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信息社会发展

2024-09-05

互联网与信息社会发展(共8篇)

1.互联网与信息社会发展 篇一

信息名址为企业移动互联网发展指引方向 2014-07-21 11:43:00 来源: 驱动中国网(北京)有0人参与

分享到

背景新闻

6月11日,阿里巴巴官方今日正式宣布全面合并UC,合并后UC将成为阿里的全资子公司,并合并至阿里体系内。据悉,阿里将组建UC移动事业群,UC董事长兼CEO俞永福担任事业群总裁,并进入阿里集团战略决策委员会。对此,马云于今日对阿里内部发信表示,该事业群除了现有UC集团业务团队,还将整合阿里集团其他相关业务和团队。并以此不断推进阿里的“云 + 端”策略。对于业务构成,UC优视CEO俞永福表示,未来UC将负责包括原有业务在内的浏览器业务、搜索业务、LBS业务、九游移动游戏平台业务、PP移动应用分发业务、爱书旗移动阅读等业务。

“合体”的背后,“入口”之争愈演愈烈

无疑,阿里巴巴和UC的合体成为了6月各大媒体科技版的头条消息。阿里在上市前夜收购UC,其实用意很明显,就是用来治愈阿里长期以来的移动互联入口焦虑症。通过融合UC的业务补上阿里在移动浏览器、手游、搜索上的短板,盘活淘宝、浏览器、一搜等资源,弥补阿里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入口的不足。

而“入口”之争早就是行业大鳄们争夺的主战场。据最新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4)》蓝皮书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8.38亿户,在移动电话用户中的渗透率达67.8%;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占总网民数的八成多,手机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地位。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全民时代。显而易见,拥有了“入口”就抓住了庞大的用户群体,拥有了用户群就能够在迅猛发展的移动互联网产业中分得一杯羹,此次如百度融合91、腾讯开放微信微应用以及此次阿里和UC的“合体”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应该说移动互联网“入口”之争已趋于白热化。开启移动互联网“入口”打开企业腾飞之门

行业大佬们在“入口”上的“圈地”竞争如火如荼,在整个行业大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企业也都不甘落后,纷纷开始自己的移动互联网布局。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移动应用数量以达到百万级的规模,在苹果应用商店的各国下载量排行榜上,中国下载量位居世界第二。

有专家表示,“我们国家的企业发展战略思维已经不能仅仅是互联网思维了,而要升级为移动互联网思维了。”事实上,就目前的趋势来看,传统行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须主动拥抱互联网,不断变革创新。2013年,“互联网+”成为热词,传统行业纷纷与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联姻”。从报刊、网站到医院、银行,从读书、教育到娱乐、购物,几乎各行各业都在试水移动客户端,希望占领移动互联网入口,拿下移动互联网这块企业未来发展的“滩头阵地”。

拿下登陆移动互联网的“第一仗”,看信息名址为企业发展提供的启示

事实证明,唯有不断顺应市场变化,融合产业资源,拿下移动互联网“入口”这一关键点,才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得以生存和发展。

作为我国移动互联网移动寻址行业的领航者,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信息名址服务管理中心推出的信息名址服务为企业顺利对接移动互联网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信息名址是在统一的行业标准框架下,将互联网寻址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融合到一起移动寻址服。信息名址服务为企业开启了移动互联网寻址“入口”,其具有的权威性、统一性、准确性等特点,已经成为广大企业进入移动互联网的最佳途径和方式,是一条连接传统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沟通桥梁。目前,信息名址为我国广大企事业单位进入移动互联网,展开移动服务提供了多种的“入口”级应用服务,通过APP+信息名址、官方微博微信+信息名址、可信应用+信息名址等多种应用方式为企业能够轻松实现推广APP、微博微信及绿色安全进入移动互联网等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和保障。

APP+信息名址。信息名址通过既有的下载通信息名址为企业用户实现APP便捷下载,下载通信息名址指前缀或后缀为“下载”字样的信息名址(不含同样内容的中文.mobi域名服务)。注册使用下载通信息名址,可通过12114号码通道,实现相关软件下载的快捷引导。企业用户只需要注册下载通信息名址就能够解决移动应用推广的难题,用户在手机上编辑这个带有下载字样的信息名址发送到12114就能够直接获取到企业移动应用的下载地址,打破了传统的APP下载方式,让用户的下载体验更加直观、准确。自开放注册以来,已经有很多企业注册并开通使用下载通信息名址。

企业官方微博微信+信息名址。为更好的帮助企业及个人实现在微博、微信等社会化传播和营销工具的推广,信息名址服务管理中心面向全球开放“微名址”注册。“微名址”是

指后缀为“官微”字样的信息名址(但不含有同样内容的中文.mobi域名服务),其对应专门的服务平台,通过12114号码通道,实现相关微博、微信地址和账号的快捷引导。

可信应用+信息名址。为保障APP绿色安全下载,由信息名址服务管理中心发起,联合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与行业内多家权威组织和机构共同建立了中国首个全程验证APP安全的应用平台——可信应用平台。可信应用平台通过软件发布者实名审核管理、安全检测、防篡改加密防护、APP签名认证、信息名址安全下载等工作,在最大程度保护移动应用用户安全的同时,为APP运营开发者、各应用商店提供了一个绿色的展示和检测平台,为相关从业者行业自律,共同维护产业发展提供了环境,也为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促使我国移动应用市场走上健康、有序的标准化之路奠定基础。可信应用平台首先开通“可信商城”已经于2013年11月1日正式对外运营。目前“可信商城”全面接受APP产品的上架申请,并按相关规范进行实名审核管理和安全检测认证。

理性选择适合的“入口”,信息名址助企业轻松布局

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很多移动互联网“入口”的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作为一种新兴的互联网资源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关注,但是由于一些产品和服务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并且在运营、管理、服务上存在着不规范的行为,不仅导致用户的使用体验得不到保障,同时也让一些不法人员钻了空子。一些不法分子采用虚构信息、冒充买家等手段对这些资源的持有者实施诈骗,给被害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扰乱了市场的正常交易秩序。这里,我们建议用户谨慎和理性的选择合适自己企业发展的移动互联网“入口”,并且尽量选择拥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和业务管理体系规范的应用和服务,以便更好的保障自身利益。

未来,随着4G的普及,我国的移动互联网还将释放更大的发展潜能,企业只有尽早抓住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并且保持创新和多元化的源动力才能够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目前,信息名址在在统一的行业标准框架指导下已经被应用于各行各业,囊括了智慧城市、生活服务、新媒体、移动支付、手机游戏、手机阅读、电子市场、企业服务等产业热点领域,并广受用户好评。从实际效果来看,信息名址针对不同领域企业的需求推出相应的应用服务,同时信息名址以其广泛的使用人群、使用便捷、验精准等优势,为广大企业和开发者提供了一条迅速登陆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入口”。信息名址服务管理中心也将继续依托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强大的科研开发能力,紧密围绕信息名址这一核心资源,推出更多适应时代发展的应用和产品,帮助企业紧抓移动互联网“入口”,加速实现移动信息化进程,进一步推动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全面腾飞。

2.互联网与信息社会发展 篇二

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路径回顾

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是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应用, 并进一步影响会计手段、方法和功能的过程。这一过程分为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两个阶段, 虽然这两个阶段是前后相继、互有渗透的一个连续的过程, 但是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会计手段的优化, 由手工记账发展为计算机辅助会计核算, 这是会计信息化的第一次飞跃;后者是会计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的阶段, 不仅有会计对信息技术的利用, 更有信息技术对会计理论、方法、手段、角色、地位、功能的深刻影响, 这是会计信息化的第二次飞跃。

1. 从手工记账到会计电算化的飞跃。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开始于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 财政部指定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为计算机辅助会计核算工作试点单位, 并在全国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中推广计算机的应用, 这比西方发达国家晚了近30年。1981年8月, 中国人民大学和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联合召开了“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问题研讨会”, 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的概念, 标志着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正式起步。此时, 微型计算机开始代替中小型计算机成为市场主流。微型计算机价格便宜, 使用方便, 且运算速度完全能满足企业应用, 是会计电算化的物质基础。经过了一段无序的发展, 财政部开始对会计电算化进行一定的组织和管理, 出台了一些规范性的文件, 如1988年颁布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和《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等, 促进了我国会计软件的有序发展。用友、金蝶等财务软件公司为社会企业提供通用的会计软件, 推动我国会计软件产业向规范化、专业化和商品化的方向发展, 也促进了我国会计软件的深层次开发。在1996年第二届全国会计电算化会议上, 财务会计软件应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发展的问题被提上日程, 计算机辅助核算已不能满足企业财务管理的需求, 更多的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形式陆续出现, 会计基本理论、方法和职能开始受到科技进步的冲击。

2. 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的飞跃。

信息技术, 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会计工作带来了更加深刻的影响, 强有力地推动着会计体系的变革。1999年4月2日至4日, “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的召开对“传统会计面临的挑战”和“会计信息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并改“会计电算化”的提法为“会计信息化”, 以适应时代发展。从此, 信息技术在会计上的应用思路不再是简单的模拟手工会计记账、核算的功能, 开始真正由核算型的会计电算化向管理型的会计信息化方向发展。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当前会计信息化主要形成以下几个发展方向:

(1) 会计软件优化与功能拓展。这是基于会计电算化发展起来的:一方面, 继续加强对会计软件的开发, 优化数据处理流程, 简化数据录入与处理操作, 协调会计信息系统内部子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 以增强数据的关联性、减少数据冗余;另一方面, 拓展会计软件的功能, 加强对数据挖掘和财务分析功能的开发, 增强会计信息系统在成本与财务管理领域的应用。这就将会计从业人员从简单重复的会计信息录入工作中解放出来, 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财务预测、分析与控制工作中, 直接参与企业管理, 为企业创造效益。

(2) 信息系统集成。ERP (企业资源计划) 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已经走在了学术研究的前列, 它是对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一体化管理的软件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则是其中反映企业信息流的一个重要子系统, 与生产控制和物流管理等系统实现信息集成, 共同反映并控制企业的生产运营。这一领域正在研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信息的集中存储、系统间的数据传输和共享方式等。

(3)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主要包括元数据标准、XBRL标准和数据接口标准等内容。元数据是会计信息的表达形式, 在信息爆炸和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下, 元数据通过对数据资源对象的属性进行描述, 减少信息冗余、节省大量存储空间、提高运算速度, 方便人们对信息的追踪、检索和分析。XBRL作为会计信息的中间过渡和终极输出标准为财务会计领域所青睐, 它较DOC、TXT、PDF、HTML等其他财务报告呈报格式的优势在于它不仅能够阅读, 还能进行抽取其中的数据并进行横向的或纵向的统计检验、对比分析等操作, 方便相关人员进行分析、做出决策。数据接口标准化是ERP系统实现数据共享的基础, 只有遵循统一的接口标准, 系统之间、企业之间的数据才能相互兼容、互相传送, 降低整个社会的财务信息成本。

3. 信息技术是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动力。

由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路径 (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出, 信息技术对会计的发展与变革有重大的影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直接促进了会计由手工记账转向电算化, 并且计算机的发展遵循摩尔定律, 性能飞速提升的计算机为功能日益丰富的会计软件提供了有力支持;互联网技术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也为会计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IT会计、IT审计成为会计信息化新的代名词, 生产系统、物流系统和销售系统通过互联网与企业财务系统相联系, 财务报告也通过互联网的形式发布、传播, 传统会计正从各个方面进行变革以适应信息化的发展。

物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一样, 都是具有普适性的通用的基本应用技术, 其必然会引起社会工作生活的新的变革, 而且它已经在物流、交通、安保、智能家居等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由于物联网技术的基础性、普适性及其与会计信息化许多要求相契合, 它必然成为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新动力, 为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开辟新的领域。

二、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其新特点

所谓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 IOT) , 是指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 利用各种信息传感设备, 如射频识别 (RFID) 装置、激光扫描器、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等, 遵照标准化的协议, 将物质实体与互联网连接在一起, 通过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而实现对物的智能化识别、跟踪、定位、监控和管理的一体化网络。物联网概念最初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自动化识别系统中心 (Auto-ID Center) 提出的, 旨在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基础, 建立一个以产品电子代码 (Electronic Product Code, EPC) 为核心的、覆盖世界万事万物的实物互联网。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 (ITU) 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 该报告深入讨论了物联网技术对人类生活和全球商业的影响, 指出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发展中国家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而且中国正在迅速成为RFID部署上的领导者。2009年, 温家宝赴无锡视察物联网产业研究院, 提出了建设“感知中国”的构想。2010年,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十二五规划相继出台, 物联网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产业之一。

1.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1) 射频识别技术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 它能够自动识别某范围内物体的编码信息, 获取其电子标签上已定义好的各种属性信息, 并将以上信息及时传递到相关数据库, 实现数据信息实时共享。RFID系统主要由电子标签、读写器、天线和计算机系统组成:电子标签内部的专用芯片上记录着某物体的识别编码和属性信息;读写器能通过天线与电子标签进行无线通信, 可以实现对电子标签识别编码和属性信息的读写操作;计算机系统则通过相应软件完成基于RFID的各种应用。

(2) 无线传感技术。RFID侧重对物体的识别, 能够实现对目标的标识和管理, 但只有应用无线传感技术才能将某范围内的物体连接起来, 组建能实现物与物相互通信的自组织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 。WSN通过网络内各节点实时地监测、感知和采集网络分布区域内的各种环境信息和检测对象的信息, 能够实现数据的采集量化、处理融合和传输应用。

(3) 智能技术和纳米技术。智能技术涉及智能机器人、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诸多领域。纳米技术是在0.1~100nm范围内对材料的性质和应用, 在纳米单位下组建具有一定功能的电子器件或系统。智能技术和纳米技术都是实现物与物互联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纳米技术与智能技术相结合, 生产出能够嵌入物体内部的微型智能芯片, 这是实现物与物通信的物质基础。

2. 物联网的新特点。

(1) 物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物”引入到网络系统中来, 通过嵌入RFID智能芯片的方式给物体赋予智能, 实现了物与人、物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 物质实体的各种属性信息不再需要由人进行抽象转化、手工录入, 可直接由其内嵌的智能芯片发射信号, 及时更新数据库信息。

(2) 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数据信息与其对应的物质实体属性相一致。一方面, 数据信息的采集、录入都是由物体内嵌的智能芯片自动识别录入的, 减少了人工参与的环节, 大大降低了由于人为操作失误造成的数据信息与实际情况不一致;另一方面, 当物体的位置、数量等信息发生变化时, 智能芯片会自动更新数据库信息, 实现了信息的同步更新, 避免了因数据更新耗时而导致的数据信息与实际情况不一致。

(3) 物联网技术使大部分信息源数据有了直接关联的实体依据, “根据实物追踪数据”和“根据数据查证实物”都变得非常简单, 实物和数据信息能够相互印证, 既增强了数据的真实性, 也方便了对实物的管理, 大大降低了监督管理的难度。

三、物联网对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影响

物联网技术是继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之后, 世界信息技术的第三次飞跃, 它的产生与发展为信息的收集、储存、处理和传输提供了更新更快捷的方式, 实现了物与物之间的通信功能, 对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1. 物联网能够将企业的有形资产纳入到会计信息化的范畴, 有利于企业加强对有形资产的管理和利用。

将存有物品信息的RFID电子标签嵌入企业的材料、产品、设备等有形资产, 这样分布在企业特定位置的感应设备或手持读写设备就能自动识别并将其信息录入到相关的数据仓库。而且物品内嵌的RFID电子标签能通过物联网与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形成实时的联系, 及时将物品的信息传递到会计信息系统中, 使会计账簿能够时刻记录企业最真实的财务信息。以某生产用固定资产为例来描述一下整个信息传递过程:首先要定义RFID电子标签上的物品信息, 如某固定资产的名称、识别代码、所归属的会计科目等基本信息及其原值、预计净残值、折旧方式、折旧年限、折旧额、账面价值等会计信息, 然后感应设备或手持读写设备就能捕捉到该电子标签发射的信号, 并自动将这些信息录入到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中;到了会计期末, 电子标签内置的运算模块会根据时间或设备工作量计算折旧额、账面价值, 并通过物联网系统更新会计账簿。当需要进行资产清查等工作时, 会计人员能够通过物联网迅速确定有形资产的位置和状态, 方便检查是否账实相符, 提高工作效率。

2. 物联网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信息化, 有利于作业成本法等先进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的应用与发展, 加强过程控制和成本控制。

传统成本会计核算方法效率低, 且不能反映生产过程和准确的产品成本, 而作业成本法则是以作业为中心, 首先根据作业对资源的耗费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中, 然后根据产品和服务所耗费的作业量将成本分配到产品和服务, 既反映了企业生产过程又能准确核算产品成本。但由于企业生产过程复杂、作业划分难度较大等原因, 作业成本法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物联网环境下, 生产产品的每一道工序都能被特定的感应设备捕捉、记录并将信息传递到数据仓库中, 这些数据经作业分析软件分析处理, 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就能通过文字、图示、动画等多种形式呈现给管理者, 并提供若干作业划分的较优选择。一旦确定了企业生产的作业划分, 生产区的传感网就能以作业为最小单位实时收集生产信息, 然后通过互联网更新作业成本会计系统中的数据, 生成产品作业成本分析报告, 整个过程快速及时, 准确核算产品成本, 方便管理者通过优化作业流程、精简不增值作业等方式减少资源消耗, 降低产品成本。

3. 物联网能够促进物流过程的信息化, 有利于实现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 方便管理者加强供应链管理。

物流被学者称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 但同时物流成本冰山理论也指出:管理者能看到的物流成本只是企业所有物流成本的冰山一角。物联网所具有的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识别物品并进行追踪定位, 并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将信息传递给企业会计信息系统, 实时更新在途物资、存货、在产品、产成品以及已销售商品的数据信息, 明确整个过程中的成本耗费, 将隐藏的物流成本显性化, 有利于管理者掌握全面的成本信息, 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

4. 物联网有利于促进企业内各信息系统的一体化, 减少“信息孤岛”现象的产生。

信息化的企业内往往存在多个管理信息系统, 如会计信息系统、制造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 不同信息系统采集信息的方式不同、信息的类型不同, 造成各信息系统彼此之间的信息传输和共享存在障碍, 形成“信息孤岛”。一方面, 各个系统对相同信息的重复存储容易造成严重的数据冗余, 既浪费了资源也增加了管理成本;另一方面, 分散的业务数据不利于管理者对企业信息的全面掌握和综合使用, 信息化的效用大打折扣。物联网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统一了信息的采集方式, 都是从现实物体 (如某有形资产) 和特定动作 (如员工刷卡考勤) 上直接获取源数据, 并通过数字信号在各个系统中传递, 减少了数据冗余, 增强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性。

四、对策与建议

但目前物联网还处于发展的生态意识阶段, 要实现物联网与会计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首先,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快物联网标准体系的构建, 只有统一行业标准, 才能整合社会资源, 避免物联网企业间无序的竞争, 将单个的物联网相互连接起来, 组成一个共同的覆盖全球的物联网, 实现物品信息的共享与传递;其次, 物联网企业和财务软件公司应加大科研力度, 探索物联网在会计信息化领域的应用方案, 实现物流与信息流的统一;最后, 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者应该基于会计的职能与目标, 开展物联网适用和会计体系变革研究, 让理论研究走在实践前面, 指导物联网在会计信息化领域的应用实践。

五、结论

通过回顾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整个历程, 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是会计信息化的基础, 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是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直接动力。而物联网作为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它有利于扩大会计信息化的范围, 深化会计信息化与企业具体生产运营活动的结合程度, 为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物联网已经被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产业, 这势必会带来信息化产业的深刻变革。会计信息化的研究应该具有前瞻性, 重视物联网给会计信息化带来的机遇, 要充分利用物联网的新特性, 促进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又一个飞跃。

参考文献

[1].应唯.加强理论与实务互动把握未来发展方向.新会计, 2010;6

[2].王景新.计算机在我国会计工作中应用的发展变化.会计研究, 2000;5

3.互联网与信息社会发展 篇三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 合作学习 信息存储技术

一、 问题的提出

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个人适应社会[1]。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不再贫乏,而是已经过载,然而在生活中仍然存在缺乏信息甄别能力的学习者,在知识碎片中迷失了自我。如何帮助个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呢?本文将从信息存储和传播的角度来谈谈如何借助信息技术优化互联网教育。

二、 对优化互联网教育的思考

(一)借助信息存储技术实现教育的内容革命

在教与学的交互之中,教育者迈出的第一步就是把信息传播给受众,在这个传输链的起点我们面临着如何存储信息的问题。虽然信息存储的方式有多种,但自从人类社会有了“文字”发明,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了知识存储的首选。早年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以视听等方式的信息存储不符合经济节省原则,不便于传播,所以文字的确是最优选择。几千年来的教育传统让我们一提到知识的存储载体就想起书本,但书本并不是存储知识的唯一形式。

罗振宇创办的“罗辑思维”是目前影响力最大的互联网知识社群,通过微信公众订阅号、知识类脱口秀视频音频等来传播知识,由于它采用了视听等方式将知识用有别于传统文字的方式呈现,受到了年轻人的欢迎。“罗辑思维”就体现了对知识存储方式的创新,变革了教育的内容存储,正因为这一潜质,它完成了B轮13.2亿人民币的融资。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互联网教育产品中也不乏创新。儿童教育互联网公司“斑马骑士”的创始人徐毅斐也是“内容革命”的支持者,他出品的儿童教育APP“皇帝的一天”“鲸鱼岛的冬天”,都将科学知识融入故事情节之中,用游戏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两个APP作品一经发行就获得了成功,得到了苹果公司的APP Store首页推荐。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存储方式进行创新,我们再也不用单调地从枯燥的书本上获取知识,可以真正实现“一花一世界”的愿景:通过教学设计,我们把知识赋予一朵玫瑰花,让学生从视觉上欣赏花卉艺术、从嗅觉上感知物理气味的传播、从小王子和玫瑰花的故事里领略文学的魅力……基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我们有理由相信信息存储方式的进步可以为教育带来福音,将学生从枯燥的文字中解救出来;借助科技用更接近知识原貌的方式来呈现它,既回归了知识的本质,也能丰富教育形式,减轻学习者的认知负荷,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信息传播的便利提升教育的交互和合作

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教育需要聚焦到学习者、教师、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来[1]。布鲁纳在1994年总结了教育心理学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并指出今后的四个研究方向,其中包括“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要求我们共享教与学中涉及的人类资源,重视在一定背景下组织起来一起学习,研究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把个人的思维和同伴的思维、经验结合起来[1]。个体的思考是独立的,“一千个人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对个体独立思维的尊重,并且将教育资源的共享推向一个更深刻的层次。我们不再浅层次地共享师资力量、教学器材、书本知识等等,我们还需要共享自己的内在思考和学习体验!

合作学习需要我们提升互联网教育中的互动性和合作性,信息传播方式的进步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吗?从竹简、丝帛到纸张,再到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方式不断进步。借助信息传播的便利,互联网教育发展出了学习型社交。从国外的线上教学平台Coursera、线上知识问答社区Quora,再到国内的MOOC、知乎,都打着互联网思维的旗号来建立学习型社交,我们期待这些互联网教育产品能够朝着合作学习的方向发展,帮助用户分享教育过程中的人类资源。教育者应该借助信息传播方式的便利,打造便于师生交流、同辈学生间交流的互联网教育产品,利用互联网传播技术来促进教育的交互性和合作性,实现合作学习。

乔布斯说过,如果有超能力的话,他想利用超能力换来和苏格拉底交谈的一个下午。合作学习的理想场景就是让我们通过合作来窥得生活中智者的思考过程,你将从大师级人物的思考品质中获益良多,这种深刻的合作将会使得我们的教育效率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个人在使用互联网教育产品时应注重分享自己的思考过程,积极学习他人的思考方式,而不是流于浅层的知识分享。互联网学习另外一个好处就是无处不在的“朋辈压力”,我们可以对他人的学习成果和进度一目了然,这就营造了朋辈学习的环境,激励团体中所有学生共同进步。

三 、小结

学习者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三大要素之一,互联网教育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着眼于满足个人的学习需求,借助信息存储和传播技术优化学习体验,帮助学习者适应信息社会[2]。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教育方式仍旧有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新时代的大学生不应仅此满足,应该根据自己的内在需求进行自主的、深入的主题学习。我们呼吁大学生善用互联网,提升自己的网络素质,树立终身学习观,学会分享和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丁家永编著.现代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互联网与信息社会发展 篇四

2014年4月8日中国信息大学学术交流会在9302会议室召开,董事长张亚林、常务副校长张子刈,及各系教师参加了会议。

中国信息大学文化创意系教师于娜研究了移动互联网下平面设计的发展趋势。目前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环境下,于娜阐述了目前广泛应用于移动设备界面设计的一些技术和理念。她指出:移动设备相对于电脑显示器界面要小的多,在设计时会更加关注经典功能的展示,在一个小屏幕范围内将产品特性清晰展示出来。同时,由于流量限制,移动客户端或手机界面的设计对图片大小有严格控制。

鉴于以上原因,在移动终端界面设计中出现了以下趋势:界面扁平化、小动画辅助提示、大视野背景图、更大字体选择等。设计上更加关注色彩和布局,注重用户体验和交互性。

5.互联网与信息社会发展 篇五

互联网+和环保信息监测的有效结合可以分成以下三方面:第一,通过互联网+传输环保信息数据。首先将全国各地环保数据、空气数据、水环保数据以及地表水数据等进行筛选加工后,将正确的数据信息传输到国家环境监测中心,然后由国家环境监测中心对这些环保数据进行审核,整理,以报告的形式通过互联网+传送出去,使每个用户端可以将环保数据及信息进行下栽、浏览等。第二,国家环保监测部门可以通过互联网+对环保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全面掌握环保、排污企业的实时情况、环保数据以及环保信息的质量,一旦发生异常现象,监测平台会立即报警发出警示。第三,利用互联网+,公布环保数据。在2013年时,面向全国建立了对空气质量的监测平台,实现了空气质量数据的实时监控;在2015年时国家全面覆盖了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实时监测,监测所得数据相关网站均可查到。我国目前通过互联网+环境保护信息的监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对于一些重点污染源企业实行了在线监测,所有环保信息都可以经过网上进行传输以及接收,查看,并且已经向社会大众进行了实时公开。

2互联网+“,环境信息安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互联网+”,环境保护信息安全面临的机遇

从国家层面上来说,近期,我国对党“互联网+环保”颁布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并且指出,大数据以及互联网+是推动环保治理的重要实施手段。这足以说明国家对“互联网+环保”的高度重视,为环保信息安全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公众参与的角度看,近些年,社会大众参与环保行为日益增多,互联网+的加入,更加提升了社会大众参与环保的意识。互联网+满足了社会大众对于环保信息的需求,例如,提供了实时空气质量数据监测、环境质量数据监测等。

2.2“互联网+”环境下面临的挑战

6.车联网与信息安全论文 篇六

车联网为什么值得大家关注呢?首先这是一个潮流,其次车联网和物联网一样,发展起来很快。但是两者又不一样,不能把车单纯看成一个物,因为在物联网,我们往往会偏重一些小的比较简单的东西,车太复杂人也包含在里面,所以整个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我们建议不把车联网放在物联网信息安全里面。物联网的操作系统是嵌入式的,而车联网的操作系统归到智能终端的领域里,所以车联网应该与物联网是不同的层次。

一、车联网是走向自动驾驶的必然道路

谈在到和自动驾驶的关系,我们认为车联网是走向自动驾驶的必然的道路,因为自动驾驶有一个很艰巨的任务,在无人驾驶发展的过程中车联网是必要的阶段,可以不断地增强信息技术对驾驶的辅助,自动化的程度越来越高。

我们看到汽车行业确实在发生变化,和信息领域有关的变化,首先是软件。在汽车里面,软件的复杂程度已经越来越大了,过去很简单,有一些小的控制软件,但汽车很庞大,它的软件、操作系统非常复杂。同时我们想到了互联互通的要求,在互联互通的时代,汽车要联网,物体要联网,人要联网,所以车联网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这样就有新的问题产生了,就是安全的问题。汽车出问题了,出事故了,我们认为安全是safty,现在是信息技术的安全是security。过去我们汽车技术不好,会驾驶事故,而现在出了事故就不是传统的安全而是信息领域对抗情况下的安全。所以对我们来说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

我们看到车载电脑的时代已经来临。过去计算技术的控制,例如有刹车的控制,气囊的控制,现在我们的计算机车载电脑是一个联网的电脑,很复杂的系统。所以计算机的功能越来越多地进入了汽车里面,所以我们要看到是一个复杂的计算系统。是不是豪华汽车才是呢?根据统计,不久后几乎全部的汽车都将走向同样的发展方向。而且我们往往会片面地认为车载电脑就是车里的音像系统,听听广播和路况,看一些视频之类的,或者是通信。这是不对的,这只是一个很小部分的,应该更多的是整个车载联网系统,是驾驶和自动控制的系统,所以应该看的更远一点。

车载电脑很多人说是平板电脑呢,事实上不是那么简单。因为车载电脑和平板电脑有很大的区别,在某种意义上要复杂很多。平板电脑更多是要娱乐,但车载电脑很重要的是整个车的`控制,比如说自动驾驶,整个功能都由车载电脑来承担。所以娱乐仅仅是一个很小的部分。平板电脑是不一样的,这是个人的消费品。那么,车载电脑是不是和手机可以等同呢?我想也不太可能,把所有的信息放在里面,个人信息就在汽车的屏幕上显示出来也不太现实,所以在使用各方面跟平板电脑有很大的差别。

从软件的角度来看,汽车这样一个车载电脑或者是车联网的电脑还是不太一样的,首先有大量汽车的设备,整个汽车的构件也会通过电脑连在一起,同时有一些功能有很大的差别。此外,易用性很重要,要做到很好用,有的时候宁可做得少而精。最后我们要考虑成本、可靠性、安全性、易用性,这都是很大的问题。特别是要很好地把它们组合起来,面面俱到但要特别注意可靠性的问题。手机故障了重启了或许还可以用,但车停机重启这个责任谁来负,因此有很大的技术挑战。

应用场景也很不一样,过去平板电脑、手机用的那些APP不一定都需要在汽车里用,主要还是导航的功能、控制的功能、信息的交付的功能。此外,易用性有特殊的要求,人在开车的时候不能看着屏幕而出事故,汽车APP使用的控制方法一定要和平板不一样,人基本上不能离开方向盘,必须要全神贯注,不能看屏幕很长的时间。

二、建立产业联盟助力中国车联网发展

智能城市非常重要,而汽车对智能城市和交通来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在智能城市的设计中,汽车车载网络起着重大作用。汽车车联网应该是通向驾驶汽车的必由之路,我们可逐步摆脱驾驶这种枯燥、繁琐的任务,使之代替人的劳动。今后我们还希望通过车联网使得城市的交通更加通畅,使得我们的驾驶更加安全。

这里又不免会谈到车载电脑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保障汽车能安全地连接到英特网上,另外是操作系统,这已经不是过去汽车单独的部件控制。现在在车联网的时代,汽车非常地复杂且需要联网,对它的技术平台和操作系统我们也提出了非常重要的要求。我们希望汽车行业今后提供更多的选择,我们也希望通过各种新的合作开辟新的领域。

在此,我们特别强调了安全。这个安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安全,而是网络和信息时代的安全,这种情况下,我们建议使用的车联网的芯片、软件等也好尽可能是国产的,因为这种安全都是在对抗环境下的安全,有攻方、守方,所以对我们芯片和软件的核心部件都需要特别高的要求。我们希望中国在操作系统方面提供自主可控的国产的操作系统,这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同时中国有巨大的市场,也给我们很大的发展的机会。

中国有十多亿人,每个人大概平均来讲有几个智能终端。所以我们认为中国的智能终端以10亿量计,很快会突破百亿。这样我们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通过操作系统能够知道这个终端主要的信息、身份、喜好等,所以如果谁掌握了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实际上很容易取得非常大的数据,谁掌握了大数据以后,整个经济社会的活动都可以预测。因此,没有智能终端操作系统,那么要保障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恐怕是很困难的。

包括车联网在内,所有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在云计算下,会产生大量数据,这些数据是非常有价值的,是经济社会的第一手材料,所以我们要保障数据的安全和网络安全,我们要把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做出来,可惜中国目前来讲基本上没有。企业势力、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另外过去附加层面上也没有很好地做顶层设计,没有很好的形成国家意识,各自为政。

未来我们希望做一些产业联盟的方式,从产业创新来整合资源,这样我们可以借鉴民间资本来做。我们希望学习苹果、安卓、微软,它们现在都有应用商店,可以更好发动全社会开放应用,完善生态系统,而不是仅靠一家公司。

7.互联网与信息社会发展 篇七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物流业,也正以互联网化为新的发展方向。去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互联网+高效物流”等11项重点行动,通过对传统物流业的互联网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重塑发展生态圈,物流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成为趋势今年7月20日,李克强总理再次于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推进‘互联网+物流’,既是发展新经济,又能提升传统经济”,并进一步部署推进“互联网+物流”。他表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物流深度融合,推动物流业乃至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经济结构转型的不断推进,在政策市场的双重作用下,物流信息化得到积极的推进与发展,并呈现出新的特点与趋势。

物流信息化发展概况

物流信息化作为“互联网+物流”实现的基础,主要是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围绕物流全过程进行信息采集、分类、传递、汇总、共享、跟踪、查询等,实现供应链上各方的有效协调和无缝链接,构造出高效率、高速度、低成本的物流供应链。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网在2016中国物流信息化大会上发布的《2015物流信息化监测报告》(以下简称“监测报告”),当前中国物流信息化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物流信息化建设加快

在“互联网+”时代下,物流信息化建设得到进一步重视,突出表现在市场投资方向正处于调整的关键时期,物流信息化投资显著增长。物流信息化已经渗透到物流各个环节和领域,为物流互联网转型奠定了信息基础。监测报告显示,物流企业在信息化上的投资力度加大

2015年,大部分企业有信息化方面的投资,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信息化投资率超过10%。企业进行物流信息化投资的方向,一方面是构建内部信息系统,支撑物流系统的高效运转;另一方面则是越来越重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作为物流信息化手段的投资

(2)物流信息化新技术得到较快推广

目前,条形码、电子标签、电子单证等物流信息技术得到基本应用。《监测报告》显示:条形码使用率达到65.71%,电子标签使用率达到42.34%,电子单证使用率达到5 1.37%,使用率均率均实现同比增长;WMS、TMS、ERP、CRM,SCM、车辆追踪等物流软件也得到普及应用,使用率为10%~20%

值得关注的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期,特别是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物流领域得到推广应用,并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何黎明在谈到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时表示,嵌入物联网技术的物流设施设备快速发展,车联网技术从传统的车辆定位向车队管理、车辆维修、智能调度、金融服务延伸;云计算服务为广大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利好;大数据分析帮助快递企业投资运力需求,缓解了“双11”等高峰时期的“爆仓”问题

(3)物流信息化应用效果显著

近年来,货物跟踪定位、无线射频识别、电子数据交换、可视化技术、移动信息服务、智能交通和位置服务等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应用效果明显。监测报告显示,物流企业信息化应用KPI (关键绩效指标)表现突出,平均订单(运单)准时率达到93.48%,其中80%的企业订单准时率超过90%;88.86%的企业实现了对自有车辆的追踪,其中近80%的企业实现自有车辆的全部追踪监控;88.94%的企业实现了全过程透明可视化,其中46.27%的企业全过程透明可视能力达到100%。物流信息化的良好应用效果又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撑。

“互联网+物流”相关政策走向

显然,在国家政策鼓励和支持下,企业物流信息化取得了较大程度的提升和发展如同李克强总理在讲话中提到的,“互联网+物流”催生了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增强了物流业竞争力,大大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经济整体运行效率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国家发改委经贸司有关负责人在谈及当前物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时表示,物流“信息孤岛”制约了行业效率的提升,路政、交通、公安、铁路、港口等政府各部门数据不能互联互通;各类物流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存在较大困难。因此,如何从政府角度推动公共信息的开放共享,推进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将是国家发改委接下来的工作重点。

对此,该负责人透露了国家发改委下一步的主要工作思路。如,进一步推动完善物流业税收政策,针对无车承运开展国家骨干物流信息平台试点;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通过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物流行业管理;着力解决城市配送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快推进物流数据开放和现有平台的互联互通;加强不同领域物流标准的统一衔接和宣贯工作;推进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等。

具体到“互联网+”物流,国家也将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如《“互联网+”高效物流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据介绍,该文件核心内容将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1)构建起物流信息互联共享体系,引导物流活动数据化、加强物流活动信息标准化、推动物流数据开放化、推动物流信息平台协同化;(2)提升仓储配送智能化水平,完善智能仓储配送网络、加强先进的仓储技术研发和应用、提升智能物流的配送水平;(3)发展高效便捷的物流新模式,如车货匹配/运力优化/运输协同/仓储交易/物流企业联盟/供应链管理六种“互联网+”模式;(4)营造开放共赢的物流发展环境。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也表示,该部门将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重点加强互联网等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和推广,促进物流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互联网平台成为发展亮点

从国家政策走向中不难看出,以去中间化、去中心化和去边界化为特征的各类物流平台正逐渐兴起,成为行业重点关注的对象。物流平台以其利用互联网手段、整合分散资源、发挥集约集聚效应的优势,正成为物流业的一大发展趋势。在“互联网+”战略的影响下,平台型物流企业快速增加,仅货运互联网平台已经超过200家;“互联网+车货匹配”、“互联网+运力优化”、“互联网+物流企业联盟”等高效便捷的物流新模式不断涌现。

何黎明表示,平台经济的兴起为优化物流链条、推动跨界融合、促进市场集中提供了重要思路。未来,资源平台化、运力社会化将是其重要发展方向,特别是市场不集中、信息不对称的公路货运行业将成为平台经济的热点领域。随着平台经济从简单的车货匹配向更具价值的无车承运模式转变,物流领域互联网平台将进入产业平台化的新阶段。

随着各类物流互联网平台的蓬勃发展,平台之间如何有效对接,互联互通,从而实现效率的提升和管理的优化,将成为接下来的关注重点。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物联”)网络部主任晏庆华介绍,物流业务跨地区且往返运输量不匹配、非自有运力承运方式占有较大比重以及需求波动产生运力缺口等因素促进了物流的互联网化,并在物流信息化的基础上,利用物流平台重构物流生态。但是,层出不穷的平台却有着明显的订单缺陷。以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为例,可供选择使用的平台不胜枚举,但存在单一平台使用的局限性等问题。数据显示,已经尝试过使用平台的企业中,超过50%的企业反映目前找车平台相对缺乏,应多发展相关平台;超过40%的企业反映,在平台使用过程中存在诚信、效率、履约赔付等方面的问题。为此,中物联一方面成立了物流信息平台团体标准工作组,另一方面发布了能够使各平台互联互通的全产业链智慧物流平台——中物联“联物流平台”,目前已经顺利接入了60家运力平台

据悉,中物联接下来还将印发《关于推进物流企业利用“互联网+”转型升级有关问题的通知》,开展物流互联网转型企业试点工作,帮助企业转型升级。

“互联网+”时代赋予行业新使命

8.互联网与信息社会发展 篇八

【关键词】科技创新;金融;融合

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各种经济活动,实践证明,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了优化经济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综合竞争力的主要途径,近年来我国自主创新实力大大增强,全社会财政支出超过万亿元,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这从侧面说明了科技创新为社会发展带来的潜力,通过高科技提升行业竞争力,未来金融行业的目标是金融和科技进步的双赢,即运用专业的金融服务分享高科技产业带来的的高成长和高回报,与科技创新携手共同带动科技产业、金融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一、科技金融的含义和形式

科技金融的出现是科技创新和金融共同作用的结果,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已经成为了现实中双方动力、活力和创新力的重要途径。“科技金融”在2009年由四川大学副校长赵昌文提出的,如今已经成为了中国科技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部分。泛指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并形成产业化过程中,利用的金融相关工具、政策,在这个过程中的完整体系就是科技金融。

科技创新与金融结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对于科技创新来说,技术具有不确定性,且资金的要求很高,二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实际情况是金融市场的创新力不足,行业结构不完善。科技创新与金融的结合更多的是体现在科技企业寻求金融产业的资金支持上,这种结合过程是动态的,结合发展方式可以是内生自发的,也可以由外生因素推动的。

通过对社会经济长期运行的观察和研究发现,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形式是多层次的,具体的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体独立的市场合作和结合融入新主体的资本融合两种形式,二是科技资源和金融资金的资本结合成立新的市场主体,服务于金融市场和科技市场,在资本层面的融合以创新主体为载体实现深度结合,其最典型的资金是创业风险投资。三是科技产业资本和金融产业资本战略层面的资本融合。将原来的单一产业内化为集团产业,打造多元优势产业,提升行业竞争力,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其最典型的市场表现形式是产融集团,通过双方互相参股、控股, 实现科技、金融和虚拟资本的融合。

金融与科技的资本融合是市场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是科技与金融深化市场合作,相互内化的必然选择。

二、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现状分析

(一)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现状分析:目前我国的科技创新与金融结合的企业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内,通过对某地高新技术开区内的企业调查研究显示:

1、在科技创新对金融的需求:(1)绝大部分企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外源资金需求,且已经融资企业融资规模较小,这表明高新区内企业科技创新的融资缺口较大,大多企业有不同程度的融资意愿。(2)高新区内以中小科技企业为主,虽然融资缺口会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增大而逐渐缩小,但是企业要从种子期、创业期和初步发展期进入成熟期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就是这些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十分旺盛。(3)高新区内企业科技创新过分依赖于商业银行类金融机构,但也对创业风险投资基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且对融资租赁也有一定程度的需要。(3)企业依靠自身力量提供担保的能力较弱,大多需要第三方担保,这是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我国资本化严重不足也成为了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外源融资和金融市场融资的阻碍。

2、金融对科技资金供给:企业间拆借、创业风险投资和政府财政主要供给方式,银行类金融机构贷款是企业外源资金供给的主要来源,但实际情况是虽然政府有一定的政策支持,但银行对科技的投入仍远远不足,有数据显示,技型企业的贷款额还不到银行贷款总额的3%。

(二)科技与金融结合的阻碍因素: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仍存在多种阻碍因素,且这种阻碍因素在合作层面、资本融合的技术资金和产融集团层面都存在。(1)科技与财政金融结合方面存在的阻碍是财政金融资源的供给量与企业数量成不协调的方式发展,只有特别优质的企业才能等到数额较大的财政金融资源,这种供求的不平衡还体现在火炬计划等扶持科技创新的重大计划覆盖率更小。(2)科技与金融中介结合存在障碍体现在审批程序复杂、手续烦琐、审批时间过长,同时贷款利率和其他成本过高、贷款政策不透明。(3)科技与资本市场结合的阻碍因素主要体现在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完善,上市的门槛过高,上市成本太高,企业内部还存在着自身产权、财务和管理等问题。

三、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路径

(一)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国际经验:日本科技与金融结合是通过资本高度化推动经济结构的高度化,实现知识经济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同时企业资本化迅速激活社会存量资本,实现资本流动和增值,从而激励了科技创新和创造,最终使现实和未来的收入得以贴现,日本得到爆发性财富积累并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美国科技与金融结合是以美国强大的创业风险投资动力机制为基础的,在相对的创业环境下,美国强大的资本化能力,是科技金融企业资本形成的生产要素资源规模不断扩大,实现了现代资本化过程的积累和转变,进而不断推动美国社会财富积累。

(二)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路径: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之后取得了瞩目的成效,但从全国全面发展状况和微观层面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情况来看,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投入远远不够,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的带动作用极其有限。所以科技与金融结合关键在于资本高度化。

1、发挥金融的先导作用:面对我国的具体情况和存在问题,多个产业革命的实践表明,我国科技创新和金融产业的结合首先要实现产业的资本化,通过转变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 增强企业竞争力, 紧跟经济的发展步伐,获取产业发展的机遇。金融技术和金融服务的主动先行, 将有力推动新经济革命的步伐。

2、资本化推动科技与金融结合:资源是财富价值的来源,除农业革命外的历次产业革命中,资本在经济资源配置上处于支配地位,同时,经济资源的不断资本化也在推动着经济增长。在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中,资本融合结果是为企业带来惊人的动力和创造力,过程就是通过科技资源转化为资本,从而带动科技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运动和增值,有效应对两者在市场合作中的问题,赋予两个市场主体动力和持续的激励,最终实现社会财富的快速积累、新价值的创造。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科技创新和金融资本的有效结合核心在于产业资本化,但我国资本化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土地资本存在严重的价值缺失、货币资本效率低下、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知识资本化相对滞后等,这就需要我国政府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我国企业要转变思路寻求更多的外援支撑,实现科技创新和金融行业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马红.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2]任晓怡;赵丹妮;祝佳;唐松.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互动关系研究——基于广州市和深圳市的比较分析[J].2013

上一篇:爆破施工计划书下一篇:跳动的音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