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学小抄

2024-08-10

城市管理学小抄(共6篇)

1.城市管理学小抄 篇一

二、选择题

1.(A切块设市模式)是改革开放前中国设市的主要模式。

2.(A 市人民政府)是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城市国家行政机关。

3.(A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4.(ABCD)实行强调控模式。

5.(B行政合理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不仅应事实清楚,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和范围内做出行政决定,而且要求这种决定符合立法目的。

6.(B个人)联系渠道是我国市民利益表达一种最为传统的表达方式。G

1.各国城市化进程的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A30%),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2.各国城市化进程的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D 70%),发展速度大为降低,进入平稳阶段。

3.各国城市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处于(B 30%~70%)左右,发展速度很快.4.根据沟通和运行的渠道的不同,区域协调问题可以分为(B政府协调C民间协调)。

5.根据国际经验,当城市化水平达到(B 30%)以后,城市化将步入高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具有(A以“间接性”为主C以“经济性”为主 D 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特征。

3.在市政决策领导体系中,(D中共市委)在决策中处于核心地位。4.在我国城市市政管理中,下列的(ABCD)是处于间接主体地位的政治和社会团体。

5.在我国城市中,(D集团参与)渠道是一种方兴未艾的市民利益表达渠道。

6.在我国城市中,城市政治权力系统包括(ABCD)。

7.在我国市人民团体特指(A市妇联B市共青团D市工会)。

7.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财政的支出则主要用于(A城市基础设施C7.(B农业现代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

8.(C保障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支撑。9.(C反应)是处理突发事件的主要“舞台”。10.(C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

11.(C市政府构成体制)是市政体制运转的制度基础。

12.(C信息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各个系统关联衔接的重要通道。

13.(C预防)是突发事件管理最为重要的功能要求,是重中之重,也是各个国家突发事件处理中最为关注的焦点。

14.(C执行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中最直观的表征。15.(D 信息化)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16.(D决策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

17.(D衰退型)衰退型城市的人口年龄比例中,幼年比例小,老年人口多。

18.(D增长型)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的比例小,幼年人口比例大。

19.(D资源型)是一种最低层次的城市发展战略观。

20.(BCD)属于初级城市发展战略观。B需求型C供给型D资源型 C

1.城市财政管理的内容包括(ABCD)。

2.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理论支撑包括(ABCD)。3.城市发展战略通常由(ABCDE)组成。

4.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ABCD)获取。

5.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A法制手段)是根本保障。

6.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A 行政手段C经济手段)是日常管理的必要条件。

7.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C技术手段)是优化条件。8.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D教育手段)是长远基础 9.城市环境的特征是(ABCD)。

10.城市环境管理预防方面的制度包括(ABCD)。11.城市环境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12.城市环境管理治理方面的制度包括(ABCD)。13.城市基础设施的特性是(ABCD)。

14.城市经济的一般功能是指城市总体的共同性功能,主要是以(C第三产业 D第二产业)为主导,为国民经济服务。15.城市经济管理的方法包括(A 行政方法 C 法律方法D经济方法)。16.城市经济管理有(ABCD)特征。17.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组成包括(ABCD)。18.城市现代化目标体系,主要包括(ABCD)。19.城市营销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20.城中村产生的原因主要有(ABCD)

20.城市管理中存在的(ABC)问题是囚徒博弈的结果和囚徒困境的表现。A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B城市公共组织效率缺失C城市、区域之间竞争恶化

21.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C 20)年。21.从城市社区起源基础、产业和功能的不同出发,城市社区可以分为(A职业型社区D居住型社区)。22.从地域特征和管理角度考察,城市社区主要有(A 自然社区B功能社区 C法定社区)。

23.从问题的相互关系不同,区域协调问题可以分为(A纵向协调 D横向协调)。D

1.导致政府失灵的主要因素包括(ABCD)。

2.对于突发事件而言,其涉及的内在结构体系并非单纯的线性逻辑抑或平面关联,而是一个包含(ABCD)的构架体系。F 1.复兴时期的大都市政府的构建突出(ABCD),大都市政府产生的过程很长,不像传统的大都市政府的组成过程那样短。2.发达国家区域协调机构的特点是(ABCD)速发展的阶段,直至达到70%以后才逐渐减速至平稳发展,我国正处在这样一个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区间之中。6.根据区域协调问题的性质的差别,区域协调可以分为(A外部协调 D内部协调)。

7.根据区域协调问题涉及和影响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B 局部协调 C整体协调)。

8.根据协调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A具体协调D规则的协调)。9.根据中心城市对城市边缘区的作用程度,城市边缘区可以分为(A 外缘区 C 城市影响区 D内缘区)。J

1.坚持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ABCD)。2.经济性规制对象产业包括(ABCD)。

3.经济性规制主要针对(B 信息不对称问题 D自然垄断)。4.居民委员会的特征可以总结为(ABCD)。M

1.目前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包括(ABCD)。2.目前我国的直辖市包括(ABCD)。

3.美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中政府主导的主要是(B道路C污水处理)S

1.社会性规制主要针对(A外部不经济 C非价值物问题)。2.市人民代表大会主要有地方(ABCD)。

3.市行政运行各环节相应的机制包括(ABCD)。4.市政管理体制的内容包括(ABCD)。5.市政职能具有(ABCDE)的特点。T

1.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程序包括(ABCD)。2.土地利用规划一般应遵循(ABCD)。W

1.我国的八大民主党派是(A参政党)。2.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包括(ABCD)。

3.我国土地储备的运行模式包括(ABCD)。4.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组成包括(ABCD)X

1.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管理机构的设置,基本上可以划分为(A强力健全型B松散组合型 C折中型)。

1.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的弱调控模式以(D 美国)为代表,实行联邦制,土地实行私有化。

2.下列的市政职能中,(A消防 D治安管理)属于传统职能范围。3.现代城市成长管理从(A 美国)萌生。

4.现代企业成长理论认为,成长经济理论主要包括(A企业资源基础论B企业动力能力论C企业知识基础论),认为企业必须对能够扩展生产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不断积累才得已成长 Y

1.一般情况下,把城市人口划分为(ABCD)。2.一般认为,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包括(ABCD)。

3.一个理想的循环经济系统通常主要包括的行为者是(ABCD)。4.依据一座城市的人口年龄比例将城市划分为(A稳定型 B衰退型 D增长型)。

5.与传统的公共管理相比较,(ABCD)成为新公共管理的重要字眼。6.以下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说法正确的是(B 强调管理对象的外部化)。

7.以下关于城市发展战略说法正确的是(ABCD)8.以下关于市政协说法正确的是(A是一种相对松散的政治联盟组织B不是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不享有国家权力C所通过的决议也没有法律约束力)

9.以下(A治安管理B消防)属于城市政府的传统职能 Z

1.在公共选择理论出现之前,对政府行为的假设有(A 慈善模式 B民主模式 C 巨物模式)。

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D社会福利事业)

8.折中型主要是实行“计划市场经济”的国家采用如(ABCD)。9.中共市委对城市国家政权机关,包括对(ABCD)起着领导作用,处于领导地位。10.总体而言,区域协调机构的组织方式与运行机制可以分成(A 弱调控模式 B多元调控 D强调控模式)。

11.组织与各成员均善于学习的涵义是(ABCD)。12.自治型模式是社区主导、居民主动参与、由下而上实施的社区管理模式,(A美国)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2.城市管理学小抄 篇二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城镇化的进程带来了城市发展, 城市数量、 城市人口以及城市中心区的面积都在过去30 多年里都得到迅速增长, 但由于缺乏配套的科学城市规划和建设,随之而来的是随着城市“摊大饼”式空间的扩张,造成了城市蔓延现象,引发了一系列诸如,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耕地减少、住房紧张及就业困难等城市病。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城市增长边界(UGBs)作为在国外一种较为成熟的治理城市蔓延的规划手段近年来一直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注意,并从实践上验证其有效性。 本文从经济学意义上探讨了城市增长边界对城市蔓延的有效管理,为城市规划政策提供经济学依据。

2城市蔓延的经济学解释

城市的发展诸如经济、人口、环境、住房以及基础设施等等,都需要空间来支撑。 空间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无中生有,因此城市发展的空间需求要么诉诸于内,高密度再开发或建设已存在的建成区;要么诉诸于外,将原有的农业用地划为可开发的建设用地。 旧有的空间再开发成本较高,且发展的密度也有其上限,因此,城市的空间诉求诉诸于外就是现实的选择。如图1所示,中国的城镇人口数以及建成区面积从2000年以来一直处于增长态势,增长的速度从图上来看也保持稳定,2014年的城市建成区面积是2000年的2.2倍,年末城镇人口数是2000的1.4倍。

城市蔓延的问题最初由美国提出的。 通常认为,城市蔓延就是低密度或跳跃式(空间不连续)发展城市。 这种说法并不全面,也没有深入地挖掘城市蔓延的本质。 低密度和跳跃式发展是美国城市发展主要表现特征。 但是,美国城市蔓延包含了内容更为广泛,它还涉及到诸如城市风格设计、城市规划的失误、不必要的相当显著的负面效应和城市成本(如不必要的交通需求及其成本投入正价了对小汽车的依赖等)。 主要特点是:1不同功能型土地区块高度分离;2区块间的联系程度低,道路可达性较低。

新古典城市经济学对于城市蔓延的解释。 Brueckner(1983)就用Muth(1969)、Mills(1972)经典的新古典单中心城市模型来解释城市蔓延问题。 通过建立单中心的城市蔓延模型,Brueckner得出城市蔓延与城市人口、 城市居民收入, 以及农业土地租金有关。 Brueckner(2000)发表了一篇城市蔓延的经典性论文“城市蔓延:诊断和治疗”,对城市蔓延的内在机理作了系统地分析,指出城市空间的大小是由城市住户或房地产开发商与非城市土地使用者的农民以及农业土地使用者之间的竞争决定(如图2),并区分了而市场力量和市场失灵两种原因导致的城市蔓延。

假定城市的商业中心(CBD)坐落于一个均质平原中心,且交通网络均匀分布,所有的就业机会集中在CBD,城市居民住在CBD的外围,城市居民交通费用就取决于从住所到市中心的距离;同时假定所有城市具有相同的收入、消费倾向和效用函数。城市居民的效用函数有两个自变量:土地消费以及除土地之外的所有商品。空间均衡的条件是城市居民的满意程度不随居住地而变。

在这些基本假设的基础上,再满足城市居民收入的约束条件(总收入等于在土地上的花费,在除土地之外的所有商品上的花费和交通上的花费三项总和), 最大化城市居民的满意度时,推导出城市土地价格的隐含函数r=r(t,x,k)。 该函数有以下三个特征:土地租金随时间而上升,随距离而下降,随交通的投资而上升,即:

未发展土地的土地拥有者的目标是获取最大的土地收益。假设土地开发密度是一定的, 根据Brueckner (1990)、Ding(1996)和Mills(1983)等的模型,目标函数定义为:

式中:r(x,t)代表城市土地地租;ra代表非城市土地地租;T代表土地发展时间;i代表折旧率(discount rate);D代表土地开发成本;x代表区位;t代表时间。 T是决策变量,即某块未开发土地的未来开发时间。 也就是说,在时间T,非城市土地开发成城市土地。 式(1)右边的第一项代表土地发展前的总土地收益,第二项代表土地发展后的总收益, 第三项代表土地发展成本。所有的土地收益和发展成本都折成当前的价值以便比较。

解式(1)得出最优土地发展时间T的隐含函数:

土地最优发展时间隐含函数有如下特征:

, 意味着土地价格的上升将促进土地开发( 使土地开发的时间提早);

, 意味着交通成本的降低( 例如建设高速公路),将促进土地开发;

,意味着农业土地地租的上升将推迟土地开发;

,意味着土地开发成本的上升将推迟土地开发。

城市向外进行空间扩张有两个不同的动力机制,一是由于城市化和收入的增加导致城市土地地租曲线向外平移。 另一个是在城市总人口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交通的发展使城市土地地租曲线成逆时针旋转。 当城市边缘地带的土地地租高出农地地租时,土地就从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城市建成区也就向外推移,空间表现形式就是“摊大饼”。

3我国城市蔓延的原因分析

第一,城市规划政策的碎片化,不连续。 城市发展是自发的市场行为,城市发展的问题千头万绪,城市管理者在制定城市规划政策时,并没有从历史宏观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作一个长期的规划,处理城市问题一事一议,使得城市政策的制定相互隔离,没有相关性。 致使城市呈无序化发展。

第二,房地产行业的急速扩张。 从2003 年起,我国的房地产行业进入发展的高速通道。 地方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卖地,同时,银行对于房地产大力扶持,致使巨额资本流入房地产,使得房地产的发展更加处于一种“大而不能倒”的境地。 政府、银行、开发商构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从而绑架政府对于建设用的决策倾向于房地产开发,使的建设用地急剧减少,甚至侵占了耕地资源。

第三,环境资源的侵占成本低。 我国对于环境资源的保护并没有做到和欧美发达国家一样,缺少相应的保护政策。 由于缺少有效的环境政策,企业和开发商并不支付(至少不全部支付)他们的土地龙方式或土地开发决定对环境施加的影响。 结果,一方面导致土地的过度开发,并使社会来承担其产生的负面外部效应;另一方面,导致土地利用的无效率或低效率。

4城市增长边界(UGBs)内涵及管理实践

城市增长边界(Urban Growth Boundaries,UGBs)是西方国家为了遏制城市蔓延所带来的严重社会、 经济以及环境问题,由美国首先提出的一种城市用地管理政策工具,并以期提供一项新的技术解决措施与空间政策响应。 最早在1976 年由美国的塞勒姆市(Salem)提出,为“城市土地和农村土地之间的分界线” 。 该市通过城市增长边界划定了塞勒姆都市区的发展范围,用于解决当时塞勒姆市与其相邻的波尔克(Polk)和马里恩(Marion) 两县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冲突: 规定边界以内的土地可以用作城市建设用地进行开发,边界以外的土地则不可用于城市建设用地开发。 不同的学者以不同的方式定义了UGBs。Richard Sybert在1991 年提出: “UGBs是围绕城市划定一条限制其外部发展的线”。 D.Porter在1997 年提出:“城市镇站边界将城市增长边界限制到某个特定区域,并且阻止城市延伸到外围村庄。 ”Williams则提出UGBs是“城市地区周围抑制市区范围增长的一条边界线,边界以外的土地,应保持在低得多的密度,不提供供水和排水服务,形成城市和农村明确的分界线”。

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版)》明确规定“划定禁建、限建、适建和已建四区,控制和引导中心城区发展”。 但是,由于对其内涵理解和划定标准出现不一致,在城市发展中的现实意义并没有凸显。 例如,适建区的开发时序;限建区作为禁建区和适建区的过渡与两者的区别并不明显,在实际操作中有明显的漏洞,且在城市发展的未来时间内相互转化机制不明晰。 由此引入城市增长边界的概念,对四区划定进行深化和整合,使其更具可操作性。 第一,通过城市刚性增长边界整合严格限建区和禁建区。 城市刚性增长边界在对禁建区和限建区中对城市生态格局安全起控制性作用的因素整合的基础上划定,明确区分未来应保留和开发的区域,并且依托河流、道路、山体等地理要素进行标识,具有明确性。 第二,通过城市弹性增长边界深化适建区和一般限建区。 城市弹性增长边界通过综合经济效益、土地需求的时空尺度控制、环境保护等要素确定适宜建设用地的发展时序,并识别限建区中哪些区域可以发展、何时发展及何种程度地发展,在城市建设用地突破适建区情况下满足城市用地需求。

5小结

城市增长边界(UGBs)作为一种针对治理城市蔓延的工具被引入我国。 国内外增长边界产生的背景不同。 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应用增长边界主要是为了应对小汽车交通带来的城市蔓延及郊区化带来的中心城市衰退; 而我国与美国相比,郊区用地更为紧凑,应用增长边界主要是为了应对快速城市化时期大中型城市急剧膨胀对周边生态用地的侵占和土地资源的浪费。

城市空间增长边界控制与管理的工具复杂多样,一些传统的城市规划手段, 如土地利用区划(Zoning)、 土地细分规则(Subdivision) 和开发许可(Development Permit) 都属于城市空间增长管理的实施工具。 而从具体的实施步骤来看,则可以将城市空间增长管理工具划分为边界设定和配套政策设定两个层面,后者还可包含税收调节、产权控制等内容。 在我国,可以尝试在不同的区域将绿带、城市增长边界和城市服务边界加以结合使用。 如将城市周边需要永久性或长期保护的开放空间和农用地划为绿带区域,禁止其开发;在需要一定时期内加以保存的开放空间和农用地边缘设定城市增长边界,防止其在特定的时期内受到城市化的侵蚀;而在环境承载力高、周边基础设施配套良好, 需要进行大规模开发的地区则划定城市服务边界,使新的城市发展能够集中在该地区,从而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

此外,包含税收、产权管理等内容的综合性的配套政策对于城市空间增长管理的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城市空间增长边界内外税率的调节, 可以加大边界外开发的成本,将城市扩展引导至设定的边界内。 对于城市空间增长边界外的房地产交易和保有征收高于边界内的税费,可以抑制边界外的开发,同时保障边界内城市开发土地的正常供应,防止出现房地产投机,促进城市用地得到高效合理的利用。

中国学界一直对于城市增长边界持较为积极的态度,但大多肯定其理论作用,忽视了综合配套措施的使用,并缺乏对其特定地区实践的探讨,以及成本分析和机制探讨。 事实上,在实现类似目标的过程中,绿带、城市服务边界、设定开发上限和暂缓开发等政策,都可以替代城市增长边界来加以使用;而税收政策、财政补贴政策、区划、开发许可控制等手段,则是与城市增长边界配套加以使用的。 在城市增长边界的实施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的是,城市增长边界是一整套政策,而非简单的地理划线。 因而,只有把城市增长边界政策作为一项综合性的政策来加以制定和实施,才能获得良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丁成日.城市经济与城市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周京奎.城市土地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美]阿瑟·奥沙利文.城市经济学[M].第6版.周京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版.

3.管理学整理 小抄版 篇三

2组织的要素

3企业的概念

4企业的任务

5利润与满足社会需要是相辅相成的 6管理的概念

7管理的特征

8管理的原则

9巴贝奇

10泰罗

11管理的二重性

12经营条件研究包括

13外部环境分析研究

14内部条件分析

15经营决策的实质是

16经营决策的特征

17经营决策过程

18波斯顿矩阵特点

19产品决策的任务

20产品寿命周期理论

21计划与决策之间的关系

22计划的类型

23计划的作用

24计划编制的程序

25实行管理目标步骤

26管理幅度*管理层次=组织规模

27管理幅度

28扁平结构是指

29锥形结构

30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31设计组织的结构

32组织设计的任务

33组织设计的原则

34职能部门化的优缺点

35产品部门化的优缺点

36区域部门化优缺点

37综合标准与矩阵组织

38集权

39分权

40分权的标志

41分权的影响因素

42限制分权的因素

43分权的途径

44管理人员的考评内容

45非正式组织

46非正式组织积极作用

47非正式组织的危害

48领导的内涵

49领导的作用

50领导权利的构成51正确使用权力的原则

52四种领导方式

53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54管理信息的特征

55信息的收集与加工应注意

56信息沟通的渠道

57信息的沟通方式优缺点

58信息失真原因

59控制的类型

60控制的过程包括三个基本环节

61什么是直线

62什么是参谋

63正确发挥参谋的作用

64领导特质理论

65管理方格理论

66领导的五种类型

67勒温德三种领导方式

68利克特的四种领导方式

69费德勒模型

70激励

71动机

7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73佛鲁姆的期望理论

74公平理论

75正式渠道

76非正式渠道

77与正式渠道相比,非正式渠道的信息沟通有以下特点

78控制的必要性

79有效控制的要求

80纠正偏差

81纠正偏差时应注意的问题

82预算控制的内容

83外部招聘与内部提升的优缺点

1组织的概念:组织是一群人为了实现某个共同的目标而结合起来协调行动的集合体

2组织的要素:组织成员 组织目标 组织活动 组织资源 组织环境

3企业的概念 : 企业是那些根据市场反映的社会需要来组织和安排某种商品的生产和交换的社会经济单位

4企业的任务:满足社会需要 获取利益 满足社会需要与获取利益的关系

5利润与满足社会需要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满足社会需要,企业才能取得利润;只有取得利润企业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6管理的概念:管理就是为了有效的实现组织的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业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对组织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的过程 7管理的特征:管理的任务是有效的实现组织的预定目标2管理的主体是具有专门知识、利用专业的知识和手段进行专门活动的管理者3管理的客体是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4管理是一个包括了多阶段、多项工作的综合过程 8管理的原则:效益原则人本原则适度原则 9巴贝奇:计算机之父 10泰罗:科学管理之父 11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12经营条件研究包括:外部环境分析,内部条件考察 13外部环境分析研究:政治环境研究社会环境研究 经济环境研究 技术环境研究 14内部条件分析:人力资源研究物力资源研究财力资源研究 15经营决策的实质是:要确定企业的经营目标、经营方针和经营策略 16经营决策的特征:整体性 目标性 可行性 选择性 满意性 过程性 动态性 17经营决策过程:研究现状、找出问题 提出目标 制定、比较和选择方案 18波斯顿矩阵特点 金牛:市场占有率高、业务增长量较低,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能带来高额利润和高额现金。而较低的业务增长量只需要少量的投资。这样,金牛单位就可以提供现金去满足整个公司的经营基础 明星:市场占有率和业务增长率较高所需要和所产生的现金数量都很大。这种经营单位代表着最高利润增长率和最佳投资机会,因此应该增加必要的投资,扩大生产规模,维持其有利的市场地位 幼童:经营单位的业务增长率较高,而目前的市场占有率很低,这可能是企业刚刚开发很有前途的经营领域,由于高增长速度需要大量的投资,而较低的市场占有率只能提供少量的现金,因此,企业应进行的选择是投入必要的资金,以提高市场的份额,扩大销售额,从而转化成明星,如果管理者认为某些刚开发的领域不可能转化成明星,就应及时采取放弃战略 瘦狗:市场份额和业务增长量较低由于市场份额和销量都很小甚至出现副增长这种经营单位只能带来较少的现金收入和利润,而维持生产能力和竞争所需要的资金甚至超过他们提供的现金收入,从而形成为资金的陷阱。这种不景气的单位应当缩小规模或放弃。19产品决策的任务:1产品性质的确定2 产品的确定3开发新产品与改造老产品 20产品寿命周期理论:指产品投入市场开始到完全退出市场为止所延续的时间。(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21计划与决策之间的关系:二者即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区别因为这两项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决策是关于企业活动方向、内容以及方式的选择。计划则是对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成员在该时期内从事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联系是因为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则为决策的吧逻辑延续。决策为计划的任务安排提供了依据,计划则为决策选择的目标活动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2在实际工作中,决策和计划是相互渗透的,有时甚至不可分割的交织在一起的。22计划的类型:从时间上可以分为:长期计划(5年以上)短期计划从空间上看:业务计划 财务计划人事计划 23计划的作用:1为组织活动的分工提供依据2为组织活动的资源筹集提供依据3为组织的后的检查与控制提供依据 24计划编制的程序:1收集资料,为计划的编制提供依据2目标或任务的分解3目标结构分析4综合平衡5编制并下达执行计划 25实行管理目标步骤:1制定目标2 执行目标 3评价成果 4实行奖惩5制定新目标并开始新的目标管理循环26管理幅度*管理层次=组织规模 27任何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监督的下属数量总是有限的,这个有限的直接领导的下属数量被称为管理幅度 28扁平结构:组织规模已定、管理幅度较大、管理层次较少的一种管理结构形态。优点:由于层次少,信息传递速度快,从而可以使高层尽快的发现信息所反映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纠偏措施,同时由于信息传递所需要的层次少,传递过程中失真的可能性也就较小;此外,较大的管理幅度,使主管人员对下属不可能控制的过多过死,从而有利于下属主动性和首创精神的发挥。局限性:主管不能对每位下属进行指导和监督;每个主管从较多的下属那取得信息,其中最重要、最有价值者可能被淹55信息的收集与加工应注意:1准确性 2 完整有效的工作2组织对应聘者的情况不能深入了没在众多信息之中,从而可能影响信息的及时性 3及时性 4适用性 解3外聘干部的最大局限性莫过于对内部员工利用。56信息沟通的渠道:正式渠道非正式渠道士气的打击。内部提升是指组织成员的能力增29锥形结构:管理幅度较小,从而管理层次较57信息的沟通方式优缺点:书面形式口头强并得到充分的证实后,被委以需要承担更大多的一种高尖细的金字塔形态。优点:较小的形式书面形式:优点 可以作为档案和参考资料责任的更高职务。优点:1利于鼓舞士气,提管幅度便于主管研究从每个下属那的来的有限拟定仔细用高工作热情,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2有利于信息,并对下属进行详尽的指导。缺点:管理词准确数字反复核定可以促进沟通的有效性 吸引外部人才3有利于保证选聘工作的正确性层次过多影响信息传递速度,也可能导致信息容易引起接受者重视局限性:有时会出现一个4有利于使被聘者迅速展开工作。缺点:1引起在传递的过程中导致失真。影响各层主管积极同事的不满2可能造成近亲繁殖现象。性的发挥。过多的层次也往往使计划的控制工想或感情的交流 如果成为习惯会导致文件成作复杂化 灾,官僚主义泛滥口头沟通:能迅速充分的30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1工作能力2工作的内容与形式3工作条件4工作环境 时修改增进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1设计组织的结构是执行组织职能的基础工作 58信息失真原因: 信息表述不清信息选择形32组织设计的任务:提供组织系统图和编制职式不恰当有意歪曲无意的认识偏差 务说明书 59控制的类型: 预先控制现场控制成果控33组织设计的原则:1因事设职和因人设职相制 结合的原则2权责对等的原则3命令统60控制的过程包括三个基本环节:确立标准一的原则衡量成效 纠正偏差 34职能部门化的优缺点:职能部门化是根据业61什么是直线:直线关系是一种指挥和命令的务活动的相似性来设立管理部门。好处:可关系,授予直线人员的是决策和行动的权利 以使各部门的管理人员专心致志的的研究产品62什么是参谋:参谋关系是一种服务和协助关的开发和制造,积极努力的探索和开发新的市系,授予参谋人员的是思考、筹划和建议的权场,认真仔细的记录分析和评价资金的运动;利 有利于维护最高主管的权威有利于组织 的统63正确发挥参谋的作用:1明确职权关系2授一性;有利于工作人员的培训相互交流从而带予必要的职能权利3向参谋人员提供必要的条动劳动技术的提高缺点:各种产品给企业件 带来的贡献不易区别,不利于知道企业产品结64领导特质理论:1领导者与非领导者的特质构的调整2不利于企业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相比较2把有效领导者的特质与无效领导者的可能使本来相互依存的部门之间的活动不协调特质相比较 影响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 65管理方格理论:是用来衡量领导者对员工与35产品部门化的优缺点 生产的关心程度,从这个理论研究中可以得出优点:1能使企业将多角化经营和专业化经营领导的风格不是一维的,任务导向和工作导向结合起来2有利于企业及时调整生产方向3同时存在是可能的 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内部竞争4 有利于高层管66领导的五种类型:1贫乏型领导;管理者既理人才 的培养缺点:需要较多的具有总经不关心人,也不关心任务或生产。这种方式有理那样能力的人去管理各个产品部门;同时各时也称为放任式管理,因为领导者事实上根本个部门主管也可能过分强调本单位的利益,从没有发挥领导的作用。2乡村俱乐部型领导:而影响企业的统一发挥管理费用增加 提高管理者很少关心生产,但对人高度关心。3任了待摊成本,影响企业竞争 务或权威型领导:管理者只关心生产与工作效36区域部门化优缺点:优点更好的针对各地率,但对人却漠不关心。4中庸之道型领导:区劳动者和消费者的行为特点来组织生产和经管理者对生产和员工都能给予适当程度的关心营活动 5团队或民主型领导:管理者无论对生产,还37矩阵组织的特点:适用于那些工作内容变动是对员工的士气与满意度都表现出高度的关频繁、每项工作完成需要众多技术知识的组织,心。或者作为一般组织中安排临时性工作任务的补67勒温德三种领导方式:专权式、民主式、放充结构形式。任式 38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高层次的一68利克特的四种领导方式:专制-权威式、开明定程度的集中优点:保证组织总体政策的统-权威式、协商式、群体参与式 一性 2保证决策的执行速度缺点:降低决69费德勒模型:将确定领导者风格的评估与情策质量2降低组织的适应能力3降低组织境分类联系在一起,并将领导效果作为二者的成员的工作热情函数进行预测。39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70激励:是针对人的行为动机而进行的工作 的一定程度的分散71动机:当人们有了某种需要且未得到满足之40分权的标志:决策的频度决策的幅度前,就会处在一种不安和紧张状态之中,从而 对决策的的控制程度成为干某件事的内在驱动力,心理学把这种驱41分权的影响因素:1组织中促进分权的因动力称为动机 素:1组织规模活动的分性 培训管理人员的7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保健和激励需要 73佛鲁姆的期望理论:人们对某项工作积极性42限制分权的因素:政策的统一性 缺乏受过的高低,取决于他对这种工作能满足其需要的良好训练的管理人员 程度及实现可能性大小的评价43分权的途径:1组织设计中的权利分配(制74公平理论: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受其所得的度分权)主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授权 绝对报酬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其相对报酬的44管理人员的考评内容:贡献考评能力考影响。评 75正式渠道:按组织结构和管理层次来传递信45非正式组织:是人们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自息进行沟通的渠道 然形成的以感情、喜好等情绪为基础的松散的、76非正式渠道:不受正式的组织结构约束的组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 织成员个人间的信息沟通 46非正式组织积极作用:1满足职工的需要77与正式渠道相比,非正式渠道的信息沟通有易于产生和加强合作精神可以帮助正式组织以下特点:1信息传递的间隔期短,一传

4.质量管理总结(小抄) 篇四

2,质量相关术语:1)质量: 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2)过程:一组将输入转为输出地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3)程序:程序是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4)产品:过程的结果

3,现代质量理念:顾客满意,适度质量,质量的时间性

4,质量管理发展阶段:(1)传统质量管理阶段:产品主要依靠工人的实际操作经验,靠手摸眼看等,感官估计和简单的度量衡器测量而定。(2)质量检验阶段:成独立的质量部门,“事后检验 ”(3)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将数理统计技术应用到质量管理的领域。(4)全面质量管理阶段:执行质量职能是全体人员的责任。(5)质量管理的国际化

5,质量的意义: 质量是人们生活的保障;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质量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水平的综合反映。

6,戴明(PDCA循环)十四点:1 创造产品与服务改善的恒久目的2 采纳新的哲学3 停止依靠大批量的检验来达到质量标准4 要有一个最小成本的全面考虑。在原材料、标准件、和零部件的采购上不要只以价格的高低来决定对象。5 坚定不移的改进生产及服务系统6 建立现代的岗位培训方法7 建立并贯彻领导方法8 驱走恐惧心理9 打破部门之间大的围墙10 取消对员工发出计量化的目标11 取消工作标准及数量化地定额12消除妨碍基层员工工作畅顺的因素13 建立严谨的教育及培训计划14 创造一个能推动以上13项的管理结构

7,朱兰适用性质量:质量的本质内涵是“适用性“,而所谓的适用性是使产品在使用期间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朱兰提出质量不仅要满足明确的需求,也要满足潜在的需求。这一思想使质量管理范围从生产过程中的控制进一步扩大到产品开发和工艺设计阶段。

8,朱兰质量螺旋:(质量产生的全过程)产品质量在市场调查,开发,设计,计划,采购,生产,控制,检验,销售,服务及反馈等全过程中形成的,同时又在这个全过程的不断循环中螺旋式提高。

9,质量三部曲:(1)质量计划—实现质量目标的准备程序(2)质量控制—对过程进行控制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3)质量改进—有助于发现更好的管理工作方式

10,80/20原则:企业产品或服务质量问题,百分之二十来自基层操作人员百分之八十的质量问题是由于领导责任所引起的。

11,全面质量管理(TMQ):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理解要点:1,有时把“全面质量管理”(TQM)称为“公司范围内的质量管理”CWQC‘TQC。2,全面质量管理是对一个组织进行管理的途径,除了这种途径之外,对于一个组织而言还可以有其他途径。3,TQM是一个体系或途径,其目的在于:最经济的生产顾客满意的产品,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内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所谓全面质量指除了产品质量外,还包括过程质量、体系质量:不仅是固有质量特性,还包括赋予质量特性等。4,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特点是:以全面质量为中心,全员参加为基础,通过对质量环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即“三全管理”使顾客及其他相关方满意。5全面质量管理取得成功的关键,是组织的最高管理着强有力和持续的领导,以及实施全院教育和培训。12,三全一多样(全面的理解):1,全过程的质量管理2,全员的质量管理3,全面的质量4,管理方法的多样性。TQC基本思想:以用户为中心,以预防为主,用数据说话,采用科学系统方法实施质量产生和形成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保证基础上的质量持续改进是TQC精髂,突出人的作用。

13,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原则:1,以顾客为导向 2 全员参与 3 持续改进(核心思想)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1,体系管理原理:任何一个组织,只有依据其实际环境条件和情况,策划、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实现体系管理原理时,才能实现其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2,过程监控原理:所有质量工作都是通过过程完成的,质量管理要通过对过程的监控来实现。任何一个组织都应该识别、组织、建立和管理质量活动过程网络及其接口,才能创造、改进和提供持续稳定的质量 3,人本原理:质量管理,以人为本,只有不断提高人的质量,才能不断提高活动或过程质量、产品质量、组织质量、体系质量及其组合的实体质量。

14,PDCA :(1)计划阶段:分析现状找出问题;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原因和影响因素;在上一步基础上,找出主要原因。(2)执行~(3)检查~:根据计划与目标,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4)处理~:总结经验教训,对原有制度和标准进行修正以防止同样问题的出现;对于没解决的问题,应提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解决。

PDCA循环的特点;周而复始,大环带小环,阶梯式上升。

15,质量管理 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质量管理包括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是为了向客体提供足够的信任以表明尸体能够满足质量要求,而在质量体系中实施并根据需要进行证实的全部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质量控制是为了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质量改进 质量改进是为了向本组织及其顾客提供更多的受益,在整个组织内部所采取的旨在提高活动和过一程效益、效率的各种措施。

16,质量策划:根据企业所处外部环境,内部资源及经营方针和战略,围绕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或产品质量所作的总体决策活动。

质量策划的主要内容包括:1)质量管理体系策划2)产品实现的策划3)监视、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的策划。质量策划的过程1)设定质量目标2)识别顾客3)确定顾客需求4)开发产品特征5)开发过程特征6)开发过程控制

质量策划的方法1)质量功能展开的基本原理 质量功能展开是把顾客或市场的要求转化为设计要求、零部件特征、工艺要求、生产要求的多层侧演绎分析方法,它用来确保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生产与运营系统满足顾客要求2)质量屋的建立:一,确定顾客属性 二,列出满足顾客需求的必备技术特征 三,将顾客需求与技术特征相联系,建立顾客属性与技术特征之间的关系矩阵 四,评价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预测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五,评价产品的技术竞争能力,从技术的角度对市场上同类产品进行评估 六,选择产品的技术特征,并将其用于接下来展开流程的输入。左墙—顾客需求及重要性, 天花板—技术特征, 房间—关系矩阵, 地板—技术措施的指标及重要性 右墙—市场竞争能力评估矩阵 屋顶—技术措施的相关矩阵。

17,ISO9000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18,文件的构成:1)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2)质量手册3)本标准所要求形成文件的程序4)组织为确保其过程的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5)本标准所要求的记录。

质量体系文件主要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质量计划、质量记录、作业指导书。

19,质量体系基本要素:总体要素 基本过程要素 辅助过程要素 基础性要素

20,认证和认可的异同:质量认证:包括产品质量认证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质量认证是第三方依据程序对产品、过程或服务符合规定的要求给予书面保证。认可:是指权威机构对有能力执行特定任务的机构或个人给予正式的承认的程序。认证与认可不仅在目的和作用上不同,而且机构上也有区别。认证机构为所有具备能力的机构,大多数国家认证机构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认可机构应为权威机构或授权机构,一般为政府机构本身或政府指定代表政府的机构,认可机构具有唯一性。为保证认可结果的一致性和认可制度实施的国家权威性,认可机构不宜引入竞争机制。产品质量认证的对象是特定产品,目的是证明供方的特定产品附合规定的标准要求,产品质量认证分为安全认证(强制性)和合格认证(自愿怀)。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对象是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目的是证明供方质量管理体系有能力确保其产品满足规定的要求,质量体系认证是通过第三方(认定机构)审核实现的,它是一种自愿行为。

21,采购系统的基本要求:采购人员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源,进行现场检验,建立保证客观地评价供应商的程序,选择最好的候选者提供产品。

22,供应商管理: 一,供应商管理:1)建立供应商管理信息系统,对供应商实际供货业绩进行及时跟踪动态地调整供应商名单与等级。2)激励和约束供应商。二,采购企业与供应商的伙伴关系。三,供应商开发。

23,质量变异及规律:正常变异和异常变异。正常变异是指生产过程中偶然因素引起的变异,异常变异是指生产过程中系统性因素引起的变异。来源上分:人, 设备, 方法, 材料, 环境, 检测, 从性质上可以分为, 随机性因素和系统性因素.规律,呈正太分布。

过程控制:维持工作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的活动。

24,过程分析:对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类因素进行分析,找出主导性因素,调查这些因素与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建立过程因素的管理标准,根据标准要求开展过程质量控制过程。过程控制内容主要有:1对生产条件控制2对关键工程控制3计量和测试的控制4不合格品的控制

25,控制图:利用在过程稳定状态时取得的数据经过计算处理和绘制图形,并用于日常生产过程中显示过程的稳定性或异常波动,以便监控生产过程的一种统计工具。,26,统计方法的七种工具:排列图主次因素排列图(80/20原则,寻找其中哪些是主要因素),直方图,检查表,散布图,因果图,分层法,控制图。

27,直方图形状分析:1,标准型:2,锯齿形:大都是由于分组不当或是测量错误,3,陡壁型,往往由于工序能力不足进行全数检查剔除不合格品造成方法和读数有问题引起,4.孤岛型:加工过程中出现异常变动引起,5,双峰型,由于数据没有进行适当的分层,从而使均值相差较大的俩中分布混合在一起造成两个高峰。6,偏峰型:由于加工习惯造成的28,顾客满意(CS):是对顾客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的一种界定。

29,顾客满意的特点:主观性,客观性,动态性,全面性,模糊性。顾客满意纵向层次:1物质满意层2精神满意层3社会满意层

30,顾客忠诚:是消费者在消费产品或服务过程中高度满意与愉快的结果是对品牌的共鸣。顾客忠诚实际上是顾客行为的持续性。

31,获得顾客忠诚的过程:通过主要联系及组织识别目标市场和顾客;调查了解顾客; 需求与期望值;满足顾客需求;超越顾客期望值;预测顾客潜在需求;满足顾客潜在需求;{顾客满意}获得顾忠诚。32,实施顾客满意管理必须坚持的原则:顾客是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顾客满意是指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的程度的感受。顾客忠诚是指顾客在满意的基础上,对某品牌或企业作出长期购买的承诺,是顾客一种意识和行为的结合。它是CS的进一步发展,是企业所最终追求的目标。(1)全程性原则。所谓全程就是指实施CS战略不能只局限于产品的前期研发阶段,企业实施CS管理必须贯穿于从开发决策、设计、生产、销售直至交付顾客使用及提供售后服务的全过程。(3分)

(2)面向顾客原则。实施CS战略的核心内容就是以顾客需求为导向,这需要从顾客需求结构的调查、反映顾客需求的项目指标及指标权值体系的确定和对顾客主观感受的调查等几方面予以保证。(3分)

(3)持续改进原则。在现代企业质量管理中实施CS战略,其重要目的就在于时刻推动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改进。CS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顾客的需求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因此,在现代企业中实施CS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坚持持续改进的原则,才能取得更大的、持续的成功。(3分)33,外部顾客是指企业外部那些使用产品和接受服务的人,内部顾客是指企业内部在某种程度上受企业活动影响的那些人。外部顾客只有在内部顾客得到较好的服务时才能被较好的服务。大多数使外部顾客满意的企业也都是把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当成顾客的。因为质量水平受内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的影响。理想状态下,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应该都是百分百没缺陷的。然而,现实情况并非总是如此,质量水平是每个步骤质量水平影响的直接结果,大多数缺陷都出现在部门之间的交接过程中。使外部顾客满意,促进企业发展~购买决策,顾客忠诚,销售成本,价格优势,对待质量问题。使内部顾客满意,增加企业竞争力—节约成本,维护顾客关系,员工忠诚,凝聚力与企业文化。34,顾客对特定事物的满意度受三个基本因素影响:不满意因素 满意因素 非常满意因素。

35,质量检验就是对产品的一个或多个质量特性进行观察,测量,试验,并将结果与规定的质量要求进行对比,以判断每项质量特性是否合格的一种活动或过程。

36,质量检验主要职能:鉴别职能,把关职能,报告职能,预防职能。

37,抽样检验:计量型检验、计数性检验。

把合格品判为不合格品并予以拒收的错误称为第一类错误,这种判错的风险为生产方风险。把不合格品判为合格品并予以接受的错误称为第二类错误,产生的风险为使用方风险。

38,质量成本又称为质量费用,是指为了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发生的费用以及没有达到满意所造成的损失。

39,质量成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预防鉴定成本与损失成本相加的最低点为最经济的点。

质量成本的含义和构成:质量成本包括保证成本和损失成本。保证成本:用于预防不合格品与故障及评定产品是否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等所需的各项费用(分为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损失成本:产品出厂前因不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支付的费用及出厂后因不满足规定的要求导致索赔、修理、更换或信誉损失等而支付的费用(分为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

40,顾客满意度指数ACSI模型:顾客期望,感知质量,感知价值是原因变量,影响并决定结果变量。

41,质量检验:对产品的一个或多个特性进行观察测量,检验,并将结果与规定的质量进行比较,比判断每项质量特性是否合格以及产品是否合格的一种知动或过程。主要职能:鉴别职能,把关~,预防~,报告~。方法:抽样检验和全数检验。

42,KANO模型(日本学者狩野纪昭),将顾客的需求分为三个层次:基本型需求(必须有),期望型~(与满足度正相关),兴奋型~(惊喜,可有可无,提升忠诚度与满意度)。

43,3@原理:如果质量特性值服从从正态分布,即x~N(u ,@2).当生产过程中仅有偶然性因素存在时,则从过程中测得的产品特性值x有99.73%。在U+3@r 范围内。也就是如果抽取少数产品,测得的质量特性值均应落在U+3@范围内,如果有特性值落在U+3@的界限外,可以认为过程出现系统性因素变异,使X的分布发生偏离。这就是休哈特的3@原理。如果分组采集数据,可以先计算样本的统计量,此时样本均值 的分布亦服从正态分布X‘~N(u,@2/n),因此同样可以利用3@原理绘制控制图,对过程进行控制。44,通常所说的“老七种”质量管理工具包含哪些?阐述散布图的制作方法及判断:所谓七种工具,即排列图法、分层法、因果分析图法、调查表法、直方图法、散布图法、控制图法。散布图的制作步骤如下:第一步 确定研究对象。第二步 收集数据。第三步 画出横坐标x与纵坐标y,添上特性值标度。第四步 根据数据画出坐标点。散布图的判断可依据六种相关类型:强正相关、弱正相关、线形相关、强负相关、弱负相关、非线形相关。

45,某产品尺寸公差要求为Ф12.2(+0.03-0.04)mm, 经随机抽样测算,样本加工尺寸均值 X =12.19238 mm,样本标准差为S=0.00286mm。试求:

(1)Cp、k、Cpk

(2)对工序能力进行判断。

解:公差中心Tm=12.195(1分)

T12.2312.164.0796S60.00286

.19512.0.075(1)k T/20.07/2

Cpk(1k)Cp(10.075)4.0793.773Cp

(2)因为Cpk>1.67,依据工序能力指数的判别标准,得出:工序能力等级为一级,工序能力过高;应对公差要求和工艺条件加以分析,避免设备精度的浪费。(3分)

2.已知N=4000的一批产品提交作外观检查,若用n=50,c=1,当p=2%时,L(p)=?

解:

0501495050 L(p)01

0.36420.37160.7358(0.02)(0.98)(0.02)(0.98)

1.已知某一种工序质量特性服从正态分布,即x∽N(μ,σ), 通过抽取样本,得到 =6, 样本标准差 s=3, 假设工序无偏且工序公差 T=15.(1)计算工序能力指数,并判断工序能力等级。

(2)计算产品不合格率。

解:(1)Cp=T/6×s=15/6×3=0.833<1,在0.67到1之间,处于工序能力三级,说明工序能力不足。

(2)PPUPL2PL,PLP(XTL)P(X

TL

)P(Z3Cp)(3Cp)

5.心理学小抄 篇五

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的原因:人的本性所致,角色的不同,强迫依从

如何改变旅游产品或服务,才能改变旅游者的态度:应全面考虑产品或服务对旅游消费者的意义;改变从业人员的态度,仪表,服务价格及服务方式;微笑的服务仪表;改变或加强服务尝场所的数目;提供时间上的便利;展示有形产品与设施

怎样理解解释产品或服务不变,一些新的知觉形象也能促使态度改变:以某种分方式或追加新的信息,即关于某项旅游产品或服务,以及这些产品或服务如何有益于旅游者的信息,可以改变旅游者的知觉,从而促使其态度作相应的改变

宣传对旅游者态度变化的影响取决于哪些因素:可信性因素;专业性因素;表达方式因素;宣传的内容与组织

激励员工的三个层次:个人行为的方向;与员工工作的努力程度相关;坚持

绩效和激励的关系:员工的激励水平越高,绩效就越好

那些因素制约了饭店业管理者对激励理论的充分运用:饭店业中许多工作的性质;公司政策行政管理以及管理理念;管理者的权利和所掌握资源的范围;员工的类型;管理者的压力;管理者的时间

如何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良好的物质工作条件;工作时间和安排尽量满足员工的需求;工资待遇不低于或高于竞争对手 培养员工的意义和方法:有利于士气,它能给员工一种向前进的感觉,从而避免员工失去新鲜感或者原地踏步停滞不前,也有利于他们接受管理者的领导地位;方法:培训,反馈,鼓励,支持以及提供合适的设备并且从总体上协助他们的工作

潜在压力感的三个来源:环境:不仅会影响组织结构的设计,也会形象组织员工的压力水平。组织:任务要求;人际关系;组织结构;组织领导作风;组织生命周期。个体因素:上述两类压力来源属于外在因素,而在心里因素上,挫折与冲突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 在组织中产生挫折的因素:拖延;缺乏;丧失;失败

什么是压力的行为反应:指受到压力的个人在克服压力的意图方面进行的公开活动

压力行为反应有哪几种:问题解决退缩运用添加物

什么是防御机制,包括那些内容:是减少压力引起的忧虑的心里意向内容包括文饰投射转移反向补偿抑制

组织可以采取那些措施来减轻员工的压力感:实行时间管理法增强体育锻炼进行放松训练扩大社会支持网络

人际关系在管理中的意义:组织中人际关系的好坏不仅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且对组织的社会时间效果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对组织两个文明⑴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组织团结⑵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的建设也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社会知觉的常见形式: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刻板效应

构成人际吸引的因素:接近且相纳相似或相补相悦因素性格与能力

人际关系调节的原则和方法:情感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事业性原则方法:工作环境改善个性心里修养

为什么说旅游审美是一个综合的审美心里过程:自然审美;人文与社会审美;文化艺术审美;饮食生活审美

导游应具备那些心里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能力品质

简述AIDA原则在组织导游活动的应用:如因某种原因导游不得不改变日程计划其中涉及改换旅游者感兴趣的参观项目,导游在解释改变日程的原因时,提出替换的参观项目并加以声明,使新项目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A)引导旅游者兴趣的转移(I)产生观看新项目的愿望(D)从而同意导游改变日程,接受安排(A)

导游语言的标准和要求:友好的语言美的语言科学的语言生动活泼的语言要求语言畅达, 措词恰当,鲜明生动, 富有表情 诙谐幽默, 风趣活泼语气文雅, 合乎礼仪

经典性条件反射特点:当一种引起反应的刺激与另一种自身不能引起反应的刺激一起出现时,就会发生经典性条件反射,过了一段时间,第二种刺激会因为它与第一种刺激在一起而产生与第一种刺激相似的反应。

工具性条件反射特点:环境以奖励的方式提供正强化,加强了反应并使消费者做出适当的行为;负强化也会加强反应,并使消费者做出适当的行为;与人们做某事是未来避免不高兴不同,惩罚是指一种反应导致了不愉快的事件发生,当惩罚发生后,消费者就不再重复这种行为

学习和态度的关系,态度可以习得吗:动机是一种生理上和心里上的紧张;一个人所持的态度是学习过程的结果,态度可以通过人们扮演的角色而习得,教育是学习态度的一种有效方式,态度的学习也在很大程度上受知觉的影响,态度的学习也收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态度作为人们经验的一个结果也可以习得并且尅在购买和享受旅游服务中学习

旅游者决策时可能觉察到的风险原因:不确定的购买目标;不确定的购买酬报;缺乏购买经验;积极和消极的结果;同等身份的人的影响;经济上

降低觉察到的风险措施:降低对产品和服务的期望;信赖一种品牌的产品;寻求信息

旅游者决策后为什么还可能存在疑虑: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疑虑是购买前难以对几个可供选择的产品做出选择的延续;消费者在购买之后收到挫折,或者遇到预料不到的困难,而产生购买后的疑虑

降低觉察到的风险策略:接触新的信息;通过遗忘弃选对像讨人喜欢的特点;将某人购买决定合理化;

满意者和最佳者的行为差异:满意者往往未加深思熟滤就做出决定,而且事后也不会有任何疑虑和后悔;最佳者花很大时间和精力去评估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案

6.城市财政同城市管理问题初探 篇六

一、城市管理和城市财政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需求的不断提升, 市民对城市管理者的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城市的管理者只能扩大自己的规模, 不断增添新的管理职能。我国目前要求城市管理者在城市管理过程中做到“减少施政成本”、“提升服务质量”, 以满足现代社会广大市民在物质和文化方面的需求。但是, 如果想要提升服务的质量, 相应的是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的财政支出也是一路水涨船高, 和“减少施政成本”的理念相违背。而如果城市的管理水平一直不提高, 则无法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投资, 而且当地的市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也会使他们离开去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的地方, 这对城市的发展将是灾难性的。城市的财政也会陷入一个死循环, 没有更多的财政收入也无法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上投入更多。所以, 处理好城市管理和城市财政的关系是十分的重要。

二、城市管理与城市财政存在的问题

(一) 管理体制落后

城市管理者在执行管理职能时没有明确的体制限制, 相关部门之间没有合理的协调力、配合也完全没有相应的法制法规, 往往多个部门管一件事, 或者许多方面又没有相关部门去管理, 没有真正形成一个科学的、有制度的管理体系。在城市的管理过程中各部门不能做到一个完整体系的效应。城市各部门之间的管理机制没有真正形成, 使得各部门之间没有相应的法规去遵守, 更何谈依法行政。导致城市管理者在行政过程中执行力效率非常低, 城市管理又往往陷于一些老大难的问题, 管理者又不能拿出解决的方法, 依然是按原来的方法走, 就这样, 大量的财政资金经常被重复投入到这些不断重复的问题, 但是问题却没有得到彻底根治。造成了城市财政的浪费, 也使得城市财政资金被拖垮, 严重降低了公共财政的使用效益。

(二) 矛盾问题不重视

管理体制落后必然导致管理者在处理矛盾问题上懈怠和推脱, 管理者不愿意为城市的管理承担责任还指望谁来承担这个责任呢?某些地区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只是重视重点工程的完成效果, 而不关注工程发挥的效益, 导致许多实际使用效益不大的工程花费了大量的财政资金。在扩大城区建设方面也是只看城区的扩展速度有多快, 面积有多大, 而对城区产生的实际经济效益没有过多的讨论。管理者认为只要城市建设加快, 就能提升城市的形象, 就会吸引大量的投资者来这里投资。而在对待老城区问题上又是投入资金不到位, 导致老城区的改建工作进度缓慢, 功能设施不健全, 容易发生许多意外因素的问题, 需要不断投入资金去修理, 重复的修缮资金对财政资金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这种矛盾若不及时解决, 必然造成城市管理方面和城市财政方面的矛盾加剧, 财政资金捉襟见肘, 影响了后期的城市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 经费安排不全面

城市财政资金使用矛盾化也是经费安排不全面的一种表现, 矛盾是经费使用的不合理浪费。经费使用不全面是部分管理方面资金的缺失, 导致的城市管理工作出现纰漏。比如说,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人口的增加, 对城市的环境保护和垃圾处理都产生了很大的压力。如果管理者在这方面的不重视必然导致城市管理工作的缺失, 整体成绩上不去, 其他方面做的再好也是不可求的。最终落后的一面还是要拖住城市发展的进度, 财政终归要在过去缺失的一面给予后期的大量投入, 以挽救过去的错失。

三、城市管理过程中城市财政不良问题的处理方法

当代社会对城市管理者的要求必然是一个新的挑战, 而城市的财政问题与城市管理的模式也要有一个新的定义关系, 不仅从体制上向新模式有一个转变过程, 在管理思想上也要有一个质的飞跃。城市财政的处理机制必须得到一定的完善, 有一定的法律法规用以约束财政的处理方法。市民也有权利知道城市财政的开支细节, 管理者也有责任听取来自的社会的建议。城市不是政府的, 而是社会大众的。所以, 处理管理与财政的关系必须从根本予以解决。

(一) 体制上的改革

当前城市管理部门在机构上存在冗余问题, 即在一方面的事务管理上存在多个部门全力重叠, 这样就形成多部门人员浪费, 自然对财政支出也是一种浪费。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是完善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也决定着一个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从法制上, 政府应该不断加强管理部门依法管理的能力;精简管理结构, 避免管理机构的臃肿, 裁减大批“冗官、冗员”;加强反腐败力度, 避免公共财政被腐败者大量吞噬。从体制上为城市管理所需要的财政支出加上硬性约束。这样的改革也符合城市的现代化建设, 从体制上的落后到体制的转变, 城市管理工作也会变的十分的有效。

(二) 从根本原因上解决矛盾问题

城市管理者在矛盾性问题上应该积极处理, 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避免财政资金的重复投入使用, 从而彻底的解决死循环问题。财政资金从死循环中脱离就能够把大量的财政投入到有助于城市建设发展的问题上来, 城市经济也能健康良好的向前发展。政府的财政问题也不再出现财政困难, 良好的城市经济建设必然带动财政的良好收益。合理安排财政资金投入的有收益性, 社会服务效益大的服务上,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服务社会的功能。城市管理过程中转换观念, 探讨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能墨守成规, 一成不变。城市管理工作也会顺利进行, 为良好的财政收益构建有利的环境。

(三) 制订财政支出的计划表

财政支出必须制定一份详细的计划表, 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逐步推行以“有计划的财政支出”的综合财政管理改革。逐步实现两个转变:一是财政预算支出必须符合城市管理规定计划, 不能盲目的开支公共财政资金;二是财政资金支出计划表向公众透明, 管理者对财政的支出既然是服务于大众, 所以广大群中国就有知情的权力。计划开支的财政资金管就得围绕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这条主线, 依据提前的科学规划, 建立预算资金的合理使用。要实现财政预算计划支出, 一要建立城市财政支出预先报表制度, 建立全面反映财政支出情况的预决算报表制度和综合预算审批制度以及一系列有关的财务报告制度。对城市管理活动的经济需求、资金来源和营运、经营服务等情况作出相应的全面、综合、科学、规范的反映, 掌握管理活动的具体细节, 为管理者提供更加全面、清晰的基础性材料, 并以此确定财政支出的方向。二要建立新的审核标准用来定义管理部门财务状况的指标体系。应根据管理部门的具体情况, 秉着精简施政的原则, 建立新的财政支出指标体系, 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审核管理部门财政支出的必要性, 计算财政支出的最大收益。三要统一管理预算机制。要加快财政预算支出的立法进程, 制定《城市管理与城市财政合理关系体系》, 为全面实行财政支出计划表提供法律保证;同时建立相应的票据管理制度, 确保有关部门能够核实相关信息, 为有计划的决策服务。

四、总结

未来的城市管理不仅仅和以往的政府行政执法所相同, 而是朝着多样化进行发展, 城市管理更应该看作对城市的经营。通过以上分析, 竞争环境下的城市管理必须紧跟时代的脚步, 不断更新管理体制, 优化财政支出方案, 去经营好这个城市。总之, 城市管理者应当着重处理好城市财政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矛盾, 两者相辅相成, 互相成为前进的推动力。而不是一方的不合理安排阻碍了另一方的工作进程。城市财政支撑城市管理的工作正常进行, 城市管理服务与城市财政的良好健康收益, 城市的发展才能充满活力, 城市的建设才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鹏程.基于财政预算的城市管理和管养问题分析[J].会计师, 2011 (10) :82-83.

[2]申剑, 白庆华.城市管理中的“双环困境”及其解决途径[J].现代城市研究, 2006 (06) :77-82.

上一篇:四级作文经典开头下一篇:工程建设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