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心得

2024-07-14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心得(通用11篇)

1.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心得 篇一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上常见的威胁人类健康和引起死亡主要疾病之一,随着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我们对AMI认识和治疗面有了长足提高。

对本病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等特点,采取适当而积极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及改善病人的临床预后。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问题与展望

1 病因及相关并发症

1.1 病因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终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

通常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病变的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血管持续完全闭塞。[1]

1.2 并发症AMI的常见并发症包括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心脏破裂、心室壁瘤、栓塞和心肌梗死后并发症。

2 护理

现代护理学的概念认为护理人员必须对疾病中许多病理生理过程的改变作出判断和评价,这些判断和评价与医生的诊断同样重要。[2]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对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还要积极学习掌握最新的医学知识,紧跟时代的步伐。

2.1 一般护理

2.1.1 AMI病人经确诊后立即转入监护病房,进行心电监护、血压监护、血氧监护及吸氧,吸氧作为AMI治疗中的重要措施,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改善梗死周围缺血心肌的氧供,缩小梗死面积;[3]准确记录病人的.血压、呼吸、脉搏、神志、出入量、末梢循环情况及心肌坏死标志物的动态演变,密切观察监护,及早发现并处理相关并发症。[4]

2.1.2 绝对卧床休息,护理人员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对翻身、进食、大小便等均由陪护人员协同操作,以降低心肌耗氧量。

可给病人做适当被动活动及肌肉按摩,防止坠积性肺炎和深静脉血栓形成。

发病一周后,病情趋于稳定,可逐步进行穿上和床边的轻微活动。[5]

2.1.3 保持病房环境安静、整齐、舒适、温度适宜,空气清新,减免探视,减少交叉感染及带给病人不良的精神刺激。[6]

2.1.4 护理人员以病人个体化制定合理的饮食结构,包括低盐、低脂肪、高纤维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避免辛辣、发酵食物,以减少便秘和腹泻。[7]

2.1.5 AMI病人由于长期卧床和口服药物影响,胃肠道蠕动减少及膀胱收缩乏力,致排便习惯发生改变,排便时费力,导致血压上升,心脏负担加重,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危及生命。

护理人员必须协助病人保持排便、排尿的习惯,应用缓泻药物和小量灌肠药物,必要时留置导尿管。[8]

2.2 监护护理:熟悉监护仪的各项性能,并可鉴别监护中出现的各种心律失常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设定报警范围,准确的记录48~72小时内心率、血压、呼吸的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遵医嘱给予镇静止痛剂,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相关处置,如进行静脉推注和静点及电复律治疗。

[9]在治疗期间,认真了解病人的主诉和体征改变,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

必要时复查电解质和凝血项,严格控制输液的量和速度。

2.3 心理护理:大部分病人对于监护病房的各种抢救设施、频繁检查和陌生环境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的悲观情绪,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对治疗和病情的恢复产生负面影响。

护理人员要做好病人和家属的心理护理,运用医学及心理学知识进行安慰、启发和说服,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治疗寄予希望,并且在了解病情和处置时,态度和蔼亲切,技术精准娴熟。

宣讲AMI的健康教育,帮助病人认识AMI知识,增进医患和谐。[10]

2.4 溶栓治疗的护理:溶栓作为AMI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手段,对早期恢复心肌供血,挽救濒死心肌细胞,缩小梗死范围起积极作用,能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除进行严密的监护观察外,护理人员还要求注意以下问题:(1)出血倾向,如有无黑便、血尿和淤血问题,重要是否有颅内出血的体征改变;(2)心律失常,多由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发作突然,有些却威胁着病人的生命,及时发现,早期处理;[11](3)溶栓药物应妥善保管,现配现用,并禁止与其他药物共用同一静脉通道;(4)溶栓前应仔细详尽询问病史,评估适应证,并在溶栓后尽量避免肌肉注射和反复静脉穿刺。

2.5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够在微创的情况下开通堵塞的病变血管,作为目前心肌血运重建术重要的治疗策略,被各医疗中心所青睐。

[12]护理人员应有高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具体做到:(1)术前,认真评估病人的的手术指证,完善各项化验检查,局部备皮和药物试敏,静脉补充电解质。

告知患者术中术后的注意事项,消除顾虑;(2)术中,保证导管室安静,减免不良干扰,操作动作轻柔,指导病人配合时,言语亲切,并适时告知病人手术进展,使病人心理舒适。

密切协助术者操作,保证手术过程流畅;[13](3)术后,密切监护治疗,观察病人穿刺部位有无出血和渗血,穿刺肢体皮肤颜色、温度、血管搏动和加压包扎情况。

拆除包扎后,观察穿刺口周围有无硬结以及皮肤张力情况。

[14]对于形成的血肿,用笔进行描记,动态观察。

针对病人术后应用抗凝剂,严密观察出血及心律失常并发症的危险征兆,减免不良事件的发生。[15]

3 康复指导

有计划的康复锻炼能使病人的体力及自我照顾能力增强,还可促进胆固醇水平下降,降低AMI发生的危险因素。

病人出院时要做好宣教工作,逐渐增加活动量,戒烟、戒酒,改善饮食生活习惯,严格AMI的二级预防,定期复查,随时携带硝酸甘油等急救药品等。

4 问题与展望

当今对AMI诊断治疗理念和手段日臻完善,但目标主要是改善心肌血供,减轻或缓解症状,恢复或保护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降低社会家庭医疗负担。

使病人以最大的效价比获得最大治疗效益是目前AMI治疗的首要举措。

护理人员是病人接触最密切的人员,其对病情的观察判断,往往关系到能否及时挽救病人的生命,关系到病情的转归和结局。

这要求护理人员自身道德业务水平提升以及临床护理管理措施的健全外,还要加强倡导AMI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根本策略。

同时,随着新理念从医学领域逐渐拓展到护理领域,以解决临床实践中的问题为出发点,那么,相信AMI的治愈率将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高润霖、朱文玲、胡大一等.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杂志,

[2] 罗晓辉.心血管疾病护理新进展.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0

[3] 曾庆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护理.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8

[4] 于晓华.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黑龙江医学,

[5] 范雪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

[6]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7] 李秋萍.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8] 张冬梅.便秘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猝死的教训和护理,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9

[9] 农丽娜.急性心肌梗合并严重并发症的护理,广西医学院学报,2002,5

[10] 董颖洁.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进展,中国社区医师,,18

[11] 冯俊桃.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进展,护理研究,,11

[12] 魏来临.冠心病理想治疗方式的选择,医学与哲学,2009,7

[13] 李玉华.老年冠心病患者经股动脉PCI术舒适护理的应用,中华全科医学,2009,7

[14] 阿依丽.10例PCI术患者72小时后并发假性动脉瘤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新疆医学,2009

[15] 李婷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护理,遵义医学院学报,2009,6

2.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心得 篇二

1 临床资料

1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男性96例,女性54例,年龄35~78岁,平均年龄59.2岁,其中合并急性左心衰竭者34例,心律失常者55例,心源性休克者26例。除死亡2例外148例康复出院,其中112例住院时间在30d之内。

2 护理措施

2.1 休息

患者在发病的第1周内病情极不稳定,容易出现并发症,需绝对卧床休息,日常生活(进食、漱口、大小便等)要给予协助,避免不必要的翻动,以减轻心脏负担。住院环境要安静、舒适、整洁。限制探视,防止不良刺激。如患者病情稳定,无并发症,第2周就可以在床上四肢活动,第3~4周患者可以室内走动,根据病情适当增加活动量,以不引起心脏不适或气短为标准。

2.2 心理护理

心肌梗死患者大部分存在害怕、焦虑等情绪,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应与其沟通,解除其焦虑与恐惧。要安慰病人,耐心向病人解释病情、治疗和护理计划,同时应说明医院有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有先进的医疗护理技术和监护投备,以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使其配合护理及治疗。

2.3 吸氧

初期持续吸氧3~5d,流量为4~6L/min。吸氧是心肌梗死治疗中重要措施,可以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心绞痛,减少心律失常,早期足量的吸氧可缩小梗死面积的扩大。

2.4 输液

建立并留置静脉通路,注意输液速度,应用血管扩张剂时,严密观察血压。如合并心力衰竭者输液速度宜慢,液体给予量要少,同时记出入水量,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给予及时处理[1]。

2.5 监护

包括心电图监护、血压监测、血氧饱和度监测等。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以室速和室颤最常见,常常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运用心电监护设备,可以及时准确地发现各种心律失常。患者剧烈胸痛、出汗、呕吐等可引起一过性血压下降,当静脉应用硝酸甘油等血管扩张药物时,更要特别注意观察血压变化。血氧饱和度反映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程度,血氧饱和度下降常提示有心力衰竭、肺水肿和休克等并发症存在,吸氧后不能改善者,常提示预后严重。做好各种监护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及疗效观察,有时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2.6 饮食护理

要少食多餐,避免过饱而加重心脏负担。饮食保持足够的热量和营养,宜吃清淡、易消化、产气少、含适量纤维素的食物,如青菜、水果和豆制品[2]。少食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等,禁食动物脂肪和油腻食物,如肥肉、巧克力等。合并高血压者应低盐饮食。

2.7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般卧床时间长,应定期做肢体被动活动,避免肢体特别是下肢血栓形成,引起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排便方式的改变易引起便秘,可予缓泻剂或开塞露通便,便前可口含硝酸甘油片或消心痛等,同时嘱患者排便切忌用力过度,加重心肌缺氧而危及生命。注意皮肤护理,预防压疮发生。在心电监护下给予翻身、拍背,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

3 护理体会

通过对1 5 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到细心做好每一项护理工作,仔细观察病人的病情,进行针对有效的心理疏导,合理安排饮食,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保持二便通畅,做好康复指导,尽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才能提高本病的治愈率。

摘要:目的归纳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措施,使患者尽快康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8例好转出院,2例死亡。结论做好全面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助于心肌梗死的康复。

关键词:心肌梗死,急性,护理

参考文献

[1]郭艳丽.36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6):127.

3.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护理 篇三

关键词:心肌梗塞 急性病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38-01

1 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义及临床表现

1.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

1.2 临床上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热、白细胞增多、血清酶活性增高及心电图系列演变等表现,可伴有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

2 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

AMI为内科常见急症,临床上常表现为严重而持久的胸部闷痛(部分病人无疼痛),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常并发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如果在发病早期得到及时处理,就可以减少梗塞范围和并发症的发生,这是降低AMI死亡率的关键。

3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观察与护理

3.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1.1 严密观察血压。有合并症,血压不稳定者应每隔10min监测1次,血压平稳后,根据病情延长测量时间。无合并症每隔1~2h测1次。

3.1.2 进行心电监护。护士必须熟悉患者心电图变化及正确识别各种心律失常图形。对患者采用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护过程中,要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和敏锐感,及时发现心律、心率的变化,尽快协助医生采取有效措施。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时,电极位置一定要固定好,检查导联线连接是否牢固,防止患者翻身时电极脱落。

3.1.3 心功能的观察与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的液体出入量情况,注意观察患者颜面、四肢水肿情况,为患者输液时控制滴速及液体量,避免增加心脏负荷。在使用利尿剂时注意观察尿量,防止低血钾发生。

3.1.4 吸氧。吸氧可改善心肌缺氧状态,用鼻导管持续高流量吸氧3~5d,流量为4~6L/min,以后间歇吸氧,流量为1~2L/min。吸氧是心肌梗死治疗中重要措施,氧疗可以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心绞痛,减少心律失常,早期足量的吸氧可缩小梗死的面积的扩大,因此及时通畅有效吸氧是至关重要的[1]

3.2 饮食的护理。AMI病人的饮食中,应给予高维生素,足量蛋白质,低脂,低盐,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忌食刺激性食物,同时鼓励病人多饮水,多吃水果,食用适量的蜂蜜,并强制戒烟[1]。饮食宜少量多餐,切忌过饱,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3.3 心理护理。大部分AMI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和焦虑,所以我们要为病人提供安静安全、清洁、舒适的治疗护理环境,使患者心情舒畅,精神宽松。对个人隐私感的患者要注意遮蔽,以减少环境对患者的恶性刺激。鼓励患者调整心态,树立信心,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3.4 疼痛的护理。剧烈的疼痛可导致休克及心律失常,烦躁不安可增加心肌耗氧量和心脏负荷,诱发心力衰竭,并伴有疼痛、压榨感,因此护士要认真观察疼痛的性质、持续时间。要尽快解除疼痛。

3.5 生活上的护理。AMI患者发病后2周处于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病人的翻身、洗漱、饮食、大小便等,均由护士协助,并作肢体被动运动,以防血栓形成。2周后,指导在床上活动,动作要缓慢,防止体位性低血压。3周后,可离床站立和室内缓步走動,病重或有并发症者,须延长卧床时间。

3.6 保持大便通畅。指导患者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多吃水果蔬菜等粗纤维食物,可服用蜂蜜水,每晚睡前行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促进排便,保持1~2天排便一次。必要时可用缓泻剂,亦可用开塞露或盐水低压灌肠,保持大便通畅[1]

3.7 应用抗凝剂的护理。抗凝治疗期间,要密切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出血部位多见于穿刺点、粘膜,偶见于颅内、消化道和泌尿道。穿刺后可适当延长局部压迫止血的时间,必要时可加压包扎,减少并尽量避免多次静脉注射。发现病人有神态的变化,以及大小便颜色、皮肤及粘膜异常,要及时通知医生,调整肝素的用量。

3.8 加强监护意识,密切注意溶栓后的副作用。溶栓治疗是近年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之一。但溶栓后出现的并发症也是不容忽视的。溶栓治疗后应持续心电监护,注意观察ST段和T波的变化及其心电图的演变,发现异常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给予有效的处理。

3.9 康复指导。指导患者正确使用镇静、安眠药物,有计划地使患者了解该病的医疗知识,教给患者相应的健康知识,即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如何防止复发和自我保健,使患者掌握疾病的规律,有利于配合治疗,防止或减少诱发因素及并发症,尽快恢复和促进健康。告知患者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减少发病的危险因素。

4 讨论及护理体会

近年来,我国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急性心肌梗塞急性期病死率高,严重危害病人的生命。因此,观察病情,做出早期诊断、积极抢救、有效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4.1 临床资料。患者,男,59岁,因心前区疼痛伴大汗3小时余而抬入院。患者自述于当日八时余在河边洗衣时突感胸前不适、闷痛,伴上腹疼痛、大汗、精神不振,无恶心及呕吐。被同在河边洗衣服的人发现急送本村乡村医生处治疗,当时患者大汗不止,血压低,经口服消心痛等胸闷不能缓解。乡村医生疑为“急性心肌梗塞”,于是急呼我院120而急诊入院。入院时患者神志清楚,精神差,急性重症面容,表情痛苦,全身皮肤潮湿出汗,四肢厥冷,无紫绀。体温:36摄氏度,心率60次/分,血压125/80毫米汞柱。心电图示:急性下壁、后侧壁心肌梗塞。入院后,立即予以输氧、建立静脉通路、24小时心电监护、抗凝、溶栓、缓解心绞痛等对症支持疗法。治疗一个月,康复出院。

4.2 出院指导。一般病人4~6周已进入恢复期,如病情稳定可出院,出院后仍需继续按冠心病治疗,指导病人长期服用小剂量的阿斯匹林或潘生丁对抗血小板聚集,预防再梗塞,并定期随访。指导病人戒烟酒、浓茶,避免摄入过多胆固醇高的食物。加强锻炼,防止过度肥胖,加重心脏负荷。平时学会自我控制,遇事冷静,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安排合理的运动,促进体力恢复。多向病人讲解心肌梗死的有关知识及注意事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2]

4.3 体会。通过上述患者的护理,我深深地体会到,急性心梗病人的症状一般以持续性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口服硝酸甘油后不缓解,同时伴有心电图动态改变及心肌酶增高,患者发病时露出焦虑、恐惧,有濒死感,这是一种应激产生的情绪反应。在抢救时,要动作敏捷,护士在护理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好细致的病情观察,及时准确地予以治疗,一方面要加强心理护理,经常深入病房了解患者的需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解除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并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休养环境,使患者保持心情愉快,很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从而促进患者恢复健康。合理安排饮食,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使用适量的止痛镇静药物,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本疾病,做好康复指导,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从而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冬.浅谈急性心肌梗死的康复护理.医药论坛杂志[J].2004,25(13):70

4.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心得 篇四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112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对症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 经治疗,显效41.1%,有效44.6%,死亡14.3%,总有效率85.7%。结论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多种临床表现,症状严重,死亡率高,应提高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知识认知程度,分析临床资料,予以积极检查、诊断、治疗,增加其生存率。

【关键词】 心肌梗死;不典型;急性;特点;治疗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疾病临床中存在极高死亡率,因为临床检测结果与很多疾病存在较高相似性,所以治疗时极易出现误诊现象。临床表现症状中,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为快速发作现象,若未予以及时治疗极易引发死亡情况,第一次治疗后24 h需对患者予以密切关注,观察患者机体各类指标情况,防止再次发作。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群体主要在老年患者中,因为患者机体功能逐渐降低,检查时有可能出现多种疾病,导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无法得到较为有效确诊,极易出现误诊情况。本文选取112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112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男64例,女48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为(66.2±3.4)岁。入院时患者均予以心电图动态检查及心肌酶学检查并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无典型性胸痛症状,心律失常患者36例,心力衰竭症状者34例,心源性休克者30例,肾功能衰竭者12例。患者具有胸闷、呕吐、突发晕厥等症状。患者基础性病变主要为:并发Ⅱ型糖尿病患者10例,高血压患者32例,脑梗死患者12例,肺心疾病8例,高脂血症患者4例。4例患者误诊成消化道溃疡,误诊为胃炎者4例,误诊作支气管哮喘者13例,急性胆囊炎患者7例,牙周炎患者4例,误诊率达到30.4%。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实施心电监护、吸氧、低分子肝素钙抗凝、血压测量、予以氯吡格雷防止血小板聚集,止痛,给以拜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调脂等进行治疗。患有高血压及高血糖者则需对症治疗;并发心源性休克症状、心力衰竭症状、心律失常患者予以对相治疗;患者病情未诊断时,检测患者心肌酶改变,心电图情况,实施积极对症疗法,病情确诊后按照对应措施予以治疗。可以承受静脉溶栓法患者予以尿激酶静脉溶栓,发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则予以临时起搏器进行治疗。患者在治疗时间安排上则按照患者实际病情确定,均予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进行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劳累是不会导致心绞痛症状,发作次数降低≥80%,心电图ST-T恢复至正常范围;有效:患者发作次数降低50%~80%,静息情况下ST段降低治疗后恢复>1.5 mm,T波直立状态;无效: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降低<50%,心电图未得到改善或直接死亡。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结果

在本文选取的112例患者中显效者46例(41.1%),有效者50例(44.6%),死亡人数16例(14.3%),总有效率85.7%。讨论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对于心血管疾病来讲不无较高比例,但临床检查时,此类疾病存在较为困难诊断。患者产生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时往往具有较高年龄,人体自身机能出现老化现象,而且患者往往出现其他类型并发症及其他病变病。大部分患者往往都存在其他疾病,例如上消化道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及呼吸道疾病等,此类病变在常规检查时其临床症状与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存在较高相似性,例如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临床检查时一出现误诊情况[1]。

心肌梗死大部分因冠状动脉出现闭塞而产生的,有的心肌由于血流中断出现极为严重持续性缺血现象或直接坏死情况。并无典型性症状急性心肌梗死症状在临床中也较为多见,而且其发生几率因年龄增长而有上升趋势。尤其在并发糖尿病、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年龄超过80岁时。有研究发现,超过60岁老年心肌梗死中出现再梗现象达到59.4%,此情况在临床中往往极少报告被诊断出再梗现象。分析其原因,老年患者痛觉交感神经纤维出现退行性变存在一定关系,老年患者多次心肌梗死使得病灶区神经末梢遭受破坏或并发其他内科病变,例如糖尿病会使得神经系统出现病变无法使痛觉顺利传入,增加痛阈,在心梗发作时无法较显著感知到疼痛。而且面积小时,心肌梗死能够释放出致痛物质量低,无法产生疼痛感,此也是导致心肌梗死无典型性发作因素。心肌长期供血不足导致代偿性侧支循环出现,神经长期缺血使得疼痛敏感度减少。老年患者存在多种并发疾病,即便急性心梗出现疼痛感,也极易受到其他疾病所产生疼痛感掩盖[2]。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身存在的症状及体征特点均无明显典型性,若临床医生在检查过程中并未存在足够重视及认知感,极易产生漏诊误诊现象。医务人员在检查是对患者出现怀疑时,需及时实施心电图检查,由此能够有效防止发生误诊情况。在检查过程中,临床医师需对此疾病首发症状与有关变异症状,存在较高认识度及了解度。若患者产生胸闷、无力、气短、消化道病症、原因不明晕厥、心力衰竭、血压降低等疑似患者需及时予以心电检查及心肌酶学动态性检查,发展鉴别诊断时出现片面性及局限性。按照患者心电图改变情况及血清心肌酶检测结果,且与患者具体病史相结合,通常情况下能够得到准确诊断结果,尤其在检查过程中不可按照1次心电图结果,做出急性心肌梗死判定结果[3]。

总之,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检查过程中,积极预防显得极为重要,明确此疾病临床特点,避免发生漏诊误诊情况,在诊断后及时予以对应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治愈几率。

参考文献

5.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心得 篇五

[关键词] 急性心力衰竭;护理

临床上急性左心衰竭较急性右心衰竭多见,前者多表现为急性肺水肿,重者伴心源性休克;后者主要见于急性右室梗死和急性大面积肺栓塞。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5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男10例,女5例,年龄41~67岁,平均年龄54岁,左心衰竭7例,右心衰竭6例,全心衰竭2例,入院时最高血压(MAP)在150mmHg以上者11例,150mmHg及以下者4例。

1.2 临床表现

急性左心衰竭病情发展常极为迅速。表现为病人突发严重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可达30~40次/分,强迫端坐位,频繁咳嗽,咳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面色灰白或发绀,大汗,皮肤湿冷,有窒息感,极度恐惧、烦躁不安。早期血压可一度升高,随后下降。听诊两肺满布湿音和哮鸣音,心率增快,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

2、护理

2.1 基础护理

(1)遵医嘱合理给予血管扩张药或利尿药等药物:改善心脏功能,增加活动耐受力,静脉用药时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密切监测血压变化,避免病情加重。利尿药最好在上午或早上使用,以免夜间尿量过多影响休息。用利尿药时,注意尿量,监测电解质变化,如低钾、低钠等来评估用药后效果。

(2)仔细观察患者应用洋地黄类药物的反应:洋地黄严格按时间、按剂量服用;注意剂量个体化;给药前先测心率,若成人

2.2 心理护理

患者发生急性左心衰竭时,因呼吸极度困难而伴有濒死感,患者十分恐惧,而恐惧心理又会加重呼吸困难。应配合医师,迅速完成抢救治疗措施,在抢救时必须保持镇静,操作熟悉、忙而不乱,尽量减轻患者的紧张不安情绪,同时向患者及家属简要介绍本病的救治措施及使用监测设备的必要性,使患者产生信任、安全感,使其积极配合治疗。避免在患者面前讨论病情,以减少误解和恐惧感。必要时可留亲属陪伴患者,给患者心理上的支持。病人常有恐惧和焦虑,使呼吸困难进一步加重。护理人员在抢救时必须保持镇静、神态自如、操作熟练、忙而不乱,使病人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尽可能守护在病人身边,安慰病人,消除病人的紧张恐惧心理。

2.3 一般护理

体位:让患者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担,取半坐卧位,两腿下垂。②休息:保持病室安静舒适,避免各种精神刺激,防止过度用力,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用开塞露通便。休息原则根据心力衰竭程度而定。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给

予完善的生活护理。③吸氧,改善气体交换: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先以2~4L/min给予,可逐渐增加至4~6L/min。氧气经50%乙醇湿化后吸入。随时清除鼻腔分泌物,保持鼻导管通畅,每班更换1次。④镇静:当出现心源性哮喘而又排除支气管哮喘时,可遵医嘱给予吗啡镇静,减轻焦虑。

2.4 用药护理

吗啡:使用时应注意患者有无呼吸抑制、血压降低、心动过缓、恶心等,伴有神志不清、颅内出血、慢性肺部疾病、呼吸衰竭、低血压、休克者禁用。②氨茶碱:不良反应主要为低血压、休克、室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等,静脉注射一定要缓慢,即0.25g氨茶碱加入50%葡萄糖液40ml中要求在10~15分钟左右静脉推完;氨茶碱还可增加心肌耗氧量,故心肌梗死和心肌缺血者不宜用,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者用量酌减。

3、讨论

急性心力衰竭是因急性心脏病变引起心排血量急剧显著降低,使组织器官血液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的综合征。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竭较为多见,表现为急性肺水肿,严重者伴心源性休克甚至心脏骤停,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抢救是否及时合理与预后密切相关。心脏收缩力突然严重减弱,心排血量骤然减少,或左室瓣膜急性反流,左室舒张期末压迅速升高,肺静脉回流不畅,导致肺静脉压快速升高,肺毛细血管压随之升高使血管内液体渗入到肺间质和肺泡内,形成急性肺水肿。早期血压舍有一过性升高,但随着病情的迅速进展,会持续下降而引起心源性休克。严密观察患者呼吸频率、深度,意识,精神状态,皮肤颜色及温度,肺部音的变化,监测血气分析结果,对安置漂浮导管者应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判断药物疗效和病情进展。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急性心力衰竭的病因,指导其继续针对基本病因和诱因进行治疗。告知有心脏病史的患者,在静脉输液前应主动向医护人员说明病情,以便在输液时控制输液量及速度。

参 考 文 献

[1]刘英,任志强.急性心力衰竭的护理体会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19):1821.

[2]辛春丽,杨文静,吴霞,程凌倩.老年人心力衰竭的护理要点.实用医技杂志,2006;13(8):1371.

[3]姜燕,赵海风,毛新荣.急性心力衰竭的抢救与护理.中国医药卫生,:6(11):42.

[4]吴清伟,张娟.老年人心力衰竭的护理体会.中华腹部疾病杂志,;2(3):139.

[5]金向涛.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86.

6.护理临床实习心得[范文模版] 篇六

护理临床实习心得篇一

一个月的儿科实习阶段转眼即逝,时间从指缝中悄然溜走,抓不住的光阴,犹如白驹过隙。一个实习的结束同时又是另一个实习阶段的开始,准备着实习阶段又一个接力.进入儿科科室,我从带教老师那儿了解到,儿科是个综合性很强的科室,涵盖了内科、外科的各种疾病情况.但儿童疾病的种类与成人大不同:起病急,来势凶,变化快。因此,我们护理人员要根据其疾病特点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护理措施.由于儿童自身的特点以及年龄小不会或不能准确描述病情,不懂得与医护人员配合,所以儿科护理工作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除基础护理,疾病护理外,还有大量的生活护理和健康教育,病情观察应细微敏锐,发现变化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救治.了解了儿科护理工作的基本情况后,我开始投身实习工作中.在临床老师孜孜不倦的教导下,我不断汲取和探索专业知识,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也许这些心得体会只是浩瀚大海中的水珠一滴;无垠沙漠中的沙砾一颗,但对我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财富,就好像在广阔的沙滩上,一阵浪打来,留下无数闪闪发光的贝壳,点点滴滴都值得我去珍藏和回忆.也许这些收获相对而言是微小的,但我相信,成功是积累在每一个小小的进步之上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经过一个月的儿科实习,我又成长了许多,渐渐摆脱了学校的那份稚气,走向成熟.在“阵地”上,我学会的不止是一个护士最基本的技术,疾病的护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与病人家属沟通.儿科的护理对象是小孩,对于每个父母来说,最珍贵的莫过于子女了,家属以及医护人员都是本着为小孩着想的理念.除了要有精湛的输液技术,将病人的痛苦减至最轻之外,还要向病人家属做宣教,方面涉及很广,比如:饮食教育,环境,衣着,心理护理等.向家属宣教完之后,他们对我表示非常感谢,我自己心里也觉得特别欣慰,劳动成果得到赏识.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儿科护士,光有技术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充分体现出“护士”这一角色的价值,而不是像机器一样工作,更多的是要充当健康教育者和病儿知心者.我在儿科就深有体会,比如科室里比较多的血液系统疾病和肿瘤,首选化疗治疗.除了一些常规的操作外,我们还应该做好对症护理.感冒的症状是发热、咳嗽、甚至全身症状,那么我们应该做到对症护理,注意室内环境,饮食清淡,休息等一系列的宣教.如痰液较多,还应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给于吸痰和拍背,雾化吸入等.同时要多与家属沟通,向其介绍有关知识,如病因,主要表现等.教会家长正确拍背协助排痰的方法,指导家长正确用药,出院时做好健康指导,如合理喂养,加强体格锻炼等.在平时的实习工作中,我也经常看到带教老师向家长做宣教,这就需要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是护理工作比较高的境界,只有转述给病人家属,才说明自己真正了解书本知识,并能融会贯通,对医患双方都是有利的.两周的历练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对护士这一角色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护士不光是护理活动的执行者,还是健康捍卫者和宣教者.我们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交际能力,将自身所学灵活应用到工作中去,同时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我们用双手给病人送去温暖,每一个操作都赋予病人康复的希望,让他们看到黎明的曙光.也许我们只是送去了微不足道的关怀,但这些积累起来,就是帮助病人度过难关的诺亚方舟.护理临床实习心得篇二

时光飞速,一转眼我已经从一名懵懂的大学生,走上社会,走进医院,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护士。自____年进入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就读以来,一直以严谨的态度和积极的热情投身于学习和工作中。在实习的过程中,虽然有成功的泪水,也有失败的辛酸,我为我的辛勤付出写下了在医院实习自我鉴定。

在这日益激烈的社会竟争中,使我充分地认识到成为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的重要性,但当真正接触到病人后,我发现,临床护理和书本上还是存在着差距,自己不仅有扎实的理论,熟练的操作,还要有爱伤观点等等。在工作中,我不断将自己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做下了实习工作总结,让现在的实践弥补过去理论的缺憾。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凭着对成为一名优秀白衣天使的目标和知识的强烈追求,刻苦钻研,勤奋好学,态度端正,目标明确,基本上牢固的掌握了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作到了理论联系实际;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注意各方面知识的扩展,广泛的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

在生活上,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充实而有条理,有严谨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作风,为人热情大方,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拥有自己的良好出事原则,能与同事们和睦相处;积极参加各项课外活动,从而不断的丰富自己的阅历。

从我选择护理事业,我就有一句格言——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护理工作中。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不断努力地学习,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这是我的大学生医院实习自我鉴定,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使自己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更上一个台阶,以便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争取做一名优秀的护理人员,以无愧于白衣天使的光荣称号!

护理临床实习心得篇三

护理工作特别锻炼人的耐心和心理素质,用心去做,使个人的综合素质都可上一个台阶。面对病人因病痛的折磨而痛苦万分,看到他们的家人因你的护理工作做的好而对你万分感谢,这时你的心里总有一分安慰和收获的喜悦。尽管我的实习工作六个月左右,但却成为了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以下就是我制定的护理专业实习总结。

护理工作实习的半年多的时间里,在带教老师的悉心指导与耐心带教下, 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其法律法规,并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医疗事故护理条例培训,多次参加护理人员学习,通过学习使我意识到,法律制度日益完善,人民群众法制观念不断增强,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现代护理质量观念是全方位、全过程的让病人满意,这是人们对医疗护理服务提出更高、更新的需求,因而丰富法律知识,增强安全保护意识,并且可以使护理人员懂法、用法、依法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理论水平与实践水平有了一定提高。

在实习过程中,本人严格遵守医院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实习护士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病人,不迟到,不早退,踏实工作,努力做到护理工作规范化,技能服务优质化,基础护理灵活化,爱心活动经常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做到理论学习有计划,有重点,护理工作有措施,有记录,实习期间,始终以”爱心,细心,耐心”为基本,努力做到”眼勤,手勤,脚勤,嘴勤”,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全心全意为患都提供优质服务,树立了良好的医德医风.在各科室的实习工作中,能规范书写各类护理文书,及时完成交接班记录,并做好病人出入院评估护理和健康宣教,能做好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工作,认真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能做好术前准备指导,并完成术中,术后护理及观察,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能认真分析,及时解决,能熟练进行内,外,妇儿及重症监护等各项护理操作,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同时,本人积极参加各类病例讨论和学术讲座,不断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通过学习,对整体护理技术与病房管理知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期间我对自己的工作做了总结。

以上是我的实习总结。通过半年多的实习,本人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都有所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本人将继续努 力,牢记护士职责,不断加强思想学习与业务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综合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护理临床实习心得篇四

转眼间,实习生活已经过去一半多了,实习是我们将理论用于实践,用于临床所迈开的第一步,在此过程中我们收获颇丰。

我是厦门第二医院的实习组长,按照学校和医院的要求和规定,我们分别到了内外妇儿产手术室门诊换药室等等十几个科室,我们努力做到工作规划化技能服务优质化,基础护理灵活化,爱心活动经常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做到理论学习有计划有重点,护理工作有措施有记录,护理实习是一种复杂的生活,我们既要学会做事也要学会做人,做事我们要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和护理操作技能,争取多一些的操作机会,做人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护士长、医生、病人和家属的关系。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而还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才是最重要的,能给我们护理工作带来方便,护士的工作已不是简单的打针发药等技能性操作。

在实习中我深深体会到了沟通的重要性,体会到了沟通带给我们的快乐与病人相处时。我总是用一颗真诚的心尽我所能的与他们交流。沟通时我们用心去感受他们的病痛,体味他们的需求,并给予力所能及的护理与帮助。在医院的病房里已经能看到我们的身影,我们不停地穿梭在病房之间,我们终于能胜任老师教给我们的任物,我们可以自己去独立完成护理工作,这为我们未来踏出了一大步,在实习当中我意识到了要做一名护士很不容易,随着当今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进入,人们对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的需求也不断提高,护士既有良好的素质选择越来越重要,不断要良好的心理方面专业技术方面,职业道德方面,身体素质方面,还要有文化仪表方面的素质。

实习期间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让我们在临床发现问题当中去解决问题,为护士之途铺上一条很好的道路,护士是临床护理工作的主体,要提供护理的服务就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有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稳定的情绪,遇到挫折不灰心,在困难和复杂的环境中能沉着应对,有宽阔的胸怀,在工作中能虚心学习,学习老师们的新技术、新方法,听取不同老师的意见,取众之长,补与之短。

在实习期间我们能够掌握各科室的常见病及多发病的症状和体征及护理要点,能及时准确制定护理计划,我们能够严格的做到三查八对,严格做到无菌操作,不迟到不早退,尊敬师长、关心病人,遵守各个科室的管理制度,按时参加护理查房。

实习期间我体会到了熟练的护理操作的技术是一个优秀护士应具备的基本条件,高超的护理技术能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而且能增强自己的信心也让我体会到了护士要有责任心严守工作岗位,密切观察病情,认真做好查对制度。

7.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篇七

1 临床资料

选择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6例, 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持续典型胸痛30min以上;典型心电图动态演变;心肌酶动态变化。具有以上任何2项或3项即确诊。其中男性26例, 女性10例。年龄 (62±5.2) 岁。给予吸氧、心电监护、溶栓、抗血小板、抗凝、他汀药物等常规治疗。

2 护理措施

2.1 建立舒适环境

入院后立即将患者收治在冠心病监护病房, 保持相对安静, 专人护理, 给予吸氧和持续心电监护, 床旁备好心电图机、除颤仪、呼吸机、急救车等抢救器械。

2.2 休息和活动

患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 所有生活需要由护理人员和陪护家属协助, 避免不必要的搬动。若胸痛彻底缓解, 病情稳定无并发症24h后即可床上活动, 3d后逐渐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床下活动。有心衰等并发症适当延长卧床时间。做好患者家属工作, 减少探视及缩短探视时间, 保持病区安静, 保证患者休息。

2.3 饮食护理

有胸痛症状时暂时禁食, 待胸痛症状缓解后再进食流质或半流质低脂、低盐易消化饮食, 以少食多餐为原则。

2.4 排泄护理

因患者卧床、活动少、使用吗啡等镇痛药物易引起便秘, 排便用力会增加心脏负荷, 诱发心衰, 甚至心脏骤停, 因此须加强排便护理。指导患者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粗纤维食物。睡前行腹部按摩, 促进胃肠蠕动, 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必要时给予酚酞等润肠剂和温肥皂水灌肠通便。

2.5 疼痛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胸部疼痛可使交感神经系统兴奋, 加重心肌缺血缺氧, 促使梗死面积扩大, 诱发恶性心律失常。所以胸痛时立即给予吗啡等止痛剂, 持续给予氧气吸入, 保持环境安静, 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2.6 溶栓治疗护理

对符合溶栓指征患者, 及时询问有无消化道溃疡、活动性出血等溶栓禁忌证, 及时送检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型、心肌酶。根据医嘱准确应用溶栓药物和剂量,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出血倾向, 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师。操作中止血带不宜过紧, 拔针后延长按压针眼时间以防出血。按时足量完成溶栓治疗, 检测心肌酶和心电图动态变化。

2.7 静脉输液护理

选择较粗的静脉血管, 尽量减少穿刺次数, 避免药物外渗。输注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 应遵医嘱严格控制滴速, 告知患者有头痛等不良反应, 并注意监测血压、心率。

2.8 心理护理

患者易恐惧、焦虑、抑郁, 必须加强心理护理, 做好心理疏导, 指导患者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同时做好家属思想工作, 共同消除患者思想顾虑,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9 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吸烟者给予戒烟提醒和戒烟指导, 坚持遵医嘱服药, 定期随访, 有不适症状及时就诊。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的心血管急症之一, 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再灌注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重要的治疗手段, 其中静脉溶栓治疗仍然是基层医院的主要方法。积极配合医师做好溶栓治疗可以及时开通冠脉, 缩小心梗面积, 保护心功能, 降低病死率。积极做好细致的病情观察, 及时准确保证治疗和护理措施的有效实施, 加强心理护理,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解除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 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 增强患者信任感和安全感, 使患者保持心情愉快, 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促进患者更好地康复。

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和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积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对于预防复发、改善预后具有重大意义。

8.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心得 篇八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观察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的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严重狭窄,而侧枝循环未充分建立,在此基础上,一旦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而导致心肌坏死。临床表现有持续的胸骺剧烈疼痛,胃痛、发热、肾部放射性疼痛,心肌坏死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并可并发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休克,属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严重类型。急性心肌梗死在我国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在配合积极有效的治疗基础上,加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观察与护理对提高治疗效率,预防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8月-2011年9月,本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男性68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60岁。患者大多为首次心肌梗死发病,经过积极抢救和相应的护理,其中好转97例,死亡3例。

1.2 治疗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吸氧,并进行持久的心电图监护和血压监测并记录,描记心电图,同时打开静脉通道。备好除颤仪,做好气管插管等准备,保持患者安静,必要时给予镇静剂,并进行有效止痛,收集血标本。

2 观察与护理

2.1 病情观察应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包括病人的神志、脉搏、呼吸、血压、心律、面色表情、未梢循环等情况,防止发生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1]。此外还要询问患者胸痛的部位、性质、剧烈程度、持续时间、有无放射性痛。对于溶栓治疗的病人,还需要观察患者是否发生皮肤、粘膜、内脏出血。在观察患者生理状况的同时,还需要稳定患者的情绪。

2.2 吸氧护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是必不可少的。最初几日间断或持续通过鼻塞或面罩吸氧,以改善动脉氧分压,有助于减轻疼痛[2]。在发病急性期时,流量给予6升/min为宜,即持续高流量吸氧,患者疼痛减轻或消失后可改为持续低流量吸氧,氧气流量减少到3-4升/min。此外,还应注意有隐性疼痛的患者,需要觀察其心电监护,合理给氧。

2.3 药物护理应遵医嘱给予患者必要的止痛剂,如吗啡或度冷丁。其中因吗啡可抑制呼吸,对于老年患者应谨慎使用[3]。各种止痛剂用量要从小剂量开始使用。同时需要预防使用吗啡,度冷丁等药物的口才成瘾,注意及时询问患者疼痛的变化情况。溶栓治疗的病人,应注意观察用药后有无寒战、发热、及疹等过敏反应。用药期间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发生皮肤、粘膜、内脏出血。定期描记心电图、抽血查心肌酶,并询问患者胸痛情况以便为溶栓是否成功提供资料。密切监测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患者的血压,因硝酸酯类药物有脸红、头痛等不良反应,就预先告知,使其有心理准备。

2.4 生活护理患者发病后1-3天内就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探视,应协助患者采取舒适卧位,以减少心肌耗氧量,防止病情加重。饮食首先忌过饱,宜少量多餐,以免增加心肌负担使病情加重。应以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纤维、高维生素与优质蛋白,选择易消化且营养的食物。此外,要保持患者大便通畅。由于卧床期间活动减少,不习惯床上排便,进食减少等原因患者易发生便秘,故心肌梗死急性期常规给予患者缓泻剂。使用开塞露或低压灌肠等方法。

2.5 心理护理急性心梗死患者大多紧张,恐惧焦虑。

(1)应对患者说明其治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适状况,如疼痛,便秘等,使其有心理准备;(2)对待患者,态度要和蔼可亲。鼓励家人及朋友多来探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3)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状况。用得体的语言进行安慰、解释和开导,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4)以适当的肢体语言,如抚摸手臂、头部等给予患者安稳的情绪。

3 总结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变化快,不易被察觉。尤其是老年患者感觉反应较慢,不易表现出来。因此,护理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应做到细致、认真。只有通过我们专业护理,关心体贴、耐心解释,才能使口才积极配合治疗民,促使其病情迅速好转。随着监护水平的提高和治疗手段的进展,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性期病死率已大大下降,目前已低于10%。度过了危险期的患者面临如何延长远期存活时间的问题。患者病后应采取的生活方式包括:低盐、低脂饮食,限制热量摄入,减少应激,戒烟,经常适度的体力活动,避免饱餐,防止便秘,坚持服药,定期复查等。

参考文献:

[1] 杨珊珊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0.7(11)

[2] 沈莹、复勇 吸氧减轻急性心肌梗死缺氧性损伤的试验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9-11。

9.急性心肌梗死 篇九

病因

患者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由于某些诱因致使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中的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块表面聚集,形成血块(血栓),突然阻塞冠状动脉管腔,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另外,心肌耗氧量剧烈增加或冠状动脉痉挛也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诱因如下: 1.过劳

过重的体力劳动,尤其是负重登楼,过度体育活动,连续紧张劳累等,都可使心脏负担加重,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而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已发生硬化、狭窄,不能充分扩张而造成心肌缺血。剧烈体力负荷也可诱发斑块破裂,导致急性心肌梗死。2.激动

由于激动、紧张、愤怒等激烈的情绪变化诱发。3.暴饮暴食

不少心肌梗死病例发生于暴饮暴食之后。进食大量含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后,血脂浓度突然升高,导致血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死。4.寒冷刺激

突然的寒冷刺激可能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因此,冠心病患者要十分注意防寒保暖,冬春寒冷季节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较高的原因之一。5.便秘

便秘在老年人当中十分常见。临床上,因便秘时用力屏气而导致心肌梗死的老年人并不少见。必须引起老年人足够的重视,要保持大便通畅。6.吸烟、大量饮酒

吸烟和大量饮酒可通过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及心肌耗氧量增加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2临床表现

约半数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起病前1~2天或1~2周有前驱症状,最常见的是原有的心绞痛加重,发作时间延长,或对硝酸甘油效果变差;或继往无心绞痛者,突然出现长时间心绞痛。典型的心肌梗死症状包括:

1.突然发作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

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濒死感。2.少数患者无疼痛

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3.部分患者疼痛位于上腹部 可能误诊为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少数患者表现颈部、下颌、咽部及牙齿疼痛,易误诊。4.神志障碍 可见于高龄患者。5.全身症状

难以形容的不适、发热。6.胃肠道症状

表现恶心、呕吐、腹胀等,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更常见。7.心律失常

见于75%~95%患者,发生在起病的1~2周内,以24小时内多见,前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下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阻滞。8.心力衰竭

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在起病的最初几小时内易发生,也可在发病数日后发生,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等症状。9.低血压、休克

急性心肌梗死时由于剧烈疼痛、恶心、呕吐、出汗、血容量不足、心律失常等可引起低血压,大面积心肌梗死(梗死面积大于40%)时心排血量急剧减少,可引起心源性休克,收缩压<80mmHg,面色苍白,皮肤湿冷,烦躁不安或神志淡漠,心率增快,尿量减少(<20ml/h)。3实验室检查

1.心电图

特征性改变为新出现Q波及ST段抬高和ST-T动态演变。2.心肌坏死血清生物标志物升高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T或I)升高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可于发病3~6小时开始增高,CK-MB于3~4d恢复正常,肌钙蛋白于11~14天恢复正常。GOT和LDH诊断特异性差,目前已很少应用。

3.检测心肌坏死血清生物标志物

采用心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快速诊断试剂,可作为心肌梗死突发时的快速的辅助诊断,被越来越多的应用。4.其他

白细胞数增多,中性粒细胞数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数减少或消失,血沉加快,血清肌凝蛋白轻链增高。4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征性心电图衍变以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可作出正确诊断。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者诊断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无ST段抬高者诊断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过去称非Q波梗死)。老年人突然心力衰竭、休克或严重心律失常,也要想到本病的可能。表现不典型的常需与急腹症、肺梗死、夹层动脉瘤等鉴别。5并发症 1.心脏破裂

常发生在心肌梗死后1~2周内,好发于左心室前壁下1/3处。原因是梗死灶失去弹性,心肌坏死、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释放水解酶所致的酶性溶解作用,导致心壁破裂,心室内血液进入心包,造成心包填塞而引起猝死。另外室间隔破裂,左心室血液流入右心室,可引起心源性休克和急性左心衰竭。左心室乳头肌断裂,可引起急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导致急性左心衰竭。2.室壁瘤可发生在心肌梗死早期或梗死灶已纤维化的愈合期

由梗死心肌或瘢痕组织在心室内压力作用下,局限性的向外膨隆而形成室壁瘤。室壁瘤可继发附壁血栓、心律不齐及心功能不全。3.附壁血栓形成

多见于左心室。由于梗死区内膜粗糙,室壁瘤处出现涡流等原因而诱发血栓形成。血栓可发生机化,少数血栓因心脏舒缩而脱落引起动脉系统栓塞。4.心律失常

多发生在发病早期,也可在发病1~2周内发生,以室性早搏多见,可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导致心脏骤停、猝死。缓慢性心律失常如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多见于下壁梗死患者发病早期,多可恢复,少数需永久起搏器治疗。5.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

可见于发病早期,也可于发病数天后出现,详见临床表现部分。6.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一般在急性心肌梗死后2~3周或数月内发生,表现为心包炎、胸膜炎、或肺炎,有发热、胸痛等症状,可反复发生,可能为机体对心肌坏死形成的自身抗原的过敏反应。6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应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并加强入院前处理。治疗原则为挽救濒死的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脏功能,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1.监护和一般治疗

无并发症者急性期绝对卧床1~3天;吸氧;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变化及血压和呼吸,低血压、休克患者必要时监测肺毛楔入压和静脉压。低盐、低脂、少量多餐、保持大便通畅。无并发症患者3天后逐步过渡到坐在床旁椅子上吃饭、大小便及室内活动。一般可在2周内出院。有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低血压等患者卧床时间及出院时间需酌情延长。2.镇静止痛

小量吗啡静脉注射为最有效的镇痛剂,也可用杜冷丁。烦躁不安、精神紧张者可给于地西泮(安定)口服。3.调整血容量

入院后尽快建立静脉通道,前3天缓慢补液,注意出入量平衡。4.再灌注治疗,缩小梗死面积

再灌注治疗是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最主要的治疗措施。在发病12小时内开通闭塞冠状动脉,恢复血流,可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少死亡。越早使冠状动脉再通,患者获益越大。“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因此,对所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就诊后必须尽快做出诊断,并尽快做出再灌注治疗的策略。(1)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有急诊PCI条件的医院,在患者到达医院90分钟内能完成第一次球囊扩张的情况下,对所有发病12小时以内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均应进行直接PCI治疗,球囊扩张使冠状动脉再通,必要时置入支架。急性期只对梗死相关动脉进行处理。对心源性休克患者不论发病时间都应行直接PCI治疗。因此,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尽可能到有PCI条件的医院就诊。(2)溶栓治疗

如无急诊PCT治疗条件,或不能在90分钟内完成第一次球囊扩张时,若患者无溶栓治疗禁忌证,对发病12小时内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进行溶栓治疗。常用溶栓剂包括尿激酶、链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静脉注射给药。溶栓治疗的主要并发症是出血,最严重的是脑出血。溶栓治疗后仍宜转至有PCI条件的医院进一步治疗。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不应进行溶栓治疗。5.药物治疗

持续胸痛患者若无低血压可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所有无禁忌证的患者均应口服阿司匹林,置入药物支架患者应服用氯吡格雷一年,未置入支架患者可服用一月。应用rt-PA溶栓或未溶栓治疗的患者可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或肝素静脉注射3~5天。对无禁忌证的患者应给与ß阻滞剂。对无低血压的患者应给与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氨酶抑制剂(ACEI),对ACEI不能耐受者可应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对β受体阻滞剂有禁忌证(如支气管痉挛)而患者持续有缺血或心房颤动、心房扑动伴快速心室率,而无心力衰竭、左室功能失调及房室传导阻滞的情况下,可给予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所有患者均应给与他汀类药物。6.抗心律失常

偶发室性早搏可严密观察,不需用药;频发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时,立即用利多卡因静脉注射继之持续静脉点滴;效果不好时可用胺碘酮静脉注射。室速引起血压降低或发生室颤时,尽快采用直流电除颤。对缓慢心律失常,可用阿托品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可安置临时起搏器。室上性心律失常:房性早搏不需特殊处理,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快心室率心房颤动可给予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美托洛尔、洋地黄制剂或胺碘酮静脉注射。对心室率快、药物治疗无效而影响血液动力学者,应直流电同步电转复。

7.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和泵衰竭的治疗

肺水肿时应吸氧,静脉注射吗啡、速尿,静脉点滴硝普钠。心源性休克可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或阿拉明静脉滴注,如能维持血压,可在严密观察下加用小量硝普钠。药物反应不佳时应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支持下行直接PCI,若冠状动脉造影病变不适于PCI,应考虑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手术。8.出院前评估及出院后生活与工作安排

出院前可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检查,发现有症状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和严重心律失常,了解心功能,从而估计预后,决定是否需血管重建治疗,并指导出院后活动量。出院后2~3个月,可酌情恢复部分工作或轻工作,以后,部分患者可恢复全天工作,但要避免过劳或过度紧张。9.家庭康复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医院度过了急性期后,对病情平稳、无并发症的患者,医生会允许其回家进行康复治疗。

(1)按时服药,定期复诊;保持大便通畅;坚持适度体育锻炼。(2)不要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戒烟限酒和避免吃得过饱。在上述原则中,坚持合理适当的体育锻炼是康复治疗的主要措施。因为心肌梗死后,1~2个月心肌坏死已愈合。此时促进体力恢复,增加心脏侧支循环,改善心肌功能,减少复发及危险因素,是康复治疗的目的。应做到:①选择适宜运动方式和方法 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轻重、体质强弱、年龄大小、个人爱好等,选择能够坚持的项目,如步行、打太极拳等。②掌握好运动量,是一个关键问题 运动量必须与医生协商决定,运动量过小,尽管比不运动好,但起不到应有作用;过大则可能有害。运动中若有心前区不适发作,应立即终止运动。③运动量增加要循序渐进 尤其出院早期运动量一定要适当,根据体力恢复情况及心功能情况逐步增加运动量。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心肌梗死后每个患者的情况都不相同,运动康复必须个体化,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应有家属陪伴进行。7预后

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与梗死面积的大小、并发症及治疗有很大的关系。死亡大多发生在第一周内,尤其1~2小时内,相当一部分患者在住院前死于室颤。住院后死亡原因除严重心律失常外,还包括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脏破裂等。急性期住院病死率上世纪60年代在30%以上,广泛采用监护治疗后降至15%左右,近年来应用直接PCI后降至4%~6%。8预防

心肌梗死后必须做好二级预防,预防心肌梗死再发。患者应采用合理膳食(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心态平衡。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β阻滞剂,他汀类调脂药及ACEI制剂,控制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定期复查。

对公众及冠心病患者应普及有关心肌梗死知识,预防心肌梗死发生,万一发生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除上述二级预防所述各项内容外,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避免过度劳累

尤其避免搬抬过重的物品。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可能诱发心肌梗死。2.放松精神

愉快生活,对任何事情要能泰然处之。3.洗澡时要特别注意

不要在饱餐或饥饿的情况下洗澡。水温最好与体温相当,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冠心病程度较严重的患者洗澡时,应在他人帮助下进行。4.气候变化时要当心

在严寒或强冷空气影响下,冠状动脉可发生痉挛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所以每遇气候恶劣时,冠心病患者要注意保暖或适当防护。

5.要懂得和识别心肌梗死的先兆症状并给予及时处理 心肌梗死患者约70%有先兆症状,主要表现为:

(1)既往无心绞痛的患者突然发生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的患者发作突然明显加重,或无诱因自发发作;

(2)心绞痛性质较以往发生改变、时间延长,使用硝酸甘油不易缓解;

(3)疼痛伴有恶心、呕吐、大汗或明显心动过缓或过速;(4)心绞痛发作时伴气短、呼吸困难;

(5)冠心病患者或老年人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或晕厥等情况时都应想到心肌梗死的可能性。

10.急性心肌梗死如何治疗方法 篇十

冠心病的一级预防措施包括两种情况:

(1)健康教育:对整个人群进行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公民的自我保健意识,避免或改变不良习惯,如戒烟,注意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心理平衡等,从而减少冠心病的发生。

(2)控制高危因素:针对冠心病的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吸烟以及有家族史等情况,给予积极处理,当然,这些危险因素中有些是可以控制的,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吸烟,少活动的生活方式等;而有些是无法改变的,如冠心病家族史,年龄,性别等,处理方法包括选用适当药物持续控制血压,纠正血脂代谢异常,戒烟限酒,适当体力活动,控制体重,控制糖尿病等。

2、二级预防措施

冠心病患者的二级预防内容也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包含了一级预防的内容,也即要控制好各种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第二方面,采用已经验证过有效的药物,预防冠心病的复发和病情加重,目前已肯定有预防作用的药物有:

(1)抗血小板药:已有多项临床试验结果证实了阿司匹林可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和再梗死率,急性心肌梗死后应用阿司匹林可使再梗死率下降大约25%;如有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可选用氯吡格雷。

(2)β受体阻滞药:只要无禁忌证(如重度心力衰竭,严重心动过缓或呼吸系统疾病等),冠心病患者均应使用β受体阻滞药,尤其在发生过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后;有资料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药,可使病死率和再梗死率降低20%~25%,可采用的药物有美托洛尔,普奈洛尔,噻吗洛尔等。

(3)ACEI:多应用于伴有左心室功能严重受损或心力衰竭者,已有许多临床试验(如SAVE,AIRE,SMILE以及TRACE等)结果证实了ACEI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的病死率;因此急性心肌梗死后,射血分数<40%或室壁运动指数≤1.2,且无禁忌证的患者,均应使用ACEI,常用的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和福辛普利等。

11.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效果观察 篇十一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

【中國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212-0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多发和常见的疾病,指冠状动脉血供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急剧中断或减少,使相应心肌持久且严重的急性缺血造成。以发热、胸骨后持久剧烈疼痛、血清心肌酶和白细胞增高及心电图出现进行性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有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起情危急,病情发展迅速,可并发心力衰竭、休克和心律失常,是主要导致心脏猝死的因素之一,预后较为凶险[1],故采取恰当的措施进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护理是其中的关键环节。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AMI患者60例,在治疗全程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就临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18-83岁,平均50.3岁,所有病例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WHO制订的诊断标准。31例有梗死先兆,以急性左心衰竭为临床表现者8例。心前区疼痛者32例,症状不典型者28例。合并心源性休克及心力衰竭者7例,合并心律失常者28例。

1.2 方法

1.2.1 整体临床护理 ①休息护理:患者为急性期AMI时需避免搬动,绝对卧床行7-14d的休息,对探视进行一定的限制,临床护理人员需就患者如擦身、翻身、洗漱、饮食、排便等一系列活动进行协助和指导,最大限度的减少心肌耗氧量。排除合并低血压的患者,允许在床上行深呼吸和伸展四肢等肢体的轻微运动,对静脉血栓的形成进行预防。如患者病情在21d后为稳定状态可渐离床,在室内轻缓活动或站立,依据患者自身情况和感觉来调整活动量,患者在合并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时,为避免病情加重,可适当将卧床时间延长。②饮食护理:患者并发AMI后需对饮食进行禁止直至胸痛症状消失,后饮食为流质和半流质,渐向普通饮食过渡。患者宜进高维生素、高蛋白质、低胆固醇、低脂、少钠、低糖、无刺激、易消化、产气相对较少的饮食,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禁止抽烟,保持大便通畅。需少食多餐,避免造成过重的心脏负担。③大小便护理:患者在发病3d后无排便者,需依据病情给予适量缓泻剂,避免用力排便引起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或心脏破裂。不能用力屏气排便,防止引起猝死发生,有便意时可用石蜡油或开塞露灌肠。患者有尿潴留情况时,可用针刺、按摩、听流水声等方法促使尿液排出,或给予氯化卡巴胆碱肌内注射,将患者的痛苦减至最低。④疼痛护理:疼痛增加心肌耗氧量,扩大心肌梗死的面积,临床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密切观察,遵医嘱进行止痛药物的应用,对疼痛进行消除和缓解,可给予硝酸酯制剂静脉滴注或口服,防止增加梗死区域面积,对血压的变化进行测量,同时对有无心动过速、头通、低氧血症等不发反应的出现进行观察。⑤吸氧护理:患者在病发AMI早期,即无肺部感染或左心衰竭的情况时,会有程度不等的低氧血症出现,为减少疼痛、改善心肌缺血状况,一般采用持续中等流量吸氧,使坏死面积缩小,心肌收缩力增加,预防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患得在合并肺部疾病和左心衰竭时,需对症处理及护理。⑥心理护理:患者多半对疾病相关知识缺乏一定的了解,加之面对医院陌生的环境和对治疗安全性和预后的关心,或惶恐不安的面对死亡的威胁,易产生焦虑、悲观、紧张等心理反应。故临床护理人员需主动和患者沟通,让其明白疾病的可防可控性,护理全程需规范操作,使患者消除负担心理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应对治疗。

1.2.2 生命体征监护 :并采取积极措施治疗。AMI在行溶栓治疗时,需对禁忌证、适应症,溶栓剂的不良反应和使用方法进行了解,若有异常立即处理[2]。

1.2.3 出院指导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情绪乐观,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疾病复发。对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进行控制,避免静坐运动。依医嘱进行复查和治疗。

2 结果

本组60例患者,经有效护理后,抢救成功率为96.7%,2例死亡,死亡率为33.4%。

3 小结

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需从做好生命体征监护和病情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心理宣教,对饮食进行合理安百,并保证睡眠充足,给予止痛药物合理应用,对各种并发症和合并症进行积极防治,使患者主动配合临床治疗,加快康复进程,同时还可做好出院时健康指导,使远期治疗效果提高,避免再次复发,明显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红,杨玉凤.21例急性心肌梗死后高心律失常的护理[J].武警医学,2003(3):61-62.

[2]刘冬,浅谈急性心肌梗死的康复护理[J].医药论坛杂志,2004,25(13):70.

上一篇:致敬抗美援朝主题云队课观后感心得下一篇:幼儿教育:浅谈德育应从幼儿抓起-德育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