法辅导读书,怕影响娃娃终身。教育不好又怕儿女埋怨,真是心烦”。

二、当前“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1、经济环境差造成空巢老人

由于改革开放,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物价持续上涨,农村的经济收入已无法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于是产生了农民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得不外出务工来补贴家用,近年农村惠民政策不断出台,政策宽松,农民工地位明显提升,种地与务工收入比对,构成明显差距,加上近年来打工人员中部分人员已成为外地老板留用人才,工薪较高不愿返乡等因素,造成空巢老人。

2、人口的老龄化和少子女化造成空巢老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农村生育率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优育观念逐步构成,使农村产生出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家庭规模缩小,也使得代际重心发生倾斜,“宠幼厌老”的现象有所抬头。有人预测,到21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城市里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60%—7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齐,而农村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3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齐。

3、家庭原因造成空巢老人

一是老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与子女生活在一齐产生冲突与矛盾,而选取独立生活。二是子女压力大(子女的子女读书等),无暇照顾老人,老人也不愿加重子女的负担,而选取独立生活。三是受住房紧张等条件制约,无法与子女同住。四是极少数子女具备条件,但赡养老人的观念很淡薄,嫌弃老人,从而使老人不得不独守空巢。

4、老人长期养成的生活观念和习惯难以改变

一些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在城市购买了房子,也乐意把父母接到身边一齐“享福”。但城市生活是一种与乡土生活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很多农村老人很难适应城市的生活。城市高层的单元套房、相对淡薄的人际关系,使得一部分老人对久居的农村生活充满怀念。也有的农村老人虽然期望与子女居住在一齐,但觉得双方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共同居住与子女产生冲突而选取回到农村居住。总之,对于大多数农村老人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选取留在农村。所以,除了那些进城务工尚无多少发展的超多青壮年的父母而外,即便是那些在城里站住了脚的少数青壮年的父母,也一样多半会不得不自守农村的“空巢”。

三、对改善“空巢老人”现状的推荐

农村老年人问题是突出的民生问题,不仅仅关系到广大老年人能否安享晚年,而且关系到千家万户,因为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所以,我们应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幸福的重要高度,用心应对,综合治理。要遵循“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从农村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空巢老年人享受到党和国家优待政策,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1、进一步发展新产业,解决就业问题

家庭养老任然是养老的主要模式,要致力于经济的发展,让更多的农村青壮年能留在家乡,既能养家,又能照顾老人。镇作为“农特之乡”,能够依托传统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传统工艺“手工面”和“盐花生”,透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来带动农村的经济和减少农村的富裕劳动力。其次,镇内土壤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政府能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引导农村青壮年引进产量高,效益好的优质农作物,实现规模种植,吸引广大的年轻人回乡创业。从而从根本上改善“空巢老人”的现状。

2、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社会化的养老方式,是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而有效分散风险的制度。目前,农村老人还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家庭赡养,而子女的外出务工并不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援助,这就意味着留守的空巢老人如果单纯依靠家庭养老则有着较大的风险和不可预见性。农村养老保险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要得到更一步补充,全面推行协议养老、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逐步落实80岁以上高龄老人补贴,建立健全高龄补贴制度,提高高龄补贴标准。扩大农村老年人享受低保范围,“五保”老人全额财政供养。完善养老院设施和逐步推行居家养老模式,提高服务水平。农村养老保险要实现全覆盖,逐步提高基础养老金,让农村老人都能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从真正好处上实现老有所养。

3、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网络建设

现阶段,村级老年人协会建设不足40%,老年活动中心、室、场地更少。村级老龄工作网络建设滞后,严重影响老龄工作方针、政策贯彻落实。村级老年协会是关心老年人生活、体贴老年人难处,解决老年人家庭矛盾,检查督促家庭赡养状况的老年人自我管理组织,能直接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生活难处和实际困难。加强镇村两级老龄工作网络建设,用心应对老龄化,各级党委政府应刻不容缓地摆上议事日程,为构成县、乡(镇)、村三级老龄工作格局打下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加强农村精神礼貌建设投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健全村级老年活动室、活动中心,老年人图书报刊阅览室、棋牌室等,提高农村空巢老人和所有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4、进一步开展“敬老志愿者”活动

调动各种用心因素,为农村空巢老人服务。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敬老助老,营造敬老氛围,建立长期服务机制,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联系一个空巢老人家庭长年定期开展上门服务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困难,帮忙他们疏通渠道,解决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镇村两级可组织低龄“老年志愿服务队”,就近为高龄空巢老人、特困空巢老人、病残空巢老人带给日常照料服务。

5、进一步加强宣传,营造尊老敬老氛围

家庭养老是我国的传统养老模式,今后在农村仍占主要地位。我们要大力倡导敬老养老之风,弘扬传统美德,表彰敬老养老先进,谴责不尽孝道行为。让“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子女应承担的赡养和照料老人的义务落到实处。此外,要在各中、小学中开展孝敬主题教育,从小培养孝敬父母以及尊老、敬老传统美德。

7.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 篇七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预计到2020年, 我国老年人将达到2.48亿。表明我国己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并且有进一步蔓延和扩大的趋势。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时期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双重转型时期, 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 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出现了许多空巢家庭。截至2012年末, 辽宁省空巢老人已达340.6万人, 仅2013年净增加36.6万人, 占老年人口45.31%, 平均每两位老人中就有一位是空巢。农村空巢老人较于城市空巢老人, 由于收入水平低下、生活情况艰难并且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 是更脆弱、更易受伤害的群体。本调查研究通过对农村养老保障脆弱性的分析, 为政府出台相关农村养老保障政策提供依据。

(二) 文献回顾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 发现各国学者在不同的经济社会背景下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大多数学者从农村养老的现状、模式、原因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当前, 我国农村养老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单一家庭养老模式存在缺陷、病有所医很难实现、经济来源缺乏保障、农村大量出现空巢老人家庭、老年人劳动强度大、生活照料服务面临更大的困境、农村老人娱乐精神生活单调 (扁俊和张涛, 2014;韩文甫和贾婷婷, 2013;郭杰, 2013) [1], 农村养老保障需求具有特殊性和紧迫性。我国农村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社区养老等模式为主, 以土地养老、集体养老、储蓄养老、养老保险、慈善养老等多元养老模式作为补充 (胡春晓, 2014;周璇和吴翠萍, 2015;汪大海等, 2012;赵灿, 2013) [2]。在改善农村养老保障的对策方面, 需要建立一个既能满足老年人物质需求又能满足精神需求的养老保障体系 (贾馨璐, 2013) [3], 政府须从整体上把农村养老问题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整合、调整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顶层设计, 加强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体化建设, 提高国家应对农村老龄问题的行政能力 (韩文甫和贾婷婷, 2013) [4]。

本文对辽宁省农村大多数空巢老年人面临经济保障水平低、生活服务保障需求难以满足、医疗保障不完善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结论表明辽宁省空巢老人家庭农村养老保障存在严重的脆弱性, 主要表现在精神生活、经济生活和医疗照顾等方面;社会养老保障对家庭养老保障的补充作用不足。

二、辽宁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问题

农村地区的老人大多经历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艰辛和苦难, 加之农村空巢老人比重高。因此关注农村空巢老人的命运更能体现我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表现在辽宁省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的问题包括:

(一) 空巢老人经济来源渠道较少

很多农村空巢老人每月主要的经济来源便是政府的救济金, 但这部分钱对于身体不好的空巢老人来说根本是杯水车薪。也有一小部分资金来源是在外打工的子女, 却也并未缓解他们贫困的生活水平。而地方政府由于种种原因, 导致其对新农保的补贴力度小, 而且资金投入也不确定, 根本不可能确保农村空巢老人有足够的资金保障。而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活动较为单一, 缺少经济机会和资源, 他们无法获得更多的经济来源, 使本来就是弱势群体的他们的生活一直都处于低水平的生活状态。

(二) 生活方式单一, 精神慰藉被忽视

在农村许多老年人头脑中“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 由于子女在外打工或成家立业, 农村老年人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幸福指数亦有所下降。同时由于文化程度较低, 农村空巢老人难以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 对于闲暇时间, 大多是在一些琐碎的生活事务中度过, 极少有一些能够丰富自身精神生活的兴趣爱好。除此之外, 政府在娱乐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也很不足, 因此空巢老人更容易产生空虚感、寂寞感和失落感, 甚至可能还会出现抑郁、悲观等情况, 这也成为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的一大困境。

(三) 医疗保障不完善, 生活照料不到位

由于年龄不断增加, 农村老人反映担心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健康状况, 身体上力不从心, 甚至生活不能自理, 无法安详地度过晚年生活。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存在严重不足。大部分的空巢老人都会面临两个问题, 一是看病致贫, 二是无人看护。虽然我国政府在农村已经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但合作医疗规定的起付线、补偿比和封顶线仍然是农村老人难以逾越的医疗门槛。由于农民的参保率过低, 导致脆弱性变高。对贫困的老人来说, 若生病住院, 报销后的30%医药费也难以承担。这表明我们国家的农村的医疗保障不够完善, 政府对医疗投资越少, 脆弱性就越高。

(四)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照料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方面, 部分城市已建立以保障高龄、独居、空巢老人为重点, 借助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 提供家政服务、医疗保健等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但是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目前我国养老床位总数偏低, 仅占全国老年人口的1.7%;养老保障面较小, 所进行的养老服务项目过少, 区域间、城乡间发展极不平衡, 有的机构“一床难求”, 有的机构却“床位闲置”;政府对依然存在资金投入不足, 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三、辽宁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脆弱性的原因

(一) 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速度加快

辽宁省人口老龄化的程度逐渐上升, 养老负担势必更加沉重。基于人口老龄化和计划生育带来的少子化, 家里老人多、子女少, 越来越多的子女选择外出打工, 从而导致了越来越多空巢老人的产生, 因此不管是子女还是政府或社会, 养老负担都在无形中加重, 使得农村养老保障所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农村老龄化中存在着“少子化”“、高龄化”“、空巢化”三种叠加并存的现象。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少子化”特征, 即“少子型老龄化”, 也就是指在老年人口的比重上升的同时出生率则在下降, 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更加速了老龄化的进程。

(二) 城镇化进程加速, 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

农村养老问题的脆弱性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密不可分。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初始阶段, 农村人口流动与迁移的主要方式是外出打工。据统计, 我国外出务工者数量还在以每年超过500万人的速度不断增加, 而这些流动的人口主要是农村家庭的子女, 青壮年劳动力的迁移和流动使得许多农村老人成为空巢老人。随着经济的发展, 辽宁省城市化进程会越来越快, 由于占子女结构绝大多数的独生子女外出务工, 他们的城市生活成本增加, 使之对农村老人的供养力度不够, 加上空巢老人自身经济来源较低, 使得农村养老问题会日益增多。

(三) 代际关系转变, 子女养老意识淡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国传统的“父为子纲”的伦理道德观念逐渐被人们淡忘。老年人与子女的关系趋向平等, 青年人的自主程度日益增强。虽然传统文化崇尚“敬老、爱老、养老”的观念,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和老年人年龄、健康状况的变化, 尤其是在家庭中经济地位的变化, 导致有些子女对父母采取“有利则取, 无利则弃”的实用主义的手段。再加上传统孝文化的淡薄, 代际重心向下倾斜, 由血缘维系的亲情养老观念不断弱化。

(四) 政府投入不足, 职能存在缺位

在人口老龄化、人口迁移导致家庭养功能逐渐弱化的背景下, 地方政府应为农村空巢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经济保障和社会福利, 为这些弱势老人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服务。但是由于地方政府的经济能力不足、职能缺位等问题的存在, 使得农村空巢老人的相关政策并未得到有效落实。例如:政府所采取的改善农村老人生活状况的措施明显不够、农村老人开展活动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养老制度和医疗水平无法满足农村老人的需求等问题依旧有待解决。

四、结论及对策

(一) 结论

脆弱性主要表现为:辽宁农村空巢老年人收入来源少、入不敷出, 精神生活匮乏, 医疗负担沉重等几个方面。农村空巢老人经济来源单一, 收入较低, 经济负担较重。且由于子女在外务工很少回家或者在外成家立业, 对老人的亲情关怀也随之减少, 农村老年人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使他们感到孤独寂寞, 甚至出现老人生病时无人照顾的情况, 幸福指数大幅下降。

政府存在对养老机构扶持力度不够、投资较少、建立的土地制度不完善、新农保普及不到位等一系列的问题, 使农村老人的社会养老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同时, 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障给付水平低、新农保补贴力度小, 发放的养老金、低保金金额少。并且对医疗机构投资较少, 与城市相比, 农村的医疗设施、医疗体系都极其不完备, 医疗资源匮乏。使得农村老人依然存在看病远、看病难的问题。

(二) 对策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 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增加对社会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加大投资, 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养老机构, 如敬老院、养老院等, 并改善机构的设施环境, 增强机构服务功能, 使其更快更好融入新生活。同时政府应加大农村的社区服务建设和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丰富老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改善农村医疗环境, 提高医疗水平, 建设农村医疗所及较大型医院, 增加农村医生, 配备完备的医疗设施, 解决农村老人的医疗问题。

子女应遵循我国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孝文化, 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作用, 对老人进行经济生活上的赡养、精神生活上的慰藉、日常生活上的照料, 减少外出打工情况或常回家看看, 增加对老人的照顾程度, 减轻老人的负担, 提升老人的幸福感, 使老人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老有所乐。同时, 老人应当加强锻炼, 增强体质, 以提高自身的抗风险的能力。

摘要:随着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加速阶段, 老年人人口规模增长加快, 空巢老人、少子老人和丧偶老人占老年人人口比例不断上升, 我国养老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本文通过对辽宁省部分村镇进行问卷和走访调查, 发现辽宁省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保障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经济状况入不敷出、精神生活匮乏、医疗负担较重等。并从少子化、城市化、代际关系转变和政府职能缺位等方面分析养老保障脆弱性的原因。由此得出结论辽宁省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保障存在一定的脆弱性, 社会养老保障对家庭养老保障的补充作用不足。

关键词:空巢老人,老龄化,农村养老保障,脆弱性

参考文献

[1]扁俊, 张涛.对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 2014, (10) :49~50.

[2]胡春晓.农村老人赡养问题的调查研究——以平凉市民张村为例[J].甘肃农业, 2014, (24) :41~44.

[3]贾馨璐.辽宁省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问题及对策[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 2013, 5:30~31.

[4]韩文甫.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5, (3) :4~8.

[5]黄承伟, 王小林, 徐丽萍.农业技术经济[J].贫困脆弱性:概念框架和测量方法, 2010, 8:4~11.

8.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 篇八

[关键词]空巢老人;社区养老问题;分析与对策

近年来,我国的养老问题处于逐渐加剧的状态中,空巢老人的养老也不列外。目前,我国养老方式主要还是居家养老,但久病床前无孝子,加上现在的工作压力大,年轻人不仅要外出工作,还要照顾小孩,家庭,很難顾及到家中的老人;养老机构虽能解决老人的养老问题,但收费也颇肥,不能满足多数家庭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养老这一新的服务模式出现了。这一新模式弥补了养老机构收费高,家庭养老照顾不周的缺点,既能为国家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又能为每个家庭节省经费和时间,对国家、社区、老人、家人都有好处。但通过研究我国空巢老人社区养老提供的服务工作模式,发现空巢老人社区养老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一、空巢老人社区养老的概念及理论

1、空巢老人的概念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当一个家庭最后一位孩子结婚,离开家开始独自生活后,这个家庭就标志着进入到空巢期;自老年夫妇一方死亡,另一方单独生活起,这个家庭由空巢期进行到消亡期;当一个家庭中最后的一位老人离世之后,也就代表着这个家庭解散了。“空巢”是一个意义很深远的词,家庭代际发生了重要变化是其本质特征。在这里所指的“空巢”也就是子女长大了,相继从父母家庭中分离出去,只有两位老人生活的家庭。

2、社区养老模式

社区养老最早源于西方的社区照顾,是指老年人常年居住于家中,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照顾老人上,以登门服务为主,以养老所服务为辅,将整个社会养老模式整合在一起。这种模式所具有的特点是:老人可以住在自己的家中,在得到家人照料的基础上,也能得到相关社会服务机构提供相应的服务。社区养老最终目标在于社区为老人提供各种形式的服务,让老人在家中便可享受到所需的服务。

二、空巢老人社区养老中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资金保障不足,造成社区养老服务滞后。当前我国老年保障资金大部分都需要国家财政拨款或者集体统筹,极少部分是需要通过家庭购买形式而提供。由于老年资金保障的不足,再加上我国人口老年化情况加剧,致使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水平很落后。

(二)服务人员水平较低,造成社区养老服务质量差。对老年人来讲,既要给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需求,也应提供一些专业的服务。特别是在为老人提供家庭照顾服务时,应由专业人士提供服务,但当前社区养老服务组织结构中,人员多为志愿者,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同时缺乏专业知识,导致服务水平低和服务质量差。

(三)基础设施配置较低,造成空巢老人服务范围窄。居委会组织的社区养老服务虽然贴近群众,很受欢迎,但是因为社区资源有限,其规模小、条件差、很难获得发展,因而很难说让老人得到应得到的照顾。

三、解决空巢老人社区养老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发挥主体作用

1、健全养老方面的政策法规。我国政府应制定和颁布更规范的养老政策,并将其落实到实处,如大力鼓励和支持子女与老年人共同生活,切实承担起赡养老人的义务。2、建立多元化的资金供给制度。我国政府应从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加大对社区养老机构的投入,通过养老机构自筹、政府拨款、企业、个人捐助等形式确保其稳定有序的发展。

(二)社区发挥作用方面

1、构建一支专业的、高素养的社区服务队伍。社区应把辖区专业的人才如律师、医生、社会工作师等吸纳到老年服务机构之中,唯有专业化的服务,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社区养老水平。2、资源共享,提高社区基础设施配置。充分利用一些闲置或者过剩的资源,如自去年中央开展清退办公用房活动后,很多地方办公用房出现过剩的情况。如果将这些过剩的资源都改建成养老院、老年人活动中心,那么这样既充分利用了公共资源,也解决了社区基础设施差的问题。3、加大社区养老政策宣传力度。近几年来,虽然我国政府一直在提倡社区养老的上门服务,但是我国很多老年人对这一概念并不了解,甚至都没有听说过。这表明,社区养老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工作水平一直停滞不前。社区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应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加大力度宣传社区养老服务,让更多的老人主动了解社区养老,并积极接受社区养老所提供的各项服务。另外,抓住各种机会,把社区养老知识的宣传向社区居民延伸,让更多的居民了解社区养老的服务模式,让更多有爱心、有耐心的居民自愿加入到社区养老服务队伍中。4提供优质的养老服务。社区根据实际建立社区养老院,采取多样化、开放的方式管理养老院,为辖区空巢老人服务。辖区的空巢老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长期住院,可阶段性住院;可“周托”,双休日回家;可“日托”,白天住院,晚上回家;可“夜托”,晚上住院,白天在家。总之,使这些老人离家不远离亲人,离小家不离社区这个大家,使他们从早到晚依然生活在社区大家庭中,依然生活在与外界的密切联系之中,依然生活在亲人、朋友、熟人的日常照顾中,使老人们不再孤独,不再害怕,不再苦闷。不再寂寞。

结语

总而言之,想要解决空巢老人社区养老中所存在的问题,这既需要我国政府充分发挥其作用,加大力度关心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情况,制定出更多与养老服务有关的政策法规,同时也需要养老社区、社会等各职能主体充分发挥自身力量,为解决空巢老人社区服务的问题而积极努力,从而确保空巢老人能够安度晚年。

参考文献

上一篇:紧固件用材料下一篇:房地产销售经理年终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