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索

2024-08-10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索(共11篇)

1.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索 篇一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广大教师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也深感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优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已成为信息时代教师能力结构中必须具备的能力。就数学教育教学来说:数学作为学生学习各科的基础学科,工具学科,因其严谨的知识系统性,链状结构性,以及在学生思维训练所独具特色的逻辑性,科学性,有它独特的特点。因此,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题整合的过程之中,如何探索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发挥信息技术这一先进教育技术的作用,更好地驾驭这种新式的教育教学手段,就成了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优势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近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这就要求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有声音、文本、图像、动画等构成的动态教材。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之中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相关软硬件支持,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展示包括文字、图形、声音、动画,以及网络信息下各种数学原件、数学问题的生活原形等不同形态的信息,超越了课本的视野,拓宽了数学的范畴,丰富了教学内容,能创造出使知识、学问来源多样化的人文教育环境。

1、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偏重于逻辑推理,偏重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动画演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情景再现,可以让学生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特殊问题到一般规律,逐步通过自己的发现、探究去思考数学、学习数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例如:在平面几何中讲解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有关知识时,可利用几何画板等软件制作一个课件,让两个对称的三角形,通过旋转、翻转、重叠、闪烁等系列动画模拟过程,形象生动描述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轴对称、关于某点中心对称的内涵,便于学生切实理解。在课件《生活中轴对称》的制作中,我利用网络展示了生活中大量的轴对称图形,又利用蝴蝶飞舞的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将一只蝴蝶框定放大成为平面图形;在讲授多面体的展开图时,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充分利用实物,给正方体的六个面标上字母A、B、C、D、E、F,但由于实物不透明,学生观察不方便。因此,我利用《几何画板》做了个正方体,给六个面着不同颜色并标上字母且可透视,再结合实物进行教学,这一过程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自然,抽象于实践,创设了数学教学的良好情境,建构了较理想的学习环境,收到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比较自然地接受数学概念,同时开阔了学生视野,有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2、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建构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了更高的标准,要求学生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建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要能在实践中发现数学规律。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信息技术介入到数学教学中,提供的是超大的信息量和多媒体的信息传递方式。充分利用计算机及软件的模拟技术,可以让学生把纷繁复杂的运动图形或数据用计算机处理,达到形象直观的目的,从而易于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其实,它还可以培养学生数学模型的建构能力,深入理解

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在信息技术引入数学教学时,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做“数学实验”,几何画板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因而能充当数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

3、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内容抽象,概念严谨却又枯燥,因此数学教师教学中考虑最多的是如何让课本知识活起来,而运用信息技术就可顺利达到效果。我在讲授无理数时,就做了几张有关第一次数学危机的背景资料和人物介绍的幻灯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知道了无理数的产生过程。我还利用《几何画板》演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直观地表现了三线合一的现象,让学生从感官上区别具体概念,加深了记忆;运用《几何画板》指导学生自制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积变形课件,同时又引导他们由此推导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起到了形象直观,节约时间和教具,提高课堂效率,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实例探索

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与传统教学相比,他的最大特点是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而“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正是其于交互型整合方式所产生的,目的是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知识,变被动的听和练为主动的探索和运用。下面以《勾股定理的应用》在网络环境下教学为例来进行实例分析。

1、课件制作设想

数学是现实生活的数量化和抽象化,就是说数学知识是从实践中起源的,同时,数学必须解决实际问题,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所以,在本堂课的引入和高潮部分都以实际问题的数学化为基础,增强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看到数学的巨大魅力。课件以网页形式发布在互联网上,分为五个页面,学生可以自由切换。但是,在页面的排列上按照知识的科学性为序,从产生到运用,从易到难,方便学生自学。同时,例题以中考题为基础,进行适当的改编,增强了开放性,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最后,本课件强调了师生的互动性。

2、教学过程实例

知识探索请学生例举一个能用勾股定理解决的生活实例。此过程安排学生提前完成。学生可以搜集生活中的有关例题,然后整理下来,交给老师,老师再从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几题,拿到课上供大家交流。学生在查找的过程中,可以接触到许多与勾股定理有关的知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动手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并自由建构的过程,体现知识产生于实践的思想,符合新课标理念。

三、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基本步骤:

1、熟悉教材内容,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按照传统方式准备好教案;

2、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形式选择不同的制作软件,比如需要交互的可用Authorware制作,以展示为主的概念课可用PowerPoint来完成,而几何中有关动点问题、旋转问题、翻折问题等则可用动画极强的FlashMX来完成效果更佳。

3、上网查询与内容有关的信息资料(文字、数据、图片等),并将有关内容下载下来;或在自己的资料库中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为课件的制作做好准备。

2.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索 篇二

众所周知, 大学数学系列课程是理工科类院校各专业最重要的必修课程之一, 也是受此影响最大的课程。传统的大学数学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采取“粉笔和黑板”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信息量比较大, 但是由于数学的自身特点, 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导致许多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 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大学数学系列课程有机整合, 使原来枯燥难懂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立体,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能力, 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理论依据

1.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适当地利用信息技术, 可以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当学生的学习活动出现偏差时, 及时提供反馈信息, 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2 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看来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得”。在教学之前, 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做细致的分析, 精心设计信息化的引导材料, 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和尝试。

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 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 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信息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 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 成为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对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 也是其他媒体或其他教学环境无法比拟的。

1.4 教学设计理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逐步代替了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论,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为信息技术与大学数学课程的整合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教师把信息技术与大学数学教学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 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优越性。

2 信息技术与大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索

信息技术与大学数学课程的有效整合将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 也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方式, 同时也优化了教学内容, 提高了课堂效率。

2.1 更新教育理念, 加强整合意识

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 教师的职责也由传统的授业解惑向学生能力的培养转化。首先, 教师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 在态度上必须要重视整合工作, 强化整合意识。其次, 在整合思想的导引下, 丰富和完善数学课程的结构、功能和内容, 构建数学课程的新体系。最后, 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 更要教会学生在信息化条件下进行学习的技能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促进教学手段的信息化

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观念影响下,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调查、参观、访问、网络等体验式学习也将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很显然, 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变化, 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信息技术, 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1 创设数学情境

大学数学具有概念多、技巧性强和抽象难懂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大学数学教学中, 应该适当地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生动直观的特点, 设计教学情境, 用计算机来描绘空间图形, 演示实验等等,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启发和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讲授定积分概念的时候, 利用Maple软件生动再现计算曲边梯形面积的过程, 让学生自己归纳定积分“大化小—常带变—近似和—取极限”的过程, 引导学生建构起完整的定积分的定义。

2.2.2 注重建模思想的渗透

在大学数学的学习中, 应用题的解答是难点之一, 而应用题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小的建模问题。因此教学中, 要注意建模思想的渗透, 同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构建数学模型, 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 突出了重点, 也突破了难点。这一过程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如何应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比如说在数理统计课堂教学中引用数学软件,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了如何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 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如何应用概率统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2.3 搭建网络教学平台,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完成信息技术与大学数学系列课程整合, 必须建立计算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共享的优势, 学生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电子教案、教学视频等教学材料, 根据个人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自主学习, 不受任何限制。另外, 学生还可以与教师随时在网上相互交流, 及时解决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克服了传统教材单向地提供教学信息的弊病。通过创造信息化学习环境,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自主学习受限的弊病, 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学习这些知识的同时, 还可以加强自身的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水平。

3 结语

尽管信息技术为大学数学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 克服了传统教学的一些缺点, 但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 在实际的教学中, 不能过分依赖信息技术, 而应该将传统的教学与信息技术两者有机整合, 相互促进, 更好地为教育的信息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儒德.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 2004 (2) :70-74.

[2]吴华, 魏佳.信息技术与大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方式与理论探讨[J].大学数学, 2008, 24 (3) :28-32.

[3]黄宽娜.信息技术与高等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09.

[4]王德民, 王艳丽.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师范院校教学模式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4 (2) :30-31.

[5]张定强.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J].中国电化教育, 2005 (6) :59-62.

[6]张怀德.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 2010 (1) :111-115.

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索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5-267-02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研究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的“整合”,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作为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探索使用计算机来改进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整合的探索与实践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及时在教材中反映出来。这在统计知识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我们可以尝试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丰富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数学学习更贴进生活。

比如《简单的统计》的教学时,我事先拍下了一段反映308国道路口交通状况的录像,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一生活实例中来学习统计知识、研究统计问题,还在课前就班里同学的“视力”、“体重”、“身高”、“年龄”等情况做了一些调查,制作成了网页提供给学生,让他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统计研究。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形式整合的探索与实践

随着小班化教育的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为我们的教学增加新的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尝试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并知道它们的特点。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了将教师的教学设计转化为学生的生命活动实践的一个互动,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为此我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互动式的游戏教学——拼图游戏,电脑给出一些三角形、四边形及其它认识的图形,学生可随意拖曳图形拼出形状各异的美丽图案,然后在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再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找角、摸角、折角、画角、玩角五个环节,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其中在画角这一环节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老师不示范画角的步骤,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先出示一点,接着点闪烁几下,出示“顶点”两字,然后动画演示两条边的画法,边再闪烁两下,出示“边”,这样主要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抽象角的图形,接下来,再让学生自己画一个好看的角,效果就较好。

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手段开展教学,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等特性,促进课堂模式的转变,既丰富了教学形式,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整合的探索与实践

当前,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部分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能使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因此,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是必然的。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又如在教学《常用的计量单位》整理和复习课时,利用网络教室,要求小组合作,内容是:把常用的计量单位分类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从而改变以往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练习纸上整理数据,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整理数据的全过程,教学的实效性难把握等情况。而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大信息量传载功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师生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信息技术与培养学生素养整合的探索与实践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最终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中的各种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教学要求。

1、通过信息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基础,探索数学教学信息化只是为学生扫清学习上的障碍,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提高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打下一个基础。这样也更能体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作用。

如利用计算机我们可以创设远比传统教学更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能设计让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数学实验环境,能灵活自如地进行变式教学;利用计算机能更有效地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启发学生更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同时能使学生交流、小组讨论与“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信息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探索数学教学信息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协同作业的合作精神。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使得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获得了生机,使得我们许多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使得我们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加科学合理,使得我们有机会觅得更好的数学教学改革的最佳方案。尝试通过网上合作学习和小组协同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这样,学生在使用各种信息手段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4.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索 篇四

[摘要]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本文从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入手,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作了初步探讨,对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整合与运用过程中的优势作了分析和总结,并对运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

[关键词] 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数学

[正文]《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一切有条件和能够创造条件的学校,都应使用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一种工具引入教育,它带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方法及组织形式的深刻变革,它与各学科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关键和核心。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就是以数学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把它作为获取知识的工具,改变传统的数学模式,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所以我认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教育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其为小学数学教育服务。

在日常教学和实验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内容的整合

《课标》中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传统的数学教材,是很多教育专家和数学教育工作者长期的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数学知识的重要载体。作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参考书,长期以来被广大教师视为教学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源泉。但受编写、排版印刷等多方面的影响,教材内容受到一定的局限性。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所言:“造成数学难懂的主要原因是脱离实际”。因此,现实的生活材料和生活事例应该是学习数学的载体,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到处是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中。所以,学习材料的选择应该是生活化、前沿化的。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广泛应用,无疑是注入了时代活水,它蕴藏的教学资源是浩如烟海。通过internet,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可以极大限度的突破书本是唯一学习资源的限制,利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最大限度的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跳出只学课本内容的局限性。从而开阔视野,发散思维,听百家言语,看百家思想。

例如在四年级学习《简单的统计》时,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学校局域网查看本级部三年级期末考试成绩统计总表和条形统计图,上课时小组讨论后请一名同学发言:通过网上查询知道了些什么?还有哪些疑问?而到六年级学习《数理统计》时,利用Excel自己制作学期末本年级四个班的成绩统计表,并利用绘图工具自己制作出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从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的火花。

又如在四年级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安排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途径,如上网、翻工具书,询问等方式收集一组自己喜欢的数据,课上请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他们汇报的数据:有小到头发的直径(学生说是宽),大到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也有中国土地面积的大小;有中国人口的多少,也有国民经济的增长率„„,通过学生动手动脑查出的一组生动、富有意义的数据,不仅超越了课本上的知识,扩大了知识面,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渗透。

在教学中,正是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间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时代特点,同时也使老师改变了传统观念,给教学内容赋予了新的内涵,使教学内容活起来。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形式的整合

班级授课制是目前被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由于受教学时间统一的限制,学生的个性特长难于发挥,因材施教难于落实,而信息技术的引入,则为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演示工具便是一种最基本的形式整合。

首先,它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对数学的向往,并从中获得快乐和享受,历来是我们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孜孜以求的。然而兴趣和动机有赖于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而引起,小学生尤其如此。课堂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信息的载体和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不仅可以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调节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上《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这节课时,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运用语言的描述来完成的,学生只是感性地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其实并不理解为什么正方形就是特殊的长方形,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就克服了这个缺点:我先做出一个长和宽都很明显的长方形,然后用动画逐渐将长缩短,一直到长和宽相等,这时让学生知道这是一个长方形,但它的长和宽都相等,由于特殊,给它起个名字叫“正方形”。由此将正方形的形成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学生一看演示过程就明白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后,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日俱增,在课堂上注意力明显提高,对教学信息的反馈比较积极,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不再把学习当负担,比以前更喜欢学习数学了,使数学成为了他们最喜欢的学科之一。

其次,它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重点。

小学生的记忆能力很强,但理解能力欠佳。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满足于让学生“记”一些知识点,而不关注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其内涵,学生们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尤其对那些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我们在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教学的同时,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图像演示技术,利用媒体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将比较抽象的知识加以直观地显示,以其较强的刺激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属性,促使他们了解掌握相对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

例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的立体图形,老师板书很难细致的描述出来,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图像演示,学生很容易就解决立体图形学习的难点。

再次,它可以帮助学生增进理解记忆。

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生对处于动态物体的感知反应快,印象深。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可以发挥在教学过程中动像和静像有机结合的优势。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在具体操作上,可运用定格、慢放、加速、重复等手段,增,删,变,调。显示动像和静像时,还应因材施教。低年级学生的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占优势,主要显示动像。而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有意记忆的能力较强,已不满足于仅提供形象直观的动态材料,应适当增多一些起诱导作用且有抽象色彩的图像,这样才能促使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小学数学的合作探究教学,有助于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探索,多渠道地进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五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长方体切、拼”时,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合作探究小组,让每个组里的同学大胆地进行创造性地切、拼活动,并回答老师的问题:体积、表面积怎样发生变化?然后由代表到视频展示仪上交流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体思维空前活跃,互相启发,创新意识得以增强,有不同的拼法,就有不同的回答。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学习方法的整合

当前,教育仍存在学生学习方式较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等现象,不符合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使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而是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支持者和帮助者。

如在学习第八册《三角形的分类》这一内容时,我先制作课件,并提出学习目标,并为学生提供相对剩余的学习资源及其配套练习,学生独立自主,尝试性的进行探索解决学习问题。又如第八册《单位换算的整理与复习》时,利用学校的局域网,要求小组合作学习整理常用的单位有哪几类?各类单位中相邻单位的进率又是多少?比一比那一个小组又对又快又有特色。这样改变了学生在练习本上整理的传统方法,教师难于了解学生的整理过程和效果。而网络的主动大量的信息传载功能便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使师及时掌握各个小组的整理过程,有利于学生在实践探索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当前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很多老师片面理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错误理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关系,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本人也做了一些收集和罗列。

1、目标定位不准,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方法的掌握,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去,追求信息技术的高、精、尖和界面的精美,一节课下来似乎一直在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喧宾夺主,教学目标不明确,当然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过分注重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提高,忽略了教学基本功的培养。

数学教师首先应该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教材吃的透,学生了解全面,教学方法得当,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数学教师还应该不断提高自己语言的简练性,准确性,艺术性和感染性,使学生爱听,爱学,感受到数学的美,对数学的学习充满兴趣和期待,自主学习。这样,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更大的发挥,才能学好数学,会学数学,会用数学。但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学是推进教学现代化,促进教学技术改革的“全权代表”,似乎不用“信息技术”就不是好课,因而导致许多教师盲目地,不切实际地,花大力气把工作重点放在课件的制作上,而放弃了深入研究教材,忽略了学科特点,本末倒置,事倍功半。

3、教学设计不当,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由具体到抽象,有特殊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的转换,教师要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猜想,实验证明,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许多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却大大减少了学生这种“思考――发现”的过程,教师变成了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操作者,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整个课件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学生按预先设定的模式进行学习,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只能顺应教师的思维方式简单作答,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灌输式”教学,因而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现代信息技术还没有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

现代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强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数学教学。许多教师在努力探索和尝试,多种软件被应用于公开课、研究课,甚至于常态课,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尽管这些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很大,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但它们还仍然只是老师手中的工具,而不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武器。

5、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不强,课件制作粗糙,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

有些教师上课时用的课件不是自己亲自制作的,也不明白制作的原理,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性的技术问题无法处理;有些老师制作的课件过于简单和混乱,不能为学生学习创设合适的教学环境,不能反映内在规律和本质。这些都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

5.初探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 篇五

在校园网软件资源建设方面,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而言,可以建设数学研究性知识的专题学习网站。专题学习网站是指在互联网络的环境下,围绕某门课程与多门课程密切相关的某一项或多项学习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专题,让学习者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资源型学习网站。它可以用来存储传递加工和处理教学信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交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在线反馈。专题学习网站对信息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是专题学习网站的重要信息来源,它是一种创建于因特网的学习型网站。它在学习内容中设计的问题,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也可以教师提出,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专题学习网站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师生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进行网站和内容的整体架构,然后以一定的学习方式来组织、查阅相关资源,生成具有一定结构的专题知识学习网站。专题学习网站的关键问题是主题的选择,选定的主题决定着整个网站的价值和意义。例如《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教师可以以平面图形(直线、射线、线段、三角形等)为专题建立一个网站,这样学生既可以学到书上知识,也能学到课外知识。

(二)加强学科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信息素养的培训

从上而知,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普遍较低,在访谈中可知,一些小学数学教师竟然对“几何画板”这个软件一点都没有听说过,所以根据目前的需要,大部分教师急需培训。但现在的师资培训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师资培训的内容陈旧跟不上计算机更新的速度。其次,培训的内容缺乏针对性,无法与各学科的实际教学相结合。计算机培训基本上是以计算机基本操作为内容,工具软件的基本操作与本学科课程特点相结合的介绍却很少。

在调查中,“您认为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重点应放在哪里”,59.07%人选了“先进的教学理论”这一项,所以培训要注重教师先进教学理念,特别是整合理论这一方面。同时,师资培训也要同学科课程的特点联系在一起,增强培训效果。

(三)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错误地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以往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所以整合课的教学模式很多都是单一的,缺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缺乏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在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我们可以考虑利用信息技术教育在网络环境下教学的优势,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应该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因此,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学习课堂应该成为一个反思性、批判性、探索性的学习过程;整合应该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从正确的切入点出发,切不可把整合停留在技术的层面上,要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并且利用信息技术建构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教学环境,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完善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并集中力量进行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和合作教学模式的研究。

(四)加强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要使整合成功,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样也是至关重要的。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有尽量多的机会接触计算机,学会检索信息。

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认知规律、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因素,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在整合时,教师要特别考虑到学生是否具备相关同步知识,而不至于使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本身遇到障碍。

6.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索 篇六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我国教育部已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强调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与教学过程浑然一体呢?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

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先用计算机展示一幅图像清晰、色彩鲜艳的秋天风景,并声情并茂地说:现在是秋天,你们看,秋天多美啊,火红的枫叶,美丽的蝴蝶,青翠的松树……来到秋天的大自然中,你会发现很多美景。同时,电脑一一抽出枫叶、蝴蝶、松树的`图案,接着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特点。

这样美的画面和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起了学生们的审美感,欢悦的笑容在他们的脸上绽开,他们饶有兴趣地进入了求知境界。

又如: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让学生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宽知识面,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形式的整合

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可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课余知识,而且可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教学《简单的统计》时,一位教师以网页的形式设计了如下的学习计划:①播放一十字路口的交通场景,启思:你用什么方法能概括出这个路口各种汽车经过的状况呢?②页面显示:划“正”字统计或列表统计(学生自由选择并完成统计任务)。③集体交流,说说你从这项统计任务中知道了什么?④让学生在网上收集各城市人均收入、各国森林面积等信息,整理数据,自己进行相应的统计,并阐明统计意图。学生在这一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尽情地汲取知识,而且深深地领悟了其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和“价值性”,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分析和正确对待身边的各种信息,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成果甚是丰硕。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整合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由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启发构建,突出认知主体在构建中的作用,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材虽然提供了实验方法,但实验过程复杂、难以具体操作,且费力费时。教学中,充分运用CAI演示:用红色曲线表示圆的周长,用蓝色线段表示半径,用黄色表示面积部分,多层次地将一个圆等分成2份、4份、8份、16份、32份……,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一个圆分成很多的扇形,等分的份数越多,小扇形就越接近于等腰三角形,围成的那条封闭曲线就越接近直线,并启发学生想象,分组剪拼操作:怎样把圆转化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长方形;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平形四边形;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三角形;还有的把圆剪拼成梯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①所拼成的图形的面积与圆面积有什么关系?②它们的长(底)、宽(高)与圆的周长、半径是什么关系?学生迅速就抽象概括出了圆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既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又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育质量。

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的整合

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样一个信息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性课题的研究。

如在校园网或教师的个人主页上,公布研究的课题“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等,让全校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围绕选题,或个人或结合成学习小组,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整理自己的成果,写成小论文在网上发布。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与小学数学拓展型课题的整合,使学生的学变得更为主动。他们在交流研讨中,不仅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对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同时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7.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索 篇七

一、在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中创设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以满足多样化学习需要。”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场所是课堂, 课堂教学中所提供的实际情境或材料多数是对于生活情境的一种模拟。在常规的数学教学中, 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而无法满足教学内容的创设及呈现, 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则能集图、文、声、像及网络于一体, 充分展现多样、生动、有趣的实际生活情景, 从而有利于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数学的关系, 丰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 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爱数学、应用数学,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时, 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若你带75元钱 (50元一张, 20元一张, 5元一张) 或带着仅剩75元钱的建设银行龙卡, 去选购以下一种物品 (38元的鞋子、8元的雨伞、43元的闹钟、59元的裤子……) , 想一想:怎样付钱?若付现金, 营业员要找回多少钱?让学生在电脑“购物”动画中模拟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计算。

二、在新旧知识衔接处促进迁移

按照人类的认知规律, 人们总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获得新的认识。数学教学中, 我们在新旧知识衔接处凭借多媒体教学手段, 有的放矢地进行多媒体演示, 使学生在旧知识固定点、新旧知识衔接点、新旧知识生长点上有序展开, 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轻松地获取新知识。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 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其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是运用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转化的意义和方法, 掌握等积思想和平移的操作方法, 促使学生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能想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并能正确有序地进行操作。因此, 教学开始时, 教师展示一组图形 (图略) , 告诉学生图形中每个小方块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随即提问:你知道这些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吗?你是怎样计算的?通过多媒体对图形进行割补、平移的动态演示, 渗透、转化、平移的思想, 这样既为学生后面操作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做了示范, 又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创造了条件。

三、在教学抽象概念时具体释疑

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研究表明:小学生认识事物以形象思维为主, 并乐于从丰富多彩的具体形象中研究、发现、探索知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的抽象、枯燥, 学生往往很难感知和理解, 这样不利于学生有效学习。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的表现力, 将枯燥的知识形象化、趣味化,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在教学“圆柱体的认识”时, 学生最容易把硬币当作圆形, 而不当作圆柱体。为了消除学生这一误解, 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在计算机屏幕上出示一个硬币, 要求学生判断是否是圆柱体。当学生出现争论时, 再利用动画手法把硬币逐个叠加, 让学生再判断是否为圆柱体, 结果大部分学生认为是圆柱体, 再将硬币慢慢隐去, 留下它们的外形, 再分组讨论, 通过画、比、量、议等多种方法进行验证, 最终得出正确的答案。为了使学生获得进一步直观验证, 展现认知过程, 笔者在电脑屏幕上把其中一个硬币放大, 学生清晰地看到硬币的外形,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在教学关键处诱导思维

心理学有关理论告诉我们:教学过程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 它们的作用发挥就越充分, 知识就越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在教学的关键处, 教师若能将数学教学环节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 运用信息技术变抽象为直观, 变静止为动态, 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 呈现思维过程, 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 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场”, 就能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桥梁, 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8.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索 篇八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最好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部兴趣。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就会表现出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效率也会不断提高。数学本身比较抽象、枯燥,特别是对于自控能力差,注意力难以持久的小学生来说,学习兴趣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时的前3—5分钟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导课时,合理选择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好开课方式,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的学习上来,为整个课堂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教《圆的认识》时,我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画面1:在一条公路上有手推车、自行车、三轮车、摩托车、汽车等在行驶,车轮都是圆圆的,大家都很自然地忙着赶路。画面2:出现了一位“小马虎”学生,他忽发奇想:怎么车轮都是圆圆的呢?要是将车轮换个形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画面3:马路上行驶的车子分别被换上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甚至椭圆形的车轮,从而就出现了车子颠簸,甚至停驶的情况。教师在这时揭题:“圆的认识”。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化抽象为具体,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又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我出示视频:一只小蜘蛛和一只小蜗牛,小蜘蛛3分钟爬了73米,小蜗牛11分钟爬了9.4米,接着提出问题:它们谁爬得快?让学生一边看一边猜,一边思考一边想象,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所选动物一般都是同学们身边熟悉的,学生们兴趣盎然,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化难为易,突破教学重难点,发展学生思维

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最初的教学,充满了形象、色彩,就能够为儿童多种感官所接受,我们就能够使自己讲授的知识为儿童所接受。”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为此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便如此,学生往往仍是启而不发,感触不深,容易疲劳,从而导致厌学的负面心态。而多媒体的展现方式多样,具有巨大的表现力,极大的突破了常规教学手段的局限,可以形象的展现各种事物、现象、情景、过程,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把学习的内容化大化小,化静化动,化远化近,化抽象为具体,既可将整体分解为部分,亦可将部分综合为整体。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它来弥补教学中学生感性材料不足的缺陷,帮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深入理解教材。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学生对单位“1”、“平均分”、“几分之几”等分数概念诸多要素有了全面的感知,既而抽象概括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看成单位“1”。利用多媒体不断显示这些画面,加深对单位“1”的具体理解。单位“1”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可以平均分成2份、3份……最后到若干份,然后将抽象出来的各个本质属性综合起来就可以得出“分数的意义”。这样不仅淡化了重难点,而且学生参与探索属性的意识也随之增强。

三、利用多媒体,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儿童对大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们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或探索者;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发现科学的真谛和大自然奥秘。缘于儿童内在的需要和兴趣,教师首先要积极营造探究的氛围,使学生敢于探究,善于探究和乐于探究。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就是能提供大量的图像、图形、动画、视频以及各种音频信息,为各科教学创设仿真或虚拟真实的情境,使教学环境得到了延伸和扩展,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能发挥学习主体的最大潜能,有助于学生质疑、假设、探究、验证、判断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并提高能力。

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们运用多媒体动画。首先,在屏幕上出示一幅地形图,而后,在屏幕左右两边给出甲、乙两地,再分别设置一辆摩托车和一辆汽车,两车同时相向而行,先标出经过一小时后,两车各走的路程;然后再标出两小时后,两车行驶的第二段路程。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演示,使相遇问题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理解了行程问题的内涵及解题方法,加深了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掌握。

四、利用多媒体,扩展学生知识面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激活课堂教学中的各个要素,全方位地调动和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建立合理的教与学的关系,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最大化,效率最大化,促进学生愉悦、高效发展。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在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探索出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比值总是三点多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古代数学家就已经研究出了这一点,演示《周髀算经》,算经中就提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是:周三径一。利用课件演示,先出示圆,再依次出示圆内接正六边形、圆内接正十二边形、圆内接正二十四边形、圆内接正四十八边形、圆内接正九十六边形……正六边形的周长正好是圆直径的3倍,正十二边形的周长是圆直径的3.105828倍,正二十四边形的周长是圆直径的3.1320628倍……教师引导学生在看的过程中发现,而再继续分下去,正二十四边形、正四十八边形……周长越来越接近3.14。让学生经历圆周率的研究历史,渗透了数学文化和数学思想。在此基础上播放祖冲之在计算圆周率精密值中做出的贡献,以及现代数字技术发展在计算圆周率精密值中的作用。让学生经历了圆周率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了信息的最大化,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

总之,多媒体教学以它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化抽象为具体,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集中解决了教学重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素质,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只要运用得当,是目前较为理想的省时、省力、高效的一种教学途径。

9.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索 篇九

朱口第一中心小学 肖莉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成为今后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的主攻方向,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我积极参加我校“巧用信息化技术,‘活化’数学课堂教学”的课题组研究,几年来,我认真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理论、转变教学观念、建立整合思想,并在学科教学中合理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当中去呢?现在,我将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兴趣使数学教学趣味化

《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常采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借助丰富的影像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地显现出来,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感性生活经验,但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国王与阿凡提比赛的情境,边叙述边课件动画演示(国王从全国精选出了一头身强力壮的小花驴要和阿凡提的小黑驴赛跑,并且规定小花驴沿着圆形路线跑,小黑驴沿着正方形路线跑,)充分调动他们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后期测量验证时用课件演示(圆沿着尺子滚动一周)得出圆沿着尺子滚动一周的距离就是圆的周长。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等多种信息加工组成在一起来呈现知识信息的特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

程中,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把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效的呈现给学生。愉悦的情绪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参与效果可想而知。

二、恰当借用多媒体技术,拓展课程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

现代信息技术集文学、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它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给未来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已是大势所趋。小学生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运用信息技术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理解知识。采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图像演示,借助其丰富的媒体,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而且其突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学生“建构”。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圆的形成过程:一根绳子两端各系一个小球,把其中一个小球固定不动,甩动另一个小球,使其作圆周运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这个圆是怎样形成的?请用数学的观点来说说:这个几何图形中,点、线、面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我看到两个点、一条线;一个固定不动,另一个点环绕着固定的点运动„„最后形成了一个圆。”有的说:“固定的点与运动的点的距离是不变的。”„„这样将演示、观察、操作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对圆有了一个形象的感知,而且渗透了“在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这样一个圆的概念,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圆打下了基础。

三、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感受空间想象,使数学教学体验化

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工具将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动画等形式和友好互动的界面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创设虚拟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如“立体图形”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在难点,因为它要求学生有立体感,在一个平面内把几何图形的感想象出来,很多学生因为建立不了立体空间,就方面的知识就成了部分学生的死角。在以往的教学中受教学手段的限制和学生年龄特点的制约,学生掌握起来总是有一定困难。而现代信息教学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动

态生成”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教学“圆柱体体积公式”时,我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动态演示,屏幕中先将圆的底面分成8份相等的扇形,然后将圆柱切开,分成两半,一半为蓝色一半为红色,将蓝色的凸出齿峰部分对红色凹进去的谷底部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平均分成16等份后拼图、平均分成32等份后拼图。然后让学生回忆求圆的面积,并提问学生:圆柱体分得越细,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什么形体?(长方体)这时进行詹多媒体演示

1、将切分前圆柱的底面部分与拼合后长方体的底面部分同时闪烁、进行比较,让学生观察得出圆柱体的底面积等于长方体的底面积;

2、将圆柱体的高与长方体的高同时闪烁进行比较,让学生观察后得出圆柱的高等于长方体的高;

3、让学生结合演示讨论、思考、总结得出圆柱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的体积。这样让学生体验了知识的生成,顺利完成了由自我形成到自我完善的认知过程,大大降低了传统手段靠单一讲解带来的理解上的难度。

四、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学科整合渗透数学美

罗素说过“数学,如果正确地看,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的确数学有简洁美、对称美、逻辑美、奇异美、统一美......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整合美育功能,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拓展学生的审美感知空间,促进学生知识情感健康的和谐发展。“数学美还是数学创造的自由形式”,在复习“对称、平移与旋转”教学中,我为了引导学生领略图形的美妙与神奇,感受现实生活、自然世界中丰富的图案美,让学生结合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借助多媒体画一幅图或者设计一种物品。这样又把美术整合渗透到数学课堂,将优美的平面图形通过对称、平移与旋转变成精彩的画,整个课堂被激活,学生的才能展示也有了广阔的舞台。

10.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索 篇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引入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开阔学生的视野,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也因此具体化,变成直观的、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如果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就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对于新课程的改革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但是,制作应用课件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多媒体的选择与运用经常出现以下问题:

问题1:追求现代化而刻意运用,而实际上有些知识不需要借助多媒体等手段,浪费时间精力;

问题2: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教师自身缺少信息技术创造、修改、运用的能力;

11.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索 篇十一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 课程整合 途径

信息技术正深刻改变着学习方式与教育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打破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局限,使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的信息素养要随之提高,对素质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合理利用计算机这个教学辅助工具更好地为课堂服务。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学科十分重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而信息技术与教学相整合正是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客观规律,帮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思维构建。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规律决定了数学教学要采用形象直观的方式,而计算机具有创设教学情境的优势正是满足小学数学的教学需求。首先,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能使数学的实验空间大大拓展,为变式教学提供了良好平台。其次,多媒体形象生动的特点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到动画背后蕴含的数学方法,提高学生思考的主观能动性。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改革明确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要从控制者的角色转变为主导者,使学生成为知识建构的参与者。而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后多媒体与交互式教学应用逐渐深入,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教师的因材施教效果得以提升。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精神

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精神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探究学习提供了基础。首先,信息技术能够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通过合理利用可更好地配合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研讨的学习模式。其次,信息技术深入课堂体现了思维训练的核心,学生可以通过网上合作学习和小组协同的方式来完成教学目标,提升协作能力的同时提升了信息素养。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具体途径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

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数学教学是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的新要求,这一要求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客观认识规律,另一方面数学问题生活化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教学内容陈旧,明显落于时代发展,并且教学手段单一,粉笔和黑板是教师唯一的辅助工具,课堂效率普遍偏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革新,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辅助工具已开始为小学课堂服务。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整合上要注意两点。其一,数学教学素材要以实效性为前提,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材料,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多元化的优势。其二,教师要积极拓展自身的知识视野,提升信息技术能力,通过两者整合让教材真正“活”起来。例如在《简单的统计》这一小节的教学时,教师可在课前让同学对“视力”“体重”“身高”“年龄”等情况做一些调查,并将资料加以整理在课堂上以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由于学生亲身参与了资料收集的全过程,便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形式的整合

新课程改革提倡小班化教育,这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供了新形式。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课题,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或是社会调查来完成课程学习。这种新兴的教学形式将数学课堂延伸到课外,对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培养自主探究精神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这一小节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帮助学生认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并总结各自特点的教学目标,设计出互动式的游戏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图形,并要求学生通过拖曳图形完成拼图任务,或利用多媒体展示自己的完成作品。互动游戏式教学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作为重点,教师从中起到引导作用启发学生主动对直观形象进行客观规律总结。教学实践表明:信息技术信息丰富、形象直观、读取方便的特点使得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更加高效,是一种促进课堂模式转变的有效手段。

(三)教学方法的整合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学生通常处于被动地位,学习方式较为单一,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形式还未提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过程的重要性不被重视。然而在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新时期,开放化与全球化成为学生学习的新需求,一方面学生更加重视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亲身实践和情感体验,另一方面,交互式和多媒体化的教学方法已逐渐推行到日常教学之中。因此,小学教师要及时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当前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要求。以《有余数的除法》为例,有余数的除法对于刚接触除法不久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余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课堂练习,让计算机对学生的作答进行评判。同时计算机根据每个同学的不同解题过程将解题思路的指导意见显示在屏幕上,从而起到交互学习的作用。这种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使教师更方便地获取教学反馈信息,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分层次教学。

信息技术的传输互动功能和丰富的信息优势为教师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教师在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时要多思考,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整合的有效途径,力求教学内容、形式与方法上的改革创新。

参与文献:

[1]章剑卫.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J].浙江教学研究,2000.

[2]王跃.数字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三种途径[J].中国电化教育,2002(4).

上一篇:小区物业财务管理制度下一篇:企业常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