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态心得体会

2024-10-13

政治生态心得体会(共8篇)

1.政治生态心得体会 篇一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迫切需要通过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更好激发全党创造活力,提振干部群众精气神,凝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本文是党员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党员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心得体会篇一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同志指出: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主要是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腐败活动减少了但并没有绝迹,反腐败体制机制建立了但还不够完善,思想教育加强了但思想防线还没有筑牢,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这一论断,振聋发聩,令人警醒。严守规矩和纪律、重构政治生态,是全面从严治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全体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严肃担当的重大政治责任。

政治生态是一定政治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政治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形成的生态联动,是一个地方或一个领域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党的深刻分析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风险”,明确提出“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这是优化政治生态尤其是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任务和重要标准。

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经过90多年血与火的考验尤其是改革开放大潮的洗礼与锤炼,党内政治生态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但也不可否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些地方和领域的政治生态出现新问题。比如,拉帮结派的山头主义、人身依附的宗派主义、我行我素的自由主义、不讲原则的好人主义、唯利是图的个人主义、游戏人生的享乐主义等等,在一些地方盛行。这表明,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确实面临着“重构政治生态”这一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制度是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决定性因素,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完善的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使好人更好地做好事、使公共权力最大程度地释放出谋求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发展的正能量。规矩是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基本规范,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党章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章程、也是总规矩,国家法律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规矩,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也是重要的党内规矩。纪律是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保障。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政治纪律更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为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当前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必须从制度、纪律、规矩三个方面共同用力,形成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良性政治生态。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做好“破”和“立”这两篇文章。所谓“破”,就要继续坚定不移开展反腐败斗争,以坚决的反腐败清除破坏纪律和规矩的行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少数党员、干部以权谋私、恃权腐败,不仅严重侵犯国家资产和人民利益,而且严重损害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威信和形象。党的以来,对党内腐败分子的坚决查处,尤其对高层领导干部严重违纪违法案件的严肃查处,向世人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敢于直面问题、纠正错误,勇于从严治党、捍卫党纪,善于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的先进政党。面对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客观实际,我们必须保持高压态势不放松,坚持零容忍态度不动摇,继续以猛药去疴的决心和刮骨疗毒的勇气坚决查处腐败,清除一切有损党内政治生态的消极腐败因素。

所谓“立”,就要继续坚定不移从制度上纠正“四风”,以完善的制度强化党的纪律和规矩的权威,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定不移的反腐败斗争必须与坚持不懈的制度改革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我们党将制度改革和完善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凸显制度治党,彰显制度权威,取得了显著的优化政治生态的成效。当前,必须结合反腐败斗争进一步强化重点领域的制度改革与完善,着力健全党内监督制度、着力健全选人用人管人制度、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尤其是权力运行体制改革、着力完善国有企业监管制度。只要我们坚持制度改革不动摇、强化制度建设不放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不懈怠,就一定能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创造和保持良好的从政、执政环境。

党员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心得体会篇二

近日,省委出台了《中共江西省委关于加强作风建设营造良好从政环境的意见》,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从严约束领导干部从政行为,营造良好从政环境,深入推进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建设提出了具体意见。通过学习,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提高了思想认识,敲响了警钟,增强了自觉贯彻执行有关规定的信心和决心。现就学习情况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坚定信念, 加强学习

《中共江西省委关于加强作风建设营造良好从政环境的意见》分别在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规范选人用人行为、严肃查处违纪违法问题、严格教育管理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监督管理这5个方面提出了“20条意见”。

通过对“20条意见”的学习,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该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常思贪欲之害, 常怀律已之心,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在日常工作中,我将加强对“20条意见”的学习,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 切实加强作风建设营造良好从政环境。

二、依法行政, 依法用权

《意见》提出的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查处违纪违法问题的相关意见要求所有的党员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用权。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用来为人民办实事, 也可能被腐蚀,成为谋取私利的工具。我们必须时刻清醒地认识到, 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人民是权力的所有者。对我们每一个有权在手的人而言, 权力意味着责任和义务, 权力越大, 责任也就越大。作为一名党员,党的宗旨牢记在心,尽最大努力为人民、为经济发展服务。对相关违纪违法行为的严格追究查处是依法行政、依法用权的重要保证。回顾以往的工作,由于个人原因,难免在工作中出现懈怠、存在纰漏,自身素质需要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在以后工作中,我将努力加强对“20条意见”的学习,常思贪欲之害, 常怀律己之心,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用权的意识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三、公道正派,不殉私情

《意见》提出的严格规范选人用人行为、严格教育管理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的相关意见要求党员干部做到廉洁自律, 正直无私。领导干部的选拔中,一直以来,我都自觉地遵守以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制度为指导,做到公平公正,杜绝任人唯亲,自觉接受领导、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的监督。在日常的工作中,我时刻牢记“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权为民所用”,避免“托关系、走后门”的现象的出现,避免暗箱操作,努力是实现工作透明化。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严格程序,人才才选拔上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四、秉公用权,接受监督

《意见》提出的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监督管理的相关意见要求通过制度和法制保证权力的规范和透明,把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办实事上。因此,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将牢固树立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监督的自觉意识,严格约束自己,自觉接受组织、群众、舆论的监督。努力做到政策公开、办事公开,坚持阳光操作,各项日常工作及时向群众公示,接受监督,认真调查解决各界人士举报的问题。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我将采取日常监督、专项检查、明察暗访等方式,全面掌握各项规范的贯彻实施情况,组织开展好“20条意见”教育活动,及时纠正违规行为。

党员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心得体会篇三

多次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如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我谈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

中组部去年就党风政风问题组织了一次调研,一位老同志说,如果河里有一两条鱼死了,这是鱼的问题;如果有一片鱼、一群鱼死了,可能就是河受到污染,水生态出问题了。从政环境也是这样,一个地方,如果个别干部出问题,那可能是他个人有问题;如果许多干部出问题,那说明这个地方政治生态有问题。从党的以来查处的一批典型案件来看,一些地方贿选案件发生、腐败窝案出现、买官卖官盛行,都与这些地方政治生态不好有关。

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影响着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为政行为。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政治生态不好,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关系人心向背,关系事业兴衰。现在,我们党带领人民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面对矛盾风险给党治国理政带来的新考验,面对形势发展变化给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迫切需要通过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更好激发全党创造活力,提振干部群众精气神,凝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以来,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制定实施八项规定,部署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弘扬新风正气、涤荡歪风邪气,政治生态得到明显改善。同时也应清醒看到,形形色色的潜规则、大大小小的关系网、“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还有一定市场,用人之风不正、家风家教不严、社会交往不净、同志关系不纯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纠正,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作风问题时有反弹、顶风违规违纪时有发生。可以说,实现政治生态“山清水秀”,任务艰巨而繁重。要充分认识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特殊重要性,坚持重在建设、立破并举,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并重,拿出过硬措施、保持足够韧劲,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首先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良好政治生态从哪里来?首先要从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中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功能,说得形象一点就是在党员队伍中播撒崇高理想的种子,激发艰苦奋斗的精神,消除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保持和弘扬良好的党风,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事实表明,党内政治生活严肃认真,党风政风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一个地方政治生态出问题,首先是党内政治生活出了问题。

形象地指出:党内政治生活是锻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的熔炉。如果炉子长期不生火,或者生了火却没有足够的温度,那是炼不出钢来的。应当看到,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对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管党治党的“大熔炉”变成了没有温度的“冷灶台”。有的尽管有党内政治生活,但是炉温不够、火候不到,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一些党员干部碰到原则问题不开口,遇到矛盾绕着走,把自我批评变成了自我表扬,把相互批评变成了相互吹捧;一些党组织没有凝聚力,党员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党组织变成“大车店”,党员没有党员的样子。这些都警示我们:党内政治生活必须真正严肃起来,决不能随意化、平淡化,不能娱乐化、庸俗化,不能让党内政治生活变了味、走了调。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关键是要推动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为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好的“气候”环境。党的组织生活正常了、健康了,就能起到“除尘”“过滤”作用,就能及时阻隔不良风气的侵蚀。完善党的组织生活,重在落实制度、贵在保持经常。党章对党的组织生活有着非常明确具体的规定,像“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民主评议党员等都是很重要的内容,应认真抓好落实。要经常和定期开展组织生活,特别要彰显党内政治生活的本质,在树立崇高理想上下功夫,在提升精神境界上下功夫,引导每个党员自觉安装思想上的“杀毒软件”,经常清扫头脑中的灰尘。要切实提高组织生活的质量,确保有实质内容、实际效果,不能流于形式、走过场,不能搞成清谈闲聊,更不能打着组织生活的名义去搞什么旅游和娱乐活动。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必须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形成心齐气顺的政治氛围。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党组织永葆生机活力的法宝。当前,在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方面,既有民主不够的问题,也有集中不够的问题。民主不够,突出表现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的主要领导干部搞个人说了算,“决策一言堂、用人一句话、花钱一支笔”,甚至独断专行、排除异己;集中不够,突出表现在一些领导干部搞分散主义、各自为政,凡事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出发,甚至把分管领域变成“私人领地”。这些问题不解决,就难以有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活。这就需要各级党委和各级领导干部增强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完善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特别是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始终坚持按原则办事、按程序办事,强化民主意识,善于集思广益,做到总揽而不包揽、果断而不武断,防止把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班子成员要增强全局意识、协作意识,自觉在大局下行动、在合作中履职,做到分工不分家、到位不越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领导班子整体功能。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还要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锐利武器。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过程,是一个扶正祛邪、整体优化的过程。一些地方和部门政治生态出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利器“刀枪入库”,“钝化”了、“生锈”了。经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传统得到了弘扬,关键是要坚持下去、经常使用。敢不敢批评,背后是公与私的问题。要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面对违背党性要求的现象,敢于坚持原则,敢于批评制止,不当老好人、不怕得罪人。批评也是建设,开展批评既要有红红脸、出出汗的严肃,又要有加加油、鼓鼓劲的真诚,既敢于自我揭短亮丑,又真诚帮助同志修正错误。只要出以公心、与人为善,对自己负责、对同志负责、对事业负责,批评就是一副治病良药,就能让自己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让被批评者内省改过、成长进步,进而形成团结和谐的党内同志关系。

三、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必须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

严格的纪律性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也是铸就良好党风、实现政治清明的重要保证。毛主席讲过,铁的纪律和规矩“比孙行者的金箍还厉害”。黄克诚同志曾在《人民日报》发表《关于党风问题》的文章,文中说:抗战时期,毛主席就靠一个电台指挥全党,“嘀嗒、嘀嗒”就是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声音,全党都自觉地执行来自延安的声音。这生动反映了我们党严格纪律要求的优良传统。现在,一些干部出问题,往往是从不守纪律、破坏规矩开始的;一些地方政治生态出问题,也往往是纲纪不彰、法度松弛导致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就要让纪律和规矩严起来。

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首要的是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政治纪律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基本规范,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如果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得不到遵守,其他纪律和规矩都会失守,净化政治生态就无从谈起。要引导党员干部守纪律、讲规矩,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时刻牢记自己是党组织的一员,时刻绷紧纪律规矩这根弦,弄清楚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坚守党员干部的政治原则和行为准则。

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重要的是严格遵守党章。党章是党的总章程,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了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的重要主张,是全党必须共同遵守的总规矩。有的党员干部忽视学习党章,实际上党员应当遵守的纪律和规矩有哪些,党章都写得清清楚楚。对党章了然于胸,是对每一名党员干部的起码要求。要认真学习党章,时常读一读,反复温习、熟稔于心。严格按照党章规范自己的言行,党章倡导和要求的就坚决照做,党章反对和禁止的就坚决不做,努力做遵守党章的模范。

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还必须严格执纪。有了规矩不严格执行,就像开车不守交规,任性就要出事。应当说,现在党纪党规是比较系统和全面的,许多要求也很明确具体,但问题是落实不够、执行不力。对党员干部来说,守法只是一个基本底线,而遵守和执行党纪党规意味着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有许多事情,普通公民可以做,但党员干部不能做。要坚持党纪严于国法,领导干部严于一般党员干部,使纪律和规矩真正成为不可触碰的红线。要坚持有纪必执、执纪必严,对违反党的纪律和规矩的,严格问责、严肃处理,不搞法不责众、不搞情有可原、不搞下不为例,切实维护纪律规矩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通过强化纪律的刚性约束,推动政治生态不断改善。

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关键要坚持正确用人导向

选人用人导向是从政环境的风向标。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如果用人导向不正,危害的是政治生态的源头。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就要把坚持正确用人导向作为治本之策,进一步彰显选人用人的好风气。

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首先要严格把握标准。标准是什么?就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就是“忠诚干净担当”、“三严三实”和“四有”要求。在干部工作中,要认真落实好这些要求,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政治素养、党性修养、道德涵养,按照好干部的要求择优录用,按照五湖四海的原则选贤任能,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不让买官卖官者得逞,更不让脚踏实地的好干部吃亏。只要每个干部都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我们的干部队伍就能风清气正,我们的政治生态就能“山清水秀”。

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重点是从严把关。如果这个关把不好,很容易造成不称职、不干净的人走上领导岗位。如何把好选人用人关,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作了相应规定。从实际工作看,特别要把好“三关”:动议提名关、考察考核关、程序步骤关。这就需要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过程中,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严格落实选拔任用的组织程序,坚决防止随意变通、程序空转。安全生产出问题要问责,选人用人方面出问题同样也应当问责。要建立和完善问责制,倒逼各级党组织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切实履行好选人用人的把关责任。要持续用力整治买官卖官、说情打招呼、违规破格提拔等不正之风,推动形成干部工作的良好风气。

好干部是培养选拔出来的,也是从严管理监督出来的。当干部,就要接受更严格的约束,学会在接受监督下履职尽责。现在,一些地方在干部工作上,重选拔任用、轻管理监督,对这种现象应当认真加以解决。要把更多的功夫下在管理监督上,注意抓早、抓小、抓预防,重视干部的经常性“体检”,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打“预防针”,及时“咬耳朵”“扯袖子”,切实改变那种有了小毛病没人管、出了大问题才处理的现象,防止一出问题就是大娄子、一出案子就是大案子。要加强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重点部门、关键岗位干部的管理监督,让他们时刻感到身后有一双眼睛在盯着,做到心存敬畏、谨慎用权,做到既干事又干净,防止个人不检点带坏一批干部。

五、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就要锲而不舍地抓作风反腐败

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政治生态好不好,有两个直观标尺:一看党员干部作风好不好,二看有没有腐败问题。现实中,一些干部腐化堕落,往往始于思想和作风滑坡。净化政治生态,就要敢于正视问题,“小病”“大病”一起治,治疗和预防一起抓,坚持不懈地加强作风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更好地激浊扬清、惩恶扬善。

作风建设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切入点。党的以来,我们党采取有力举措深入整治“四风”,刹住了许多人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解决了不少多年来没有解决的问题。但不正之风的病原体并没有销声匿迹,对于不少人来讲,作风问题还停留在不敢上,不想的自觉还远未形成。要牢固树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思想,保持常抓的韧劲、抓长的耐心,防止解决了的问题出现反弹,防止纠正了的歪风出现变种。要持续抓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任务的落实,及时发现和解决干部作风出现的新问题,为形成良好政治生态提供新的动力。

根据党中央部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已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展开,这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延展深化,是优化政治生态的重要举措,目的就是在已有成果基础上,再添把火、再加把力,着力解决“不严不实”问题,把作风建设好态势保持下去。这项专题教育不是一次活动,而是把专题教育融入领导干部经常性学习教育的一次探索实践。要把握常态化教育的特点,注重经常性教育的要求,把专题党课、专题学习研讨、专题民主生活会,与“三会一课”、中心组学习、民主生活会更好结合起来,推动经常性教育取得好的效果。总之,要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变成清除思想灰尘、匡正干部行为、净化政治生态的过程。

营造良好政治生态,还要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下大气力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党的以来,党中央坚持猛药去疴、重典治乱,“老虎”“苍蝇”一起打,查处了一大批腐败分子,净化了党风政风,匡正了社风民风。要坚持严惩与预防两手抓,既惩贪去腐、除恶务尽,又防微杜渐、标本兼治,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要以反面案例警示人,以先进典型激励人,引导党员干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不断培厚涵养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

六、领导干部要做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表率

领导干部是“关键少数”,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就要从领导干部抓好。对政治生态出现的问题,可能有这样那样的客观因素,但根本上还要从领导干部身上找原因。所以,在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上,各级领导干部都应有高度的自觉,都应身先士卒、尽到责任、做出表率。

领导干部做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表率,要坚持从自身做起,按照提出的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的要求,打牢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基。要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理想,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恪守从政之德,老老实实做人,不做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的“两面人”。要奋发有为、开拓进取,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既防止为官不为,又防止为官乱为,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当前,要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及时完善工作措施,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领导干部的榜样立起来了,广大党员干部就会跟着学,好的风气自然就会形成。

营造良好政治生态,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共同行动。良好政治生态重在涵养,“人人是环境,个个是生态”,只有大家都来动手、都来耕耘,才能形成风清气正的大环境。要引导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强起来,认真履行党员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在社会上释放正能量;引导党员干部在作风上强起来,牢记党的根本宗旨,想万家灯火、念百姓忧乐,拉近同群众的距离、增进同群众的感情,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引导党员干部在精神上强起来,多一些责任担当,少一些等待观望,始终保持蓬勃向上、昂扬奋发的精气神。

党员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心得体会篇四

一要教育引导,坚定信仰。理想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充分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短信等现代传播媒介,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思想,不断增强党员党性修养。加强党的纪律教育,让每名党员知晓纪律要求,自觉执行党内纪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切实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大胆使用、经常使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武器,开展好党内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使每名党员都能及时修正错误。

二要完善制度,规范行为。纪律是“带电”的高压线,制度是刚性的铁栅栏。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提升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形成制度设计、执行、惩处、补救的闭环效应,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用制度规范权力运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增强制度的执行力,防止出现“牛栏关猫”现象。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搞特权,不留“天窗”。坚持“绝不例外”,不搞“下不为例”,防止出现“破窗效应”。全面实行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制度,探索建立权力“责任清单”,给权力念上“紧箍咒”,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三要领导示范,带动好转。“风成于上,俗化于下”。领导干部是干部队伍的带头人,是优化政治生态环境的主体,是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政治生活的“风向标”。“一把手”是关键的关键,对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政治生态有着重要影响。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严格遵守党纪国法。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做到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为广大党员干部做出示范,以上率下。

党员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心得体会篇五

一年来,按照上级的统一安排,学校党支部组织了政治学习,对照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了反思。

陶行知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教师该如何培养崇高的职业道德哪?正如有人说的那样“要人

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重在自重。”教师要自敬自重,必先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五条禁令”是改善教育发展环境,转变教育系统工作作风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做到淡泊名利,诚信立教,其次是在教书育人方面多一点博爱之心,爱岗爱生;其三要做到以人为本,创新施教,因材施教,其四要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

一、作为一名党员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二、作为一名党员教师,爱心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要真正做到即“爱心、耐心、细心,”三心俱到,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作为一名党员教师,要孜孜不倦,积极进取,有句话说的好,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就向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

位学生。怎样提高自身素质呢?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进取,开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厚积薄发,时时刻刻准备着用“一眼泉的水”来供给学生“一碗水”。

四、作为一名党员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加强政治学习,五、作为一名党员教师,要不断提高政治素养。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恪尽职守,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六、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应该是倡导终身学习的模范。其模范作用应具体表现在:

(1)在倡导终身学习的同时,始终以身作则,在自身的教育特点上由单纯的“灌输型”转变为“学习型”、“探究型”,在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始终以一名“学习型”的教师给学生以榜样和示范,使学生明确终身学习是一种持续发展必然要求。

(2)在知识的传递上体现教师丰富的知识面和宽远的视野,而不是局限于照本宣科。令学生感受到知识的魅力,从而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终身学习的意志品质。

(3)在信息技术大环境下体现出卓越的收集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吸取信息,学习新知识的渠道日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教师的能力是对学生坚定终身学习的品质的鼓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的自信心。

(4)在答疑中表现出丰富的解题技巧,诱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增强终身学习的愿望,形成内在的强大的驱动力。

总之,孩子是明天的希望,而教师则是托起希望的人。一年的学习让我进一步提高了思想认识。这次学习是一次灵魂的洗涤,心灵的净化,使我感受到教师神圣使命是多么光荣。今后我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业务上刻苦钻研,在行动上提高工作责任心,用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用崇高的师德塑造人。为我校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党员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心得体会篇六

___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如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我谈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

中组部去年就党风政风问题组织了一次调研,一位老同志说,如果河里有一两条鱼死了,这是鱼的问题;如果有一片鱼、一群鱼死了,可能就是河受到污染,水生态出问题了。从政环境也是这样,一个地方,如果个别干部出问题,那可能是他个人有问题;如果许多干部出问题,那说明这个地方政治生态有问题。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的一批典型案件来看,一些地方贿选案件发生、腐败窝案出现、买官卖官盛行,都与这些地方政治生态不好有关。

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影响着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为政行为。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政治生态不好,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关系人心向背,关系事业兴衰。现在,我们党带领人民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面对矛盾风险给党治国理政带来的新考验,面对形势发展变化给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迫切需要通过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更好激发全党创造活力,提振干部群众精气神,凝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___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制定实施八项规定,部署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弘扬新风正气、涤荡歪风邪气,政治生态得到明显改善。同时也应清醒看到,形形色色的潜规则、大大小小的关系网、“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还有一定市场,用人之风不正、家风家教不严、社会交往不净、同志关系不纯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纠正,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作风问题时有反弹、顶风违规违纪时有发生。可以说,实现政治生态“山清水秀”,任务艰巨而繁重。要充分认识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特殊重要性,坚持重在建设、立破并举,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并重,拿出过硬措施、保持足够韧劲,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首先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良好政治生态从哪里来?首先要从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中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功能,说得形象一点就是在党员队伍中播撒崇高理想的种子,激发艰苦奋斗的精神,消除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保持和弘扬良好的党风,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事实表明,党内政治生活严肃认真,党风政风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一个地方政治生态出问题,首先是党内政治生活出了问题。

___总书记形象地指出:党内政治生活是锻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的熔炉。如果炉子长期不生火,或者生了火却没有足够的温度,那是炼不出钢来的。应当看到,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对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管党治党的“大熔炉”变成了没有温度的“冷灶台”。有的尽管有党内政治生活,但是炉温不够、火候不到,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一些党员干部碰到原则问题不开口,遇到矛盾绕着走,把自我批评变成了自我表扬,把相互批评变成了相互吹捧;一些党组织没有凝聚力,党员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党组织变成“大车店”,党员没有党员的样子。这些都警示我们:党内政治生活必须真正严肃起来,决不能随意化、平淡化,不能娱乐化、庸俗化,不能让党内政治生活变了味、走了调。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关键是要推动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为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好的“气候”环境。党的组织生活正常了、健康了,就能起到“除尘”、“过滤”作用,就能及时阻隔不良风气的侵蚀。完善党的组织生活,重在落实制度、贵在保持经常。党章对党的组织生活有着非常明确具体的规定,像“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民主评议党员等都是很重要的内容,应认真抓好落实。要经常和定期开展组织生活,特别要彰显党内政治生活的本质,在树立崇高理想上下功夫,在提升精神境界上下功夫,引导每个党员自觉安装思想上的“杀毒软件”,经常清扫头脑中的灰尘。要切实提高组织生活的质量,确保有实质内容、实际效果,不能流于形式、走过场,不能搞成清谈闲聊,更不能打着组织生活的名义去搞什么旅游和娱乐活动。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必须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形成心齐气顺的政治氛围。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党组织永葆生机活力的法宝。当前,在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方面,既有民主不够的问题,也有集中不够的问题。民主不够,突出表现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的主要领导干部搞个人说了算,“决策一言堂、用人一句话、花钱一支笔”,甚至独断专行、排除异己;集中不够,突出表现在一些领导干部搞分散主义、各自为政,凡事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出发,甚至把分管领域变成“私人领地”。这些问题不解决,就难以有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活。这就需要各级党委和各级领导干部增强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完善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特别是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始终坚持按原则办事、按程序办事,强化民主意识,善于集思广益,做到总揽而不包揽、果断而不武断,防止把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班子成员要增强全局意识、协作意识,自觉在大局下行动、在合作中履职,做到分工不分家、到位不越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领导班子整体功能。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还要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锐利武器。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过程,是一个扶正祛邪、整体优化的过程。一些地方和部门政治生态出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利器“刀枪入库”,“钝化”了、“生锈”了。经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传统得到了弘扬,关键是要坚持下去、经常使用。敢不敢批评,背后是公与私的问题。要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面对违背党性要求的现象,敢于坚持原则,敢于批评制止,不当老好人、不怕得罪人。批评也是建设,开展批评既要有红红脸、出出汗的严肃,又要有加加油、鼓鼓劲的真诚,既敢于自我揭短亮丑,又真诚帮助同志修正错误。只要出以公心、与人为善,对自己负责、对同志负责、对事业负责,批评就是一副治病良药,就能让自己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让被批评者内省改过、成长进步,进而形成团结和谐的党内同志关系。

三、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必须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

严格的纪律性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也是铸就良好党风、实现政治清明的重要保证。毛主席讲过,铁的纪律和规矩“比孙行者的金箍还厉害”。黄克诚同志曾在《人民日报》发表《关于党风问题》的文章,文中说:抗战时期,毛主席就靠一个电台指挥全党,“嘀嗒、嘀嗒”就是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声音,全党都自觉地执行来自延安的声音。这生动反映了我们党严格纪律要求的优良传统。现在,一些干部出问题,往往是从不守纪律、破坏规矩开始的;一些地方政治生态出问题,也往往是纲纪不彰、法度松弛导致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就要让纪律和规矩严起来。

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首要的是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政治纪律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基本规范,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如果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得不到遵守,其他纪律和规矩都会失守,净化政治生态就无从谈起。要引导党员干部守纪律、讲规矩,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___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时刻牢记自己是党组织的一员,时刻绷紧纪律规矩这根弦,弄清楚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坚守党员干部的政治原则和行为准则。

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重要的是严格遵守党章。党章是党的总章程,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了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的重要主张,是全党必须共同遵守的总规矩。有的党员干部忽视学习党章,实际上党员应当遵守的纪律和规矩有哪些,党章都写得清清楚楚。对党章了然于胸,是对每一名党员干部的起码要求。要认真学习党章,时常读一读,反复温习、熟稔于心。严格按照党章规范自己的言行,党章倡导和要求的就坚决照做,党章反对和禁止的就坚决不做,努力做遵守党章的模范。

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还必须严格执纪。有了规矩不严格执行,就像开车不守交规,任性就要出事。应当说,现在党纪党规是比较系统和全面的,许多要求也很明确具体,但问题是落实不够、执行不力。对党员干部来说,守法只是一个基本底线,而遵守和执行党纪党规意味着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有许多事情,普通公民可以做,但党员干部不能做。要坚持党纪严于国法,领导干部严于一般党员干部,使纪律和规矩真正成为不可触碰的红线。要坚持有纪必执、执纪必严,对违反党的纪律和规矩的,严格问责、严肃处理,不搞法不责众、不搞情有可原、不搞下不为例,切实维护纪律规矩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通过强化纪律的刚性约束,推动政治生态不断改善。

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关键要坚持正确用人导向

选人用人导向是从政环境的风向标。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如果用人导向不正,危害的是政治生态的源头。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就要把坚持正确用人导向作为治本之策,进一步彰显选人用人的好风气。

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首先要严格把握标准。标准是什么?就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就是“忠诚干净担当”、“三严三实”和“四有”要求。在干部工作中,要认真落实好这些要求,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政治素养、党性修养、道德涵养,按照好干部的要求择优录用,按照五湖四海的原则选贤任能,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不让买官卖官者得逞,更不让脚踏实地的好干部吃亏。只要每个干部都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我们的干部队伍就能风清气正,我们的政治生态就能“山清水秀”。

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重点是从严把关。如果这个关把不好,很容易造成不称职、不干净的人走上领导岗位。如何把好选人用人关,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作了相应规定。从实际工作看,特别要把好“三关”:动议提名关、考察考核关、程序步骤关。这就需要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过程中,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严格落实选拔任用的组织程序,坚决防止随意变通、程序空转。安全生产出问题要问责,选人用人方面出问题同样也应当问责。要建立和完善问责制,倒逼各级党组织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切实履行好选人用人的把关责任。要持续用力整治买官卖官、说情打招呼、违规破格提拔等不正之风,推动形成干部工作的良好风气。

好干部是培养选拔出来的,也是从严管理监督出来的。当干部,就要接受更严格的约束,学会在接受监督下履职尽责。现在,一些地方在干部工作上,重选拔任用、轻管理监督,对这种现象应当认真加以解决。要把更多的功夫下在管理监督上,注意抓早、抓小、抓预防,重视干部的经常性“体检”,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打“预防针”,及时“咬耳朵”、“扯袖子”,切实改变那种有了小毛病没人管、出了大问题才处理的现象,防止一出问题就是大娄子、一出案子就是大案子。要加强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重点部门、关键岗位干部的管理监督,让他们时刻感到身后有一双眼睛在盯着,做到心存敬畏、谨慎用权,做到既干事又干净,防止个人不检点带坏一批干部。

五、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就要锲而不舍地抓作风反腐败

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政治生态好不好,有两个直观标尺:一看党员干部作风好不好,二看有没有腐败问题。现实中,一些干部腐化堕落,往往始于思想和作风滑坡。净化政治生态,就要敢于正视问题,“小病”、“大病”一起治,治疗和预防一起抓,坚持不懈地加强作风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更好地激浊扬清、惩恶扬善。

作风建设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切入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采取有力举措深入整治“四风”,刹住了许多人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解决了不少多年来没有解决的问题。

但不正之风的病原体并没有销声匿迹,对于不少人来讲,作风问题还停留在不敢上,不想的自觉还远未形成。要牢固树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思想,保持常抓的韧劲、抓长的耐心,防止解决了的问题出现反弹,防止纠正了的歪风出现变种。要持续抓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任务的落实,及时发现和解决干部作风出现的新问题,为形成良好政治生态提供新的动力。

根据党中央部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已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展开,这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延展深化,是优化政治生态的重要举措,目的就是在已有成果基础上,再添把火、再加把力,着力解决“不严不实”问题,把作风建设好态势保持下去。这项专题教育不是一次活动,而是把专题教育融入领导干部经常性学习教育的一次探索实践。要把握常态化教育的特点,注重经常性教育的要求,把专题党课、专题学习研讨、专题民主生活会,与“三会一课”、中心组学习、民主生活会更好结合起来,推动经常性教育取得好的效果。总之,要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变成清除思想灰尘、匡正干部行为、净化政治生态的过程。

营造良好政治生态,还要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下大气力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猛药去疴、重典治乱,“老虎”、“苍蝇”一起打,查处了一大批腐败分子,净化了党风政风,匡正了社风民风。要坚持严惩与预防两手抓,既惩贪去腐、除恶务尽,又防微杜渐、标本兼治,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要以反面案例警示人,以先进典型激励人,引导党员干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不断培厚涵养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

六、领导干部要做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表率

领导干部是“关键少数”,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就要从领导干部抓好。对政治生态出现的问题,可能有这样那样的客观因素,但根本上还要从领导干部身上找原因。所以,在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上,各级领导干部都应有高度的自觉,都应身先士卒、尽到责任、做出表率。

领导干部做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表率,要坚持从自身做起,按照___总书记提出的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的要求,打牢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基。要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理想,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恪守从政之德,老老实实做人,不做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的“两面人”。要奋发有为、开拓进取,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既防止为官不为,又防止为官乱为,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当前,要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及时完善工作措施,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领导干部的榜样立起来了,广大党员干部就会跟着学,好的风气自然就会形成。

营造良好政治生态,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共同行动。良好政治生态重在涵养,“人人是环境,个个是生态”,只有大家都来动手、都来耕耘,才能形成风清气正的大环境。要引导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强起来,认真履行党员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在社会上释放正能量;引导党员干部在作风上强起来,牢记党的根本宗旨,想万家灯火、念百姓忧乐,拉近同群众的距离、增进同群众的感情,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引导党员干部在精神上强起来,多一些责任担当,少一些等待观望,始终保持蓬勃向上、昂扬奋发的精气神。


猜你喜欢:

1.党员净化政治生态心得体会

2.党员严以律己心得体会

3.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心得体会

4.党员讲规矩守纪律心得体会

5.党员学习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准则心得体会

6.党员讲忠诚守纪律做标杆心得体会

2.政治生态心得体会 篇二

一、政治参与的界定

关于政治参与的定义, 国内外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 差异集中表现在:参与的主体、参与的形式与方式、参与的动机等不同。本文笔者研究我国村民自治中村民的政治参与较倾向于我国学者的观点:政治参与是指社会成员试图影响或已经介入政治决策和政治实施过程的行为。

我国基层的政治参与主体重要指普通农民, 他们不是专门从事政治活动的人员, 政治参与带有业余性, 他们大部分是在受到动员维护自己利益时才会参与到政治活动中, 不是经常性的参与, 而是间断性的参与。他们的政治参与形式大多表现为政治冷漠。

二、政治生态视阈下村民“政治冷漠”的主要表现

简单的讲就是公民对政治不感兴趣, 不愿意参加到政治生活当中, 或者是被动的参加到政治生活当中。这种政治冷漠在我国基层的村民自治建设中表现较为明显。

1、村民对村委会选举过程持消极态度。

村民选举实际参与率不高, 对村委会选举态度冷漠, 往往是在被动员的情况下参与, 很少自主的参与;村民选举的参与质量不高, 即使村民参与到选举中, 对手中的选票也不是很重视, 在对候选人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 根据家族、裙带关系、动员等因素的影响投出自己的选票;贿选现象的存在以及村党委、乡镇政府等对选举的过多干预,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民对选举的热情。

2、村民对选举的结果不进行监督。

村民在选举结束以后, 对当选的村干部是否履行在选举中对老百姓的承诺不进行监督;对当选的村干部的行为是否维护了本村村民的利益也很少进行监督。这都是对选举结果的不够重视以及不进行监督。

3、对村务管理与民主决策不够关心。

我国的农民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 几乎都是独立的, 他们只关心农业生产, 认为村务管理是村干部的事, 本村的大事小情只要由村干部决定就好, 还没有意识到村务公开与民主决策的重要性。

三、政治冷漠:村民政治参与的动力不足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只有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时, 人们才会关注更高层次的需求, 这一观点在马斯洛需求理论中也有同样的阐述。政治参与属于更高层次的需求, 而大部分农村的经济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都取得了很好的发展, 但是城乡差距也在进一步的拉大, 大多数农民为了让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涌入到城市打工, 成为农民工, 更多的时间是生活在城市, 因而对农村的政治参与表现出冷漠的态度;留守在农村的普通农民, 也由于经济实力不足的原因, 直接影响了他们参与本村政治活动的热情。

2、基层选举制度的不完善。

村民的政治参与不仅受到经济水平的影响, 也受到制度因素的制约。当前我过农村的选举制度还不够科学化、组织化, 加之选举的组织过程还不够严密,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村民政治参与的热情。

3、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封建专制主义的国度, 传统的君臣思想和臣民文化可以说是根深蒂固, 加之小农的平均思想的影响, 导致现在村民的自主精神缺失, 与村民自治中所要求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以及民主精神都是背道而驰的。

4、教育水平较低, 民主意识薄弱。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 只有少数的青年接受更高的教育, 在他们接受完更高的教育后, 几乎都选择继续留在了城市, 因此对农村的政治与经济的发展也表现出不热情;而大多数的农民还是处于文化素质较低、民主意识较薄弱的水平, 对非关系到自身经济利益的村中事务表现出不关心, 这也是政治冷漠。

四、扩大村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营造农村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

1、完善村民自治的制度设计。

1994年民政部明确提出建立民主选举、民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四项基本制度,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进一步完善民主选举制度和村务公开制度。国家对基层民主的制度设计, 村民自治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同时在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 也应积极推进地方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要营造良好的农村政治生态环境, 需要重建国家、乡村、社会关系的制度架构。

2、理顺村委会与村党支部的关系。

党支部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 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得以落实的基石。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 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 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 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依照宪法和法律, 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3、提高村民的文化认同。

村民政治参与的民主能力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本村文化影响。这主要是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封建统治历史长久的国度, 尤其在农村, “君臣思想”、小农的平均主义等封建思想的影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 这对民主的建设与发展是很大的阻碍, 因此, 要发展村民自治, 提高村民的政治参与, 要加强村民对这种民主文化的认同。

目前农村面临的一个普遍现象是, 人才的外流。有文化的年轻人大部分向城市迁移, 虽然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农村与城市的联系, 提高了村民的思想认识, 但是这种迁移对农村无疑是一种损失, 一方面这种人口的外流易产生人才的流失, 另一方面是基础教育投入多, 回报少, 影响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在提高村民文化素质的同时, 应该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经济的发展, 是吸引人才的主要方式之一;另外要加强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使其在思想上有一个新的提高, 来自农村的, 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可以主动的回报农村, 来自城市的也可以积极的到农村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这样不仅会提高农村地区的整体文化水平, 同时也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压力。

村民自治在历尽的30年的政治实践中证明, 村民自治是实现基层民主, 使广大农民切实、广泛的享有民主权利的有效途径,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发展村民自治, 离不开国家这个强有力的外力推动, 但是重点还在于村民自治本身的建设与发展, 作为村民自治的主体, 即广大的村民能够以有序的方式参与到村民自治的建设中, 是村民自治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 构建农村社会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 使村民能够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的参与到本村的建设中, 切实的在农村基层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并真正的做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将会促进村民自治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同时也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 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摘要:村民自治的实施拉开我过政治体制改革的序幕, 也是我国实现基层民主的有效形式。村民自治中蕴含着深厚的政治生态意蕴, 其中之一是村民自治的主体, 即村民;村民的政治参与又是决定村民自治这一制度未来如何发展与前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目前我国的村民更多的表现出政治冷漠。着眼于政治生态的理论视野, 调动村民积极的政治参与, 构建农村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 对基层民主的建设与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3.我国政治生态建设刍议 篇三

【关键词】当代中国;政治生态建设;成就;问题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生态建设取得瞩目成就。政党生态、行政生态、制度生态、法治生态等得到不断地优化和改进。要想推进中国的政治生态建设,需要对当代中国政治生态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分析,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生态建设提供现实依据。

一、我国的政治生态建设取得的成就

1.党的机制创新和自我净化能力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党内组织、意识形态以及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关系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其自身的调适与转型能力不断增强。我们党在改革创新中,不断与时俱进,统治方式向民主治理方式转变。其中党权过于集中的现象逐渐消除,党政关系也得到了进一步调整。党政关系的法制化水平不断提高,党更倾向于从制度层面入手来治理国家。通过制度建设满足群众的的政治参与愿望与利益的诉求,从而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另外党的政治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逐步提升,并可以依据社会环境的变化来更新政策和执政理念。党的理论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党内民主权利保障机制更加健全,政治生活趋于制度化、规范化。党建立健全了反腐败体系,反腐倡廉斗争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增加了人民对反腐工作的满意度。

2.政府职能向现代服务型政府转变。

借用生态学理论,政府与周围环境构成了一个有机体,在这个有机体中,各结构之间互相影响,各有各自的功能,不能相互替代。政府在建国初期,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管的过严、过多,政府职能扩展到各个领域。长此以往,其他社会结构功能性减弱,社会陷入了一种僵化状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政府力求行政系统的生态化发展,打破自身与外部环境的不协调局面。为此,政府数次进行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自身的公共治理能力和水平。

从政府职能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正向现代服务型政府转变。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还重视法制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经过数年的探索,行政生态环境大为改善。十八大召开以来,政府在指导思想,管理方法和手段方面都更加现代,尤其加大了在简政放权方面的力度。

3.政治生态趋于制度化和法治化。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依据形势的变化,不断为这些制度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以确保这些制度机制继续发挥其优越性,服务于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各党派参政议政的过程更加趋于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十六字方针也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和实施,使少数民族的各项权利得到进一步保障,促进了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与繁荣。

在法治生态环境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法治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在经历了文革的动乱后,法制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16 字方针”。1997 年中共十五大确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再到中共十八大强调“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十六字方针。法制建设受到重视并不断完善。十八大以来,一些高官纷纷受到查处,真正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另外,司法公开作为司法改革的切入点,也正在尝试着进行。

二、政治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政治交流欠畅通。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的主导力量是国家政权及其官员。从主客观情况来说,民众的政治参与自主性是存在明显缺陷的。在政治交流中基本处于被动性和封闭性的顺从状态。由于科层制的政治结构,民间的信息要想向上传达,必须经过长而复杂的路径。其过程也是非常耗时的,那么信息极易出现遗漏、失实和失去时效性等问题。这就导致这种自下而上的诉求的表达不畅,这就陷入了政府无法及时掌握正确的信息,而“理性无知”,而民众的问题又得不到有效的解决的局面。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阶层分化加剧且日趋固化。因此,有不少学者分析认为,我国正处于一个底层民众数众多、其他阶层数量较少的“倒丁字形”的社会层级结构状态。社会阶层之间的良性沟通渠道变得狭窄并被有形无形的堵塞着。贫富分化逐渐加剧,在公众眼中,最有可能阻碍中国未来 10 年发展的问题是贫富分化严重。因此,与改革之初相比,改革成果已不是人人共享的局面了,而是演进到一部分人受益,另一部分人利益受损。

2.政治改革与经济发展的步伐不协调。

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按照生态理论,中国目前政治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客观上来讲,改革开放 30 多年,我国在经济改革上的进展是最快的,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经济快速增长。然而,就整体而言,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政治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改革。中国经济发展虽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也培育了一个庞大的特殊利益群体,全社会大部分人收益与之相比,著名社会学家孙立平先生认为,对于 90 年代以来中国改革,总的评价趋势是褒经抑政,即认为过去 30 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成功的,而政治体制改革则较保守,可以说是止步不前,缺少惊险一跃。由于改革过程中实质性问题久拖不决,也导致了民众对改革的认同在急剧流失。

3.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不同步。

我国当前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老的环境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不断出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征,环境质量与人民群众期待还有较大差距。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主要表现在:能源资源约束强化,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生态系统退化问题突出,国土开发格局不合理,环境问题带来的社会影响凸显”。

4.对政治生态建设的预期评价有所缺失。

4.政治生态心得体会 篇四

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脆弱,稍不注意,就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

然而,近年来查处的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反映出,一些地方和部门的政治生态严重恶化。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权权交易同在,用人腐败和用权腐败共存,体制外和体制内挂钩,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盘根错节,形成了“共腐关系圈”。这表面看是官场风气败坏,一部分官员搞小圈子,结利益联盟,拉帮结派、利益输送等,深层次是官商同盟圈、官场利益同盟圈代替了正常的政治生态圈,“劣币驱逐良币”逆淘汰式的潜规则代替了正常的干部选拔规则,政治生态在局部长期恶化出现了溃败。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四种考验”“四种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任务艰巨而繁重。我们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需要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

净化政治生态必须坚持依法治国,根除“人治”,确立法治信仰、法律权威。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法律权威、法治信仰缺乏,“人治”思想、“官本位”观念根深蒂固的状况仍然存在。被查处的腐败分子,无一不是从践踏党纪国法开始的。当前,少数领导干部对他人讲法治,自己搞“人治”,践踏法律,使政治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当前净化政治生态最迫切的任务,是要彻底根除权大于法的“人治”思想,破除“官本位”观念,增强领导干部的法治信仰,树立法律权威;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使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国家法律之上;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敬畏法律,带头学习法律、掌握法律、捍卫法律,自觉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在全社会树立法治信仰、法律权威,从而带动整个政治生态的根本好转。

净化政治生态必须“下大气力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当前“四风”问题在面上有所收敛,但不良作风积习甚深,树倒根存,容易死灰复燃。因此,必须横下一条心来纠“四风”,保持常抓的韧劲、长抓的耐心。强化执纪监督,把仍不收敛、不收手,顶风违纪搞“四风”的列为审查的重点,加大通报曝光力度,严惩不贷。保持反腐高压态势不放松,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多少查处多少。不定指标,上不封顶,有腐必反,有贪必肃,除恶务尽。坚持“一案双查”,对出现区域性、系统性腐败案件,污染政治生态问题,既要查处本人,又要追究所在地区、部门和单位的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通过严厉惩治和追究问责,形成强大震慑,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纯洁政治生态。

净化政治生态必须扎紧关住权力的制度笼子,根治“权力任性”。权力过于集中必然滋生腐败,根治“权力任性”,要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减政放权,为权力瘦身、廉政强身,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要用法律和制度规范权力的边界,让权力清单明明白白;规范权力的执行,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杜绝中间地带、打擦边球行为;规范权力失责的追究,使违规者有畏惧之心、负惩戒之责。权力是把双刃剑,各级领导干部要敬畏权力,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事业观、人情观,不能为亲情、私情、人情所累;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打牢执政为民的思想根基,增强政治免疫力和战斗性,自觉做健康政治生态的建设者和捍卫者。

净化政治生态必须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政治生态被污染往往是从破坏纪律、不守规矩开始的。党员领导干部只要“心中有党”,遵守党的纪律和规矩,知道哪些事不能做、哪些话不能说,哪些要请示、哪些要报告,按纪律来、按规矩办,不踩雷、不越线,就能管住手中的权力,就不会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党的意识淡漠、纪律规矩意识模糊,破坏党的政治纪律、无视党的政治规矩现象严重。净化政治生态,必须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在所有党的纪律和规矩中,第一位的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必须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坚持五湖四海,团结一切忠实于党的同志;必须遵循组织程序,不允许超越权限办事;必须服从组织决定,决不允许搞非组织活动,不得违背组织决定;必须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得默许他们利用特殊身份谋取非法利益。

净化政治生态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是政治生态的风向标。如果领导干部不结党营私拉帮结派,其所在地方和单位就不会乌烟瘴气。“一把手”处于权力的顶端,决定着政治生态的优劣。因此,净化政治生态,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特别是“一把手”。要加强对他们的监督和制约,如果“一把手”“有权就任性”,那么党纪国法就会被逼到墙角。各级领导干部要立正身、讲原则,守纪律、讲规矩,拒腐蚀、永不沾,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示范效应,在全党营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政治生态。

净化政治生态必须杜绝“两面人现象”。近年来被查处的大大小小“老虎”,虽然贪污腐败的手段不尽相同,但大都表现出鲜明而又反差强烈的两副面孔。台上大讲“人民公仆”“清正廉洁”,背地里以权谋私、生活腐化。这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取向在其身上互为表里。贪官的这种“两面人”特征,不仅给查处案件造成困难,而且给党的干部形象造成巨大伤害。用人上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是一切腐败的根源,它会摧毁整个基层政治生态。为此,党组织应该研究如何改进干部工作,在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监督、管理的同时,切实改进选拔任用机制,激励干部专心谋事、踏实干事、清廉成事,形成正确用人导向。领导干部要自觉践行“三严三实”,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于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以优良作风使政治生态“天空晴朗”“山清水秀”。

2020年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心得体会(二)

xxxx市委常委、纪委书记xxx表示,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以尊崇党章为根本遵循,要牢牢抓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修养为根本途径,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提高拒腐防变、抵御风险能力。

xxxx县委书记xxx组织召开会议学习六中全会精神后表示,县级领导班子和县级领导干部要以上率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做贯彻全会精神的“火车头”,确保全会精神在全县各级不折不扣地落实。

“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这样才有号召力。”谈及学习六中全会精神体会,湖北省国税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国钧认为,领导干部对自身要求高了、严了,其他党员干部也就自然对照落实了。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xx表示,六中全会强调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以上率下,这不仅延续了中国共产党的优秀传统,也与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学说强调的优秀传统一脉相承。要求每位领导干部以上率下、正人先正己,这必将在很大程度上推进党的建设和国家建设更健康、更稳步发展。

西藏吉隆边防检查站第一时间组织官兵学习六中全会公报。政治委员尕麻旦增说,“作为检查站党委书记,我要在严肃党的政治生活方面带好头,做党规党纪的坚定捍卫者和执行者,为催生战斗力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一致表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必将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局面。

2020年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心得体会(三)

各地党员干部群众纷纷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局面,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成就,实现了党和国家事业的继往开来,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护,受到了国际社会高度赞誉。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已经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

筑牢夯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根基

六中全会聚焦全面从严治党,审议通过了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党内监督条例,就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作出新的重大部署。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纷纷表示,六中全会成果的取得,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强决心和历史担当,体现了全党的共同心声。

全面从严治党,顺应民心期待。“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惩贪治腐、激浊扬清,管党治党出现了重大而积极的变化,赢得了党心民心。”湖北省纪委副书记陈洪波表示。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内法规制度建设须与时俱进。北部战区副参谋长安卫平指出,六中全会制定《准则》、修订《条例》,标志着党从顶层设计上更好地扎紧了监督权力的制度笼子,定能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六中全会着眼于全面从严治党这一重大主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标志着党中央治国理政体系的不断完善。《准则》和《条例》的审议通过,标志着从顶层设计上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对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六中全会契合时代特点,为从严治党把脉,为经济民生引路,为基层纪检工作提供了操作性很强的行为标尺。”在云南嵩明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王玉萍看来,《准则》和《条例》的审议通过,有利于基层党建走向“严紧硬”。

全面从严治党,贵在抓常、抓细、抓长。山西广灵县委书记李润军认为,“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准则》和《条例》,是推进从严治党常态化的重要保障,表明党中央深入推进从严治党、正风反腐的坚定决心。”

5.政治生态心得体会 篇五

通过“践行廉政准则,优化政治生态”学习教育活动,我对规定的篇目进行了认真学习,感受到了反腐关口在不断前移,反腐制度在不断升级。通过学习,我认为《廉政准则》是全体党员干部的从政指南。下面我结合个人的学习情况谈几点体会:

一是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提高自身素质。首先,努力提高政治素质。不断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加强党性修养,面对复杂的环境,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增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其次,努力提高思想素质。通过学习,继续提升人格修养,成为一个道德的人。第三,要提高自身作风素质。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密切联系群众;始终坚持实事实是的工作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工作作风;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二要进一步自觉接受监督,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在自身方面保持艰苦奋斗本色。经验和教训都告诉我们必须强化外部监督尤其是公众的监督,让每个人都成为领导干部的廉政监督员。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群众最有发言权。在工作方面,要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公私分明、廉洁从政,必须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本色。在城乡环境治理工作方面,不打人情分,做到公平公正,在农村垃圾治理等费用方面对群众公开从政。

三要进一步增强法纪意识,做遵纪守法的模范。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权力观和政绩观,并把它溶化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自我对照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没有与廉政准则不相符合的地方,在自己的履职过程中,在自己的生活中,是否廉政准则当成自己的人生信条。作为一名干部,要珍惜党和人民的培养、信任,珍惜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的机会,不论在八小时之内,还是八小时之外,不论在工作圈,还是生活圈、社交圈,都要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认真执行党内监督各项制度,以廉政准则为镜子,时刻对照、检点自己的工作行为,严格要求自己,带头廉洁自律,自觉做到条件变了艰苦奋斗的作风不丢,环境变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减,时代变了甘于奉献的传统不变,成为遵纪守法的模范。

2020优化政治生态环境建设学习心得体会(二)

我社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要求,及时召开会议,成立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制定部门实施方案,研究提出贯彻实施意见,组织专题学习,开展讨论交流,提高对加强政治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政治生态环境建设年活动中,以建设年活动促进财政各项工作。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讨论,如何加强我县供销社的政治生态环境建设,我认为要体现在三个着力解决上:

一是要着力解决思想作风问题。要坚持不懈地推进思想解放,真正把解放思想体现在分析问题、制定对策上,体现在解决供销社实际问题上,体现在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上,全方位加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尤其是公务员行为规范的学习教育,做到相互补台不拆台,积极补位不越位,齐心协力把工作做好。要深入开展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和权力观、政绩观教育,不断增强宗旨意识,时刻规范廉洁从政行为,真正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二是要着力解决本领恐慌问题。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时刻引导机关干部长存本领恐慌之忧,培养学习兴趣,体验学习乐趣,努力使学习成为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不断用学习获得的新知识、新思维来丰富自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既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又要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积极开展岗位培训和工作研讨,努力成为岗位工作上的行家里手和精兵强将。要善于开展调查研究,反思工作得失,借鉴先进经验,提高创新本领。

三是要着力解决制度保障问题。政治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要真正从源头上、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要有完善而严格的制度作保证。要把解决突出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加强有利于优化干事创业环境的制度建设,并使之科学管用,简便易行。要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及时将实际工作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化为经常之举,提炼上升到制度层面,做到举事有新意,谋事有新法。要不断加强制度、规定的宣传、解读工作,增强透明度,提高知晓率,以便共同遵守,互相监督。要狠抓制度的落实,做到令行禁止,掷地有声,违者必究。要充分发挥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等各类监督主体的作用,保证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2020优化政治生态环境建设学习心得体会(三)

抓好基层党建工作,关键在于抓实责任人,在于各级党组织书记。要以明责知责、担责履责、问责追责为重点,层层压实责任,以责任到位推动工作到位,以责任落实保障工作落实。

一是要强化责任担当。党组织书记的第一身份是党的书记,书记抓党建是职责所在,首当其责、责无旁贷。只有基层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落实到位了,基层党建才能抓好。党组织书记抓党建抓什么?主要就是把基层党建工作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紧密结合起来,抓好整体谋划、抓好重点推进、抓好难题破解,真正把党建工作抓在手中,落实到行动中。要强化主动意识,切实改变依靠副职抓党建、依靠委员写党建的问题,做到亲自指导、亲自督促、亲自检查,树立起书记大抓基层党建的鲜明导向,营造出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氛围。

二是要强化理论学习。每位党委书记,包括基层支部书记都要成为基层党建工作的行家里手。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党章》《准则》《条例》等党内法规的学习,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基层党建业务知识的学习,了解基层党建的新形势、新任务,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找出符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的党建工作思路,统筹安排好基层党建工作。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每位党组织书记都要增强在党意识,以一名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好所在支部的组织生活,发挥好表率作用。

三是要强化经费保障。各基层党组织书记要切实管好、用好上级下拨的村和社区运转经费,并且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加强资金投入,保证基层党组织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地方议事,为基层党建工作开展和服务群众提供有效保障。

四要强化党内监督,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主要平台,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健康洁净的党内政治生态,是党的优良作风的生成土壤,是党的旺盛生机的动力源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坚持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着力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着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6.政治生态心得体会 篇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具有先进性、人民性、实践性及自我革命性的延安整风精神,营造了延安整风期间党内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和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促进了全党空前团结统一,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下,我们着力弘扬延安整风精神,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对于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仍然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是必须学好马列主义“必修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延安整风期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学好马列主义必修课摆在首位,要求参加中央党校学习的12000多名县团级以上党员干部,在通读“六大”前后700份相关文件基础上,重点精读《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论共产党员修养》《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等22篇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通过整风学习,克服了主观主义对革命的干扰,端正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我们党在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方面取得了辉煌成果。新形势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注重全党对马列主义必修课的学习,以上率下地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取得了明显效果。实践证明,学好马列主义“必修课”,是通往信仰信念之巅的阶梯,是熔铸信仰信念之魂的利器。

二是必须打造山清水秀“生态链”。延安整风期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打造了党在思想上纯洁、政治上坚定、组织上巩固、作风上优良、纪律上严明的政治生态链条,为加速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打造“山清水秀”党内政治生态链条,坚持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在全党实施《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和守纪律讲规矩、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活动,把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压态势向下层层传导,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这一整套改进作风的组合拳,修复了党内政治生态系统与人民群众生态互动的链条,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大力支持和热烈拥护。

三是必须清除滋生腐败“污染源”。延安整风运动,是我党一次自我革新的思想教育运动,在一定程度上铲除了滋生腐败的土壤。新形势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强力清除危害党内政治生态的污染源。全党以雷霆万钧之势,掀起了一场激浊扬清的政治生态“保卫战”。以湖北为例,近五年来查处落实主体责任不力问题1314个,处理1495人;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8503个,处理24084人;惩治腐败共立案66667个,给予党纪政纪处分62740人。“车轮上的腐败”被刹停、“舌尖上”的浪费被遏制、“文山会海”被消肿,清风上扬,浊气下降,营造出党风政风的一派新气象。

四是必须提升党的肌体“免疫力”。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期间曾比喻,共产党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就像“洗脸” “扫地”一样,除去脸上和房子里的“政治灰尘”,以提升党的肌体的清洁度和免疫力。据1944年中央党校五部整风学习总结材料记载,数百名学员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武器,自觉除掉自己身上的“政治灰尘”。实践经验表明,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提升党的肌体“免疫力”的锐利武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再次擦亮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利器,在451.8万个基层党组织中,用整风精神提高党内民主生活会的质量,克服了“对上级放礼炮、对同级放哑炮、对自己放空炮”等不良现象。许多党员干部深有感触,认为我们党敢于亮短揭丑、红脸出汗的好作风又回来了,党员干部在思想上获得洗礼,灵魂上受到触动,党性上得到升华。

五是必须锤炼联系群众“硬功夫”。延安整风运动时期,毛泽东同志曾把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形象地比喻为“鱼水”关系和“主人公仆”关系。全体党员干部践行党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新形势下,党中央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推进“五大发展理念”的同时,继续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通过反对“四风”,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解决少数领导干部高高在上、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的问题。面对人民群众的期盼,我们要更加锤炼密切联系群众的硬功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弘扬延安整风精神,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校学习心得体会(二)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开展的整顿党的作风,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的运动,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次整风、改革开放初期的整党、“三讲”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当前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都是对延安整风的继承和发展,都强调以整风精神搞好教育实践活动。回顾延安整风的宝贵经验,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整顿学风是全面从严治党之前提。在新时期,党的学风问题仍然是第一重要的问题。学风问题的实质是我们党如何对待马列主义的问题,是关系到把马列主义当作神圣的教条,还是把马列主义当作活的工具。2010年5月12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作了关于改进文风的重要讲话,强调指出:文风问题,是党的作风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该率先垂范,克服“长、空、假”的不良文风,弘扬“短、实、新”的优良文风。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要不断更新我们的知识,加强学风建设,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这样,我们党才能领导全国人民迎接挑战,抓住机遇,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带上一个新台阶。

思想建党是全面从严治党之根本。延安整风是一场伟大的思想教育运动,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新的问题,能否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能否及时解决新问题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只有胸怀坚定信仰,才能站稳政治立场,抵御各种诱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转变作风是全面从严治党之必然。延安整风期间,党中央要求全党要团结党内外人士,虚心向群众学习。在新时期,我们党继续发扬延安整风精神,密切联系群众,以群众的要求为自己的工作标准。在河北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习近平指出:“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中央的考虑,是要为人民做事。”时刻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为人民服务,为新时期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点明了主题。十八大以来,中央突出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并从作风问题抓起,通过抓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努力营造廉洁从政的政治生态,取得了明显成效,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支持和拥护。“解决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问题,不可能一劳永逸,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常抓不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的重要讲话,发出了乘胜前进改作风的号令。

加强调研是全面从严治党之要求。开展调查研究是了解中国实际情况和人民群众困难的最有效的途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毛泽东对全党发出的号召。2011年11月6日,中央党校举行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习近平同志出席并发表《谈谈调查研究》的讲话。指出,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都要求我们的领导工作和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所以,继承和发扬我们党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开展调查研究并形成制度,是了解并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和人民群众困难的最有效途径。

批评教育是全面从严治党之法宝。延安整风是我党历史上成功的干部自我教育的典范,它开创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党内教育方法。延安整风中形成的这种干部教育的成功经验,在新的历史时期,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6年10月24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就如何正确对待批评和自我批评提出明确要求:“对自己的缺点错误,要敢于正视、主动改正。对别人的缺点错误,要敢于指出、帮助改进。对同志的提醒批评,要闻过则喜、虚心接受。自我批评要一日三省,相互批评要随时随地,不要等小毛病发展成大问题再提。”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不是要搞大规模的党内斗争,而是通过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涤荡灵魂,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目的,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腐朽思想很容易会侵蚀党员的思想,如果不加强学习并加强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就会使一些党员的思想阵地被腐朽思想所占领。要将教育、批评与自我批评、监督、制度和惩治相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进行党的作风建设。

弘扬延安整风精神,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校学习心得体会(三)

党的十九大以来,X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纪委二次、三次全会精神,坚持标本兼治,堵疏结合,存量问题和增量问题一起查,“两个责任”贯通发力,促进了党内政治生态持续净化,带动了社风民风明显好转。

X年xx月至X年x月,在监察对象由48万增加到135万的情况下,X省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5081件、处理7074人、党纪政务处分5774人。运用第一、第二种形态占比95.26%,第三种形态占比3.21%,第四种形态占比1.53%。追究直接责任占比79.39%,同步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领导责任占比20.61%。调研显示,X省党内政治生态持续净化,总体呈现“五减一升”态势。

党内政治生态持续净化 总体呈现“五减一升”态势

新增问题全面减少。在查处的问题中,发生在十九大后的新增问题占比30.11%,发生在之前的存量问题占69.89%,与X年查处新发生问题数量相比,减少23.89个百分点。其中,三类问题的新增数量下降最为明显,违规发放津补贴或福利新增问题占查处该项问题的15.6%,违规收送礼品礼金新增问题占查处该项问题的16.84%,违规公款吃喝问题新增问题占查处该项问题的24.76%,其他几项问题类别的新增问题占比也均有下降。党的十九大后,在新增问题全面减少的同时,X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正风肃纪力度不减、尺度不松、标准不降,高压震慑态势继续保持并强化。

群众信访举报逐步减少。党的十九大以来,全省收到“四风”问题群众信访举报7901件,年均5267件,较X年下降20.38%。其中,涉及违规收送礼品礼金的举报下降16.02%,涉及大办婚丧喜宴的举报下降15%,涉及违规发放津补贴或福利的举报下降37.14%,涉及违规公款旅游的举报下降19.37%,涉及违规配备使用公车的举报下降29.36%,涉及楼堂管所建设违规的举报下降29.33%,涉及公款吃喝的举报下降5.86%,其他问题的举报下降26.06%。

明目张胆违纪违规大幅减少。在查处人员中,明目张胆、公开违纪违规的大幅减少,相当一部分违纪违规采取遮遮掩掩、东躲西藏的隐身变异方式。其中,四类问题最为突出,采取隐形变异方式公款旅游的占该项问题比例达71.34%,采取隐形变异方式违规公款吃喝的占46.11%,采取隐形变异方式违规配备使用公务用车的占42.37%,采取隐形变异方式违规发放津补贴或福利的占42.32%,其他各类问题中隐形变异都占一定的比例。

因主观故意受到从重处理人员明显减少。在受处理的人员中,因主观故意受到从重处理的占7.18%。其中,公车私用的占2.2%,违规发放津贴补贴中或福利的占4.4%,违规公款吃喝的占3.81%。受处理人员因不知规定而违规的占16.92%,从众附和的占8.86%,不知悔改、对抗组织调查的仅占0.94%,绝大多数干部经组织教育后均能主动认错整改。

部分问题明显减少。全省违规公款旅游增量问题54个,与2016年增量问题98个、X年增量问题88个相比,分别减少了45%、38.7%,大部分县市此类问题数为零。2016年至今,全省违规公款出国旅游处理人数只有3人,且全部为党的十九大前的存量问题。全省因楼堂馆所违规处理的问题中,办公用房面积超标占96.7%,且全部为存量问题。其中,因楼堂馆所建设违规处理的只有4人,大部分县市此类问题数为零。

群众满意度、获得感明显提升。省纪委委托第三方民意调查数据显示,全省干部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成效的满意率持续上升,2018年满意率达87.45%,比2012年上升31.13个百分点。从全省近期专门发放的6306份问卷调查情况看,群众对纪检监察机关的很满意或比较满意占比达98.94%,群众在正风肃纪中获得感很强或较强的占比87.48%。几乎所有受访对象都表示,近年来基层干部作风明显好转,大吃大喝、请客送礼等问题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

开展党风政风监督的有效做法

重拳整治隐形变异。紧盯潜入地下公款吃喝等老问题,甄别查处隐形变异等新问题,研究新办法,采取新招数,先后组织开展项目建设指挥部、内部食堂、驻外工作机构、私车公养、空白公函接待等隐形变异问题专项检查。探索运用“大数据”核查、信息检索、微信举报、专项督查等方式,加强对电子礼品、微信红包等新问题的治理。针对财务报销违规问题,综合整治票据管理、报销管理、财务科目设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源头堵漏。

强力推进专项治理。建立重要节点“四风”问题报告和督办制度,第一时间调查处理媒体曝光问题,回应媒体关切。组织开展集中整治活动,将专项检查贯穿始终,集中开展公车私用、公款购买赠送节礼、财务票据违规、大操大办婚丧喜庆等专项检查,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层层抓落实的整体效应。

严肃执纪一寸不让。坚持言出纪随、动辄则咎,存量问题和增量问题一起查,“两个责任”和直接责任一起追,始终保持正风肃纪的疾风厉势。对发生顶风违纪行为或“四风”问题严重的地方和单位,强化“一案双查”,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同步追究,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同步追究。突出通报曝光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将综合通报和专项通报相结合、党内通报和社会公开曝光相结合,充分发挥教育、警示和震慑作用。

压紧压实“两个责任”。压实党委(党组)主体责任,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党委履行主体责任、述责述廉、民主生活会内容。压实纪检监察机关(机构)监督责任,针对“四风”问题连续两个月“零报告”的县(市、区)和省直部门,组织交叉检查和重点检查,压茬推进监督责任落实。紧盯薄弱地带,织密监督网络,着力整治高校、国企、金融机构、二级单位、农村基层单位等薄弱地带的“四风问题”,确保监督检查地带“无盲区”。

不断深化标本兼治。开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制度问题征集,督促职能部门对制度不细、模糊地方作出政策解释。制定实施新形势下监督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的相关办法,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坚决当面拒收和事后退还各类违规违纪礼品礼金,督促相关省直部门制定完善工资津贴补贴、评审费、加班补贴等系列制度,向省检察院发出关于空白接待公函问题的纪律建议书,不断扎紧制度笼子,推动标本兼治。

当前仍需警惕的几个方面

基层压力传导仍然存在薄弱环节。部分县乡基层、国企、高校压力传导存在弱化问题。

少数干部心存侥幸。少数干部知行不一、言行不一,平时把纪律规矩挂在口头,但面对具体问题时还是心存侥幸、铤而走险。

隐形变异问题值得关注。少数干部挖空心思规避监督,采取隐形变异方式违规违纪,如通过“精致”走账违规公款吃喝、通过快递或微信红包违规收送礼品礼金、通过套取燃油费“私车公养”、通过虚设办公桌整改办公用房超标等。

7.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生态教学初探 篇七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生态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1.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生态教学, 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目标: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 建立与素质教育要求相符合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具体而言, 主要是通过对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过程与方法这些生态因素的重新设定, 完成课程功能的转变;通过生活紧密联系教学课程的方式, 转变传统的过于注重书本理论教学的模式, 建立理论紧密联系实践的生态因素, 实现对课程内容的改革;通过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学习模式, 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课程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 关注政治课堂教学生态的平衡性, 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2.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特殊性, 要求实施生态教学法。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基础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参与社会, 学习如何做人。通过从学生内心的引导, 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很多地方都忽略了生态因子的均衡化发展。比如, 很多政治教师, 都是机械地使用教材, 进行单一化的理论知识传达, 而忽略了实际生活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重要性, 使得知识传递生态链单一化、枯燥化, 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需要通过完善知识传递链, 建设双向互动的传递链, 引导学生参与生活, 在实际的生活中发现知识, 理解政治知识的各种起源, 学会对这些知识的应用。

3.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生态教学,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当前政治课堂呈现教学生态危机的情况下,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实施生态教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目前的政治课堂教学中, 不仅教学环境产生了生态危机, 而且师生自身的生理、心理和精神上也有失衡的现象产生。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为了适应高考, 一味地强调解题, 一味地强调在考试中取得优秀的成绩, 使得政治课程的价值生态链严重失衡。通过开展生态教学法, 修复价值生态链, 开展多元化、多层次化的评价生态体系, 不仅要有针对学生的评价体系, 而且应有针对老师的评价体系, 师生之间加强交流, 互相进步, 共同参与评价, 在健康良好的评价体系中, 树立起师生应有的价值观, 正确地学习和利用政治科学。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生态教学的实施策略

1. 创设自由、平等、互动的生态空间, 展现生态教学的平衡美。

生态学中的生态平衡是指保持生态系统成熟、稳定的状态。在课堂教学中, 只有创设一种自由、平等、互动的生态空间, 调整生态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行为, 才能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展现政治课堂多元互动的平衡美。因此,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生态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应不断调整和转变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意识, 以学生为生态本体, 将自身角色从单向的知识传递者, 转换为协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和学生合作, 共同进行知识探索, 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人, 建立师生间的对话平台, 将知识和有效信息在师生之间畅通无阻地交换。如此, 才能维系整个生态空间的张力和稳定结构。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鼓励学生踊跃提出自身学习需求, 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对教学过程的看法, 为教师调整教学提出自己的建议, 体验主体性、挑战性、创造性融为一体的乐趣。

2. 开发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案, 展现生态教学的动态美。

课堂教学主要是由师生之间建立的信息流组成, 通过不断的信息交换完成知识的传递。政治学科本身具有独特的魅力, 包罗万象, 有很深的内涵, 每一章的内容都蕴含了丰富的生活哲学原理, 都是通过无数次的生活实践总结而来的。因此, 教师应把握好这些要领, 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案, 全面运用教学原理, 合理调控教学过程, 及时获取学生的信息反馈,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 在学习《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 首先引导学生课前对自己家中一周消费情况进行调查, 并作好记录, 然后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对自己调查的情况进行讨论, 归纳出家庭消费的分类、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 并思考如何提高家庭消费的水平, 接着借助多媒体播放视频文件, 向学生展示改革开放以来家庭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 最后要求学生撰写调查报告, 提高实践能力。这样,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活跃学生的思维, 使得政治教学课堂体现出生生不息的灵动, 维持生态教学中的动态链平衡, 展现生态教学中的动态美。

3. 尊重和珍视每位学生的个性体悟, 展现生态教学的生成美。

在政治课堂中开展生态教学, 努力唤醒和张扬学生的生命冲动意识, 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奋然而起, 大胆而有个性地追寻自我, 实现自我。教师应该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独特感受、独特理解和体验, 尊重学生不同差异下产生的个性特点, 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帮助每一位学生实现心理的健康成长。感悟是精神生命得以拓展的重要标志, 是学生对外部知识、信息进行深层内化的过程, 是头脑对知识的重新组合、筛选和构建的基础。因此,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这种感悟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感悟, 建立自主学习、挑战自我、创新自我的意识, 展现生态教学的生成美。

摘要:生态教学侧重从生态学的角度去关注课堂中的每一生态元素, 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 创设自由、平等、互动的生态空间, 展现生态教学的平衡美;开发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案, 展现生态教学的动态美;尊重和珍视每位学生的个性体悟, 展现生态教学的生成美。

8.“京官下沉”重塑地方政治生态 篇八

“任职”与“挂职”,仅一字之差,而前者对于地方的影响却更为微妙。

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的中央机关和地方司局级干部交流任职,被认为是干部培养机制的一种创新,与之前的“交流挂职”相比,“交流任职”能让中央机关干部更深入基层,锻炼基层工作能力,积累基层经验。

京官“空降”

中央机关官员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据统计,目前中央部委局级干部中三分之二没有基层工作经历,多数都是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政府。

“地方干部基层工作经验丰富,但政策理论水平和视野相对来说欠缺,缺乏全局意识,上升的空间相对狭窄。”北京市委一位处级官员认为,上下交流,央地互补,无论对地方发展还是对干部素质培养都是一个机会。

但一位接近中央部委的人士透露,在去年的中央与地方干部交流中,很多实权部门的官员并不积极。“就像当初挂职一样,很多人并不是真心下基层工作,而是为了让自己的简历更漂亮一些,有基层工作经验,对以后的升迁非常重要。但下去任职,可能会失去在中央部委的升迁机会,调回来后很难说还有没有位置。” 北京市委的这位官员分析说。

不过,“央地干部”交流任职与之前有所不同,依照干部培养规划,具备基层工作经验,将成为重要领导干部选拔的基础指标,因此,下基层任职事关他们未来的升迁大计。

根据《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规定,到2015年,中央机关和省级机关工作部门领导班子成员中,具有基层领导工作经历的应达到一半以上;中央机关司局级官员和省级机关处级官员中,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应达到三分之二以上。到2020年没有基层经验的领导干部原则上不能再提拔。

“今年的干部交流就与去年不同,很多人争着报名。”上述接近中央部委的人士说,因为从去年的交流任职中可以看出,到地方任实职已经成为明确趋势,那么,中央部委官员如果上升空间并不明确,去地方任职,将是一次机遇。

“中央和地方官员的交流任职,应该成为常态化的制度。”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挂职与任职都是培养干部的一种方式,但挂职往往是虚职,不能真正融入地方,也很难做出成绩,对干部的基层实践作用有限。而任职则不同,赋予实权,就要做出实事,不付出努力,做不出實实在在的业绩,可能就断送了前途。

“水土不服”之困

“央地干部交流,从总体上来讲是平衡的,总的职位没有增加或减少,不过,个别人的升迁路线可能被切断了。”河北的一位官员表示。

2010年,有66位中央部委干部到各省交流任职,同样,也有66位地方干部交流到中央部委任职,这次交流任职到地方的官员有相当比例出任地方实职,如: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王晓东任河北张家口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国务院办公厅正局级秘书吕传俊,任福建省漳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商务部财务司司长徐加爱,任金华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今年3月,中组部启动正司级干部与地方干部交流任职,并明确中央到地方交流任职的干部将担任实职,据悉,今后中央部委来地方任职的人数,每年不会少于120名,45岁以下的局级干部几乎都要轮一遍。

不过,个别地方官员对这种刚刚开始的干部交流制度,还是颇有微词。

“一个萝卜一个坑,进来几个,出去几个,看上去谁也没抢谁的位置,但是,有的人本来有机会升为(副)市长或(副)书记,中央交流来的干部任实职,占了这位置,地方干部就没机会了,他表面上不说,心里情绪还是挺大的。”这位河北官员说,“有的人还占了两个位置,既是副市长又兼县委书记。”

除“央地干部”交流之外,目前很多省份试行省内干部上下交流,即省委机关干部与县市干部的平级交流,与“央地干部”交流一样,省委机关干部对基层工作缺乏经验,到基层任职后,工作中容易与基层干部产生意见分歧,进而引发一些其他矛盾。

知情人透露,某省一位省委机关干部交流到地方任职后,因对地方工作不熟悉,又与基层干部关系不融洽,导致很多人对他有意见,工作无人响应,甚至有人在他的住房问题上设置陷阱,让他差点栽在这件事上。之后,这位干部不再那么高调,在工作上也没有了当初的激情。

“中央下来的干部也同样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是与当地官员打成一片,还是特立独行,这是一个问题。”这位河北官员说,如果与当地官员交往过密,不利于打开新的局面。如果特立特行,可能会与当地官员上下脱节,工作得不到支持,反而会引来一身麻烦,令其无心工作。

“央地干部”交流制度并不是一个全新的制度,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中央开创了下派干部到地方挂职的形式,目的是为了打破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的“诸侯经济”与“诸侯政治”。但这种制度在实践也中出现了一系列弊端。“挂职干部大多没有实权,很难融入基层领导圈子,容易被排挤,不能够安下心来做事,对地方的发展起不了什么作用。”上述北京市委官员认为,此次“京官”任地方实职,是为地方领导班子注入新鲜血液,也有助于破除当地官场派系。

“‘京官’政策性强,理论水平高,在地方工作中会比当地提拔的干部更讲政策,不会乱来。”上述河北官员说,“但他们人不熟,地不熟,情况更不熟,容易被忽悠。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好官,也要得到下属的支持才能把工作做好。对他们来说,如何把握尺度是个考验。”

让“京官”沉下去

中央机关部委司局级干部,多是政策制定的参与者,缺少基层工作实践,难免导致政策的制定脱离实际,因此,干部“上下交流”,让“京官”沉下去,积累基层经验,也就成为国家培养选拔干部的一个长期规划。

“中央干部去地方任职,派出的全是司局级干部,未来这部分官员可能处于国家决策层,积累基层工作经验,无疑会推动决策更切实际。”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说。

在采访中,有地方官员担心,中央下来任职的干部,要想再调回中央部委,就必须做出实实在在的业绩,否则,在地方如果无法胜任,更没上升的可能,就有可能造成“京官”为了政绩,做一些不切地方实际的形象工程。

还需要警惕的是,“中央任职地方干部,由于来自中央部委机关,往往被人认为有背景、有后台,只能一味奉承,当地群众和干部对其不敢监督,使其独断专行,一旦腐败更加可怕。“央地干部”交流制度早已有之,其中不乏中央任职地方官员日益腐化的先例。

上一篇:维修简易简单的合同下一篇:环卫所安全隐患排查报告