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代代传课件

2024-07-19

民族精神代代传课件(精选7篇)

1.民族精神代代传课件 篇一

民族精神代代传系列征文

伸出你的双手,还人间一片温暖

作者:五6班樊舒颖

只要还有能力帮助别人,就没有权利袖手旁观。

当你给别人某种帮助,你的精神才能变得丰富。

无论是朋友或是生人遭到了危险,我们都要大胆地承担下来,尽力帮助人家,根本不考虑自己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题记

故事一

林浩是映秀镇渔子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他学习成绩很好,一直是班上的班长。在汶川5·12大地震发生时,小林浩同其他同学一起迅速往教学楼外转移,还未及跑出,便被压在了废墟之下。此时,身为班长的他在下面组织同学们唱歌,安慰因惊吓过度而哭泣的女同学。经过两个小时的艰难挣扎,身材矮小而灵活的小林浩终于自救成功,他爬出了废墟。但此时,小林浩的班上还有几十名同学被埋在废墟之下,9岁的小林浩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惊慌的逃离,而是又镇定的返回了废墟,将压在他旁边的两名同学救了出来,交给了校长,在救援的过程中,小林浩的头部和上身有多数受伤,但小林浩表现出了与年龄所不相称的成熟和镇定。当被记者问到为什么去救人时,林浩平静地说:“因为我是班长!如果其他同学都没有了,要你这个班长有什么用呢?”

这只是汶川大地震中精彩救人的一幕,在小林浩身上那股舍己救人、临危不惧的精神让我由衷的敬佩,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几千年来

一直流传,生生不息。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炎黄的子孙,更让我为同龄人感到骄傲。林浩,一个和我一样大的孩子,支撑起全班同学“一定要活下去”的信念。老师经常教育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亲人,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要学习那些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好行为,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需要我们伸出双手来帮助他;在别人有危险的时候,需要我们挺身而出。是的,在四川大地震时,我们的解放军叔叔做到了,他们日夜奋战,抢救那些埋在废墟下的人们;我们的老师们做到了,他们为了解决自己班上的学生,牺牲了宝贵的生命;我们的同龄人林浩也做到了,他想办法鼓励同学坚强乐观,帮助同学树立信心,等待救援,他伸出自己的双手,在废墟底下救出了两位同学……

故事二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广东佛山南海广佛五金城,天空渐暗,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两岁的小女孩悦悦刚从幼儿园回来,妈妈收衣服去了,小悦悦像往常一样一个人在家门口的巷子里玩耍着。厄运突然降临了,一辆迎面驶来的面包车猛然加速,将小悦悦撞倒卷到车底,右侧车轮从悦悦的面部碾过。痛苦的小悦悦已经无力大声呼喊妈妈,更无力挣扎着爬起来。一个目击者从她瘦弱的身边走过,看都没看一眼,又有两名路人走过,同样冷眼漠视。这时一辆小型货车开了过来,司机好像没有看到无助的小悦悦,再次从她身上碾压过去,此时小悦悦已经一动不动。接着七分钟里有10多位路人从她身边走过,每个人只是看了看,没有人伸出援手,哪怕是打个电话求助。生死关头,一位身材矮小的捡破烂的阿婆发现

了小悦悦,她立刻放下手里的麻袋,试图扶起小悦悦,但悦悦已经瘫痪,她只好向四周呼救,可是没有人站出来,她把小悦悦从路中间挪到路边上。这个时候,小悦悦的妈妈惊慌失措地跑过来,抱起小悦悦疯一般地冲向医院。可惜,在10月21日的午夜12点32分,小悦悦与人间告别。

这是前些天发生在广东佛山真实的一幕,这一幕让人痛彻心扉,心灵受到巨大的冲击。这几天,我的脑袋里一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问号,心情也犹如大海上的波浪翻卷,冲刷着记忆的贝壳。看到小悦悦的命运,我不禁想问:我们中国人究竟是怎么了?那么小的孩子倒在血泊里,多么需要有双手伸出来,帮助她呀!在大地震发生的时候,我们小孩子都能伸出自己的双手,尽自己微小的力量帮助废墟底下受伤的同学,可是,让我气愤的是小悦悦等来的却只有冷漠的眼神!现在,带着悲哀和无助离开人间的小悦悦一定是去了天堂,她一定化成了一个美丽的影子。也许她的幼小的心灵里会充满着对人间的疑问和不满;也许她会质问那些见死不救、冷眼旁观的叔叔和阿姨;也许她会对最后见到的陈贤妹阿婆说一声:谢谢!是你让我知道了人间还有一点点的温暖。好人一定会有好报……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文明的传统,有着“一方有难,八方来援”的优良古训,在当今道德缺失的年代,我们作为小学生——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在这里呼吁:叔叔阿姨们,哥哥姐姐们,请停下您的脚步,伸出您的双手,还给人间一片温暖,一片真情吧!要知道,只要还有能力帮助别人,就没有权利袖手旁观,当你给别人某种帮助,你的精神才能变得丰富起来。

(此文获得龙华街道征文比赛 等奖)

2.民族精神代代传课件 篇二

“你看, 这泵房里有40多个蒸汽阀门, 以前都是开到最大, 现在, 我们把阀门开度调到能保持装置生产的最低水平, 半年就能为企业节省近200万元成本!”5月5日, 在吉林石化染料厂苯酚车间, 化工三班班长、公司劳模刘玉, 饶有兴致地带记者参观了他最新的节能创效小成果。“最轻不过麻袋毛, 蔚为精神力千钧。精打细算、勤俭持家, 可是几代吉化人留下的‘传家宝’!”刘玉说。

提到麻袋毛, 得从吉化第一代优秀工人于德泉说起。1952年, 吉化染料厂老工人于德泉, 到处捡废旧零件, 为装这些破铜烂铁, 他甚至用捡来的木板头钉了个仓库, 支上一张床, 住到了里面。日复一日地捡, 年复一年地修, 几年下来, 他回收废铁80吨, 修复各种部件1600多件, 补好麻袋5000余条, 不能再缝补的便铡成麻刀用于和泥, 累计积攒麻袋毛2000余公斤……吉化的“麻袋毛精神”, 就在这个大名鼎鼎的“于老仓库”里形成了雏形。

进一步将“麻袋毛精神”发扬光大的, 是劳模李云山。1977年, 李云山被吉化染料厂分配到麻袋库工作。看到这里麻袋堆积如山, 李云山带领库里的“娘子军”业余时间忙开了, 不出3年, 就回收麻袋毛200多公斤, 落地料24吨, 回收缝补麻袋90792条, 回收的价值可换回4辆解放牌大汽车。1980年, 李云山光荣出席全国物质战线劳模会, 领回了“红色管家人”的锦旗。从此, “麻袋毛精神”在吉化生根开花。

被评为吉林市劳动模范、化工部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的丁占茹, 是吉化“麻袋毛精神”的女传人。1988年末, 丁占茹发现, 车间里装过原料的废旧塑料袋里沾存着残余染料。“粒米成箩, 滴水成河, 这点点滴滴的染料积攒起来, 就是一笔财富啊!”丁占茹决定带领身边工友回收塑料袋里的残存染料, 结果6年下来, 总计回收染料6416公斤, 价值73.8万元。

“麻袋毛精神, 是延安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吉化的传承与发展, 是吉化人‘勤俭创业, 艰苦奋斗, 爱厂如家, 从我做起’的精神写照”, 吉林石化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孙树祯告诉记者, 1990年5月, 《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专题报道《“麻袋毛精神”的连锁反应……》, 从此, “麻袋毛精神”随着“全国学吉化”活动名扬四海, 成为吉化人奉献给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 激励了更多各行各业的产业工人。

时光荏苒, 跨入21世纪后, 很多人认为“麻袋毛”精神早就过时了, 但在吉林石化, 一批新劳模又接过了“麻袋毛”精神的接力棒。

就说刘玉吧——2008年的一个夏夜, 值零点班的刘玉, 凌晨4点多到装置区巡检, 偶然发现几十个物料桶内剩有余料。“这桶里装的是进口己二胺, 一吨要5万多块钱呢, 如果把这些‘挂壁’料收集起来, 再用到生产上, 也是一种节约呀!”下班后, 刘玉戴着防毒面具, 把这些物料桶挨个翻倒干净, 忙活了近两个小时, 回收己二胺160公斤, 价值1万元。闻讯, 车间工友纷纷效仿, 如今该车间每年可回收价值5万余元的己二胺。

不只这, 刘玉还像于德泉一样, 四处收集废旧小零件, 喷嘴、螺丝、阀门、过滤器……这些收集来的“宝贝”现在都存放在“刘玉工作室”内5个2米多高的大铁柜里, 被大家称为“百宝箱”。“别看这些东西不起眼, 关键时候, 没它设备也转不起来。装置24小时生产, 停工一天就得损失240多万。每遇突发情况, 刘玉的‘宝贝’就能发挥大作用了!”

和刘玉一样, 吉林石化2012年度劳动模范黄柏峰, 也是“麻袋毛精神”的新时期代表人物之一。作为一名工人技师, 为尽可能降本增效, 他主动参与了多项技术改造, 他提出的“将装置单线运行时的过剩凝液回收至闭式回收装置”的建议, 实施后有效降低了装置综合能耗, 每年可节约生产成本100多万元。在工厂2013年降本增效劳动竞赛中, 他率领班组成员累计创效775.6万元。

“2013年初,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讲话, 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可以说, ‘麻袋毛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 也具有恒久的传承价值。作为一名工人, 在岗位上, 就绝不能浪费企业的一滴水、一度电、一滴原料!”黄柏峰说。

在一批批劳模的辐射带动作用下, 在吉林石化近年来大力开展的“四种精神”再提炼、再学习活动的推动下, 员工们“爱厂如家、勤俭节约”的小举措、小创意, 随处可见, 厂区内遍布“万宝库”、“百宝箱”, 一张纸, 一块抹布都成了金贵的东西。吉林石化矿区服务事业部物业公司保洁员饶红, 利用休息时间自制了几十把铁耙子, 每把成本才几元钱, 比市场上71块钱一把的耙子还结实耐用。一年多时间, 仅该物业公司员工自制和改造的绿化保洁工具就有5万余件, 节约价值30多万元。

“麻袋毛精神”激发的不仅仅是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意志, 更催发了吉化人依靠科技优化结构、节能降耗、安全环保的现代化管理思维。如今, “麻袋毛精神”已经被精细化到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技术指标、每一项工艺操作。

克难求进勇创新, “矛盾乐”精神永放光

今年五一前夕, 吉林石化特等劳模、“中央企业劳动模范”李永翔, 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提起他, 吉林石化员工无不竖起大拇指:“他可是我们公司当代‘矛盾乐’精神的杰出代表!”

“矛盾乐精神”, 由全国劳模、原吉化建设公司管道加工班班长李国才创造。这个名字, 上点儿岁数的国人都耳熟能详——他的事迹曾被拍成电影, 震动全国!那还是在20世纪60年代, 苏联撕毁合同, 撤走专家, 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严峻考验, 李国才率领班组迎难而上, 自力更生大搞发明创造, 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矛盾, 成功完成189项技术革新, 多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为中国工人阶级树立了“乐观进取、勇于探索、求实创新、敢于突破”的榜样。《人民日报》为此发表文章《革命就是解决矛盾》, 李国才从此享有了“矛盾乐”的美誉。

全国劳模侯德武, 也是吉化“矛盾乐精神”的代表人物。他刻苦钻研生产技术, 带领班组成功研制出一系列关键设备, 实现技术革新170多项, 有4项填补了我国化学工业的空白, 在20世纪70年代被授予“又红又专的工人工程师”称号, 曾14次见到毛主席。

斗转星移, “矛盾乐”精神被一批批劳模不断发扬光大, 同时又孕育出一代代新劳模。20世纪90年代, 吉化化肥厂从日本引进了7台溶液泵, 可还没用一年, 就基本全趴窝了, 停车一次, 便造成十几万元损失。“有矛就有盾。是人造的, 就不信修不了!”厂里“革新大腕”张贞泉, 在设备旁蹲了大半年, 终于妙手回春, 医好了这批洋设备。十几年来, 张贞泉以破解生产难题为乐, 先后完成革新项目30多项, 成为吉化涌现出的又一位全国劳模。

“以求实创新、迎难而上、乐观进取、大胆实践为核心的‘矛盾乐精神’, 是吉化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石油精神宝库中的一笔重要财富。进入21世纪,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 ‘矛盾乐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后, 在吉化更加枝繁叶茂。”吉林石化公司企业文化处处长冯立波说。

不错, 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吉林石化公司到处闪烁着各级劳模革新创造、敢于突破的智慧异彩:有机合成厂“技改大王”苏东江, 潜心研究丁苯橡胶生产装置, 实施小改小革200多项, 创效近千万元;“状元360”超级钳工大赛冠军高彦峰, 凭借一身过硬技能, 屡屡向“问题设备”叫板, 完成技术创新成果122项, 为企业创效940万元, 在2010年当选全国劳模, 2013年, 他还作为优秀劳模代表, 在全国庆“五一”大会上向我国亿万职工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倡议……

劳模是吉化精神的孵化器, 反过来, 吉化精神又成为劳模的催生剂。“你不压倒困难, 困难就压倒你”, 说这话的, 是吉林石化电石厂分析车间80后女将张澜澜。两年前, 电石厂为抢占新型醇醚产品市场, 需进口一台分析仪, 国外专家要求至少提供该产品50种不同浓度的标准样品, 供分析仪器建立基础数据模型。但当时电石厂根本无法生产出50种浓度的产品, 怎么办?张澜澜废寝忘食琢磨, 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将厂里现有两个型号的产品按不同比例混合, 配制出不同浓度样品!经过反复试验, 她迅速拿出了50组标准样品, 外国专家简直不敢相信, 大赞她是“了不起的分析专家”。

“其实, 张澜澜在学校学的根本不是化工分析, 可她硬是靠刻苦自学, 考取了公司分析‘状元’, 从‘门外汉’变成了‘领军人’, 一次又一次成功应对挑战, 不仅被公司评为劳模, 2012年还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工友们告诉记者, 去年, 张澜澜又带领班组历经4个多月摸爬滚打, 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完整的分析标准, 为优化氯磺化聚乙烯产品的工艺提供了可靠数据, 仅此一项便节约创效近600万元。这套分析方法还被写进了最新的国家标准, 一举填补了行业空白。

继张澜澜之后, 吉林石化“矛盾乐”精神的新传人、建修公司钳工李永翔, 今年又喜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技校毕业的李永翔, 二十年如一日, 学技术精益求精、解难题如醉如痴。2009年, 炼油厂一台美国进口设备出现故障, 厂商派人来修了好几天, 也不好使。李永翔主动请缨, 带领班组人员挑灯夜战, 一天三餐吃在工厂, 经过半个多月奋战, 到底把这个“洋玩意儿”给制服了。

熟悉李永翔的人都知道, 他有很多泛黄的, 带着油渍的小本子, 上面记满了他准备攻克的技术难题。2010年7月17日, 他记下这样一句话:“设备不转, 再昂贵也是废铁。”原来, 那段时间, 公司一套进口压缩机组发生故障, 李永翔跟着了魔似的, 一有时间就蹲在这台机器旁, 拆检、测量、计算, 愣是找出了28个故障点。接着, 他又带领班组用1个月时间, 对机组进行了“开膛手术”……参加工作以来, 李永翔组织技术攻关70余项, 提合理化建议100余条, 完成进口设备关键部件国产化改造20余项, 为企业创效1000余万元。

“今年是吉化开工60周年, 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对吉化的老前辈们说, 我们会带着对企业的无限热爱, 全身心投入到吉林石化新一轮建设大潮中, 用我们的知识、智慧和激情, 续写新时代的‘矛盾乐’精神, 让它永放光芒!”李永翔说。

为国为民敢担当, “背山”精神耀神州

4月28日, 曾蝉联吉林石化公司4届劳模称号的张殿波, 一大早就开始围着乙烯厂的脱碳九塔和五塔苦思冥想。“这两个塔每天产生很多热量, 白白排进大气浪费掉, 怎样才能回收利用?我琢磨了一年, 已提交了相关改造方案, 现在我还要再考虑一下实施细节……”作为吉林石化“背山精神”的传承人, 张殿波语气坚定:“节能减排, 国之所需、时代所唤, 脱碳两塔的环保改造就是再难, 我也得想办法攻下来!”

“背山精神”, 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吉化的发展和延伸。秉持这一精神, 一代代吉化人为国分忧, 勇于担当, 牢记责任, 埋头苦干, 谱写出一曲曲令人肃然起敬的产业工人之歌。

“背山精神”最早源起于吉化第一位全国劳模王亚洲。1948年, 吉林石化的前身——吉林化工厂, 在一片废墟上破土动工, 面对没有搬运工具、没有吊装设备等种种难题, 电石车间工人王亚洲, 向党组织立下铿锵誓言:“天大的困难我们都要克服掉!就是头拱地、累弯腰, 也要把厂建起来, 为党争气、为国争光!”没有运料的平车, 王亚洲就带领工友自己造;没有变压器油, 他们先用豆油来代替……靠着这种精神, 他们成功建设出新中国第一个化学工业基地, 生产出新中国第一炉电石、第一桶染料、第一袋化肥, 为国家解了“化工产品极缺”的燃眉之急。

吉化化肥厂厂长、全国劳模王芝牛, 将“背山精神”进一步“定型”。1966年, 化工部把吉化化肥厂年产28万吨合成氨的生产计划调整为30万吨, 闻讯, 许多人直摇头:“设备能力不足, 不可能完成!”王芝牛斩钉截铁:“我们背30万吨大山有困难, 可我们不背, 国家就更难。咱绝不能让国家作难, 就是头拱地, 也要把这座山背起来!”为此, 王芝牛身先士卒, 带领全厂职工“革命加拼命”, 1966年11月6日, 化肥厂攻破日产千吨合成氨的大关, 当年提前7天完成了增产任务。

进入九十年代, 国企改革轰轰烈烈,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吉化集体企业北方公司工会主席李贺, 为“背山精神”注入了新内涵——他背的是一座为民解难、扶贫帮困、维护稳定的大山。为帮助下岗困难职工安居乐业, 李贺带领机关党员干部从拆迁的旧房上扒下15万块旧砖瓦, 并“化缘”来万余吨水泥, 让27户无房职工住上了新平房。接着, 他又筹措资金120万元、征用土地2157平方米建房, 使63户困难职工住上了“扶贫楼”。他还先后扶持下岗职工建立再就业基地8个, 帮助7000余人实现了再就业, 被人们动情地称为“扶贫主席”。

21世纪以来, 吉林石化进入新的科学发展阶段, 又一批劳模传承“背山”精神, 成为企业的中流砥柱。2003年, 该公司建设第二套10.6万吨/年丙烯腈装置,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得主翟高岭, 带领同伴夜以继日战斗在现场, 45天没脱衣服睡过囫囵觉, 鞋跟都磨没了, 脚上血泡破了一个又一个, 仅用8个月时间就圆满完工, 创造出丙烯腈建设史上的奇迹;7年后, 第三套丙烯腈装置试车, 翟高岭再次率工友勇除“拦路虎”, 使这套曾被公认为不可能顺利开车的装置, 一次开车成功, 令吉林石化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丙烯腈生产基地。

2009年, 吉林石化炼油厂面临一个巨大挑战——按国家要求, 2010年起, 所有汽油出厂将执行国Ⅲ标准, 但当时该厂根本不具备这个生产条件。身为分析车间的技术大拿, 公司劳模于建红, 废寝忘食地采样、试验, 找出了最佳调合方案, 使工厂提前产出了国Ⅲ汽油。2010年, 该厂千万吨炼油改扩建项目六套主装置及配套项目全部一次开车成功, 然而, 新装置开车期间产生的7000吨不合格污油, 成了一个棘手难题, 如处理不当, 将导致全厂停工。于建红主动请缨, 一天之内就找出了最佳回炼办法, 终使全部污油在调合合格后出厂。于建红被评为新时期“四种精神”代表人物。

“千难万难, 决不让工厂作难!”化肥厂丁辛醇装置, 是吉林石化的主要生产装置, 有一次, 其300A单元要更换催化剂, 可足有70多立方米的老催化剂因粘连板结, 坚如磐石。见状, 劳模丛强带领工友, 用钢钎砸、用铁镐刨, 在漫天粉尘中连续奋战20个小时, 直到胳膊肿胀, 发如白雪, 双眼充血, 才及时搬掉了这块“绊脚石”。丁辛醇装置600A单元缩合反应器的设计收率是94.5%, 可实际收率只有93.8%。“差7‰也不行, 头拱地也要消灭它!”丛强带领班组成员一点点调试, 半年内积累工艺数据3600多个, 终于摸索出了最佳控制点, 使收率提高到96.8%, 竟超过了设计值, 每年因此多创效益20余万元。几年来, 丛强带领班组积极攻关, 累计为企业增创效益1000余万元, 其所在班组, 不仅被中油命名为“丛强班”, 并获评“中央企业红旗班组标杆”。

“在国家需要时, 在企业需要时, 总有劳模挺身而出, 用实际行动诠释那种敢于担当的背山精神, 受此熏陶, 我有幸成长为班组里又一位劳模”, 1979年出生的赵成浩, 如今已接过丛强的接力棒, 成为“丛强班”班长。技校毕业的赵成浩, 曾被选送到齐鲁石化实习, 实习5个月, 他连附近的泰山景区都没去过, 却写下了近10万字的学习笔记, 后来, 他还在职考取了北大本科。立足于理论与技术水平的精进, 赵成浩参与完成了多个技改项目, 并为保障装置的安全平稳运行屡立战功。一次, 蒸馏单元蒸汽调节阀突然关闭, 系统压力剧烈波动, 赵成浩临危不惧, 指挥若定, 从容避免了装置停车。还有一次, 装置联锁突然报警, 丙烯流量急剧下降, 他在第一时间找到症结, 果断处置, 再显英雄本色。迄今为止, 他累计避免各类生产事故18起, 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300多万元。

同样因深受“背山精神”影响, 乙烯厂的张殿波, 一步步成长为市劳模、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石油优秀共产党员。“问题来了, 大家都看我, 我只能看墙”, 张殿波不乏幽默地告诉记者, 仅2012年以来, 他就及时发现处理安全隐患83项。“他还积极攻关, 使乙烯装置综合能耗大幅下降, 降低成本6000万元”, 厂技术员公茂松对记者说:“厂里曾调查谁是最敬业的人, 大家异口同声:张殿波!他每天早来晚走, 节假日也不叫自来, 无论工作态度, 亦或工作能力, 都让我们打心眼里佩服, 他这种精神, 现在把我们也都给‘传染’了……”

时代变了, 环境变了, 但作为吉化最珍贵的历史财富之一, 在一代代劳模的自觉传承下, “背山精神”非但没有变, 还被不断发扬光大, 鼓舞、感染着更多员工奋勇向前。有了这种精神支撑, 有了这样一群敢于“背山”的员工, 吉林石化“打造千亿元产业基地”的梦想, 定会实现。

敢为人先勇攻坚, “登天”精神克万难

“这是我刚整理好的苯酚丙酮装置副产物α-甲基苯乙烯的产品质量改造方案, 实际应用后, 可使产品达到美国ASTM质量标准, 每年为企业增加500~1000万元利润。”4月29日, 在吉林石化研究院, 精细化工研究所所长程延华, 向记者介绍了他新近完成的科研项目。就在日前, 程延华以10663张的总得票数, 荣获吉林石化公司“登天精神”红旗手荣誉称号。

“登天精神”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吉林石化的浓缩和实践, 是60年来吉化几代科研人员“敢为人先、不畏艰难、合力攻坚、忘我奉献”的精神写照。

1950年, 我国急需一种特殊硅橡胶材料用于飞机维修维护。吉化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朱宝英, 带领实验组自己动手造设备, 争分夺秒搞科研, 克服重重困难, 不到半年时间, 就把祖国的银鹰送上了蓝天, 为抗美援朝做出了贡献, 也开启了吉化人的登天梦想。

为实现这个梦想, 吉化女工程师桂纯, 一生没有结婚成家, 把所有时间与精力, 都用在了科研上。20世纪60年代, 我国航天事业急需“201”产品, 桂纯整天吃住在车间, 不舍昼夜地和同事们完成了几十项技术改造, 仅用半个月, 就生产出神奇的“201”。70年代, 这位化工系统劳模标兵, 又和大家闯过了绝热处理、触媒研制等一道道难关, 按时生产出国家急需的另一尖端产品“741”, 再度填补了我国化工领域的空白, 受到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通报嘉奖。

“国家需要这种产品, 我们就必须做出来!”1963年, 国家急需火箭推进器的氧化剂“910”、“901”, 和桂纯一样, 凭借“登天精神”, 从没接触过这两种产品的吉化工程师白凤春、张志成等人, 开始了艰难的摸索和试验。当时工艺条件简陋, 而这两种产品又腐蚀性强, 烧皮肤、伤呼吸道, 白凤春等人不畏险阻, 跨越道道难关, 从小试, 到中试, 再到实现工业化生产, 终于不辱使命, 圆满完成了国家交给的任务。

把镜头切换到21世纪, 蔡小平博士和他的团队, 用“宁可黑发变白发, 也要让白丝变黑丝”的无悔奉献, 将“登天精神”再度提升到一个新境界。为研究生产出国家航天事业所需的碳纤维产品, 蔡小平吃住在试验室, 每天只在沙发上眯几个小时, 早、晚餐都是饼干和方便面。面对一无技术、二无装备的困境, 他带领团队自己设计制作设备, 经过数以万计的数据演算和开发试验, 终使我国在相关技术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吉林石化与航空航天事业有着不解之缘, 怀抱登天精神, 一代代吉化科研人员为我国成为航天大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样, 传承登天精神, 一批批吉化科研精英也为企业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吉林石化公司企业文化处处长冯立波说。

丁苯橡胶是吉林石化的主导产品, 原有转化率只有62%。如能提高到70%, 将使产量增加13%。吉林石化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陆书来, 自我加压, 自觉攻关, 不出两年, 就把这件“别人都认为不可能的事儿”变成了现实, 为企业年增创效近亿元。随着时代发展, 化工产品环保化已是大势所趋, 陆书来又把目光投向了环保型丁苯橡胶的开发, 经过近两年时间、几百次的失败, 他终于带领团队填补了公司自有技术环保型丁苯橡胶1500E的空白, 为公司赢得了巨大市场, 也为下游轮胎企业出口创汇提供了保证。2009年, 陆书来还成功开发出“双峰分布ABS合成技术”, 为公司20万吨/年ABS通用料装置建设奠定了基础。

“我床头有个本儿, 拴着笔, 夜里, 为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 我不开灯就马上写下来, 字很草, 像天书, 只有我自己认识。第二天一早, 我再将‘天书’翻译过来。”陆书来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为实现产、销、研一体化, 他还成了公司第一个全国各地走市场的博士。

“瞧, 这就是我紧盯市场需求开发出的新产品”, 陆书来拿出一袋又黑又亮的东西, 兴奋地对记者说:“通过对通用ABS材料进行改性染色, 客户就能直接用它加工电器塑壳, 从而使我们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多出一个战胜对手的筹码。”

据了解, 参加工作23年来, 陆书来已主持完成重点项目11项, 实现工业化6项, 申请专利19项, 授权13项, 获得省部级奖励5项, 成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先进科技工作者”和吉林石化“优秀科技工作者标兵”, 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13年当选公司劳模, 并斩获吉林市五一劳动奖章的程延华, 是“登天精神”的又一传承人。2012年, 吉林石化将建设东北地区碳四、碳五资源集聚加工基地的龙头项目——开发碳五分离技术的重担, 交给了程延华。“责任如天!”程延华经过疯狂学习, 大胆提出了一条与文献报道不同的技术路线。为尽快开展试验, 装置建设他全程参与, 试漏期间, 他24小时没合眼, 最后竟坐着睡着了。

“实验开起来后, 问题接踵而至, 首先让人头疼的是——塔釜液位计不好用!”程延华告诉记者, 因长时间超负荷工作, 他胰腺炎的老毛病恰好此时又犯了, 他只好背着同事偷偷到医院打针, 偶然间看到输液管中的液滴仿佛连成一串, 他一下来了灵感, “对呀!将液位计串起来!”他立即拔下针头, 跑回单位验证, 这一招果然奏效。

试验过程, 也步步是坎。比如, 炔烃分离试验一般最多耗时3个小时, 而程延华试验到第3天, 分析结果仍不合格。别人都觉得彻底没戏了, 几近崩溃的程延华, 把反复计算过多遍的数据, 又验证了一遍, 选择了“坚持”, 终于在第3天使试验奇迹般合格了!之后, 程延华又率同事经过4500多个小时的各种实验, 终于使自主碳五分离技术综合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3.淮海精神代代传 篇三

在徐州淮海战役纪念塔下的回廊里,人们从那一排排、一块块大理石上,看到了三万多名烈士的名字,他们有的是留下姓名的英雄,还有的是没有留下姓名的英雄,但一起留在人们的守望中,留在共和国的记忆里。我们找到了《烈士传》,编著者坦言,“尽管作了很大努力”,从三万多名烈士中才找到有事迹记载者100多人。所幸这里面有赖峰,单独一页,不足150字。文称:“赖峰,广东省人,1917年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入伍。曾任政治指导员、政治教导员等职。牺牲时,任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三十二团政治处主任。赖峰同志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工作者。在淮海战役围歼杜聿明集团的魏楼战斗中,他身负重伤不下火线,仍然指挥部队继续前进,后因流血过多而光荣牺牲。”

当杜聿明集团从徐州逃跑时,赖峰随四纵尾追逃兵到萧县张寿楼,抓住敌人尾巴打了一仗。为了压缩对敌包围圈,全纵三个师并肩展开,从东北部向崔阁、魏楼、前平庄进攻。经1948年12月5日—6日两日战斗,部队向前推进七公里,在推进途中,恰巧路过丁庄。赖峰受老战友、受了伤的团政治处副主任王保哲委托,打到王的老家时,方便时给他哥哥王长治捎个信,报个平安。此时赖峰路过王保哲家的村庄,便趁战斗空隙,偕同四个战士,一路询问来到王长治家,进门就亲切地喊:“长治哥,我叫赖峰,你弟弟王保哲叫我来看看你,他现在受了伤,正在山东临沂住院……”多年来,一直没有弟弟音讯的王长治,得知弟弟还活着,而且还担任华野四纵三十二团政治处副主任,十分激动,热情地接待了五位客人。交谈中,王长治得知赖峰是弟弟的亲密战友。这一幕,深深地留在了王长治12岁女儿王素玲的心田里。

赖峰从王长治家走出,当夜就牺牲在战场上。噩耗传来,王长治十分悲恸。赖峰是广东人,是兄弟的亲密战友,这个地方没有他的亲人,我们王家要厚葬他,守着他,我们就是他的亲人。王长治用一牛车小麦换回一口棺材,把赖峰烈士安葬在自家的田地里。此后,王长治带着女儿王素玲坚持每年四次给烈士扫墓祭奠。1961年,王长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拉着女儿的手,嘱咐她:“赖叔叔就交给你了,他是咱家的亲人,咱们祖祖辈辈都要守着他。”

几十年过去了,不管严寒酷暑、刮风下雨,也不管家庭负担多重、困难多大,她都按照当地习俗备足纸钱、供品到赖峰墓前缅怀祭奠。后来,王素玲的儿女长大成人,在县城就业安家,常劝她:“娘,请和我们一起到县城住,祭奠赖爷爷的责任和义务就交给我们吧!”王素玲说:“我已守护你赖爷爷60多年,守在这里心里慰藉踏实,你赖爷爷是为国尽忠,难道我不该为他尽孝吗!”

父女接力,为烈士义务守墓64年,美誉传遍了江淮大地。王长治这位敬仰先烈的老人,也曾为弟弟革命吃过不少苦。为营救弟弟从日寇监狱出来,他变卖过全部家产;也曾受弟弟牵连,被国民党反动派吊打过。弟弟王保哲,原名王长信,1939年,在萧县中心县委领导下担任过四区区委书记;1940年,在区队的基础上建洪河大队,拉起400多人的抗日武装,他任大队长。一年后,洪河大队编入萧县独立旅,王长信任五营教导员。东撤后,受党组织派遣,他到睢宁县任二区区委书记兼教导员,为与当地王姓大户认本家,联合抗日,遂改名王保哲。解放战争期间,他任华野四纵十一旅三十二团三营营长。1948年9月,攻打济南时,升任该团政治处副主任。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一颗炮弹打来,机智的警卫员一把将他推倒,弹片打掉了他四颗牙齿,下嘴唇和舌头尖受伤,被送往后方医院治疗,而警卫员却壮烈牺牲。在王保哲住院期间,四纵从徐南阻击战的褚兰一带,星夜追赶从徐州逃窜的杜聿明集团,一直追到九年前王保哲任区委书记与河南省永城县搭界的萧四区。此时王保哲的心情很复杂,认为自己南跑北奔,如今打到自己的家乡,却因受伤而无缘参加战斗,而且这一仗又是决定蒋家王朝覆灭命运的决战。想来想去,他托战友给家人捎个信,让家人不要再为自己担惊受怕,打完这一仗,全国很快就要解放了。于是就出现了开始的一幕。

由于王长治真诚、友善、热心,赖峰长眠于他战友的故乡,“直把他乡作故乡”。这种革命情谊凝结成的感情,远非血缘、地缘感情所能比,这种情谊因信仰而崇高,因为民而伟大。王长治父女每次都把祭拜过程,当作传承革命精神的过程。每次带领后代来墓前祭拜,都认为是给家庭请来一位最好的老师,进行一场最好的教育!

临近2009年清明,赖峰之子赖忆淮,通过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父亲的安葬地。当他得知七旬老人王素玲已经连续60余年守护父亲陵墓时,哭得像个孩子,抱着王素玲声泪俱下,他说:“大姐,谢谢您60多年来对我父亲的照顾……”王素玲也是老泪纵横:“大兄弟,我盼望半个多世纪终于把你盼回来了,赖叔叔可以安息了!”忆淮接着说起自己的名字:“忆淮,就是要继承父亲的遗志,永远记住淮海人民的恩情!”

岁月匆匆,星转斗移。王素玲已由亭亭玉立的少女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她接过父亲守护烈士陵墓的接力棒也有50多年了,人老了,身体也大不如前,她对子女动情地说:“只要我身体能动,我都要守护住你赖爷爷。你们要记住你外公的话,咱祖祖辈辈都不能丢下这个义务和责任!”如今,她的子女们以及当地青年已接过接力棒,把烈士墓地变成缅怀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当作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活教材,他们正在谱写一曲淮海精神代代传的后传。

(责任编辑 徐银山)

4.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总结 篇四

邢台市三中“德育工作创新奖”申报材料

邢台市第三中学始建于1958年,在校生8000余人,是邢台市唯一一所具有小学、初中、高中的完全中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作为一所基层学校,如何因校制宜地开展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找准切入点,寻找结合点,抓好教育点,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关键。近年来,我校以弘扬民族精神以为切入点,以团队活动为途径,结合“新课程”的研究,结合文化艺术教育,开展了以“知我邢台,爱我邢台”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

一、将弘扬民族精神与邢台人文特色结合,凸显地域特征。我校地处邢台市区,邢台历史上曾八次建都,四次建国,素有“襄国故都,地腴民丰”之美誉。我们将民族精神与邢台人文特色结合,确定了“知我邢台,爱我邢台”的主题思路,并以此来指导开展整个活动。

早在2004年9月,我校就开始组织学生开展“追寻邢台历史人物”活动:一是寻找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名人,即让学生寻找心目中了不起的邢台人,寻找和发现其身上体现出的创新精神;二是开展体现创新精神的活动,引导学生从自我做起,从中体会怎样做一个邢台人,从小立志做一个了不起的邢台人。学生通过讲述邢台名人故事、描画邢台名人肖像、寻找名人足迹、挖掘历史、研究特色文化等方式开展了活动。学生们查阅课外资料,请历史老师讲课,认真学习了历史上邢台人的事迹,如唐代著名天文学家一行和尚张遂(巨鹿人),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以及从我校毕业的校友事迹等等。孩子们从与邢台相关的历史知识、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高尚品格和英雄事迹中汲取力量,通过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体会邢台悠远的历史,激发作为邢台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了立志成为邢台传人的决心。

2005年纪念抗战胜利暨邢台解放60周年之际,我们又及时组织学生开展“向邢台解放纪念碑宣誓,做一名合格中学生”的活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2006年3月,我校团委、少先队开展“寻找雷锋的足迹,发现身边的雷锋”主题活动。各中队、团支部通过讲雷锋故事、读雷锋日记、唱雷锋歌曲、看雷锋纪录片等方式,寻找雷锋的足迹,寻找身边的雷锋,并积极行动,争做“校园小雷锋”。在活动中,学生发现周围人和事的闪光之处,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现生命的美丽。他们分工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收集编辑手抄报、黑板报,学生们还深入周边社区、街道、敬老院开展学雷锋活动,整个活动被《邢台日报》、邢台电视台相继报道,受到各界好评。

2007年9月,结合我市自强、创新教育,我校开展了“弘扬郭守敬科技创新精神知识竞赛”,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郭守敬科技成就,走近历史名人,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

这些活动紧紧围绕邢台历史人文精神,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亲身体验、社会实践等形式,初步了解了邢台的历史和地理意义,体验了邢台人文精神的时代内涵。

二、将弘扬民族精神与课堂教学研究结合,拓展实践的空间 新课程强调学科的整合与互动,注重综合性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精神教育不再是一个孤立的部分,我校将弘扬民族精神与其他学科结合,融入教学管理,特别是有些篇目,从教研组同头备课,有意识的安排老师结合本地特色穿插强调民族精神的内容。

“两课”是课改的亮点、焦点,从本质上说是实践性的综合性课程,我们尝试将“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与“两课”的研究相结合,拓展活动的领域,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政治课,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学生明白爱祖国、爱人民的出发点是爱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报国。祖国文化源远流长,我校还利用政治课堂主阵地,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丰富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

在历史教学中,利用教材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闪光的民族精神。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其中的民族精神丰富多彩,任课老师利用多媒体、图片、文史资料等对学生进行了广泛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勇于攀登等正面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在课堂上受到了深刻的民族精神熏陶。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先秦文化、诸子百家、文学艺术,通过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不仅突出民族精神教育的主体,也达到开阔知识广度,提高学科成绩的目的。

灿烂的文学不仅表达着千古浩瀚的文字海洋,更涌现着多少仁人志士的忧愁悲思、冷静思考和人生追求,所以语文课也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渠道,每学期初,制定教学计划时,学校都要将教材中的篇目归类,凡是涉及到民族精神的内容都要把教学目标提到双重高度。“此时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近日水尤寒”、“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些古诗中透露的民族气节至今仍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样内容的语文篇目往往要在课堂上拓展,让学生去挖掘内涵。语文课中最有分量的篇目当属鲁迅先生的作品,鲁迅先生曾被毛主席评价“骨头最硬”,而鲁迅先生逝世时,遗体上正是盖着“民族魂”的旗帜,这种“魂”在他的杂文、小说、散文中均体现得淋漓尽致,语文老师适时的把握时代脉搏,利用鲁迅作品向学生灌输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三、开展家长学校,将民族精神和家庭教育相结合,拓展教育空间。8000多名学生就有16000多个家长,这些家长来自社会的各个不同层面,有着不同的经历,对民族精神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

我们开展学校开放日,把家长请进学校,一方面让家长了解学校一个时期的发展情况,另一方面请有经验的家长给学生代表作报告,将自己的成长历程,不同年代的生活状况告诉学生,引导学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促进家校沟通。

我们还组织学生和家长开展 “全家一起学习”的活动,指定书目,印发学习材料,让与书本久违了的父母又重新捧起书本学习,并且是和孩子一起学习《伟大的民族精神》读本,在学习中教育和引导孩子树立民族自尊心,感受民族精神的内涵。

面对庞大的家长队伍,学校在素质较高的家长学校成员中开展“我看民族精神”征文活动。在征文中许多家长各抒己见,洋洋万言,但归根到底都透露出一个现象,那就是新时期要引导未成年人发奋学习,立志成才,首要的是不忘民族精神。

四、整合校园宣传阵地,让民族精神在校园内处处闪光。

为了加强对民族精神的深入宣传,2005年学校投资6万余元建设60米德育长廊。现在走进三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道风景亮丽的“民族魂”德育长廊,一帧帧精美的画面,一行行发人深省的名人警句,无形中,影响着从这里走过的每一个学生。

教学楼前的16个橱窗定期安排爱国主义图片展览,校团委先后安排了“伟大的壮举,不朽的精神——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图片展,“郭守敬知识图片展”“纪念建军80周年国防教育展”“奥运知识图片展”等专题展览,走进教室,国旗、催人上进的口号标语、伟人的画像、座右铭都在时刻提醒着学生中国了不起,中国人了不起,做个了不起的中国人!周一的升旗仪式,政教处都精心设计国旗下演讲,每次都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赢得阵阵掌声。

校园内几乎每一面墙壁、每一寸土地都在向人们昭示自己的理念:“只要努力,我能成功”,激励的最高境界是唤醒觉悟,重塑思想,发展个性,积蓄奋斗不息的不尽的源泉。这条校训目前已经成为各班每节课前师生问好之后的一条“语录”,深入人心。“勤学乐思、日有所长、持之以恒、永不言败”,旨在挖掘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以不同角色给学生定位,让多元智能理论创造奇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对于攀升不到德育教育最高境界的中学生来说,这是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理应坚守的道德底线。看到这幅警言,学生们会自觉想到尊重劳动、敬重长辈、艰苦朴素、勤俭节约、食不挑肥瘦、衣不求奢华、理解他人、助人为乐等,教育效果胜过课堂。最醒目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激励过多少代人?又将激励多少代人?这些文化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提炼而形成的。这些理念已经融入每个教职工的思想境地、道德情怀、行为规范;已经成为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塑造自我的精神动力;已经成为三中全体成员坚强的脊柱,成为三中的灵魂。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发表社会主义荣辱观讲话,我校老师为八荣八耻谱曲,仅用两天时间就在校内唱响邢台市第一首《八荣八耻歌》,并在全市推广,先后被新华网河北频道、河北日报、团省委网站报道。

五、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形式新颖的第二课堂。

少先队、共青团活动的开展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以体验教育为途径,创造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教育模式。为此,我们尝试将民族精神的弘扬融入第二课堂教育之中,开展丰富生动的文体活动,让广大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体验民族精神的内涵。

2004年开展的征集民族精神歌曲活动,我校选送的作品《少先队员》获河北省一等奖。

2005年11月成功举办以我校原创音乐作品为主的“一心跟党走”演唱会,市教育局领导给予高度评价,文化部原少儿司司长、中国儿童音乐学会会长申溪同志授予“勤勉永存燕赵,佳作传遍神州”的镜匾。

我校每年还开展的传统活动“迎新文化艺术节”。活动以“弘扬民族精神,展示学生才华” 为主题,以科技艺术文体活动为主要内容。因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题材广阔,创意绝妙,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和欢迎,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各种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宽广舞台:爱我中华书法大赛,写中华汉字,抒发爱国情怀;迎春书画展览,画心中世界,描绘笔下天地;美文演讲大赛,用朗朗书声,表达爱国情谊;读后感征文,以妙笔生花,传递美好心声;精彩科学,展现现代生活;英语国语,开展双语交流;美声美乐,进展娱乐无限„„这一个个活动让每一个孩子找到自己的天空,给每位学生露一手的机会,真正关爱他们的成长。同时,贯穿着各种活动,培养了孩子们浓浓赤子情,拳拳爱国心。

几年来,“知我邢台,爱我邢台”活动增强了我校师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增强了建设中华的使命感、责任感。在师生共同体验、共同参与实践、共同探究创造中,民族精神也在师生身上得以真实的体现。一位家庭困难的老教师不幸身患绝症,全校师生共伸援手。2006年春节返校后,学生们兜里都有不少零花钱,孩子们主动在一起讨论怎么花 好零花钱,开展了“扶贫助困送温暖,合理花好压岁钱”活动,选派出学生代表去探望社区特困户田玉珍老人,还为身边因贫困失学的同学们设立了助学基金,其中仅学生捐款就达13225.2元。

2006年10月,我校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被团中央、国家少工委授予全国优秀课题二等奖。

坚实的德育基础带来的是教学成绩的丰收,近年来,我校中考连年取得生均分、优秀率全市领先的好成绩。其中单科状元达17人之多。2000年中考学生总分、英语成绩、数学成绩均在全市名列前茅。2003年中考学生平均分、学生优秀率又在全市居龙头地位,且差生率全市最低。2004、2005、2006中考成绩连续在全市独占鳌头。高考在生源质量相对较差且无一名复习生的情况下实现了应届高中生高考成绩台阶式上升;1999年升学率为31%,升本率为9%;2000年升学率为46%,升本率为18%;2001年年升学率为51%,升本率为21%;2002年升学率为63%,升本率为28%;2003年,潘迎春等5人达到国家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本科以上人数为151人,占总人数的32%,达到专科线的有281人,占总人数的58%,专本上线率达到90%,其中,两个英语班128名考生专本上线率达到100%,艺术类考生上线率达到100%。2004年6名学生被全国重点大学考取,专本上线率达到94%。2005年高考又在生源素质相对较差的情况下,专本上线率实现历年来最高。2006年高考创下历史辉煌。

5.读后感民族精神代代传 篇五

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自清末以来,中国是一个到处被欺侮的国家,中国人更是苦不堪言,被称为“东亚病夫”,受尽了多少屈辱啊!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中国人受尽了非人的虐待,有苦说不出,有屈报不成,看着那一俱俱冤躯,一条条血河,痛恨、眼泪、气愤油然而生。心中只有两个字:报仇!南京的和平居民倒下了,但党和人民并没有倒下,经过几十年的奋斗,我们的祖国终于强大起来了,它就像一头雄狮,怒吼般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国家一天天在富裕,人民的生活水平一天天在提高。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今天!

作为一个中学生,要想去热爱我们的国家,很难。那就先让我们来热爱自己的班级体吧!我国有句老话:人心齐,泰山移。社会生活中,谁都不可能脱离群体而单独存在,因为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更何况一个班级呢?它也需要力量,需要每个人的力量!我在二十一班学习,我很爱我的班级体,因为它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同学们很幽默,很热心;老师关心我们,注重我们思想道德的培养!我爱我的班级体,我不能容忍外班对我们的冷嘲热讽!我爱我的班级体,它让我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宽容,学会了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我爱我的班级!家庭、家乡是我们成长的栖息地,是我们成长的乐园。如果你想很容易的爱祖国,请你来爱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庭!人不能忘本,不能忘记自己的家乡!因为她是生你养你的地方,她也像母亲一样,哺育你!我出生在黑龙江省新林市,那里有静静流淌的小河、挺拔的小树……一切都是那样的美!邻居们互不相识,但都很热心,东家走走,西家窜窜,主动、大方。我爱我的家乡,不是因为她美丽,而是家乡人身上的忠厚老实。我爱我的家乡,更爱那可爱的家乡人!

如果你爱你的家乡,那么你现在可以去爱祖国了!把祖国当成你的家乡,家乡有的,祖国也有!

在中国近代史上,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不仅为谋求和维护祖国统一进行艰苦的斗争,而且以其富有创新的国家统一的思想,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政治思想遗产,也给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注入新血液。郑和,人人皆知,无人不晓。他曾经七次下西洋,既加深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又使中国人民开阔了眼界,增加了亚非各国对中国的了解。

在小学,我们学过狼牙山五壮士那种为了祖国的解放,为了消灭敌人,英勇无畏献身的精神。曾了解过邱少云为了战争的胜利,为了祖国人民的幸福在烈火中纹丝不动的英勇事迹!也懂得刘胡兰为百姓,为祖国“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深刻含义……

我们不能像他们一样到战场上为国争光,但我们可以奋发图强,努力学习,在心里去爱国,长大后为祖国做贡献!

想想我们国家所走过的艰难历程,那是怎样的不堪回首啊!如今的和平年代,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振兴中华,匹夫有责”,依然回旋在历史的天空我们只有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知识,赶超先进国家,壮大国威,国富民强,受尽委屈的历史不能让它在我们这一代重演。同学们,增强我们的责任心吧,爱小家,爱大家,爱国家吧!读《民族精神代代传》有感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从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到廉颇的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从诲理的“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到列宁承认打碎花瓶的行为,说明做人的道德底线与基本准则,是诚实,信誉的代名词,是坑蒙拐骗,投机取巧,满天过海的死对头。《玉泉谁》一书记载,吕元膺任东都留守时,有位处士常陪他下棋。一次,两人正对局,突然来了公文,吕元膺只好离开棋盘到公案前去批阅公文,那位棋友趁机偷偷挪动了一个棋子,最后胜了吕元膺。第二天。吕元膺请那位棋友到别处去谋生。别人都不知道辞退他的原因,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被辞退。

吕元膺之所以要辞退这位棋友,是因为他从这位棋友挪动一个棋子,搞了一个小动作中发现了他没有诚信。“人无信不立”,没诚信的人,不可能做好人。也难处世。与没有诚信的人交往,是十分危险可怕的。

挪动一个棋子,看起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似乎不值得吹球庇,但由于微小处可见大。诚信,是一种美德,是可贵的;而没诚信,却是一种恶德,世间的无数不幸和灾祸的根源,无不是由恶德所滋生,引发的。小与大,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诚实,要能耐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一切虚伪矫饰的东西,都必将被历史的波涛淹没;只有真实的事物,才能越磨越光彩熠熠。

在改革开放搞活市场经济的今天,放眼四望,凡是有为之土,无不凭着真诚之心,诚实之德,招揽了许多高精尖人才,彩灯以成就一番大业。政府要取信与民,媒体要取信于民,商家要取信于民,必须模范守信,以诚示众。香港巨商李嘉诚在接受美国《财富》杂志专访时,也此露出他的成功之道――格首诚信。我们是祖国的未来。讲诚信的好品德应从小培养,我们应做学习,生活中勇敢地做到“诚信”。如在考试过程中,应诚实作答,不作弊;在体育比赛中,以自己的实力与他人竞赛,不为胜利使用任何不正当的手法,要言必行,行必果。1

只有把诚信当成人的第二次生命,当成是一笔没有成本的巨大财富,诚信的大旗才会高高飘扬,永不褪色。灵魂与美德的这块似金石才会更加闪亮。

读《民族精神代代传》有感团结统一的精神,是爱国主义伟大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兴盛国家走向富强的巨大的前进动力。

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自清末以来,中国是一个到处被欺侮的国家,中国人更是苦不堪言,被称为“东亚病夫”,受尽了多少屈辱啊!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中国人受尽了非人的虐待,有苦说不出,有屈报不成,看着那一俱俱冤躯,一条条血河,痛恨、眼泪、气愤油然而生。心中只有两个字:报仇!南京的和平居民倒下了,但党和人民并没有倒下,经过几十年的奋斗,我们的祖国终于强大起来了,它就像一头雄狮,怒吼般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国家一天天在富裕,人民的生活水平一天天在提高。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今天!

作为一个中学生,要想去热爱我们的国家,很难。那就先让我们来热爱自己的班级体吧!我国有句老话:人心齐,泰山移。社会生活中,谁都不可能脱离群体而单独存在,因为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更何况一个班级呢?它也需要力量,需要每个人的力量!我在二十一班学习,我很爱我的班级体,因为它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同学们很幽默,很热心;老师关心我们,注重我们思想道德的培养!我爱我的班级体,我不能容忍外班对我们的冷嘲热讽!我爱我的班级体,它让我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宽容,学会了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我爱我的班级!家庭、家乡是我们成长的栖息地,是我们成长的乐园。如果你想很容易的爱祖国,请你来爱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庭!人不能忘本,不能忘记自己的家乡!因为她是生你养你的地方,她也像母亲一样,哺育你!我出生在黑龙江省新林市,那里有静静流淌的小河、挺拔的小树……一切都是那样的美!邻居们互不相识,但都很热心,东家走走,西家窜窜,主动、大方。我爱我的家乡,不是因为她美丽,而是家乡人身上的忠厚老实。我爱我的家乡,更爱那可爱的家乡人!

如果你爱你的家乡,那么你现在可以去爱祖国了!把祖国当成你的家乡,家乡有的,祖国也有!

在中国近代史上,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不仅为谋求和维护祖国统一进行艰苦的斗争,而且以其富有创新的国家统一的思想,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政治思想遗产,也给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注入新血液。郑和,人人皆知,无人不晓。他曾经七次下西洋,既加深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又使中国人民开阔了眼界,增加了亚非各国对中国的了解。

在小学,我们学过狼牙山五壮士那种为了祖国的解放,为了消灭敌人,英勇无畏献身的精神。曾了解过邱少云为了战争的胜利,为了祖国人民的幸福在烈火中纹丝不动的英勇事迹!也懂得刘胡兰为百姓,为祖国“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深刻含义……

我们不能像他们一样到战场上为国争光,但我们可以奋发图强,努力学习,在心里去爱国,长大后为祖国做贡献!

想想我们国家所走过的艰难历程,那是怎样的不堪回首啊!如今的和平年代,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振兴中华,匹夫有责”,依然回旋在历史的天空我们只有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知识,赶超先进国家,壮大国威,国富民强,受尽委屈的历史不能让它在我们这一代重演。同学们,增强我们的责任心吧,爱小家,爱大家,爱国家吧!勤劳,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观《民族精神代代传》有感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十分勤劳俭朴,刻苦耐劳,而又十分勇敢顽强,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正是靠着这种精神品格,中华民族顽强地生存与发展在这个蓝色星球上。

我们的祖先们靠辛勤的劳动和顽强的拼搏,同恶劣的自然条件斗争,“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一步步向着光辉的目标走来。

我从书中领略到了劳动对于生活的价值和作用,领略到了勤谨多为对于收获的珍贵和意义,领略到了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性格特性。

勤劳,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作为一种民族意识,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代代相传,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体现在许许多多关于勤劳的格言、警句、谚语和故事中。例如:勤劳家可富,懒惰事无成;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品德,不仅体现在他们改造世界的奋斗过程中,还体现在中华民族一位位杰出的代表人物身上,“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卫精填海”等等,感人肺腑,动人心弦。这些,都表明了中国人民对勤劳精神的无比崇尚和热爱,表明了在人民心目中,勤劳是最基本的传统美德。

只要勤劳,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可以走上强国之路。反而言知,如果一个国家民族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都可能面临灭亡,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道理。勤劳是创造之源。广阔的国土、丰饶的田野、巍峨的宫殿、精致的庭园;从岩居穴处至高楼大厦;从原始陶瓷至现代工艺;从粗糙的石器至现在的宇宙飞船,这一切的物质财富,无不来自勤劳。勤劳是财富之母。

社会前进和历史发展都离不开劳动和劳动人民。劳动把人类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又发展到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交通工具从牛车发展到现在的宇宙飞船。可见没有勤劳,就不会有历史的前进,也就没有今天,更不会有明天与将来。这一切的一切都证明――勤劳是进步之路。

《民族精神代代传》这影片深深地吸引着我,我从中汲取了精华,从中得到了启迪。做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要把这种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中国了不起!中国人真了不起!读完《民族精神代代传》这本书,使我对伟大的祖国肃然起敬!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倍感自豪!

翻阅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一个个了不起的中国人站立在我们面前:那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文成公主、郑成功;那不畏艰辛、勤劳勇敢的大禹、黄道婆;那自强不息、大义凛然的文天祥、林则徐;那为人民解放斗争而英勇不屈的李大钊、方志敏、刘胡兰;那位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雷锋、焦裕禄、陈景润、杨利伟……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精神。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为祖国争光,要做一个了不起的中国人。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了不起的中国人呢?我想,这就要从小努力,从现在做起。我们要从小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热爱祖国;爱好和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我们要树立远大的志向,长大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我们要想民族英雄那样,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地位,自强不息,学好各种本领,将来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国家。为实现理想和目标,在平常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做到尊敬师长,礼貌待人,诚实质朴,刻苦学习,从小事做起,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一名诚信有礼、勤奋上进的好学生。时刻牢记,做个真正了不起的中国人!

《民族精神代代传》我最近看了《民族精神代代传》这部影片,内心涌现出一份感动、一份自豪、一份欣喜。我们民族爱国主义者形象、我们新中国日新月异的面貌,也似乎都鲜活地呈现在我眼前。

曾记得抗日战争时,日本人对中国进行了大屠杀,老百姓恨透了日本鬼子。但聂荣臻还收养日本的孤儿,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是常人能做到的吗?郑和七次下西洋,和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并立下了历史创举;大禹为了治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十三年间,他干得大腿上没有了肉,小腿上脱了毛,经过千心万苦,终于制服了水患;长城人人都知道,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创造的奇迹,但有谁知道一块块长3米重1吨的石条,都是用双手搬上去的……所有所有的事例都令我感动。

我们的中华民族有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踏遍荆棘,开辟新路。在她的领导下,中华儿女百折不挠,锐意进取,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看:大庆人依靠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使中国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2004年的希腊奥运会,中国体育健儿更是凭着拼搏进取的精神,为中华民族夺得了32块金牌的最好成绩,使昔日的“东亚病夫”,现在已当之无愧地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难道这些伟大的成果不足以让我这个炎黄子孙感到自豪?

当然在我感动之余,更多的还是欣喜。我欣喜我们中华民族是最古老的民族;我欣喜在科学理论体系指导下,我们能豪迈地走到今天,中华民族内部空前团结,各民族之间空前融洽,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我欣喜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中国人民将祖国统一大业不断推向前进,取得一项项重要成就;我欣喜香港澳门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我欣喜我是中华民族中的一员……为了我们的祖国,我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认真学习,做一个新时代的“四有”新人。

最后,我想用“美丽的中国啊,我永远爱你”来作为我的结束语。我相信我们古老的中国、文明的中国、美丽的中国,会在新的时代创造新的奇迹。

《民族精神代代传》这影片,内心涌现出一份感动、一份自豪、一份欣喜。我们民族爱国主义者形象、我们新中国日新月异的面貌,也似乎都鲜活地呈现在我眼前。

曾记得抗日战争时,日本人对中国进行了大屠杀,老百姓恨透了日本鬼子。但聂荣臻还收养日本的孤儿,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是常人能做到的吗?郑和七次下西洋,和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并立下了历史创举;大禹为了治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十三年间,他干得大腿上没有了肉,小腿上脱了毛,经过千心万苦,终于制服了水患;长城人人都知道,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创造的奇迹,但有谁知道一块块长3米重1吨的石条,都是用双手搬上去的……所有所有的事例都令我感动。

我们的中华民族有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踏遍

荆棘,开辟新路。在她的领导下,中华儿女百折不挠,锐意进取,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看:大庆人依靠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使中国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2004年的希腊奥运会,中国体育健儿更是凭着拼搏进取的精神,为中华民族夺得了32块金牌的最好成绩,使昔日的“东亚病夫”,现在已当之无愧地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难道这些伟大的成果不足以让我这个炎黄子孙感到自豪?

当然在我感动之余,更多的还是欣喜。我欣喜我们中华民族是最古老的民族;我欣喜在科学理论体系指导下,我们能豪迈地走到今天,中华民族内部空前团结,各民族之间空前融洽,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我欣喜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中国人民将祖国统一大业不断推向前进,取得一项项重要成就;我欣喜香港澳门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我欣喜我是中华民族中的一员……为了我们的祖国,我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认真学习,做一个新时代的“四有”新人。

最后,我想用“美丽的中国啊,我永远爱你”来作为我的结束语。我相信我们古老的中国、文明的中国、美丽的中国,会在新的时代创造新的奇迹。

《民族精神代代传》读后感记得有一位伟人说过一句话“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在谈话”。《民族精神代代传》这本书就是一本这样的好书。他让我知道了许多中华民族的良好精神如:勤劳勇敢刻苦耐劳勤俭朴素勇敢顽强不屈不挠等。其中“郑和七下西洋”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

1405年7月郑和率领着庞大的船队由江苏省太仓市浏家港出发展开了中国封建社会对外交流的历史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郑和又于1407年、1419年、1413年、1417年、1421年、1431年出使西洋经过占城、真腊、满刺加、彭亨、苏门答腊、旧港、爪哇、阿鲁、锡兰山等30多个国家。在当时这是不容易办到的。但是我们中国办到了那是因为我们中国有着不畏艰险的精神。虽然现在我们用不着像郑和这样但是我们仍然要学习这种精神不要遇到困难就放弃。郑和每到一个地方即拜见国王或酋长宣读明帝诏书赠送礼品建立友好之邦。郑和的船队成了友好的使者和经济交流的桥梁加强了各国之间的交往在各国播撒友谊的种子也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这也就是我要学习的与世界每个人都友好相处建立友谊。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保留着以郑和名字命名的城市、港口、庙宇、宝塔和水井。如泰国的三宝港三宝庙、三宝塔;马来西亚的三宝城、三宝井;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垅、三宝公庙、三保墩、三宝井还有郑和锡兰碑等。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比哥伦布首航美国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早93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116年。

《民族精神代代传》读后感《我最近读了《民族精神代代传》这本名著,内心涌现出一份感动、一份欣喜。我们民族爱国主义者形象、我们新中国日新月异的面貌,也似乎都鲜活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记得抗日战争时,日本人对中国人进行了大屠杀。来百姓恨透了日本鬼子。郑和七次下西洋,和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并立下了历史创举;大禹为了治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十三年间,他干的大腿上都没了肉,小腿上脱了毛,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制服了水患;长城人人都知道,这是我们的中华民族创造的奇迹,但有谁知到一块块长3米重1吨的石条,都是用双手搬上去的……所有的事例都令我感动。

我们中华民族有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敢于做前人没做过的事,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路遍荆棘,开辟新路。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儿女百折不挠,锐竟进取,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看,大庆人。依靠艰苦的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使中国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2004年的希腊奥运会,中国体育健儿更是凭着拼搏进取的精神,为中华民族夺得了32块金牌的最好成绩,使昔日的“东亚病夫”,现在已当之无愧地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难道这些伟大的成果不足以让这个炎黄子孙感到自豪?

最后,我想用“美丽的中国啊!我永远爱你。”作为结束语,我相信我们古老的中国、我最近读了《民族精神代代传》这本名著,内心涌现出一份感动、一份欣喜。我们民族爱国主义者形象、我们新中国日新月异的面貌,也似乎都鲜活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记得抗日战争时,日本人对中国人进行了大屠杀。来百姓恨透了日本鬼子。郑和七次下西洋,和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并立下了历史创举;大禹为了治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十三年间,他干的大腿上都没了肉,小腿上脱了毛,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制服了水患;长城人人都知道,这是我们的中华民族创造的奇迹,但有谁知到一块块长3米重1吨的石条,都是用双手搬上去的……所有的事例都令我感动。

6.民族精神代代传主题活动方案 篇六

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指导,开展以“中国人了不起、中国了不起、做个了不起的中国人”为主要内容的体验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丰富内涵,以民族精神感染、激励每个学生,使学生逐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通过党、团、队组织的仪式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小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好全面准备。

二、活动阶段安排:

第一阶段:学习宣传

1、利用升旗仪式,大队部进行弘扬民族精神活动的动员,向全体队员发出“弘扬民族精神,做个了不起的中国人”的倡议。

2、各小队以各种形式收集资料,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优秀的民族文化、找中华民族的伟人、英雄的生平及先进事迹,在班级展示、交流。

3、各小队走访革命老前辈、科学家、劳模等有影响人士,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以绘画、征文等形式,抒发自己的感想。

第二阶段:实践体验

1、各中队走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光启公园行”让学生了解了徐光启其人其事,对“徐家汇”名称的由来有了初步的认识;到武警总队营地的参观访问,让学生了解了军队的优良传统,对我们的子弟兵有了更深厚的感情;还有龙华烈士陵园、宋庆龄故居……都成了学生学习民族精神鲜活的教材。

2、结合志愿者服务活动,队员们全面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以护绿保洁、扶贫帮困、文明宣传等主要内容,开展各种小队活动。

3、开展大手牵小手活动,由八年级的小辅导员为二年级的儿童团员进行少先队队章学习。激励小同学热爱少先队组织,以实际行动早日参加少先队。

4、开展团带队的活动,学生团员为七、八年级队员上团课,并做好团员发展工作。

5、各中队召开民族精神主题班会,以各种形式汇报活动成果。

6、组织学校鼓号队训练、各班中、小队旗手训练及各中队进行三级报告、队列训练。

第三阶段:主题集会

举行大队集会。整个集会分三大乐章:

第一乐章:“飘扬的领巾”二年级入队仪式。

第二乐章:“闪光的团徽”新团员入团仪式。

第三乐章:“鲜艳的党旗”新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集会议程:

序曲:少先队三级报告。宣布大队集会开始。出旗。(鼓号齐鸣)

第一乐章:“飘扬的领巾”二年级入队仪式。

1、二年级入队仪式。(高年级队员授红领巾)

2、少先队代表发言。

3、诗歌朗诵。

第二乐章:“闪光的团徽”新团员入团仪式。

1、新团员入团仪式。(老团员为新团员佩带团徽)

2、团员代表发言。

3、舞蹈表演

第三乐章:“鲜艳的党旗”新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1、新老党员在国旗下宣誓。

2、校领导发言。

3、合唱

尾声:退旗。(鼓号齐鸣) 大队集会结束。

三、活动过程:

(—)仪式准备

大队长:全体立正!各中小队整队报告人数!稍息!

(各中队的第一小队开始整队报告人数。然后中队长分块报告,最后二个分大队长报告大队长。大队长报告大队辅导员。报告完,发令:全体稍息!)

(二)仪式程序:

全体立正!长乐学校少先队“民族精神代代传”主题集会现在开始!

出旗!(敬礼!礼毕!)

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请坐!

第一乐章 飘扬的红领巾

民族精神源远流长,滋养着我们茁壮成长。

戴上鲜艳的红领巾,从此前进有了方向。

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把民族精神代代传扬。

做个了不起的中国人,立志去实现宏伟理想!

现在请大队辅导宣读新队员名单!

二年级和五年级的同学全体起立!

新队员入场。

五年级的少先队员入场,为新队员授红领巾!(放《红领巾之歌》)

五年级的少先队员为新队员佩戴红领巾(鼓号齐鸣)

五年级同学退场。

由大队长带领新队员在队旗下宣誓。

新队员代表发言。

由大队辅导员宣布新中队成立。(鼓掌)

二年级各中队代表上台接受中队旗。(鼓号齐鸣)

由大队辅导员宣布聘任中队辅导员名单。发聘书。(鼓号齐鸣)

大队干部为中队辅导员献红领巾。(鼓号齐鸣)

二年级同学退场。(放《红领巾之歌》

诗歌朗诵《我们和21世纪干杯!》,它代表了少先队员心中真诚的向往。

第二乐章 闪光的团徽

共青团徽闪耀金光,青春年华风采飞扬。

我们是振兴中华的突击队,我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把民族精神接过来,再加入时代的新风尚

坚定不移地跟着党,去把新世纪的伟业开创!

由大队辅导员宣读新团员名单!

新团员入场。

由团支部书记为新团员授团徽。(放《团歌》)

新团员佩戴团徽。(鼓号齐鸣)

团支部书记带领新团员宣誓。

团支部书记为新团员颁发团员证、团章。(鼓号齐鸣)

新团员代表发言

新团员退场。(放《团歌》)坐下!

舞蹈表演《黄河颂》,它歌颂了我们中华民族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第三乐章 鲜艳的党旗

鲜红的党旗在飘扬,铁锤镰刀闪金光。

共产党是时代的先锋,共产党是民族的脊梁。

我们要学习党员教师,把三个代表牢记心上。

为了明天的祖国更美好,我们愿献出全部智慧和力量!

党员老师进场。

由新党员老师发言。

新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党员老师退场。

合唱《红旗颂》,让歌声表达我们的意志,亲情和理想!

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

我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

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爱国信念,

学习科技知识,掌握报国本领,

时刻准备着,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全体起立,请大队辅导员带领我们呼号。

7.民族精神代代传课件 篇七

自今年第一期起,本刊开始连续报道“南京路上好八连”这一红色主题。起初,编辑部对如今重提八连精神是否会有人关注也心怀忐忑,但让我们感到意外又欣喜的是,作为国庆献礼,上海主持人版《霓虹灯下的哨兵》话剧重新回到剧院,并联合八连官兵在南京路实景演出,让观众重新记起了那支优秀的连队、那些动人的故事。这或许不仅仅是一种巧合。

“南京路上好八连”的精神意义不但没有被湮灭在历史中,反而在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光芒,我们有理由相信,好八连精神将会代代相传……

“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这是毛主席于1963年8月1日凌晨,为好八连题写的光辉诗篇。50年前,时代需要“好八连”精神,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这种精神。

“新哨兵”重回南京路

为了向国庆献礼,以文艺表演形式,进一步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坚持群众观点,不断巩固深化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推进集中反“四风”改作风转为经常性的作风建设,经典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在她的故乡重新上演。

自10月1日起,SMG(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主持人版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连续五天在上海人民大舞台演出,好评不断,场场爆满。主持人们抛下平日里镜头前的冷静范儿,演起戏来毫不逊于专业演员,有声有色地诠释了解放初期“南京路上好八连”身处闹市、执勤为公的故事。许多观众在看完了话剧以后直呼“过瘾”:“原来这些主持人还可以这样。”这部献礼建国65周年的话剧演出也是主持人作为公众人物向观众传递正能量的一次创新尝试。

10月18日,南京路上好八连的100名官兵参加实景版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的演出。当日上午,部分专业话剧演员、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南京路上好八连百名官兵及社区居民文艺团队共同在南京路步行街演绎环境戏剧——实景版《霓虹灯下的哨兵》。

52年前,以“南京路上好八连”事迹为题材的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首次被搬上舞台。52年后,这部久演不衰、常演常新的话剧走下舞台,重回故事发生地——南京路,在拥有百余年历史的永安百货公司前进行实景演出。

演出中,人民军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拒腐蚀永不沾”的道德品质,军民鱼水情深的革命传统,集中体现了党的优良作风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电影版《霓虹灯下的哨兵》春妮的扮演者、著名表演艺术家陶玉玲,赵大大的扮演者、著名表演艺术家袁岳也来到现场观摩演出,熟悉的剧情让两位老演员热泪盈眶。袁岳在看过演出后情绪有些激动,“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我还是忍不住想流泪,这场演出让我感到很亲切,备受鼓舞。”该剧目的导演、76岁高龄的陈薪伊先后执导过四版《霓虹灯下的哨兵》,与该剧有着不解之缘,她说这部剧经久不衰与其永恒的现实意义息息相关,“《霓虹灯下的哨兵》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在南京路上演更有意义。”(据《东方早报》、新华网)

第二故乡鱼水情

八连官兵始终心系第二故乡,积极投身到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行列。43层高的新锦江大酒店,是上海最豪华的现代化宾馆之一。1988年9月,即将竣工的新锦江大酒店的建筑垃圾还没有清理,客房布置尚未就绪,酒店就接受了当年11月在上海举行的国际动画片电影周接待任务。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八连来到了这里担负起清理楼面垃圾的艰巨任务。大楼是全封闭的,清理垃圾时,整个楼层空间泥沙飞扬,灰尘弥漫,干部战士虽然戴着口罩,但根本不顶用,口腔、鼻孔全都呛满了灰尘。大楼只有两部工作电梯,为了不与建筑工人争用电梯影响施工进度,他们就扛着装满垃圾的麻袋从40多层的高楼上踩着楼梯下去。负责工程验收的大酒店筹建处陈副总指挥对此感叹不已。新锦江大酒店开业以来,八连的精神一直被他们看作是一种企业精神加以坚持和提倡。

改革开放以来,经上级批准,八连官兵先后参加众多上海市重点工程建设:上海华亭宾馆、龙柏饭店、新锦江大酒店、30万吨乙烯工程、新客站、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太浦河引水工程、上海博物馆、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南京路步行街改造,地铁一、二、七号线工程,浦东国际机场、上海科技馆、高架道路、上海火车南站、世博园场馆建设……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八连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典型,他们始终保持八连的光荣本色,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新的贡献。公举东从大学生成长为优秀士兵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典型。公举东自1992年12月入伍以来,继承和发扬连队的光荣传统,在本职岗位上作出了突出成绩,先后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二次,被团中央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并获得首届“五四青年奖章”。江泽民主席三次亲切接见他,赞扬他“大学毕业,又当上了国家干部,再到部队来当兵,很不容易”。称赞他的事迹“对于部队也好,对地方的同志也好,对战士、对干部都是一个很好的教育”。

八连的付出,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认可。上海市规划局的领导说:“我们一遇到攻坚任务就想到‘好八连’,上海市政重点工程建设到哪里,‘好八连’的旗帜就飘扬在哪里,哪里任务最艰苦,哪里就有八连官兵奋战的身影。”一位集团老总说:“我们大厦浇灌的是钢筋水泥和沙石,铸起的却是‘好八连’艰苦奋斗、坚如磐石的精神。”

编辑:冯晓淑 fxs0914@163.com

八连新故事

张桂林上到大三来当兵,目标很明确:当两年兵回去继续上学,为毕业找工作积累“资本”。

这个“大学生士兵”喜欢独来独往,为人处世信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生哲学。因此,在一些战友眼里,张桂林有点“恃才自傲”。

一天,团支书让他发挥绘画特长,利用课余时间出板报,他认为这是“侵占战士的个人利益”,满脸不高兴;排长请他为战士补习文化知识,他借口“学习要靠自己”,推脱不愿干;战友批评帮助他时,常常是话不顺耳便闹得吹胡子瞪眼睛,不欢而散……

连队干部没有简单对待他的问题,而是采取了“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张桂林思考“立身做人,当兵为谁”的道理。

一次,上海市书画家协会到八连过“军营一日”,连队有意安排张桂林负责接待工作。见到那么多“名家”、“大家”,张桂林忙前忙后,东跑西奔,不亦乐乎。

在老师的指导下,张桂林画了一幅《独钓寒江雪》,地方报社记者拍下这个场景。第二天,这张意在表扬八连战士多才多艺的照片,刊登在了报纸上。看到报道,张桂林不好意思起来,忍不住心想:自己那两把刷子,凭什么见报,还不是因为八连的威望高,人家爱屋及乌,自己沾了八连的光,平时却没给连队做什么贡献。

此后,张桂林有了主人翁责任感。连队也才尽其用,安排他担任连史讲解员。

为胜任传递光荣传统的“火炬手”,展示八连学习党的指导思想的成果,张桂林读连史、学理论,查资料、写文稿,精心续写了连队近年的发展历史。参观者听了他的精彩解说,无不称赞他“有学识、有水平,不愧为好八连新一代”。

投以桃李,报以琼浆。在连队,他被评为“理论学习标兵”、“优秀士兵”,还当上了文化骨干。做错事情,也能够虚心接受战友批评;战友遇到困难,他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还为贫困地方的学生捐款。

上一篇:小学旅游作文:九龙湖之游下一篇:学前班考核自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