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礼仪竖版

2024-08-15

课堂礼仪竖版(精选4篇)

1.课堂礼仪竖版 篇一

一、在阅读教学中提取礼仪信息, 渗透礼仪教育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阅读教学有丰富知识、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的作用。但语文课本不是礼仪教材, 课文的内容很少与礼仪有直接联系, 所以要善于从课文中捕捉信息, 并加以分析、提取, 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例如《晏子使楚》一文, 写晏子出使楚国, 在宴会上为捍卫祖国尊严而进行了一场曲折而巧妙的斗争。楚王想侮辱晏子, 君臣经过密谋策划, 定下计策。 “酒酣, 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一句“齐人固善盗乎”, 极富有侮辱性, 楚王就把矛头指向了所有的齐国人, 一个“固”字更是对齐国人的极大污蔑。楚王明明是栽赃陷害, 但晏子又无法澄清事实。晏子是在楚强齐弱的条件下出使楚国的, 怎样才能既捍卫国家的尊严, 又不失礼节呢?在捕捉了这一礼仪信息以后, 师生共同研析课文, 在体会晏子回答的巧妙的同时, 也提取了礼仪信息。晏子首先“避席”以对, 显示其庄严的态度, 但在说话时又非常注意掌握分寸, 寓刚于柔, 采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反驳。这样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 以致损害两国关系。教师继续追问: “如果你是晏子, 你该怎么做?”让学生深入讨论, 积极发言, 很自然地就接受了礼仪教育。我们还可以在《社戏》中深入挖掘平桥村民的待客之道, 由《曹刿论战》探讨古代两国交兵的礼节, 由《论语》看孔子所崇尚的“礼”之精髓。

二、在写作教学中寻找礼仪感点, 渗透礼仪教育

“文如其人”说的是人品的高低决定着文品的高低。反过来, 文品的高低也同样可以决定人品的高低。每一篇习作中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情感包含在内, 我们可以从中寻找到礼仪教育的契机。这样的教育既与学生的认知过程紧密结合, 又能落实于行动。所以, 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寻找礼仪感点, 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如作文《在乎》指导课, 作文导语是: “十五六岁的我们有一颗敏感的心, 我们在乎许许多多:一朵花的开落、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一句语重心长的劝勉……因为在乎, 我们懂得珍惜;因为在乎, 我们变得成熟……”师生一起研究导语, 就能寻找到“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一句语重心长的劝勉”这一礼仪感点。在帮助学生构思时, 让他们扩写文题为“谁在乎什么”。中学生作文, 重点是考查学生的记叙能力, 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心”, 叙写真实的生活实际, 抒发真情实感。这个“谁”只能是“我”。要想写出让人感动的作文, 要扩大在乎对象的外延, 还要在他们当中搜寻最最在乎的。对于每一个生命来说, 父母和家是最应该在乎的, 这是永恒的话题, 是最能打动人的, 因为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具有独一无二的感动效果。这节写作指导课紧紧抓住“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一句语重心长的劝勉”这一礼仪感点, 学生由这一感点生发出许许多多的抒写感恩、理解、回报的作文, 也很好地受到了礼仪教育。

三、在语文活动中运用礼仪知识, 渗透礼仪教育

语文综合活动内容丰富, 深受学生的喜爱。在语文综合实践课上, 可以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礼仪知识来答题、做题, 从而渗透礼仪教育。如在“口语交际”这一语文实践活动中就可以制定不同的言谈礼仪的规范要求, 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礼仪教育。以“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 用语文明得体”这一要求为例, 要求学生根据下列情境, 按照用语文明的要求, 进行电话交谈练习:①打电话给电视台, 要求点播一首歌祝贺母亲生日;②星期天, 你想邀请一位同学去打篮球, 但电话联系时, 他说学习忙, 不想去, 请你努力说服他。这两道练习题, 要求运用课文中所学的礼仪知识进行交谈练习, 在说话的实践活动中, 让学生体会与人交谈时怎样根据对象、场合来说话, 怎样做到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 又怎样做到说话要委婉。还可以开展班级读书会, 就书中一个有关礼仪的问题进行讨论, 或者开展辩论赛, 给学生一个论题, 让学生在辩论中接受礼仪教育。在这些活动中, 学生大都能把学到的礼仪知识运用于其中, 并发挥各自的个性特长。这说明礼仪知识已转化为交际技能, 而这些技能将使他们受益终身。

2.课堂礼仪竖版 篇二

一、巧妙安排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强化学生行为训练

1.开展情境教学,渗透道德教育。小学生形象思维比较丰富,教师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具体的情境氛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请你相信我》时,教师给大家播放201 4年春晚沈腾、马丽主演的小品《扶不扶》,在幽默诙谐的故事中,学生兴趣高涨,同时对小品中蕴含的诚信、互助、良知有了更加深入的感受,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教育效果。

2.开展文明礼仪实践活动,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知识来源于实践,又需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要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化,教师就必须突破教材和课堂的限制,将学生置身于广阔的生活天地,实现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有机融合。比如,在品德与生活三年级上册的《我生活的社区》这一知识章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和父母一起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清理社区垃圾,让我们的社区更加美丽;帮助社区居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在社区宣传栏张贴文明礼仪宣传画,传播文明礼仪知识;在周末去养老院帮助孤寡老人搞卫生、聊天,弘扬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书本中的知识与自身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和感受,更好地内化知识,培养高尚的文明礼仪素养。

3.挖掘教材中的文明礼仪教育资源。教材就是个例子,教材中很多的经验例子蕴含着良好的教育价值,教师可以在教材中选择典型性的例子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师生共同探讨,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对教材中有关文明礼仪教育的案例进行学习研究,内化为学生的情感认知。并将其作为教学资源的进一步扩展,可引入与教材类似的生活场景,可以使礼仪教育进一步具象化。例如《中秋与重阳》这课,可给孩子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意义,并结合学校组织到敬老院送温暖的活动,对孩子进行学会尊重长辈,与长辈说话要有礼貌,不嫌弃老人等传统孝道教育。

二、教师注重言谈举止,突显教师示范作用,以身作则

低年级的孩子因为年纪特点,不是对所有的行为都能分辨细致,老师在孩子们心里都是至高无上的,只要是老师所说、所做的,他们都认为是对的,教师是孩子直接仿效的对象,也是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老师与学生朝夕相处,一言一行,学生都耳濡目染。因此,教师的职业素养、仪表形象、语言素养、交往礼仪等对学生将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例如,我发现有的班级老师喜欢用教鞭在讲台上使劲地敲打,试图控制班级纪律,下课后,很多孩子就学着老师的样子,拿着笔或者也拿教鞭在桌子上拼命拍打,这样不但不文明,而且很容易敲到其他同学,非常的危险。教学中,我非常注意树立自己在学生面前文明礼仪的形象,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一张笑脸相迎,一句好话回应,一双眼神鼓励;一颗爱心相待。我深刻地感受到学生在有意识地模仿自己的待人处世的方法,我平时表现出的文明礼仪素养逐渐内化为学生自主的意识和行为,学生良好的个性行为正在逐渐形成,文明礼仪在班级蔚然成风。

三、家校联手共话文明,回归生活内化于形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父母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家长必须十分重视自己良好标榜的树立,为子女的为人处事进行积极引导和正确示范。在生活中,家长要与人为善,尊老爱幼,诚实劳动,爱国敬业,乐善好施,讲诚信,讲文明,讲道德,讲礼仪,子女在父母文明行为的影响下也会成为一个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勤奋上进、热爱生活的优秀少年,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有时会发现,孩子回到家与在学校的表现会存在偏差,孩子在学校好不容易改掉的坏习惯,在周末或假期结束返校后,似乎一切又回到起点,坏习惯又得重新强调。所以要想彻底改掉不文明行为和坏习惯,仅仅依靠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需要多方力量形成合力,为学生营造文明礼仪的社会氛围,使得课堂、学校、家庭、社会都成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场所,形成教育合力。

孔子强调:“不学礼,无以立。”他将礼仪提升到了立身做人的高度。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多方配合、共同努力。其实,教育与教学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以上几个环节也是相互关联,相得益彰,融为一体的。就像文明与礼仪一样紧密相连。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找准结合点、渗透点,有机地进行礼仪教育,把文明礼仪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之中。

摘要:中国是传统的文明古国,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不仅是对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品德与生活课堂作为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方面有着重要责任。要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育方法,深入有效地推进小学文明礼仪教育。

3.课堂礼仪竖版 篇三

关键词:礼仪教育,政治教学,文明礼仪

一、中职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 主观因素分析

1. 学习基础较差。

近年来, 由于普通高中毕业生可报考高职学校, 许多比较优秀的初中毕业生纷纷选择报读普通高中, 这样使得报考中职学校的学生生源越来越差, 素质相对低下, 学习信心不足, 且兴趣不浓, 其中多数为“双差”生。

2. 缺乏健康心理。

第一, 缺乏上进心。该类学生由于在初中阶段没有受到老师及家长的重视, 没有树立远大理想, 学习目标不明确, 导致其养成了纪律散漫、得过且过、马马虎虎、学习没有动力等不良心理和习惯。第二, 严重自卑。该类学生读中职是为了把人混大, 是无奈之举, 甚至走出校门后不敢承认自己是中职学校里的学生, 怕被别人看不起, 心理极度的自卑。第三, 经受不起挫折。该类学生学习不能吃苦, 情绪不稳定, 自控能力差, 容易违犯学校规章制度, 缺乏正常的竞争心理, 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放弃学习, 甚至辍学, 情感受挫者还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3. 行为习惯不良。

当前的中职生大都没有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的习惯, 上课不提问题, 没有探究问题的要求和欲望, 不思考不笔记, 作业不是找同学抄袭就是直接在网上查找, 完全失去了做作业的意义;在教室寝室或公共场合不讲卫生, 不说文明话, 不做文明事。

(二) 客观因素分析

1. 课程设置不切实际。

如幼师专业设置的数学、物理、化学课等课程, 对学生今后从事的工作联系不大, 学生大都把这样的课程学习时间浪费, 严重挫伤了中职生的学习积极性, 无法找到归属感及成就感。

2. 师资比较欠缺。

随着中职招生的恢复性增长和规模不断扩大, 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数量出现较大的缺口。目前, 中职教师一部分来源于毕业后直接任教的大学生, 专业理论功底扎实, 但专业技能水平不高, 业务能力不强。另外, 除本校原有的教师, 缺少的教师主要是招聘的社会闲散人员。这些教师, 大多是文化基础课教师, 对有些专业实践知识比较陌生, 一知半解, 好多情况都是“赶鸭子上架”。这种“师傅不高”的现状, 严重束缚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二、利用中职政治课堂教学, 大力推进文明礼仪教育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 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而且铸就了民族的礼仪美德, 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 在博大精深的伦理文化遗产中凝炼成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优良的礼仪文明传统。孔子曰:“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孟子也说过:“敬人者, 人恒敬之, 爱人者, 人恒爱之。”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也说:“礼貌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这充分说明“礼”是多么的重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社会的栋梁, 加强中职学校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至关重要。只有每个人都具备了文明素质时, 国家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针对中职学生学习成绩、行为习惯、思想品行皆不理想的现状, 在政治课教学中, 结合学科特点, 有的放矢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特别是中等师范学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 是打造合格教师的基地, 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及文明礼仪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师德师风问题。中等师范学校的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重任, 如果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学生从思想上、观念上、言行上引导到正能量上来, 就无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礼仪知识的传授, 因此, 多渠道、多形式、多层面加强中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至关重要, 教师更应充分利用政治教学,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注重上学放学、上课下课、听讲作业、师生交流、劳动卫生等方面的礼仪。

三、充分挖掘政治教材内涵, 赋予“文明礼仪进校园”活动鲜活的灵魂

中职政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概念, 还应该以提高当代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引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为目的。实践表明, 中职政治老师利用“礼仪文明进校园”活动搭建的平台, 充分挖掘政治教材上的思想内涵, 能高效地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目的呢?

1.教师明确树立挖掘意识。中职政治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要与时俱进, 加强继续学习, 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 要具有广博的知识素质。只有政治老师具有了挖掘思想内涵的意识, 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认真钻研教材, 分析教材, 做到自觉、有计划地去实现这一目标。

2.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现在使用的中职政治教材, 经过教育部多次修改和完善, 新教材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 中职政治教师不但要深入钻研教材, 更要把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 让学生学以致用, 不知不觉对学生适时教育。比如, 在学习《价值规律》这一章节内容时, 我就针对大多数学生选择 (无奈) 读中职学校感到自卑的心理特征, 在学生对价值规律这一基本概念理解的基础上, 询问学生:那些去读重点高中的同学, 今后就一定比你们发展得好吗?你们今天选择的专业, 今后就一定要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才算有出息吗?对于今后, 你们有什么看法?通过学生的激烈交流讨论, 加上老师的恰当点拨, 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 学生从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折射人生也要经历波折, 重树了学生的自信心。又如, 在学习《税收和纳税人》这一章节内容时, 我把在学校内那些随意损坏公物的现象提出来大家讨论, 结果大家发现, 那些被损坏的公物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我们虽然没有直接纳税, 但我们都是间接纳税人, 明白了这个道理, 人人不但不会再去损坏公物, 而且还会寻找机会对公物进行维修和保护。这些变化, 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学生对税收知识的学习与认识。

3.努力成为学生的楷模。教师是一本活的教材, 政治教师更是如此, 身教重于言教, 文明礼仪进校园, 教师的表率是关键, 教师为人师表, 要言行一致, 让学生从教师的身上直接受到感染, 潜移默化, 只有这样, 文明礼仪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才能深入高效地开展下去。

4.课堂礼仪竖版 篇四

事实证明,“以悟带磨”“以悟领磨”,来引领“磨课”教师研究教材、研究学情、反思教学,对其悟性的养成和灵性的引发,对其备课水平的提升和教学反思习惯的促成是有作用的。同时在“磨课”过程中,发挥教研组全体教师的力量,让听课教师积极参与,集思广益,在相互的思维碰撞中。

一、案例背景分析

教情: 翁某,教龄5年,外形娇小俊美,口齿清晰,热情外向,反应敏捷, 与学生相处融洽。教学态度自然,较为欠缺的是教学经验,处理教材的技巧尚为稚嫩,语言组织不够精炼。

课题: 《服务礼仪》之握手礼仪,该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

学情: 一年级旅游专业学生,女生居多,思维较为广泛灵活,但容易疲倦分心。

二、小荷才露尖尖角——第一次“磨课”实例

经过一星期的准备,翁老师进行了第一次课堂教学。

翁老师第一次试教下来,,给大家的总体感觉是内容四平八稳,,没有创新点,以知识灌输为主,学生参与性不高,教学目标未能充分达成,运用角色扮演解决案例效果不佳。那么如何唤醒翁老师课堂研究意识,领悟教学真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呢?

1.营造关系平等、合作互助的“磨课”氛围

“磨课”伊始,首先应该努力营造出一种关系平等、心理相融、合作互助的“磨课”氛围,用欣赏的眼光和豁达的心态看待翁老师试教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磨课”教师在不知不觉中表达出真实的想法。

评课开始后,首先请翁老师谈谈自己这节课的设计亮点,再请各位听课教师点评翁老师上课的闪光之处,最后提炼出翁老师的教学特色: 亲切自然。这样做的目的是让翁老师缓解压力,以一种轻松和自信的态度融入到磨课中来。

2.融众家之所长,以悟带磨

得到听课教师的鼓励,翁老师信心十足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主要从教学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教学的具体内容以及教学构想等方面进行叙述,期间也谈了自己的教学困惑: 如何把教材内容设计地更为合理,更为清晰。接着听课老师对翁老师的教学构想进行质疑或提出自己的建议, 此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地非常热闹。为了避免观点散乱,讨论难以深入,作为引领者要给予点拨、分析和提炼,其宗旨是不扼制教师教学个性的自由伸展,不以自己的教学特色为标准去束缚教师,不以自己的教学好恶去取舍磨课中的真知灼见,努力把执教者的个体智慧、其他参与者的集体智慧和引领者的教学智慧有机整合在一起,注重“磨课”教师自身的思考和感悟。

3.质疑反思,以领带磨

经过教研组讨论分析之后,笔者给翁老师提出“磨课”要求:

磨目标———这节课究竟要教什么? 学生要学什么?

磨教材———教师需要怎样处理教材?

磨环节———哪些是课堂必备的环节?

磨学生———学生怎样学是有效的?

磨细节———教师该提什么问题,如何反馈,环节如果过渡?

笔者再针对内容框架、实践操作、环节设计等方面,又提出质疑: 如何设疑激趣,启发学生的思考? 如何体现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 如何在设计中开头有新意,中间有高潮,结尾有余味?

让我们的青年老师在疑问中反思,在反思中调整。

三、竹子花开节节高——第二次“磨课”实例

经过两天修改,翁老师进行了第二次课堂教学。

对于第一次试教而言,,翁老师的第二次试教是个质的飞跃,,表现在: 课堂导入改变了形式,以师生小互动展开教学; 教学环节显得合理自然; 学生参与程度高,问题的指向也比较明确有针对性,结尾也有拓展的空间,蕴含教育意义。整堂课下来,张弛有度,始终是以设疑解惑作为主线,非常新颖。课后,听课老师充分肯定了翁老师的教学思路和环节设置。

但是,翁老师在环节过渡及教学语言的精炼方面还有所欠缺。此时, 组内再围绕“课堂中的教学语言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主题教研活动展开讨论,分析如何在课上体现教学语言的精确性、优美性。

过了一周,翁老师代表学校参加了市级旅游专业年会的公开课交流, 获得了一致好评,其教学水平也极大地提高一个层次。

上一篇:陶渊明的诗歌风格是平淡自然的下一篇:建筑设计任务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