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法复习资料

2024-08-10

中学历史教学法复习资料(共11篇)

1.中学历史教学法复习资料 篇一

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学案导学法的应用初探教育论文

所谓“学案导学”复习法,简单地说就是运用学案,由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先学先复习,教师再教,然后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等几个环节所构成的一种方法系统,它也是一种能引发学生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知识建构教学模式。

首先,学案导学复习法适应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通过学案导学复习法,教师用学案引导学生把握好复习的方向,自主复习,并引导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演员”型教师变成了“导演”型教师,学生也由原来的“听众”变成了“演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学案导学复习法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学案导学复习,教师把学案提前一天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复习,通过提前复习,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学习的内容、教师的授课意图、教师要提的问题、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等。学生通过学案事先已经知道一节课的复习内容和步骤,事先做好复习工作,由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参与,历史课由老师唱独角戏变成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的课,从而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率。

再次,学案导学复习法也适应历史复习课的现实需要。通过高一高二的历史学习,学生已经对历史的基本史实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学生对于教师设计的学案中的问题基本上能够解决,“跳一跳就能够摘到果子”,能够尝到成功的喜悦。而那些不能解决的或者解决起来有困难的`问题,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引起学生在课堂上的关注和重视,带着“疑”而学,从而达到历史复习课的效果。在学案导学复习法的尝试中,笔者是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历史复习的。

第一,设计好学案,提前发给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在编制学案前,教师要了解好新课标的要求和高考要求,清楚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认真钻研教材,达到学案编制的有效性。

第二,上好复习课,切实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在编纂学案时,学习目标的确立,上课时的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的讲解,都应伴随着学法指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自主的学习、分析,感悟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学案导学复习法在历史复习课中的运用,便于学生记笔记、查阅和复习,大部分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在课堂内消化、理解、巩固和提高,很多思维训练和练习都能在课堂上完成,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有利于学生更加明确教师的上课意图和学习目标,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学会学习,以导促学,大大提高历史复习的有效性。

2.中学历史教学法复习资料 篇二

一、充分利用目录, 构建框架

例如, 人教版新编历史教材中中国近代史内容, 教材在编写的时候充分注意到了历史的阶段特点, 每单元分阶段编排。大家在复习时要充分利用目录, 构建知识框架。在学习完“侵略与反抗”这一单元内容后, 我们可以作一个简单的小结:“侵略”主要指列强侵华的四次战争或用一个问题来归结: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1.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 中国逐渐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3年1月~1860年10月,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反抗”指人民的反侵略活动, 主要有:1.禁烟运动——林则徐虎门销烟, 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起点;2.鸦片战争——林则徐、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 三元里抗英;3.左宗棠收复新疆;4.甲午中日战争:平壤战役 (左宝贵) 、黄海战役 (邓世昌) ;5.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在归纳这些知识点时, 我们还可以从不同角度找共性掌握, 比如:帝国主义攻入北京城的侵华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被中外反动力量共同镇压的农民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

二、找出关联, 纵横组合

在我们学习历史的过程中, 如果发现了许多有关联的、或同一性质的事件, 就可以把这些历史事件放到一起来学习。如在学完近代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后, 我们可以归纳“与近代史有关的四个重大节日及其由来”。四个节日:一是五四青年节, 二是七一建党节, 三是八一建军节, 四是十一国庆节。相关历史大事分别是:五四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南昌起义、开国大典。再如, 两次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标志着第一次统一战线的建立, 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运动, 取得北伐战争的胜利;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这次统一战线形成后, 促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

三、分析对比, 理解掌握

中国近代史上条约多, 内容易混淆, 我们要对比分析, 理解掌握。例如,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它的内容分为: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四方面;《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相比, 只有第四项条款最不相同, 《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中开设工厂”而正是这一条款, 便利了外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辛丑条约》与前两个条约相比, 除了巨额赔款外, 更多体现的是对中国主权的侵害,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走狗, 所以说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如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们记住“蒋干、共工、毛遂、苏武、屈原”这几个人名, 就可以轻松联想“国民党军队的抗战、共产党领导工人群众的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苏联美国的作用 (国际援助) ”。

四、谐音口诀, 趣味记忆

有趣的东西最难忘记, 在历史课的学习中利用谐音口诀记忆, 也是一个好方法。如《南京条约》五个通商口岸的记忆“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就可以用“管 (广) 下 (厦) 不 (波) 服 (福) 上 (上海) ”来记忆。《辛丑条约》的四项内容可以概括为“前进宾馆 (钱、禁、兵、馆) , 即赔款、禁止人民反抗、外国驻兵、划定使馆界。六君子“杨康探柳林” (杨锐、杨深秀、康广仁、谭嗣同、刘光第、林旭) 。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研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可与学生们都神州五号飞船联系起来, 各取第一个字记忆为“神五飞长安”。

五、化繁为简, 数字记忆

数字记忆, 提纲式记忆, 可以保留很长时间不会忘记, 这是一种长期记忆的好方法。如洋务运动知识点的掌握, 可以概括为“一个目的” (维护清朝统治) 、“两个口号” (自强、求富) 、“三支舰队” (南洋、北洋、福建水师) 、“四项内容” (略) 、“五个代表” (略) 。新文化运动的知识点掌握, 可以概括为:一个阵地, 两面大旗, 四个代表, 四提倡四反对 (内容) 。

3.中学历史教学法复习资料 篇三

【关键词】历史教学;复习课;现状;对策

历史教学中的复习课具有梳理和归纳所学知识,帮助知识记忆,提高理解和分析能力的作用,因此在中学历史的教学中,各阶段的复习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实施和推广的今天,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可喜的进步。但也应该看到,在历史复习课中,依然存在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据笔者观察,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现状分析

1.复习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

上好历史新课难,上好历史复习课更难。这是我们历史老师的共识。在复习课上,因为要复习的都是平时所学知识,一些老师的教学方式要么是放任自流,学生自由背诵和复习。要么是一统到底,老师讲,学生记,教师讲得吃力,学生听得厌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教学内容重复,学生了无趣味

一些教师在复习课上把课本的知识作简单的重复,沿袭着上新课的老路,既缺乏知识的系统性,又缺乏知识的前后联系、纵横联系,简单“炒冷饭”的必然结果是学生对这样的复习课完全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不但提高不了学生学习的能力,甚至连基本的历史知识都无法得到全面而细致的把握。

3.教师包办代替,学法指导欠缺

课上,老师不是进行必要的指导,而是大量的题海训练,似乎只有学生做得越多,才越有效果。这样的题海课代替复习课,表面上看起来也是轰轰烈烈,但由于钻进题海,学生对所学知识缺少系统性的认识,对知识的联系认识不够,所记忆的历史知识完全是被动和凌乱的。面对考试中稍微灵动的题目和综合的题目就束手无策,即使勉强做出也是散乱而不完整的。

当然,历史复习课的现状可能还不仅仅是这些,一些家长和学生包括部分老师对历史学科的认识不足,对历史复习课的重视不够等等。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现状,改进我们的历史复习课呢?

二、几点对策

1.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复习兴趣

历史复习课的教学方法完全可以多种多样,关键是靠我们教师去挖掘,去发现。备课中,既背教材的知识体系,也要备学生的实际状况。比如说,根据章节内容,是采用比较法教学还是答问式教学,是情景教学还是合作探究学习。笔者认为,对基础知识完全可以采用答问式教学法,由学生来直接回答,这样教师既节省精力,又可以把宝贵的时间用在更重要的解题分析能力上。对一些比较难以掌握的知识点,可以采用情景式教学或合作探究来处理,从而可以把学生置身于历史的环境中,让学生主动去归纳思考,这样的教学必然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当然部分章节的内容也可以借助于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把有关的历史事情和历史人物等相关内容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中国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教师巧设疑问,如:帝国主义对华发动了哪几次战争?战争的起止时间?签订了哪些条约?对中国造成了哪些影响?学生有了兴趣,才有求知的欲望。

历史的复习课如果在一开始能给学生设置几个悬念,那么整节课学生都会很专心的学习。如果我们把相关的历史知识和当今世界的风云时事相结合,我相信学生的兴趣会更高。例如在讲到八年级上册《“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时:我就联系到现实,设置了这样的问题:20世纪30年代日本对华发动了哪几次侵华事变?20世纪70年代中国为什么要与日本建立外交关系?作为青少年怎样看待中日关系?

2.重视学生主体,提高学习能力

历史复习课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但绝不是放任学生,老师应该是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引导人。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归纳和总结,延伸和拓宽,应该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来完成。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正确把握学生历史知识认知的最前沿区,或启发,或提问,或质疑,能力的培养就是在这样的思考答疑总结中不断产生和形成的。如:把一些相关的知识点可以制作成表格用投影或者多媒体打出来,让学生来总结回答。比如讲到八年级下册《三大改造》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我国农村有哪四次重大变革?其中第一次和第二次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

笔者始终认为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责任不是削弱了而是更重要了。学生有了一定的记忆、理解、归纳、辨别能力后再去做题,就会更轻松,而且回答问题,分析问题会比简单的死记硬背更准确,也更全面。

3.强化规律教学,注重学法指导

在大量的知识点面前,我们如何让学生有规律的去学习和记忆,是上好复习课的关键。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在自己的专业基础上,去发现和挖掘这些凌乱的历史事情和个别的历史现象背后的规律性的东西,要善于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知识的系统和线索。如中国近代史,线索就是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在这条线索的背后,可以分成两个大块去复习,每一块都是由相关的历史事情,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的。大到一本书是一条线索去归纳。小到几个历史事件的时间的背诵都可以去寻找相对应的规律。再比如新中国成立后到“八大”召开之前有哪些外交成就?作为老师就要提醒学生应怎样入手,认真判断八大的时间是1956年,然后再去思考外交上有哪些成就。在材料的解析方面,同样可以辅导学生如何有规律性的去寻找答案,寻找材料中的中心词,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答案。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做题的能力会迅速提高,复习的效果也会大大提高。

历史课的复习应该如何去上,如何才能上得更好,效率会更高?这是我们每一位历史老师应该不断去思考的问题。我想,只要我们勤奋耕耘,转变观念,善于学习,不断总结和反思,备好学生,有的放矢,我们的历史复习课就会变得越来越精彩!

4.中学历史教学法复习资料 篇四

2、炎黄联盟这一部落联盟在黄河流域生活繁衍,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后来华夏族的主

干,因此中国人总是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3、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分别是长江、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典型。

4、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

5、汤打败了桀,建立商朝。

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7、商代的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随着甲骨文的出现,中国开始了有文字记

载的历史。

8、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9、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争霸,史称“春秋五霸”。

10、主要的大国有秦、楚、韩、赵、魏、齐、燕7国,史称“战国七雄”。

11、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与普及,成为我国农耕文明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12、西周教育的特点是“学在官府”。

13、春秋末年,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大胆打破陈规,开办了私人教育——私学。

14、老子创立了道家学派,并有《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流传下来。

15、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个皇帝。

16、公元前209年,终于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17、秦朝灭亡后,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为了争夺天下而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相争”。

18、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19、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这是西域正式隶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20、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建立魏国,定都洛阳。不久,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史称孙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形成。

21、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22、祖冲之的数学名著《缀术》在以后的好几个世纪中,都被列为官学中的教科书。

23、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张仲景写出了著名的医书《伤寒杂病论》,华佗发明了中药麻醉剂“麻沸散”,贾思勰写出了农业科学著作《齐民要术》。

24、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撰写的史学名著《史记》,是我国古代史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25、后世誉为“书圣”的书法家王羲之。

26、道教是我国本土宗教,产生于东汉。

27、佛教起源于印度,汉代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28、581年,杨坚建立隋朝。618年,唐朝建立。

29、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家稳定,周边关系融洽,百姓安居乐业,后人把这一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30、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北至涿郡。

31、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建立了吐蕃王朝。

32、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唐朝中央与吐蕃的政治关系,促进了西藏经济、文化的发展。

33、鉴真在日本生活了10年,不仅推动了日本佛教的发展,而且也传播了中国的建筑、医学等科学技术。

34、李白是古代诗坛上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唐代最负盛名的画家吴道子被后人尊称为“画圣”。

35、赵匡胤建立了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36、至南宋,江南经济已赶上和超过北方,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

37、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建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

38、1005年,宋辽鉴定,“澶渊之盟”。

39、完颜阿骨打完成了各部落的统一并建立了金朝,金灭了辽朝。

40、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41、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定国都于大都,于1279年统一了

全国。

42、唐朝初年出现了雕版印刷。

43、北宋中期,杭州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是印刷术的重大突破。

44、婉约词和豪放词是宋词中最具代表性的两大流派。

45、元代最具创造性的文艺形式是元曲,它包括散曲和杂剧。

46、在众多的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是关汉卿。

47、悲剧《窦娥冤》是关汉卿最震撼人心的代表作。

48、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王朝。

49、1644年,清军攻入北京,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50、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7次出使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51、明末清初,不少欧洲传教士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利玛窦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

52、著名的科学家徐光启是当时学习西方文化的士大夫中的佼佼者。

53、景德镇、朱仙镇、汉口镇、佛山镇最为著名,号称“四大名镇”。

54、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55、清朝初期,**喇嘛、**额尔德尼的转世,都要经过中央政府的认定和册封。

56、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57、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5.中学历史教学法复习资料 篇五

高三历史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

1.以下是四个国家的历史教科书对朝鲜战争的表述,对此的认识正确的是①中国: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 ②韩国:1950年6月25日凌晨,朝鲜越过三八线,开始南侵③俄罗斯:1950年6月,北朝鲜军队侵入南方,并正式宣布他们是为了反击李承晚军队的攻击④朝鲜:1950年6月25日凌晨,美帝和其傀儡们对朝鲜悍然发动袭击。这表明()A. 相关历史史实需要进一步澄清 B. 不同立场观点导致不同史实表述 C. 事件第三方的表述往往较客观 D. 各方对相关史料的解读出现差异

2.《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使用“自由世界”和“西方”两个词汇的情况统计如下。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两家报纸不再受“冷战”影响 B. 西方国家数量增加

C. 冷战结束、两极对峙格局瓦解 D. 资本主义阵营瓦解 3.以“人”“言”构形“信”字

在商周时期并未出现,到春秋才产生。于此相应,对于“信”这个概念也是从记载春秋历史的《左传》一书开始,该书共有24处记载了诸侯、卿大夫等遵守承诺、盟誓的事例。人言为信在稳定秩序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上述史实的背景是()A. 注重道德规范的儒家思想被统治者广泛接受

B. 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C. 成熟的文字在春秋时期出现

D. 《左传》作者发明了“信”字

4.有学者指出,罗斯福新政“造成了资本主义的一次深刻变革或者是一种再生。”这里的“变革”和“再生”主要是指()

①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节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②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③“新经济”的出现

④推行社会福利政策,逐步建立起“福利国家”制度 A. ①②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5.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指()

A. 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 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C. 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 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6.1906年9月1日,清政府颁发《宣示预备立宪谕》。1911年5月,清政府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十多省响应。11月20日,天津市《大公报》举行“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征文活动,在16篇获奖文章中,主张君主立宪的有11篇,主张民主立宪的有2篇,未表明态度的有3篇。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这些现象表明()A. 当时拥护君主立宪者占绝大多数 B. 辛亥革命没有获得民众与立宪党人的支持 C. 清政府的立宪活动已无法改变其覆灭的命运

D.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7.某一个主题展览中出现了下列关于我国某民主革命势力发展态势三幅图片,下列有关的解说正确的是()

A. 图一到图二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共的态势 B. “左”倾错误的发展是导致图一到二的根本原因 C. 图二到图三的发展是中共反击国民党的结果 D.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导致图二到三的原因

8.黄宗羲在《原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下列制度中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有()

①中外朝制度 ②文臣任知州,并设通判 ③二府三司制 ④元朝的一省制 A. ①②④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

9.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受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A. 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 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 C. 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 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10.项图是2012年3月在全国上映的电影《钱学森》的海报。影片再现了钱学森冲破重重困难最终回国报效祖国,成为“两弹一星”之父的传奇经历。下列有关钱学森曾做出过重大贡献的科技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A.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仿制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B. 1964年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C. “文革”时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 新时期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1.“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一观点()A. 批判了古代中国皇权独断性、随意性的弊端 B. 反映了军机处建立和密折制推行后的政治现实 C. 是对当时西方要求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的呼应 D. 跳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思维

12.彼特拉克认为做学问应当以研究人本身为主,他反对把飞禽走兽当作研究的主要对象。据此可知()

A. 希腊先哲强调人的价值 B. 智者学派反对探索自然的奥秘 C. 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 D. 启蒙思想歌颂理性和科学精神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分)

13(18分).中产阶级是一个处于社会中间的阶层,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含义,中产阶级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中世纪城镇出现以来,middle class(中产阶级)主要指财富占有和政治地位不成比例的工商业阶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middle class 变成一个职业概念,同特定职业的收入和生活方式相连,具体包括企业管理人员(白领)、政府官员以及知识分子等。——肖瑛《不断演变的“中产阶级”概念》

材料二 在(近)现代世界经济史上,搞工业化、现代化真能搞到“起飞”程度的,只有一个事例——他们都是由一个城市中产阶级领头搞起来的。西欧、北美带动于先,日本踵随于后。所以在一个中产阶级主政的国家,与生产发展并驾的则是衣食足(经济)、礼仪兴(教育文化),接着才有法治和民主。——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材料三 中国以前效法苏联搞了三十多年,也觉今是而昨非,回头搞起了“个体户”来。什么是个体户呢?个体户就是“城市中产阶级”的细胞。——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1)分析材料一中西欧中产阶级在14世纪以后越来越富有的原因。列举他们为改变“财富占有和政治地位不成比例”现状而进行斗争的历史事件。

(2)日本开始迈向现代化的标志事件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概述中产阶级的历史作用(不得摘抄原文)。

(3)中国“效法苏联搞了三十多年“的经济模式是什么?1978年后,促使中国中产阶级开始发展壮大的原因有哪些?

14.(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文明史》中写道:大约在1660~1789年,西欧专制主义盛行,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也经历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变化。——《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17世纪整个欧洲大陆处于宗教迫害之中,新思想被当作“异端”、“邪说”而受压制,科技人才被处罚。与此同时,战争也连绵不断,法国处于内战和向外扩展的连年战争中,意大利四分五裂……这样,就使科学人才纷纷流向地处欧洲边缘而较稳定的英伦三岛。1740年经英国政府批准的实用专利只有4件,1750年为7件,1760年又增加了4件。——《英国经济史编》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推动这一时期“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科技、思想因素是什么?并分析这种变化对欧洲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2)根据材料二归纳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生的条件有哪些?

(3)依据材料三指出从图一到图二交通工具在动力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与这一变化密切相关的新能源是什么?指出当时这种新能源的应用对世界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对未来社会提出构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则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的这一基本观点。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三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分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建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付诸实践?

(3)依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是如何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道路的?(4)综合上述材料,请就经典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解析

1.B 2.C 3.B 4.B 5.C 6.C 7.B 8.C 9.D 10.B 11.A 12.C

13.【答案】(1)原因: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事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2)事件:明治维新。作用:中产阶级推动西欧、北美、日本等地区和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起飞;中产阶级推动思想文化教育的繁荣;中产阶级推动西方国家民主政治的完善。

(3)模式: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原因:改革开放;农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允许个体户的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各种形式的外资企业的引入;乡镇企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科教兴国战略实施。

【解析】(1)第一小问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使得西欧中产阶级在14世纪以后越来越富有。第二小问西欧中产阶级为了提高政治地位,在政治上领导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自身的统治;在思想上掀起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突破教会和封建制度的束缚。(2)第一小问明治维新期间各方面的改革推动了日本的现代化;第二小问材料二中工业化、现代化都是“城市中产阶级领头搞起来的”,可见中产阶级推动这些地区和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起飞;衣食足、礼仪兴与法治和民主并驾齐驱,反映出中产阶级对经济、思想文化教育、民主法治的推动。(3)第一小问从建国初到1978年前,中国“效法苏联搞了三十多年“的计划经济模式;第二小问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之后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方面分析,中国普通民众收入的增加促使中产阶级开始发展壮大。

14.【答案】(1)因素:以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诞生与发展;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兴起。

作用:经济方面:科学技术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支撑。政治方面:启蒙运动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启蒙思想为资产阶级提供了政治蓝图。思想方面:科学、理性思想为反封建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

(2)国内政局稳定;自由开放;招揽人才;政府重视科技文化的实际应用。

(3)从蒸汽机到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石油。以汽油、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的诞生,带来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与石油相关的新兴工业部门产生,工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伴随石油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垄断组织产生。

【解析】第(1)问,注意“科技、思想因素”的限制。第(2)问,根据材料内容,分条概括即可。第(3)问,应紧扣材料进行分析,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15.【答案】(1)基本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工业的发展。

(2)实践:进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

(3)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认识:经典理论指导实践;科学实践完善与发展理论。

6.中学历史教学法复习资料 篇六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殊途同归”。“同归”是指两派都致力于()A.实行三民主义

B.实行君主立宪 C.推动民主进程

D.建立共和政体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能力。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两者是资产阶级民主的不同形式,因此C项正确。答案:C 2.(2012·绍兴高二检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在当时,其本质意义是()A.使人民获得了政治权利 B.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C.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D.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由君主专制到主权在民,体现了《临时约法》否定了君主专制的思想。答案:D 3.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以下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①推翻帝国主义势力,取得民族独立 ②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权,保障民主权利 ③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民生幸福 ④扫除现代化发展障碍,迈向民族振兴 A.①②③

C.②③④

B.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思想主张。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家,其目标是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不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故③说法错误,排除含③的选项。答案:B 4.1896年孙中山先生在伦敦被清政府诱捕,后得英人康德黎帮助而获释,获释后孙中山在英国停了九个月,他目睹了诸多工业化国家日渐增长的社会改革与革命的趋势。

这九个月的经历最有可能刺激孙中山萌生的思想主张是()A.民权主义思想

C.社会革命思想

B.民族革命思想 D.发展实业计划

解析:当时英国社会贫富分化严重,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尖锐,所以最可能刺激孙中山萌生的思想是社会革命思想。本题选C。答案:C 5.反对本本主义就是反对教条主义。这是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的基本思想。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中,较早集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杰作是在()A.国民革命时期

C.长征途中

B.创建井冈山根据地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能力要求是识记和理解毛泽东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征。“反对本本主义就是反对教条主义”主要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反对不顾国情的机械照搬。井冈山根据地创建时期,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抗日战争时期,又创造性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另外,还注意题干中“较早”这个限制语。答案:B 6.(2012·广州高二检测)下列著作与内容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A.《论人民民主专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B.《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思想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D.《论持久战》——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解析:《论持久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理论著作,指明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不是速胜论或亡国论,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这给中国的抗战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答案:D 7.(2012·太原学业水平检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A.邓小平理论

C.毛泽东思想

B.三民主义 D.三个代表

解析:本题较为简单,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的意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答案:C 8.毛泽东曾写信给中央宣传部,说:“我的思想(马列)„„不宜当作体系去鼓吹,因为我的体系还没有成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毛泽东思想最终走向成熟,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下列哪个会议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中共七大,故C为正确答案。答案:C 9.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主要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问题有()①领导力量问题 ②主力军问题 ③革命道路问题④战略步骤问题 A.①②③④

C.②③④

B.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毛泽东思想指出中国革命领导力量是无产阶级,主力军依靠农民阶级,革命道路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战略步骤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故①②③④均正确。答案:A 10.(2011.淄博高二检测)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不断探索,执政能力不断提高。这表现在()①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②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④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A.①②③

C.①②

B.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限定条件“新中国建立后”,①是建国前的内容,②是1992年,③是1978年,④是1987年,因此D项正确。答案:D 1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大跃进”;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转变的趋势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成熟

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对

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探索,主要是根据国情进行的,由此排除A。B表述不正确;C表述不正确,中共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答案:D 12.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局面,必须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①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②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伟大纲领 ③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④新时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三个代表”是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而不是关于外交的思想,因此含②的选项都是错误的。答案:C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三民主义就是针对着当时中国所面临急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提出了革命主张。„„在三民主义这一革命纲领的指导下,孙中山和一批批爱国志士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并最终成功领导了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辛亥革命。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2: 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的具体问题,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提出一系列正确的观点„„七大把它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确定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3: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人民日报社论

(1)根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分别是什么?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辛亥革命是怎样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9分)(2)根据材料2概括指出,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胜利道路、革命的两个步骤及革命发展前景的基本主张。(6分)(3)根据材料3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党的哪一次重要会议为起点逐步开创的?邓小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怎样的贡献?(5分)解析:本题围绕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选取材料,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1)问要求概括指出三民主义所解决的问题和辛亥革命意义;第(2)问要依据材料2指出中国革命的道路;第(3)问应着眼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1)问题:民族独立;民主共和;人民的生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或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步骤: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前景: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3)起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贡献:提出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方向。(其他言之成理也可)14.(2012·福州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毛泽东在同周世钊的谈话中,谈了中国革命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前,因为没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运动结合起来,或者结合得不好,走了很多弯路,吃了很多的亏,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从1935年起,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比较好地结合起来,到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时,“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正确思想体系,可以说已经到了成熟的地步了。于是,大家觉得很有必要给这种思想体系安个名称。”他说:“党中央当时确定把这种正确思想体系叫做‘毛泽东思想’,绝不是说‘毛泽东思想’就完全是我一个人的思想。它是包括一班人的正确思想在内的。”„„“当然,在这种正确思想体系里面,我的东西可能要多一点。”

——陈明新《领袖毛泽东与周世钊》

材料2:1956年,毛泽东在探究斯大林犯错误的原因和教训时说,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实践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梁柱《毛泽东倡导实行马克思 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材料3:毛泽东思想永远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材料4:邓小平审阅中共十四大的政治报告稿时,郑重指出:“报告稿中讲我的功绩,一定要放在集体领导范围内。可以体现以我为主体,但绝不是一个人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报告对我的作用不要讲得太过分,一个人、几个人,干不出这么大的事情。”

——《论党与刘少奇的晚年悲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请概括出什么是“毛泽东思想”?(4分)(2)根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出毛泽东思想形成、成熟的时期及其该时期的最重大理论成果。(6分)(3)材料2中标志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开始探索自己社会主义建设正确道路的文献是什么?(2分)(4)根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形成的理论成果分别解决了什么重大问题?(4分)(5)根据材料1和4说明毛泽东和邓小平体现了怎样的个人品质?(4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第(1)问从材料中“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它是包括一班人的正确思想在内的”进行归纳。第(2)问依据材料及教材知识不难作答。第(3)问要结合“1956年”这一关键时间进行分析。第(4)问形成新的理论成果即邓小平理论,结合邓小平理论即可得出解决的重大问题。第(5)问要依据两则材料进行分析归纳,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

(2)形成时期:井冈山时期(或土地革命时期),“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成熟时期:延安时期(或抗日战争时期),形成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3)《论十大关系》。

(4)邓小平理论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7.中学历史教学法复习资料 篇七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进步, 影视这种动态的历史课程资源被应用于历史课堂的新课教学中已经非常普遍, 利用优秀历史影视作品辅助历史教学, 对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学习历史的知识面, 盘活历史课堂教学等各方面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利用视频进行复习课教学倒是不多见。最近在一次历史教研活动的公开课观摩中, 笔者听了一节《亚洲觉醒的先驱》的单元复习课, 该课就利用视频材料对甘地和孙中山两个人物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对比复习。下面笔者就针对这节课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教学现场片段

教师展示甘地和孙中山的头像, 进行年龄对比。要求学生阅读《亚洲觉醒的先驱》的导语, 同时思考问题, 对专题进行总体分析。

教师播放《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影视片段 (播放时间为6分15秒) 。

学生观看片段, 并按要求给影视片段取名, 同时思考相关问题。

教师播放《食盐进军》的影视片段两段 (播放时间为6分5秒) 。

学生观看片段, 并按要求给影视片段取名, 同时思考相关问题。

教师出示相关问题进行剖析。

教师播放《武昌起义》的影视片段 (播放时间为3分22秒) 。

学生观看片段, 并按要求给影视片段取名, 同时思考相关问题。

教师播放《走向共和》影视片段 (播放时间为5分40秒) 。

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问题。

二、精彩之处

(一) 选择经典的影视片段

本课教学共选择了4个视频镜头, 分别是电影《甘地》中的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食盐进军的视频镜头, 电视剧《走向共和》中的武昌起义片段以及孙中山的一段民国六年以来的独白镜头。授课教师精选这4段视频镜头, 目的是利用视频来说明相关历史问题, 可以说选得非常精致贴切。如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有关片段中, 焚烧英货反映了“不合作”, 在《食盐进军》的片段中, 大批印度人赤手空拳地在英国士兵的暴力下成片倒下, 这样的场景再现充分体现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特点, 无需教师再用语言进行说明。武昌起义的片段中集中展现了黎元洪被推举为湖北军政府都督的被迫与无奈, 体现了旧官僚混进了革命的队伍, 革命隐藏着失败的危机。孙中山那段长达近6分钟的演讲, 囊括了1912年到1918年中国的历史, 涵盖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耐人寻味。

(二) 利用有效的视频资料

在视频中甘地有一段演讲, 授课教师抓住演讲内容中“peace, no violence, no cooperation”这几个词设计问题:有位政治家在领导一场政治运动时说, 这场运动的宗旨是“peace, no violence, no cooperation”, 该运动发生在哪个国家?

在看了孙中山的演讲后, 授课教师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问题一】视频中, 孙中山先生满怀悲痛地表达了民国六年来对哪些历史事件的不满? (1) 刺杀宋教仁案; (2) 袁世凯称帝; (3) 张勋复辟; (4) 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

【问题二】民国六年来, 为捍卫民主共和, 孙中山领导了哪些运动? (1) 二次革命; (2) 护国运动; (3) 护法运动; (4) 新文化运动。

【问题三】孙中山希望民众享有的直接民权是什么? (1) 行政权; (2) 立法权; (3) 司法权; (4) 考试权; (5) 弹劾权。

这些问题学生只要认真观看视频资料, 就能很直观地解决。由此可见, 授课教师选择的这些视频资料都是为他的教学服务的。

(三) 挖掘深刻的视频内涵

影视是动态的, 观看影视学生获得的是直观而感性的场景, 如何让学生的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师为之教, 不在于全盘授与, 而在于相机引诱。”案例中, 教师因势利导地抓取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的一个镜头———甘地从海边抓起一把盐, 进而设计问题:甘地从海边抓起一把盐, 这把盐被拍卖到多少卢比?为什么这是世界上最贵的一把盐?是谁成就了世界上最贵的一把盐?是甘地还是历史?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这样, 通过问题分析, 学生得出了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一方面要肯定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的贡献, 另一方面对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授课教师利用这一直观的镜头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进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感性发展到理性。

(四) 事件之间联系密切

任何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不是孤立的, 相互之间有着普遍联系。案例中, 授课教师非常注重历史事件与大历史背景的联系, 以及同一时期中外相似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1. 注重时代背景的联系

视频中出现了1930年英国殖民当局制定和颁布了食盐专营法, 教师就利用1930年这个时代来设计相关问题。

【问题一】1930年, 英国殖民当局制定和颁布了食盐专营法, 当时的英国正面临 () 。

A.第一次世界大战B.经济危机

C.第二次世界大战D.法西斯的威胁

【问题二】甘地领导食盐进军时, 下列有可能发生的是 () 。

(1) 美国记者打电话告知同行 (2) 资本主义世界正处于经济危机中 (3) 英国殖民当局被迫放弃食盐专营 (4) 孙中山发去贺电表示支持

【问题三】当甘地领导印度进行食盐进军时, 英国民众有可能通过哪些媒体获得这一信息? ()

(1) 报刊 (2) 广播 (3) 电视 (4) 网络

2. 注重中外历史的联系

在视频中有焚烧英货的场景, 利用这一视频场景, 教师提示这是发生在1919年, 并出示了1919年清华大学学生在校园焚烧日货的图片, 整理出了中国五四运动时期的相关三大事件:1919年5月9日, 清华大学学生在校园焚烧日货;1919年5月4日, 五四运动爆发;1915年5月9日, 北洋政府接受《二十一条》。在这个基础上, 教师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印两国这一时期都有焚烧外国货物的事件发生?师生对中外历史进行了横向联系, 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全球化背景下, 各国历史是相互联系的。

三、商榷之处

笔者认为利用视频进行《亚洲觉醒的先驱》的单元复习, 是一种复习课课型的很好尝试, 以上列举了这样的课型有许多可取之处, 但还有些环节是值得商榷的。

(一) 课型结构不合理

本节课为复习课, 共播放了4个视频, 用时21分22秒, 而一节课只有40分钟, 占据了一半多的时间。作为一堂单元复习课, 教学的重心应该是复习, 而非视频, 视频最多是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而本课中, 视频占用的时间和授课教师讲授复习内容的时间是平分秋色的, 由于课堂中大量使用影视资料, 视频时间过长, 必然会冲淡知识点的教学, 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也无法将本节课的复习重点体现出来, 很多应该深入挖掘的复习内容都因为时间的问题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因此, 利用视频教学, 特别是复习课上利用视频资源教学应该把握一个适度性的原则, 如果将视频时间缩短为15分钟左右, 则不仅能使学生全面、中心突出地掌握和理解历史知识, 提高学习质量, 同时还可以使整节课的结构更合理些。

(二) 内容整合不到位

本课是一节单元复习课, 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对甘地和孙中山这两位人物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复习。而授课教师的授课程序是先复习“甘地”, 再复习“孙中山”, 等把两个人物都一一讲完, 将近课的结束, 这时才对两个人物就事件、背景、领导组织、斗争方式、斗争的侧重点、群众基础、结果等方面进行了列表对比分析, 但对两个人物出现的共性问题没有时间继续深入探讨。所以从设计安排上看, 几乎没有对相关内容进行有效整合, 复习效率就不高了。

(三) 学生思考的空间过小

8.中学历史教学法复习资料 篇八

关键词:素质教育;综合能力;创新思维;严格训练;打牢基础

歷史学科的中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考题灵活,联系实际,为了更好地迎接挑战,初三历史复习课教学应该有规划、系统地进行,既要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注重历史知识的整体系统把握,更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呢?我计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全面系统复习,夯实基础

在这个复习阶段要依据课本全面复习,理清史实和概念。要在"精"字上下功夫,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每节课都将重点和难点的知识,用问题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简单的问题通过自学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共同研究完成。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在每节课前,都要对上节课的重点进行检查,尤其是后进学生。在单元复习中利用材料分析、小组合作探究、历史知识抢答等方式,强化理解记忆,拓展、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夯实基础。

二、专题归类复习,比较对照,纵横联系

在这个阶段,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多样化特点,在空间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内容上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知识。理清同一历史时期各方面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就是横向联系。如,引导学生分别从背景、革命爆发标志、结束标志、意义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掌握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做到学以致用。

另一方面,每一历史事件又都是前后发展、依次交替。把每个历史事件前后串联起来,使之系统化,这就是纵向联系。如,我在讲解“中国近代是如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先要求学生自学,后小组讨论,再动手设计《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对比表格,从内容和影响及内在联系上去分析,理顺弄清整个历史事件的脉络,使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分析、比较的能力。

三、综合巩固,针对训练,突出重点、热点

历史学科的综合,主要是指“把各种知识要素和成分重新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在综合复习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分析为什么“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会后来居上”这一问题时,引导启发学生进行以下分析讨论:(1)美国通过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调整了生产方式,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2)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广泛应用新技术和新成果,推动了经济的发展。(3)市场广大和丰富的各种资源。(4)美国内战中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5)华盛顿和林肯的历史作用。这样经过层层分析,既有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会后来居上”,同时又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另外,在教学中还要进一步拓展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注意教材知识的延伸,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和提高学生能力的各种题型进行严格训练。通过学生自查和老师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使各种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初三历史复习应该紧扣考纲、教材,打牢基础,理清知识脉络,培养学生能力技巧。让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以适应学生就业或升学的需要。

(作者单位 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一中学)

9.历史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九

历史基础知识复习是整个复习链的起点。复习这部分知识时,不应只局限于识记,而应引导学生寻找联系点。只有这样才能理清知识,连点成线。

历史线索则是复习链中的关键点。历史线索对学生识记知识有极大的帮助。更是学生提高能力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教师要引领学生掌握历史线索。

10.君臣父子--历史教学资料 篇十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什么意思

此话记载于《论语》·颜渊第十二。原文是:“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几乎与“孔孟之道”划上了等号,是什么意思呢?历来也是众说纷纭,主要有下面几种。

1. 断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君要像个君,臣才能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才能像个子。

2. 君就是君,臣就是臣,父就是父,子就是子。后面的潜台词是各有位置,不可改变。是“血统论”、“出生论”的观点。

3.在第二种观点基础上还包含着“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再加“夫为妻纲”)”的大伦关系。

4.君主要像个做君主的,臣子要像个做臣子的,父亲要像个做父亲的,儿子要像个做儿子的。笔者以为第4种解释比较符合孔老夫子的原意。(1)、看断文和字面。断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大多认同的。这里出现了比较少见的名词词性的变化。即一般名词借用为动词是动词在前,名词在后。但这里前面的君臣父子是名词,后面的君臣父子当动词用了。我们知道名词不能用副词来修饰。如不能说“不桌子”。但后文出现了“君不君······”的表述。这里第二个“君”是动词“行君主之道(尽君主的责任,言行举止等符合君主身份作出表率)”的意思,臣父子类推。(2)、从讲话的场景来理解。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讲这番话的呢?朱熹在《论语集注》里解释:“是时景公失政,而大夫陈氏厚施于国。景公又多内嬖,而不立太子。其君臣父子之间,皆失其道,故夫子告之以此”。齐景公作为君主未尽国君之道,作为父亲未尽为父之道。正好遇孔子并“问政”于孔老夫子。孔子此时抓住机会想劝喻齐景公:你作为国君就要像个君主行君主之道,作为父亲就要像个父亲行为父之道。话说得够分量但很有策略。笔者以为这里“君不君,臣就可以不臣”的的信息不明显。因为孔子一贯反对以下犯上的。但有“君不君,就有可能导致臣不臣,父不父,就有可能导致子不子”的推理、预测、警戒之意。果然,齐景公虽然“善”孔子之言但不采用,“其后果以继嗣不定,启陈氏弑君篡国之祸”。果然齐景公“君不君”,他的臣子陈氏就“臣不臣”了,杀了齐景公取而代之。(3)、孔子不是血统论、出生论者。“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名言。而且认为“人人皆可成尧、舜”。当然,不是说大家都可要当国王,是说只要你努力不懈地修炼自己就有可能达到古圣人的境界,不管你是什么出生、血统。因此,第2种解释也不对。(4)、从孔子的思想体系来理解。孔子是讲名分:“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讲长幼有序等级分明;讲社会和家庭秩序,不以下犯上。但是,孔子从来就非常主张君臣也好,父子也好,夫妇也好等等这些关系都是相互的,从来没有主张过一方对另一方要绝对服从的意思。君臣关系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父子关系是“父慈子孝”,夫妇关系是“敬与爱”或“夫妇有义”。还强调,做臣要做“争臣”,做子要做“争子”。“君为臣纲”等“三纲”不符合孔子的思想,是对先秦正宗“孔孟之道”的修正与歪曲。因此,第3种解释是歪曲了孔子的思想。对此,下文展开详细讨论。

君臣父子与三纲五常

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为“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长期以来被看作是孔孟之道的核心,并且出自孔孟。即三纲源自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孟子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五常源自孔子的“仁、义、礼、智”,在此基础上加上“朋友有信”的“信”(其实“信”的为人道德概念孔子已经提出,只是没有五字连用而已)由孟子系统化提出。

把“三纲”归源于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及孟子的“五伦”笔者以为这是个历史冤案,如前文所述这是对孔孟思想的大歪曲,也是“孔家店”被打到,“孔孟之道”被革命的主要因素。

三纲最早是由西汉的董仲舒提出来的。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妇三种关系最为重要,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东汉的《白虎通·三纲五常》和宋代的朱熹将三纲五常予以集大成。三纲表达了三层意思。(1)主从关系,即君父夫为主,臣子妇为从;(2)服从关系,即臣子妇得服从于君父夫,不是一般的服从,得绝对服从;(3)三纲取于阴阳之道,“君权神授”,乃“天理”。经历代大儒们的不断补充,以致发展成为“名教”。东汉时,三纲五常已相当于法律典章。经过演绎发展,不断向有利封建专制统治方向完善。什么“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奴役妇女的“三从四德”等等都往里面装。这些,离孔孟的思想越走越远,甚至背道而驰了。

“三纲”是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冒用与歪曲,不是孔孟的思想。因为在“三纲”中,只片面强调下对上的义务,上对下具有绝对权威,而没有相应的责任和权利。这与先秦儒学的“五伦”思想泾渭分明,截然不同。先秦儒学的“五伦”,其每“伦”的双方基本上处于互相对应的对等关系,任何一方都有相应的义务和权利:夫妇关系是互相“敬与爱”或“夫妇有义”;父子关系是“父慈子孝”或“父子有亲”;兄弟关系是“兄爱弟敬”或“兄友弟恭”;君臣关系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朋友关系是“朋友有信”。而且孔孟都鼓励为臣要做“争臣”,为子要做“争子”。孔子说:“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孟子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倠。”可见,孔孟的“忠孝节”与近一千多年来流毒甚广的“愚忠、愚孝、愚节”完全不同。封建皇权以及那些御用大儒利用孔孟的威名和巨大影响,窜改、歪曲他们的思想与学说,整出一个有利专制统治的“孔孟之道”,鱼龙混杂,蒙骗百姓,孔孟也因此蒙冤。近来国学似有热起来的迹象,通过《论语》《孟子》等原文研读,但愿能起到正本清源之效。

关于“阴阳”,“天理”,“君权神授”。同样不是孔孟的思想。孔子从来不谈神鬼等神秘的东西。“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第七)。”“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1子罕第九)”。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孟子》第十四章)”。孔子、孟子从来没有表达过“君权神授”的观点,反而认为得民心者,施仁政者,爱人者才配当“天子”,才能得天下。

可见,三纲已歪曲了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不是孔孟之道,是后来的那些号称所谓“大儒”,“孔孟之徒”窜改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原本之意,而且越走越远,孔孟因此而背上的黑锅越背越黑。三纲确实是个大毒瘤,后来的“愚忠、愚孝、愚节”,“三从四德”等等象征着封建黑暗的东西与它一脉相承。因此,三纲的封建专制观念必须予以清除。

至于五常,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伦理观念应该是孔孟儒家文化的经典,是对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五常作为个人的修身律己的标杆也好,或作为人与人之间相处社会交往的道德规范也好,笔者以为现在没有过时(而且还是缺失的),再过二千年恐怕也不会过时。

君臣父子与中国人治

众所周知,中国的人治政治源远流长。孔老夫子以前的夏、商、周虽然经历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换,但人治政治(或称以人治为主导的政治――下同)是一直延续的;孔老夫子以后的二千多年也是人治。孔老夫子与中国人治或人治政治的强化与稳定有没有关系呢?笔者以为有。这又得从君臣父子讲起。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包含或透露出几层意思。(1)是秩序。上下长幼有序,各就其位,各称其职;(2)是带头垂范。君行君道,给臣作出样子,父行父道,给子作出样子;(3)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笔者以为前两种意思没有问题,第三种意思值得探讨。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必备条件,笔者完全赞同。但如果是身修、家齐与国治、天下平存在逻辑关系,或更进一步是表达身修、家齐必能平天下,这笔者就不能苟同而且以为问题很大。纵观孔老夫子的思想体系及有关言论,孔老夫子秉持的是这种人治政治哲学。

11.高中历史复习教学略探 篇十一

【关键词】 高中教学 历史复习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5-037-01

高中历史复习,需要学生掌握牢固的历史知识,具备系统完备的知识体系,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当前高中历史复习,过分强调应试教学的意义,忽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解题内容,而忽视学生解题的思想以及解题套路,盲目的死记硬背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且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偏低,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

复习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课堂学习的效率与学生复习成果密切相关,高中复习要立足于高中学生的学习实践,从教学实际出发,形成一套较为高效的教学策略。

一、高中历史复习的目标与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历史复习目标

高中历史复习需要从多角度进行分析,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历史概念以及历史发展线索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增强学生论证、讨论、阐述事物的能力。除此之外,历史复习还要加深学生对历史发展过程的理解,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通过高中历史的复习,让学生扩宽视野,加深对知识体系的认识,形成知识迁移能力,构筑科学、系统的知识体系。

(二)高中历史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高中历史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从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当前学习中,很多学生缺乏学生的主动性,对知识体系没有系统的了解,学生对高中历史学习的特点认识不足,自身对历史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办法以及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的学习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教师需从学生的特点与兴趣出发,切实寻找教学的落脚点,形成良好的复习策略,但是当前的教学形式下,很多教师没能做到以上几点。

二、高中历史复习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一)形成良好教学观念与史学观念

新的教学观念,是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思考,畅谈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历史的优秀文化中,汲取智慧成果,不断提升人文素养,提升自己的内在气质以及修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新的教学观念还包括树立新型的师生观,不断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交流,才能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师生需不断在互动、互学的基础上共同提升。近年来,历史教学考察的内容逐步扩展为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把握,涵盖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内容,这要求历史复习要从新的史观处把握,扩宽视野、开阔国界,对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给予多方面、多角度的评价、从全球整体的视角去研究新问题。例如历史问题上对于辛亥革命的评价,在现代史观的指引下,谈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经济文化建设影响重大,从文明史观考虑,革命促使文明形式的转变。

(二)教学内容设计

高中学生,学习时间紧、学习任务重,因此,在高中历史复习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巧妙设计、充分思考,寻求有效的教学办法与教学形式,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有效取舍,不断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主干知识的教学,构筑良好科学的教学体系,比如考察时代背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角度进行考虑,形成知识的主体干线,教师要努力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与整合,从宏观上,对知识体系有个较为完整的了解。高中历史复习应对的是学生高考,因此,在高中的历史复习课上,教师要找准教学的切入点,适度扩展学生的内容,将历史与社会热点问题建立联系,将历史与各个学科之间建立联系。例如现如今,中国儒学文化盛行,孔子学院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谈谈儒家文化的内容,儒家文化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等。此外,历史复习与高考联系紧密,教师要挑选与近年高考相关的题目,让学生检验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利用相关习题,巩固学习成果,发现自身不足,从习题的练习中掌握知识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三)促进历史复习过程的有效实现

高中复习,要有计划、科学的进行,教师在复习时,要把握好主干内容以及专题结构,注重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不断培养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一定要在对历史知识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习题的训练,对历史的每一模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有较为系统且深刻的了解,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专题体系。高中历史复习,要从全盘考虑,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环境状况,制定适合的复习计划,详细列出每周每月的复习内容,条理清晰,有条不紊,注重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巧妙设置问题情境、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历史复习中意义重大,创设最佳学习氛围,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教师可增加学生讨论模块,让学生就某一历史问题发表自身的看法,或对整个历史大事年表进行回顾,让学生在内部形成竞争意识,检验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的牢靠,增强学生知识积累与知识增长,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增加学生学习激情,形成系统有效的学习思路。

三、结语

高中历史复习,不仅要让学生的历史知识有较为完整且深刻的了解,还需要学生有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因此,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需积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形成系统完整的教学策略,学生要提升自身学习的主体地位,增强学习自主性与学习主动性,师生在合作交流中不断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水平,提升复习效率。

上一篇:真诚的话题即兴演讲稿下一篇:句句充满正能量的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