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用9篇)
1.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一
有关实验室的相关文件,学生实验成绩单等根据学校需要并按相关规定存档。
以下类型的文件由学院(中心)存档,保存时限根据工作需要确定。
人员管理类(人员调配、任免、考核、培训、职责等); 实验教学类(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授课日志、实验报告、实验室的各种记录本、实验室开放材料、实验教材或指导书、制度等);
仪器设备类(有关仪器设备的采购计划、申报材料、使用记录、设备图纸说明书、自制设备材料等)。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校外实习实训教学基地(以下简称实习基地)是指具有一定实习实训规模并相对稳定的适合高校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的校外重要场所。实习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实习实训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校外实习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特制定本规定。建设实习基地的原则
实习基地由学校或学院与有关企事业单位协商共同建立。
2.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二
(一) 养成优良的人格品质
创新型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在培养教育中应把指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放在首位, 注重培育学生的爱国、诚信、责任等情操和创业、协作、奉献等意识, 加强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文艺术教育, 培育学生健康优良的人格品质。
(二) 掌握扎实的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是大学生进行实践和创新的基础。只有掌握本学科的基础及专业理论, 才能为实践和创新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撑;只有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向, 才能找到创新的思路和方向, 确保创新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大学生学习掌握丰富的自然科学、人文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是开展实践活动和取得创新成果提供基础保障。
(三) 培养敏锐的创新意识
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目的, 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创造性发展, 激发学生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 在课堂教学、实习实践中形成创新的意向、愿望和设想, 提高学生对创新与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认识水平, 培养学生不安于现状、奋发向上、勇于探索未知问题及未知领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应有的内涵。作为一种教育理念, 其实质在于培养人的创新素质, 有鉴于此, 笔者认为, 创新素质包括四个子系统:创新的动力系统、认知系统、个性系统和行为系统。创新意识的培养会引导学生抓住机会, 用创造性的判断力、广博的视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意识保障。把创新意识引入创业教育, 就是要教会学生一种方法、一种思维模式, 至少可以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和潜能。
(四) 锻造较强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是在学校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能力, 包括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完成学业要求, 进行综合实验和技能训练等自主学习能力, 以及拓展认知领域获取新知识、新技能, 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能力等;二是在校期间社会实践活动中参与社会生产、生活领域拓展过程中所获得和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完成某项工作和任务过程中所获得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二、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理念
(一) 以生为本的理念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是学生, 需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和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规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构建以“个性化学习”为主导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潜能。
(二) 教书育人的理念
坚持教书育人的理念, 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师的第一天职, 强化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观念, 通过推动教授、名师上课堂, 营造尊教、尚教、爱教、乐教的浓厚氛围, 使更多的优秀教师能够主动积极地研究和实施创新教育。
(三) 以创新为核心的理念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创新, 基础是实践。以实践为基础, 及时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新动向, 加强实践性环节, 产、学、研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创新教育为重点, 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灌输到学生大脑中, 把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中, 落实到具体实践中。
(四) 以成才为目标的理念
以成才为目标, 以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根本任务, 围绕学校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定位, 充分体现学校、学院、专业的优势和特色, 牢固树立“院系是人才培养主体”的理念, 倡导全员育人的氛围, 把创新教育和能力培养贯穿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中, 精心设计, 锐意改革,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也是运用学习的理论知识的唯一途径, 也是创新的源泉。创新能力培养离不开实践, 是在不断地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实际是实践到创新、创新到实践的过程。高校必须树立明确的实践意识, 重视实践, 加强实践教学, 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巩固理论知识, 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是构建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石。
三、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 优化专业设置
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为核心, 改革和优化专业设置, 完善学科布局结构, 促进学科的交叉和综合, 紧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发挥学校优势和特色, 科学设置专业。
1. 科学定位。
根据国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要求, 进行调研和科学论证, 汲取国内外先进经验, 结合学校实际, 突出专业特点, 科学设置专业。
2. 校企合作。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加强校企合作, 优化专业设置, 使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 为地方经济、科技和文化建设服务。
3. 拓宽口径。
拓宽专业口径, 灵活设置专业的方向, 宽方向厚基础, 丰富学生基础知识, 增强学生的择业范围和适应能力。
4. 科学评价。
高校的专业设置需有科学的评价体系, 以人才培养质量、专业的招生就业情况为主要评定依据, 对所设专业进行定期评价, 实行“优存劣汰”制, 优化学校专业结构。
(二) 完善课程建设
建立“横向+纵向”双向维度为结构特点的课程体系, 加强基础, 拓宽口径, 培养创新能力, 提高实践技能, 增强适应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自主学习空间, 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横向”课程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 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纵向”课程体现专业不同方向人才的分流培养, 体现个性。
“横向”课程由公共基础课程、能力素质课程和自主选修课程组成。公共基础课程, 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核心, 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借鉴国内外通识教育的先进经验, 结合实际, 精心构建由公共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能力素质课程,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 构建由就业指导课程、创业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职业素养课程和博雅课程等构成课程模块, 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自主选修课程, 以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为核心, 打破学科壁垒, 加强学校之间、学院之间和专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 科学合理地规划与建设相关学科选修课程, 为学生广泛自主选修课程创造条件, 拓宽学生的学科专业基础, 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纵向”课程由专业和技术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及实践课程组成。专业和技术基础课程, 以拓宽和强化学生学科专业基础为核心, 精心设计二级学院课程平台, 课程包括相关学科基础课程和技术基础课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学科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设计专业课程中适当扩大选修课的比例, 允许学生跨学科专业、跨年级选修一定数量的课程, 增加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专业方向课程, 以促进学生专业和个性发展为核心, 学院根据学科专业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按社会需求设置若干专业方向课程模块, 相互联系、逐层递进, 构建由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构成的专业方向课程。实践课程,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 强化实践教学, 根据专业特点, 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提高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学时比重, 开设选修性质的实践教学项目, 鼓励单独开设实践教学课程, 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方式和途径, 提高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社会调查等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率。课外研学作为实践课程的补充, 以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学科竞赛、技能训练等研学活动, 在实践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 成立专门的实践创新教育研究机构。
学校可每年遴选若干实践创新教育课题, 鼓励和支持相关教师开展广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总结实践创新教学的经验, 不断加强实践创新教育。
2. 建立激励教师开展实践创新教育的机制。
为在实践创新教育教学中实现新突破和做出新贡献的教师设立专门奖项, 在年度考核和职称评定中, 将实践创新教育列入其中。
3. 加强针对教师的实践创新教育培训。
加强教师的培训, 聘请国内外实践创新教育名师为“实践创新导师”, 不定期到学校开展专题培训、学术交流。组织教师到兄弟高校和国外进行访学等, 提升教师的实践创新教育水平。
4. 搭建实践创新教育的校内交流平台。
定期开展以学科内或跨学科为形式, 以沙龙、竞赛等为方式的校内交流平台, 让沟通交流覆盖每一位教师, 真正做到全员投入。
(四) 加强实践创新基地建设
1. 完善校内实践创新基地建设。
充分挖掘学校现有的科研实验、教学平台等资源, 完善实践创新基地建设, 鼓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创新, 建立惠及每位学生的资源共享制度。
2. 拓展校外产学研合作基地。
加强高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多方合作, 对现有就业创业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等进行整合, 建立稳定、高质量、适合不同专业的产学研合作基地, 形成长效互动共赢机制, 强化基地在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
3. 鼓励学生依托基地开展实践创新活动。
可梳理校内外各类实践创新基金、计划, 加大创新实验计划、实践创新学分等制度的宣传和实施力度, 建立更加开放、灵活的制度, 使学生真正走进实践创新基地, 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五) 丰富“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更多体现学生自我, 重视学生在各类课外活动中灵活运用知识, 有针对性地拓展课堂相关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帮助学生在独立实践中获得学问以外、学问以上的智能, 最终实现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1. 完善两个课堂统一机制, 促进课内课外协调发展。
将第二课堂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文化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研训练以及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等, 全面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课内与课外的互动、智力与非智力的协调发展。
2. 建立创新实践基地,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实施学生实践创新计划, 高校需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就业创业基地建设, 筹设创新创业基金, 设立创新学分、实践创新奖和学生创业园, 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和产学研联合培养示范基地, 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3. 实施课外创新行动计划, 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专业竞赛, 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科技作品竞赛、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等重大竞赛, 在竞赛中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4. 建立创新教育专项基金, 提供创新培养资金支持。
高校出台相应的政策, 鼓励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 鼓励教师参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 并在相应政策上有所体现。技术开发以及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设立活动基金, 鼓励学生开题立项, 从事科学研究。
(六) 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
1. 构建全面发展的学生评价体系。
按照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在考查学生知识获得与智能增进的同时, 在评价体系中有机地增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精神与协调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指标。
改革单一量化的评价方法, 采用灵活多样的质性评价方法, 特别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及时发现学生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与变化,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发展动力。
2. 进行考试制度的改革, 确立考试在能力培养中的导向。
考试内容全面覆盖知识、能力、潜质, 有利于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评价。考试方式根据课堂内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 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在成绩评价上, 形成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创新精神形成的学生考试评价体系, 客观科学地反映教与学的效果, 充分发挥考试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导向作用。同时, 对考试的结果加强分析指导, 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形成激励性的评价意见或建议,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构建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要实现对学生全面的、人性化的评价, 关键在教师。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需要新的教师评价体系来支撑。根据学生全面发展水平的提升来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 把对教师教学评价的关注点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学习知识的获得、过程参与、情绪的体验以及合作与交流等诸多方面, 不断强化教师自我教育、自我监控与自我反思的意识与能力, 逐步建立符合发展性评价要求的教师评价新体系。
4. 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
建立科学的学生管理评价体系, 充分发挥评价工作的导向作用, 推动教育观念的转变, 重点突出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教学管理的制度设计上, 充分考虑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制定政策导向促进学生才能和潜能的发挥,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志广, 刘效梅.试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途径[J].教育与现代化, 2007, (4) .
[2]杨亮涛, 祖英利.基于课外科技活动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 2012, (6) .
[3]黄传常, 刘臻.利用高校校办企业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J].当代教育科学, 2012, (13) .
[4]职会亮, 马超, 施宏伟.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途径与未来[J].文教资料, 2011, (6) .
[5]林海峰.深化实践教学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J].继续教育研究, 2012, (6) .
3.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三
我校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教育大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采用高效课堂模式,老师们在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千方百计的进行变革,取得一定的成效。我们语文教师不但探索教学方式的创新,还积极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语文课堂采用一些巧妙的课堂设计,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的教师教《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就设置了孔子及他的四个弟子席地而坐的场面,在配有轻音乐的气氛中,孔子向四个弟子分别问他们的志向。课堂上每一位学生就进入了古人教学的情境之中,可以感知孔子和弟子平等和谐的气氛。有的教师教《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再别康桥》时,采用诵读式教学,先裸读,再美读,再熟读,再背诵。有的教师教新闻、报告文学单元时,让学生在掌握基础、把握文意的情况下,找出新闻的五要素:标题,导语,背景,主体,结语。学生可用少量的时间,掌握一个单元的内容,效果明显。有的教师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抓住文章的过渡句:“这个人的逝世对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由此解读文章。就整篇文章而言,反映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的内容在文章的最后,而教师讲解这篇文章时,则把反映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的内容挪到前面,把历史科学的内容放到后面。这样,学生对文章结构就会有清晰地认识,就会真正把握过渡段和文章内容的紧密联系。有的教师复习语音时,将方言的音调跟普通话的音调进行对照,对方言的音调如何转换成普通话的音调,做了具体而深入的解析,既避免了学习语音的枯燥,又让学生明白了方言跟普通话的转换规则。有些教师在课前进行3到5分钟的发言或背诵。课堂有了变化,有了创新,学生就产生了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率就会明显提高。
2.新课改实行的高效课堂模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上进行情境导入,学案导学,小组讨论,结果展示(在黑板上),知识检测,课堂小结等环节。教师鼓励学生积极讨论,踊跃发言,尤其是探究题从多方面解读文章,让学生明白,“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学生从其他同学对文章的解读中,明白语文阅读的创新,明白事物的复杂多样。
3.提倡质疑问难,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识到旧知识,此类到他类,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丰富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然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语文教学就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多方面的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发现课文中的难点、疑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写作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写跟别人有不同见解的文章。我们让学生广泛阅读优秀散文、优秀作文,“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有了见识,方能表现于作文之中。鼓励学生写标题新颖,立意高远,材料新鲜,反映时代精神的不同于他人的好作文。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创造新形象的过程。通过写作形式多样的想象作文,增强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用“假如我有一双翅膀”、“未来的我”等题目练习作文,可先让学生阅读科幻作品,学生具备了想象能力,写作时就能胸有成竹,把脑中的形象转化为语言文字,写出的作文就会有很强的形象性、故事性。
3.练习创造性语言。让学生多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把作文写活,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如有些学生作文中化用古诗创造出这样的句子:“晴空一蛙排云上,要留芳名满乾坤。”读来新鲜有趣。
4.作文体裁的创新。用故事新编的形式作文,我们班有些学生写了《屈原的忧与爱》《昭君的选择》《鲁提辖倒拔杨柳新编》等;用童话、书信、戏剧的形式进行写作,有的学生用童话写了作文《青蛙的自述》,用书信写了作文《写给未来的我》等。还可用病历、日记、广告、药品说明、表格式等形式来写作文。
总之,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就会活跃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一旦动起来,各种方法就会想出来,他们就会时时新,事事新,走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
4.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四
——小学科学课素质教育的可行性方案
三洪奇小学
田海艳
在如今的教育中,喊得最响地要数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思维又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没有创造性的思维就不会有创造性的行动。第三次全教会也明确指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科学学科是对小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培养和提高的一个重要阵地。为此,在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在科学课中有很多可以研究的地方。
一、设疑激趣,提出假说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情境,制造“悬念”,放手让学生观察、实验、思考,让具体的自然事物、有趣的自然现象紧紧吸引学生,激活学生思维,从而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指导探究,丰富感知
实践、探索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要让学生去创新,就必须放手让他们自己实践,勇于探索。如何保证学生能够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实践、探索呢?在于教师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所谓有结构的材料,是指这些材料在使用时能揭示自然现象间的某种关系。
三、启发思维,讨论探究
1、引导思维发散,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指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不依常规地去思考问题,它反映思维的宽度广度。发散性思维即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份,它指对同一个问题探求不同的解答方法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方法的发散。要求学生思考解答某个问题的种种方法。如在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时,由于蚂蚁是活的动物,一停不停地在爬行,而且身体又小,很难让它静下来观察,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到多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角度的发散:科学课中,为了得到某种事物的特征,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角度来进行观察。
2、教会学生联想,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指善于迅速地引起联系建立联想善于依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迅速地及时地调整原有的思维过程。联想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指从一个问题想到另一个问题的心理活动,教会学生各种联想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重要方面。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一事物或概念想到其相近的事物或概念。如学生在观察蜗牛时,从蜗牛的外形想到鼻涕虫、螺丝、田螺等动物。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由一事物想到在性质和形态上相似的另一事物。如,在对水的观察中,联想到类似于水的其它液体,就像酱油、菜油、醋、汽油等;学生学会了联想,丰富了想象能力,思维变的灵活了,敏捷了。他们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堂上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学生不让教师告诉答案,总是说:“让我自己想一想,看我想的对不对”。
3、突破常规想象,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独创性是创造思维的根本特征,它指敢于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有知识范围的羁绊和思维过程的禁锢,善于把头脑中已有信息重新组合,从而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产生新成果。
4、珍视独特见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珍视自己的独特见解,珍视对教材、对问题、对教师、对学习方法等的独特理解、体验和感受。做到不人云亦云,不唯书,不唯师;敢于否认教材、敢于否认前人的经验、敢于否认教师、敢于否认自己和同伴。
四、创新思维的发展与训练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儿童提问表明儿童在对事物进探索、思考在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正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也是儿童创新思维的开端。质疑问题难本身就蕴含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疑才能提高,有疑才能思考,有疑才能进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大胆提出问题。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我的观察》后,有学生会提:我们的骨头是怎样生长的?心脏为什么会跳动?问题多得让你会不知所措。
2、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联想能力。在科学课堂上,学生可以从观察物品的形状、颜色、大小,联想物品的用途是什么。可以从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联想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从观察小动物的外形,联想小动物的运动方式。(2)、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
我们每一堂课都离不开学生的观察活动,学生进行观察之后,一般都要进行一些描述。那么在描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对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时重点训练学生的说的能力,在一个学生进行语言描述时,让其他同学进行仔细地听,听一听他的描述与你的观察一样吗?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或你有什么不同的描述方法。你想进行哪方面的补充?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听的能力。
(3)、在语言描述训练中丰富学生想象力。
儿童时期是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儿童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的。所以,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但这个想象要根据事实来展开,不是凭空捏造。
(4)、在语言描述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口语描述训练中,教师要求不模仿,不重复别人的句子。从课的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对同一问题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要求学生在对事物特征或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时,尽量不重复别人的语言,从不同的观察点来进行描述,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如对我的大树的观察时,大部分同学都是围绕树的特征和树上有什么来进行观察,而有个别同学他却树在校园中有什么作用来进行观察分析。
3、在动手操作中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儿童的思维源于儿童的动作。正象人们常说:“心灵手巧”其实手巧也会使心更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儿童的智慧在儿童的手指尖上,手是儿童思维的镜子。因为手的动作是和思维活动直接联系的,信息从手传导到大脑,又由大脑反馈到手,二者之间是双向联系,这种联系越多越能促进两方面发展。因此,积极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对于思维发展是极为有力的。科学课要求学生动手的活动也是很多的,这正好给学生创造了动手的好机会。如拓树皮,印一张完整的叶等。
五、创设有利于创新思维的新型师生关系
现代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是有独立人格的人,尊重爱护他们,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于发表独到见解,敢于标新立异。得到创新后愉快情感的体验。
1、倡导教师要有民主的教学作风创设情感交融的课堂气氛。教师要给学生参与表达创新的机会,不要把个人意见强加给学生,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唤起学生创新的兴趣,要给每个学生评价的权力,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无错原则”。对学习落后的学生的发言以表扬和纠正为主,不要简单批评。学习成绩不良学生发言时,不一定一次就能回答上来,教师要有耐心,可以降低问题的难度,让他们想一想,给他们答对的机会或让成绩好的同学进行帮助,消除他们的自卑感。教师禁止用“傻、笨、差”等挫伤学生自尊心的语言。多用信任,鼓励的语言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在班级中创设同学平等互助的氛围,使他的潜能得到发挥。让他们学会思考,尝试创新。再说,平时成绩较差的同学,成绩虽然不好,可有的在动手能力或思考问题的方法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2、注重课堂师生的交往。
教师要多鼓励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广泛交流,放下教师的架子,与学生共同参与观察探究活动,在交往中提倡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合作、帮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要多运用鼓励性评价。
在科学课上,对事物的观察过程中,有的可能教师自己都没有想到,或是自己也 从未看到过,从这种角度来说,教师也是一个初学者,与学生是完全一样的。再说,在科学世界中,无所不有,没有一个人敢说什么都懂,什么都会。所以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是学生的朋友。敢向学生学习
3、敢打破各种条条框框
教师要是能够打破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条框框,开创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定会得到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目的是要孩子知道知识是什么。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们把认识知识是什么倾向于研究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综合分析等更方面的能力。
5.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五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为什么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这是由知识经济本质特征决定的。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不仅是企业,也是个人的生存能力。诚如思科系统公司总裁约翰·坎博斯所说,在这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的吃慢的”,不会创新,就是被吃的“慢鱼”。克林顿任总统期间也把知识经济定义为“以创意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社会的创新集中表现于以下三个方面:即从“一次性创新”向“持续性创新”转变;从“个别创新”向“系列创新”转变;从“专家创新”向“全员创新”转变。很显然,知识经济的这种创新本质,要求教育不能仅仅培养少数具有创新精神的专家,而是必须把创新精神作为一种重点的素质,普及到每个学生身上。
那么,什么叫创新呢?从理论上说创新就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成果的心理品质。新颖性和独特性是创新的品格。用中国传统的语言表示,创新似乎可以称为“独胜”。多元智能理论从科学上证明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人,强烈要求教育突破工业时代培养“标准件”的教育模式。加德纳追求的现代学校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他不是在提倡“个人中心主义”,而是“向一元化的思维挑战”,希望学校能够学会开发适应不同智能结构的有效的课程方案,最大限度地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机会。换句话说,就是要使每个学生都有“独胜”之处,即具创新品格。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另一个重点,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因为知识经济的属性是知识和经济的紧密结合,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知识的大量生产、快速传播、及时汲取和有效应用。知识经济的这种属性,要求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基本方向与经济紧密结合,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何谓实践能力?通俗的说法,实践能力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易通”融入了多元智能理论最核心的理念的新型智能观,它指出智能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尤为可贵的是,特别强调了这种智能观的社会实践性,明确地说:“在特定社会中,个人如何运用他的智能,是一个必须面对的严肃而重要的道德课题”。显然,“考易通”突破了传统智力理论多将智力视为人的抽象思维的局限,将智能与社会实践能力相融。应当着重指出的是,“考易通”还为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突出了“问题解决”的教育功能,使我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理想,而能成为有科学依据的教育行为。
6.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六
龙山区福镇路小学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明确指出:对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的任务是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提高学校科学教育质量,使中小学生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等知识。加强“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的宣传教育。发挥未成年人在家庭和社区科普宣传中对成年人的独特影响作用。
科普实验室的建设,是向学生进行科普知识宣传、进行科学实验、制作、发明、创造的场所。通过各种活动吸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科普实验室进行参观、做实验、制作、发明、创造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科普实验室的布置与器材配备方案
1、科普实验室的布置
①科学知识普及画廊,包括古代的四大发明、现代的航空航天技术以及人类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科学成果等,通过科学知识的普及宣传,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②立体化的航模展示。飞机模型、船只模型、汽车模型立体化地展示在科普实验室的墙面,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飞机、船、汽车的型号功能。使学生对这些交通工具有更加具体地了解。
③宇宙中的八大行星、太阳系、银河系等科学知识通过大幅的喷绘展示在实验室的棚顶,引领学生走进太空,走进科学世界。
④神秘的地下矿藏通过一幅幅图片展示在喷绘布上,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矿产资源。
⑤手工制作区的展板上展示的是学生的粘贴作品,下面的展示台上是学生和教师的小发明、小制作。
⑥科学实验工作台
生物展示台――展示与生物相关的标本,直观地了解生物的生长繁殖过程。科学实验教具展示台――展示科学实验的教具,便于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实验原理。
奇思妙想工作台――提供小学生进行发明创造设计的场所。
科学制作工作台――提供小学生进行科学制作的场所。
2、器材配备
①实验室可供学生做实验的实验器材。
②根据学生实验需要购置的实验用品。
③师生共同在生活中收集的实验用品。
④师生共同自制教学具。
三、科普实验室的使用
1、科学课时间由教师带领到科普实验室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
2、成立科学兴趣小组到科普实验室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① 创意生活组——对生活中的常用物品进行再创造,设计出更有创意的生活用品。
② 小小发明组——利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进行发明创造,发明出有价值的科技作品。
③ 趣味实验组――教师提供趣味性很强的实验方案或制作方案,供学生选择到科普实验室来做实验。
④ 趣味种植组――对感兴趣的植物进行种植、栽培,定期观察并拿到科普实验室进行交流展示。
3、科普实验室开放的时间为周一到周五中午和第八节课。
四、科普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
1、配备责任心强、业务素质过硬且对科学探究有兴趣的教师担任科普实验室的辅导老师。、定期开展辅导经验交流。
3、邀请校外有关专家来校进行指导工作。
4、定期派出到相关学校取经学习。
五、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科普实验室建设阶段:(2010.10——12月)
1、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以“科学与我们”为主题开展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小学生的科学水平和科学方面的兴趣。
3、确定科普实验室的布置方案,进行实验室的布置与完善。
4、确定实验仪器的购置项目,配齐相关的仪器设备。
5、制定好科普实验室的管理制度。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3——2012.12)
1、配备开放性实验室的指导老师。
2、组织学生定期到科普实验室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
3、通过科普手抄报、科普书籍阅读、科普知识竞赛等活动广泛普及科学知识,增强学生的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4、组建各年级的科学兴趣小组。
5、由指导教师有计划指导兴趣小组的学生到科普实验室开展活动。
6、展示学生的研究、实验和发明成果。
第三阶段:——总结推广(2012.12)
1、总结在科普实验室建设使用中的经验,形成论文。
2、对学生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的检测,形成报告。
3、对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进行展示、申报。
六、研究人员分工
1、赵刚,校长,负责课题的策划与指导
2、李佳霖,教学校长,负责科普实验室的建设方案制定及实施。
3、赵宇,教导主任,负责科普实验室的建设方案制定及实施。
4、刘新峰,科学教师,负责课题方案的设计与策划、实施与调控等有关具体工作
5、葛宝珠,科学教师,负责具体实施工作及相关活动的组织
6、郭文丽,科学教师,负责具体实施工作及相关活动的组织
7.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七
一、歌词的创编
歌词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并提炼于生活。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就歌曲的旋律创编歌词, 可以提高学生思维敏捷度和临场应变能力,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简单而容易见效的方式。广西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的《山歌好比春江水》, 让学生认识了我们广西的歌仙刘三姐, 了解了唱山歌是劳动人民自由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 学会了《唱山歌》、《什么结子高又高》两首山歌。课上还上了一首歌曲《年年三月是歌圩》, 利用多媒体课件我带着学生去体验了广西歌海的民风民俗, 并趁热打铁进行了一次现场对歌比赛。我让学生围成一个大圈, 分成6个小组, 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创作歌词并推荐歌手表演。启发学生可以就《唱山歌》、《什么结子高又高》这两首山歌去创编歌词提问、作答, 也可以用其他歌曲来填词。对歌比赛后, 我给获奖的3个小组奖励了小礼物, 学生都很开心。这样的课堂形式虽然有些乱, 可是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歌词创编能力、掌握曲调和旋律的能力, 可谓寓教于乐。
二、动作的创编
动作的创编包括舞蹈、律动、形体造型等肢体动作的创编。动作的创编可以培养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发散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和表现能力。比如学习《当兵的人》, 这首军歌气势雄壮、节奏鲜明、朗朗上口, 学生们很快就学会了。学生结合歌曲《当兵的人》即兴创编一套军训操, 并分组讨论、设计、编排, 有的学生还自发主动带头表演, 每组的军训操编排都不一样, 各具特色。这样的课堂形式让音乐教学贴近生活, 走进生活, 使同学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音乐的存在。
三、故事、绘画的创编
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 音乐以声音来进行表达, 用音调来刻画相应的情感动态, 构成感人的多彩旋律, 展现丰富的景色画面。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鼓励学生表达由音乐引起的联想, 并通过讲故事、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也是学生音乐创新活动常用的表现形式。
例如, 在欣赏《动物狂欢节》组曲的时候, 把重点放在了第十三曲的《天鹅》上, 先让学生聆听一遍音乐, 说一说他们感觉到的音乐情绪和演奏乐器。接着, 给学生观赏了一段芭蕾舞《天鹅之死》的表演, 再次欣赏时, 要求学生闭上眼睛, 结合乐曲,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用讲故事或绘画的方式, 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出来。经过我的诱导, 一部分学生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描绘了或美丽或悲凉的“天鹅图”, 我把几个学生表达不同情绪的画面通过实物投影做了展示, 并给予了肯定和鼓励。
四、节奏、音响的创编
音乐本来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最后又还原于生活。在生活中, 只要你留意, 音乐的节奏无处不在。进行节奏创编前, 我用一节课的时间, 给学生看了英国STOMP打击乐团的《破铜烂铁打着玩》。乐团使用的是菜刀、铁锅、水桶、垃圾桶、铁管、笤帚、篮球等寻常的物品, 甚至是破铜烂铁, 演出者连身上的衣服也是非常随意的, 他们随心所欲地打击各种生活用品, 但却交织出令人惊异的节奏, 学生们观看时常常忍不住拍手叫绝。第二节课, 给每个人发了个一次性的塑料杯, 让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每人创编一种不同的声音和节奏。有了上节课的铺垫, 大家积极性可高了, 有用笔敲的、有用手指弹的、有拧的、有压的、有刮的、有摩擦的……有个女同学还把绑头发的橡皮筋套在杯子上弹, 真是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然后让各小组成员把自己设计的节奏型统一写在纸上, 大家再把这些节奏重新排列组合、练习, 最后各组分别到讲台前作了表演。课后很多同学围着我说:真好玩, 没想到自己也能创作出这么带劲的音乐!
五、自创简易的打击乐器
自制简易乐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求知的毅力。只要善于动脑, 敢于动手, 生活中有很多可以制作简易打击乐器的材料。上学期的音乐考试就是让学生3~5个一组, 自选歌曲或乐曲一首, 用自制乐器进行音响配乐表演的。同学们制作的乐器真是五花八门, 有矿泉水瓶装上沙子做的沙锤、竹板做的快板, 有用奶粉罐做的小鼓、两个塑料桶对扣粘在一起做的腰鼓等等。我感觉到, 让学生用自己制作的打击乐器进行配乐考试, 学生们特别感兴趣, 比其他形式的考试都要积极。
以上是我在中学音乐课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探索。当然, 除了可以利用音乐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各种创新技能, 我们还可以利用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艺术创作的机会。在具体实践活动中, 增强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进一步培养出具有创新与创造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潘国宏.论音乐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音乐教育, 2000 (2) .
8.议中职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 篇八
关键词:创新能力; 培养; 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32-001
一、创新教育对中职学生的必要性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肩负着为经济发展培养一线劳动者的重任,理应认真实施创新教育,肩负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从中等职业学校自身考虑,也只有实施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才能办出特色,才能真正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人才,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学习与研究发明创新的规律和创新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之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它是从创造教育、素质教育不断衍化生成的。有人认为创新教育是高校的任务,与职业教育没有多大关系。其实,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人们的职业亦在不断变化,职业的技术含量必将越来越高。中职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种应用不仅仅是继承性应用,还应该是创造性应用。通过创新教育,使他们能够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用人单位急需的正是这样一大批既有知识,更有创新能力和闯劲的人才。
二、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现代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的来临,要求教育的职能从以继承为主转向以创新为主,从以传播知识为主转向以发展智力,培养、开发创新能力为主。现代科学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校不可能教给学生终生不变的知识。所以,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授之以渔”的观念,让学生明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比找出问题的现成答案更重要。改变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灌输式授课方式,采用讨论式、研究式、启发式、案例式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努力营造严谨、求实、活跃的教学气氛。
开展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技能的培养,需要从课内与课外两个方面着手进行,课内创新教育主要表现为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即以启发式、讨论式教學为主,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创新知识结构,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是创新教育具有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集中式的课内教学有着其固有的缺陷。为此,中职学生所进行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不仅是课内教学的重要补充和拓展,而且是培养中职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有效途径,是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的主阵地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形载体,在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第二课堂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实践性:课堂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学生注重的是理论学习,而课外科技活动则侧重实践性,即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注重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
(2)创新性:开展科技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通过对题目的理解、设计、制作、调试,每一个环节都有创新的元素,都需要学生有创新精神。
(3)协作性: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大都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织成团队来完成。学生在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学习,接触其他学科的知识。同时,科研活动本身更加要求他们明确分工、相互协作,培养了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
三、实践性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没有实践,所学的知识就不可能被内化;没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不可能得到发展。实践教学,因其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和创新性,是高等教育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在巩固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探索未知领域等方面,起着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根据本校及本专业的具体情况开展了各项实践活动,如:我们聘请知名专家或学者来我校做报告,或定期带领学生到企业、研究所进行参观科技展览、工程实践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本专业领域的前沿有较好的了解。另外,我们还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设计大赛等创新活动,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和专业相关的实际科研项目、课题,通过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受到了科学思想方法的训练,科学研究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的技能训练。我校电气专业学生有20%-30%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调研、试验、调试、数据分析与处理等工作,在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帮助下,学生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开拓了视野、了解前沿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2011年,电气工程专业有60%的学生参加我校设立的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以教师指导为辅,学生实践活动为主体的原则,调查显示,参加创新基金项目的同学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并且,这些同学能很好地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融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实践证明,参加过教师的科研项目、创新的学生在实践创新中的视角更为开阔,思考问题更全面、更深刻,与没有参加过项目训练的学生相比,他们的起点更高,综合创新实力更强。
作为培养初中级技能型应用人才的中职学校,更要充分发挥科技活动的优势,发掘中职学生的智慧,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形成,这将会使我们的学生进一步脱离僵化、凝固、依赖的生活,走向更加灵活、多变和自主的创新生活。
参考文献:
[1]黄廷忠.浅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育探索,2001,18-19
[2]夏昌祥.中职院校开展创新教育的实践探索,2006—03—23
9.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九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典型报告
创新的主体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培养人才重要基地的高校,应当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探索,以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长期以来,在许多人的眼里,只有听老师和父母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应试教育体制,教师重视传授知识,把学生的大脑看作是储存知识的仓库,在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书本上形成知识的传授,忽视理论联系实际,不重视社会实践的参与和体验,缺乏对动手能力的培养;考试中以已知知识的记忆为主,评分以教师制定的标准答案为标准,不重视学生的发挥和创新;升学以一次定命运的高考为衡量标准,不重视学生的特长和综合素质。这种循规蹈矩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国加入WTO后,社会对具备综合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增大,市场经济的就业渠道以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为主。现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越来越重视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培养创新人才,学校也反省和思考高校教育本身存在的不足,着力研究和解决高等教育面临的新问题,许多学校努力采取引进先进的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以教育创新来实现创新教育。大学生随着社会的需求和就业的压力,意识到自己应具备的素质和承担的社会责任,非常重视创新能力的提高,社会需要创新教育。
创新对一个国家来说显得极其重要。创新惯穿于人类发展的任何时期、任何角落,它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社会发展的枢纽、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加速了社会的进步,丰富了社会的财富。一个国家只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创新就要被陶汰,就要被消灭。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在新时代中,各行各业都在飞速发展,如果没有创新精神,是难以适映现代社会的。所以说,勇于创新是中学生应具备的新形象。
除了创新,实践也很重要。有了新方法,不去实践,也只是夸夸其谈,毫无实际意义。学校之所以重视我们中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就是想让我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将新的创意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有利于我们良好素质的培养,同时,我们创新能力也得到更好的发挥。而且,我们能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知识,只有你亲自做了,体验了,才会有新的感受,“绝知此事要躬行”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重于实践也是中学生应具备的新形象。创新和实践,我认为它们最根本在于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中学生必须做到的。一个不热爱国家和人民的人,又怎能谈得上具备新时代的新形象呢?如果不为人民服务,他心中只有自我,是难以有所作为的。有些中学生认为要为人民服务就得大有作为,其实不然,只要能补一块砖,添一片瓦,都是可以的。所以说,为人民服务是中学生应具备的新形象。
在学习中有几点特别重要:一是迅速充分有效地选拔、储存和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二是怎样利用它来解决问题;三是怎样打破常规重新组合,利用它来创造新点子;四是在所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更多更广泛地掌握一些立足社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如创业、法律、工商、税务、外语、驾驶等相关的知识。
应给大学生尽可能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以提高大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对大学生的要求不仅在于“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加强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特别是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本领。还应重视实践的作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采取“产学研”一条龙方式,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主动与产业界和科研单位合作,或者学校自建科技企业,或者接受企业在学校建立研究机构等,努力为学生实践活动创造条件。
【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荐阅读:
论音乐专业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11-17
英语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和实践论文09-27
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09-30
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07-24
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能力的实践与实效研究08-26
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08-31
关于科技创新的思考和浦东的实践08-29
贯穿创新意识与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10-21
广西大学社会实践学分和创新实践学分细则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