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改革

2024-07-15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改革(通用8篇)

1.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改革 篇一

《幼儿故事教学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的幼儿园论文

为了迎合幼儿园实际需求以及弥补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偏差的现状,我系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初步的改革与探索,增设了八门实训课程:幼儿舞蹈表演、幼儿手工制作、幼儿游戏指导、幼儿故事教学实训、幼儿歌曲演唱、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幼儿钢琴、手风琴演奏与伴奏、幼儿英文故事讲解,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这八方面中各“三十个”的量。

本人主要承担《幼儿故事教学实训》及《幼儿游戏指导》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几个学期的探索与研究,基本能够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今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着重从三十个幼儿故事及其教学实践方面着手,探讨其课程开展的实践意义、具体内容以及教学活动中的问题与对策等。

为培养出符合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我系在李凤清主任的带领下,由教研室潜心研究教学并借鉴区外先进理念与经验,适当压缩理论知识,大胆更新陈旧内容,确立了八门专业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重点实训课程,并将每门课程以三十个量化标准规定为考核目标,有针对性的加强了教学实践环节,强化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在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总结经验中,自编《学前教育实训教程》教材,本文试从《幼儿故事教学实训》这门课程的开展展开论述:

一、幼儿故事课程开展的重要性

文学是幼儿最早接触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社会化,还可以增长幼儿的知识,丰富幼儿的语言和情感,提高其思维和想象力以及审美等能力,培养其活泼开朗的性格。因此,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故事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二、幼儿故事课程目标定位及效果

(一)教学目标

通过十个儿歌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创编。

通过寓言与生活故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讲述能力。

通过十个童话故事的学习,增强学生表演能力。

初步学会设计故事教学活动。

(二)教学效果

通过强化幼儿故事的教学实训,使同学达到能够更深刻的理解作品,达到学以致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今后顺利开展语言教学活动,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三、幼儿故事课程的具体内容

本课程是在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学期(36学时)“幼儿故事实训”课程。根据不同的体裁、特点,挑选经典幼儿故事三十篇,指导学生阅读、背诵、鉴赏、创编。其中:包括童话故事十个、歌谣十个、寓言与生活故事十个(三个寓言,七个生活故事)。

(一)歌谣(儿歌)

1.传统儿歌2.数字歌3.游戏歌4.谜语歌5.连锁调6.问答歌7.绕口令8.颠倒歌9.字头歌10.摇篮曲

(二)寓言与幼儿生活故事

寓言故事:

11.《狐狸和葡萄》12.《天鹅、梭子鱼和虾》13.《兔子和乌龟》

幼儿生活故事:

14.《小碗》 15.《谁勇敢》 16.《蓝色的树叶》 17.《一亮一暗的灯》 18.《我是哥哥》 19.《圈儿圈儿圈儿》 20.《珍珍唱歌》

(三)童话故事

21.《稻草人》22.《圆圆和方方》23.《拔萝卜》24.《神笔马良》25.《木偶奇遇记》26.《丑小鸭》27.《卖火柴的`小女孩》28.《皇帝的新装》29.《小红帽》30.《白雪公主》

四、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

1.备课。从课程的目标到教学内容的具体环节均由承担课程的老师自己安排,基本上是在探索中完成整个教学活动,容易出现漏洞。

2.教学环节。基本上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面向全体的效果不佳。

3.教学评价。从整体上看,大多数学生在每一次展示中都能有较大的提高,当然也有学生评价一般。

(二)学生

1.学习压力过大。学生除了学习本专业知识、还得投入八门实训课程的学习,其精力与学习兴趣受到诸多限制。

2.自身特点不同。由于学生自身素质与能力有所差距,导致这样的技能强化授课法使部分学生出现不适应,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学效果。

3.学习态度对教学的影响。兴趣高的同学能够积极认真地参与到每次实训的活动中;兴趣一般的同学只为了完成量的要求,导致教学效果一般。

(三)教学环境与资源

由于课时量与教学条件的限制,对于如何更好地提高和指导学生讲述能力的时间明显不足,只能进行集体指导。这些反馈的问题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五、针对教学中出现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创新思维,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和录像。

3.努力钻研业务,进行广泛的讨论交流。

(二)注重教学原则与方法的运用,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环境与教育资源的改善

1.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2.鼓励学生动手制作,充实教具的种类与数量。

3.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实践场所。

4.建立自我评价体系,确保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工作需要不断提升理论修养,结合学生实际,大胆创新,不断充实才能得到提高。

 

2.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改革 篇二

一、听觉潜课程在教学中的作用

1. 先行式听觉潜课程。

先行式听觉潜课程的设计, 让听觉学习提前, 首先使听觉熟悉起来, 建立听觉记忆, 然后再整合视觉学习, 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使幼儿有更大的信心进行学习, 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传统的学习往往是同步进行, 如学拼音, 一旦开始学习, 就听、说、读、写同步进行, 学习内容一项一项去学, 一项一项去教, 需要花掉许多时间。如果学习儿歌、唐诗宋词、成语、故事或口诀等, 我们通过潜课程处理, 使用课件在孩子玩玩具、画图画、吃饭、睡觉时重复播放, 可以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它们, 你会发现很多内容自然而然地从孩子的嘴里表达出来。

2. 浸入式环境听觉潜课程。

对语音、语调、语速等内容的学习, 需要大量的听力模仿, 因此, 建立相关的听觉环境非常重要。平时大量地接触母语版光盘或磁带的听力刺激, 帮助孩子建立起一个相对更好的听觉系统, 而同时对发音、语调等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 我园坚持为孩子创造一个母语的听力环境, 让孩子浸泡其中, 不为专门的活动目标, 但能起到良好的活动效果。

二、视觉潜课程在教学中的作用

1. 浸入式环境视觉潜课程。

视觉涉及到的内容也很多, 有色彩的、形状的、结构的、方位的、运动的、符号的, 也适用于运动型或动手型的活动。通过小步骤、阶梯化的方式, 在幼儿所有能接触到的活动环境中设置、粘贴学习内容, 慢慢、时时地渗透, 使学习达到更有效的训练结果。

2. 结构式视觉潜课程。

在学习目标中, 有些能力目标需要一种结构式的安排, 通过小步骤、阶梯化的方式, 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能力、掌握方法。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逐增式:例如, 在大班段阅读中, 快速阅读是一种需要长期培养的阅读技能, 我们通过课文潜课程的设计, 将不同年龄段的课文进行不同长度的排版, 先是六个字一行, 再是八个字、十个字、十二个字, 直到最后二十多个字一行, 使学习达到更有效的训练结果。 (2) 逐减式。例如, 在数学教改中, 关于统计图表知识的学习, 我们采用这样的方式, 首先, 是整个统计图都出现, 只留下结果让孩子计算;其次, 是出现图和首栏信息, 将分栏信息和结果让孩子填出, 最后是出现图表框架, 里面的内容全部由孩子填出;最后是整个统计图表都要孩子画, 这样孩子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学起来很容易。而传统的学习是认图、画图、了解图的作用等是同步进行的, 这样难度就大大增加了, 使许多孩子难以一下学会。

3. 先行模仿式视觉潜课程。

有些与运动或动手有关的学习内容, 可以通过视觉模仿先行学习, 如拍球、跳舞、画画、弹琴、写字、做手工等, 都可以让小班年龄组的孩子先看大班年龄组的孩子活动, 或看教师的示范来进行视觉学习。我们所说的“视觉绘画训练”课程, 就是在孩子没有绘画能力, 但具有视觉能力时提供的一种旨在提高绘画能力的课程, 它通过让孩子观看绘画的运动笔迹来内化这种笔迹运动模式, 一旦动作协调能力发展起来时, 就可以更容易地进行绘画学习。

3.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改革 篇三

关键词: 幼儿教育 课程游戏化 有机结合

幼儿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弱,情绪化严重,如果不用正确的方法加以教育引导往往事倍功半。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指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这是教学与游戏有机结合的理想模式,能激发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意识,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同时是主动学习的过程,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一方面保证幼儿得到游戏中的愉悦体验,另一方面达到教育的目的。

一、精心设计游戏,促进幼儿全方面发展

课程游戏化不仅仅是带领幼儿做游戏那么简单,教师需要考虑教育目标、幼儿的能力、客观条件的限制及安全等各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保证游戏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幼儿的需求和愿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需要游戏活动本身保持动态的发展,保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与周围的世界进行互动,在不断的感知与理解中形成对于事物的认识。如在学习数字比大小的时候,可以进行吃数字的游戏,每个学生身上贴一个数字,在老师发布大数字的口令的时候,数字大的学生可以通过揭下同学身上比自己小的数字获得游戏的胜利,在老师发布小数字的口令的时候,数字小的学生可以揭下比自己大的数字,在游戏中加强幼儿对于数字大小的掌握,这个游戏还可以在今后更深入的学习中得到进一步的升级。在学习数字加减的时候,老师发布大数字的口令,学生可以通过揭下别人身上的数字与自己相加获得更大的数字,而老师发布小数字的口令,学生可以通过揭下别人身上的数字与自己相减获得更小的数字,这样在获得动态体验的游戏中丰富孩子的知识,让他们感受到游戏的快乐。

其次,要控制好游戏的难度,游戏难度较低,会使幼儿丧失游戏积极性,无法全身心地投入游戏,而游戏难度太高,则会挫伤幼儿的积极性,让他们因为无法顺畅地进行游戏而终止游戏,所以游戏挑战的难度要有利于幼儿在游戏中一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在不断的尝试和挑战中完成游戏并且获得自我满足感与成就感。在一些主题游戏中,教师可以将游戏的难度,调动幼儿继续游戏的积极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在设计游戏时,要注意把控客观条件,让幼儿更好地接受游戏化教学,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的体验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游戏活动必须有充分的外在条件的保障,包括游戏时间、游戏场地及游戏材料。在游戏时间上需要保证充足连续,否则会使幼儿在被打断时兴趣索然,再继续的话也难有很好的效果,可以将一日活动中较零散的时间整合到游戏时间中,通过调整生活时间将游戏时间与生活规律同时最优化。

二、及时进行反思,促进教育模式优化

幼儿园课程教学游戏化强调幼儿活动的开放性和创造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包括对于幼儿活动情况的分析和反思,以及教师自身对于幼儿活动的支持与反馈,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另外,课程游戏化要集合教师的集体智慧,不同教学风格、经验背景的教师所思考的游戏化方式不同。因此,幼儿教师需要建立学习共同体共同进步,互相交流借鉴,针对游戏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在解决难题的同时,帮助经验较浅的教师适应游戏化教学这一模式,减轻他们的精神压力,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教育模式。

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教学研究方法以支持自己的教育活动,而这些方法不是凭空得来,也不是凭靠书上的那一些总结,而是需要教师在丰富的教学实践中记录、反思、总结出来,书本上的教学方法只是一些借鉴,而真正能够用于实际当中的方式,还是得通过教师在不断的尝试中选择、淘汰、优化,以形成更优的教学模式,脱离空洞的理论式说教,用事实说话,随着教育政策的改革,教育模式不断改革,稍有心得的教师不能止步不前,一成不变,依然要不断地探索,更好地实行课程游戏化这一教育方针。

三、多与家长沟通,了解游戏的重要性

当下还有一些家长对于游戏化教学并不认同,他们认为游戏就是玩物丧志,不能让自己的孩子更好地学习知识,这种错误的认识往往会给课程游戏化带来一定的困扰,从而影响园中师生关系的和谐。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在孩子入园时,就要向家长们说明游戏教学的教育理念,用实际的案例做说明,让家长了解游戏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与家长保持联系,时时与他们沟通,一方面加深家长对于课程游戏化的理解,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科学地指导自己的孩子进行游戏,做到娱乐发展两不误,更正他们的教育观念,引导他们对孩子造成正确的影响,另一方面使家长理解教师的做法,更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

总而言之,将教学与游戏有机结合的课程游戏化教学是幼儿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游戏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无微不至地向幼儿们表现着大千世界,渗透到幼儿园中的每个角落。社会、生活是孩子学习的大课堂、资源库,幼儿学习的动机、兴趣皆是来自于游戏生活,幼儿园教育的最终目的指向于幼儿课程游戏化,从而培养幼儿快乐学习、爱学习的天性。在实践这一模式时要注意在设计游戏时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及时记录幼儿的游戏情况并进行反思总结,多与家长沟通,减小因家长的不理解而带来的阻力。

参考文献:

[1]鄢超云,魏婷.“游戏”离“游戏”有多远——从理想的游戏到儿童经验的游戏[J].学前教育研究,2008(09).

4.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改革 篇四

第一章 幼儿园课程概述

第一节 课程概述

课程的定义:几种课程观念: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目标;课程即教学计划;课程即学习者 所获得的经验、课程即师生对话。我们认为课程是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获得的经验,课程同时 也是师生对话的过程。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概述

幼儿园课程的定义:幼儿园课程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指影响幼儿的所有与幼儿园有关的活动,具体表现为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和。

幼儿园课程的特点:个体适宜性;整体性;实践性;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和启蒙性;课程实施的游戏性和生活性。

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是指幼儿园课程实施主体根据自身的教育理念 和需求,对课程的目标、属性、功能等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国内教育领域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课程价值取向:一种是儿童本位课程价值观,即把追求儿童基本身心素质和一般能力的发展作为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另一种是知识本位课程价值观,即把追求儿童学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作为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

5.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改革 篇五

吴丽

关键词:幼儿教师礼仪教学法教学手段

摘要:《幼儿教师礼仪》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其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涉及到整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本文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面提出了“教、学、行合一”的教学方法改革方向及“激发兴趣、双向交流、讲练结合、现场展示”的教学模式,以图在实践中改变现有的教学现状。

《幼儿教师礼仪》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以幼儿教师职业岗位和个体素质需要作为课程目标,通过《幼儿教师礼仪》的教学,弘扬中华礼仪优良传统,汲取西方礼仪精华,掌握现代礼仪的必备常识和基本运用方法。从而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素质,为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做出贡献。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我们在《幼儿教师礼仪》课程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视实践教学,按照“学礼、懂礼、行礼”的原则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现在我校已经实施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礼仪》课程“教、学、行合一”的教学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为配套教学改革,适应专业建设的需要,学校也正在对本课程的教、学、行合一进行配套改革:统一制作了课件,新建2个礼仪实训室,由我校主编的《幼儿教师礼仪》被列为湖南省学前教育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并正在申报为国家学前教育统编教材。

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幼儿教师礼仪》课程主讲老师不断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探索并实施了“教、学、行”合一的教学方法近七年,充分运用了:“激发兴趣、双向交流、讲练结合、现场展示”的教学模式,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实际案例或实际操作中体验到学习礼仪的快乐,找到了学习礼仪的途径与方法,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果。同时针对本课程的教学特点,本课程教师积极钻研,收集制作了大量教具、挂图、模型、实物及初步制作了全套《幼儿教师礼仪》多媒体课件,采用直观教学、案例教学、行业教学等方式,引发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兴趣。

2011年9月,我校正式启动了幼儿教师礼仪教学模式的改革,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融为一体,同时还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的融为一体。将学生的礼仪素质教育和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有机的融

为一体。这样,学生就比较系统、全面地掌握幼儿教师礼仪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本课程和本专业的教学质量,具体体现在。

1、课前准备:礼仪课要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又要起到道德的提升和形象的变化。如何立足课堂,将内容内化到学生心中,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例如,刚入校和新生与即将实习的学生,在形体练习这个模块的学习就很不一样,新生掌握基本的站、坐、走即可;但即将实习的学生就要根据每个人的身型特点做相应的形体练习指导,并共同设计最有利于展示自身形象的形体姿态。因此,在上课前一定要做相应的学生礼仪调查,从而制定相应的礼仪教育对策与方法。同时,还要求学生也阅读教材及样、及相关的礼仪书籍,对礼仪知识有所了解,为正式上课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样的课前准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做好高效有趣的课堂教学:礼的最高境界是德的体现。在以往的礼仪教学,要么偏向德育教育,要么偏向姿态展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面向的是祖国的未来,一点一滴都影响着孩子。好的行为一定是良好道德的体现,如何在有效课堂达到诚于内而形于外的效果,文与质做到双结合,双向交流是形成高效有趣礼仪课堂的核心所在。礼仪课的每一个模块都通过相应视频、图片做到直观教学,在直观教学中老师用导入、案例抛砖引玉,同学们围绕礼的核心“尊重,”结合实际各述已见,讲练结合。在不同的模板教学还要善于运用音乐做背景。可以这样说,如果每一节课都是在欢声笑语中结束,礼的种子也会深深扎入学生的心田。

3、成立礼仪特色班,为了更好的起到礼貌语言与礼貌动作的示范作用;在学校的支持下成立了以D

10、D11班的礼仪特色班,这二个班级是我校小学教育公费班,综合素质较高。通过一系列的‘走进礼仪’“教师风采”“全市在职幼儿教师礼仪调查”等活动,很好的成为展示郴师学生形象和风采的窗口班级。

4、课堂外,在要求与带动中,学校礼仪氛围日益浓厚。校园中师生问好,微笑礼让的美丽画面比比皆是。同学们自发组建了“知行礼仪社”社团,通过网络和图书馆做到自主学习,通过主讲老师讲座提升礼仪素养,通过外请化妆师等专业人士提高自我形象认知,通过举办成人礼、拜师礼等仪式让礼仪精髓浸润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

5、重视学生的差异发展,培养创新能力,课程改革极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要正确定位学生为发展中的人。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需要教师格外的关注,应当允许其差异发展,让其张扬个性。面对发展中的人,《幼儿教师礼仪》教学应分外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不要以现成的答案框定学生思路,不要以现成的教案圈定预设线路。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时,我改变以往给学生设计步骤的方式,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不再担心学生出错。

6、引进微格教学法。微格教学是在上世纪70年代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首先提出来的。微格教学中的“微”是微型、片断及小步的意思。“格”这里是指分类研究教学行为的规律,从而掌握教学技能。现在看来,必须是以教育学和心理学为教育理论基础,结合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的评价依据,同时,借用现代的视听技术和声像设备手段,来完善教学环节的一种小型教学活动,从而达到训练和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目的。

《幼儿教师礼仪》专业进行的“微格教学”,是放大教学过程中各个细微部分,发现、剔除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细微问题,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整体的教学质量。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建全完善各门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指导,每门课必须在每学期开课前出台完善的授课计划;再根据授课计划,每位教师提前一周拿出本周内的教案;再以教案为基础,提前一周说课;接着上课时录音或录像,课后本人和专家督导组共同观摩分析,查找问题,趋利避害,发扬优点,改正不足。“微格教学”如同在放大镜下审视教学的各个环节,放大各环节细部,使各个环节运转规范化、科学化。在整个动态的过程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具体的授课计划是执行“微格教学”的前提;课前的准备教案和说课是“微格教学”的准备阶段;而课上录音或录像以及课后的观摩分析是“微格教学”见成效的结果阶段,这是“微格教学”最关键、最重要的步骤,没有这个阶段就不能称其为“微格教学”。

正因为有现实基础,我校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主组建了校礼仪队,每年为市委、市政府及各部门提供优质礼仪服务,受到各界好评。在校学生科的支持下建立了特色礼仪班二个,起到很好的礼貌语言与礼貌动作的示范作用。我校礼仪教学在全省同行学校享有良好声誉,目前,全省各幼儿师范学校均使用了由我校主编的《幼儿教师礼仪》教材,我校礼仪主讲教师吴丽多次为全市小学、幼儿园校长、园长、骨干教师及多个企事业单位做礼仪讲座,受到广泛赞誉。另外,我校现有的国家级学前教育实训基地于我校的礼仪实训提供了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于西蔓.女性个人色彩诊断.广州:花城出版社,2003

[2]姜勇清.化妆与造型.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3]唐志华.幼儿教师礼仪基础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6.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 题目 篇六

一、单选&判断

1.课程定义的几个维度:

①.学科维度:将课程看作是教学的科目,注重教材,学科体系。②.经验维度: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综合课程,主题活动,关注儿童的兴趣。③.计划维度:过分强调课程的预设。2.怎样判断一个目标是以教师角度来写还是幼儿角度来写?

3.维果茨基理论:“最近发展区”、“鹰架教学”和“心理工具”。4.成熟理论:影响和重视材料和活动的选择,而选择的主要依据是儿童的兴趣。

5.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蒙台梭利。唯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贝尔。

6.课程编制的实践模式采用的课程型方式是“审议”方式。课程审议是课程编制中不可缺少的一步。

7.布卢姆:建立了“教育目标分类学”,学习的所有领域都可以分为三个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8.表现性目标:强调的是个性化,目标指向的是培养儿童学生的创造性,更多用在艺术领域。

9.逻辑顺序: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及其内在的联系组织课程内容。心理顺序:以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原则组织课程内容。

10.瑞吉欧教育的课程生成:与幼儿在一起,三分之一是确定的,三分之二是课程理念 儿童的自然发展 儿童一般能力的获得(游戏多,低结构)(强调于儿童自然发展和一般能力)教师预定的教育任务学业知识技能的获得(教学多,高结构)(强调教师教学的学业知识、能力)不确定的或新的事物。

11.海伊∕斯科普课程:强调主动学习,是儿童发展过程的核心,创设兴趣区,给孩子主动学习兴趣,“49条关键经验”。

12.凯米和德弗里斯的早期教育是根据皮亚杰的理论,以知识建构为核心的教育方案。

13.光谱方案的理论根据: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费尔德门——认知发展的非普遍性理论

14.幼儿园课程最为核心的方面是价值取向;课程的价值问题是课程的核心问题。

15.直接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帮助儿童获得进入小学所需要的读、写、算的基本技能。

16.幼儿园课程在许多方面有别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课程,其最明显的差别 表现在对教育对象不同。17.过程模式:斯坦豪斯提出

18.幼儿园课程评价可用于三个方面:①.对课程方案本身的评价; ②.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 ③.对课程效果的评价。19.凯米的课程看作是将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运用于学前教育实践的典范。

20.蒙台梭利教育是以感官为核心。

21.主题网:允许教师根据需要加以更改、增加或删除,是可以灵活调整的。

22.光谱方案:较为成功地解决知识、技能与一般能力,教师教学与儿童需要,个体与集体等的关系。

23.目标游离评价算不上是一种完善的评价类型。

例子:目标游离评价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可以用以下例子说明:某幼儿园领导与教职工认为本园的目标已基本达到,但未经外部人士的评价,故拟进行一项目标游离评价,邀请某幼教界权威人士,与其他幼儿园的园主任、教师、家长和某教育心理专家一起组成评价小组。在对该园目标并不了解的基础上(未听取有关目标的汇报),评价人员用三天时间连续观察机构的运行情况,与儿童、家长、教职工等谈话,审阅书面记录与材料。最后,根据所掌握的全部资料写出评价报告,向该幼儿园提供相当可观的有关该园工作情况的信息。该评价报告不仅肯定某些预定目标的成效与影响,而且指出一些未预料的积极或消极影响。24.80年代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是以从下到上(从民间到官方)的方式进行的。

25.班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特点以及它与其他教育方案的最大区别:“发展—互

26.瑞吉欧在活动档案记录中,强调记录幼儿的表现,不仅记录活动过程,而且也在活动结束后记录。

27.可以对课程进行评价的对象:园长、教师、家长、儿童以及教育行政人员。

28.布朗芬伦纳生态系统中,小系统包括:家长、教师以及与儿童最为密切接触的其他人员。教育系统:小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大系统。

29.能运用直线曲线是从幼儿角度表达的。

二、名词解释

1.活动课程:以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出发点,通过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而实施课程。

2.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3.方案教学的含义:指的是这样一种课程组织形式: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帮助和引导下,围绕某个大家感兴趣的生活中的课题或认识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理解意义,建构认识。

4.发展适宜性的定义:一是基于对人类发展的研究,课程和教育要适宜儿童的年龄;二是基于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人格、学习方式和家庭背景,课程和教育要适宜儿童的个体差异。

5.儿童中心课程:儿童中心课程强调根据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组织课程内容。从这种课程的命名就可以看出,这种课程关注的不是学科,而是儿童,课程内容的组织以儿童为中心,而且内容可以根据儿童兴趣和需要的变化而变化。

6.园本课程内涵:实质上一个以幼儿园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园长、教师、课程专家、幼儿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幼儿园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等活动。

7.幼儿园课程评价:是针对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组成成分,分析和判断幼儿园课程价值的过程,即评估由幼儿园课程的影响所引起的变化的数量和程度。

8.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评价,旨在通过对课程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材料的分析和判断,调整和改进课程方案,使正在形成中的课程更为完善。

三、简答题

1.泰勒原理的主要内容

泰勒认为编织者必须回答四个问题:①.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②.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③.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④.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2.维果茨基理论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

从维果茨基的理论获得启示:①.幼儿园课程应该既能适合儿童的发展,又能对儿童的认知具有挑战性;②.幼儿园课程应该能够帮助儿童获得智慧的和社会交往的技能,特别重要的是获得语言的技能;③.幼儿园课程应该能够通过提供支持,对儿童的思维提出挑战,并使儿童获得成功;④.幼儿园课程还应该为儿童提供文化工具,帮助儿童适应所处的外部世界和文化情景。3.在光谱方案中,选择这些活动的理由 ①.能反映各种类型的智能;

②.在各个学习领域内,能强调和练习关键能力; ③.在有意义的背景中能与问题解决的技能有关; ④.能为教师提供有关为每个儿童准备适合的课程的信息。4.园本课程的特点

①.在课程特性方面,园本课程具有特色性; ②.在课程权利方面,园本课程具有自主性;

③.在课程民主性方面,园本课程具有民主参与性与开放性的特点; ④.在课程开发方面,园本课程具有生成性。5.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区别与于联系

区别:①.课程的计划性,显性课程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有意参与活动的成分很大;而隐性课程则是无计划的、无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主要获得的是隐含于课程中的经验。②.学习的环境,显性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知识和技能,而隐性课程则主要通过学校环境而得到知识、态度和价值观。③.学生的学习结果,学生在显性课程中获得的主要是预期性的学术知识,而在隐性课程中,学生获取的主要是非预期性的东西。

联系: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①.在显性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隐性课程;②.隐性课程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转化为显性课程。6.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的影响

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对幼儿园课程的编制产生过相当的影响,并将进一步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幼儿园课程编制过程中,①.淡化课程目标的预设,强调儿童活动的过程; ②.淡化教师在教育活动组织中的计划性和控制性,强调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活动,尊重儿童的选择和创造; ③.淡化根据客观标准对幼儿园教育进行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强调教师自我在教育评价中的作用。这样一些指导思想和做法,与过程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7.海伊∕斯科普课程中教师的作用

①.提供丰富的材料和活动,使儿童能对材料和活动进行选择; ②.明确要求儿童运用某种方式决定计划和制定目标,并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找到和评判不同解决问题的办法;

③.通过提问、建议和环境设计,为儿童创造与其思维发展、语言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有关的关键经验的活动情景。8.方案教学主题的选择

①.选择的主题应与儿童的生活相贴近,并能被用于他的日常生活; ②.应能引起儿童的兴趣,并能运用已学的技能; ③.应能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④.应有益于平衡幼儿园的课程; ⑤.应能充分运用幼儿园和社区的资源。

四、论述题 1.瑞吉欧

1).瑞吉欧教育体系的背景:

①.背景: 瑞吉欧的悠久文化,政治传统,使瑞吉欧的市民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就早期教育不断开展的话,也得到当地市政的大力投资(享有12%的政府拨款)。社区的大家庭式环境使幼儿体验和理解,合作与分享。

②.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 杜威的进步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教育思想

艾沙克斯的英国幼儿学校教育实践克伯屈提出的设计教学法

③.建构主义理论影响:皮亚杰理论对瑞吉欧教育体系产生最大的影响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 2).瑞吉欧中的方案活动的特点:

方案活动是瑞吉欧教育体系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①.创造性表现和表达是知识建构的基本要素 ②.共同建构在方案活动中有重要的地位 ③.记录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结果 3).瑞吉欧教育体系中教师的作用:

①.教师是儿童的伙伴、养育者和指导者;

②.在学习活动中,瑞吉欧的教师是儿童的共同建构者; ③.教师与儿童和家长之间处于互动关系。4).瑞吉欧教育的评价:

涉及到了后现代主义的各个主题,向人们展示了他们对儿童,儿童期,早期教育机构,成人与儿童的关系,教师的职业身份等问题的崭新的理解,但是我们不能盲目地照搬瑞吉欧,不同的文化背景孕有不同的教育实践,我们需要的是开放的心态和理性的思维。2.班克街(银行街)1).班克街理论基础:

①.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的心理动力学理论;

②.皮亚杰等一些研究兴趣在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发展心理学家的理论; ③.杜威等一些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理论 2).班克街的早期教育法案的基本理念、:

儿童认知发展和个性发展与其社会化过程是不可分离的,托幼机构是社会的一部分,它与家庭和社会其他机构分担对儿童教育的职责,它不应被看作是“学课”的地方。因此,教育的目标应依据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特定的学业成就。3).课程要素:

①.班克街早期教育方案的教育目标: 培养儿童有效地作用于环境的能力; 促进儿童自主性和个性的发展;

培养儿童的社会性;

鼓励儿童的创造性。

②.班克街的早期教育内容: “社会学习”是该方案的核心 ③.早期教育方案的实施方法: 主题网和课程轮。④.评价: 班克街长期主张更宽泛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是立足于理解儿童如何了解属于自己的世界,并为儿童提供一系列的机会让他们表达自己的理解。

⑤.教师的作用: 在儿童社会情感发展方面的作用/在儿童认知发展方面的作用

⑥.与家庭的共同工作: 包括教师深入家庭以及家长参与教育机构工作等,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形式。班克街家庭中心就是其中之一。⑦.对班克街教育方案评价:

优点: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儿童兴趣和需要的满足,鼓励儿童主动地参加活动。

缺点:较少顾及儿童生活所处的文化背景。

五、案例分析

1.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经常出现的两大矛盾以及什么是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是将课程计划付诸于教育实践的过程,以旨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2).矛盾:

7.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改革 篇七

研讨会上, 美国埃里克森儿童发展研究院院长山姆·麦索尔斯教授、台湾师范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廖凤瑞副教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程教学研究部幼儿教育研究中心刘占兰研究员和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虞永平教授分别作了专题报告会, 介绍了国内外关于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最新成果, 分享了作品取样系统在美国和台湾地区的实践经验, 以及大陆幼教界对于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积极探索。此外, 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南京三所幼儿园, 就其课程与评价方面的相关经验进行了广泛的分享和交流。

一、专题报告与交流

(一) 用“作品取样系统”改进教与学

美国埃里克森儿童发展研究院院长、《作品取样系统》的作者山姆·麦索尔斯 (Samuel Smeisels) 教授, 就作品取样系统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应用情况, 作了题为“用作品取样系统评估幼儿的学习”的专题报告。

山姆·麦索尔斯教授首先对“评价”进行了简单的定义, 即为了做出教育决定而收集信息的过程。针对“评价就是考试”的观念, 他指出大规模的标准化测验只能显示教学的成绩, 却不能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在他看来, 积极的评价应该是一种教学评价, 它关注的是个体的学习, 而不是给学生排一个等第, 它可以澄清学生正在学习和已经掌握的东西, 并为教师的教学决策提供指引。同时, 评价应呼应教学情境, 是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由教师与孩子共同参与的一个环节。对此, 山姆教授提出的“观察性评价”, 即根据从儿童日常活动中收集到典型信息进行评价的方法。他通过将其体系化开发出“作品取样系统” (The Work Sampling System) 。

作品取样系统作为一种真实性表现评价, 目的在于协助教师运用教室内真实的经验、活动与作品来记录并评价儿童的技巧、知识和行为。它适用于从3岁到小学六年级 (12岁) 的儿童, 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系统, 即发展指引与发展检核表 (Developmental Guidelines and Developmental Checklists) 、档案 (Portfolios) 和综合报告 (Summary Reports) ;三个系统涵盖个人与社会发展、语言与文学、数学思考、科学思考、社会文化、艺术、体能发展与健康七个学习领域 (或称“学习范畴”) ;每个领域又开发出六十个具体的发展指标。

发展指引与发展检核表列出并详细描述每一个年龄/年级儿童在七个领域上应具有的技巧、知识及行为, 帮助教师有目的地观察儿童表现。山姆教授提醒教师们必须对发展指标内化, 才能做到熟练地观察。针对有的教师关于应用难度的疑问, 山姆教授建议教师们可以从一个领域开始, 使用能够帮助自己的方式持续地进行观察, 并选择适宜的记录方式, 逐步掌握发展指引与检核表的使用。

档案是对儿童作品进行有目的的收集, 可以提供儿童如何学习与应用知识的质性信息。这种收集不是收集儿童的所有作品, 而是要选择那些能够表现工作 (学习) 品质、展现发展进步、展示各领域学习、吸引儿童参与并辅助教学计划的作品。档案还可以参照发展指引中的指标, 追踪儿童的表现, 进而评估儿童。

综合报告是一种取代传统成绩单, 用来向家长和学校呈现儿童表现及进步信息的形式。它可以统整发展检核表和档案的信息, 为儿童的表现和进步评定等级, 对儿童的长处、需注意的问题和今后的计划加以强调说明;同时, 可就这些信息与家长进行沟通, 还可将儿童发展的整体情况报告给政府部门, 为决策提供依据。

最后, 山姆·麦索尔斯教授从教师的观察判断是否可信、家长的态度如何、观察性评估对儿童的学习是否有意义三个角度阐释论证了作品取样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基于坚实的研究基础和二十多年的实践经验, 作品取样系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和教育机构采用。作品取样系统, 并非使儿童变得更加聪明了, 而是让教师变得更加出色了。改善学习的最好方法是教孩子而不是考孩子, 让每个孩子都绽放出最美的笑容才是教育最终的目的。

(二) “作品取样系统”在台湾的经验

美国密西根大学教育学博士、《作品取样系统》的译者、台湾师范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廖凤瑞副教授, 围绕“作品取样系统”在台湾的多年探索与实践, 做了题为“从‘作品取样系统’看见孩子的优点”的报告。

廖凤瑞在报告中指出, 在台湾, 通过不断地多方协商, 以及结合当地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和文化传统进行的探索, 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台湾本土特色, 可操作性强的“作品取样系统”。在这套“作品取样系统”中, 评量的本义是:从孩子的观点、从他的位置、用他的眼睛观看, 用他熟悉、对他有意义的方法, 了解他的想法、优点和需求, 即“坐在孩子旁边”的评量。这种评量方式包含五个基本标准: (1) 与自己比较, 而不与别人比较; (2) 全面地收集资料之后再下判断; (3) 除了看孩子的不足之处, 更看优点; (4) 有可以对照的标准; (5) 用孩子熟悉、能理解的方式 (或情景) 来评量。同时, 这种评量还具有高表现性、高真实性和高课程相关性三个重要特征, 即评量时要让孩子依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兴趣, 展现自己真正的能力;评量的情景或项目要与孩子真实的生活相近;评量的内容要与课程内容相符, 且是重要而有意义的。具备这三个特征的真实性评量能够让教师确实了解幼儿学习和发展的状况, 知晓幼儿的进步, 并有根有据地向家长或关心幼儿的人士报告, 或与他们沟通;评量的结果还能够提供教学计划所需要的信息, 并展现教学的实际成效。

随后, 廖教授以基隆市深美国小附幼和台北市洲美国小附幼探索、实践和发展“作品取样系统”的生动实例, 介绍了“作品取样系统”在台湾的具体实施方法:在具有目标性、系统性、架构性的事先规划的基础上, 邀请多方人员, 通过观察、问问题、研究作品、使用记录单和测验四种方式共同持续地收集幼儿在真实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对有代表性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批注、分析和诠释, 以阐释幼儿行为的意义;定期回顾众多记录, 撰写综合报告, 进行整体评鉴;与家长进行沟通, 将新的教育观念带到家庭中, 帮助幼儿也帮助家长;同时确保每一名幼儿都有同样接受评量的机会。廖教授认为在规划课程活动的同时就思考评量能够做到事半功倍。

报告的最后, 廖教授提供了她在台湾所作的三项有关“实施‘作品取样系统’的成效”的研究, 分别是《从档案看幼儿经验课程》 (2003~2004) 、《档案本位的幼小衔接实验研究》 (2007~2008) 和《幼儿档案评量的成效及其影响因素之研究》 (2006) , 让与会代表和嘉宾对“作品取样系统”在台湾的经验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三) 幼儿园教师的观察与评价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幼儿教育研究中心刘占兰研究员的《幼儿园教师的观察与评价》报告从幼儿园教育质量整体评价体系研究入手, 通过科学地调查研究, 对当下幼儿园教师观察和评价的情况进行了深入地了解。

刘占兰研究员介绍, 在2008年进行的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中, 共选取了11个省市、22个区县、440所幼儿园 (城市和农村各半) 的440名主班教师和880名幼儿及其家长作为研究样本。对样本班级内的半日活动安排、教师行为和师幼互动行为三个核心的过程性变量进行研究。

通过对半日活动安排、教师行为和师幼互动行为的观察和评价, 研究得出了这样一些有关教师行为特点的结论:与中央教科所1992年的《六省市教育评价》研究相比, 教师更加注重自身行为的教育价值和意义, 减少了无意义的行为与活动;能通过多样性的保教行为促进幼儿的发展;更加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比较注意运用肯定的方式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参与幼儿活动时, 教师能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但教师的行为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 教师倾听和关注幼儿的想法和愿望少, 个别解决问题少, 而且不会观察孩子; (2) 教师缺乏对幼儿的感情表达与交流; (3) 教师不能提供适合年龄特点的材料和发展性课程; (4) 笼统评价多, 具体的建设性评价少。

针对上述问题, 刘占兰研究员指出, 发展教师观察幼儿、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对幼儿进行有促进性评价的能力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至关重要。要着力提高幼儿教师的学历起点, 改革教师培养课程内容与方式, 采取适宜有效的在职培训方式, 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能力。

(四) 幼儿故事与课程评价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虞永平教授就什么是幼儿园课程评价, 什么是幼儿故事, 如何记录和分析故事, 幼儿故事说明了什么、故事有什么评价意义等问题作了题为《日常故事与课程评价教学经验分享》的报告。

虞永平教授从当前幼儿教育评价面临的现实困境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 首先就幼儿园课程评价领域内的核心概念, 如幼儿园课程、课程编制、课程评价等做了深入的分析。他旗帜鲜明地指出, 幼儿园课程就是做事, 做符合幼儿需要、适合幼儿天性、幼儿力所能及、幼儿能够感受到挑战和趣味的事, 因而幼儿园课程必须是有意义的;课程需要编制, 而课程编制的过程就是意义注入的过程, 课程的意义指向幼儿整个生命的成长;课程的评价就是确定意义的落实程度, 课程的意义反映在幼儿行动里、表情里、语言里和作品里, 因而课程评价就是关注幼儿表现的意义。

随后, 虞永平教授具体介绍了幼儿故事的概念, 以及幼儿故事记录和分析的方法。幼儿故事关注幼儿的表现, 是一种有选择性的连续行为的记录, 是一种“全息”性的资源;它广泛地存在于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 存在于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 存在于班级、家庭和社区中。幼儿故事可以是教师记录的故事, 也可以是幼儿自己或家长描述的故事, 可以是一则文字故事, 也可以是照片、视频或作品。教师在记录和叙述故事时, 要努力保留故事的核心信息, 展现故事的进程, 关注必要的细节, 同时必须坚持客观性。在分析幼儿故事时, 既要关注故事产生的情境, 又要关注幼儿的原有经验、特定感受、生活背景和行事特征, 从不同幼儿的不同特点出发, 努力寻求理念支撑和合理的、适宜的结论, 发挥教师的专业性。利用检核表和登录表对故事经验进行登录也是故事产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在具体谈到如何分析幼儿作品时, 虞永平教授强调必须秉着接纳和欣赏的原则, 从作品中听到声音, 实现感觉信息的转换, 同时结合具体的情境关注作品的每一个细节, 并向幼儿请教和征询。他还呈现了一些国内外幼儿绘画作品的实例, 以帮助与会代表更好地理解如何透过绘画作品解读幼儿的内心世界, 挖掘幼儿已具有的和还需要具备的核心经验, 因为正如安东尼·德·圣德克旭贝里所说的那样:“本质的东西用眼睛看不到, 只有用心才能看得到”。

报告的最后, 虞永平教授总结道:无论是哪一类故事都蕴含了幼儿的经验, 明了幼儿已经得到的和需要得到的经验是课程评价的重要任务。作为教师应该收集更为广泛的信息, 让课程评价更加开放, 让课程体系更加完善。

二、现场观摩与讨论

与会代表分成三路前往南京市实验幼儿园、太平巷幼儿园和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参观, 并与分会场的专家和嘉宾、三所幼儿园的园长和老师进行了“档案评价”的经验分享和交流。

在实验幼儿园分会场, 曲新陵园长首先作了题为“幼儿成长记录册———发展性评价的有效载体”的发言。在发言中, 曲园长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实验幼儿园在探索以“成长记录册”为载体的幼儿过程性评价中所做的有益尝试, 并指出通过使用“幼儿成长记录册”这种新的评价方式, 实现了三个重要的转变:将过去评价的单一甄别功能转变为评价幼儿教育与发展相互促进的功能;将过去的终结性评价转变为个性化过程化评价;将过去的单一评价转变为多元化和发展性评价, 这三个转变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有效观察、准确把握、反思提高, 家长教育责任感的提升以及幼儿对自己全面认识能力的提高。随后, 实验幼儿园的张艳老师和黄菲老师分别就“我们的故事———小中大班幼儿成长记录册的制作特点”和“以成长册为载体———对幼儿进行科学的评价”两大内容作了主题发言, 向与会代表和在场的嘉宾呈现了不同年龄班成长记录册关注和记录的侧重点, 以及成长记录册丰富多样的呈现和评价方式和幼儿园中的具体评价实例。

在太平巷幼儿园分会场, 汪丽园长就幼儿园的田野课程评价做了详细的论述, 分别介绍了田野课程的四个发展阶段、田野课程评价的几个要点, 并列举了教师的评价案例。接下来, 太平巷幼儿园的三位教师与观摩教师进行了经验交流:陆晓民老师介绍了在区域活动中使用的便签、照片或录影、观察记录等六种评价方式;陈丹琴老师讲解了在美术区剪纸活动中的剪纸档案袋和观察记录评价表两种评价方式;邱梅蓉老师分别从表演的价值、评价指标、表演区中幼儿活动的轨迹及各过程中的评价四方面阐述了表演区活动中的评价。与会代表就“关键经验”的制定依据、评价是否遍及各个活动区域等问题与太平巷幼儿园的教师进行了交流。

8.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改革 篇八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课程 模拟实践教学法

【基金项目】本文是“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七批教学研究课题项目(专科教育教学建设研究)”(项目号:13725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25-02

1.前言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是高校学前专业为迎合幼儿园课程改革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一门新学科,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理论基础课,也是师范类学前教育专业的新型课程,在学前专业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中介与桥梁。在高校学前教育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注重学生对理论体系的把握和了解,因而采取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这显然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幼师的要求。《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从理论的综合和指导作用看,它具有鲜明的理论综合性特点;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看,它又具有强烈的实际操作性要求。因此,课程教学要求教师把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行综合运用,对活动主题、目标、内容以及活动过程进行科学的设计和有效的指导。

基于此,本研究试图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的教学中,探索一条适合本门课程发展的有效途径——模拟实践教学法。期待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模拟实践教学法,解决目前高校学前教育实践教学面临的种种困难。

2.《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的学科特征、教学要求及可行性

2.1《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的学科特征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关系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培养未来学前教育工作者专业技能程度的高低,所以,对其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是加强《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建设,有效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和培养合格幼儿园教师的关键。它与学生的技能训练、见习观察、实习实践等共同构成实践课程体系,在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因而在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都有很高的要求。

2.2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介于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之间,是一门融合学前教育理论实践,注重学生实际训练的应用型课程。这门课程在整个学前专业的课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实际操作性。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把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很好的结合,对整个课程的活动要进行科学的设计和有效的指导。

《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是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课程之一,所以要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建立一座桥梁,将理论及其研究成果具体化为可操作、可应用的知识,指导儿童的发展与教育。模拟实践教学法则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运用模拟实践教学法不仅是创设一个空间和情境,还要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深刻理解,关键在于教学过程。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这门专业课中运用模拟实践教学的方法,把实际教学中的角色、工作程序等实施模拟演练,这样无疑就增强了教学的仿真程度,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能使学生及时自我检查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在模拟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2.3模拟实践教学方法在本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探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的学科特征及教学要求,论证模拟实践教学方法在本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以及结合实际的案例研究,摸索出模拟实践教学实施的具体步骤,为学前教育专业其他课程的应用型教学研究打下基础。

就本人所在的院校来讲,虽然每学期都会有一周时间让学生去幼儿园见习,了解幼儿园一日生活,但学生只是去听幼儿园老师上课,根本无法真正了解幼儿的真正需要、兴趣点和年龄特征,缺乏幼儿园幼儿教育经验积累的机会,难于把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且频繁的幼儿园见习,还影响了幼儿园的正常教学秩序,很多幼儿园考虑到本园教育质量问题也常常拒绝大批的见习生进园。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中使用模拟教学的方法能够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所改变,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好的提升。同时可以使课程的形式得到活化,弥补不能进入幼儿园实际教学的不足。在教学中可以对学生多种能力进行培养,如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应变能力,是学生在学校认识社会以及进入到工作岗位的一种捷径。

3.模拟实践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3.1说明意图

在进行课堂授课前,教师要对学生说明通过模拟教学法进行授课的意图,并向学生征求意见,以获得多数学生的支持,开创良好的教学环境。跟学生进行了对此课程的探讨和认识,并且在思想上形成一定的准备,如“在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指导下,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科学有效地设计、实施幼儿园教育活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为模拟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心理准备。

3.2学生组合

在模拟教学课程之前,学生可以自愿进行分组,每组六到七个人,在分组的过程中,尽量选择知识分层的方式,即把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分在一起,每个小组中都有不同学习能力和基础的学生,效果更好,教学也会取得实效。小组学习的方法可以增加互动的机会,使学生小组成员信息的获取与输出的丰富程度大大提高。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成员互相贡献对于具体活动设计的想法与设计思路,互相修正错误的信息,共享有价值的信息,理清模糊的概念,在课程的学习中,成为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组织方式。

3.3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

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领域或者内容作为自己授课的内容进行学习,如果多组选择同一教学内容,则在老师的指导下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不同的方法探讨。

比如,可以根据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一般流程,也根据近些年幼儿园招聘考试的一些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了学习的循序渐进性、 考核的可行性, 模拟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的促进性等综合因素,可以对原先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设计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情境:给完整方案的活动实施、给目标和素材的活动设计与实施、仅给素材的活动设计与实施, 使学生的学习实现“模仿→迁移→创新” 的螺旋上升。并在每个工作任务中结合一个幼儿园集体教学中关注的专项技能(方法选择的技能、有效维持幼儿注意力的技能、有效追问的技能、兴趣激发的技能等),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设计和实施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能力。

3.4制定教学计划

计划是实现目标的蓝图。每小组由自己的小组成员民主推选一名组长,负责召集本小组成员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对教学中的课程进行协商备课,并整理思路进行集体分析,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3.5进行资料的收集

基于小组成员的认识和了解,小组组长合理对小组的成员进行分工,在自我兴趣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数据的收集和资料整理,制作教育与教学课件等,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高质量的完成准备工作。资料整理过程可以与资料收集过程同步。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把资料与研究目的不断对照,小组成员能够对刚刚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各方面比对。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能及时发现资料存在的缺陷,有可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补救。

3.6编写教学教案

学生在基本的积极准备后,应对教学内容继续进行丰富和充实。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编写教学详案,对团队成员准备过程中需要的教学内容进行积极的探讨,及时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使内容丰富,并有着密切的连贯性和衔接性,使教学不仅能与正规课程吻合,也使得整个教学方案详略适当,主次清晰。

3.7对授课进行模拟

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了模拟授课,小组成员推选一名学生当老师,其他成员扮演幼儿。在模拟教学开始前,需要向同学澄清和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有关的各种所需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孩子们的态度和表现。教学时间的控制,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年龄段来灵活安排。这种方式就可以对学生上课的课堂导入、讲述以及提问等各个方面等等进行教学技能的训练。

模拟授课可以检验学生对一堂实际教学课整体把握如何、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教学主题是否突出、教学各阶段转换是否流畅、教学内容设置是否科学等等,并不需要象一堂实际教学课一样上满40分钟,而是需要试课老师对试课的内容有所侧重、删略,突出自己想突出的教学意图、思想、特点。通常时间控制在15分左右。

3.8教学评价

在模拟教学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在学习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通过自我评估,他人评价和教师评价三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主要的评价的方面包括目标制定方面、内容选择方面和教学环节的衔接等方面,以及语言表达方面等综合评价。在学期结束时应选择最佳表现团队,同时评选出在某项方面表现最为的突出学生,给学生精神和物质奖励。

本文通过探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的学科特征及教学要求,论证模拟实践教学方法在本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通过研究模拟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步骤,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整个模拟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过程中,学生是真正的主角,每位学生都经历了一系列实践环节,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状态。

参考文献:

[1]李兰芳,张海钟.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简介[J].幼儿教育.2011(15)

[2]范小玲.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1)

[3]史丽君.应用型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学理论.2010(36)

[4]唐敏,王建华,粘淑玫.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世纪桥.2010(11)

[5]高建新.情景模拟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实践创新研究[J].价值工程.2010(10)

作者简介:

上一篇:初中美术论文格式下一篇:电工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