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主动学习的探索

2024-09-16

学生主动学习的探索(通用9篇)

1.学生主动学习的探索 篇一

2012年10月19日参加在高兴小学的数学片区教赛的交流文章

自学互帮导学法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李子垭小学

唐其林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是自学互帮导学法课堂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新世纪教育改革大趋势。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数学教学过程的实质是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下面我简要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

一、提供契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要让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学习,就必须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去,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这一课时,先把学生每四人分成一个学习小组,各小组同学把课前准备的直径不同的四个圆,将它们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并剪下来进行重新拼排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发现剪下来的图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且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半圆周长(πΥ),宽相当于圆的半径(Υ),由此得出圆的面积公式(s=πΥ²),通过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过程中,面积公式的形成、获得、应用了然于胸。这样把学生推到探索新知的“第一线”,向学生提供探索的契机、设计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主要途径。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主动思索问题,并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地创造情境,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如我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出示一个商场经常用的抽奖游戏,让同学们参与到游戏中,并引发大家进行讨论,哪种奖品的中奖率更高,为什么?这样创设情境,使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同时也激起了大胆探索的兴趣,又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三、运用迁移规律,促进主动学习迁移规律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的目的不是把知识贮存于大脑之中,而是最终要化为能力,去解决不同情境的数学问题,这要通过迁移来实现。数学知识中相似点越多,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因此教学中教师出示新的学习内容时要尽量揭示它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数学知识的相似相通之处,这样学生就能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主动学习新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例如我在教学《小数的四则运算》时。就把以前学过的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迁移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中,先出示原来学过的整数四则运算作为准备题,让学生在解答准备题时先复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师再把算式中的整数换成小数,这时再引导学生解决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运用迁移规律教学,不仅使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特征和解题方法,而且有利于把数学知识化深为浅、化难为易,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迁移规律,促进自我发展的能力。

四、运用操作实验法,促进主动学习

数学中有很多知识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去探究,然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也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让他们把所学知识记得更牢固,应用得更得心应手,所以,当遇到有这方面的活动,要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操作实验中,去总结,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例如在教学《可能性》例2和例3时,都可以让学生自主去探究、讨论、交流和总结,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不同的导入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他们才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才会快乐地学习知识,探究知识的产生过程,熟练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各种教学改革要达到的最高目标。

2012年10月15日

2.学生主动学习的探索 篇二

一、大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积极性的成因

1. 学习目标的缺失。

步入大学之前许多学生最大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 然而这一目标实现后, 有一部分人变得迷茫而缺乏下一个目标。目标犹如黑夜中的一盏灯塔, 指引着航行的方向, 没有目标很容易迷失方向。塞涅卡说:“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 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表现在学习上, 目标的缺失则会直接导致学习动力不足甚至丧失学习动力。

2. 学习态度的松懈。

进入大学之后, 有些学生觉得可以松口气了, 并且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 也没有了老师和家长的监督, 精力主要放在了各种感兴趣的娱乐活动上[1], 甚至有了网瘾。

3. 学习方式的不适应。

大学的学习方式和中小学的“填鸭式”教学是截然不同的。中小学时期, 老师们在课堂上教授的知识, 进度一般比较慢且会反复强调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也会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一般只要上课认真听讲, 课下及时完成作业就能够掌握, 只要跟着老师的节奏和安排就不会有太大问题。而大学的课堂上, 老师会讲很多东西, 进程会很快, 一次课很可能会讲完一到两章的内容, 而且课下如果不花大量的时间, 根本就无法跟上老师的进程。大学里上课的时间会明显比中学少, 自己可支配时间大大增加, 各色活动缤纷繁多, 充满着诱惑, 如果不进行合理的安排, 用于学习的时间也会大大缩水, 学习效果自然不理想。

4. 对于所学的专业缺乏兴趣。

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 对相关专业没有真正了解, 对自己的兴趣也没有准确的判断, 入学之后发现专业和自己的想象有很大差别。另外, 服从专业调剂这一制度会使得部分学生入学以后由于所学专业并非自己的理想专业,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习兴趣。另外, 各个不同专业师资力量和就业方面的差距也会造成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排斥心理[2]。

5. 其他问题, 如学校的资源设施、课程设置与教师的因素以及就业前景的不乐观等。

良好的资源设施会提升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 对学习也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 各方面的知识更新速度很快, 这就必然导致大学课程设置相对滞后, 也使得学生对于这些课程不感兴趣[3]。另外有些老师的教学方法学生不适应, 也会导致学生对这些课程失去兴趣。社会对各行各业的需求不同必然导致不同专业就业形势的不同, 有些专业的就业前景不乐观, 压力比较大。严峻的就业形势会使得一些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没有用, 从而打击了他们的信心, 挫败了学习动力。

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源动力的对策

针对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积极性的成因, 需探索建立激发学生内在源动力、催生自主学习力、转化激情工作力的“三位一体”机制, 构筑大学生就业、创业品质, 提升培养体系, 才能创造最佳的教育效果、提升教育魅力;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 实现青春无悔、完美蜕变, 以高度的自信、幸福感和归属感踏入社会, 实现个人美好的职业规划。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着手全面激发学生的源动力, 充分发挥其潜能。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具体的目标激励措施探索, 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职业规划目标。

目标是努力的方向, 本身具有激励作用3]。大学生终要离开学校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 而学习知识的终极目标是将知识应用于未来的工作事业中去。因此, 让学生尽早地认识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以及应该具备的知识, 对学习会有指引和鞭策的作用。可探索从学科发展的前景展望、接触行业前沿、亲密接触本行业一流的高新企业等方面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催生自豪感;邀请本专业成功毕业生做就业、创业成功经验分享, 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 最终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职业规划目标, 激发发挥潜能的源动力。

2. 教师的引导作用机制探索, 为学生潜能的激发提供智力保障。

国际竞争越演越烈, 归根结底是人才培养的竞争。谁能培养高级、尖端人才, 就能占领社会发展、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这种新形势下的教育特点对教师的人格魅力、学识的广度、深度和教育的艺术性等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立足于激发学生的潜能, 教师应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来提升和完善自己, 逐步摆脱应试教育体制下的灌输式教育观念,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有效帮助, 鼓励、启发学生走向成功, 激发其潜能, 尊重学生的价值, 维护学生的尊严,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与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一同走向成功。

3. 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举措及制度建设探索, 为学生潜能的激发提供制度保障。

大学生自主学习动力的激发, 要有一定的制度环境来保障。特色课程体系是专业学习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桥梁。在加强专业基础课程、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 尝试开设“创新学”相关课程, 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尝试开设“目标激励学”课程, 将专业认识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目标教育结合起来, 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尝试开设“新产品开发及技术经济分析”课程,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创新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的同时, 了解技术经济分析的作用和基本知识, 从而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另外, 探索制订“潜能导师制”, 因人施教, 充分发挥个体的潜能。

4. 学生个人品质的培养。

知识不如能力, 能力不如品质, 养成不怕挫折、不怕困难, 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的态度和方式, 是学生激发潜能, 主动学习, 实现优秀的就业、创业品质的前提条件。可通过励志教育、典型人物现身说法, 进行励志和挫折教育;通过创设心理品质培养情境, 形成对创业实践的真实情感体验, 以检验学生的意志品质, 培养其承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与韧性。

摘要: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源动力, 使大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创业。需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着手全面激发学生的源动力, 充分发挥其潜能。建立激发内在源动力、催生自主学习力、转化激情工作力“三位一体”机制, 构筑大学生就业、创业品质提升培养体系, 才能创造最佳教育效果, 提升教育魅力。

关键词:大学生,主动学习,源动力,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马立明.大学生主动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11) :114-116.

[2]李娜, 赵卓, 万鹰昕.大学生学习动力缺失因素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4) :166-168.

3.学生主动学习的探索 篇三

[关键词]:主动学习 教学情景 学生

今天,如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素质的需求,已成为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挑战。而对于职高的财会专业学生来说,学习专业课存在着较大的困难,主要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不感兴趣,惰性较强。职高生虽学习不够用功,但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所以,教师必须在教学方法上一改传统单向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分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块,对每一块的教学进行详细的设计。理论教学除了讲授基本理论知识之外,还应给学生开设若干实务性较强的讲座及仿真的会计模拟课,进行若干经典案例的分析;在实践教学方面,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实际会计工作的理解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主体,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而不是外界强加于学生的,教学的关键是要创造出学生的活动,要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以及活动方法、条件和环境。因而,教师应当以构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教学宗旨,突出学生的参与,突出启发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求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创设与现实生活联系的情境

学生对学科的认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科知识内在结构的认识。二是对学科与外部联系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提供的问题情境应力求让学生认识到本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且在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学科的价值和力量。

2.创设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的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一来,学生便在一种愉快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增强了能力,增进了对学科的情感,学习就会变成一项赏心悦目的活动。

二、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索,学生能自己质疑提高,说明学生进入了自主学习状态,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质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外向学习法等形式的交流,培养独立思考,商讨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如讲到工资计算时,我以农民工因工资纠纷抱婴跳楼这一现实生活中媒体关注的案例的形式引入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其主动学习的热情得到了充分发挥。然后,我引导学生主动地讨论分析问题。倡导同学们先进行小组讨论。再请各小组选代表回答。教学过程中,假设学生为第三方调查组的成员,为案例中的谷某取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同时,也肩负着一定权威性。问题有小组讨论得出,使学生内部有思想的交流,学习。而这种交流的效果比老师的讲解更能贴近学生的理解。

前苏联教育家赞诃夫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其参与意识,而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合作交流讨论,既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又最大限度地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专长,使他们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学会解决问题

学科教学应努力为学生提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让学生真正体会学科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他们对运用学科知识满怀信心。但多年来,传统的教学方法始终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他们只知道书本上的纯理论,而看不到实际中的会计工作,这样使得学生学的会计知识难以发挥。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加强操作练习,培养动手能力,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找来一张张“现金支票”、“发货单”、“入库单”等单据发给每一位同学,先让学生们自己观察手中的单据包括哪些内容,哪些项目由会计人员填制,然后放下单据,讲解会计是会计凭证,包括哪些内容,对于空白的每一项逐项讲解填列。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填制,这样,每一张凭证的填制就轻而一举地完成了。这一张张凭证填制的是否正确呢?这需要一项项按会计制度检验,于是,让同桌的同学交换各自凭证按教师讲解逐项核对,即会计凭证的审核。这样,同学们不仅学会了审核,更能从中发现问题所在。让学生不仅在课堂里学会计知识,而且使学生能主动地去应用会计问题,培养学生的会计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学中,根据职业中学的办学特点和毕业生走向,财会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实践性原则,必须安排足够的时间供学生进行模拟会计操作,通过一系列的凭证的编制,帐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等让学生在一个仿真的环境中从事会计实习,如我们可把财会分成出纳模块、存货模块、投资模块、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模块、工资核算模块、收入成本费用支出核算模块、利润模块等。在每一模块教育中模拟岗位,分别设置填制凭证、记账、审核、编制报表中所需的会计岗位,学生进行岗位轮换制。

实训过程中,有些小组配合默契,动作协调,核算准确,实训操作非常顺利,但也有一小部分同学,虽然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是实际操作能力欠缺。这说明“学”和“用”还不能完全统一起来。这时,应适时给予一定的指导。于是,同学们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正确率越来越高,使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不仅使学生学会学习,同时学会创造,学生的自主性也得到体现,增强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總之,应给学生尽可能多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自始自终参与到知识形成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调动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映出教师的聚集点由“教”转向“学”,由“结果”转向“过程”,由“知识”转向“能力”,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职业教育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体现出来,促使学生主动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英俊.教学设计.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8.

[2]石本仁.21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与中国会计教育的转向.会计研究,2004,(9).

[3]周杨.面向21世纪会计教育发展的对策.会计之友,2005,(10).

[4]吴健.面对WTO会计教育质量如何提高.中国财经报,2000.

4.学生主动学习的探索 篇四

内容摘要:

本文从“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鼓励学生自己尝试,、鼓励学生自己实践”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不仅可以依靠自己的思考去学习,并不断向教师进行质疑,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关键词:发现、尝试、实践

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为培养儿童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创设一个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必要的启发诱导,填补空缺,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其核心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在从事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展能力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培养学生主动探究。

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和研究的,而我们教师更多的是替学生“包办”了,例如: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计算公式,从原来的直接出示,让学生死记硬背套公式;转变为教师演示推导过程,学生依然死记结论,套公式; 有些老师虽然和学生一起动手推导过程,得出结论,这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了,然而还不够,我们指导学生推导的公式是千篇 一律,说明教师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自由空间,让他们沿着一条路走的思想依然是“包办”。为此我注意让学生在相对自由的氛围中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在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中,教完了基本公式:V=SH之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目:一个圆柱体侧面积是30平方厘米,底面半径5厘米,求它的体积?学生用刚学的公式费了很大劲才算出来,计算如下:3.14×5×5×〔30÷(2×3.14×5)〕=75(立方厘米),这种解法,一般的学生是很难快速解答出来的,因此就给他们留下一个疑问,如何巧妙的计算呢?我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动手操作,学生都有学具模型,我提示学生,经过拼接把一个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变换不同的位置,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反复验算,终于有几组学生举手发言,他们得出这样一个式子:30÷2×5=75(立方厘米)。他们的理由是当把拼成长方体横放下来,则将有圆柱侧面的一面作为底面,高就是半径,因此得出V=S侧÷2×r。他们的思路是如此清晰,推理严密,又完全是一种自我发现,出乎我的意料。因此我认为我们每一个教师不应该怀疑学生的能力,他们无限广阔的思想空间常常是我们无法企及的未知领域。所谓教育失败从深层次而言,是教师的自我封闭而导致的直接后果。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应该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是解放学生更是解放教师的全新理念。

二、学习方式上进行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同样,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对学生的人格、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很重要。在传统的学习观中,这个问题长期被忽视,虽然一些有识之士曾多次指出并提出许多措施,但是由于既定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问题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虽然几十个人在一个教室里学习,但学习方式却是个体的、封闭的,听课、理解、做作业、考试,除了与教师的单线联系之外,缺少横向的、与同学之间的沟通。这种环境和学习方式,尤其是学习的激烈竞争,容易使学生形成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的性格,这方面的教训很多,甚至发生了许多悲剧,其根源在哪里?除了品德教育、人格修养的因素之外,与这样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不无关系。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在学习方式上的改革之一就是合作学习。为什么同样的课程、同样的教师讲课,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各不同,就是因为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观点的差别。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都会悄无声息地得到增强,这些品质在教材中并没有明显要求,在考试中也不会涉及,是一种隐性的东西,但是它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环境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这些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素质。

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同时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畅所欲言,既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想法,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学会与同学合作,正确评价他人与自己。对那些不善于动脑筋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让他们通过认真听并体验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分享合作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受到启发,得到提高。

如在教学“统计表”时,我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有的量身高、有的作记录、有的看刻度、有的检查错误……通过小组一起工作,使他们感到了相互的依赖。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灵活性人格表现为反应敏捷,思维容量大,易于接受新的事物,善于随机应变,具有较强的融会贯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是创新活动必要的人格因素,培养学生灵活性思维是灵活性人格的灵魂。所以,我们每一个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另一方面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方法,其中开放题的设计、“开放性”提问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深刻性,从而塑造灵活性人格尤为重要。

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我注意问题设计的“开放性”。课前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把硬纸圆片等分剪成8个、16个、32个……小扇形,让学生拼成近似的长方形,通过寻找联系、推导出公式,这时,我别出心裁,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不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你们还能拼成别的图形,同样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吗?”这一问题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纷纷动手实验,大胆求证,拼出了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近似的三角形、近似的梯形等等,同样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充分展现了公式的多种推导过程,克服了思维的单一性,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进而达到了对学生的灵活性人格的塑造。

四、注意让学生多层发展。

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所以要放手让儿童动手、动口、动脑。通过生动的实践活动,多层次地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技能技巧。如依据“思维从动作开始”的规律,我注意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究、思考的环境,使学生在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等动手操作中获取新知,发展思维;依据“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的规律,我通过让学生说算理,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发展语言,并借助语言对人们的思维进行调节,使思维逐步完善;尤其要精心设计学生形成理性认识的第二实践活动──课堂练习,通过“开放性”练习,更有效地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训练,促进学生多层次的发展。

如教学了比的.应用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班原来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4∶3,后来转进2名女生,这时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为6∶5。这个班原有学生多少人?”

这题的一般解法是抓住男生这个不变量,求出转进2个女生前后,女生各是男生的几分之几再进行求解。这样较为复杂,我引导学生用份数进行巧妙求解。我先让学生分析,这题中,谁的人数前后没有发生变化,学生显然能说出,男生人数在女生转进2名学生前后没有发生变化,我再请学生思考,在转进2名女生前后,男生和女生的比各是几比几?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原来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4∶3,后来转进2名女生,这时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又为6∶5。4∶3 = 12∶9;6∶5=12∶10,原来男生12份时,女生是9份,现在男生仍为12份时,女生则为10份,这是因为女生比原来增加了2人,正好增加了1(10-9)份,因此可得这个班原来的学生人数为:2×(12+9)=42(人)。

五、展示学生的个性,培养主动型人格。

主动型人格表现为有自己的主见,喜欢独立地专做自己的事情,不肯接受他人支配,不被权威吓倒,敢于独立思考,主动开拓,提出质疑,并坚忍不拔地解决问题。敢于质疑问难是主动型人格最突出的表现。主动型人格是一种良好的创新人格的品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每一个教师要十分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感受到爱和尊重、乐观和自信;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才能争辩质疑,标新立异;才能生动活泼,大胆探索,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设计的问题之中,他们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和谐诚恳的交流中充分展示着自己的个性和才能,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同时我注意尊重学生的创新活动,允许学生“越轨”或创新失败,对有独到见解的要大力表扬,对不完善的意见给以补充,对那些不合常理的奇思异想、幼稚可笑的质疑问难我则给以呵护,如在解答“某人从甲地去乙地,去时每小时行4千米,回来时每小时行6千米,求这人往返的平均速度”这题时,我先请同学们进行解答,有的同学列出了这样的算式:(4+6)÷2=5(千米),这时,我请学生分组讨论:(1)、甲、乙两地的距离有没有告诉我们?(2)、这人从甲地去乙用的时间和从乙地返回甲地用的时间相同吗?(3)、(4+6)÷2求出来的是什么?学生相互交流,直诚探讨,最后一致认为(4+6)÷2这个算式是错误的,因为求出来的5千米只是速度的平均数。同时他们列出了正确的算式:1×2÷( 1/4 +1/6)=4.8(千米),我再请他们思考,能否再列出其它的算式,有的同学提出,甲、乙两地的距离未告诉,可设一个具体值进行求解。我请他说出怎样解答。他说:“因为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12,因此可以设甲、乙两地的距离是12千米,因此可以这样列式求解:12×2÷(12÷4+12÷6)=4.8(千米)”。我和同学们都给予了他热烈的鼓掌。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会学习,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质疑争辩之学风。并且在学生回答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时,教师还要追问:“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他的方法正确吗?”“谁还有不同的意见?”等语言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在奇思异想中形成主动型人格。

六、承认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

学生蕴藏着极大的学习潜能,也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因此,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需要与期待也不会一样,甚至很不相同。因此,我们教师有必要采取面对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在单式班中突破传统的班级授课的局限,我对同一班级内不同层次和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分组区别要求,在群体教学中增加因材施教的因素,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学业基础与学习能力,把学生分成自主合作学习组和教师辅导学习组进行要求,各组学生的学习要求、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不完全相同,课堂上允许他们以各自适宜的速度与进程推进自己的学习,并激励学生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学习目标推进。分组区别要求的核心思想是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要求。自主合作学习组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培养自己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教师通过对学困生的直接教学和个别辅导,消灭“陪读”现象,更好地补差、防差。要改变以往教学目标划一要求的状况,为同一班级中不同层次、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几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分别是:(1)达到课程标准及教材中最低限度的要求。(2)达到课程标准及教材中全部基本要求。(3)在达到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加大难度。我还鼓励学生在达到本层次的教学目标以后,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高一层次的教学目标进行达标学习,用不断递进的分层目标来引导和要求学生。不同组别的学生完成不同程度的作业:基本题、基本题+综合题、其中优等生在此基础上,还要完成一些有利于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提高题。在学生各自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各层次学生,特别是帮助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之以学为乐,积“小成”为“大成”。

5.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篇五

首先,家长要让孩子明白读书的意义,要让孩子知道读书会获得哪些乐趣,明确了读书的动机。如果孩子明白了这一点,那么在读书的过程中验证了父母的话,享受到了获得知识的满足感之后,就会乐于坚持下去,开开心心地去学习,还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孩子才会从心里认可这一行为,从而发自内心地热爱读书。

其次,要让孩子主动读书成为一种习惯,鼓励孩子坚持下去。要知道,如果一种良好的习惯能够长期坚持下去的话,行为就有了惯性,这样一来,再去读书的话就不会感到困难了。但是,有一点要确定的是,孩子越小的时候,习惯越容易培养起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培养孩子的习惯会变得越来越困难,这种情况下,家长一定要趁早,不能拖。

再次,孩子是个性的,家庭是个性的,家长是个性的,学习环境也是个性的,这些个性叠加在一起,构成了影响孩子读书的重重要素。所以,在引导孩子读书的时候,一定要综合进行考虑,从各个方面去努力,比如说以身作则,为孩子创造读书的家庭气氛;与孩子的老师进行积极的沟通,帮孩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让孩子向小伙伴学习,为他们树立一个真实的榜样等等。这样一来,就会促使孩子沉浸在学习中,获得学习的乐趣,而不是只用单一的说教来引导孩子。

6.如何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篇六

学生掌握知识的信息反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同样要精心组织。为了达到及时反馈,及时纠正的目的,练习的当堂批改是一个有效的途径。练习的当堂批改可以有下面几种方式:

1、当堂巡视批改。教师在巡视中看到学生做对的题目,随手批改,看到做错的题目及时指出错误,让学生及时纠正。这样,教师就能及时掌握学生获取知识的信息,使学生既能及时知晓对错,立即纠正,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防止厌烦情绪和负面定势产生。

2、在学习小组中互批互纠或互批自纠。当练习完成后,在学习小组各成员之间交流,互相批改或指出错误以后自己批改,这种方法能使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提高辨识能力。

3、学生自我检查校对。能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内容,整理练习过程的思路,逐步养成检验结果的良好习惯。

7.学生主动学习的探索 篇七

一、探索式操作中材料的要求

探索式操作的关键是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材料供幼儿操作,使幼儿置身于材料中与材料进行“交流”,使探索式操作在数学活动中发挥较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探索式操作要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避免准备材料的单一、枯燥,与丰富的材料结合实施才能有效保证幼儿进行探索。

1. 有探索性的材料

(1)操作材料要能体现幼儿探索的目的。

大班幼儿在面对具有暗示性的操作材料时能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每一次的探索式操作活动,我们都做了大量的准备,如“图形拼搭”操作前,幼儿知道单一图形是可以合成复杂图形的,但并不知道能组合出什么图形,由此促使幼儿在反复摆来摆去的操作中,发现一个又一个的图形组合,通过主动探索,将未知变成已知。

有的活动内容本身并不那么吸引幼儿,那我们就要想方设法改良以往的旧教具,使其更符合探索的要求。如“移珠子学组成”活动,所提供的材料是穿珠、立柱、记录纸,用两根立柱操作,以达到将一个数分解为两个部分数的目的,两根立柱在同一个底座上,表示两个部分数合成一个总数。用记录纸的目的,第一是让幼儿根据纸上的数字取穿珠,记录纸上的数字是几,就练习几的组成,投放相应格子的记录纸,以控制幼儿探索本次活动要学习的数组成。第二,记录纸的横格数是根据该数组成的需要设计的。该数有几项组成,就有几行横格,要求幼儿将横格都记完(不能重复),以保证幼儿探索出该数的全部组成。第三,让幼儿记录下操作的过程,以保证幼儿在交流、讨论时对操作的结果进行分析、综合。

(2)操作材料要能激发幼儿探索的积极性。

材料的外观有吸引力,如“拼机器人”(练习加减的)、“喂饼干”等活动,材料的外观很醒目,幼儿一看就喜欢。

材料的内容有吸引力。如:“数学牌”富于娱乐性;“小兔找朋友”活动有情节性等。对这些材料反复操作,幼儿也不觉得厌烦。

材料的使用方式有吸引力。有的材料用活动性游戏方式使用,如“钓鱼游戏”;有的材料用合作游戏方式使用,如“扑克牌配对游戏”;有的材料用竞赛的方式使用,如“数学棋”。这些有趣的活动形式都是大班幼儿所喜欢的、乐意参加的。

2. 多层次性的材料

由于大班幼儿间存在着个性、智力、能力上的差异,导致他们对材料的需求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为了真正发挥操作材料的作用,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提高,在探索性操作中准备的操作材料要做到难易结合、多层次。如:“按规则排序”操作,要求幼儿分析、综合排序的规律,创造性地编制排序规律,我们就可以准备不同难度的材料,并针对不同的材料出示不同的要求卡,对感性经验丰富的幼儿在一般的操作基础上提高要求,这样的操作过程既有利于他们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又使每个幼儿都能轻松自如地驾驭和使用材料,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发现、自由探索、自我发展的目的。

3. 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数学知识的抽象逻辑性和大班幼儿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决定了大班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要经过“操作层次→形象层次→符号层次”的逐步抽象和内化的过程,必须经常考虑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探索材料。如:“力的大小”,就准备了哑铃、杆秤、水桶、天平、沙、棉、竹圈、花等大小不同、颜色各异、能让幼儿探索操作的材料,当幼儿走进活动室时,这些似曾见过又无法经常接触的物品一下子就吸引住了他们,跃跃欲试的念头也就产生了。同时,生活化的材料也会促使幼儿将所获得的经验迁移,到生活中主动探索。

4. 一物多用的材料

虽然数学活动中所提供的材料要丰富多样,但也不能太泛,要尽可能地一物多用,这样既有利于幼儿容易发现操作目标,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如“按规则排序”活动,所提供的材料为具有多种特征的图形块(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厚薄不同),集多种特征为一体的材料,有转换角度的余地。如先按形状分类,再按颜色分类,再按大小分类,再按厚薄分类。需要让幼儿从哪些角度进行分类,就设计具有这些特征的材料,材料具有的特征越多,可转换的角度就越多,可促使幼儿进行多角度的探索发现,使幼儿从小就意识到“万事万物都是可以变化的”,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

二、在探索式操作中如何激发幼儿的主动性

1. 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

教师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环境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如“学习单数、双数”,课前教师在教室里布置了一个知识宫,在知识宫里准备了很多礼物。活动前,教师以神秘的口吻告诉幼儿,老师要带你们去知识宫玩,幼儿一听,马上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愿望,产生愉快情绪,争着去试一试,然后教师要求大家根据自己胸前的图形和图形上的数字找座位,谁找对了,谁就得到知识宫里的第一份礼物。这样既激发了幼儿尝试的情感,又很自然地以旧引新,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探索活动。又如“认识时钟”,让幼儿置身于为活动创设的钟表展览馆的环境中,教师边欣赏边思索:“这些钟表什么地方是—样的?”“叔叔,阿姨为什么要设计制造各种形状的钟和表?”这一下子就激发了幼儿主动求知的兴趣,同时依靠幼儿之间的互补作用促进了求同、求异探索的主动性。

2. 问题设置的探索性

主动探索是指是否善于从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幼儿对问题进行探索不是追求幼儿能力有多高,重要的是培养探索的主动性,使幼儿习惯于遇事有灵活变通的态度。因此,在活动中,我们尽可能设置有探索性问题的情境,鼓励幼儿主动探索问题的多种答案,寻找与别人不一样的方法。如“送小动物回家”,教师提问:“小猪住第几层?”“小猪楼上住着谁?”“它住的是第几层?”“小猪楼下的第二层住着谁?”等等,多角度地提问启发幼儿尝试灵活地探索问题。

3. 操作中允许幼儿出现错误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的,都在曲折中前进,要允许幼儿在探索中出现错误,教师要认识到出现错误是难免的,而且十分有意义。错误孕育着成功,从错误到成功的转变过程,需要幼儿付出一定的努力,也就是说需要尝试、尝试再尝试,一次次地去发现问题,然后通过教师引导,再尝试解决问题,正是这种努力促进幼儿主动性地发展。因此,在引导幼儿学习数学时,要允许幼儿出现失误。如学习区别“宽窄”时,我为幼儿准备了许多尝试材料,如宽窄不同的纸、带子、木片、树叶等,把它们分别放在每人的小盘子内。开始我让幼儿试着从盘子里任意找两样东西比宽窄,然后回答问题。通过教师引导说出是看出来的或是用重叠方法比出来的。然后请幼儿比比教室里钢琴和黑板哪个宽,哪个窄,又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量一量)。这时再让幼儿动手尝试测量,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幼儿使用带子测量,有的幼儿使用尺子等测量工具,有的测量方法正确,有的测量方法不正确,有的将钢琴的宽度与黑板的长度进行比较。这时教师要耐心指出错误原因,直到他们通过不断探索、尝试,找到正确的方法与结果,要肯定孩子们的主动探索精神。

在数学活动中运用探索式操作,大班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试一试,无论在计数能力、数概念理解能力还是运算能力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不仅扩大了知识面,最重要的是在对问题的探索操作方面更加大胆,常常主动探索活动中及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兴趣比以前更加浓厚,有一定的自信心和探索欲望,并有一定的创新行为,乐意与同伴合作。探索式操作对大班幼儿在数学活动中主动性的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摘要:探索式操作就是在操作活动中, 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 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自由探索获取新的数学知识的一种操作方法。在探索式操作过程中, 幼儿通过主动操作材料自主地进行探索, 能充分地发挥主体作用。由于幼儿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不易掌握抽象概念, 同时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特别强, 因此运用探索式操作能充分满足他们对事物的摆弄、尝试、研究, 从而发现并掌握数学经验和知识, 变“我就像你这样做”为自己探索“我要怎样做”, 变被动为主动。本文主要讲述了探索操作中材料的要求, 以及在探索操作中如何激发幼儿的主动性。

8.学生主动学习的探索 篇八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学习能力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对此我进行了初步探索,现在与大家共同研究讨论。

一、现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自主学习

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在有些项目中的动作,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或是以前学过的,教师就不要讲了,学生之间通过互相帮助能完成的动作,就不需要教师参与。学生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在学生学习动作开始的时候,先把学生带入以一定的场景中,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启发引导,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多练。学习中教师给予引导与纠正错误动作,让学生自己去分析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自己提出改正的方法。例如:在学习篮球变向运球技术的课上,我们设计一个情景:“假如我们正在进行班级篮球对抗赛,对方防守很严,你用什么方法突破防守呢?大家试试看!”接着安排二人一组一攻一防的运球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开动脑筋,试着用改变方向突破对手防守。教师又让做得好的学生示范,教师在一旁提示,这样一来,学生做得很认真,课堂气氛很活跃,很快掌握了动作。在学习过程中,又发现有的学生急于变向过人,另一只手没有保护球的动作,针对此情况,教师提示持球学生要护球,提示防守学生把对方的球打掉,经教师多次强调、提示,双方都很注意自己掌握动作的准确性。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已经很熟练了。实践证明: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围绕“学”而教,就充分发挥、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比教师单纯讲解、示范、反复练习,教学效果好很多。

二、适当改变传统体育课的整齐划一,给学生创造发挥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机会

曾经看过一节小学三年级体育课的横跨山羊教学,其内容对我很有启发。这节课的内容是“横跨山羊”技巧练习。学生们积极主动,认真学习,很快掌握了“横跨山羊”动作。在此基础上,学生们有的做“纵跨山羊”,有的做“侧斜跨山羊”等等,方法各异。教师在一旁只是帮助,提示,同时也表扬同学们积极创造性练习的做法。如此,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学习效果就好。

传统体育课要求学生练习时,整齐划一,步调一致。做“横跨山羊”练习决不允许做“纵跨山羊”等,不能违反“课堂纪律”。这些限制了学生主动学习与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发挥,又如何发挥学生的个性心里品质呢?我认为遵守课堂常规固然重要,但体育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学生不能向其他学科一样坐在哪里,认真听讲,做笔记……。所谓课堂“乱”也是很正常的教学形式,当然这种“乱”应在教师组织、指导的前提下有序的进行,决不是“放羊式”教学。我认为在体育课中,给学生营造发挥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方法很多。如:在刚开始的健美操学习中,在教授一套完整的健美操后,让学生明白健美操有健美、健身、键心的作用之外,还要让学生学会健美操“由上到下、有躯干到四肢”的创编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提出让每小组创编一套健美操,并给自己的“作品”起个好听的名字,经过一段时间的编排,教师组织各班“作品”展。学生们自编自创的“神采飞扬”“雄鹰展翅”等作品不仅有良好的创意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健身效果。教师又因势利导,在平时课上准备活动中分别让4——5名学生从“头部运动”到“整理动作”每个人二节自编、自排健美操。现在,健美操、健美操授课,基本上是学生独立创编,教师给予指导、帮助。课堂气氛也自然、融合。

三、改变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给学生创造协作学习的条件

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教法中的一部分。学生的“学”法是各异的,通过经常的讨论与交流,相互借鉴能纠正和补充自己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不断完善各自的学习方法,这是学生在协作学习中最大的好处。在教授技巧课时,教师先做一套规定的技巧组合动作,做后在让学生分成五人一组讨论协作做出不同规定的技巧造型。学生讨论的很认真,组成的造型也很奇特,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样技巧项目学习也让学生展示了各小组的创作“作品”,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9.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的论文 篇九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主动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主体的能动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当今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核心是“主动”。那么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学生应如何在学习上主动学习呢?

一、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要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行兴趣教学;要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首先要使学生产生自我驱使力。当学生对学习内容发生兴趣,并产生兴奋和期待的心理状态,进而获得认识的满足和乐趣时,就会形成一种渴求知识的内在需要和产生一种强大的动力。

如果学生对学习英语感兴趣,那么他的英语水平一定会上一个大台阶。我们提倡稳定的兴趣,稳定的兴趣能使认识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能使观察更加敏锐,记忆得到加强,想象力更加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得到加强,使智力活动的效能大大提高。

二、学生主动学习的表现特点

1.学生强烈的学习英语的欲望,全体学生渴望英语学习,积极参与英语教学,盼望英语课的到来,下课时余兴未尽。

2.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感受到应有的轻松和愉悦。

3.尽管在作业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但他们都会在主动学习的内驱力的作用下去寻找各种克服困难的办法,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使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意志力都能得到提高和升华。

三、影响学生主动学习的因素

在教师方面:

1.上课求稳怕乱图省事,不给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

2.观念不新,站位不高,教学结构陈旧,自己创造能力较弱,没有能力创造课堂学习的氛围,唤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缺乏对不同年龄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的了解,作业要求不适当,没有给学生正确及时的评估,学生体验不到成功的愉悦,因而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4.敬业精神不持久,凭感情行事,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缺少爱心,课堂教学民主气氛不浓。

5.掌握电化教学用具能力不强,制约着英语课堂教学的改革,制约着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在学生方面:

由于受年龄、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影响,大部分学生惰性大,缺乏恒心,因而缺乏稳定的兴趣,这需要我们教师做适当的引导。

据调查,城市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主动性要强一些,由于城市家长比较重视对下一代的培养,他们对孩子的交流和投资比农村家长更多;而农村家长相比就容易忽略这一点,他们认为孩子的成长是学校的事,我管孩子吃穿就行了,于是就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看管,自己外出打工了,缺乏与孩子的交流。而孩子又由于自控力差,抵挡不住外界的诱惑,步入歧途,影响学业。

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策略和方法

有一位教育学家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方法是学习的金钥匙,是事半功倍的前提。那么怎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

1.保持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方法和技巧来丰富课堂教学。通过“活”化教学内容,来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2.巧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采用故事谜语导入法、抢答式的提问法、小组讨论教学法、知识展示法等,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开展立体式的教学法,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3.为学生体验成功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有位心理学家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热情,给他们更多的信心,重视学生成就感的培养。

在具体的教学中,遇到基础差的学生举手发言,这时我会立即喊他,即使回答错了,我也会找出他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在课后主动与他交谈,说他的一些优点,还说曾经有一位和他基础一样的孩子由于肯发言、肯问问题,最后考取了某某名校。之后,这名学生的学习状态明显高涨了许多。所以,我们老师不要吝惜自己口中的“好”话,给孩子更多的表扬,我们的课堂定会收获甜美的果实。

成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催化剂。首先,对学生要予以成功的期待,因为教师对学生期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激起学生潜在力量,激发向上的学习主动性。其次,创设使他们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进行合作、培养能力的`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精心设计练习,布置分层作业。再次,展示成功,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的机会。

因此我们要格外注意知识教学的趣味性和可接受性,加强辅导,加大表扬力度。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学生,老师一句表扬的话语成为学生一生的生活转折点。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愉悦,创造的个性得到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高。

4.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a.教师与学生平等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

b.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c.请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习,在评价中提高。

5.英语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教育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广阅博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增强敬业精神。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内在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五、提高主动学习能力的意义

中国有句古话:“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里“捕鱼的方法”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能力,也是我们老师孜孜以求的让学生受用一辈子的东西。

1.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要将兴趣持久,就要“习惯成自然”。如:课前预习的习惯,当堂完成作业的习惯,注重生活、学习的规律性等。

2.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有求知欲望,但学习不刻苦,听课时间不能持久、爱动、精力不够集中,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在讲课时,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启发性的提问、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为学生创设一个个生动的语言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在各种有趣的、有意义的任务中不知不觉地习得英语,使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更加完美。

3.创设交流、竞争的环境,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青少年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景,使他们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地交换意见,积极获取信息,从而在听、说、读、写方面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同时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上一篇:《企业战略管理》自考复习资料201下一篇:无工作经验毕业生如何写出优秀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