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天水市农村公路建设情况的调研

2024-06-27

对天水市农村公路建设情况的调研(10篇)

1.对天水市农村公路建设情况的调研 篇一

2010

关于对全乡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进行

调研的通知

各村、乡直各单位:

朱庄乡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第十七次会议于2010年6月30日召开,经主席团会议通过,定于2010年7月6日对全乡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视察,参加视察的代表请于2010年7月6日上午8:00在乡政府统一乘车。

附:参加调研代表名单

朱庄乡人大主席团 2010年6月30日

参加调研代表名单

孟祥东(县)、闫明月(县)、孟献理、王海忠、徐天晓(县)、杨书生、吕明军、李涛、付明华、马廷有、陈华义、郭书兰、熊士有、李士国、王书奇、王文枝(女)赵帮有、黄万民(县)、郭红(县)、

2.对天水市农村公路建设情况的调研 篇二

1.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发挥了较好的支持推动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了《吉林省2006~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草案)》,设立了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006年专项资金规模1亿元,2007年增加到2亿元,2006~2010年5年累计投入省级专项资金9亿元,重点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农村环境建设,突出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两个重点,促进了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党的建设,使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概括省级专项资金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1.1带动了各级财政投入,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财政共聚财力和共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局面 据统计,5年间市(州)和长白山管委会投入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46亿元,县(市、区)投入专项资金10.77亿元,乡镇投入4.09亿元,加上省级投入,各级专项投入总计达到25.32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占35.5%,市(州)级财政投入占5.8%,县级财政投入占42.5%,乡级财政投入占16.2%。

1.2有效捆绑了各类资金项目和集聚了社会各方面力量,专项资金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效应十分明显 在省专项资金引导支持下,按照资金项目投入渠道不改、使用方向不变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和打捆使用农村泥草房、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电网改造、商贸网点、市场流通、清洁能源、科技推广、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农家书屋、信息网络、职业教育、扶贫开发、畜禽养殖、绿化美化、环境整治、社区建设、兴边富民、水库移民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向新农村建设,形成合力。在整合项目的基础上,在全省进一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推进机制,有效整合各级领导、部门单位、大专院校力量,创新建立了村企共建、军民共建、部门帮建、社会捐建、干部回乡援建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方式。同时,积极发挥了乡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的主体作用,形成综合性、多元化投入格局。5年间,全省新农村建设总投入达到227.06亿元,其中整合各类项目投入46.43亿元,占20.4%;各级各部门单位帮扶投入14.74亿元,占6.5%;发动社会能人和有关团体、企业捐助投入3.9亿元,占1.7%;乡村集体投入51.55亿元,占22.7%;农民自主投入94.12億元,占41.5%。省级专项资金辐射带动效应达到1∶25.23,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1.3有力支持了项目建设,推动了农村产业发展、农村民生改善和村屯改造 5年时间,省级专项资金支持了试点阶段“百镇千村”和深入实施阶段1000个示范村建设,支持农村道路、饮水、桥涵、清洁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1538个,支持农村文化广场、村部、卫生所、有线电视等社会事业项目609个,支持农村院墙、边沟、垃圾处理等环境改造项目437个,支持建设畜禽养殖小区424个,支持改造农村泥草房50110户。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1.4强力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确保新农村建设科学化 全省新农村建设始终坚持和把握规划先行的原则。5年时间,利用省级专项资金累计投入规划编制经费2220万元,地方配套3280万元。开展并完成了全省696个乡镇(街)、9306个行政村、38539个自然屯和364个国有农场的自然概况、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主导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规划布局等11个方面数据普查,支持完成了28个县(市、区)域镇村体系规划编制和1361个试点(推进、示范)村、51个省级试点镇建设规划编制任务,促进了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建设。

1.5支持启动了多层次、大规模培训,提高了各级干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能力和工作信心 5年时间,在省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先后举办了地厅级领导干部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了全省60个县(市、区)县委书记和县(市、区)长到中央党校参加新农村建设培训,对全省624个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了新农村建设知识培训。从2009年开始,利用5年时间,对1万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选聘高校毕业生(选调生)进行系统培训,实施3年已完成培训任务6000名。还支持组织3期90人的韩国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5期200人到长三角、珠三角考察新农村建设活动,进一步拓宽了新农村建设思路。

2.当前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投入使用面临的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省级设立的2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尽管发挥了较好的效果,但目前已经出现了总体规模少、支持力度弱化、拉动带动作用下降的新问题。具体表现在:

2.1建设成本快速攀升,极大地削弱了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力度 调查中发现,农村各项建设上已经出现3个大幅度上涨:一是建筑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长岭县前七号镇大三号村现行农村建筑材料价格与2007年比较,水泥售价480元/吨,涨幅90%;红砖0.4元/块,涨幅130%;钢材3600元/吨,涨幅34%;木材2300元/立方米,涨幅187.5%;河沙70元/立方米,涨幅100%。地砖、油漆、房瓦、玻璃等价格均有大幅上涨,总体上农村建筑材料价格上涨1倍左右。二是人工费和机械租用费大幅度上涨。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农村力工雇工费由2007年的60元/人·天,上涨到目前的100元/人·天,涨幅67%;木瓦工雇工费由2007年的100元/人·天,上涨到目前的200元/人·天,涨幅100%。无论是力工还是木瓦工,雇佣单位中午还要负责1顿午餐。钩机租用费用由2007年1000元/台.班,涨到目前的2000元/台·班,涨幅100%;推土机租用费用由2007年800元/台·班,涨到现在的2000元/台·班,涨幅150%。三是工程造价大幅度上涨。农安县开安镇柳树洼村修建4.5米宽水泥路工程造价由2007年35万元/公里,涨到目前52万元/公里,涨幅49%;修建砖道工程造价由2007年11万元/公里,涨到目前21万元/公里,涨幅91%;辉南县楼街乡板石河村修围墙由2007年250元/米,涨到目前480元/米,涨幅92%;修边沟由2007年65元/米,涨到目前120元/米,涨幅85%。由于原材料价格、人工机械费用、工程造价成本大幅度上涨,目前全省设立的2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只能起到2007年的1亿元资金的支持作用,支持作用削减50%。

2.2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数量增多,单位专项资金支持额度明显减少 2007年省级新农村建设2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50个试点镇、200个试点村,平均每村每年支持规模50万元。2010年全省启动1000个示范村,平均每村每年支持规模20万元,资金额度下降60%。村干部普遍反映:省里给的资金少,每年建设一个项目都不够用,希望省里能像2007年那样多给一些专项资金支持。

2.3示范村建设内容增多、标准提高、投入增大,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拉动带动效应逐步减弱 2010年全省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制定了建设指导标准,对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环境整治、社区建设、精神文明、基层组织7个方面37个重要建设内容都进行了明确和规范,新农村建设已由过去路、水、电、气、房等基础建设转到全面发展、基础完善、功能配套、服务提高上来,一般1个2000左右人口的中等村,新农村建设由过去投资500万~1000万元,提高到现在的1500万元以上,有的建设投资更多。调查中了解到:长岭县前七号镇大三号村前几年发展产业和基础设施、房屋改造投入达1200万元,今后尚有道路、打井、排水沟、围墙、休闲广场、蔬菜大棚等项目建设投入1500万元需要筹措;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目前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913万元,今后还要建蔬菜大棚900栋和15栋楼的农民新村,尚需大量资金投入;辉南县楼街乡板石河村现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00万元,尚有12公里边沟、12公里围墙、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清洁能源、房屋改造等资金投入1200万元需要筹措;今年,长春市绿园区增加垃圾处理一项就投入了2000多万元,为24个行政村购置10台钩车、200辆手推车,修建11个垃圾中转站,安放22个移动垃圾箱,实现了垃圾户集、村转运、区统一处理。由于示范村建设内容不断丰富,建设标准不断提高,所需建设资金也不断增大,因此,省里每年投给村里20万元的专项资金,所占比重越来越低,其拉动带动效应明显减弱。

2.4加快大型秸秆气化站建设势在必行,资金严重短缺成为制约瓶颈 2009年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参观了东丰县横道河子镇合力村秸秆气化站,大家一致认为大型秸秆气化站具有投资合理、使用方便、清洁环保、易于推广的特点,“一家点火、百家做饭”,是农村清洁能源推广的主要模式,也是实现农村环境整洁的关键。会后,各地纷纷要求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2010年和2011年省里拿出一部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扶持建设了26个大型秸秆气化站,一方面由于建设点少,无法满足示范村纷纷建设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建筑成本增加,建一个可带动300户的大型秸秆气化站由原来投入120万元增加到180万元,资金筹措的难度增大。全省9306个行政村每年都在建设1000个示范村,如果没有专项资金用于大型秸稈气化站建设,就很难加快推广这一清洁能源生产模式,农村环境整治也无法实现突破。

3.关于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的建议

虽然2007年以来,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保持在2亿元,但鉴于目前建筑原材料涨价、人工费机械费增加、工程成本大幅提高,加之新农村建设点多面广、建设内容丰富、标准提高,全省亟待大规模推广大型秸秆气化站这一清洁能源等实际情况,就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提出如下两点建议:

3.1建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意见〉》吉发〔2009〕29号)文件精神,主要是:“建立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完善专项资金制度。省、市、县三级政府要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随着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专项资金”。建议省政府成立由省农业、财政部门组成的专门督查组,对各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设立情况、投入使用情况、发挥效应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吉发〔2009〕29号文件精神落到实处,确保各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有投入、有规模、有带动作用。

3.2逐年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 建议2012年省政府在保持原有2亿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重点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再增加6000万元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重点扶持50个示范村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每个大型秸秆气化站建设扶持120万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2.6亿元。2013年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再增加2000万元,总量达到8000万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2.8亿元。2014年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再增加2000万元,总量达到1亿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3亿元。

3.对天水市农村公路建设情况的调研 篇三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市畜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按照市政协常委会的安排,4月23日至30日,市政协副主席杨发元带领市农业局、市畜牧局负责同志及部分市政协委员,就全市畜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概况

近年来,我市按照“产业做强、规模做大、品牌做响、质量做优、链条做长、防疫做实、服务做好”的总体思路,全面实施“13111”草畜富民工程,积极推广标准化、生态化养殖,努力构建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为推动全市畜牧业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养殖数量逐年增加

截止2009年底,全市各类畜禽饲养量达1610.08万头(只),与上年同比增长9.7%,其中,生猪存栏121.72万头、出栏148.49万头,牛存栏44.98万头、出栏17.72万头,羊存栏46.18万只、出栏21.65万只,家禽存栏653.38万只、出栏532.96万只。肉、蛋、奶、鱼总产量18.144万吨,同比增长10.0%,其中,肉类产量13.5987万吨,禽蛋产量3.3562万吨,奶类产量1.0891万吨,鲜鱼产量0.1万吨。全市实现畜牧业产值19.72亿元,比上年增长10%。

(二)良种繁育和科技推广初见成效

全市已建成清水秦源种鸡场、甘谷丰裕公司种猪场、天水嘉信公司奶牛场等104个种畜禽繁育场,其中省级重点种畜禽场3个、市级重点种畜禽场46个,年提供良种畜禽385.12万头(只)。牛、羊、猪、鸡良种率分别达到78%、73%、94%、95%,畜禽良种覆盖率明显提高。通过举办畜牧技术培训班以及实施“科技入户”工程、送科技下乡活动和“千百万”畜牧科技承包下乡活动,重点推广人工受精、标准化养殖、疫病防治、青贮氨化和生态养殖等实用技术,农牧民科学养殖的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我市畜牧业得到健康发展。天水九龙山蛋鸡养殖场是我市2008年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4500万元,该场采用先进的密闭式圈舍养殖,实现了微电脑环境控制、全自动化分拣包装,对我市畜禽养殖起到了很好的科技示范作用。

(三)产业调整和规模化养殖步伐加快

全市初步形成了张家川、清水县以肉牛、肉羊为主,甘谷、武山、秦安县以瘦肉型猪为主,秦州、麦积区以禽蛋奶和特种养殖为主,渭北浅山干旱山区以种植紫花苜蓿为主的生产格局,规模养殖已占全市畜禽总量的50%以上。甘谷县磐安联谊养猪小区由当地48家养猪农户组建,经过5年的发展,已建成标准化猪舍24栋,年销售商品猪1.2万头、户均销售收入30余万元,并通过“协会+市场+农户”的模式辐射带动周边200多农户实现了养猪致富。

目前,全市已累计发展养殖小区337个、规模养殖场1091个、规模养殖村660个、规模养殖户9.41万户、畜牧龙头企业77家、养殖专业合作组织58个,建立无公害畜产品示范基地28个,申报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16个,注册品牌5个,涌现出“伊味思”清真肉制品、“秦源”粉壳蛋、“西联蜂蜜”、“白娃娃”牛奶等一批名优产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畜牧业虽然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看,还处于转型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制约发展的因素,与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要求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一)畜牧养殖总量小

我市多数农户仍满足于“养鸡为吃蛋,养猪为过年”的自给自足式养殖,畜牧业商品化程度低,标准化养殖小区(场)数量较少且分布不均。按照我市“13111”草畜富民工程的目标要求,到今年年底,全市家禽饲养量要达到1000万只,猪饲养量要达到300万头,肉牛饲养量要达到100万头,肉羊饲养量要达到100万只,人工牧草种植面积要实现100万亩,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要实现这一目标,任务比较艰巨。

(二)草食畜业发展缓慢

饲草料发展滞后,天然草场乱垦滥牧现象严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产草量持续下降,秸秆青贮利用率不足30%,资源浪费严重。牛羊养殖仍以分户散养和放牧为主,养殖规模小,基础母畜比例低,成产繁育能力弱,个别养殖小区圈舍闲置率高。

(三)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在全市77家畜牧业龙头企业中,畜产品加工企业只有 5 家,饲料加工企业只有一家,饲草料供给和畜产品加工转化严重滞后。现有加工企业也多因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开拓市场能力不强,影响了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发展。大多标准化养殖小区和龙头企业也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对周边农户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未能显现。

(四)企业融资困难

我市畜牧业发展虽已初步形成财政引导、农民投入、项目扶持、社会参与的投资机制,但发展资金短缺仍是困扰养殖户和企业主的突出问题,主要原因是相应机制尚不完善,缺乏多元化的融资手段和渠道。金融机构发放的畜牧业贷款相对集中于抵押贷款,而畜牧业的资产分布状况又使得养殖户难以提供符合贷款需求的抵押物。同时,分散经营的管理模式和畜牧保险覆盖率低的现状加深了金融机构的“慎贷”心理,加大了畜牧业主获得贷款的难度。

(五)防疫体系不健全

我市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还未完成,基层动物疫病防控和检测监督机构不健全,管理、服务和执法力量比较薄弱,加之分散养殖比例高,饲养环境差异大,养殖户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畜禽防疫和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形势严峻。乡镇兽医站现有人员结构不合理,青黄不接,且工资待遇低,对村级防疫员工资补助不能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禽防疫和养殖新技术的推广。

(六)产供销一体化尚未形成一方面养殖户由于市场开拓能力弱,产品销路不畅,另一方面一些加工企业原料不足,长期“吃不饱”,产业链条严重脱节,供需矛盾凸显。天水市康晟食品有限公司是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年生猪屠宰能力在60万头以上,但现代化的屠宰、分割肉生产线每日仅能开工运行一个多小时,远远不能满足其设计生产能力。受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部分农户养殖效益下降。以生猪养殖为例,自去年四月以来,猪粮价格比长期低于国家6:1的预警点,出现了较大范围亏损,据部分养殖户反映,目前一头商品猪的净亏在80—120元之间,严重挫伤了农户的养殖积极性。

三、意见和建议

(一)科学制定产业规划,积极引导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

当前我市畜牧业发展已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应充分认识畜牧业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重要地位,组织力量对我市畜牧业发展现状进行摸底调查,在深入剖析我市畜牧业发展潜力和优势的基础上,尽早制定全市畜牧业发展规划,并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同时,应将规模养殖小区用地纳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采用土地流转等方式妥善解决新建养殖小区和企业用地难的问题,保障畜牧业用地享受农业用地同等政策。

(二)提高草食畜养殖规模,合理调整畜牧产业结构

在落实能繁母猪、奶牛良种补贴的同时,应结合我市肉牛、肉羊产业发展现状,研究制定合理的地方性补贴和奖励办法,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经费支持。

通过发展人工种草和推广“三贮一化”(青贮、黄贮、微贮、氨化)秸秆养畜综合配套技术,解决养殖业饲料供给矛盾。应进一步扩大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种植面积,加大对天然草场的培育和保护力度,积极推进禁牧休牧轮牧,发展舍饲圈养,促进草原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在玉米主产区,积极推行订单生产,推广种植专用青贮玉米,鼓励农业协会牵头组建青贮服务队和秸秆加工企业。

认真实施好清水、张家川县全省肉牛产业大县建设,其他县区也应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积极争取项目扶持。切实抓好牛羊品种改良,采取“分户增群抓繁育,集中规模抓育肥”的办

法,着力扩大基础母畜群,提高草食畜在养殖结构中的比例和产品的商品化率。对仍处于闲置和半闲置状态的养殖小区,应积极组织养殖大户或企业承包经营,实现产销对接,恢复正常运转。

(三)转变发展方式,走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之路

一是认真贯彻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意见》,因地制宜,建立规模化、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产业群和示范基地,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畜牧业生产网络。对畜禽养殖基础好、群众积极性高的养殖专业乡村正确引导,优先发展。要把规模养殖小区和龙头企业建设作为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的首要任务,鼓励并扶持一些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企业通过机制创新、建立基地、树立品牌,向规模化、产业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实施名牌战略,鼓励龙头企业以质量和信誉抢占市场。鼓励企业采取“龙头联基地带农户”的模式,推动龙头企业和养殖基地对接,引导企业和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合体,实现养殖业真正的增产增收。

三是坚持科学养畜、走循环经济的路子。加大养殖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配套建设沼气池、沉淀池,着力实施养殖废弃物循环利用综合示范,推进畜牧业节能减排。加强基地和产品认证监管,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

(四)加大投资力度,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市、县(区)两级政府应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财政预算投资,重点用于良种良法推广、标准化养殖小区(场)和优质饲草(料)基地建设、基层动物疫病防控监测机构建设以及“三免一补一奖”等。积极上报一批发展前景好的畜牧业项目,争取中央和省上的专项资金,以项目带动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在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的同时,要运用贴息等方式,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畜牧业的贷款,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现代畜牧业建设。通过创新和完善市担保公司与金融机构相互衔接、配套运行的工作机制,建成涉及畜禽品种全面、资金充足的畜牧业融资担保体系。

积极协调农业银行落实《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加大对龙头企业发展和产业化示范区建设的贷款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支持广大农户发展畜禽养殖。引导、鼓励和支持保险公司大力开发畜牧业保险市场,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畜禽保险,加快畜牧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探索建立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畜禽品种的政策性保险制度,增强畜牧业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五)完善防疫和技术培训机制,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进一步深化兽医体制改革,健全市、县两级动物疫病防控机构,加强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口蹄疫、疯牛病、寄生虫病等人畜共患病)的监测、预防和控制能力。切实解决基层防疫技术人员生活待遇问题,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加大畜牧技术推广和培训力度,抓好畜禽品种改良、动物疫病诊断及综合防治、饲料配制、种草养畜和集约化饲养等技术的推广。做好牲畜二维码标佩戴和畜禽养殖建档工作,实现饲养、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全程有效监督,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畜牧业信息网络,做好信息收集、分析和发布工作。

(六)扶持专业合作社发展,实现产供销一体化

4.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调研情况报告 篇四

根据人行要求,我联社对自身农村支付结算手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现状

(一)目前情况

1、现代化支付体系建设。

“新一代系统”上线以后,联社陆续为全辖16个营业网点开通了“农信银”业务系统和“农民工特色终端”业务,办理全国农村信用社异地卡、折存取款和查询业务,全国各商业银行发行的银行卡的小额取现业务。今年向人行提交了乡镇网点 信用社、分社、信用社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的申请。介入后,将实现县级、乡级营业网点之间的业务畅通。提高小额支付系统利用率,通过小额支付系统办理公用事业缴费、财政各项涉农补贴资金、农民养老金发放等业务,让农民切实享受到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快捷和方便。

2、现代化支付手段建设。截止4月底,联社共发行银行卡66154张,其中在农村地区发行42984张。在全辖8个乡镇信用社驻地,均安装了自动取款机,提供24小时金融服务。在距离信用社驻地较远的乡村安装17台农民自助服务终端,解决偏远地区农民金融需要。今年以来,积极贯彻人民银行指示精神,为完成“双百”目标,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为农村客户提供足不出户的取款、转账、余额查询服务。截止4月,共审批通过41个乡村服务点,其中28个已经安装到位。在服务点内开展刷卡有奖活动,提高客户用卡意识。向农村个体商贩,中小超市、烟酒门市经营者等客户群体,推广手机银行(短信版)、个人网银等现代化支付结算手段。

(二)成绩与问题

从各项支付手段的使用情况来看,农民自助服务终端因为安装时间较长,已经为当地农村客户接受,使用较多。财富在手卡因为使用简单,可以满足随时随地金融转账需求,也越来越多的为大家接受。而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虽然均设在了交通便利的乡村超市、副食店、卫生室等地方,但由于农村客户持卡人数低、刷卡意识淡薄,担心银行卡丢失,无随身携带银行卡习惯,记不住银行卡密码等原因,即使有刷卡奖励,仍然使用不多。截止4月底,28个服务点中仅有2家发生了取款业务。个人网银在农村青年人员中,能够得到较多使用,但对于岁数比较大的客户,掌握起来非常困难,使用情况也不是很理想。

二、推广中存在的困难

从目前工作情况看来,困难主要存在于两方面。

一是客户对新支付手段的接受存在困难。农村客户大部分文化水平较低,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接受比较慢,农村年轻客户虽然接受快,但大多在外打工,在家的多是年纪比较大的人员。他们思想观念还是比较陈旧,习惯使用存折,能看到账户信息,信任网点,习惯到信用社网点办理业务,因此,对新的支付手段的接受存在抵触。

二是业务成本问题。由于新推广的业务不能为广大客户接受,使用率低,导致很多投入得到到应有的回报,造成很大的成本流失。例如,在一台农民自主服务终端的成本大约在2万元,工作人员每月补助1500元,一台POS大约500元,再加上各种辅助设备,开展的刷卡有奖活动成本等,但收效甚微,给银行带来了较大的负担。因此,除农村信用社外的`其他商业银行很少涉足农村支付建设。

这两方面的困难,阻碍了农村支付体系建设及完善的步伐。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为进一步推进农村支付体系建设进度,争取“双百”目标的实现,今后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方式。

一是扩大刷卡有奖的影响范围。自4月份开始,联社在助农取款服务点内开展“取款乐无忧,刷卡拿大奖”活动,中奖率100%。活动开展以来,收效不大。5月份以后,在下属网点、乡村服务点、行政村显著位置张贴海报,利用农村集市发放传单等方式,提高活动影响力,创造高涨的活动氛围,带动农村客户刷卡。

二是加强新业务、新知识的讲解。组织员工深入基层,利用农村集市,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在网点设立咨询台,随时接受客户咨询,增强农村客户对新业务、新知识的了解,提高其使用率。

5.对天水市农村公路建设情况的调研 篇五

一、农村沼气推广建设进展情况

年初,上级下达我县今年的农村沼气项目建设任务是5394户(池)。6月20日,全市沼气建设观摩会后,又调减为3510户。我县按照要求分三类(国债项目村、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将任务分解到9个乡镇53个村。各乡镇在实施过程中,为了确保任务完成,以三类村为重点,将实施范围扩大到了可能完成任务的全部村,个别乡镇达到所辖行政村百分之百的覆盖率。截至XX年年7月4日,全县已建成和在建沼气870户(据农业局统计资料),占到全县调减后总任务数的24.7%。

从调研情况来看,全县农村沼气推广建设工作得到了县、乡各级的高度重视,呈现全面铺开、点面整体推进的态势,正处于攻坚阶段。虽然目前工作推进力度非常大,措施扎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任务要求差距较大,全面完成任务尚有不少困难和问题。

二、工作推进的几个特点

全县上下在推动沼气建设中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领导重视。从县委、县政府到各乡镇和职能部门,各级领导干部都高度重视沼气推广建设工作,并将其作为行政一把手工程来抓。

2、措施扎实。县政府决定拿出150万元专款用于沼气建设补贴。各乡镇和村也都克服困难,多方筹措资金,出台了程度不同的补贴和激励扶助措施,千方百计推动此项工作。

3、强化责任。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责任状。各乡镇把沼气建设工作与乡、村两级干部的考核挂钩,强化责任,严格奖惩,形成了层层有压力,人人有责任,上下抓落实的良好氛围。

4、善于创新。在按照有关要求推广单户建池的同时,我县结合实际创新出了联户建池的新模式,有效降低了沼气建设成本,扩大了沼气使用覆盖面。

三、存在的问题

农村沼气推广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县、乡、村三级所付出的努力、做出的工作、取得的成效是应当肯定的,但其推进的艰难和面临的困难及存在的问题也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粪源严重缺乏。全县9个乡镇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建沼买粪的现象。各乡镇为了保证本乡镇建设沼气的用粪需求,严格限制辖区内的粪源外流。在粪源争夺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许多乡镇的沼气用户开始向县境外的武乡等地买粪。河峪乡青阳坪村的冯变成甚至从吕梁市的文水县买回一车牛粪。而随着买粪需求的增加,粪价也一路走高,武乡一带的牛粪就从原来每方30至40元上涨到每方60至70元,翻了近一番。以8立方米标准的沼气池一次投料3—4方计算,一个沼气池仅买粪投料就需要花费300多元。但,即使四处买粪也满足不了现有需求,沼气建设面临“粪荒”的严重考验。以莲花池村为例,建成34户,仅有7户通过买粪完成装料,其余27户全是空池,至今仍在找粪下池。

“粪荒”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县的畜牧养殖发展不足,畜牧业发展水平难以有效支撑沼气的用粪需求。全县870户已建成和在建沼气用户中,有家畜养殖的还不到10%。河峪乡是我县的畜牧大乡,但在河峪乡寄子村,全村集粪都不能满足村民李社清8立方米沼气池的初次投料需求。兰峪乡郭郊村192户648口人,全村仅存栏3头牛4头猪,所产粪料,按照沼气技术要求,仅仅可供两个8立方米沼气池正常运行。而按照任务分解要求,郭郊村的沼气建设任务是100户,假设任务全部完成,98户的粪源缺口如何解决将是个大难题。

“粪荒”的出现给我们的沼气推广工作带来了先天不足。没有稳定的粪源,不仅严重制约沼气的推广进度,而且会影响到已建成沼气的持续运行。如果沼气必须靠买粪来维持,那么沼气建的越多,粪价就会越高,沼气运行的成本就会越高。如果不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此项目难免再蹈八十年代初推广夭折的覆辙。同时,按照沼气运行“勤添料、勤出料”和新鲜粪的技术要求,买粪既不经济也不符合技术要求。因此说,买粪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粪源短缺的问题。一池三改是建设沼气工程完整的工艺体系,其中改厕与改圈解决的就是粪源问题,而我县已建成和在建沼气用户中,同步完成或在建改厕与改圈的只占总数的不到4%。粪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沼气推广的瓶颈。

2、技术力量薄弱。调查发现,全县已建成装料的沼气池能正常使用的比例很低。社城镇顶村在去年就开始沼气试点,群众积极性也比较高,建成22户,但是使用效果不理想,尤其是去冬今春以来,能正常产气使用的仅仅只有20%左右。镇村两级多次邀请技术员察看指导,也找不到不产气的原因,拿不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在镇村两级的努力下,该村今年只新发展了6户,仅占去年发展数的1/4强。兰峪乡屯村已建成15个15立方米的沼气池,先装料1池,但至今不能点火,技术人员也搞不清是什么原因,余下的14池就一直空着,不敢装粪,在等待观望。

技术力量薄弱已经成为制约沼气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尽管沼气是一项成熟技术,但沼气工艺流程长、影响因素多,单单靠培训几次农民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面临的技术问题,需要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必需的技术装备作为支撑。只有技术指导和服务的水平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沼气点着了、烧旺了,沼气建设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功。而我县目前的沼气技术力量仅仅是领取了省级沼气技工合格证的107名沼气池施工人员。县农业局虽然也组织了服务队伍,并深入一线跟踪服务,千辛万苦,但他们与农村持证上岗的技工属于同批次同课时培训,仅仅是文化程度比他们高而已,理性认识多于感性认识,甚至在建池操作技能上还不如农民技工,给农民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心有余而力不足,技术水平的提高成熟尚需要一个阶段与过程。沼气使用、管理和维护全能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不能为农民群众正确使用沼气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指导与支持。比如,云竹镇赵庄村的两个沼气用户,一样的粪料,同一天装粪,一户正常点火,一户则是哑火,搞不清是何原因,增加了群众对沼气技术的迷惘和不信任。

3、项目的实施条件和实际情况存在不对接。由于任务压力大,完成任务心切,全县各级在沼气建设上倾向于单纯追求任务量的增长,而不能有效结合实际,充分考虑粪源及居民生活习惯等因素,因地制宜,因户制宜,科学实施。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任务量与农村实际及群众生活水平相脱节。比如箕城镇北泉沟村,地处县城郊北,名为农村,其实早已在居民生活习惯等方面融入了县城。从事养殖的很少,而且近70%的居民都已经使用上了煤气灶和电磁灶等新型灶具。而北泉沟村作为箕城镇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却分解到了建设100多户沼气的任务。再比如郝北镇的台曲村,全村413户中有300多户都已经使用煤气灶、电磁灶和蜂窝煤,而该村作为郝北镇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却分解到了270户沼气建设的任务。对台曲这样的农村来说,缺少粪源已经不再是影响推广沼气的问题所在,真正的问题是失去了沼气项目推广建设的必要性。而为了完成任务,村干部带头,村长家未养一头家畜,用着电磁灶却又挖坑建起了沼气池。这些矛盾现象的存在折射出本项目与农村实际情况不对接,势必给项目的实施带来先天制约,难免困难重重,出力不讨好。不考虑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与想法,工作就变成了一级压一级的行政体系或组织体系的线性运动。

北泉沟和台曲这类矛盾现象的存在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沼气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对接上不适应。是否使用沼气并非新农村的根本标志和属性,也不是新旧农村的本质区别所在。推广沼气是因为沼气在传统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方式与新农村的某些本质要求之间可以发挥符合实际的较好的衔接作用,可以通过推广使用沼气有效解决一些农村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新农村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对于那些处于城市周边,生活习惯已经实现或正在向城市化(城镇化)转型的农村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没有了推广户用沼气的基础。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推广沼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间的关系,推广沼气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手段之一,而不是目的本身。

再者,推广户用沼气与畜牧业的发展现状、趋势和农村建设方向、农村生活习惯等也存在着一定的不适应。一是,随着近年来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手扶拖拉机、三轮车等农机具的拥有量不断增长,以及太谷、祁县等邻近地区悬耕机的深度介入,使得农村养畜使役逐渐淡出农业生产,牛、驴等大牲畜养殖日趋减少。二是,随着农村劳务输出的发展,农民家庭收入日趋多元化,特别是前几年生猪市场的不景气和疫病流行,及养殖猪、羊市场风险的不可预见性和农民一家一户抵抗风险能力的不足,农村分散经营式的家庭养殖日趋减少,畜牧业发展开始逐步走向集约化、规模化、小区化。三是,随着农民居住条件的逐步改善,大部分新规划建设庭院都在200平米左右,而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需要配套养殖5—7头猪、200只鸡或者2—3头牛。受有限空间的局限,一家一户家庭养殖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实际,推广以家庭养殖为基础的户用沼气条件先天不足。

此外,由于我县的气候条件,取暖期长达4个多月之久。而我县农村冬季取暖绝大多数是采用火炉烧煤的形式,烧饭取暖一体化。同时,沼气在冬季受气温影响较大,从我县去年发展的一些沼气用户的使用情况看,冬季沼气闲置率几乎达到90%。

4、补贴政策的两难困境。调查发现,沼气建设完成情况好的村绝大多数都是在上级投资的基础上,县、乡、村三级配套补贴,不少群众不用花一分钱。有的村民说,要是花钱,俺就不建了。这种思想在群众中间比较普遍,由于这种思想的存在,大部分推进较快的村都是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补贴沼气。全县太长高速过境村几乎是清一色地拿出征地补偿款来补贴沼气建设。有的乡镇的一些村由于集体经济薄弱,无力补贴,村干部便以个人名义贷款筹措资金补贴沼气建设。常银村村干部个人贷款1.3万用于垫付沼气补贴。这种精神可嘉,但不值得推广,更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6.对天水市农村公路建设情况的调研 篇六

【关键词】农村;土地;土地流转;现状;存在问题;建议

大河镇是农业大镇,全镇8个行政村,45个村民小组,4895户农户,农业人口19685人,耕地面积9853hm2。多年来,大河镇党委、政府和各行政村组织高度重视农村土地流转指导、服务工作,形成了镇政府主抓、行政村跟进、上下互动的模式,营造了良好的土地流转社会氛围。2013年大河镇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1279hm2,涉及农户1414户,其中旧户东村的100hm2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种植饲用玉米,东头渠村二组的55hm2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种植大路菜。

1 大河镇土地流转现状

1.1 新特点

大河镇土地流转呈现出以下新特点:(1)土地流转从部分村向全镇扩展。各村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经商,土地流转步伐明显加快。(2)流转范围窄。大河镇土地流转范围主要体现为“四多四少”。即亲戚、朋友或熟人之间流转多,向种粮大户流转少;单块零散流转多,整村整组连片流转少;本村本组成员之间流转多,向外镇、外村流转少。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大多为口头协议,不申请、不登记、不报告,集体经济组织也少加干预,缺少契约和约束。(3)土地流转方式多样化,有转让、转包、委托代耕、租赁等多种方式。(4)土地流转中约定的流转期限短,绝大多数流转时间为1年,这影响了土地流入户对土地的投入。

1.2 成效

1.2.1 促进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降低了成本

通过土地流转,不但能较好地满足了一些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户既不愿放弃自己的土地承包权又不愿经营土地的要求,而且满足了一部分有种植、养殖等特长的经营能人集约经营土地的愿望,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降低了成本。

1.2.2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效地减少了土地撂荒

在保证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通过农村土地经营流转的方式,既可以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效益更高的工作,又可以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解除农民离土离乡的后顾之忧,有效减少了土地撂荒,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从调查结果来看,大河镇2013年常年外出人口 6721人,占总人口的34%,劳均占有耕地从500㎡变为7600㎡,提高了劳均耕地占有量。

1.2.3 有利于普及和推广农业科技

通过土地流转,土地经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促进了多种农机具、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增加了农民收入。

1.2.4 培育了一批新型农民

种植大户流转入大量土地后,雇佣因各种原因不能外出务工的农民进行耕作,这些受雇农民在受聘务工过程中得到磨练,学到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其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大显身手。

2 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2.1 部分农户的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农户对土地流转的认识还存在误区,主要表现为一些农户和部分土地承包户对推进土地流转还存在“三怕”:一是部分农户怕土地转包出去后,自己丧失了土地经营权,没有了生活的最低保障线,加之转包收益特别少,使得部分农民外出打工后宁愿土地荒芜也不愿转包出去。二是部分土地承包户怕政策不稳,政府收回土地,因而不敢大胆投入。三是部分土地承包户怕市场前景不佳,承包无效益,不敢大规模搞开发。

2.2 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大,农户的土地不舍得转出

随着党中央“多予少取放活”政策的落实,不仅取消了农业税,而且逐年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实施强农惠农政策,有些农户认为种田还有小利可图,虽然“嚼之无味”,但又觉得“弃之可惜”。

2.3 土地流转中农民利益难以保障

由于农业生产先期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大,土地流入户给出的土地流转价格往往不高,农民土地流转直接收益偏低。而且一旦承租土地的经营大户生产经营不善,农民的流转租金就难以到位,农民的利益直接受损。

3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建议

土地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从新的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来看,离开了土地流转,土地的潜能发挥将受到极大的束缚。因此,必须让土地流转活跃起来,走规模经营、集约经营之路。针对大河镇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应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切实流“活”土地。

3.1 健全土地流转机制

在稳定农户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是搞好土地经营权流转的一项重要举措。

3.1.1 健全保障机制

要通过明文规定、合同约定、宣传解释等途径,解除流转出土地的农户的后顾之忧,确保流转出土地的农户能够按照流转协议或合同按期收回承包权,获取应有的流转费。

3.1.2 健全激励机制

一是让兼业的、弃耕的农户自愿放弃土地,转出经营权,建议党委、政府加大政策激励的力度,调动农户转出土地经营权的积极性,鼓励农户把闲置的土地流转出来。二是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投资农业,推动土地流转。

3.1.3 健全服务机制

要进一步发挥镇村两级土地流转服务组织的作用,调整充实服务人员,明确责任何权利,使之真正担负起土地流转中的各项服务工作。如建立土地流转台帐,提供土地流转供求信息,指导签订、督促兑现土地流转协议或合同,调解土地流转引发的纠纷,维护土地流转双方的利益等。

3.2 提高规模经营质量和水平

3.2.1 政策导向

引导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大胆投入,不断应用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提高规模经营水平。政府在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应用先进农业实用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贷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乘数效应”,促使大河镇的土地规模经营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3.2.2 抓好培训。

搞好规模经营业主的培训,为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培养合格的经营管理人才;搞好非农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转产就业;抓好土地流转管理服务知识的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水平,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

3.2.3选优汰劣

建议实行动态管理,对守信用、经营业绩好的承包者予以表彰和鼓励,在流转合同期满后给予优先续包;反之,不给续包。对新增的承包者,事先要对其经营能力和信誉程度进行调查,避免合同签订的盲目性。

3.3 探索新型经营形式

在坚持土地承包关系不变的前提下,要积极探索新的土地规模经营形式,将集中的土地通过招投标租给有实力的种养殖能手经营。这样既保护了基本农田和农户的土地权益,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又使农户得到的实惠比分散经营时更多。通过合作社牵头,引导一般农户参与,将品种布局、生产标准及购销服务等方面统一起来,实现家庭经营和统一服务的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钱忠好著.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黄祖辉,王朋.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兼论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2).

[3]万力,刘秋婵.新时期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刍议[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03).

7.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七

一、基本情况

XX县位于甘肃东部,总流域面积2038平方公里,辖5镇8乡1个街道办事处,184个村民委员会,7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3.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74万人,非农业2.6万人。近年来,县上以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为目标,以富民、助民、育民、便民、利民为着力点,立足实际,创新机制,积极探索“一村一社区”和“中心村+村落”建设模式,坚持抓点带面、梯次推进、辐射延伸、逐步提高,走出了一条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农村社区建设新路子。目前,全县共建成农村社区165个、社区便民服务中心165个,开展为民服务项目124项,创建农村示范社区110个,基本实现了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抓机制完善,凝聚建设合力。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村级主办、村民参与”的农村社区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合力。一是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县上成立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农村社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印发了《XX县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和《XX县农村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责任,细化任务措施,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完善工作运行机制。统筹推进社区党组织和村委会及其它组织建设,健全社区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和工青妇组织体系,依托村“两委”设立社区服务中心,有效整合村级组织现有工作力量,开展社区服务管理工作,形成了党支部领导、村委会主导、社区工青妇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三是完善群众参与机制。通过广播、电视、制作宣传栏、印发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建设农村社区的目的意义,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营造户户参与、人人关心,共同建设幸福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四是完善投资机制。结合扶贫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实施,整合水、电、路、文体广电、教育、卫生、计生等方面项目资金,动员群众投资,形成了多方投资建设社区的投资机制。

(二)抓关键节点,推进社区创建。找准农村社区建设关键节点,集中攻坚突破,全力落实各项创建任务。一是因地制宜定模式。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资源整合和社区用地集约化、群众居住集中化、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化的塬则,在经济条件较好、地域面积较大、人口较多的村,按照“一村一社区”模式进行创建;在村型较小、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地理位置比较集中的村,打破村域界限,按照“中心村+村落”模式进行创建,较好地实现了全部地域、全体人员和各类组织的“无缝隙”管理服务。二是明确目标定任务。明确提出“4568”创建任务,即:健全社区党支部、村民自治组织、工青妇民兵组织和社区服务四类组织;按照一中心五站要求,建设社区服务中心、生产生活服务站、文化服务站、医疗卫生服务站、综治安保服务站、互助救助服务站,构建生产生活、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综治安保、互助救助五大服务体系;确立社区格局发育成熟、社区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服务功能显着提升、社区生活文明和谐、社区党建持续加强六项标准;完善社区办公、小康乐居、道路交通、文体娱乐、医疗卫生、教育教学、生产生活服务、治安保卫八项基础设施。叁是强化落实定责任。建立议事协商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社区群众代表例会,协商解决社区建设、管理、服务等重大问题。健全定期检查调度制度,坚持月调度、季通报;完善考核验收命名制度,采取量化打分的办法,逐项验收评分,依据评分结果排名,县、乡表彰命名,促进各项任务落实。

(三)抓配套设施,完善服务体系。把满足农村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作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覆盖农村全体群众,集政府公共服务、志愿互助服务、市场化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体系。一是健全社区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围绕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积极推进日用品消费、农业生产资料购销点进社区,在有条件的村设立集贸市场,在多数村设立农民信息俱乐部和便民超市,组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178个,科技服务队368个,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物资和信息服务。二是健全社区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广播室、健身活动室、文化广场等文体活动场所建设,成立农村红白理事会、社区演唱队、社火队等社区文化活动组织,广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体育“五进社区”活动,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新型农村社区文化氛围。三是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按照集医疗、卫生防疫、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六大功能于一体的要求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148个,为群众开展卫生防疫、计划生育知识宣传普及和儿童计划免疫、地方病防治、疾病预防,有效满足了群众医疗卫生需求。四是健全社区社会治安服务体系。积极推行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对接的“叁调联动”工作机制,形成派出所民警、社区群众、社区干部“叁位一体”的治安防范体系,组建巡逻队,配套电子报警装置,广泛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营造了安全、稳定、和谐的社区环境。五是健全社区互助救助服务体系。依托社区现有条件,建设社区互助救助服务站,有54个社区配套建成了互助老人幸福院,为农村困难群众开展低保、医疗救助、养老等服务。组织社区志愿者、学校师生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及残疾人、五保户、优抚对象、贫困户等弱势群体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救助服务,形成了邻里互帮、群众互助的良好风气。

(四)抓平台搭建,开展服务活动。坚持把农村社区作为服务农村居民的有效平台,全力开展各项便民利民服务活动。一是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作用,利用农技站、远程教育培训设施,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升农民致富技能。同时遴选村社产业能人,现身说教,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开展社区民主管理活动。健全完善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深入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广泛开展“和谐五星”创评活动,探索推行村班子和村(社区)干部“双议双评”活动,提升了村级事务科学决策水平,增强了群众民主管理意识。三是开展各种利民便民活动。围绕农民群众最期盼、最关注、最直接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力为群众办实事。各村(社区)都建起了为民服务代理办点,由乡镇政府包村干部开展为民代理办服务,同时,依托扶贫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实施投资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建成通乡油路5条158.7公里,硬化通村道路77条310.1公里,实施农村饮水安全等水利工程34处,完成自来水入户5.1万户,新修梯田13.9万亩,累计完成旧农宅改造与新建文明生态家园3万多户,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推进农村示范社区建设,实现了农村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整合农村各类资源,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有效解决了农村经济发展中技术、信息、市场、资金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提高了主导产业开发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二是提高了农民整体素质。通过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逐步得到改变,广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农民工致富技能培训,成立秧歌队、篮球队等,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和自身素质。三是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通过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将外来人员、离煺休回村居住人员全部纳入社区管理,实现了“无缝隙”管理服务。同时,发挥社区管理委员会、共建理事会等组织作用,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形成了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机制,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

三、存在问题

一是社区经费严重不足。由于县财政困难,投入有限,致使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相对滞后,社区工作无经费,工作人员无报酬,不能完全满足社区办公和服务群众的需要。

二是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滞后。主要是工作人员缺乏,社区管理服务人员以村干部为主,部分村干部和社区工作者对社区建设的内涵理解不够,居民自治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居民参政议事的意识还不强,参与社区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农村社区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运行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三是为民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在社区第一线工作的人员多数为村“两委”干部和社区志愿者,参加社区工作方面的专业培训相对较少,缺乏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制约了社区服务水平的提高。

四、意见建议

(一)加大农村社区建设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全面落实社区工作经费财政分级补贴制度,将农村社区建设经费纳入财政支出预算,逐步建立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支持的社区建设投入机制。同时,整合各种资源,采取多种方式改建、联建、共建,切实建立服务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新社区。同时,要严格落实社区工作经费和工作人员工资保障等各项机制,切实调动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二)制定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农村社区建设是城乡融合、统筹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与城镇化建设目标一致,需要系统全面地制定建设规划。建议出台社区建设规划,进一步指导农村社区建设,使农村社区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村镇体系、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等专项规划相衔接,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公共服务规划以及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有机结合、配套跟进。因地制宜实施村庄改造,打造一批特色乡村社区。

(三)强化农村社区共建机制。调动社会各行各业与社区组织进行共驻共建积极性,实行思想教育联抓、环境卫生联创、社会治安联防、服务设施联建、文体活动联办。通过共建使社会各界对社区建设的认识更加到位,职责更加清晰,任务更加明确,形成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工作合力和良好氛围。

8.对天水市农村公路建设情况的调研 篇八

一、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情况

1、硬件建设有新突破。一是乡村道路建设步伐加快。全县已完成通乡水泥路38公里,占计划数的87%,完成通村水泥路286公里,占计划数的102%。22个示范村(片)完成道路硬化57.67公里,占全年任务的96%。新建40公里通村公路、5个客运站正在全面施工。二是水利建设出现新的热潮。目前已全面完成任务,完成集中供水工程6处,分散供水工程1处,解决了1451户、5500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整治病险水库22座,改善灌溉面积2.6万亩,东泉水库的整治工程已正式验收。完成7座中型水库渠道清淤50公里,小型水库渠道清淤35公里,新建防渗沟渠106.2公里,在**乡6个村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3平方公里。民营水利日趋活跃,易家渡枧桥采取“村组引导,群众参与”的办法,筹资3万元,新建防渗渠道1500米,增加灌溉面积150亩。**乡**村农民筹资15万元,对茅坪水库配套新建防渗沟渠2公里,改善灌溉面积600亩。三是农村沼气建设进展顺利。今年全县计划新建沼气池2500个,到11月底已建成2215个,占全年任务的88%,其中“三改”配套1772户,配套率80%。22个示范村(片)建沼气池840个。四是“户户通电”工程全面完成。我县“户户通电”工程涉及18个乡镇(场),234个村,1333个户。目前工程已全面竣工,工程总投资3800万元,新建10千伏线路60.5KM,新装和改造配变32台,新架低压线路1075KM。五是农村通信事业发展迅速。全县已有18个乡镇实现有线电视大联网,新增通有线电视的行政村40个,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4200户,新增农村电话用户8300户,新增农村移动电话用户10000户。六是公共设施建设有新成效。今年已新建村部6个,改造村部35个。其中秀坪园艺场改造村部3个,夹山镇桂花村筹资14万元新建了村部。365个村建起了村级卫生室,40个村建起了图书室,124个村配备了体育设施和活动场所。

2、主导产业有新发展。一是柑橘产业持续发展。全县今年新扩桔园面积1.2万亩,总面积达到42.6万亩,60%以上土地种植柑橘的专业村达到232个。柑橘总产量达到30.92万吨,比上年的25.1万吨增产23.2%,实现鲜果收入3.87亿元,比上年增长15.19%。秀坪园艺场今年柑橘产量可达40万担,实现产值2900万元,人均柑桔收入6000元以上。楚江镇龙凤园艺场柑橘种植面积3500亩,预计今年柑橘总产在15万担以上,农民年人均柑橘收入2800多元。二是茶叶产业势头增强。全县去冬今春新扩良种茶园4000多亩,茶园采摘面积达到7.7万亩。茶叶总产量达到6240吨,实现销售产值1.20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5%、13%。壶瓶山镇今年茶叶总收入可达1800万元,比去年增加520万元,增长41%,是所有产业中增长幅度最大的产业。三圣乡依托科技培植支柱产业,预计今冬明春全乡扩种面积将达到1000亩,其中地处泰清山的北岔河产茶区种茶面积已达5500亩。**乡谭村确定“做大茶叶产业”的增收措施,建设良种茶特色村,在改造培育现有850亩生态茶园的基础上,今年又新扩无性系良种茶550亩。三是蔬菜产业来势较好。全县今年蔬菜播种面11万亩,鲜菜总产量达2.06亿公斤,年产值1.47亿元。其中高山蔬菜种植面积5万亩,产鲜菜8200万公斤,产值7120万元。楚江镇刘家坪村有大棚蔬菜面积250亩,菜农亩平产值近7000元。17组农户杨其山种植大棚和露天蔬菜3.2亩,产值近3万元。壶瓶山镇古罗坪村属无公害辣椒示范村,全村亩平产量达2500斤,亩平产值近2000元。还有一批专业种烟村、养殖村,发展来势也较好。如**镇**村,烤烟面积达到590亩,占耕地面积的70%以上,全村人均种烟收入2000元以上。**桅**养牛大户**,圈养育肥肉牛取得成功,今年发展肉牛197头,出栏肉牛150头,获纯利10多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周边已经涌现出了几十个养牛大户。

9.对天水市农村公路建设情况的调研 篇九

关键词:冷藏设施 隐患性 加工场所 进货渠道 卫生意识 交叉感染 宣传 培训 制度 落实责任

中图分类号:R15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4-0030-02

农村食品安全一直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和难点,而农村因红白喜事自办的家庭宴席更是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由于这种群体性聚餐行为存在的安全隐患往往被忽视,导致的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加强监管,强化宣传,规范行为,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杜绝农村自办宴席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尤为重要。

蒙城是农村城市,有着厚亲重友的传统习俗,全县130万人口中70%居住在农村,致使农村有一个庞大的自办宴席的需求。同时,随着蒙城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家自办宴席的人也在不断增加。针对蒙城县农村自办宴席的现状和问题,笔者做了社会调研,总结出了:

1 蒙城县农村自办宴席现状与问题:

家庭自办宴席的现象在我们蒙城农村由来已久,这样的聚餐活动具有与红白事紧密结合、邻里相聚热闹、家人帮忙方便、自家畜禽随可宰杀、剩菜剩饭利用率高等特点,所以深得老百姓的喜爱。但这种自发兴起的办家庭宴席的活动,也存在着不少食品安全隐患,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村家庭自办宴席能力不足将会带来食品安全隐患。由于蒙城农村家庭办酒席一般桌数都较多,而且都是几天连办,办事当天往往要办上几十桌,客人分为两三轮就餐,由于时间紧张,剩菜的再利用、炊具的洗刷质量等,都给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由于客人较多,临时烹饪显然不能保证用餐速度,得提前将食品制成成品或半成品,半成品、熟食、原料长时间混放,容易引起食物中各种微生物的大量繁殖。特别是高温、蚊蝇乱飞的夏季,更是增加了食品安全的隐患性。

(2)食品加工卫生条件简陋、不完备将带来食品安全隐患。自办宴席场所大都选择在家里,条件十分简陋。炉灶采用地锅,燃料使用煤球或木柴,灰尘较多。食品加工用具一般都是临时租借,没有消毒设备。生产、加工场所不分,加工工具也是生熟不分,交叉污染,存在安全隐患。同时,猫、狗、鸡、鸭、鹅等家禽家畜可长躯直入加工场所,极易污染,成为肠道传染病滋生之源。

(3)食品原料进货的渠道非常复杂。由于考农村卫生意识差,蒙城农村自办宴席在原料进货上本着节约的目的,大部分是从集贸市场上购买的,进货渠道比较混乱,肉制品常常未经有关部门检疫,特别是熟食,就近购买一些无证经营的,导致一些假冒伪劣食品成了农村宴席餐桌上的常客。

(4)健康安全意识淡薄带来食品安全隐患。由于农村宴席所请的厨师均是临时雇用,这些人未经过健康体检,没参加过卫生知识培训,没有领取健康证;由于缺乏卫生意识,其食品生产加工过程和加工方式不规范,如个人卫生状况不佳、烹饪菜肴过程中随手擦汗、用锅铲品尝菜味等,都为宴席的食品安全埋下卫生隐患。

(5)聚餐人员复杂容易带来疾病交叉传播。农村宴席,邀请的人员较多,除亲戚朋友外,还有同事、领导和本村居民,难免有个别人患有肝炎、伤寒、痢疾等传染病,或携带病源菌,增加了发生食物中毒或食源性疾病的机率,传播疾病的可能性极大。

2 蒙城农村自办宴席食品卫生安全督查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笔者认为:作为中国农村传统文化形式,杜绝农村自办宴席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只要我们加强宣传,因势利导,加强监督,规范管理,就能不断改进农村自办宴席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被动局面,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1)加强宣传,提高农村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认识。要把农村自办宴席的监管列入政府年度食品安全日常工作要点。大力加强食品安全意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把食品安全宣传当作大事、要事,创新形式,采用小品、戏曲、广播、电视等群众最易接受的宣传方式,细化分解食品安全的各项内容,从广大农民群众日常生活中联系最为密切的肉、菜、粮、油、米、面、豆制品等入手,介绍食品安全科普常识,切实将农村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2)延伸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监管触角,建立组织。县、乡(镇)人民政府应成立专项工作机构,乡镇一级应当成立食品卫生监管工作领导小组,由卫生、工商、公安等各级派出机构负责人参加。制定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实施细则,依托乡镇卫生院这个平台,明确食品卫生安全责任人,加大对农村流动厨师的食品卫生安全培训工作。凡从事农村家宴的厨师,必须到所在乡镇食品办登记备案,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和卫生知识培训,以增强食品卫生法律法规意识,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3)完善制度,加强农村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管力度。建立农村宴席所需食品及原材料、佐料检查制度。大实行对农村自办家庭宴席食品采购、加工、制作的全程监管。村食品安全负责人必须在办宴席前一天派相关人员到主办户实地察看,包括对家宴加工场地、卫生条件、采购、厨师健康状况、原佐料、用水等进行监督检查。实行农村家庭自办宴席申报备案管理制度。凡在自家举办5桌以上宴席的,要提前三天报告;食品安全工作的负责人应填好本辖区家宴情况的当月报告备案表,并及时上报所属乡镇人民政府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各乡镇人民政府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分季度将本辖区内家宴举办的整体情况书面上报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4)落实责任,强化农村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追究责任。对红白喜事自办宴席的食品安全实行辖区责任制,每季度核查一次,每年要对各级相关部门进行一次严格考核。针对农村自办宴席面广量大,为了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县食品安全委员会要建立督查制度,结合“食品放心工程”不定期对准备自家办酒席的家庭进行抽查、检查,并将其检查结果作为年终食品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的一项内容。对由于监管不力而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或对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隐报、瞒报、谎报、迟报的单位,要严格追究主要负责人的领导责任;如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0.对天水市农村公路建设情况的调研 篇十

在已经结束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经过充分讨论、认真审议,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下一个五年的国家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会明确提出未来5年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和总体部署,是继续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经过仔细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依然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全会一再强调: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在过去的五年里,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较快发展,为国民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贡献,顺利实现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奠,这也为制定“十二五”规划中的农业方针积累了经验。

在我国,“村委会”是处于最基层的组织形式,也是村民依法管理本村的权力性群众性自治组织,同时也是村民自治组织。在每个“五年计划”农村政策中,它都是最直接的宣传者、推广者、执行者和反馈者。经过研究调查,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了如今”村委会”和以往那种艰苦落后的形象有了巨大改变,尤其是

在“创先争优”活动的关键时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一、场所的规范化

以往我们印象中的“村委会”办公室,是极其艰苦且简陋的,甚至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而如今,伴随着农村经济形势越来越好,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村委会”办公场所的建设,大力支持基层建设新的办公室。

二、工具的现代化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学用,全面参与和服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平台和载体作用,重点实施远程教育入户工程和“三网入室”工程,加强课件资源建设,扎实有效地完成了远程教育各项工作任务,扩大了远程教育覆盖面和影响力,得到了领导、基层、群众“三满意”。

如今的“村委会”,最大的与众不同就是原本被当做高科技的电脑已经普及到每一个”村委会”,并成为处理日常工作、了解致富信息、学习先进知识的重要渠道。在上级领导部门的关心下,几乎所有村庄的远程教育活动开展的热火朝天,干部们学习党的文件精神,村民们查阅农业知识,寻找致富途径。

由此看来,与以前那种落后的形式相比,在工具方便,我们的“村委会”已经取得了“鸟枪换大炮”的进步,相信今后,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制度的规范化

一般来说,传统的“村委会”是比较自由和松散的,村干部们不会像其他工作单位的同志一样有严格的限制。这是由于“村委会”是农村基层自治性组织,不是一级政权,也不属于国家机

关的特殊身份决定的。这样一来,造成了“村委会”的各项制度不被重视,降低了其在农村群众中的信任度。针对这一难点,当前莘亭办事处结合上级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村民委员会的各项工作制度,实现村民委员会各项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

为了全面加强了管理力度和监督力度,每个“村委会”的办公室,必须在明显的地方悬挂张贴村民委员会工作制度、村规民约、村务公开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等上级规定,根据自身实际,莘亭办事处还提出了四项规定:

一、公开办公时间;

二、设立来访登记表;

三、设立意见箱;

四、设立热线电话。在全面落实村干部周二、周五集中办公制度的同时,对村干部值班制度进行严格要求,确保每天都有一名村干部值班。这不仅是对“村委会”管理制度的一种补充,更规范了村干部的工作行为,方便了老百姓反映问题,解决问题。

四、功能的多样化

“十二五”计划中强调,必须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村委会”的核心职能应该是为村民利益服务,包括维权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和公共服务。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利益矛盾和冲突、制度和体制的不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的贫弱以及“村委会”成员和村民素质相对较低,“村委会”在履行其服务职能上海有所欠缺。近年来,由于国家越来越重视“村委会”的服务功能,从微观层面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组织的功能、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积极作用更是关键所在。这一点,从我所接触的“村委会”挂的功能指示牌上就能直接看出,我所走访的一些村庄,以岳庄为代表,该大院不仅仅是农村 “党支部”

和“村委会”,也是农村文化大院、村民调解委员会、计生办、民兵连工作地、治安办公室等等。平常,除了开会办公等日常工作项目,还承担了农民教育、娱乐、生活等多项内容。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思想,看待问题不能只看到光明美好的一面,还要及时发现它存在问题的一面。我们的“村委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各级相关部门必须在平常的观察中注意积累,深入剖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思索解决方法。

一、完善制度强管理

在农村基层实行社会主义民主,使广大村民享有自治的权利,这就需要各项制度来加以保障。首先要继续健全村民会议制度,明确岗位责任制,实行严格日常的工作制度,坚持村务公开,在此基础上,落实好良好的贯彻档案资料管理制度和村委会成员的补贴,才能提高村委会干部的工作管理水平和办事效率,调动积极性,增强责任感,充分发挥“村委会”的作用。

二、紧跟时代提能力

在下一个五年,新农村建设对村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继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城乡一体会、普及惠农政策上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不可否认,当前的村干部都是政治素质较高、工作能力较强、致富门路畅通、思想灵活的农民代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村委会”已经完全符合当前的形势了,这类人群需要提高和进步的还有很多,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党性和政治素质、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继续完善基层干部的培养机制显得极为重要,把“村委会”成员真正的锻炼成一支“思想政治素质硬、工作能力强、学习速度快、精神面貌高”的队伍。

三、培养后备保长效

我们知道,在我国每三年都要进行一次“村委会”成员换届选举,伴随着时代的更新变化,建立后备干部培养的长效机制就显得极为重要。如何更好的吸收高素质、年轻化、有能力的村民进入“村委会”班子为百姓服务,不管从上级领导还是该村成员都是极为关心的。

四、明确关系促和谐

我们经常提到一个概念,就是“两委”。在农村来说,村“两委”即村党的支部委员会(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村委会),这两个组织,一个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一个是村民自治组织。两者的关系是 “党支部”发挥领导核心力量,“村委会”在 “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村民自治在党的领导下顺利进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融合,互相依存的的服务体系。作为农村基层服务的两大载体,两者是缺一不可的。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都集中在村一级,面对群众的信任危机、威信降低等问题,需要两者共同思考,积极面对。

上一篇:《邓稼先》教学反思下一篇:风险观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