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事业及其ngo发展战略的思考

2024-07-19

中国公益事业及其ngo发展战略的思考(共2篇)

1.中国公益事业及其ngo发展战略的思考 篇一

浅析中国草根NGO发展现状

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班级:2007社工1班学号:200740103119姓名:陈五扬

摘要:草根NGO是民间自发组织而成立的民间组织,它有力的促进了公民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在许多领域,政府已离不开民间组织的参与,是公民和国家的联系桥梁。本文分析当今草根NGO发展的现状,并对草根NGO如何走出发展困境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草根NGO民间组织公民社会

草根NGO的概念

NGO 是英文Non Government Organization的缩写,世界银行《非政府组织的立法原则》中将其定义为:“在特定的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一部分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性公司或其他法人,且不以营利为目的,即使有利润赚取,也不可以将此利润分配。”NGO 也叫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民间组织等。把NGO 称为第三部门,是相对于作为第一部门的国家体系和第二部门的市场体系而言的。我国NGO按照建立的途径不同,可分为自上而下的和自下而上两种类型,前者一般是由政府自上而下组织建立,经过登记注册,享有合法地位和相应优惠条件,但官办色彩浓厚,后者则由民间人士自下而上发起,没有经过任何形式的注册,直接从事公益服务或者组织社区行动,这种组织即为草根NGO。

草根NGO的社会功能NGO 组织动员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弥补政府社会职能的不足,协助各级政府在救灾、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发展公益事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NGO组织的出现是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必然要求,也是逐渐增强的公民社会意识的体现。NGO 在许多国家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尤其是在社会变革迅速的国家,增加的速度更快。我国的NGO 起步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根据民政部门统计,截至2005 年底,全国各类民间组织已发展到32 万多个,其中社会团体近17.1 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4.8万个,各类基金会975 个。草根NGO具有一般NGO的作用外,还有自上而下,隶属于政府的NGO所不具有的优势和价值理念。

(一)促进公民社会的建设

“公民社会是相对独立于政治国家的民间公共领域, 其基础和主体是各种各样的民间组织, 作为公民社会主体的民间组织指的是有着共同利益追求的公民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团。”[1]作为由民间发起的纯志愿性的组织, 当代中国的草根NGO 是这类组织的最典型代表。作为相对与政治社会独立的部分, 宏观上, 公民社会要求公民必须具有在相当程度上的自主的能力, 具有“宽容性、责任性、权利性、妥协性”;[2]在微观上, 组成公民社会的民间组织必须具有公共的精神, 以社会价值作为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在理论意义上, 它们不仅在实体上投入了中国公民社会的发育过程, 而且他们在价值诉求上起到了对个体公民的教育意义, 其行为也推进了对中国政府的社会制约模式的形成。而最有意义的在于, 作为“纯公益人”的中国草根NGO 志愿性强,为实现社会价值而基本放弃了物质利益, 体现了公民社会互助的公共精神。

(二)在提供社会服务方面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率

草根NGO 区别与政府类NGO(简称GONGO)和以营利为目的提供公共产品的组织的核心在于其“纯公益性人”性质。他们一般规模小, 组织制度灵活, 在实施政策时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面向个体, 这是GONGO 和营利组织的弱项;组织成员在公益行为中并不索要报酬或只拿到非常低的生活费用;同时, 作为提供公益产品的社会组织, 由于这一类的NGO 是自

下而上的发起, 以社会价值的实现作为信念支撑, 并且组织结构并非以正式的方式出现, 所以这类组织会把会费、募捐、专项救助等所得基本用于实现组织目标之中;而且法律上对此类组织在税收上的减免也促进了其成本的减少, 所以草根NGO 只将很少的部分用于支持组织内部运行。相对于正式的制度化NGO 和社会经济组织, 这样的低成本的社会资源再分配的方式是草根NGO 自身的效率优势。

中国草根NGO发展现状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救灾中,非政府组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无论是在救灾资金的募集、救灾物资的输送、灾后重建及灾区人民情绪安抚等方面其作用不可忽视。非政府组织在此次灾难中的行动极大的减轻了政府的压力,而且对于民族凝聚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比如说中国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而且拨款25 万瑞士法郎,并从总会备灾库借调总价值95.89 万元物资运往灾区。南京爱德基金会,拨款100 万元,在成都建立救灾办公室。李连杰壹基金,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很快组织近千万的物资发往灾区。组织筹集民间款物主要是靠非政府组织,社会慈善损赠具有自愿性、自发性,各种非政府组织目标及其所连接的社会关系的影响使其更适合筹集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这次地震募捐常见的方式有通过各种媒体(报纸、电视、网络)发布救灾呼吁、电话募捐、在公众场合放置捐款箱等。四川汶川县地震发生当天,壹基金联合众多网络向家人发出“早一点到达,多一分希望” 的捐助呼吁,截至14 日15:30,壹基金募集捐款已超过1860 万元人民币。非政府组织可以举办抗震赈灾活动,激发人们的捐赠热情,募得善款。此后,全国各地非政府组织掀起组织捐款捐物、义演义卖的活动热潮。截止7 月8日,全国共计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总计567.80 亿元,已向灾区拨付捐赠款物合计204.54亿元。非政府慈善组织动员社会捐

[3]赠财力物力,用之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极大地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我国的NGO组织起步于改革开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NGO组织发展的越来越快,也显示了其在社会公共领域的巨大潜力和作用。在2008年的冰灾和汶川大地震中,NGO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时机,同时也说明了民间非政府组织的社会作用。但是,NGO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境,尤其是自下而上建立起来的草根NGO。可以说中国的NGO是处于先天不足,发育不良的现状中。

1.身份危机。国对民间社团管理采取的是双重管理体制和登记挂靠的制度, 作为法人的NGO 需要业务主管单位和行政主管单位的双重审核。这样的制度造成了中国草根NGO 独立性差, 甚至部分草根NGO 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找到挂靠单位, 即使成立也是非法组织(或称非正式组织), 使得中国的草根NGO 无法得到法律的直接保障。

2.资金缺乏。中国草根NGO 由于双重管理体制和登记挂靠的管理, 使得几乎丧失了自主制订政策的能力, 其中包括募捐政策。募捐所得是草根NGO 的一个收入大项, 如环保组织 “自然之友”, 国内国外捐款约占其总收入92%。而非正式草根NGO 的资金来源就更加窘迫, 由于自身能力有限, 没有法律地位, 它们几乎无法得到国内外捐款。

3.社会信任不足所导致的困境。在前公民社会中, 人们处于个体生存和交换生存的状态, 而没有将自己的行为和对社会事件的思考纳入公共性思维中而进入社会生存的状态中。社会大众对志愿的公共组织仍抱有不信任的态度, 这也与草根NGO的自身宣传不力有关。在这样的困境下, 草根NGO 社会基础不足, 人员组织较为困难, 组织行为缺少连贯性。

4.自我能力不足。我国的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环境不同于西方非政府组织的,西方非政府组织的生存发展有较好的社会政治、文化、法制环境,与政府是一种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政府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支持,热心参与志愿活动。作为非政府组织,能够独立行使自己的管理权限,有精力也有能力致力于组织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这也正是西方非政府组织运行良好的原因所在。在中国,由于公民社会发育不成熟,大量草根NGO先天发育不良。对组织的管理简单的模仿西方非政府组织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难以实现本土化;组织内部难以对其目

标和价值认同,缺乏战略管理规划;组织成员缺乏专业知识学习和培训,专业能力极低;组织内,具有官僚气氛,缺乏会理的管理机制。由于经费紧张,缺乏有效吸引人才的条件,草根NGO难以招募和留住优秀的有能力的专业人才,致使人才匮乏。

对策及建议

草根NGO虽然在公民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发展中面临了严峻的形势,这困境有来自政府和法律的等在环境,也有来自自身的内部管理和价值理念的等盾,以下是针对当前草根NGO发展现状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对草根NGO来讲,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这可从两个方面来做,一是丰富筹集方式。草根NGO 不应该使用摆摊,找企业领导、社会名流“化缘”等老思路、老方法。应灵活运用多种筹资方式,如利用义卖、义演、广告劝募,传媒报道劝募,电视劝募,开会劝募,写信劝募,还有专业筹资,分成筹资等为人们所熟知的方式。此外,还可以进行联合筹资,协同筹资。联合筹资是指单个NGO 势单力薄,社会影响力有限,为了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几个NGO 一起合作向社会筹集资金的办法。如在汶川大地震中,中国红十字会联合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充分扩大社会影响力,短时间内筹集了大量资金。二是扩大自创收入。草根NGO 虽不以营利为目标,但并不等于不能营利,它可以进行营利性经营并获取利润,只是其利润属于组织本身而不能分配给组织内的个人,应成为组织筹措的资金的一部分,为完成组织的目标和使命而使用。

(二)不断完善NGO 内部治理结构,加强自身建设。完善NGO 内部管理体制,主要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让NGO各项活动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组织内部财务会计制度,做到账目清楚、公开透明,从而保证NGO 的廉洁性。与此同时,还要逐步形成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不断提高NGO 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服务意识和职业素质。

(三)加大力度宣传NGO 作用,培育公众NGO 信任度,从而改变NGO 生存的社会环境。由于社会上缺乏独立自主的组织文化,并且社会公众对NGO 缺乏认同感,从而使NGO的社会动员能力和作用大打折扣。因此要加强民主文化建设,推进民主进程,使NGO 真正成为代表民意,促进民主政治进程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还要加强社会文化建设,发扬公共精神,强化民众主体意识、权利意识,提高民众对NGO认可参与程度。

(四)对政府来讲,改革管理体制,采用登记管理模式,加快NGO 在我国的发展速度。由于双重管理体制中存在着NGO 面临“挂靠难”的问题,而游离在制度保护之外。因此,改革现行的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管理体制,逐步实现单一登记制。政府部门可以设置独立的“NGO 管理处”等机构负责对NGO 审查、登记、监督,并实行统一管理,尽量简化NGO 登记注册程序,使大量具备存在合理性的NGO 取得合法性地位。

参考文献:

[1]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 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J].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 2006,(1): 110.[2] 伍俊斌.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中的中国市民社会建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1): 56.[3]周雨.论中国草根NGO的异化困境及对策[J].传承,2007年第5期.[4]纪丕霞,赵永厚.我国草根NGO发展的难题分析[J].科技信息,2006年第1期

[5]刘思白等.NGO:一种公共产品供给的新范式[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11月号下(总第357期)

[6]吕侠.NGO在中国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黑龙江史志,2008.22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班级:07社会工作01班 姓名:陈五扬学号:200740103119 课程论文题目:浅析中国草根NGO发展现状

课程名称:管理学原理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2.中国公益事业及其ngo发展战略的思考 篇二

摘要: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就,其主要经验有:中国共产党正确把握我国国情的基础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把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保障。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诞生;发展历程;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国家统一;民主政治;法制建设

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仁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举行。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以无产二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

1.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社会背景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同中国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随着中国社会内部出现了一些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建立新型的工人阶级革命政党的任务被提上了日程。这是一种客观的趋势。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到工人中去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同时,中国工人阶级政党的建立,得到了列宁领导的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的帮助。

1.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历程

1920年1月,就有人在报刊上发表《劳动团体与政党》的文章,呼吁“劳动团体应当自己起来做一个大政党”。同年3月.李大钊在同邓中夏等多次商议后,在北京大学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年4月,经共产国际批准,俄共(布)远东局海参威处派维经斯基等人来华,了解中国革命的情况,并同中国的革命组织建立联系。1920年5月,陈独秀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探讨社会主义学说和中国社会改造问题。7月,上海的社会主义者举行会议,商讨建党问题。1921年3月,李大钊著文公开呼吁创建工人阶级政党。”同月,各地共产主义组织的代表举行了一次会议,并以会议的名义发表了关于我们的目标和原则的共同声明。这次会议还制定户喻日寸纲领-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仁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举行。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二.长期坚持党加强自身建设

重视和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居安思危,及时总结历史经验,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党的建设和国家发展的历史。

2.1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民主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党内民主发展情况最好的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新途径,更新观念,拓展思路,使党内民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党内民主文化不断发展,文化软实力得到明显增强,党员民主权利得到保障,发展党内民主成为全党共识。

2.2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民主实现科学发展的路径选择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党内民主建设的新起点。30多年的奋斗历程使我们党越来越重视党内民主建设,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借鉴人民民主经验,以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大胆借鉴国外党内民主建设的有益经验。

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主要成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征程。6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探索,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在旧中国满目疮痍的废墟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辉煌成就,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3.1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名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的成就表明,中国共产党正是遵循“实现人民根本利益”这一根本要求,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征程,并取得了令人惊叹的发展业绩。

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平均以9.75%的速度快速增长,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

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显著提高,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1978—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脱贫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 148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年占农村总人口的30.7%下降到2007年的1.6%。

民主法治意识增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新局面,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社会和谐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2008奥运会的成功举办;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3.2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统一方面的进步

一部中国共产党史,就是一部追求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历史。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事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适时创新和丰富国家统一理念,使祖国统一大业不断推向前进。1947年,建立了第一个省一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大陆建立起了自己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诞生后,1949年12月,中共中央发表了《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明确提出1950年的任务就是解放海南岛、台湾和西藏,全歼蒋介石集团的最后残余势力,因朝鲜战争爆发,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搁置。1954年7月,中国共产党再次提出解放台湾的任务,表示不承认美国军事干预和占领台湾。人民解放军于9月3日开始炮击金门,向国际社会特别是向美国表明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决心和立场。1955年1—2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海战役,解放了一江山岛和大陈岛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港、澳相继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怀抱,我国政府收回了港澳的主权。这充分表明,“一国两制”既坚持了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又赋予了许多联邦制元素,打上了许多联邦制色彩。这一创造性的统一理念,把我国统一大业推进了一大步。

3.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成就

建国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历程,在这个曲折发展的进程中,民主政治建设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这对于今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大力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我国政治体制模式的建立与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在民主建设方面主要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建立和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并逐步加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开创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确立并基本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伟大转折。在维护基本政治稳定的前提下,积极地探索和改革,稳步推进,从而使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民主政治建设;拓展基层民主建设,健全公民权利保障制度;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同时,加强法制建设;法律服务业有了长足发展,公民的法制观念普遍增强。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各方面继续作出不懈的努力,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目标。

结语: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过程中已经成为中国政治格局中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能代表先进生产力,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发展要求,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在政权建设中,任何组织都无法替代中国共产党而成为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是维护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力量,因此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中国共产党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领导者和主体力量;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必须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政治力量。

参考文献:

[1]黄金华,潘华凌.论中国共产党“国家统一”观的演进。第9卷第4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赵广东.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建设的新成就.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9月 3期(总第62期)

[3]岳珍.建国以来中国的经济成就及其启示.2010年6月第25卷第3期延边党校学报.邓振芳.浅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对世界的影响.2010年4月 [4]沈传亮,苑晓杰.国外学者评析新中国六十年.科学社会主义 2010年第5期

梁道刚.论中国共产党执政体制的本质、结构与功能.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27卷第5期

[5]王玉丹.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民主建设的成就和展望.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年12期 [6]江仁宝.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001年第4期

[7]钟昌火.中国共产党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 04期 [8]袁建伟,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制度建设的历史考察学习月刊2010年 24期

[9]谢嘉梁.论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执政理念及其实践要求.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10年 03期

上一篇:脱贫攻坚的有关论文下一篇:组织绩效考核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