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物联网产业报告

2024-08-06

湖北省物联网产业报告(精选8篇)

1.湖北省物联网产业报告 篇一

关于福州开发区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目的:根据《马尾区关于贯彻市政府1-8月经济形势分析会精神的意见》,为积极推进开发区物联网产业园建设,加快推动拥有核心技术的国脉科技、上润精密、冠林科技、飞毛腿等物联网概念企业的快速发展壮大,如何有效地编制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就成了当务之急。

福州开发区物联网发展现状:优势:

1、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物联网最基础单元产品研发能力目前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2、产品成本低,质量好,市场销路渠道广,前景广阔。

3、品牌效应明显,客户群集合度高,潜在市场份额大。劣势:

1、福州开发区自身政策优势日益减弱,服务业政策没有兑现,高新技术产业相关政策没有落实到位

2、上下游企业集聚度和整合度不够,互补不足,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导致资源不能优势互补

3、物联网产业协会没有发挥相应的规范、引导作用,关联产业交流沟通缺乏常态化机制

4、缺少龙头企业,没有典型引路,对相关产业不能起到拉动效应

5、研发人才比较不足,工资等待遇上总体偏低,留住、留久人才的基础不牢固。同时开发区的第三产业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影响了人才来我区创业。

2.湖北省物联网产业报告 篇二

1 湖北老字号的经营现状

目前, 除了2006年商务部制定的中华老字号的认定条件外, 湖北省对湖北老字号的认定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所以目前湖北省究竟有多少老字号还没有一个统一、确切的数据。根据湖北省商务厅提供的资料, 湖北省有130余家老字号, 其中武汉市有108家, 主要涉及餐饮、食品、医药、服务等15个行业, 多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 最早可追溯至清末民初。经历了上世纪50年代的公私合营, 70年代的文革以及90年代的市场经济三次较大的冲击后, 目前1/3垮了, 1/3勉强维持, 1/3情形尚可。

1.1 湖北省中华老字号的基本情况

从2006年商务部实施“振兴中华老字号”工程以来, 商务部对老字号重新进行了梳理, 先后分两批对中华老字号进行了重新认定, 目前全国共有1129个品牌通过中华老字号的认定。由于商务部对中华老字号的认定十分严格, 除了要求入选的老字号历史悠久、世代传承、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并且获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等条件外, 而且还要求入选的老字号当前的经营状况良好, 所以在全国1129个中华老字号中湖北省只有26家。像湖北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些老字号, 如老通城、蔡林记、汪玉霞、谦样益、大中华酒楼等因为旧城改造歇业或自身经营状况不佳而未能申报。入选中华老字号的湖北老字号分别是:2006年11月认定的一批有武汉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五芳斋食品贸易有限公司、武汉曹祥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市长生堂理发总店、孝感麻糖米酒有限责任公司、湖北省赵李桥茶厂和云梦县楚河鱼面厂;2011年3月认定的一批有武汉市江岸区老亨达利世界名表有限公司、湖北稻花香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枝江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天龙黄鹤楼酒业有限公司、黄石市白鸭食品有限公司、武汉谈炎记饮食有限公司、湖北省安陆市涢河酒业有限公司、武汉烟草 (集团) 有限公司、湖北省工艺美术服务部、襄樊郝曙光实业有限公司、湖北汉明喜来登眼镜有限公司、孝感市宏源饮食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米酒大楼、武汉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叶开泰药业连锁有限公司、武汉市四季美饮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北久康食品有限公司、黄石市食博园饼业有限公司、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和湖北黄山头酒业有限公司。

从数量上看, 湖北中华老字号的数量在全国处于中下游水平, 在中部地区排在第二位, 与经济发展较好的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有着较大的差距。这与历史上的武汉工商业重镇和现在湖北省的中部大省的经济地位极不相称, 这说明湖北老字号的振兴任重而道远。从地区分布上来看, 湖北中华老字号武汉有14家, 孝感有4家, 黄石有2家, 宜昌有2家, 荆州、襄阳、十堰和咸宁各有1家, 湖北的中华老字号主要集中在省会武汉。从行业分布来看, 餐饮及食品加工业有10家, 医药业有3家, 烟草业有2家, 白酒业有5家, 服务业有5家, 茶叶有1家, 中华老字号的行业分布相对集中。从品牌价值来看, 在2013年8月20日由《品牌观察》杂志委托中国品牌研究院进行评估的《中华老字号百强榜》中, 湖北省中华老字号有5个品牌入选, 分别是排名第7的稻花香 (330亿元) 、排名第14的枝江 (190亿元) 、排名第32的马应龙 (70亿元) 、排名第55的黄鹤楼 (30亿元) 、排名第82的黄山头 (17亿元) , 除稻花香和枝江的品牌价值超过平均线外, 其余三家的品牌价值都低于100亿元的中华老字号老字号品牌的平均价值。

1.2 湖北老字号的经营优势

相对于现代品牌, 湖北老字号在经营的过程中有很多自身特有的经营优势, 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悠久的历史

湖北老字号从形成到发展大都经历了几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 它们有着悠久的历史, 经历了时间和市场的考验, 在长期经营中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经验, 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这是老字号非常宝贵的财富。例如, 在湖北老字号中, 武汉马应龙有432年的历史, 武汉健民也有370年的历史。

1.2.2 独特的品牌文化

湖北老字号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 许多老字号在长期经营的过程中, 通过年复一年的岁月积淀, 已在其品牌上打下了深深的文化烙印,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品牌文化。以湖北老字号历史最为悠久的武汉马应龙药业为例, 在过去432年的历史长河中, 马应龙一致倡导“龙马精神”, 奉行“以真修心, 以勤修为”的哲学观, 真诚实在做人, 勤劳踏实做事。

1.2.3 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诚信为本”的民族, 湖北老字号从最初的家庭作坊式经营开始, 就严格信守“以德讲信、诚信待客”的经营理念。例如, 已有近200年历史的湖北枝江酒业一直倡导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 它们在遵循前人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基础上, 创新了“以质为本、服务至上、诚信天下”的经营理念, 并十年如一日, 持之以恒, 使“诚信”成为枝江酒业的一块金字招牌。

1.2.4 历代相传的“绝活”

湖北大多数老字号起步于家庭作坊, 在长期经营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工艺或技术, 这些历代相传的“绝活”不仅保证了老字号产品的独特性, 而且也保证了老字号产品的高质量。例如, 武汉五芳斋在制作汤圆时虽然引进了现代化生产线, 但在关键工艺上仍坚持用老法, 如用土锅土灶烧柴炒芝麻, 这样炒出的芝麻会更醇香, 最大限度地保留传统风味。

1.3 湖北老字号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除了因体制问题而导致的企业包袱重、人员结构老化以及资金短缺外, 湖北老字号在经营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3.1 经营观念落后

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和短缺经济条件下经营, 许多湖北老字号形成了“好酒不怕巷子深”、“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坐商思维惰性。他们喜欢固步自封、因循守旧, 经营观念落后。

1.3.2 经营方式落后

由于湖北老字号企业过去大多数都是国有企业, 在经营的过程中很多企业仍然沿袭了过去家庭式的经营方式、营销手段, 经营方式落后, 企业规模相对较小。这不仅使得很多湖北老字号企业始终无法适应市场的变化, 而且也无法发挥老字号品牌的优势。

1.3.3 品牌管理落后

在经营的过程中, 湖北老字号普遍缺乏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控,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产品质量的滑坡, 进而对老字号品牌的声誉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在销售管理方面, 湖北老字号也普遍缺乏对销售终端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控, 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老字号的销售业绩。所以, 品牌管理的落后也是许多湖北老字号经营状况不佳的重要原因。

1.3.4 传播方式落后

长期以来, 许多湖北老字号主要依靠口头传播建立声誉, 它们不重视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宣传自己, 甚至有的老字号企业自认为自己是老字号, 不需要进行品牌传播推广, 所以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人们交往的减少也使得口碑宣传变得难以为继, 老字号因为传播方式落后, 新一代消费者缺乏了解, 也开始出现经营困境。

1.3.5 产品单一、缺乏有效的保护

面对多样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 一些湖北老字号企业提供的产品, 从品种、工艺到包装几十年变化不大, 无法适应现代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除了产品过于单一外, 许多老字号企业的产品缺乏有效的保护, 它们经常受到了假冒伪劣产品的冲击, 特别是外地市场消费者因为无法辨别是否是正宗老字号产品而直接影响了销量。

1.3.6 市场开拓力不足

老字号的区域性是普遍存在的, 很多老字号都以“区域特产”自居, 这大大限制了老字号的发展。有的老字号品牌受区域限制非常严重, 只能在当地卖, 不能到外埠发展, 离开湖北省销售量就起不来。例如, 湖北省曾有一个老字号, 在打入北京市场后, 结果一年销售额仅35万元。

2 物联网技术应用与湖北老字号发展的关系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 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 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 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 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物联网技术应用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 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 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在物联网时代, 以传统产业为主业的湖北老字号要立足于产业结构调整, 积极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 以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为基础积极进行品牌创新, 在积极发挥自身特有经营优势的同时突破自身发展的诸多障碍, 从而实现湖北老字号品牌的全面振兴。

3 物联网时代湖北老字号的品牌创新

在物联网时代, 湖北老字号要积极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 以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为基础积极进行品牌创新。具体来说, 湖北老字号进行品牌创新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品牌经营观念的创新

在物联网时代, 湖北老字号企业要摈弃“好酒不怕巷子深”、“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和“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落后经营理念;要积极应用物联网技术, 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老字号企业和产品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 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的智能化网络;在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的同时, 积极引导客户进行品牌体验, 从而实现品牌经营观念的创新。

3.2 品牌经营方式的创新

在物联网时代, 一方面湖北老字号要积极顺应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 以物联网技术应用为导向, 通过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产业的升级;另一方面, 湖北老字号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通过积极应用物联网技术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 通过适度规模经营战略来降低老字号的交易成本, 不断提高老字号的经营效益。

3.3 品牌管理的创新

在物联网时代, 湖北老字号要积极应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品牌管理的创新。例如, 湖北老字号可以借助RFID实时生产监控管理系统, 实时监控生产的全过程, 自动、实时、准确地采集主要生产工序与卫生检验、检疫等关键环节的有关数据, 从而满足对产品质量监管要求。同时, 湖北老字号也可以利用云计算平台和智能网络, 通过对销售终端的远程管理控制来加强对销售终端的管理。

3.4 品牌传播方式的创新

在物联网时代, 湖北老字号不仅要依靠口头传播建立声誉, 而且要重视利用物联网的技术手段扩大宣传, 让消费者可以与商家进行便捷的互动交流, 随时随地体验品牌品质, 传播分享品牌信息, 在实现品牌信息最广泛传播的同时也实现品牌传播方式的创新。

3.5 产品与品牌保护的创新

在物联网时代, 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湖北老字号要积极通过产品创新扩大产品经营范围, 不断满足消费者新的需要。同时湖北老字号还可以借助通过NFC、二维码、RFID等技术标识老字号产品, 用于区分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品, 在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同时切实维护湖北老字号产品的社会声誉。

3.6 市场开拓的创新

在物联网时代, 湖北老字号的经营要打破地域的限制, 走出本省进入全国市场, 有的老字号品牌甚至可以推行国际化战略。在经营的过程中, 湖北老字号要积极应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市场推广, 在利用物联网的技术手段扩大宣传的同时重视利用智能标签保护老字号产品, 在引导客户进行品牌体验的同时积极进行市场开拓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曹庆.湖北中华老字号面临的营销困境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 2012 (05) .

[2]陈炜.老字号复苏的湖北难题[N].国际商报, 2011-04-11.

[3]赵晓飞.“中华老字号”品牌经营的反思[J].市场研究, 2007 (06) .

3.物联网产业化瓶颈 篇三

步入张江射频识别(RFID)产业化基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长列形状颜色各异的电子标签。这些内涵嵌入式微处理器的小玩意儿在不同领域内大显身手:生猪养殖、危险品管理、服装洗涤、安全防伪……

随着“物联网”概念持续升温,该机构作为中国唯一的RFID国家级产业基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所谓“物联网”,通俗的理解就是物物相联的网络。其標准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RFID是其中的基础核心技术之一。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国际电信联盟于2005年的一份报告曾这样描绘“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

政府吃螃蟹

3月30日上午,张江RFID产业化基地迎来四川省乐山市政协副秘书长李知明与四川省RFI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秦宗荣一行。

受乐山市政府的委托,秦宗荣所在的研成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在乐山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具体负责占地300余亩的“物联网(核心射频识别技术)产业科技园”的组织建设和协调管理。目前12000平方米的生产和办公大楼已建成,中国移动、华为等企业已入驻园区。

李知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乐山的产业布局过去以传统产业为主,但重工业太重,节能减排的压力很大。我们希望打造成西部物联网示范城市。”

“我们的物联网发展与无锡有区别。”李知明说,“无锡更着重于前沿的探索,乐山要从应用着手。我们的门票管理、煤矿安全、公共交通等15个市场全部向外开放。”

目前,研成通信对该市所有的探矿企业实施了井下员工定位管理,矿工在井下的路径、轨迹、生存状态乃至所处空间的瓦斯浓度都可以实时监测。

为证明乐山的竞争力,李知明还举了个例子——西南交大的生物传感器专家永远,准备把实验室放在乐山:“他开始准备到无锡,但后来测了空气质量,乐山的空气更好。”

将无锡当作“假想敌”的不仅是乐山市政府。寻求经济转型的全国各大城市,都在制订当地的物联网发展方案,抢建区域示范中心。地方政府由此成为当下物联网产业的主要推动力。

长三角的产业布局尤为微妙。此前,由于国内最早开展传感网研究的中科院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设在上海,上海曾在该新兴领域占据明显优势。但多年前中科院就在嘉兴设立了中心,直接带走了部分物联网的研发、制造业务。此后,该所刘海涛领导的研究队伍又在无锡开设了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

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视察无锡时提出,要将无锡建成“感知中国”中心,该市一时成为各方瞩目的焦点。无锡还获批为“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中国传感信息中心)”,即外界所称的“物联网示范基地”。

2010年3月2日,上海宣布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合作,在嘉定区成立“上海物联网”中心,欲“打造国内最具竞争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物联网研发中心、工程中心、应用中心和核心技术产业化集聚地,并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物联网研发计划形成错位发展的格局。”此举被一些业内人士视为迟到的“补课”。

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殷贯西对本刊记者评论道:“物联网的产业模式还在探索中。必须由政府主导,把各种企业、资源吸引、聚集起来,形成产业群。现在的情况就是政府来吃螃蟹。各地有竞争是好事,没竞争做不好。”

兵家必争之地

面对这一襁褓中的朝阳产业,谁都不愿输在起跑线上。

继中国移动宣布将在无锡成立中国移动物联网研究院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电相继与无锡市政府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

三大运营商均在不同场合表示,将物联网视作重要的市场机遇。

中国移动表现得尤为积极。自2009年8月21日访问台湾以来,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反复强调,“物联网是我最感兴趣的事”。他甚至带着一份名为《发展物联网,推进信息化》的提案参加了2010年3月的“两会”。

世博会门票是中国移动首个面向大众用户的物联网应用。针对世博会,移动还推出了为世博车队开发的“车务通”系统,而其核心就是通过GPS终端收集数据,根据世博场馆周边交通情况进行智能化调度。

上海移动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M2M主要强调机器与机器的通信,是现阶段物联网的普遍模式。从现有M2M业务发展性况来看,目前还处于“重通道,轻应用”阶段,运营商处于辅助产业链方式,有陷入价格竞争及沦为纯粹“通道”之忧。

为占据行业主导地位,上海移动计划在金融、交通物流、公用事业三个领域寻求突破,于2010~2012年形成2~3个成熟的行业标准化解决方案;并关注航运、环保、水利、社区等上海政府关注的热点领域,做好航运港口物流仓储、水文、环境监测和社区等标准化解决方案的研究储备工作,于2011~2012年逐步启动推出。

中国电信也不甘示弱。在无锡成立中国电信物联网技术重点实验室的过程中,总经理王晓初更是亲自督战。

中国联通则建立了物联网专用通道,在传输过程中将数据加密打包至用户的分析处理平台再进行破解,从而起到双重保护的作用。

电信系统鏖战正酣,正在竭力推进市场化转型的广电系统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华数数字电视传媒集团副总裁赵志峰对本刊记者说:“物联网要求高安全度的承载,基于互联网是不对的,这是很多专家的误区。基于互联网的物联网是不能成为基础设施的,广电的NGB可以成为物联网最佳的承载网络。信息的采集、信息的传输、信息的集成都应该是专网,信息的提供、发布是公网,广电的NGB在物联网领域大有所为。”他认为,物联网要求高安全度的承载,手机、互联网、宽带、有线电视网都是信息接入和信息发布渠道,基于NGB的物联网则应成为核心传输网。

赵志峰透露,广电总局已开始做基于NGB的物联网总体规划,预计年中出台。可以预计,物联网领域将成为广电与电信系统的又一“战场”。

产业化瓶颈

美国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比1,这意味着物联网产业要比互联网大30倍。“物联网”也因此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

邢涛介绍,该领域的产业链将主要包括:传感器制造——芯片制造——设

备制造——网络服务——网络运营——软件开发——服务商等环节。

刑涛认为,根据产业特性,未来将诞生一大批专注于细分领域的中小企业,如软件开发商、维护商等,这将成为经济活力的有益补充力量。

但物联网的产业前景依然被一些人评价为“模糊不清”。’联想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及百度CEO李彦宏均对产业投资持保守态度。

技术上已较为成熟的RFID应用就始终面临着产业推广难题。

“我们一直在反思,RFID产业为什么一直没有迎来预期的井喷式发展?因为缺乏成就一个产业的底气。”上海RFID产业联盟秘书长王东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王东主持了一个名为“未来商店”的试点项目。这一商店位于上海市南京东路558号,是中国首家正式投入商业运营的基于RFID技术的商店,如今已成为上海世博会特许商品旗舰店团购中心。

王东介绍说,该店在实行RFID技术改造后销售额大大提高。但产业推广还面临困难。

这些年来,RFID普及始终面临着成本与技术两方面的瓶颈。首先是居高不下的标签价格。普通最便宜的标签在20美分以上,有源标签最便宜也要超过1美元,这直接制约了廉价商品的RFID应用。

此外IT系统与解读器等硬件设施也需要庞大的一次性投资。

技术方面,国内企业在RFID底层专利上,并无主导权。全球RFID专利布局战已延续多年。美国更是一马当先,申请总量超过了欧盟、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等多个区域专利申请总量的总和,占比高达53%。

与RFID标签相比,微型传感器的成本更高,而且厂商稀少。日本、欧洲在传感器技术上拥有巨大优势。

未来商店中应用的RFID标签,太湖水监测工程应用的传感器,均是进口产品。

而近段时日被大肆炒作的“物联网”概念股,几乎都是方案整合商。

抢攻国际标准

国家传感网标准化工作组副秘书长邢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由我国提交给ISO/IEC JTC1(ISO/IEC信息技术委員会)的一项“关于传感器网络信息处理方面的国际标准提案”于3月23日通过新工作项目(NP)投票。

此前,由工信部牵头的一个9人工作小组于3月上旬飞赴英国伦敦,参加传感器网络国际标准工作组(WGSN)的第一次工作会议,并带去两份中国自己的提案。

在物联网标准的制定上,中国基本保持了与国际同行同步,这在以往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十分罕见。

早前的几次高科技产业浪潮中,美国等起步较早的国家掌握着大部分国际标准的制定权,中国企业在PC、软件、互联网、移动通信、DVD等诸多领域处处受制于自主标准的缺失。

刑涛介绍说,之所以中国在物联网标准的制定上掌握一定的话语权,除了受益于国标委的支持,也与产业发展程度及企业参与意识的增强有关:“互联网等标准成形的时候,国内企业还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但现在许多产业联盟都主动参与到物联网标准的制定中。”

2009年9月11日,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建了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参与标准工作组的成员,除了中国科学院等国内传感网主要的技术研究单位外,还有中国移动、华为等相关企业。

刑涛称,企业的参与对推动标准的产业化应用至关重要:“技术标准的制定最终还是产业应用说了算。”他以英特尔为例,该公司通过向全球销售网络产品,将IEEE标准推行为国际标准,尽管这一技术方案并不是最佳的。

如何避免利益争夺引发的重复建设、标准林立?

赵志峰在看了美国FCC发布的“美国宽带产业规划”后感触良多:“物联网是个产业,不是某个运营商的事情,应该是个国家工程。但目前还比较无序。国家的部委应该做好规划,再安排落实。地方和运营商都应该在国家的大规划下来实施和推进。否则要走很多弯路——先发展,后治理。”

刑涛则认为:“标准本身想一统天下是不可能的,因为有很深的利益牵涉其中。标准制定就是各方利益博弈与协调的过程。”

奇迹还是泡沫

历史经验表明,重大的经济危机往往会催生新一轮的技术革命。1987年的经济危机,成就了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其影响力持续至今。2000年前后,互联网泡沫破灭。一些名头响亮的互联网公司早已销声匿迹。

十年后的今天,物联网热潮又将迎来怎样的命运?

王东评论说:“我在仔细研究了整个产业以后,觉得它是实的,有现实的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

4.湖北省物联网产业报告 篇四

一、物联网概述

1、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关于“物联网”的明确通用官方定义。现阶段广泛认为是指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可管理的网络。物联网具有三个特点,即全面感知、可靠传递以及智能处理。

物联网是互联网应用的拓展与深化。物联网不是重新建设一套平行于互联网的系统,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所提供的信息高速公路,完成实时数据读取、信息交换、远程控制等特色功能。

2、物联网体系架构

物联网可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如图1所示。

感知层包括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传感器、终端、传感器网络等,主要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与人体结构中皮肤和五官的作用相似。

网络层包括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网络、网络管理中心、信息中心和智能处理中心等。网络层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进行传递和处理,类似于人体结构中的神经中枢和大脑。

应用层是物联网与行业专业技术的深度融合,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行业智能化,这类似于人的社会分工,最终构成人类社会。

3、物联网工作步骤

物联网的工作步骤是首先通过标签等对物体属性进行标识,接着利用感应器和识别设备完成对物体属性的读取,并将信息转换为适合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最后物体的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由处理中心完成物体通信的相关计算。这个过程是可逆的,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通信网络指挥物体做出相应的动作。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

二、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1、物联网发展历程及应用

根据物联网技术水平、用户需求和系统成熟度等方面的特点,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物联网技术演进路线可分为信息汇聚、协同感知和泛在聚合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将会渐进式的发展,通过技术的发展来满足不同层次的应用需求。

从应用发展角度来看,与技术演进一致物联网也将经历三个阶段方能成熟:当前是典型应用的示范期,然后是规模增长期和全面发展期。在目前阶段,普遍认为M2M(Machine to Machine)是物联网最主要的表现形式。M2M是一种以机器终端智能交互为核心的、网络化的应用与服务,它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目前智能交通、食品安全管理、环保监测、人员出入管理、仓储与供应链管理等应用已在国内外小范围内推广应用,物联网的雏形已基本形成。从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物联网的发展也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技术完善与市场推广的过程,我国物联网产业尚处于初创阶段,标准、技术、商业模式以及配套政策等还远没有成熟。

2、物联网产业链

物联网是在当前通信网与互联网基础上的发展延伸,产业链也与通信网和互联网产业链类似,增加了部分参与者如RFID/传感器制造商、传感网节点制造商、物联网运营商这几个环节,如图2所示。其中物联网运营商是海量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服务提供商。在我国,最有可能成为物联网运营商的就是电信运营商。首先,电信运营商拥有固定和移动的通信网络,可以很容易地采用系统集成商的解决方案来推出物联网业务;其次,运营商有庞大的用户群,这些用户群必然同时也是物联网物理信息的消费者,运营商完全可以建立一个公共的、按照行业划分的基础物理信息数据平台,成为信息的提供者和分发者;再者,由

于物联网产业链较长,因此产业的聚合者和主导者的角色至关重要,而电信运营商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目前,国内物联网的积极推动者当属电信运营商,各大电信运营商不仅把物联网看作是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方向,更把物联网看作是下一个“净利润增长点”。国内三大运营商纷纷加大对物联网的投入力度,并已在有些领域涉足物联网应用。

中国移动率先在无锡成立物联网研究中心,紧接着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也相继在无锡成立物联网技术重点实验室和研究院。综合来看,目前中国移动在物联网起步较早走在前列,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2009年政府大力倡导发展物联网的前提下,目前均处于概念宣传和部署应用试点阶段。但中国电信对IPv6技术早有部署,目前已处在试商用阶段。另外,中国电信拥有众多的行业客户资源,后期对发展物联网将形成有利条件。而中国联通相对其他两个运营商而言,拥有最成熟的3G网络这将给物联网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网络。

三、物联网产业机会分析

1、应用前景

随着IC制造、传感器、软件、网络等关键技术在各国的不断发展,各国的物联网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应用领域广泛拓展。中科院泛在与传感网研究中心副主任赵壮表示“中国的物联网到2015至2020年会出现产业萌芽。”业内专家预计未来十年,将广泛运用于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公共安全、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等多个领域。近期来看,值得期待就是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

到目前为止,物联网发展已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蕴含着信息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据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1。因此,物联网被称为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据赛迪顾问研究显示,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到2015年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将给通信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2、产业机会

物联网时代,海量数据传输和处理需求对传输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促使运营商对现有网络进行扩容和升级,这将给通信设备制造商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另外,从产业链角度来看,还将给通信芯片、RFID/传感器产业、系统集成、电信运营商等带来巨大的产业机会。从受益时间的角度来看,物联网的发展首先受益的是RFID和传感器厂商,接着是系统集成商,最后是物联网运营商。这是因为:第一、RFID和传感器需求量最为广泛,且厂商目前最了解客户需求;第二、物联网涉及众多技术和行业,系统集成需求巨大,且系统集成商有可能掌控上游供应商;第三、随着物联网的发展,物联网的应用将从行业垂直应用向横向扩展,对海量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需求将随之提高,同时也将凸显物联网运营商在产业链的重要地位。但从增长空间的角度看,增长最大的是物联网运营商,其次是系统集成商,最小的是RFID和传感器供应商。这是因为:第一、未来物联网具有海量信息的处理和管理需求、个性化的数据分析要求的特点,必将催生物联网运营商的需求量,且未来很可能形成寡头垄断的格局;第二、系统集成的需求将远高于目前电信网和互联网的需求;第三、RFID和传感器厂商由于核心技术掌握度较低,很可能形成完全竞争的格局。

四、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尚处于初创阶段,标准、技术、商业模式以及配套政策等还远没有成熟,但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未来将成为我国新型战略产业,将给信息产业及通信产业带来众多机遇和挑战。物联网时代,海量数据传输和处理需求对传输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势必将促使运营商对网络扩容升级。网络的扩容升级将带动光纤光缆技术、接入以及骨干传输的发展,同时还将促进3G、4G以及其他无线技术的应用,为通信设备商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5.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蓝皮书 篇五

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作者: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蓝皮书(2010)》由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筹)、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中心、江苏中科物联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版,该书包括环境篇、概述篇、产业篇、应用篇、技术篇、战略篇、展望篇、附录篇等内容,共二十章,二十多万字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蓝皮书(2010)》由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筹)、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中心、江苏中科物联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版,该书包括环境篇、概述篇、产业篇、应用篇、技术篇、战略篇、展望篇、附录篇等内容,共二十章,二十多万字,对物联网产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以下是部分内容摘录

物联网定义和相关概念

蓝皮书提出了物联网的定义: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是一个通过信息技术将各种物体与网络相连,以帮助人们获取所需物体相关信息的巨大网络。物联网通过使用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红外感应器、视频监控、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采集设备,通过无线传感网、无线通信网络(如Wi-Fi、WLAN等)把物体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实时的信息交换和通讯,以达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目的。

外延概念描述之一:物联网是未来互联网的组成部分,是互联网的应用延伸和拓展。未来进一步发展,将可能成为工作平台,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是从连接人到物。最早是连接人的,后来连接各种各样的服务,现在连接各种各样的物体。它是有着自我配置能力的全球动态网络,在其中,物质和虚拟的“物”都有着自己的身份、物质属性、虚拟特性和可使用的智能接口,并无缝集成到信息网络。它涉及从信息获取、传输、存储、处理、应用的全过程,材料、器件、软件、系统、网络各方面的创新都会促进物联网的发展。

外延概念描述之二:在物联网中,人们将成为商业、信息、社会的积极参与者。从发展战略或者长远目标来说,物联网将建立在标准通信协议基础之上,计算机网络、媒介网络、服务网络将整合为一个全球人们共同拥有的互联网平台和无缝信息网络。

外延概念描述之三:在“物联网”时代,钢筋混凝土、电缆将与芯片、宽带、无线网络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地球工地,世界的运转就在它上面进行,其中包括经济管理、生产运行、社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下一代互联网将成为公共基础设施,每个人都可以像使用空气、水、电一样使用互联网,并能动态地随着“物”之间的相互连接而改善使用的体验,方便性和快捷性也将大大增强。由此,物联网中的通信将不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也发生在人与他们所处的环境之间,这样的互动方式无疑将推动人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改善及和谐化,也就会推动社会公共空间、公共利益的建设。并且,当物联网能够实现智能化的自我配置、感知环境的时候,那么它的行为自然能够自我管理、自我调整,与环境适应,比如在生命周期结束时,对拆卸、回收利用进行提醒和智能管理,以保护环境。

物联网相关概念

M2M(Machine to Machine)

简单的说,M2M是将数据从一台终端传送到另一台终端,也就是就是机器与机器(Machine to Machine)的对话。但从广义上M2M可代表机器对机器(Machine to Machine)人对机器(Man to Machine)、机器对人(Machine to Man)、移动网络对机器(Mobile to Machine)之间的连接与通信,它涵盖了所有实现在人、机器、系统之间建立通信连接的技术和手段。

传感网

传感网是指“随机分布的集成有传感器、数据处理单元和通信单元的微小节点,通过自组织的方式构成的无线网络”。现在谈到的传感网,一般指的是无线传感器网络,严格来说应当称为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传感网实际上由传感器+短距离传输模块共同构成。传感器种类非常多,常见的有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振动传感器、位移传感器、角度传感器等,据说传感器的种类有3万余种。目前我国从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角度提出传感网,其研究和探讨的重点其实并不是传感器本身,而是聚焦在通过各种低功耗、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构成自组织网络来传输数据。泛在网

也被称作无所不在的网络,最早见于施乐首席科学家Mark Weiser在1991年“21世纪的计算”文章中提出的Ubiquitous Computing,因此泛在网概念的提出比物联网更早一些,而且国际上研究Ubiquitous的人也更加多一些,已经有一定的积累。2004年,日本提出了U-Japan、韩国提出了U-Korea的国家信息化发展计划。

对于是谁最先提出泛在网概念,目前还有争议。日本学者认为是他们最先提出: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将是由智能网络、最先进的计算技术,以及其他领先的数字技术基础设施武装而成的技术社会形态。根据这样的构想,U网络将以“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为基本特征,帮助人类实现“4A”化通信,即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任何人(anyone)、任何物(anything)都能顺畅地通信。“4A”化通信能力仅是U社会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建立U网络之上的各种应用。

移动互联网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为一体,它是一个全国性、以宽带IP为技术核心、可同时提供话音、传真、数据、图像、多媒体等高品质电信服务的新一代开放式电信基础网络,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需要一个无处不在的通信网络。移动通信网具有覆盖广、建设成本低、部署方便、具备移动性等特点,使得无线网络将成为物联网主要的接入方式,而固定通信作为融合的基础承载网络长期服务于物联网。物联网的终端都需要以某种方式连接起来,发送或者接收数据(这些数据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声音、视频、普通信息数据等),考虑到方便性(需要数据线连接)、信息基础设施的可用性(不是所有地方都有方便的固定接入能力)以及一些应用场景本身需要随时监控的目标就是在活动状态下,因此移动网络将是最主要的接入手段。

对全球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的数量化预测,是该蓝皮书的一大亮点。

如书中图表7-1(节选自第七章《全球物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所示,相关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显示:2007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700亿美元,2008年达到780亿美元,增长10%以上。

图表 7-1 2007-2015年全球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变化趋势(亿美元)

数据来源:网舟咨询;数据整理: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据预测,未来5年全球物联网产业市场将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预计2012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超过1700亿美元,2015年更接近35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接近25%。这样的增长态势持续下去,未来10年全球的物联网无疑都将实现数量和质量的飞跃,实现大规模普及和商用,走进普通人家。

二、安防、电力、交通行业的中国物联网应用位居前列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蓝皮书(2010)》由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筹)、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中心、江苏中科物联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版,该书包括环境篇、概述篇、产业篇、应用篇、技术篇、战略篇、展望篇、附录篇等内容,共二十章,二十多万字,对物联网产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其中,对中国物联网行业应用市场进行了分类描述,以及数量化的预测。

中国的物联网产业是全球物联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正面临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以安防、家居、电力、交通、医疗、物流等为代表的一些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开始逐渐接受物联网概念,采用物联网相关技术和产品,应用于行业的生产、服务各个环节。

这些行业应用的市场规模和相应的市场份额,如书中图表10-2(节选自第十章《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趋势》)所示。

图表 10-2 2010年中国物联网主要行业应用市场规模及份额(亿元)

数据来源:网舟咨询;数据整理: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数据整理显示:2010年国内物联网主要行业应用中,安防(安全防护、防入侵、智能家居)、电力、交通3大行业位居前列。安防行业的应用遥遥领先,占据了接近一半的市场份额(43%),规模接近900亿元。其中,智能家居占26%,规模超过500亿元;网络视频监控市场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占到15%的市场份额。电力行业和交通行业是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其物联网应用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市场份额分别达到15%和9%左右,市场规模分别为大约300亿元和190亿元。重要的应用行业还包括物流、医疗、手机支付等,并正在逐渐渗透到其他各行业和经济领域。

三、中国RFID产品市场方兴未艾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蓝皮书(2010)》由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筹)、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中心、江苏中科物联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版,该书包括环境篇、概述篇、产业篇、应用篇、技术篇、战略篇、展望篇、附录篇等内容,共二十章,二十多万字,对物联网产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对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的数量化预测,是该蓝皮书的另一大亮点。RFID(射频自动识别)是物联网的核心关键技术,对它的现状描述和预测,可以从侧面反映物联网产业的整体市场规模,如书中图表9-4所示(节选自第九章《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概况》)。

图表 9-4 2008-2012年中国RFID市场规模(亿元)

数据来源:网舟咨询;数据整理: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6.物联网产业联盟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篇六

各位来宾、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对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也向关心和支持北京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是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成立的日子,其实也是我们纪念互联网诞生40周年,40年前10月29日,人类利用两台计算机联线进行了第一次信息传递“L、J”,传递了两个字母。实际上40年前互联网就和物联网进行了紧密的联系,最终实现两台计算机使用,所以我们到了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不光把人连在一起,还要赋予我们很多物件有一定的秩序,把它们连在一起,我想这是信息产业发展和拳头信息化的又一次发展战略。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的意义。为推动我们国家信息产业从大到强,实现自主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对于促进信息技术更广泛的应用,保障社会更加有效运行,维护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安全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积极发展物联网产业是北京信息产业发展新阶段的现实要求,是北京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信息化与城市发展融合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建设数字城市、信息城市、网络城市、可信城市的关键基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感知北京”,“感知中国”的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北京市经信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等部门支持组建物联网产业联盟,这是落实总理提出“感知中国”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北京市

物联网战略的重要举措。借此机会,我简要的向同志们、向各位同仁报告一下北京在促进发展联盟产业的相关举措。

首先是大力集成已有的技术和产业联盟,积极打造中国的物联网产业中心之一。物联网既是一个新的发展趋势,是一个重要的机遇,同时它也跟我们过去的工作有紧密的联系。单从物与物联系,北京的资源发展十分优势,技术源头方面有科学院、清华、北大、北邮等大学,特别是在TD—SCDMA、闪联信息技术等相关领域拥有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在产业方面有传感器、网络传输、数据处理等基本完善的产业链,有清华同方、时代凌宇等一大批领先企业,在应用方面,城市网络管理、网格管理、智能监控、食品追溯、水质监测等系统都有典型的应用管理。特别在北京奥运会中,物联网技术发挥了重大作用,支撑了安全保障、物资管理等方面。所以在北京物联网的现实基础十分雄厚,我们有条件抓住当前的战略机遇,进一步集成产业资源,将北京打造成中国物联网产业的中心区域。我们已将促进物联网产业纳入相关发展规划,正在制定物联网产业实施方案,下大力气推动这一产业在北京发展,使之成为带动高端制造、北京创造、北京服务的新的引擎。

7.湖北省物联网产业报告 篇七

“天翼智能终端交易博览会”(以下简称“天翼展”)自20 09年举办至今已经成功召开了7届。伴随着中国电信及全产业链的蓬勃发展,展览内容从原有的智能手机上下游产业逐渐延伸至智能硬件、人工智能、产业互联网等领域。而本次“天翼展”除了增加“天翼物联产业发展论坛”外,“天翼物联产业联盟”也在展会上成立。中国电信将与产业联盟的成员、政企单位就物联网芯片、终端、网络、平台、集成与应用等方面共同探讨物联网的发展方向,以加速物联网产业生态链的成熟。

步入智能产品物联时代

众所周知,中国电信目前正在向“智能化3.0”的战略转型,做一个综合智能信息服务提供商。

对此,电信相关专家对本刊记者表示:“中国电信未来几年的主要方向均基于智能,未来将是智能信息服务时代,是信息化的进化版本,其中物联网也是电信转型的重点,因为在物联网代,物联网产品也是智能产品,因此现在是一个智能物联时代。”值得一提的是,物联网也是政府支持的中长期重要基础设施与应用领域。

物联网作为中国电信未来五大新兴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司发掘新业务、开拓新市场的关键。为此,中国电信计划今年销售1000万部物联网终端,相比去年翻了几倍。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G、3G时代,电信便在GSM和EV-DO网络上提供了物联网模块,形式类似SIM卡。而在刚结束的上海世界移动大会上,物联网也成为与5G并列的热门话题。其中,NB-Io T几乎出现在每一家电信企业展台上。

可以预见,随着电信领域4G物联网标准在下半年的推进,其产业发展方向也将明确。中国电信预计4G覆盖率今年年底到明年初将达到3G水平,在网络基础就绪的情况下,中国电信在物联网方面将有不错的发展机会。对此,电信相关人士表示:“今年是物联网发展的铺垫期,明年将是发力期。”

物联网将成中国电信未来增长引擎

物联网之所以炙手可热,是用户需求、技术演进和行业趋势共同作用和选择的结果。

不可否认,物联网今天的发展,首先得益于物联网终端和相关应用的迅速增长,而在各种互联终端中,移动物联网终端增长最快。据相关统计,2015年底,全球已签约移动业务的物联网终端为4亿部,到2021年将达到15亿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4.6%。

其次,物联网需求的增长还得益于传感器、传输和计算处理成本的大幅降低。根据之前高盛报告显示,在过去10年间,传感器价格从1.3美元降至平均60美分,降幅达54%;带宽成本急剧下降,过去10中下降了近40%;处理器成本下降近60%。这些使得更多的设备不仅可以被连接,还可以实现智能化。

最后是技术从3G-4G-LPWA-5G的演进,也有利于物联网的发展。根据思科2016年相关报告显示,4G、LPWA以及2020年后5G商用推广,将逐渐推动物联网联网设备成倍增长,预计4G移动M2M设备数占比将从2015年的10%提升至2020年的34%;LPWA移动M2M设备数占比将从2015年的4%提升至2020年的28%,仅次于4G移动M2M设备数;而2020年后,5G网络商用部署又将提供对物联网至关重要的其他功能,如5G网络切片以及连接比目前多数倍终端的能力。因此技术发展将大大加快物联网联网设备的普及。

由此可见,在需求和技术的双轮驱动下,物联网将成为继手机之后连接增长的主要方式,最终成为全球数量最多的互联终端。根据爱立信最新《移动市场报告》显示:全球2015年移动手机用户数共计71亿,预计至2021年年均增长仅3%,增长已见顶。相比之下,物联网则将以23%的复合年增长率快速增长。按照这个速度,2018年全球物联网(Io T)连接将超越手机,成为数量最多的互联终端;而到2021年,全球互连终端总数将达到280亿部,其中包括近16 0亿部物联网终端,占比为57%。

主导物联网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引领NB-Io T发展

除了上述技术、市场等因素的推动,一个产业的发展,标准的制定也至关重要。物联网产业也是如此。

近日,由中国电信等国内单位发起制定的两项物联网标准“IEEE 1888.1(泛在绿色控制网络:控制和管理)”及“IEEE1888.3(泛在绿色控制网络:安全)”成功转化为ISO/IEC国际标准,中国电信分别担任了两个标准的主席和副主席席位。这是继2015年中国电信主导完成10项国际标准之后的又一突破,再次提升了中国在物联网这一热门新兴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此外,在NB-Io T(窄带物联网)领域,中国电信也担当了引领的角色。例如2016年6月,中国电信与华为签署NB-Io T创新研究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在物联网创新领域建立起了全方位合作关系。即中国电信与华为将基于中国电信网络架构特点和物联网服务需求,推动NB-Io T物联网新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将以NB-Io T在3GPP标准组织的推进及解决方案验证为目标,包括验证NB-Io T物联网新技术、联合建立NB-Io T试验室、开展NB-Io T端到端解决方案研究与验证、制定相关标准和技术方案等。

8.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篇八

中国物联网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业内企业的不断努力下,中国物联网产业持续良好发展势头。中国物联网已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产业和应用基础,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力成本快速上升的当前,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解决人力成本、提升运营效率的有效方式。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2014年中国整个物联网的销售收入达到6000亿元以上。近几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综合增长率达到了30%以上,充分体现了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尤其是智能制造领域的工业物联网以及智能交通领域的车联网,市场前景良好,增长速度不断攀升。据统计估算,中国M2M连接数在2014年已突破7300万,同比增长46%,占全球M2M连接数的30%,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大市场地位,未来中国M2M规模将继续扩大,2020年预计达到3.5亿,全球占比将达36%。

在应用发展方面,物联网已在中国公共安全、民航、交通、环境监测、智能电网、农业等行业得到初步规模性应用,部分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如智能交通中的磁敏传感节点已布设在美国旧金山的公路上;中高速图传传感网设备销往欧洲,并已安装于警用直升机;周界防入侵系统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智能家居、智能医疗等面向个人用户的应用已初步展开。

总体而言,中国的物联网产业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其一。物联网产业在中国还是处于前期的概念导入期和产业链逐步形成阶段,没有成熟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技术体系,整体产业处于酝酿阶段。此前,RFID市场一直期望在物流零售等领域取得突破,但是由于涉及的产业链过长,产业组织过于复杂,交易成本过高,产业规模有限,成本难于降低等问题使得整体市场成长较为缓慢。但从长期来看,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埃森哲的研究显示,中国还能进一步扩大物联网的影响。通过进行定向投资和其他类似计划提供支持,提高本国吸收物联网技术的能力,各行业还将产生巨大的附加值。以制造业为例,在中国当前政策和投资趋势的推动下,未来15年,物联网在制造业就可创造1960亿美元的累计GDP。如果进一步扩大物联网的影响力,中国制造业的经济价值将跃升至7360亿美元,增加276%。

其二,政策导向对中国物联网发展的影响显著。多层面的政策投入成为推动现阶段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最强动力。如果说国外物联网产业发展属于“市场驱动型”,国内更贴近“政策驱动型”。自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2015年之后,中国政府启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以提高制造业竞争力。“中国制造2025”旨在将中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提高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价值链中的地位,通过将生产流程与互联网相整合,使制造业变得更加环保、智能和优质。此外,中国政府还在推动“互联网+”战略,整合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预见,未来中长期内,物联网将成为国家推进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策支持力度可望继续加大。

其三,在政府政策推动下,中国物联网发展遵循从公共管理和服务市场。到企业、行业应用市场,再到个人家庭市场逐步发展的路径推进。物联网概念提出以后,面向具有迫切需求的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以政府应用示范项目带动物联网市场的启动将是必要之举。进而随着公共管理和服务市场应用解决方案的不断成熟、企业集聚、技术的不断整合和提升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从而将可以带动各行业大型企业的应用市场。

其四,物联网产业体系相对完善,物联网及传感器产业集聚发展效应凸显,众多产业发展平台初步形成。我国已经形成涵盖感知制造、网络制造、软件与信息处理、网络与应用服务等门类的相对齐全的物联网产业体系,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空间布局,呈现出高端要素集聚发展的态势。在企业发展方面,大企业的物联网平台已基本成型,小企业加入大企业的生态圈,借力大平台的态势出现。随着应用的落地与可挖掘数据的逐渐积累,物联网产业的价值开始显现。在信息技术企业引领下,物联网与新兴技术协同发展,创新企业和创新产品不断涌现,金融资本竞相追逐。

其五,中国现阶段物联网产业发展仍是重点关注技术突破,自主MEMS传感器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仍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迅速兴起使得传感器的地位不断提升,成为世界各国抢占发展先机的一个重要领域。中国亦将传感器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2015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要求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传感器作为实现制造设备和工厂智能化的前提,其重要性和迫切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政策扶持和市场应用的推动下,国内传感器市场规模迅速增长。从2010年的397亿元上升至2014年的86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1.4%。据估计,未来几年,在可穿戴设备、物联网、汽车和医疗等领域的传感器的增速将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并有望在2020年超过3000亿元。

中国物联网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物联网在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产业培育和行业应用等方面已具备一定基础,但仍然存在一些制约物联网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需要解决。

1.支撑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滞后。尽管我国经济增长较快,但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有一段距离。由于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各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无法同步;物联网基础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由于我国各省对物联网投入资金比例不同,也导致了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同步;另外,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地区的物联网基础设施落后,加之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农村人口又占比例的多数,在互联网的普及应用过程中存在较大难度。所以,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落后,为此,需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在政策、技术等层面全面跟进。

nlc202309081406

2.物联网发展顶层设计缺位。导致各地各自为战,物联网发展的有效推进机制尚待建立。我国的物联网发展是国家先行,民间企业没有形成市场认可的物联网发展商业模式,虽单项技术市场规模可观,但无法形成产业联动。尽管一片片物联网产业园区在拔地而起,但是对于从事物联网的有关各方,尤其是那些从事着具体技术或应用开发的链条从业者来说,或许还依然没有感受到在隆隆物联网春雷之下的春雨所带来的喜悦。究其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出台的当地物联网产业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各地各自为战。这种封闭发展的模式所设置的政策性门槛,为创新性应用的推广和资源的顺畅流动造成了一定瓶颈。在一个缺乏顶层设计的模式下,各地蜂拥而起的规划意见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的物联网产业发展,但是也同时对物联网发展的规模和区域经济的成长构成了地域性的局限。

3.产业集中度低,产业环节分散,物联网发展脉络难以把握。物联网每个产业环节都有众多的中小企业或者少数大企业,但缺乏能够凝聚产业形成发展合力、具有产业引领和绝对话语权的灵魂企业。虽然当前国内一些运营商以及中兴、华为等系统设备商在某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物联网产业化需要芯片商、系统解决方案商以及移动运营商等厂商的通力合作。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链的发展完善程度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此外是行业协作存在困境。物联网应用领域十分宽泛,但在大多分属不同政府职能部门管理的、具有交叉性的行业应用中,欲推广物联网这种基于传感技术的信息化应用并将其产业化,则需要各行业主管部门之间高度的协调与互助,打破行业、地区和部门之间的壁垒,促进资源共享与交互,推动体制改革和优化。

4.没有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协调机制。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来说,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有效的协调机制能够保障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但是从目前的物联网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协调机制,这就会导致进入到这一行业的企业各自为政,势必会制约我国物联网的发展。

比如在感知层面,各个行业需要感知的对象不同,需要采集的物理世界信息不同,造成了传感器的差异,例如用于环境监测的传感器和用于农业土壤监测的传感器是无法通用的。信息处理层面,各行业的基础信息不同,需要分析和决策的内容不同,因此尚没有一种通用的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软件能够适用于所有行业。又比如在RFID行业,RFID产业联盟早在2005年11月就宣布成立,次年发布了《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为开展RFID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标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时至今日,我国RFID产业却仍未能步入正轨:技术强度虽然有所提高,但技术标准却迟迟难以落地。

5.传感器等关键技术有待突破,RFID等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缺乏。物联网技术包含传感、射频识别、通信网络以及统一编码等一系列技术。传感技术及射频识别技术是主要的核心,缺乏核心自主知产权,这也是严重阻碍物联网发展的重要因素。总体水平而言,国内的传感器产品仍以中低端为主,技术相对落后。特别是基于传感器和传感网的应用,其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部分高端传感器,例如对水质、土壤进行监测的传感器,一个进口传感器价格可能在十万元以上,现阶段不可能进行规模化应用,而国内的传感器或者生产能力不具备,或者精度达不到应用要求。目前,全球约有40个国家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应用开发,研发机构超过6000余家。其中,美国、日本和德国实力较强,产品门类繁多、覆盖面广、市场占有率总和超过60%,掌握市场主导权。中国市场上的中高端传感器进口占比达80%,数字化、智能化、微型化产品严重欠缺。

6.信息安全问题制约物联网在中国大规模应用。物联网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的生活,但也对物联网的依赖性非常大。在信息安全问题频发的背景下,传感器作为外界信息的重要来源和物联网信息互联的基础,也成为易受攻击的环节之一,不仅可能导致数据泄露和网络入侵等问题,更有可能将虚假数据传入网络冲击后续所有应用。实现传感器的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成为保障中国信息安全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环。因此,要获得传感器产业的发展,中国传感器企业首先应加强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应以MEMS传感器、智能传感器等中高端产品为发展重点,增强传感器系统集成水平,同时有效控制成本,以应对国外同类产品的竞争,并帮助下游应用厂商共担成本下行压力。此外,国内传感器企业应在并购所构建的平台上,通过自主创新实现迅速成长,并注重专利申请和保护,从而逐步成为世界知名的传感器生产商。

上一篇:《甲午风云》观后感1500字下一篇:学前班下学期教师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