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安全评估

2024-08-27

建设安全评估(共11篇)

1.建设安全评估 篇一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及周边环境安全评估承诺书

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及安全法律和法规,在建设工程开工前,建设、施工、监理等参见单位对梅河口市阜康酒精有限责任公司朝阳山分公司工程的施工现场及周边环境进行了实地踏勘和安全评估。现承诺如下:

1、施工现场上方无高压输配电线路,建设工程(含脚手架具)的外侧边缘与外电架空线路的变现之间保持安全操作距离,并满足《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的规定。施工现场。

2、施工现场以及受施工影响的周边区域范围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已经拆建完毕,施工场地“三通一平”已经完成,地下管线、市政公用设施等已经改造

或采取专项保护措施。

3、意向施工现场及周边区域内的居民住户告知了建设工程的开工情况,并告知了局面关于工程基础(特别是深基坑的上方开挖和支护)主体、装饰阶段的主要施工方式,以及对周边区域内的建筑物或构建物,以及地上,地下附属设施的安全保护措施,在建设工程施工中可能对周边地区的建筑物(构建物)地上或地下附属设施的损坏,已会同产权及相关管理部门商定了损害鉴定。维修赔偿、监测监控,应急处置等实施方案。

4、施工现场安装塔吊部位适当,回转半径内无建(构)筑物、外电架空线路或其它设备设施,群吊之间吊臂的水平垂直距离符合《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GB5144-2006)的规定。已经进场安装的设备,不属于建设部门禁止或限制使用的设备,并在规定使用的期限内。

5、现场搭设的临建设施符合《吉林市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实施办法》(吉市建字【2008】29号)的规定。未采用水泥预制板等淘汰材料搭设临建设施。

6、已制定和落实施工现场及周边区域的环境卫生保护措施,并向社会予以公示。

7、建设工程的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制度应当具备其他施工安全条件。

经评估,本工程施现场及周边区域无影响建筑施工安全的危险因素,已落实了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措施以及多周边建筑物(构筑物)、地上、地下管线,市政公用设施的安全保护措施,具备看公的安全生产条件,对因工作虚假、疏忽、遗漏隐瞒造成承诺内容与施工现场实际情况不符,或诱发投诉上访等严重影响社会,导致被建设管理部门依法责令限期拆除违规设备设施,工程暂停施工撤销施工许可等后果的,均有建设。施工、监理等参见单位承担。

建设单位:(公章)施工单位:(公章)

年月日年月日

监理单位:(公章)其他单位:(公章)

年月日年月日

2.建设安全评估 篇二

等级保护测评中的差距分析是按照等保的所有要求进行符合性检查,检查信息系统现状与国家等保要求之间的符合程度。风险评估作为信息安全工作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其目标是深入、详细地检查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状况,比差距分析结果在技术上更加深入。为此,等级保护与风险评估之间存在互为依托、互为补充的关系,等级保护是国家一项信息安全政策,而风险评估则是贯彻这项制度的方法和手段,在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周期和层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风险评估贯穿等级保护工作的整个流程,只是在不同阶段评估的内容和结果不一样。《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将等级保护基本流程分为三个阶段:定级,规划与设计,实施、等级评估与改进。在第一阶段中,风险评估的对象内容是资产评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定级。在第二阶段中,主要是对信息系统可能面临的威胁和潜在的脆弱性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综合平衡安全风险和成本,以及各系统特定安全需求,选择和调整安全措施,确定出关键业务系统、子系统和各类保护对象的安全措施。在第三个阶段中,则涉及评估系统是否满足相应的安全等级保护要求、评估系统的安全状况等,同时根据结果进行相应的改进。

等级保护所要完成的工作本质就是根据信息系统的特点和风险状况,对信息系统安全需求进行分级,实施不同级别的保护措施。实施等级保护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了解系统的风险状况和安全等级,所以风险评估是等级保护的重要基础与依据。

2 等级保护建设过程中如何有效地结合风险评估

2.1 以风险评估中资产安全属性的重要度来划分信息系统等级

在公安部等四部局联合下发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实施意见》公通字2004第66号文中,根据信息和信息系统的重要程度,将信息和信息系统划分为了五个等级自主保护级、指导保护级、监督保护级、强制保护级和专控保护级。实际上对信息系统的定级过程,也就是对信息资产的识别及赋值的过程。在国家的《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中,提出了对信息系统的定级依据,而这些依据基本的思想是根据信息资产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重要程度来确定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这正是风险评估中对信息资产进行识别并赋值的过程:对信息资产的机密性进行识别并赋值;对信息资产的完整性进行识别并赋值;对信息资产的可用性进行识别并赋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信息系统(不是信息)的安全等级划分,实际上也是对残余风险的接受和认可。

2.2 以风险评估中威胁程度来确定安全等级的要求

在等级保护中,对系统定级完成后,应按照信息系统的相应等级提出安全要求,安全要求实际上体现在信息系统在对抗威胁的能力与系统在被破坏后,恢复的速度与恢复的程度方面。而这些在风险评估中,则是对威胁的识别与赋值活动;脆弱性识别与赋值活动;安全措施的识别与确认活动。对于一个安全事件来说,是威胁利用了脆弱性所导致的,在没有威胁的情况下,信息系统的脆弱性不会自己导致安全事件的发生。所以对威胁的分析与识别是等级保护安全要求的基本前提,不同安全等级的信息系统应该能够对抗不同强度和时间长度的安全威胁。

2.3 以风险评估的结果作为等级保护建设的安全设计的依据

在确定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和进行风险评估后,应该根据安全等级的要求和风险评估的结果进行安全方案设计,而在安全方案设计中,首要的依据是风险评估的结果,特别是对威胁的识别,在一些不存在的威胁的情况下,对相应的脆弱性应该不予考虑,只作为残余风险来监控。对于两个等级相同的信息系统,由于所承载业务的不同,其信息的安全属性也可能不同,对于需要机密性保护的信息系统,和对于一个需要完整性保护的信息系统,保护的策略必须是不同,虽然它们可能有相同的安全等级,但是保护的方法则不应该是一样的。所以,安全设计首先应该以风险评估的结果作为依据,而将设计的结果与安全等级保护的要求相比较,对于需要保护的必须符合安全等级要求,而对于不需要保护的则可以暂不考虑安全等级的要求,而对于一些必须高于安全等级要求的,则必须依据风险评估的结果,进行相应高标准的设计。

3 结束语

风险评估为等级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数据,是等级保护定级、建设的实际出发点,通过安全风险评估,可以发现信息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判断信息系统的安全状况与安全等级保护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不断完善等级保护措施。文章对等级保护工作中如何结合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有效地支撑计算机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吴贤.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的关系研究.信息网络安全,2007.

3.建设安全评估 篇三

关键词: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组织保障体系组织机构专家制度

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是对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资源所面临的威胁及其可能造成影响的可能性评估。[1]从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发展的进程来看,2011-2012年国家档案局曾三次召开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研讨会,对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设的标准、要求进行探讨,编制并多次对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修改,历时5年多的时间,将有望在今年年内进行公布。[2]为了保障顶层设计的有效落实,建立健全组织保障体系十分重要。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组织保障体系主要是指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而构建的一系列组织和组织行为的规范和准则的集合。它主要由评估组织机构、专家制度、物质保障制度等组织保障要素构成。

一、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组织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2011年4月至5月,天津市档案局(馆)率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档案安全风险评估试点工作。2012年下半年,河南省档案局(馆)在新乡市、济源市、永城市、鄢陵县开展了档案安全风险评估试点工作。2013年,在获得国家一级的省辖市档案馆、省直管县档案馆开展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虽然档案安全风险评估试点工作在组织保障体系建设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组织机构多为临时机构,不利于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目标的有效实现

从天津、河南等地开展的档案风险评估的实践来看,目前主要设置了专门的组织机构,比如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评估办公室、评估组,领导小组组长由档案局的一名副局长担任,领导小组成员由档案局部分处室的主要负责人组成,评估组成员由抽调人员组成,风险评估完成之后他们需要回到原来的部门。由于这种组织机构多为临时性机构,很容易使组织机构成员把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当做一项临时性、附加性的工作,特别是与原工作单位安排发生冲突时,这种矛盾会更加明显。

(二)专家库建设滞后,影响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的科学性

目前,档案部门在风险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人才较为缺乏,无法独立完成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的任务,因此必须借助相关专家的智力支持。然而,从专家库建设上来看,由于缺乏对专家库规范化的管理,很容易造成专家选择随意性较大。一是专家年龄结构不合理,专家的整体年龄偏大;二是专家专业结构不合理,风险管理、计算机技术、工程技术、信息化等方面专家数量偏少;三是专家咨询方式较为单一,大多采取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四是专家业绩考核机制缺乏等等。上述因素极大地影响了部分专家的积极性、创造性,进而影响咨询效果,导致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得不到保障。

(三)物质保障薄弱,制约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的快速发展

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的开展,离不开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技术、工具、经费等物质支持。然而,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建立统一、规范的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各省市建立的评估指标体系不尽相同,无法为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提供有效的依据,进而影响了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的进度。此外,目前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经费短缺,没有专项经费预算,经费使用随意性较大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二、完善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组织保障体系的措施

(一)厘清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参与方的关系及其职责

从参与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的组织机构来看,主要有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档案机构、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服务机构和评估专家库等。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负责制定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的政策、法规、标准,对风险评估的实施进行指导、监督、检查。承担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机构,可以是档案部门内部组成的具备相应条件的独立机构,也可以是具备相应资质的档案部门外部的社会专业机构。例如:2015年11月18日,中国信息安全认证中心公布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服务资质认证获证的134家组织。[3]档案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则可以由在档案安全、技术保护领域或档案行业中具有权威技术水平的专家组成,他们主要对评估方案、评估结果进行评审,在风险评估中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

(二)优化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组织机构

1.明确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工作领导小组的具体职责应该包括:宣传风险评估工作的意义和目的,做好风险评估全员动员,聘请相关专业的技术专家和技术骨干组成专家小组,审核评估方案和评估工作的详细计划,管理和监督评估过程的,审查评估结果。

2.加强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效果的评估,将其纳入组织机构绩效评估的范围。组织机构绩效评估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对各职能部门工作的评估,同时也应将各种类型的工作领导小组(包括档案安全风险评估领导小组)的工作纳入绩效评估的范围,从而督促其有效地开展工作。

(三)健全档案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制度

健全档案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制度,在专家型人才的选择上,需要重点考虑:风险评估专家,他们熟悉风险评估的流程、方法,可以从总体上对风险评估进行把握,引入风险评估理念。技术专家,主要是档案保护技术、计算机技术、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专家,他们可以从技术的层面对档案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增强风险评估的技术性、专业性。档案业务专家,他们对档案工作熟悉,能够把握档案工作的全过程。[4]在制度的建立健全上,一是建立档案安全风险评估专家数据库,明确档案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小组的职责。档案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小组的职责是对风险评估方案进行评审;负责在风险评估中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对评估结果进行评审。专家数据库的产生可以推荐和自荐,按照多专业组成、代表性和独立评估等原则,从档案部门、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中评选产生。二是健全专家库运行机制,完善专家库的管理。对入库专家实行聘期制管理,且对其实行定期年度考核和届满考核。将考核材料归入专家库档案,作为下一届专家评选的参考依据,对业务水平停滞、工作业绩平庸、履职不力的专家注销资格,及时清退,不断优化专家库人才结构。同时,将考核结果告知专家,以便专家根据考核评价及时改进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的相关工作。三是改变专家咨询方式,完善专家咨询机制。改变目前单一的专家咨询方式,采取多种专家咨询方法,例如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电子会议等,提升咨询效果。

(四)完善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物质保障制度

1.建立健全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实现风险评估标准的统一规范,确保评估结果的科学性。一是对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进一步细化和分类,分级分层建立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同一级别、同一层次上的综合档案馆、部门档案馆、专业档案馆之间在评估指标应有所区别,不同级别的同一类型的档案馆在评估指标上也应有所不同。二是确保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动态性。随着档案载体、环境等变化,档案安全风险点发生变化,在实践中应不断修正与检验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适用性,以确保其科学性与合理性。

2.将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所需的经费列入组织机构部门预算,加大经费的投入,保证评估工作有效运作。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是需要成本的,因此,必须从部门预算中合理配置相应的专项评估经费,用于确保开展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的资金保障。同时,为充分发挥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益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行专项经费预算精细化管理。严格按照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的目标和任务,科学合理地编制和安排预算,加强经费的可行性论证。二是实行专项经费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加强专项经费使用的监督。档案安全风险评估专项经费应纳入部门财务的统一管理,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建立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的追踪问效机制。三是将档案安全风险评估专项经费使用情况考核纳入部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本文为2016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组织保障制度建设”(项目编号:KY2016LX065)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及参考文献:

[1]王良城.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的建立与推行[J].中国档案,2011(2):56.

[2]李明华.在全国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档案,2016(1):23.

[3]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服务资质认证获证组织名单[EB/OL].[2016-6-29].

http://www.isccc.gov.cn/zxyw/fwzzrz/fwzzrzzscx/ 09/870938.shtml

4.建设安全评估 篇四

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

(社会安全)

(一)基本情况

1、概况

且末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是县人民政府综合管理全县建设事业的职能部门。局机关内设行政办公室、建筑业管理科、规划管理科;下属企事业单位有住房保障办、工程质量监督站、房产管理科、城建监察中队、规划设计科、抗震办和市政工程处、园林管理处、环境卫生管理处、供排水中心、热力公司、液化气公司、建筑公司、物业服务中心。

2、社会安全突发事件情况

2011年,在住建系统各企事业单位和部门的共同努力和积极预防下,未出现重大的突发事故灾难,但也存在着一些和已经排查出来的安全隐患,通过我系统应急领导小组的防治,及时将损失控制在了最低限度。

(二)总结评估

1、健全应急组织机构。我局重新调整充实了以局长辛建国同志为指挥长的社会安全应急处理指挥部和办公室,进一步明确了我局社会安全应急处理机构及职责、安全事故抢救基本程序。建设系统各企事业单位也相应调整充实了本单位应急管理机构,明确单位法人代表在应急管理中

所负的责任,应急管理机构的职责。真正建立“日常有人管、遇事有组织、处置有队伍”的工作机制。

2、完善应急预案体系。预案是应急管理工作的主线,基层的应急预案不能纸上谈兵、流于形式,要结合隐患排查,从容易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环节入手编制预案。基层预案就是行动方案,要职责明晰、简明易懂、一目了然,明确一旦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如何应对,该怎么做、做什么、谁来做。我局编制了《且末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重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局各下属企、事业单位也根据特点编制了相应《触电事故应急预案》、《火灾事故应急预案》、《电路漏电漏电突发事故紧急预案》、《建筑工程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等应急救援预案。

3、组建应急救援队伍。为全面提升突发事件的快速应对能力,做到集结应急力量快,先期处置快。在组建应急救援队伍时注意充分整合现有各种力量,并配备必要装备。今年住建系统共组织1次灭火应急演练,1次高空坠落应急救援演习,1次液化气泄漏应急演练,1次水场投毒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演练,1次突发事件突击应急演练,不断强化队伍训练演练,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使应急救援队伍在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

4、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我局把基层单位作为隐患排查监管工作的责任主体,建立健全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隐患及时发现、定期排查、如实评估、实时监测、有效整改的动态监管机制。把整改工作贯穿于隐患排查的全过程,特别是加大了对冰冻可能造成市政管网损坏、危险品使用企业等重点隐患的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问题。

(三)经验总结

总体来看,2011年以来,随着相关应急预案相继出台,我局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例如部门间协调联动不够完善、监测网络不够全面等。为进一步提高防范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减少损失,保障社会安全,特提出以下工作建议:

1、加强部门间协调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往往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协调解决。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各级应急管理领导,建立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经常性开展应急管理工作交流,切实加强各部门工作的衔接,充分发挥各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

2、继续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建设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形成指挥统一、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的总体要求,抓紧做好各部门应急管理机构的建设,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应急处置工作水平。应急管理办公室,作为日常办事机构,要尽快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培训指导、综合协调等职能,发挥运转枢纽作用。督促各部门根据各专项应急预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各自工作职责,组建相应的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开展相关

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逐步建立完善应急管理的各类工作机构。

3、继续完善各类应急预案体系

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要求,充分发挥预案在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和完善工作,逐步形成相互衔接、完整配套的应急预案体系。一是继续加快预案编制进度,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预案体系。

4、加快推进应急指挥平台和制度建设

一是在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加快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科技水平。立足于平时应用,着眼于应急响应,充分整合信息系统资源,依托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建设,大力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科技化水平。二是抓好应急管理的制度建设,推进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在应急预案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完善各项应急工作制度。确定工作重点,制定工作措施,为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打下良好基础。

5、认真做好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

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应急管理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宣传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和政策措施,宣传应急预案和应急知识,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提高公众应急综合素质。按照灾前、灾中、灾后的不同情况,分类宣传普及应急知识,使公众了解和掌握在遭遇突发事件时进行自救、互救及配合政府救援的正确方法和预防、避险、减灾等知识技能,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法制意识。

6、大力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

加强自身建设。通过建章立制,理顺内部管理体制,规范各项工作流程。通过不断加强学习,增强全体工作人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提高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应急管理队伍。

5.安全评估报告 篇五

一、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2万吨/年丙醛及10万吨/年正丙醇项目

工程地点:************3B-7-3地块

建设单位:南京**新材料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中国**工程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化学工业岩土工程有限公司、山东淄建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益道安装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南京化学工业园实华工程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监督单位: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南京市石油化工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二、评估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国家部门、地方有关施工安全的法律、规范、标准。

2、监理合同中安全监理的有关条款。

3、工程承包合同以及与本工程合同有关的其它合同文件。

4、经审查的施工组织设计及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5、《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

6、监理单位的安全工作制度、承包单位或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三、安全监理情况

本项目监理部依照法律、法规及安全监理方案和监理合同,配合业主履行监理单位的安全责任,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1、认真审核施工单位编制的专项安全施工方案,督促施工单位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现了施工安全目标。

2、对施工过程进行了安全监理。检查施工机具、设备安全防护,临时用电安全,特殊工种人员资质审查,脚手架搭设,深基坑开挖与施工,吊装运输,施工作业人员安全防护,均符合要求。

四、安全评估

6.消防安全评估报告 篇六

消防安全评估报告

对本公司进行消防安全评估,按照消防法律法规、消防技术标准的原则进行评估,评估结果真实有效。

一、消防安全基本情况:

本公司位于睦岗纺织路,建筑3栋,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均为1层建筑,建筑设置了室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于X年X月X日通过公安消防机构建筑工程消防验收,并取得消防安全检查合格并投入使用。

二、评估内容:

1、车间的消防合法情况;

2、制定并落实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情况;

3、XXX消防安全管理人、专(兼)职消防管理员、消防操作人员情况,组织开展防火检查、防火巡查及火灾隐患整改情况;

4、XXXXX员工消防安全培训和“一懂三会”知识掌握情况,消防安全宣传情况,定期组织开展消防演练情况;

5、消防设施、器材和消防安全标志设置配置以及完好有效情况,消防操作人员持证上岗情况;

6、疏通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保持畅通情况,防火分区、防火间距、防烟分区、避难层(间)及消防车登高作业区域保持有效情况;

8、室内外装修情况,建筑外保温材料使用情况,易燃易爆危险品管理情况;

9、依法建立专职消防队及配备装备器材情况,扑救火灾能力情况

10、受到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行政处罚和消防安全不良行为公布情况,对监督检查发现问题整改情况;

11、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专(兼)职消防管理员确定、变更,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定期检查评估,消防设施维护保养落实并定期向当地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报告备案情况;

12、本公司结合实际加强人防、物防、技防等火灾防范措施情况;

三、存在问题:

1、现场抽查员工“一懂三会”知识情况,部分员工知识不熟悉。

2、安全疏散应急物质较少,无手电筒,防毒面具。

四、评估结论: 好

五、消防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1、加强员工宣传教育、对知识不熟悉的员工加强培训。

2、增设手电筒、防毒、烟面具。

评估员:

年 月

7.建设安全评估 篇七

1地铁工程建设应急管理工作评估体系的建立过程

1.1评估体系框架的构建

首先, 在评估体系框架构建之前, 可对国外的应急管理办法进行借鉴和参考, 并以我国的相应法律法规作为构建标准, 通过比较研究, 将整个评估体系划分为四大应急管理模块, 依次为预警及应急措施、风险监督及报告、处理机制与救援、事后恢复及重建, 这四大模块可作为整个框架的第一层级;其次, 在四大基本模块的基础上, 应构建框架的第二层级, 即对应急管理机制进行细化, 从而明确其应急管理职能[1]。在对国内外安全管理体系进行研究考证的同时, 应认真听取有关专家的看法, 并综合资深管理人员的意见, 将其作为进一步归纳并得出结论的基础, 从而使第二层级得以科学地确立;最后, 对各项应急职能分门别类之后, 还应从具体流程的角度出发, 对其进行最后的细化与完善, 从而使评估体系能够全方位的覆盖。预警及应急措施模块下, 共包括制度标准与办法、风险识别评估与监控、应急资源保障系统以及应急预案与宣传培训演练四个部分, 其中, 风险识别评估与监控部分又可分为识别与评估、减缓与控制两个具体环节;应急资源保障系统又可分为机构队伍培养、资金物资供应以及通讯设施准备等;应急预案就宣传培训演练则分为预案内容体系构建及宣传培训演练两个环节。在风险监督及报告模块下, 共包括应急信息监测、应急信息报送及突发事件预警三部分。在处理机制与救援模块下, 共包括指挥协调、检查评估、抢险救援以及信息发布四部分[2]。其中, 抢险救援部分又可分为现场救援、人员疏散安置以及维护区域安全四个具体环节。在事后恢复与重建模块下, 共包括善后处置、事故调查、表彰惩罚及恢复原有秩序四个部分。

1.2科学评估方法的选择

为尽量客观真实地反映风险情况, 保证风险评估体系的良好效果。应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 既要确定好主观类评估条款, 同时也要对客观评价条款进行准确把握。

1.2.1主观类条款

设置主观类评估问题, 可得到对具体条款的反馈结果。在实施过程中, 可将这些待评估条款加以定义, 使其达到应急职能的理想状态, 从而给出对该职能的满意程度。评估时共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代表:

5———完全满足, 此时满足率达到90%~100%, 表示已具备完全能力, 只需继续维持。

4———较满足, 此时满足率60%~90%, 表示已具备较高的能力, 通过一定的努力, 可达到完全满足。

3———基本满足, 此时满足率40%~60%, 表示已具备基本能力, 仍需付出较大的努力, 才能达到完全满足。

2———较不满足, 此时满足率10%~40%, 表示虽然有一些进展, 但需要实质的努力过程, 才能达到完全满足。

1———完全不满足, 此时满足率低于10%, 表示没有任何进展[3]。

1.2.2客观类条款

即针对具体评估条款, 分别作出“是”或“否”的客观评价。例如以应急预案的制定情况为评估项目, 如果参建单位能够根据施工安全管理原则, 出台了相应的应急预案, 则选择“是”, 反之则选择“否”。在正式实施并推广评估体系的过程中, 为得到真实有效的评估结果, 最好以自评为主, 第三方评估可作为补充。

2地铁工程建设应急管理工作评估体系的论证过程

2.1评估体系科学性与系统性

在评估体系正式实施之前, 应展开严格的体系论证。主要方式为:向应急管理专家进行咨询, 对相关学者的著述展开调研, 与专业人员交流合作等, 广泛征求意见, 从而确定合理的评估指标权重。通过建立整个工程应急管理体系的数学模型, 可对其不同应急职能的权重进行分析比较, 从而得出得出体系本身科学性与系统性的论证。一方面, 参考各项职能权重, 根据各项职能得分, 可对应急管理总得分进行统计, 使统计结果更加接近真实情况。另一方面, 可对各项职能权重进行排序, 并将其作为管理内容的指导, 确定不同管理模块的工作重心[4]。此外, 由于明确了各项职能权重的序列, 因而对应急管理体系进行了完善, 突出其中的侧重点, 最终将重要内容补充完整。

2.2评估体系实用性与可行性

评估体系不仅应具备充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同时也应体现出良好的实用性和可行性。通过对地铁工程主要车站、重点区间进行评估, 能够及时发现其中哪些职能运行良好, 哪些职能运行不畅, 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评估体系的可操作性。首先, 在制度及措施方面, 对于施工单位来讲, 目前尚未将应急管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内容, 并将其纳入企业发展战略, 施工登记制度仍需改进;其次, 从演练方式上看, 多为单项演练, 一年完成1~2次, 夏季组织防洪演练, 冬季组织消防演练。对于安全隐患较大的施工项目, 未组织专项演练;最后, 从应急队伍的人员构成来看, 多为年轻的兼职人员[5]。人数通常不固定, 可根据不同地段灵活掌握, 其中救援人员比重处于10%~20%范围内, 但在保险上仅限于工伤险。抢险设备简陋, 缺乏防护衣物, 仅能配备普通的劳动保护用品。

根据上述评估结果, 可以发现, 无论对于建设单位, 还是监理、施工单位, 其软肋都在于预警及应急措施这一模块。在应急宣传方面, 尤其表现出明显的劣势。其中, 施工单位作为责任主体, 应在应急管理方面加大投入, 全力提升自身的应急管理水平。

结论:本文通过对地铁工程建设应急安全管理评估体系的构建进行分析和探究, 指出为保障城市地铁的安全运行, 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应积极建立科学的地铁工程建设应急安全管理评估体系。本文分别对地铁工程建设应急管理工作评估体系的建立过程及地铁工程建设应急管理工作评估体系的论证过程展开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说明了完善应急管理评估体系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蔡园, 邓小鹏, 吴伟巍, 李启明.地铁工程建设中安全气候测度工具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0, 12 (03) :190-191.

[2]刘吉夫, 朱晶晶, 张盼娟, 陈晋.我国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评价方法研究 (Ⅱ) :责任矩阵评价[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31, 22 (04) :132-133.

[3]郑双忠, 邓云峰, 江田汉.城市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核心项处理方法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2, 16 (05) :108-109.

[4]彭燕辉, 庞勇, 董米娟.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与处置研究——基于4R危机管理理论[J].法制与社会, 2013, 15 (08) :156-157.

8.评估电力信通机房安全风险 篇八

目前,在国际国内流行着各种各样的评估体系标准,如《GB18336/ISO1540-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GBT20274-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评估框架》、《GBT 20984-2007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国网公司也发布了相应的规范、指南,如《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实施细则》。显而易见,信息系统的风险“因环境而异”,并不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估体系。就区县级电力企业的现状而言,大多数的故障并非突然产生,往往是线路、设备甚至是管理上的一些隐患没有被发现,久而久之便演化成了可见的故障。传统的信息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大而全,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依据此类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评估,往往费时费力,准确性和实用性较差。

构建适宜评价体系

为弥补传统风险评估方法的不足,真正做到及时有效的风险评估与控制,笔者以信通机房为单位,参考和裁剪安全评估国际标准和企业标准,并加入能反映信通机房信息基础设施特点的特色指标,构建适应县级电力企业信息化环境的评估指标体系,将其细化规整为七类评估指标,分别是信通机房安全管理制度、信通机房安全管理机构、人员安全管理、信通机房物理防护、信通光缆设备安全、信通网络安全、信通机房运行维护。每个指标根据其重要性赋予其一定的分数,将所有指标分数相加后,即得最终的评估得分,并由分数确定风险等级,等级越高,风险就越大。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后,根据风险等级作出相应规模的应对措施,并由专业人员分析各项指标,提出风险控制的具体方式,及时控制风险,保障信息网络安全。

明确风险管理目标

建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依据该指标体系进行风险的量化分析和管理,因此在建立指标体系之前,首先应设立风险管理的目标:

监控安全状况。识别信通机房的自身弱点、潜在威胁,使安全评估者能对整个系统状况有正确评估,尤其是在故障或安全事件的前期,能够预警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系统脆弱点,有效提高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和持续运行能力。

预测风险趋势。当前的各种入侵检测和安全防御系统只能提供过去和当前的安全事件数据,而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更注重在这些安全事件数据上进行相关风险的预测和实时计算,并依据计算结果评价系统风险,明确系统未来安全状态。

指导安全防护。以适度安全为目标,根据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制定最优的网络安全策略及安全解决方案,加强网络系统安全技术体系(如部署防火墙、审计心痛、运行监控心痛、数据备份系统等)的建设,从而达到网络系统的“适度安全”。

分步骤实施评估过程

资产评估。信息资产是指信通机房内有价值并需要保护的信息基础设施对象。结合信通机房的实际情况,主要包含:机房物理环境、网络线路、网络设备、安全设备等,通过调查和扫描,得到必要的资产信息。

安全威胁评估。信息系统面临的威胁包括地震、火山爆发等非人为威胁,以及网络攻击、误操作、非授权访问等人为威胁。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中,威胁评估分为威胁识别和威胁赋值两部分内容,由于每一个信息系统运行环境都千差万别,因此无法对每一种具体威胁的可能性大小、影响大小进行定义。在此,可以利用企业已有的入侵防御系统,获取一定时间段内的入侵审计记录,进行潜在威胁定量分析,对潜在的威胁进行赋值。主要是通过对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和造成后果的严重性来对其进行高、中、低这三个等级的赋值。

安全弱点评估。脆弱性评估主要包括管理、技术和运维三方面内容。脆弱性评估过程是对信息系统中存在的可被威胁利用的管理和运维缺陷、技术漏洞分析与发现,并确定脆弱性被利用威胁的难易程度(赋值)的过程。在本实践过程中,结合信通机房安全评估指标体系,脆弱性的获取方式包含以下几种:工具扫描、人工分析、渗透测试、安全审计、网络架构分析等。首先使用软件工具扫描评估范围内的网络设备和网络应用服务。其次由安全专家根据经验、对关键设备存在的安全性,合理性,使用效率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而得出结论。主要评估信通机房内的网络设备、网络拓扑、安全设备、光缆线路等。

现有安全措施分析。列出每项信息资产已经具有的安全措施、有效的安全服务和安全控制手段,分析其安全策略,考虑其计划实施的安全措施,对其现有的和计划实行的安全措施的强弱程度进行赋值。对资产安全措施进行赋值主要是根据对信息资产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方面的综合因素,赋予等级。同时将对所评估得信息资产目前所采取的所有信息安全保护措施进行评估。对各个安全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集成特性、标准特性、可管理特性、可规划特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风险综合分析。针对各信通机房,综合信息资产列表,弱点和威胁,已有的安全控制手段,对信息网络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每项信息资产的风险值,并结合本阶段中的资产评估、漏洞和脆弱性分析、威胁分析、当前安全措施分析等各个方面的评估情况,形成一个综合性的风险评估分析,并对所评估的信息资产的风险给出评价和评级,并给出解决措施建议。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对信息网络进行分析,从影响信通机房安全的诸多因素中摒弃不必要的因素,笔者将一些真实影响网络信息安全的因素整合成一套评估指标体系,并给每个指标赋予一定的分值,对风险做了基本的量化。该评估指标体系分为七个板块,分别为信通机房安全管理制度(10分)、信通机房管理机构(10分)、人员安全管理(10分)、信通机房物理防护(24分)、通信光缆设备安全(18分)、信通网络安全(32分)、信通机房运行维护(26分),满分共计130分。按照评估所得分数,将风险分为三个等级,低于90分的作为紧急风险处理,介于90分至110分的为一般风险,110分至130之间为正常风险。根据所界定的风险等级,可以通过评估体系的具体打分情况定位到风险产生的具体位置,并采取相应的手段进行风险控制。

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对确保信息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传统的信息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大而全,其检查点是针对完整的信息系统环境而设置,数量庞大,缺乏可操作性,依据此类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评估,往往费时费力,也很难反映特定的信息系统环境(例如信通机房)的实际安全状况。而本文提出的风险评估体系是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的评估体系。实践表明,该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风险关联分析不足;二是风险量化评估不够全面;三是智能化的决策支持较弱。智能化的决策支持是未来风险评估发展的趋势和最终目标,针对这些不足,笔者希望能通过以后的研究加以改进。

9.消防安全评估方案 篇九

一、评估时间:

****年**月**日(周×)--×日(周×)

二、评估地点:

三、评估人员:

组长:×××

注册消防工程师

成员:×××

注册消防工程师

×××

注册消防工程师

×××

注册消防工程师

四、评估内容:

(一)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方面

1、单位落实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专职消防安全管理人员、消防控制室值班操作人员情况,持证上岗情况;

2、单位制定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情况;

3、单位落实逐级岗位消防安全职责情况;

4、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档案建立情况。

(二)建(构)筑物防火设施方面

1、建(构)筑物防火间距、消防车通道、消防车登高作业区域符合消防技术标准及保持情况;

2、建筑室内防火分区设施符合消防技术标准及保持情况;

3、建筑安全疏散楼梯、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符合技术标准及畅通情况;

4、建筑防烟分区、防排烟系统设置符合消防技术标准及完好有效情况;

5、利用物联网技术实行消防安全远程监控等技防措施情况。

(三)建(构)筑物消防设施设备方面

1、按照国家、地方、行业标准设置消防设施器材情况;

2、设置消防安全标志标识情况;

3、自动消防设施定期检测、维护保养情况;

4、消防设施设备完好有效情况;

5、消防控制室设置及正常运行情况。

(四)落实消防管理方面

1、建筑及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合法性情况;

2、单位组织开展定期防火检查、日常防火巡查情况、消除火灾隐患情况;

3、单位职工上班前、下班后检查消除本岗位火灾隐患情况;

4、电气产品、燃气用具的安装、使用及其线路、管路的敷设、维护保养、检测情况;

5、明火作业审批、现场看护情况。

(五)扑救初期火灾能力方面

1、依法建立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情况,开展训练及队员能力情况;

2、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装备器材情况;

3、制定本单位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及定期演练情况。

(六)消防教育培训

1、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专职消防人员接受消防培训情况;

2、职工岗前消防安全培训情况,每年定期组织职工进行消防培训情况;

3、职工懂得基本消防常识,会查改本单位消防隐患和扑救初期火灾、会疏散逃生情况;

4、消防安全“三提示”宣传情况。

(七)消防工作报告备案方面

1、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专职人员确定、变更情况,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定期评估,消防设施维护保养定期向当地消防部门报告备案情况;

2、消防安全评估及向当地公安消防部门报告备案情况。

五、工作要求

1、评估应确定评估对象和采用的消防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按照资料审查、现场检查、对照判定的次序进行;

2、资料审查、现场检查时按照附录相关要求认真填写《消防安全评估检查记录》;

3、对资料审查、现场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应当场提出整改建议并督促单位整改。对拒不配合整改或整改难度较大的,应及时上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

六、工作安排

根据现场情况评估人员进行分工,分为建筑防火组、现场核查组、设施设备组。建筑防火组根据附表相关评估项目对单位现场疏散通道、安全出口、防火间距、消防车通道通畅情况进行实地检查,设施设备组根据附表相关评估项目对单位现场的消防设施、器材完好有效情况进行实地检查,可根据场所所在建筑的层数、防火分区数以及消防设施的设置情况,确定抽查的项目及数量。现场核查组主要负责单位消防安全工作软件资料审查,并对单位有关人员相关消防知识掌握及消防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现场抽查提问。

10.安全评估工作汇报 篇十

2012年2月2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东荣三矿党委、东荣三矿对各位领导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把东荣三矿安全生产工作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

一、各项安全责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落实情况。

年初已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龙煤集团及双鸭山分公司等上级部门关于做好安全生产的重大部署,相继实施了一系列保证矿井安全生产的举措。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其次是狠抓责任制度的落实,认真加强了现场管理,完善了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进一步把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井区、落实到班组、落实到个人。三是,严格执行干部入井带班制度。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黑证发【2010】89号)文件要求,制定下发了《东荣三矿领导干部带班下井管理办法》和《东荣三矿领导干部带班下井管理制度》,规定所有带班领导干部必须在井下会议室进行交接班,建立了领导干部入井带班井下档案室,由矿安监处统一管理,并制定了《领导干部带班下井公示制度》、《领导干部带班下井档案管理制度》、《领导干部带班下井隐患整改闭合制度》、《领导干部带班下井计划及落实情况上报制度》、《领导干部带班下井考核奖罚制度》等六项规章制度。矿主要领导、分管负责人认真履行职责,深入井下,靠前指挥,在协调安全生产的同时,将各类安全隐患及时消灭在萌芽之中,有力的保证了安全生产。

二、系统评估情况

根据“龙煤集团安全程度评估办法”规定对我矿7大项目

1、安全管理

2、采煤

3、掘进

4、机电

5、运输、6、通风

7、地测进行打分评估。我矿已具备A级条件安全矿井。

一、矿井有独立完善的通风系统,生产水平和采区实行分区通风,矿井总风量满足要求,采区按规定设置专用回风巷。

二、本矿井没有瓦斯突出或瓦斯动力现象,但已采取超前打钻进行防突措施。

三、矿井不存在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情况。

四、本矿井没有冲击地压危险,但矿井已配备专业人员进行编制专门措施,进行预测预报,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五、矿井供电系统符合《煤矿安全规程》双回路电源供电的规定。

六、矿井开拓布局,开采程序合理,没有孤岛开采、剃头开采、反程序开采,采区采掘工作面数量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

七、优化矿井通风系统,矿井有效风量6900m3/min,通风阻力250mm水柱。

八、本矿井开采煤层属于容易自燃和自燃的煤层,已在采区设计和规程中分别编制煤层自燃发火的设计并按设计组织生产实施。九、七项评估打分情况及矿井总分

1、安全管理 98分 即 9.8分

2、采煤 94分 9.4分

3、掘进 94分 9.4分

4、运输 93分 9.3分

5、机电 95分 14.25

6、通风 98分 29.4分

7、地测防治水 95分 14.25分

总分:95.8分

即:东荣三矿2012年1月份安全评估为95.8分

11.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浅析 篇十一

【关键词】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评估方法

【中图分类号】C9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025-01

一、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评估实施流程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包括:资产评估、威胁评估、脆弱性评估、现有安全措施评估、风险计算和分析、风险决策和安全建议,在风险评估之后就是要进行安全整改。

网省公司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资产评估、威胁评估、脆弱性评估和现有安全措施评估,一般采用全面风险评估的方法,以安全顾问访谈、管理问卷调查、安全文档分析等方式,并结合了漏洞扫描、人工安全检查等手段,对评估范围内的网络、主机以及相应的部门的安全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评估,经过充分的分析后,得到了信息系统的安全现状。

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实施方法

2.1 资产评估

网省公司资产识别主要针对提供特定业务服务能力的应用系统展开,通常一个应用系统都可划分为数据存储、业务处理、业务服务提供和客户端四个功能部分,这四个部分在信息系统的实例中都显现为独立的资产实体,例如:典型的协同办公系统可分为客户端、Web服务器、Domino服务器、DB2数据库服务器四部分资产实体。综合考虑资产的使命、资产本身的价值、资产对于应用系统的重要程度、业务系统对于资产的依赖程度、部署位置及其影响范围等因素评估信息资产价值。资产赋值是资产评估由定性化判断到定量化赋值的关键环节。

2.2 威胁评估

威胁评估是通过技术手段、统计数据和经验判断来确定信息系统面临的威胁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各单位业务系统的具体系统情况,结合系统以往发生的信息安全事件及对网络、系统管理员关于威胁发生可能性和发展趋势的调查,下面按照威胁的主体分别对这些威胁及其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形进行简单描述:

2.3 脆弱性评估

脆弱性评估内容包括管理、运维和技术三方面的内容,具体实施可参照公司相应的技术或管理标准以及评估发起方的要求,根据评估选择的策略和评估目的的不同进行调整。下表是一套脆弱性识别对象的参考:

管理脆弱性:安全方针、信息安全组织机构、人员安全管理、信息安全制度文件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安全管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信息安全评估管理、信息安全的宣传与培训、信息安全监督与考核工作、符合性管理。

运维脆弱性:信息系统运行管理、资产分类管理、配置与变更管理、业务连续性管理、物理环境安全、设备与介质安全。

技术脆弱性:网络系统、主机安全、通用系统安全、业务系统安全、现有安全措施。

管理、运维、技术三方面脆弱性是相互关联的,管理脆弱性可能会导致运维脆弱性和技术脆弱性的产生,运维脆弱性也可能导致技术脆弱性的产生。技术的脆弱性识别主要采用工具扫描和人工审计的方式进行,运维和管理的脆弱性主要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来发现。此外,对以往的安全事件的统计和分析也是确定脆弱性的主要方法。

三、现有安全措施评估

通过现有安全措施指评估安全措施的部署、使用和管理情况,确定这些措施所保护的资产范围,以及对系统面临风险的消除程度。

3.1 安全技术措施评估

通过对各单位安全设备、防病毒系统的部署、使用和管理情况,对特征库的更新方式、以及最近更新时间,设备自身资源使用率(CPU、MEM、DISK)、自身工作状况、以及曾经出现过的异常现象、告警策略、日志保存情况、系统中管理员的个数、管理员所使用的口令的强度、弱口令情况等信息进行脆弱性分析,并确定级别。

3.2 安全管理措施评估

访谈被评估单位是否成立了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并以文件的形式明确了信息安全领导小组成员和相关职责,是否结合实际提出符合自身发展的信息化建设策略,其中包括是否制定了信息安全工作的总体方针和安全策略,建立健全了各类安全管理制度,对日常管理操作建立了规范的操作规程;定期组织全员学习国家有关信息安全政策、法规等。

3.3 物理与环境安全

查看被访谈单位信息机房是否有完善的物理环境保障措施,是否有健全的漏水监测系统,灭火系统是否安全可用,有无温湿度监测及越限报警功能,是否配备精密空调严格调节控制机房内温度及湿度,保障机房设备的良好运行环境。

3.4 应急响应与恢复管理

为正确、有效和快速处理网络信息系统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对单位生产、经营、管理造成的损失和对社会的不良影響,需查看被评估单位是否具备完善网络信息系统应急保证体系和应急响应机制,应对网络信息系统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是否及时修订本单位的网络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进行严格的评审、发布。

3.5 安全整改

被评估单位根据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对本单位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整改消除,从安全技术及安全管理两方面,落实信息安全风险控制及管理,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四、结语

公司近两年推行了“双网双机、分区分域、等级保护、分层防御”的安全防护策略和一系列安全措施,各单位结合风险评估实践情况,以技术促安全、以管理保安全,确保公司信息系统稳定运行,为公司发展提供有力信息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信息安全技术一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2007年

上一篇:刑事赔偿申请书格式下一篇:关于《中国抗疫志》纪录片观后感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