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的天空》

2024-06-28

《拉萨的天空》(精选13篇)

1.《拉萨的天空》 篇一

拉萨的天空

(苏教版第五册《拉萨的天空》)

张浦中心小学 王英

教学目的:

1、理解本课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拉萨天空的湛蓝、透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1、多媒体演示一组天空图,让学生说说看到的景象,初步感受天空的“蓝”。

(设计意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课文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2、简介拉萨。

3、齐读课题。

过渡:课文中也有一句话,简单的介绍了一下拉萨,你能找到吗?

二、精读第一自然段

1、多媒体出示第一自然段。

2、第一句:理解“日光城”。指导读好。

过渡:第一自然段除了介绍了一下拉萨,还告诉我们什么了呢?

3、第二句:找出总结天空特点的词语。(湛蓝、透亮)理解“湛蓝”,指导读好这个词。

师范读这一句,引导学生边听边想,在头脑中努力把文本塑造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学生练读(多种形式,引导边读边想)。

(设计意图:老师先指导学生边听边想,通过想象和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为下面让学生自己边读边想,自学课文埋下伏笔。)

三、精读二至五自然段

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边读边想,用心灵的画笔在自己的头脑中描绘美丽的画面。

交流,随机练习有感情的朗读指导。(下列排序不固定,随机引导)

1、第二自然段。

(1)第一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感受拉萨的天空离人们很近,体会这种美好的感觉。练习朗读(引导边读边想)。(2)第二句:理解“掬”、“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用做动作的方式来理解。理解“妙”(好)。练习朗读(引导边读边想)。(3)第三句:理解“越发”“河畔”。通过想象和多媒体的演示,感受湛蓝的天空在“白云”和“草地”的映衬、对照下所展示的“纯净”“明洁”。练习朗读(引导边读边想)。

2、第三自然段。

抓住“紧紧”“久久不忍移开”,指导边读边想,体会那种“不忍”的感情,感受拉萨的天空的“蓝”。学生练读(引导边读边想)。

3、第四自然段。

(1)第一句:理解“蓝晶晶”(换词理解“湛蓝”)

抓住“不管„„还是„„”“总是”“一年四季”等让学生体会拉萨的天空一直是那么蓝。学生练习朗读(引导边读边想)。(2)第二句:理解“依山而建”。通过边读边想,以及借助多媒体演示一组蓝天下的布达拉宫的图片(加和谐的音乐),让学生体会蓝晶晶的天空下布达拉宫所展示出的雄伟、壮丽。学生练读(引导边读边想)。

4、第五自然段。

理解“圣地”“窗帘”,知道这是一个打比方的句子,把拉萨的蓝天比作窗帘。学生练读(引导边读边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加深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四、总结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体会拉萨天空的“蓝”。(2)教师对总课作一总结。

2.《拉萨的天空》 篇二

“致用”理念直指语言的学习和运用, 是摆脱语文教学“高耗低效”桎梏的有效突破口。而要达成“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致用”目标, 在教学操作层面必须实现以下几个转换:

一、彰显学科特质:将课文内容转换成课程内容

任何一篇课文都蕴含着“所传播的信息”这样一个课文内容, 这是文本诞生后就客观存在的。这种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价值, 有学者称之为“原生价值”。如《拉萨的天空》一文就向读者传播了“拉萨的天空湛蓝、纯净, 令人神往”这一信息。这是它的原生价值。但是, 文章一旦被选进语文教材, 成为了课文, 它们的价值就发生了增值和变化。在保留“传播信息的价值”的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 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价值”, 我们称之为“教学价值”。“如何传播信息”更具有“语文特征”, 是语文所要学习的内容, 我们称之为“课程内容”。如教学《拉萨的天空》一文时, 学生不仅要知道拉萨的天空湛蓝、纯净, 令人神往, 更要懂得作者是如何描写拉萨天空的, 为什么要这么描写。

“致用”理念的顺利实施, 要求我们首先要完成从课文内容到课程内容的转化, 即从“原生价值”到“教学价值”的转化, 将“课文”当做学习语文的“例子”, 变“教课文”为“教语文”。需要注意的是, 我们不能完全舍弃课文内容, 只抓课程内容。课文内容和课程内容共存于一篇课文中, 他们密不可分。课程内容的学习必须建立在课文内容学习的基础上, 学生必须亲历一个获得课文所传播的信息的过程, 才能获得课文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即只有先关注课文“表达了什么”, 才能探究课文是“怎样表达的”, 进而深究“为什么这样表达”。

二、突出核心价值:将课程内容转换成教学内容

完成课文内容到课程内容的转换是“致用”理念迈出的第一步。但是一篇课文蕴含的课程内容往往是丰富的, 如《拉萨的天空》一文, 可以作为课程内容的价值点至少有三:一是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二是对偶的修辞手法;三是用形象化的表达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这些课程内容是不是都能或都要作为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呢?显然是不必要, 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在众多的课程内容中, 突出文本这个“例子”所体现的语文核心价值, 将课程内容转换成教学内容。具体策略如下:

1. 是否具有统领功能

什么叫统领呢?就是从这个语文教学价值点出发, 能够整体地把握文本的内涵, 起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拉萨的天空》从整体上看, 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从这一点出发, 其结构方式能将全文的内容一网打尽, 显然, 它有统领的功能。从对偶修辞来看, 其对偶的手法相当明显和突出, 但从这一点出发, 起不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 它不具备统领功能。再看形象化的表达手法。课文虽然篇章短小, 但形象化的表达手法占据了文章的大部分篇幅。并且从这一点出发, 直接指向文章的中心, 更是高效和简约, 因此, 它具有统领的功能。

2. 是否具有迁移价值

什么是具有迁移价值?就是可以上升为“类概念”, 可以用于理解同一类文章、同一种语言现象, 可以拿来让学生学习、模仿、举一反三, 能在新的语境和情境中运用的教学价值点。在《拉萨的天空》一文中, 让学生模仿“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进行构思谋篇, 可以吗?可以。那么, 这一条就可以判定为有迁移价值了。再看形象化的表达手法。本文主要采用了比喻和映衬两种手法, 显然也具有迁移价值。看来“是否具有迁移价值”这一标准还不足以让我们最终确立本课的语文核心价值。

3.是否具有表达个性

所谓“表达个性”, 就是在同类文本中, 这一语文教学价值点是属于这个文本独有的特征, 是文本的“这一个”。这种“表达个性”可能是显性的, 也可能是隐性的, 但是一旦被解读出来, 往往能被公认为是该文本的主要特征。在《拉萨的天空》一文中, 其“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不是本文所独有的, 很多课文都具有这个特征。再看形象化的表达手法。别的文章不是没有, 但没有这篇课文明显。这篇课文虽然篇章短小, 但形象化的表达手法占据了文章的大部分篇幅, 是本文的表达个性, 是本文的“这一个”。因此, 我们就可以将教学内容定位在学习形象化的表达手法上。

4.是否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小学语文不但姓“语”, 还姓“小”。教学内容不但要具有语文的特点, 还应考虑儿童言语发展的认知规律, 充分考虑儿童认知规律的阶段性特点。由这一点出发, 再看《拉萨的天空》一文中形象化的表达手法, 其中的比喻既有“明喻”, 也有“暗喻”。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只能学习“明喻”, 放弃“暗喻”。至此, 本课的教学内容更加清晰、科学。

三、体现目标个性:将抽象的“共性”转换成具体的“个性”

“致用”理念观照下的阅读教学更加强调学习结果的可检测性。因此, 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明确指向课堂教学中学生具体的学习结果, 这样便于操作, 便于观察, 便于测量。但是, 这往往被我们所忽视。如《拉萨的天空》一文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有教师确定为: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习本文形象化的表达手法。

从这位教师的表述中, 我们无法准确把握达成目标的基本工具或手段, 无法把握教与学的最终结果。比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程标准中的说法, 但这个说法是针对整个语文教学提出来的, 具体到教学个例中,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就显得十分宽泛、空洞, 无法落实和检测。再如第二条“学习本文形象化的表达手法”, 这里的学习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这个形象化的表达手法到底是什么, 我们无法把握和判断。

为什么会造成上述情况呢?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时从抽象的“共性”角度去把握, 缺乏对具体文本的“个性”的深究。抽象的“共性目标是无法讲授和学习的, 只有具体的“个性”目标才是可操作、可观察和可测量的。因此, 将抽象的“共性”目标转换成具体的“个性”目标, 是语文教学顺利实施的前提。那么, 怎样将抽象的“共性”目标转换成具体的“个性”目标呢?这就要结合文本特点, 依据教材编者意图以及作品表达的特点, 再在具体的文本中依据儿童的言语认知规律具体发掘。如《拉萨的天空》一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可修改为: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对偶的句子。

(2) 初步学习“比喻 (明喻) 和映衬手法突出景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总之, “致用”理念是语文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 更是语文教学的回归与守望。在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反复争论中, “致用”理念始终保持本色, 薪火传承。在语文学科特质澄清后的今天, “致用”理念依然褶褶生辉, 光彩依旧。我们也坚信, 只要我们立足于语言之根本, 遵循儿童的言语认知发展规律, 探寻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自然融合之意, 搭建适合儿童的言语实践平台, 内化以“求意”, 外化以“得言”, 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一定会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迎来崭新的发展春天。

参考文献

[1]朱晓进.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2.

[2]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3]王尚文.语感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

[4]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3.《拉萨的天空》教学片段及评析 篇三

师:(板书课题)《拉萨的天空》。(生边观察、边书空、边练读)

【点评】板书即为范写时。课前板书、屏幕出示,看似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但学生看不到老师的书写过程。赵老师以过硬的书写基本功,边板书边导写,教师运笔,学生模拟,课堂养成自觉书空的习惯。

师:自读课题,想一想,从题目中你认为课文主要写什么?

生:我觉得课文主要写拉萨。

生:我认为主要是写天空。

生:写“天空”。但不是我们这里的天空,而是拉萨的天空。

师:说得有道理。读课题,要边读边思,体悟题目中词语之间的关系:可是写什么?所写内容的范围是什么?读时,要注意语气和停顿,注意强调“天空”一词。(生练读课题)

【点评】读课题,首先关注语音、语气、语速,指导学生用心体会“拉萨”与“天空”的领属关系,从文题中明白课文写什么,写什么范围的内容。这样,把“解题”与“审题”有机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解读课题,感悟题与文的关系,既为阅读课文张目导向,又为习作“审题”做好铺垫。

师:(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标示拉萨、仪征的方位)家乡的天空,我们抬头即可仰望,拉萨远隔万水千山,那里的天空怎么样?想看一看,比一比吗?

生:想!

师:打开课本,让我们共同观赏那美妙的天空。

【点评】让学生在祖国辽阔的版图上标示家乡仪征和“拉萨”,感受地域的遥远,意在激发学生的阅读预期。

师:通读《拉萨的天空》,扫除拦路虎,读课文时(可圈、可画、可查、可议,可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拉萨天空的特点和自己的感受。

生:我认为拉萨天空的特点是“蓝”。

生:我认为还要加上“特别”二字。

生:我觉得拉萨天空蓝得出奇。

生:我感到拉萨天空蓝得迷人。

生:我感到拉萨天空特别美。

生:课文里一共用了11个“蓝”字,我觉得那里的天空不是一般的“蓝”,很想看一看!

【点评】以学生对自己家乡天空的感知为映衬,自主选择阅读方法,通篇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进而,围绕课题阅读思考,感知拉萨天空的特点,感悟“题”与“文”的相互关系。

【教学片段二】

师:同学们感到拉萨的天空别样蓝,特别美!课文是怎样写出这美丽的天空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用心体会,将自己感受最深、最爱读的句子在班上展示朗读,与大家交流。(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你来朗读展示第1自然段。(生读)

生:他读得正确、流利,特别是“湛蓝”读得很有韵味,让人好像看到“蓝宝石一样”的天空。

师:“湛蓝”是一种什么样的蓝色?

生:“湛蓝”,就是很蓝很蓝的意思。

生:“湛蓝”,就是深蓝。

生:我觉得“湛蓝”还有一种“水晶晶”的意味。

师:还看过哪些东西也是这么湛蓝的吗?

生:一望无边的大海。

师:有同学告诉我,他对“湛”字很感兴趣。你们在课文预习时研究过吗?从“湛”的字形、字义联想到什么呢?

生:“湛”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甚”,意为水很多。

生:我查过字典,“湛”还有“清澈”的意思。

生:怪不得课文说,拉萨的天空“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呢!

师:这句话写得好,咱们一起来诵读。(生读)拉萨的天空蓝得透亮,你们的朗读透出了心底的喜爱,咱们一起来背诵,好吗?(师生齐背)

师:这句话写得这么形象、感人,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生:比喻。

生:把拉萨的天空比作蓝宝石。

师:(出示蓝宝石图片)看,这就是“蓝宝石”,晶莹剔透,闪闪发亮。

生:哇!

师:谁能用这样的语气来赞美拉萨的天空?(出示: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谁也来说说,好像什么?

生:透明的蓝绸子。

师:“蓝绸子”,好!请试着把句子说完整。

生: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透明的蓝绸子。

师:请注意,“湛蓝”与“透亮”之间是顿号,不是逗号,要注意顿号的用法和写法。还有要注意的地方吗?

生:“蓝”是上中下结构,“草字头”不能写成“竹字头”。

生:还要注意,“皿字底”写扁一点,“横”要写得长一点。(师田字格范写导练)

【点评】扎实的字词训练,是这一教学片段的亮点。其一品词析字。“湛蓝”一词从天空到地面,从远方到身边,多种感官参与,感受了“湛蓝”特有的色质;而“湛”字的辨析从字形、字义到课内外资源互补,迸发出“清水洗蓝天”的思维火花。其二由词及句,赏读、品读、评读,感受比喻句的作用,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调动积累,迁移仿说,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其三随堂习字。由学生从字里行间辨出来;“蓝”字的形体美、意韵美,田字格导练习书过程,让学生自己审视、体悟;习字练书,一笔一画皆倾心,既落实写字训练,又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教学片段三】

师:(屏幕映示: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妙”在何处?联系上下文读句子,演诵句子,相互品评。(生自诵自演、邻座合作)

【点评】学生乐于演诵,但也容易走过场。这一环节,留足自读、自悟、自我体验的时间很有必要。语言、动作、音韵、情感的协调融合,就有一个由内而外的感悟转化过程,互助合作也少不了。

生:“掬”演得好,双手轻快自然合拢。

生:“掬”,双手紧合,像是不让蓝天漏掉一滴似的。

生:仰面向上,这个动作我感到很亲切。

生:好像脸贴近了蓝天。

师:演诵入情、传神,品评合情合理。老师想问一问,你们是从哪儿感受到这些的?

生:课文。

师:很好,好文不厌百回读,请再读读课文,回味回味,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生:从“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我感到蓝天就在头上,(掬)动作要轻,当然不要发出声响。

生:“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这个“摸”字让我感到蓝天太近了。

生:读课文、看图画,似乎蓝天就在自己头上。

生:我好像自己就在拉萨了。

【点评】“掬”字句的读悟、演诵、品评,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展示自我,表达各自的见解、感受,嚼出语文味。一句妙语,慢慢咀嚼、细细品味,体悟内中真情;反复揣摩,协调融合,演诵倾吐心声;情境回读,品味反思,沿波再探源头。

师:同学们读出了在拉萨的感受,太妙了!请结合学习情境,用“真是太妙了”说说你所感到的妙处。

生:这个“掬”字用得真是太妙了。

师:读读下文,想一想,说说还有什么地方“真是太妙了”?

生:有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真是太妙了。

生:有草地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真是太妙了。

师:课文写得真是太妙了,我们一起来背诵好吗?(生练习背诵)

【点评】找准结合点,沟通、渗透、积累,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地读书、讨论、思考、揣摩表达,悟其道,获其知,习其法。同时,不失时机地迁移运用,诸如比喻句的仿造、“真是太妙了”句式的练说,就地取材的场景评说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仿,有所悟,有所得。

4.拉萨的天空说课 篇四

胡丹

教材分析

《拉萨的天空》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写景美文。本文语言优美,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现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展现了布达拉宫的雄伟与壮丽圣洁。

设计理念

让我们再回到课文遥望拉萨美丽的天空,它蓝得这样纯净、透亮,蓝得那样让人神往。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靠一本教材一块黑板进行教学,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果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仅仅集中在分析课文怎样写出了拉萨天空的蓝和美的层面上,那学生最丰富的审美体验就很难在这堂语文课里立足。那么这课的教学就会以一本教科书让师生重进牢笼,线性化的程序教学极可能使孩子们的心灵失去想象,把“拉萨天空的美”变成一个空洞的概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新课标还指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这些要求又如何在本堂课中得以落实呢?

网络无疑为语文教学开启了一扇神秘的大门:在“全球村庄”的时代,学生急速变化的思维无法抗拒地在网络上奔驰着。他们可以借助网络开放和深刻自己的思想,他们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网络让学生个体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认同和把握了这一事实,语文教学才能具有先进性。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内容融为一体,通过网络自由、交互、开放的优势让语文教学的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得到完美的统一。

借助网络的翅膀,《拉萨的天空》终于可以在更广阔的教育文化空间放飞了。

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鉴以上认识我从三个维度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学会本课九个生字,理解生词的意思。了解拉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过程、方法)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2、(情感态度:)走进课文,走进拉萨,充分感受拉萨天空之蓝、之美以及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产生对拉萨的这种圣洁的美的向往与追求。

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进行自主、个性化的探究阅读,达到教学目标提出的充分感受到拉萨天空之蓝、之美以及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激发起学生对拉萨的圣洁之美的向往与追求。

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以上认识,我设计了“课文赏读--阅读探究--升华情感--拓展迁移”的教学模式。

环节一(课文赏读)

首先我以课文赏读(网络展示),带领学生走进美丽的拉萨。在具有浓郁藏族风情的音乐渲染之下,在优美的拉萨自然风光中,教师深情并茂的朗读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好似把他们带到了美丽的拉萨,感受到那儿天空的湛蓝、透亮。

经由这样的情感铺设,拉萨被抹上了一层美丽而又神秘的色彩,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地进行阅读探究。

环节二(阅读探究)

这个版块的学习我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一)赏图片、(二)品文字、(三)颂拉萨

(一)赏图片

首先我请学生浏览“图片欣赏”网页,这里有丰富的展现拉萨美丽自然风光的图片(网络展示)有展现一年四季布达拉宫上空的图片,天空总是蓝晶晶的,蓝得那样纯净,好似可以洗脸一般。有贴着白云映衬的湛蓝的天空的图片,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的图片,还有充满藏族风情的乐曲《青藏高原》(网络展示)。在网络的帮助下,精美的图片,来自雪域高原空灵的音乐,把学生深深的震撼了,他们乘着网络的翅膀可以尽情地欣赏、尽情地歌唱,陶醉在拉萨浓郁的民族风情里。

(二)品文字

接下来请学生图文结合体会哪些语句体现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特别是领会“拘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句话所体现的内涵。凭借网络所呈现的图文、音色、视频等方式,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个性化的探究阅读中。此时此刻,同学们仿佛真正来到了拉萨,感受“拘一捧蓝天可以洗脸“,感受一年四季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美好画面„„再一次地被拉萨的圣洁之美所震撼!

设想一下孩子们在这样的网络学习中,怎不会经历一次愉快的拉萨之旅,怎不会深深地把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纯净铭刻于心呢?

(三)颂拉萨

通过赏图片、品文字,孩子们的内心充满了对拉萨的向往,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读一读,颂一颂,为符合孩子们的这一心理需求,我设置了让他们边欣赏美丽的图片边进行配乐朗读的教学环节。可见,网络对语文教学内容起到了相得益彰,锦上添花的作用。

环节三(升华情感)

这时,教师和孩子们共同沉浸在美丽的遐想之中,孩子们肯定对拉萨天空的纯净、透亮,对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对拉萨雪域的圣洁、美丽充满了向往,他们多么想说一说呀。此时此刻,那么这些来自心灵的独特体验如何与同伴及时交流分享呢?在这里我借助于留言本这一网络学习的平台,让同学们在”小论坛“中发表自己的感想,并进行互相交流。这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功能建成的“交流平台”让每一个同学都有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大家交流的机会,真正宽容了差异,使师生、生生间的学习互动成为可能。同时,情感熏陶与语文实践活动也就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

环节四(拓展迁移)

当孩子们学到这时,肯定会觉得不过隐,想急切地了解拉萨的其他相关内容,于是我在网上又增加了有关拉萨的相关链接(网络展示)。这里有拉萨著名的景点介绍,如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等,有拉萨的风俗民情介绍,如:拉萨的转经、长跪、藏民的服饰、拉萨神秘的天葬及精彩的赛马节等,还有拉萨新貌的介绍,有一组描绘拉萨景色的美文,以及一段拉萨之旅的录像。这五大版块的内容,图文并茂,信息量极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有选择的学习,如想对某一版块的内容作深入的了解还可以点击相关网站,进行查询。最后可以小组合作对网上材料进行搜集、处理,完成一张小报制作或为旅游公司设置一份”拉萨五日游"的活动安排。教学虽已接近了尾声,但我相信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会丝毫不减,小组间的合作也会井然有序地进行,他们在网络的交流平台上相互启迪,碰撞思维,无限地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

网络学习是一场智能的革命,也是一场学习革命,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学习者联系世界的方式,对最大限度的拓展学习者的知识与发展空间,对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本节课,利用课文赏读、图片欣赏,了解拉萨民族风貌,留言本交流等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能力结构的教学形式,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兴趣。在网络

5.《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篇五

《第八次》是一篇外国历史故事,课文讲述了古代苏格兰王子布鲁斯英勇抗击外国侵略军,屡战屡败,几乎丧失信心。后来,从蜘蛛结网终获成功的事情中,深受启发,重新振作起来,经过第八次战斗,终于赶跑了外国侵略军,取得了胜利的故事。

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我让学生在课文的情景中,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来思考、来动作。从而让学生来领悟体会当时布鲁斯的军队七战七败,他自己也负伤后,几乎失去了信心。

本节课,我采用谈话导入,首先问孩子们在家预习了没有?都预习了些什么,在这轻松的谈话气氛中,我出示了贯穿课文的一些主要词语,找孩子们读,这时,孩子们争着举手发言。紧接着,我又让孩子们大声读课文,并根据这些词语试着复述课文,让孩子复述课文,其实是对孩子的语言组织能了,概括能力的锻炼,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此方面的锻炼。

当学到王子看到蜘蛛结网受启发时,我先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孩子们听,然后问他们都听出了什么?这样做是为了让他们学会倾听,孩子们陆陆续续的说出,蜘蛛结网反复失败,结了断,断了结,但它没有灰心,而是在第八次终于成功,紧着这我又问,你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蜘蛛?学生立刻就明白了,这是一只顽强的蜘蛛,不灰心的蜘蛛,由此体会布鲁斯王子此刻心情,王子看到蜘蛛第八次结网成功时,“布鲁斯感动极了。”我为了能让学生再次感受布鲁斯的心情,就出示书上的图片,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此时王子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有的说:“他想:蜘蛛结网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它却不放弃,坚持不懈,最后结成了网。我如果也干第八次,说不定也能成功呢!”有的说:“真是有志者事竟成啊,蜘蛛都明白这个道理,我为什么做不到呢?”还有的说:“最困难之时,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日。我终于明白这个道理了,我一定要干第八次!”从他们与布鲁斯王子一样的动作——手握紧拳头,从他们脸上坚毅的表情,从那高亢的声音,我想学生体会到当时王子的那种必胜的决心了。

6.《拉萨的天空》课堂实录 篇六

一、谈话导入,走进文本

师:坐正,上课!同学们好!小朋友们都去过哪些地方啊?

生:上海、南京、北京„„

师:小朋友们去的地方可真多,有一个地方我想大家都很想去但没去过,那就是——西藏拉萨。老师带来了一段西藏拉萨的风光,先来欣赏欣赏吧!(欣赏拉萨风光)

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布达拉宫!

生:我看到了蓝蓝的天空还有牛!

师:你们觉得拉萨美吗?

生:美!

师:这儿有一组和拉萨有关的词语(出示),会读吗?

生:朗读词语:拉萨日光城布达拉宫圣地

师:要注意读好“萨”和“圣”这两个字的读音哦!

日光城是拉萨的一个别称,看到这个名字,你就在想拉萨一定—— 生:充满阳光、阳光很灿烂„„

师:布达拉宫是一座很雄伟的宫殿,读好它的名字,读溜了。

生:布达拉宫!

师:“圣”是后鼻音,不太容易读好,谁当小老师再带大家读好它? 生:圣!

师:怎样写好这个“圣”字呢?跟着老师一起来写(师黑板范写,生书空)现在请小朋友们在纸上认真描红。

生:认真描红。

师: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去拉萨,不看别的,就看——

生:拉萨的天空!

师:对!拉萨在海拔那么高的高原上,阳光又是那么的充足,所以那里的天空比起我们头顶上的天空一定有意思多了。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课文一起去欣赏

欣赏吧!

【教学感悟:一开始,教师就安排一组拉萨美丽风光的图片,配上好听的富有拉萨特色的音乐,马上拉近了学生和西藏、拉萨的距离,学生也对拉萨有了初步的印象,为后面的学习作下了较好的铺垫。再学习一组和拉萨有关的词语,则进一步增进了学生对拉萨的了解。然后解开课题,明确了本课学习欣赏的重点。】

二、顺畅阅读,感知课文

师:请小朋友们拿起课文纸,课前有没有读课文?读了几遍了?

生:很多遍了!

师:下面我们要进行课文朗读比赛。比赛之前,请小朋友们花两分钟再自由地练读一下,争取把课文读得又正确又流利。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比赛开始了!请男生选出你们的代表,女生也选出你们的代表,看看是男生读得好还是女生读得好!

生:男女生代表读书,其余学生小声跟读。

【教学感悟:课文朗读比赛的形式,能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参与读书的热情,比赛之前还给了他们两分钟的练读时间,又能让学生读得更好,更有自信。男女生代表读的时候,让其他学生跟着一起小声地读,也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读书比赛中来。】

三、研读文本,感受“蓝”味

师:读了课文,拉萨的天空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湛蓝、透亮、蓝晶晶、蓝宝石。

师: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不长,可是描写天空时,有个字出现的次数却很多,是哪个字呢?

生:蓝!

师:对!你们看,除了第一句话,几乎每一句都含有“蓝”字。

再找找,含有“蓝”的词语也很多呢!

生:蓝天蓝宝石湛蓝蓝晶晶蓝得让人神往

师:谁来美美地读一读?

【教学感悟:一步步层层递进,引领学生感受到“蓝”是拉萨的天空最大的特点。】

师:拉萨的天空,让人最难忘的就是它的蓝。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西藏,走进拉萨。抬起头来,看,拉萨的天空多么蓝啊!(音乐声中出示拉萨的蓝天)这样的天空,你们觉得怎么样啊?

生:很蓝很蓝,蓝得很干净„„

师:(出示句子)谁来美美地读读这句话?

生:朗读句子。

师:见过蓝宝石吗?(出示蓝宝石图片)瞧,这样的颜色——清澈的深蓝,还透着光亮呢!这就叫——湛蓝、透亮。读好这两个词语,怎样读好这两个词语?

这么美的蓝宝石,再用清水一洗,该会怎样呢?

生:更加蓝,更加干净,更加亮了„„

师:所以我们就可以说——湛蓝湛蓝、透亮透亮。真是美得没话说了。加上第一句话,谁来美美地读好第一自然段?

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教学感悟:教师用蓝色的拉萨天空的图片和蓝宝石的图片,让学生通过比较、理解,对拉萨天空的“蓝”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师:拉萨的天空,不仅是蓝的、美丽的,它还很奇妙呢!出示学习要求:大声读第二自然段,用横线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展开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句子。

师:四人小组,互相说说看自己的想法。

交流1: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师:“掬”是什么意思知道吗?让我们也来捧一捧蓝天洗洗脸,什么感觉? 生:凉、舒服、清爽„„

师:天怎么成了蓝蓝的海了?真的太妙了!读好这句话。

生:朗读句子。

交流2: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师:声音真的能碰到蓝天,手真的能摸到蓝天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生:人们与天空很近。

师:(出示白云缭绕图)让我们看看这幅图。

生:白云离我们很近、我们好像站在白云中间了„„

师:对啊,我们好像成神仙了!拉萨的蓝天,给我们神仙一样的感觉,真奇妙!再读读这句话,读出奇妙来。

生:朗读句子。

交流3: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师:这句话说,拉萨的天空除了湛蓝、透亮,还是怎样的?

生:纯净、明洁。

师:读好这两个词语。什么样子是纯净、明洁的?

生:干净没有杂质、明亮纯洁„„

师:读好这两个词语,读出干净、一尘不染的感觉来。

生:朗读词语。

师:是什么把天空衬得这么美呢?我们再去看看。(闭上眼睛,听老师说话,展开想象„„)睁开眼睛,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草地、白云、一望无际的蓝天„„

师:如果没有这白云,没有这草地,你们会觉得?

生:天空没有那么美丽了,没有那么蓝了。

师:是啊,有了白云的映衬、草地的对照,拉萨的天空才会越发纯净、明洁。请男生和女生再来比一比,读好这句话。

生: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师:读到这儿,我想拉萨的天空在你们心中一定是感受满满的,是这么的美丽,如此的奇妙。

【教学感悟:二年级的学生要正确地理解映衬、对照下的天空的纯净、明洁的特点是有一定的困难的。所以教师没有作过多的词语、句子的解释,而是通过最直观的图片的出示,让学生通过欣赏图片来感受这份对照下的美丽,起到的效果是不错的。】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好第一第二自然段。(师配乐朗诵)

假如现在你就在这蓝天下,你想做些什么呢?

生:大喊、唱歌、跳舞、画画„„

师:老师觉得你们的心都飞到蓝天上去了,这就叫——神往。(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导朗读。)

【教学感悟:通过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读和学生的自由表达,课堂的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对拉萨蓝天的喜爱和向往也达到了一个高点。】

四、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师:这就是拉萨的天空,是那么的——(湛蓝、透亮);是这么的——(纯净、明洁);是这么的——(令人神往)。这么美的文字,这么美的蓝天,想不想把它装在心中带走啊?

生:想!

师:那就让我们把它记在心里面吧!

出示学习要求:1—3自然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边读边想想,边想象边记诵。

生:自由朗读,背诵。

师:配乐,指名背诵。

总结: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神奇、美丽的拉萨的蓝天,还记住了美丽的文字,小朋友们收获大吗?老师告诉你们,西藏拉萨除了这蓝天美丽动人,还有蓝天下的布达拉宫以及这片高原上的土地也同样让人陶醉,让我们课后再去感受,好吗?

生:好!

【教学感悟:随着对课文内容进一步的熟悉、理解,也随着学生对拉萨蓝天的越来越喜爱,把课文中美丽的文字记在心中就变得很自然,很容易。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情感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另外,引导学生课后去认识拉萨蓝天外更多的美丽、神奇的地方,也为学生进一步地探索、了解西藏拉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五、作业布置

7.《拉萨的天空》 篇七

1成立营销领导小组, 建立营销物流科

优质的服务首先要有健全的组织和完善的制度提供保障, 为此车站为提高营销服务质量, 健全营销领导小组和车站营销物流科, 不断完善营销物流制度, 同时成立营销公关小组和营销客户代表, 壮大营销队伍, 从组织和制度上为优质服务提供组织保障。为此, 车站为更好的开展营销物流工作, 首先成立以站长为组长、主管副站长为副组长, 其他相关科室、车间为组员的营销领导小组;其次设置车站营销物流科, 做好专门的营销物流工作。

2积极走访, 努力宣传95306网功能、优势

为更好的促进95306网在西藏各企业运用, 促进铁路现代化物流的转变, 积极走访西藏高争建材股份有限公司、西藏汇利投资有限公司、西藏高原天然水、拉萨山泉饮料厂等周边企业, 宣传95306网的功能。如:走访西藏圣地天然矿泉水有限公司, 负责人表示之所以选择公路运输主要原因是运输价格、运到时限和装卸服务。运输价格是选择公路运输的主要原因, 因为现有矿泉水工艺原因, 所有原材料需要从内地运输至西藏, 在出藏就出现二次运输成本, 若不能降低物流价格, 产品将失去在内地的竞争力;另运到时限较公路运输长7至8天, 加上费用实行先付, 过长的运输时限套住公司较多的流动资金, 对公司正常运转带来不便;其次装卸服务, 存在装卸不文明等现象, 货物破损较严重。对此, 工作人员向负责人介绍了集装箱运输和现有的批量、零散运输、接取送达等服务, 讲述了95306网的功能及优势, 并一对一讲解注册、挂单, 应单等操作流程, 并进行演示注册。

3加强物流配送企业的教育, 落实各个标准环节

铁路货物运输过程中, 企业配送员因道路原因出现货物破损及破损后对收货人赔偿造成的自身经济损失, 私自向收货人打电话要求增加配送费用或给予易碎率等, 但却未针对道路颠簸的实际向配送司机进行相应的教育和要求, 影响收货人对车间配送服务质量的不满意, 为此车站应加强对物流企业的培训及教育, 严格落实各环节的配送标准, 事实上, 这一做法一定程度上对车间卸车和交付质量进行监督, 还有效地对配送企业的服务质量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便于更好的区分责任, 落实责任, 从而更加有效的提高配送质量。此外, 车间和营销物流科做好对配送货物全过程的监督, 尤其是监督落实好“四确认”制度, 即集货、装车、卸车、交付、确认, 凡是卸车交付中承运人或委托装卸队责任造成的货物损失, 应认真交接好, 避免物流配送企业同货主交接时交接困难或承担不应承担的责任。

4车站营销物流科加强运输货物的督导

货物在运输过程中, 货运调度员未按车站关于接取送达作业相关要求, 审核不清楚, 加上货运员责任心不强, 在运输过程中容易造成纰漏问题的出现。为此, 应当加强货物运输督导工作, 首先, 提高货物运输的重要性及时效性, 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快运货物的“四确认”制度, 有效保证货物运输的时效性, 并不断提高快运货物的相应服务质量。加大对确认制度落实不好人员的考核力度, 提高全员制度落实情况和运输服务质量。营销物流科做好明确的工作分工, 每日盯控和追踪落实接取送达业务情况, 要求车间每日按照接取送达货物的信息进行统计, 上报数据及时且准确, 最后做好信息记录的交接工作, 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 便于及时整改。

5结语

铁路货运组织改革已全面展开, 货运量稳步增长, 改革成果逐步呈现。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铁路职工的服务水平还需不断提高、服务意识还需不断增强, 铁路货物部门的思想素质还需不断提升, 货运中心与车务站段的协调, 还需进一步理顺。为此, 拉萨站应该在结合自身现状及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做好货运营销全面工作。争取公路运输部分货源早日回归铁路, 实现增运增收。

参考文献

[1]雷定猷;霍勐;陈治亚.铁路客货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5) .

[2]孔令梓, 铁路客货营销主要途径的转变[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3 (11) .

8.拉萨,生命的真实 篇八

踏上拉萨的土地,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高高耸立的布达拉宫,白色和深褐色的外墙,在阳光下庄重无比。在前往大昭寺的路上,身边不断有喇嘛走过,穿大大的袍子,有的手上还挂有佛珠。转经轮骨碌骨碌地在灿烂的阳光下转动。从第一个开始,到最后一个,有着流动的快感。一种金黄的色泽弥漫四周,温暖而祥和。还有很多与我一样从外地过来的i游客,走在充满佛氛围的街上,满脸的虔诚。拉萨的传统魅力和现代气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

布达拉、大昭、哲蚌、色拉。这样奇特的中国名字,却有着同样的藏传佛教文化特点。从正门进去,看到左右两个门,从左侧门进去,又见左右有门,再进,左右仍然有门……不断地穿,不断地迷失方向。然而,只要你坚持顺时针的原则,最终还是能走到出口。后来在大昭寺买了一本书,方了解到这样的设计原来意寓着一些道理:越是局面迷乱的时候,越是要有自己始终如一的原则。只要中间走错了门,不是往回走重返起点,就是得走许多重复的路,严重的状况甚至是这样:根本找不到北。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生命的路途就像一个轮回,我们走在前进的路上,不管怎么选择方向,到最后却还是回到了起点。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去,我们却应该多一点顺其自然,或许生命又是另一番天地。

转出来之后,看看时间,已经是下午七点了,此时的家乡应该是红霞满天了,我若在家乡,则已经沉沦在都市的黑暗或者暧昧的灯光之中,忙碌却又不知所措。然而拉萨这座中国海拔最高的城市却还是那样的明晃晃的在我眼前伫立着,我没有随旅行团的人员回到宾馆休息,而是和导游打了个招呼,一个人离开旅行团,走在干净的街道上,边走边看边休息,看着街边的美食,肚子就不争气地响了起来,在一家干净的小店门口停下了脚步,好客的老板马上迎了出来,于是进去。拉萨的食物,麻辣兼备,正符合我的风格——辣和浓味。吃完了有西藏特色的牦牛肉粉,就跟藏人一起大碗大碗地喝青稞酒,小口小口地品酥油茶。店主告诉我们:青稞酒是不经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会敬酒。敬献客人时,客人先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要倒满,最后再喝干一满杯。喝酥油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主妇或子女会来倒酥油茶,但客人不能自行端起来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过去喝,方算是礼貌。

两天的时间悄然而去,该是离开的时候了。收拾好自己的行李,走出宾馆的大门,跟随着一大群人流与布达拉宫背道而行,终于是忍不住回首再看一眼真真切切的拉萨,城内空旷宽广的街道和一点没有被污浊侵蚀的天空,清淡的色彩一直延伸到我视线所不能到达的远方。来往匆忙的人群中有种无法琢磨的神秘和原始,缓解着你压抑已久的都市神经。这片土地上,总能让人感觉到一种禅意,让人沐浴在一片祥和之中。

在贡嘎机场候机室休息之时,望着窗外这片广阔的土地上的人和事:纯正的蓝天白云和清新的空气,大草原上的牦牛,风格独特的建筑,寺院里虔诚的老人,大街上天真无邪的小孩子。这一切像是冥冥之中注定,带着一股神秘的气息,构成了独特的拉萨人文景观和人文气息。

9.拉萨的天空教案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湛蓝”、“纯净”、“明洁”等词语。

3 能凭借课件,体会作者通过对拉萨天空来表达热爱拉萨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特别是对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反复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拉萨天空的美。

练习说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听写词语(上堂课的词语)

二、走进拉萨(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课件,你看到了的拉萨是什么样的?

2、出示句子: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象用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1)轻声读句子,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回答,圈点词语:湛蓝 透亮 好象用水洗过的蓝用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3)朗读感悟:学生再朗读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边读边想象。

3、看课件,再次体会拉萨天空的湛蓝和透亮。

(二)学习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1、引读:拉萨的天空是那么湛蓝、透亮,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出示句子: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1)指名读句子,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拉萨的天空是那么蓝,仿佛一切事物都被这蓝所浸润、包容,走进拉萨就像是走进了仙境。

2、怪不得人们说——(出示句子)“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

(1)自由读句子,你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

(2)小结:蓝天如水,无怪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

(3)齐读句子。

3、看课件,出示句子: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与拉萨河畔采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1)指名读句子,从哪些地方你体会到了拉萨天空的蓝?

(2)指名回答,圈点词语:映衬 纯净 对照 明洁

(3)指导朗读。

4、在白云和草地的映衬下天空蓝得通透、无暇,白、绿、蓝的对照,使人不得不赞叹拉萨天空的美。

(1)看课件。

(2)出示第三自然段

(3)指导朗读。注意词语:神往 紧紧吸引 不忍移开

5、(1)出示拉萨一年四季的图片,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什么?

(2)指名回答: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

(3)因此,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出示布达拉宫的图片,学生欣赏其英姿。再次感受如果缺少了这天空的衬托,布达拉宫一定会失去一把半的美。

(4)欣赏图片:蓝天白云下的雪山、湖泊、草地。

(5)谁能读好这一自然段?指导朗读。

6、齐读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这里把拉萨比作了什么,把湛蓝的天空比作了什么?

3、齐读句子。

三、总结全文,欣赏有关拉萨的图片。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10.《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篇十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散文,课文的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我在教学课文第一小节时,费了较多的时间。“湛蓝、透亮,蓝得像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文中生动形象的描述及准确贴切的比喻,自然而然地将拉萨的特点展现在学生眼前。可学生无法想象究竟是怎样一种画面。为丰富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观感受,我从唐老师那里借了几十张关于拉萨的照片,这些照片有湛蓝的天空、葱绿的草地、清澈的`小河,还有雄伟的布达拉宫,引学生走进拉萨,了解拉萨,感受拉萨天空的蓝。另外,我还让学生观察我们这的天空并用一句话来描述,然后引导学生与拉萨天空进行对比,学生有的说“阴沉沉的”,有的说“灰白灰白的”,当他们看到“拉萨天空”的图片时,不由地发出阵阵惊讶声,情不自禁地说:“真蓝啊!”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增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11.长今的拉萨遭遇 篇十一

这事儿不是出在我身上,因为我没怎么上过高海拔地区,仅有的那几次也仅仅是变得分外活泼,而没有出现特别离谱的高原反应。这事儿是来自道听途说的韩国姐们儿身上,为了讲述方便,我们姑且称韩国姐们儿为长今。

话说长今到了拉萨,曾听闻由于高原缺氧人的脑子特别容易变得不够用,丢东西犹如家常便饭。本就爱丢三落四的长今,特意准备了小本子将随身物品都记在上边,每日几次的检查,并为自己的小聪明窃喜。可好景不长,一日长今竟死活想不起来本子放在哪里。正当她在绞尽脑汁冥思苦想的时候,突然一位女子跑到她面前破口大骂,还用手指头不断戳她的脑门,甚至往她的鞋上吐口水!长今也由一头雾水变成了恼羞成怒。可由于语言不通,只能问店家那人是怎么了?她为什么要骚扰我?!

店家连忙解释到,有些人因为高反会变得特别固执,而那个女子就是已经固执到精神层面的极品了,他们管她叫“下毒女”。那姑娘到拉萨的第一天便不听劝阻地洗了一个澡,有点常识的人都能预料到,浴后的她必然会出现身体不适的状况。谁曾想她非说是洗澡水里有辐射物,才会让自己头晕喘不过气,非要找店老板讨个说法。并从此决心不吃该店的任何食品和饮料,不料当日她又找到了店老板,说前天有人在她上网时,趁她上厕所的功夫在她的饼干里下了毒,因为她回去后又开始不舒服。之后便坐在吧台上指认“凶手”,而长今就是前一天坐在她旁边上网的倒霉蛋,所以有了开始的那一幕。

12.拉萨瑞吉度假酒店 篇十二

遵循对环境可持续发展及社会责任的承诺, 拉萨瑞吉度假酒店致力于减少碳排放以及采取高效节能措施。酒店从设计之初便考虑到了诸多可持续发展方案, 如使用太阳能电池板等, 酒店餐厅选用来自本地的农产品与草本, 并设有地下水循环系统。随着太阳能和地热能源的大量使用, 酒店每年可分别减少柴油消耗达93, 000公斤和75, 000公斤。酒店同时拥有高效油电混合动力的环保车队, 平均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达30%。通过这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拉萨瑞吉度假酒店将更加积极有效的致力于改善环境, 创建美好家园, 使旅游设施与西藏生态建设、环境保护高度和谐。

酒店简介:

13.拉萨的天空说课稿 篇十三

说课是反思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师教学元认知能力的重要环节。此次说课可归为课前说课,是对教学设计实施以后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预测。我说的课题是“拉萨的天空”,本课是苏教版第五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文章以清新凝练的语言描绘了拉萨天空蓝的特点。总课时安排为2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是一节精读感悟课。

教学背景学情分析

作为三年级的学生就语文学习已有了这样的知识能力的储备:在工具书的帮助下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初步学会了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等。但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起点不一样,学习个性和风格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未知和神秘吸引人们去探索事物,而“拉萨”对于学生异是好奇向往的对象,由此学习关注程度值得期待。学生通过上网浏览、图书阅读搜集有关的拉萨资料,在第一课时交流相关信息,了解到拉萨位于号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四千米以上;拉萨因日照时间长而成为日光城;他们知道了布达拉宫是松赞干布始建,是举行佛事庆典的场所,是拉萨、乃至整个西藏的象征;等等。这一切说明他们已经对拉萨有了初步整体的认识,具备一定的心理接受度。

一、说教材

《拉萨的天空》是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七课的一篇写景的散文,本文文笔优美,用清新凝练的语言描绘了拉萨天空“湛蓝、透亮”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写到: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他们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所以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琅琅书声。作为写景美文,只有让学生以声如文、读中赏析,才能感悟情境。所以朗读是本课的重点。拉萨对学生是抽象的概念,而描绘拉萨天空的词语又是隽永深刻的。如何让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理解课文语言中的意蕴和情感是本课的难点。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描写拉萨天空的句子。

2、把语言文字中蕴涵的情感表达出来。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把这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学会本课九个生字,理解生词的意思。了解拉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音乐、图片的帮助下,初读课文,感知美,学生对拉萨的天空建立起感性认识。

3、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以同桌议读的形式交流感受;学生集体精读、赏读中积累语汇,获得言语美感

4、在体验与感悟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起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我的认识,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初读课文,感知美

(二)、品读课文,体会美

(三)、诵读课文,传达美(环节一)初读课文,感知美

拉萨那美丽的天空,蓝得这样纯净、透亮,蓝得那样让人神往。可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江南地区的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

1、上课伊始我播放我做的课件,先出示一幅中国地图,西藏一块在一闪一闪。老师过渡:在我国的最西部,海拔最高,离天空最近的地方,有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它就是人们心中的圣地——拉萨(板书:拉萨)拉萨之所以能成为老师乃至全世界亿万人心中的圣地,一半的功劳在拉萨的天空。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拉萨,一起去感受拉萨的天空。(把课题板书完整)齐读课题。

2、让学生欣赏一组拉萨的天空图片。欣赏完了用一个字或一个词、一句话来描述它给你的第一感受。

3、交流后,老师说:“大家想跟拉萨的天空靠得更近吗?那么大家闭上眼睛,跟着老师一起去神游拉萨,去领略它与众不同的天空吧。

4、老师播放优美的配乐朗读,让学生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中顿觉“拉萨的天空真蓝、真美”

5、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

未知和神秘吸引人们去探索事物,“拉萨”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好奇向往的对象,可如果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仅仅集中在分析课文怎样写出了拉萨天空的蓝和美的层面上,那学生最丰富的审美体验就很难在这堂语文课里立足。“拉萨天空的美”也就变成了一个空洞的概念!

因此,在课前布置学生浏览、搜集有关西藏的资料是很有必要的。通过交流相关信息,他们会了解到拉萨位于号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拉萨因日照时间长而成为日光城;他们会知道拉萨的布达拉宫是松赞干布始建,是举行佛事庆典的场所,是拉萨、乃至整个西藏的象征。这说明学生已经对拉萨已有了初步的整体认识,有了一定的储备。(环节二)品读课文,体会美 教学的本质是对话。我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旨在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实现教学的和谐互动,使阅读教学过程呈现为一种动态性的、生成性的对话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情趣在整个对话的过程中得以培养与提升。

在品读课文这一环节的教学,我放弃了逐句教学,每点必扣的方式,用一个问题引导全篇精读:“你觉得拉萨的天空美吗,美在哪里?”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后小组交流,再集体交流。

在这个学习活动中,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适当欣赏一组图片,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描绘的意境;比如在体会这句话“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这句话时,先问学生“纯净、明洁”是什么意思?然后让学生通过朗读读出拉萨天空的纯净、明洁,接着欣赏图片:白云和草地映衬对照下的天空,此时的天空显得更加“纯净”与“明洁”,天空蓝得通透、无暇,加上“白、绿”色的映照,使人不得不赞叹,拉萨的天空为拉萨增添了无限的美。追问:此时你想说些什么?最后让学生再有感情朗读这句。

学生在反复吟读中,抓住关键词“湛蓝、纯净、明洁、蓝晶晶”等词品读课文,借助形象发挥想象,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学生口念心诵,感受清新优美的文字,想象美好的图景,体悟作者的情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一遍又一遍地有感情朗读,期待学生品出了味,悟出了情,理解课文的语言,也内化这种语言,使课文语言蕴涵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相通、共鸣。

(环节三)诵读课文,传达美

这样过渡:多么蓝的天空,多么神奇的土地,多么令人神往的地方,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吧!

朗读全文,整体回味拉萨的美景。

四、说板书

我的板书是:

拉萨的天空 湛蓝透亮 纯净明洁 蓝晶晶

五、作业设计

我布置了这样几种作业,学生可以自主选择。

1、小组之间开展写字或听写词语比赛。2、摘录文中优美的语句。3、写两个打比方的句子。

4、把这篇课文背诵给家长听,让他们感受和分享拉萨天空的美。

《拉萨的天空》教学反思

上一篇:关于书香校园主题演讲比赛下一篇:绩效考核中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