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物理教学案例

2024-09-25

必修一物理教学案例(精选7篇)

1.必修一物理教学案例 篇一

高中物理新课标课改必修一教案:《绪言》教学设计一

2007-10-10 10:17

2007-08-29 11:56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物理学概况,了解物理学的研究范围.知道学习物理学的重要意 义.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3.激发、探索的兴趣和积极性.二、重点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和学习方法

三、难点

物体重心的确定.四、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能力

五、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科学实验的方法素质。

六、教学方法

实验法、阅读教学法、归纳法

七、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砖(三块)、泡沫塑料、瓦、四个生鸡蛋、金属屏蔽罩、感应起电机机、小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解、设问: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的物理知识,高中物理会有哪些新的内容

和要求,我们怎样来学好高中物理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便会知道。

二、新课教学

1.演示实验

【教师活动】

①.板书课题

②.投影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③.分别介绍、指导演示几个小实验:

鸡蛋开砖

高压电火花下的小鸟

【学生活动】

两个学生上台亲自做实验,其余学生观察

④问:怎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

2.物理学的研究范围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

【教师活动】

①板书

②巡回指导

③投影思考题:

⑴物理学有哪几个分支学科?

⑵物理学研究的内容从时间尺度上看从_____秒到_____秒,共跨越_____个数 量级;从空间尺度上看从_____米到_____米,共跨越_____个数量级

⑶你知道当今物理学研究的前沿吗?

④总结并板书

3.学习物理学的重要意义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一,它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被应用于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物理学是现代技术的重要基础;物理学对推动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师活动】

①板书

②巡回指导

③投影思考题:

⑴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交叉产生了哪些交叉学科?

⑵许多高新技术的发展都与物理学密不可分你能举例说明吗?

⑶试结合实例说明物理学对推动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④引导总结

4.怎样学好高中物理

⑴重视观察和实验

⑵重在理解

⑶学会应用知识

⑷做好练习

【教师活动】

①板书

②巡回指导

③投影要点:

④讲解并提出具体要求

⑤组织讨论后提问

【学生活动】

①听讲记录

②分组讨论

③表态发言

后记:

①本节课的最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好几个演示实验是关键 ②少讲思想准备,明确具体要求更有效

5.有趣性。仅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

1)远处崩山,轰隆隆的声音足以让窗户振颤,甚至把酒杯震碎。一次海上大风暴来临之前,曾使一船乘客竟毫无外伤地死去,解剖结果发现均为心脏破裂——这是声波惹的祸!

2)小实验。将收音机调准某电台,正常播音,用一铁盒罩住收音机,声音机小,拿离铁盒,声音又恢复原来音量——电磁屏蔽现象。

3)小实验。做教材P151页用漏斗吹乒乓球实验。实验前让学生猜测实验结果,结果大多猜想与实验结果不符——飞机之所以会飞的原理。

4)小实验。电子在磁场中的偏转,用蹄形磁铁靠近阴极射线管,会发现电子束发生偏转好像一把无形的“手”在操纵——磁场力的作用。

在现代大型魔术中,声、光、电的巧妙应用,会产生出神入化的效果——物理真奇妙!

三、如何才能学好高中物理?

物理学是如此有趣,如此有用,当然应当学好高中物理。

1.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愿意学习。愿意学习,才能找到学习的乐趣。有了乐趣,长期坚持,就产生了较稳定的学习兴趣—志趣。把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是成长生涯中必不可缺少的一件事。经日积月累,终会有所成效。

2.掌握学习策略,善于整体把握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任何一段材料学习支前,先从整体、宏观去了解其主要内容和方法、结构和思路、内在的逻辑关系等,再从局部、细节入手,掌握各自知识点,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强调应用,在应用中内化、感悟,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丰富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建立多节点相连的知识网络。最后在从整体的角度审视学习过程,对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能充分的理解和应用。如“绪言”教学设计中我们是先粗读课本,从封面、插图、目录到各章内容、安排题例等,整体上了解高一物理是干什么的,有哪些内容,是如何安排的。然后再说“绪言”的内容,我们仍然是先找出“绪言”分几部分,每部分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该核心问题举了哪些例子等,最后希望同学们通过绪言的学习达到如下公识:高中物理的有用性、有趣性;有信心学好高中物理;学好物理有法可依。

3.掌握学习方法,用功到具体方可见成效

物理学习同其他知识学习一样,大的方面,应把握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反馈、再复习巩固、再练习深化提高等环节。小的方面,要重视听好每一节课和做好每一道题。对教材内容,第一遍读时要细、慢、思、记。认真研读,明确思路,积极思考、辩析概念,掌握规律,学会应用。做练习,要遵循“读、审、建、构、解、思”六步骤。即拿到一道题后,要读明题意,审清条件,建立联系,构造模型,正确解答,分类反思。对待复习,要做到及时复习,抢在遗忘之前进行。要有效复习,左钩右连、纵横联系,注意知识结构的充实,注意技能技术巧的掌握。在学习过程,注意合作学习,强调与教师、与同学的合作和交流,不怕出丑,敢于发表自己见解,勇于质疑,和教师、同学分郭理解、共同进步。对待现实事物和现象,要有问题意识,有意识地从物理学的眼光去审视,在情景之中培养探究精神。重视过程学习,加强情感体验,侧重感司提高。在学习中还要勤动手、多实验、细观察、善总结,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实践能力。还要注意物理知识和方法与其它学科知识与方法的交叉与渗透,相互借鉴,触类旁通,从细微处加以比较和思考,发现别人所没有发现的方法,增强创新能力。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没有一个现成的完全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只有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学习习贯,摸索出一套合适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

4.树立学习信心,增强耐挫能力

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每个同学都要树立好物理的信心,同时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学好物理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肯定有困难,肯定受挫折,但要永不言败,永远追求,增强耐挫能力。要认识到学习是一个过程,只要积极投入,你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会发生积极的变化。学习的结果也是多元的,收获也是丰富的。在学习的阶段性评估中,和自己的过去比,知识掌握的丰富了,解题方法增多了,感觉自己提高了,从而对自己增强信心;和其他同学比,我有一定的优势,还有一些不足,准确定位,找准努力方向。要自我激励,不要自我挫败;要接纳自己、宽容自己;自我欣赏但不自我陶醉,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学习,争取更大进步。

五、小节内容,布置作用

1.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诸言”内容。

2.快速翻阅高一物理课本(粗读),回忆本书的主要内容和自己印象最深或最感兴趣的地方,用一段话来说明。

3.谈谈自己过去学习物理的经验教训以及设想如何来学习高一物理。

六、课后小记:

1.从与学生的交谈和“书面”表达中发现,“诸言”部分的教学基本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在以下几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

1)对物理认识全面了;

2)对自己学好物理有信心了,并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

3)有些学生对物理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动搜集资料,主动做题并提出大量问题;

4)认识到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性,愿意采取合作学习、探索性学习,愿意与人沟通和合作,期望共同进步。

2.节是一个概论,是想通过有趣的实验、精彩的讲解,吸引学生愿意步入物理学的殿堂,并通过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认识到物理能学好、会学好、学得好,但要努力并掌握正确方法,而最好的方法是适合自己的方法,只有靠自己摸索,谁也无法代替!

3.习策略的问题,是首要的问题,尽管讲得很多,一是宏观众、不具体,二是不是学生亲身经历总结得出的。充其量,只是让学生有一种观念和意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经常讲,反复讲,不断提醒,不断强化,学生还必须勇于实践和总结,才能收到实效!

责任编辑:贾亦正

2.必修一物理教学案例 篇二

一、重视物理必修模块在高考及其它选修模块中的地位

根据山东的物理考试说明可知, 物理是理综命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理综总成绩240分中占89分。其中物理必修 (1、2) 及选修3-1、3-2作为必考内容, 占73分, 试题命制形式为7道选择题与3道非选择题;选修3-3、3-4、3-5三个选修模块则作为选考内容, 各为8分, 但每个模块只能命制1道非选择题, 供学生自由选择其中2题来解答;选修1系列、选修2系列暂时不做考试要求。显而易见, 物理必修内容在高考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选修模块的设计是建立在物理必修内容的基础之上的, 选修3系列是个综合性的系列, 课时比较多, 它比较全面地介绍物理学的实验基础、逻辑关系、文化价值、技术应用。其内容是在必修基础上进行的拓展和延伸, 涉及的物理规律以及实验原理很多是融合必修中的理论内容并行设计的。由此可见必修内容是其它模块知识的基础。因而加强必修模块的教学与探究, 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与思维习惯, 对于学生以后顺利学习选修模块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二、在必修模块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几个重要的关系

1. 必修内容与教学用时的关系

必修内容是命题考试的重点, 也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思维习惯和方法的主要载体, 因而没有任何理由不把必修内容处理的细致有效、科学系统, 并安排充足时间对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检测, 力争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到高考要求, 但新课标对每个模块的教学有明确要求, 即每周安排2课时, 36个课时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与学习, 这就出现了课时紧张与知识掌握程度之间的矛盾, 尤其是在必修1中表现的更为明显。因为必修1内容基本上就是两大物理过程 (运动、受力) 以及力与运动知识的浓缩, 相当于原大纲版一年半的教学内容, 况且学生又刚迈人高中阶段, 对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还不太适应, 所以在36个课时中让学生系统扎实地掌握这么多内容, 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认真去研读课标与考试要求, 将教材内容重新组合, 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 大胆放手学生, 才能正确处理好教学内容与课时的关系。

2. 必修内容的宽度与深度关系

必修内容主要以基础知识为主, 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学会思考、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因而必修内容涉及的知识繁多, 宽度较大, 给人以蜻蜓点水的感觉。感到任何一个知识点都需要讲明但又害怕讲太多、太深, 导致学生产生恐惧物理、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 这点在必修2中表现的特别明显, 如必修2中第1章就涉及了功和能、功能关系的应用、能量守恒定律等知识点,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能灵活掌握知识的深度, 那至少需半个学期才能完成本章的教学。所以我们在必修模块教学时, 一定要按照课标要求, 千万不要随便拔高知识点的高度, 要大胆取舍, 该了解的就了解, 该在选修中完成的知识点就放在选修中进行, 避免不分层次、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熟练掌握本模块与选修模块之间的知识联系或衔接, 明确哪些内容需要细致讲解、那些知识需要点到为止, 且不可把选修内容的知识迁移到必修中来完成。

3. 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工具的关系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因而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切不可固定某一个方法或某种模式上, 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兴趣、爱好、个性存在差异的学生, 班级建设思路、环境及本班其他老师又是不同的, 学校的硬件设施也不相同, 再者每个老师的喜好与擅长方面也不相同, 这就需要我们针对自己的优势与学生制定出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方法就行, 千万不要认为实行了新课改, 就把任何知识都设计成探究性教学、实验性教学, 彻底抛弃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 或者是认为多使用现代教学工具 (如多媒体、录像机) 才能体现出新课改, 如有的老师把太多时间用在课件制作上, 添加了较多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一些无用插件, 结果课堂上学生没有来得及思考或整理课件内容就一晃而过, 导致大多数学生除了大饱眼福之外而无任何知识、学法上的收获。这不但背离了新课标的宗旨, 而且也不司能完成最基本的知识目标。所以老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 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使用现代教学工具能够起到锦上添花之目的, 否则是画蛇添足。始终明确现代教学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 仅是教学的手段, 它永远不可能代替教师的讲解、启发、点拨与板书。

三、提高个人教学水平的几点思考

1. 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提高理论修养

新课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对学生做了一个立体的纲要要求。这是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要点, 在以前的教育理念上尽管有所涉及, 但更侧重的是知识与技能方面, 因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问题, 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我们的教学观念才行。我认为除经常研读新课标纲要及相关新课改的理论文章或书籍之外, 还应该要特别关注一下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等理论专著, 仔细体会其理论内涵及应用技巧, 为自己的课堂教学睿智与理论修养提供强大的理论后盾。“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探究知识的递进性, 对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本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先行组织者”理论则突出教师的调控和指导作用, 对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如在《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中, 教材上运用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进行测量, 得到至少六组 (U, I) 值, 然后描点连线, 用纵截距表示电动势、斜率表示内阻。除教材详细分析的这种方法外, 还可以从物理仪器多用途使用、电路改进等角度进行分析, 找出几种简单可行的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方案, 这就拓宽了实验思路。又如电路设计经常要用到定值电阻, 定值电阻如何使用往往不仅是学生最感困惑的地方, 也是教学的薄弱环节, 还是高三复习教学的重点之一。鉴于此, 教师的调控和指导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我是结合考题分析思路, 归纳特点, 总结出: (1) 定值电阻用于改装电表, 扩大电表量; (2) 定值电阻用来增大待测量; (3) 定值电阻作为电表使用; (4) 定值电阻用于改装电表, 扩大电表量等几大常用用途。我想将这些模糊、易混点作为专题进行总结, 都应归功于“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

2. 研读教学用书, 明晰教学思路

必修教材打破了传统教与学的理念, 它更加关注当前社会普遍关心的社会经济问题, 如能源、环境等, 使学生进一步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 从更广阔的角度认识物理学的作用, 并注意将相关的基础规律进行综合布局与整合, 放在最能发挥其教育教学功能的地方来学习。从表面上看必修内容的知识较散乱、不成体系, 但我们若认真研读教学用书时, 就会体会到该教材编写的奥妙所在, 知识体系也是很流畅的, 只是与我们以前的思维方式不同而已。如我对必修1和必修2教材的编写理解:共同必修是为全体学生设计的, 旨在引导学生经历对自然规律的探究过程, 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 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其中必修1的概念和规律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材里的典型实验有助于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浩然研究方法, 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必修2是物理学的核心内容, 通过学习体会高中物理课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了解近代物理的内容, 为学生进一步了解世界开启一扇窗户。只有这样, 我们的教学思路才清晰、有层次性、递进性。

3、加强交流与研讨, 勇于课堂教学探索

3.必修一物理教学案例 篇三

1微元思想的根本目的——化变为恒

微元思想的运用从形式上来看是一种化整为零的处理手段,然而为什么要化整为零呢?其主要原因在于整体化的物理过程在不断发生变化,为了认识的简化,就必须将过程拆分开来理解。这一处理手法贯穿了整个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在很多概念的构建中都有相应思想的体现,这也使得很多抽象的概念便于被学生所理解。人教版物理教材在很多教学内容上的组织上就通过微元思想的运用来进行的。

2微元思想在人教版物理教材必修一中的呈现

人教版物理教材必修一模块中微元思想的呈现主要出现在第一、二章的运动学部分。

2.1瞬时速度概念的介绍

教材先介绍了对一段过程运动快慢的描述,即平均速度,然而提出问题:精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就需要运用到瞬时速度。学生初中所学和生活经验也已经帮助他们构建了这样一组前概念认知: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瞬时速度保持为某定值,即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是一样的。在此基础上,有关瞬时速度可以这样来理解:物体某一过程的平均速度可以用位移与对应时间的比值来求解;现在如果研究的时间及其微小,即可以认为时间无限接近于零,则在该段时间内,物体的运动速度变化极其微弱,因此可认为该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对应阶段的平均速度即可认为为瞬时速度,由此就实现了平均速度到瞬时速度的概念过渡。

教材随后又进一步通过实验对这一概念处理进行了深化:打点计时器的数据处理中,教材明确指出对某一打点时刻的速度求解,可以围绕该点选择某一段进行平均速度的计算来进行,并且强调,对应过程越短,则瞬时速度的表示更加精确(当然,这里还要对长度测量的相对误差进行对比,有关内容就不再赘述);该节内容后的“科学漫步”中所介绍的光电门测速法更是这一思想的直接运用。

2.2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规律的探究

初中学生已经能够求出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该问题的简单之处在于:速度为恒量。那么微元思想“化变为恒”的操作是否可以运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的求解呢?教材正是如此处理的。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这一节,教材分五个层次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探究规律。

①导入环节:以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求解为铺垫,引导学生将求解的方程与v-t图象进行对比,得出结沦:在匀速直线运动过程中,位移对应v-t图象中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

②提出问题: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进行处理时,它的位移和v-t图之间是否有类似的关系呢?一个“类似”给学生一种潜意识上的提醒,是否可以以匀速运动的方法来认识变速运动呢?怎样化变为恒呢?

③思考与讨论:教材上在对应的栏目中,通过一个讨论情境的创设,引出一个估算问题的争论:教师提供如表1所示的小车速度随时间的速度变化情况,让学生估算小车在五秒内的位移。学生A认为,可以用瞬时速度代替对应时段的平均速度,分段落求解出位移,最后相加得出结果;学生B认为这种估算不够严密,因为速度时刻在变化,某一时点的瞬时速度只是一个时刻,其他时刻速度和其不同,不能这样处理。以两个同学的争论给出了两种不同认识,A的方法其实是微元思想的直接应用,而B的立足点在于微元思想的使用细节要落实到“微”上面,否则就有很大偏差,其实两个论点都有可取之处。教学时,教师不应该直接给出评判,而应该引导学生围绕这两种观点进一步进行思考和讨论,让他们在彼此交流中体验微元法在估算过程中的使用以及相关要点,并让学生对相关方法进行总结。

④微元运用:通过前段的讨论,在学生对微元思想已经有所认知的基础上,教材自然而然过渡到有关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规律的讨论。先以甲图v-t图象的形式提供了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然后以分段切割的方式,引入微元的思想,从乙图划分为五段到丙图划分为十五段,教材正文叙述为,用若干个矩形的面积之和来代替总的位移,并通过对比发现,总面积不断趋于整个梯形的面积,最后在丁图中进行总结:时间分得更细,则位移就等于整个梯形的面积,从而从这一角度实现位移的求解。

⑤规律总结:结合v-t图,将位移与时间的图象总结出来。

3呈现特征和教学建议

上述内容都是通过微元思想来展开,但是通篇没有“微元”二字,这充分体现主流的当下科学方法教育理念:以隐形教育为主,显性教育为辅。所谓“隐形教育”,即不将科学方法(例如这里的微元思想)的具体操作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依托于知识的探究和构建过程,让学生体验相关方法的操作,而有关方法的归纳和总结,即显性化处理可交由学生自己在思考和讨论中完成。

教材上这一设计思路彻底扭转了方法教学上教条式的灌输式教学,让学生在自我体验中进行方法的感悟才有益于其方法的养成。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在对学生进行微元思想的渗透教学时,要灵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自己进行分割、运算,并通过近似性的比较来发现微元处理的可行性,进而在概念构建、规律总结的同时,实现方法的习得。

4.高中物理提纲必修一 篇四

一、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弹性形变(撤去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后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物体的形变)范性形变(撤去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物体的形变)3、弹性限度:若物体形变过大,超过一定限度,撤去外力后,无法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弹性限度。

二、探究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当于另一个物体滑动的时候,要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说明:摩擦力的产生是由于物体表面不光滑造成的。

三、力的合成与分解

(1)若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仅受两个力作用,这两个力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即二力平衡

(2)若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三个力作用,则这三个力中的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与另一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3)若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力的作用,则宜用正交分解法处理,此时的平衡方程可写成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分析受力情况;

③建立适当坐标;

④列出平衡方程

四、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1.共点力:物体受到的各力的作用线或作用线的延长线能相交于一点的力

2.平衡状态:在共点力的作用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说明:这里的静止需要二个条件,一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二是物体的速度为零,仅速度为零时物体不一定处于静止状态,如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达到点时刻,物体速度为零,但物体不是处于静止状态,因为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

3.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合力为零,即0

说明;

①三力汇交原理:当物体受到三个非平行的共点力作用而平衡时,这三个力必交于一点;

②物体受到N个共点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取出其中的一个力,则这个力必与剩下的(N-1)个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③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平衡问题,则其平衡条件为:FX合=0,FY合=0;

④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条件

五、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学过物理学的人都会知道牛顿第三定律,此定律主要说明了作用力和反作用的关系。在对一个物体用力的时候同时会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这对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保持在一条直线上。

第一节认识运动

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

参考系

1.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参照物称为参考系。

2.参考系的选取是自由的。

(1)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

(2)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质点

1.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是,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质点条件:

(1)物体中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物体做平动)

(2)物体的大小(线度)<<它通过的距离

3.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4.理想化模型: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为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

第二节时间位移

时间与时刻

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t=t2—t1

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3.通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

路程和位移

1.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标量。

2.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4.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两者运算法则不同。

第三节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

打点记时器:通过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来记录物体运动信息的仪器。(电火花打点记时器——火花打点,电磁打点记时器——电磁打点);一般打出两个相邻的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

第四节物体运动的速度

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平均速度(与位移、时间间隔相对应)

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v是物体的位移s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其方向与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同。单位是m/s。

v=s/t

瞬时速度(与位置时刻相对应)

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其方向是物体在运动轨迹上过该点的切线方向。瞬时速率(简称速率)即瞬时速度的大小。

速率≥速度

第五节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

1.物体的加速度等于物体速度变化(vt—v0)与完成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a=(vt—v0)/t

2.a不由△v、t决定,而是由F、m决定。

3.变化量=末态量值—初态量值……表示变化的大小或多少

4.变化率=变化量/时间……表示变化快慢

5.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且其速度均匀变化,该物体的运动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不随时间改变)。

6.速度是状态量,加速度是性质量,速度改变量(速度改变大小程度)是过程量。

第六节用图象描述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

1.s-t图象是描述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的曲线。(不反映物体运动的轨迹)

2.物理中,斜率k≠tanα(2坐标轴单位、物理意义不同)

3.图象中两图线的交点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相遇。

匀变速

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

1.v-t图象是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岁时间变化关系的图线。(不反映物体运动轨迹)

2.图象与时间轴的面积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在t轴上方位移为正,下方为负,整个过程中位移为各段位移之和,即各面积的代数和。

实用的物理学习方法

1、提高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物理的学习。其实学习每一科的时候都是由易到难的,当遇到不好理解的知识时,要保持学习物理的兴趣,不要有畏惧心理,首先老师以及各种学习站会为你的学习保驾护航,难理解的知识,慢慢来,从懵懂到知道到理解到灵活应用需要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

那么怎么提高物理的学习兴趣呢?首先,物理学与生活、科技、社会联系很大。把日常生活中那些有趣的现象用物理的知识解释,会使我们感觉物理不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而是生动有趣的,慢慢就会发现物理学习的乐趣。然后可以购买或观看一些科普类的书籍或节目,你会发现物理的奥妙。

2、要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

我们学习物理知识不是为了背诵定义公式,也不是为了做题,物理最大的魅力是当把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时,它可以为你又快又好的解决问题。比如说利用简单机械的知识,可以制作称或者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惯性的知识可以帮我们更好的理解交通运输中为什么货车为什么要减速慢行,火车为什么刹车距离以及启动到规定速度时距离很长。

还有神奇的电学、我们可以看懂简单的电路图、连接简单的电路,处理简单的电路故障。利用这些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就可以学以致用。

3、重点关注实验:

物理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相关规律并能更深入理解好公式。同时物理的电学和力学实验是中考的压轴题,今年的长春中考物理压轴题就将难度加大,把浮力和电学综合在一起,很多小伙伴都没答好。对于实验,最基本的要求是我们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掌握物理研究方法、学会从实验数据中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并能画出相关图像。学会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难度大的实验往往是中考重点,也经常出现在平时考试的压轴题中,如特殊法测密度测电阻特殊法测电功率等。还有一些小实验是需要我们自己创造条件来做,这样我们就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及应用我们所学的知识。

4、做好练习十分重要:

我们利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解决问题,前提是我们正确的理解并掌握了这些知识,适当的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正确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概念,并能达到灵活应用、融会贯通的效果。

物理距离

距离的概念与位移的模(或大小)并不完全相同。由于位移是不同时刻(运动起始和终结两个时间点)的同一物体(在质点力学下指的是质点)所处位置的矢量差,其模对应的这一位置之间的连线长。其中由于位移与不同的参考系相关,而不同的参考系可能对应的状态不同,从而带来的问题是不在同一时刻下的坐标空间两点的距离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针对不同的参考系同一物理过程的位移大小是不同的。

5.高一物理必修一弹力教案 篇五

1、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3、理解形变概念,了解放大法显示微小形变.

二、重点难点

判断弹力的有无以及弹力的方向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正确画出物体所受弹力的示意图是突破难点的标志.

三、教学方法

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总结规律.

四、教具:弹簧、小车、竹片、砝码、钢片

显示微小形变的装置(教材第6页图1-10,第7页图1-15)

五、课时:1节

六、教学过程

观察实验

1、观察用弹簧拉静止的小车

小车:由静止→运动

弹簧:被拉长

2、水平支起竹片,竹片上放置砝码,观察砝码和竹片

竹片:发生弯曲

砝码:处于静止状态

3、观察用弹性钢片推放置在桌面上的物体

钢片:发生弯曲

物体:被推开

(二)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三)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显然受力物体之所以受到了弹力,是由于与之相接触的施力物体发生了形变所产生的.

弹力产生的条件:1.直接接触 2.产生形变

(四)显示微小形变的两个实验

讨论:该实验在设计思想中运用了什么方法?

放大法.

(五)弹力的方向

教材第7页图1-12

教材第7页图1-13

结论:通常所说的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例3:教材第7页图1-14

结论:通常所说的拉力也是弹力,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六)课堂练习:

教材第8页 练习二 (1)、(2)、(3)、(4)

(七)课堂小结

弹力概念

相互接触

弹力 产生条件 发生形变

压力或支持力的方向

方向:

绳的拉力方向

(八)课外作业:

1.练习二(5)

2.略

说明:有关判断是否存在弹力的似是而非类型题目,由于涉及三力及多力平衡问题,建议本节课暂不训练.教材第8面练习二中第(1)题虽是判断两球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的弹力,但题目已交待清楚“不互相挤压”.

猜你感兴趣:

6.必修一物理教学案例 篇六

本套教材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旨在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加强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 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因此课程设计意在体现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性质和理念。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为Book 4第一单元Women of Achievement。第一课时:Warming-up为学生列出了六位杰出的女性, 让学生评论, 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二课时:A Student of African Wildlife是一节阅读课。介绍了杰出的女科学家Jane Goodall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对本单元话题“Women of Achievement”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相关话题的词汇和句型, 为这一节听说课提供了语言支持和补充。本节听说课正是对“Why are women not given the same chances in their careers as men?”相关话题的讨论和分析, 要求学生能用学到的语言及信息描述一位杰出女性。Listening部分先让学生通过听力材料了解女性在社会中遇到的不平等问题, 积累一定的词汇及表达方式。Speaking部分是输出, 让学生利用在听力中获得的信息来描述自己敬佩的一位杰出女性。本节课的内容对下一步的写作起到开阔思路, 储备语言的重要作用。

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的教授对象是处于高一下半学期的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 学生对杰出女性有了一定了解, 掌握了一些与话题相关的词汇, 为本节听说课奠定了语言基础。处在这一学习阶段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在听力训练过程中采集的信息, 提取的关键词以及归纳主旨的技能, 因此学生在这一部分不会有太大语言障碍。讨论环节对学生要求较高, 学生对于语言的组织, 口语的表达还处在积累阶段, 因此在这一部分可能会在如何用自己的话语描述一位杰出女性环节遇到困难。

三、教学目标分析

1. 学生能够用所学词汇说出女性在社会中面临的问题。

2. 学生能够抓住所听语段中的关键词。

3. 学生能够理解所听篇章中话语之间的逻辑关系, 提取信息和观点, 进行正误判断。

4. 学生能够根据所听到内容写下关键信息, 补充缺失信息。

5. 学生能够运用话题词汇及听力材料中的信息与语言,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沟通信息, 并就熟悉的话题表达看法, 做一段口头对话。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听力部分的重点在于学生能够抓住所听材料中的关键词, 关键信息, 并能理解语篇的大意, 补全信息。而speaking部分的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导入部分相关话题的学习, 以及听力部分所输入词汇的把握, 组织自己的语言, 用所学知识来描述自己敬佩的女性。

教学难点:

Speaking部分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位自己敬仰的杰出女性,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因此, 教师提供的语言支持非常重要。为解决学生将会遇到的困难, 本节课在导入部分通过小组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妇女在社会生活工作中面临的诸多不平等待遇。在听力材料中, 学生会听到关于“Why are women not given the samechances in their careers as men? ”的三个原因, 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提炼听力中的相关话题及语言。在口语表达部分, 本节课设计话题导入:“杰出女性是如何对待事业上的不平等对待的?”“What do you think is neededin order to be a great woman?”为学生导入下一步对话中会用到的关键词语:Hard-working, perseverant, intelligent, determined, insistent, responsible, unselfi sh, willing to sacrifi ce, modest…在学生自己做对话前教师可引导学生从achievements, appearance, What is she like? others’comments这四个方面来谈论所要描述的杰出女性, 引导他们谈论身边熟悉的人, 自己的老师, 母亲等等。同时给出对话中可以用到的问题 :

● What does she look like?

● Why do you admire her?

● What did she do to impress you most?

● How would you describe her?

● Why did she choose to…?

● What are her strengths / weaknesses?

● Can you give an example to show…?

五、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1:话题导入 (10分钟)

教师展示男女性别符号让学生辨认。由女性的性别符号引出话题:女性在社会上面临许多男性不会遇到的困难。教师展示失学女童和招聘过程中对女性存在性别歧视的图片。

教师提出问题:

1. What problems will girls have in the society?

2. Why are women not given the same chancesin their careers as men?

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6人小组讨论问题的答案, 并派代表来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引出话题及听力中可能听到的词汇和问题, 为本节的听说活动作语言铺垫。通过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这些问题, 激活他们对之前所学相关话题的体会。

步骤2:泛听, 听独白找关键词, 判断正误 (5分钟)

学生听独白, 记下关键词。 (Teacher: You are goingto hear a personal opinion on why women are not giventhe same chances in their careers as men. NowListen to the tape and write down the key words youhear.) 学生听完后说出所听关键词。

□ What are the key words you hear? Tick it.

□ equal

□ little money

□ help family

□ devoted

□ marry

□ run company

□ fewer chances

□ look after children

听完后, 教师找学生回答划出的关键词。教师展示判断正误题,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要求学生指出错误表述并加以更正。学生存在理解困难无法一次获取信息时, 教师可重复播放录音帮助学生找出正确答案。

1. Girls often leave school earlier for familyreasons. T

2. When there is very little money, the schooloften prevents girls from training. F

3. When women have children, they have to stopwork. T

4. Men have more chances to get to the top oftheir career than women. T

5. Men can do whatever they like. F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作听力笔记, 抓住关键词, 掌握正确信息。

步骤3:精听, 听独白写出3个原因并填空补全信息 (7分钟)

学生听前读句子, 预先填写出所知道的空缺词。教

师放录音, 学生写出3个原因, 并填写句子里的空缺词, 分小组核对所填答案。教师从不同组找学生读出答案, 并纠正。

1. Take notes on the three problems given in thelistening.

① They have more diffi culties getting an education.

② They have more diffi culties getting to the top oftheir chosen career.

③ They have to give up their careers for the childcareand running the house.

2. Listen to the tape and fi ll in the blank.

① This way of thinking prevents some girls from training for a career .

② Unless women are given the opportunity, they will never be able to show that they can run companies successfully.

③ These are women’s responsibilities while men do not have this problem. They can work long hours and go on business trips.

让学生小组讨论是否同意听力材料中的观点, 并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听取细节信息的能力, 引导学生注意把握重要信息, 学习相关句型, 为下一环节的口语表达做好准备。

步骤4:组织对话 (18分钟)

教师导入话题, 虽然女性面临诸多不公平待遇, 但很多杰出的女性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教师展示杰出女性图片, 让学生猜她们是谁。

教师提问:

1. What do you think is needed in order to be agreat woman?

( H a r d - w o r k i n g , p e r s e v e r a n t , i n t e l l i g e n t , determined, insistent, responsible, unselfi sh, willing tosacrifi ce, modest…)

2. Do you know any great women beside you?Choose one you admire and describe her.

教师给出学生关键词achievements, appearance, What is she like? others’comments和相关问题, 让学生小组讨论, 根据所给问题和关键词编对话。

● What does she look like?

● Why do you admire her?

● What did she do to impress you most?

● How would you describe her?

● Why did she choose to…?

● What are her strengths / weaknesses?

● Can you give an example to show…?

教师选出几组同学到讲台前表演对话, 在黑板上写出学生说出的好词好句, 并点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这个活动能够掌握并灵活运用本节课所复习的词汇, 将听力材料中听取的信息转化为自已的知识, 并能用其描述人物, 表达观点。

步骤5:家庭作业

根据今天所学, 写一篇100词左右的英语作文, 描述你所敬佩的一位伟大女性。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所学的词语及句型。

六、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1. 学生能抓住所听语篇中的关键词。

2. 学生能够理解所听语篇的大意并能从中提取信息, 补全信息。

3. 学生能够用所学词汇句型描述自己敬佩的人物。

评价方法:

学生自我评价

7.必修一物理教学案例 篇七

关键词 教学内容 整合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066-02

教学整合,即把一些零散的历史事实、结论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通过教学达成教学目的。人民版《历史·必修一》教材自2009年秋季学期起在云南省内推广以来,教材本身的编排、叙事方式引发了较大争议。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人民版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存在以下问题:切断了历史发展的事实联系,将互有因果关系的时间分散于不同章节中;同一内容在不同章节、教材中反复出现;部分内容表达有待商榷。在教学中的内容整合也重点表现为事实整合。

一、教学整合中采用的方法

(一)以说明高中知识点为目的的整合

正如上文中所言,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更注重结论性阐述,史实部分有所削弱。而“高中历史学习专题是在初中历史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它们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不能过高估计学生的知识基础,对部分内容要加以强调,才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了解。

如:必修一专题七第三节《民主政治的扩展》子目——《震荡中的法国》,编写者对1789年—1870年的法国历史一笔带过,“大革命”“巴黎公社”等概念在作为历史背景介绍时略显不足,尤其是“巴黎公社”这一知识点,与第三共和国建立有密切联系,但被置于专题八第二节《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中。笔者将法国大革命的大致历程、巴黎公社运动与普法战争的关系作一简单阐释,使学生能了解其相互关系与第三共和国建立初期的政治形势。

(二)以对比为目的的知识点整合

这是在教学过程中最常采用的整合办法,一般采用列表比较。其好处在于可以把纷繁的头绪化为对比性强的条目,知识点的有序可以加深对所讲授知识的理解。

如: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涉及英、美、法、德四国的最高权力归属、各行政部门的权责关系、国家权力来源,在结束专题教学后,我加以列表:

(三)以突出核心问题为目的的知识点整合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一般对常规考试中不常出现的知识点加以处理,目的既是为了缩短学时、突出主干,也是将相对更重要的知识点进一步理清与突出。一般来说,常常把某些教材内容处理为另一部分教材内容的背景材料,或让学生自主归纳。

比如:在讲授《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一章时,笔者对近五年来的省会考、全国及各省高考题做了一个统计,得出结论:本专题的教学重点侧重于三次奴隶制改革与罗马法。第一节内容仅作为选择题考察,且多识记考察。在请教老教师后,大胆将《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作为《卓尔不群的雅典》的历史背景,且引领学生自主归纳总结,学生加深了认识,即:地理环境深刻影响了经济结构变化,成为古希腊民主制度形成的最根本原因。这可以视为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进一步推论。

(四)以加强时序联系为目的的知识点整合

时间是历史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但是在教材编写中,为了适应专题的分类,具有因果关系的历史事件往往被切割开来重新归纳。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看清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关系,故按时间顺序加以重排。

如法国共和史(含普法战争史、巴黎公社运动史、德国宪法史),但被分裂置于两个专题中。在教学中,笔者按时间顺序加以梳理重排,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相互关系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二、各种教材整合法的弊端分析

(一)背景介绍整合的弊端

背景介绍整合可使历史背景复杂而又未得到详细介绍的事件有一个良好的知识铺垫,但其弊端在于,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所引入知识的“量”和“度”,所讲授知识点的重要性就会被削弱。大部分引入知识点的能力要求应仅限于“了解”,若能力要求过高,学生就很难分辨课内外知识点的重要性,难以有效把握主干知识。

(二)对比整合的弊端

对比整合的弊端在于容易脱离学生的实际能力。在对比整合的过程中,背景因素容易被忽略,做表比较往往只突出易混淆部分。但事件的发生发展有其原因,脱离原因分析的比较很难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掌握表面的差异性。要将之导向深入仍然需要教师进行背景铺垫。这就要求表格必须在具备一定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三)突出重点整合的弊端

突出重点有利于将大量现有教材中的非重点内容淡化。虽然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但处理不当也会造成后遗症。如《珍惜自由的希腊公民》一目,虽然在《教师用书》中“知识与能力”中提到“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和人文条件”,但在《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指出,在《2012年高考大纲》中也仅模糊提及。从而在教学中一般将之淡化,不做重点阐释,学生很容易将之忽略。但察看2008—2012年各地高考卷,2008、2009、2011年都考察了这一知识点。虽然仅作为选择题考查,但也值得重视。且新增的知识点以后的考查力度恐也非现有考题所能说明,若不引起重视、在考试中“冷门”变“热点”,将增大失分率。

(四)时序整合的弊端

时序整合有利于同属一历史时段内、具有前后关系的部分联系起来,但存在的问题是容易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讲解。按时序连接内容往往将不同专题之间的内容关联到一起,揭示因果。但在现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专题内容已由特定的教学目的与逻辑关系联系起来。在讲授若干时序不清又相互无直接因果关联的内容时,若采用时序整合,在教授到每一具体章节时,必然要将抽离出来的内容还原回去重新阐释。同一内容反复强调固然有利于培养多视角分析的能力,但也造成了教学内容的前后重复。这一问题在日后的选修课教学中恐也难以避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教育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朱汉国,马世力等.历史·必修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9).

上一篇:旅游市场学教学大纲下一篇:烟囱拆除专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