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的发展概况

2024-09-05

单片机的发展概况(精选8篇)

1.单片机的发展概况 篇一

橡胶轮胎模具的发展概况(图)

橡胶模具品种繁多,十分庞杂。橡胶轮胎模具是橡胶模具中最主要的一种,其专业化、商品化程度和生产集中度都很高,技术含量也很高。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工程机械,直至飞机等等一切用橡胶轮胎行走的机械,都需要大量的橡胶轮胎模具。现以最量大面广的汽车轮胎模具为对象,概述其发展概况。

历史进程

经过几十个年头的发展历程,橡胶轮胎从两瓣模发展到今天的子午线轮胎活络模、模具结构从简单到复杂、模具材料从铸铁到铸钢、铸铝和合金铸钢,而模具制造工艺亦从简单的手工、机械化加工发展到今天的五轴数控加工及专机加工。

1986年,广东省揭东县轮胎模具厂试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套子午线轮胎活络模具。据此,该厂发展为广东省揭阳市天阳橡胶机械有限公司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认定该公司为中国首家开发子午线轮胎活络模具的企业,并授予“中华之最”奖牌。由此,中国就开始了子午线轮胎活络模具的历史。

1987年,沈阳模具厂从原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引进子午线轮胎活络模具制造技术及主要生产设备,建成了中国第一条活络模生产线。该厂后来又从瑞士等国引进加工中心和六轴五联动数控铣镗床等关键设备及国际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关键工序实现了无图化加工,使中国的橡胶轮胎模具生产技术水平迅速提高,部分技术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1991年,合资企业天阳橡胶机械有限公司成立,引进了海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由于其继续在科技开发方面不断取得成果及在产品水平和规模上的快速发展,该公司1998年被国家科委认定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同年,该公司子午线轮胎活络模项目获国家科技部颁发的火炬优秀项目奖。

建立于1992年,于2001年更名的广东巨轮模具股份有限公司,更是后来居上,科技进步和生产能力发展迅速,2001年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在2000~2003年,实现了组合可拆式轮胎模具、免通气孔无馀料轮胎模具、线性轻触式导向轮胎活络模具等8项国家专利。目前,该公司是国内独家同时具备子午线轮胎模两种结构(斜平面导向结构、圆锥面导向结构)两种工艺(钢刻花工艺、精密铸造铝合金工艺)的制造技术和首家采用全电火花工艺加工模具的企业。企业已全面采用CAD/CAE/CAM技术,并形成了企业局域网。2004年,公司股票在深交所上市,开创了民营模具企业股票上市先例。利用股票上市筹集的资金,公司引进了许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设备,进一步提高公司生产轮胎活络模具的水平和能力。

20世纪90年代,安徽王子精品模具有限公司开始与韩国合作生产嵌镶式贴花全钢子午线轮胎模具,并聘请韩国模具专家到公司工作,很快生产出合格的嵌镶式全钢子午线轮胎模具。4年合作期结束后,该公司已完全掌握了技术,其所生产的嵌镶式贴花子午线轮胎模具已有部分出口。安徽大道模具股份有限公司也于本世纪初掌握了这项技术,并自行开发制造了嵌镶式贴花子午线轮胎活络模具。

2003年,由天阳橡胶机械有限公司更名而来的广东天阳模具有限公司成功开发出了中国第一套大型子午线工程轮胎活络模具,2004年通过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更在2002~2004年间获六项国家专利。国家有关部门于2002年将该公司生产的“天鹅”牌子午线轮胎活络模具认定为“中国知名品牌”。该公司“天阳”牌模具正在申报全国着名商标。

行业状况及主要生产企业

2003年,全国轮胎产量增长13.8%,其中子午胎增长27.3%,子午胎中的全钢丝载重子午胎增长59.7%。2004年和2005年,子午胎和全钢丝载重子午胎年均增速为25%和30%。高速公路严抓超载,使斜交胎的需求量回升。每年50种左右新车型的出现,使半钢胎产生大量需求。轮胎行业的发展决定着橡胶轮胎模具行业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轮胎模具行业得到健康发展,这主要标志着行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改制步伐加快,生产快速发展,模具设计制造水平进一步提高。橡胶轮胎模具产需两旺,促使民间投资加大力度。依靠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新的技术、工艺、产品不断涌现,使轮胎模具企业加快了向高新技术企业迈进的步伐。现在,生产橡胶轮胎模具的企业共有100多家,其中已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共有30多家,其中生产能力在2亿元以上的企业有两家:广东巨轮模具股份有限公司、揭阳市天阳模具有限公司。年生产能力1亿元以上的企业也有两家:沈阳子午线轮胎模具有限公司、山东高密模具机械有限公司。张家港中联橡胶机械有限公司、江苏中利模具厂、安徽王子精品模具有限公司、安徽大道模具有限公司、河南环球模具公司、绍兴县轮胎模具有限公司、绍兴正兴模具有限公司、上海生生轮胎模具有限公司、青岛橡胶机械厂、天津天马模具有限公司、天津天合模具有限公司、广东中山模具厂、常州市武进太湖模具有限公司、沈阳航空模具有限公司等10多家轮胎模具生产企业也都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生产能力。

橡胶轮胎模具主要种类为子午线轮胎活络模具、两瓣模具、胶囊模和成型鼓四大类。其中子午线轮胎活络模具技术含量最高、难度最高、发展前景也最好,目前能生产这类模具的全国只有10多家。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展望

中国的橡胶轮胎模具生产企业虽然发展很快,但水平和规模悬殊,即使是走在前列的企业,与国外同类企业,特别是欧美国家的企业,还有较大差距,缺乏国际竞争力。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三方面。一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且具针对性的研发体系和机制。二是人才不足,特别缺乏高层次的尖端人才。三是工艺装备相对落后,不但设备数控化率低,而且现有数控设备的数量和质量与国外都有较大差距。

随着汽车工业快速发展,轮胎企业对模具的精度、质量、寿命以及交货期的要求越来越高,模具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在加剧。面临新形势,模具企业如何应对,也是一个较大的问题。

面对“十一五”期间轮胎行业的快速发展,轮胎子午化率的不断提高,目前轮胎模具生产能力,特别是子午线轮胎活络模具生产能力严重不足,这是橡胶轮胎模具行业面临的一大问题,更何况还有一个国际市场问题。

面对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的橡胶轮胎模具企业必须在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创新上下功夫。为此,应在下列方面积极采取措施:

·加大投入,提高水平。资金来源要多元化,技术提高应内外并举,采用新技术和先进技术。

·加快企业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步伐,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适应市场。·树立科学发展观,搞好企业管理。

·积极培养人才,努力提高员工素质,多渠道解决人才不足,特别是尖端人才缺乏的问题。

·全面推进数字化、信息化工作,建立创新机制,采用多种办法提高创新能力。

·搞好标准化工作。橡胶轮胎模具的标准化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必须尽快提高标准化水平,提高标准件的使用覆盖率。

总之,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措施我们都应当积极采取。

2.单片机的发展概况 篇二

油画这一起源于西方的画种, 在中国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 从一开始我们老一辈的艺术家们就在孜孜不倦地探寻如何发展具有民族精神的油画语言。在20世纪初, 中国年轻艺术家们到日本和欧美学习油画。在“新美术”运动中。绘画样式出现了百花齐放的艺术局面, 由于中国与西方在文化和价值取向有很大不同。因此在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倾向, 一是以徐悲鸿为代表的画家崇尚欧洲传统写实的风格, 二是以刘海粟为代表的画家推崇欧洲现代绘画。

徐悲鸿早期很多风景题材的作品, 如《天目山风景》、《嘉陵江瓷器口》等, 可以发现他受欧洲早期传统油画影响很深。徐悲鸿从西画构图中流露出的山水情节是深刻的, 但改良中国画的决心又使他在油画风景方向没有走太远。颜文樑是中国老一辈画家, 他以东方艺术为本体, 以西方艺术为媒介, 坚持谋求中国艺术的复兴, 通过中西艺术的调和, 创作以时代为背景的艺术。他的油画风景《威尼斯水巷》、《北海公园》体现了他在艺术上极力追求表现真实。刘海粟先生坚信用中国画的传统来融合西方艺术思想, 并将这样的思想贯穿于教学。他的作品超越自然物象带有一种主观抽象的表现, 从笔墨里表现出狂热的情感和心灵的颤动, 他用水墨画的笔力和凡·高的色彩创造出自己富丽奔放的画风。对他的油画有这样的评论:“有塞尚的永久实在性, 而无塞尚的重郁;有凡·高的奔放泼辣, 而无凡·高悲怆震颤之笔;有马蒂斯单纯之韵味, 而无马蒂斯的温情感。这些不同之处, 表明了他虽为这些大家的作品倾倒, 但不成为他们的影子, 他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力, 这是个性的表露。他把各大家的精粹吸收了过来, 通过他的全机脉, 即时代精神、民族精神、自我精神的融合而成为彼此独特的艺术了。”《雪霁》、《上海豫园九曲桥》是这一时期的风景画代表作品;关紫兰是较早接受西方野兽派影响的女画家, 她的《西湖风景》用笔豪放秀美;谭华牧的油画风景作品中不但有塞尚的痕迹, 还有马蒂斯和夏加尔的影子, 画面出现许多的弧线, 可称为当时油画风景作品的佳作。

1949年后, 油画风景从革命历史的角度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吴作人的《佛子岭水库》和艾中信的《通往乌鲁木齐》皆是这一类的油画创作。五十年代后, 中国引进了前苏联的油画教学体系。在马克西莫夫主持的油画训练班时。一时间苏联特有的灰调子风景写生在当时极度流行, 并且成为一种模式化。但还有一部分未受苏联模式影响的群体坚持风景写生。1962年3月, 全国美术家协会为他们的作品举办了“西藏写生画展”, 展出了董希文的《庆丰收》、吴冠中的《罗布林卡》和《扎什伦布寺》等, 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到了“文革”时期, 出现一批受“红光亮”影响的主题性风景画, 特别具有毛泽东时代油画风景的特点。在这个时期的油画风景数量并不是很多, 而且其发展空间受到很大限制, 如以政治为主题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油画风景的发展。

二、发展时期的油画风景

中国油画风景的发展史, 无可争议的事实是油画风景在为政治服务的前提下一直处于边缘和从属地位。在毛泽东时代的油画创作, 艺术界除了服从就是响应。吴冠中老先生就曾以“我再也不想画了!”拉开了“85思潮”的序幕。它推动了中国艺术的快速发展。这时期油画风景的功能从为政治服务的桎梏中挣脱出来有了更自由的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及中国政局发生的巨变, 国外各种流派与形式的美术作品不再受到封堵和批判, 中国油画家接触和了解西方艺术的机会越来越多。经过百年的洗礼, 进入新世纪后, 中国油画家了解外国各种流派与形式的美术作品的机会越来越多。西方现代绘画成为中国艺术家更新观念、改变艺术风格借鉴的对象。在这一大背景下, 中国油画家经历了从历史反思到艺术反思的过程, 提出了“要多样, 不要统一”和“追求艺术个性”等口号, 成为新时期油画创作的新起点。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油画界提出的油画本土化与民族化, 传统化, 促进艺术观念的拓展, 表现、抽象和象征成为新的艺术取向。中国传统绘画原本就是具有表现意味的写意性, 怎样使它在油画中标上“中国风”, 是当前中国美术发展的指向。

“一个民族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往往是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审美心理结构、智力结构、情感结构的总和。中国油画风景与山水画的关系可以说是相互借鉴、吸收、共融。在油画风景中的中国意韵的表达欲望,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代表着中国油画风景的发展方向, 并为建立民族语言特征的绘画表现模式提供了艺术表现上的种种可能”。尽管中西方在以自然景色为内容的绘画作品中, 几乎都同样抒发对自然的一种热爱之情。但中国人特有的老庄哲学却使中国艺术家们追求纯朴自然的境界, 在美学思想方面, 受中国古代儒、道家思想的影响, 中国油画风景的审美意象就有这样的倾向。

中国山水画与油画风景两大绘画的形成, 归根于他们各自哲学与美学理念的不同, 两者存在鲜明的差异性。中国人信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中国绘画注重重心略物, 注重表达画家的主观精神和理想, 在绘画中追求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西方绘画遵循天人相胜的哲学观, 偏重描绘客观对象的外在形态, 采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方法塑造物体, 追求真实再现客观物象的理念。通过相互比较研究, 有助于艺术家和鉴赏者运用不同的艺术观念和方法, 创造和鉴赏不同民族的绘画艺术, 获得各不相同的思想启迪和审美享受。

三、当代油画风景与山水画的关系

早在春秋时期的先哲孔子就提出了“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的儒家美学观, 山水喻仁、智高扬人的道德精神和人格美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基础。孔子在《论语·述尔》中说“至于道, 据于得, 依与人, 游于艺”, 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艺术批评标准。在孔子看来, 艺术品的“美”是以“善”来体现的, “善”是艺术的内容, “美”是艺术的形式, 内容可称为“质”, 形式可称为“文”。这样的艺术、内容和形式必然是统一的, 其美学价值必然很高。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动乱时期, 政权更迭频繁, 统治阶级内部残杀不断, 使士族名士朝不保夕。于是士族便纷纷退隐或半退隐, 归隐田园山林, 以退为进, 相机而动, 追求清静、安逸、自由的生活, 慢慢地人们越来越受用于山林的慰藉, 他们把大自然中的山水林泉作为描述的对象, “游戏平林, 濯清水, 追凉风, 钓游鲤, 弋高鸿。……逍遥一世之上, 睥睨天地之间。不受当时之贵, 永保性命之期。这山水渐渐成为心灵的寄托、情感的启发和人生的象征。儒家的思想统治基础因此动摇, 他们强调“德行”的政策被取消, 出现了以“无为”、“自然”、“清静”、“虚淡”的老庄思想适应了当时的需要。《庄子》中描述了三种隐逸模式:“嫉俗而避世、惧祸而遁世、悠游而出世”, 这三种模式在东汉已全部成为现实。在这种玄妙、玄远的境界的追寻中, 他们对自然产生一种特殊的亲和感, 画家不自觉地把情感投向自然中蕴藏着生命和感情的山水之中, 修炼自己的品性, 获得一种独特的不同的审美理念, 为山水画的产生、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同时推动了文人士大夫对山水画创作的参与。

中国山水画诞生的东晋, 正是道家的玄学风靡四方的时候, 道家的那种重“心”略“物”的思想, 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甚至整个中国艺术的重表现而略再现的美学观念和基础。这不但体现在绘画上, 甚至作诗为文也将天人之间的灵犀相通作为创作的最高境界。画家们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谐即天人合一。最高、最广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就是主体融入客体, 或者说是客体融入主体。坚持根本同一, 泯除一切显著差别, 从而达到个体与宇宙不二的状态。随着道家思想的影响, “天人合一”的思想渐渐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基本原则。山水是客观的自然, 山水画则是大自然的体现。山水本身就是形与象的交融, 画中的山水如可游可居的真山水, 能使画家在其中任意寄托自己的情绪而落脚于安定之处。这样, 不求形似, 而意在表现宇宙精神的山水画, 成为一种很好的体“道”的方式。因再现的艺术而追求表现, 因表现的艺术而追求再现, 便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的重要特征。

五代画家荆浩提出了“气韵”二字, 是说艺术家要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 取出对象的要点, 而且不要透露自己的笔迹, 让欣赏者看不到自己的笔法技巧。经荆浩的发展, 运用于山水画上又有了新的成果:在对外在事物的准确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之上, 又不满足于对外在形象的模拟, 不求形似, 而要尽量表达出某种内在的风神。元代倪珊曾云:“仆之所未画者, 不过逸笔草草, 不求形似, 聊以自娱尔。” (1) 笔墨是他们的工具, 自然景物是作者的对人生态度的载体, 笔墨情趣不受自然的束缚, 找寻的是“蝉噪林欲静, 鸟鸣山更悠”的艺术境界。要面对大自然要认真地观察和分析, 重视深入生活, 研究山川自然的特点, 在游览山水, 俯仰自然天宇之际, 将绵远的无限的时空意识与自然变化结合起来, 将其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山水画家借助自然得以尽兴, 主体意识和情感与自然山川的精神的契合, 统一在山水画中, 于是“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便成了画家追求的终极目标, 以至于这种艺术观念对以后的绘画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山水画与油画风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审美理念, 他们不同的原因归根于哲学观念的不同。油画风景是以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教条到人文主义为理念的绘画形式, 是以严谨的、理性的态度追求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真实地再现客观对象。中国传统山水画是以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为绘画原则, 绘画中注重重心略物, 以表达画家本身的思想情感为目标, 创造情景交融的绘画形式。

在我们了解中西绘画审美理念与传统美学的不同后, 有利于我们在对西方绘画理念了解的基础上认识中西美术理念的本质区别, 认识中西绘画创作背景的不同点, 从而看到中国油画风景借鉴西方绘画的有利因素, 加深对本民族审美文化的认识, 适应时代的需要, 创作出适合本民族特色审美理念的油画作品。有利于我们立足于本民族艺术之根, 借鉴一切有益于我们民族艺术发展的外民族艺术, 以创造新的艺术。

参考文献

[1]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阮荣春, 胡光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6.

[3]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

[4]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艺术与人文科学.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1989.1.

[5]范景中主编.傅新生, 李本正翻译.美术史的形状Ⅰ——从瓦萨里到20世纪20年代.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3.3.

[6]范景中主编.王彤编著.美术史的形状Ⅱ——西方美术史的文献和书目.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3.3.

[7]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定格动画的主流发展概况 篇三

关键词:定格;动画;拍摄;电脑动画

一、历史背景

定格动画起源于传统的人偶表演,在人偶表演中,表演者和人偶同时站在舞台上,表演者如何操控人偶都能被观众看到。例如用线操控人偶摆出各种动作,进行人偶与人偶的动作和对话表演,人偶的操控线等无法隐藏。然而随着电影院和胶片放映机的出现,观众对人偶表演的形式逐渐失去兴趣,电影以胶片形式储存,可以重复播放,节省了人力成本,同时,电影将表演者隐藏在荧幕后,使舞台效果更加神奇。因此,定格动画结合了电影拍摄和人偶表演技术开始产生发展。其将操控者隐藏在舞台后,用人偶表演人类无法做到的动作,如同魔术一般。例如,Bewitched Matches (1913),就是最早的定格實验动画之一。

早期的定格动画一般持续10分钟左右,用于魔幻电影无法用真人拍摄实现的片段,例如Willis Os Brien的《金刚》(1933),其中的猩猩金刚是由一个45cm的人偶模型拍摄而成,并用后期合成技术使其看起来和房子大小一样。现实中猩猩是无法长成金刚的大小也无法做出和人类相同的行为。但是定格动画提供了解决办法让金刚活灵活现的出现在了荧幕上。从1929年开始,这种技术开始被一些先锋艺术家使用,如俄罗斯动画师Ladislas Starewitch,制作了《The Tale of the Fox and Alexsandr Ptushko》。

在1940前后,二战导致动画投资资金短缺,动画工作室很难产出有全画幅的偶动画。在这一段时间内,动画的质量不稳定,由于银行破产倒闭等原因,动画常常做到一半就停止制作,无法完成。但同时,这给了英国一定缓冲期,第一部长篇定个动画《Handling Ships (1945)》由英国动画工作室Halas and Batchelor 完成。紧接着美国出现了实验性定格动画,动画师Michael Myerberg试图制作一个4小时的用黏土塑造面部表情动画,但以失败告终,但其衍生的玩具商品等有很好市场。

二战之后,定格动画有了一定发展,尤其是1960年至1970年,长篇定格动画开始跨越国界,从欧洲发源,传到日本最后影响到美国,如美国的bass工作室,其作品Mad Monster Party (1967)影响到后来的定格动画大师,蒂姆伯顿。

从1970年往后,定格动画逐渐有了市场,为首的是挪威动画Flaklypa Grand Prix(1975),其票房在丹麦,俄罗斯,日本英国等地都取得了很大成功。

二、近期发展

由于电脑还有单反专业相机的技术产生和支持,定格动画进入其黄金时期,这主要表现在两位定格动画大师的作品上。其中一位是日本定格动画大师Jan Svankmajer,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对定格动画的材质方向研究。另一位是美国导演蒂姆伯顿,其将恐怖元素完美的融入了定格动画。

Svankmajer常用一些诡异的夸张的声音配合特效放入有关于吃东西的场景中。并且用很快的帧数来表现人类的走路。其擅长运用黏土的材质去制作实体动画,如《食物》,《阴谋家的欢乐》等。Svankmajer作为独立长篇动画制作人出品了更多的动画,如《昆虫》(2015)。

蒂姆伯顿用更现实的手法创造定格角色和背景,其运用了SLR相机和高感光比率来捕捉角色的面部表情,因此他制作的定格动画有更高的精度。并且,其运用了更为真实和细致的材料来制作人物服饰和场景,例如其动画作品《僵尸新娘》评价如下:

‘There were a couple of shots where we had to throw in the towel and use computer animation on her veil. It was still supposed to look like stop-motion, and luckily the animators pulled it off.

定格动画技术的发展在近年来有了很大的进步。以前的技术中,定格动画人偶的脸一旦被雕刻好,在拍摄过程中就很难去修补人偶脸部。但如今,缆线调控技术的产生使得人偶脸部的眼睛,鼻子,嘴巴和其他器官能够被分别调控,使得人物动作的拍摄变得更加流畅和自然。同时,一些新的材料和器材也被用于定格动画:海绵被修剪成固定性状用于人偶的身体制作;球形关节钢制骨架更便于人偶的活动范围;人工合成乳胶被用于复制成千上万的定格人偶的身体;拍摄轨道使得移动镜头能够运用到定格当中。还有运动捕捉技术现在也已经和定格动画人物面部表情调控结合,其运用在Madame Tutli-Putli(2007)里面Madame这个角色里,她的眼睛的运动完全模拟了真人眼睛的运动。

尽管定格动画现在发展非常繁荣,但其仍然遇到了一些挑战。第一,高成本的材料,人力和时间的耗费导致了制作周期长和金钱耗费巨大。例如2009年莱卡工作室制作的《鬼妈妈》,整个制作中制作了15000个完整的人物脸部,还有250000面部零部件用于替换人物表情。每一个零部件在被运到脸部材质部门绘画前都需要经过一道复杂的手工制作流程。 第二,三维动画技术的出现对定格动画产生了一定挑战。三维技术运用电脑制作动画,电脑中所建人偶能够重复使用。相比于定格动画,其时间成本和金钱都能够大大减少。这个优势导致很多动画公司放弃运用定格技术,转向了三维动画制作。

三、未来前景

定格动画会在接下来的十年或二十年里如何发展是很难被预测的。但可以确定的是,新的技术的出现会继续带动定格动画的发展。例如近年来国内流行的3D打印技术,已经被梦工厂运用,将传统定格人偶制作方式转为更加机械化的生产。因此,在未来的人偶制作中,偶制作师的工种可能不再被需要,被软件建模和3D打印技术所替代。但同时,3D打印技术也可能减弱了定格动画的艺术性。定格动画之所以吸引人是由于它的材质运用丰富,手工的制作使得每一个部件拥有随机性的美感,更有艺术气息。而3D打印的材料使用为塑料,那么将会大大降低定格动画的艺术性。

从劳动成本上来考虑,新技术的发展可能会逐渐取代定格技术。现今三维动画的材质运用已经越来越逼真,其劳动成本较低,除了没有手工美感,其细致程度已经赶超了定格动画。而定格动画,其大量的劳动力和材料输出模式已经逐渐不符合动画的商业运营模式和成本,动画工作室很有可能采用三维动画去替代定格动画。

除了将定格动画运用到荧幕的放映,其技术也有可能运用到其他领域,如运用定格技术去辅助学生在生物课上更好理解细胞结构,用于天文,地理和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展示,这可能会成为定格动画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四、结语

此文概括性的总结了定格动画的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定格动画经历了一段起伏时期最终达到黄金时代,在定格动画的盛产时期,很多的著名影片运用了定格动画技术,如《星戰》,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然而定格动画不可避免的受到科技发展的好坏双方面影响,如定格动画能够在保持传统手工之美的前提下与电脑动画技术结合,找到降低成本的方法,其发展或能够达到更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Purves B.2010.Stop-motion.Lausanne: AVA Publishing SA.

[2]Priebe K.2011.The Advanced Art of Stop-motion Animation. Boston: Course Technology.

[3]Zarin R., Lindbergh K. and Fallman P. 2013.Using Stop Motion Animation to Sketch in Architecture: A practical approach.Design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17.3:78-86.

[4]Sher D.2014. Is 3D Printed Stop Motion Animation the Past or the Future? URL http://3dprintingindustry.com/2014/04/17/3d-printed-stop-motion-animation/ Accessed 20 August 2014.

4.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概况 篇四

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概况

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随着国家的兴旺、科技的进步,已经形成了全国规模的广播电视传播网。广播电视已经深入社会,深入每个家庭,另外我国的对外广播电视也稳步发展,成为世界上较有影响的媒体之一。

第一节 旧中国的广播事业

一、中国早期的广播事业(P7-11)

中国境内最早的广播电台是由美国人奥斯邦于1922年底在上海创办的。奥斯邦与一位旅日华侨合作,为了推销无线电器材,在上海建立“中国无线电公司”,办起一座无线电台,1923年1月开始播音,播送音乐和上海《大陆报》上刊登的新闻。由于公司内部和外部的原因,此电台只开办了三个月。

此后不久,美商开孚洋行于1923年5月在上海又开办了一座广播电台,内容以播送音乐为主,也仅维持了半年。

1924年,美商开洛公司在上海建造了开洛电台(呼号KRC,发射功率100瓦)。该台与《申报》、《晚报》合作,在报馆安装广播室,报告新闻。这座广播电台是早期外商在上海开办的广播电台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一座,直至1929年10月底才停止播音,前后播出历时五年。

此后,外国人相继在中国办广播,其中一部分是单纯为 推销无线电器材服务的;但也有不少是为帝国主义国家对华进行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侵略作宣传的,是思想文化渗透的工具。

中国人建立的第一座官办广播电台是“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该台在1926年10月1日开播,是在奉系当局的支持下建立的,这也是我国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办的私营广播电台,是上海的“新新公司广播电台”。该台于1927年3月18日正式播音,主要内容是播送商业行情、时事新闻和中国音乐。“新新广播电台”完全由中国人自行设计、装配、安装及施工,并且由中国人自己独立经营。

在“新新广播电台”开播后不久,天津、北京等地的广播电台也相继建立。1927年5月1日,天津无线电报局创办的“天津无线电台”开始广播;同年9月1日,北京广播无线电台也开始播音.此后,广播事业在我国蓬勃兴起。

二、国民党统治下的广播事业

广播作为一项事业,是从国民党创办的“中央广播电台”开始的。1928年8月1日,“中央广播电台”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大礼堂开始播音。这是国民党在办起《中央日报》之后,建立的又一个中央宣传机构。这座电台的全称是“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简称“中央广播电台”,功率500瓦。

国民党为了扩大宣传,在1932年11月将“中央广播电台”发射功率扩充为75千瓦,使其成为当时亚洲发射功率最大的广播电台。

在1928年,国民党政府还成立了中央广播无线电台管理处,积极从事全国广播网的建立。据1937年6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国民党统治区内已有广播电台78座,其中官办的有20多座,其余大多是商办的。

抗战爆发后,我国的广播事业受到很大摧残,一批广播电台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或破坏。国民党的中央广播电台在1937年11月23日中止播音,由汉口、长沙两地的电台接替播音任务,成为抗日宣传的喉舌。

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央广播电台随国民党政府迁往陪都重庆,1938年3月10日在重庆恢复播音,发射功率减为10千瓦。

国民党政府最早的对外广播电台是设在南京的短波广播电台,于1936年2月23日开播。1938年汉口短波电台开播。1939年初,位于重庆的中央短波广播电台开播,每天用多种外语(英、德、法、俄等)和中文向世界广播。1940年1月5日,该台改名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文名为”Voice of China”(中国之声),简称VOC.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区内的广播电台迅速恢复发展,但主要是国民党控制的官方台。国民党政府的中央广播 电台1946年5月迁回南京,又于1949年迁往台湾。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广播事业(P10-1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广播事业诞生于延安。1940年春,党中央决定成立广播委员会,由周恩来任主任,负责筹建工作。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建成开始试验播出,呼号为XNCR,这是共产党领导建立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当时是新华社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该社的语言广播部。

由于处在战争坏境,广播设备简陋,经常发生故障,因此广播播出时断时续,在1943年被迫彻底停止,直到1945年,经过多方努力才恢复播音,并于1945年9月5日正式播音。当时播出的主要内容有国内外时事新闻、解放区消息、解放区建设情况、文艺节目等等。

1947年,国民党胡宗南部进攻延安,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于3月14日停播,当天由设在瓦窑堡的战备电台接替播音,21日,改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

随着日本的投降,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各地陆续接管和新建了许多地方人民广播电台,一般称为“某地新闻广播电台”。

1949年北平解放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随着党中央迁往北平,并改名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

1949年6月5日,党中央决定把语言广播部与新华总社

分开,成立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管理和领导全国的广播事业。从此,广播电台成为独立的新闻机构。9月27日,“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北京新华广播电台”。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改为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局,由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领导。1949年12月5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仍然是我国广播宣传的中心。随后,各地的新华广播电台也先后改为“某地人民广播电台”。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广播电视事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飞速发展,广播电视由不完善、不发达的传播网发展成为以无线广播电台、无线电视台、卫星电视、有线电视等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种类、多功能的较完善的传播网。截至2002年底,我国共有广播电视306座,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3.21%;全国现有电视台360座,电视人口覆盖率到达94.54%。

新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文革”前的广播电视事业(1949-1966)这一阶段接管了国民党的电台,修复、改造了民营广播电台,重点建设了新中国的中央电台和省市电台,建立起中国大陆第一座电视台,调整、巩固了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

(一)新中国广播网的形成与发展

从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各地人民广播 的发展为共和国广播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截至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各解放区坚持播音的各级广播电台共有39座。到1952年12月,全国地方电台增加到70座。除西藏外,各大行政区、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有了广播电台,一个无线广播网在全国初步建立起来。到1960年,全国各级地方电台发展到135座。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一批电台在调整中下马。1964年前后,地方台逐步恢复和发展。

地方各级人民广播电台是在原有各解放区广播事业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各级地方广播电台除了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重要节目外,还根据当地的特点和情况,开办了各种类型的节目。一些民族自治区除开办汉语普通话广播外,还开办了适合本地听众的民族语言广播。到1965年底,全国共有地方电台84座。这个规模稳定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以上我们说的是无线广播的发展情况,我国的有线广播,是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农村互助合作化运动的发展逐步兴盛起来的,以农村的有线广播网为主。同时,一些没有无线电台的中小城市和大城市的区也陆续建成了有线广播站。据统计,到1965年底,全国共有有线广播站2365座,广播喇叭872万只。

这一时期我国的对外广播。建国以后,由于党中央和政府的重视,我国的对外广播得到了很快的发展。1950年4 月10日,为了加强对国外的广播,中央广播事业局成立了国际广播编辑部。从这一天起,对外的外语广播开始使用“北京广播电台”(英文名Radio Beijing)的呼号开始播音。到1965年底,“北京广播电台”的对外广播语言达到27种,每天累计播音100多小时,覆盖了除南极与北极外的大部分地区。当时,中国对外广播的规模、语种和播音时数,在世界上仅次于苏联和美国,名列第三位。

至此,中国已初步建成了无线与有线相补充、对国内与对国外相结合的广播网,并且日益完善。

(二)中国第一座电视台的诞生与早期的中国电视 20世纪50年代是世界电视事业大发展的时期。到1958年底,已有67个国家依靠自己的力量或者借助其他国家的援助开办了电视。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开始了创办电视的准备。但真正促使中央广播事业局下决心尽快上马的是一件偶然事件:

“1957年下半年,我们得到台湾将在美国的帮助下建立电视台,并定于1958年‘双十节’开播的消息。我们坐不住了,下决心要争这口气,一定要走在他们的前头。”

——梅益《荧屏岁月记》》(注:梅益曾任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党组书记)这可以说是中国电视诞生的国内背景。虽然台湾直到1962年10月10日才借助日本的力量开办了第一座电视台— 台湾电视公司,但是这种带有政治意义的紧迫性却加速了中国电视的诞生。

问题:思考一下创办一座电视台需要作那些准备?

1957年,北京广播器材厂开始试制电视发射机和播送系统设备。1958年4月,北京广播器材厂试制成功1000瓦图像发射机一部,500瓦伴音发射机一部,播控室低周波控制设备一套,摄像机七台,这些为我国建立电视台作了必要的物质准备。

1958年5月1日,我国的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开始实验广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正式诞生。第一天试播从晚上7点开始,持续了1个小时左右,播出的内容有:先进生产者的谈话、纪录片《到农村去》、诗朗诵《工厂里来的三个姑娘》、《大跃进的号角》,舞蹈《四小天鹅舞》、《牧童和村姑》、《春江花月夜》。同年9月2日,北京电视台正式开播。当时电视播出采用直播方式,技术员放影片,播音员对着画面解说,录音员同时放送事先准备好的音乐,节目直接播送出去,不能保留。这种直播方式一直延续到1965年。

1958年10月1日,中国第二座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建成并开始试播,1959年10月1日正式对外播出。

5.物流行业的发展前景概况 篇五

作者:北京大件运输文章来源:http:///

自从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速度是很快的,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市场经济体系。物流行业就在这样一个环境驱使下发展起来了。在物流行业中,大件运输是一项不可缺少的项目,它关系着物流的发展进度。下面我们北京大件运输主要给大家讲讲目前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状况。

从整体上看,我国目前物流行业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物流行业的发展受到了内外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受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动;另一方面,受到国内电子商务行业快速崛起的冲击,这两方面的因素都给物流行业的发展创造出了有利的条件。

现在,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各级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物流行业的重要性,也开始大力发展物流,引入了先进的物流理念,推动了物流行业的不断前进。

物流行业的发展,也间接地对大件运输行业有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大件运输在一些重要工程项目中是很关键的,它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大件运输有一些基本的要求,这样对规范物流行业的运输制度也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6.国外电动自行车的发展概况 篇六

国外发展较早的要数日本、奥地利、德国等国家和地区,近几年美国发展也比较快,国外的电动自行车主要是作为一种轻松代步及休闲健身工具。例如,在大型的 停车场、超市和旅游区里使用。同时,东南亚、中东、印度也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总体来说,电动自行车在全球的潜在市场很大,并呈上升趋势。

1.欧盟

由于受欧洲油价上涨和环保意识等因素的影响,预计未来3~4年内,电动自行车将成为欧洲自行车商下一阶段推出的主要产品,仅欧洲市场每年的销量就可在 300万~400万辆。欧盟执委会在欧洲10国赞助一项E-TOur计划,推动电动车车辆的发展,此计划以电动自行车为主。通过将1300辆电动自行车发 给大城市,借此刺激欧洲大城市环保交通工具的使用。比如有着完善的自行车道系统的荷兰鹿特丹就分到100辆。此外,目前西欧各国均面临人口老化问题,越来 越多的银发族将成为此类产品的潜在买主。

欧盟各国在关于电动助力车的规定中,虽分别区分为自行车或踏板轻型机车,但大多数视为自行车。最高时速一般为25km/h。业内人士认为电动助力车最高 时速的限制无需更改,但辅助力的强度有必要提高,建议为500W。此外,大多数使用者、管理者认为必须将电动的助力车和摩托车、踏板轻型机车加以严格区 分,并制定一定的安全标准。

2.德国的18650锂电池

德国为目前欧洲电动自行车主要市场之一,电动自行车进入德国市场之初,多半德国人皆认为电动自行车为运动工具,销售量有限。至1998年销售直线上升,据统计,1998年德国电动自行车总销量为1.5万辆。因此目前加入生产的国家及制造商已越来越多,就连原以制造摩托车为主的意大利著名厂商 Piaggio以及Malaguti也加入了制造行列,如此足见其市场必具有相当的潜力。

根据德国STVZO法规规定,功率不超过250W及最高时速不超过24km/h的电动自行车视作自行车处理,骑车人不用办理驾驶照,也不用强制戴帽盔及 加入保险。德国电动自行车的主要消费者为45~70岁之间的中老年人,其中60岁左右的消费者居多,但年龄在16岁以上的青少年也有可能成为潜在的消费 者。目前德国自行车制造商也在加强研发,计划将多年来德国销售排行榜持续高居首位的山地车改成电动山地车,以吸引年轻消费者之青睐。在防盗方面,生产商已 尝试将汽车防盗设备或其他电子锁加装在电动自行车上,以防止盗窃。

3.美国

由于美国政府提倡节省费用,鼓励少用汽车,已有不少人转而使用电动自行车。1999年美国电动自行车市场仅有6.5万辆,2000年,超过12万辆,紧 追欧盟市场,增长幅度惊人。只要产品进一步改善,地方政府提供安全骑车道路及停车场,美国电动自行车市场还将进一步扩大,规模直逼日本。同时国际市场也显 示了乐观的趋势,由于受欧洲油价上涨和环保意识增强等因素的影响,预计未来3~4年内,电动自行车将成为欧洲自行车商下一阶段推出的主要产品,仅欧洲市场 每年的销量就可达300万~400万辆。

电动自行车及相关产品的生产制造已引起美国各大公司的兴趣。如克莱斯勒汽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尤尼克公司均参与电动自行车市场的产品开发及竞争。美国还有几家厂商提供电动自行车或改装的服务,甚至已有专业零售商上网络促销产品。

据全美自行车经销商协会所做的统计显示,全美所销售的自行车中,若以辆为单位,约有72%通过大零售商卖出,24%是通过专门店,4%是通过运动用品 店、仓库或邮购的方式销售。虽然专门店仅占全美自行车销售量的24%,但以零售金额比较,专门店的销售额几乎

占全部零售金额的一半,此外,专门店也控制绝 大部分的零件和售后服务市场。

4.日本

日本电动自行车的生产及技术都占世界领先地位,日本电动自行车大多数采用中轴式驱动方式,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日本在法律上规定电动自行车必须依据人力 来输出辅助的电力,因此必须测量脚踏力,在中轴安装测力机构(传感器),将驱动机构和测力机构合成一体。商品化的电动自行车由日本雅马哈公司率先于 1994年推出,并随着本田、三洋、松下等知名公司的参与,生产规模日益放大。但日本对电动自行车的使用管理上采取了严格限制。日本只许智能型电动自行车 上路,并对智能型电动自行车的要求制定了很严格规定。具体有:

(1)在任何路况情况下,速度小于15km/h时,人力:电助力≥1,即电助力不允许大于人力,但电助力接近于人力。

(2)在任何路况情况下,速度大于15km/h时,速度每增加1km/h,电助力下降1/9。

(3)速度≤24ⅸ垃/L时,整车电助动系统关闭。

(4)人力蹬踏开始后1s之内,电助动系统开始上述要求工作;人力蹬踏停止后1s之内,整车电助动系统关闭。

(5)为了节约电能,智能型电助自行车停止运行一定时间(一般为3~5min)后,整车处于休眠状态。

(6)必须保证骑行的连续性,电助力不能有断断续续的现象。

7.“学堂乐歌”的音乐发展概况分析 篇七

一、学堂乐歌中的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沈心工、李叔同和曾志态是学堂乐歌时期众多留学人员中比较突出的三位, 他们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乐歌的创作和音乐理论的编著。

沈心工是创作学堂乐歌的先驱者, 素有“学堂乐歌之父”的美称。光绪二十八年 (1902年) 沈心工留学日本时, 就在东京创作了《体操》 (后改名《男儿第一志气高》) 歌, 开学堂乐歌的风气之先。这是沈心工学堂乐歌曲的处女作, 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首学堂歌曲。他还出版了《学校唱歌集》, 书中除歌曲外还附有《乐理摘要》、《风琴使用法》, 这是我国最早出版的学堂乐歌教材和音乐教科书, 在倡导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中, 沈心工在编曲和教学方面的影响最大, 沈心工编写的音乐教材中唱歌作品由他作词又作曲的作品共180首。受到了近代日本音乐教育的影响, 沈心工先生为部分乐歌配以游戏, 先生在编辑《学校唱歌初集》时, 曾特辟专章《游戏法》, 对利用“乐歌”做“游戏”进行指导。先生认为利用这种音乐形式可以培养学生一种“活泼”的人格。而对“活泼”人格的推崇是近代教育理念变迁和“救亡”的时代呼声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这也是对上百年来中国传统教育“举比稳重”“根器端静”认知的挑战性实践, 因其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所以在音乐学习教学中深受儿童的喜爱。与此同时, 沈心工也是学堂乐歌“礼仪功能”的倡导者, 他最初的实践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 开学典礼、学习进行中、毕业典礼的仪式歌曲, 后来, 除了这些专门为典礼、仪式准备的歌曲外, 依据不同的情况, 《学校唱歌集》中的部分乐歌作品也会成为集会、仪式上的重要角色。

李叔同的乐歌作品有70多首, 他的大部分作品是以选曲作词的方式完成的, 就是将别人的诗、词配以既成曲调, 让词曲结合的天衣无缝, 这也是学堂乐歌时期比较流行的创作方式, 他不主张对旧乐的全盘否定, 因此他编的《国学唱歌集》在歌词上, 不是运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 而是大胆提倡国学。在曲调选用上既运用西方音乐的曲调, 也选用传统音乐曲调。李叔同出版了我国近代最旱的音乐杂志——《音乐小杂志》。虽仅出版一期, 所包含的内容及其意义对国人来说却是具有启蒙意义的。他通过这本杂志向国人介绍西方音乐家及乐理知识, 其中所包含的栏目有音乐史、乐典、乐歌、杂纂、社说、图画、插图、词府等, 曾刊出木炭画一幅、木板画两幅、文章七篇、乐歌三首、词章五篇。《音乐小杂志》序文仅仅五百字, 但李叔同的传统文化底蕴、音乐美学观以及创办刊物的宗旨都己跃然纸上。它所载的三首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早期同类创作中的模范作品, 可视为中国人创作学堂乐歌的早期见证, 也为我们研究这方面的歌曲创作和创作思想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李叔同创作了中国第一首合唱歌曲——《春游》, 这首三声部合唱曲长期以来成为校园合唱歌曲的典范, 开启了我国合唱歌曲创作的先河。

曾志态也有十多首乐歌问世, 他主要的贡献在于对西洋乐理的介绍和传播, 他在《江苏》杂志上连续发表了《乐理大意》和《唱歌及教授法》来介绍西方乐理, 1904年又出版了他自己编译的《乐典教科书》, 这是我国最早出版的比较完备的系统介绍西方音乐体系的乐理教科书。针对中国传统旧乐, 此书中还建议建立一种“新音乐”。1905年, 他又编印出版了乐理、唱歌及风琴练习的综合书籍《音乐全书》。并于同年在《醒狮》杂志上发表了他所编写的《和声略意》。

二、学堂乐歌发展概况的主要体现

学堂乐歌时期, 各地新式学堂设立乐歌课, 由大量留学人员或本国基督教堂中学习过西方音乐的人, 也有从事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人员来组成教师队伍教授课程;全国掀起了乐歌创作的浪潮, 与此同时涌现了一批乐歌创作集, 他们不仅成为当时的音乐教科书, 也为以后进行特定历史阶段的音乐作品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来源;学堂乐歌也鼓舞了一批留学海外的学子, 他们不仅实施教学实践也同时编译一些西方的音乐理论著作, 不遗余力的介绍西方乐理知识, 为国人更好地学习西方音乐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声乐教学法和器乐教学法也随同教学本身逐渐系统化, 并有很多理论性的介绍产生和传播。

三、学堂乐歌的意义

学堂乐歌的这股浪潮随着很多高等学府的音乐专业教学机构的设立而逐渐衰退, 尤其是到1927年我国第一所音乐专业学院——上海国立音乐院的成立, 标志着我国专业音乐教育的真正开始, “学堂”转变为“学校”, “唱歌集”转变为“教材”, 意味着“学堂乐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学堂乐歌在歌声中传播民主、平等、自由、博爱, 在歌声中宣扬少年强则国强。它的出现在国家水深火热、外忧内患的时代, 宣扬了浩然正气、激发国民觉醒。它的意义的体现可以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1.打开了一扇大门, 让国人可以了解西方音乐知识与文化;2.结束了长达上百年的音乐无教育现状;3.学堂乐歌所宣扬的新思想对推动国名的觉醒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4.合唱这种艺术形式的引进, 不仅仅让中国人了解了多声部的音乐, 更重要的是他成为鼓舞人民斗志, 团结人民力量的有力武器, 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5.学堂乐歌也是促成我国专业音乐体系建立的动力机, 为专业音乐院校的建立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当然在学堂乐歌中, 也有一些不可取的地方, 但是从历史的大背景, 学堂乐歌的意义和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怀念的!

摘要:学堂乐歌出现在国家水深火热、外忧内患的时代, 它宣扬了浩然正气、激发国民觉醒。它的意义绝不仅限于西方音乐及其教育在我国的传播与创立, 所以对它的音乐概况的分析和梳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三个方面来对学堂乐歌的概况进行分析, 希望对相关方面的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学堂乐歌,概况,意义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4.

[2]戴嘉杭.李叔同一弘一法师的音乐观及其学堂乐歌创作[J].中国音乐, 2002.1.

8.我国食品领域的发展概况及分析 篇八

【关键词】食品;技术;功能性;传统;创新

(一)食品领域的简介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流传已久,却也言之有理。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食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人们对于食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不再仅仅停留于将食品用于果腹的基础阶段,而是上升到需要合适口感、营养健康的食品来给身体注入动力的高度。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某些时候,方便营养的即食食品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些需求都促进食品领域蓬勃发展。

曾经有一段时期,食品领域被定位为家庭作坊的模式;而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食品领域日新月异,日趋产业化、工业化,企业规模也逐渐庞大。现今,食品工业已变成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发展不仅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也成为衡量国家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当然,食品领域的发展伴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食品领域的发展核心在于创新。

食品领域里也有许多著名的公司,例如雀巢公司、可口可乐公司、中粮公司,这些公司属于世界500强之列。食品领域的发展一直稳中有升。据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在我国工业普遍低迷的大环境下,食品工业仍取得约20%的增长,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6万亿元,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支柱产业。

食品领域的崛起与现代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新产品与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使食品工业产品的种类、产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从我国的国情来谈,我国食品工业底子薄,远远不能适应不断提高的生活要求,因此就需要积极挖掘科学技术的先导作用,利用现代科技进行改造生产以满足更高的需求。换而言之,创新是我国食品领域发展的方向。

(二)食品领域的创新亮点

目前,现代化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应用以及功能保健型食品的开发研究是食品界创新的两大亮点。

现代化技术包括生物技术、辐照技术、纳米技术等。

生物技术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可谓历史悠久,人类早在古代就巧妙地利用微生物进行酿造工艺,例如制醋、制酱、酿酒等。而今,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可以改善食品品质,例如使转基因番茄具有抑制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控制番茄的成熟,能延长番茄的储存期。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可以生产生物来源的天然食品或天然食品添加剂。生物酶工程加快了新酶源的开发,使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如营养强化剂,低热量的甜味剂、食用纤维和脂肪替代品等得到迅速发展。而酶制剂保鲜技术则是利用酶的催化作用,防止或消除外界环境因素对食品品质的不良影响,从而保持食品原有风味。

食品辐照技术是一项新兴的食品保藏技术,该项技术是利用射线照射食品,以延迟新鲜食物某些生理过程的发展,或对食品进行杀菌、杀虫、防霉等处理,达到保鲜目的。食品辐照技术的优点有无污染、易操作、节省能源。

纳米技术是高尖端的物理学技术,在食品领域应用很广,主要涉及食品包装、食品加工和食品检测等领域。经纳米复合的尼龙薄膜具有更强的阻隔性和透明度,是新型食品包装材料。纳米微胶囊技术以安全无毒的天然材料为基础,经一定处理,在其自组或重组过程中形成微胶囊,这种纳米微胶囊可以经pH和温度等达到控制释放。纳米乳化剂在食品工业中还可以起到良好的去污效果。此外,纳米技术也能用于过滤技术,牛奶经过纳米过滤器,可以滤出细菌等杂质。而且,纳米传感器以其特有的体积效应、表面效应和量子尺寸效应,在食品的特异性检测及快速分析上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功能性食品一般定义为具有营养功能、感觉功能和调节生理活动功能的食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健康已成为关注焦点。目前,国际上食品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是研究食物的功能成分和开发功能食品。近期,活跃的海外功能性食品市场有三大特点:一是低脂、低热量、低胆固醇的保健食品品种居多,销售量较大;二是植物性食品倍受青睐,中草药、保健茶在海外新兴发展;三是工艺领先、高新技术制备、产品纯度和性能都可圈可点,剂型一般为软胶囊、片剂,易于吸收的运动饮料也颇为流行。据有关数据分析,全球来说,第3代功能性食品占整个食品销售额的一半,达到2000亿美元之多。

每个国家在研究功能性食品的侧重各有不同。美国着力开发第3代功能性食品,主要的品种有医药类例如辅酶Q10、深海鱼油类、维生素类、矿物质类和蜂产品类例如蜂胶。日本特别重视开发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这类产品。我国60%的产品功能集中在抗疲劳、免疫调节和调节血脂3项,在使用原料方面,我国应用最多的维生素是C、D、E,应用最多的微量元素是钙、铁、锌,应用最多的植物类提取成分有原花青素、大豆异黄酮、银杏提取物;采用的主要中药原料有首乌、阿胶、绞股蓝、枇杷叶、西洋参、虫草、当归、枸杞等。人参、林蛙、银杏、红景天、鹿茸等也被积极研究发掘提取营养成分。

(三)传统食品的发展

我国传统食品是中华饮食源远流长至今的瑰宝,具有独特而丰富的中华文化特色内涵,更具有无法衡量的文化价值。随着现代食品工业的飞速发展,我国传统食品的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由于对传统食品的保护意思不强、传统食品的生产方法较为原始、现代化程度偏低,再加上其他因素制约,传统食品的改革需求迫在眉睫。传统食品需要现代科技的辅佐,才能维持其永久活力,并将之发扬光大。

(四)食品领域的未来展望

我国食品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是充分发扬合理的膳食传统,重点保护极具地域特色的膳食形式,适当采纳优良的国外膳食结构,创新繁荣我国食品领域,全面升高营养科技水平,目标是建立以营养需求为导向的现代食物产业体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核心手段就是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李里特.中国传统食品的科学与价值[J].食品科技,2004(1):8~11.

[2]熊双丽.功能性食品的发展及研究新动向[J].安徽农业科学,2009,35(10):3356~3357.

[3]许新德,徐尔尼,高荫榆.生物技术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J].食品工业科技,1999,20(4):68-70.

作者简介

上一篇:我和星星打电话教学设计及反思下一篇:教研活动记录本封面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