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望

2024-10-21

古诗三首望(共10篇)

1.古诗三首望 篇一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能背诵并任选一首默写。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学习准备

1、课前可让学生回忆课上或课外学过李白、苏轼的哪些诗或词。

2、收集一些描写山水的古诗读一读。

三、学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第一首,第二课时学习第二首。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交流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描写水的诗

2、自己把《望天门山》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说得具体些,而不仅仅是用白话翻译古诗。还可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画好后,到讲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并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读成诵。

6、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想象,写一篇短文。

第二学时

1、交流背诵学过的苏轼的诗,描山水的诗。背诵《望天门山》。

2、自己把《题西林壁》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说得具体些,而不仅仅是用白话翻译古诗。还可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画好后,到讲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并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特别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可以用张开的手来帮助理解――“横看”五个手指像五座山峰;侧看就是一座山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则要想象:远处看到的可能是什么样――崇山峻岭,连绵起伏;近处看到的可能是――一座或几座山峰;高处看到的可能是――白云之上,大大小小的山头;低处看到的可能是――悬崖峭壁,仰头看那山是十分雄伟……

5、那么,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呢?为什么始终看不出呢?小组讨论。

6、大组交流,明白:作者写景中寄寓了一个深刻而又普遍的道理――当局着迷,旁观者清。

7、背诵和默写。

1.《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2.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教学设计

3.古诗两首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4.《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5.李白《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6.古诗春晓教学设计

7.古诗秋思教学设计

8.古诗乞巧教学设计

9.儿童童诗两首教学设计

10.诗经两首采薇教学设计

2.“首望”公益季 传递“爱能量” 篇二

据首创置业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首望”公益季,意在表达集合社会各方之可能力量,牵手相助,守护留守儿童,守护未来之希望之意。此次“首望计划”同时在数个方面实现了大联动。第一是“区域联动”,“首望”公益季目前已经在北京、重庆、西安、天津、沈阳、南京、成都等10多个城市同步启动。各个城市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不同的公益方式和公益内容。第二是“内容联动”,“爱的火车”、“爱的邮包”、“爱的接力”、“爱的拍卖”等数项公益子计划的實施,使得此次大型公益计划的内容,既包含了对留守儿童物质生活的关注,也涵盖了对其精神生活的极大关心。第三是实现公益主体联动,此次首创置业充分利用“首创会”的平台,集合了社会机构、公益组织、高校团体、客户个人等社会力量,广泛合作、群策群力。第四是此次首望计划还实现了媒体全联动,主流社会媒体、首创会微博、微信、网站等自媒体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实现信息的全流通和全覆盖。

据此,有业内人士表示,“首望”公益季充分体现“首创会”与会员及各地客户共同作为公益主体的意义,是其“联动化公益”的实际推进,这将成为首创置业独特的社区公益文化和公益类型。

3.古诗三首 篇三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古诗。

3、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会写“吟、瑟”2个生字。

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诗句。

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朗读、理解并背诵《望天门山》和《山行》两首古诗。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句中表达的情感。教学准备:录像(长江波涛翻滚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学习《望天门山》

1、学习诗的前两句:

在预习中,你对“天门”和“楚江”有哪些了解?

设问:想象一下,楚江的“开”与“天门”的“中断”有什么关系?追问: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是啊,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它显示出的力量是神奇的,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想象着这幅动态的画面,读出“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气势来!

再读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你有什么疑问吗?

围绕上述问题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可以深入想一想,这句话突出描写的是谁的力量?

小结: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连起来读读诗的前两句,感受一下“山”的雄姿和“江”的汹涌,两相辉映,这种大自然的杰作令人震撼,要努力通过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2、学习后两句。

一望:“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再望:“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根据诗句展开想象,诗人李白在远望中看到了什么?(青山、孤帆、太阳)

自己读读这两句诗,你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

设问:你如何理解诗句中“出”这个字的含义?

3、语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吟诵诗句。

根据历史考证,《望天门山》写于725年冬天.

当时正值初冬,北风呼啸,李白身上加了棉衣又上了船,顺江东下,到了长江中游楚国地带的当涂(今安徽省)。这里长江两岸有两座山,隔江对峙,合称天门山,长江碧水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大概是因为天冷的原因,江上的行船并不多,李白望见,有一片孤帆从天边飘来。李白站在船头吟唱《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教师用话音和手势提示学生进入角色,自由诵读古诗。)

二、学习《山行》

1、质疑问难

预习中,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订正字音:石径斜(xia)生(sheng)处

理解难词含义:

石径斜:不正,弯曲不直。(教师通过板画,帮助学生想象: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这小路弯弯曲曲,通向远方。)

白云生处:白云形成(出现)的地方,指山的高处。(引导学生翻看书中插图,了解“白云生处”这一特定的位置。

2、品读诗句

自由诵读,思考:诗人来到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眼帘?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语言训练:这些景物在作者眼中构成了一副秋山旅行图,你能按照诗句的描写顺序,说说这幅画面的内容吗?

设问: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最钟情于哪种景物?从诗句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来?

学生发言,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师: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

师生讨论共同体会出: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南方农历二月鲜花盛开)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受到了山

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引导学生入境入境地读: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放声诵读,力求读出诗句中的那份真情。

追问:那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结:这首诗中,作者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伏秋山旅行图,再加上“上”“生”“停车”这些动态描写,以及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百读不厌。最后,让我们再次诵读,以求尽快地把这千古传诵的诗篇积累下来吧!

三、作业

抄写、背诵两手古诗。

四、板书

望天门山山行

(唐)李白(唐)杜牧

天门中断楚江开,寒山石径

碧水东流至此回。白云人家

两岸青山相对出,枫林

孤帆一片日边来。霜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暮江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意境。

教具准备:

幻灯片古筝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又积累了两首古诗,我们一起背一背,好吗?在背的过程中,我想同学们的脑海中一定出现了诗中描写的画面。的确,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今天,我们再学习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很有名的七言绝句,看看他带给我们的又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二、导入新课

1、解题导读。

板书题目:暮江吟

同学们看看老师写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有人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

对,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能看出什么呢?读读诗题,强调“吟”的读音。

什么是“吟”呢?请你们从老师的读中体会体会。

谁体会到了?

2、自主学习,合作解疑

请同学们充分利用书中的注释和手中的字典、资料,自学这首诗,遇到疑惑的地方,自己解决不了,就在书上作好记号,我们一会儿讨论解决。现在,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说说自己学习后的收获?

(1)一道残阳铺水中,生初步理解后,师追问:“一道”是个数量词,我们现在常常说一道彩虹,一道光束,为什白居易在诗中说“一道残阳”呢?

讨论:“铺、照、射”有什么不同?

是啊,秋天的夕阳光线柔和,平缓的铺在江面上,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2)半江瑟瑟半江红。

补充讲解:瑟瑟,本是珍宝名,它的颜色是绿的,因此借它来指碧绿色。始终是用来形容背阴处江水的碧绿色。

共同探究:诗人说,“半江瑟瑟半江红。”,是说江水一半绿色,一半红色吗?江水颜色的不同,真的界限那么清楚吗?这个“一半”应该怎样理解?情境中诵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可以加上手势,美美得吟诵起来吧!

(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设问: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的用法和含义与现在不同,在理解的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可怜——可爱)(真珠——珍珠)

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含义,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参考说法:更让人爱怜的,是九月初三凉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亮的露水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

多美的景象呀!用心体会,放声读出来!

现在,我们配上音乐,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白居易的内心情感,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脍炙人口的《暮江吟》吧!

放音乐,学生开始吟诵。

三、拓展阅读

其实,白居易这样的写景诗词还有很多,如这首《忆江南》,同学们可以对

照《暮江吟》,体会一下它们的相同与不同?

四、作业

1、在本上默写三首古诗。

2、搜集其他描写景物的诗词来读一读,背一背。

五、板书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五:幻灯片内容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分析】

这首词描写江南春色。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篇尾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一个“忆”字既道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怀念之情,又顿生出一种蓬蓬勃勃的韵致,把读者带入美不胜收的境界中。

4.4.古诗三首 篇四

1.背诵这首古诗,思考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2.思考这首古诗写了什么时间的红叶。

原文:

①杜录事②题红叶

【唐】白居易

寒山十月旦③,霜叶④一时⑤新。

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⑥春。

连行排帐⑦,乱落剪红巾。

解驻篮⑧看,风前唯⑨两人。

注释

和:意思是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

杜录事:指杜牧。

旦:早晨。

霜叶:经霜打了的树叶。

一时:四季中的一季,在这里指秋季。

待:等到。

绛帐:深红色的帐。

篮舆:竹轿。

唯:只有。

译文

农历十月的早晨,寒山上的树叶经霜打了以后,在秋天里一下子都变了样。漫山的红叶,就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火红火红的,但却不是因为火才使它这样红的;又像盛开的鲜花红红的,但却没有等到春天就开放了。一行接一行的树,就像排列成行的深红色的帷帐;零乱飘落的树叶,就像剪碎的红色头巾,一块块地飘呀飘。能停下竹轿临风欣赏这秋天红叶的美丽景色的,只有我和杜牧两个人。

赏析

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早已成为人口的名句了,另一位著名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读了杜牧的这首红叶诗,也写了一首红叶诗,就是这首《和杜录事题红叶》。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中间两联写得最美,诗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把秋天的红叶写得如火、如花、如绛帐、如红巾。在诗人眼中,秋色中的寒山也是那样美丽,那样可爱,那样动人。诗人用他那生动的语言,在我们面前描绘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使我们好像也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了。

参考答案:

1.作者写了对红叶的喜爱,表达了诗人热爱秋天的感情。

2.写了秋天早晨的红叶。

请认真听读,思考问题。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冷”“凉”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原文:

夕①

【唐】杜

银烛②秋光冷画③,轻罗小扇④扑流⑤。

天阶⑥夜色凉如水,坐看⑦牵牛织女星⑧。

注释

①秋夕:秋天的夜晚。

②银烛:银色而精美的蜡烛。银,一作“红”。

③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④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

⑤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⑥天阶:露天的石阶。天,一作“瑶”。

⑦坐看:坐着朝天看。坐:一作“卧”。

⑧牵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指牵牛星、织女星。亦指古代神话中的人物——牵牛和织女。

译文

在秋夜里烛光映照着画屏,手拿着小罗扇扑打萤火虫。

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寝宫凝视牛郎织女星。

赏析

这首诗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写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二句写宫女扑萤打发时光,排愁绪;三、四句写宫女夜深仍不能眠,仰望牵牛织女星。“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参考答案:

1.秋天的晚上,月色溶溶,银烛高烧,画屏清冷,一个人拿着轻罗小扇在扑打萤火虫。台阶上笼罩着如水的月色,百无聊赖的坐看牵牛织女星。

5.古诗三首 篇五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讨论懂得诗人看不清庐山真面目的原因。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4、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通过朗读、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题西林壁》这首诗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上中。”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背诵第一首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懂得诗人看不清庐山真面目的原因。

教学重点:通过读,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学习读诗句的押韵。

过程:

一、 导入:

生背已学古诗,并及时指导语气。

二、 新授:

1、 生介绍作者苏轼。

2、 指导学习古诗的方法。

(1) 边读诗边注意字的读音,注意读诗的韵味。

(2) 对照注释或和同学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

(3) 小组交流。

(4) 指名讲古诗的意思,其它同学补充。

3、 体会诗意理解诗人看不清庐山真面目的原因。

4、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古诗。

5、 作业: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

预习下两首古诗。

反思:通过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学古诗的方法,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基本达到目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读古诗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利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自学古诗。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背诵昨天学习的古诗,并说出大概意思。

二、 新授:

1、 你们还记得昨天我们是怎么学习古诗得吗?

2、 看注释自学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也可小组合作学习两首。师及时到各组点拨。

3、 一生试讲,其它学生补充。

4、 结合诗句说说这两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 小组交流。

6、 汇报,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7、 用你喜欢的方式背诵古诗。

作业:背诵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6.《古诗三首》忆江南 篇六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二、重难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三、自学指导

1、了解诗人白居易。

2、读古诗,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3、根据注释,结合工具书理解诗句。

4、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自主合作探究(展示提升)

(一)、学生自读,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初步理解

(二)、小组合作学习

1、互读古诗。

2、交流诗意。

(三)、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3、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教师点拨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

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缓慢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合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板书设计

忆江南

总写:江南好

江花红胜火对江南的怀念

具体描写

江水绿如蓝

7.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 篇七

《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的一些表达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重点难点

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谈话导入

概述本单元课文内容

二、诵读感悟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三首诗。

2、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诵读节奏及情感。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4、齐读。

5、要求同学们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二、学习《望岳》

1、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人蜀,友人严武推存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作品有“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期漫游齐赵时所作。诗写泰山景色的雄奇秀丽以及登上日观峰的新奇感受。

2、赏析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到暮,产由望岳悬想站将来的登岳。

(2)理解诗的意境 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首联两句,从远望角度写泰山高大雄伟的景象。

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郁,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三字,构思奇特,生动形象,富于动感,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郁,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颔联两句,从近望的角度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形象。

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一个“割”字用得新奇有力,仿佛“昏”和“晓”是泰山“割”开的,写出了泰山雄伟高峻的气势。这一联虚实结合,化静为动,使静止的山峰充满活力。

③“荡胸生曾云,决眦人归鸟。”颈联两句,从凝望的角度来写泰山,通过动态的画面,极力表现出泰山的高大。

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这一联以云和鸟烘托泰山的高大雄伟,并写出诗人长久望泰山的出神和内心汹涌的豪情,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尾联两句,写作者由仰望泰山而产生的登临泰山绝顶的愿望。

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一览众山小”化用《孟子尽心上》“,登东山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一语,十分巧妙,而使之更富有诗意,更劲拔有力。

全诗不着一个“望”字,但句句都在在写向岳而望。就距离而言,“望”自远而近,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望,颈联写细望;就时间而言,“望”是自朝至暮,进而由望岳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情状。全诗紧扣一个“望”字着笔,描写望泰山所见所感,使一“望”字贯穿始终,成为全诗红线。

小结:全诗紧紧围绕诗题“望岳”中的“望”字着笔,重在描写望山所见所感,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和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二、学习《钱塘湖春行》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邽(今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2、赏析

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略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诗人在这儿完全陶醉了,留连忘返了。这两句写诗人游春非常尽兴。

小结:诗中描写了诗人骑马所见到的西湖早春的旖旎春光,表现了世间万物在春光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塑造出诗人诗人欣然观景的形象,表达了春色喜人,生机盎然的意境,抒发了喜爱早春风光,闲适自得的感情。

三、学习《登飞来峰》

1、字介甫,后“半山老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当过宰相,在宋神宗支持下坚持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我的计和散文都写得很好,在北宋文坛上有要的地位。了的诗继承的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赏析

前两句“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千寻,言高。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意思是“高的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高的塔,听人说早上公鸡鸣啼时,在塔上可以看到旭日初升的奇丽景观。” 第二句以“见日升”,从一个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能听见鸡鸣,这还是写塔高。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三四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直抒胸臆,意思是“我不用担心浮动的云遮住我的极目远眺的视线了,那时因为我已身处凌空的最高层呀。”仅仅十字,境界全出。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四、探讨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有什么深刻含义?说说这两句诗对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有什么启发。

含义:这两句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这两句诗,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

启发:作为今天的年轻人,我们要学习杜甫心胸开阔、敢于进取、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习杜甫从小树立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中的“浮云”比喻什么?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比喻困难、挫折、障碍等。我们可以领略到的哲理有:(1)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2)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四、有感情朗读这三首诗

8.古诗三首六上 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习《石灰吟》、《竹石》《夏日绝句》,学会诗中“谦、锤、凿、焚、任”等生字,知道“千锤万凿、若等闲、清白、坚劲”等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情操美。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老师也做适当的准备,可以准备一些书面资料)

2、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3、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石灰吟》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先后板书:志、诗言志、托物言志,问学生是什么意思?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言志、托物言志的诗。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写的——(学生齐读课题《石灰吟》)。

二、解释题目,简介作者

1、“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有赞扬、称颂的意思。所以题目的意思是(所以这是一首赞美石灰的诗)。

2、你还知道带有“吟”的诗题吗?(《暮江吟》、《游子吟》等)

3、简介作者。

三、学习古诗方法回顾

1读(按古诗的韵律节奏读好古诗)2知诗人解诗题 3 抓字眼 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四学习古诗

(一)读通 读好

1.自由读诗

2.多种形式读:

指名读。

自由读。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师生对读。

(二)了解“石灰”其物

1、普普通通的石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使于谦为它写下这首诗呢?请同学们听一段介绍。

【课件出示:《石灰的自述》】提问:从这段介绍中你知道了什么?

2、读诗句。

(三)理解诗意,读懂古诗

1、理解诗意的方法: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然后采取“扩展、增补、调换、连缀的方法概括诗句意思。

2、请同学借助注释,试着理解诗意,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注上记号。

3、同位互相说说。

4、集体交流,师随机指导出示课件。适当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时加上关联词(如:即使身体粉碎变成石灰,也不畏惧。因为,它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间。)

五、了解“托物言志”,悟诗情

过渡:这首诗字字明白如话,同学们大概都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吧?

1.《石灰吟》,吟的应该是石灰。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让人分明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具有了人的情感。请你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哪些地方,让你有这样的感觉?

2、诗人敬佩、歌颂石灰的什么品格呢?

3、于谦触景生情,于是借石灰表达自己的志向。这叫托物言志。

4、从诗中看,于谦的志向是什么? 找出诗句回答

3、让我们记住于谦十二岁时写下的豪言壮语。

六、感悟诗人品格

过渡:于谦有没有实践自己的诺言,他留给世人的“清白”究竟是什么?

课件自读资料一:这留下的清白中是两袖清风

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以权谋私,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巡抚于谦每次进京奏诗,总是不带任何礼品。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金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以示对那些奉承之贪官的嘲弄。两袖清风的成语从此流传下来。

自读资料二:这留下的清白中是精忠报国的思想 力挽狂澜的能力

正统十四年间,英宗皇帝一意孤行,胡乱行军,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英宗被敌人俘虏。面对身陷敌营成为人质的皇帝,蒙古部队精锐的士兵,城中惊慌失措的百姓,不堪一击士气低落的明军,而朝中大臣只顾逃命。当所有人都对现状绝望的时候,于谦挺身而出,担当重任,一力承担,苦苦支撑,直至胜利的到来。

自读资料三:这留下的清白中是清正廉洁、不畏强权

于谦身居高位,在他几十年的官场生涯中没有贪过污,没有受过贿。当时皇帝身边最为宠信的大宦官王振一直看于谦不顺眼,便找了个借口,把于谦关押了起来。由于于谦深得百姓尊重,威望很高,王振无奈又把于谦放了出来。在大牢里就大骂王振的于谦出狱后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清廉如故。

自读资料四:这留下的清白中是报效祖国的一片丹心

于谦从小就立志做一个像文天祥那样的人,无论严寒酷暑,他都在孤灯下苦读,一心想要成为国家的栋梁。

七、总结全文:课件 后人如此评价于谦:

有巍巍定难之功

有侃侃立朝之节

有孜孜及民之惠

有儌儌律贪之洁

五百年过去了,于谦从不曾离开过,他鲜活地立在人们心中;再过五百年,他也仍然立在人们心中。让我们吟这这首诗,记住这位力挽狂澜的民族英雄。齐读全诗。

八、作业

1填空课件

2、背诵全诗

板书:石灰吟

明 于谦托物言志

报效祖国清正廉洁

坚贞不屈不畏强权

洁身自好赤胆忠心

第二课时

内容:《竹石》

教学流程

一、回顾导入。

1、背诵于谦的《石灰吟》。

交流:在于谦的《石灰吟》诗中,你读到了什么?

小结:诗言志。

这节课我们要读的是一位画家郑燮写的《竹石》。

二、学习古诗方法回顾

1知诗人解诗题2读(按古诗的韵律节奏读好古诗)3 抓字眼 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三、知诗人解诗题

1、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并出示课件

2、读着“竹石”这个诗题,我不免产生了一个问题?这首诗到底是写竹还是写石啊?你们说呢?

3、自读,说说这首诗写的到底是什么?

四、读通读好

采用各种形式读。

五、理解诗意,读懂古诗

1、理解诗意的方法: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然后采取“扩展、增补、调换、连缀的方法概括诗句意思。

2、请同学借助注释,试着理解诗意,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注上记号。

3、同位互相说说。

4、集体交流,师随机指导出示课件。

六、想意境悟诗情

1、竹的生长环境怎样?从诗中哪些词感悟到的?

2、这些岩石中的竹具有怎样的品格?

3、读着这托物言志这首诗,我们只是看到一株株坚强不屈、挺拔有力的竹子而已吗?我们还能看到诗人怎样的志向呢?

七、拓展

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八、作业

1、填空课件

2、照样子,写词语。

东西南北 春夏秋冬____________________

千磨万击 千变万化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

竹 石

郑燮咏物明志

咬定立根坚忍不拔

千磨万击坚劲顽强不屈

第三课时

内容:《夏日绝句》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介绍李清照

1、板书“英雄”,哪些人称得上“英雄”?现代汉语词典上作了三种概括:(1)才能勇武过人的人;(2)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佩的人;(3)具有英雄品质的人。

2、古今中外,你知道哪些英雄?

3、下面,老师给大家推荐一位女英雄――李清照。(课件出示,师朗诵)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李清照写的一首小诗。

二、读通读好全诗

1、同学们,两千多年前的楚汉战争时期,出现过一位大名鼎鼎、叱咤风云的英雄,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墨客写文章评述过项羽,其中最著名的是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课件出示,师朗诵)

2、请同学们自由读通读好全诗

3、同学们,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读起来壮怀激烈,铿锵有力。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正音,如“为”念第二声。)

三、理解诗意

1、同学们,这首诗中李清照用了两个词语赞颂项羽的英雄气概,找到了吗?(人杰、鬼雄)课件

2、你怎么理解这两个词语?

(人杰:人中的豪杰、人中俊杰、了不起的人物、杰出的人、出色的人;

鬼雄:鬼中的英雄、)

3、成语词典中有两个成语给我们展示了项羽的英雄气概(课件出示,学生跟读)

4、读了这两个成语,联系前两句诗,你对项羽有何感慨?(交流)

(项羽认为人活着,就要成为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不管是生还是死,都要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这就是项羽的本色。)

5、指名读这两句诗。(慷慨激昂,坚定有力)

6、这两句诗“惊天地,泣鬼神”,八百年来令多少男儿汗颜。请全体男孩子再来念一念这两句诗。)

7、同学们,最令人心动、最令人感慨的还是第四句诗“不肯过江东”。

江东,是指江南的东部,咱们这儿就属于江东,江东是项羽的老家。当年,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弟子转战中原,项羽是江东的骄傲。江东的父老乡亲都盼望着项羽胜利归来。可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呢?

咱们来看一段悲壮的历史。(课件出示,学生跟读)

读了这段话,联系“不肯过江东”,你对项羽又有何感慨?

(项羽宁死不屈、百屈不挠、悲壮豪迈、光明磊落、浩然正气、敢作敢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引导:项羽如果回到江东,江东的父老乡亲会原谅他吗?项羽当时有的是时间逃生,可他却选择了死,不想成为敌人的俘虏,不想在敌人的刀下。

同学们,要读好这一句,读出项羽宁死不屈、悲壮豪迈的英雄气概,关键是读好哪一个词?(不肯)指名读这一句。

能不能把“不肯”换成“不愿”、“不想”、“不能”?(不能)为什么?

师:“不肯”一词,写出了项羽以死相报,无愧于八尺男儿之身,无愧于江东父老之托,无愧于“人杰鬼雄”之名。谁再来读读这一句。

8、交流对诗句意思的理解随即出示课件

四、悟诗情。

1、同学们,楚汉战争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至今思项羽”,宋朝的李清照为什么要去追思

一位一千多年前的失败的英雄呢?(交流)

(一是因为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气概;

二是因为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的豪言壮语。)

2、没有别的原因呢?咱们来看一看李清照写这一首绝句的时代背景。(课件出示,学生跟读)

读了这段话,联系“至今思项羽”,你对项羽,或对李清照,或对南宋朝廷有何感慨?(写下来,交流)

同学们,咱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这一首诗中的“人杰鬼雄”,既是对项羽英雄气概的赞颂,又是对宋朝懦夫的尖锐讽刺,更是李清照高尚民族气节的铿锵表白。虽然李清照不是战场上的英雄,但她的爱国热情足以配得上“英雄”的美名!

同学们,让我们全体起立,振奋精神,再次齐读这首诗,再次感受英雄的气概。

五、作业

学习本课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写一篇作文。

二次备课:

9.《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篇九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篇1

古诗在这个学期被选为我们学校的打磨课内容,如何教古诗便成为我们教研活动的主题。一首古诗被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重复着,为的是找到教古诗的最佳方法。这次我选择《秋思》这首诗,它排在三首表达思乡情诗歌的中间。虽然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个字,但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如何传递给没有雷同生活经历的学生,让学生感受着诗人的感受,想着诗人的所想?除了诗的内容外,我到底要通过《秋思》这个载体教给学生什么?诗的课堂到底应该是个怎样的课堂?……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断呈现在我的脑海中。

在这之前,我听过三年级两位老师教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她们的教学方法大同小异,亮点是能借助多媒体把学生带进一个诗意的课堂。我个人也认为古诗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诗意的课堂?我想方设法让《秋思》的情意在诗意的课堂上流泻。

一、在读中彰显诗性。

我一直认为诗的教学应不同于其它的课文阅读教学。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可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深入品味体会,但诗一经这样折腾就会把诗拆得支离破碎,它就失去了诗本身的整体完整性。为了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诵读。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秋思》在诵读中流淌。开始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理解诗的意思。接着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最后熟读成背。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诗的味道。

二、在想象中丰富诗意。

在众多的借写家书的诗中,张籍的这一首《秋思》获得的评价最高。王安石说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它语言精炼,蕴含丰富的内容。题目有“思”,而整首诗中却没有一个“思”字,那这个“思”究竟藏在哪呢?在深入备课后,我觉得诗中的“见秋风”可作为教学这首诗的突破口。“意万重”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我个人觉得引导学生想象,丰富学生对“见秋风”的表象,加深对“意万重”的理解。这样对学生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学生对这首诗有了整体的印象后,我马上抓住诗眼“见”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学生一次次想象“见到什么”“见不到什么”,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我营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对比中,以有形的景来衬无形的思,循序渐进地引领孩子们探究、品味“见秋风”。希望想象到的画面成为学生通往作者内心的桥梁,让学生与作者感同身受。

三、在遗憾中憧憬未来

课后的集体评课中,许多老师也认同我这样处理所带来的效果,值得一学,同时也指出我的不足之处是多媒体课件中少了把学生带入意境的声音,多了一些不必出现的秋景图。今后在制作、运用多媒体课件时,我会向一些年轻老师学习,提高制作课件的能力。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篇2

在《渔歌子》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了解词的大意,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词意,特别强调让学生比较同是描写江南春景的两首词的异同。

但是从课堂效果来看,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我过于注重结果——比较异同,忽视了过程的体验——朗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美景,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

让学生初读正音,自学了解词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番之后,就让学生比较和前一首词的异同,从学生发言情况来看,学生只能勉为其难地从表面说说想法。因为学生还没有很好地去体验、感受《渔歌子》这首词所描绘的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老师没有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如何能够感受两首词的不同呢?课堂上如果让学生再多读读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那么再和《忆江南》进行比较时,学生的感受会大不相同。不过,让学生直接去比较异同,对五年级刚接触词的学生来说,太理性化,难度也大了。不如换个问法:白居易和张志和笔下的江南各有特色,你更喜欢哪一幅呢?这样从学生的情感出发,触及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也可以培养学生对词的初步鉴赏能力。

其实,这首词和柳宗元的《江雪》对比起来学习,更便于学生把握这首词的主旨。一个是寒江垂钓图: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一个是春雨垂钓图: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同是垂钓图,意境相去甚远。学生通过比较,更能体会《渔歌子》那种悠然自得的乐趣。这样对教材内容进行开发重组,丰富了课程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另外,古诗词的学习应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学生徜徉在古诗词的王国中,课堂应当别具一番情趣。但是,学生没有被美的经典诗词所吸引,这与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有关,教学生词,教师就应该有一定词的积累,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我的语言应有一种古典文化的魅力,给课堂营造一种学习诗词的良好氛围,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篇3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暗藏于词中的无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读词,读出词的韵味,让学生走进词境,进入词心。同时,作为一节整合课,我设计了三个整合点:一是在初读词之后,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关于《长相思》的内容(作者,题目,写作背景,词义,感情,写法等);二是在学生学习完《长相思》之后,搜集关于思乡的诗词;三是在练习环节,引入李煜的《长相思》,利用网络资源完成阅读小题(词的主要内容,表达的情感,运用的表达方法等)。

1、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听(听老师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朗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

2、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

在朗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充满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途”对话后,通过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是学生汇报搜集的关于《长相思》的资料时,谈到了词的意思,我只让两个学生回答了,没有因势指导,让全体学生练习。其次是让学生想象汇报纳兰性德家乡温馨画面之前,仅用了一个问句“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来进入学生的想象。课后回想,如果能先理解词中的“故园无此声”,然后再进入想象,效果会更好。最后,我觉得在时间的调控分配上,有些不合理,最后一个整合点——理解李煜的《长相思》,由于时间原因没能让学生很好地完成,下次要合理安排好。

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尝试,让我收获了许多,取得了些许的进步,但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今后,我会针对自己的缺点,多学习,多实践,在学科整合的路上争取更大地进步。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篇】相关文章:

1.关于《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2.《古诗三首》的教学反思

3.《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4.《古诗词三首》语文教学反思

5.古诗教学反思

6.古诗词三首的教材分析教学反思

7.古诗词三首教材简析教学建议及反思

10.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 篇十

教学设计一

第一学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第1首诗的意思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通过查找的相关资料,介绍张继、高适和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

2、指名读三首古诗,读准生字的字音:吟、残、瑟(说说易写错的字和字在诗中的意思)借助注释和字典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试着初步讲讲每首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可以师生及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二、学习《枫桥夜泊》

1、学生自读《枫桥夜泊》这首诗,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互相纠错。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时设问: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边看书中的插图,边读诗句,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5、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出现画面),然后指名读,再评读。(朗读指导,见教材建议)

6、背诵这首诗。

三、体会学法

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古诗的?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边写板书:读诗理解诗意;

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学习方法: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第二学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学习了唐代的三首古诗,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或背一背呀?

2、谁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习《枫桥夜泊》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二、这节课我们就按照这种方法,自己学习《别董大》和《暮江吟》这两首诗。

1、给一定时间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2、在组内讨论。

3、全班交流

(1)《别董大》是高适漫游时写的送别诗,原题有两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二首。作者送别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兰。一二两句写景。千里黄云蔽空,日落时天色昏黄,这暗示了董大的失意境遇。北风吹刮着大雁,大雪纷飞,写雪中的景致,同时也是隐喻董大即将分手远行。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在此情此景中送别友人,作者难免有凄凉悲苦之感。三四句是作者的劝勉,作者劝故人不要忧愁前面没有知己,天下哪个人不赏识你呢?要相信天下有知己,前路有光明的远景。作者没有承接前两句抒发悲苦的情调,而是表现昂扬的精神,豪壮的气概。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真挚而深厚的思想感情。写景是为了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提问:诗中描写的景物与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关系?

(2)《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大约是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写的。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轻松愉快的心情。前两句写夕阳照耀下的江水。夕阳从地平线上平铺水中,江面上形成了一半碧绿一半红的景观。“铺”字用得非常恰当。“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由此诗人在第三句对这种景象进行了赞美: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啊!诗人通过

“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然后指名读,评读,教师指导读。

5、背诵这三首古诗。

三、总结

这三首诗通过写景抒发了个人感情。每首诗不仅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画面,而且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对诗句的阅读、感悟,想象诗中的景物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下,我们可以选其中一首古诗默写下来,并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幅画。

板书设计:

学习方法: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别董大》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四、课外延伸

在班级举行“古诗朗诵会”活动。教师可从朗读技巧上做些指导。

教学设计二

第一学时

(一)学习《枫桥夜泊》。

1、借助拼音自读。

2、同座互读。

3、指名试读,正音。

4、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插图整体感受诗中的画面和意境。(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5、借助注释,弄懂诗句的意思。(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花。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渔火”,即“渔船上的灯”,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学习目标

1、学会课文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

6、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7、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8、朗读时,可按下列节拍进行: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两句朗读时要略带感伤语调,语速要慢。“姑苏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惊奇之感。最后一句读得凄凉而悠长。朗读时要想象诗中景象,体会诗中意境。

9、背一背(或搜集)夜晚思念(或感伤)的古诗。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春晓:春天的早晨。晓:天亮。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闻:听。闻啼鸟:听见鸟叫。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疑:怀疑,以为。举头:抬头。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泊:停船靠岸。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数重:几层。绿:吹绿了。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二)学习《别董大》

1、简介。《别董大》是高适漫游时写的送别诗,原题有两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二首。作者送别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兰。董庭兰是玄宗时代的著名琴手,曾经得到宰相房的赏识和宠信。据说董庭兰善古琴,当时盛行胡乐,董氏受到冷落,高适送别他,可能也正是诗人失意的时候。

2、按上面方法自学。

(诗中一二两句写景。千里黄云蔽空,日落时天色昏黄,这暗示了董大的失意境遇。北风吹刮着大雁,大雪纷飞,写雪中的景致,同时也是隐喻董大即将分手远行。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在此情此景中送别友人,作者难免有凄凉悲苦之感。三四句是作者的劝勉,作者劝故人不要忧愁前面没有知己,天下哪个人不赏识你呢?要相信天下有知己,前路有光明的远景。作者没有承接前两句抒发悲苦的情调,而是表现昂扬的精神,豪壮的气概。这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有相似之处,后两句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更具一种豪杰气概。)

3、朗读时,可按下面节拍进行: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景物描写朗读时语速较慢,要有凄凉之情,空旷之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要读出慷慨大度的气势。

4、背一背(或搜集)类似表达友情(或送行)的古诗。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芙容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yì):湿。客舍:旅店。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广陵:即扬州。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烟花:指艳丽的春景。尽:消失。唯见:只见。天际:天边。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离离:繁盛的样子。原:原野。荣:繁盛。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远芳:牵连一片的草。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王孙:贵族。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萋萋:草盛的样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逢:遇。倍:格外。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茱萸(zhū yú):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第二学时

1、简介:《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大约是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写的。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2、运用上面的学习方法自学。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照耀下的江水。夕阳从地平线上平铺水中,江面上形成了一半碧绿一半红的景观。“铺”字用得非常恰当。“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由此诗人在第三句对这种景象进行了赞美: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啊!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3、读这首诗时,应想象诗中所描写的优美景色,四句出现两幅画面,在想象画面的基础上记住诗句。(画图)

4、朗读这首诗时,可按下面节拍朗读: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一道残阳铺水中”要读得平缓、轻柔;“瑟瑟”和“红”要拉长语调,显示颜色的奇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喜爱之情。

5、背一背(搜集)描写傍晚或夜景的古诗。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鹿柴:地名。柴,一作“寨”。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为区落,叫柴;别墅有篱落的,也叫柴。空:诗中为空寂、幽静之意。但:只。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日光。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山行:在山里走。寒山:深秋时节的山。径:小路。坐:因为、由于。于:比。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它可望长安城。不适:不悦,不快。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月黑:没有月光。单于(chán yú):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遁:逃走。将:率领。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逐:追赶。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上一篇:学校饮用水卫生管理制度下一篇:大学内部审计工作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