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会计处理

2024-09-08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会计处理(精选8篇)

1.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会计处理 篇一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

一、西方银行表外业务概述

(一)表外业务的含义

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Off-Balance Sheet Items,简称OFSI),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无法在资产负债表内充分反映的业务,它本身往往并不形成新的资产或负债,不改变资产与负债的现状,但这种影响在业务过程中一般具有不确定性,即形成“或有项目”。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不需要运用自有资金,而仅仅依靠银行的信誉,依靠付出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来收取手续费和佣金,以改变当期损益和营运成本,提高银行盈利水平。

表外业务是一种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相互联系又有差别的业务,它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共同构成现代商业的银行的三大支柱产业。

(二)表外业务的分类

通行的做法是根据其对银行资产负债的影响将众多的表外业务划分为四类:(1)传统中间业务: 最典型的就是银行结算业务,另外还包括投资银行业务,如证券承销、投资咨询、信托、租赁、委托存贷款、代理等业务,这类业务是商业银行利用其物质技术和丰富的信息资源提供金融辅助性业务,从而带来手续费收入;

(2)承诺类(Commitments):就是银行向客户承诺在未来某个时候,当客户需要资金时保证向其贷款,从而建立了一种潜在的借贷关系。即使客户没有向银行实际借款,银行也收取承诺费。承诺类业务主要有备用透支、贷款额度、票据发行便利、回购协议、循环包销便利、普通跟单信用证、贷款抵押等,这类业务形成商业银行的或有资产;

(3)担保类(Guarantees):就是银行担负起为被担保方偿付债务的责任。一旦被担保方违约,银行必须代为履约,可能因此遭受损失,而更多的情况是转化为银行对被担保方的一种追索权。担保类业务主要有:带追索权的资产出售、银行担保、履约担保、还款担保以及备用信用证等;

(4)交易类(Transactions):此类表外业务是指与汇率、利率有关的协议,几乎覆盖了全部的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有:金融期货、期权、货币与利率互换、股票指数交易等,这类业务本身只改变资产结构而不改变资产总量,但其损益最终要反映到资产负债表上来。

二、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迅猛发展的动因及特点

(一)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迅猛发展

在50—60年代, 西方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处于从属于资产负债业务的地位,表外业务量占全部业务总量的比重仅为5%左右。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金融创新的浪潮,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发展迅速。

首先是表外业务规模迅速发展。以美国银行业为例,该国花旗、美洲等五大银行集团1985年表外业务活动量近6000亿美元,而同期表内业务总资产为5300亿美元,总资本为250亿美元,表外业务量已经超过表内业务总资产,表外业务与其总资本之比为24∶1;1988年五大银行集团表外业务总量已达2.2万亿美元,而同期它们资产负债表项下资产总和为7800亿美元,资本总和为450亿美元,表外业务分别是表内资产和资本总和的3倍和49倍;年中表外业务增长速度年平均高达542%,而同期表内资产年均增长仅为9%,资本总额年均增长216%。另外日本商业银行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展表外业务以来,表外业务每年以40%左右的速度增长。

其次,表外业务收入占银行净收入迅速增长。80年代末9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从表外业务获得的收入已成为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基本与表内业务收入持平,有的甚至超过了表内业务收入。据有关资料介绍,1992—1993年,瑞士银行表外业务盈利占其利润的60—70%;1992年,德国银行表外业务收入为302亿马克,占总利润的62%;法国银行表外业务收入是总利润的77%。

由此可见, 表外业务不仅已成为国际性大商业银行与表内业务同等重要的业务,是银行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且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发展的趋势之一。

(二)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迅速发展的原因

1.内因:商业银行内在本质所产生的追求利润的动力

现代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生产力高度发达,交换关系和金融关系日益复杂并已渗透于全部经济生活,一方面导致银行从传统的资产业务中获取的收入日益减少,迫使银行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却使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有了肥沃的土壤和广阔的空间。特别是经济货币化向金融化发展之后,许多新的表外业务需求随着金融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产生,这对商业银行是一种难得的发展机遇,因为每一种新的需求都意味着有潜在的市场或客户,都存在着盈利来源。

商业银行通过新的表外业务发展可获得较高的规模经济报酬。银行开办表外业务的“生产”成本低,利润丰厚。因为表外业务具有“或有的”的性质,很多情况下,银行无需动用营运资金而获得承诺费、担保费、期权费等收益。如在承诺类表外业务中,如果客户最终没有向银行提出借款的要求,那么银行无需动用营运资金而获得承诺费。在担保类业务中,如果买主不爽约,或者在金融衍生工具类表外业务中,如果汇率、利率的变动在有利银行的范围内,结果也是如此。因此,银行能否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提供表外业务,对于承诺、担保类,关键在于银行能否最低限度地保留应付或有负债所需的备付金,从而把机会成本降至最低。这取决于银行预测客户将来需求状况或违约的概率的能力。对于金融衍生工具类表外业务,则取决于银行预测未来利率、汇率水平的能力。更进一步地说,关键在于银行管理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的水平,包括风险的预测、风险资产的定价、风险的规避与控制。

2.外因:是指来自外部经营环境及其竞争的压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银行客户对表外业务的需求剧增

本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利率、汇率变动加剧,波幅增大,人们渴求能规避转移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的金融工具。于是,金融期货与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应运而生,金融衍生工具类的表外业务有了广阔的市场。首先,从承诺类表外业务的需求看,随着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之间生存发展的竞争加剧,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资金需求的额度、时间也难以预知,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流动性风险;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企业如果不为不确定的生产经营活动预先筹资而事后筹资,必将面临着利率风险,导致筹资成本增加。为避免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客户迫切要求银行向其提供贷款承诺。其次,从对担保类业务的需求看,随着企业经营的综合化、多角化和国际化的加深,交易双方关系的复杂多变性、信息不充分性和非对称性成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常态,商品卖主远远比不上银行更能洞悉其客户(买主)的资信状况,尤其是在国际贸易中。因此,客户迫切需要通过银行提供的担保业务来消除日益增长的信用风险。存在开展表外业务金融的内在驱动力

(2)非银行机构间的竞争加剧

二战以后,西方各国对商业银行经营的限制较严,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限制却放松,这就使得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在50年代大量出现。非银行金融机构利用对其利率限制相对于商业银行较松的优势,以变相提高利率的手段从商业银行夺走了大量存款。而通货膨胀和旺盛的资金需求又使得美国联邦基金市场和欧洲货币市场的利率不断上升,加上货币市场相互基金等金融工具的出现使得小额存款者也有了间接投资货币市场的机会,从而商业银行的存款又大量地流向了货币市场。而金融市场趋向完善发达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筹资者便乐于绕过银行,直接从金融市场以较低成本融资。其结果是银行的存贷业务日渐缩小(所谓“脱媒”现象)。这种不公平的竞争使商业银行的存款大量流失,严重地影响了贷款业务的开展,商业银行传统的利润来源———借贷利差也大为降低。

最近几年来,不仅各种非银行机构介入商业银行贷款资产业务领域,而且由于电脑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传统式分行网络在金融服务传递渠道中的作用减弱,通讯公司和软件公司也可参与银行业务,一些国家的制造商和零售商通过内部银行直接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信贷和信用卡产品,争夺银行部分零售服务客户。激烈竞争使商业银行传统的负债业务与资产业务分流,营业收入渠道收窄,存贷款业务量相对比重、利差收入和盈利水平下降。例如美国银行体系持有的资产占美国金融资产的比重从五十年代的75%降至近年的25%;德国银行业的平均资本收益率从1984年的21%降至近年的11.8%,三大银行的资产收益率从1991年的0.95%降至1994年的0.79%;西班牙的商业银行平均资产收益率从1990年的1.53%降至1995年的0.69%,同期平均资本收益率从10%降至5%。为了弥补利差收入的损失,商业银行便积极寻求其他的收入来源,开展既不直接运用银行自身资金,又能为银行带来手续费收入的表外业务,就成了商业银行在上述不利的竞争环境下增加利润的有效选择。

(3)银行同业间的竞争

随着传统的存贷款、资产负债业务发展的空间越来越有限,为求得生存和发展,西方各国商业银行开始调整其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开始在更高的层次上展开竞争。由以往注重外延式发展的战略转变为注重内涵式发展的战略;由以往以贷款等资产规模扩大作为增加盈利的主要手段,转变为资产、负债业务与表外中间业务并举、不断提高表外业务收入占比、获取规模经营效益的目标。不仅重视运用货币资金资源,开展传统的存贷业务,而且充分挖掘和利用机构网络、专业人才、科技知识、先进设备、市场信息、商誉信用等经营要素之潜能,拓展新兴的表外业务,以达到边际利润最大化。另外,由于融资方式多元化,金融市场上直接融资比重上升,公司、企业和私人客户客观上也需要银行扩展、延伸中介职能,为其提供多功能的服务。商业银行进行表外业务创新不仅符合这一趋势,满足客户需求,而且拓展了业务经营空间和盈利渠道,符合集约化经营战略目标。

(4)金融监管的强化

金融监管从两个方面促进了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一方面,各国金融当局对银行都有一系列的严格的监督制度,特别是近年来,国际上普遍适用的管制措施也不断出现, 如巴塞尔协议中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资产风险系数管理的规定,这就限制了银行扩大业务的能力,因此银行势必要千方百计在遵守管制的前提下,不增加资本以扩大业务,提高资本收益率;另一方面,因表外业务发展太快,金融当局尚来不及准确评价其风险及可能产生的影响,因而尚无明确的管理方针和措施,宽松的环境孕育了表外业务。当然,随着表外业务的发展和表外业务风险的加大,对表外业务的国际金融监管也迅速发展。例如在1987年12月,西方10国中央银行巴塞尔委员会就开始探索对表外业务进行有效监管。实践上证明表外业务监管能保证银行机构的稳定,从而使银行表外业务健康快速发展。

(三)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特点

下面我们将从业务内容、科技含量、专业人才、风险监管等几个方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进行考察和分析,可以概括出如下走势与特点:

第一,表外业务内容异彩纷呈。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金融衍生产品的广泛应用。传统的金融产品主要有三类:债务或利率,外汇或汇率,股票或股价指数;金融衍生产品也可概括为三大类:期货(Futures)、期权(Options)和掉期(Swap),但是金融工程师却可以在这些基础上,通过各种派生技术进行组合设计,构造出品种繁多,特性各异的金融衍生产品:

首先,衍生产品与传统基础工具组合,如期权衍生产品与基础工具可以衍生出货币期权(Currency Options)、利率期权(Interest Rate Options)、指数期权(Index Options)等亚品种衍生物,而像指数期权这一门类,在美国就又有石油指数期权、金银指数期权、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期权等形形色色、数不胜数的品种;

其次,衍生产品之间再组合,构造出“再衍生工具”,例如期货和期权组合构造出“期货期权”(Future Options),掉期与期权组合构造出“掉期期权”(Swaption)。

另外,金融衍生产品自身也可以通过设定一些附加行使条件,改变个别参量和性质,衍生出许多再衍生产品,比如“两面取消期权”(Binary double barrier knock out option)、“走廊式期权”(Corridor Option)、“彩虹期权”(Rainbow Option)等,这些不但使业外人士如堕云里雾中,就是专业人士也经常看不懂。

第二,表外业务科技含量高。

以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成果的开发和广泛运用为标志的当代新科技革命,不仅改变了金融观念和金融运作,而且直接推动了表外业务创新,掀起了一场商业银行功能革命,使金融发展进入一个更高层次和阶段。西方商业银行电子化经过了几个阶段: 最初是以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操作,大批量、高速度地处理统计、记帐、转账、支票等业务,使资金转移和业务处理实现了电子化;

紧接着是对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外业务实行联机作业,各银行通过通讯线路将主机、分级和终端机联为一体,对存款、贷款、票据、汇兑、结算、代理、信托等业务进行综合营运,使银行经营管理实现了电子化;

而后是实现银行各管理部门的电脑自动化服务;近年建立电脑自动转账网络和金融信息高速公路,通过全国性和世界性的银行电脑网络,把银行、企业、家庭、市场联为一体,完成各种金融业务和金融交易,实现了金融活动的电子网络化。西方新技术革命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使银行业务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它改变了传统的业务处理手段和程序,存、贷、汇、取、证券买卖、市场分析、行情预测均通过计算机处理,电子化资金转移系统、电子化清算系统、自动付款系统等金融电子系统的创建,形成了国内外纵横交错的电子化网络,资金的调拨、转账、清算、支付和金融、经济信息的传递、储存、记录、分析等都可通过电脑完成。

新科技成果的运用,大大降低了表外业务创新的平均成本,有利于发挥创新的规模效益优势;新科技成果的运用,不仅可以使银行迅速提高经营效率和业务处理能力,还能开辟新的资金来源或业务机会,创造出新的市场,给银行家提供寻求新的潜在收益的机会和途径。因此,西方商业银行十分重视并大力推广运用高新科技。

第三,表外业务专业人才出类拔萃。

由于大部分表外业务,尤其是融投资中介和金融衍生工具等业务,均具有高科技、高智力、高风险的性质,必须涉及专深的业务知识和丰富的操作经验,因此,西方商业银行都很重视培养和拥有一大批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如蜚声国际的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和西蒙兄弟(Salmon Brother)等西方国家投资顾问公司,主要任务是寻求公司并购机会、定价和融资;公司改组和资本结构的改变等,其所提供的咨询服务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成果,因而,必须具备强烈的现代人才观,把高素质人才视为商人银行业的立足之本,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近乎苛求和完满。其专业人才结构包括:

⑴开拓型人才。主要从事收购机会确认、目标企业评估、收购战术策划、交易成本拟定等全面的收购战略研究,促使企业资产重组,社会可支配资源向高效企业集中,企业经营向新方向开拓进取。

⑵分析型人才。主要从事业务组合和市场一般战略分析;作为战略选择的收购分析;不同收购类型的价值创造分析和收购的价值链分析;跨国收购的障碍分析等,从而对收购的目标公司作出审慎分析和评价。

⑶创造性人才。主要从事融资方式创新和并购产品创新,通过科学的创造性思维,对研究对象提出具有突破性、超前性和预见性的认识。

⑷工程型人才。主要工作是正确运用金融组织、金融工具和金融工艺方法,创造性地解决公司理财、金融交易、风险管理等金融工程应用中融投资服务问题。⑸复合型人才。主要从事各种经济金融现象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研究。必须具备全面深厚的经济理论素养、哲学素养和文化素养。西方国家商业银行所拥有的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专门人才在金融领域的创造性思维劳动,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推进到一个崭新的时代。

第四,表外业务风险监管毫不松懈。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在积极开拓表外业务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并注重该项业务的风险性及其强化管理的重要性。表外业务曾被视为不形成资产负债的安全性业务,但是现在其风险性逐步显露出来。在表外业务创新中涌现出许多新型表外业务,如借款承诺、借款担保、备用信用证、备用信贷安排、期货、期权、掉期等衍生金融交易,这类业务因收益可观、灵活性强、管制相对宽松等优势,在商业银行业务中的比重日渐提高。

表外业务虽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中,但其随时都可转化为真实负债或资产,故同样存在清偿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结算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担保、承诺和金融衍生工具等涉及或有负债、或有资产,以及与利率、汇率相关的或有项目,在表外业务中占据很大比例。这类创新型表外业务出现的本意主要是减少或回避金融风险,但大量的过度投机使之成为新的风险滋生地。其风险的最大特点是潜伏性、杠杆性强,一般不反映在表内,但这些潜在风险因交易量倍增而累积,随时可能转化为现实风险,一旦爆发出来就会给金融业造成巨大损失甚至致命打击。

巴林银行倒闭等金融**,为各国商业银行和监管当局敲响了警钟:防范金融风险不可存在丝毫侥幸和懈怠!为了有效地控制和管理表外业务风险,1988年6 月的《巴塞尔协议》对各种表外资产统一规定了风险转换系数,从而在性质上将表外资产转换成与表内资产一致的资产。西方各国在依据《巴塞尔协议》调整自身资本充足率的同时,亦纷纷提出根据其它性质的风险而作出的资本标准。对表外(表外)业务的风险监管日趋于严密和严格。

2.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会计处理 篇二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 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 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的经营活动。通常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那些虽未列入资产负债表, 但同表内的资产业务或负债业务关系密切的业务。广义的表外业务是指所有能给银行带来收入而又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业务。

由于表外业务长期游离在表外, 商业银行对它的信息披露又有很大的保留, 所以对广大会计报表使用者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造成很大的障碍。下面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谈谈表外业务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一) 表外业务信息披露缺乏具体的法律规制

在2007年《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颁布之前, 我国没有专门正式规定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 而是散乱分布在各种法律规范中。一类是所有商业银行都适用的, 比如《商业银行法》、《企业会计准则》、《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等;另一类是规范上市商业银行的, 比如《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直到2011年我国才颁布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 但是在规范表外业务信息披露方面依然缺乏更加权威的法律作保障。

(二) 表外业务的会计确认做法各异、计量简单、记录失范

各商业银行未能对表外业务的确认达成统一, 例如部分商业银行将委托贷款、衍生金融工具等纳入表内核算, 部分商业银行仅作表外披露。计量方面, 由于表外业务主要通过提供服务收取手续费的形式获得非利息收入, 因此大多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只进行“收”方面的处理, 仅列示其期初期末余额及本期发生额, 并未提及表外业务的风险。目前, 同类表外业务各商业银行采取的方式不同, 缺乏可比性, 例如表外科目记账法、表外科目复试记账法、表内科目复式记账法都是商业银行的常用方法。

(三) 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会计信息披露的态度消极

在我国商业银行间普遍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 即认为披露的信息过多会给银行自身的盈利带来负面影响。除了法律法规指定要披露的财务信息外, 商业银行大多不愿意披露过多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 这其中就包含了对表外业务的数据、构成、风险等问题的揭示, 管理层的思维局限、视野狭隘是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主观原因。

二、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缺乏配套的具体操作层面的法律制度规范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迅速发展, 使得表外业务在商业银行业务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 但是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立法上却存在很大的漏洞, 没有与之配套的、权威性的、具体操作层面的法律制度来规范, 而只有一些对商业银行普遍适用的法律。

(二) 外部监督管理的覆盖面不完整

目前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的主要内容放在机构审批和合规性检查上, 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会计信息披露的有力监管。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监管者对银行体系的信息披露监管没有实质地覆盖到, 致使商业银行在这方面放松了对表外业务的信息披露要求。

(三) 管理层目光狭隘及风险意识不足

长期以来, 商业银行的会计人员甚至高层管理人员对会计报表附注披露存在狭隘的理解, 认为在附注披露表外业务增大了工作量, 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而且主动披露太多信息这种自报家底的做法会使商业银行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加之我国的制度规范模糊, 各商业银行就大量简化披露内容。

三、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信息披露失范的对策

(一) 统一表外业务的会计确认标准

国家须从法律上制定统一表外业务的会计确认标准。例如准确界定担保类、承诺类、衍生金融工具等表外业务的范畴, 可以仅将具有不确定性结果的风险业务纳入表外业务进行确认, 而对应的非风险性业务如有价单证、空白凭证等均不计入表外科目核算;可以结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设置“或有”会计要素, 把表外业务纳入表内进行确认, 统一表外业务核算口径。

(二) 改善披露方式并加强内外部审计监管

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首先, 表外业务可以采取报表附注披露和补充报表披露的方式;其次, 将自愿披露与强制披露相结合;再者学习新加坡, 区分监管和非监管信息。加强内外部审计监管是指相关部门在事前、事中、事后对表外业务提供客观、独立的监督和保证。及时识别风险、提示商业银行和投资者的同时, 还能促进商业银行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控制, 使其对表外业务合理披露、促进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实现。

(三) 提高商业银行管理当局的风险意识

目前我国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会计信息披露的态度主要是鼓励, 远没有达到强制的地步, 对各大商业银行管理层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风险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管理层应正确认识表外业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 更加主动、自觉地披露有关计量、风险和控制等信息。其实, 当商业银行披露的信息更完善和充分, 投资者对其的信赖度会加强, 这将促使商业银行收益的进一步提高。

摘要:表外业务逐渐取代传统的存贷业务, 在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 日趋成为目前我国银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由于表外业务的多样性和特殊性以及其信息披露缺乏操作层面的规范约束, 致使商业银行披露的信息尚不能满足内外部使用者对信息披露的需求, 其实用性和充分性受到质疑。同时, 又存在会计信息披露形式过简, 相关信息少, 缺乏潜在风险披露等问题。笔者从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出发, 参考国内外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 指出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并提出解决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会计信息披露

参考文献

[1]邵波, 王伟.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披露失范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 (9) :26-27.

[2]朱美玉.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会计核算基本问题探析[J].时代金融.2015 (1) :87-90.

[3]孙冰.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2013.

[4]李文俊.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3.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控制 篇三

关键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金融创新;表外业务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理论界定

(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含义

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是指:“不列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而仅可能出现在财务报表脚注中的交易活动”’,表外业务又分为或有债权/债务类表外业务和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两大类。

或有债权/债务类表外业务,也称为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不涉及资产负债表内金额的变化,但是构成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的交易活动。这类表外业务主要包括贷款承诺、担保、金融衍生工具以及投资银行类业务。

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又称为广义的表外业务,是指涵盖所有不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经营活动,除了狭义的表外业务种类,还包括银行从事的无需列入资产负债表脚注中,在传统意义的中间业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服务性业务,主要包括代理、信托、咨询、结算支付等服务。

本文所指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如无特殊说明均指广义的表外业务。

(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特点

与商业银行传统的表内业务(资产/负债业务)相比,表外业务具有以下特点: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自身资金来提供服务;操作灵活,发展迅速;透明度低,监管难度大;金融杠杆高,盈亏数目巨大。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现实意义

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提供全面银行服务是商业银行的未来生存之道,因此发展和创新表外业务,拓宽业务范围和品种,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通过开展表外业务,可以降低经营成本,增加经营利润;可以优化银行资源配置,拓宽业务领域;可以转移和分散风险,增加流动性;可以吸引客户,增强银行的竟争能力。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表外业务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具有很强的负面影响,表现在:表外业务的大量发展,促进了金融市场投机的蔓延,同时,表外业务的过度扩张给中央银行等外部监管工作带来困难。

二、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国际比较和经验借鉴

(一) 表外业务发展动因对比

从内部动因看,理性的利益最大化,无论是对中国还是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来说,都是最大的内部推动力。另外,满足金融监管的要求,即达到《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资本充足率标准,也是国内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共同动因。

但从外部环境来看,中西方商业银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金融环境的差异;金融管制程度的差异;科技和创新水平的差异。

(二)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经验借鉴

从国内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值得借鉴的经验:

1.表外业务已经成为当今、乃至未来银行业争夺客户、争夺市场的竞争关键领域。我国商业银行应当改变长期以来重信贷、轻服务,重表内、轻表外的经营思路,加快发展表外业务,迅速扩大其规模。

2.产品创新是发展表外业务的核心。产品创新不仅仅是推出新产品,而是银行服务水平和竞争力的全面提升,新产品不仅能防止优质客户的流失,更能在新业务领域中抢占先机,树立品牌形象。

3.风险管理是保证表外业务健康发展的命脉。国内商业银行尚缺少控制相关风险的经验和机制,因此在发展表外业务的同时,无论在监管层还是银行内控机制方面,都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核心问题—创新与风险控制

(一)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创新需求和问题分析

1.市场环境的变化:2006年是我国履行金融业全面开放入世承诺的最后一年,无论是中资银行还是外资银行都加快了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步伐。各中资银行加快了在资本市场筹集资本以及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步伐,使中资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的资本结构大幅度改善,资本急剧扩张,缓解了不良资产率较高带来的资本充足率不足的危机。外资银行也加快了网点建设、收购的进程,如汇丰参股交通银行、恒生入股兴业银行、花旗投资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事件,证明外资银行有着清晰的在中国未来发展的路线图。同时,无论中资银行还是外资银行都面临着相同的监管环境,也同样面临着业务同质化的危机。传统表外业务由于产品虽然发展比较成熟,操作性较强,但由于缺乏特色,而且大多数产品技术门槛不高,容易模仿,导致了过度竞争、价格竞争而使其收益有下降的趋势。

2.创新的需求动力:表外业务创新的原因:规避风险的需要;规避管制的需要;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的需要;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

3.传统表外业务的劣势:传统表外业务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改进,已经非常成熟,一些产品的操作规程甚至已经形成国际惯例,如跟单信用证、备用信用证等。发展成熟意味着操作规范、认知度高、国际通行等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产品同质化的劣势,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都可以提供传统表外业务,只不过在服务水平上有所差异而已,而产品本身没有任何差异,这就出现了和表内业务相同的问题,激烈的竞争必然带来价格竞争,丧失优质客户,最终导致银行收益的下降。

4.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存在的关键问题: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里,我国的表外业务从引进国外商业银行新业务,到开发适合我国金融环境的新产品,逐步发展壮大起来。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1995年至2000年为存款导向阶段,发展表外业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客户关系,稳定和增加存款,相应地,表外业务创新主要集中在代收代付、委托贷款等业务领域;2000年以后,逐步过渡到收入导向阶段,以防范风险、增加收入为主要目的,与此相适应,代理保险、投资银行、资产托管等高收益表外业务成为创新的重点。在短短的数年间,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已成为各商业银行业务竞争和创新的重要领域。截至2008年底,中资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己经涉及九大类420多个品种,部分业务品种已经享有较高的市场声誉,树立了良好的品牌。虽然从历史上看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在20年里不断创新发展,但同时也应当看到,面临着未来的激烈竞争,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创新还存在着以下问题:发展速度缓慢,滞后于市场需求;从产品结构上看,偏重于低水平金融服务业务的开发;表外业务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统一营销思路;风险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二)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现状与问题

1.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对表外业务的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的界定不明确,在管理上将表外业务等同于中间业务,忽视了表外业务的风险性;在开展的业务品种上,多局限于传统的票、证、函等表外业务;在表外业务的定价上,没有考虑银行承担的风险值,不是按风险的大小和信用等级定价,而仅仅将其视为开展表内业务竞争的一种手段;在保护措施上,仅是规定内部的直接责任、审核责任、领导责任,对外没有对风险较大的表外业务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和担保条款;在会计处理上,没有专门的会计制度,无法正确确认收入和支出;在统计报表管理上,没有编制专门报表反映表外业务的风险类别、各种交易的契约金额、经营规模、经营效益等。

2.中国人民银行对表外业务的监管

近几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有所认识,但总体看来,对表外业务的监管与国际惯例还有很大差距,许多监管方面还存在空缺。

(1)管理规章制度方面:没有系统的管理法规,有些散见于相应的法律法规中。

(2)资本充足管理方面:目前是采取过渡性的办法,对表外业务直接按项目类型给定信用换算系数,并将信用换算系数与对应项目的风险权数合二为一,折算的金额汇总到表内业务相对应的金额中。

(3)事后监管方面:由于管理法律、法规不系统、不健全,中国人民银行对表外业务的事后监管近似空白。己开展的全国性检查为数不多,并且着重点都是对表外业务转换到表内业务后的检查,处罚力度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4)会计统计制度方面:我国对数量繁多的表外业务没有建立起一整套的会计统计报表,更没有详细的表外业务信息披露制度。

四、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与风险控制探讨

(一) 表外业务创新策略

通过分析历史上表外业务创新的原因,结合我国目前金融市场以及银行业竞争的现状,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创新策略应坚持客户导向,提供全面银行服务;满足监管要求,完善监管体制;创新表外业务的营销模式;加快健全金融市场体系

(二)风险控制策略

1.信用风险管理

(1)建立表外业务信用风险的评估和监测机制。商业银行许多表外业务属于金融创新品种,技术要求较高,操作环节较为复杂,而且我国商业银行对其风险评估和监测还处于较为薄弱的阶段。因此,商业银行有必要及时建立严密的表外业务信用风险的评估和监测机制,以提高商业银行的整体风险评估和监控能力。

(2)建立表外业务信用风险准备金补充机制。虽然信用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防范和化解,但是风险的发生却不能完全避免。因此,作为风险防范的一个重要手段,信用风险准备金制度是不可或缺的。商业银行在严格按照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规定,提取相应的风险准备金的同时,商业银行还应该根据自身表外业务的风险状况,建立符合自身状况的风险准备金补充机制,提取符合自身风险状况的追加风险准备金。

2.流动性风险管理

表外业务的流动性风险相对较为隐蔽,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相当大,为避免因从事表外业务而使银行陷入清偿力不足的困境,商业银行应该针对某些业务量较大、风险系数较高的表外业务,如贷款承诺、备付信用证等业务,适当提高流动性比例要求,并可以在贷款承诺、备付信用证等业务中要求客户提供补偿金额或提供押金,以减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保证商业银行拥有足够的清偿能力。

3.操作风险管理

完善表外业务内控管理机制的目标,制定相应的内控措施;提高表外业务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

4.市场风险管理

对于表外业务而言,其市场风险主要集中于外汇风险和衍生金融商品交易风险。

(1)外汇风险管理:选择防范外汇风险方法时应选择容易操作且成本较低的,根据不同的情况,可选择的防范措施包括:一是通过与客户签订对自己有利的合同来防范。如选择有利的币种作为计值结算或清偿的货币;在合同附加货币保值条款、货币平价条款等货币保护性条款以提高保险系数;二是借助某些金融交易进行外汇风险的防范。如采取即期外汇交易、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货与期权交易、利率和货币互换等多种金融交易方式控制外汇敞口风险,进行套期保值。

(2)衍生商品的风险管理: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从事衍生金融交易的目的一般是为了规避金融商品的交易风险,而以盈利为目的的交易相对较少。衍生金融工具投机交易会产生巨大的风险,银行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和化解。如对未平盘衍生工具设定最大风险限额,并对其设置止损限额;采用总抵算协议和各种信用升级措施来减少衍生交易中的信用风险;对衍生工具交易对资金需要量及其流动性做较保守的估计,以应对市场紧缩时迅速增强的流动性需求等等。

5.法律风险管理

建立合规部门,引进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员工的法律意识;建立与完善业务文件、法律内审制度。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1.建立和健全表外业务管理法律法规。

2.建立统一的表外业务风险衡量标准和风险监测体系。

3.完善表外业务信息披露方法。

4.加强表外业务授信管理,有效防范关联交易引致的市场风险。

4.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分析 篇四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存款、贷款市场已大部分瓜分完毕,很难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在这种情况下,表外业务作为一种新的业务,涉及客户、同业等方方面面,而且提供手续费,咨询费等收入来源,从而使表外业务的开发与拓展将成为各家银行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发展的新武器。

一、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银行资产负债表外业务主要是传统的担保和承兑业务,开展比较多的表外业务有:

(一)信用保函。信用保函是一种不可撤消的银行担保行为,银行要承担经济责任和经济风险,包括进口订货保函、投标保函。

(二)银行

保函。银行保函是银行承担债务人对债权人的偿债、违约或履约失败的义务的书面承诺,按性质可分为从属性保函和独立性保函。

(三)承兑业务。

(四)备用信用证业务。

从表外业务占总收入比重来看:中国农业银行为3%,中国工商银行为5%,中国建设银行为8%,中国银行最高且仅为17%.全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到8%.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最低已达到银行业务收入的25%以上,大银行甚至超过50%.如瑞士银行表外业务盈利占其总利润的60%-70%;英国巴克莱银行表外业务的盈利可抵补其业务总支出的70%以上;在90年代中期亚太地区银行的利润中,表外业务收入达到2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45%以上。

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速度较慢,业务种类单一,主要以一些传统的中介业务为主,许多业务领域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一片空白,表外业务的种类、规模与我国银行现有的经营水平极不相称。且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表外业务发展速度缓慢,具体表现在,品种单

一、范围狭小、档次不高。我国表外业务的品种仅局限于一些为客户提供中介服务的传统表外业务上,在各类担保贷款和投资承诺、外汇买卖等新兴表外业务上发展缓慢,同时缺乏金融创新,即使有一些,也难以普及并深入发展下去。其他如

担保、包销承诺等业务也都还是品种少、规范小、缺乏深度和广度。

其次,对于表外业务的规定只散见于一些法律法规之中,并未形成法律体系,且有些规定不符合国际惯例。如我国目前使用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表内和表外业务的区别和核算不符合国际惯例。该制度指出“或有资产、或有负债,应在表外科目核算”。但又规定对业务上使用的重要凭证或未启用的有价证券,金融企业也应在表外科目进行登记。而美国公认会计准则和英国会计原则推荐书规定;表外科目的核算对象即为或有资产或有负债表外业务。

再次,表外业务的收益较差,表外业务是以收取手续费为主要目的的服务性业务,但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认为不是主业,致使表外业务成为商业银行为了拉拢客户而提供的一种无偿性服务。例如,代理收款,代发工资、信息咨询等。

二、我国银行表外业务滞后的原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滞后缘于我国金融市场不健全和经济不发达,银行缺乏创新的动力。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市场经济尚不成熟

目前,我国经济尚处于转轨时期,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还不是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 的经济主体。一是目前仍采取国有独资的产权形式,二是整个银行体系虽然相继出现了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但国有银行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尚未打破,所以缺乏一种参与竞争的动力,缺乏扩张和创新的动力。

(二)对商业银行管理的限制

在经历了银行开办信托投资公司、证券机构而引起诸多问题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作出了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规定,明确商业银行在国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业务和证券业务。进行分业规定的初衷是为了促进金融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但却在客观上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一部分表外业务的发展。

(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法规不完善

目前我国对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这使得商业银行在开展表外业务时因缺乏法律上的支持而无所适从,其所开展的业务有可能遭到监管当局的禁止,因此限制了表外业务的规范开展。

(四)商业银行风险意识淡薄

表外业务的两大动力是规避资本充足的限制和国际管理。我国商业银行长期没有资本充足要求,目前虽有这样的要求,但由于体制原因,国有银行在落实这项监管要求往往不够严格,加上我国还没有完全按照《巴塞尔协议》规定的风险资产计算方法来衡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因此银行受到

来自资本充足方面的监管压力并不大,银行不必像外资银行那样尽力去开展表外业务。此外,我国人民币尚未完全实现自由兑换,人民银行对利率、资本市场的管理远没有展开,客户对防范汇率风险和利率需求不明显,银行自然对提供风险管理类表外业务持消极态度。

三、发展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对策

尽管我国银行的表外业务规模小,种类少,但是这项业务将随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而发展壮大。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使拥有世界上人口最多及最大消费市场的中国成为国际大银行的战略必争之地。目前,在我国的外资银行及外资银行的代办处已经超过400家,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以其发达的表外业务与我国落后的表外业务竞争,我国银行很可能丧失在这一领域的份额,从而在整体竞争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建立起自己的表外业务体系,实现各类业务零的突破,拥有一定量的客户,抢占市场,实现银行经营多元化以构建新的利润增长渠道。借鉴西方国家发展表外业务的经验,我国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加快金融法规建设

应尽快制定有关表外业务的法规和规章。立法原则既要考虑当前金融分业管理的需要,也要考虑到银行综合经营发展的趋势。立法应逐步放松对经营业务的限制,鼓励银行开

发新的经营业务品种,引入现代交易方式,在条件成熟时应按照先保险再信托证券,先代理后自营的顺序,允许银行逐步拓宽经营业务领域,为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提供一个宽松的法律政策空间。

(二)加强对表外业务的风险防范和金融监管

表外业务一般都隐含着一定的风险,有些表外业务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隐含风险极大,一旦隐含风险转化为现实风险,很可能给银行造成巨大损失,并有可能导致银行破产甚至引发金融危机。我国中央银行应该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重视分析银行业务表外化的发展趋势,规划我国表外业务的种类及发展进程。可以考虑将表外业务换算成同等性质的表内业务,计算资本充足率,把表外业务纳入资产负债风险管理和比率管理,防范表外业务风险的扩张。商业银行内部应该建立风险内控机制,建立对表外业务的风险评估和预测制度,对每笔或有资产(负债)及所涉及的不同交易对象、部门、行业、地区和国家在开展表外业务之前都应测定风险指标,对表外业务发生的风险及时跟踪监测,根据业务风险的大小采取相应的措施,转移或化解风险。

(三)加强科技投入,加大人才储备力度

美国银行拓展表外业务是以其雄厚的人才队伍和先进的技术设施为后盾的。银行每年招募普通职员的67%以及管理人员的80%来自大学,银行75%的高级管理人员具有硕士

以上学历。同时银行投入巨资,开发先进的电子通信技术,建设计算机网络,更新管理手段和业务处理方式。我国银行与美国银行相比在人才和技术方面存在很大差距,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必须多渠道引进各方面的高级人才,多种方式培训在职员工,造就和储备一批适应新型业务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形成商业银行的人才优势,从而促进业务发展。另一方面要注意科技开发,加快计算机网络建设,加强表外业务的理论研究,加大人力物力投入,不断设计开发和推广金融新产品,提高服务水平,完善服务功能,尽快实现银行通信、服务和管理现代化。

(四)积极开拓表外业务新品种

我国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对一些表外业务进行大胆尝试,如贷款承诺、备用信用证和贷款出售。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完全可以选择业务关系稳定、资信良好的企业推行各种形式的贷款承诺。同时,备用信用证的使用也可超越当前涉及的国际贸易领域,大力推广至国内客户。此外,利用贷款出售来扩大对非国有经济的融资也不失为一种大胆的思路。目前非国有经济发展迅速,如果能够出售针对非国有经济的贷款,既可便利非国有经济主体,又可以使银行不占用对国有企业的贷款指标,而同时得到一定收入,从而使各方均得利益。

(五)加强表外业务的市场营销

5.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会计处理 篇五

所有不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但会影响当期损益的业务,都可以是表外业务。

中间业务,按照文件上的定义,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说白了就是银行不动用自身资产,仅以中间人身份提供的服务。这两个定义,一个是从会计准则上出发,一个是从业务类型上出发。

6.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会计处理 篇六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说法中,错误的有()。

A.经营的是“信誉”而非资金 B.提供资金和提供服务相分离 C.取得手续费收入 D.取得利差收入

答案:D

2.下列关于银行承兑汇票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以银行为承兑人的不可流通转让的远期汇票 B.主要用于国际贸易中,国内贸易一般不使用

C.汇票一经承兑,银行即负有不可撤销的第一性的到期付款责任 D.分为可撤销银行承兑汇票和不可撤销银行承兑汇票

答案:C

3.下列关于备用信用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A.是银行为受益人开立的保证书 B.涉及两方当事人:开证行和受益人

C.实质上是银行把自己的信誉“贷”给客户 D.银行承担第一性付款责任

答案:C

4.下列关于票据发行便利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是一种短期周转性票据发行融资的承诺

B.利用短期债券利率的成本获得了中长期的资金融通

C.如果一般工商企业作为借款人,票据一般采用短期的大额可转让存单 D.不具法律约束力

答案:B 5.货币互换发生的前提是()。

A.存在对货币需求相反的交易双方 B.能使双方都获益 C.存在利率差异

D.必须有在期限和金额上存在相同利益而对货币币种需求相反的交易双方

答案:D

6.利率互换发生的前提是()。

A.交易双方在金融市场上有不同的信用等级,进而产生了融资时的比较优势 B.必须有在期限和金额上存在相同利益而对贷款需求相反的交易双方 C.存在利率差异 D.能使双方都获益

答案:A

7.下列关于远期利率协议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在远期利率协议下存在本金的转移

B.如果协议签订后市场利率下降,买方受到保护 C.合同是标准化的

D.是一种场外交易的金融产品

答案:D

8.下列是关于经营租赁的说法有()。

A.是以融通资金为目的的租赁,一般租期较长 B.是设备的短期使用或利用服务

C.是财产所有人将其财产出售以后又租回使用的一种租赁方式 D.是将设备或财产租入后再租出的方式

答案:B

9.银行为了防范由于利率变动而产生的市场风险,通常会采用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反方向的对冲交易,这种对冲交易()。

A.可以使金额等于远期利率协议之名义本金额 B.只能减少市场风险而不能将其完全消除

C.期货支付可以从远期交易中获得补偿,不会对银行的流动资金造成压力 D.可以完全消除银行的市场风险

答案:B

10.在《巴塞尔协议》中信用风险转换系数为100%的有()。

A.普通担保 B.履约担保书 C.投标保证书

D.用于特别交易的备用信用证

答案:A

11.假设一张面值1000美元的美国10年期政府债券在现货市场上的卖出价为950美元,而同种债券的6个月远期合约的卖出价是870美元。那么该债券的基差是()

A.50美元 B.130美元 C.80美元 D.以上都不对

答案:C

二、多项选择题

1.有风险的表外业务可划分为()。

A.贸易融通业务 B.金融保证业务 C.结算业务

D.派生产品业务

答案:ABD

2.下列关于商业信用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银行担保业务的一种类型 B.主要发生在国际贸易结算中

C.跟单信用证是一个有条件的银行付款承诺 D.是银行信用对商业信用的担保

答案:ABCD

3.金融保证业务通常包括()。

A.备用信用证 B.商业信用证 C.票据发行便利 D.银行承兑汇票

答案:AC

4.备用信用证涉及的当事人有()。

A.经纪人 B.银行 C.受益人 D.客户

答案:BCD

5.下列关于贷款承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具有法律约束力

B.银行在有效承诺期限内,按照约定的利率,随时准备应客户的要求向其提供一定金额以内的贷款

C.是银行与客户签订的一个中期的循环融资保证协议

D.可以分为定期贷款承诺、备用贷款承诺和循环贷款承诺三种类型

答案:ABD

6.利率互换的类型有()。

A.固定利率互换 B.息票利率互换 C.基础利率互换

D.交叉货币利率互换

答案:BCD

7.金融期货按照交易对象的不同,可分为()。

A.货币期货 B.利率期货 C.股票指数期货 D.股票期货

答案:ABC

8.根据期权标的物的不同,期权分为()。

A.股权期权 B.利率期权 C.货币期权

D.黄金和其他商品期权

答案:ABCD

9.当前国际商业银行主要从事的代理业务包括(A.代理融通业务 B.保管箱业务

C.代理发行有价证券业务 D.现金管理业务

答案:ABCD

10.按信托方式来划分,信托业务包括()。

A.投资信托 B.融资信托 C.公益信托

D.职工福利信托

答案:ABCD

11.表外业务风险识别包括()。)。

A.判断表外业务的运用会在银行经营中产生什么风险 B.找出引起这些风险的原因

C.判明自己所承受的表外业务风险属于何种具体形态 D.对表外业务风险进行有效管理

答案:AB

12.表外业务在银行经营中的运用会产生的宏观风险有()。

A.全系统风险

B.银行资产质量下降 C.银行承担风险过多 D.市场风险

答案:ABC

13.表外业务在银行的经营中的运用会产生的微观风险有()。

A.流动性风险 B.信用风险 C.市场风险 D.基差风险

答案:ABCD

14.会给银行带来市场风险的表外业务工具主要包括()。

A.期权 B.期货

C.远期利率协议 D.互换

答案:ABCD

15.下列关于历史模拟法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是一种参数方法

B.需要对市场因子的统计分布进行假定 C.是一种全值估计

D.可以较好地处理非正态分布

答案:CD

16.为了防范担保和类似的或有负债的风险,银行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

A.在签发信用证或提供担保之前要加强对被担保客户的信用分析,详细调查客户的基本情况

B.银行应该按照被担保客户的信用等级与业务风险大小有差别地收取佣金

C.备用信用证业务涉及的信用风险比较大,可以要求开证申请人提供一定量的抵押品 D.借鉴保险业的“再保险”业务,备用信用证的开立银行可以出售“备用信用证参与证”给其他银行,把一部分风险转移出去

答案:ABCD

17.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承诺业务,具体来看主要包括()。

A.贷款承诺 B.商业信用证 C.银行承兑汇票 D.票据发行便利

答案:AD

18.为了防范承诺业务的风险,银行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

A.对客户的资信及财务状况进行适当调查

B.在承诺合同中加具“实质性不利变化”条款,以使银行可以在客户财务状况恶化时自主解除自己的贷款义务

C.寻找其他银行进行共同承诺来分散风险

D.应当在订立合约后安排一部分流动性较强的资产以备向借款人融通票据或者提供贷款

答案:ABCD

19.商业银行进行贷款销售及资产证券化时,包括面临的风险()。

A.利率风险 B.流动性风险 C.信用风险 D.汇率风险 答案:BC

20.制定衍生品交易中的交易额度的依据应当包括()。

A.资金规模

B.承受亏损的能力

C.在市场上交易所处的地位 D.下属交易人员的交易能力

答案:ABCD

21.《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是()。

A.最低资本充足率 B.监管部门监督检查 C.市场纪律

D.计算信用风险的标准法

答案:ABC

22.《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以前相比,主要创新是()。

A.把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监管

B.提出了监管部门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性两方面要求

C.允许风险管理水平较高的银行使用自己的内部评级体系计算资本充足率 D.计算信用风险的标准法中,采用评级公司的评级结果确定风险权重

答案:ABCD

三、判断题

1.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经营活动。

A.对 B.错

答案:对

2.跟单信用证是一个无条件的银行付款承诺,具体说就是银行根据买方的要求和指示,向卖方开立的在规定的期限内,凭与规定相符的单据支付一定金额的书面承诺。

A.对 B.错

答案:错

3.银行承兑汇票是以银行为承兑人的不可流通转让的远期汇票,主要使用于国内和国际贸易中。

A.对 B.错

答案:错

4.汇票一经承兑,银行即负有不可撤销的第二性的到期付款责任。

A.对 B.错

答案:错

5.在备用信用证中,一般情况下银行与受益人之间不发生资金支付关系,这是它与商业信用证的一个最主要的区别。

A.对 B.错

答案:对

6.定期贷款承诺中借款人可以多次提用承诺。但是一旦借款人开始偿还贷款,即使偿还发生在贷款承诺到期之前,已偿还的部分也就不能被再次提用。

A.对 B.错

答案:错

7.可转换的循环承诺在转换日之前,是直接的循环承诺,在转换日之后,承诺额降至已提用而又未偿还的部分,成为定期贷款承诺。

A.对 B.错

答案:对

8.银行从事票据发行便利业务,是利用自身在票据发行中的优势帮助客户售出短期票据以实现筹集资金的目的。

A.对 B.错

答案:对

9.票据发行便利根据有无包销可以分为包销的票据发行便利和无包销的票据发行便利。

A.对 B.错

答案:对

10.贷款销售是银行通过直接出售或证券化的方式,把贷款转让给第三方,从而收取转让费。

A.对 B.错

答案:错

11.资产证券化是贷款销售的一种方式,它是指银行将具有共同特征的流动性较差的一组盈利资产 如贷款集中起来,以此为基础发行具有投资特征的证券的行为。

A.对 B.错

答案:对

12.互换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按照预先约定的条件,在约定的时间内相互交换一系列支付款项,以达到转移、分散和降低风险的一种互利金融交易。

A.对 B.错

答案:对

13.期货交易往往只进行盈亏计算而不真正进行实物交割,即通过在到期日前买进或卖出与原方向相反的合约来完成交易。

A.对 B.错

答案:对

14.在同城结算中,商业银行主要采用的结算方式是托收结算

A.对 B.错

答案:错

15.商业银行的咨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向工商企业、政府或个人提供所需信息并获得咨询费收入的一种表外业务。

A.对 B.错

答案:对

16.表外业务的全系统风险是指由于表外业务的大量运用给整个金融系统带来危害进而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可能性。

A.对 B.错

答案:对

17.表外业务往往只是完成了风险的转移而并没有消除风险。A.对 B.错

答案:对

18.表外业务的发展不会影响一国货币当局所采取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A.对 B.错

答案:错

19.在金融期货交易中,只有基差不变时利率风险才可以被完全消除,当基差变动时,用期货规避风险的能力就会减弱。

A.对 B.错

答案:对

20.风险价值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按照一定的概率进行计算,银行的资产组合头寸可能出现的最大损失量。

A.对 B.错

答案:对

21.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进行研究,其根本目的在于进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以有效防范并化解银行在经营表外业务时所面临的种种宏观风险和微观风险。

A.对 B.错

答案:对

22.为防范承诺业务的风险,商业银行应当采用浮动利率,以使合同利率与市场利率相一致,以此规避由于利率变化而给银行可能带来的损失。A.对 B.错

答案:对

23.对于该业务中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银行应当挑选较低质量的资产进行证券化。

A.对 B.错

答案:错

24.金融衍生品交易往往有较大的杠杆作用,如果发生亏损而不及时止损,可能产生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原始资产的亏损,给银行的正常经营带来巨大的危害。

A.对 B.错

答案:对

25.止损点是指衍生金融交易中为了防止利率或汇率等向自己预期相反的方向发展而设置的亏损限额。

A.对 B.错

答案:对

26.由于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不纳入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所以同表内业务相比,对表外业务进行有效监管和恰当的内部控制难度更小。

A.对 B.错

答案:错

27.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就是商业银行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处理等方法,预防、回避和转移表外业务经营中的风险,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银行安全的行为。A.对 B.错

答案:对

四、计算题

1.答:

2.答:见下表。

98 100 103 105

持有买入期权的投资者的支付

0 0 0

(103-100)×500 =1 500 500

持有买入期权的投资者的利润

-500-500-500

1000=(1 500-500)000

卖出买入期权的投资者的支付

0 0 0

-1 500

-2 500

卖出买入期权的投资者的利润

500 500 500

-1 000

-2 000

五、问答题

1.什么是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广义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和狭义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有何联系与区别?

答:商业银行表外业务(Off-Balance Sheet Activities,OBS)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经营活动。其实质是在保持资产负债表良好的外观的条件下,扩大银行的业务规模和业务范围的商业银行业务。商业银行经营表外业务是通过提供非资金的服务完成的,特点是提供资金和提供服务相分离,银行凭以取得手续费收入而非利差收入。

表外业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银行表外业务是指银行所从事的虽然没有列入资产负债表却确实存在风险的金融活动,主要包括担保和类似的或有负债(如贷款担保、备用信用证、商业跟单信用证等),承诺(如贷款承诺、票据发行便利等)和与利率和汇率有关的或有项目(如互换、远期利率协议、期货等);广义的银行表外业务除狭义表外业务外,还包括只提供金融服务却不承担任何风险,可以稳妥地获得手续费收入的业务活动。

2.什么是商业信用证业务和备用信用证业务?二者有何区别?在信用证业务下,商业银行会承担哪些风险?

答:银行从事的商业信用证业务是银行担保业务的一种类型,主要发生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商业信用证业务是一种重要的表外业务。在该业务中,银行以自身的信誉为进出口商之间的业务活动做担保。银行在开立信用证时,往往要求开证申请人(进口商)交足一定比例的押金。一般来说商业信用证业务不会大量占用银行自有资金,但可以收取手续费,是银行获取收益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进口商所交纳的押金在减小信用证风险的同时也为银行提供了一定量的流动资金来源。商业信用证是银行的一项传统业务,因为它的背后有商业行为,所以一般认为该项业务风险较小。

备用信用证是银行为其客户开立的保证书。这种业务通常涉及三方当事人:开证行、客户和受益人。客户对受益人负有偿付或其他义务时,银行通过备用信用证向受益人承诺,如果客户未按协议规定进行偿付或履行其他义务,开证行有责任按照信用证条款代替客户向受益人进行偿付,银行支付的款项变为银行对客户的贷款。备用信用证实质上是银行把自己的信誉“贷”给客户,借以提高了客户的信誉,为此银行要收取一定的手续费。一般来说备用信用证用于进行金融担保和履约担保或运用于并购活动中。在备用信用证中,一般情况下银行与受益人之间不发生资金支付关系,这是它与商业信用证的一个最主要的区别。

信用证业务给银行带来的主要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经营风险。

3.为什么说票据发行便利情况下,客户只需要付出短期融资成本就可以获得中长期的融资效果?

答:票据发行便利是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中期周转性票据发行融资的承诺。在该承诺下,银行允诺在一定期间内为其客户的票据融资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具体来看,票据发行便利是银行与客户签订的一个中期的循环融资保证协议,协议期限一般是3-7年。在协议期限内,贷款人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周转性发行短期票据,循环的短期票据共同构成中期的融资效果,从而利用短期债券利率的成本获得了中长期的资金融通。

4.什么是银行的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好处是什么?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呢?

答:贷款销售是银行通过直接出售或证券化的方式,把贷款转让给第三方。资产证券化是贷款销售的一种方式,它是指银行将具有共同特征的流动性较差的一组盈利资产,比如贷款集中起来,以此为基础发行具有投资特征的证券的行为。

通过资产证券化,银行获得了可支配资金的新来源,有助于银行分散信用风险,降低银行对贷款偿还跟踪监督的成本。此外还可以提高流动性较差、变现成本较高的资产的流动性。

在商业银行进行贷款销售及资产证券化时,主要面临的风险包括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在资产证券化时,如果附有追索权,即在债务人违约时,银行需要补偿投资者。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显然面临信用风险。在不附有追索权的资产证券化情况下,银行对债务人的违约虽然从法律角度看不承担责任,但一旦投资者因为证券质量较差而遭受损失,就必然会影响银行声誉,同时影响银行未来从事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损失也相当大。

5.什么是货币互换和利率互换?二者产生的必要条件各是什么?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哪些风险?

答:互换主要有两种类型:货币互换和利率互换。

货币互换(currency swaps)指互换双方按约定汇率在期初交换两种不同的货币本金并按预先规定的期限进行本金互换,同时在合约规定的时间内支付以即期汇率用互换后得到的货币币种计算的利息。货币互换发生的前提是必须有在期限和金额上存在相同利益而对货币币种需求相反的交易双方。通过货币互换,交易双方可以有效规避外汇风险。

利率互换(interest rate swaps)是指互换双方在约定的时间内根据双方签订的合同,在一笔名义本金数额的基础上互相交换具有不同性质的利息款项的支付。在利率互换中,名义本金只是用来计算利息支付额的参照金额而不发生实际的交换。利率互换发生的前提是交易双方在金融市场上有不同的信用等级进而产生了融资时的比较优势。

银行在互换交易中会面临市场风险和客户违约的信用风险,这种信用风险在银行仅作为市场交易参与者时会使银行丧失互换交易收益。

6.什么是期货交易?金融期货依据交易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哪些类型?从事期货交易会给银行带来哪些风险?

答:期货交易是指交易双方在集中的期货市场上以公开竞价的方式所进行的期货合约的买卖。期货合约是一种标准化的合同,它由买卖双方订立,约定在未来日期按照约定价格交割一定数量商品。金融期货交易(financial futures)是指以各种金融工具或金融商品为标的的期货交易方式。

金融期货按照交易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货币期货、利率期货和股票指数期货三类。货币期货(currency futures)又称外汇期货(foreign exchange futures),所交易的对象是外汇期货合约,主要用来规避外汇市场上汇率波动的风险。利率期货(interest rate futures)是以利率期货合约为交易对象的交易,它以各种利率的载体作为合约的标的物,实际上是附有利率的债券期货,主要用来规避金融市场上利率波动的风险。股票指数期货(stock index futures)的交易对象是股票市场的价格指数,可用来规避股市波动的系统风险。期货交易往往只进行盈亏计算而不真正进行实物交割,即通过在到期日前买进或卖出与原方向相反的合约来完成交易。

从事期货交易会给银行带来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基差风险。

7.什么是远期利率协议?为什么说远期利率协议只涉及名义本金?

答:远期利率协议是指买卖双方名义上同意从未来某一商定的日期开始,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借贷一笔利率固定的款项,其数额确定,具体货币表示名义本金。买方是名义的借款人,卖方是名义上的贷款人。如果协议签订后市场利率下降,买方需按确定好的利率支付利息,卖方受到保护。反之,倘若市场利率上升,则卖方仅能按确定的利率收到利息,买方受到保护。所谓名义,是因为在远期利率协议下并没有本金的转移而仅支付利息差额,本金只是为了计算利息才设置。

对银行而言,远期利率协议表面看来是以固定利率对客户所授予的远期对远期贷款,但实际上并没有贷款义务,不存在本金的流动性问题,而且还可以收取佣金。

8.无风险的表外业务主要包括哪些类型?试简述之。

答:无风险的表外业务主要有结算业务,代理业务、信托业务、租赁业务和咨询业务,在此类业务中,银行仅作为服务中介提供金融服务而不承担任何资金损失的风险。

结算是指通过银行进行的,结清由于商品交易、劳务供应和资金调拨所引起的货币收付行为。

商业银行的代理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客户指定的委托范围内代客户办理某些特定业务的一种表外业务。通过该业务,客户可以进行一些自身没有能力完成或虽能完成但成本显著太高的财产管理业务,银行可以发挥自身在财务管理和信用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扩大经营,增加盈利。

信托,从委托人的角度看是把自己的财产委托别人管理或处理来使自己或第三者获得利益的行为,从受托人的角度看则是接受委托人的委托,代为管理、营运和处理托管财产的一种过程。

租赁是指所有权与使用权之间的一种借贷关系,是在财产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承租人通过向出租人交付租金来租用使用权的经济行为。

商业银行的咨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向工商企业、政府或个人提供所需信息并获得咨询费收入的一种表外业务。

9.表外业务运用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宏观风险主要包括哪些?

答:表外业务在银行经营中的运用,会产生如下几种宏观风险:

(1)全系统风险

(2)银行资产质量下降

(3)银行承担风险过多

(4)其他风险:如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10.如何对表外业务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基差风险进行度量?

答:(1)度量表外业务的信用风险一般依据《巴塞尔协议》规定的信用转化法,即通过规定的信用转换系数,把表外业务折算为一定金额的表内业务,然后根据表外业务所涉及的交易对方或者资产的性质来确定转换后资产的风险权数,其汇总值就是表外业务的信用风险资产额,然后可以利用表内业务信用风险的度量方法来度量表外业务的信用风险。

(2)巴塞尔委员会对表外业务市场风险的度量也提供了一定的方案,允许银行采用自己的内部风险管理模型,来测定资本监管要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风险价值(Value at Risk, VaR)作为风险量的度量标准。风险价值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按照一定的概率进行计算,银行的资产组合头寸可能出现的最大损失量。

(3)在商业银行运用金融期货合约进行套期保值规避利率风险时会产生基差风险。基差就是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上的利率或价格差。用公式表示为:基差=现货市场价格(利率)-期货市场价格(利率)。

11.简述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

答:(1)担保和类似的或有负债:

① 在签发信用证或提供担保之前要加强对被担保客户的信用分析,详细调查客户的基本情况。

② 按照被担保客户的信用等级与业务风险大小有差别地收取佣金。

③ 在备用信用证业务中涉及到的信用风险比较大,可以要求开证申请人提供一定量的抵押品。

④ 出售“备用信用证参与证”给其他银行。

⑤ 对大额担保交由贷款审查委员会集体审批,同时设置限额以控制备用信用证的过度签发。

(2)承诺业务:

① 对客户的资信及财务状况进行适当调查。

② 在承诺合同中加具“实质性不利变化”条款,对信用等级较低的客户拒绝进行融资承诺或要求其提供贷款担保,或者在贷款承诺中要求客户提供一定的补偿性余额。

③寻找其他银行进行共同承诺来分散风险。

④设置承诺业务的金额限额并注意使承诺客户所处行业和地区分散化。

⑤采用浮动利率,以使合同利率与市场利率相一致。

⑥安排一部分流动性较强的资产以备向借款人融通票据或者提供贷款。

(3)贷款销售及资产证券化:

① 对市场条件进行仔细的调查,并征询专家的意见。

②与投资银行签订承销协议,把发行风险转移出去。

③挑选较高质量的资产进行证券化,同时注意控制证券化资产的规模并尽量在贷款销售时采取“无追索权”的方式。

(4)与汇率或利率有关的或有项目:互换交易的当事人如果不能履约,则银行必须寻找新的合作客户来规避风险。

7.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会计处理 篇七

关键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应对

表外业务的概念最早由巴塞尔委员会提出, 按照其确定的标准,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构成银行或有资产、或有负债,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表内资产或负债的业务;广义的表外业务泛指银行从事的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业务, 包括狭义的表外业务及结算、代理等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而在我国, 根据央行发布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 (2010) , 将表外业务定义为“商业银行所从事的, 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 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 但能改变损益的业务。具体包括担保类、承诺类和金融衍生交易三种类型的业务。”

银行的表外业务在国外一直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盈利点, 因而国外在这方面上的研究一直很多, 包括从表外业务的风险, 其对于银行风险控制的影响, 影响表外业务开展的因素等等方面, 都有很多学者的研究成果, 此外在会计核算上, 也就学者专门研究了美国的当前会计标准对于表外业务的影响以及监管不足。例如Ahmed.Anwer S, Kilic.Emre Lobo, Gerald.J就研究了SFAS 133号会计规则对于银行衍生业务风险的监管的影响。还有学者研究得出表外业务甚至成为一些公司会计作假的工具。很显然, 表外业务的风险, 其实大部分都能很直接地意识到, 但是商业银行的趋利性不但会在某种程度上忽视这种风险, 反而使风险加剧。

从国内学者研究情况而言, 国内表外业务发展趋势明显, 但是由于市场仍处于发展的初期, 各种研究多数都基于理论评价表外业务的发展, 也由于国内发展的表外业务有其独特性, 其中有一些学者的研究很有裨益。包括应承康 (2011) 就以巴塞尔协议对于银行资本的要求对于表外业务开展的影响开展研究, 说明在中国的会计标准下, 表外业务的监管改进和监管漏洞,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以具体地区性实证分析得出业务开展中凸显出的风险。但是综合而言, 当前国内各学者的研究还缺乏足够的实证支持, 大部分仍停留在理论论述阶段。

总而言之, 国内外对于表外业务的开展一直保持高度关注, 显然表外业务的发展大势所趋, 特别对于我国来说, 未来银行业务的重心肯定会像各种创新型表外业务转移。但是就现实情况而言, 一方面, 由于国外的监管政策包括会计准则与国内有一定差距,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国内发展当作指导, 但是毕竟发展情况和趋势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 当前国内还缺乏从现实案例出发, 以现实业务中暴露的风险, 加之与现有会计准则对比, 来凸显出一系列核算上的漏洞和业务暴露的风险。

当前我国确实中小商业银行在表外业务的发展上走在了前头, 而也因此存在着存在的一定的隐藏风险。起初国内的对此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表外业务自身的风险, 如信用风险。黄光聆 (2010) 就认为表外业务对银行的声誉风险很大, 一些商业银行认为表外业务, 特别是金融中介服务业务不动用银行的资金, 只是收取中介费用, 不承担任何资金的风险, 因此对银行来说, 不存在任何风险。其实在我国当前情况下, 很大一部分民众把银行信用和国家政权信用对等, 在表外业务的开展过程中如果销售人员存在无意的或者刻意的夸大产品描述, 就很有可能损害银行的声誉, 一方面流失银行客户, 另一方面甚至造成社会动荡。关于信用风险上的论述, 吴学文、郑静、蒋川 (2011) 认为从表外业务的分类来看, 担保类业务体现出的是商业信用向银行信用的转化, 是以银行信用来保证商业信用, 实际上是银行承担了第三者的当前责任;承诺类业务的实质是银行在未来可能要承担信用风险头寸。也就是说, 表外业务能够转化为表内贷款, 只是在特定的事件发生之前, 表外业务所可能带来的信用风险并未体现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 因此, 表外业务往往给人一种错觉, 即收益大而风险小, 而实际上, 只是表外业务风险的隐蔽性较强。加上目前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压力较大, 为了应对贷款规模和风险资产的双重约束, 部分商业银行充分利用表外业务不受贷款规模限制的特点, 大力发展表外业务, 如超常规办理国内信用证, 延长代付期限、对税票允许使用复印件、对部分优质企业的费率实行一定优惠等, 在极大推动业务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风险, 如银行内部继续放松管理, 很有可能导致风险在某一时段的突然爆发, 给银行带来颠覆性的系统性风险。

此外, 另一部分学者也通过具体实证研究来显示业务风险, 钟献兵 (2013) 就通过对玉溪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调查得到数据, 2012年末, 全市委托贷款逾期率为3.8%, 高于全市不良贷款率2.8个百分点。而且这些业务资金一般来源复杂, 可能由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和信贷资金构成, 在运行机理上实际形成了一个资金环链, 在经济运行下行期间, 容易在某个环节出问题而增加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此外表外业务的层出不穷还加剧了资金流向落后产能的风险, 因为表外业务很多更多的就是为了追求高收益。

我国资本市场正在日趋成熟, 市场机制也逐渐趋于完善良好, 在整体大环境下, 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仍将日益发展, 其面临的风险问题也会逐渐增多, 并且多变。在不断变化的经济与金融环境中, 做好足够的风险问题研究和风险应对工作成为重中之重, 这将会给银行管理层和相关监管机构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 根据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 (2013) 显示, 截至2012年末, 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业务 (含委托贷款和委托投资) 余额48.65万亿, 比年初增加8万亿, 增长19.68%。同期商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为51.7万亿, 整个银行业贷款余额为68.59万亿。显而易见, 银行表外业务可以用井喷式发展来形容, 银行表外业务总量正在逼近表内信贷总量, 换言之, 表外业务正在越来越大的影响银行的经营状况, 甚至进而影响整个金融市场。对于我国的现状而言, 金融市场仍在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 诸多制度和监管的漏洞以及投资者素质的参差不齐造成了当前发展前景光明的同时也在孕育着巨大的风险:首先, 表外业务由于其不被资产负债表包括在内的特殊性, 造成信息批露不够透明和完整, 容易引发内部风险, 由于监管的缺失, 放大了相关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其次, 表面上银行没有投入资本参与表外业务的实施, 实际上是以银行信用担保商业信用, 而在我国当前很多投资者还把银行信用和国家信用对等起来。所以说, 实际上表外业务的风险极大, 只不过隐蔽性强。再者, 由于表外业务的日趋多样性以及不断创新造成的复杂, 导致银行的一线相关从业者并没有足够的操作能力, 从而造成较严重的操作风险。

另一方面, 对于我国的金融市场而言, 商业银行仍旧是最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 而表外业务的日益发展壮大, 无疑应引起相关从业者以及监管者更多的关注和警觉。换言之, 稳定金融市场的关键就在于稳定安全的商业银行, 而稳定安全的商业银行最大的挑战就是层出不穷的表外业务创新。而当前现实市场环境下, 例如商业银行在一些基础表外业务上已经开展了大量诸如“银证合作”的通道业务, 而其目的除了扩大盈利, 很大一部分上也为了把表内资产像表外转移, 以减轻监管压力。与此同时,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表外业务的发展大势所趋, 那么在这种大的趋势下, 我国商业银行应如何进行风险应对呢?以下是笔者的几点建议:首先, 相关从业者应该规范自身业务操作行为, 提升业务技能以降低操作风险;其次, 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层应该进行内部管控, 在改善银行盈利和经营状况的基础上, 保持对风险的高度警觉性;最后, 相关监管层可以从监管政策上入手, 与时俱进的更新监管标准, 从而促进表内业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信证券研究团队.2013年中国银行业投资策略分析——超越悲观预期, 分享稳定增长[J].

[2]钟献兵.银行表外业务隐藏风险应予关注——以玉溪为例金融经济[J].金融经济杂志, 2013.

[3]胡凯, 赵俊.从风险资本理论透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控制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J].新会计, 2011, 5.

[4]叶江山.农村商业银行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思考[J].中国外资, 2013, 3.

[5]黄光聆.浅论银行表外业务及其风险[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10.

8.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理财业务浅析 篇八

关键词:表外理财业务 现状 分析

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理财产品已经成为居民替代存款所选择的家庭金融投资的主流产品。居民不再依赖存款获取利息这一传统增值保值的方式而是选择购买理财产品来达到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理财产品的高收益也意味着高风险,尤其是大量反映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外的理财产品。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理财业务概述

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理财产品分为表内和表外两种,表内理财计入资产负债表,而表外理财不计入资产负债表。表内理财通常以结构性存款科目反映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交易性金融负债项下,如投资货币市场和国内市场的“保本”型等理财产品、银行不承担风险的代客理财资金等。此类产品为商业银行自营并承担主要风险,投资者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小,归属于资产负债表的负债类。表外理财通常以备忘、备查类形式反映在资产负债表表外,如收益较高的“非保本”型等理财产品。此类产品大多属于银行代理经营的中间业务,银行收取手续费,对于银行来说并不构成信用或市场等风险,而是由投资者承担亏损风险,归属于资产负债表的表外项目。

二、表外理财业务现状研究

(一)发展规模较小

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规模较小,业务品种较为单一,表外业务规模占比较低,主要是传统的服务性和风险性业务。在咨询业务方面,为企业担当财务、投资顾问,提供合并、收购、重组等咨询服务很少;各类货币互换与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等新兴表外业务未得到有效开展。

(二)易产生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筹集资金,通过与信托等机构的合作,将资金以高收益投放给需求方。理财产品短期负债与长期投资的期限错配,可能使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到期之际,发行新的理财产品来满足到期理财产品的资金兑付需求,以满足循环交易。一旦老的理财产品到期,而新的理财产品不能足额发行,为了维系理财产品的资金链循环,商业银行往往会借助于银行间市场资金拆借,加大对同业业务的需求。这种资金运作方式使商业银行在短期内获取可观收益,但是易造成流动性风险,使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面临巨大压力。一旦出现流动性问题,理财产品的违约或亏损风险暴露,直接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经营形象,侵蚀了商业银行的利润。

(三)造成银行监督压力

银行发售的高利率理财产品以及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产品吸引了很多投资者,但是投资者对其资金投向及运营情况几乎一无所知。银行表外业务的信息披露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的判断力,导致产品购买的盲目性,投资者对可能产生的投资风险没有足够的认识。此外,商业银行容易将理财业务从表内资产转移至表外,主要出于规避合规风险、加大存款规模、摆脱贷款额度制约等目的,干扰了货币政策调控和银行行为监管,给监管当局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和挑战。

三、规范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主要对策

(一)丰富理财产品的业务种类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产品开发要按市场机制进行,并从有针对性地满足客户需要着手。应尽快建立严格的按新产品开发程序进行表外业务产品开发的机制,借鉴西方先进的表外业务,创造有效需求,推出创新产品、扩大表外业务规模,加强发展投资咨询等中间业务,转变传统以利差为主要盈利方式的经营模式。

(二)防范理财产品的流动性风险

《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商业银行应实现每个理财产品与所投资资产(标的物)的对应,做到每个产品单独管理、建账和核算,该规定将逐步化解银行资产池资金期限错配的风险。在此基础上,建议:一是将银行的表外信贷项目显性化,避免过度的期限错配与收益率错配。针对资金池理财产品,应该对其中不同风险、不同类型的产品组合进行“分账经营、分类管理”,从而增强资金来源与投向之间的匹配关系,将表内和表外理财业务进行科学的界定和归集。二是建立金融机构违约追责机制。针对金融机构体系可能暴露出来的流动性风险,政府明确金融机构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边界,并建立合理的市场追责机制。

(三)完善理财产品的法律法规

一是加强金融立法。近年来,银监会出台了系列办法措施,以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严格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等。但是,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监管的法律法规仍不尽完善。建议加大对理财产品的立法规定,切实保护投资者的权益。二是加强信息披露。建议强制要求商业银行披露理财产品尤其是表外理财产品的信息,详细披露理财产品的筹资规模、资金投向、风险等级等,建立完善的事前、事中、事后信息披露制度,促进理财业务健康发展。三是严惩违规行为。对于一些违规操作,通过专业手段损害投资者利益的银行和相应的从业人员必须加以严厉打击。

参考文献:

[1]薛永明.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现状及措施[J].国际金融,2013(9)

[2]施蓓.银行表外业务风险分析——以理财产品为例[J].金融经济,2013(18)

[3]权俊良.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趋势及对金融调控的影响[J].金融纵横,2013(10)

[4]冯梅.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调查与研究[J].西部金融,2013(3)

上一篇:内向的人如何做职场交际能手?下一篇:银行合规文化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