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教学设计

2024-09-12

七年级地理教学设计(10篇)

1.七年级地理教学设计 篇一

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亚洲》教学反思二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激发学习兴趣。本节课一开始,我为同学们播放了《亚洲雄风》,学生们伴随着豪迈的歌声,很投入地欣赏着亚洲壮丽的山水风姿,我顺势提出探究性的问题(你知道世界陆地表面的最高点在哪吗?最低点呢?死海上人为什么一动不动就能够浮在水面上?你理解“滚滚长江东逝水”、“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的含义吗?)课堂立即活跃起来,学生流露出来了对新知识的渴求,很自然地进入到学习状态。

2、在关注了学生对知识目标(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湖泊)的认知和追求,我还关注了学生的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了学生个体的差异

班级六七十名学生在个体上是存在差异的,我在本节课问题的设置上难(分析亚洲的地形特征和地形、气候、河流之间的关系)易(亚洲的半球位置及海陆位置的描述)结合,分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让学困生也能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很有可能一个简单的问题会让一个学生产生强大的自信心,成就了一个人材。(2)、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第 1 页 本节课是八年级学生学习分区地理的第一节,因此在与学生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在分析亚洲自然环境特征时,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及河流等方面入手,例如:我引导学生从亚洲的纬度位置(0度--北纬80度)结合以前学习的五带知识可以得到什么信息。学生很快答出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这一结论是应是分析亚洲复杂气候的基础。学生真正地发现了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及河流几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体会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很自然地在以后的地理学习中,会由一个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推测当地的气候特点,由地形特征认识当地河流的流向。从而知识成体系,综合分析能力不断提高。

第 2 页

2.七年级地理教学设计 篇二

1.知识与技能:识别常见天气符号, 读懂卫星云图, 初步学会预报天气;了解天气、气候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能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学会安排不同天气下的户外活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日常生活情境的设计和师生的互动, 学生学会体验地理在生活中的作用, 了解地理的功能与价值所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理的功能与价值的了解, 激起对地理的兴趣;通过对天气及空气质量的了解, 树立环保意识, 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别常见天气符号, 读懂卫星云图, 初步学会预报天气。

难点:正确区分“天气”与“气候”两个术语。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贴近生活实际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课堂开头即设计情境, 通过CAI课件直切主题, 以生活事例激发兴趣, 启发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落实教学目标, 同时体现他们的主体作用, 实现“在学习中游戏, 在游戏中学习”的课堂新境界和“以学生活动为主, 教师讲述为辅, 学生活动在前, 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教学新原则。根据本人授课的实际需要, 将教材顺序作了小幅调整。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昨天, 郊区一中七年级一班的同学可高兴啦, 因为终于盼到了区气象台的公众开放日, 他们要到气象台去参观学习。早上8点, 他们就在地理老师的带领下, 第一批来到了气象台的接待室。在接待室一面宽大的多媒体屏幕上, 他们看到了这样一段话 (课件演示) :

请说出下面两段话中时间和变化频率的特点, 结合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以及特点, 推断这两段话描写的是天气还是气候:1.前些天还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 昨天清早, 气温骤然变冷, 空中布满了铅色的阴云。中午, 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 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 风停了, 就下起鹅毛般的大雪来。2.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 像我, 冬天要是不刮风, 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 像我, 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 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老舍《济南的冬天》

大家正看着, 接待员小姐出现了, 她告诉大家, 台长伯伯交代, 要按要求回答好问题之后才能继续参观, 否则原路返回。为了避免一中的同学不能参观, 请同学们一起帮他们解答吧。 (1.时间短, 多变——天气。2.时间长, 稳定——气候。)

一中的同学回答完后很高兴, 谁知接待员小姐又出示了另外的问题 (课件演示) :

※用“天气”与“气候”填空。

1.今天的 () 真好, 晴空万里, 凉风习习。2.我们外出旅行一定要注意 () 的变化, 以免在旅途过程中留下遗憾。3.由于人们长期大量地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 因此造成全球 () 变暖, 冰川消融, 海平面上升。4.我国海南省的 () 终年炎热, 长夏无冬。5.强冷空气今晚进入广西, 将带来大风降温的 () , 同学们要做好防寒保暖措施。6.南宁市位于广西南部, 地处亚热带, 北回归线以南, 这里一年四季阳光充足, 雨量充沛, () 温和, 夏长冬短, 年平均气温在21.6℃左右。

※判断下列语句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

1.暴风骤雨2.风和日丽3.四季如春4.阴转多云5.东边日出西边雨6.清明时节雨纷纷7.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8.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没办法, 同学们再帮帮他们吧。 (学生抢答, 互相纠错并说明理由, 教师适时进行表扬)

【承转】接待员小姐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一行人走进了天气会商室, 聆听了气象专家讲解天气信息是如何搜集到这里进行分析、判断, 作出预报结论的。在这里, 他们看到了气象卫星传回的卫星云图。 (演示卫星云图动画)

【讨论回答】同学们应该也经常收看天气预报节目, 没少见过卫星云图, 你能否判断未来两天我区的天气状况?说出你的理由。 (根据学生的回答显示———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 能从太空看到陆地和海洋, 说明天气晴朗;白色表示云雨区, 白色越浓降水量越大。补充指出:春秋季发生在我国北方、西北地区的沙尘天气, 则用黄颜色表示。)

【承转】从会商室出来, 一行人又来到了气象影视中心, 在这里, 广西电视台天气预报栏目的主持人向他们演示了电视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听完介绍, 接待员小姐又给了他们一个惊喜:可以过把当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的瘾!条件是除了能读懂卫星云图外, 还必须会识别天气符号, 五分钟内记忆符号最多的前十五位同学将获得机会。我们也来试试吧。 (演示常见天气符号)

(学生把答案写在纸上, 五分钟后检查结果) 跟你们一样, 一中的同学问题最多也出在风矢图, (演示风矢图) 介绍风矢图的表示方法。

(演示反馈练习) 请同学们判断出符号所代表的风向和风级。 (学生抢答, 并互相纠错)

(演示我区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 那十五位同学在大家羡慕的目光中走到录影棚镜头前, 实实在在地过了一把“天气预报”主持人的瘾。让我们也来试一试! (学生模拟活动)

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军事科研等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课件演示:59页漫画) (讨论回答) 下列天气条件下从事这样的活动合适吗?为什么? (只要说得有道理都给予肯定)

【承转】在12121气象信息中心, 大家了解了气象服务信息的发布流程, 也因此知道了通过哪些手段可以了解天气预报, 除了看电视以外, 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学生举手回答:报纸、电台、电话121查询、手机短信、网络等)

【承转】一行人最后来到了大气环境监测中心, 在这里, 他们知道了大气环境监测的重要意义, 知道了表示空气质量的几个指标。同学们也来看一看, 空气质量级别高低和空气质量状况的好坏与污染指数的关系 (播放课件:59页空气质量日报表)

学生讨论回答 (污染指数相差50就相差一个级别, 空气质量越好, 污染指数越低……)

【活动】分组讨论, 代表发言:生活中有很多造成大气污染的行为, 常见的有哪些?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避免或减轻大气污染? (教师简单总结点评——植树造林、整顿污染企业、提倡使用清洁能源、禁止焚烧农作物秸秆、在学校开设环保课、限制机动车尾气排放……) 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东西?还有什么问题要和大家一起探讨?

五、板书设计: (小结后课件演示)

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一) 气候

(二) 天气预报

1. 卫星云图

2. 天气符号

3. 大气环境监测

六、课件演示巩固练习, 快速抢答

(10个题目略)

七、教学后记

3.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 篇三

我于2005年工作至今,从事初中地理教学工作已有10年有余。虽然教学经历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但自己有得有失,感受颇多,期间也在不断地自我总结,以期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以下是自己就近年来七年级地理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总结:

一、重视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七年级地理所学的内容在学业水平考试中所占的分值大约为40%左右。就所学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地球和地图,其中涵盖了地图的要素、经线纬线和经度纬度、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二是初一上册所介绍的世界地理部分,包括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居民和世界的气候;三是初一下册的世界主要的大洲、国家和地区。内容看似不多,但其实初一所学的知识是整个初中地理课程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例如:经纬网和气候类型图的识读、时区的划分和计算、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等。这些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学起来难度较大。所以许多同学在刚开始接触地理的时候就很容易被这些难点所“打倒”,以至于对地理课的学习产生畏惧感,从而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所以如何攻克这些“拦路虎”, 培养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产生兴趣,同时把这些枯燥和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对于我们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兴趣,才会把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更加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学好所学知识。回顾我这些年来的做法,我从一开始就格外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教材,从学生身边的实际例子出发,引导他们对这些实例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例如:初一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列举了很多事例来说明地理和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介绍了教材中的事例后,我还举了很多与我们腾冲当地密切相关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分析:腾冲农村的屋顶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腾冲人比较喜欢吃饵丝,而不是馒头呢?北方人为什么却又比较喜欢吃馒头呢……通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仅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同时也能简化难点,使他们能对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理解得更加透彻。

二、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中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人地关系之间的一门学科。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时时刻刻在影响和改变着地理环境,同时,我们也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由于地理学特殊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学习地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地球,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许多生活知识和技能相对缺乏,对于生活中一些经常用到的技能更是知之甚少。如:对我市的东南西北方向毫无方向感、许多学生出门不会使用地图、在野外不知道如何定向等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这些地理技能的培养,这样做不仅帮助他们学到了地理知识,还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实际生活能力。

三、引导学生勤思、好问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强大的动力,初一的孩子对于世界的认识有太多太多的问号,对于他们那些看似无稽之谈的问题,我们老师不应当打压。相反更多的应该是给予鼓励和肯定。都说计划没有变化快,的确如此,很多时候在我的课堂上,学生经常会问一些奇思怪想的问题让我觉得措手不及,尽管有些问题与我们所讲内容关系不大,甚至不相干。但對于他们的这些好奇心我们老师不应该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无理”、“可笑”或是老师一时无法回答而置之不理,甚至批评他们是在“无理取闹”。相反,此时我们应当顺应学生的心理,发挥他们思维活跃、敢想、敢问的特点,积极引导他们对所提问题加以分析和探究。例如:在初一上册学习世界的人口分布时,我让学生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后,学生不难总结出世界有四大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西欧和南北美洲东部。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很多学生都能从图中看出这些地区大多地处沿海交通便利的地区。此时,有个男生问我:老师为什么澳大利亚西部同样临近海洋,但那里却人口稀少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因为涉及到高中知识而回避它。相反,我让学生再看地图,问:澳大利亚被哪一条特殊纬线经过?学生答:南回归线。它的中西部地区地表以什么为主?学生结合世界地形图可得出:沙漠。在此基础上,我给学生讲述:因为澳大利亚中部被南回归线穿过,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终年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所以中西部地区以沙漠为主。尽管中西部靠近海洋,但该地区由于终年高温少雨,因此人口稀少。通过这样的讲述,虽然学生不大理解什么是副高,但他们至少知道了沿海地区并不一定都是人口稠密区。同时为他们更加全面、正确的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课堂交给学生

在落实新课标理念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当避免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应该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好的结合起来,这样既发挥了以老师的主导,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现在的学生都是00后,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非常多,接受和理解知识的能力也比我们那个时代要强很多,因此,作为“引路者”的老师们不能小看他们的这些能力,而且还要帮助他们把这些能力进一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难点我们适当讲解即可,更多的问题可以交给他们去自学探究或是分组讨论完成。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培养了他们动手、动脑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4.七年级地理下册教学反思 篇四

中枢镇初级中学魏朝英

经过一学期的初一地理教学,我发觉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它既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相联系,又与历史、思品等社会学科密切联系,是唯一一门跨文理两大科学部类的学科,地理教学在中学各学科教学中因其独特的性质,使地理教学方式多样化,几乎可以借鉴所有学科的教学模式,以下是我一学期的体验和反思。

总结自己一学年的地理教学过程,有得有失,所谓的“得”就是在地理教学中始终把对课程标准的把握作为自己教学的基点,围绕“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培养学生应用地理的能力,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这一主旨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节,进行实践训练和学法指导。现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注重教材内容的衔接和比较,衔接包括教材前后知识的衔接,资料(包括图片、图像、数据、文字等)与结论的衔接,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衔接等,比较包括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大洲和大洲的自然环境、人文特征的比较,而不是把地理知识割裂地分成若干块,为讲知识而讲知识。我认为这样的地理学习才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也就是有利于学生地理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为此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语设计巧妙,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学中来,因此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比如讲《亚洲》时播放《亚洲雄风》从情感上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自豪感,达到以情激趣的目的,讲《日本》时我用日本与我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导入,自然过渡到日本自然环境的学习;讲《中东》时我让学生课下搜集中东战争资料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从而引入“长期的热点地区”并自然过渡到原因的探究和分析,在学习《美国》时我设置了让学生去西半球考察的情景,让他们进行角色扮演,由此展开对美国多方面的探究;学习东南亚地区时,我引入了老一辈革命家陈毅赠缅甸友人诗中的几句作为开场白“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让学生猜这是哪一个地区?总之,我认为课堂上的巧妙导入不但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而且还可以起到承上启下,顺利过渡到新授内容的作用。

二、根据学生认知规律,重组教材,科学安排教学环节

新教材在内容安排上突出了地区、国家、大洲的特色,这个特色既有自然环境方面的也有人文方面的,如果不注意挖掘其内在联系就会使我们的教学很生涩,令学生感到很突兀,缺乏应有的学习准备状态,所以我在实现前后知识的衔接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比如:中东地区表面上内容很多,实际就是两个大问题,第一,中东是长期的热点地区(原因:频繁的冲突和战争),第二,为什么中东是长期的热点地区?这两个问题提出来后第一个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展示课下搜集到的资料得出结论,紧接着话锋一转,为什么中东地区会战争频繁呢?让学生在这个大前提下进行逐一讨论探究,这样就达到了化繁为简的目的,同时也更加突出了重点知识的学习。再比如,我在讲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时,不是按照课本上的顺序先分析美国自然环境特点,而是先让同学们观察课本83页“2003年美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和出口量的百分比及其在世界的位次表”,并说出对美国农业的初步印象,目的让学生了解并感受美国发达的农业,然后提出问题“美国农业这么发达,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由于在前面的印度、欧洲西部等内容的教学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影响农业的一些因素,比如地形、气候(包括气温和降水)、灌溉条件等,这样通过学生的回答就会很自然地过渡到美国自然条件的学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美国农业发达是不是主要得益于比较优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

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越的自然条件?”,通过与前面印度进行比较得出否定答案,揭示出标题内容“农业地区专业化”,然后与同学们一起认识美国主要农业区的分布及原因分析,总结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的好处,顺便带出机械化,这样层层递进式地探究,突出了美国发达的农业及其原因分析,更突出了美国农业的特点——农业地区专

业化和机械化,不但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准备状态,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树立了人地关系的观念,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思考“美国农业的发展对我国有什么启示?”奠定了基础。实现了知识的横向联系,即培养了学生应用地理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感性资料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初一的学生与小学生相比抽象思维有了很大发展,但思维中的形象性还有待发展,而地理教材包括活动中的图片、视频、表格、数据和文字资料则为学生实现这个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所以我在教学中对这些素材从来都是非常珍视并充分利用。对很多重要的结论都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些感性资料自己去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同时也养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四、注重学法指导

现阶段的地理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特征以及二者关系。这条主线一直贯穿在大洲、地区和国家的教学中,对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主要依托图的记忆和分析,而对后两者的学习掌握主要靠文字记忆和逻辑分析。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对自然环境的学习我主要侧重辅导学生识图、记图、析图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概括出它与农业、工业、交通和旅游业等的关系。比如在学习俄罗斯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俄罗斯大部分地区气候寒冷,会不会影响农业的发展?农业为轻工业还是重工业提供原料?由此可以推测俄罗斯工业可能会有什么特点?”这样就为后面俄罗斯工业特点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再比如学生观察并总结了巴西人口分布特点后,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并灵活掌握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我紧接着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巴西北部是平原,为什么巴西人口主要分布在高原地区?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我们前面学过的哪个国家人口分布与它相似?”围绕人口分布的问题层层递进提出相关问题,不但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人地关系,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应用地理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记忆更牢固。

五、注重反馈

5.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 篇五

任课教师:罗纯良

一、基本情况:

通过七年级上一学期地理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地了解。由于我是一名非地理专业教师,再加上刚参加工作,在学法和教法方面还欠缺一定的教学经验,这样导致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知识还没有形成系统,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不过基本的教学目标在上学期实现了,学生在期末的考试中有了较为良好的表现。新学期开始了,我将本着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开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在新的学期里希望能扬长避短取得更有成效的教学成果。

二、教学目标:

教完七年级地理下册,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具备基本技能,对我们所处的世界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对世界一些重要的国家和地区有着较为详尽的知识掌握。

三、教学措施:

1、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学会读图、填图,从宏观上了解地理单元的知识。充分利用地理填充图册来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进行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数据的强化记忆,对地理知识进行必要的储备。同时,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穿插回忆上学期的世界地理基本知识,让学生对世界地理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也为他们今后地理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3、强化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多种教学形式(如:辩论赛、课堂小讨论、知识趣味竞猜等),提高学生的运用知识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心社会、关心时事的自觉性,收看《新闻联播》、《世界之窗》、《正大综艺》等节目,增进对世界的了解。

四、教学工作: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本学期应该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在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解决他们再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⑵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自己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地理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初中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从帮助落脚,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3、作为一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来说应积极参与听课、评课,集体备课,虚心向前辈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6.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总结 篇六

初中地理新课标强调:“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初中生由于年龄小自制力较差,地理学习的能力较低,缺乏良好的地理 学习习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应首先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因为没有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就不可能学好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思维和地理基本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习惯呢?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一一一、、、、培养学生地理课前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地理课前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地理课前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地理课前学习习惯

1、感知新课,做好预习的习惯实践证明预习新课文,感知新课文的知识,对于学生接受新知效果良好。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课文,或者是去搜集与课文相关的知识与素材,以达到感知新课的目的。如学习“第三节地图”可让学生带着问题,这样预习课文: 1)、地图的基本要素是什么?2)、你知道的地图有那几种?3)、如何应用各种地图?学生通过预习课文或通过书籍、询问他人或上网搜寻,从而对新课文的知识有所感知,为学习新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抽象的新知变得易于接受。可见:坚持课前预习,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地理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情况,适当、适量地安排好课前预习,使其成为学生良好的课前学习习惯。

2、作好课前准备的习惯完美的一节课,应当有始有终。要使一节课有一个好得开始,就要作好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应当包括:上课前准备好课本、笔记本、笔、纸以及地图册、练习册、课后作业等,每节课前都应该把这些准备好。只有这样,上课铃响过之后,才能使学生马上进入学习状态,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二二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1、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注意力较差,有不少学生不会听课,上课经常走神,如果放任学生自己学习,而不采取有效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势必造成听课效率较差,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后果。为此,地理教师应当下功夫备好课,设计好各个教学环节,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真听课,积极参与学习。同时教师应采用鼓励与督促,表扬与批评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养成注意力集中,听课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2、勾画要点,善于质疑的习惯要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除了要求学生学会认真听课以外,还应勤动手,勤思考,要求学生既要记好老师讲解的知识点,又要勾画出课文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并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3、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用图以及填图、描图、画图以及制作地理图表的习惯地理学科地图、景观图、示意图、图表、图象等资料众多,信息量丰富。要学好地理,关键要让学生学会读图用图。通过读图用图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会填图、描图、画图等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4、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内化知识的习惯初中地理新课标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教学中把日常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引入课堂,如在学习《多变的天气》一节时,记住各个天气符号是非常困难的,新授课时,教师要求学生有意识去看电视天气预报,由此说明天气符号的含义。学生体验到地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再让学生运用形象记忆法结合实际情况去记忆,同学们谁也不甘落后,学习气氛非常浓厚。这样不仅顺利地解决了教学难点,同时使学生学会了自己获取知识的途径,使所学地理知识得到了内化。三三三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后地理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后地理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后地理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后地理学习习惯

1、课后及时复习巩固,养成自我检测的习惯实践证明

每节课所学知识,往往当堂课得不到完全消化巩固。因此,课后对课堂所学知识必须加以练习巩固。要求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梳理整理,并通过自我检测,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

2、搜集地理信息,勇于探究现实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关心时时,关心生活中、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如搜集“神七”的发射与回归,北京澳运会,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战争等热点问题社会热点中的地理知识,鼓励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勇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3、课后合作学习,乐于参与地理实践活动的习惯

7.谈七年级数学兴趣教学 篇七

关键词:数学兴趣,生动性,趣味性,学习习惯,求知欲

很多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 对各学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 可是有的学生上数学课没多久, 兴趣就慢慢消失, 这几乎成了七年级数学教学的普遍性问题, 长期以来, 教师们为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不懈努力。

但师生双方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材, 左右着教学改革和教学进程, 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新教材内容安排新颖合理、生动活泼, 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只要教师教法得当, 就能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 面对新教材应该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经过我的不断探索和实践, 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数学课本后, 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 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 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 深下功夫, 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 产生浓厚的兴趣。正如新教材所要求的目标: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 侧重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 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 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 向往着教师, 向往着数学。

二、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近生活实际, 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 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的酵母。新教材还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 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 (陶行知先生语) , 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对此, 我的具体做法是: (1) 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 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 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 (2) 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 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 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 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自由结合) , 请他们做我的助手, 一起准备操作教具、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动手操作, 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 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 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此外,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的精炼、语调的变化得当, 板书设计合理, 字体优美雅观, 知识丰富等都能激发学生和学科情感, 达到“亲其师, 信其道”的效果。

三、注重学习方法指导,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 培养阅读习惯。

具体办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 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 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 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阅读完毕, 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 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 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 使学生获得成功之喜悦, 从而产生兴趣, 养成阅读的习惯。

2. 培养讨论的兴趣。

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 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 引导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 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

3. 培养观察能力。

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 但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

另外, 还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质疑的形式、列举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形式引入教学, 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气氛畅然的开课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开辟第二课堂, 展示闪光点, 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七年级数学的自然性、实用性, 决定了开辟第二课堂的重要性。根据新教材的提示与要求, 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 举办数学知识猜谜、小制作比赛、拼图游戏等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生动有趣、吸引力强, 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 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

8.七年级地理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词:地理;有效提问;情境化;方式策略

课堂提问的方式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上的课堂提问方式是不同的,达到的提问效果也是大相径庭的。在七年级的地理课堂中,课堂提问常常出现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情形,这既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又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教师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提问目标。因此,对地理课堂有效提问进行深入且细致的探索、研究,就变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七年级地理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进行详细、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一、課堂提问要层层推进,使学生学习思维得到良好发展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有时提问的问题过大,让学生感觉无从下手,教师为了让学生全方位地理解,只好向学生反复地解释,结果把学生的学习思维搅乱,以至于不知道该如何回答问题。

问题层次化,指的是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将内容逐步分解,分层次、由浅入深地一步一步进行问题设计,这样的问题之间具有极强的联系性,犹如一根连锁,每个问题是链锁上的链环,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能够不断增强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热情。所以,在七年级的地理课上,在进行课堂提问时,我们要做到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如此,能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得到良好的发展,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例如,以七年级上册《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这一节内容为例,为了分析地形、地势条件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因地制宜的观念,在教学实际过程中,我设计如下提问:

1.山区有哪些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课件展示教材“山地公路图”,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使学生初步树立人地观念。)

2.针对山区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思考山区应该怎么开发和保护?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充分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3.人们在对山区进行开发利用时,除了特别注意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建设,还要对哪些自然灾害的发生进行预防和避免?又如何对灾害进行防治?

这三个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学生的学习思路会异常清晰,能够积极参与到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交流中,而且学生通过自身的主动分析、探究,得出来的结论更容易记忆。学生的学习思维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认知发展水平得到了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最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初步梳理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二、课堂提问要富有情境化,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浓厚的思考兴趣

相对于传统较为直白、空洞、抽象的地理问题,学生对具有生动形象特点的问题更感兴趣。这就要求身为七年级的老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将问题以生动、灵活、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使提问变得富有情境化,这样,课堂提问不再枯燥化和机械化,而是充满了情趣,学生对问题能产生浓厚的思考兴趣,从而以欢快、愉悦的情绪参与对问题的积极分析与思考。

例如,我们可以将问题生活情境化。地理课程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将问题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能拉近学生与地理课程的距离,使学生对问题产生积极、愉悦的情绪,从而乐于主动探究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进而大大提高地理学习效果。如,以七年级上册《天气与气候》这节内容为例,为了引出“天气”概念,我用多媒体呈现了下面四句话:一年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天气就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东边日出西边雨;气象万千。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以上四句话都与什么现象有关?说明了它的什么特征?让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体验,联系生活实际来回答,我们可以借此引出“天气”的概念。之后,我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天气预报录像,提出问题:通常天气预报最基本的内容包括什么?天气预报图用什么表示天气状况?这样的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极为贴近,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能让学生意识到所学到的地理知识都是对我们日常生活有用的,使学生体验到地理课程的学习作用和价值。

三、课堂提问要讲究方式策略,使学生迅速理解提问涵义

在七年级地理教学中,提问的方式策略是极其重要的,它对于学生迅速理解提问涵义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教师要讲究对课堂提问语言的运用。课堂提问,属于一种语言行为,教师在提问时,所用的词语需要仔细斟酌,做到精炼准确,提问的目的、范围必须明确、具体,如此,才能让学生准确理解问题涵义,进而找到回答问题的思路。例如,在教授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这节内容时,我们可呈现“经线和纬线图”,对于这张图片,如果我们这样提问“通过阅读这张图片,你能发现什么?”问题范围极广,学生根本不知道要回答

什么,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提问:阅读这张图片,请你思考:(1)经线和纬线的形状是否一样?(2)各条纬线是否等长,各条经线是否等长?(3)纬线和纬线之间是平行还是相交,经线和经线之间是平行还是相交?这样的问题,语言准确,意思简单明了,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学生有了具体的思考方向和明确的思考目的,从而容易探究出正确的问题答案。

课堂提问必须要把握好时机。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让学生由原来的愤悱状态进入到顿悟状态,让学生处于认知水平与教学内容不平衡的状态中,如此,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才会变得更强烈,提问的功能和价值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例如,我们可以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进行提问,如,在七年级下册《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这一节中,关于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的教学,我们可先提出问题: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是怎样的?这样,学生就会回忆七年级上册所学过的《气温和降水》中的我国降水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的相关知识点,进而对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轻松理解,也实现了学生对学过知识进行巩固、对新地理知识进行深刻理解的双重目的。另外,我们也可在导入环节对学生进行提问。因为导入环节是课堂的起始环节,学生是否会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学习注意力是否能集中与此环节息息相关,在此环节向学生进行课堂提问,能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极高的期待。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更多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对学生学习思维的锻炼、学生学习智力的发展以及学生质疑与探索精神的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七年级地理教师,我们必须积极探索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改变提问效果低效、无效的不良局面,促使课堂提问的价值和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李霄瑶.优化中学地理课堂问题设计的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

9.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 篇九

一、地理复习时存在的问题

1、复习课事无巨细,练习题也多为陈题,无新意,课堂教学针对性不强,复习效率不高。

2、教法单

一、手段陈旧、容量小。

3、局限于教材和预设练习、拓展不够。

4、地图语言使用太少。

二、考试中出现的问题。由于复习时存在了一系列的问题,故考试时则暴露了更多的问题。

1、碰到一些新题学生束手无策。回答是五花八门。

2、容量大,学生只觉有做题时间,无更正检查时间。一方面学生基础弱,学习时没有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另一方面说明学生未受这方面的锻炼。

3、回答问题答不到点子上,并且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4、对一些专题方面的问题掌握不牢固,缺乏练习。

三、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策略

1、课前抽查,查找问题,找准切入点。

要增加教学的针对性,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加强集体备课,研究每一节课的地理主干知识和考点内容,针对主干内容和考点内容设置情景,找准重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缓判断,留给学生自己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陈述自己的思维方法,不断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在交流讨论时让学生自主交流,少讲解甚至不讲解,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3、开放地理课堂。

10.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 篇十

练庆财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参考、推行大坡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加强集体备课,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学任务

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进入初中后,其认知水平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看出,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并结合日常生活,已经掌握了一些比较简单的地理学知识。同时,对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也有所了解,学习兴趣和未知欲望显得非常浓厚。

四、教材分析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本章属于教材的绪论部分,第一节为“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第二节为“我们怎样学地理”。分别从情感和技能两个方面让学生感知地理,说明地理学科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意义、地理学习的方法与途径。而第二节中“我们怎样学地理”则通过引导学生画学校地图开始,从实际应用出发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工具—地图,让学生切实感觉到地理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本章教材主要包括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四部分。这些内容都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知识,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认识地球”一节,教材从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能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较全面地介绍了地球。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人们可以利用不同方法制作不同用途的地图,并能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地图。

“世界的海陆分布”一节,教材首先向学生展示地球的海陆分布,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形和具体的数据,向学生传递了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及其面积比较,让学生对大洲大洋的面积、名称及其排序有了非常感性的认识。

“世界的地形”一节,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什么叫地形、什么是地形图以及海拔和相对高度等概念,然后从运用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等概念入手,对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类型作了比较。在此基础上重点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

“海陆变迁”一节,教材分别从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运动两部分来说明,通过大量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

本章属于人文地理内容,主要阐述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宗教、聚落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基本状况,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正确看待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尊重历史和珍惜世界文化遗产。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看懂天气图、知道气温和降水的测定方法,会阅读气温和降水曲线图,了解主要降水类型,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基本的气候特点分析。

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

第一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初步引入国家的概念,主要讲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和经济发展差异,并简略分析了导致发展差异的原因;第二节“国际合作”,介绍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讲述国际合作的基础和重要性;第三节“重要的国际组织”主要介绍国际组织的产生及主要国际组织的宗旨和职能。

五、教学总目标:

1、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地理》(七年级上册)课程的学习,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得到发展。

2、成绩:努力提高学生的成绩,在期中期末考试中争取没有不及格学生。

六、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理清教材知识结构和教学思路,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等,创设教学情境,设置练习式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2、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巩固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利用地图、地理填充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理性认识。同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地理常识和地理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地理概念。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好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4、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设施,多方位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

总之,在本学期中,我会努力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方法去引导教育学生。从而切切实实地提高教育质量,取得新的成绩。向学校、学生、家长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七、教学进度表

课时安排 第一章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1课时 我们怎样学地理2课时 第二章 认识地球6课时 世界的海陆分布2课时 世界的地形2课时 海陆变迁1课时 复习1课时。第三章

世界的人口1课时 世界的人种1课时 世界的语言与宗教1课时 世界的聚落1课时。第四章

天气和气候1课时 气温和降水2课时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3课时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2课时。复习1课时。第五章

上一篇:公司事假请假条格式下一篇:思维导图实战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