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衷心的经典话语

2024-09-30

表达衷心的经典话语(7篇)

1.表达衷心的经典话语 篇一

所谓国家形象, 是“国际社会公众对一国相对稳定的总体评价”, 是“国家的客观状态在公众舆论中的投影, 也就是社会公众对国家的印象、看法、态度、评价的综合反映, 是公众对国家所具有的情感和意志的总和” (1) 。国家形象的内涵“首先是一种主体意识, 是国家或民族精神气质中的闪光点” (2) 。国家形象传播的渠道总的来说有两种:一种是民族——国家体系中的国家形象传播。这种传播以政府和国家为主体, 多通过政府机构、主流媒体、官方活动等形式实现。另一种是民间体系中的国家形象传播, 多通过民间团体交流以及民间群体或个体话语的表达。在过去, 国家形象传播以第一种渠道为主, 政府通过议程设置对国家形象的传播做出时间、阶段、主题、方式等规定, 通过主流媒体或官方活动予以实现。其传播路径是自上而下, 所使用的话语框架相对固定和模式化。随着信息时代国际传播的日益增多, 民间渠道传播国际形象越来越成为一种常见的活动, 如民间文化艺术交流、NGO组织的志愿者活动等。而互联网的发展为民众参与国际形象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渠道和多样的表达方式。

民间话语参与对话:打破被定型的“他者”形象

在传统语境中, 因为信息流动的不平衡, 少数西方媒体在国际传播中行使着话语霸权。在一些西方媒体的报道中, “落后”、“专制”、“缺少人权”、“国家内部缺乏法制”等负面评价经常与中国形象连在一起。而在国际舆论格局中, 中国媒体的声音是微弱的, 很难做到与西方强势媒体相抗衡。

Web2.0时代, 传统媒体对于舆论的控制和主导权大大削弱, 网络媒体为民间话语的表达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原来只有掌握着一定媒介权力的人或机构才能进行大众传播, 普通民众在国家话语体系中是被动的, 个人话语表达缺少便捷而及时的通道。而在网络环境中, 网民个体获得了强大的传播能力, 并因网络的“全时性”和“跨文化”特征使国家形象的传播持续不断, 具有广泛的渗透力。网络将来自民间单个话语的能量汇聚起来, 变成一种群体诉求。公众不仅是国际交流和外交谈判的旁观者, 也可以成为谈判的参与者、事件的评论者、政策的推动者。国家形象传播成为“全民参与”式的共同行为。

网络改变了国际传播的格局。传统的以少数西方国家为主导的传播将被多极化传播所取代, 互联网为相对弱势国家提供了获得平等话语权的工具, 而通过这种工具所能爆发的舆论影响力则可能是巨大的。西方视野中的“他者”不再沉默, 而是以主体姿态参与国际对话。

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不同国家在意识形态方面所存在的巨大差异, 使得国家话语体系在跨文化传播中面临种种尴尬。国家话语依靠某种政治力量得以传播, 多被认为是“被操控”或“被矫饰”的话语, 它被赋予太多政治意味或者是官方思想, 有时甚至与事实背道而驰。如果两国政府之间本身存在对立和抵抗情绪, 那么国家话语的说服力和传播效果将更差。而民间话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它来自草根, 代表了民众的看法,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它的传播力来自于观点本身的影响力, 与高高在上的国家话语形成对照和补充。在国际传播中, 《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西方主流媒体在报道他国事务时, 不只满足于获取来自他国的官方消息, 同时把各种民间的声音也作为认知他国形象的重要依据。若国家形象仅通过官方渠道来表达, 难免会出现“费力不讨好”的结果。

另外, 民间话语通过网络交流产生的“心理共通感”和“主体参与意识”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民族认同感决定了人们如何对自己的国家定位并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 是建立良好国家形象的基本前提和内在动力。民族认同感的强化虽然可以通过国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创设“仪式化”情景、建立主流话语等方式来实现, 不过其核心在于, 让每一个人真正意识到“我是谁”以及“我们是谁”, 即形成一种“集体良知”。而这种群体身份的认定仅靠强制性灌输是不行的, 它更多来自于个体通过参与公共事务以及融入群体场域而体验到的“主体性”存在。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 网民对此次灾难表现出了强烈的关注。他们在网上提供救援建议、发布寻人信息、鼓励受灾群众、商讨灾后重建, 无数个体的声音汇聚成舆论的海洋, 人们在沟通与交流中感受到心灵的共鸣。在这种情境当中, 个人被群体的力量推动着, 主体的参与使每个人都感受到与祖国一起共同面对灾难的勇气, 构建起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而海外媒体对汶川大地震当中中国人民所表现出来的团结和力量也大为肯定和赞赏。

网络民间话语参与建构国家形象的途径

与原来的单一渠道相比, 民间话语代表了民众之间情感沟通的诉求, 是建立于民族认同基础之上的利益表达, 通过网络的传播能实现社会力量最快速度和最大程度的整合。具体而言, 网络民间话语参与建构国家形象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 热点问题通过论坛、即时通讯工具 (MSN、QQ等) 迅速汇聚民意网络论坛是民意表达的集散地。网络论坛的平等开放性使得每个参与到论坛中的网民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观点。不同观点之间的交织和碰撞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场”。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在海外传递期间, 遭到了一些反华势力的亵渎。面对祖国所受到的不公正的对待, 中国民众及海外华人通过各种形式表达了对反华势力的抗议及对奥运会的支持。网络论坛成了人们表达爱国情感的主要渠道。很多网友用MSN红心签名来抵制反华声音, 还有数百万网友签名参加新浪网反分裂护圣火行动, 表达对祖国的热爱。面对公然挑衅, 中国网民没有沉默, 他们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又如, 网民针对CNN主持人卡弗蒂公开发表的辱华言论, 通过网络论坛等形式进行声讨, 并严正要求CNN道歉。在寻求公正的呼声中, CNN最后迫于压力而向中国人民道歉。

第二, 通过构建网络圈子进行“口碑传播”, 促进异质文化间的交流和对话全球化语境中, 网络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 通过SNS (社会网络服务) 等工具, 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找到志趣相投的网友并建立起紧密的联系。网络圈子的建立和扩大为不同文化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便利, 每个人被推到前台, 直接面对可能来自不同文化和国度的交流对象。这种交流消除了因政治纷争和国家利益所带来的隔阂, 取而代之的是基于普适价值观和文化理解之上的真诚沟通。通过人际沟通的拓展建立起来的互信关系比利益至上的关系更为持久。“口碑传播是形成国家品牌美誉度的重要途径。在国家形象传播的方式中, 可信度强, 说服力强, 最易为他国公众所接受” (3) 。这类传播虽然可能只是涓涓细流, 但从长远来看, 其产生的累积效应将会对国家形象的建立带来深远的影响。每个网民都成了国家形象传播和文化交流的使者, 而且这种传播显得更富有人情味和灵活性。

第三, 通过“公民媒体”进行国家形象传播互联网赋予个体表达话语的机会, 实现了“无门槛”、开放式的传播。表达权的释放带动了网民的自主传播意识。博客、播客、公民新闻网站等传播形式的勃兴, 为国家形象传播提供了另一种有效的渠道。“公民记者”和“草根媒体”虽然有别于专业记者和专业传媒机构, 但这些看似分散的个人力量蕴藏着突破传统报道视角、改变传统新闻语态的强大生命力, 在特殊情境中也可能会卷起注意力“风暴”, 产生联动效应。而对于那些拥有较高媒介素养、不满于西方媒体“独霸天下”的人们来说, 这种践行着“我们即媒体”的传播方式无疑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一些网民用英文在博客中传播和诠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或是通过照片、音视频等多媒体方式从个体化视角来记录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中国人的思想和情感。

理性表达:网络民间话语的建设性意义

虽然网络为民众提供了畅所欲言的空间, 但可以肯定的是, 民间话语对于国家形象传播所带来的作用不全是正面和积极的。正因为网络表达的匿名性和随意性, 使得很多网民认为自己的言论是不受任何约束的, 也不必承担任何的责任。这种对言论的放任不仅会产生大量的语言垃圾, 也会令国家形象为之蒙羞。以2008年12月6日法国总统萨科齐会见达赖为例, 此事在强国论坛、天涯社区、凯迪网络等论坛中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网民对萨科齐的行为表示愤怒和抗议。萨科齐总统不顾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和中方的一再严正交涉, 执意以法国总统和欧盟轮值主席的双重身份会见达赖, 干涉了中国内政, 也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 是一意孤行、不顾后果的错误行为。这个问题应属于政治性的公共事件。但是, 在网络中, 却有很多的网民在批评萨科齐错误行为的同时, 对他的私人生活也指指点点, 甚至用到很多粗俗不堪的词汇。网民的愤怒可以理解, 但是表达愤怒不应该以恶语相向为方式。个人主义是西方社会的主导价值观, 人权、自由通常都会被赋予极高的地位。在西方人眼中, 公共生活应该与私人生活分开。即使是像总统这样的公众人物, 当他回到私人生活中时, 他有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有些评论虽然只是调侃或玩笑, 但通过网络无障碍的传播之后就有可能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特别是对于热点事件。试想, 如果中国网民的言论被国外媒体或国外受众看到, 可能又会在评论中国形象时多增加几个负面词汇。

在涉及外交关系的诸多问题中, 中国网民表现出来的“网络民族主义”同样值得注意, 尤其是部分网民在评价国际问题时显现出的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狭隘民族主义的特点是“自我封闭、自高自大, 拒绝同其他民族 (国家) 进行有益的交流, 拒绝认同普世价值规范和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 最后孤立于世界的情绪和由此产生的对抗意识” (4) 。狭隘民族主义不仅会损害一个国家的良好形象, 也会损害其国家利益。可是有相当一部分的网民误把“狭隘民族主义”当成是爱国主义的表达。例如, 对于中日关系, 由于两国对历史的认识问题存在巨大差异, 中日公众相互对立的情绪浓厚。2008年5月,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展开了访问日本的“暖春之旅”。此次访问对增进中日两国的战略互信, 构筑两国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对于此次访问, 网民表示极大的关注。笔者观察了新华网、人民网、国际在线等重点新闻网站, 网民的评论很热烈。大多数网民肯定了此次访问的重要意义, 并着眼于中日两国未来关系的发展提出了理性的观点。但也有一些网民仍采用偏激的语言表达了对日本这个民族以及日本人的反感和仇视。如“日本是世界上最残暴又不认罪的民族!要防止小日本奴役我们的一代又一代啊!”、“日本人天性残忍不是人养的, 和这种没心没肺没肝的人交朋友你敢吗?我是不敢!”、“日本亡我之心不死!让我接受日本人?办不到!” (5) ……这些言论进一步激化了民族矛盾, 挑起了极端民族主义情绪, 无疑构成了不利于两国关系良性发展的刺耳音符。除了涉及敏感的政治问题之外, 一些网民在言论中表现出来的“民族中心主义”也应引起警惕。例如, 在China Daily (《中国日报》) 网站的BBS讨论区中, 有这样的一些话题:“中国会成为世界的领导者吗?”、“什么时候中文会代替英文?”、“中国40年的历史等同于欧洲4个世纪的历史”、“中国:所有国家的榜样” (6) ……这些帖子暴露出盲目的民族优越感和排外思想, 他们虽以爱国主义的面目出现, 却表现出一种极端和蛮横的情绪, 损害着一个国家的声誉和形象。

“网络民族主义”直接指向“自我”与“他者”的关系, 体现了网民对中国外交及国际关系的主体性认知, 它直观地从网络舆论中反映出来, 同时作用于更广泛的社会舆论乃至国际舆论, 从这个角度而言, 网民作为对话主体深刻地影响着国际社会中的话语互动。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曾对“话语伦理”提出了重要的观点。他认为, 话语行为的三大有效性要求——真实性、正确性、真诚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7) 国家形象传播中民间话语的积极意义在于它通过调动民众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进一步强化民族认同感, 并为国家形象提供一种理性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不可否认狭隘民族主义的爱国初衷和动机, 但在全球化的语境中, 狭隘民族主义背离了国家利益, 也阻碍了国家融入世界的脚步。如果民族主义的情绪不受控制或由其放任, 对国家形象传播产生的将是反作用。

国家形象传播中民间话语与官方话语的互动

在跨文化传播中, 民间话语提供了崭新的传播视域和传播形态。国家形象传播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其传播主体可以是多元的, 这当中既包括传统的官方渠道, 也包括在网络浪潮中不断崛起的来自民间的“新意见阶层” (8) 。两者互动的前提在于政府对网络新媒介的定位以及网民使用媒介的能力。

对于国家和政府来说, 一方面, 应适当放开民间渠道, 鼓励民间话语。如合理利用网络论坛展开新闻话题的讨论, 或通过策划专题的方式来吸引网民的参与。在涉外事件中, 使用灵活的组合式传播策略。既通过官方媒体表达政府立场, 也利用民间渠道反映民众呼声。另一方面, 对民间话语也应进行适当调节和引导, 通过意见领袖、舆论引导等方式控制有可能滋长的狭隘民族主义情绪。例如人民网的强国论坛经常邀请政府官员或外交大使与网民在线聊天, 民众可能存在的疑问被解开, 并能站在全局的高度提出有建设性的观点和意见, 形成民间话语与官方话语的良性互动。

而作为民众来说, 应加强“文化自觉”, 更好地理解本国文化, 把握政府在外交及对外传播中的基本方向和原则, 并充分利用网络来对外传播和展现国家形象。民众要增强“走出去”的意识, 正视差异的存在, 与外界主动沟通, 合理利用各种论坛, 包括国外有影响力的新闻网站及网络论坛实践多元对话中的主体性。在涉及国际关系的敏感问题上, 应尽量保持冷静和理性的态度, 用“和而不同”的理念指导传播行为, 在沟通中促成相互理解。

摘要:随着互联网媒介的迅速发展, 民间话语在国家形象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络媒体为民间话语的表达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公众不仅是国际交流和外交谈判的旁观者, 也可以成为谈判的参与者、事件的评论者、政策的推动者。国家形象传播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对于国家和政府来说, 应适当放开民间渠道, 鼓励民间话语参与, 同时对民间话语进行引导, 形成民间话语与官方话语的良性互动。而对于民众而言, 应加强文化自觉, 增强“走出去”的意识和能力, 提升媒介素养, 主动与外界沟通, 充分利用网络传播和展现国家形象。

关键词:国家形象,网络,民间话语

参考文献

①刘小燕:《关于传媒塑造国家形象的思考》, 《国际新闻界》, 2002年第2期①刘小燕:《关于传媒塑造国家形象的思考》, 《国际新闻界》, 2002年第2期

②程曼丽:《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 《国际新闻界》, 2007年第3期②程曼丽:《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 《国际新闻界》, 2007年第3期

③范红:《国家形象的多维塑造和立体传播》, 《全球传媒学刊》, 2008年第3期③范红:《国家形象的多维塑造和立体传播》, 《全球传媒学刊》, 2008年第3期

④李正国:《国家形象构建》,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第108页④李正国:《国家形象构建》,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第108页

⑤http://view.home.news.cn/comment?url=http://news.xin huanet.com/world/2008-04/14/content_7970738.htm⑤http://view.home.news.cn/comment?url=http://news.xin huanet.com/world/2008-04/14/content_7970738.htm

⑦章国锋:《哈贝马斯访谈录》, 《外国文学评论》, 2000年第1期⑦章国锋:《哈贝马斯访谈录》, 《外国文学评论》, 2000年第1期

2.应重视提升党史话语表达的科学性 篇二

[关键词]科学性;辛亥革命;负总责;全面抗战

[中图分类号] D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1--0016-03

一、关于辛亥革命评价的主流表达:“成功”与“失败”交织的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1]不过,要修好这门“必修课”,真正发挥其“资政育人”、“以史鉴今”的功能,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是这门“必修课”的内容及其话语表达必须具有科学性。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党史著述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某些话语表述矛盾和混乱的现象,必须引起注意。这里,仅举几个例子对此做些分析。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政治事件,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国共两党的特别重视和高度评价。就中国共产党来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评价了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阐明了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明确界定了辛亥革命的社会性质,并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作出了辩证评价。兹引述两段相关论述如下:

一段出自1939年5月4日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的演讲:“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已经五十多年了;至于资本主义外国侵略中国,则差不多有了一百年。一百年来,中国的斗争,从鸦片战争反对英国侵略起,后来有太平天国的战争,有甲午战争,有戊戌维新,有义和团运动,有辛亥革命,有五四运动,有北伐战争,有红军战争,这些虽然情形各不相同,但都是为了反抗外敌,或改革现状的。但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才有比较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孙先生开始的革命,五十年来,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2]

另一段出自毛泽东1942年3月30日在中央书记处会议所作的《如何研究中共党史》报告:“辛亥革命只是在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皇帝,没有彻底。我们写历史时常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其实并不能说完全失败,辛亥革命有它的胜利,它打倒了直接依赖帝国主义的清朝皇帝。但后来失败了,没有巩固它的胜利,封建势力代替了革命,袁世凯代替了孙中山。”[3]

毛泽东这两段论述影响很大,成为后来权威党史部门修史的一个基本指导和参照,无论是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还是2002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所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其中关于辛亥革命的叙述和评价基本上都遵照了毛泽东的相关论述。由于毛泽东的这些经典论述中对孙中山辛亥革命的评价存在“成功”与“失败”并存的矛盾状况,所以至今党史著述中也没有解决“成功”与“失败”交织的矛盾问题。例如,《中国共产党历史》写道:“辛亥革命的成功,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拓展了视野,为中国的进步潮流开启了闸门。”[4]“因此,从根本上看,辛亥革命既未能铲除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统治的根基,也没有改变中国深层的社会结构,更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讲,辛亥革命没有成功。”[5]“辛亥革命的成功,曾使他们欢欣鼓舞,激励他们继续奋斗;它的失败,又给他们以深刻的启迪。”[6]

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党史著述中之所以出现“成功”与“失败”交织的矛盾状况,究其原因:一是机械照搬毛泽东说的“经典论述”,没有深刻思考和分析这些表述中的某些论断和观点是否科学;二是没有清晰地界定“辛亥革命”这个概念,把1911年辛亥革命等同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实,就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本身来说,它作为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个部分和一个阶段,当然是成功的;但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最终结果,无疑是失败的,而且正因为其失败,所以才有了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希望上述问题能引起党史学界特别是权威党史部门的注意,以便在研究、宣传以及著述、修史中避免出现这种矛盾现象,从而提升关于辛亥革命话语表达的科学性。

二、关于博古、张闻天领导职务的规范表述:“负总责”还是“总书记”

在党的早期组织史中,从1928年党的六大至七大这段长达17年的时间里,党的组织机构和中央领导人变化的情况由于原始档案的缺失而相对模糊,这是造成后来许多相关问题争论不休的直接根源。关于这段历史,近年来争议较大并引人关注的就是博古(秦邦宪)、洛甫(张闻天)领导职务的称谓问题。

众所周知,1928年6月至7月召开的党的六大选举了工人出身的向忠发担任党的最高领导人,其职务称谓是“中央政治局主席兼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主席”。这时,“主席”取代“总书记”,成为党内最高领导职务的称谓。但是在此后至党的七大这段长达17年的时间里,党的组织机构和领导人中究竟有没有再设“总书记”?也就是说,博古、张闻天党内领导职务的称谓究竟是“总负责”还是“总书记”?在党史学界,由于原始会议记录和相关材料的缺失而使这个问题成为一桩聚讼纷纭的历史疑案。综观党史著述,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官方和民间、当事人与知情者之间两套不同的话语表达,出现了官方的“负总的责任”(简称“负总责”)表述与民间的“总书记”表述相互对峙的状况。

先看官方的表述情况,以《中国共产党历史》为例。1931年上半年,顾顺章、向忠发先后被捕叛变,给中央机关和领导人的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同年9月,“根据共产国际远东局的提议,在上海成立临时中央政治局,由博古、张闻天(洛甫)、康生、陈云、卢福坦(后叛变)、李竹声(后叛变)六人组成。博古、张闻天、卢福坦三人任中央常委,博古负总的责任。这个中央临时领导机构,随后得到共产国际的批准。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继续贯彻执行‘左倾教条主义的方针”。[7]由此可见,博古在此后至1935年遵义会议这段时间里成为党的主要领导人。《中国共产党历史》对博古党内领导职务称谓的表述是“负总的责任”或“主要领导人”,即便在1934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在瑞金召开六届五中全会“改组了中央政治局,选举产生了中央书记处”之后,采用的表述仍是“中央主要领导人”。[8]

再看民间的表述情况,以研究者的相关文章和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为例。近年来,有的学者和网络上对于党的六届五中全会选出的中央政治局的表述,与《中国共产党历史》有很大不同。比如,有的文章指出:“在1934年1月召开的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博古又被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9]再如,人民网《中国共产党全国历次代表大会数据库》中关于中共六届四中全会的条目明确地写道:“全会决定设立中央书记处(又称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博古、张闻天、周恩来、项英为书记处书记,博古任总书记。”[10]从以上材料来看:博古在党的六届五中全会后的党内领导职务称谓无疑是“总书记”。

与博古相关的是1935年遵义会议后张闻天的领导职务表述。对于遵义会议后党的组织机构和中央领导人的变动情况,《中国共产党历史》是这样记述的:遵义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2月5日在川滇黔交界的一个鸡鸣三省的村子,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中央总的责任(习惯上也称之为总书记)”。[11]联系到遵义会议后常委分工由张闻天取代博古的历史背景,如果博古当时担任的“总书记”,那么张闻天担任的也应该是“总书记”?但是颇有意味的是,自1979年张闻天追悼会至今这段时间里,关于他在党内的领导职务称谓的争论一直不休,而且还呈现了从“总书记”(1980年代初)到“负总责”(1980年代中后期至1990年代)、再从“总书记”(2000年代至2010年代)到“负总责”(以2015年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为标志)双方拉锯的状态。

其实,弄清博古、张闻天领导职务的规范表述,一个重要关键点就是弄清党的六届五中全会的党的组织沿革。目前党史学界对于这次会议及其后的中央领导人变化的历史叙述,多是依据当事人、知情者的回忆和有关文件进行的。然而对于其中的回忆材料,对于同一个事件,当事人甲与乙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或者是同一个当事人不同时期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究竟该怎么处理?最典型的就是张闻天和陈云在对有没有设“总书记”的回忆(对此,近年已有文章详细论述,这里不再赘述),这是在编修党的早期历史中需要特别重视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问题。党史学界特别是权威党史部门有责任弄清这个问题,把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党组织机构及中央领导人变化的序列明确地梳理出来,以便为学习党史提供一个清晰脉络。

抗日战争史是党史的一个重要部分。进入历史新时期以来,党史学界对于抗战史的话语表述随着研究的深化而更加科学,但是不少有关党史著述仍存在着术语混乱使用的情况。比如,对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标志性意义的表述,究竟是打响“全国抗战”(或“全民族抗战”)的第一枪,还是打响“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这里以2014年国家档案局发布的《浴血奋战——档案里的中国抗战》为例。其中第一集关于“卢沟桥事变”表述是这样的:“1937年7月7日夜……负责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第29军37师109旅219团,在团长吉星文的率领下奋起还击,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立即通电全国,号召全民族奋起抗日。蒋介石也在庐山发表了谈话,宣布准备应战和守土抗战到底的决心。日军挑起的卢沟桥事变,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怒火。卢沟桥抗战,揭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12]仔细分析这段表述,就能发现其中存在着术语使用不当的问题,即把“全国抗战”和“全面抗战”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了。“全面抗战”与“片面抗战”是国共两党在抗战路线上的特定称谓,其所对应的主体对象不同,前者是共产党,后者是国民党。因而,卢沟桥事变的标志性意义的科学表述,应该是标志着“全国抗战”(或“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近年来,以纪念卢沟桥抗战爆发77周年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契机,党史学界在抗战史的研究在一些问题上形成了诸多共识,比如: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标志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终点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共14年;这14年又分为两个阶段,即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之前的6年是“局部抗战”阶段,此后为“全国抗战”(或“全民族抗战”——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发出的全国通电中指出:“只有实行全民族抗战,才是中国的出路。”);在“全国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采取的是一条发动广大人民参与战争的“全面抗战”的路线,从而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而国民党则采取的是一条“片面抗战”路线;等等。如何使这些具有科学性的共识得到有效的巩固、强化和传播?这也是党史学界和权威党史部门在修史过程中需要予以重视的一个问题。

以上只是列举了近年来关于党史著述中话语表达存在矛盾或混乱问题的具体例子。这些例子在宏大的历史叙述中,也许只是“细枝末节”甚至微不足道,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挑战着党史著述的科学性,甚至会损害党史的公信力。与一般意义上的历史相比,党史具有很强的政治性,这种政治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基础,这样才能令人信服。提升党史话语表达的科学性,党史学界和权威党史部门责任重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3-07-22.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63-564.

[3]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27.

[4][5][6][7][8][1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19.20.21.396.482.491.

[9]郭德宏.对待错误的不同态度决定了不同结局[N].北京日报,2015-10-26(23).

[10]人民网.中共第六届历次中央全会[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58/4527140.html.

[12]卢沟桥事变揭开全面抗战序幕[N].南方日报,2014-08-26.

作者系《北京日报》理论周刊主编

3.表达感谢的话语 篇三

1、感谢吴晨晓在我上厕所的时候拦路抢劫,提高了我的居安思危意识,让我知道,最黑暗的人总会出现在最黑暗的角落。

2、人生旅程上您为我点燃希望的光芒丰富我的心灵,增添我的智慧谢谢您!老师愿您永远健康!愉快!幸福!

3、您用心中全部的爱,染成了我青春的色彩;您用执着的信念,铸成了我性格的不屈,老师,我生命的火花里闪耀着一个您!

4、感谢许思璋在回家路上陪我聊天,让我回味去年夏天的味道,夕阳,未干柏油路和慢慢踱步的味道,我舍不得一口吃掉。

5、您不是演员,却吸引着我们饥渴的目光;您不是歌唱家,却让知识的清泉叮咚作响,唱出迷人的歌曲;您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一批批青年人的灵魂……老师啊,我怎能把你遗忘!

6、感谢老师对我孩子的关爱与照顾,孩子的成长需要你们的关怀与辅佐,对你的感激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但却记在心中!祝愿老师桃李天下,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孩子的明天会因为有你的教育而感到骄傲!

7、开学的第一天,我认识了您,新老师。当我见到你就觉得是那么亲切、温暖。你会在三年中让我们长成更粗壮的小树。将来无论我会成为挺拔的乔木,还是低矮的灌木。老师,我都将以生命的翠绿向您致敬。愿我们的青春的欢乐永远伴随着你,教师节来临之际,亲爱的老师,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8、老师,如果您是天上美丽的太阳,我们就是地下可爱的小草,是您给予我们新的生命。您日夜不停的帮助我们,照料我们,您辛苦了!

9、有人说,您们是辛勤的园丁,而我们却要说,您们是无私的甘露,花园中,一朵朵朝气蓬勃的花儿正沾着甘露,灿烂的盛放着。老师。您们放心吧。您们为我们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将我领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我们会好好珍惜的。

10、天天路过你的身边,却一直没有进去看望过你,今天我终于决定鼓起勇气,敲开你的办公室:老大,节日快乐!

11、直到有一天,当我发现我们都已经渐渐地老去的时候,我才感悟到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朋友之间的友谊!朋友,谢谢人生路上曾有你。

12、向帮助过我的朋友和我所爱的朋友说声感谢,感谢你走进我的生命,让我的生命丰富而又美丽,我愿以我有生的时光,带给你无限的快乐,祝感恩节快乐!

13、夜很深,想念的心在空中游荡,无论我们距离有多远,至少可以享受同一片的星光!感谢你在我生命中出现的每一刻!

14、在这充满温馨的日子里,让花朵和微笑回归您疲惫的心灵,让祝福长久的留在您的心中,我还要说声:谢谢你!

15、自从俺得到你地关爱,好像在漫漫地黑暗中见到了光明,在无涯地沙漠中得到了清泉,在山石中发现了一枝鲜花,俺怎能不感谢你呢?

16、我也许不是您最出色的员工,而您却是我最崇敬的领导。

17、一个个日子升起又降落,一届届学生走来又走过,不变的是您深沉的爱和灿烂的笑容。祝福您亲爱的老师!

18、让我们再次感谢总经理和XX公司姑娘们的支持和诚挚友情。此致敬礼分团X年X月X日拾金不昧感谢信范文在全力构建和谐校园的日子里,我院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19、在我的心目中,您是最严厉的父亲,又是最慈祥的妈妈;您是无名英雄,又是教坛名师。

20、感谢你为我做的一切,你是我最想要感谢的朋友,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请允许我真心的说一声谢谢你,祝你永远开心。

21、感谢公司为我们这些经济困难的出租车驾驶员送来了温暖,我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公司对我们的关爱,我们用语言难以表达对你们的感激之情,只有在今后的营运服务中,将这种感激化成对乘客的优质服务,将这份爱心播洒给社会上的每个人。

22、作为家长,我们非常满意学校的各项素质教育,非常感谢老师的辛勤付出,孩子能遇到这么好的老师,在这么好的环境里学习,我们家长很放心也很满意。我们相信孩子在学校和老师点点滴滴的教育下,会一天天地进步。希望孩子在以后会越来越好。谢谢老师们!你们辛苦了!

23、山海可以阻隔彼此,却阻隔不了我的思念,距离可以拉开你我,却拉不开真挚的情谊,时间可以淡忘过去,却忘不了永远的朋友。

24、拨动真诚的心弦,铭记成长的辛酸,成功的道路上永远离不开您,亲爱的老师,祝您永远幸福!

25、您的眼神是无声的语言,对我充满期待;是燃烧的火焰,给我巨大的热力:它将久久地、久久地印在我的心里。

26、你心底坦荡善良,呵护着我善感柔弱的心灵;你待人宽容真诚,谅解着我幼稚任性的举动;你态度亲切温和,融化着我冰冷淡漠的外表;你精神乐观向上,开导着我悲观厌世的思想!亲爱的,真意谢谢你!

27、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也未必流芳百世;老师,您的名字刻在我们心灵上,这才真正永存。

28、很感激你,正式因为你一直以来的容忍和提拔,才有我今天在公司的成绩,谢谢你!

29、感谢你关切地注视我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迈进,用友谊启发我对未来的追求。

30、老师,你辛苦了,每次第一批到校的是你们,而最后一批回家的又是你们,“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祝你们在教育事业上再创辉煌!

31、在成长的岁月中,曾经陪你笑陪你愁的朋友,是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愿彼此都能珍惜这份友谊,做个永远的朋友。

32、人世间最珍贵的,莫过于真诚的友情,深切的怀念,像幽香的小花,开在深谷。

33、我初中三年在六中的生活很好,对六中的印象很好。这是因为六中的管理制度严格,为我们创造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并且六中在这今年当中创造出了一系列的辉煌成绩,这也证实了六中人的`能力。我愿六中以后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成绩,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34、感谢伤害我的人,因为他磨练了我的心志;感谢欺骗我的人,因为他增进了我的见识;感谢遗弃我的人,因为他教导了我应自立;感谢绊倒我的人,因为他强化了我的能力;感

35、曾经你说,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士兵。我以你为榜样,认真而又凶猛的拼杀好久,现在想来,我一直当你是恩师,真心感谢你!

36、老爸老妈因为我的孝顺而幸福;女友因为我的体贴而甜蜜;我因为发了工资而体贴;领导,给俺多开点工资吧,让俺更孝顺体贴。

37、老婆,我代表全家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您多年来的伟大奉献表示最最崇高的敬意。一句话:感谢您,老婆!

38、您对我们严格要求,并以自己的行动为榜样。您的规劝、要求,甚至命令,一经提出,便要我们一定做到,然而又总使我们心悦诚服,自觉行动。这就是您留在我心中的高大形象。

39、恭喜您!从今开始,您拥有一份优质的保障计划。能得到您的认同与支持,我感到无比的荣幸与兴奋!由衷感谢您对我及公司的信任与支持,今后,我们将以更迅速专业的服务,回报您对我们的信任,同时,我们也将提供更多

40、今天我来到这里,坐在这个位子,谢谢领导给我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我一定做好我的本职工作,和谐团队,和谐创造,谢谢!

41、感谢那些在我生命中留下痕迹的人,感谢你们让我的人生更精彩。感谢有你,有你真好。

42、爱我的人,使我的生命不再孤单;感谢我的敌人,让我认识自己和看清别人。

43、感谢您的全部,感谢您给我的所有,感谢您,我的老婆。相信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会过得更加幸福美满,我们在爱情的康庄大道上会越走越远。

44、发这短信给您,是为了表达我内心由衷的谢意,同时也要恭贺您,由于您明智的选择,拥有了完整的保障计划及今后一流的公司高品质的服务,您的保单将在5天内整理妥当,届时我将专程为您送达。

45、老师,您是辛勤的园丁,培育了我们这些种子,使我们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您是未来的建筑师,一砖一瓦的辛勤工作!您是点燃的蜡烛,照亮着我们,却唯独没有照亮自己。今天,我们用真诚的祝福感谢您!老师,您辛苦了!祝老师桃李满天下!

46、无论将来如何,我都要感谢你,感谢你来到我的生命中,带来了美丽、快乐,感谢你给了我永远珍视的记忆。

47、有一道彩虹,不出现在雨后,也不出现在天空,它常出现在我心中,鞭策着我堂堂正正地做人――给时刻关怀着我的导师!

48、上次多亏了你,才能帮我度过难关。这份感激不知怎么报答,为表达我的亲近不如我俩今天就实现共产主义吧!今后你的就是我的啦。

49、人生旅程上,您丰富我得心灵,开发我得智力,为我点燃了希望得光芒,谢谢您!

50、感谢钱卓汇上课陪我一起聊天,陪我一起傻笑,让我想起那个充溢着阳光和欢乐的教室,想起那帮曾经一同经历中考鞭尸的朋友,那是一些流淌在血液里的东西。

51、忘不了您和风细雨般的话语,荡涤了我心灵上的尘泥;忘不了您浩荡东风般的叮咛,鼓起我前进的勇气。老师,我终生感激您!

52、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苍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它飞翔;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立;我们感恩敬爱的老师,因为他们甘为人梯,用肩膀托着我那稚嫩的孩子,使他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感谢老师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教导,祝您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53、老师,您就像是蜡烛,点燃自己,照亮别人,也像吐尽青丝的春蚕,为了让年轻一代得到攀登科学顶峰的“金钥匙”,您煞白了头发,费尽了心血。在教师节之际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54、在这特殊的节日里,我们想对您说:老师,您辛苦了,祝老师能以乐对人生,以笑对考验!

55、日前,我们“中美贸易和投资洽谈会”青岛分团正着急为赴美选带什么礼品时,是您总经理毅然伸出友谊的手,XX公司的姑娘们昼夜加班,赶制出一份丰厚独特的礼品,使我们深深感到,XX公司的花边美,礼品更美:XX公司的姑娘们手巧,心灵更美。

56、这一路,如果没有你,也许我就没有了勇气做自己。不管是笑还是哭泣,我的世界已经不能没有你。感谢有你,一路相随;感谢有你,让我尝到了幸福与甜蜜。

57、幸福的生活中少不了你的陪伴,高兴的快乐都是关于你的出现。感谢有你,生活不在孤单;感谢有你,距离不在遥远;感谢有你!

58、学会感激感激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给了我宝贵的生命;学会感激感激我的老师,因为他们给了我无穷的知识;学会感激感激我的朋友,因为他们给了我克服困难的力量;学会感激感激我周围的一切,因为他们给了我和谐健康的成长空间。

59、为了表达我们公司由衷的感谢,谢谢您们一直以来对我们的支持和信任!同时,我为能争取到您们的认可和友谊而感到高兴,我们会珍惜,并维系到长远。

60、对您的感激千言晚语也无法表达,对您的祝福百千万年也不会改变,老师,祝您万事如意!

61、朋友,让我轻轻的说声你好,虽然人生难免有聚有散,但你却是我心中,最珍惜最难忘的朋友。

62、秋天,一个多么多情的季节。温暖的夕阳下,我们总会想起儿时的故事,想起青春的岁月。也想起了我们身边那些默默奉献多年的老师。

63、小宝,感谢你一直以来对我的照顾,是我不好,其实你更像个孩子,却还要照顾经常让你伤心的我,对不起,请再给我一次机会,让我在以后的生命中一直陪着你、照顾你!

64、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读书环境,是我们锻炼的场所、施展才华的舞台,我们应该感恩学校。

65、感谢对手,是他们让你成长;感谢母亲,是她给了你看到世界的机会;感谢父亲,是他握住你的手让你前进;感谢朋友,是他们在狂风骤雨的路上陪你一起走;感谢自然,是他教会了你一种感谢的心态。

66、意料外接到你的电话,平凡话语滋润我心田,善意提醒让我受益匪浅,真心真意地谢谢你衷心地关心,我也祝你一切如意,因为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67、朋友是灯,帮你驱散寂寥,照亮期盼。朋友是茶,帮你过滤浮躁,储存宁静。朋友是水,帮你滋润一时,保鲜一世。朋友是糖,帮你冲淡苦涩,挂满甜蜜。

68、万语千言写不尽的感激之情,我公司只有通过日常工作中遵章经营,守法纳税的实际行动来对工商局窗口为我公司提供的优质服务作出真情报答。

69、真心感谢所有领导和同事,感谢与这一群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的领导、同事们一起成长、一起拼搏,一起努力。

70、感谢我不可以住进你的眼睛,所以才能,拥抱你的背影,有再多的遗憾,用来牢牢记住,不完美的所有美丽;感谢我不可以拥抱你的背影,所以才能,变成你的背影,躲在安静角落,不用你回头看,不用珍惜。

71、烟雨依前时候,霜丛如旧芳菲。与谁同醉采香归,昨日花下客,今似蝶分飞,不要让生活使你变成游客或过客!

72、如果有一天我迷失风雨中我知道你会为我疗伤止痛,也许我们最终世界会不同可我知道你将会陪我在风雨中,谢谢你!

73、假如我能搏击蓝天,那时您给了我腾飞的翅膀;假如我是击浪的勇士,那是您给了我弄潮的力量,假如我是不灭的火炬,那是您给了我青春的光亮!

74、你给我的最珍贵的礼品——真诚的友情,在我生活的银河中,犹如一颗明亮的星星。

75、亲爱的,对不起,不能在你身边照顾你,谢谢你对我的包容,能遇见你,是我最幸福的事,感谢你,让我遇见,让我钟情!

76、烟雨空蒙,绿柳依依,春去春来,花开花谢,沿着岁月的轨迹,我看见那些回忆被镀上一层光芒,它很美丽,只因你陪我历经风雨,它很动人,只因有你,谢谢!

77、在我孤寂忧伤的时候,你默默地给我慰藉温暖,使我感动。我将把这一切视为最可贵的馈赠最宝贵的财富。

78、我能想到最美的记忆,是你总在我沮丧的时候,给我最积极的鼓励,一生有你,无怨无悔!

79、当我们自处一角,静心浅问,以前经历过多少触目惊心的浪漫,抓住过多少稍纵即逝的幸福,又演绎过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

4.表达心情的话语 篇四

2) 自己选择的路就要坚持走下去,路上的艰辛,无需抱怨。

3) 如果真相是种伤害, 请选择谎言。 如果谎言是一种伤害, 请选择沉默。如果沉默是一种伤害, 请选择离开。

4)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会闭上眼睛,去细数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

5) 那些曾经以为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里,被我们遗忘了。

6) 曾经的时光似流水一般渐行渐远,心中的情愫却是依然,花开花落岁月流转,风可带走残云云可以遮蔽明月。只是,有些事再也回不去,那流年里失去的青春,逝去的爱情,再也不会回来了。

7) 男人这辈子只能为一个女人犯傻,因为从此后他就学聪明了。女人这辈子只能为一个男人付出所有,因为从此后她就一无所有了。

8) 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9) 我真的很爱过,也真的很恨过,可是那些爱啊恨啊就那么匆匆过去了,现在想想我其实并不后悔,如果再让我选择,我还会这么来一遍。

5.七夕表达爱意的话语 篇五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我这么喜欢吃伊利巧乐兹,只因为那句喜欢你,没道理。

接受孤独,接受失去,接受自己是不完整的,偶尔还会被变故打败。也许接受是难以下咽的,但在无法承受的时候,要学会放过自己。

我寻了半生的春天,你一笑,便是了。

爱神告诉我,爱是缘分,爱是感动,爱是习惯,爱是宽容,爱是牺牲,爱是体谅,爱是一辈子的承诺!

好看的女生我都拒绝了,不为什么,只想一直牵着你的手走到白头。

如果爱情也有广告,那大概是,我脑海中你的样子。

我不愿去哪,因为你的心就是天涯海角,我们不是游走人间,而是陪伴一生。

有时候,露出笑脸,只是不想让你担心或难过。但其实,我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坚强。

每天早上醒来,看见你和阳光都在,这就是我想要的未来。

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忍不住想跟你在一起。

我之所以活到现在的全部意义,就是为了此刻能与你相遇。

其实你不喜欢我,我也不会死,但是如果你肯喜欢我,我一定会非常非常勇敢地活下去。

喜欢一个人不犯法,就算犯法我也顶风作案。

表达七夕语录

自从你出现后,我才知道原来有人爱是那么的美好。

错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这句话是不成立的。时间哪有对错,错的明明是那个人。

我的手被划了一道口子,你也划一下吧,这样我们就是两口子了。

梦见你忘却疲惫,想你想得无法入睡,别说你还无所谓,收下我的红玫瑰,你不爱我是你不对!

实在是太喜欢你了,就像小时候喜爱的糖果完好的装起来,馋的时候舔一口,那种甜到心里的喜欢。

其实,我一直都在你身后,就差你一个回头。

如果有一天我不言不语站在你身边,你不要怀疑,我这一生的分分秒秒,连带下一生的朝朝暮暮都已经给了你。

你是我的天空,时晴时雨;你是我的风景,山水相依;你是我的梦境,梦中有你;你是我的动力,让我进取。爱你,亘古不变!

不需言语,让我用行动告诉你,什么叫爱。

我的酒量大概就是一打啤酒或者半斤白酒,再或者你的四两微笑。

很后悔认识了你,你让我感受到你不在我身边时的痛苦。

当我决议跟你渡过下半辈子时,我盼望我的下半生赶紧开始。

相爱就是,无论是一米八还是两米二宽的床,我们都只睡一米。

日子在不同的空间流逝,想念在不同的时间来临,不管世事如何的变迁,你永远是我的最爱。

不论你去舍处,我的心追寻着你的踪影,你落在地上的每一个足印,都会使我激动不已。

表达七夕短句

将来的某一天,我们可能会忘记这一天。但将来的每一天,我都会在你身边!因为,我爱你!

纵然世间任我挑,我的选择仍是你。

我门像是两条平行线永远不能坦白面对面。

希望我像还没到的快递一样,令你期待又牵挂。

像所有人认为的那样,你就是我整个世界。

就算世界荒芜,总有一个人,他会是你的信徒。

我不想跟你谈理想人生空泛泛,我要和你讲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有喜欢你和爱你。

给我一次机会,我会让你生活在阳光里,我会为你成为只属于你的太阳。

或早或晚,能够遇到你就好;或风或雨,能牵着你的手就好;或多或少,你能在乎我就好;或苦或乐,我们在一起就好。只想告诉你:有你真好!

我们相信,我们永远一起。

因为有风,柳条得以轻扬;因为有雨,禾苗得以滋长;因为有花,自然才显芬芳;因为有你,生活才显阳光。

爱就爱了,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哪怕相隔千山万水,哪怕相别千年万载,这份情不变,这份爱绵延。要你知道,你都占据着我的心田。

那些终将过下去的日子,叫做余生。而与你有关的日子,才是未来。

爱上你以后,我觉得自己哪里都不够好,哪里都缺乏自信。但是为了你,我愿意变成更好的人。我要证明我并不是你的包袱,而是足以与你相配的人。

表达七夕说说

多想跨过山和大海,去拥抱你,而不是拿着手机说想你。

我的眼睛深情地注视着你的眼睛,就像大海般蔚蓝,纯净得揉不进一粒小小的细沙。

来到人世间蹉跎几十年,只为望你回眸一眼。

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爱你,我觉得我只能如此回答:因为是你,因为是我。

我是你的小小狗,你是我的小小骨头,就算掉进臭水沟,我也捡回叼着走。

爱情不是依附,爱情是各自独立坚强,然后努力走到一起。

一路有你,愁也坦然,笑也畅快,一生有你,忧也自在,乐也开怀,爱情的幸福生活让我陶醉,让我迷恋,亲爱的,一切只因有你。

对于你阿,是心尖上的喜欢,别人靠近一点点,就哭鼻子的那种。

婚姻是看得的见的,爱情是看不见的;问候是看的见的,关心是看不见的,可是我爱你,却是显而易见的。

我答应不会让任何人伤害你,包括我自己在内,相信我!我会给你幸福。

原是今生今世已惘然,山河岁月空惆怅,而我,终将是要等着你的。

真想紧紧地抱住你,让你感觉到我因爱你而加快的心跳;真想紧紧地搂住你,让你体会到我因爱你而急促的呼吸。

世界上最旖旎的风光都比不上你的眼眸,世界上最黑暗的沼泽都敌不过你的沉默。

我会珍惜与你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因为余生很长我只想珍惜每个当下。

假如你是我梦中那只收桅待泊的船,我愿是那静静的湾,荡着轻柔的浪,舒展着迷人的滩。

我希望你能为我改变,希望你能把我乖乖的宠着,改掉你的臭脾气,让我觉得至少和你在一起是幸福有未来的。

现在每天醒来睁开眼见到的是墙上你那似阳光般的笑靥,好想哪天醒来时,第一眼所触及的是真正的你那似花般甜甜的睡容。

你是我光想想都会偷着乐的人,甜不可言,乐不可支。

你需要一个可爱乖巧的女友,比如我。

你,我一生最爱的人;你,我一生最想的人;你,我一生守候的人;你,我一生惟一的人。

喜欢你也许是我错了,爱上你我真的变了许多!傻瓜,我爱你!

表达七夕文案

想牵你的手,一起到一个叫永远的地方,看天长地久的风景,尝海枯石烂的味道,直到永远!

一双手,一个梦,生命因你而独特;许下承诺让我一生陪你走;我的笑,我的泪,都想要与你分享,你让我的生命更加坚强。

我把思念都告诉了心跳,心里的你有没有偷听到。

最好的爱情就是,包容彼此的过去,相信彼此的未来。

等待一次日出,需要一天;等待一次月圆,需要一月;等待一次花开,需要一年;等待一次“爱你一生一世”,需要一辈子。亲爱的,你的一辈子,我来承担。

有时最小的东东会在你的心里占据最大的空间。

要不是因为爱着你,怎么会夜深还没睡意;要不是因为爱着你,怎会不经意就叹息,全世界只有你不懂我爱你!

你别难过,风筝有风,海豚有海,你还有我。

我希望你在生病时只有我在照顾你,更希望你不会生病。

人生只要两次幸运就好,一次遇见你一次走到底。

牵着我的手,闭着眼睛走你也不会迷路。

从未奢想荣华富贵,能和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你)静静走过生命中所有的春夏秋冬,就是我唯一的最大的奢侈。

再热情的心也经不起冷漠,再爱你的人也经不起冷落。

我想在爱你一次,一爱就爱一生那种,十指紧扣,一起漫步,想和你一起做很多很多有趣的事,陪伴着一起白头,一起终老。

6.表达衷心的经典话语 篇六

关键词:新疆,“7·5事件”,《纽约时报》,话语分析

2009年7月5日, 新疆乌鲁木齐市发生严重暴力事件, 地域的特殊性加上敏感的民族问题, 此事件迅速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 特别是国外媒体积极要求进疆采访。众所周知, 西方媒体在报道2008年西藏“3·14事件”时有很多不实之处, 那么在新疆“7·5事件”中, 他们会如何阐释这次同样发生在中国西部的暴力行为呢?为了深入考察这一问题, 本文选取了2009年7月5日至9月6日两个月的《纽约时报》所有对新疆的报道作为研究范本, 并运用话语分析理论对这些文本进行深入考察。

“以荷兰学者梵·迪克为代表的话语分析理论在新闻话语中的运用, 使得新闻理论研究从外部研究转向了新闻话语的内部研究。然而, 传统的对新闻话语的分析仅注重静态的新闻话语结构的探索。因此, 在对新闻话语的分析中, 不能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以结果形态存在的新闻话语上, 更要把注意力放到新闻话语形成的动态过程中, 在结构——行动、国家——社会两种视野下寻求新闻话语生产的动力机制。”本文主要通过对语篇的特点和他们生成的历史背景来考查语言结构所隐藏的意识形态意义, 进而解释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在以“xinjiang”为关键词, 在《纽约时报》官方网站共搜到31篇文章。话语分析理论认为文本意义的产生是以下逻辑作用的:词汇选择——隐喻的产生, 勾起了话语接受群体内心的某些原型沉淀和集体记忆, 从而完成对有关主题的话语阐释。因此, 词语的选择、隐喻的产生和集体记忆的唤起构成了本文的分析逻辑。

词语的选择——话语生成的场域

文本的生成意义首先源于对词语的选择。词语的选择能够反映出话语主题对被界定对象的心理与暗示。文中以“中国政府”、“汉族人”、“维吾尔族人”以及“热比娅”为轴心, 分解出围绕这些轴心所运用的关键词。具体情况见表1:

从表1.中不难看到, 话语主体在重复某些词汇的过程中建构起来了四个话语系统。中国政府为了丰富的石油资源, 鼓励汉族人移民到新疆地区, 大力开发西部, 并在此过程中推行“汉化”政策, 从而改变了新疆的地域以及人口结构。维族人在不断被边缘化的过程中与移民至此的汉族人产生了矛盾, 他们因语言、文化的边缘化和失业等问题对汉族人充满了仇恨。在压迫中开始反抗, 但遭到了中国政府的镇压。热比娅作为维族人的领袖, 流亡海外, 她是“达赖喇嘛式的人物”。

隐喻与转喻的运用——神话的构成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纽约时报》在新疆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 同时还可以从修辞分析中了解《纽约时报》建构这一话语神话的结构秩序, 即比喻。符号学中比喻分为隐喻和转喻。隐喻, 即利用两个符号之间的相似性, 以一个类比另一个。转喻就是部分代替整体, 以某一事件代替事实全部。隐喻和转喻所蕴涵的正是符号的隐含义, 或者说, 符号的隐含义通过隐喻和转喻手法表现为符号的深层意义和潜在意义;揭示隐喻和转喻, 正是为了揭示言外之意。这种隐含义来自社会的文化观念、心理结构、意识形态, 这正是符号产生所依托的环境。

在对热比娅进行报道时, 两次提到了达赖喇嘛。达赖喇嘛在美国媒体中通常以“和平的”、“非暴力”、“引领宗教信仰”的“领袖形象”出现。《纽约时报》通过“达赖喇嘛”这个隐喻将热比娅与达赖喇嘛化为一谈, 进而将新疆问题化作了美国人对西藏问题的固定理念 (人权、自由问题) , 起到了很强大的修辞效果。

此外, 纽约时报记者在《Migrants Describe%Grief%From%China’s%Strife》 (移民诉说冲突的痛苦) 中, 描述了一个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号召下来到乌鲁木齐的家庭的遭遇。这是一个三口之家, 儿子在暴乱中死亡, 死亡前的那个春节他才刚刚在老家定亲。文章这样说, “The%killing%of%Mr.%Lu, %25, %was%a uinous end%to%the%journeyof afamilythat%had%fledtheir poor%farming%village incentral%Chinaorethana%decade%ago%to%forgea new%lifehere in%China’s remote%desert region……The%fatherstared atcigarette butts strewn across%the%floor.“We’ll%never%come back, ”%he%said.%”

虽然没有直接评价, 但是这个来自中国河南, 打算在新疆开拓新生活却丧命于此的家庭的悲惨结局, 不能不说是《纽约时报》对“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隐蔽的注脚。这种隐蔽的意义转移进而影响了美国民众对“7·5事件”的看法——中国推行移民政策不当所导致的灾难。

“自由”、“民主”、“人权”——集体记忆的传播效果

在对“3·14事件”和“7·5事件”的阐释中, 《纽约时报》都勾勒出了“自由与压迫”、“移民与边缘化”这样的二元体系。事实上, 权利主体采取任何一种阐释方式并非偶然, 必然在某处与某些意识形态或权力体系暗合。

“集体记忆” (collective%memory) 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法国史学界出现的新概念。“哈布瓦赫认为, 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是过去的重构。我们关于过去的概念, 是受我们用来解决现在问题的心智意象影响。集体记忆在本质上是立足现在而对过去的一种重构。”

1620年, 当一群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邮轮到达北美土地时, 自由、平等、人权这些概念成为一种集体记忆埋藏在他们心中, 或者说, 正是这些情结在他们离开故土时就已经形成。

“‘原型沉淀’或‘集体记忆’通过斯图尔图·霍尔所称的‘优先解读’ (preferred%reading) 得以实现, 他认为人们总是习惯性地首先接受话语中的支配性价值, 而取消其潜在的‘革命意义’。”因此, 当《纽约时报》用“被压迫”、“愤怒的”、“语言和文字被边缘化”的话语结构来阐释这群人和他们所实施的暴行的时候, 盎格鲁-撒克逊种族的“要民主”、“不自由毋宁死”的集体记忆又被重新勾起, 那么这场暴行也会被美国民众顺理成章地定义为少数种族对抗强势种族的正义行为。

哈布瓦赫还认为, 对于记忆来说, 最重要的不是记忆者本身对过去所体验事件和意象的回忆, 而是社会的需求促成了记忆者对事件和意象的重建。也就是说, 记忆是根据某种需要而重新构建的。无论是出于国家利益, 还是出于吸引读者的需求, 抑或是本身的价值观所在, 《纽约时报》有关“7·5事件”的报道在客观中立的报道宗旨下, 隐蔽地、巧妙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修辞手法, 从而将想要呈现的“真实”呈现在美国民众面前。

结语

自近代以来, 世界一直处于坚不可摧的二元对立的格局, 从殖民的分割, 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立, 乃至“东西”、“南北”的分裂。无论后殖民主义者和后解构主义者如何在符号层面上解构和打破这一话语体系, 事实上对于中国的刻板印象依然固执地沉淀在他们的集体记忆中。

西藏“3·14事件”发生后, 有学者对《纽约时报》的报道进行研究后, 发现了《纽约时报》在塑造两类典型形象时的特点 (见表2) :

表2与文中的开篇分析有很多不谋而合之处。在此次“7·5事件”报道中, 《纽约时报》的编辑记者们在“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的内心情结推动下, 用自己的眼光定义了维族人与汉族人的冲突, 巧妙地通过话语修辞手法又一次把这次冲突模式化、固定化。可见美国媒体在西藏和新疆问题上已经将中国政府牢牢地固定在了“虐待少数民族”、“殖民者”的十字架上。

这正是我们值得思考和警惕的问题。奥威尔在他的小说《1984》中描述了浸润在“老大哥”组织下的人们每天接受单一的信息来源, 对世界已经无法判断。尽管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旅游, 未来也许还有更多的人会接触到真实的中国, 但是大部分人还在通过《纽约时报》这样的媒体来了解世界、了解中国。不难想象, 凭借着强大的信息输出, 在有关新疆、西藏问题上, 西方国家的声音必将在全球新闻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引导着他国民众的心理。2009年3月14日, 在西藏暴力事件发生一周年之际, 国内媒体精心准备的稿件鲜有被国外媒体采用, 在世界新闻流通中我们的声音依然薄弱。话语分析不仅提供了分析问题的视角, 同时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可能, 也许政治修辞学的训练需要成为新闻媒体, 特别是对外宣传媒体的必备知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邹建达:《多维视野下的新闻话语分析——兼论话语分析在中国新闻理论研究中的运用与拓展》,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5) 。

[2].文中所分析的新疆“7.5事件”报道均来自《纽约时报》官方网站http://www.nytimes.com/pages/todayspaper/index.html

[3].涂光晋、宫贺:《中美官方西藏主题新闻发布的政治修辞分析》, 《国际新闻界》, 2009 (8) 。

7.还学生话语权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篇七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1.019

在一些课堂中,教师总是滔滔不绝,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让学生有口难用;或教师抛出问题,学生金口难开,课堂死气沉沉。这样的课堂难保教学目标的实现,自然谈不上高效课堂。高效课堂的一个显性的指标是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的自由表达。本文选取《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课的几个片段就还学生话语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 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话敢说

一些课堂上学生不敢说,是因为怕说错,被同学笑话,遭老师批评。当教师以民主的精神、平等的态度、友好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就能轻松、自在、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敢于大胆地说。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让所有的学生敞开心扉,把自己的想法、发现大胆地表达出来。

片段1:引入新课时趣味实验激发兴趣,民主氛围解除学生顾虑。

师:打开一小瓶汽水,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生:(惊讶地、不约而同地)石灰水浑浊了。

师:说明什么呢?

生:(齐声说)产生了二氧化碳。

师:你学过了哪些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呢?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好吗?(期待的目光、商量的口吻)。

生1:呼吸会生成二氧化碳(平时很胆怯、今天鼓起勇气的小夏举起手来,老师抓住机会点了小夏)。

师:说得对,你很会将化学与生活进行联系(老师真诚的鼓励壮大了学生发言的胆量)。

生2: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生3:(补充)要充分燃烧。

……

教师和蔼的笑容、亲切的言语、及时的鼓励,创设了一个民主、平等、自由的教学氛围,增强他们当众说话的勇气和信心。同时以趣味实验开场调动了学习兴趣,宽松愉快的环境会使学生心情愉悦,乐于思维,敢于表达,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讲出了许多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为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提供了研究对象。

二、 贴近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

化学学习从根本上是与生活相联系的,化学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所以新课程标准要求树立化学教学生活化的思想。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熟知、亲近的生活走进化学课堂,使化学课堂变得具体、生动、直观,充满生活气息,这样学生课堂上就有了能表达的话题,就能生成更多宝贵的学习资源。

片段2:运用生活中的材料组装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

师:运用现有仪器同学们组装了多种发生装置,能否用生活中的一些材料来代替化学仪器来制取二氧化碳呢?

生1:(短暂思考后)用饮料瓶代替锥形瓶。

生2:(小康拿出身上的药瓶说)用药瓶也可做反应容器。

生3:用输液管代替导气管。

生4:用注射器代替长颈漏斗。

生5:不能用注射器,我觉得金属针头会被酸腐蚀。

师:讲得对,你很有化学眼光,其中原理以后我们就知道了。

……

由于问题贴近生活实际,学生感到亲切,容易产生联想找到生活中的替代品。将丰富的生活素材作为思考的出发点,学生课上就有话可说,促进了语言表达,活跃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思考,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 搭建平台,让学生充分表达

高效课堂是互动的课堂,课堂上搭建互动平台,创造学生说话表达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开拓思维、交流思想,体验学习过程,感受学习快乐,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质量。如选择仪器组装制取二氧化碳发生装置时,进行小组讨论,人人发表意见,共同商讨,设计方案。在小组讨论后,学习热情处于高涨,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全班展示,集体交流,让小组派代表讲解每一种装置的优缺点,为学生再次提供表达的机会,从而使信息渠道全面畅通,学生的语言表达逐步得到提高,也使他们的思维得到了一次升华。

片段3:分组讨论制取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后进行全班展示,讲解装置的优缺点

师:刚才各小组通过合作组装了多种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接下来请小组推选代表汇报所设计装置的优缺点

生1:我们对制取氧气的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稍作改动,去掉酒精灯,将试管口竖直向上,这样的装置非常简单,操作方便。

生2:我们用长颈漏斗、锥形瓶、带导管的橡皮塞组装而成,反应容积增大且可以随时添加稀盐酸。

生3:长颈漏斗还可以换成分液漏斗,这样下端管口不需要伸入液面以下,还能控制反应速率。

生4:我想用底部穿孔的试管、烧杯、带导管的橡皮塞也可以组装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能控制反应的开和停。

……

小组讨论是学生最自由的交流平台,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相互争论。小组合作后再全班交流,学生代表小组展示合作的成果,表述反应的原理,阐述做法的理由,解释现象的原因……给学生提供表达交流的更大平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 虚心倾听,让学生完善表达

完善的表达必须从虚心倾听开始,要集中注意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和老师的讲解,进行自我理解,权衡评价,主动地选择和组织信息,纳入自我认知体系;并且学会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见解,并有所突破,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其次在表达过程中及时补充和纠正,注意化学语言的规范,尽量使自己的语言表达准确、明了、易懂。

片段4: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进行对比后,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师:比较了实验室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你能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吗?

生1:首先选择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主要考虑原料的价格、条件难易、速度快慢等方面。

生2:(马上补充)还要考虑制取的气体是否能够纯净。

师:说得好(教师侧耳倾听,适时鼓励)。

师:反应原理确定后接下来考虑什么呢?

生3:选择制取气体所用的装置。

师:怎样选择装置呢?

生4: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

生5:(小李马上纠正)根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的是发生装置,选择收集装置则是根据制取气体的性质。

师:又是根据哪些性质呢?

生6:根据气体的密度大小和溶解性大小。

师:不错,你能说说怎样根据这密度和溶解性选择气体的收集方法?

生7: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难溶于水的气体用排水法收集。

生8:(稍作停留后小刘站起来)不一定,也可能不易溶于水,如氧气。

师:想得很全面(教师表示肯定)。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9:(一会儿)还要加一条,就是气体不能与空气或水反应。

师:(教师立即夸奖)想得非常严谨。

……

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归纳,交流学习心得,训练学生完整表达,在此同时,教师以身垂范,虚心倾听,在肯定鼓励的同时,启发学生不断纠正、完善表达,使表达更加准确、完整、严密,符合化学学科的语言规范,提高化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上一篇:内部审计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下一篇:幼儿园班主任班级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