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效益的分析报告(共8篇)
1.投资效益的分析报告 篇一
实验室管理与使用评价报告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为认真做好我校实验室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素质等方面的作用,努力提高实验教学管理水平,现将我院实验室及实验教学管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加大投入,确保硬件建设
实验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为了把实验室工作做得踏踏实实,我院专门成立实验室建设指导委员会,各教学单位成立了分委员会。
2013-2014学,学院近20000名学生已整体完成搬迁,学院更是一次性投入1400多万元,建设了44个实验室项目,涵盖了全院所有本科专业,截止到2014年7月,学院各类专业实验实训室总数已达131个,学院实验室建设已初步成型,校内实验实训条件能满足教学需求。
二、规范管理,步步到位,完善制度建设
建设成功的实验室,关键在于抓管理。实验室管理就是对实验室装备的教学仪器设备进行保管、维护、修理、使用,对实验室进行组织协调、服务,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包括实验室建设、管理和实验室教学的开展。为加强实验室管理,学院先后出台了10个实验室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实验人员、实验室仪器设备及低值易耗品管理等,各教学单位都成立了实验中心,并设立中心主任及专职管理人员,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正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三、服务教学,形成氛围,提高设备利用率
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使用是根本。为了更好发挥实验室作用,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各实验室均圆满完成了实验教学任务,学共承担实验教学人次数****,人时数为***,实验项目开出率达***,有效地保障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不断加强实验室资产管理,实验分室资产管理具体到人,保证实验设备完好率,且完好率达96%以上;完善仪器设备借用登记制度,对故障设备及时维修和报修,仪器设备账、卡、物完全相符;做好了低值易耗、耐用品的申请和采购和故障设备的保修工作,有力保障了实验教学运行。
四、资源共享,提高效益,加大开放力度
为充分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更好地满足学科的交叉和整合,各个实验室着力建设既服务于专业实验教学,又服务于全院的科研平台,并尽可能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水平而且也为学校科研重点建设项目的申报提供了坚实的支持,充分发挥了资源的使用效益。
进一步加大了实验室开放力度,有条件的实验室在保证教学计划规定的任务安排外面向本科生开放。学生在管理人员和教师的指导下使用实验室资源,学生可预约登记自行操作。实验室的开放环境为学生使用实验室资源提供各种方便,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现有设备资源,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学生受益面广,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服务竞赛,成绩显著,推进素质教育
我院每年都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为广大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搭建了舞台。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自主选择项目,主动参与竞赛,经历了智慧与实力的较量,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找到自身努力方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自觉性、主动性、探究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升了科技活动的质量与内涵,提高了科技教育的层次与效果。2013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组荣获6个二等奖;201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本科组荣获全国一等奖一项。
六、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实验教学条件有待建设,新办专业的实验实训平台建设任务比较艰巨,加之专业实验室建设投入分布不均,导致部分专业实验实训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学生创业创新训练平台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校企合作实验实习场所总数还不多;实验室开放程度和实验室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改进措施:加快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提升实验室建设水平。未来两年内,再投入资金约3千万元,缓解实验室、实习基地、教学仪器滞后专业教学需要的状况。规范管理机制,完善管理体系,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特别是增建校级实验教学中心,使校级实验教学中心达到5个以上。
教 务 处 二0一四年七月十日
2.投资效益的分析报告 篇二
不论建筑还是医疗, 亦或是教育等诸多领域, 都离不开电力作为支撑。在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背景下, 电力需求与日俱增, 给电力企业带来了很高的发展要求。在这一背景下, 增加电力系统发展建设的投入资本, 从各个细小的环节入手加强投资管理, 有利于电力系统实现高速发展。因此, 需要对电力投资管理工作进行深入剖析, 明确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及时进行整改, 才能实现提升管理效益的目的。
1 电力投资管理工作基本问题分析
1.1 工作制度全而不细
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 电力投资管理工作相关制度基本能够指导相关工作, 但是仍然存在全而不细的问题。所谓全而不细, 即指工作制度涵盖的方面和内容比较全面, 但是尚未作出精细划分, 没有落实到具体细微的工作上。电力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 因地制宜的特点非常明显。比如, 水电站是建设在水力资源丰富的地区, 火电站是建设在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不仅如此, 电网辐射还会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结构性, 即分地区、分用户进行电力供应。因此, 在制定电力投资管理工作制度的时候, 就需要根据电力行业的基本特点制定出精细的工作制度。
1.2 招投标机制有待改进
招投标是电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该环节, 可以将电力企业和施工单位紧密联系起来。但是, 在个别电力企业中, 招投标工作还存在一定问题, 尤其招投标机制不透明, 给投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题。就招投标工作实际而言, 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保护主义和造价与技术倾斜等。保护主义就是在招投标的过程中, 过分倾向本地企业, 对外来企业存在一定的不公平待遇。造价与技术倾斜就是在招投标的过程中, 过分看重招架, 忽略了相关技术指标, 导致两者之间存在差异, 影响电力工程建设质量。
1.3 合同管理有待加强
合同管理是电力投资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由于电力建设存在一定特殊性, 必须严格把关合同履行情况, 确保电力建设符合要求[1]。但是, 在实际建设过程中, 存在分包、转包现象, 严重影响电力建设质量。不论是分包还是转包, 都会拉低工程整体施工水平以及企业经济效益, 还会给合同管理工作带来困难。因此, 只有进一步加强合同管理, 严厉打击分包、转包的不良现象, 才能保证电力投资管理工作发挥出最大效用。
2 电力投资管理提升效益的重大意义论述
强化电力投资管理工作的要求被明确提出, 这与其自身效益是密不可分的。根据电力行业的特点而言, 电力投资管理提升效益的重大意义可以从多个方面得到体现。
首先, 电能是国家经济全面高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未来的相关工作中, 需要加大投资兴建各类电力基础设施, 强化电力系统整体功能。比如, 智能变电站就是电力投资的一个运用环节, 也是保证用电的关键环节[2]。因此, 强化电力投资管理可以确保电力系统基础建设落到实处, 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 从电力系统自身发展而言, 投资管理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电力系统发展进步离不开大量资金支撑, 管理好这些资金, 确保其用到该用的地方, 是保证电力系统良性发展的基础。比如, 一个地区进行电网改造, 所需资金量非常庞大, 涉及环节众多, 只有从每个环节加强资金管理, 才能逐步完成电网改造。如果部分资金没有用到实处, 就会导致某个环节断链, 进而对整个电网改造工程形成影响。
最后, 电价一直是业界广泛探讨的问题, 制定合理的电价标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但是, 由于电力投资管理工作不到位, 导致某些环节成本高于预期, 迫使企业在电价上作出调整, 以此弥补成本带来的效益差。但是, 由于销售电价存在一定的标准, 这就导致电力企业的调整空间十分有限。所以, 只有加强投资管理, 减少生产环节的成本, 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
3 电力投资管理效益提升途径探究
3.1 加强决策管控
决策阶段是电力行业建设发展的关键环节, 一个决策不仅会影响电力行业的整体发展方向, 还会直接影响成本、效益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 加强决策管控, 是提升电力投资管理效益的第一步。首先, 完善考察项目实际情况, 对成本、效益、影响度等因素做出全面评价, 用以指导决策工作。其次, 完善决策制度。改变传统的领导决策模式, 将普通员工也纳入决策工作的范围, 全面征询员工意见之后, 再综合性地作出决策[3]。最后, 加强决策执行力度。在决策出台之后, 应该全面落实, 从电力建设的各个环节入手, 加强监督管理。总而言之, 加强决策管控, 是提升电力投资管理效益的重要工作, 需在电力企业内部形成高度统一的认识, 同时消除各自为政的问题, 实现全局调度规划统一, 将资本有效充分地利用。
3.2 加强设计管控
设计是电力建设项目的准备阶段, 对后期工作具有强力的指导意义。因此, 加强设计阶段的管控, 可以提升投资管理效益。首先, 在确定电力建设项目之后, 需对项目整体进行综合考评, 从环境、资本、技术等方面确定项目建设的设计方向和大体思路。其次, 在设计阶段, 至少需要准备两套及以上的方案。由于电力建设项目存在诸多影响因素, 一套设计方案难以应对突发状况, 只有准备充足的备用方案, 才能在发生突发情况时迅速响应。比如环保因素、节能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 在这些因素影响第一方案时, 可以改用对应的备选方案。第三, 在设计阶段需严格控制成本。严格控制成本并非随意降低成本, 而是基于设计要求, 在各个环节实现经济实用的设计目的, 在达成设计要求的基础上最小化成本。
3.3 完善项目法人制
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 电力建设项目的基本模式是固定的, 即在项目立项时, 成立临时的建设单位, 展开报批、设计、管理等工作。虽然这个临时单位在项目完工之后会解散, 但是其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具有全面完整的职能, 因此, 需要对其进行法人责任制, 将相关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身上。根据相关规定, 在电力建设项目立项时, 就应该明确项目法人, 使其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可以对多方面的事务形成管控。
3.4 优化招投标
招投标是电力投资管理的重要环节, 这一阶段涉及到建设项目后期质量。在招投标的过程中, 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首先, 透明化招投标, 将规程制度、标段材料文件等发放给每一个参与招投标的企业, 确保公平公正。其次, 建立完善的招投标机制, 弱化保护主义对招投标工作的影响, 确保地方企业和外来企业能够在平等的层面上竞争。最后, 加强技术指标评价, 全面考评投标企业设计方案的环保、节能、效率、成本、经济效益等因素, 综合性地作出决策。
3.5 加强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 涉及到众多部门, 需要这些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配合。首先, 加强各类合同的信息核对与执行情况管理。信息核对主要是针对合同内容是否存在差异、是否符合规定等进行评价。执行管理主要是针对合同的执行情况, 督促合同严格履行。此外, 还需加强打击分包、转包的现象, 避免这些现象降低电力建设整体质量。
4 结语
电力行业在投资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了投资管理效益提升。因此, 需在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加强管控, 完善法人责任制, 优化招投标以及加强合同管理, 才能促进电力投资管理效益达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高金凤, 廖文炜, 曾二贤.电力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指标分类比较[J].能源技术经济, 2010 (22) :46-49.
[2]王绵斌, 谭忠富, 张丽英, 等.市场环境下电网投资风险评估的集对分析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0, 30 (19) :91-99.
3.投资效益的分析报告 篇三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830-5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7)11-0053-06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工业领域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其形成主体是用于工业生产经营的、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固定资产,表现为土地、厂房、设备、工具器具等。这些资产在使用上具有长期性、不能移动性、专用性等经济特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益,主要体现在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两个方面。前者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形成效率,以及拉动投资品市场需求所形成的宏观经济效益;后者则主要体现在投资形成生产能力,对工业产业结构、企业竞争行为、产业绩效以及资源
环境带来的影响。
一、我国全社会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及投资效益分析
在贸易平衡的国家,社会总产出的使用从大类上分为投资和消费两个领域。消费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属于直接满足人们生活目的部分;投资是指人们通过建设和购置资本品、中间投入的材料,以及存货等形式形成的部分。作为生产的手段,投资的目的是为了更多地生产消费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然而,由于投资对消费在国民收入中的此消彼长关系,过高的投资率容易形成投资对消费的挤出效应;其次,高投资率一般是与高资本有机构成密切相关的,其直接体现是重化工业增长速度超过消费品工业增长,并且由于重化工业较长的产业链,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产业链分工关系;此外,由于工业投资品行业的发展,对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的产品形成了较大的需求,在价格上涨的刺激下,易于形成过于乐观的大规模在建投资。
1-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及资本—产出比
改革开放初期到2001年,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率一直维持在30%—35%之间,积累和消费保持了比较合理的比例关系;2002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开始步入重化工业高速增长时期,投资率由2002年的36-1%迅速上升到2006年的52-2%,平均每年上升超过4个点。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时期。
由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依靠外延的基本建设的方式,表现为各种工商业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遍地开花,房地产项目在全国蔓延,导致投资效果低下。反映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的资本—产出比资本—产出比是某时期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当期的国民收入增加值的比值,它是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的倒数。1996年前还介于1—3之间,1997—1999年迅速则上升于3—6之间,2000年之后我国的资本—产出比趋于稳定,但基本介于3—4之间,与1996年之前相比投资效果水平出现大幅度下降。
投资效果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是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2002年之前,我国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基本上维持在70%左右;但是随着其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大,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急剧下降,2003—2006年分别为62-6%、58-8%、60-2%和57-1%,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且与2002年之前相比,平均下降了10%左右(见表1)。
2-我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及工业资本—产出比变化
1984—1988年,中国经历了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失控的阶段;经过1989—1990年的低潮,到邓小平南巡讲话,工业投资又经历了1991—1994年的高速增长时期;1995—2002年中国工业处于生产过剩和通货紧缩环境当中,工业投资增长幅度基本上处于低位徘徊状态;直到2002年下半年之后由于重化工业、房地产业等高速发动,出现了2003年的激增,2004—2005年又出现了连续两年36%左右的投资增长,2006年又在2005年高位投资额的基础上增长26%,达到4-8万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3%。
我国工业投资最近几年的迅猛增长,主要表现在采矿业和制造业的同步增长上。根据2004—2006年城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2004—2006年我国城镇工业投资年平均增长31-8%。其中采矿业增长最快,达到40%;制造业为34-2%;电力、燃气、水的生产供应业增长较慢,为21-8%。在采矿业当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达到46-4%,而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非金属采矿业的投资增长均在60%—70%之间。对于采矿大省来说,采矿业投入呈超前趋势,主要是受国际矿石价格飙升、国内电煤需求紧张以及制造业生产能力扩张带来的对工业原料产品需求扩张所吸引、拉动。制造业当中,食品工业、纺织工业、橡胶工业、塑料工业、冶金工业、装备制造业投资拉动明显,这些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长速度大部分超过了40%。制造业的发展对能源工业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压力,但由于煤炭、石油储藏和开采条件,以及生态环境限制,我国基础工业产品供给基本上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矿大量依赖进口,拉动了国际市场原料价格的持续上涨。
由于我国工业投资增长基本上是建立在外延扩张方式上的,投资增长并没有带来相应的投资效率增长,2000年以来我国工业投资效率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与全社会资本—产出比水平相比,我国工业的数值始终处于较低水平,显示工业投资较之全社会投资,特别是比重越来越高的房地产投资,仍然处于一个相对有效率的部分。
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对工业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对工业生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形成工业生产能力上,且生产能力的计量受到专门技术的影响。实际上,当企业和行业出现产能不足时,理论上只能通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生产能力。
1-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工业生产能力利用程度的相互影响
工业生产能力在理论上实际上是一个很难严格界定的概念。按照《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定义,生产能力是假定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企业以一定的固定资本与劳动力的组合所形成的产出能力。由于固定资本和劳动力的配置可以发生变化,所以生产能力实际上是一个可变量。例如,即使机器设备一定,增加人力配置可以提高产能;或者,改变机器设备的运转强度、运转速度,都可以提高生产能力。产能的这种变动性的幅度,与生产要素投入中的固定资本所占的比重有关。一定的固定资产在理论上存在着一个最佳的长期产量,经济学上把这个产量定义为工业生产能力,它一般是一个区间。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工业新增生产能力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工业固定资产一般分为新建、扩建、改建、迁建、恢复等。其中新建、扩建和改建都可以增加工业生产能力,而迁建和恢复则只起到简单再生产的作用。
新增工业生产能力是作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益指标出现的,表现为一定的产出所能达到的最大产能,或者在既定产能条件下的最小投资。新增生产能力的数量一般按设计能力计算,即在设计文件中规定的在正常情况下能够达到的生产能力,而不论投产后的实际产量如何,表现为产品年产能力、处理原料能力、设备数量或容量、建筑物容积容量面积或长度等。
2002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重化工业投资快速增长,生产能力迅速扩张。然而由于体制机制不完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导致2003年以来我国在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铜冶炼等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生产能力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剩现象,水泥、平板玻璃、电力、煤炭、纺织行业也存在潜在的产能过剩问题(见表2)。
考虑到厂房、设备、工具器具等固定资产重置更新的情况,生产能力利用状况与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函数关系。这种函数关系的变量主要是产能利用情况的不同,导致行业中企业平均生产成本结构及其成本水平发生变化,从而对企业利润产生影响,而对未来时期盈利状况的预期,是决定企业投资的关键因素。根据一般的分析,生产能力利用状况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水平,从而直接影响企业投资的决策。然而在我国的现实中,在许多行业,却出现了产能过剩与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居高不下并存的局面。表现为行业供给普遍过剩状况下,企业仍然不断投资进入,以致国家不断出台抑制政策仍无效果,这在世界上属于一种特殊的现象。
我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居高不下,不仅存在于产能不足、市场供不应求行业,而且存在于一些严重产能过剩的行业。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产能过剩主要存在两个特征:一是多数出现在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领域,如钢铁、电力、石化、汽车、建筑材料等国民经济重化工业领域,与新一轮的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周期存在密切关系;二是政府投资或政府主导下的投资占有相当比重,多数产能行业相当部分是由建设项目中央部分审批、中央企业在行业投资中居于主导地位,一些甚至属于“有保有压”政策下的鼓励项目。
2-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工业固定资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工业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大量消耗土地、建筑材料、电力等资源,以及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大量噪音、可吸入颗粒物、建筑垃圾等形成的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2)最重要的,是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工业生产能力直接排放大量的工业污染物,以及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伴随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不断增长,我国工业污染呈不断恶化的趋势。我国工业投资的大量增长以及对电力的大量需求,导致其水泥厂和发电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剧增加。由于固定资产建设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在生产过程中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的水泥,致使我国水泥生产能力惊人,目前生产能力已经占了世界的44%。根据荷兰环境评估局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
尽管我国的工业污染问题有西方国家将制造业以“外包”的方式转移的原因,但中国各地区不顾环境后果、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盲目地、不切实际地引入大量外商直接投资,这是导致我国工业污染问题日益加剧的根本原因。改变工业经济增长模式,实施工业的科学发展,是今后工业投资政策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三、宏观投资的低效率和微观投资的高效益并存
一方面说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来自微观经济的效益数据却不断好转,导致大量的针对决策部门政策的质疑。应当怎样解释这个现象呢?
1-中国工业投资的微观经济效益情况
中国工业投资的宏观效益不理想的状况,与企业微观经济效益普遍较好的局面,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照。这种对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工业投资效率好于全社会投资效率的情况,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政府决策部门认为产能过剩的行业[4],企业则认为投资效益好而持续投资,造成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大大出乎中央政府的意料。
根据宋国清、卢峰等人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资本回报率演变的测算[5],我国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回报率指标从1978年到1997年20年间是逐步下降的,回报率从28%左右下降到6-1%;但这种情形从1998年的6-2%之后开始出现逆转,以后逐年上升约1-75个百分点,到2006年为20-3%。这个回报率即使与日本、美国制造业相比也是偏高的。2005年日本制造业资本税前利润率为12-2%,我国工业为14-4%,比日本高出2-1个百分点;美国制造业2001年遭受“9·11”和经济不景气双重打击,工业资本税前利润率从20%左右4-5%,然后得益于灵活的企业制度和劳动力市场,以及外包对供应链和产业结构的重组作用,2005年美国制造业的资本税前利润率达到21-4%,比中国工业资本回报率高出7个百分点。
上面的数据是我国工业平均回报情况。如果考虑到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效益情况,则更具有比较意义。按照宋国清、卢峰等人的测算,2001—2005年日本制造业回报率简单平均值为9-8%,我国国有企业为9-7%;而同期我国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利润率简单平均值分别为14-9%和14-22%,比日本同一指标高出3—4成。尽管与美国制造业的利润水平还不能相比,但我国私营企业追赶的步伐更为明显。宋国清、卢峰等人的数据显示,2001—2005年美国制造业的年平均回报率为17-2%,而同期我国私营企业为13-9%,相差19-2%;2005年美国制造业和我国私营企业的利润率分别为21-4%和17-3%%,相差仍约为19-2%。
考虑到目前我国地方招商引资的决心都很大,而且对于一些二、三线及以下城市和地区而言,从区外引进私营工业投资者是他们最可行的选择。如果这些固定资产投资的绝大部分都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又得到地方政府在经济政策、社会地位等多方面的关照,从而形成了政府和企业齐心抓工业、上项目的情况,则来自中央方面的关停过剩生产能力的压力自然被消于无形。
2-来自市场方面的刺激工业投资增长因素
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经常会导致企业生产产品的市场需求及其价格发生变化。当行业市场需求上升,出现了产能不足的情况时,产品价格会上升,从而刺激企业扩大投资增加生产能力;当行业市场需求下降,从而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下,由于产品价格下降,企业一般会减少投资,如关闭工厂、变卖资产等,或者至多把投资局限在重置更新的范围。这样会导致市场供给减少,价格逐步回升。
当前影响我国工业品市场需求因素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1)住房和汽车市场需求的拉动。我国住房市场的启动于1998年,在此之前,我国住房主要由单位提供福利分房。1998年我国实行全面住房制度改革,旨在用住房货币化分配全面替代实物分配。由此,大量的城镇人口及城市改造、房屋拆迁造成的被动购房者大量涌向市场,而住房消费信贷制度无疑刺激了住房需求的实现。2000年以来,在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推动下,我国房地产投资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加,一方面拉动了建筑用钢材、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土地拍卖和房地产企业投机行为刺激了大量投资和投机性购房,反过来又推动了房价的持续上涨,由此引发“房地产投资↑→房价↑→房地产投资↑→房价↑”的恶性循环。
中国加入我WTO之后,中国汽车需求量和保有量出现了加速增长的趋势。2006年我国汽车国内汽车购买超过了55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30%。研究表明,我国居民收入提高、汽车价格的下降和消费环境的改善等三大因素,是推动中国汽车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的主要力量。
(2)“中国因素”推动的出口市场需求增长。“中国因素”主要体现在偏低的劳动力成本、超低地价的土地供给、对劳动安全和环境保护管理职能的缺失,以及远低于以购买力平价衡量的超低汇率。这些因素决定了只要是在中国土地上生产的产品,不管其技术含量和品牌如何,由于其折算成外币的超低价格,必将会获得世界出口市场。但这种低价出口的代价是巨大的,表现为我国大量应得利益通过低价交换的形式转移到了外国经销商和消费者手中[2]。由于生产条件上的诸多低成本因素,欧美国家的大量工厂开始向中国转移,国内资本也大量投资于出口型制造业,由此推动各地大量建设的外向型工业开发区热潮高烧不退。
(3)工业投资品市场需求的拉动。工业开发区建设,加上中国1998住房制度改革之后形成的房地产开发行业高利润,以及为上述住宅建设和开发区建设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在相当长时期形成了对土地、建筑安装工程、建筑材料、技术装备等的持续需求,从而带动了钢铁、有色金属、水泥、装备制造业等重化行业的投资高速增长,投资过热的现象十分严重。2006年,我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 150-53亿元,在全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占到了43%。在工业内部,采矿业和制造业投资增长迅速,而电力、燃气、自来水等基础设施投资增长速度明显下降。采矿业投资当中,煤炭开采及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两个行业的投资占据了绝大部分,延续了2005年的高速增长势头。我国采矿业投入呈超前趋势,主要是受国际矿石价格飙升和国内制造业生产能力扩张带来的需求扩张所吸引、拉动;而煤炭投资的增长一方面是由于电煤日趋紧张导致价格高涨的刺激,另一方面,国家加大了对于煤炭安全生产的投入力度和政策扶持,促进了煤炭投入增加。
3-影响投资成本和投资收益的因素分析
从企业投资的利润函数分析,初次分配中高利润、低工资的局面和企业自身的逐利动机共同推动了投资和出口的高速增长[3]。这种格局必将长期带来产能过剩、产业逆向选择等不良后果。
(1)土地获得和地租水平。目前我国工业用地的出让方式主要以协议出让为主。为了招商引资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及各自政府政绩的考虑,各地方政府普遍采取了吸引投资竞相压价的策略,出现了许多工业用地协议出让价格远远低于工业用地开发成本价格,甚至出现零地价、“负地价”的现象。由于土地出让程序的不透明,工业地价与商业和住宅土地价格存在较大差距。在2004年以前,浙江省工业用地出让价格除温州、义乌等个别城市以外,绝大部分地方低于土地征用和开发成本,只有市场交易价格的2/3不到,甚至更低。而且一些区域在招商引资的激烈竞争中,降低工业用地出让价格,返还出让金,甚至以零地价出让工业用地,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进入壁垒,这是导致产能过剩的一个原因。
(2)工资水平和劳动保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出现了劳动所得占GDP比重下降的趋势。从1983年开始,由于劳动对于资本的弱势地位,劳动收入在GDP中的比重出现大幅下降。媒体新近披露了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企业在华违规用工,受到广泛关注。中国长期受就业率迷惑,担忧提高工资将导致出口竞争力降低而影响存量就业,这种顾虑使低工资政策得以“正当”。这固然增加了厂商盈利的空间,但低工资也致一些劳工为生存而就业,无力提高技能,甚至不能支付后代的教育费用,人力资本得不到改善。此外,工会组织的薄弱不利于工人通过斗争等手段从企业获得应得收入。
(3)原材料价格变动。在我国,工业用原料主要是农产品、矿石、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天然气等,这些原料除农产品来自分散的农户,其余主要来自国内大型国有企业和国外供应商。由于农产品种植成本上升,我国农产品价格呈上涨趋势;而在国有企业和国外大型供应商卖方垄断的情况下,技术含量低下、原材料消耗型的下游企业很容易面对上游的不断提价;因外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企业制成品价格上调十分困难,这必然导致企业利润水平的持续下降。
(4)产品质量监管。一直以来,我国一些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是生产低劣工业品的主角。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技术水平较低,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缺少开拓市场的有效手段,更多地倚重价格竞争。同时,一些中小企业缺乏社会责任,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严格执行国家安全生产和质量技术检验检疫的等法律法规,致使在市场中充斥了大量不合格产品,这也是我国工业品生产过剩的一个重要特征。根据2007年第1季度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在3 652家企业生产的69类4 097种产品(不涉及出口产品)中,产品抽样合格率为80-5%。其中,产品抽样合格率为90%以上的有19类,80%—89-9%的有21类,70%—79-9%的有13类,60%—69-9%的有7类,抽样合格率为60%以下的有9类。抽查大、中、小型企业的产品抽样合格率分别为92-6%、84%、72-7%。
(5)环境污染管制。环境污染管制是企业进入的项重要障碍,但是目前一些地方重GDP增长、轻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机制不完善,环境管理体制未完全理顺,环境管理效率低下。几乎所有的城市都采取“工业立市”,把工业作为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采取“零地价”、减免税等多种手段,大大降低了工业项目投资风险和进入壁垒。这样就造成了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成为“工业城市”的景象,这种“改变中国”的行为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环境。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多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
总之,我国工业出口市场、房地产投资拉动的建筑材料(包括钢材)市场、汽车市场,已及由此拉动的工业基础原料和能源需求的增长,是我国工业品市场需求增长的主要引力。这些市场除了汽车市场外,大都是由于我国生产要素扭曲给企业带来的高利润刺激的结果,其投资和增长虽然有利于整个经济增长,但对我国资源与环境有着巨大负面影响。私营经济尽管富有活力,但如果考虑到不少企业的高利润水平是建立在炒卖地皮、偷逃税款、国有资产流失、榨取工人剩余价值、损害环境等方面,那么政府彻底抛弃与私人投资者共同创造的GDP目标,而把重心放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社会管制方面,就显得非常迫切了。
四、提高我国工业宏观投资效益的政策建议
总体来看,中国当前的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和产能过剩并存现象,是在私人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所占比重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发生的。由于参照了计划经济时期的一些政策和管理方式,例如工业用地出让价格普遍低于征地费用,导致地方政府普遍压低甚至大量拖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征地补偿费,而投资者普遍由此获得了偏高的投入—产出比,使得工业产出的分配向投资者严重倾斜;加之国有企业向社会分配利润的制度性缺失、各地区长期实行的压低工人工资政策、耕地保护失控、工业污染和生态恶化严重,使得工业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严重不协调。
理论界对于解决产能过剩的对策研究大部分是着眼于宏观研究的提出的。由于不能给政府政策提供必要的支持,导致主管部门在调控中只能根据经济景气进行直接管理。因此,从根源上说,造成当前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和产能过剩并存现象的原因,关键是生产要素定价偏低,企业生产的社会成本偏高,资本对生产要素和社会成果的占有日益扩大的趋势明显;加之生产资本日益向私人集中,使得即使在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外商和私人资本仍能够获得极高的投资回报。因此,解决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失控和产能过剩问题必须从切实降低工业投资的不合理利润做起。
因此,必须重新梳理我国工业投资和工业发展的思路,以科学的发展观调整和改善工业投资的基本格局。第一,在切实保护耕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推动工业投资,实现资源环境与工业发发展的平衡,实现工业集约增长和循环经济。第二,调整投资结构,通过产业政策禁止和关停损害环境和民生的工业投资,加大节能和减排的管理力度,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促进地区工业产业机构升级。第三,振兴和扶植地方国有、集体工业企业,形成真正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竞争的混合经济结构,规范其分配形式,实现共同致富。第四,大幅度提高法定工资标准和劳动者休假、住房、培训等劳动条件和劳动待遇,积极扶植代表工人利益的工会组织,抑制各类资本对劳动者的剥削,实现劳资关系的合理化。第五,推进大型国有企业分配、社会保障、公共产品供给等方面的体制改革,以降低居民的“谨慎型”储蓄,抑制住房和土地等资产价格的不合法上涨,刺激消费。
参考文献:
[1] 吕政,曹建海-竞争总是有效率的吗?——兼论过度竞争的理论基础[J]-中国社会科学,2000,(6)-
[2] 杨丹辉-低价竞争:中国出口的顽症[N]-中国经济时报,2006-05-22-
[3] 汪同三,蔡跃洲-投资、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深层次原因——从收入分配视角的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4]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S]-国发〔2006〕11 号
[5] 宋国清,卢峰,等-我国资本回报率估测(1978—2006)——新一轮投资增长与经济景气微观基础[C]-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论文,No-C2007002-
4.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分析论文 篇四
固定资产投资的经济效益,即在经济活动中,投入的固定资产数量,与该资产产出数量之间的比率。在对固定资产进行投资的时候,资产的投入主要包括建造以及购买材料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工费、材料费以及购买产品、设备的开销。固定资产的产出指的是利用该部分固定资产进行投资,由此产生的新资产,以及产生的新的生产力,同时还包括利用该部分资产投资所取得的新利润、税收等等。能够反映固定资产投资产生的效益指标分为微观、宏观两种。微观主要包括了工程所花费的工期、投资的回收率、资产的产值率等等。微观的指标能够准确反映出投资产生的直接信息效益,同时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即在该投资当中,所消耗的资源数量,以及在投资结束之后,所产生的供给能力。宏观指标包括了整个投资的周期、投资率、投资的效果系数等,集中反映了不同建设项目之间的关联,同时相互之间产生的连锁效益。
1.2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特征
固定资产的投资于其他经济活动相比,其效益具有长期性、不稳定性、间接性的特点。从宏观层面来分析该投资效益,其包括了从固定资产最初的投入,到该资产最终的产出全过程;从微观层面来分析,通过对固定资产的投资,使得原本的资产实现增值,同时也满足了社会当中各种需求。比如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改善、文化生活丰富等。上述的`不同改变,可能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呈现,同时也会在不同地区的GDP中有所反应。
2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提高的制约因素
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固定资产投资占据了很大比例。如果投资没有取得较好的收益,势必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因此,从这个方面来说,统计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能够带来的宏观经济效益,通过指标来正确反映这一数值,成为了对经济发展监测的重要方式。但是在实践当中,对该效益进行衡量的各项指标,与当下经济发展的趋势不相适应,仍然存在一些弊端需要进一步改进。
2.1效益指标反映不全面
在实践当中,投资效益的衡量指标重点放在我国的建设领域当中。这一衡量方式,仅仅能够反映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的进度如何,但是对于该固定资产的投资究竟带来多少经济效益,很难反应出来。从实践上来说,固定资产的投资呈现出长期性、多样性、阶段性的特点,因此仅凭某个单一的项目来判断该投资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是不够全面的。因此,对于固定资产的投资效益进行评价,应当从多个方面展开,能够反映出投资的复杂性,同时也能够准确反映该投资行为对经济产出带来的影响。
2.2效益评价指标过于静态化
正如上文所述,投资效益是个动态化的发展过程。在实践当中,我国采取的是每年度编制下年度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指标,这显然是一种静态型的指标,无法对投资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不能准确反映效益情况。
2.3效益指标缺乏应变性
投资效益评价指标的制定缺乏应变能力,指的是我国制定的效益评价指标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投资与经济增长方面,重点讨论的是资产的投资是否能够帮助经济增长。但是却忽略了固定资产的投资,是否能够引起经济变量发生变化。众所周知,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经济的增长,而经济增长也为投资提供了更多机会。改善周边环境质量等等,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评估,都能够反映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所取得的效益。
2.4评价结果片面化
目前,对于固定资产的投资效益评价仅仅从单方面讨论,投资是否取得良好的效益,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稳步提升。换句话来说,如果想更加全面地监督目前的投资情况,全面分析投资的效益,对投资进行严格的管理,就需要采用定量的方式来分析投资中的各个要素,找到与投资效益密切相关的因素,展开重点研究。
3完善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途径
3.1规模效益合理规划
固定资产投资取得的规模效益,可以从该投资的规模,以及该投资行为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帮助两个方面展开。换句话说,在某一段时期当中,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与该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相适应,能够促进经济平稳有序发展。
3.2投资结构效益的正确界定
我们可以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具体界定投资的结构效益。详细地说,我们应当从动态、静态两个方面去探讨结构效益。一方面,从静态角度去分析投资的结构效益,可以了解该投资的结构是否科学合理,资源是否得到有效配置,是否存在部分资源浪费的现象,在这一过程中所运用到的指标是“投资边际产出效益均方差”;另一方面,从动态角度去分析投资的结构效益,是具体研究该投资结构发生的变化,会对其它领域、其它部门的投资产生的影响。
3.3把握投资效益的整体性
要从整体的角度来分析投资的效益,具体从质量、关联性、直接效益三个方面开展研究。首先,通过直接效益的评价指标建立,通过“房地产销售率”这一指标的制定,能够反映出在房地产领域中,开发与最终经营效果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关联效益的指标,寻找与固定资产相关联的其它要素,比如就业率、环境指数等,来评价投资的效益。
4结束语
综上,在对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进行分析的时候,要从多个方面开展,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准确性,通过合理的评价来确保各项资源都能够得到合理配置,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毓,陈小娟,裴丽娜.石家庄市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分析基于-的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15).
5.投资效益的分析报告 篇五
作者:鸽子网文章来源:鸽子网点击数:更新时间:2010-7-4
肉鸽以杂粮为主食.一对良种肉鸽年产乳鸽8~9对,乳鸽孵出20多天,体重达600多克可出售,在禽类中生产周期最短.饲养良种肉鸽是一条投资少、用粮少、繁殖快、效益高的致富路.随着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由温饱型向小康营养型转移),肉鸽成为首选的短平快项目.投资2.4万元,一个农村劳动力完全手工操作,利用当地杂粮饲养300对良种肉鸽,年产商品乳鸽2400~2700对,年纯收入2万多元.鸽场建设与投资效益分析如下:
(一)鸽舍建设
一般饲养300对以下的小型商品肉鸽场,均可在庭院围墙边沿或水泥房顶搭盖简易鸽棚,也可以用旧房改建成鸽舍.鸽舍要求阳光充足,地势高燥.肉鸽场都实行自繁自养,需要建种鸽舍和童鸽、青年鸽舍.1、种鸽舍:种鸽采用笼养,可利用普通闲置房改建成鸽舍,也可新建鸽舍.铁线鸽笼由工厂生产,单笼规格深、高、长分别为0.6*0.5*0.5米.三层四隔构成1组,每组笼饲养12对.新建鸽舍应计算好使用鸽笼的数量及摆放方式,以此来决定每间鸽舍的长、宽和面积.若在平房内饲养,屋顶每4平方米面积要安装一块50厘米*60厘米的亮瓦.若要楼房下层饲养,则窗户面积应比普通住房加大1倍,或改成半墙敞棚式结构.饲养300对种鸽需要25组鸽笼和修建4.5米*15米规格的67.5平方米种鸽舍1幢.2、童鸽、青年鸽舍(饲养预备种鸽用):300对种鸽需建10平方米童鸽、青年鸽舍,要求实行离地网上圈养,网面离地面0.8米.围网可一半露天,一半在室内,露天面用竹条或尼龙网盖好,以防鸽飞走.网内分隔成2个小区,按鸽日龄分群饲养,每群30~40只.(二)鸽场投资概算:合计:2.4万元.1、种鸽繁殖很快.鸽场要获得高产,一般都要经过自繁自养二次选育高产种群.所以,饲养300对只需引种100对.3月龄种鸽每对48元,共4800元.2、25组铁线鸽笼,每组165地,共4125元.3、鸽舍67.5平方米,每平方米等价80元,共5400元.4、童鸽、青年鸽舍10平方米,预计造价550元.5、水电、工具、防疫消毒药品共1000元.6、饲料周转金(按300对120天饲料计算)约需5000元.7、不可预测开支(以上1~6项总和*15%)共3131.25元.合计:24006.25元,概算取2.4万元.(三)经济效益分析
6.投资效益的分析报告 篇六
。。
在企业环保投资与效益分析研讨班上的致辞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莱特娜女士
主席先生,亲爱的各位来宾,早上好:
今天我非常荣幸地代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参加开发署公共-私营部门伙伴关系项目支持的企业环保投资与效益分析研讨班。本次活动的举行得到了世界可持续发展理事会,以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为代表的中国政府,以清华大学为首的高校网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大力支持。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之一。加入世贸组织将为中国进入国际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外国公司也获得更多在中国投资的机会。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均有益于可持续发展。
但是,增长和发展的美好前景被持续的环境退化的阴影所笼罩。事实上,环境退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长期、健康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例如,高速的工业化对仍以煤炭生产为主的能源的需求,城市化、车辆交通引起的空气污染导致呼吸道疾病和慢性病(如癌症)的发病率大大增加。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提出的中国各地的健康风险指数表明情况不容乐观。除非马上切实采取行动,否则中国人民将在变得越来越富裕的同时,健康程度下降、寿命缩短。
在千年首脑会议上,189个联合国成员国承诺在2015年实现包括确保环境的可持续能力在内的8个千年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正如在10年前的里约地球峰会上确立的那样,强调发展是与环境紧密交织的。去年召开的可持续 1 发展世界首脑会议(WSSD)再次确认了这一理念并制定了全球行动方案- WEHAB 代表水、能源、卫生、农业和生物多样性。
中国已经认识到环境退化会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产生长期的消极影响,正在努力采取行动应对环境挑战。中国的生态系统、环境政策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无论是好是坏,都会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产生重大的影响。
由联合国秘书长倡导发起的全球协议呼吁企业界接受、支持以及遵守一系列有关人权、劳工标准和环保的核心价值观。秘书长要求企业界对环境挑战采取预防性战略,开展促进环保责任的活动,鼓励有利于环保的技术的开发和推广。通过将这9项原则作为企业战略和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我们可以使市场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环境需求做出更积极的反应。
可持续发展对于企业界来说至关重要。许多公司的生存系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之上。所有公司都能从构建稳定、正常运转的社会中获利。绿色技术是一个不断扩展的行业。在这里,创新意识带来繁荣和回报。认同可持续发展的公司会发现他们的声望在消费者以及业界的眼中得到提升。由于这些以及其他原因,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协议和企业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社会和环境责任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
走向可持续的未来要求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制定战略,立即做出选择并采取行动。在环境领域,政府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是,企业界应当而且能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应对环境挑战,这将深刻地影响中国在未来许多年中发展的可持续程度。
本次研讨班旨在增强中国的特别是中小企业CEO将可持续发展实践纳入企业战略的能力,从而支持国家解决环境问题的努力。研讨班上介绍的知识和案例将帮助CEO掌握如何进行企业环保投资与效益分析才能同时产生经济和环境效益。研讨班结束后,将对培训模型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测试。之后,将做为教学 2 内容纳入中国EMBA 项目。在座的各位学员参与的是一项具有探索意义的事业,我们希望它成为更多人学习借鉴的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关部门和企业可以携手关注公共问题。他们可以实现双赢。今天的研讨班就是这样的创举。
预祝本次研讨班圆满成功。
7.油田勘探钻井投资效益评价分析 篇七
关键词:勘探钻井,效益分析
随着我国油田企业面临的形势越来越复杂, 我国油田企业必须要适应市场发展的内在要求, 又必须保证国家能源的安全。在这样的情况下, 唯有提高油田勘探投资的效益, 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 才能在复杂的形势下站稳脚跟。
自从上世纪末, 随着中油股份为代表的三大石油公司的组建, 给我国油气田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油田企业进行这样的转变, 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 但是油田企业并未从根本上做出改变。部分企业重产量, 轻效益的错误思想仍然占据着主要位置。我们必须要尽早解决这样的问题, 才能保证我国油田企业健康的发展。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油气资源分类评价体系不完善
对于油气勘探而言, 油气资源的分类评价必须要受到一定的重视。油气资源的分类评价也就是在油气储量的分类上设置多重的、复合性的评价指标。对所辖区块的油气资源类型和资源的可转化比例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价, 从而根据评价的内容制定近期及未来的开发方案, 以实现油气资源的有效接替。我国一直以来只注重油气探明储量, 对油气资源分类评价体系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我国对油气资源的分配评价体系的不完善, 导致许多国内油气田企业对资源转化条件的分析不够, 从而导致难以保证寻找到优质的油气资源的基础上, 并且要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来提高油气资源的转化比例, 从而达到缓解油气探明储量猥琐的态势。在油气资源的工作中, 我们要从长远利益着手, 要保证油气储量后备资源的充足, 从而保证油气田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的根基。
2 各个油区勘探资金投入不合理
油气田企业属于典型的资源采掘型企业, 要想使油气田企业长期保持良好稳定性发展, 必须增加油气储量。这也是油气田企业的发展的战略重点。而提高资源勘探的投资对于增加油气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国际上的许多大型石油公司, 它们都根据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 制定了符合本企业特点的油气勘探评价体系。在该体系的指导下, 它们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油气勘探投资体系, 并且与油气储量间建立了线性正比关系。造成我国油田勘探资金投入不合理的因素主要有两个:首先, 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以及由于资源分布、油质分布、地面环境分布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勘探资源储量的转化升级能力不同, 这就给勘探评价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使得勘探资金不能合理的安排。其次, 我国油气田企业目前正在处于过渡阶段或者刚刚过度完成, 还并未建立起科学完善的油气资源分类评价体系, 从而使得很多企业在投资时存在这一定的盲目性。
以某海上埕岛油田Y井组开发项目为例, 开发方案动用地质储量550×104t, 建井组采油平台1座, 设计单井产能45t/d, 评价期内原油不含税价格取1040元/t (18美元/桶) , 计算项目的主要财务评价指标见表1所示。
从表1的计算结果可看出, Y井组产能项目的主要财务评价指标均高于行业基准要求, 说明Y井组按可研报告设计的开发方实施, 项目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3 勘探开发没有实现一体化
根据国际大石油公司的一些实际经验, 开发“一体化”的思路对于油气田企业非常重要。开发“一体化”的思路, 首先我们要对油气的储量做一个准确的了解, 然后运用科学、完善的经济评价方法对这些储量的未来价值进行一个准确的评估, 并且做出一个系统的报告——《油气资源储量报告》。通过这个报告, 投资者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油气田企业的长远投资价值, 企业的管理也可以明确开发的技术格局。目前, 我国还未实现勘探与开发的“一体化”, 对油气勘探的工作量过于重视, 从而忽视了投资的效益, 这些都严重影响着我国油气田企业。
4 勘探内工作量资金投入比例存在问题
油气勘探这项工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主要涉及了物化探、钻井、测井、录井等多个方面。这项工作的内部构成是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勘探内工作量资金的合理使用对于整个工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 同油区勘探资金一样, 由于我国缺乏科学的、完善的油田勘探钻井投资效益评价体系, 从而使某些勘探内的工作量上出现问题, 比如, 重复投入、无效投入等。这严重阻碍了我国油气勘探整体水平的提高, 影响到了我国油气勘探的发展。在不确定的因素中, 基准平衡分析是研究不确定性因素与项目盈亏的关系, 以判断项目承担风险的能力。
5 小结
面对我国目前油气勘探钻井经济效益评价所出现的问题, 我们必须建立起一个科学的、完善的油田钻井经济效益评价体系, 才能使我国油田企业得到很好的发展。建立科学的油田勘探钻井投资效益体系时, 首先, 我们要遵循资源指标序列作为勘探成果的原则、建立可采储量作为勘探最终成果的原则、多目标综合评价原则、勘探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其次, 我们要对评价指标体系做系统的论述, 对系统中的各个指标的计算公式用数学建模的方式进行表述;第三, 在提出勘探投资综合效益综合指数评价法的基础上, 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最后, 我们要对综合评价方法进行验证, 并且对未来勘探评价领域做出前瞻性的预测, 以使我国处于国际上较为领先的地位, 使我国勘探评价领域得到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屿涛, 蒋少斌.新疆油田10年石油勘探投资效益及影响因素分析[J].石油科技论坛, 2012 (1) [1]王屿涛, 蒋少斌.新疆油田10年石油勘探投资效益及影响因素分析[J].石油科技论坛, 2012 (1)
8.企业投资决策经济效益统计分析 篇八
关键词:企业投资决策;经济效益统计;分析
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环境中生存的生命线,企业只有以有限的资源投入获得相对丰富的产出、也就是投入产出比率能在同行中占据领先地位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的经济效益包括企业投资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经营纳经济效益。
一、货币的时间价值统计
1.现金流量
投资决策是通过对一个投资项目的各种方案的投资支出和投资后的收入进行对比分析,然后选择投资效果最佳的方案,而投资项目的投资支出与投资收入均以现金的实际支出(即现金的流出)的实际收入(即现金的流入)为计算基础。因此,投资项目从筹划、实施,直至投资项目结束为止的整个期间内发生的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形成了该项目的现金流量,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之间的差额称为净现金流量。具体估算各个投资方案形成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数量、时间和逐年的净现金流量、是正确计算投资方案经济评价指标的基础,也是正确评价其投资效益的一个必要条件。
2.现金流量指标的计算
(1)单利与复利。货币在不同的时间的价值是不一样的,例如、今天的1元钱与一年后的l元钱在价值上是不相等的.如果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5%,则将今天的1元钱存入银行,一年后可得1.05元、一年后多得的0.05元是推迟使用这1元钱的报酬.其相对数为5%。这种因放弃现在使用货币而获得的报酬称为货币的时间价值,一般用利息或利率表示。
(2)收益现值。在进行投资决策方案的评价分析时,投资收益都是未来某个时期预计的现金流入(收益),因此要计算收益现值。
现值是指未来某一特定金额的现在值,计算现值的意义正好与计算终值的意义相反,计算终值是从已知现值、利率和时间来测算投资的终值。而计算终值则是从已知将来值(终值)、利率和时间来测算其现值,也即计算其“今天的价值”。
二、投资回收期
投资决策一般涉及大量的资金,且资金占用时间较长,因此投资决策也常被称为长期决策或资本支出决策,投资决策的成败往往对企业的未来经营具有极为重大的影响,某些投资决策的成败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因而,对待投资决策、应持极为慎重的态度。在决策时要考虑多种备选方案,对于各种方案都要作综合评价,包括社会评价、技術评价、经济评价、环境生态评价和自然资源评价等。其中、对于企业投资而言、投资经济效益评价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应从经济上对影响投资效益的各项因素进行计算分析和比较,从中选出经济效益最好的方案。
静态投资回收期,简称投资回收期或投资偿还期,即投资返本年限,是以项目的净效益抵偿全部投资所需要的时间,它是反映项目投资回收能力的土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当累计净现金流量为零时,投资额得以回收。
投资回收期指标越短,则该项投资所冒的风险越小;投资回收期越大,则该项投资所冒的风险就越大。因此,投资回收期可以作为未来所冒风险程度的标志,投资回收期指标因其计算方便,易为广大实际工作者所接受。
由上面公式计算的投资回收期称为静态投资回收期,其具有两个明显的缺陷:①忽视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将不同年份的货币终值直接比较。可比性较差;②仅仅只是考虑了净现金流量中小于或等于投资支出的部分,没有考虑投资回收后的现金流量。用该指标评价不同的投资方案时,容易产业较大的片面性。
三、投资利润率
投资利润率一般是指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的一个正常年份的年利润与项目总投资的比率,对生产期内各年的利润总额变化幅度较大的项目,应计算生产期年平均利润总额与总投资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投资利润率和年平均报酬率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投资与收入之间的关系,投资利润率指标反映项目正常年份每l元投资带来的年利润,而年平均报酬率指标反映在整个项目计算期内年平均占用一元投资所带来的年平均利润。
上述两个指标的优点是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和掌握。其缺点主要有:一是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二是投资收益中没有包括折旧,没有完整的反映现金流入量;三是将之应用于两个或多个方案的比较时,要求这些方案具有相同的生命周期,否则缺乏可比性。因此,
这两个指标一般只用于方案的初选或者投资后项目间经济效益的比较。
当投资方案的内部收益率大于部门、行业或市场平均收益率时,该方案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应考虑采纳;当对不同投资方案进行比较时,一般可以认为内部收益率较大的方案较优。因此,内部收益率指标是投资效益评价的主要指标。
内部收益率指标是一个相对指标,在应用内部收益率指标对不同投资方案进行评价比较时,还必须结合绝对量指标如投资额和累计折现的净现金流量等来分析。例如,甲乙两个投资项目,甲项目投资少,内部收益率高,乙项目投资大,但内部收益率低于甲项目,如果是一个大企业,则可能放弃甲项目而选择乙项目;反之,小企业则可能会选择甲项目。
【投资效益的分析报告】推荐阅读:
企业教育投资效益的量化分析07-10
经济投资效益分析表08-16
学习投资效益分析简表08-01
环评中的费用效益分析10-16
效益分析07-05
公车改革成本—效益分析06-19
咨询企业综合效益分析09-12
区县审计效益报告范文11-07
养猪场效益分析报告10-23
mr社会效益分析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